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改革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为指针,根据省、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政〔2010〕94号),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攻坚行动,进一步掀起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构建15年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热潮,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将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来抓,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构建惠及全县人民群众的学前教育工作体系。
2.多元机制、协调发展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机制,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增强学前教育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3.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原则。按照就近入园、扩大规模、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要求,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加快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健康发展。
4.盘活资源、高效节俭原则。坚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优先用于学前教育,新设幼儿园优先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在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年至年实施“三个一批”(新建一批、置换一批、改造一批)计划,全面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具体目标:
1.新建幼儿园。到年,全县新建幼儿园6所,其中城区2所、乡镇4所。园舍场地符合浙江省建设厅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DB33/1040—2007),有效缓解城区及建制镇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
2.薄弱幼儿园改造。到年,重点改扩建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遵循“规范办园、就近入园、大村单办、小村合办”的原则,按照服务人口3000人、服务半径在1.5公里以内、在园幼儿不少于60人设1处幼儿园的标准,进行布局和建设。改善村级幼儿园办园条件,基本解决公办幼儿园园舍拥挤、破旧等问题。
3.幼儿园等级提升。到年,全县等级幼儿园达25所以上,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达到省三级及以上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力争到年等级幼儿园比例达70%,等级幼儿园招生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
4.幼师队伍建设。到年,各乡镇公办幼儿园有事业编制教师,城区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达到50%。完成农村幼儿园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省一、二级幼儿园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以上。幼儿园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四、主要工作及实施步骤
1.实施幼儿园新建工程。到年,全县新建标准化幼儿园6所,计划总投资4200万。其中城区新建幼儿园2所,分别为新兴街幼儿园、海德幼儿园;乡镇幼儿园4所,分别为尖山镇实验幼儿园、尚湖镇中心幼儿园、新城区(药材市场)幼儿园、新城区(上亨堂)幼儿园。此外,预备幼儿园新建项目2个,为县城荷塘社区幼儿园、玉山镇中心幼儿园。分年度建设计划为:
年:尖山镇实验幼儿园一期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海德幼儿园启动建成,争取交付使用。
年:启动新城区(上亨堂)幼儿园、尚湖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争取年投入使用;完成新兴街幼儿园前期工作;开展新城区(药材市场)幼儿园建设前期工作。
年:启动新兴街幼儿园、新城区(药材市场)幼儿园建设;争取启动荷塘社区中心幼儿园、玉山镇中心幼儿园前期工作。
2.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工程。通过体制转换、园舍改造(置换、维修)、保教设施添置等措施,加快改变乡镇中心幼儿园条件差、等级低的问题,到年重点改造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预备幼儿园改扩建项目1个。分年度计划为:
年:完成大盘镇中心幼儿园搬迁及园舍维修改造。
年:完成方前镇中心幼儿园搬迁及园舍维修改造;实施深泽乡中心幼儿园园舍改造。
年:完成深泽乡中心幼儿园改造,争取启动新渥镇中心幼儿园(预备项目)改扩建。
另外,新城区、台地中小学布局优化项目实施后,仁川、新渥、冷水、深泽、玉山等乡镇的闲置校舍优先用于发展学前教育。
3.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根据每5000人左右的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6-10个班的幼儿园的标准,配套建设小区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配套幼儿园作为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投资,属国有教育资产,交由教育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
4.实施民办幼儿园发展扶持工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有条件的新建城区幼儿园实行招商引资,按民办、民办公助等模式发展。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补助公用经费等方式,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重点扶持在园幼儿人数150人以上的民办幼儿园。严禁非法办园,对尚未取得办园资格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经整改后仍无法达到办园标准要求的予以取缔,整顿工作于年月底前完成。
5.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促使各级各类幼儿园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幼儿图书和玩具、教具的配备与选用指导;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引领和倡导各类幼儿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活动,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重视对家长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6.加强幼师队伍建设。①优化幼儿教师结构。根据公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和定编标准,合理确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逐年配备到位。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每年录用一定数量的带事业编制的幼儿教师。从年起,每年安排幼儿教师招考指标5名以上。②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制定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标准,逐年提高幼儿园专任教师的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并按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为教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相关社会保险,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到年,公办幼儿园中编外幼师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民办幼儿园签订劳动合同幼师参保率达100%。③提升幼师队伍素质。严格实施《教师资格证书条例》和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任教师必须符合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和完成继续教育情况纳入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等级评定和年度考核内容。实施学前教育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重视名园长和名幼师的培养,到年培养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园长5名、中青年骨干园长15名、幼儿教育学科带头人50名。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实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分管主任、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改、人劳社保、公安、卫生、规划、建设、民政、妇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执行和推进的综合协调、督查指导、考核评价等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地、本部门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
2.落实工作责任。县教育局要制定标准,完善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学前教育的规划、用地、经费保障、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收费管理、安全监督、卫生保健等相关工作,确保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卓越计划” 高等工程 本科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22-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现阶段工科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产业发展与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关系,为高校工科教育改革指明了重要方向。“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现场生产服务型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后备人才。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核心是引导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基于此,高等工程本科教改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教师工程素养的提高
由于企业以效益为核心,实施“卓越计划”必须强调学校的主体意识,在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可通过以下教改措施协调两者关系,使学校教师和社会企业的主客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1 结合教学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双方有效沟通,将校外资源建立起核心-联合-辅助三个不同层次,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精细化提供保证条件。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社会资源,根据校外资源水平、企业实力状况建立校外人才培养资源层次明细图库,针对不同学科与工程实际结合程度,构建校外资源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框架关系图表,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式细则。
2 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深入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将实践、交流和调研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本科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单位实习的实践过程将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的提高,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创新毕业成果的完成方式。利用企业实际项目完成毕业成果或者提倡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变被动为主动解决毕业与择业、就业之间时间与精力上冲突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工作节奏,另一方面使企业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水平,以决定是否录用毕业生,使得到录用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现社会企业与学校教学的双赢。
4 为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一要发挥具有工程经验老教师的实践专长,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二要制定有关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制度;三要采取课堂内外一体化、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开发社会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二、以实践为基点,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1 加强学习指导。一要加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教育,将不同专业有关职业和法规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系列内容;二要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课程设置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以及各阶段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三要确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叉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衔接。
2 优化教学内容。一要设置体验式教育和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探索个人职业方向;二要增加专业实习教学课时,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环境,体验设计实践;三要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以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培养方案。
3 革新教学方法。注重社会与企业实践,面向市场,导人实践技术和业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在优化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和创作的动力与能力,在专业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补充教师参与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获得有关实践前沿的信息和知识。
4 完善教学体系。一要打破以往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计的课程,突出工程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按照能力主线重新调整课程;二要围绕工程能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能力体系;三要从社会现实条件出发,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多种实践模式建构“卓越计划”的教学框架;四要根据市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部分课程的学分、课时和教学顺序;五要通过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卓越计划”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
1 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可以收放自如,但阶段性成果必须加强监控。为此,要完善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保证校外学习阶段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质量,达到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
2 采用企业与学校双导师制,树立突出企业、强化学校的意识,强化学校在教学管理环节的监控作用,突出企业在实践环节的技术作用,学校在尊重和重视企业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考评体系,形成可操作的、可持续的、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3 为了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系统化、制度化,采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成果优先转化、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式建立校企之间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使各类社会人才组织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教学、生产与科研共同发展。
4 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聘请行业专家,邀请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士,通过学术报告和交流学习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同时,建立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制度,加强学生有关工程素养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学习。
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制定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发展规划
1 “以生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一要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二要让学生明确掌握与工程实践相应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三要从学生的个性品质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人手,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建立不同的目标体系;四要关注个体差异,建立层次目标,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卓越工程师长远发展规划。
关键词: 教育改革基础建设 文化氛围 体制改革 队伍建设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从古时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嫦娥”奔月,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国人的主体地位赢得更多尊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的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着力将夯实教育根基摆在首位。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如何教育培养好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因而教育改革的任务也越显艰巨。从近代废科举、建新学堂,经当代粉碎“”、恢复高考制度到现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已走过百余年,中国的文明得到了进步,中国的人民走向了世界,这推陈出新的规律证实了要想把握住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就要从根本抓起。历史的经验反射出,教育改革是发展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遵循重教育深改革的根本性要求,必须牵住教育改革的基础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放;推进人才战略工程首先要从人才队伍建设抓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打牢教育改革建设基础。因此,要想加快教育改革,促进国家繁荣,强化基础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一、强化教育改革基础建设,应从改变环境入手,突出文化氛围。
在不同环境中生长会导致一个人性格秉性、行为习惯、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发生不同变化。如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山地上的一个狼窝里发现了“狼孩”和我国1984年在辽宁省农村发现一个“猪孩”便是一对正反典型例子,狼孩从出生到8岁一直在狼群中生活,因而失去人的心理,代之以狼的习性。后经人化训练,2年学会站立,4年学会6个单词,到17岁临死时只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而“猪孩”并不像“狼孩”那样完全脱离人的社会生活,虽然智力也达不到正常儿童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一点人的心理,后经训练,智商由原来的39分提高到68分,认识600多个汉字,学会简单的加减法,不过3年,她已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可见,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在人的思想启蒙阶段,正是脑部发育和智力增长的关键时期,优先接触教育的人,思维将会迅速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应该注重幼儿教育,家长和幼师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规范的言行,在孩子对这个社会和世界有初步认知能力的时候,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应该注重整体文明提高,努力塑造文化环境。可以制定一些节日或学校制度,鼓励读书看报,促使国人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良好导向。一个民族的思想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教育的根基,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阅读,因为人类的智慧、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财富、人类最重要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里面,没有和这些著作对话的过程,就没有人类的包括个体的思想成长的过程、智慧发展的历程,所以营造人人想阅读、人人爱阅读的良好环境是必要的。
二、强化教育改革基础建设,应从平衡的角度考虑,缩小区域差距。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的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人与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以至于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教育人力资源紧缺,山区孩子上学困难,家庭维持生活艰难,这些都制约着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填补区域性差异,才能缩短各地区文化教育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教育事业平衡发展。第一,应加强政策牵引。利用政策倾斜、放宽条件,优先向艰苦地区推荐大学毕业生,平衡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各地教师结构。建立帮建机制,实行“一帮一”、“多帮一”帮带结构,提倡教师到乡镇代职,促进教育落后地区学校发展。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建设上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鼓励毕业大学生到贫困地区任职。第二,应充分利用建设资金。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教育事业的宗旨。过去经常有一句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普通老百姓都懂的道理。但是具体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就会考虑到底有没有钱了,是不是这条公路要修,那幢楼房要盖。工程的项目要上,往往教育就会被丢在一边了。应该统一思想,正确看待教育的地位和价值。第三,应重视民办教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实际上中国的民办教育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大的民间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比如说大学,在西方很多国家的民办的大学往往占到80%左右,现在我们是倒过来,公办的大学占了80%多,真正的民间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的领域。基础教育阶段也是这种情况,民办小学大概只占全国小学数量的1%,民办中学占全国中学的5.7%左右。要给予民办教育发展的空间,拓宽教育渠道,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形成文化教育的合力。
三、强化教育改革基础建设,应从提高教学质量着手,强调学习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整体的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比较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普及了义务教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对教育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总体的教育水平还是不高,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国。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科技创新的能力相对来说也不强,所以我们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比较低的,大概只占了35%,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60%到80%。教育不能满足于只传授已有知识,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是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教育理念,但不是仅仅脱离教材搞小发明、小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而是要真正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主动探索。其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与学中,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二是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消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在人类历史上,正是因为拥有语言,才使得人类能够保留经验传承文化。同时,语言表达还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知识、才能、阅历和修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听、看、背、想、编、说”六种能力,强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学会应用表达。三是自学能力。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有限的,而随着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将会对每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要端正教育态度,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养成认真反思的习惯,具备发展自学能力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四、强化教育改革基础建设,应从实际出发,促进体制改革。
自1985年启动体制改革至今,教育改革渐入深水区,教育发展进入关键期。教育改革必须基于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生成梦想。教育改革当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从教育上实现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愿望。实现了这一目的,人力资源强国自然水到渠成。好的教育体制就会出现教育家和杰出人才,中国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改革教育体制,激活社会活力。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把握好改革中“破”和“立”的关系,重点扫除体制,继续扩展改革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有利因素。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学籍管理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规范制度程序的执行,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实现高校需求和个人愿望统一的统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加快完成“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充实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具体内涵。注意教育改革中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要综合配套地推进改革。综合考虑政府和社会的参与,依据教育逻辑,采纳公众意愿,适当定位政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上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和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机制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形成学校和其他教育要素及社会的良性互动。
五、强化教育改革基础建设,应从施教用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推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托优秀的教师队伍。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打牢队伍建设基础,抓住用人的关键环节。
从选拔任用关口着手,选好教师用好人。以教师任用制度为前提,遵循平等、自愿原则,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岗位设置情况,摸清自身建设情况,结合聘请人个人意愿,逐个细化岗位指标,逐个衡量人选标准,确实满足单位教育建设需求,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考核为依据,坚持优中选优。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是保证教师招聘质量的关键。应按照分类进行考评,突出岗位需求,重点考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个人品德、现场表达等综合素质,实行层层赛选,逐层进行量化考核,把有真才实学的人选到合适的岗位上。
注重教育培养投入,增强素质坚定志向。注重将德育放在首位,坚定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理想,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扬艰苦奋斗传统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忠诚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筑牢教师队伍真心育人、敬业守德的理想信念。
做好人文关怀保障,彰显关爱促敬业。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长期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从教的教师试行倾斜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健全奖惩机制促升工作动力,鼓励教师多作贡献,发挥岗位作用,对实绩突出的人表彰宣传、授予荣誉,让真正有付出、作奉献的人得到社会尊重、公众认可,激发教育体制内部动力,保持教师队伍活力。
六、强化教育改革基础建设,应联系社会现实,注重学用衔接。
[关键词]卓越计划;机械制图;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7-02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主要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大学,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和实践产学研合作的本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正式启动“卓越计划”,迄今已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共计5个本科专业试点了“卓越计划”,并开设了卓越工程师试点班。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在广泛调研国内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国内其他石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凝练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因我校刚刚启动此计划,缺少具体的专业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
机械制图课程作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的机械制图教学缺乏应用性和时代性,过于侧重“画图”和“读图”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难与企业接轨。为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必须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制图教材的选用上,“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仍选用以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写的《机械制图》(第六版)(2007年7月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机械制图》编写组编写的《机械制图》(第六版)(2010年7月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主体的制图教材,教材基本上反映了教学大纲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有固定的结构框架。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画图与读图能力,各章节内容详细,知识点清晰。但理论性的内容偏多,实际应用性的内容不足,缺乏制图知识与工程实际的融合,缺少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打破原有教材传统框架,注重实用性和时代性,力求简单、紧凑、精炼。减少对理论知识的阐述,加强其与工程实际即机械加工、机械设计等知识的融合和关联。例如,减少画法几何部分内容,在零件图部分增加制图测绘学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使教学与企业接轨,可采用企业中现有图纸及机械产品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尽量采用简单易读的图例,重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标准规定的表达方法。突破单纯地教会学生“画图”与“读图”的思想,培养学生设计制图的指导思想。另外,随着CAD / CAM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加工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制造企业已实现无纸化生产,直接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体现这一特点,在增加计算机绘图学时,尤其是计算机三维绘图学时,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机械绘图软件,如Solidworks、UG、Pro / E等。
在结构上,可以参照现有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减少基础知识章节,增加实用型章节的扩展。例如,将计算机绘图课程(二维、三维)安排在组合体、机件表达等章节后,针对具体例题或者绘图作业讲解;将零件图章节分散安排在机件的图样画法、标准件与常用件章节中介绍;装配图多引用机械设计中的图样做讲解,这样便于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二、课程设置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制图课的设置仅仅是将它作为一门课程,大多开设在第1或第2学期,对于“卓越计划”试点班而言,机械制图的多数授课内容与同专业的普通班基本相同,并未体现出工程特色。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掌握能力出发,在课程设置上,将培养制图、设计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在整个教学体系下,可将机械制图课程分为基础制图、计算机绘图和设计制图三部分。并且,在制图课程之前应先进行金工实习、机械工程入门课程的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对机械加工方法、工艺结构等实际应用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以加深对制图中图例的理解。
在总的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制图课程的开设时间,将制图课程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使之与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很好地衔接,从而保证学生的绘图训练不间断,绘图技能不断得以提高。在这期间,侧重于计算机二维、三维绘图软件的不间断应用。
三、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现有制图教师队伍不断向年轻化、高学历化方向发展,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验缺乏,起不到很好的启发作用。所以,围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一目标,为满足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性质,机械制图教师可由同时讲授机械设计、机械制造、金属工艺等专业课的教师担任。同时,增加机械制图教师去企业学习及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培养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既能使制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制图教学有效地与设计知识、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单纯孤立地讲授制图知识,还能增加制图教师的科研能力,能适时地将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企业合作开发成果等内容穿插在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可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动态的教学、直观的立体模型,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可帮助学生验证想象的结果,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产实际采用案例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减少单纯板书、多媒体讲解。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启发、正确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模式。在制图测绘环节,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全程参与进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增加在绘图室的零件测绘练习和计算机训练中心的上机练习,增加徒手图、轴测图的训练,使学生在技能、素质上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结语
“卓越计划”下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教师、学校都有重要意义。
(一)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成为“卓越工程师”的驱动下,学生会自然地由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求知”,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另外,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因材施教。
(二)可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教师运用典型工程案例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积极性,这既能保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的自我效能,同时还能增强他们选择工程职业的信心。另外,通过运用现实或模拟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来训练学生,可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以及动手能力。
(三)可为机械制图教师提供去企业学习、培训的平台,丰富了教师的设计经验和科研工作经历,扩展、更新了教师的知识面
对于教师来说,这解决了科研压力,改变了制图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现象。通过改革,制图教师能进一步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这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卓越计划”下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增强了学校和教师的竞争力,能做到高校和企业的真正接轨,使学生的就业不再是难题,还能提高学校的生源。
[ 参 考 文 献 ]
[1] 董国耀,李莉.关于图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67-69.
[2] 舒宏,胡清泥,高菲.中日机械制图教材的比较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工程图学学报,2010(4):166-171.
[3] 张晓报.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基于课程的考察[J].高等教育管理,2013(6):24-30.
[关键词]职业技术 职业教育 高移化 改革
[作者简介]姚荣(1975- ),女,安徽安庆人,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改革;雷永贵(1968-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学院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扬州 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b/2013/03/06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23-02
一、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必然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与产品不断更新,技术密集化程度不断提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体现出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先导的特征。同时,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彰显升级趋向,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越来越多被引入外向型经营企业并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和效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进步成为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进步意味着上岗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不断高移,这使得国家急需培养更高层次的智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以填补一些与高新科技密切相关的新岗位的空缺。此外,落后技术的更新与改造,也对原有岗位职业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突出体现为促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实质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对沿海发达地区的调研表明,90%的高技术企业需要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技术的高移化对职业教育高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职业教育由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延伸,这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高移化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教育接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指出:“整个教育体系被划分成七个层次,其中第五层高等教育又分为5A和5B两类,5A是强调理论基础和为从事研究和高技能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是体现实践、技术及职业专门化的一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专门技能和实践技术,它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①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性定位主要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学制短,没有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可能。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职攻读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2.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并得以推广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发展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经济更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及时调整教育体系,促进职教高移化,使其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3.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优化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职教高移化,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可以向上继续学习的通道,使中职学生获得进入高层次教育进一步学习的途径,拓宽了分流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压力,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更为合理。高中毕业生选择技能型高考进入高职本专科学习,可以大大减轻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有效缓解高考压力,为国家一直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推行条件。
4.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受到大众的认可,拓宽办学渠道。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一等”的观念,歧视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层次低、就业门槛低、工作后成就感低。职教高移化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吸引各行各业、各民族团体及海外侨胞为我国职业教育做贡献,通过实行独立办学、联合办学及国际合作办学等模式,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5.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从而造成人才结构性浪费。职教高移化弥补了这种缺陷,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上更好契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社会输出不同类型的人才,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减轻国家的就业压力。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照搬名牌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特点不突出,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这种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的状况,不仅直接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影响数百万家庭的民生福祉和国家的长远竞争力。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时谈到,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②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职业教育的高移化,能解决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使得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三、职业教育高移化改革构想
1.建立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衔接体系,探索多种学制并存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与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衔接基本走上了轨道,主要采取对口单招的形式及“3+2”五年一贯制等办学形式,让部分中职学生分流进入高职专科学习。为了适应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发展趋势,应积极探索专科、高职应用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相贯通的体系,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适当提高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③可以采取多种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如“3+3”学制、“3+4”学制、注册入学制、签约联合培养等升学制度拓宽升学渠道。针对专业特点,笔者认为像“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等实践性强的专业,可以试点采取动态培养学制,如可以将学制放宽至5~6年,部分学生在校学习2年左右的理论课程后,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到企业或工厂实习工作1~2年,然后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再进入课堂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并根据实践背景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再入课堂后会非常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学习积极性也较强。
2.采取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形式。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同层次的在岗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导致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应用本科这种学历教育形式,还要针对不同人群如退役转业军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进行不同年限、不同职业组合的短期技术强化、择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应继续推进多样化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成人技能培训。在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大背景下,更应重视成人继续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步伐。成人教育不能流于“文凭教育”,而应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尽可能为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通职前职后继续深造的教育途径。
3.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应根据职业环境的模拟、职业技术的工艺要求及生产制造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硬件条件好、建设时间长的高职院校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创新,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订单”式模式、“双证融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前校后厂”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等。④职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设置尤为重要,为此,学校要努力创造和落实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情境,加强过程管理,采取任务单的形式,通过认识实习、找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实训。随着在校学习的深入,学生以工人、技术员、见习工程师等不同身份到企业学习工程技术知识。同时,为了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还可以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试点新的培养模式,如“大学徒(大学生和学徒的结合体)制”“分层制”培养模式等。
4.建立新的学籍流动制度。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基于课程的学分互认体系和方法,建立新的学籍流动机制,可以由国家逐步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河北省将“加快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步伐,分步实施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转换互认”作为2014年教育工作重点,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只要能取得某校足够的学分,国内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之间可以互相获得毕业文凭。学籍流动制度将对改革应试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部分高等本科院校转轨回归。鲁昕副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两种模式高考:一种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另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高移化需要,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50%的本科院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⑤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就成为当务之急。
6.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计划。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工作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紧密对接,加快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更适应产业需求和职业需求。以职业教育教材创新为抓手,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应用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开展面向地方产业的专业改革创新试点。教学改革是个关键问题,应从专业设置、专业技能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执业标准、职业工种等方面系统制定大纲目录。要从根本上做好几个对接,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企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7.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始终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走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误区,深化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的集团化、园区化和规模化,增进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⑥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用市场力量办学,支持企业办学,鼓励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对学校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产权结构和分配机制。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在职业教育高移化的基础上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在教学组织上,将适宜企业组织承担的实践教学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企业组织,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教育与企业对话协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服务系统。
8.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教育能力的师资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前提。应从健全职教师资管理制度与政策机制、教师工程素质提升计划、访问工程师制度等多方面着手,创建一支职称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协调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的高移化,要求职业教育也设立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历,这样也为职教师资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拓宽了渠道,完善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此外,还需大力引进企业工程师来校兼职,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解决长期以来实践性环节教学师资不足、职教教师技能水平偏低、政策机制和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
9.打造品牌特色,扩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范围。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和重点培养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取得了一些符合职教特色的阶段性成果,对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体系的合理发展起到了“双重引领”作用,普通高职院校应充分借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各地区应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对口院校以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试点专业,着力试点四年制或五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创建品牌学校,建设品牌专业,打造品牌人才。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既是对市场需求与评价的有效反馈,也是拓宽毕业生“出口”的有效途径。同时,市属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对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市属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在职业教育高移化实现机制、职业终身教育、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互联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和实践。
四、结语
我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纵观国际社会,核心竞争力强的德国、瑞士等国家的人力资源结构特点是职业教育型人才的比例远超学术型人才的比例。正是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支撑了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建立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横向贯通和教育层次的纵向衔接,有赖于承担相应教育的执行主体即各级各类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共同参与、紧密合作,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高移化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真正融合。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EB/OL].http:///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aspx,
2012-01-15.
②鲁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EB/OL].http:///gundong/detail_2014_03/22/35041660_0.shtml,2014-03-22.
③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7082853.nh&dbname
=CDFD9908&dbcode=CDFD&pr=&urlid=&yx=&v=MjgxNDViT3dITm5KckpFYlB
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lWitWdkZ5bmdVNzdNVjEyN0c=,2007-04-01.
④张维津.高职院校“分层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2):14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工学;教学改革;理论分析;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张红颖(1978-),女,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孙毅刚(1963-),男,山东汶上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教授。(天津 3003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62-01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工程师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项目,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强化培养;并使得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沿着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电工学”作为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在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为了配合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施的“卓越计划”,“电工学”的教学也要朝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各项综合素质。[2]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要对卓越工程师进行着重培养,笔者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探索教学模式改革,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工程应用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卓越班的“电工学”课程学时为理论92学时,实验16学时,但内容较多且抽象,要在有限的学时中将大量的电工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要对电工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对于非电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深入的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将电工和电子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的能力,继而有创新性地持续发展各自专业的能力。但目前的电工学教材,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非常注重,一直按照电类基础课程电路分析、电机与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的顺序安排的。但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佳,主要是缺乏关于现场实验学习方面的内容,因此和专业实际相结合的较少,针对性不强,学生很容易失去求知欲与动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可以尽量减少授课内容中纯理论性的、抽象的内容。另外,近些年来,电工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趋向高速、宽带、高灵敏度、高密集度和小型化,工业上出现了很多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新技术的讲授环节,例如,可以增加电工与电子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最新的技术进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开拓学生对技术领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所授课的专业为本校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课程开始授课时,将电工学如何应用在他们所学专业以及目前我国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与前沿技术进行了讲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的重点是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因此,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建立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理论分析与结论,但并没有将理论和专业或实际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习、研究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引导型教学为主,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引领进行积极的思考。
笔者在讲授电子元器件的时候,会把相应的实物带到课堂,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说明元器件的特性,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设计了一些具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作为典型的教学案例,以此来引入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并阐述这些基本原理在各个学科专业中的运用,并且结合仿真软件展现应用效果,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对仿真分析和设计的兴趣。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因此重在学习过程。传统的电工学课程考核方法主要通过笔试试卷来检测,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几部分的综合构成,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平时小测验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这种考核方式比较适合考核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水平,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配合我校的“卓越计划”,笔者认为考试形式可采用闭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考核可以是对实际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具体的考核题目最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也可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创造、主动探索,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充分发挥其创新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这样的形式考核,所考核的指标主要为:对仿真软件,例如LabVIEW[3]或Multisim的熟悉与使用;对电路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实践考核可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讲述所设计电路的应用前景,以及用到的理论与技术,并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与过程,并对实现情况进行总结。这样的课程考核方法,能够提升学生日常学习的紧迫感与能动性,认真积极地对待电工学课程学习中的每一部分,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完成的习惯,这样将极大地推动电工学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探索新的实验内容
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4]目前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的实验,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相对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在考虑实验学时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推陈出新,在电工学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上,挖掘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开发性的实验,设计新颖的实验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内容与老师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让学生主动开拓知识面,并灵活运用和归纳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育模式与“电工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以及考核方式几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然而,这也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探索,研究更加符合我校“卓越计划”的行之有效的“电工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珺,宋文龙,尹力.高校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3,(11).
关键词:“卓越计划”;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3101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后备人才。虽然目前财经类专业没有在国家的卓越计划里,但是“卓越计划”的核心理念也同样适用。“卓越计划”就是致力于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能否培养出卓越人才的关键。如何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是税法课程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1 当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税法变动频繁,教材更新滞后
教材内容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由于我国税收法规的时效性强,政策更新速度快,导致税法教材极易过时,其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法规。例如:2011年国家税收法律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从2011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调至3500元,但为保证在新学期开学前取得课本,高校订书一般是在前一学期下单,因此,在2011年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没有按新的条例来编写。
1.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
税法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基本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填鸭式”传授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不少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虽然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只停留在演示文稿的使用上。因此,单调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税法》成了“睡法”,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税法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虽然也有一些高校尝试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方法,如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学习、下企业参观考察等,但总体来说受经费、教师个人的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1.4 缺乏培养卓越人才的师资队伍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深刻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是“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的关键。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的是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凭借授课教师丰富的实战经验,借助于案例等手段把税法的基本理论融于其中,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税法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任教,相关实践经验缺乏,所以多数流于照本宣科。
2 基于“卓越计划”的税法课程改革
2.1 选择时效性强的教材
在教材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近期出版的教材,或者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将最新税法知识与政策动向及时写入教材,更新教材编写方法,将教学做融于一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到教材中,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材体系,增强教材对学生的指导性,方便学生预习复习,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可将注会教材或注税教材作为参考,因为注会和注税教材更新快,时效性强,且有大量的时新案例,对教与学都有一定的帮助。
2.2 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使用启发性教学。启发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来,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讲授个人所得税计算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收入的纳税情况来举例,提高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增值税法时,可以通过引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刑事犯罪案件,引发学生对我国增值税制度的探究欲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课堂小测试、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在课
--------------------------------------------------------------------------------
堂上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教学手段从单一满堂灌形式向多样化传授方式发展,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 加强实践教学
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克服我国目前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有机协调地发展,从而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针对税法课程的特点,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环节要加大实践教学:首先,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按照税收征管的流程,让学生模拟税收征管的实践操作,如模拟纳税申报等实务工作。其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请企业总会计师、财税基层干部等专业资深人士来学校作各种讲座,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税法法规政策,追踪最新的税法前沿知识。另外,也可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熟悉纳税业务的全部流程,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创新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为了培养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的税法教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报考注册税务师或安排教师下企业从事报税工作,定期参加税务部门安排的培训。另外,教师也可以到企业锻炼,熟练税收实务操作方法,接受前沿最新专业知识培训,不断积累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3 结语
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所有学校而言都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抓住“卓越计划”这一契机,构建能够体现承载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材料力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52-01
1 引言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一种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卓越计划”是国家推行教育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可培养大量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向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1]。近年来,参与的高校都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材料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科,具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双重特性,是工科大学生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桥梁,在工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现有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与“卓越计划”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对材料力学教学进行改革,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是材料力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 联系工程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材料力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但是,现有的材料力学教材中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的推导,忽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教材中多数的例题和习题都是采用理想化和抽象化的力学模型,如梁、杆等,在内容上也仅说明了这些力学模型在不同变形下强度、刚度等的计算和校核。因此,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这门课就是学习几种题型的求解,无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针对“卓越计划”的要求,应对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编排进行更新,突出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在介绍每一种基本变形时,可大量地引进与其相关的工程实例,介绍如何将具体的构件简化为简单的力学模型,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力学模型的意义、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其次,应对于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在保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删除一些难度较大、推导繁琐,且在工程中应用不多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应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工程技术为主线,突出问题的共性和差异。例如,在材料力学中,所有变形的破坏判据都是最大的作用(如应力、变形)要小于相应的许用值,而各章节的不同处在于最大值的计算。通过加强对问题共性的认识和差异的比较,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会更加系统和透彻。而且,教学的重点不能仅停留在如何解题,应从力学模型的建立、破坏判据的选择,结构参数的确定等方面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简单工程问题的能力。
3 结合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环节和专业课时逐渐增加,材料力学作为基础课程,课时已大幅减少。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力学的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不需要写黑板,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入图片、声音、动画,课堂的信息量大,直观性强。通过课件能够把抽象的力学模型与具体的工程构件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由于课件中每一屏的容量有限,对于一些具有承继性的推导来说,在换屏后学生无法记住前面的内容,对于后续的推导就很难理解。而且,由于换屏速度太快,学生没有理解、吸收的时间,学习的效果也不佳。教学实践证明,单纯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梁弯曲正应力的推导为例,利用多媒体演示梁弯曲的变形,引出平面假设,并逐步推导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在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对于每个关键步骤,如变形几何关系、应力应变关系和物理关系等,在黑板上将相应的内容写下来。这样,既可以提醒学生本堂课的重点,又可以使授课具有连贯性。讲课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板书了解这节内容的脉络和重点。同时,还可建立课程的网站,将教学计划、每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典型例题等公布在网站上,实现师生间资源的共享,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站上还可设立答疑的平台,老师定期回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互动。
4 参与实践科研,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材料力学考核模式与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的形式完全相同,是通过单一的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对现有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在材料力学的考核体系中,除了常规的考试成绩、作业成绩,还应包括大作业、试验成绩、实践成绩、竞赛科研等。借鉴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形式,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机构的设计。例如,在组合变形这一章,可要求学生设计减速箱中齿轮轴的材料、形状等。通过解决这些实际的工程问题,学生可以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应尽量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试验,增加一些设计性的试验。鼓励学生参与试验,自己设计各种试验,提高动手能力。由于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且学校试验室的设备有限,教师可带学生到工程实地参观各种机构,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材料力学与工程的关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结构大赛,或在班级内组织类似的竞赛。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深入地参与。教师应介绍比赛涉及到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制作模型,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获胜作品的优点和失败作品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可吸收部分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学生能尽早培养科研意识、熟悉科研环境,了解科研方法,锻炼科研能力。
5 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它的顺利实施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领导作用。材料力学课程不仅是学习科技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材料力学课程的改革是“卓越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7):20.
[2]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8.
21世纪是一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是一个进行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学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为造就一代代高素质的、富于挑战与创新精神的民众创造环境和条件。回溯从15世纪—20世纪,世界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过程,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是,后来居上超越过强国的新兴强国,总是从重视和发展教育起步,首先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素质与创造能力,继而在科学与人文创新方面跃居世界前列,最后升腾成为超级强国。正视我国目前所面对的国际形势,顺应强国变迁的一般规律,从根本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
推进素质教育,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是近年来教育界及全社会愈喊愈响的口号,但囿于固有体制的束缚,取得的成效有限。至今,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材选定,都过于单调同一,各级教育机构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动手技巧训练,忽视了地区差异和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弱化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其结果是受教育者知识结构单一,智力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平衡,体质不够强健,应变能力缺乏,不能适应急速变迁中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筛选合格的教师,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办好教育的首要条件。“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问题是,教师资格认定与职称晋升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标准弊端不少,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教师的职称与能力名不副实,教师专业、职称结构与教学研究任务不相匹配的情况比较突出,对教学质量提高与学术成果的生产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教师评价与聘任制度亟待改进和完善。
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层次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主要依赖政府财政,一方面民间办学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政府又感到压力过于沉重。某些地方和办学机构通过增收学杂费筹集办学资金,给家境困难的学生增加了新的负担,甚至引发了失学、退学、不能入学之类令人痛心的现象,损害了宪法所保证的一切公民均应享有的受教育权。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坚决落实“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造就能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和人类文明成果,身心健康的一代代新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这就是在新形势下为完成“百年树人”的根本大计所制定的制度创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