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描写雨的现代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雨的现代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雨的现代诗

第1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1.辨明诗题的含义。辨明标题,可以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情感、物象的象征义等。鉴赏新诗,要注意“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有关经历、作品写作年代及当时社会背景等,它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如郑愁予的《雨说》,一看到这个诗题,我们就会质疑:“雨”怎么会“说”?雨“说”的又是什么内容?这些话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再看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时,就会对此诗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表明诗人是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抓关键词句领会诗意。关键词句大多能暗示诗歌主旨,阅读时应关注这些诗句。如《沁园春 雪》,鉴赏时就要抓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个关键句去感受的博襟和爱国豪情,并依据这个显性的主题,去分析品味“望”“惜”等关键词的意蕴与作用,就会举重若轻。

3.发掘诗歌意象的内涵。新诗意象的解析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仔细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涵;二是要注意把握诗中多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如《星星变奏曲》这首诗,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展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4.明确表现手法的作用。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如叶赛宁的《夜》第二节,诗人写“夜来临,四下一片静”,潺潺的溪水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更显出夜的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撒下它的光辉”,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5.品味诗歌语言的美感。现代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美;可以说,品味语言是解答中考现代诗歌鉴赏题必不可少的。如果题目要求理解诗中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含义,应先理解本义,然后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其深刻含义。如果题目要求品味诗歌中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就可先确定该句(或该词语所在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然后根据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该句(词)表现了诗中人、物、景怎样的特点,有何表达效果;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就可以结合诗歌主旨和意境分析它的表意效果及所包含的情感。

【实战演练】

(2013・湖南衡阳中考题)1.阅读下面现代诗歌,完成题目。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诗中的两个黑体词。

①涉足:

②萋萋:

(2)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013・贵州贵阳中考题)2.阅读下面现代诗歌,完成题目。

青春寄语

佚 名

孩子,你们的眼眸里/青春在哗哗作响/流向那等待开垦的时光/这是你们的早晨/黎明的歌声多么嘹亮/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你们的梦想/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风一吹,一粒粒绿色的青春叮叮当当/孩子,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仰视,要学会自强/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青春美啊/美在热情/美在力量/美在自信/美在坚强/美在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孩子,青春是一支动听的歌谣/它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起航/人要活,就活得热烈,活得充实/要活得像一团火焰,把周围照亮/任凭千里冰封,鸟兽藏迹/你们也要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

第2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媒体设计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解说:此导语的设计,力求抛砖引玉。一是由学生耳濡目染的古诗句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暗示诗人的创作底蕴;二是明示诗歌的作用,既隐含方法,又指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jìn)锢(gù)

留滞(zhì)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解说:准确识读生字是朗读乃至吟咏课文的前提,学生之间互相指正比教师单纯灌输效果更好。)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解说:此步为学生品读全诗的关键,只有完全融化到诗里,才能在高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解说: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明确: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解说: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为解读意象做准备。)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解说:这是在形象思维、感受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对典型意象“雨”的感悟。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教师也可根据学情,适当加以提示,如参看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也可先找关键句。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解说:诗重在读,只有在吟咏中才能把握诗丰富的内涵。最好能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而不苛求结论。)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说:选取重点段落回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质,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和智能双向发展的绿洲。)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说:欣赏品味与具体研习两部分可视课堂实际穿行,教师评析要适时而作,适可而止。)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解说:鉴赏诗歌重在朗读,贵在诗趣。以《雨说》为契机,启发激励学生阅读大量诗歌名篇,提高鉴赏能力和欣赏品味,才是最终目的。)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边听边读,将自己听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三、具体研习、欣赏品味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提问、点拨,学生作答。

四、评价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鉴赏有重点地评价,应鼓励不同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

从学生的研习中总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阅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方案三

一、导语设计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二、朗读全诗,整体把握

概括每小节的大意,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全诗。

三、对比阅读,鉴赏品味

学生把自己改写的散文与原诗对比阅读,说说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四、概括诗歌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善于借助意象表达情感,语言精练,语意含蓄等。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要像诗人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捕捉自然界细腻生动的一刹那,引发自己艺术的感悟。

【备教资料】

卡片①郑愁予其人其诗

郑愁予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歌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郑愁予语)

卡片②

北峰上郑愁予

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

谷间,虹搁着

风吹动

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

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



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

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

且扶着百合当玉杯

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

赏析:此诗的主体意象是“野百合”。第一节一起句,便以“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将“野百合”人格化。接下来,随着“虹”在山谷间的出现,随着风的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了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这就进一步使“野百合”女性化。到了第二节,作者旁涉笔墨,写“邻舍的顽童”,写他们“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这一切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为“野百合”的再度出现创造一种新的氛围。第一节写的是“归家的路上”作者的所见,第二节诗的客观空间则易之为“邻舍”,而在这时,“野百合”也变成了顽童们嬉戏的“玉杯”了,诗末一句“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流露出一种孩提式的劝诫口吻,使人感到善意和亲切,更使人由此洞见作者心灵的透明和纯净。

卡片③意象与意境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索引

①《台湾新诗鉴赏辞典》北岳文艺出版社

第3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1曹操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出生于官宦家庭,迎汉献许(今河南许昌),以汉臣丞相统一中国北部。

曹操现存诗歌二十余首,或写民生疾苦,或抒一统天下之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我们来重温下最有名的一些诗:

《对酒》属于汉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儒家主张“修己以安百姓”,意在创造一个太平世界。此太平世界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的王道之始;高级阶段的大同世界。“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度关山》和《对酒》所写的都是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之道。“天地间,人为贵”,标明曹操对人的重视。

《善哉行》分别赞颂了古公父、太伯仲雍、伯夷叔齐、仲山甫、管仲、晏婴等古代圣贤。这些人物的伟绩可以归结为一个仁字。当然这些圣贤虽然皆也有失误,但我们对他们乐在其中。我们来欣赏下:

“古公甫,积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于豳。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圣贤。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与世沈德,未必思命。仲尼之世,主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等都有一样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洋洋洒洒。

《短歌行》:“对酒当歌”,以下三十一句诗文,皆此四字生出。以明月指代统一大业的完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白自己亦将虔诚地对待士人。没有士人的支持拥护就没有最后的胜利。

《短歌行》的历史人物最为集中。曹操对周文王、周公的歌颂,表现了他志在安民拯世的英雄心态。愿意效仿周文王,以服事殷。并且渲染文王(或指曹丕)以德统一天下,成为后主。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秋胡行》“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全诗共五解。愿与神人交游“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代表作品还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有很多政治思想具有先进性。如民本思想、缓称王,教导我们明哲保身、全做臣子。

2曹丕

曹丕,字子恒,现存诗四十多首。曹丕的《燕歌行》“倾情,倾度,倾色,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善哉行》(有美一人)、《秋胡行》(朝与佳人期)等诗反映了他对佳人的倾心。《短歌行》是思念曹操之作。

在物质享受方面,在政治权利争夺方面,曹丕是幸运的。我们来欣赏他的一个作品《芙蓉池作》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3曹植

曹植,字子建,现存诗歌八十多首。《名都篇》《闺情》等诗写他早期的享乐生活。早期的言志诗可以《白马篇》为代表。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说:“在曹植之后,友情成为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主题,它所占的地位,如同男女爱情之于西洋诗。这个诗题的创始者,就是曹植。换言之,是曹植发现了友情对于人生的价值。曹植友情诗不仅有数量,更有质量。

曹植诗歌形成了既含蓄藉、低回要眇,又骨气充盈、远举豪逸的表情方式。曹植诗歌之所以深受后人推荐、认同,与其创造出此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感特征密不可分。

我们来欣赏一首《侍太子坐诗》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

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4曹冲

第4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达成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联系语境及借助网络与工具书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品读感悟重点词句,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奇趣妙景。

②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学习诗歌回环反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领悟诗歌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精妙,感受现代诗歌对仗工整、音律节奏明快优美的语言特点。

③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完成配套《自主学习任务单》,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自学指导视频,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学习方法建议:

①搜集资料法。

②比较分析法。

③想象诵读法。

④概括归纳法。

⑤圈画批注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下面是老师预想的课堂学习主要内容和形式,你可以略作浏览,希望对你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帮助。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资源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

快乐探险家

请你到郊外走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并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课堂上与同伴交流。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任务二:

积累与运用

(1)字词储蓄员

看拼音写词语

耕耘(gēn gēng) 挺拔(tǐn tǐng) 苍劲(jìn jìng) 胸襟(jīn jīng)

认读生字词,借助网络、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

敞开 芬芳 无限 云锦 黄昏

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苍劲 沃野 洋溢 温馨 饱览 浩瀚 胸襟

(2) 词语小伯乐

( )的绿阴 翠竹的( )

( )的空气 松柏的( )

( )的大海 果园的( )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任务三:理解与感悟

(1)小小鉴赏家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小节抄写下来,用心读读,圈画出

描写的景物。

郁郁葱葱 高尚纯洁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写写你喜欢这一小节的理由吧。

(2)金牌解说员

多美的画面啊!

你看,___________的天空,__________的草地;

你听,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溪;

你闻,空气中弥漫着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大自然就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智慧小诗人

例——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溪说:郁郁葱葱 高尚纯洁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说:郁郁葱葱 高尚纯洁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任务四:启迪与升华

(1) 超级智多星

例——( 翠竹 ):刚正不阿 坚韧不拔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松柏 ):郁郁葱葱 高尚纯洁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小能手

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完全一样的,这种写作手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把“大自然”说成“课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时我们学过《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老师,您好!》这两首诗歌,联系今天所学的诗歌,相信你对现代诗歌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将你的心得体会带到课堂上与同伴一起交流。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三、课外学习资源推荐

中华在线词典(http:///)

中国儿童文学网(http:///)

现代诗人孙友田作品:《月光启蒙》、《金色的星》、《花雨江南》儿童诗人金波诗集:《绿色的太阳》、《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

四、困惑与建议

我们的想法:遵循三“W”原则,建构立体“绿色”空间

《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作者孙友田以清新活泼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美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一首现代诗歌、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又该怎么学?在本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我们团队主要遵循了三“W”原则,以此来帮助学生建构立体的学习空间。

第一个“W”是“What”,现代诗歌学生学什么

《课标》给出了答案:“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为此,我们以《课标》理念为学习的“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立体目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第二个“W”是“How”,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诗歌怎么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尝试。我们建议学生结合微课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并且明确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以翻转课堂为学习的“纬”,课程标准为学习的“经”,经纬分明,为学生交织出一张自主学习的网。

第三个“W”是“Why”,涉及学习任务的设计问题

这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我们依据学生学情,围绕达成目标,设计了四大板块的任务。

任务一是“生活与体验”板块,《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此,我们建议学生在自学前先走进大自然,调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将学习的空间提前延伸至课外,从而为学习课文打下较好的情感和生活基础。

任务二是“积累与运用”板块,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独立识字、写字、解词的能力,我们从本课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通过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的练习,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任务三是“理解与感悟”板块,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诗意、情境和情感,为较好地突破这一重点,我们注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画面、仿写诗句来进一步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同时领悟诗歌中拟人手法的精妙,感受诗歌对仗工整、音律节奏明快优美的语言特点。

第5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一、就分值而言,从6分到17分不等。其中,6分的为重庆、福建两卷,7分的为湖南、广东、浙江三卷,8分的为安徽、湖北、四川、天津、山东、江西、上海、全国大纲八卷,10分的为江苏卷,11分的为辽宁、全国新课标两卷、17分为北京卷。看来,8分为常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北京卷,不妨一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秸①

张耒[宋]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⑴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⑵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其中,让我们感到出新的是13题。这道题新在要我们联系实际来谈,新在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新在分值竟高达10分。这样的题目,在来年的高考中,会不会也出现在别的试卷中,值得我们关注。

二、就作者而言,唐朝的选了杜甫、储光羲、周朴3人的;宋朝的选了欧阳修、张耒、刘敞、苏轼、黄庭坚、周邦彦、陈与义、华岳等8人的,其中苏轼、黄庭坚出现在两套试卷上;明朝的选了高启、张弼2人的;清朝的选了厉鹗1人的;上海卷从东汉时期无名氏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选了《明月何皎皎》。看来,2011年高考,宋朝诗人的诗作出现的最多。就这些诗人而言,其中有好多是我们并不熟悉的。之所以选这些人的诗歌,该是为了避免被人们猜中题。就是我们熟悉的诗人,除了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外,其他的也是我们陌生的,自然这也是为了避免大家猜中题目。明白了这些,在复习备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心中自然也就有数了。

三、就题目设计数量而言,一般是两个题目,一个题目的是特例,这就是湖南卷,我们不妨一看: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虽然题目仅一个,但分值并不小,为7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答深答透,具体体现在字数上,绝对不能三言两语就完了,要尽可能多一些,具体的说该不少于五六十字。

三个题目的为北京、湖北、天津、江苏、上海5卷。其中,北京、上海各有一个选择题,其他全为主观题。

四、就设计题目所用诗歌数量而言,一般是用一首诗歌,有时候也用两首。用两首的时候,其实是要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如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我们回答同中之异,湖北卷给的刘敞的《登城》和苏轼的《望湖楼晚景》,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是在楼上观览雨景,也就是说属于同一题材。但这并不是说在所写内容、写法、风格等方面没有区别了。现在就是要我们回答这些不同。怎样回答呢?最为重要的还是去认真阅读所给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给以比较,找出其不同,诉诸成文。大家不妨仔细研究下面的参考答案,看一看,想一想,肯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参考答案】

(1)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 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现其壮观。

五、就题目设计类型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求我们回答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安徽卷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福建卷要求“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广东卷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江苏卷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江西卷要求“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国大纲卷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全国新课标卷要求“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山东卷问“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但毕竟是可以分类的。平日我们作一梳理,知道有“思念、愉快、欣慰、悲伤、愤怒、羞愧、自豪、感激、遗憾、热爱、同情”等种类。考试答题的时候,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从中选择作答。

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了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江苏卷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江西卷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全国新课标卷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安徽卷要求“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

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有限的,我们平日也该作以整理,记忆在心,以备考场上答题调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动静结合、前后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侧面描写、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照、设问、对偶、借代等。

再从不同角度切入,对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特点进行综述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说一说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因为读懂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读不懂,那么一切还是等于零。

谈到古代诗歌的欣赏,一些同学总露出畏难情绪。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难的,只要我们能够给古代诗歌正确定位,就是古代诗歌不过是一则短而又短的特殊的文言文罢了。说短,七言律诗不过56个字,五言绝句才20个字。这么说来,又有何难?有何特殊呢?我们也谈四点,也就是送给同学们能够开启古代诗歌之门的四把金钥匙。

1.特殊在古代诗歌用的一些词语都打上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一些文化印记。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古诗一旦翻译成外文,往往就走了味。举例来说,松梅竹菊往往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也就是说古人常用其来表现志向、气节。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可在古人眼里也是有生命的,看到月亮便勾起自己的思乡思亲的情怀来,你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月亮),无一不是这样。杨柳传递的则是依依惜别之情,最早《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往后王维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莫不如此。梧桐与杜鹃又都与凄凉分不开,落花与流水又都与愁绪分不开,作为候鸟的大雁又往往触动游子的乡愁。总而言之,这些表示自然之物的词语,都寄寓着一些特殊的情味,且得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认可。我们读诗注意到了这些特殊的词语,可以说也就拥有了开启古诗欣赏之门的一把钥匙。

2.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语序,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古诗中也有这些现象,但说起来应该是比这复杂得多。因为古诗特别是近体诗要讲押韵,要讲平仄,也就是说,语序要为押韵、平仄开路。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应该是“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下句应该是“一月夜飞渡镜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后两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第6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海天诗话;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76-01

《海天诗话》为清末民初皖籍名家胡怀琛所作之书。名为“诗话”,似颇老套,展卷细读,却见特异之处:此书“专辑欧西、东瀛诗之译作,隶以国人诗之记海外事者”,既反映出清末民初中西文学交流之况,更令人可以直接感受到“五四”文学革命到来之前,神州大地新文化、新思潮之涌动,而诸多新思想、新观点的提出,也使这部著作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胡怀琛生于安徽泾县一文化世家,祖上胡承珙为明嘉庆年间皖系汉学名家,其兄胡朴安则以文字、训诂研究闻名于当时学界。胡怀琛幼年受乾嘉学派影响较深,但时代风潮还是将其推至新旧文学交接地。民国初年,他一方面推出《清季野史》三编、《清谈》十卷,以传统视角叙史,“谈以清名,谈逊清之往事”;另一方面写作大量文言笔记式小说,诸如《虞初近志》、《黛痕剑影录》、《见闻述存》、《蕉窗雨话》等等,颇合鸳鸯蝴蝶派之路;与此同时,他又步入新文学阵地,不仅出版了白话新诗《大江集》,并接连写下《中国文学评价》、《白话文谈及白话诗谈》、《新文学浅说》、《尝试集批评与讨论》、《新诗概说》等专著,就新文学本质及建设发表见解。正是在此意义上,“赵景琛说胡似乎是苦闷而彷徨于新旧文学之间的人,旧文人方面感到他不够旧,新文人方面又感到不够新。”[1]

而问世于清末之《海天诗话》,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时间顺序上看,恰恰是著者尝试走出封闭、僵死的旧文学天地的第一步。

首先,作为中国第一部专论译诗之诗话,出身于经学世家的胡怀琛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了外来诗作。他认为:“孰谓西诗无益于我乎?大抵多读西诗以扩我之思想。”他赞同“西人诗大半激发人之志气,或陈述社会疾苦,字句不嫌浅易,而以能感人为归”的作法,高度评价英国作家肯斯里西“善摩写小民疾苦,能使读者陨涕。彼国民率爱读之,而富人视若仇雠”。对马君武所译歌德(贵推)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阿明海岸哭女诗》,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由衷喜爱,不仅评价这首爱情诗“苍凉悲壮,使读者泫然泪下”,并将马氏九首译诗悉数收入诗话。对“醉心自由”的欧西诗人拜伦(摆伦),胡怀琛深表景仰,并打破诗话体例,全文收录所作拜伦年表。目及日、英、德、法、意大利、芬兰、印度等诸多国度之诗人诗作,胡怀琛或述或评,视野开阔,正是在此意义上,潘飞声写诗赞《海天诗话》为:“君为广大教化主,重译佉卢作正声,看掣鲸鲵东海上,五洲大地拓诗城。”[2]

其次,《海天诗话》如中国诸多传统诗话一样,在文史资料搜集、保留方面作出了贡献。尽管著者依然将诗话作为“可资助谈”、“以供茶余客话”之材料,“走笔录之”时多以“趣味”为先,但他对散见于东西方杂志中的短篇断句、名言逸事的多方搜集整理,还是保留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中西文学交流的诸多史实:诸如俞樾选辑《东瀛诗选》;日本诗人管茶山和唐伯虎《花月吟》所作二十首汉诗;管茶山、唐伯虎之《茶山花月吟》在日本的出版;马君武、苏曼殊之译诗活动;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对拜伦《哀希腊》诗之不同翻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朝鲜之士安重根之诗作等等。此外,《海天诗话》还记载了诸多中国近现代诗人描写异域情态之作:譬如王韬(紫诠)、蒋观云、孙毂任游历日本诗作,潘兰史游历德国诗作,以及当时学人走出国门之后纷纷写下的《柏林竹枝词》、《伦敦竹枝词》、《东京竹枝词》、《南洋竹枝词》等等。

当然,《海天诗话》之最大贡献,莫过于著者对译诗见解的阐述。这些阐述虽然散乱,难言系统,但毕竟属于中国早期译诗理论的开山之作,其文学史价值不容忽视。针对彼时国人翻译外国诗歌的状况,胡怀琛按照翻译水平高低将其分为三类:“大抵多读西诗以扩我之思想,或取一句一节之意,而删节其他,又别以己意补之,使合于吾诗声调格律者,上也;译其全诗,而能颠倒变化其字句者,次也;按文而译,斯不足道矣。”这就特别强调了翻译文学作品之移情与涵养神思的作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翻译外国诗歌,仅仅懂得外文是不够的,“欧西诗人思想,多为吾国诗人所不能到者”,诗歌翻译者必须有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欧西之诗,设思措词,别是一境。译而求之,失其神矣”。对于如何才能存其“神”,胡氏提出中西诗韵的交合,著者与译者视域的融合:“能文者撷取其意,锻炼而出之,使合于吾诗范围,亦吟坛之创格,而诗学之别裁也。”为此,他坚决反对“直译”,提出“或谓文学不可译,此言未必尽然。文学有可译者,有不可译者。能文者善于剪裁锻炼,未必不可译。若据文直译,则笑柄乃出矣。”这就明确指出诗歌翻译之特色,开创中国现代译诗理论之先河。

此外,《海天诗话》还尝试了对中西方诗家的比较研究。例如“摆伦者,英国之诗豪也,论者比之中土李白”,西方诗人“陈述社会疾苦,字句不嫌浅易,而以能感人为归。求之吾国诗人中白香山之讽谕,庶几近之。”又如“别所松阴名一郎,日本播磨人。《秋日田家》云:‘霜风临水满前坡,园柿联珠累累多。野老不关风景好,斜阳映处曝耕簑。’词句清新,能写出田家风景。然自吾人视之,于前两句稍嫌其俗。且若出吾国人手,则四句‘映’字必不用,‘曝’字必为‘晒’字,于此等处一见知为日人诗。”胡怀琛此种比较,虽然只是一种简单对比,实非深入,但身处“五四”文学革命之前,以诗话形式进行中外诗人、诗作比较,胡怀琛究属第一人。

当然,民国四年的胡怀琛,毕竟没有真正走进新文学领域,传统诗话对其思维的拘牵清晰可见。譬如,他一方面将大量篇幅给予日本汉诗;另一方面他却特别强调:“余作《海天诗话》,多搜日人诗,非扬之也,亦以见中土文学传播之广耳”,“大中华”唯我独尊思想依然存在,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此外,相对于日本汉诗,胡氏对于西方诗人、诗作的了解显然十分有限,评介也显得力量不足。

参考文献:

第7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中职技校;中国诗文;湖光山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52-01

从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中不难看出,我国诗歌的起源中已经存在很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品。古往今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诗歌的形态也在不断变革。从旧体诗到新体诗,诗人写景亦即写情,情景交融,不但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平添了人文之美。

一、意象――中国诗文感性知性的综合

意境是中国诗人从古至今都在追寻的主题,无数伟大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将情绪糅合在其中,将虚实真假填充其里,故而意境带来的美感往往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韵味,感受到诗意。它能够使人从感性的角度领会到其中的无穷意味,但却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意蕴和境界,即所谓的“心领神会”,它统一了形神情理、协调了虚实有无,生于意外,而蕴于象内。意境来源于意象,意象即是在诗文中用于寄托情感的事物。庞德在《诗刊》中提出,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虽然平实简洁,却能在其中融入无穷的情感,让人读来不觉平淡,反而有种朴素而深沉之感。我国的诗文之中让人能够捕捉到意境的有很多。例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浆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这首诗句句不写情,却句句充满了情,首句将清晨起航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纷飞的深秋景色描绘得生动清晰,语言质朴却让人感受到作者当下的哀愁,营造了凄冷、伤感的氛围,读来不禁语中有苦涩之感。而现代诗中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短小质朴但却意蕴深刻,让人忍不住细细品读以感受其中的韵味。

二、跳跃――中国诗文时空转换的变化

诗词相较于散文和小说的一个较大区别,在于其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诗人的思维是自由的、广阔的,诗人思维的跳跃带来了诗歌内容、诗歌时空的转换,这就为诗歌的美感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增色。在跳跃的过程中,诗人将冗长松散、平淡而迟缓的叙述打散于跳跃之中,让诗歌的内容变得更为精炼而深邃。跳跃为诗文带来的新的蓬勃和活力,让诗为人们展开的画卷更为丰富而生动。思维逻辑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对事物的描写只是为了将充沛的感情从几个简单的音节里迸发出来,获得生命力,@得让人感知的能力,在时空转换的帮助下,读者和诗人通过情感紧紧结合,诗歌的情感在读者的心中获得升华。如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词的开头写景并没有融入很多的感彩,似乎平淡无奇,但下一句则突然转入深夜“无人见”的神秘之中,自然的景物让读者不难感受到诗人深夜无眠,听“滴露”,见“曲港”之中“跳鱼”,而诗文后续的发展则跳入诗人迷离的梦境之中,叶落叫醒诗人黯然的梦魂,而后进入对爱情无常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最后跳跃于时间之中,感慨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无穷。这首诗短短几句却让人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到苏轼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和充满血肉的真情,读来让人感触无穷。

三、心境――中国诗文深化情感的艺术

与上一段中所提到的时空跳跃有些相似,我国诗人在心境上的飞跃,落于纸上往往也令人想要好好品读。但与上一段不同的是,这种心境上的飞跃,虽然同样表现于景物之中,但更加侧重于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古典诗词描述到关于怀古、思国、思乡等情感之时,我们常常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来自诗人感情的变换,并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例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中的时空变换以及作者心境的飞跃让读者感受深刻。放眼现实,诗人虽感前路艰难崎岖,但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终于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四、结束语

今人写诗虽与古人有很大的不同,但往往在很多方面仍有共通之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中,不同时代的诗人心灵相互契合,情感不断升华,一代代优秀的诗人将千百年来的文化与感动融合于诗文的湖光山色之中,得以成就当下我国诗歌领域的美好成果。在传统的传承之下,我国的诗文虽然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之中,却仍继承了先人灵魂中存在的独特情思,这样的情感将如同基因一样,代代传承,永不消逝。

参考文献:

[1]鲁渊.略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J].嘉应大学学报,2002(02).

第8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郑敏;诗歌;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299-08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诗歌理论家,曾出版了《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6部诗集,也是九叶派诗人中创作时间最长的诗人,被喻为诗坛的“世纪之树”。郑敏的诗始终以独特的诗韵丰富并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不仅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而且深受西方诗学、哲学以及西方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并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

郑敏是在中西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诗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成为她诗歌思想艺术的底蕴。

1939-1948年,郑敏跨入西南联大学习,从此步入了诗歌的殿堂。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学术、教育、思想界最为活跃的地方。在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在冯至的引领下,郑敏徜徉于诗歌的世界,崇尚杜甫和歌德的诗歌精神,更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了一生情缘。1983年袁可嘉评价郑敏时说:“她有哲学家对人生宇宙进行深思的癖好,又喜绘画、雕塑和音乐,因此她的诗寓于形象,又寓于哲理。她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思索,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她的诗掌握世界的方式是里尔克式的,冷静地观察事物,以敏感的触须去探索事物可能含有的意蕴。”

与此同时,受里尔克的“咏物诗”影响,郑敏在创作中尝试捕捉瞬间的情绪或思想的图画,并将之一刹那定格,从形象中找思想,从而使思想知觉化。《树》、《池塘》、《兽》、《金黄的稻束》等吟咏物象的诗篇,往往都是静态的画面中充溢着生命与意义的动态感,情感与知性自然和谐交融。

而受冯至、里尔克等诗人的影响,郑敏继续在诗歌里思考与探索着生命意识。郑敏在分析里尔克晚年的《杜依诺哀歌》时指出,“他敏感地领略到生命的崇高和寂寞,深沉的寂寞,使他转向自然,”这“寂寞”可以说恰好契合她的内心体验:“寂寞会使诗人突然面对的世界,惊讶地发现每一件平凡的事物忽然都充满了异常的意义,寂寞打开心灵深处的眼睛,一些平日视而不见的东西好像放射出神秘的光,和诗人的生命对话。”于是,在郑敏的《寂寞》里,她先是抒写了个体生命与另一生命之间的冷漠与隔膜,由生命自身的启悟而赋予诗人生存的勇气和力量。郑敏写道:“我也将在‘寂寞’的咬啮里/寻得‘生命’最严肃的意义,/因为它人们才无论/在冬季风雪的狂暴里,在发怒的波浪上,/都不息的挣扎着/来吧,我的眼泪,/和我的痛苦的心,/我欢喜知道它在那儿/撕裂,压挤我的心,/我把人类一切渺小,可笑,猥琐/的情绪都掷入它的无边里,/然后看见:/生命原来是一条滚滚的河流。”寂寞在诗人的笔下成为磨练意志的砺石。在泪水与痛苦中,抗争的生命洋溢着无畏的气概。显然,诗中的哲理不是外在哲理观念的平行移入,而是来自她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浓厚的抒情意蕴与静谧的哲思水融。半个世纪后,晚年的郑敏还创作了《成熟的寂寞》,诗人像一个“托钵僧”,“口袋里揣着/成熟的寂寞/走在世界”,“寂寞”让她“充满想象和信心”。比起早年的《寂寞》,《成熟的寂寞》以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表现了诗人对“寂寞”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并且升华为一种从容、厚重,洋溢着乐观与自信的生命境界。

郑敏的生命意识还表现在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上。里尔克“将死亡看成生命在完善自己的使命后重归宇宙这最广阔的空间,只在那时人才能结束他的狭隘,回归浩然的天宇。”这种将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与中国道家的“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的观念相类似。这种旷达、洒脱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了郑敏。如《时代与死》、《死难者》、《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三日的死讯》等作品就抒写了“‘死’也就是最的‘生”’的生命理念。在《我从来没见过你》中,诗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与“死亡”对话,并且想象着与“死亡”聚会时的美好。《我不会颤抖,死亡》将死亡看成生命中的亲密伴侣,乐观面对死亡:“我不会颤抖/当一个早晨,你突然来到/我每天都知道你就在我身边/……/当你像瑞士高山的云雾/缠绕着我的身体/我的眼睑慢慢垂下……”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渗透着哲学的思辨气息,由此,郑敏诗歌闪耀着对生命哲学的探求之光。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郑敏在深入研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后,认为“这一哲学是建立在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反思,破除了那种一元、一个中心、永恒不变的存在的理念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实践和所产生的精神枷锁。这个哲学肯定了宇宙的多元性,万物的差异的普遍存在,和化二元对抗为二元互补的基本理论。它所主张的‘无’生万有的思维使它十分接近老子关于‘道’的宇宙观即中国的阴阳相互转换的理论,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对德里达解构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开放了郑敏的思维心智,况且解构“永恒之变”的思维心态也与中国的古老思维传统相融合,这有助于她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郑敏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与文化虽然在现实运用中已经退隐,但其“踪迹”总是无形地作用于现代、支配着现代,成为“不在了的存在。”由此出发,郑敏重新解读中国古典诗歌和汉语的魅力,而“境界”则是了解她“重新解读”的“关键词”。

对于“境界”,郑敏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境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渗透入文史哲的精神追求,它是伦理、美学、知识混合成的对生命的体验与评价,它是介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种精神追求,……”“境界”就如同是德里达所说的“踪迹”:它是“诗的魂魄,决定诗的精神高度;它本身是非具象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能量,影响着诗篇”;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无形无声充满了变的活力的精神状态和心态。它并不‘在场’于每首诗中,而是时时存在于诗人的心灵中,因此只是隐现于作品中。”这显然是融会了中西诗学哲学思想的理想化表述。

在郑敏诗歌中,她还更加注意中国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效果,追求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了郑敏倾心的向往与追求。如《风筝》(之二),“只有竹子的骨架,/带着山的幽深,水的明澈,/清风的梦境,晨雾的迷蒙,/它飞了,飞了,/飞到我不能到的地方,不能见的时间,/它是我派往未来的使者,/每年春天我向历史提出/我的愿望,/我将在/山的忍耐,海的博大/小草的谦逊里得到答复。”这风筝寄托着诗人美好的愿望,完成诗人的使命,与大自然对话、交流,融入永恒的自然,从而进入生命自然自在、至善至美的境界,获得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寄情》一如既往地赞美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想境界。又如在《濯足》(一幅画)中,“呵,少女你在快乐地等待那另一半的自己。”“你梦见化成松鼠,化成高树/又化成小草,又化成水潭/你的苍白的足睡

在水里。”怀揣美丽梦想的少女如痴如醉,拥抱自然,融入自然,人的情感、灵魂与自然的相融中升华,洋溢着超凡脱俗的美。这不正是令人神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吗?

中西文化是郑敏诗歌诗思的底蕴,而她的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也巧妙借鉴和融合了中外诗歌的艺术特点。郑敏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辨证的统一,形式的多样性将有利于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吸引力。由此,她进行了一系列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郑敏在1996年发表的组诗《试验的诗》,便是借鉴美国当代诗歌“具象诗”。“具象诗”是指诗歌所描写的内容由图像或图案的形式来展现,因而也称为“图像诗”或“视觉诗”。“视觉诗以文绘图,以图示文,它根据诗歌艺术符号的特点,打乱诗句的正常语序;破坏诗行的常规排列,展现诗歌的空间美感,突显事物的形象因素。”这正如美国当代诗人威廉・雪莱・伯福特的《圣诞树》: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ld

At your feet这首诗在外形上是棵圣诞树的形状。整首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树叶,树的顶部是一个单词,随后单词的数量逐行增加,呈现出枝繁叶茂的形态。第二部分是树干,仅仅由两行组成。诗人用圣诞树的图像,暗示着祈福的时间发生在圣诞之夜。阅读这样的具象诗,一方面可欣赏诗歌语言,另一方面又可享受美丽的图案带来的视觉美感。

郑敏深谙具象诗的特质,她常常将现代新诗与白话诗的形式、古典诗的传播形式进行比较。“白话诗的形式我一直觉得有些欠缺,有时想如果诗的长相和它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是否会更富表现力呢?而且如果诗能在外形上有画的某些魅力,是否就会从书架上走下来被悬于壁上或置于案头呢?”“古典诗的传播常借助于书法,如今也还占据着不少人家的墙壁与精美的画一起平分主人的生活空间,而白话诗却很少有这种幸运。这是我尝试写这类诗的一个主要原因。今天在我海外的孩子的家里就有几首这种‘画诗’陈设在他们的壁上和案头,那些诗让我们之间常有一种生活在一起的感觉,也许比相片更多几分深意吧。”为此,郑敏曾创作了一系列具象诗,如她写给身在美国的儿子童朗的《1995.9.16朗33岁诞辰赠诗》:

秋天

一片蓝

有白云浮

过你的胸前

载着远方的爱

没有什么能

遮住你远

眺之目

总是

这首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支充满力量的箭头,一支形象的充满动态感和力度感的箭头。显然这是郑敏对诗行特意的设计,故意打乱诗句正常的语序,突出形象感,从而使诗歌呈现出空间美感。这是郑敏在儿子生日这一天送给儿子的特殊的礼物,承载着浓浓的母爱,满怀对儿子的自豪,寄寓了诗人殷切的期望。

在形式上,《秋天的街景》更是采用了5个竖排的三角形诗节来模拟秋风中断断续续漂移的雨丝,营造出一幅秋雨迷蒙的街景图;《舞》运用错落多变的诗行排列模拟舞者扭动的形体,传达灵动的动态感受;《春天能给我的》,则是写春天给人的启示,全诗集中在一棵垂杨柳上。诗人将文字进行稀密粗细的处理,整首诗的外形好像婷婷袅袅的垂杨柳。带着视觉上垂杨柳的美来阅读此诗,更能体味到垂杨柳在季节中的变化。它跨越了春天和秋天,最终成为生命过程的象征。具象诗将诗行排列成不同的形状,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唤起无限想象。

郑敏喜欢音乐,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在纽约进修过音乐。于是,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中,郑敏巧妙地借鉴了交响乐的结构方式,根据情感色调的不同和节奏的变化来安排诗的内容,形成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诗的旋律。如《诗的交响》,由《序曲诗以神栖》、《第一乐章快板:历史的声音》、《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沉思》、《第三乐章有力的快板:痛苦、愤怒》、《第四乐章回旋曲:回归沉思》、《尾声穿过窄门》这六大单元构成,而每一乐章又由若干小单元构成。这样的诗歌形式,开阖自如,时缓时急,回环往复,激荡着诗人对英雄的礼赞,对生命的思考,对艺术的呼唤。读这样的诗歌犹如欣赏一首大型交响乐,强烈的情感震撼着全身心,亦引发聆听者长远的思索与回味。

此外,郑敏还借用中国古典绝句的形式写短诗,如《候鹿》采用了接近中国古典绝句的形式。在语言上,现代口语与古典诗语相融合,如既有“你的双眼”、“没有分歧”、“鹿儿回头”等现代口语,也有“幽径”、“远客孤侯”、“杂黄伴翠”等典雅的古典词语,从而营造出特别的艺术效果。

郑敏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虽然没有形成普及的诗体,然而,它让人们意识到形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同时也昭示出形式对于诗歌不只是约束,也有解放的功能;其更深层的意义,则是让人重新认识汉语的魅力及其诗歌写作中的无限性。

在中西方诗歌的发展历程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诗歌美学范畴。郑敏诗歌中的意象独具特色,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中西诗学交流的婴儿”。

中国“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周易・系辞上篇》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即要表达意思,必须依靠象,即“立象”。《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得意忘言”说,无疑是注重“意”,为了“得意”,借助于“言”,而得到“意”后,便可以不顾“言”的方式。这关于言、意关系的阐述,对古典美学意象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最早将哲学领域中的意象论引入艺术领域的是南朝伟大文学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的“意象”指的是创作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相融合的艺术表象。刘勰明确提出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意象”的孕育与创造是“驭文”与“谋篇”的关键所在。

在西方,直到20世纪意象主义诗歌流派出现后,“意象”一词才真正被广泛使用。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中汲取养分,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获得哲学基础。“他们认为艺术=直觉=意象,艺术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直觉捕捉生活的意象。根据这种理论;意象的形成是诗人内心的一次精神上的经验,它具有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内容。”如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一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的复合物。”对于复合物,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中进一步进行了阐释:“意象可以有两种。意象可以在大脑中升起,那么意象就是‘主观的’。或许外界的因素影响大脑;如果如此,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它们不同的一个意象出现。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拽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事实上把意象带进了头脑;而那个漩涡(中心)又去掉枝叶,只剩那些本质的、主要的、或戏剧性的特点,于是意象仿佛像是那外部的原物似的出现了。”强调意象是一种复合物,对生活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所构成的“意”在“一刹那间”通过“象”来呈现。这样的表述。与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有其相通之处,都强调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的契合交融。深受中西诗学影响的郑敏,自觉以意象作为诗的重要元素。她说“意象是诗人的理性和感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象是呼吸着的思想,思想着的身体。意象在经过这种改造后再不是仅起修饰作用的比喻,它和诗的关系是有机的,内在的。”郑敏对意象的表述,显然与庞德为首的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有着更多的联系。在创作中,郑敏积极探索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承接,又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沟通的意象艺术。

郑敏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如喜欢选择自然意象作为抒情寄兴的载体,树、花、鸟、雨、湖等常出现于诗人的作品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物象是具有人本意义的。“人与自然有着自然感性生命的同一……因此,主体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内心情感的对应。”这一自然人格化的观念显然影响了郑敏,使其在诗歌创作中自然地选择了自然意象,并且保持了古典诗歌意象的传统的寓意。如荷花是美的化身,纯洁的化身。荷花存活于人们的审美关照和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郑敏《你是幸运儿,荷花》、《流血的令箭荷花》这两首诗中,荷花意象便承载了传统的寓意,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它的心“是汉白玉,是大理石的龙柱”,与现实的丑陋与虚伪势不两立。再如怀友诗《我渴望雨夜》,选择了“雨夜”这一传统的抒情意象,“小河”、“垂柳”、“细雨”,“雨中的脚步”、“湖面上的雨步”,这一系列传统自然物象的选择,营造了一种古典的温柔宁静的氛围,将诗人对友人淡淡的不绝如缕的怀念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受里尔克、艾略特、奥登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和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郑敏在诗歌创作中自觉追求诗歌意象的现代化,即象征性与雕塑性。在意象创造的具体方法上,郑敏显然借鉴了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艾略特指出“艺术中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一系列客体,一种情景,一连串事件,没有那种独特的情感的公式,当那必然在感觉体验中,最终的外部事实给予认同,情感立刻就被唤起了。”这一理论改造了象征的神秘主义成分,又吸收了意象的客观成分,使外在事物与诗人的内在情感建立起对应关系。郑敏对“客观对应物”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她在创作中往往避免情感、思绪的直白倾泻,而是寻找着与自己创作冲动瞬间契合的客观对应物,从中挖掘出象征与被象征的内在联系及丰厚的内涵。例如:“我从来没有真正听到声音/像我听到树的声音,”“我从来没真正感觉过宁静/像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树》)树的形象,是独立、坚强、力量的象征,勇于承担一切,也能够包容一切。树的生命姿态,“动”“静”结合,动是变化,静是凝定,生命正是在动与静的交叠中获得延续与提升,这正是诗人所希望的生命境界。“这也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宇宙中千万个静默的思想”,“而它的形体总是这么沉默/不管天际的苍蝇和径上的行人/偶尔也响应着海上传来的风雷/却像一个伟大的人不苟且笑”(《树林》)显然,“树”象征着有思想的人,“静默的思想”、“沉默”、“不苟且笑”,呈现的是诗人心目中思想者的形象,也是生命探索者的形象。树显然是郑敏表达情感所寻找的客观对应物,表面似乎不相关,而实质相类似,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从而使诗蕴含着丰富的暗示和象征意味,增强了诗的情感与思想含量,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空间。

在郑敏的诗歌中,“鹰”、“马”、“岛”、“池塘”等意象都融合了外在的感性与内在的理性深度,构成一种令人回味的意象象征形态。中华古老民族的文学传统中,那些古典性意象往往更易积累象征涵量。郑敏常常起用可以感触的传统化意象,象征幽远的心境,以有限表无限,借刹那表永恒。如《一瞥》,通过树、落叶、黄昏等意象将少女的一瞥锁定,这一瞥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没有直接抒写,读者只能通过一系列意象去体味、想象、感悟。由此,诗歌呈现出一种飘忽性、模糊性,一种交合真实与想象、隐显适度的朦胧美。

意象的雕塑性也被称为意象的凝定性,指意象静态,有张力,有雕塑般的质感。里尔克的《豹》被视为意象凝定的范本。30年代中后期,冯至在介绍里尔克时提出了现代诗意象创造的雕塑性问题。郑敏受其影响,创作时采用里尔克式的观察与沉思,其意象坚实、具体,富有光洁的雕塑般的质感。如《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肩荷着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样的诗句,富于强烈的视觉性与质感性,展现的是一幅立体油画,同时也是一座立体雕塑。诗人关于生命创造者、人类思想者的精神体验,化为庄严静默的雕像,呈现出深沉、静穆的美感。如在题为《马》的诗里,郑敏对其观察和咏叹的姿态,同里尔克最著名的咏物诗《豹》如出一辙:“这混雄的形体当它静立/在只有风和深草的莽野里/原是一个奔驰的力的收敛/藐视了顶上穹苍的高远”。“混雄的形体静立”、“奔驰的力的收敛”等,凸显的是一种立体的静穆的形象,一幅沉稳富有张力的雕像,给人以深沉厚重的审美感受。再如《雕刻者之歌》、《人力车夫》等呈现的仍是凝定的意象。这样的意象不再仅仅只是抒感的载体,而是拥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引发读者无尽的回味、思索,往往传达着一种更为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第9篇:描写雨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爱情 平等 《致橡树》 《古代骑士之梦》

古今中外没有文学不曾描绘爱情,没有诗歌不曾表达诗人们对爱的情感诉求,情诗主题大多相同,但有的奔放热烈,有的含蓄内敛,有的纠缠复杂,有的简单通俗,中国诗人舒婷所创作的一首《致橡树》脍炙人口,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作者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又不平等的爱情观,诗中极力凸显女性对平等独立的呼唤。埃及诗人萨拉哈・阿卜杜・赛布尔以描写爱情诗而专长,这首《古代骑士之梦》就是其中之一,篇幅相比《致橡树》较长一些,诗中以男性的口吻描写爱情存在的常态,表达了与爱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渴望,其中一些写作手法与意象描写颇为相似,但各有千秋。

一、诗人的写作背景比较

舒婷,1952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79年4月《诗刊》选发了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据舒婷回忆该诗的创作背景时提到,该诗是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 浪屿散步时,蔡先生感叹道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多数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而舒 婷因此曾与蔡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女人兼智慧品行与美貌,于是当天晚上一口气创作了《致橡树》。当时正值结束,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开始 快速发展,舒婷就属于从中惊醒的一代,社会等因素促使她不得不思考与探索,学术界认为这首诗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作者以新时代女性独特而细 腻的视角思考男女爱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中透露出新时代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性思考。

萨哈拉・阿卜杜・赛布尔,埃及当代著名诗人,属于古典诗风派。1931年出生于埃及扎加齐格市,被认为是阿拉伯自由诗派重要先驱之一,也是受西方先进思想所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少数为阿拉伯戏剧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之一。1964年在埃及图书总局出版了诗集《古代骑士之梦》,这是他唯一一本手写体诗集,其中包括十七首诗,后来以其中一首《古代骑士之梦》为之命名。

二、诗歌内容与情感诉求的比较

《致橡树》一开头就很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表达出作者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态度,以排比的手 法连用两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像要挣脱旧思想束缚的斗士一样立场坚定地呐喊“我”不愿“像攀援的凌霄花”,也“不学痴情的鸟儿”去攀附有“高 枝”,“绿荫”的橡树一样的男人,紧接着,作者又采用递进式描写“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而作者提到的“泉源”、 “险峰”、“日光”、“春雨”等都是具有付出性质的事物,也借此来传统反映女性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式的形象,旧时期的女性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大 多是依附于男人的,传统女性会有夫荣妻贵的思想,传统男性也认为女人是需要在男人的庇护下才得以生存的,女人只需要做到相夫教子、夫唱妇随。作者举了这么 多例子后还认为“这些都不够”!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一次掷地有声地发出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前半段是对传 统爱情观的摒弃,那么后半段则是作为独立女性对爱情真正意义的理智表达,也是对女性人格的理智定位。在以往的爱情诗歌中多把男性比作树,女性比作花,而此 时作者则把女性比作“木棉”,木棉又名英雄树,具有阳刚之美,表现出女性也是独立完整的个体,“你”有你的“根”和“叶”,“我”也有我的“根”和 “叶”,你是“橡树”,有着像刀剑般的“铜枝铁干”,我是“木棉”,有着火炬般的“红硕花朵”,男女双方都互为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有 着不同的分工,但又彼此相爱,彼此坚贞,所以“我们”同甘共苦,相互陪伴,这种感觉就像是“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现出爱的默契诚挚,却又有彼 此的自由空间,“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一句则体现出对爱情的热烈与至高的忠诚,而这个“位置”,这片“土地”也同 样是属于“木棉”的,所以也表达了作者爱伴侣,也同样懂得爱自己,不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意识。

《古代骑士之梦》中,作者以呼唤大自然开头,“如果我们是两枝树杈,太阳会将我们一同普照,露 水也会浇灌我们,然后将我们浸染出一片鲜绿……”,接着描写了四季的交替及其状态,将自己和恋人比喻成树杈,秋天一起衰老脱落,春天又一起换上新衣。然后 作者又说“如果我们是海岸边的两朵浪花……从瞬间到永恒,从海洋到天穹,从天穹到海洋”,而这也预示着人生亦是如此地起起伏伏,紧接着说“然后我们重新归 于两朵浪花”就像生命结束时一样,归于平淡,还原本真。第三次作者说到“如果我们是比邻的双星”当灯火熄灭时“为路人和情侣们照明,朝着他们家的方向”, 但笔锋一转写到“亲爱的,当时间消逝,我们明白了消亡,我们的爱情长跑就此停息”,这一段则正体现出了诗人萨拉哈诗歌中的神秘苏菲主义与他大爱的思想,他 的爱情诗中通常会表现出个人的奉献精神,并且他强调爱人应该一起参与到奉献与追求、创造生活中。最后一次诗人说到“如果我们是海鸥的双翅,平滑而温柔,也 依然穿越海峡,在船头翱翔,为水手的归来报喜,唤醒爱人与祖国的思念……”海鸥意味着为水手报喜,诗人还是想表达一种与爱人共同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伟大 理想,他有着一种超脱普通个人主义爱情观的博爱思想。接着诗人开始描述他严峻的处境和残酷的现实情形,并幻想着他曾经是征战沙场的勇猛骑士,但这里的“骑 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士,而是他对当时所处环境的一种意象表达,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反抗。

最后,诗人以他与爱人的“分离”而结尾,“当我们相见时,我确信我们是分开的,但我会依然与你 站在一起,如果我对你全心的爱尚未准备好经受纯洁的考验,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爱就像两枝树杈,像比邻的双星,像孪生的浪花,也像海鸥的双翅。那时我们不再 分离,我们在路上同行,我们在路上同行!”而诗的开头也依次描写到“如果我们是两枝树杈”、“如果我们是海岸边的两朵浪花”、“如果我们是比邻的双星”、 “如果我们是海鸥的双翅”,诗歌首尾呼应,结尾看似与爱人分离,实则还是在一起,彼此支撑与陪伴,像是互相信任的朋友,也像共肩作战的战友,彼此依赖而忠 贞,平等相待,有着共同的理想并为之一起努力奋斗,这也正是诗人想要的理想矍槟J健

三、意象选取的比较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