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第1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长期的过程,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承包制、租赁制的施行,从试行股份制到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够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就是要寻找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组织形式,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确立和有效运行,有助于增强公有资本的控制力,有助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可以预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所在,不仅关系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自从在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至今仍没有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央企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进展缓慢,名义上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已经构建完成,但是往往有名无实,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跟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还很普遍,董事会组成人员单一化还很严重,非国有股东很少或没有发言权,监事会形同虚设,制衡机制缺失,内部人控制严重,职业经理人制度、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任重而道远。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相比,混合所有制经济更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的投资主体,不同性质的产权主体组成的股权结构更容易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的委托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有助于打破原有企业内部利益格局,防止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从而形成“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电信行业为例,国际电信行业在深刻认识到单一产权结构产生的弊端基础上,已经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的电信业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基本上形成了电信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这种多元化的产权格局使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转更有效率,企业的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这种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国思考借鉴。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增强公有资本的控制力

混合所有制经济一般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早在十五大报告中已经指出,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通过吸收不同性质的所有制资本进入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国有企业融资的范围。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可以产生放大功能,实现国有资本的“以小博大”,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这样可以有效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外,我国已经积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在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这些民间资本容易演变成投机资本,哄抬产品价格,扰乱市场秩序,严重的还会造成经济的波动。这样的案例在经济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多。寻找良好成长空间和盈利机会的民间资本和急需发展壮大的国家战略性产业相结合,既可以实现对于民间资本的合理引导,也有利于国家战略产业的加速发展,可以实现双赢。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形式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国有企业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较大,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技术、信息、金融等资源较为雄厚,但也存在着效率相对低下、企业委托链条较长等问题。民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产权界定清晰、机制较为灵活、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反应敏锐等优势,但也存在企业规模较小、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规范、金融资源获取较难等弊端。采用混合所有制可以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混合所有制企业通过引入民间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解决了国有企业委托关系中所有者缺位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权主体明确,更加关注企业的效率和长远发展,他们参与企业的决策,可以有效制约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提高企业的决策质量和水平,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目前,部分国有企业还存在着通过行政垄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可能,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则受到产业准入、资源获取障碍等有形或无形条件的限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条途径,有助于打破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使各类企业平等竞争,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消费者也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通过这条途径,民营企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空间,解决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两者在融合的基础上能够共同发展。总之,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对公司进行投资,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但可以共享企业发展的收益。

二、以完善混合所有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大幅增加为国有企业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企业改造重组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从90年代开始,逐步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由此发展起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相当大部分是由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它们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至2012年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953家,占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38.5%。虽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譬如在已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家控股的占绝大多数,民间资本难以对公司治理发挥作用;进行混合改制的一般是上市的子公司,而母公司大多仍是国有独资公司等。所以,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权主体权益不受侵害

产权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人民,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全体人民只能委托政府来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人民对政府的委托是第一层委托。政府作为行政机构无法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只能把委托权再次进行委托,目前国资委是受政府委托管理国有企业的主要部门。国资委选拨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董事长等管理企业是对国有产权的第三层委托。这就造成国有企业委托链条过长,这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弊端,由此导致国企腐败问题频发、企业效率低下、负赢不负亏等现象的出现。我国三十多年的国企改革实际上正是围绕着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展开的。混合所有制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产权约束不强的弊端。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现代产权制度还存在以下缺陷: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独占”的现象较为严重,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实质构建仍没有实现;大股东的行为难以受到制约,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不明确。这些因素使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不同经济成分或产权主体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能实现有机融合、形成统一整体,更不要说实现公私融合、利益共享、风险共享的目标。另外,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相关制度建设滞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产权主体通过股票市场进行产权交易的渠道仍不畅通。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制度基础。要着力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框架。完善产权保护的相关制度规定,清理和规范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资产、收益等财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原则,对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公有制主体和非公有制主体的财产权,取消对非公有制产权的歧视和限制。严格依法行政,防范非法占有或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既要防止国有资产侵吞民营资产,打击民营资本进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民营资产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完善公开公正、规范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

一般来说,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可以由企业占有、控制及使用的经济资源。而资本概念更多强调能够为企业未来带来价值增值的可投入生产要素。与之相对应的,国有资产就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国有资本是指国家对企业的各种形式的出资,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其它能够转换为资金的价值形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受政府委托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的特殊法定机构,代表政府专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同时负有监管国有资产的职能。随着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资本相比国有资产更能代表国有经济,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实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适应国有资产资本化的趋势,只扮演出资人的角色,在公司法的范围内运作,不要以国有资产的监管主体身份为由干扰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正常运转。在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行政色彩浓厚、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国企负责人都有对应的“部”、“厅”等级别,享受同公务员一样的级别待遇,央企的负责人不是到市场招聘,而是由组织部门进行任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企分开极为重要,如果政府和监管机构随意干预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的发展将会偏离正常轨道,民间资本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资本即使不控股,但由于有政府的支持,而且由于其公有性,有着明显的道德优势,如果不实行政企分开,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企业的目标函数将不再单一。所以,要实行真正的政企分开,取消企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使混合所有制企业去行政化,政府要简政放权,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变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督。要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市场来招聘合格的企业管理者,赋予董事会进行高管任免、薪酬制定、股权激励等权力。让混合所有制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

(三)按照国有企业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我国的国有企业体量庞大,有着明显的行业差异,因此不能对其全部实行单一标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是需按照国企的性质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按照功能分为公益性企业、垄断性企业和竞争性企业。应该按照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公益性国有企业一般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等。对于公益性企业,由于企业承担着提供公共福利等社会责任,盈利性较差或者不要求盈利,企业的宗旨是提高社会公共福利。对于这类企业无需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私人资本也难以有兴趣进入这类企业。对于垄断性国有企业,可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垄断性企业一般是指凭借政府的保护而形成的行政垄断,一些自然垄断性企业由于时代的发展失去其自然垄断性后也可包含在这类里面。由于这类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存在,能够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企业虽然盈利能力良好,但是由于缺乏竞争,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企业的整体效益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益。而且由于这些企业所在的领域盈利空间较好,私人资本也愿意进入这类企业以获取一定的利润。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混合所有制改造的重点。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与民营企业平等竞争,压力和风险较大,引入民间资本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更大程度地激发企业活力,而且可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秩序。当然,不仅是国有企业要引入民间资本,国有企业也可以入股民营企业,帮助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只要建设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竞争性行业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四)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如何引进民间资本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议题。现在民间资本对进入国有企业还心存疑虑。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否会通过国有股强加于整个企业?有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参与混合所有制的风险较高,很有可能是“偷鸡不成反丢一把米的买卖”。据媒体报道,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放松管制与民企机遇”讨论会上的现场调查显示,对于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近七成企业家持“不确定”和“观望”态度。从以往情况来看,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控制权,即使有控制权也会受到国有企业原有行政体系的制约。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仍是阻碍混合所有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放开垄断性行业,让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行业的一条新的路径。但是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的壁垒难以打破,相应的制度规范还很欠缺,“玻璃门”现象广泛存在。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首先,要消除制约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其次,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详细规则。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下一步要出台具体的改革方案,进行详尽的制度设计,在扩大企业试点的基础上,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最后,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观念,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打消民营企业家和民间投资者的疑虑,让他们意识到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融合将会使双方获益。

(五)适时推进员工持股

第2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2017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加速落地态势。

近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指导推动各地积极稳妥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2016年,新一轮国企混改铺开。第一批确定了中船集团、联通集团、东航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等9家试点企业。第二批10家试点企业名单,已经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确定中。目前,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三批试点遴选。

“今年的国企混改有望现从点到面、由央企到地方的全面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经过多年的爬坡上坎、滚石上山,今年混改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不少官员、专家表示,如果认为混改是“灵丹妙药”,国企存在的问题能“药到病除”,这样的想法显然过于理想化。但是,本轮改革涉及资产规模较大,社会关注度高,开展混改试点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某些国企有望通过此次混改带来由内而外的蜕变,从而找到中长期发展途径。变革的确是大势所趋。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后期在股权结构安排、企业话语权等方面,有关部委还需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细致。

混改新意

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混合所有制”的提法始于十五大报告,迄今已进行两轮。第一轮“混改”侧重于股权结构的调整。此轮混改中,很多国有独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公私合营等方式逐步变身混合所有制。

国资委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底,中央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数已占到67.7%。但是,改制后的企业绝大多数存在“一股独大”问题:国有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制约了董事会作用的真正发挥。

第二轮混改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第二轮混改“胎动”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侧重于治理机制的改善。新的经济形势也为其赋予了新内容。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总结称,此次混改有三个新特点。

首先,以往国企股份制改造,民间与外部资本只有分红权,并没有事实上的决策权。而此轮混合所有制,鼓励不同性质资产在混合经济体中发挥决策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谭云明也认为,核心看点就在于打破“一股独大”,允许国资、民资双向进入,甚至民资控股,这对整个国企改革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啃下垄断领域。垄断领域的“混改”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该领域“混改”对整体国企改革有着牵引作用。

前述接近发改委的人士称,垄断领域的攻坚战放在今、明两年。目前,国家发改委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均选出了试点企业,有些企业的改革方案已经在审批中。在今年,垄断领域的几家企业有望最先在销售端和新增板块引入社会资本参股或合营。

再次,此轮混改相比以往更为审慎,鼓励“一企一策”,宜“混”则“混”。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表示,此次混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前述人士称,去年和今年,国家发改委都启动了一批试点企业,确定了先抓典型企业的混改方案与进展,以期进行经验复制。他还进一步表示,虽然第三批试点企业在遴选中,但是数量仍与前两批相当,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缓设试点,是为了鼓励企业更深入地改革探索。

先行先试

除了央企层面以外,混改正作为各地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河南、四川、山东、黑龙江及浙江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就国企混改作出明确部署。

前述发改委人士称,不少地方的混改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现在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在地方甄选不同类别国企,进行大踏步的试点,寻找突破口,形成经验,以备后续推广。

譬如,对于小型地方国有企业尝试采取管理层收购(MBO)与职工持股并行。这样可以实现员工集资、管理层出资、银行补贴三方合力,共同解决某些国企的融资问题。

2016年8月,多部委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新一轮员工持股改革也迎来契机。

“尝试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员工、管理层股权,使二者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提升员工的向心力与忠诚度,最终达到混改的目的。”前述发改委人士说。

对中型地方国有企业考虑采用优先股改革。该方式拟引进民营资本参与企业经营,甚至获得控制权地位,而地方政府按照持股比例,每年享有固定股息或者强制分红的优先股红利。如果还有剩余利润,优先股股东可以与普通股股东享有二次红利。

对大型地方国有企业研究尝试民营资本的一票否决权。民营企业参股大型地方国有企业一定百分比后,享有特定事项一票否决的权利,保证民营企业不仅在资本市场能“用脚投票”,更能在公司内部管理中“用手投票”,最终形成民资与国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机制。

但是,前述人士仍强调,这些尝试仍在研究中,具体如何实施还将有待部委决策。

此前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徐善长也表示,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包括职工持股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充分考虑。

前述人士透露,此次混改会有相关配套措施出台,目前正在紧张的制定中。主要包括:加强民资出资人对关键业务、重点领域和重要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允许民资派代表进入董事会;对国企高管分层管理,任命和选聘相结合等等。

混改的种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改革依然需要很多重要的规范与配套改革。

第3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这就是要赋予农民在自由支配法定占有的生产要素基础上合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本文基于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深化改革提出意见建议。

二、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嘉兴市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于2002年就已开展了试点工作,当时的改革带有被动性,开展试点的出发点,主要是解决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郊村撤村建居过程中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的矛盾。2008年4月,嘉兴市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作为一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性改革,嘉兴市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以理顺村级集体经济分配关系为基础,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在面上强势推进,改革目的由主要解决村级集体资产的处置矛盾而转向创新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行机制,明晰成员在集体资产中享有的权利,强化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监督;改革方法也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推进。全市到2014年年底,已有852个村完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占总村数的98%,量化资产39.19亿元,股东总数274.56万个,累计股金分红总额2.47亿元。

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从资产处置结果来分析主要有二类:一是已撤村建居、村民分散进入城市社区,作为村一级组织已失去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村,村级集体资产全部折股量化,量化后的资产全部分配到人,以解决村民变居民后生产生活、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的补充,生活困难补助和支持村民自谋职业等;二是尚未撤村建居或虽已撤村建居、但仍保留集体经济组织的村,通过对经营性净资产或者村级账面资产进行折股量化,主要是明确每个成员在村级资产中所占有的份额,量化的股份主要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并可按照章程规定进行继承和内部转让。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主要模式有三种:以南湖区、秀洲、桐乡为代表的以人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户籍年限的模式;以嘉善、海盐县为代表的人口福利股和土地股模式;以海宁市、平湖市为代表的人口股加劳动贡献股模式。

三、嘉兴市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

法律规定农村集体资产属全体成员共同所有。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上有多种认识误区,在基层干部层面,有的认为集体资产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把集体资产量化给了个人,将会影响到今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有的怕改制后原有的权力将受到制约,对改制积极性不高。在农户层面,有的认为改革是“换汤不换药”,农户利益仍难以得到保护;有的认为既然改制了,还不如把全部资产都分掉,省心省力等。

(二)改革程序不规范

从面上改革情况来看,有的村在程序上不规范,如要不要改、改革方案的制定等不征求农户意见,资产清查、成员界定等结果公开不到位;有的村在改革中刻意回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改革不全面、不彻底、不完善,留下了矛盾隐患;还有的村为了完成任务,只是简单地翻牌应付了事。作为股份享受合法凭据的股权证发放不到位,农户持股意识模糊。

(三)运作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改革后,多数地方仍然沿用原有的管理方式,“三会”在资产运作、分配等管理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绝大多数改革村中尚未开展股份分配,全市开展收益分红的不到100个,股东参与决策、监督的意识还不强。经营方式上以股东参股开展项目化经营集体资产的观念尚未形成,全市仅有2个村,参股金额为3027万元。监管方式上内部股东监督作用不力,外部监督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容易造成监管的失控。

(四)股权退出机制尚未形成

嘉兴市在股权管理的设置上有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两种模式(“静态管理”指量化股份一次量化,较长时期内不变;“动态管理”指量化股份按人口、农龄等量化标准的变化而变动),采取动态管理的村,即使在改革后也难以达到确权、保权的目的;另一方面尚未建立股东和股份合作社两个层面的股权退出机制,缺乏资产评估、年度实绩、交易规则等为股权退出进行基础性工作的机构和环节。

(五)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尽管嘉兴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去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但在实际执行中,用地指标、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审批环节简化等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及时,已经成为阻碍村级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股权改革

一是对形式上已经完成改制的村,认真做好回头看,从改革方案、关键环节、农民参与度等改革的内容和程序方面查找薄弱点进行整改。二是对由于各种原因尚未改制的村,要加强组织领导,在着力化解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用1~2年的时间,全部完成改革目标。三是对原实行“动态管理”的改革村,要在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基础上,适时调整,真正做到赋权到人。

(二)规范运行机制

一要提升股份合作社运行水平,切实转变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组织与党支部、村委会之间政经不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并处理好与村内其他组织的关系;二要建立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严格落实“三会”制度,充分行使好全体股东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要规范内部股东治理,既要保证股东权利的行使,根据年度收益状况,适度开展股份分红,又要强化履行义务的意识,引导成员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三)建立股份退出机制

一是依据城镇化发展趋势、成员融入城镇的速度和股份经济组织所承担的经济、社会管理等职能的转变,研究制订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终止退出机制;二是对生产生活已完全融入城镇,已享有比较完善社会保障的转移农民,允许其将享有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进行流转,建立农民股份的退出机制,制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备案和交易管理规则》,以制度规范股权流转的条件、对象、程序、方式以及流转后股权的变更、权利义务转移等规则,逐步打破股权的封闭性。

(四)创新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有效模式

探索建立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以奖惩政策调动村级管理层谋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股权向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适当集中、经营班子年薪制、风险抵押金制、外聘职业经理人、独立董事等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有条件的地方借鉴宁波等地的成功做法,采取项目制、公司化等模式深化改革,按照建设项目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独资、股东配股出资、吸收社会工商资本投资等多形式开发,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五)加强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改革后,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然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一要简化登记管理,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在申领《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的基础上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因经营活动需要,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可以直接凭《证明书》,按股份合作性质予以办理。二要强化政策落实,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做好发展用地的规划和落实工作;税务部门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及物业租赁收入的减免税政策;各级项目审批部门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办理环节,落实限时审批办法,提高办事效率。三要按照加大对改革后农村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四要强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需要,根据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要求和项目特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担保、抵押贷款,激活农村金融,解决发展资金的束缚。

第4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最先开始转型的银行,能在市场整体低迷中业绩逆势增长,荣获 “最具投资价值银行”奖项

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渤海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中的杰出代表,获得 “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奖项

随着移动金融需求的大爆发和大释放,手机银行前景广阔。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在这方面建树颇丰,双双荣获“最佳手机银行”奖项

为应对行业巨变的冲击,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出创新举措,中信银行、浦发银行走在行业前列,双双荣获 “最具创新力银行”奖项

粗放式以量取胜的发放信用卡模式已经过时,在产品创新、活动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光大银行和广发银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成功之路,因而双双荣获“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奖项

对于银行业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当下银行业面临的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宏观经济依然低迷,传统行业的不良贷款继续增加,银行面临利润下滑的窘况将成为常态;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利差不断缩小,利润增幅减缓;随着政府对民营银行全面开闸,新兴民间力量注定会成为旧有格局的“搅局者”。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小贷、社区银行、P2P等新兴金融服务主体,正在不断地向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渗透和包抄,逐步消解银行的客户基础,银行旧有的经营模式遭遇挑战。

但时常来说,危就是机。为帮助银行业更好地应对时代的巨变,国家已在政策上给予了银行业一定的松绑,银行业的束缚逐渐被打破。

6月24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银行资金成本由此下降,从而刺激信贷有效增长。

再往前追溯,6月16日,交通银行收到央行《交通银行深化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做好交通银行深化改革工作的通知》,其深化改革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交行率先试点破冰,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这将为银行业注入一股活水。

银行本身也积极求变。在多种因素的倒逼与冲击之下,传统银行实际上已经行走在变革的大道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表示,现在我国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银行业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才能成功应对挑战。

各家银行都在竭尽所能,寻找新的业绩突破口,成效也是冷暖自知。《投资者报》一直关注银行业发展的每一步变化,积极在市场中寻找勇于革新并卓有成效的银行,希望它们的经验能给重重压力下的银行业带来启迪。

为此,“《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聚焦巨变时代下银行如何革新这一重大视角,对国内银行经营能力、服务质量、业务发展、创新举措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客观公正地评选出20家最佳银行。

最具投资价值银行

宁波银行、平安银行

在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反弹、利率市场化的多重夹击下,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业绩下滑早有预期,但是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最先开始转型的银行逆势增长,成为市场整体低迷中的一抹亮色。

今年一季度,宁波银行以16.6%的利润增速领跑同行。而在不良率方面,宁波银行已经连续五个季度没有上升。

在券商分析师看来,宁波银行盈利增速超预期,影响利润的关键指标也在纷纷好转,公司投资价值开始凸显。基于此,宁波银行荣获《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投资价值银行”的奖项。

去年平安银行净利润实现30%的增长,成为股份制银行中增长最快的银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11.38%,高于市场对于银行业的预期,成为《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投资价值银行”的获得者。其中,平安银行在不良风险方面整体可控,存贷款都在稳步增长。

此外,平安银行业务转型加速。例如持续利用综合金融的优势,重点部署同业、投行、小微等业务领域,同时持续稳步推进大零售发展战略。中小企业线上平台“橙e网”注册客户29.59万户,较年初增长35.40%;个人客户手机银行“口袋银行”目前拥有639万客户,较年初增长18%。

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

渤海银行、工商银行

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

作为全国股份制银行中在互联网方面表现突出者之一,渤海银行一直不遗余力地搭建“互联网+”战略网络,并借此不断赶超同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奖项。

今年4月份,渤海银行推出了“好e通”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是渤海银行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短信银行与智能银行之后在“互联网+”战略上布下的又一个关键棋子,直销银行的推出带来了更智能化的操作和更优秀的用户体验,将助推渤海银行“互联网+”战略模式的转型升级和整体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

在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在今年3月份正式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成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

工行的“e战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融e购”电商平台,对外营业14个月时间,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交易量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工商银行也由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的奖项。

最具改革力银行

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交通银行可以说是上半年内最受关注的银行之一,期待已久的银行业混改大幕即由其揭开。交通银行由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改革力银行”奖项。

交行董事长牛锡明将12条混改举措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国有股仍然要占控股地位,现有股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民营资本、员工持股等内容;第二是深化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这一改革包括三项内容,即用人薪酬考核机制的改革、建立发展责任制和建立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第三是经营模式的转型和创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的经营模式都要转型和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作为股份制银行的龙头招商银行如今正在进行第二次转型。2013年初,田惠宇担任招行行长之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对内部部门架构进行调整,并确立了“轻型银行”、“一体两翼”等战略。4月份,招商银行也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迈出了“混改”第一步,由此招商银行也获得了《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改革力银行”。

最具创新力银行

中信银行、浦发银行

为应对宏观经济低迷、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出创新举措,中信银行、浦发银行走在行业前列,双双荣获《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创新力银行”称号。

在零售等传统业务的转型与创新方面,中信银行一向积极主动。2014年行长李庆萍到任以后,对大零售战略、二次转型下了很大功夫,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银行也加强了零售产品创新和推广力度,“薪金煲”、“房抵贷”、网络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产品相继推出。

浦发银行也不断在业务创新上下功夫。早在2012年,该行就将移动金融等电子银行服务列为全行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在业内率先从战略上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例如,信用卡业务被称为该行“最具互联网基因”品牌,2014年高达35.71%的发卡量让同业望尘莫及。

今年7月7日,浦发银行还正式对外推出“spdb+”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将串联和整合浦发银行集团内银行、基金、信托等资源,立足整个集团,打造与线下无差异服务的全新“线上浦发银行”。

最佳小微金融银行

北京银行、华夏银行

小微企业成为眼下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市场,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双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小微金融银行”奖项。

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北京银行探索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合作模式,并从全行战略层面,创新推出小微企业“四单管理”,即单设机构、单列计划、单独管理和单独考评,确保小微贷款顺利实现。

目前,北京银行为1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累计为近3万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200亿元,占北京市场份额的1/3,位居同业领先水平。

华夏银行也是一直立足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规模化和专业化金融服务。例如,2010年7月份推出的“商圈贷”,创新多种担保方式,以信贷业务为切入口,为商圈内的小企业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华夏银行推出了“年审贷”。顺应互联网时代,华夏银行还推出了“平台金融”,为大、中、小型企业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电子金融服务。

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

光大银行、广发银行

粗放式以量取胜的发卡模式已经过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各家银行都在努力寻找答案。

光大银行信用卡应时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活动创新和服务创新,赢得了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

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光大银行信用卡全年新增交易金额7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6%;时点透支余额为139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36%。由此摘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奖项。

广发银行信用卡也一直以创新和市场细分领跑于中国信用卡市场,因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奖项。

截至2015年,广发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近3500万张,新增发卡量同比增长近四成,增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广发信用卡注重创新,推出车位、购车大额分期业务;充分利用电商、微信平台加强与客户互动,更关注客户体验,与业务转型前相比,营销合作商家的数量、营销活动都增加了50%以上,“广发日”、“逢双有折”等系列活动为持卡人带来了多元化的增值服务。

最佳手机银行

民生银行、建设银行

随着移动金融需求的大爆发和大释放,移动金融快速发展,作为其核心代表的手机银行前景广阔,各银行纷纷布局移动金融领域。

去年,一共有10家上市银行公布了手机银行用户量。股份制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增长率明显高于四大行,民生等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量均实现翻番。

自2012年民生银行试水移动金融,该行手机银行业务就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到今年7月客户数已突破1600万,在股份制银行中遥遥领先。特别是踏入2015年,民生银行还持续发力小微移动金融,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保持了在银行业中强劲的竞争力,由此摘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手机银行”奖项。

在2014年上市银行年报中,有7家银行公布了手机银行交易额。其中,建设银行基于庞大的用户量,其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额均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30.42亿笔、7.38万亿元,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增长155.1%、101.35%,因此同为《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手机银行”获得者。

最佳普惠金融银行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

对银行业来说,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发展新机遇。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双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普惠金融银行”奖项。

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农业银行历来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在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有效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大力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二是持续提升对农民的金融供给,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认真做好商业化金融扶贫工作,保证最弱势群体享有金融服务权利。

邮储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发展也不错。邮储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强化风险管理,注重信息技术,践行促进金融平衡发展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5年5月底,全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万亿元,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万亿元,为800多万农户和1200万户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担当起“三农”金融服务生力军与县域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最佳电子商务银行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电商的蛋糕已越做越大,银行业在各种压力、动力的作用下亦开始试水电商领域,工行的融易购,建行的善融商城等银行电商平台陆续上线,两者双获《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电子商务银行”奖项。

2012年6月18日,建行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上线。对国有商业银行转型互联网金融却有“开局”的意义。与天猫、京东等电商的B2C模式不同,建行分为两条路径:企业商城的B2B模式和个人商城的B2C模式。上线三年,建行善融商务平台累计入驻商户超过5万户;2014年,善融商务全年累计成交额近500亿,交易笔数超过200万笔。而如此漂亮的数据来源于建行积累了大量商户基础,同时融资产品丰富,可给入驻商户提供便捷的供应链融资。

此外,2014年工行推出的“融e购”当年全年交易量突破300亿,短短一年时间就进入了十大电商之列。数据显示,被工行称为互联网转型三大平台之一的“融e购”电商平台的交易额数字已经累计突破1000亿元。根据工行方面所给出的信息,理财产品、汽车、信息消费、3C数码是“融e购”平台中消费量最大的几个领域。

最具竞争力区域性城商行

南京银行、重庆银行

城商行由于船小好掉头,在银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双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成长性城商行”奖项。

南京银行去年盈利56亿元,同比增长25%。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24.86%,盈利增幅领衔16家上市公司。

截至201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5732亿元,增幅为32%。在存款流失的大趋势下,南京银行存款总额却大增41.58%。

第5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关键词】二次改革 双创 中国制造2025 国企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国企改革经过三十多个年头,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全面市场化阶段,这头笨重的“大象”已经站到了改革舞台的最前沿,无论是缓慢的转身、踱步,还是优雅的倒立表演,都到了关键时刻,众目睽睽,期待已久。而当前,我国“二次改革”推进期,“双创”背景下,全球经济形势放缓,WTO经贸协定向能源、通讯、交通运输、金融、出版等深层开放的形势下,国企在我国经济中要何去何从,如何应对,已经成为一个“功在当下”的问题。

国企改革所面临的社会契机

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已经开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去杠杆化、提升储蓄率、消费萎缩、进口减少,还是持续的经济低迷,对全球市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而对我国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说,不得不面对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时代和低碳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而过去“大进大出”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二次改革”是经济转型重要时刻。党的十之后,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我国“二次改革”重要的时间点。其中,全面推进小康、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成为“二次改革”的推动力。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工业产能都处于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过去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发展。如何让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摆脱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经济长期停滞等问题,需要对中国经济进行“大手术”。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从能源到通讯,从出版到交通运输,占据了我国经济市场中很多重要的行业。那么,“二次改革”过程中,国企改革很显然就备受关注,成为重点,这也成为了国企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双创”是新经济时期的起点。创业与创新是面向全球经济知识密集型时期和环境生态发展时期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现有工业模式、生产方式的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摆脱过去单一的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爆发点。2015年,参与“双创”活动的市场主体每天增加1万家以上,对现有社会经济方式造成了很大改变,创业者们通过“互联网+”改造出行、酒店、餐饮等各个行业,这让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0%,服务业比重接近50%,高技术产业增速超过10%。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年均增长速度约为GDP增速的两倍,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互联网+”,带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发展,加快“中国制造2025”产业换代。

当前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1978年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利改税、经营承包到股份制、全面市场化,国企改革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全面市场化过程中国有“僵尸企业”的留存。

2015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要求央企“提质增效升级”。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将焦点对准“僵尸企业”。并表示对于“僵尸企业”将坚持分类处置,积极推动兼并重组,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可见针对现有问题,“僵尸企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众的关注了。“僵尸企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力差。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经营情况来看,多数国有企业在经营与建设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规模,这大大削弱了很多国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很好地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竞争和销售,那么它即便是拥有非常丰富的资产与人才,也是无法继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下来。虽然这些国有企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这些国有企业如果一直存在下去,将造成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不仅会成为国企改革中难以去除的毒瘤,还会阻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更加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企业型人才的缺乏与技术型人才的流失,并使企业无法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改革与技术领域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再次提高,进而失去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体制问题。这也成为真正阻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国有企业的政治体制改革无法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多数的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深化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无法进一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导致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改革受到影响,致使了上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的出现。

国有企业涉及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国有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的强弱,同时也是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引导者。因此,能否有效地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国企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意见

随着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结合现有市场经济理念,本文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完善国企薪酬激励、加快国企兼并重组等方面提几点措施和意见。

一是加快分类处理、兼并重组。针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对“僵尸企业”进行必要的分类处置,分成商业性企业和公益性企业,进而兼并重组,使企业重新恢复生机。从2009年的经济普查数据来看,采掘业、电力系统、现代服务业、基础性公共服务行业中国有企业占产业总资本比重高达50%以上,在石油开采、加工航空工业中国有企业占比高达70%,新闻出版业占比高达95.71%,这说明国有企业在基础性产业和服务业中是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市场占有额。对这些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深化改革,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产业的发展。而那些经过兼并重组之后的企业,其中资源也会得到进一步地整合,并且重组后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这样企业的赢利效果也会随之提升,资源的分配处理也会变得更加合理,可以说完成企业的兼并重组是我国强力推进企业改革的基础目标。然而仅仅只是进行“僵尸企业”的改革显然是不能满足国企体制改革的要求的,还需要针对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和关于权利清单等领域的深化改革。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企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实现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趋势下的改革,就必须要加快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在进行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我国也在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而推行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是有利于国有资产存量增加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我国在推进混合所有制为实现政企分离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资金的大规模聚合运作以及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创造了条件,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体制转型。根据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市场约束力束缚,并且在企业内部也没有盈亏责任的概念,除此之外,企业也没有产权和责任方面的相关认识,这些方面的缺乏,大大制约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又由于国有企业受到在体制上的单一性的约束,导致企业的资本管理使用权限属于国家,而企业在整个的运营过程中,也仅仅只是国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个附属品,不具备生产供给销售的决定权。所以,我国国有企业如果要跟上现代经济的发展速度,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有关于自主性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变为竞争力主题,并在未来的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间接地提高其他企业的盈利,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完善薪酬激励制度。在新的国企改革大方向的影响下,国企在薪酬改革方面也在适时地变化。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要想更好地吸纳人才,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与更好地进行企业发展,就需要对薪酬体系进行改革,而根据现今的有关国企改革新方案来看,我国正在加快有关国企薪酬方面的体系与机制改革,这也预示着在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有关企业员工拥有企业股份的国企薪酬激励机制改革方案的制度与出台。而有关于国企薪酬方面改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在接下来经济建设与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提升,还关系到我国国企员工在国企工作中的切身利益。

四是创新变革产业升级。目前,全球都在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环保。传统国有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依然是高能耗、重污染,与整体社会发展趋势相背离。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国也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重要内容。低碳经济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未来时展的大趋势,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需要生产方式的转变。国企改革应充分考虑到今后长期发展现状,不断创新,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同时,中国制造2025要求产业升级,实现产品、工业的智能化,对现有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成为经济发展中坚固的力量,唯有不断创新变革,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国企深层改革的目标格局

国企改革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格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实现国有资本投资,参与经营,但不是国企经济,而是类似于国营事业单位。社会主体以民营经济为主,国家可以持续投资,参股,不断壮大增长,甚至控制全国大部分的公共事业单位,但是企业仍然是民企性质。资本运作,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力,发挥国有资本的支撑能力,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

第二,减少国企专营性经济活动、私权排他的权益交易、特殊经营的限制,逐步市场化,通过市场规律以公司方式经营,从而淡化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界限。让民营企业渗透到各行各业,特别是能源、出版、通讯等行业,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活力,激活国企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企业在竞争中成长,优胜劣汰。

第三,完全放开私权经济、经营性商业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价行为,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应该让企业享有平等的权利,去同需求方、同业竞争者进行竞价,从而淡化政府定价、收费的管理权限,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价格,对价格管制、固定收费标准等进行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控制的能源、医疗、通讯行业,应该更多的是通过可以调控的竞价过程来实现,由政府主导的第三方平台制定竞拍、询价机制,从而摆脱传统的“计划价格”。

第四,建立利益制衡机制,通过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机制,对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进行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让民营经济体不断繁荣,成为经济支撑,进而完善社会补偿机制,实现真正的全民持股。英国国企改革中,就充分发挥了私有化的作用,改革了国内2/3的国企,普通民众成为国企最大的购买者,也成为最大的收益群体。持股人数由原来的10%上升到25%,以至于每5个英国人中就有一名是股东。而缺乏了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国有企业最后沦入寡头手中,而让大众沦为改革的“牺牲品”。

国企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转型进度。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要滞后于工业化,从而存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未来5~10年从东部向西部,将会在全国形成一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城市群,这改变了过去城市建设以工业为主的局面。相应,现代化的城市对工业的依赖在不断下降,而环保、资源等各种限制,倒逼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则更有助于城市发展、就业、创造活力。国有企业作为国内经济支柱产业,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国企改革顺应政府转型趋势。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这也将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政府职能转变必然要对国有企业股权、经营方式等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既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型,又要处理好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良性发展,因此,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政府转型的必要条件。反过来,国有企业改革得当,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老百姓期望,得到大众的认可,合理解决国企员工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解决好公益性和盈利性国企之间的平衡关系,解决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那么对政府职能转变也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国企改革符合当下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正处在一场新的大变局中,金融初具“系统重要性”,资本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地方国企改革将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将从国有企业为核心向实体经济建设新阶段迈进。同时,科技的创新也正在引起国家与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中发展绿色经济,促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开发与使用。为了顺应绿色经济趋势,国企改革也在进行着相应的变化,比如汽车制造业,为了更好地引进和开发符合上述理念的汽车制造技术,就必须抛开旧理念,提倡创新,并引进新的企业管理人才与技术型人才,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内部与外部的双向改革,其中不仅包括了企业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通过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使我国企业的技术产业革新与潜力发掘得到有效的促进;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企业亏损减少、企业盈利扩大;企业活力、竞争力和在经济活动中的生存能力变得更高。除此之外,强力推行国企改革更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改善。

从上述文章分析可以看出,强力推进国企改革是符合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虽然国企改革近30年,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阻碍,改革自然不会一帆风顺,这也正是我党和我国在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中所坚持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所在。

在2016年新一轮的改革任务中,国企改革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相对的,在迎接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会迎来新的机遇,这就要求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针对企业的深化改革,还要求在改革的同时结合现今的新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将创新精神与改革相互融合,让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来自国内外经济竞争中的各种挑战,才能够在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有助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经验。

第6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建立主义市场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国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应当从传统的以受益为基准、养老金现收现付体制改革为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并且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决定》明确指出,在职工养老保障问题上,要“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讲,通过个人帐户进行养老金预筹积累是没有问题的。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已经离退休的职工没有养老金积累,目前在职但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也没有养老金积累。而他们的养老问题又是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按照旧体制下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他们的养老金已通过“预先扣除”转化为过去的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当中,政府则承担对他们的养老保障义务。更进一步讲,旧体制形成了政府对老职工隐性养老金负债,这是必须偿还的。

老职工养老金来源上可能的解决方式有二,一是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对新职工实施基金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对老职工则继续通过现收现付的办法,让目前的和年轻职工缴费解决;二是由政府统一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作出专门处理。

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问题很大。第一,对老职工负有养老保障责任(事实上是负债)的是政府,因此,如果政府不承担责任,转而继续让年轻职工承担义务是不合理的。第二,即使不考虑合理性问题,仅从财务上看,也行不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大约占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6—18%,随着今后更多老职工进入退休年龄,这种负担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果通过企业缴费完成对“新人”进行养老金积累和对“老人”养老的双重任务。即使考虑新制度中的个人缴费因素,所需的企业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也要达30%左右。这是企业无法承受的。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养老保障体制转轨,必须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作出专门处理,即由政府统一偿还旧体制形成的对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根据智利等国家的实践经验,顺利实现社会保障体制转轨的关键就在于由政府妥善解决了旧体制遗留的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权益问题。否则,转轨无法进行。

二、1995年3月的改革方案无法实现《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

为落实《决定》提出的改革要求,1995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并同时出台了两个具体操作方案,即实施办法之一和实施办法之二。

方案一的特点是要为在职职工全面建立个人帐户,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比较严格地与个人帐户储存额相对应。对于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该办法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至退休时,“以个人帐户中的储存额推算出全部工作年限的储存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通过企业另行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形成统筹基金解决,给付标准按照改革前老办法执行。

方案二只设计了一个比例不大的个人帐户。目前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分为三部分,一是社会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二是缴费性养老金,个人和企业缴费每满全年,按缴费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计发;三是个人帐户养老金,对应于个人帐户储存额。其中前两项养老金来自于“统筹”。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则全部来自于“统筹”。与方案一类似,实施个人缴费制度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两个操作方案的设计思想、等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都是要通过当期的企业“统筹缴费”解决。

根据前文,在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不进行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转轨是根本不可能的。从两方案的实际运行结果看,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大相径庭,个人帐户普遍为空帐户,基金积累也不可能形成。

由于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没有来源,要通过企业“统筹缴费”解决,但在实际上,在企业开始为在职职工进行个人帐户积累的情况下,已不可能再承担过高的“统筹缴费”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金需要。而老职工的养老金又是必须支付的,所以,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进入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养老金。这在方案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更一步结果是,不仅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存在“空帐”问题,已经按规定缴费的个人帐户也因为资金被挪用而无法积累。尽管有关方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提出要进行所谓“基金部分积累”。但由于支付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压力巨大,又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企业缴费水平,因而在事实上基金积累的数量极为有限。至1996年底,全国养老金历年滚存节余为580亿元,尚不到1996年当年养老金支付额的一半。而且,其中还有相当大部分是1995年改革以前所剩余的。

由于个人帐户中没有资金,待目前在职职工退休时,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又成了问题,出路只能是继续挪用下一代人的个人帐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使空帐户一代一代往下转。

三、“空帐”运行无法支撑下去 ,有关功能目标也无法实现

1995年3月的改革方案不仅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也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由于已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支付压力巨大,再加上因管理体制问题导致的高昂成本,养老金缴费率(企业缴纳的养老金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普遍很高,绝大部分地区都在20%以上,个别地区则接近30%,许多企业无力缴纳或以各种方式拒缴。综合各种调查结果,近期各地养老金的收缴率(实际收缴额占应收缴数额的比例)在1996年竟降至50—60%.为了维持统筹体系的运转,一些地方不得不进一步提高缴费率,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养老金现收现付为资金筹集模式的旧体制中,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是一种隐性负债,而空帐户形成的则是政府对职工的明确负债,负债规模也更具有刚性。对这种负债也没有任何对其他人的债权来保证,因此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体制本身存在缺陷,很多预期的功能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国有企业负担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不仅那些老职工多、负担重的困难企业未能走出困境,很多原本负担较轻的企业也由于统筹压力而不堪重负;此外,由于统筹层次低,不同地区之间企业负担不均衡问题也很突出。其次,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建立,无法为改革和提供保证。目前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试图将现行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大至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但收效甚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政府不能明确偿还对老职工养老金负债的情况下,扩大覆盖范围存在明显的责任转嫁特征,以致于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难以接受,养老保障体系仍只能局限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这不仅不利于各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平等竞争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严重制约着当前的国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诸如破产兼并、富余人员分离等难以有效进行,企业职能无法有效转换。第三,由于无法真正形成基金积累,难以为长期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作出贡献;第四,无法有效解决老有所养,社会稳定问题。仅从目前国有企业的现实看,因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收支困难,退休职工养老金拖欠问题已相当普遍,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回避偿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不想让政府承担过多的经济压力。然而,当现行体制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时,必须承担风险的只能是各级政府。事实上,目前在不少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面对维持职工生活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相关的与社会压力。

四、1997年的改进措施及其局限性

鉴于1995年改革以来面临的问题,劳动部、国家体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经过协商,于近期形成一个改进方案,并报请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8月公布。统一后方案的要点是: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其中个人缴费率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个人帐户的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工资的3%;老职工的养老金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基金解决。企业缴费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养老金支付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标准为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的20%;二是个人帐户养老金,标准为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围绕上述基本框架,该改革方案还提出了其它一些措施,主要包括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以及改善基金经营、监督和管理等。

从统一制度、改善管理的角度看,较之于当前多种具体实施方案并存,该方案显然有所进步。然而,从基本的养老制度模式看,仍然不准备补偿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帐,而是试图继续用“社会统筹”来解决老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因此,该“统一制度”方案仅仅是对当前较为混乱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一种修补方案。从其确定的“个人帐户”比例和“社会统筹”比例看,则是前述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折衷。

根据对1995年改革以来养老保障制度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分析,不解决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是建立不起来的。

对于必然出现的空帐问题,有关方面的设想是通过提高个人和企业缴费逐步将“空帐”充实。很显然,在目前企业已不堪重负并且退休人员比例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此外,还有不少人寄希望于扩大统筹的覆盖面,将实施范围扩大到目前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公有制领域。这一思路的最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如前所述,由于明显存在负担转嫁问题,这种努力很难实现;其二,即使使用强制手段使各种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统筹体系,也姑且不考虑这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产生何种,一个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在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陆续进入老年后,政府则必须兑对他们的养老金承诺,届时亦不可避免会出现支付危机,而且是更大的危机,因为养老保障体系的负债数量较目前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这种思路的实质只是将发生危机的时间推迟。

总之,1997年改进方案仍然是一个存在缺陷的方案,仍然难以为当前紧迫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供帮助,无法保证长期的养老安全,也难以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支撑。在我们看来,唯一的出路应当是抓紧解决对老职工隐性负债的补偿这个症结问题,在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的基础上,才能使其他的问题迎刃而解。

五、解决问题的关键:补偿对老职工的隐性负债

要顺利实现养老保障制度从以受益为基准,养老金现收现付的旧体制转向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以有效方式解决对中老职工的隐性负债。由于隐性养老金负债是作为旧的体制结果出现的,是政府对职工的负债,只能通过政府统一承担债务责任。

1、过渡费用应主要来源于国有资产存量

既然国家应当负责补偿,过渡资金从理论上讲只能有两种基本来源:一是从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中“切一块”注入老职工的个人帐户;二是从政府目前和今后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笔钱来对老职工过去的隐性供款进行补偿。

智利的作法是由政府向老职工发放认可债券,并通过政府财政逐年偿还。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在进行改革时,智利的财政是有盈余的。我国的情况下则不然,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将面临财政紧张的局面。虽然每年用于偿还隐性债务的流量不是很大,最高年份约为1200亿元(1994年价格),但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仍值得怀疑。我国财政目前已经有较高的赤字水平,如果再考虑以财政收入偿还养老债务,财政赤字的规模无疑会更加庞大,其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这也必然有一个向全社会的责任转嫁问题(或直接增税,或通过通货膨胀方式变相征税),引发各种矛盾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然,运用财政收入解决问题是最大优点是操作简便。

通过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可能更为有效。一方面,并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用国有资产存量偿还养老金负债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相反,目前国有资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隐性债务形成的,以此偿还隐性债务是完全合理的。另一方面,虽然用国有资产存量解决问题会遇到一些操作困难,但我国正在加紧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其间要对国有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如与这一过程相结合,操作问题可能也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至于是否象智利那样向老职工发放认可债券,则是具体的手段问题。

当然,以国有资产存量为主,结合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政府新增收入共同解决隐性养老金负债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无论如何,基于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以及有关改革的紧迫性,对隐性养老金负债的解决都只能更多地考虑运用存量。

与通过国有资产存量解决养老金负债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分解。对此有几种基本的倾向性意见:一是结合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划归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用股权收益支付隐性负债:二是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三是将一部分国有资产(比如一些中小企业、部分国有房地产等)进行出售、租赁,以销售和租赁收入偿债。总的看来,最后一种办法是最为可行。前两种办法的最大问题是,一方面操作难度较大,同时,企业经营的风险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因而无法保证足够的支付能力。最后一种办法不仅较为简便,支付能力也没有问题。据世界银行等测算,目前我国国有部门的房产(附带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大致与年度GDP水平相当,足以支付有关费用。

最佳的应该还是混合方案,比如,以国有经济部门的房地产作为主要的和最后的担保,配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股权转让售股套现所得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等。需要注意的是,除国家必须承担的养老金债务外,目前尚有安置企业富余(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政府义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费用来源与筹集方式也应通盘考虑。

对职工养老金权益的具体支付方式也应采取以某种形式为主的混合方式。比如,对大部分职工采取以货币支付养老金的形式,对某些正处于调整状态的企业的职工,也可采取企业股权、债权让渡以及工龄买断等特定形式。有关的处理手段还应尽可能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

考虑到与国有改革衔接和配套,还有一种可供考虑的思路是实施政府、企业、职工和银行之间的债务转换。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着相当高的负债率,且绝大多数的负债都是对(国有)银行发生的,因此,一个可以考虑的债务转换思路是,将企业对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负债转化为企业对职工的负债,结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将职工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与此同时,将政府对职工的(隐性)负债转化为政府对银行的负债。更为具体地说,政府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由企业偿还,企业对银行的等量负债则由政府偿还。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矛盾问题,也可以通过职工对企业的持股解决有关产权不清和治理结构无效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对职工隐性债务的偿还也有了更为现实的基础。考虑到不同企业的负债水平、经营业绩的不同,全面实施债务转换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实施部分债务转换应该是可行的。如,为保证老职工养老金的稳定性,可大致确定一个基本部分,仍由政府按统一标准支付,其余部分则进行债务转换。对一些负债水平高,经营业绩又不太好的企业,有关的债务转换可以折扣方式进行。

2、我国的总体负债水平不高,实现过渡没有问题

与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由于我国的化水平不高,尤其是获得了政府养老承诺的公有制部门的职工人数占全劳动者的比重较低,目前也只有20%左右,因此,我国的养老金债务负担占GDP的比重属于非常低的。比如,由世界银行组织有关中、外专家在1995年所进行的详细测算结果为:截至到1994年底,已退休职工的所需的养老金总量为6810亿元,在职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为12360亿元(均为1994年价格)。两项合计为19170亿元。而且这一结果不仅包括企业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而199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6622亿元,养老金债务负担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如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包括东欧各国),隐性养老金负债占GDP的比重几乎都超过100%,一些国家甚至超过200%.已经成功实施了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智利等国家的隐性养老金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在80%以上。考虑到我国较高的增长率,从一个动态的过程看,隐性养老金债务所占GDP的份额会更小,因为隐性养老金负债通常不需要一次性支付,而是在相当长的年份内逐年偿还。总之,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压力比较小的时机和阶段,只要措施得当,顺利实施过渡是没有问题的。

通过资产存量解决对中老年职工的隐性负债不仅从上是可行的,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也在有关问题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转制(放小)的过程中,都明确地将一部分存量资产划拨出来,用作专门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偿还旧体制形成的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债务。这些探索都是非常有益的。这说明社会各界都对“补偿”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共识,同时也为如何有效进行“补偿”提供了经验。

我国人口众多,建立基金预筹积累的养老金保障个人帐户制度可以积累相当大的一笔资金,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无论对于经济还是对于进一步的经济发展还是对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过程中,之所以改不动或者说障碍重重,不仅有人员负担和各种社会负担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不合理融资体制等也都是严重制约因素。通过有效的养老金积累并通过养老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投资利用,不仅可以扩大全社会的投资能力,特别是长期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资本市场的发育,弥补目前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缺乏等缺陷。

养老金基金作为一种主要形式的投资基金,还可以促进发展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养老金基金本身就是一种属于所有投保人的公有制形式,通过基金投资,持有各种企业的股权,还能够产生和发育更多的公有制经济组织。此外,通过基金组织持有企业股份,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有效解决旧体制遗留责任、基本的目标模式等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新的养老保障体制应如何组织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主要问题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否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

新的保障模式实施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账户制是不应有异议的。但选择完全的个人账户制还是混合制则需要进一步。

包括世界银行专家在内的许多学者建议,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应采取混合制,即,在实施个人账户制度的同时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比如,世界银行建议新制度下的养老金由三个支柱组成,支柱一为一个通过统筹(进行转移支付)旨在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上的基本养老保险部分,平均的替代水平约为24%左右;支柱二为一个实施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账户,可使达到正常工作年份的职工获得平均35%左右的替代水平;支柱一和支柱二是强制的,两项合计可达到60%左右的替代水平。世行报告提供的测算结果表明,两支柱所需的缴费率为平均工资的17%,其中企业约占13%(其中9%进入统筹,4%进入个人账户),职工占4%.支柱三为一个按需要补充的自愿账户(补充保险)。

我们的意见与此不同。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可不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除了非强制性的补充保险外,强制性养老保障全部通过个人账户实行,目标也是让达到正常工作年份的职工获得平均60%左右的替代水平。在此目标替代率水平下,企业与个人缴费水平比世行测算结果还可略低。所不同的是,企业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即,新的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完全的个人账户制。

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其基本的出发点一是要保证退休者的收入,建立最低养老金保证;二是要通过统筹,即转移支付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这两个目标追求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考虑到我国特定的国情,其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值得分析。

其一,财务上的收支平衡未必能够保证。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显然不能太低,至少要保证退休者的此项养老金收入要高于贫困线,否则没有意义。显然,对固定津贴部分的养老金收缴仍需要以支定收,现收现付。虽然较之于旧体制下养老金全部现收现付,企业在统筹项目上的缴费率会大幅度下降,但也不可能太低。同时,由于新的保障体制必须覆盖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要对所有企业都进行统筹,考虑到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企业发展的不稳定、不平稳问题、非正式部门和行业所占比重过大以及养老金现收现付难以避免的逃避缴费等问题,能否保证足够的收缴率仍是未知数。所以,风险仍是存在的。如果预期的企业缴费率因支出压力增大或因收缴率降低等原因不能维持收支平稳,要么需要财政进行补贴,要么需要进一步提高缴费率,进而继续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旧制度的误区。

当然,在通过其他筹资方式解决目前已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养老金权益的情况下,统筹部分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有节余,因为新职工中的大多数暂时到不了退休年龄。这种情况类似于国内一些机构推崇的“部分积累”。但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测算,至2030年以后,这一统筹部分亦将会出现赤字。也许考虑许多年以后的风险有些杞人忧天,但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考虑,选择无风险的制度总是更好。

其二,一些技术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管理难度与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面临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和迅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尤其是大批处于各种年龄段的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过程,同时,也会出现大量的阶段性就业以及劳动力在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频繁转移等情况。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如果考虑工龄(缴费年限)因素进行领取资格限制,则体制缺乏开放性,在全面扩大覆盖范围时必然也会遇到各种阻力甚至是抵制。如果不进行资格限制或工龄要求很低。财务上的风险势必会大幅度增加。而且,对缴费情况的统计,受益人个人情况的认定都将会非常复杂。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突出,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如果统筹层次过低,地区间的差距等问题难以避免。如果统筹层次过高,则必然存在较高的管理难度(如地区间的差距问题等等),以及同时存在两套管理体系时必然出现的高管理成本与操作成本。

此外,较之于完全的个人账户制,混合制度的资金积累率要低得多;对个人的激励机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

采取完全的个人账户制更安全,也更适合我国国情。由于完全以收定支,其不仅可以避免统筹体系中几乎肯定会出现的财务危机,还可以提高对个人的激励、提高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积累率。此外,考虑到新体制必须全面扩大覆盖范围,而且在今后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必须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以至城乡之间形成平等的起点与条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此外,与混合制条件下双重管理体系并存相比,只对个人账户进行管理也会降低管理难度与管理成本。

当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的确存在难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尤其是少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能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问题。对此问题,可通过强化社会救济来解决。即,对所有收入水平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政府均通过制度化的社会救济体系,保证其基本生活。实际上,即使通过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金或其他方式建立了最低养老制度,社会上仍不可避免有贫困者存在,政府仍然必须通过社会救济制度对这些人提供帮助。因此,不实施最低养老金制度,代之以统一的社会救济制度可能更加适宜。

总之,新的养老保障体制采取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并结合强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以发达的商业保险作补充,更适合于我国国情。个人账户制的优点可以充分得以体现。对那些无力自保的社会弱者,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提供一种制度化、社会化的救济体系,维持其基本生活。在这里,社会保障的互济特征及转移支付特征也能够得到体现。

二、如何更有效地保证养老金增值保值

在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模式甚至更为具体的政策组合都比较清晰后,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无疑取决于改革后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效:尤其是能否确保基金被有效使用并能增值保值。这一问题不仅直接涉及到投保人的切身利益、养老保障体系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问题。

从我国近些年对极为有限的养老金管理的实际情况看,一直存在严重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养老保障(包括其他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一直不分,不仅有限的基金积累无法获得很好的投资效益和投资回报,由于缺乏制约和监督,各种管理不善甚至腐败问题都相当突出。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要通过个人账户进行养老金预筹积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养老金经营机构必须分开。在这一问题上,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明确的原则。

当然,仅仅将行政管理与基金经营机构分开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养老基金能够被有效使用,必须发育更有效的基金运营和监管制度。

其一,必须培植和发育高效率的基金经营机构。智利等国家所提供的两条最重要的经验是:第一,基金交由民间机构而非政认府部门进行经营。第二,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世界银行完成的一份全面的结果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金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收益率。除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在大部分国家,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收益都是负值。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自身的运行效率往往不高,甚至会出现腐败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通常不能投资于股权、不动产或国外资产。而是被迫购买政府债券,或以很低的名义利率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从而使风险过分集中。此外,采用政府部门管理方式,基金还往往成

为政府部门的专用资金来源,其运用通常服从于目标而非追求经济效益,这不仅无助于增值保值,还有助长浪费和鼓励赤字财政的危险。民营机构的最大优点是他们会尽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

上述经验是值得充分研究和借鉴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对大致具备经营条件的一些、保险机构(如人保集团及各种业绩较好并且在全国各地均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信托投资机构)进行改造,以承担基金经营任务。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有竞争机制。

其二,必须健全行政和管理与监管体系。首先必须有严格的体系。有关管理机构不但要依法行政,其自身也要依法接受监督,真正体现法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将目前分散于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等部门的管理职能统一到一个专门的机构,比如成立社会保障部。该部门作为政府机构依法行使各种管理、监督及指导职能,并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保障及保险进行协调。作为管理者,该机构不参与任何形式基金的经营活动。当然,中老年职工养老所需要的过渡资金的筹集与偿还工作可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交该机构执行。为了使监督体系本身具有制衡机制,还应考虑发展其他监督机构,如由缴费人、受益人及其他相关人士组成非官方的监督机构等。

第7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全省产权管理暨产权交易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研究部署我市国资监管任务。下面,根据市国资委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扎实工作,我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推动全市国有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国资监管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截止目前,我市6个区、一个县级市、3个县和济南高新区共11个单位,都成立了国资监管部门,其中市中区、槐荫区和章丘市成立了国资委,单独列为政府特设机构或政府管理部门;其他8个单位均成立了国资局,与财政局合署办公,初步搭建起县级国有资产监管运营平台。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围绕改革改制、产权管理、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党建等方面,制定出台了125件规范性文件,全市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的精神,市国资委结合我市县(市)、区国有资产的现状,制定颁发了《济南市县(市)区国有资产监督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对全市县级国资监管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市国资委紧紧围绕“监管、运营、发展”三条主线,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产权管理、业绩考核、统计评价、外派监事会“五大工作体系”,不断强化国资运营的监督管理。各县(市)、区组织开展了区属国有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掌握了企业的资产、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同时,健全产权管理制度,开展了产权界定、产权登记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加强了企业产权变动、注销的动态监控。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国有企业(一级)287户,资产总额527亿元,国有资产163亿元。国资委监管及参股、代管企业共41户,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46.75亿元,负债总额204.35亿元,净资产总额43.9亿元,资产负债率82.82%。监管企业职工总数12.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7.3万人)。纳入县区国资监管部门监管的国有企业167户,账面总资产99.1亿元,所有者权益42.9亿元,国有资本权益10.6亿元,企业职工总数2.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3万人)。

(三)企业改革和发展深入推进

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第一批监管的企业255户,职工总数26万人,市国资委针对市属企业“三多一少”(中小企业多,占90%,困难企业多,亏损占73%,停产占34.5%,资不抵债的企业多,占53.3%;优势企业少,仅占不足10%)的现状,研究制定了以改革促发展的“三化三力”(通过改革改制,企业制度实现“三化”:产权归属清晰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劳动关系规范化;企业发展实现“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工作标准和实施优势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做强做大一批;中小企业多元化投资放开搞活一批;资不抵债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一批“三个一批”总体改革方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总计完成企业改革改制257户(含监管外企业),基本实现了市属企业改革改制的任务目标,初步解决了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监管工作量大面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各县(市)、区国资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国有(集体)企业的监管方法,在清产核资、国有资产登记、国有资产收益收缴、企业负责人考核任免、经营业绩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认真分析企业状况,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和发展工作。市中区国资委采取一次性国有产权退出、分步逐渐退出、挂账自然消亡等措施,在妥善安置好职工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工作。二是严格程序,规范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确定产权转让场所、转让方式、转让程序等相关规定,不断加强对评估、拍卖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平阴县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锦东新区的开发,对现有的部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锦东新区建设新的综合教学设施,同时把各学校现有的资产置换出去,既盘活了闲置不用的资产,又筹集了建设所需资金。四是探讨做好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工作。历城区国资局对东港安全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济南趵突泉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国有股权收益尽量做到应收尽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尤其是房产的出租收入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7年该区国有资产收益入库398万元,对增加区级财政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五是拓宽思路,研究国资监管的新渠道。章丘市在商业集团、物资集团建立了较规范的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管理为重点的新管理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将建管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司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纳入产权登记管理范围.逐步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高新区成立了高新控股集团,通过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通过激励和薪酬管理体系,用市场化管理理念推动控股公司的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推动高新区管理模式从“建设”向“经营”的转变。六是积极做好职工稳定工作。槐荫区国资委对全区国有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参保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积极筹资500万元,使大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加入了医疗保险,为企业改制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上述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国资监管工作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遗留问题多、负担重,改制难度大。多数县(市)、区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较差,实际净资产多为负数,尤其是企业欠职工内债较大,改革改制成本较高。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部分县(市)、区的国资监管工作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达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要求。三是前些年改制不规范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维护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明确国资监管的方向和任务,坚定做好我市国资监管工作的信心

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于今年2月在济南召开,省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同志专题听取国资监管工作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在开展国资监管、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要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强学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仁元也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增强发展国有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增强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组织形式、分配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领导班子建设以及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方法创新,要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资监管机构的自身建设,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主任谭成义做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7年国资监管工作情况,提出了*8年国资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全面部署了*8年国资监管的主要工作。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国资监管部门要以构建责任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和国资监管体系为目标,着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国资监管方式,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增强监管工作实效、强化政治保证方面取得新成效,为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构建责任型国资监管体系,就是要围绕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监管企业及其权属企业等各层次的责任主体之间,建立起职责更加明确、关系更加协调、行为更加规范的责任体系,确保履行好国资监管机构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构建创新型国资监管体系,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国资监管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国资监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开创国资监管事业新局面。构建和谐型国资监管体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国家、国资监管机构、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有关各方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全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省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张建国市长提出的“稳定职工、管好资产、搞活机制、促进发展”的新要求,自觉增强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出资人定位,依法履行职责,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和责任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的有效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格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力争在改革、调整、监管的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在企业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国资监管方式转变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确保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将不断涌现,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我们要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信心,把握职责定位,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新局面。

三、以产权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水平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其核心是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它是国有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管资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在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处于十分重要的环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国有企业的各项管理权能,都是从产权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产权管理是整个国资监管的依托。离开了产权管理,其他管理权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们要以产权管理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树立产权观念、强化产权意识、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增强国资监管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一要切实加强国有产权管理。我市各级国资部门成立之后,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核心和基础的产权管理工作首当其冲,担负着十分具体、繁重和复杂的任务。然而,由于国资部门是新设机构,产权管理的制度及法规并未完全健全和落实,工作人员也来自不同部门和岗位,实际工作中势必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挑战。同样,对于许多国有企业而言,国资部门成立后,一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思想上有些困惑,有时甚至分不清自己的权责,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了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国资部门要强化国有产权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开展产权登记普查等方式,切实摸清国有产权底数。进一步完善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以理顺产权关系、强化产权管理为出发点,做好企业改制重组及内部整合过程中的产权管理工作。根据国家要求,省政府今年对全省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了整合,我市产权交易中心变更为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济南办事处,建立了全省范围统一的产权交易中心。下一步产权管理工作要着重把握好“四项原则”:一是严格制度,依法依规。在产权管理方面要建立严格的规范程序,对产权、股权转让、资产处置等经济行为实行集体决策,处置行为公开透明。二是制定流程,严格程序。无论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还是资产处置和产权交易,我们都要制定出严格的流程,让企业知道如何办理并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办理。三是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企业国有产权股权转让,必须在国资委选定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必须坚持“应进必进、能进则进、规范进入、操作透明”的原则,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四是改革创新,稳步发展。产权管理作为国资监管的重要环节,伴随着国资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如何促进上市公司股权合理流动,境外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对外再投资形成的产权如何管理等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只有这样产权管理工作才能健康的发展。

二要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组织和法规体系。按照中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统一、三结合”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积极探索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我市不组建国资委的县(市)、区,必须明确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系统、有效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范。要强化指导监督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指导监督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交流研讨、学习培训、信息共享和业务检查指导等形式,提高指导监督工作水平,加强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联系。市国资委将适时组织开展全市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专项检查。各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强与市国资委的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国资监管有关工作情况,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国资监管法规政策。

三要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今年,市国资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业绩考核体系,抓住出资人最关心的关键问题和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了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合理设置了考核内容及其权重,引导企业追求同行业先进水平,重视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业绩考核奖惩办法,坚持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干部任用挂钩,切实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相结合,促进经营责任的落实。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合理把握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职工收入的倍数,逐步实行企业负责人薪酬公开制度。

四要切实加强财务监督。要进一步突出财务监督,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切实管好企业账本,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办法,重点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评价和应对体系,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加强财务预决算管理,全面组织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加强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推动企业完善内控体系,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集团财务控制力。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工作体系,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完善财务快报和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体系,探索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做好财务状况的分析监测和绩效评价工作。坚持和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要经营管理活动、重大决策及其程序合法合规性的监督。及时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及配套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

五要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等制度。要积极研究建立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对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职等造成的重大国有资产损失问题,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坚持可追溯原则,对在企业改制、产权转让等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资产损失等问题,严肃追究问题发生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完善投资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年度投资计划的审核,建立项目投资后评价制度,及时对企业投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特别要抓好省外境外投资监管。严格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坚决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企业主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坚决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低水平投资行为。加强对企业投资管理情况的考核,不断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转变国有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经济合作和交流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正在不断改变未来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增长方式,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并且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电力、钢铁、机械装备、汽车、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制、科技、管理创新,实现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市属国有企业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正视历史,放眼未来,聚集优势,实现国有企业跨代升级,重振国有企业的雄风,已势在必行。

国有企业跨代升级是今后我市国有经济调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以同行业“高、精、新”为重点,瞄准世界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产品,进行跨代式技术改造和上新创新,再造发展新优势。通过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尤其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传统产业,如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优先实施产业跨代升级工程,培植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扩大名优产品的生产规模,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产品群,形成我市国有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市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对市国资委目前监管的25户国有控股及集体控股企业要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和保持稳定”的原则,因企制宜,分类推进改革。对资产状况良好,历史负担不重,生产经营正常,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要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为目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制度和资金上解决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问题,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优势企业在优势领域中发展。对历史负担沉重,经营性资产质量不高的企业,以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引增量盘存量,通过资产重组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长期停止经营,严重资不抵债,盘活发展无望的困难企业,要以妥善安置职工,确保社会稳定为目标,分别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低水平维持存续等方式,妥善安置职工,推动企业适时依法退出市场。

(三)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一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上市,具备条件的加快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步伐,不具备条件的要推动主业资产上市。推动企业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和支持国有独资企业依托产权市场,通过转让产权、增资扩股等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在股份制改革中,要科学设定股权比例,对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要确保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

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国有独资公司,要按照《公司法》规定,以引入外部董事、规范董事会运作为重点,完善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和党委会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

三要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把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摆到重要位置,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增强企业活力。要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职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市场化改革,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要抓好企业管理创新。要积极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层层建立出资人制度,加强对权属企业的监管;压缩管理层级,优化组织结构,增强集团公司管控力。指导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尽快建立起科学决策、规范执行、有效监督考核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以防范投资决策风险、资金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为重点,建立风险防范组织机构,规范风险防控程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四)进一步推进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也是举全市之力迎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攻坚之年。做好维护企业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当前,国资委一些困难企业改革要推进资金缺口大,涉及职工人数多,多年积累的矛盾重重,稳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形势非常严峻。为此,我们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稳定工作。一是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以人为本,用发展的观念研究解决企业的困难。二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积极稳妥推进困难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切实把好职工安置政策关、方案和费用的审核关。继续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领导包案、公开接访和领导分工负责制度,畅通诉求渠道,建立畅通有序高效的工作新秩序。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全面推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