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第1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 藏族 城镇小学生 交际心理 特点与现状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相互沟通、了解、理解、信任和帮助,而交际心理则是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所想、所感。小学生的交际心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际心理;与父母的交际心理;与教师的交际心理。

藏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具有其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族特点、,我们是长期居住在藏族城镇地区的教师,对藏汉各民族杂居的小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下面我就藏族城镇地区小学生交际心理特点与现状做以下简单分析:

一、与同伴交往时的交际心理特点与现状

1.特点:藏汉杂居,和谐融洽,榜样力量,诚实忠恳。

2.现状:在小学入学阶段,来自牧民家庭的部分学生由于在家中与别人交往都讲藏语,因此汉语基础非常差,入学后一下子克服不了与汉族同学的交流障碍,很多时候的语言交流都是藏汉语夹杂或通过打手势等方式进行交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同桌、邻居、同一个放学路队等。后来,随着关系的深入和汉语的流利使用,他们逐渐建立起了新的交往标准: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近的人做朋友。还有一点就是这些藏族学生与其他地区的小学生一样,他们也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也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藏族学生总是表现得具有吃苦精神,对于班级中比较脏的苦的活他们总是冲在前面,对待同伴也比较诚实、诚恳。

二、与父母交往时的交际心理特点与现状

1.特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家长制度,依恋倾诉。

2.现状:纯正的藏族家庭的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现状,其生活习惯和生活阅历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随着这些学生步入小学,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一般来说,藏族家庭中大多是几辈人一起居住,所以在孩子眼中有很强的长幼尊卑概念,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在较严格的家长制度背景下,父母经常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孩子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但孩子年龄毕竟还小所以小学生在学校受到委屈时,对父母的依恋,促使其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与烦恼,父母既是自己的教导者,又是自己的榜样,还是倾听者。

三、与教师交往时的交际心理特点与现状

1.特点:崇拜敬畏,权威效力,年龄增长,客观认识。

2.现状:和所有刚入学的孩子一样,藏族孩子同样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把教师看做神,对教师言听计从,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性,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教师的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满足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客观化,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渐渐地不再选择无条件地服从和信任老师了。开始对不同的教师做出不同的评价,表现自己不同的喜好。当然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a.有些学生喜欢和老师沟通,喜欢让老师了解自己。有些学生则希望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和帮助;b.有些学生则是表现出不愿意与教师交往;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很凶,对教师有畏惧感;有些学生还害怕老师嫌他(她)烦,不知道该怎样与老师进行交往,教师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和全面掌握学生的民族习惯、,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敢于交往,乐于交往。

第2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所共同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小学生的感知特点组织教学

感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一切知识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只有熟知小学生的感知特点,才能更有效地、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

(1)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学生处在一个生动活泼、形象多样、趣味横生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的感知就会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生字的时候,教师要采用生动、鲜明的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挂图、录像、幻灯机等),一边示范发音,一边手持实物及图片,让学生听其音、观其形,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其义,鼓励小学生充分发言,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可采用做游戏、猜字谜、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小学生在快乐中感知事物,在快乐中学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城》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然后再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说出长城的远景和近景。这样学生就深刻理解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时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观察一处景物,进行作文训练,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使学生在训练中形成良好的感知事物的心理特点。

二、遵循小学生记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1)比较记忆法。可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形似字归类总结,进行分析、比较,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弄清偏旁与字义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中加深了记忆。

(2)理解记忆法。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背诵下来才能牢固地留在记忆中。例如:在指导学生背诵《我的战友》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两个自然段时,就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当时被火烧的痛苦,同时也要体会当时作者焦急而无奈的心情。这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背诵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3)反复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古诗来说,更需要进行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既可以领会其思想内容,也可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种极佳的记忆方法。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同遗忘作斗争,坚持做到经常复习和及时复习相结合,分期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小单元和大单元的复习,同一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复习方式,将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遗忘,便于知识的记忆及巩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神情,并以此调整教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其始终处于愉悦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中。记得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当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默默地诵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发现他们完全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这就是以情教学的一个实例。

四、倡导自主学习,发展学生思维

第3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一、学校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3、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4、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1、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针对我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诚于做人、笃于实践、恒于求知、”的校园精神,把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促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更多的开展纳入德育工作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共同发展、个性发展、文明发展、全面发展”的学校德育目标。并注意开发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推出了《文明发展手册》《学生自救手册》《心理培训教材》,把关注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建康发展,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来,从办学思想上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2、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首先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入手,给与一定的投入,建立心理咨询室,订阅相关的办刊书报,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图板。无论是专职心理教师还是兼职心理教师,学校对其工作的特点给予承认,享受相应的待遇,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建设上有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保证。咨询室的建立,(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机制上的保证)从学校机制上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证,心理教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这个)舞台,开展了一系列如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组织各种专题培训、针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为家长提出许多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3、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队伍,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提供思想和人力的保证。

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4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一、班主任必须转换观念、更新认识,努力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工作。

应试教育即选拔性教育,追溯寻源,从隋末至唐初的科举考试开始至现今的统考、高考,这些年间进行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即有它的优点,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1、应试教育又叫选拔性教育,它的教育覆盖面比较狭小,是对极少数人的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小学抓起,从启蒙教育抓起。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

2、应试教育,某些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损伤。由于应试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学习成绩差――同学看不起――家长常打骂――教师评价低――学习情绪低――学习成绩差――最后赶回家”的现象。学习拔尖的毕竟是少数人,这就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现今的少年儿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统考分数则采取了重主课、轻辅课,甚至变向体罚逐赶差生,干脆不上辅课,这就抑制了小学生音乐、美术及诸种能力的发展、培养和形成。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关心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班主任必须结合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时,利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及当前“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向小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利用体、音、美、劳动课培养小学生的诸种能力,并使他们的诸种能力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发展。三、班主任必须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使小学生的品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班主任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这时的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如下几点:

1、小学生的好奇性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太抽象,不呆板,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2、模仿力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据此特点,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就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引导小学生接受好的影

三、班主任必须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使小学生的品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班主任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这时的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如下几点:

1、小学生的好奇性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太抽象,不呆板,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2、模仿力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据此特点,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就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引导小学生接受好的影响。

3.小学生的坚持性较差,意志比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控能力差,可塑性大。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时,内容和时间不宜过多过长,保持时间的间断性,内容的精彩性和教育性。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做活动的小主人,使小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小学生的意志,提高自制能力。1.

四.抓好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多年推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人口中独生子女占据比例较大,因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性格、行为有如下特点:

1.知识面较宽,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好的一面。

2.占有欲较强,娇、骄二气较重,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这是不好的一面。

第5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2-02

语文学科在小学的课程设计中占有重要比重,核心以培养学生基础的识字能力,鉴赏文章,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能力。儿童文学的设计就是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易懂的将文学,寓言故事教授给学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文本编写,有力地促进了小学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培养个人的阅读能力。所以,儿童文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小学生增强语文素养。

1.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授的现实意义

1.1 丰富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会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不够。儿童文学的出现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文的编写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以诗歌,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儿童文学能够有效的弥补小学生的专注度缺乏,没有自制力的不良情况,帮助教师开展有序的课堂教学。

1.2 教学形成的创新化。儿童文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内容浅显易懂,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在认知层次与教学方式上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当教师在采用儿童文学进行授课时,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的差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在教授小学语文时,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多层次的方式吸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比如说,老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消解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可以播放课文的诵读音频材料,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课程氛围,也可以播放轻音乐,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资料,调动视听感受,让学生全方面的感受文本的确切含义。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氛围,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保证教学效果。

1.3 拓展学生视野与眼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意义除了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师的课程教授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量,开拓学生的眼界。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基本的识字量以及达到初级的阅读欣赏水平。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在满足学生基本的课程要求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眼界。比如说在教授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时,文本的只要内容所讲授的是,在做事情时不要死守教条,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合适的办法解决问题。小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文本无法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将结合,引述网络上的热点词汇与雷人事件,帮助学生加强对刻舟求剑这一寓言故事的理解。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多阅读与文本内容相似的课外书籍,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阅读课外书籍的爱好,在丰富的书籍文本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2.1 促进教学目标的间接实现。儿童文学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立足于课程的设计安排并结合小学生的视角眼观帮助学生投入语文的教学课程中。当教师能够完全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教授节奏时可以有效地保证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比如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外在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人格与精神塑造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辨别意识薄弱,很容易对外在事物不加区别的模仿。老师就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中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冒险心理,模仿心理,给学生讲授英雄色彩浓厚的文本,在英雄人物的事迹中培养学生优良的精神品质,在优秀人物的熏陶下建立正确的处世标准,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建立初步的是非标准。

2.2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是儿童文学市场主要的目标人群,编著者的意图就是建立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文学作品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广泛的传播给新兴一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迈进。儿童文学的内容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将艰涩难懂的文学理论转变为幽默有趣的形式呈现,将高精尖的文化知识转变为能为普通民众甚至是小学生所接受,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与阅读需求。

2.3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对于未知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当这种好奇受到积极的影响时会向正面发展,但是如果不对这个特殊阶段加强注意就会使学生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时,需要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将正面积极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正确优秀的人物熏陶下约束个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吸收前人身上优秀的个人品质,但是也需要建立学生的批判意识,将不同的人物事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理解人物的精神内涵,切不可毫无选择性的吸收,盲目模仿前人的行事作风,思考该事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故事形式帮助小学生理解文本的课程内容,在优秀作品的熏陶中培养个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初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行文技法,在初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不断的思考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泉根、赵静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边春丽.儿童文学在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2012(5)

第6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小学语文 报刊读物 文化素质

小学语文读物担负着文化启蒙和积累的任务。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小学语文读物作为帮助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重要读物,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和积累的任务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小学语文读物一定要从小处着眼,从人处着手,在帮助小学生学好语言文字的同时,有目的地对小学生传授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使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科学、思想以及心理教育。这方面,有些语文读物的定位是相对准确的。坚持大语文这一思路,紧紧围绕“提前读写”这个中心,把提供优秀的阅读资料作为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开设一系列趣味性和知识性极强的栏目。使孩子们从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因而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深受家长和老师的欢迎。

小学语文读物还承担着净化和规范语言文字的任务。小学语文读物的读者是小学生,他们在学前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而且以口头教育为主。由于家长自身语言文字水平的局限,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时,往往掺杂着许多不规范的或不正确的东西。特别是进行口头教育时,由于受个人表达习惯或日常用语的影响,往往与语文教育的规范用语存在着较大差距。小学语文读物作为孩子们学好语文的辅助读物,同语文教育上作用一样,担负着净化和规范孩子们语言文字的重任。首先是要抓住孩子们既成的或日常的用语习惯,引导孩子们从不规范语言向规范语言转变。这方面在一些刊物上有着成功的做法:一是通过轻松幽默的形式,如“拼拼笑笑”、“俏皮话”等栏目将孩子错误的或时髦的用语以笑话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孩子在笑中悟出错在何处、错的后果,使孩子愉快接受教育,自觉加以改正。二是以书面讲解的形式,如“名师帮你学语文”栏目通过名师讲解,引导孩子们区别易混的字词,理解易错的句式,从而达到教育孩子使用规范用语的目的。三是报刊本身用语要“以身作则”,要用规范的汉语准确地表情达意。小学语文读物,作为少儿知识的传播者,在孩子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孩子们相信报刊,崇拜报刊,说话、写文往往会以报刊的内容为范本。因此,编辑的一时疏忽,报刊内容的微小差错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会在小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小学语文读物的编辑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切实避免知识性、科学性错误的出现,言语一定要准确、规范,表达要正确严密,让小学语文读物无愧于“语文”这两个字所表示的专业的权威性。

小学语文读物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超强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报刊必须从办刊育人的战略高度着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对待报刊的工作与发展。

其一,要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搞好引导工作。报刊只有读者爱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要想让读者喜欢你的报刊,就必须去研究你所面对的读者对象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小学语文读物的读者是少年儿童,他们单纯幼稚、天真活泼、模仿性强,容易听从教导,与成年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读报特点。他们的需求、爱好也不同于成年人,尤其是心理特征与成年人有着很大差别,他们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他们有着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所以,小学语文读物只有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栏目,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引导孩子们的兴趣,促进孩子们成才。这方面,一些优秀的语文读物抓得很好,也抓得准。根据低年级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往往要更多地依靠直接刺激物(实物与图画)、注意力不稳定、有意识的记忆不完善、形象记忆占有重要地位等心理特点,在版面的整体设置上以精美、醒目的插图为主,而文章都简单易懂,十分容易为低年级学生接受,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报纸在栏目设置上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开设低幼儿童最感兴趣的栏目,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读报兴趣,推动孩子们的学习。如: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各种各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本身,不太注意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据此,设置了一些“语文益智游戏”、“动动小脑筋”、“俏皮话”、“拼拼笑笑”等内容易懂、形式活泼的小栏目,调动孩子们读报的积极性,增强报纸的吸引力;低年级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教育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为此,报纸开设了“故事城堡”、“故事帮你学课文”等栏目,将抽象的知识与内容故事化,从而诱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推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向较高层次发展。

第7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暗语;文化;小学生;教育

在与小学生的交往中,笔者发现在一定的小学生群体,特别是高年级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着一种群体之外的人无法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语言。通过与一些小学生群体的深入交流,笔者对小学生的这种“暗语”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其内容、产生的原因及怎样对待这种文化现象从教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生“暗语”文化的定义和内容

“暗语”是指彼此约定的秘密语言。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交际双方为了某一具体的交际目的而事先约定的对外保密的语言形式”。这里所说的“小学生的‘暗语’文化”指的是在某些特定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而该群体以外的人难以理解其意义的,以一些字母、数字、文字及其组合等代替某些人物、事物、语句等的文化现象。小学生“暗语”文化的内容按其指代的对象可分为三类:

1.指代人物的“暗语”。主要表现为一些给人取的绰号,往往含有褒贬色彩,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例如用“老古董”指代某位姓董,比较古板,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带有贬义色彩。

2.指代事物的“暗语”。一般不带有感彩,只是以一种更为简单、想象性或幽默性的字母、数字、词语等指代一定的事物。例如,用“向左走”指代“数学老师找你”这一事件(数学老师办公室出教室往左走);用“123”指代“数学作业本”这一物体。

3.指代语句的“暗语”。这种暗语所表达的一般是不文明或者说是不能让老师、家长听到的语句。例如用“ss”指代“找死”(第一个“s”是英文单词“seek”的缩写,第二个“s”是汉语拼音“si”的缩写)。

小学生中流行的暗语往往具有简单性、形象性、幽默性等特点,并能反映出一定小学生群体对某些人、物、事件等的态度和看法。

二、小学生群体中“暗语”文化流行的原因

在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特定的“暗语”文化,而每个班级中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在一定小群体中存在的特殊“暗语”文化。这些“暗语”是怎样产生的,又为什么会在学校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暗语文化产生和流行的内在因素。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追求一种形象、生动而又简单的文化形式。小学生群体创造的“暗语”往往比一般语言更为简单、形象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容易被小学生群体内的成员所接受。

2.小学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是“暗语”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某种“暗语”通常是由少数个体创造出来的,而后在群体内部传播,当得到群体内大多数个体的认同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暗语”文化在群体内普遍使用。最先创造出某种“暗语”的个体渴望自己的创造在群体内得到认同,便会努力传播自己的创造;而小学生群体往往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接受新事物,就会很容易地认同这种“暗语”。这样,“暗语”文化就在小学生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相互认同中发展起来。而当他人创造的“暗语”得到大家的认同后,必然会激发其他个体创造的积极性,新的“暗语”就会不断被创造出来。如此循环往复,小学生群体中的“暗语”文化便不断得到丰富和扩展。这种寻求相互认同的过程,是在马斯洛需要动机理论分层中“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激发下进行的。

3.学生与教师、家长的文化冲突是小学生群体中“暗语”文化发展的促进因素。一方面,小学生的语言文化往往与教师、家长的文化观念相冲突,小学生希望以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而这种语言在教师、家长看来是不文明的、应该被禁止的。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就要寻找一种内部语言来代替被教师、家长所禁止的语言。前面提到的“指代语句的‘暗语’”多数是这样产生的。另一方面,小学生所从事的某些活动是与教师、家长的要求相冲突的,小学生群体内部个体之间要讨论这些活动,又怕被教师、家长听到,也会寻找一种“暗语”来指代这种活动。如教师反对小学生玩电脑游戏,当小学生之间讨论某种电脑游戏的时候,就会用“头发”(游戏中的人物都是长头发)来指代。

4.受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手机文化、网络语言文化等都会对小学生的“暗语”文化产生影响,它们极大丰富了其内容。小学生中流行的“暗语”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来源于网络语言,如用“TT”表示哭泣等;还有一些是网络语言的变型,如用“大M”指某位长得很漂亮,很受欢迎的女老师(网络语言“MM”的变型)。另外,一些小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电视节目、书籍等也是群体内“暗语”文化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素材。

三、如何对待小学生的“暗语”文化

小学生群体内部存在“暗语”文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满足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增强群体内部之间的团结。小学生“暗语”文化的发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发展。但是“暗语”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因素,还可能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小学生“暗语”文化的存在,反映出了师生关系、家长和学生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应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反思。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小学生的“暗语”文化?笔者认为,教师和家长应该把“暗语”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从中寻找教育孩子的适当方法。为此,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当承认并尊重“暗语”文化的存在。小学生群体中“暗语”文化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待这一事实,教师和家长决不能因为其消极影响而予以强制性的打击,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而应该尊重它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关注。

其次,了解并参与到小学生的“暗语”文化中去,寻找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多和孩子交流,多了解孩子,对暗语文化持有好奇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才能有利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并对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寻找适当的教育方式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教师、家长要对小学生的“暗语”文化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对“暗语”及其产生原因的了解,更需要对不良“暗语”产生的因素进行改造,从根源上进行预防。

透过小学生的“暗语”文化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更应该从其产生的原因透视其反映出来的教育问题,以“暗语”文化为切入点来了解学生,以期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教育方式的选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节拍;成长节拍;心理特点;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环境氛围;习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4-0005-02

目前,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诟病颇多,教育成为千夫所指。这不仅是每个教育人的耻辱,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面对教育遭受重重围攻的现状,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有必要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也许,个人的努力显得渺小和卑微,但是,对改变教育现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每位教育者应尽的责任。在此,将本人在教学管理中的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促使教育符合学生天性

教育具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心理学知识逐渐被运用到教育中来,教师更多从心理学角度去思考学生的行为成因和纠正方式,促使教育更加科学和规范。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与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去之甚远,很容易造成教育的节拍和学生成长的节拍错位,导致教育工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促使学校教育符合学生的天性,让教育的节拍和成长的节拍保持一致。

(一)解决学生美好愿望与行为不一致的矛盾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充满美好的憧憬。比如,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一个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行为中,却表现出自制力差,不能主动求知、探索,没有创造的欲望等。美好的愿望与行为的懒散、懒惰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生走向美好的绊脚石。教师要针对这种状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和行为教育,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付诸于行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收获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励学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二)解决学生情感与理智不协调统一的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容易动感情,对崇拜的人和向往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但是,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易冲动。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其他则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这表明小学生的情绪极易大起大落,缺乏理智的控制。这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最突出的表现是偏科严重;对某些集体活动参与不积极等。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调控手段来解决学生情感和理智不协调的矛盾。比如,向学生介绍学科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将知识融于有趣味的活动之中;介绍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等等。促使学生学会理智客观地看待学习和与之相关的活动,能够自主地用理智调节情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协调学生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之间的矛盾

小学生天性好强,往往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这种求知欲是发自本性的、不自觉的行为,往往不能持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一曝十寒”。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从肯定学生的进取心人手,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行为上的优点和不足,切实感受到完善自己的必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理解学生的诸多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并进行多种方式的调控。比如,小学生难以长时间对某种教学方式保持高度关注,这是年龄决定的,不可改变。教师要善于对课堂进行调控,不断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自制力弱的心理需求。

以上是从“学得”方面探讨让教育的节拍和成长的节拍保持一致。教师还要注重“习得”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为学生营造与生命节拍保持一致的成长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加强习得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生喜欢模仿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并将之当成一种乐趣。因此,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有小学生模仿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中的情节对同学施暴,也有小学生模仿世界名画中人物的造型,足见所见所闻、所听所感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注重习得对学生的影响。

(一)剔除暴力元素,为学生营造洁净的成长氛围

我们留心观察和思考会发现,暴力元素充斥孩子的生长空间,比如,《小红帽》、《七只小羊》、《三只小猪》中,都塑造了大灰狼的狡猾、凶残的形象,并以弱小者最终战胜甚至杀死大灰狼为“美好”的结局。叙事过程之中手段之残忍,让人瞠目结舌:《七只小羊》中的大野狼被淹死了以后再被开膛破肚;小红帽的大野狼被猎人的枪给轰死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都给学生幼小的心灵种下仇恨和残酷的种子,这怎是德育能够补救的?因此,我们要认真为学生删除环境和学习中的暴力元素,让学生在相对洁净的环境中成长,让学生自主习得真、善、美。

在营造书香校园时,总会设置相应的板报、墙画、名画、名言等,学校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那些内容简单、温馨、能给学生美育的作品,拒绝动画或卡通中那些打斗的内容,对学生的视野进行善意的屏蔽。图书也尽可能选择那些文质兼美的幼儿读物,引导学生远离仇恨和暴力。

洁净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注重言传身教,老师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

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模仿老师的说话、写字、做事、做人。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小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教师要首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学识、品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努力的目标、学习的榜样。比如,老师举止优雅、言谈得体、尊重每位学生,学生一定会仰慕老师的为人,并积极效仿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老师喜欢阅读或者关注时事,并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或介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学生一定会不由自主关注地老师介绍过的书籍,并养成放眼世界的习惯。

第9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范文

一、分析学生情况,把握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消极和被动不利于人的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体质,陶冶他们情操。

二、端正学习态度,强化意志教育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具体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事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祖国争光的愿望。

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耐力跑时快到终点容易放弃,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坚持到底,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耐力素质,又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

三、创设有效情境,缓解恐惧心理

像跳山羊、跳高等这样的教材对小学生来说不易学会,既有身体素质问题,也有技巧、技术问题,更多的则是怕摔的畏惧心理,表现出动摇、胆怯等现象。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千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二是类化现象。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类似的活动。还有就是感染现象。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的学生受了其感染,也会怕跳高。

我们在了解了学生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边示范边讲解,并且讲解通俗易懂,举一些例子,讲一些道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另一方面,教师可降低器械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降低或减轻条件放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要重视保护,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勇敢地助跑与踏跳,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奋发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发掘运动潜能,自我暗示训练

由于少年儿童比较弱小和容易产生恐惧,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心。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运动水平,发挥自己的潜能,给学生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体育天赋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和教学要求,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放下顾虑,树立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良好方法。

体育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示范,细心揣摩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这样有利于减少失误的发生,抑制产生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我们还要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严标准,不要轻易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