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科学管理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管理主要内容

第1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科学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评价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全面提升,国外企业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中国。在中国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管理运动时,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又在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这就是目前被多数国人所推崇的“文化管理”理念。

在一般的认识中,人们把管理大致划分了三个阶段,科学管理以前的属于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目前的文化管理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的大致特征是: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基本把人看成是工具人,在科学管理阶段,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在文化管理阶段,把人看成社会人。由于目前比较流行文化管理说,因此把文化管理看成是管理发展到目前的最高阶段,也因此受到格外重视。

但是我国在传播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走入了一个误区――对科学管理加以批判,甚至有抛弃的趋势。鉴于此,本文想发掘一下科学管理中的人文因素,以此来说明科学管理至今仍然是我们在管理中必须坚持和深化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管理在西方主流管理理论界已被抛弃。因为科学管理将人作为机器来管理,忽视人文因素,忽视市场因素。是一个“奴隶制”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科学管理是忽视人的,只有文化管理(或者说人本管理)才是重视人的。

为了阐明本文的观点,首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人文因素。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指的是人类文化。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根据人文的定义及其含义,我们如果挖掘一下科学管理的思想和实践,就会发现科学管理不是人们所批判的只是把人看作是机器人的认识,科学管理本身也在注重人本管理。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中,有几个著名的试验,如“搬生铁试验”、“铁锹试验”等。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著作中,记载了一段搬生铁的试验过程――泰勒用激励的方式使一个叫斯密特的工人将搬生铁的效率从12.5长吨提高到了47.5长吨(1长吨=1.01605公吨=1016.046Kg=2240磅=1.12短吨),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了1.85美元,这也正是人们用以说明科学管理是把人当作经济人的佐证。

第3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计量管理;标准;计量学;审核

实践性和测量理论是计量学的两大科学特征,作为一种站在科学的角度上能够将客观事实的“量”进行实际反映,可以将其归类于信息统计类的科学管理类工作。计量技术、测量理论以及测量实践是计量工作进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三大因素,科学技术的刷新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计量管理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1.企业实行计量管理的意义

所谓企业计量管理,就是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所有活动进行规划,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在此管理过程中,活动的规划要遵循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经济适应的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大环境当中。计量管理工作随处可见,小到部门和企业,达到政府或国家等领导机关,所有与计量方面相关的工作中,计量管理都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其管理工作质量将会对计量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计量管理工作在企业计量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质量计量、企业消耗计量、经济核算计量、生产效率计量、自动化生产计量等等都属于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看法,计量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都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要想企业职员对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就笔者所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在内容都没有达到全面且统一的境界,在计量技术方面,不是能够完全适应写阶段企业管理科学平稳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对象的定量分析方面,表现得也差强人意。由此可知,现行阶段我国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还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工作内容方面还有所欠缺。

3.计量管理在企业计量工作中的执行现状

企业计量管理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当时民众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以为计量管理就是将企业的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分配;到了70年代后期,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水平在我国企业界受到极大的关注,计量管理的概念也被普及开来。此时,民众已经能够将计量管理与自动化生产工作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管理相联系;而21世纪的今天,我国企业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在计量方面甚至可以细微到某一产品的成本耗费项目上,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计量工作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

质量管理部门、计量部门、检测部门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机制管理所划分的几个重要部门,计量管理部门当中会包含力学、热工、长度、无线电等偏向于技术性的处理单位,除此以外,该部门还会组建成立一个实施管理的机构,对上述计量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该管理机构属于计量工作的展现平台,其工作表现对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

计量工作完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过程是由计量管理部门所完成的,90年代初期,企业是以iso10012—1计量检测体系为执行标准,而到了21世纪,在对上一执行标准及2000版的iso9000标准进行合并后,得到了现行的iso10012执行标准,进而为企业内部的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4.企业管理者在计量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4.1 体系文件的编写

系统编制文件在发放以后,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组织本企业的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了解,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执行纲领和执行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而纲领和标准学习理解的正确引导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举例来说,现代管理执行内容中原则的学习引导可编写为以下内容:(1)管理模式方面应该保证工作过程的质量;(2)明确测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以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等计量要求的满足为前提的执行目标;(3)计量职责部门要对客户的计量要求进行明确并加以满足,同时也要在技术语言的更新和技术内容的拓展方面下足功夫,一些测量设备中相关系统或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包括在内。对系统文件进行编写是十分

要的一个管理工作。

4.2 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标准

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与国家计量法相关法令法规的宣传是其主要内容,因此,要对车间和企业各个部门计量工作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监察,企业内部的审核工作也要作出定期规划。要以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状况、技术指标的要求标准以及计量测试任务的进行状况为年度计量周检计划制定的基础,并对监督计划的实施状况负责。企业全年计量器具的周检执行频率要达到100%,而其器具周检的合格率要达到95%及以上。计量管理组织在对本企业计量标准进行设定时,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产品检测精度等级判断以及企业运作的经济性原则等内容进行标准编制,并以保障企业计量最高标准的送检合格率能够达到100%为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的计量管理在其计量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管理内容所无所替代的,在企业的经营运作和高标准控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产品的不合格率,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和晚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实现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第4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1.1秉持科学管理理念

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建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这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主要要领。具体来看,高等院校的人事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严格明确的管理理念。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改变之前傲慢强势的管理风格,追求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其次摒弃一些滞后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最后要打破传统的管理四维模式,松散的管理思想,建立科学严格,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将科学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人事管理方法中,具体到人事管理工作的不同细节方面。

1.2完善分配激励体系

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来看,普遍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形,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做好教师人才资源建设工作,不但必须吸纳人才,引进人才,同时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才的发展。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适应自身特点的不同人才资源分配方法合格措施,秉性效益优先原则,将不同单位机构的工资总额同办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进行效益衡量,多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进行照顾,提升主要人才的福利待遇,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进而实现分配激励体系的目标。

1.3实现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

在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非常繁杂的问题和不足,受到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科学化配置,首要因素是按照学校自身的环境以及外部的发展变化,严格明确高校内部具体的组织结构,然后还要加强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实现人力资源和科学化配置。因为高等院校的劳动通常都是以脑力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明确教师的工作总量,这也充分的表现出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本标准。

1.4从绩效评价转向绩效管理

对于高校的教师人力资源而言,其自身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于生活的需求,涵盖了个人成就感,自我实现等等其他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绩效管理主要涵盖了绩效计划于目标的制定,绩效考察等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内部因素管理。所以实现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的转变,也充分的表达出了高校人才资源的独特属性。

1.5强化创新机制改变

相对于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理念而言,几乎都是奉行的行政管理的理念,对于人才资源的管理匮乏创新。创新对于任何行业,单位而言都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创新不但能够让高校焕发活力,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的未来发展。高等院校的相关人事部门应该坚持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不断健全和改变管理结构。另外还应该彻底的更新管理理念,改变工作方式,培养全面的责任观,慢慢形成民主管理的全新思维模式。同时在管理方式措施上也必须要不断创新,在健全相关制度基础之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进而全面的促进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2.结语

第5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病案信息管理;医院管理;医疗管理;医院综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191-02

医院管理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以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管理活动过程[1]。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医院的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医院病案资料所涉及内容

病案信息管理工作既包含了医疗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是医疗管理工作的管理指标。医疗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医疗管理主要是对医疗质量的管理。从病案信息中可以反映医疗质量并促进提高医疗质量。病案信息管理包括了对病案的物理性质的管理和病案的信息管理两大方面。

1.1 病案物理性质管理

病案物理性质管理包括对病案资料的回收、整理、装订、归档等工作程序,在对病案物理性管理中认真把关才可以保证病案资料的完整性,只有完整的信息资料,它才具有可利用的价值[2]。因此,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是病案信息管理的基础。不完整的病案资料,不仅仅不能提供可利用医疗信息而影响医院管理工作,更为严重的是在群众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当出现医疗纠纷的时候,直接造成举证不能的后果,从而导致医院名誉受损。

1.2 病案信息管理

病案信息管理包括了一方面是对病案内容的深加工,就是说从病案资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管理。如对疾病及手术名称进行编码,作为索引之一,并随首页内容录入卫生统计系统,以便检索、分析、统计。另一方面是对病案信息进行质量控制,病案必须是规范书写的,并且是由三级医师,护理人员等医务人员共同完成的,体现患者诊疗经过的全过程的,严谨的,并作为备忘的文书[3]。它能从患者的诊疗过程,转归等体现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低,从而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一份完整,及时完成,并且规范书写的病历,首先所体现的是病历完成者对工作严谨,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4]。其次是从对病案中的病例进行分析,特别是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治疗难度大,或者伴有并发症的疑难病例的诊治,转归分析,体现医疗技术水平。

2 病案管理工作现状

病案信息管理被包含并贯穿在医院综合管理中,医院的综合管理是指在进行医疗管理的同时对医院进行全面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院科教管理,病案管理,护理管理,医院财务管理,医院物资管理等[5]。病案信息不但作为医院进行全面组织管理的主要信息来源,并且贯穿于医院各方面的管理当中,也是评价医院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

2.1 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的综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的综合管理工作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根据医院科研,教学管理的需要,有目的性地检索提取病案信息,进行病例的科学研究,并作为教学的教材,培养医疗技术人才,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6]。其次病案包含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根据医院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取可利用的病案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进一步实施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医院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管理工作。病案信息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者了解掌握情况,指导工作的依据,也是分析医院工作效率,医疗效果以及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2]。加强医疗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医院感染以及维护医院的医疗安全是医院进行科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对病案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医院进行综合管理的保障。

2.2 病案信息管理是社会评价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渠道

病案信息具有社会作用性。随着我国的医疗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开展,病案信息作为医疗付费的凭证[7]。另外在当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社会环境下,病案信息也作为解决医疗纠纷和法律事件的医疗法律证据。因此病案信息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性对医院管理工作起到了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对病案信息进行规范,严谨的管理,既可以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又可以促使医院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医院的社会地位。

2.3 开发和利用不足原因与后果

开发和利用不足造成了病案资料利用率不高。这与病案管理人员来源复杂,结构混乱,长期得不到专业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不多,造成病案管理工作者每天只满足病案的收、编、计算机录入和保管等日常工作。无法将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开发和利用,使得病案管理专业建设滞后,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较慢。同时人员缺乏现象比较普遍。致使病案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简陋,设备陈旧,再加上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和不浓的科研气氛,使病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轻视,使病案管理的队伍不稳定。

3 应对策略

3.1 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技术、综合素质是根本。要有专人管理,培训上岗和后续培训,在整理病案时应仔细核对病案内容,从中发现患者是否曾住过本院,并及时找出前次病案比对等方法[8],认真整理每一份病案,把好病案质量的第一关。

3.2 与时俱进,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医院的社会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各种各样新问题的出现,使医院的持续性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因此医院的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医院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可以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而医疗质量水平体现了医疗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因此病案信息作为医疗质量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的主要数据来源[9],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起到监控作用。高质量的病案信息管理不但体现了高水平的医院管理,而且促进了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爱民.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2] 黄美莲.浅谈病案的利用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09,4(8):140-141.

[3] 中平.加强病案信息监控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3):516-517.

[4] 刘继同,马谢民,英立平.医院管理“管”什么[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4.

[5] 王岚.维护病案的完整性[J].中国病案,2009,10(6):11.

[6] 刘爱民.病案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0.

[7]王岚.维护病案的完整性[J].中国病案,2009,10(6):11.

[8]张生英.谈病案质量与医疗纠纷[J].中国病案,2004,5(10):25.

第6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传授新时期家庭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家长教育理论水平,改进家教方法为主要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活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扎实地工作,讲究实效,为创建家长学校打好基础。家庭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 ,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开辟多种渠道,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

(二)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1、精心挑选家长学校的上课教师

学校将精心挑选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相当教学经验,并热心于教

学的干部和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教师保证师资力量,而且上课内容提前确定,认真备课,力求课的精彩。

2、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

每次上课前一周,由校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点名制度。

3、制定家长学校各项工作制度

为了做好家长学校工作,我们制定了家长学校学员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家长联系制度、评比制度等。开学初学习各项规章制度,让教师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有章可循、有事可做。

(二)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1、为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增长家长的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能力,本学年在高年级学段举行一次家长培训会,在低中学段选两个班级开展两次小型的家长培训会。

2、组织授课活动

在授课形式上我们准备进行研讨,如何提高家教课的质量,增强课堂信息量,让家长在短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和家长互动,让家长也能主动参与。

3、进行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也是进行家教的好形式,教学可以通过和家长的单独的接触,进行家教知识的传授和家长做好沟通,这样的家长更愿意接受。每一学期每位教员必须对每位学生进行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

4、利用家教导报进行宣传

第7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意见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13-01

为了更多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水平也都显著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为高校办学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同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教育基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将高校的固定资产分成六个类别,分别是:(1)房屋和建筑;(2)专用设备;(3)通用设备;(4)文物和陈列品;(5)图书、档案;(6)其他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是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保障高校教育工作的物质需求。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及计价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的配备、使用、维护和处置等主要内容。

2.高校资产管理的意义

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可以防止国有教育资产的浪费和大量流失,有效的保全高校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理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可以改善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现象,减轻固定资产的流失及损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我国高校的对外形象得以改善。

二、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许多高校的管理者为了急于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工作重点放在了高校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之上,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却相当疏忽,缺乏管理的意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观念淡薄,手段落后,缺乏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在整个高校建设管理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校目前采取的管理机制是按照相应的管理职能来划分部门,各个部门拥有各自的固定资产,并各自使用和管理。虽然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固定资产,但却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个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专门机构或部门,这就导致各部门之间对于固定资产信息交流封闭,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和闲置的现象频现,固定资产利用率低,造成了办学资金的极度浪费。

3.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队伍

我国高校虽然为祖国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在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人才引进上却存在缺失。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都采用其他岗位转岗任用的方式,并不专门引进管理人才,也没有严格的培训过程,缺乏专业知识,专业管理队伍建设缺失。

4.内部核算制度不合理

我国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内部核算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如许多固定资产核算时不计算折旧,只按当时的原值计算;一些高校的财务报表中成本核算不实、虚增资产现象也屡见不鲜,诸多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资产核算并不能真实反映高校固定资产情况。

三、巩固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能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增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首先要提高高校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在思想和心理上对资产管理有足够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和行动上将固定资产管理好,管理到位。其次是要提高对于科学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的认识,科学管理的意识增强了,才能合理、高效的对固定资产进行利用,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在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必须要建立一个单独、专门的管理机构,从宏观上把握全校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统一的分配和管理。避免出现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与闲置现象,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可利用率。专业管理人才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管理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合理化固定资产的管理。

3.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

我国高校在培养科研和教育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同时,可以从学校外部引进专业的管理型人才,为自身管理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

4.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审核工作

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对资产核算制度和原则进行适时更新,达到对固定资产内部审核工作的优化。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审核机制,真实反映校内固定资产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应有的作用。

第8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特性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具体

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重视非财务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这是普通管理会计无法做到的,正是因这一特性才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才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此不仅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企业各项需求,还对普通会计转变产生了影响。

2.业绩评价方法有所更新

对于普通管理会计来说,其绩效评价指标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其过程,通常将投资报酬率指标作为业绩评估的一项重要参考,而忽略了相对竞争指标所具备的影响力。而战略性绩效评价则涵盖了企业战略与评价指标这两项内容,不同性质的战略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不一样,其业绩评价始终与战略管理的每个环节相关联,进而突出业绩评价的重要性。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在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视的则是其发展前景,只有具备理想的发展前景,才能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基于战略管理会计之上,对企业运营全过程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旨在提高运作效率、减少成本支出。

其二,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职员的辛勤努力。企业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稳定发展,其核心点在于重视职员发展,实施战略管理时要充分考虑职员力量,要采取有效措施或方法激发职员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基于此来提高职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三、企业成长中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

1.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介绍可进一步了解到,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重视内部管理,众所周知,人力资源部是公司在管理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部门,该部门在运行过程中适当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势必会提高人员管理效率,进而为公司更好管理、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企业的预算管理

基于某层面看,战略管理会计是公司保持正常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与决策性。因此公司高层主管及部门负责人要科学使用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能对公司自身运行状态进行全面分析,还能分析竞争对手的发展现状,由此可以看出,战略管理会计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公司竞争力。

3.企业的成本管理

通过前文可知战略管理会计是新兴产物,与普通管理会计相比则呈现出较强的功能性,可实现科学管理,减少成本支出。

4.企业的风险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风险管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只有从根本上规避或降低风险,才能确保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才能获取到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要科学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因为它能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方法。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成长中的重要性1.对非财务信息更加有效的利用,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纵观国内,传统的管理会计已无法顺应时展趋势,无法满足现代企业高标准需求,而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则为现代企业管理指明了方向,不仅能确保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同时还能达到科学管理目的,使公司对自身及竞争对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便于决策的制定。

2.加强了企业综合评价体系,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会计在业绩评价中涉及到了公司管理理念,属于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此可有效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目标会与企业的管理环节相关联,这样就能全面了解公司的竞争实力,随后对其竞争对手进行客观分析,通过货币与非货币这两大指标使管理活动与公司的竞争目标保持一致,旨在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景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算是一门新学科,与传统的管理会计运行模式相比,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更显著,为公司的战略选择服务,可为公司提供更多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是基于传统会计之上的一种拓展,可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与缺陷,旨在为公司提供更多管理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战略会计则受到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不过纵观国内企业则很少应用此管理模式,还需后期进一步的探究与推广。

第9篇:科学管理主要内容范文

(1)本世纪初的情况

19世纪末,美国国会对财政收入的控制能力很强,但这时期的政府存在责任分散、缺乏统一领导、政治上腐败混乱等问题。这导致了以加强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运动的兴起。在这一时期人们对预算的职业化、开支的控制、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管理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20世纪初,美国的泰罗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一起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④实行刺激性的计划工资报酬制度;

⑤把计划职能同执行执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等等。

泰罗理论的实质是动机理论,将这一理论和行政管理结合起来,便得出了集中预算制度的思路。同时,依据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对组织结构变化的了解,可以保证预算管理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20年代后期,人力资源学派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另一种方法,也对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者有帮助。该学派使用的概念不仅同行政管理、也同预算理论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预算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对分析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并研究怎样提高其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人力资源学派提出:

①不仅应该从经济技术角度,也必须从社会角度去考察组织性质;

②人们的心理需要也必须加以考虑,因为每个工作者不仅仅受经济利益的刺激;

③在组织理论中必须考虑非正式的工作小组,因为它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组织形式;

④领导方式应该有民主色彩,以便实现有效的组织交流;

⑤工作人员的满足感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密切联系。

人力资源理论强调可行性,但对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说,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性要小于“科学管理理论”。

总之,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对美国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和会计法》;设立了预算局并在组织上隶属于财政部;设立了负责,总会计局事务的审计长。这使财政管理机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审计长的监督下(审计长服务于国会),行政部门拥有了更大预算管理权(过去国会的权力更大一些)。借助这种机制,从1921年到30年代中期,财政支出得以集中控制,滥用行政管理权的现象大为减少,并且还建立了更为健全的会计制度。

(2)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理论的经典模式不仅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的动机模型,而且还包括30年代提出的组织理论。组织理论强调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认为劳动任务必须由中央权力机关依据行动计划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对每个单位的活动应加以监督,与最终产品生产相关的各项活动要相互协调。组织理论还认为,一个组织内部的工作要根据以下内容实行专业化:

①组织活动的目的;

②将某个具体过程中的工作放在一起;

③按照服务对象进行专业分工;

④相同地点完成的工作要放在一起。

组织理论对财政管理理论的影响之所以十分重要,不仅是因为其理论为决策者进行组织调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是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组织结构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1939年通过的《重组法》将预算局从财政部转移到总统办公厅,并且重新明确了预算局的职责:

①协助总统编制预算;

②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

③进行行政管理和计划改进方面的研究;

④协助总统寻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方法;

⑤协助总统清理和协调各部门制定法规的建议;

⑥协助处理有关行政命令的建议;

⑦协助开展统计服务;

⑧协助总统随时了解政府各部门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

这项法案使得联邦政府的行政控制日益加强,并且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应该指出,这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组织理论建立的。事实上,建议通过《重组法》的布朗委员会成员中有数位组织理论的坚持者。

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综合了科学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重新分析了官僚制度:官僚制度通常要求协调合作,在正式的组织中,合作的形式必须是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

从对预算实践的贡献看,巴纳德十分重视对“经济激励”的研究,认为不仅存在“客观刺激”(如物质和金钱);而且存在主观刺激(如劝说和思想工作)。因而,预算可以看成是为了完成组织目标而设计的客观刺激方式之一。同时,他还认为,这种控制手段必须与其他管理措施相配套。

巴纳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在他之后,出现了一批重视雇员感情研究、重视决策的社会性以及一些在“系统模型”中考察政府行为的学者。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许多理论家成为实际的管理者,他们发现一些传统理论在政府的管理中不那么有用,而一些新出现的定量技术在战争环境里经受了考验,有些方法对政府管理非常有价值。这时,组织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受到抨击:这些理论的原则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它们只说明应该如何分工而不是说明实际上怎样分工。对传统理论的摒弃,导致公共管理领域中出现令人欢欣鼓舞的新局面。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为财政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他提出,组织是“交流”和“协调”的综合体,管理者的职责是:

①就组织结构作出决策;

②就组织内部的工作内容作出更广泛的决策。

他还指出,“管理”是要求他人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受“有限合理性”的制约。这意味着,象其他政府管理活动一样。管理者在预算活动中一般不可能获得全部信息,做出完美、精确的决策,而只能在不完全信息下进行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要为获得更完整、更高质量的预算资料而努力。西蒙十分重视长期预算工作,长期预算包括预测职能范围的变化趋势和服务需要量、进行工作规划等。

西蒙的理论从许多方面对预算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包括:

①数量方法的运用;

②重视使用计算机;

③在决策中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

④考虑长期预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蓬勃发展,它们对政府活动包括财政管理发挥了重要影响。这时,组织理论仍然有相当影响力。1949年,第一届胡佛委员会的报告将重点放在使政府结构合理化方面。报告建议消除机构臃肿的现象;提出政府办公用品的供给必须依据商业原则;并要求在基本目标和工作实绩的基础上对政府进行考核,重点是寻求衡量手段,以确定政府事实上是否按照事先预定的标准开展工作。这一报告的许多内容后来被纳入《1950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中,该法吸收了绩效预算(又称为“功能预算”、“活动预算”、“项目预算”等)的一些要素,吸收了能使会计和采购活动更加商业化的一些原则要求。

绩效预算着重强调政府干什么而不是买什么。绩效预算的支出内容与其所服务的规划紧密相关,其优点是便于政府集中注意力组织有关机构制定规划和开展工作。制定规划重点时绩效预算不要求考虑社会问题的影响,进行考评时也不必向最高决策者汇报行政机构完成社会目标的效果情况。

(4)设计计划(规划)预算时期

设计计划预算制度是60年展起来的主要预算方法。产生这一制度的理论渊源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系统理论、经济理论、计划理论和信息(决策)理论。应该指出,这时的管理理论吸收了系统理论、计划理论、信息理论的大部分成果,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管理理论。系统理论是在公共管理领域里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它包括如下重要内容:

①组织是一个由相互独立部分组成,具有选择、生存和维持自身不变基本需要能力并且可以作出反应的系统;

②信息交换、反馈和控制等控制论原理是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③系统方法体现整体观念,分析的出发点是整个系统,而不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设计计划预算的内容包括:

①设计。设计既有短期,又有长期。

②计划。每一计划都要针对特定的责任划分范围,都需要对其效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对比评价。

③预算。预算方案与设计及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④系统。预算的全部方法开始被视为一个“系统”。

设计规划预算方法刚开始只在美国国防部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决定将设计计划预算方法推广应用于整个行政部门。他提出这一方法的要点是:

①准确确认国家的目标并使之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

②从众多目标中选择最紧迫的目标;

③研究设计既能实现上述目标,又能使成本最低而效益最大的各种备选方案;

④不仅要说明实施计划的下一年的成本,而且还要说明第二年、第三年及以后各年的成本;

⑤考核实施效果,以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5)目标管理时期

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决定放弃设计计划预算方法,强制采用目标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多轮谈判,然后确定目标。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目标管理是一种典型的具体管理方法。

美国财政的目标理论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①说明单位的基本任务;

②对超越基本任务而进入管理范围的次要目标进行认定;

③设计考核的指标;

④运用计划评审技术或关键路线法、甘特图法,画出进度表,体现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进度。

目标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实现具有独立性质的特定目标。虽然这一特定目标是独立于预算而存在的,但用精心设计的目标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它。

象设计计划预算一样,目标管理方法被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几年后,终于被搁置一边。

(6)零基预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