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街道体制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

第1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各区县财政局、民政局: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贯彻“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00〕12号)和《北京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贯彻落实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加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京城改办字〔2000〕2号),无固定收入的退离居委会干部定期生活补贴标准应随着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而提高。按市政府决定,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家庭月人均收入273元提高到280元。我市无固定收入的退离居委会干部定期生活补贴从7月1日起按新标准发放,即每人每月增加7元。

    按照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此项支出应由各区县负担,请各区县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做好补贴发放工作,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第2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系。充分发挥县、街道(乡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统筹、协调作用。根据省市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三定”方案,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及时调整到位。各街道(乡镇)均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按照“职能清晰、主辅分明、条块衔接、体系完整”的原则,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综合协调能力建设,确保建立全县上下对口、协调一致、高效统一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要明确专职人员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落实人员和经费,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队伍建设。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综合执法体系。推进监管重心下移,重点落实街道(乡镇)和社区的食品安全职责。积极探索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基层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加快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建设,制定出台食品安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完成梳理机构、人员和职权,全面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条块结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的食品安全工作推进新机制。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考核体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机制,县政府对街道(乡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考评,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考评采取年中督查、年末考核的办法进行,考核优秀的给予通报表扬,考核合格的给予工作建议,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并在文明创建、平安考核、卫生创建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

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推进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企业信用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全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信用档案,推动信用信息共享,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执法能力。重点加强各行政执法部门食品安全监管专职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行政监管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办案经费。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和技术装备建设,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侦查办案水平。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水平。充分发挥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的作用,制定年度抽检计划,重点加强对食用油、水产品、蔬菜、肉类、豆制品等的检测,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及时公布抽检结果,确保公众吃的放心、吃的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3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缓解这种矛盾,各级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及理论部门就如何增加地方财力的问题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与实践,笔者以济南市历下区政府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收支管理问题的案例,认为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是缓解乃至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极其突出地贡献。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进程的深化,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普遍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那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此笔者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探讨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举措,从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有了较快增长,相应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财政支出结构却存在不合理甚至异化的现象。如何加强和规范地方财政支出,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笔者认为济南市历下区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鉴。历下区实行区街财政体制改革以前,由于街道办事处原来没有实行综合预算,存在自定政策、自我管理、自己监督的“三自”现象,预算支出刚性不足,预算执行监督乏力,人为因素影响大,急需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制约、管理。为此,2008年年初,历下区提出要在办事处中推行综合预算,4月初区政府下发《关于下发历下区街道办事处财政性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文件,文件规定:将街道办事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实行收支两条线,由财政统一管理,开设的帐号必须经财政批准,严禁私设“小金库”。并参照《预算法》的规定,实行部门综合预算,严格按照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

办事处综合预算编制按照“收入有计划、支出有标准、重点有保障、鼓励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支出保工资,保社会稳定、民政、计生、城建城管、社会公共事业等项目,有财力的办事处逐步加强自身建设,公用经费控制在限额以内。通过对办事处的综合预算管理,使其收支更加科学、规范、透明,并逐步引导办事处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编制范围包括:办事处所有机关、全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部编制综合预算。

二、建立了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审批制度

按照历下区提出的关于构建“繁荣、和谐、现代化新历下”的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全区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规范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和审批标准,区财政制定了《历下区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审批程序》,规定办事处使用年初预算预留的自有资金,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开展城市公益建设、就业再就业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服务设施、公共安全和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公益活动产生的支出,应纳入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具体是:办事处进行社会公共事业支出于项目计划开始前一个月填报项目,财政初步审核后转至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报区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区财政再综合考虑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上报区政府审批。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后,由财政于3日内批复到申报办事处,并按时足额将项目资金拨付到有关单位。若此项经费当年未使用,可结转下年并于下一年度专项经费合并使用。同时制定了综合预算监督审核办法,监督检查各办事处管好用好预算资金。办法要求各办事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各项收入。为保证办事处的用款计划及时拨付,各办事处必须计划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提前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及时于财政相关职能科室沟通,确保办事处资金的正常运转。各办事处应严格按照年初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未经批准、违背预算安排的资金支出,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由财政扣减其拨款额度,直至整改后,再恢复正常资金拨付。通过将综合预算编制下达到街道一级,历下区实现了财政资金从拨付源头到使用终点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推动了基层在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辖区内公共服务和管理上,用在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基层财政财务管理的角度,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体系提供了经验。

三、建立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进一步理顺地方财政体制

地方财政体制的不合理,特别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抽血式的向上集中财力的财政体制,必须逐步改变为各级财政明确收入来源,由上级财政建立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促进基层财政的稳步增收和良性循环。以历下区为例,历下区目前有13个街道办事处,由于体制上各种原因的存在,多年来,各办事处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基本保障能力脆弱,大部分街道办事处财政支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有些办事处甚至保工资都存在困难。

为缓解街道办事处财政困难,历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财政管理模式,消除导致各街道办事处财政困难的体制障碍,促进和保障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为切实合理调整区与办事处的分配关系,促进历下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保障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历下区财政局牵头,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抽调精干力量,由分管领导带队,分组到各街道办事处进行调研。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在掌握了第一手详实资料的同时写出了有实质性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历下区区街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经区委、区政府研究通过了区街财政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4月,历下区率先在山东省实行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街道办事处财政体制采取“界定人员范围,核定补助基数,收入同支出挂钩”的管理办法,把财政收入情况同办事处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办事处抓税源经济的积极性。同时,新体制进一步加大了对办事处的财政支持力度。

从历下区的改革经验可以看出,突出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是缓解乃至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如能在省、市和区县政府之间建立类似的财政体制机制,很可能对推动深化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起到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7.

第4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2013年,我县人才人事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人事部门的指导下,主动贴近大局,自觉融入中心,牢牢把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主题,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积极探索人事编制部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新途径,努力为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年来,我局共举办大中型人才交流会5次,专场及赴外招聘26次,举办人才集市19期;引进国家级及省级优秀重点人才25名;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重点项目1项;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123人,其中中高级1647人;举办各类培训班51期,培训各类人才5200余人次;全年实现净增人才9726人,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其中,培育面料设计精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规范人事管理机制等多项工作成效显著,广获好评。

一、以服务转型升级为中心,全力引聚人才智力资源

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若干意见》,大胆创新服务载体,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努力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一是培育设计精英,助推产业升级。为积极助推我县纺织产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举办“‘省151人才工程’纺织面料设计师高级研修班”;组织优秀设计师赴意大利参加纺织面料设计深造培训;启动2013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活动,以全县纺织行业设计人员为服务对象,通过导师引领、技术培训、资格认证、成果展示等途径,成功培育纺织面料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等设计专才236名。二是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创新。拓展科研创新平台,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组织轻纺科技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顺利通过出站评审;积极走访重点企业,上门调查国外人才智力资源需求,“一站式”引进国家级外智项目7项,省级重点外智项目1项;为破解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应用难题,专程为“浙纺院”引进法国专家弗朗西斯·奥贝丹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做强要素市场,构筑人才高地。依托省轻纺人才市场平台,加大常规性人才招聘力度,常设“18才市”,新办“逢8才市”;针对企业发展困境,搭建“新春人才智力招聘会”等“零费用”引才平台;积极开展异地人才招聘及派遣合作,分类组织用人单位赴上海、西安、武汉、哈尔滨等地举办招才引智专场;市场全年共接待各类求职人才近4万人次,“全国轻纺人才集散地”初具规模。

二、以推进自主创新为总旨,精心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科学用人机制,大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积极构筑各尽其能、互促成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各级各类人才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潜能。

一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注重评才科学性,结合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升级,组织开展建筑专业工程系列专题评价工作;注重选才层次性,分层次梯队式选拔优秀人才,推荐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5名、获得省“西湖友谊奖”1名;注重管才实效性,积极探索专家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全面拓展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与业务合作平台。二是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强化行政能力培训,组织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人事经理(HR)协会,定期举办“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实务”等专题培训讲座,多途径开展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94.6%;建立健全用才跟踪机制,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定期体检制度,妥善组织124名优秀公务员参加健康休养;深入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全力改善引进人才、优秀人才及自主创新型人才居住环境;继续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妥善安置营职以下干部,连续八年实现“零投诉;坚持情理并重,主动排忧解难,切实做好企业干部维稳工作。

三、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整体提升人事管理水平

致力于人事管理体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强化规范管理,稳步推进改革,积极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强县”建设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

第5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意见强调。在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禁止无偿调拨使用。意见同时明确,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同等条件下,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职工,可优先购买或租赁。

人保部:拟放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地方投资

为使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实现保值增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近日提出方案:赋予省级社保经办机构自,采取信托模式进行投资。

由人保部制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不久前已上报国务院。根据人保部的设计,在投资模式方面,“办法”拟仿效企业年金,采取信托模式,省级社保经办机构并不直接进行投资运营,而是委托由社保部门认可的、具有资质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且不同机构之间相互监督制约,以此保障投资的安全性。这将在事实上赋予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以投资自,市场化的金融机构也将有机会参与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

专家: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只打雷不下雨

近日,有专家撰文指出,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结构相关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改革不能长期悬而不决,更不能只打雷不下雨。

继人保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之后,发改委起草的《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意见》,也已进入新一轮意见征求阶段。但迄今为止,相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仍无最终颁布的时间表。专家进而指出,这些问题越拖延。改革的难度和成本越高,“硬着陆”即社会各方面全面受害的可能性越大。

南京:首批外地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建立

10月22日,江苏首批外地务工人员服务中心――“新南京人服务中心”在南京玄武区红山街道和建邺区南苑街道正式运转。

“新南京人服务中心”的建立,整合了基层政府的主要公共服务资源,承担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保经办、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文化娱乐、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学校教育、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10项工作。南京目前农民工总数已达117.83万人,为了让这些外来人员有身为“新南京人”的感受,南京取消所有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限制,适度提高农民工职介、培训补贴标准,努力扩大农民工就业岗位。

山东:将在全省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根据《山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意见》,自10月1日起,山东省将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有关政策:统一缴费基数和比例: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一管理基金;统一编制和实施基本养老保险预算;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和相关业务流程。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比例将全省统一。

参保单位以本单位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作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工资总额低于本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的,以职工缴费基数之和作为缴费基数。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个别高于或低于20%的市将按照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逐步统一到20%。

第6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突出公益性,坚持便民惠民导向,创新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提高社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我区居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政府举办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与辖区医疗中心、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位,实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率100%,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家。

2.健全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足额预算社区卫生补助经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经费得到有效保障。

3.加快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步伐。完成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以组织管理、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4.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计算机过程化控制率70%以上,依托各街道完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70%以上的辖区居民拥有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拥有健康档案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达95%。

5.全面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万名服务人口配备12-15名卫技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岗位培训率达85%以上,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3名及以上经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合理制订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根据全区“十二五”规划情况,结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科学设置、合理布局,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加快推进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围绕“增量建公立、存量调结构”的建设思路,逐步完成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确保每个街道拥有1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公立中心房屋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设置30-50张康复床位,公立中心机构用房由区政府协调解决;同时合理调整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机构用房面积200-300平方米,由所在街道提供房源并签订租赁合同,若房源为街道资产的,区政府以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若为租赁社会房屋的,区政府每年以房屋租赁价格的50%予以补助,不足部分由街道承担。(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1.推行人事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以辖区常住人口为基数,按12-15/万人配备标准,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的90%,定编定岗不定人。以街道为单位,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制度。以组织管理、服务数量、质量及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制定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制度,区卫生行政部门定期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规定的可分配总额内,制定职工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实行适度向关键岗位、优秀卫生技术人员倾斜的新型分配制度,引入激励机制,从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星级评定等方面,保障医技人员待遇,逐步建立健全职工收入合理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稳定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编办、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2.建立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区政府承担公立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并对经常性收支差额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对公立机构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统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定期上报机构收支情况,接受相关部门督查,落实政府监管职能。(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

(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全区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进行零差率销售。根据省有关规定,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统一配送的采购机制,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各机构的采购计划,对日常采购需求按规定进行审核,并设定基本药物结算专用账户,对基本药物货款统一支付。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统一目录、统一品规、统一价格、自主采购、政府补助”的规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

2.加强基本药物制度配备使用和监管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的培训,引导科学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区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药品采购监管平台,对各公立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进行监督,发挥监管职能,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食药监局)

(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1.完善职能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控、卫监、妇幼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职能,建立各机构之间“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工作机制。健全双向转诊制度,推行社区首诊制,明确双向转诊对象,规范双向转诊流程,依托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转入上级医院接受诊治。(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转变服务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全科医师服务团队,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医师职责,以定期上门服务的形式,提供巡诊医疗、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用药指导、健康指标监测、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等卫生服务项目,使居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便捷、价廉、优质、贴心的服务。(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3.加快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档案、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信息平台,做好“一卡通”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完善社区卫生9类52项信息子系统推广和应用,实现就诊记录、健康档案、体检情况等个人信息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社区卫生管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中医师等专业岗位培训,开展临床医疗、护理技术等业务知识的继续教育活动,邀请市级专家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安排在职医务人员定期前往市级医院进修,不断提升现有社区卫生医护人员素质。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选送1-2名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参加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力争每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同时选派业务骨干进入上级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科医师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优秀卫生人才。(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建立评优和择优机制。制定相关评优方案,成立卫生人才专项资金,以业务水平与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评选内容,选出一批业务精、素质高、服务优的医护模范,并进行奖励,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2.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投入。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建、改扩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参照省相关标准进行建设,配备较先进医疗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对建设专项经费的监管,保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3.确保落实社区卫生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区两级专项经费按照上级要求逐年提高,保证辖区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明确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各方职责。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协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制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为新建、改扩建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用房。

卫生部门负责编制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制订社区卫生准入服务项目和管理规范,组织开展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人社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奖评机制。

第7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一、着眼于当好改革的牵头者和推进者,稳妥有序地推进承担的各项改革任务

充分认识当前机构编制部门牵头推进和承担的改革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新形势,按照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综合改革三大类牵头推进,每个大类分别明确一个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理顺推进改革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全员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的良好氛围。

1、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既履行好牵头部门的责任,调动各部门(单位)积极性,又率先垂范,积极履行好具体组织实施部门职责。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市政府办公室和相关部门沟通,明确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提出具体思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今年以来召开联络员会议2次。二是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以来,已连续5轮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取消70项,下放32项,承接中央和省政府事项148项。三是动态调整清单。开展权力事项目录“回头看”,根据《山东省行政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办法》,结合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情况,动态调整行政权力清单、中介服务收费清单等。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开展审核,涉及的55个市直部门(单位)共拟调整事项1028项,其中拟新增321项、削减174项,变更事项要素533项,目前已发文公布36个部门(单位)的788项,其中新增179项,削减78项,变更权力事项要素531项。

2、重点抓好新泰市与市水利和渔业局的改革试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起步良好。在市直和县市区层面分别选取水利和渔业局、新泰市作为试点,专门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盯上靠上指导。新泰市组建了2支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执法队伍和6支专业执法队伍。跨部门跨领域的执法队伍,一是整合原城管、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8个领域执法权,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二是整合市场监督管理、商务、粮食3个领域的执法权,组建市场监督综合执法大队。6支专业执法队伍主要是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卫生计生、交通运输、农业等6个领域。考虑楼德镇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探索实行区域综合执法,设立楼德镇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城乡规划等15个领域的执法权,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路子。在执法重心下移方面,各乡镇(除楼德镇外)都设立了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与派驻执法中队联合办公。市水利和渔业局将原有市水政监察支队及河道管理局内设的河道联合执法支队整合为一支执法队伍,并将水资源科、水土保持科、防汛抗旱办等科室单位的执法职能调整至整合后的水政监察支队,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支执法队伍”的目标,人员也按照“编随事走、人编同调”的原则完成了调整。

3、坚持综合施策,多点开花,事业单位综合改革渐次推进。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和改革要求,制定相应的改革思路,切实把握好节奏和力度,稳妥有序推进。一是顺利启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认真学习上级政策和指示精神,明确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目前已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希信任领导小组组长,起草了改革方案,到中央编办进行了对接,下一步将根据中央编办要求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待方案成熟后加以推进,争取在全省创出经验,趟出路子。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印发《泰安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职级制的实施范围,提出了职级评审认定、薪酬发放、校长选聘管理等五个方面的14条具体办法。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研究制定了泰安市关于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的具体办法;按照标准对市直公立医院的人员控制总量进行了核定备案,共备案5986名。四是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方面。目前,教育、卫生、文化系统的20家试点单位已全部印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议,通过了理事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着眼于理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用足用活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

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战略性、上位性和协调,履行好“设计者”的角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释放体制活力和发展动力。

1、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调整。一是按照严实的标准将乡镇“四领域”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按照鲁政办发〔2016〕6号文件要求,对88个乡镇(街道)四领域安全监管机构统一进行了批复。建立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台账,采取电话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核查,确保人员力量到位。截止6月12日,全市88个乡镇机构设置、职责调整和人员已经全部到位。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2013年,泰安市就已经整合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和交易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交易平台,组建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政府文件下发后,根据文件精神,对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了规范。三是巩固扩大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研究开展市级扩权强镇试点。指导宁阳县进一步向磁窑镇下放县级管理权限,计划放权104项。在抓好省级经济发达镇试点的基础上,下一步考虑探索市级的扩权强镇试点。

2、加强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的机构编制保障。一是加强机构的设立调整。为更好地服务泰安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批准设立了泰安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心等机构。二是加强编制的动态使用。在省编委批复的用编进人计划内,坚持优先保证重点领域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优先保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民生等重点领域紧缺型人才的需要,加强扶贫、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环保等机构和其他一线人员力量,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机构。三是重点加强教育“大班额”问题编制保障。将解决教育“大班额”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各县市区提报数据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核查小组,采取现场提取学校学籍数据,核查教师名册、课程表、工资单以及个别座谈等方式进行了重新核编。出台《中小学教职工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管理办法》,督促指导县(市、区)建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教育编制需求。今年共批复教育系统用编计划1536名,占全市事业编制用编计划的76.5%。

3、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总量控制和规范创新。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始终贯穿总量控制红线,严格控制行政机构编制,从严审批事业机构编制,确保了“两个不突破”。进一步规范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截至目前,共批复县市区机构编制事项56项,其中新设事业单位14个,撤销事业单位25个,核增事业编制132名,核减事业编制148名,机构和编制总量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是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鼓励部门单位更多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事业发展需求,为市教育局、市房管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批复了“大班额”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104国道改建项目等政府购买服务事项3项。三是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借助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管理中心技术力量,对“泰安机构编制网”优化升级,打造机构编制网站群,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着眼于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开展部门单位职能修订和评估考核

针对机构编制部门“三定”制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等部门职能,以评估考核为手段,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部门单位充分履职,发挥作用。

一是落实“四个到位”,扎实开展政府部门“三定”规定修订工作。打破科室界限,实行团队化作战,组成4个工作组,在培训指导、力量调配、质量把关、督查落实等方面做到“四个到位”,集中开展审核,切实将“转理念、调职责、优结构、控总量”等落到实处。注重用好近几年部门履职评估成果,自2013年已累计评估部门单位26个,结合这次修订,对职责界定以及存在的问题一并作出调整和解决。

二是强化绩效考核,深入开展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圆满完成2015年市直199个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共确定36家A级单位和 159家B级单位,并首次确定了4家 C级单位。对考核结果,以市考核委员会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抓好奖惩措施的兑现。同时,向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书面反馈问题,切实抓好整改。总结前几年开展绩效考核的经验,对2016年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并已印发实施方案。同时,按照要求部署开展了法人异常信息备案制度和双随机抽查工作。

三是用好考核杠杆,促进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提升。第一,将省里对市级编办的考核内容全部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并结合实际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等重点工作一并纳入,建立起考核的倒逼机制。第二,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及执行情况的审计。加强与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探索了“两明确三跟进”的覆盖审计全过程的工作机制,明确审计部门与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责,审计前提供基础数据,审计中提供政策支持,审计后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移交,并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处理,督促整改。今年以来,共审计1个县市区和14个市直部门(单位)。第三,完成对县市区2015年度机构编制工作的年终综合评价工作,并及时通报给各县市区。第四,部署开展了控编减编专项督查,积极开展“机构编制法规进党校”活动,构建起违规预防机制。

四、着眼于为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坚强保障,倡树具有机构编制部门特色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制度

一是倡树部门理念。结合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性质,提出“严谨、公道、服务、创新”的部门理念,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树牢四种理念,争做四个模范”,即“树牢严谨的理念,严守纪律规矩,争做遵规守纪的模范;树牢公道的理念,处事公道正派,争做秉公用权的模范;树牢服务的理念,主动履职尽责,争做担当奉献的模范;树牢创新的理念,推动体制改革,争做促进发展的模范”。还结合当前承担的改革,创新开展了“三深入”“四做好”活动,即“立足简政放权走机关,深入了解权力运行情况;立足事业单位综合改革进单位,深入了解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立足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下基层,深入了解来自基层的反应和呼声。引导党员干部主动自觉地为服务对象解读好一项政策,化解好一个疑惑,协调好一件事情,解决好一个难题”,最终解决律己修身不严、精神状态不佳、厚此薄彼办事不公、服务不到位等8个方面的问题。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在部门理念的引领下,对具体开展工作提出了具体需要把握的问题,即充分调查研究、主动搞好服务、加强协调配合、注重提升手段等。注重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调研,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开展集中调研。要时刻牢记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大局,服务于部门单位的高效运转,服务于各个层面的改革和创新,服务于基层和群众的工作生活方便。注重协调配合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与上级部门的关系,与市直部门特别是组织、人社部门的关系,与各县市区的关系。更多地运用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大数据的方式解决当前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第8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规划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今年以来,XX市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紧扣“五个牢牢把握”工作导向,按照“大城市”定位,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完善规划体系中强化发展导控

以总规修编为契机,加快完善《XX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级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努力实现全市空间管控“一张蓝图”。

1.初步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多规融合、存量盘活”为导向,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互动为要求,划定了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确定了建设用地总量,形成市域范围内功能结构完备、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业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特色小镇等发展理念。目前正在优化调整用地布局方案,预计6月份完成最终成果论证工作。

2.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一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全市单元规划确定的边界逐步开展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完成F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C12、E05单元控规初步成果,B11单元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落实水乡古镇发展要求,基本完成千灯、锦溪、周庄老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对重点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设计。三是协助相关区镇按照法定程序推进控规编制、调整、报批工作。报批完成张浦镇城东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花桥国际商务城南部生活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完成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锦溪镇等相关区域控规调整方案。

3.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是组织开展杜克科创小镇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以“XX智谷”为总定位,征选国内外6家设计机构开展方案设计,现已全部提交最终成果。二是组织开展前进路、长江路道路沿线景观提升设计。根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前进路、长江路为试点进行深化研究,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现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进行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最终成果。三是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XX段)沿线城市设计,以交通引导理念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已基本形成成果。

4.不断优化镇村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编制完成《XX市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省住建厅组织论证通过,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会同市文物部门开展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经省住建厅、文物局组织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巴城镇成功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根据《XX市镇村布局规划》,我市所有31个特色村、189个重点村和218一般村(除高新区22个一般村无编制计划外)已全部形成规划成果,今年上半年,按计划继续推进村庄规划成果的公示、论证及审批,完成千灯镇歇马桥村村庄规划公示、锦溪镇计家墩新乡村生活项目规划报批工作,以及周市镇26个自然村、淀山湖镇6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

(二)在狠抓专项规划中增强城市功能

1.增强城市民生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设施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核心区范围内社区、街道的行政边界。并以亭林片区为试点,完成深化设计方案,构建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模型,正在开展青阳片区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详细方案。

2.优化城市生态功能。继续推进《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现已完成草案,基本形成市域各片区海绵设施建设管控原则及技术指引。加强区镇对接,进一步深化《XX市城市“六线”控制规划》,涉及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绿化绿线、重大市政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轨道交通橙线,并将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录入规划综合信息平台,便于日常审批管控。

3.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继续积极推进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规划建设,完成《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沿线交通一体化交通详细规划设计》、《苏州市域轨道S1线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中期成果。及时启动XX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停车系统规划等。

4.升级城市市政功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完善《XX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为规范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步伐,配套起草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草案)》。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综合管廊建设可行性,向市轨道办呈报了《关于与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的请示》。目前,XX市中心湖二号路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为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效指导我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XX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

5.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高质量完成市博物馆、美术馆方案设计。根据《XX市城市雕塑规划》和《XX市雕塑规划管理意见》,开展了第一批雕塑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第一批公开招标的2个点位已经完成方案招标相关工作;另外7个点位海选工作也已完成专家评审。

(三)在推进改革创新中优化审批管理

1.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报城建例会讨论。完善规划编制制度建设,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通知》,从协调机制、成果入库、动态维护、调整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范工业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加强对方案的审查指导,结合XX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了《XX市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导则》。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市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在工程项目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审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并在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运用。

2.努力推进审批服务创新。为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办事,打破传统审批的固化模式,创新推出“容缺受理”弹性审批流程。对主要条件具备,次要条件或手续欠缺的审批事项,放宽受理门槛,提前进入审查,予以“容缺受理”。并通过跟踪服务,主动沟通,确保缺项及时补正,实现依法服务、特色服务、高效服务的同步到位。为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基层办事,在“表单整合、项目申报、网上审批”三个环节创新推出“嵌入式”服务。通过“三表合一”建立嵌入式申请、标准格式落实嵌入式管理、共享数据实行嵌入式审批,非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6项缩减为9项;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0项缩减为6项,切实方便了项目报建,提升了服务效能。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审查59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张,用地面积75.3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08张,建筑面积177.86万平方米;核发验线证明68张;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证73张,建筑面积189.24万平方米;受理及审查店招店牌、户外广告21件。

3.着力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建立在建项目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对管辖范围内181项在建项目进行全覆盖监管。通过区域联动,开展拉网式违法建设排查认定工作。积极参与“263”专项行动,联合各区镇规建部门对全市538家重点监管工业企业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已完成排查372家。对《2017年苏州市列入省第十三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中我市涉及企业(46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完成排查35家。对《XX市化工企业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中涉及企业(143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排查,完成120家。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立案处罚违法建设案件6起,做出违法建设认定移交291件,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

(四)在现代技术运用中夯实规划基础

1.启动全市用地信息普查(重点单元)。拟在测绘XX市大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对用地信息和建筑信息的普查,生成带有多种属性信息的标准化地形图,并引入三维实景技术,构建具有实景可视信息和丰富用地、建筑信息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XX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投标。

2.完善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继续根据实际需要扩充平台功能,完成了规划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开发了在建项目“双随机”监察系统,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监管及违建入图入库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完成了全市城镇未治理D级危房档案信息化入库工作。配合经信委核对了全市工业企业信息。下一步,还将完成网上报建系统建设及应用拓展项目建设。

3.推进2017年XX电子地图更新、地下管线数据更新测绘。

(五)在“六个一”大走访中密切联系群众

制定了《XX市规划局常态化推进“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时间召开“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局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目标、任务、要求、组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紧扣“两聚一高”,强化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全局19个走访调研小组对所挂钩的周庄镇高勇村、双庙村村民家庭已全部走访一遍以上,仔细了解家庭情况,深入收集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作了详细记录。对能当场能解决的给予反馈解决,对不能解决或需转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或给予转办。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积极延续、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上半年正在开展的工作的同时,下半年,我局还将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总规落实

在完成总规成果论证、报批的基础上,加快总规的实施步伐。根据总规要求,及时指导各镇开展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根据《关于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XX市单元规划》,逐步对城市核心区所涉及的单元及跨区镇行政界线的单元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下半年重点完成B11、C12、E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市域其它发展单元,指导各区镇根据单元定位,明确编制要点和内容,力争于年底前完成控规编制。

2.抓城市设计

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强化地域特色、建筑风貌、城市文化的“基因”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积极推行全市拟出让地块必须预先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3.抓存量更新

结合危房治理,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计划完成老城区及城北地区6个片区的更新规划研究工作。突出民生改善,推进被撤并乡镇更新研究,重点完成张浦镇大市地区和千灯镇石浦地区更新研究。立足产业特色,围绕打造全市10个特色小镇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引导和方案设计工作。

4.抓空间拓展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空间延伸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予积极利用。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求,大力开展XX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修编,结合轨道交通S1线沿线站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地下人防规划等,推进轨道、管廊、人防等多规合一,重点研究地下空间的横向连通开发及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抓生态控制

结合规划工作实际,继续全力配合及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完成海绵城市、六线控制、绿道网等专项规划,切实在引导和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方面贡献规划力量。

6.抓交通引导

结合新一轮总规及控规编制,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及方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新一轮《XX市综合交通规划(2017-2030)》修编,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轨交S1线配套规划的同时,适时开展XX轨道K1线预可行性研究,为XX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开展“自愿停驶,绿色出行”实施方案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引导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6.抓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继续推进“容缺受理”流程,将服务固化为制度。由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增设“容缺受理弹性流程(试运行)”,同步进行电子审批,实质性提速增效。促进全市统一运作规划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筹规划智慧政务建设,强化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作用。

7.抓执法监察

继续完善、实质运用规划移动监察系统,推进违法建设认定情况入图入库,提升执法监察效率效能。运用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定期检查、抽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制止,减少未报先建、批建不一现象发生,切实履行好事中事后监管职能。

8.抓调研走访

扎实开展、圆满完成“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倾听搜集基层、百姓心声,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档案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上半年,我县档案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大”发展理念,紧扣项目落地年,聚焦“一路二水三项目”中心工作,以面向社会,服务民生为重点,以拓宽档案发展领域、深挖档案文化资源、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为抓手,树立“科技强档、依法治档、服务活档”的新理念,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做到时间过半,目标任务完成过半。

一、强化项目建设

一是启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今年县上安排我局爱教基地建设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多媒体报告厅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基础装修工程、视频器材、桌椅采购,项目将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是开展门禁系统项目建设。安排落实项目资金x万元,通过招标,配备馆内24小时温湿度监控设施和档案馆(库)门禁系统。项目正在施工中,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了各项设施的安装工作,届时将使我县档案馆库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

三是启动数字化项目建设。落实数字化项目资金50万元。近段时间以来,我局对多家档案数字化机构进行了调研,参观学习了遂宁市、市中区等档案局数字化工作先进经验,对比了我县档案工作和项目经费情况,研究确定了我县今年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正开展需求论证,拟于6月份完成项目招标,年内完成今年的数字化目标任务。

二、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三大”体系建设之本,是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之本,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围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半年,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我县档案工作纲领性文件。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通过积极主动向县领导汇报,与县委办、县政府办等相关部门协调,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委办发﹝2017﹞x号),对我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工作目标。

二是加大我县档案移交力度。根据我县新馆建设的情况,由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期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对全县近二十年应移交的到期档案制定了接收计划,明确了应移交进馆档案的范围、质量要求、移交程序、组织领导作出明确规定。今年底前,我局将对全县56个单位2006年前整理规范后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三是创新档案工作,引入中介服务档案工作。自今年以来,县档案局大胆探索,立足单位工作实际和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服务的要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在确保档案保密的前提下,推广政府购买档案事务服务。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有关专业机构提供档案管理技术、设施、劳务等服务,激活社会资源、节约成本、规范服务、统一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选出了两家质量可靠、服务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供各单位选择,作为我县各单位专业档案服务机构,促进了我县档案整理规范化上档升级。

四是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根据我县档案移交工作实际和档案整理新规则的出台,今年4月11日,我局和县行政学校联合举办了全县档案工作人业务培训班,专门聘请乐山市档案局业务专家实地授课,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服务中介机构等10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县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规范整理遗留档案。对十年前移交到我馆的转制破产企业共22个单位未整理的档案约x卷,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规范性整理,于6月中旬整理完成进馆。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项目将是我局今后几年持续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数字化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于2020年我县馆藏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

二是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和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力度。对列入今年移交进馆的56个单位,加强档案规范化整理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增添新措施,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第9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全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改革创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我们坚持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狠抓了两个方面的改革工作。一是抓好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严格人员准入制管理,积极探索试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开展了调研活动,从我区区情和卫生系统实际出发制订了改革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取得预期效果。二是抓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原则,启动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报请区编委办同意,4月份开始在搞试点,6月份完成,达到预期目标,下半年在全区铺开,取得初步成效。在引导民营医院发展、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才方面,也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共引进专业人才19人,先后举办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各1期,参训128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专业素质,优化了人员结构。

二、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和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健全了监测、报告、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了医疗救治专家指导组、应急专业队伍及传染病救治专业分队,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启动公共卫生中心工程建设,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一期5000m2建筑工程完成了土地征用工作。区妇保院建设工程,上半年完成了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下半年正式动工兴建,目前进展顺利。

三、推广“多湖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一是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我们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己任,把农民健康工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统一起来,把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作为农民健康工程的重头戏,启动全区第三轮新型农村合医疗工作,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派出机关人员和医疗人员100余人深入农村搞宣传,局领导带头深入一线走家串户作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自愿参保意识,全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比例由上年的89%进一步上升到94%。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合作医疗参保农民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工作,制定了农民健康体检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实施计划,结合“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和“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等活动,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全年免费体检率达到60%以上。全年合作医疗为农民报销医药费400余万元,其中报销额万元以上的人员达70余人。同时,积极推进区、镇乡(街道)、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村公共卫生3大类12项工作,保证全区80%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上半年完成了网络建设计划编制,下半年非正式启动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三化”建设。公共卫生示范镇乡(街道)创建工作,傅村卫生院综合门诊楼改造工程主体工程完成20%。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了赤松卫生院6600㎡的土地征用及扩建项目和楼下金(孝顺)、桥里方(赤松)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上半年完成了赤松卫生院扩建工程的设计、规划等工作,下半年正式动工兴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主要是加强社区服务人口的健康管理工作,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调整结构布局,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率达90%以上,上半年完成了赤松、山口冯、孝顺楼下金社区卫生服务站土地征用工作,下半年正式动工兴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化建设,完成了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安装调试及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管理系统已进入试运行。三是抓好卫生城镇(村、单位)创建工作。计划创建3个省级、10个市级、20个区级卫生先进单位,上半年完成了申报单位的确定和创建计划的制定,并着手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本级自检,并上报了申报材料,迎接验收。

四、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止了重大疫情爆发。坚持预防为主方针,针对薄弱环节,认真查漏补缺,狠抓工作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以霍乱、人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为重点,加强了疫情监测。地方病防治工作,重点对血吸虫病、地氟病等开展防治技术指导工作,大力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组织开展了群众性查螺灭螺工作,全年共出动1万余人次,灭螺2000余只,有效地降低了发病率。对各医疗机构发热呼吸道门诊和肠道门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改造或完善,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尽早控制传染源,严防疫情扩散。严格执行重大疫情信息报告程序,提高了监测质量。

五、实施卫生安全工程,提高了卫生保障水平。一是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大力整顿医疗、食品市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生产、加工、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确保我区医疗、食品等市场秩序的规范化。严肃查处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假冒伪劣食品,重点加强工厂食堂、建筑工地、学校及幼儿园等行业和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提高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加强职业卫生安全监督检查。认真做好职业危害规划项目“三同时”联审工作,对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整治,有效防止了重大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成立职防专业机构,进一步提升了我区职业病防治水平。三是加强医疗安全监督检查。认真组织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在组织各卫生院严格自查、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派出督查组普遍进行了检查验收,对问题较突出的卫生院进行了限期整改。通过加强卫生院管理,健全和落实了各项诊疗护理规程,强化了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准入控制,提升了医疗质量,有效地保证了医疗安全。同时,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的就医环境。继续做好无偿献血工作,加强血液管理,确保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