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

第1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 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 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 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 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 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 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 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 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 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 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 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 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 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 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 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第2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 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 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 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 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第3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我街道从2008年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先后共招录过13名,其中4名已经离开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现还有9名坚守在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为6年。9名村官中,实际在村工作的有5名,4名在街道科室工作,有3人目前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可以说,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这个年轻的群体对街道、村、社区工作发展发挥很大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传播了新观念,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基层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二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基层工作注入了活力。三是带动了基层社团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发展,目前我街道已拥有市级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4个。在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基层的广阔舞台也给大学生村官的进步与发展带了很大帮助,使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如__区大学生村官公益联盟法定代表人__荣获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市十大杰出青年,__村大学生村官设计的防走失二维码徽章,发放给老人和孩子,成为服务群众的新载体,还得到了《__日报》、《__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关注报道。

(一)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适应性还不够。一是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大学生们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他们接触基层尤其是农村社会不多,对于到农村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一旦来到农村,理想与现实出现很大差距,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村民或村委的认同。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觉得他们是“外来户”,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有些村委会成员还不是很信任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也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三是对基层的风俗习惯不熟悉。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身份定位还不明确。虽然我街道的村官都在各村、社区担任了书记、主任助理职务,然而事实上他们在基层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决策权。目前他们的工作仅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村主任打打杂,跑跑腿,扮演“秘书”的角色,上级政府借调村官们去打杂的事时有发生,更多的是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身份。二是自身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思想,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村官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有的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不能脚踏实地地沉到村里工作;有的对村民的需求并不真正了解,与群众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有的眼高手低,自以为本事很大,不愿意做琐碎的小事。三是受制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实际事务、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而且他们年轻气盛,不够成熟稳重,思考问题容易可能脱离乡情、村情,加之部分村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甚至有的外地大学生村官对地方语言还不通,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村民当中。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实际工作,久而久之便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出路还不够明确。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出路”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与困惑。一是制度设计安排不明确。目前,“当村官”还只能看作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聘用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通道。基层的干部也容易习惯性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过渡,流动性大,不能安排重要的职责和岗位,村官往往成为哪里缺人去哪里的“临时工”,在村、社区一般成为“跑腿”处理“台账、文字”的代名词。所以从上到下,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使得村官对期满出路充满了迷茫,不得不在岗位时忙着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找其他合适工作,寻找新的出路。二是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不长,各项制度、措施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尽管政府在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上得到兑现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任职期满后一旦选择重新就业,则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几年的村官工作经验难以移植到其他工作岗位上等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干部还存在法律瓶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大学生村官由于户口不在所服务的村故不能参加村委会干部的选举。三是对村官的管理不到位。名义上,区、街道、村社区都可以算是大学生村官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在管理培养上没有真正明确责任分工。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农村的真

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事实证明,角色的模糊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效。自2012年实行村官享受“特殊编制的全额事业编制”以来,村官的收入和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从短期看,大学生村官获得了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这也使得大学生村官对留下来有了一定的信心,但是,这还不能认定这种留下来是一种长期的愿望。导致村官身份上的尴尬,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身份。村官到农村到底是干什么的?大部分村官对自身还没有明确清楚的定位。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打打杂,跑跑腿,而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基层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所以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明确村官身份,安排适合的位置,使他们有发展空间,能发挥所长。引导村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坚定胸怀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合理定位自我,利用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村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科学动态的管理

1.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选派“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完善选派机制,要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和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聘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征求基层需求,结合当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而不是简单的分配,基层对那些能安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基层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非常渴求和欢迎的。

2.建立切实可行的使用机制。一是做好结对“传帮带”工作。大学生刚刚开始农村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为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很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起固定的“一对一”帮带对象,帮助大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二是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应督促有关村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和岗位上担当重任;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创造条件,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

3.加强培训促进村官专业化。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优势难发挥和横向交流沟通不够等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做好岗前培训;以村务管理、村际经济、村庄规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心理健康调适为重点做好岗位培训;以专业技能、职业培训、职业规划为重点做好后期培训。要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资源,拓展培训渠道,设置大学生村官课程模块,通过大学生村官论坛、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交流学习。

4.拓宽大学生村官退出渠道。退出机制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持久性、稳定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退出渠道,避免盲目地承诺难以实现的优惠条件。关键是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种类的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绩效考核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要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如建议设计“荣誉村民”或者出台有关规定或程序对符合条件的村官将户口转移至工作地等渠道,使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对要求就地创业的,要在考核的基础上,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每年安排一些合适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录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等等。

第4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 健康心态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0-01

一、引言

毕业临近,生活扑面而来,梦想流离失所,这样的反差毕业生备感彷徨、茫然。面对城市的高房价、低工资和稀缺的工作机会,大学校门即将走出,而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敞开。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期表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群将日趋庞大,另有几千万农民工将涌向城市与大学毕业生抢饭碗,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当前的就业“瓶颈”,大学毕业生们将如何成功突破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是沉重的压力 ,又是严峻的挑战

为了不被这重负压垮,为了迎接这充满机会又令人恐惧充满失败的挑战,大学生必须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大城市或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固然是诱人的“聚宝盆”,却并不一定都适合大学毕业生来开发;小城镇、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可能“草盛苗稀”,却可能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开垦而硕果累累。笔者并不是说大学毕业生都对经济发达地区避而远之,而把欠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毕业就业的绝对首选。一句话:适合自己一展拳脚的,便是最好的

1、小城市,也有大魅力

在求职的时候,特别是在招聘会现场,大城市企业和单位特备受毕业生的青睐,招聘岗位常常人满为患;而一些来自小城市的企业和单位,则“门前冷落车马稀”,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指的小城市,不是指面积小,而是指经济稍欠发达的地区。

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行业占优势,工作比较具体或者琐碎。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感觉怀才不遇,难以发挥作用。事实上,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正逐渐超过大城市,而且对高级人才更加重视。而且,中小城市还可以作为职场发展的跳板,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一顶的积蓄后,就可以转战心仪的大城市。据了解,跨国公司在招聘非应届毕业生时,更看中其相关工作经验,如果在某一行业有较强的职业背景,再加上外语能力和职业资格、相关荣誉等,成功转换身份并非难事。在这之前,毕业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调整好心态,苦练本领,耐心等待转换身份的那一天的到来。

2、小企业,也有大前途

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究竟我们的能力在小企业里能否施展,能否学到职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小企业完全可以满足毕业生的这种需求,甚至超过大企业给予的机会。正因为“小”,毕业生刚进公司就有可能被委以重任,不少新人在大公司可能苦苦等待很久争取多次都没有的机会,在小企业或许轻而易举毫不费劲就可获得,这些是新人最需要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

大学生渴望更好的平台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人没有看到在小企业有更好前途和空间,更有锻炼的天地。事实上很多到大公司,可能收入和待遇还不如小企业。对于求职者来说,还是更好地衡量自己的实力,更务实地考虑未来。在小企业,也会有大前途。

3、起薪不怕低,关键是发展前景

据了解,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聘用所谓学习好的“尖子生”,理由是这些人工作态度不踏实、眼高手低、团队协作能力差、易跳槽等。进入企业后感觉自己很了不起,甚至连最起码的礼貌规矩都不懂,企业对他们的培训要从最基本的礼仪开始,有的毕业生在面试时口若悬河,说自己做过什么项目的,等招进来后让他们负责做技术,才发现根本做不好。对于社会来说,大多数毕业生都是一张白纸,即使在学校非常的优秀,即使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终究还是一个应届毕业生,还是一小孩,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社会经历,专业能力有待加强。

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内在行情,每个单位有每个单位的规章制度。如果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就要求很高很高的薪水和待遇,那肯定是会失望的,也是不合理的,更是不现实的想法。只有把目光放长远,刻苦努力的学习新本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工作。当能力得到提升,用人单位也会根据你的表现和价值支付相应的薪酬。当然,也不能盲目的埋头苦干,我们要看清所从事的行业或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

4、职业多元化

在这个以“多元化”为主流的社会,大学生求职也可以多元化。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比如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从2003年起,在毕业生中招募一批志愿者去西部乡镇一级服务,还有“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的计划,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等,树立到西部贡献扎根的导向,同时鼓励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变“被动待业”为“自主创业”;再如,以行政手段,通过“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基层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现在,不少的基层单位为了让大学生村官们更好的发展,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还提供了优惠贷款。即由市(州、地)或县(市、区、特区)政府指定的机构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补贴,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基金赞助。时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有此想法的人很多,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不论成功失败与否,最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另一种求职途径,不只是单一的被就业,也可以主动安排自己的未来。

三、结语

在人的一生中,职业选择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在职业选择期良好健康的心理关系着一个人今后人生历程的发展,它决定着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能否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取得事业成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既要在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上岗积极“充电”的同时,也要对今后的就业去向进行理性地选择。放低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倡导正确的求职观念: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参考文献:

[1]孙锦争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不良心态和误区透视及其调适校正[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

[2]石红,陈俊傲 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其心理素质培养[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第5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对于毕业在即的大学生而言,眼下头等大事就是找工作。找工作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而“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的“就业观”却误导了不少莘莘学子,只要稍稍放低身架和眼光,有前途的工作多着呢!——“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正求贤若渴盼着各种人才的加入。只要你相信自己是真的金子,就请不要犹豫,一片大好舞台正等着你!”

这几天,连续3则关于工作、压力、健康的新闻,成了网友最热议的焦点。重庆某IT男,工作5年后辞职,转行开水果店,半年不到,完成大叔到小伙的奇妙转变;北京网友晒出账单,称月薪一万,只能剩下24块3毛,近乎月光;前天,一名24岁的某公司员工,因为心脏病突发猝死,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每晚11点后才能回家……这一系列热门事件,让人们对他们曾经的留在大城市、从事高薪工作的梦想,产生了怀疑,“这样的付出,值得吗?”高压、房贷、健康隐患等“辛酸的往事”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大城市”“逃离高薪工作”的生活方式。其中,55.3%受访者表示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将会选择离开。而对在二三线城市的前途,41.1%的被访者认为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36.7%的人认为宜居、买得起房;12.4%的人是因为离亲友更近。

梦想不会沉寂,关键是如何找到更适宜放飞的机会。与其在迷茫中消磨热情,倒不如换个环境,寻找更大的空间。调查还显示,69.6%的人表示,青年选择二三线城市应首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前景”,69.2%的人认为首要考虑“能否获得幸福感”,65.5%的人选择“能否发挥自己专长”,54.0%的人表示应考虑“能否更好地照顾父母”。事实上,到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就业是大有可为的。为改变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各省区市相关配套政策更多。与此同时,不少大型企业,特别是全国性企业,增加了在二三线城市的招聘人数。不少企业开始将研发基地、制造工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还给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条件。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基层,都已成为大学生的选择,这就是趋势。在一线的大城市,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对一个只要招三五人便足够的单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一百个研究生或是一千个本科生,即使有了工作,也难有出头之日。而相比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雇用前景越来越好,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不太激烈,还更容易成为“人才”。正如浙江省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所说,“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来到农村,来到基层,这里有无限的空间等他们来开拓。这里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有胆量,任你去闯。”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并非盲目逃离,而是一种衡量利弊得失之后的理性考量。基层是最锻炼人,也是最能成长人的地方。只有在基层久经考验的人,才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相对城市和高端岗位而言,二三线城市虽然艰苦,但只有真真切切地去付出、去践行、去体会,才能在进取中体会丰收的喜悦,在憧憬里找到青春的梦想。从个人发展看,积累一些社会基层生存经历有利无弊。无论经商还是从政,了解基层都可以使自己的事业之根扎得更深。

第6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新建本科院校;对策

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困境。立足于应用型定位,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意向如何?影响他们就业意向的因素是什么?基于此,本文展开调查。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本文以新乡学院专科生为调查对象。新乡学院具有60多年的历史,设有文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理学等70多个本专科专业。2012年新乡学院毕业生为8033名(本科1599名,专科6434名)[1],所以,该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调查的展开

首先编制能体现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情况;大学生毕业后打算、大学生就业的地域和单位选择、就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前景和能给予就业者施展才能的情况、薪金和待遇期望、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等就业意向;就业的关键、目的和工作的动力等认知因素;等等。

问卷形成后,于2012年5月28日至6月15日对新乡学院不同院系的专科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近2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7份(占2012年毕业生的30.6%左右),有效回收率为93.67%。收回的问卷样本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最大的25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为22岁;党员占3%,独生子女占6%;来自省城的占3%,市县的占13%,乡镇的占5%,农村的占79%;父母都是农民的占70%,父母都是事业单位的占5%。

(二)调查结果总结

1.调查结果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在就业去向的选择上,大多数男女生选择中小城市,男生较倾向于去沿海城市,女生较倾向于回家乡;在薪金要求上,男生较多选择5000元以上,女生较多选择2000-3000元;在首选就业单位上,男生较倾向于三资企业,女生较多选择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在其他方面,没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2.就业意向调查总结。大学生在毕业后的打算上,毕业后选择找工作的占70%,继续深造的占21%,创业的占5%,还没有想好的占4%。没有选择去国外或考公务员的。

毕业的地域选择上,选择去中小城市发展的比例最高,占46%,其次是回家乡工作的占18%,选择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和沿海城市发展的都占16%,选择去国外发展的占4%。

就业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和选择私企的比例相等且最高,都占24%,其次是国有企业,占23%,选择自主创业和三资企业的分别占12%和5%,其余的未明确表示。

薪金要求上,选择每月3000-4000元的比例最高,占42%;其次选择月工资2000-3000元和4000-5000元的基本持平,分别占20%和19%;选择5000元以上的占15%,1000-2000元的占4%。

(三)调查结果分析

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既富有远大的理想,又深知现实的严酷,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煎熬之中。一方面较理想化,从个人的兴趣出发。近51%的学生基本同意“兴趣爱好是我工作的动力”、15%则完全同意。

在评价职业好坏的依据上,53%的学生选择是否能施展才华、有发展前景,23%的学生选择待遇、福利如何,17%的学生选择职业的稳定性,1%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其他的占3%。从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46%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说明他们又有较现实的一面。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很明智地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难道他们不希望到大城市发展吗?

虽然是年龄不大的专科生,但他们毕业后打算找工作的占70%,选择进一步深造的只占21%,印证了新建本科的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资本紧缺,上学期间花了大批费用,急需参加工作赚钱。

大学扩招和收费给广大农村孩子带来了上大学的机遇,但更多的是困惑,教育不公现象在增加。广大农村孩子不仅难入名校之门,好的就业单位也会将他们拒之门外。在对大学生择业的主要问题选择上,占比例最高的38%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二、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分析

(一)就业信心不足

据调查访谈所知,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在问卷“我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的征求意见中,只有14%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38%选择“不确定”,7%的学生选择“不太同意”;在问卷“在求业的过程中,我会越败越勇”的征求意见中,选择“完全同意”的只占20%,“不太同意”的占7%,“不确定”的占26%。信心不足将成为大学就业的严重心理障碍。

(二)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少

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少将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家庭经济资本是家庭社会资本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占53%、较低的占31%、很低的占13%,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占1%、较好的占2%。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签约及就业岗位的选择上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势必会影响到家庭的社会关系,对“您认为大学生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38%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凭关系”现象严重。据有关研究认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就业认知存在障碍

就业认知是毕业生对自己职业和职业发展的认识,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都会成为就业的障碍。在“判断一个职业好坏”调查显示,53%认为是“是否能施展才华、是否有发展前景”上,在“我认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会轻易跳槽”的意见征求上,选择“完全同意”的占25%、“基本同意”的占48%、“不确定”的占18%、“不太同意”的占5%、“完全不同意”的占4%,这说明大学生仍固守着传统,比较看重第一份工作,可能会丧失更具竞争力的工作。

(四)高校自身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属于地方性院校,依靠政府投入相应少一些,而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全。这些势必会影响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自然消弱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此外,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不顾学校发展实际,盲目追崇热门专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在“您认为大学生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28%的学生认为是“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在减少”。

三、对策探究

(一)开展创业教育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也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年10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

在党和政府关于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不太浓,据“毕业后您将会选择”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的大学生选择创业。据相关调查所知,真正走向创业之路的毕业生占1%左右。事实上,不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创业的潜力,而是创业教育工作做的不够。应该在毕业前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具有创业意识,立下创业之志。大学生们也希望尽早对他们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据问卷调查所知,35%的大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36%希望从大二开始进行就业指导,29%希望从大三开始进行就业指导。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及时搭建信息平台

大学生一进高校之门,就开始关注就业。大学生们也希望尽早对他们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据问卷调查所知,35%的大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36%希望从大二开始进行就业指导,29%希望从大三开始进行就业指导。据此,可以从大一开始开设一些与就业有关的选修课。

适时举行“就业洽谈会”、“供需见面会”,邀请社会企业到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同时,为毕业生创建就业的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等。据“您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给学生提供的帮助的是”问卷显示,比例最高的26%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职业需求信息及问题咨询。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新乡学院将“实践育人”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实践育人”不仅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实践”可以使他们渐渐了解到劳动力市场信息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时,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态度和各种能力,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在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应该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和创业的决心,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动他们就业的主动性;注重用人单位所需的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注重个体指导;吸引企业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等。

(四)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一方面利用“实践育人”的理念,重视假期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触基层,感受基层事业发展的潜力。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大学生进基层的宣传和学习,系统学习农村社会文化和村官应具备的能力方面的知识。

总之,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选择适宜的就业方向,增强其就业能力,挖掘其创业的潜力,在高校大众化和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使其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78-02

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今很多大学已经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社会角色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对此,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形势,加强学生的就业辅导,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和职场生存技巧,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试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并立足高校就业现状和大学生从业需求,提出深化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就业相关政策

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产学合作的实践平台,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和以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实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依然缺少足够的准备。学生对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缺少足够的认识。高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固有的择业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各行各业的理解,同时还应该向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政府法规和政策解读,比如大学生西北支援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支教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发展,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意愿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建设作用。

(二)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相关招聘信息,掌握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对于其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多方面获取就业渠道,收集各个单位的招聘信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了解企业的性质、在行业中的水平、主要招聘位和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为此,学校应该及时为学生企业的招聘信息,和与行业相关的新闻。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聘请外部的企业宣讲,让学生对企业有更好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学校还应该帮助学生简历学生履历数据库。将每一名学生的在校表现,实践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评价和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的素质考评登记在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推荐机会。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面试技巧至关重要,这是决定能否进入企业大门、获得offer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中,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实践经验,建立面试的自信和主动性,增强抗压和抗挫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更加需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素养和培养的价值,因此,学生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需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注意面试过程中的言谈举止,着装大方得体,实事求是,在面试中保持沉稳和谦逊的态度。按照投递的岗位职位特点合理制定简历,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90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一批的主力军,正在慢慢渗透和改变着各个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结构,这些新生的社会力量的特点是个性、有冲劲和韧劲。对待新鲜的事务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快速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自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拥有优厚的物质享受,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也很少经受失败和挫折,很多学生初到职场很难适应公司的环境,在工作中更是很难接受挫折,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暗示心理。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滋味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客观看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无法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的学生,可以帮助其先就业再择业,在新的工作中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寻找工作乐趣,培养职业发展的自信心。从多反面综合考量,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整个职业发展定位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也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的考虑所有的因素,对于目标也会出现与实际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都是在职业规划和设计中在所难免的。高校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持自信和健康的就业心态,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势,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方向,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和企业岗位,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四)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克服对职场生活的恐惧

大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和认识不足,在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对社会和职业发展失去信心。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毕业择业之前,过高的薪酬和职位预期也会导致其心理受挫。比如,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要求和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不能有一个合理客观的认识,导致在面试的过程中,过度在意工资和福利,加上面试中很多的竞争对手和考官的严格要求,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面试过程中的灵活问题,出现怯场和紧张的现象,对以后的职场面试产生恐惧的心理。即使是通过面试的同学,由于缺少对自己长久的职业规划和设计,在后期的工作中很难挖掘自身的潜力,频繁跳槽。高校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和认识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正确对待工作和实习中遇到的困难,端正择业态度,加快从高校学生向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

第8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ke a discussion from professional settings,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determ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关键词: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三农情怀

Key words: ability-oriented;talent training mode;feelings of the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peasant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23-02

0 引言

自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而中国传统农业也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知从“体力型”转向“知识型”,拥有农业技能的人才无疑是转型发展之必须。但是由于社会上涉农工作岗位单一,高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走向农业岗位后需要不断深入基层,不仅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也不高,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报考涉农专业,高校招生时也不得不降格以求,并且考生及家长对农业和农业院校认可度低,农村与城镇生源人数差距很大。除此以外,我国部分高校在涉农专业教育方面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核和学历,轻技能应用”的问题。如何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职学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确定、综合素质的培养、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等农林教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要培养“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面向基层的农林教育改革,培养数以万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更多的熟悉并热爱三农、具有服务“三农”意识的大学生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属职业教育范畴,它除了培养学生必须具有服务“三农”的职业意识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对涉农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基于兴趣导向去自主学习农业专业技术,并对农业行业和自身的未来就业拥有信心和高昂的热情。

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需要高校开设农业专业课程,通过专业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在国内关于此课题暂时没有相关学术作品,根据国内文献检索,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情感教育,仅有《大学生村官情感教育问题探讨》(姚琳2009)一文,文章提出大学生村官要树立起尊重农民、热爱农村、关心农业的基本感情。但是国内学者对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大学生基层就业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吉林农业大学郭为民、王成章的《农业高等院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北京大学张秋山的《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李文涛的《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等,分别研究了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及大学生基层培养意识的障碍问题等。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涉农专业大学生提高服务“三农”的意识问题研究较多,在关于如何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方面研究较少,亟待完善。

1.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此类研究甚少,但是关于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我国可以采纳借鉴。在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是慢慢形成的,期间与职业辅导的关系密不可分。美国是最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辅导的国家,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就创办了职业咨询所,对每个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和职业定向,便于在毕业前期确定择业目标。而在日常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定向,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需要的某些能力,学会掌握职业发展策略,形成毕业辅导与日常规划相结合,注重知识、注重能力。

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对涉农人才的需求

2.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的有效途径。

2.2 现代农业对涉农人才的需求 我国虽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比较缓慢,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至关重要。

3 基于能力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涉农人才教育思路

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服务“三农”,从职业情感教育层面培养大学生到农村和农业战线工作,具备服务“三农”的热情、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热情和素质培养,提出“一课程、一活动、一讲座” 的理实一体化农科人才教育体系(见图1)。

3.1 理论教育模块――通过理论讲学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 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要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理念,就应该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划分涉农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必修课程,2个学分(1+1)。理论教育模块(含农科专业课程和围绕专业举行的三农讲座)占1个学分。

该模块主要针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设立,主要任务和整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了解当前“三农”问题以及国外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培养全校各专业学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感。树立求真务实,特色鲜明,立足专业,服务三农的志向。

3.2 实践教育模块――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 实践融入模块(学校统一按生源地组织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家乡的调研活动)占1个学分。

本模块以家乡三农发展为立足点,了解家乡农村环境,农业发展现状,培养“热爱家乡,情系三农”的情怀,树立当代农业发展观。

实践教育模块主要通过由学院组织的“走进农村,了解家乡”大学生调研活动,进一步提升对家乡新农村建设、产业状况、农产品的供销产业链、家乡农产品的发展历史、发展环境、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如当前许多农业学院的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分流,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农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3.3 文化养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通过“三农”宣传阵地、社团、志愿服务等形式,加强“三农”情景教育,深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形成具有三农氛围的校园文化;各社团组织一定数量的走进三农、服务三农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以三农为载体的志愿者活动,培养“三农情怀”。①加强微博、空间等网络媒体和纸媒等三农情怀宣传阵地建设,宣传三农政策、农业创业典型事迹等。②通过农村社区志愿服务,了解农村,加深对农民的感情,培养农村认同感。③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农村农业农民题材选用,以文艺形式,挖掘三农的魅力,增强三农吸引力。④通过主题论坛、演讲、征文等,农业创业、农村工作典型事迹宣讲、认知交流。⑤通过三农主题社团建设,开展三农特色活动,培养自主能力,培养从事农村工作、农业创业的学生骨干。⑥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引导学生思考三农问题,认识和探索发展规律,通过农业创业实践,挖掘、孵化农业创业项目,培养骨干。

3.4 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实现产学结合 加大力度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院校的人才、信息和科技等优势,指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地方实习和学习,如此不仅能够为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也能够发现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校树立新的研究课题,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

比如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调整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涉农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彰显办学特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性优秀人才,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学梅.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第9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范文

**莒县立德养鸭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张力丹

**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执行院长 李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已经快两年了,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可以说是如火如荼,而同时,合作社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也难免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合作社自身也

有很多比较迫切的需求。今天,我们请到长期从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实践的李中华副教授和两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请他们一起来谈谈合作社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主持人:三位好。我们都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发展比较迅速,但合作社的水平也可以说参差不齐,李院长长期在各地的农民合作社搞调研,对于合作社发展的现状,能不能先谈谈您的总体感受?

李中华:我觉得合作社发展的总体形势还是比较喜人的,但同时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我觉得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合作社反映比较多的,是政策、管理方面的一些客观环境问题,比如门槛太高,注册手续太繁琐等等。但我觉得不少合作社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主持人:这种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中华:主要有两种情形比较突出:一是有一些合作社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搭政策的便车。比如我遇到过一个合作社,社员就只有5个人,我问他们是不是都投资了,入股了,他们都说没有。原来他们都是一个企业的职工,因为合作社可以享受减税免税,可以申请项目资金,所以企业老板就找了几个职工凑数,把公司翻牌成了合作社,实际上内部运作完全还是企业的那一套,没有理事会监事会,也没有什么利润返还。二是有的地方发展合作社过于盲目,什么都不会就办起合作社来了。我去过一个村,因为村支书听说合作社好,于是马上号召村民来办,揭牌那天,敲锣打鼓的也很热闹,等过了一个月,我想去看看时,当地却告诉我,这个合作社快黄了,因为合作社的产品没市场,没销路,弄点蔬菜也卖不出去,虽然还挂着名,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样的合作社在各地也有不少。

主持人:两位理事长有这样的感受吗?

于法林:现在确实有一些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国家优惠政策才成立的。有的合作社只是负责按市场价收购社员的产品,但没有什么利润返还,只是帮助社员解决了销路问题而已,实际上还是“公司+农户”或者“大户+小户”的形式。也有的合作社,一成立,什么都还没做呢,就急着要扶持政策、要项目资金,我觉得,政策不是要来的,是干出来的。

张力丹:现在好像大家都觉得成立合作社是好事,都急着成立合作社,其实有的人还根本不明白合作社是怎么回事呢。像我们合作社是搞养殖的,本来就是免税的行业,可有的加工企业听说我们能免税,也就跟着成立合作社要免税。

主持人:的确,现在合作社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合作社应该先发展起来再规范,如果一开始门槛就太高,会不利于合作社发展,李院长您怎么看?

李中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合作社还是应该从开始就把基础打好,相关部门要有一整套的评估、监管机制,来鉴定一个合作社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合作社。我觉得这种把关把严了决不是束缚合作社,而是促使合作社走向规范化正规化。当然一开始门槛太高肯定也不行,这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具体怎么把握要看情况而定。

主持人:刚才说的是合作社自身要注意的问题,而对于一些比较规范的合作社来说,它们的发展又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呢?两位理事长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合作社来谈谈?

于法林:我们这个合作社最困难的时候是去年3月份,那时感觉办不下去了。主要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不懂的东西太多,什么财会、管理、理事会监事会的运作,我们都不太懂。二是缺资金。当时合作社还没见效益,很难让大家相信我们,把钱拿出来往合作社里入股。当时我们也想过贷款,但第一社员不愿意给合作社作担保,第二我们那时厂子、基地、设备什么的都没有,银行也很难相信我们。

张力丹:我觉得比较大的问题是农民没有多少钱往合作社里来投,现在贷款也不好贷,像我们这里农民要贷款都需要有事业单位的人给作担保,都是农民,哪认识啥事业单位的人啊!前一段时间办惠农卡,我们合作社想替社员担保办卡,银行也不同意。其实我觉得银行应该更相信我们合作社的担保,因为我们对社员知根知底。如果我们社员个人能申请到贷款,我们合作社也就不缺资金了,现在鸭苗、饲料什么的都是由合作社统一给社员购买发放,因为社员没钱,所以都是合作社先垫付,每年都要先垫几百万元。 主持人:似乎资金问题是合作社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李院长对此有什么建议吗。

李中华: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的确比较迫切,但这也不能完全指望银行贷款来解决。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建立一个担保体系

,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二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信用合作,争取能够自己融资,解决贷款难问题。三是考虑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现在很多合作社规模很小,实际上还是相当于农户的单打独斗,如果成立联合社,力量会更强一些,也可以通过联保等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四是银行可以考虑为合作社建立档案,对一些比较规范、信用程度比较好的合作社,适当降低贷款的门槛,当然这个工作光靠一个部门可能做不到,需要农业部门、信用社等一起配合。

主持人:于理事长刚才说到除了贷款,合作社还存在人才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社员对合作社的运作还是不太懂吗?

于法林:是的,我们也希望能够多得到一些这些方面的培训。政府部门现在有一些种植养殖方

面的专家下乡讲课,但关于合作社方面的培训很少。

张力丹:我们的培训还是不够,许多农民对合作社还不理解,观念转变不过来,不知道加入合作社到底有什么好处。

李中华:我们也经常接到很多合作社的电话,跟我们咨询各种问题,说明我们的培训还是跟不上。这种培训不能是一次两次就结束了,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包括合作社的理念啊,运行方式啊,还有市场、法律、商标等大大小小的各种知识,都要教给农民。

主持人:听说**合作社今年新招聘了几个大学生是吧?听说许多大学生是不愿意去合作社工作的,您在招聘时有没有遇到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