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第1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也随之发展,我国乡镇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相应改革,解决了当前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部分问题,但没有深入领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精神,在实际改革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如何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关注的焦点问题。鉴于此,笔者对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对乡镇财务管理大有裨益。乡镇财政是中国乡镇政府管理的一级财政。在乡镇财务管理中,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大大提高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乡镇财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上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传统的支付制度,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弊端,在乡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过程中,提高了财政资金到位速度和使用效益,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使财政部门对财政形势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不仅如此,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还可以有效防止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较少,制约改革工作;缺乏专业的财务业务能力;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随意性大;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几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是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许多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者受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只要求会计准确核算,没有重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乡镇领导改革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低下,这都是由于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使得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二)金融机构较少,制约改革工作

金融机构较少,制约改革工作,也是当前乡镇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又一问题。由于不同乡镇地理位置及经济状况不尽相同,金融机构在乡镇的设立也就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有些乡镇的金融机构较少,不能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使得乡镇财政国库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财务业务能力

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财务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要求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业务能力,使得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陷入困境。就目前而言,在乡镇政府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足,不能适应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推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随意性大

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随意性大,也是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瓶颈。由于预算编制工作仍然存在较严重的随意性,对乡镇政府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和严谨,有的乡镇政府年内预算有追加调整现象,使得财务管理的数据不准确,严重制约着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发展,这些都无法对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化处理。

(五)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

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等方面。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由于乡镇政府财务涉及金额较大,财务账户数量多,资金管理不规范,极大地影响着当前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在了解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克服困难,加强宣传

克服困难,加强宣传是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关键。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要秉着排除万难的决心,克服困难,加强宣传,重视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作用,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服务。在具体做法上,横扫每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县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改革的宣传力度,为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推进,规范管理

科学推进,规范管理是在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分析各个乡镇的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发展状况,根据相关规范开展管理工作,保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能够为乡镇带来便利,根据乡镇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改革模式,提高改革效果。

(三)加大培训,优化人员

加大培训,优化人员是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应相应提高,在具体做法上,要提高其财务专业技能,使其熟练使用各种财务软件、支付软件,掌握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会计核算内容,不仅如此,还要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强化预算,细化工作

强化预算,细化工作在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不断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提高编制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行精细化改革,针对财务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全面推广应用,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工作,全面推广预算公开制度,保证财政性资金支付的清晰度,促进预算工作科学性的提升,同时增加其可执行度,确保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能够有效推进。

(五)乡财县管,统一支付

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还应采取乡财县管、统一支付的策略。规范的账户体系是开展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的前提和基础。在乡镇财政国库集中制度改革中,根据政策要求规范相关操作,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必须要严格遵循“乡财县管”的原则,避免预算管理权出现改变,此外,针对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过程统一设置,促进资金支付方式走向统一化。

第2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调整乡镇财政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调整目标:

一是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和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促进产业、人员、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适应农村税费改革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建立增收节支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增强乡镇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县乡财政支出责任,提高乡镇财政基本支出保障能力,缓解乡级财政困难,确保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县乡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促进发展,有利公平。发挥财政体制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促进乡镇更好更快发展;按照公共支出均等化要求,保证乡镇财政基本支出需要,缩小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

二是关系简明,相对稳定。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力求简明,结算简便,易于执行和操作,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确定。综合考虑各乡镇经济状况、发展潜力、财政收入、财力水平等因素,分别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

二、调整后的乡镇财政体制模式

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各乡镇实际情况,按照调整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乡镇财政体制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对捷地乡、张官屯乡、汪家铺乡、刘家庙乡、旧州镇、仵龙堂乡、李天木乡、风化店乡、姚官屯乡、薛官屯乡、兴济镇、*、大官厅乡、杜生镇、崔尔庄镇、纸房头乡等收入规模较大的乡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模式为:“收入分享,支出定责,权责统一,分级管理”。

1、收入分享:划分税种,按比例分享。

(1)税种划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为四税)为分享税种;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为乡镇专享税种,对乡镇征收缴入县金库的耕地占用税年终结算时县财政给予入库额20%的返还补助;由乡镇组织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收入作为乡镇专享收入。消费税为中央级专享收入,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契税作为县级专享收入。各项收入均按照属地原则征收,属于外乡镇招商引资的企业,税收按县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分成。

(2)分享比例:增值税:中央75%,省10%,市10%,乡镇5%;营业税:省10%,市30%,县30%,乡镇30%;企业所得税:中央60%,省20%,市10%,乡镇10%;个人所得税:中央60%,省10%,市15%,乡镇15%。

(3)实行超增长率收入全额返还的激励政策:对县以上分享的“四税”,以*年“四税”收入为基数,*年及以后年度,凡“四税”增幅在15%(含15%)以内的,比上年增收部分按上缴共享收入的20%予以返还。“四税”增幅超15%以上的部分,除中央分享部分按正常比例返还外,当年省分享部分的50%和市、县分享部分全额予以返还,用于各乡镇事业发展和自行负担的开支项目。对享受“四税”超增长率全返的乡镇,下一年度增长幅度低于10%的,相应扣减下一年度税收返还补助。

2、支出定责。实行分税制乡镇支出以保证乡镇政权机关正常运转和乡镇事业发展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按“零基预算”的方法核定乡镇基本支出。乡镇主要负担本级财政供养人员的个人部分支出、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办公经费、补助村级支出以及乡镇财政自行安排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支出,并按规定承担相应教育、卫生、文化、农村五保户供养和其他事业发展支出等。县财政负担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社会保障支出。

3、权责统一:在确保乡镇*年既得利益的基础上,根据乡镇承担的支出责任,测算乡镇所需财力,确定乡镇定额上解数或定额补助数,以保证乡镇基本开支和必要事业发展支出。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按分税制核定;工资性转移支付补助在*年补助数的基础上,综合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村级经费补助及人均财力等因素确定。

4、分级管理:县与乡镇财政收支实行分级管理,按照人民银行总体要求,暂时不单独设立乡镇金库,统一由县级国库乡镇金库职能,按体制结算,分别核算乡镇财政收支业务。在体制期内,人员增减变动、调整工资等原则上由乡镇自行解决,遇国家政策性普调增资,县财政视上级补助情况对乡镇给予转移支付补助。

(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对高川乡、黄递铺乡、大褚村乡等3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财政体制。基本模式为“收入统缴、支出统管、超收激励、节支留用”。

1、收入统缴:县级政府作为县乡财政主体,对乡镇财政收入实行统一管理,乡镇负责收入征管和财务管理;乡镇财政收入由国税、地税、财政部门负责按属地原则组织征收,集中上缴县金库。

2、支出统管:乡镇作为县财政的预算单位,乡镇支出由县财政统筹予以安排,县对乡镇进行分户核算。乡镇个人部分支出按编制人数和现行工资标准确定;公用部分支出除按编制人员统一标准核定年人均正常公用经费外,再根据各乡镇规模大小及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任务情况,对乡镇修缮、购置车辆、取暖以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给予专项补助。其他专项支出按上级政策和相关规定标准据实核定。

3、超收激励:年初由县财政按照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达各乡镇收入计划。对年度内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年度收入超过年初核定收入计划且完成财政考核目标的乡镇,按超收数额分档给予返还激励:

超收30万元(含)以下部分,按超收额的20%予以返还;

超收30万元以上,50万元(含)以下部分,按超收额的25%予以返还;

超收50万元以上,100万元(含)以下部分,按超收额的30%予以返还;

超收100万元以上部分,按超收额的35%予以返还。

对未完成年度各项收入计划的乡镇,将按未完成的比例给予等比扣减乡镇经费。

4、节支留用:对乡镇通过压减人员、厉行节约节省下来的支出,留给乡镇自主分配使用;对于年度实际支出超出核定支出的乡镇,超支部分由乡镇自行解决,县财政不予补助。

三、乡镇预算外资金实行“乡财县管”

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乡镇推行综合预算,自*年1月1日起,对乡镇预算外资金实行乡财县管。即:各乡镇预算外资金,一律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缴县财政预算外专户,乡镇不得坐收坐支,乡镇预算外资金所有权不变,乡财乡用,县级不予调控。

四、关于县乡财政体制当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财政支出顺序。各乡镇在安排本级财政支出时,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改善民生。切实把公教人员工资、抚恤社救及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等支出放在首位;公用支出本着节俭办事的原则,加强日常办公支出的管理;保证乡村正常运转,量财办事,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二)财政收支基数。此次乡镇财政体制调整的各项收支基数,由县财政局另行发文,作为县乡财政结算的依据。

(三)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提高收入质量,坚决杜绝县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混库或变通税种入库,凡利用不正当手段搞县与乡镇或乡镇与乡镇之间拉税、弄虚作假、空转虚收的,一律不作为超收返还基数。

(四)对民族乡镇的有关照顾扶持政策,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执行。

第3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中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自 1994 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开始凸显,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政策与体制不完善、管理粗放与监督约束软化等多方面原因长期综合作用,而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导致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关系格局不协调,从而导致了省以下的纵向财力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为解决上述问题,自 2005 年起中央财政安排 150 亿元资金,建立“三奖一补”县乡财政困难激励约束机制。另外,乡财县管政策也有助于此,即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①截至 2009 年底,全国实行乡财县管的乡镇近 2.8 万个,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0%。通过以上措施,基层财政困难总体得到缓解,地市级收支水平有所下降,财政支出逐步向县级倾斜。2009 年,地方省、市、县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平均分别为 23%、33%、44%,与 1994 年相比,县级上升了 2 个百分点;省、市、县三级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 23%、27%、50%,与 1994 年相比,县级上升 7 个百分点。②但是此种体制从设计初衷来看就不具备长期执行的效力,当前的机制无法有效引导上级财政将财力下沉并作为基层财政的可用财力。有鉴于此,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是一项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

一、云南省县乡财政主要状况分析

云南省县乡经济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口基数大,城镇化水平较低。2009 年末,云南省人口城镇化率 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2.6 个百分点;二是农民收入较低,贫困面大。2009 年云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 3 369 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5.4%;三是地区间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云南省县乡财政状况从收入情况看,1998—2004 年,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县乡财政收入的比重为 30%~34%之间,部分县一直未实行县、乡分税政策。从 2005 年开始,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县乡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滑。乡镇级财政收入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和体制改革因素。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农特税取消,导致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大幅萎缩。二是乡镇财政收入全部上划县级统一管理,乡镇不再参与财政收入分享,这是导致乡镇收入占县乡财政收入比重急剧下滑的重要原因。同时一系列的改革对县乡收入的增长率的影响甚大,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后,县乡财政收入增长率呈现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与之同步的还有乡镇收入占县乡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这意味着作为底层的乡镇一级财政收入已经逐年委靡,如果说这仅仅由乡镇财政改革引致的话,那么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先扬后抑”,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验证了当前的县乡财政体制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束缚以及关于对当前体制中存在的“短期有效,长期有害”的疑虑,导致县乡财政的“自我造血”功能日益弱化。值得注意的是,实行县和乡镇收入分享的县的个数与这种趋势在2004 年后呈现出一致的走向,从侧面说明取消收入分享后对县乡财政增收的主观积极性有所打击,急需在这些方面予以完善。

二、云南省现行县乡财政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省目前的财政体制中,大部分县级实施的即是乡财县管的办法,这种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办法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乡财县管仅仅是一帖短期良药,它在治愈了县乡债务膨胀、机构运转困难的“恶疾”之后,若长期不加修正的执行,将会给财政与经济等各方面带来诸多问题,以下是云南省各县乡镇财政体制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基层政府自主发展经济积极性降低。由于目前县级财政上收了财权,导致乡镇政府抓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发展当地经济的意愿不强。这说明目前需不断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减少财政体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束缚,理顺县、乡两级财政关系,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事权与财权不协调,乡镇基本职能弱化。目前的乡镇财政作为县一级单位管理,无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的权力,这势必增加县财政的权力集中度。本着事权与财权相适应的原则,按理县级的财权越大,相应的事权也越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承担着大量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而县级在无意识中忽视了乡镇财政监管区域内所有财政资金和作为国家各项惠民财政政策的执行终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职能,对于公用经费和工作经费的衡量无法做到精确合理。

3.乡镇管理水平不高,监督执行无力。大部分县市全面实行乡财县管以来,多数乡镇综合预算管理薄弱。乡镇财政仅是记账单位而已,对单位和部门的收支预算执行监管不力,没有真正发挥财政的监管作用,没有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某些上划部门的经费开支及上级部门直接组织在乡镇实施的专项项目,乡镇财政没有参与核算的意识,基本未形成乡镇财政监管的有效机制。由于管理关系未理顺,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还未真正赋予乡镇财政有力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三、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建议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逐步建立,准确定位县乡财政职能、明确各自的财政职责,是当前县域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县乡财政体制的改革,直接影响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公共财政体系的成败,关乎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基于此,在结合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县乡财政体制是必要的,其内容应该包含四个机制:县乡分税机制、财力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监督管理机制。

1.县乡分税机制。在县乡政府间试行县乡分成的体制,确保县乡政府都有各自的“当家”收入,从而形成一个县级财政对县域经济具有较大调控能力、乡镇财政基础较为稳固、县乡财政关系比较规范的财政体制。在上划中央、省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按各级政府所得税分享改革方案办理的基础上,测算一定比例进行县乡之间的分成,将分税制的末端神经延伸至乡一级财政,建立更为完善的与中国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制度,使得乡一级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有财力,可以作为其承担事权所对应的必要财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财力保障机制。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基本支出保障标准,建立稳步提高县乡政府基本运转的标准和水平。结合政策性因素、管理因素以及部门职能,使用以定额定员为主的标准化测算手段,对预算单位实际支出水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一套部门分类准确、档次结构合理、支出水平定额量化的支出标准体系,对各乡镇的潜在支出需求给出科学、合理的保障。其次,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把预算外部分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统筹使用,提高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率,做到“以外保内、综合平衡”,作为基本财力保障的组成部分。

第4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省管县”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收入 预算收入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22-02

“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明确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间相互关系,由省直接领导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即,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财政和市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并明确确立各级财政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原则,划分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和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明确各级财政间的相互关系。“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反映不同财政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省财政可根据全省各地的不同实际,分类分别确定不同的市县财政体制,保证各级财政体制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既得财力不受影响。省对下级各项转移支付补助按照规范的管理办法直接分配到县。省财政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开通省县直达车。

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市县平级,不仅是财政体制,在人事权、审批权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管理权都由省直接跟县打交道。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总理在2005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和2006年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两次提出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到2007年,浙江、安徽、江苏、吉林等14个省(市、区)已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扩权强县政策,赋予了县级政府更大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许多省份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和进行相应的行政体制改革,同时还有更多的省份在加强“强县扩权”政策,以期松绑县域经济,大力促进县级财力增长。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有利于中国行政层级体制的有效运作,中国的行政层级可以由原来的四级(即中央一省一市一县)变为三级,将让 “市”和 “县”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市场力量进行资源优化重组,而不是通过行政方式,这样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突破现行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分税制改革未尽事宜,改善管理技术手段,合理弥补基层财力缺口,结合财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符合科学理财、依法理财要求,建构完善合理高效运行贯通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成功实践。

聊城市对莘县、冠县进行省管县试点体制改革是提高县级财政的运行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进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针对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试点县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使试点的县区可以实现地级市和县(市)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在乡镇财政收入结构中,预算内收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居于主体地位,而非预算内收入只占较小的比重,如,1986年预算内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的83.29%,非预算内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的16%,这一比例关系没有保持很久就发生了显著变化,预算内收入在全部乡镇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应的非预算内收入的比重则显著上升,如,2000年,预算内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降到了87%,非预算内收入的比重上升到了48.13%。这种情况并非为乡镇财政所特有,而是整个国家财政非预算内收入不断增长的一个侧面。

冠县自2009年开始进行“省管县”财政改革,2009年的税收收入为16590万元,比2008年的税收收入增加了15.8%,而2010年的预算税收收入为26 493万元;冠县的非税收入也有较大增加,从2008年4 352万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6 245万元。2008年的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各省市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冠县2009年财政总收入为100 793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1%,可以说这次的财政改革起到了一定效果。值得说明的是,上级补助收入的数据2010年的预算值和实际值可能出入较大,但是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上级补助收入比2008年的62 776万元增加了8.3%,这种趋势应该会继续下去,预算的值偏低,同时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财政改革后上级补助较好的落实到了地方,上下级交流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莘县虽然2009年的税收收入只比2008年的高出5%,但是2010年的预算收入为26 493万元;莘县的非税收入在改革后较快得到了体现,非税收入在2009年达到了6 245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43.5%,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是偶然,这个结果说明莘县的财政改革现阶段对非税收入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上级补助收入从2008年的75 21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5 067万元,根据类似冠县的分析,2010年的实际值很可能比预算值高。同样面对经济危机,2009年莘县的财政总收入为124 881万元,比上年提高了8%,说明“省管县”体制改革起到了一定作用。

莘县2008年境内财政总收入为59 676万元,一般性预算收入是21 362万元,人均纯收入仅为8 467元。2008年,该县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92 002万元,占莘县财政总收入的79.6%,占市级总财力199 552万元的46.1%,也就是说,莘县全年80%的收入来自预算内收入,2008年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是莘县的财政收入占到了聊城市GDP比重为1.5%。预计2009年莘县的税收收入肯定达到了1亿左右!而莘县2008年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才21 362万元,政府性直接债务就达16亿元。莘县在聊城市9个县市中排名第七。“省管县”体制改革以后,2009年莘县财政总收入为124 881万元,比上年提高了8%。一般性预算收入为24 139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3%。2009年莘县的上级补助收入由2008年的75 215万元调整为现在的85 067万元。莘县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由原来的6 768万元调整为现在的6 570万元。

冠县2008年境内财政总收入为41 800万元,一般的预算收入是20 0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 995元。2008年,该县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82 409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1.3%,占市级总财力199 552万元的41.2%,也就是说,冠县全年70%以上的收入也是来自预算内收入,而冠县的财政收入也只占到了聊城市GDP比重的1.7%。2009年冠县财政总收入为100 793万元,比上年提高了11%。一般性预算收入为24 139万元,比上年提高了20%。冠县上级补助收入由原来的62 776万元调整为现在的68 020万元。冠县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由原来的6 570万元调整为现在的5 124万元。

第5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支持粮食生产要避免“有钱打点滴,没钱补营养”

去年一年,我国小麦主产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冬春旱灾,在中央财政的鼎力支持下,全国小麦喜获丰收,全国夏粮生产超过了2400亿斤,成为历史上六年连续增长的年份。与会代表在肯定这一成绩的同时,冷静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的问题。结合调研实际,党校学员介绍说,在某粮食大省,今年投入抗旱的资金达到了16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该省将如此惊人的资金用在平时,积极主动地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和百姓将会长期受益。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研究员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有钱打点滴,没钱买营养品”,这种现象暴露了平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支农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他呼吁各地政府在正常年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未旱绸缪,建立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避免新农合“小曲好唱口难开”

做一次阑尾炎手术需要花多少钱?党校学员结合基层的一个真实例子说道,在某省,一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位农民患了阑尾炎之后,家人曾向当地的两家医院咨询,一个医院是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收费标准是2000元;另一家医院是非定点医院,收费标准是600元。患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到定点医院做手术,虽然可以享受40%的报销比例,报销800元。但报销后仍需要自给支付1200元,比非定点医院贵了600元。于是,他们放弃到定点医院做手术的计划,改在非定点医院就医。

学员们分析指出,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这个事情的发生,问题不在于监管工作不到位,而是暴露了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着责任缺失。从而造成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用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投了票。大家说,能做阑尾炎手术的医生,起码具备一定的资质,也就是说,手术者的技术相当,彼此间的收费标准就不能太悬殊。大家建议,类似这样的医疗手术,国家应该有一个明确标准,手术标准可以适当考虑地区之间、医院之间的差异,但不能太离谱。

整合惠农补贴资金改变“一只虫子需要几个部门管”

一位学员结合财政支农工作中存在的资金分散现象,用“一只虫子需要几个部门管”进行了解剖。他说,虫子在天上,农业部门要管;虫子在树上,林业部门要管;虫子在草地上,林业部门要管;虫子在公园里,城建部门要管。这种政出多门的现象,不仅管不好虫子,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他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支农资金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资金整合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为了解决“各个部门均抓一把米”的现象,建议国家自上而下进行支农资金整合,而不要自下而上进行整合。

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各地惠农补贴资金,少则9项,多则10多项。就财政部门而言,农业、经建、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等部门均有一定数量的惠农补贴资金。国家每发放一个补贴项目,有关方面就要进行信息统计、报表汇总、宣传发动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据统计,每发放一个补贴,其成本要占补贴总额的5%~10%,而且,对农民来说,有时为领几十元的补贴,翻山越岭,花去的成本也达到了几十元,这对政府和农民来说,既不方便,也无必要。学员们建议,国家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各种补贴资金整合为一项补贴。比如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综合补贴这3种补贴,完全可以合并在一起,在每年年初一次性下达,这对农民来说非常有必要。

建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第6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1)税种及税收范围变化较大。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之下,除契税、耕地占用税以外,其他区级税收的税种都包括在镇级税收范围内。并且除了烟草、金融、电力和其他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之外,镇属辖区内的所有企业税收均由镇级政府负责。

(2)税收分成比例变化较大。在现行财政体制下,镇级政府分享区级财政收入的比例有所提高。

(3)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将各镇的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教育费附加补助等补助统一纳入支出预算,不再单独进行审核,大大简化了年终审核的流程。

(4)超收后分成情况不同。不同于以前将超收收入全部归入镇政府,现行财政体制将超收收入调整为区,镇政府按11比例分成。可以看出,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政府税收范围有所扩大,税收分成比例提高,补助审核直接算入预算,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利于乡镇政府的财政积累,乡镇政府财政沉淀理论上将进一步扩大。

二、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收入增长有限,财政沉淀并不明显。现行财政体制虽然增加了镇级政府税收税种,提高了税收分成比例,但是出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许多城镇实行退二进三政策,搬离了某些污染重、能源消耗大的第二产业企业,加之重点企业引进项目实际仍归区政府主管,镇级政府招商引资的规模有限,原有税种税收来源大大降低。增加的税收项目并不能很好补充原有税种的缩减,导致镇级政府财政增长乏力,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财政沉淀效果。而指标的要求又迫使乡镇政府想尽办法增加税收,难免导致一些挂账买税或非法增税等事件发生,反而对乡镇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副作用。

(2)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编制支出居高不下。大多数乡镇政府仍然残留有计划经济的思想,没有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上岗机制推行不彻底,导致很多乡镇政府仍然供养着大量无所事事的人员,使得乡镇政府机构臃肿,在人员编制上的支出长期居高不下。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体制改革仍未在镇级政府中广泛推行,管理方式仍然落后。上级设立行政机构,下级就相应增设对应的服务机构,长此以往就出现增设多余的部门,导致一大批人员无所事事。而乡镇政府中人情政治的现象往往更为严重,这也导致政府机构招收大量的专业技能缺乏的人员,从而导致机构膨胀。

(3)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债务向乡镇政府转移。乡镇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乡镇企业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一方面又极大促进了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经济发展的极大助力。但是乡镇企业的运行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往往由乡镇政府从预算中直接拨款或者以政府信誉担保向银行贷款。然而,很多乡镇企业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或不符合市场要求,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创造很大的效益,更有因运营不善面临倒闭的状况。而这些企业倒闭所造成的巨额债务只能由镇级政府承担,给镇级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走出财政困境的对策

(1)改革分税制度,合理增加乡镇政府税收收入。国家在进行农业税费改革的同时,可以分拨一部分其他税种的财政收入作为乡镇政府的财政补贴,进一步加大在税收分成比例上的改革,增加乡镇政府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困境。同时国家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奖励,鼓励乡镇政府合理合法地创造税源,改革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上增加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可以将本地城镇的财政权力进一步下放到地方,同时完善区政府对乡镇政府的监督机制,鼓励乡镇政府最大程度地利用财政自合法合理创造税收,从根本上杜绝乡镇政府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避免乡镇政府滥用财政资金,减少财政支出,加快乡镇政府的财政沉淀。很多乡镇政府对财政的管理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和预算控制机制,存在着财政支出随意性大、支出不合理的问题。加强在财政预算上的管理,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财政资金的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政府财政的滥用,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问题。

(2)进行镇级政府优化重组,精简体制。推行科学的内部控制理论,在乡镇政府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进行政府机构重组,撤销不必要的机构,对在岗员工进行专业水平测试,辞退不合格的员工,精简政府体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在人员编制上的支出。对设置的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杜绝政府机构员工吃大锅饭的现象,也避免了出现人情政治的状况导致机关臃肿。对于下岗人员,积极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就业岗位,同时鼓励个体经营,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大量下岗员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发展。

第7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 存在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要以实现公共财政导向的转型为根本原则;以一系列管理创新和绩效预算方法的不断改进为核心内容:从夯实基础,建章立制人手,以“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进程。

一、新源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一)、新源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现状

受经济发展缓慢和税源结构影响,乡镇目前仍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县财政对乡镇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实行全额拨款,乡镇的正常运转完全依赖县级财政的支撑。2006年以来新源县从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人手,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纪律,在十一个乡镇全面推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

1、积极转变职能,建立县、乡财政机构。在局领导的积极争取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成立了新源县财政局乡镇财政管理局。

2、账户按规定统设。撤消了乡镇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由县乡财局统一开设“收入待解户”,并在农村信用社各乡镇网点开设“专项资金专户”“基本支出户”两个账户。

3、资金按规定程序拨付。按照“核定备用金,乡财局审核支出,县财政监督”的程序进行资金拨付。

4、债务按规定程序审批。乡镇对外举债。必须报县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县财政局备案后,乡镇方可借款。

5、财政票据实行统管。乡镇财政所的票据管理权收归县财政局,由乡镇财政所统一领取、统一发放,统一核销。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了新路子,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积极性不高。“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质是协助乡镇理好财,改革的着力点在节流,而不在开源,由此带来的难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县级财力无法满足改革要求而带来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乡镇财力匮乏,认为支出由县级负担了,征收积极性有所下降,同时认为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后。会削弱他们的财力权限。

(二)、乡镇正常运转与发展很难同步进行。虽然乡镇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西北部县级财力不足,而且乡镇过去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因上级突发性工作任务在预算中未安排,而出现挤占经费、申报资金不能按计划使用的现象,致使经费严重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

(三)、乡镇隐形债务难以控制。由于财力难以保证乡镇的各种需要,一方面乡镇在要“吃饭”,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欠钱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帐面债务没有增加,在无预算,无资金的情况下发生了支出,实际就产生了隐性债务。

(四)、财政资金多头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乡镇公共支出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为完成自身的职能都有相应的资金支出管理办法和要求。这样产生了资金多头、分散管理,不能达到财政资金有效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更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努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进程

(一)、加强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保驾护航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打造科学化、精细化乡镇财政管理机制

“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前提必须把乡镇财政所的“三权”上划,即人权、事权、财权的上划。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办法。一方面“乡财县管乡用”将改革与下拨经费挂钩。实行“以奖代补”提高改革积极性。另一方面出台乡镇增收节支考核办法,按照不同收入水平制定相应的收入上台阶要求。在体制中营造奖励的氛围。

要围绕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建立以效益为导向,兼顾公平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一是要完善乡镇部门预算。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方法,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实现早编预算、细编预算和综合预算。二是要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把乡镇财政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三是要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政府采购招投标。四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为突破口,加强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乡财县管乡用”体制改革。五是严格防范乡镇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要着重在体制上、制度上和工作措施上研究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机制,不能总是充当“救火队”。

(三)、合理划分职能,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关系

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部门的事权。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支出的责任。除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外,对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支出责任应进行明确界定。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适应,量力而行,量财办事。同时,按照收支脱钩的原则,对有收费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

(四)、夯实基础,建章立制,用制度促改革

每项改革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配套措施及相关制度,因此,我们要从基础入手,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充分结合乡镇的实际,建立行之有效可操作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预算管理、债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用制度去抓管理,用制度去促改革,“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逐步见成效。

(五)、整合乡镇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财政项目资金存在部门分割、各自为战、管理成本高。应逐步建立以全县政府重点项目为平台,上下联动,以项目带资金,将各部门用于乡镇管理的财政资金进行深度结合,充分解决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从而达到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工作机制。

(六)、重新界定乡镇财政管理的任务,在管理上下苦功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改革后,由过去单纯的“行政管理型”向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社会服务型”转变。其具体的工作任务应为:(1)负责编制乡镇财政预决算和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工作。(2)负责各项农业补贴资金兑付发放工作。(3)负责支农项目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4)负责乡镇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和监督。(5)负责村级财政补助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6)负责有关对农民生活的财政性救助、福利补助等资金的审核发放服务工作。(7)负责乡镇村组集体财务会计核算和记账服务工作。(9)负责对乡镇政府和所辖行政村的债权债务工作。在工作任务明确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面下苦功。

第8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财政基础工作薄弱,不能适应职能转变需要。一是管理体制不理顺,影响了乡镇财政职能的发挥。有些乡镇机构性质和人员身份不明晰,混岗使用现象较普遍;有的乡镇财政和经管站进行合并,有的乡镇财政和统计合并,人员混岗使用;有的乡镇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问题,如会计和出纳由一人负责等,致使稽核作用未充分发挥,存在管理漏洞,影响工作效率。二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有的乡镇财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财政专业知识培训,无法应对目前的大财政格局下的经济活动;有的将非专业人员,安排到乡镇财政相关岗位上,因为不懂财务,出现帐帐、帐实不符等问题,不能胜任财政工作。三是会计业务基础不扎实,制约了乡镇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的财政人员身兼数职,不能保证正常的业务工作时间;有些站所之间工作不衔接,会计资料核算不够真实;有的记账不规范,会计差错较多,帐务调整随意性强,会计凭证装订混乱。

(二)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不到位,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发挥。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财政知识掌握的不够,单纯从增收的角度看待财政管理,忽视了支出结构、财务核算等工作,镇街财政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二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在财政规章制度建设上,没有按照新的工作需要及时建立完善,很多乡镇还是在沿用以前的,甚至是过时的、废止的内部制度,并且个别乡镇缺乏严格的、可操作性强的落实措施,有些干脆成了“纸上谈兵”。三是预算管理弱化。有的财政预算编制只是对政府收支项目进行列举,缺乏科学完整性;预算执行与年初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距,预算编制计划形同虚设,失去了约束力。四是国有资产管理存有隐患。有的资产购置未通过政府采购,处置时不办理报废审批手续;有的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资产帐实不符;有的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资产负债不实。

(三)乡镇财政监管机制缺失,造成监督滞后。一是缺乏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有的乡镇未发挥财政机构的监管作用,特别是建设项目,从工程立项、合同签订、材料购进、工程施工等环节,乡镇财政只是负责拨付资金,缺乏过程的参与和监督,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二是外部监督滞后。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及财政部门的监督,往往都是事后监督,缺乏经常性的事前、事中监督。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的建议

(一)夯实乡镇财政基础工作,确保乡镇财政职能发挥。要从提高财政人员素质抓起,会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业务指导,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严格会计从业资格,确保每名财政人员胜任本职工作。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和有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管理部门要制定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标准及奖惩考核办法。同时,要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支农资金管理、工程资金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以及相配套的落实措施。

第9篇: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9亿元收入任务版权所有

认真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解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研究完善财政收入目标考核措施,狠抓财政收入进度管理,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依法强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完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管措施,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认真清理到期减免税优惠政策,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政府捐赠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认真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扶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全县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促进“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县信用担保公司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民创业行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体制性的遗留问题,在财力分配上研究解决办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三、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乡镇为民服务全程办(代)理改革,扩大乡镇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的范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厕和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积极支持乡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监管。积极支持农村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开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试点,积极探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新农村的经济。

五、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巩固财政体制改革成果

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及各项政策措施,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扩大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强化县乡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加强对乡镇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逐步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财力适当向困难乡镇倾斜。抓紧落实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具体措施,对县经济开发区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总结近年来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县经验,积极研究化解旧债、控制新债的政策措施。

六、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创新,逐步提高理财水平。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提高基本支出版权所有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实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将所有补贴资金纳入统一管理和集中发放的渠道,规范和简化发放程序,方便农民群众,保障补贴对象利益。严格“人,车、会,话”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各项财政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七、加强依法理财行政,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等财经法规,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部门的财务监管。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扶贫、再就业、中小学危房改造、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跟踪问效。继续清理财政规章、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理财,自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开展“五五”财政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依法理财。深化会计管理政革,认真做好新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及实施准备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狠抓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