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

第1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中,推广和使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开发智力。下面是我对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他们先学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导学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先学,同时应结合教学过程,请家长对他们的课前预习做好督促,必要时可以进行辅助。课堂上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随堂测验等方法来督促学生自学。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明确而又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出发点,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要求,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自学方法。此外,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找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收集并及时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导致自学效果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收集这些信息,整体把握学生的自学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备课,做好“多手”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后教”做好准备。

三、关注全体学生,一个不能少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同学,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或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绝对不能轻易放弃。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不足,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学生更加不占优势,如果对他们放任不管,必将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教学环节,积极与他们沟通,全面了解这些学生对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的看法,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当这些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逐步跟上。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的教育始终该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能力。我们应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它山之石亦可攻玉。像英国的开放式教育,俄国的实践性教育等都可以拿来借鉴,这一点,我国目前多数小学还没有做到,尤其是乡村小学更未做到,甚至根本未意识到。或者,一些学校即使是意识到也正在做,但也做得并不够好。

五、肩负重任刻不容缓

第2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人文意识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0-01

前言: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不断推广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对于学生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及空间立体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意识教育,能够强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人文意识教育概述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以人性教育为主,以涵养人文精神为核心。在人文意识教育中,需要关注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过程性原则,指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各种教学活动的把握,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意识的提升和改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情感性原则,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进行评估,将其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在整个数学学习阶段,小学数学是非常基础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过程和方法教育为辅助,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放在第三位,以迎合当前素质教育“成才先成人”的观点;三是激励性原则,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于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熟悉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等,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励措施为手段,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中人文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其学习过程及学习水平,关注其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针对学生出现的厌烦心理,应该及时进行疏导,使得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突出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赋予其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确保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2.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学科自身的科学性与人文意识教育的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实现人文意识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注重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鼓励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对多项式的乘除进行教学时,考虑多项式自身的复杂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多项式进行分解,然后对分解后的单项式进行运算,最后将其结合在一起,得出最终结果,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再次计算,找出最为简单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3.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出发,实现生活化教育,将其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从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意识教育。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带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应的生活场景:小明和小华到新华书店买学习资料,一共两本数学习题集,每一本5元,三本参考书,每一本6元,一本字典15元,小明给了售货员53元,应该找零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列出相应的计算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相应的人文教育观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意识教育,从本质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教学活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魏运隆.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J].甘肃科技,2010,26(24):193-194,190.

第3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课堂“生活”化,增强数学学习的“生活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来替代枯燥的例题;有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不包办代替。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乘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让几位学生上讲台模拟我们平时上下车的情景,感受上下车时车上人数的变化。并问学生:“你知道如何计算现在车上的人数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原来车上的总人数里减去下车的人数,加上上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加上上车人数再减去下车人数。让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而且牢固掌握了其计算方法。

二、强化感受和体验,增强数学趣味性

如何在孩子面前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情景图再现实际情境,增加数学活动吸引力

翻开数学新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所以我们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我利用了书上提供的各种形状的物体的情境图。让全班同学从生活中找出这些形状的物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摸一摸这些物品,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试试给它们分分类。通过视觉、触觉体验的结合,才能让学生较好地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增强数学互动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地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多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第4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摘要:改变农村小学数学课老师是主宰、是权威的应试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在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下推进农村小学数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方法众多,如,用数学史和数学家案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教法上和教学理念上注入人文关怀等。

关键词:人文主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都能将π值背到6位以上。但在中科大少年班招生考试中有道题:请你说说圆周率的意义。结果72.9%的考生说不清楚,30.5%交白卷。这警示了现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弊端:重形式体系、重逻辑推理、重问题解决、轻人文意义。要总体提升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就要关注广大的农村小学数学的教育,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人文主义。

一、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神权;个性解放,追求现实幸福;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反对蒙昧。20世纪60年代人文主义在心理学界受到重视。被称为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区别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和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它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因素;尊重学习者;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相信学习者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融洽、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文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探究自我情感,学会与教师及同学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人文主义衍生出的理念,启示了我国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多是以师为主的满堂灌,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各国教育界都在关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课题。在以往教育的功利倾向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数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的势在必行。

1、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需大量人才,科教兴国已成共识。教改须符合时展的要求。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提出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已是时代需要。这要从小学抓起,从小培养数学兴趣。

2、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改就是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欲兴邦必须兴教育。目前我国教育处于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数学是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挖掘数学上的人文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鼓励小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从小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贯穿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3、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习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因此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应渗透人文主义教育观激励学生让他们爱数学,只有培养了兴趣才能打下深厚的群众数学的基础,为数学发展和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起到播种作用。此外,课堂上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感悟数学家的艰辛与荣耀,发现数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单纯的解题和计算,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感悟数学的价值。

三、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农村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应增加趣味性,使之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字计算、也不是九九乘法表的枯燥背诵,通过理解数学发展脉络中的各个小故事,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把知识同生活紧紧结合,就不会迷失在数学森林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那么如何在课堂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呢?

1、利用数学史和数学家案例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结合数学史和数学家案例来讲解知识,寓教于乐。这样能扩大知识面,体会数学价值,弘扬科学精神,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念。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举不胜数,通过介绍生平和事迹,如祖逖、帕斯卡、牛顿等,鼓励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转变学生畏惧数学和被动学习的态度。

2、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作为在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农村小学教育者,不仅要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作为教学中心,而且要明白数学来源于现实,有反作用于现实世界。把教参给出的问题演化成当地耳闻目见的事物,做成题目,让学生研究解决。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加现实的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心态。

3、教法上体现人文主义教育。首先,过程教学体现人文教育。数学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暴露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数学家的成功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其次,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即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民主的人文环境中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思维。

4、教学理念上注入人文关怀。21世纪教育理念上的根本性的变革就是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发展。我国数学课改的任务就是“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新世纪的农村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认知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要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首先,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美国推孟的实验表明:智商高低与成就无明显相关,与情商有明显联系。因此,在农村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地热情地对待学生,寄予希望。不偏爱成绩好的、不漠视成绩差的、不让众多学生成为数学的旁观者而心灵扭曲,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案上要考虑各层次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其次,增强课堂民主气氛与多沟通交流。克服教师主宰课堂、教师是课堂绝对权威、教师绝对正确、学生是知识的容器等问题的方法就是增强课堂的民主气氛和学生多交流。民主的数学课堂是思想自由、思想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合作、讨论、争论等。因为思想交流是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应因地制宜,时时关注小学生心理和智力的成长。(作者单位:游城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孙建辉.教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实践与研究.2002.10

[2]兰海英.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5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数知识;错误认识;教学探讨

前言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小数知识时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在理解小数的意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小数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1]。在小数知识方面的错误认识既包括概念题的错误,也包括计算题的错误。本文就此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1.常见的小数知识的错误认识

(1)小数概念的认识不当。小学生对小数概念的错误认识包括以下几点。读小数方面,小学生常常精读小数后的数字,如将0.24读成零点二十四;在数线上标小数点或读小数时,易将两格间的单位弄错,例如将0.1与0.3分为十格,不知道两小格间表示的是0.02,同时在理解数线所对应的小数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在度量单复名数的转化问题方面,易将小数点的位置放错,如难以将1公尺50公分转化为1.5公尺;容易在序列小数进位方面出错,如0.9进位后变成0.10;在分数与小数的转化方面,易将分子当整数,分母当小数,或将分母当成小数,分子当成小数。如将8/9看作8.9或9.8;在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时,错误地认为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量越多,其值越大。如比较0.8与0.78的大小时,会认为0.78更大;此外部分学生认为除法会使结果变小,乘法能够使结果增大,将用于整数计算的乘除概念用在小数计算上;多数学生不了解分数和小数的稠密性,不知道数与数之间可以被无限分割,在小数的除法计算上,会以大数除以小数这样的思维进行解题。而上述这些错误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未能准确区分分数与整数的概念所致。

(2)在小数计算方面的错误认识。小数计算包括小数四则运算,在这方面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乘除运算上错误放置余数小数点,部分同学在解余数问题时常采用四舍五入法求商;在余数的除法计算中,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忽视余数小数点;加减法运算时会依据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原则“向右对齐”进行计算,结果不标小数点或者小数点未对齐。另外,学生虽然对小数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小数的互相转化(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困难[2]。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重点,小数知识应得到重视。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思考,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 避免学生错误认识小数知识的措施

(1)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计算器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由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导入小数教学。通过指示物以及计算器的相关操作,帮助小学生理解小数知识,提高算的准确性,采用指示物进行操作能够树立学生的小数化聚能力。例如,在学习序列小数时,运用计算器进行累加,将0.1累加,从而教会学生0.9进位后为1.0,0.99进位后则为0.1。采用视觉表征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防止其出现0.9进位后变为0.10的错误认识。

(2)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教师采用图卡配对的方式,让学生读出小数,并将正确的读法告知学生,从而提高其小数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运用等分割的概念对小数知识进行解释,即对比小数的十等分与整数十等分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小数点后面的数值不可精读的原因。由于学生在读小数方面的错误多数是因整数读法的影响,因此可以运用反问的方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当学生出现读法上的错误时,教师可以进行反问,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学生将65.54读成“六十五点五十四”时,教师则应反问:“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读法吗?”从而引起学生反思。同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小数部分的5也在十位上吗?”若学生回答不在,则继续发问“既然不在的话,还能读成五十吗?”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不能依照整数的方法来读。

(3)运用数线无限制分割原理来增强学生对小数稠密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运用直尺导入数线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学生在一边动手一边学习小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理解0.1是经十等分得出的,0.01则是将0.1十等分后得出的。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对小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加深其对数线知识的印象,有利于构建小数知识网络。可见通过数线上的数字位置来掌握小数点知识,能够使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小数的大小,并能够运用位置法对小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4)在进行小数教学时,可以结合45/100 = 4/10加5/100即0.45=0.4加0.05的模式教导位数概念来强化小学多单位概念与位数概念的学习。例如0.48就是4个0.1和8个0.01,其单位就是几个0.1或者0.01。还可以运用小数与分数的连接转换教导位数概念进行教学,如先让学生对分数进行思考,再让其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分数进行表示,如450/1000=4/10+5/100,之后教师引出 45/100 =4/10加5/100=0.4+0.05 =4×0.1加5×0.01。同样的,在含有整数的小数中也能够使用这种方式开展位数教学,例如5.23 = 5加2/10加3/100,这种将分数与小数互相转换的方式有助于小数位数教学。此外在教学时也可以运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来理解小数转化知识。如在进行元、角、分的相互转化时,教师可先将10张1角与1张1元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告知其两者相等,取出1元(10角)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1/10元,因此1角=1/10元=0.1元。此方式既能够说明位数概念,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小数与分数相互转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澄清位数概念。通过质疑辩证数字的摆放位置,促进学生思考各个数字所表示的位数,从而帮助其建立小叔概念。

3. 结语

小学生在小数知识方面的错误主要集中在概念题与计算题,具体包括读法、小数大小比较、小数进位等方面的错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重视丰富教学方法,借助计算器、卡片等工具,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展开教学。丰富小数的表达方式,并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小数,让学生在反思中准确掌握小数知识。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效果;网络资源;人文教育

在高校数学教学互动中,推行人文教育工作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倡导更加深入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工作应用探究。倡导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改革,在于加强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要在高等数学活又校挖掘数学学科的统一之美。倡导在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深入把握数学理性的精神,强调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建设,并且显著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推行人文教育改革的重点

推行高等院校教学中人文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在于开发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然后给予充足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够挖掘数学人文教学中的理性思维价值。

在人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函数、极限与连续的知识板块为例进行练习。鼓励学生使用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极限类问题的求解活动中,不断地探究极限的多种求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以实用性知识教学为主,发展学生的高层及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有一定数学能力的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的探求研究活动开展。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小组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二、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的探究

(一)强调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X+1”的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将多节理论课与一类数学模型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板块化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题性系统化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行成立建模讨论小组,并且对数学模型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模型中不同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对应值的设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展开教学工作。其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广泛交流活动。向学生了解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并且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数学题连续性的考察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视频课程的探究版块内容,并且及时地处理与之对应的课后习题。学生应该更加熟练地掌握常考题型的解决思路,并且要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掌握解决极限、函数类型题目的一般性方法。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数学史专项学习

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教学模式的建设活动中,教师应该对知识专题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介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海上航行期间,根据旗杆与灯塔的角度,进行船与岸上距离的计算,这种数学计算活动与实际相贴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高等院校数学人文教育模式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大量数学大家生平事迹简介的方式,了解前辈克难奋进、锲而不舍攀登数学巅峰的艰辛之路。学生不仅能够在习题训练中强化个人的数学能力,还能够了解该项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展情况。鼓励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数学探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史的学习。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并且让学生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情境延伸,让学生简述专项知识板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

(三)开展理性思维建设,培养集体探究意识

在数学课程人文教学活动中,强调理性思维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出现局限性。

我们以导数与微积分的知识联系分析为例进行分析,强化对于学生导数定义知识体系的考察工作,到学生充分理解导数的定义之后,再对学生微积分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行开发。其中,强调对于导数与极限两个板块的结合考查,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强调对于导数的性质考察,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基本性质来求极限值,从而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小组长作为学生代表进行课堂知识讲授,从而帮助学生在讲述和推理中养成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意识,学生不仅能够互帮互助,还能够在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思维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集体讨论确立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从而在指导合作的过程中提出有益的指导性建议,鼓励大家对一道难题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解答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

三、结束语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X+1”的模式中,强调将数学理论应用与生活中具体难题的解决中。这种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耳目一新,还能够引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数学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自主探索的轨道中来。力求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建立,以数学模型案例练习检验与巩固该阶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京津冀高校数学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5,(16):170-171.DOI:10.3969.

[2] 林远健,杨飞.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实践教学的对策[J].知识经济,2015,(20):148.

[3] 杨云帆,魏建云.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28):152.DOI:10.3969.

[4] 沈定文.新课标下高校数学主干课程教材与教法现状的调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9):27.DOI:10.3969.

[5] 叶万红. 李定平,朱江华.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138-239.

作者简介:

第7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比较基本的途径。在中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当中,怎样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所具备的有效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们所需要的学习需求,往往是老师重点关注的一项问题。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点,针对课堂有效性进行系统分析以及探讨,旨在提升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引发更多的相关人士投入思考。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在初中阶段进行数学教学始终是老师相对头疼的事情,不管老师为教学付出多少精力,也总有学生表示听不懂。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处在脑力发育的过程当中,因此学习也相对比较困难,再加上数学课程拥有抽象性特征,导致他们的学习更加受阻。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又很少会有较为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最终造成课堂教学的气氛非常死板,学生们也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自然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指的是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时间当中,适当调整教学的具体措施,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有效性对于数学课程来说有很重要的发展意义。

一、如何提升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有效性

所谓“有效的教学”,指的是知识传授、交流情感、培养智慧以及塑造个性等多个方面,下面将针对其具体情况分析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具体途径以及方式。

(一)贯彻落实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即便是在初中阶段,数学知识也没有脱离其高度抽象性以及强烈概括性、严密逻辑性,相同的题型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种类的提问法,但是相似的提问法又并不代表是相同的问题,因此,想依靠题海战术提升数学成绩是非常不恰当的,老师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引学生们去彻底理解问题本质,才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效果非常理想。比方说,针对二次函数图像“y=ax2+bx+c”和X轴之间的交点问题,老师可以采取下述方式来指引学生们发现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继而在不断的研究当中实现知识的长进。首先,老师可以先给出3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公式:y=x2-x-6、y=x2-2x+1、y=x2-x+2;其次,先让学生们求这三个函数和X轴之间的交点坐标,再引导他们对现象进行思考,提问“为什么同样为二次函数,却有的函数存在2个交点,但是有的却没有交点或者只有1个呢?”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最后提出更加深层次的疑问:“二次函数图像和X轴之间交点的数量会和什么有联系?”由此引出课堂教学主题以及重点的内容。

(二)加强对课堂互动的重视,进行正面的提问

在数学课堂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问,不过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表示不喜欢提问的环节,而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担心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导致被老师责怪,那么是否能够通过良好的提问方式来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并保证课堂提问起到它应有的效果呢。首先,需要立足于知识关键点,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思考和注意力,令学生能够牢固的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其次,需要充分掌握提问技巧,良好的提问能够实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调动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还能够令学生们打破迷雾。如针对“正多边形以及圆形”教学内容引入,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们正多边形的概念,随后学生们回答只有各边相等的情况下才可以认为其为正多边形,老师再次提问,菱形是否是正多边形,学生们表示需要保证各角也要相等。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们就能够反思自己只关注了“边”需要满足的条件,忽视了角度的问题,此时如果老师仅仅直截了当的询问“只要边相等了就可以吗”会显得问题非常生硬,严重缺乏思维量,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菱形”,就能让学生们迅速注意到“角”的存在,此时启发性更加理想,就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们主动且积极的进行答案探索的兴趣,很好的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三)正确掌握教学目标,并把握教学任务

如果希望能顺利且成功的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建立起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也是这样,只有保证了较为鉴定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让老师进行更加理想的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老师把握教学任务的能力也比较重要,需要让数学知识能够在一堂数学课程有限的时间当中实现最大化的效果。

二、关于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有效性的反思

(一)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对教学方式予以优化

保证有效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之后,保证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就能够保证教学目标高效率实现。伴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很多课堂教学的方式(包括讨论、自学、探究等)都能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当中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最近这几年,随着探究性学习得以推广,指引学生们展开探究性的活动,借助合作讨论等措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推进效果。不过相对的,不同的教学方式也都是相对辩证存在的,在有益处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弊端;在某一领域当中能够解决问题,不过在另外一个领域当中就可能是“无用功”,比方说,将探究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并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念,不过却很难保证学生们能够在短期之间获得较多知识;再比如说,讨论方式虽然能够实现多向信息沟通,而且针对性也比较强,但是却经常因讨论的“热烈”,造成知识的系统性不足;讲解法能够实现大信息量以及强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不过却对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们可能会很轻易的对学习失去兴趣。由此可见,如果想要提升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做的就是调动起每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解决劣势,并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整合,令方法保证合理性,实现学生的思维参与性。在学习当中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不管什么类型都必须要有学生们的参与,老师需要保证学生们的参与的高效性以及有效性。

(二)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实行合理的教学手段

如今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技术也渗入了课堂教学当中,这都令一些原本抽象且不直观的形象能够转变成具体且直观的形象,借助声音或者图像等介质,提升学生们的感觉器官,进而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且提升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说多媒体技术被用“死”了,老师采用现成课件或者是其他老师设计的多媒体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多样性降低,学生们反而会感到很枯燥,因此老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和自己的口头讲授、黑板板书等结合起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语

综上,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仅有令课堂有效性得以充分提升,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必须要随时注意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围绕着学生以及生活进行,立足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基础之上,还需要令他们能够建立起较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通过将数学和日常生活融合的方式,寻找高效教学课堂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春霞.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赤子,2015,(08).

[2]石城.探析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6,(11).

[3]崔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运用有效性的思考和认识[J].理科考试研究,2016,(05).

[4]达瓦坚才.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31).

第8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阐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明确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看,“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更是教学的基础。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师如何打好这个基础呢?

一、对解决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题材封闭,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分析数量关系时,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解决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只是安排大量的模仿练习,用反复操练强化教材中的解题思路。而现在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其题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有些题目还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从现实场景中收集、整合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再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1.教学内容安排。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问题呈现方式。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3.学生培养目标。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

2.小组协作 探究问题。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

3.交流评价 解决问题。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4.巩固方法 拓展思维。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

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2月7月版

第9篇:小学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

1.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使信息技术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时上课,学生只能保持2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而上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课时,学生能在35分钟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的录像。学生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连最不愿听课的学生也不例外,当看到“气鼓鱼”浑身长满刺又圆溜溜的样子时,他们激动地发出感叹,深深陶醉其中。信息技术运用多彩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以光、电、声、像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入耳入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直观渗透,符合语文阅读教学规律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标准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和谐统一。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揭示真善美的道德情感。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应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语文读、说、背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辅以直观的视频、画面的渗入等功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多种感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如本课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

3.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查看资料,丰富知识量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将语文知识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些知识是学生不能理解的,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太遥远,有的知识太深奥,学生不容易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查找资料,通过看书或上网找自己要的资料。学生在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知识,还体验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4.运用信息技术,开阔阅读视野

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即“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功能。在教学中,可以按照知识点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5.网络聊天,阅读交流的全新体验

网上聊天作为网络发展的附属品之一,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实,网络聊天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对情感的渗透。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而心灵感受到的思想才是无限的、永恒的。现在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微机课的老师告诉我班上很多学生在她上课时存在偷偷聊天的毛病。本想在班会课上严厉批评一顿,但仔细一想:何不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进行阅读交流呢?于是我收集整理了班上学生的QQ号码,把他们都加入自己创建的班级群里,并起名为“快乐阅读”,将此用意告知学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此后,我在教完“名著选读”专题课文后,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任务,并提前告知在网上进行阅读交流的时间,没想到学生发言极为积极,就连平时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都表现得异常踊跃。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还对别人的发言时不时地进行点评……这真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6.合理运用教学课件,培养阅读能力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用得比较多。如教练习课《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时,我让学生自由搜索自己喜欢的栏目,有《综艺大观》、《开心词典》、《大风车》、《动画城》等,了解各主持人的风采,了解栏目的特色,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们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