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讲话的方法与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讲话 嗓子 气息 运用 技巧
讲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功之一,讲话的机会很多,但讲话的效果却千差万别。有的教师讲话声音清晰洪亮,持久有力,连续讲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疲惫,这样的讲话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能够鼓舞士气,使人精神焕发。而有的教师讲话音量特别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出现嗓子嘶哑、剧烈的咳嗽现象,一堂课下来就感到口干舌燥、气喘吁吁,这样的讲话使学生难以听清楚,而且听得非常吃力,影响上课的效果。产生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主要是讲话气息的运用和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使教师上课讲话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应掌握以下方法。
一、了解发声的基本原理
人的发声器官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和吐字器官。人的声音产生是由于气息使声带振动后,引起空气一密一疏相间的波动,产生声波而产生的。
在正常呼吸的时候,由于声门呈现等腰三角形开大,气息经过声门时并不引起声带的振动,也不产生声音。当开始发声时,由于喉头肌和声带肌肉的收缩,使两侧声带达到必要的紧张并互相靠拢或闭合,使声门缩小或关闭。此时由于气息的作用,声带有规律地开启与闭合振动,形成气喷,造成空气稠密和稀疏相间的动荡状态而形成声波。声波再经过喉、咽、口、鼻等共鸣腔的放大与美化,就成为人的嗓音。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量、音色。声带对发声起了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靠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地训练与运用声带,保护声带,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掌握讲话的正确呼吸方法
在正常情况下,讲话时的正确呼气方法,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丹田呼吸法),即把气吸到腰部,下腹有膨胀感,讲话时靠丹田的力量来控制气息。具体方法如下:
(一)吸气:小腹向内即向丹田收缩,气息向胸、腰部四周同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右撑开的力量,吸气要做到快、静、深。
(二)呼气:小腹差不多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使胸腔、腰部在努力控制下,将贮存气息慢慢放出,均匀地外吐。呼气要做到匀、缓、稳。在呼气过程中,语气一个接一个地发出后,组成有节奏的有声语言。
讲话时的呼吸尽可能轻松自如,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的气量要适中。尽可能在讲话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不要等讲完一个长句才吸气这样会显得讲话很吃力。还要根据自己的气息量来决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要为了喧染和增强表达效果勉为其难地为之,那样会适得其反。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都要抬头舒肩,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立平放。这样发音的关键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处于良好的呼吸和引进状态之中。只有呼吸顺畅,方可语流顺畅。
三、气息运用的几种练习方法
要想使讲话的声音清晰响亮圆润并且具有持久性,使讲话有个良好的效果,在平时应注意加强在呼吸、共鸣等方面的基本练习,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嗓音。以下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练习方法。
(一)练习气息的方法
1. 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好香的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地吐出,吸气时要集中,感觉到气经口、鼻直入腰部,腰部有明显的膨胀感。
2. 吹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吹的时间尽量长一点,吹气时气息集中,直冲眉心,力下行,小腹收缩。
3. 绕口令:用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练习绕口令时气息要有控制,尽量不换气,力求一口气完成,并且要读得清晰响亮。
(二)练习共鸣的方法
1. 哼鸣练习:深吸一口气,放松喉咙,轻闭嘴唇,嘴里像含了一个鸡蛋,然后发出“哼”的声音,让声音集中在面颊的上部,送气要匀,音量不宜过大,音与音之间的衔接要自然。经常做“哼鸣”练习,会使嗓音即集中又圆润并富有弹性。
2. 模仿练习:深吸一口气,然后模仿牛的“哞”的叫声或鸭子“嘎”的叫声发出声音,直到气息用完,感觉声音集中在面颊上部。
3. 大声呼喊练习:假设远处有人,你要呼唤他们,呼唤时声音的感觉在眉心,气息感觉好像挑重担在行走,然后把气吸在腰部,向远处的人用气大声呼唤。
四、讲话时应掌握的技巧
(一)讲话时的音量控制。在人数较多或场面较大的地方讲话时,要注意发音要轻松自然,起音的高低要适度,控制好音量,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讲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应避免大声吼叫或提高音量。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甚至咳嗽,造成声带肌肉、颈部肌肉僵硬,而影响讲话效果,甚至产生嗓音问题。
(二)讲话时的速度控制。语速要适中,讲一句话的字数一般在10―15字之间,每句中间的短暂停顿要有意识地吸气。这样的讲话,不但讲话者轻松,而且听众也听得清晰。如果语速太快,中间吸气不足,就无法维持一句话的长度,而勉强用肺部剩余的空气,易造成胸颈肌肉的紧张,通常我们所说的“上气不接下气”就是这种现象。
(三)讲话时的音调控制。讲话的音调应根据听讲双方都轻松舒适游刃有余的音调来作为讲话音调的最佳点,尽量避免使用过高或过低的音调说话,以减少发声时的阻力及声带的紧张。
(四)讲话的情绪控制。注意讲话时的情绪稳定,在情绪激动高昂的时候,如愤怒、悲伤时应避免无节制地讲话。
五、嗓音的保护
关键词:同声传译;知识积累;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16-02
同声传译是一项要求极高的语言转换工作。它要求传译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准确及时地传达发言者所表达的信息。
一、关于同传的特点
关于同传,很多人认为是翻译活动中最高难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同传的确是最难的,比如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同时协调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即时性
同传要求翻译在听清楚并理解讲话人所讲的内容的同时,记住讲话人所表达的基本原义,并即刻用另一种语言明确无误地表述出来。由于现场性的要求,翻译人员没有时间再对自己所翻译的内容进行修改或重新表述,即听即译。所以,就要求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听、翻译、听,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即形成同传的一个整体链条。一般来讲,在发言者讲话和传译者的翻译内容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间隔差距,但最多只差一句。在发言者结束发言之后,传译人员也应该尽快结束内容的翻译。而且,应该互相照应前后句的内容,保持一个句子和前后句子的意义完整性。不要出现有违反一般语法规律的混乱的辞藻堆砌。尽管同声传译过程中,有时由于客观原因,有时是翻译实践的需要,允许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但一定要抓住每一句话的中心意思,尽量翻译修饰语、定语;但如果时间不允许,在不影响本意的情况下,语言的次要成分原则上可以略译。
(二)不可修正性
译员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可能查字典、资料或与他人探讨。这就要求译员要有深厚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功底。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且没有时间修正,否则,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内容的记忆和翻译。
(三)有限的灵活性
这个灵活性并不是指随意篡改讲话人的本意,而是指应该根据讲话人口音、讲话风格、语速的各不相同,灵活调整翻译的语速、语调,通过声音来更准确地传达讲话人的情绪、情感。因为同传不同于交传。同传要求译员独处一个封闭的工作间,与发言者没有肢体语言的交流互动。而另一种语言的听者也很难把发言者的语言和一种语言对应起来。这就要求翻译者灵活掌握场面,用自己的话语语调、声调尽量全面传达讲话者的情绪和讲话内容。同声传译的速度是由发言人来决定的,译员只能适应。但应切记,译员翻译出来的话语要不带拖音、嗯音。有的时候不能要求语言绝对忠实于发言人的说话风格,但必须保证每一句都是一句完整话。因为在大型国际会议中,都是多种语言互译的,如果在一种语言上出现断档,那接下来的同声传译会一塌糊涂,甚至根本无法工作下去了。所以,在同传实践中,是允许将相对长的复合句分割成几个短句来译的,分割可以,但不能不成句。
(四)对称性
这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个因素是发言者的说话风格、习惯、文化水平、修养等的不同,会在语句中体现出来。用连贯的复合句还是用简单句,是简洁明快还是多用修饰语,都是讲话人的不同风格和习惯。另一个因素就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语法特点和表达习惯,俄语更是如此。特别是一些从属句,倒装句,再套装一个定语从句,就会很难翻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传译人员要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翻译所听到的内容。
二、同传的训练方法
同声传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那么,要想让两种语言体系在同一大脑中进行自由转换,是要经过艰苦的积累和训练才可以达成的。积累包括多方面的积累,如俄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国情知识的积累,外事外贸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包括其他门类学科知识的积累,实际翻译经验的积累,.翻译技巧的积累,翻译习惯的积累,翻译方法的积累等。
训练的方法包括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被动训练是指在教师的带领和安排下进行的训练。主动训练是指独立自主的自我训练。
(一)被动训练
人的大脑有三种记忆类型,即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同声传译要求译员有瞬间记忆的能力,即将听入的声音信息,短时间内进行加工记忆,同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听入和加工后续传入耳中的声音信息。信息在译员的大脑中能停留1―3分钟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均采用“强迫式”的教学法。步骤如下:(1)由教师以适当的语速现场源语信息,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资料,其内容长度应掌握在1至5分钟之内。(2)接受训练者同时开始同声传译。最初学生会要求教师课前把相关资料交给自己,让他们预习。学生认为那样上课效果会好。其实不然。真正的同声传译,就是译员永远都不知道讲话者(发言者)下句讲的是什么,同传的挑战性也正在于此。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把上课资料交给学生,要人为地制造“不可预知性”,让学生适应这样的“突发事件”,精神紧张起来,更有助于记忆。(3)第一轮同声传译后可进行讲评、切磋,探讨遗漏信息的性质和原因。(4)第三步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原资料同传操作。(5)严格要求学生,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允许记笔记。开发大脑记忆潜能,完全用大脑记忆相关信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建议给学生的方法就是“骨架法”(скелет остов каркас),即把一句话的主干提出来,在很短时间内,把主语、谓语、补语留在记忆中。
(二)主动训练
学生要学会自我训练,自我提高。关于翻译的技巧有很详尽的解释。但学会方法和技巧不等于能做同传,必须反复练习,先熟而后方能生巧。可以说,同传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如何自我训练?自我训练要有语言基础,即要学好俄语语言基础课,达到相当大的词汇量。自我训练基本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记忆练习。自己把源语句子朗读、复述并翻译。同时录音、复听,并且不做笔记,听完后马上凭记忆用源语复述出来,然后自己再翻译一遍。这一过程要录音。都做完之后对照文本根据录音查漏补缺。
第二,分脑练习。同传中最重要的就是分脑,即前面叙述过的同时应完成的三件事:听―译―听。如何平衡好听与说的关系非常重要。可以找一些时间在半分钟或最多不超过一分钟语言材料或视频资料,视听完之后先用源语复述大意,然后翻译出来。这一过程同样要录音,做完后跟文本对照查漏补缺。
第三,交互同传练习。找一些时长在1―2分钟左右的非专业性段落(最好是以往的有代表性礼仪性讲话,如开闭幕致辞选段等),两名学生交替互换角色,一个朗读一个同传,录音后对照文本查漏补缺。
第四,抗干扰练习。先找音频和文本完全对应的段落做带稿同传,控制时间在发言结束后4―5秒内翻译也结束。控制好后则改用音频与文本不完全对应的段落(模拟演讲者即兴扩展自己的观点或其他内容或擅自增减内容)进行练习,同样录音、对照并逐步改进。
第五,分专业练习。从政治、经济、外贸、外交、文化、教育等专业性不太强的领域做起,而后逐步转向具体微观领域,为扩大知识面打下基础。
三、学生应该具备的几种技能
在训练自己以上能力的同时,学生应注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一)翻译过程中的前瞻技能
众所周知,翻译人员在参加某项活动之前可能对活动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但不可能对所有的发言内容逐句了解。这就要求翻译人员集中精力听清并理解发言者所表达的一个或几个观点,牢记并逐条尽快地翻译出来。
但这只是在发言人讲话的开始,随着内容的展开,译者应该尽量把记忆中的先前内容穿插补进到后续的内容中。同时,根据工作经验和以往的知识,以及对会议或类似活动的了解,译员可以在发言人话没讲完之前就对他讲话的内容有了大概理解,这时,一个合格的同传译员是可以依靠他的训练有素和前瞻技能做到超前领会并把发言者没表达的内容、意思提前表达出来。多大程度可以拥有这样的前瞻技能完全取决于译员对两种工作语言的掌控能力和知识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曾提到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辅助知识培养,就是为了后来的打基础。
(二)灵活应对技能
同传工作中,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境况,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灵活应对,积极反应。它需要翻译人员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清醒敏捷的思维。有时,翻译人员对发言人所使用的词汇或概念准备不足,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此时,最好按以下两个原则处理:1.不改变发言人的整体思路,用类似的宽泛词义,或中性词把句子翻译出来。2.将错就错,后期补救。有时,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预测,对发言的内容提前进行意义表达,但有的时候会预测失误,这时,翻译人员万万不可突然停下来,重新翻译译错的句子,这会造成自己思维的混乱,也会影响听下面的内容。这时可使用那么、即使如此、刚才说到等等词,转移听者的思路,在接下来的翻译中,再把刚才译错的句子,穿插补译进接下来的内容中。
(三)调度技能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会议越来越多。为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效率,同声传译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了能够准确、清晰、完整地传达源语信息,就必须注重培养译员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有好的记忆力是对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翻译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加强这方面的技能。前瞻技能是翻译人员在工作中最有利的助手,有了这种技能,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应对突况,但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辅助。所以,翻译人员除了平时要做专业的训练之外,还要补充学习各门类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本小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如何学习同声传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庄明亮.汉英同声传译技巧[C]//中译英技巧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49-253.
[3]王若瑾.同声传译技巧及其训练[J].中国翻译,1985,
(8).
[4][俄罗斯]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娜・勒代雷;汪家
荣等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
社,1990,187,192-195.
[5]吴鹤年.英语口译纵横谈[Z].上海外事,1993年合订
本,第25页.
[6]李长栓.英汉同声传译的技巧[J].中国翻译,1998,(6).
在现实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人提起笔来扬扬万言,笔下生辉,却说起话来期期艾艾,不知所云;为什么有的人通古知今,知识渊博,却言谈起来反映迟纯,言不及义;为什么有的领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讲起话来结结巴巴,辞不达意.相反,有些人貌不惊人,却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以上说法不一定普遍,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前者说的是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后者说的是胸有成竹,出口成章.那么为什么在语言上会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谈的主题—即兴讲话的基本技巧.
一、即兴讲话概述
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志,尤其是年轻人都想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也希望能说会道,谈吐有致,可就是嘴吧不争气.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你成功,说话木讷令人坐立不安.
(一)什么是即兴讲话
即兴讲话,也叫即席说话.即兴讲话者事先未作准备,是临场因时而发、因事而发、因景而发、因情而发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相对来说,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以即兴为多.如同志间一针见血的辩论,朋友间滔滔不绝的谈吐,酒席上要言不繁的祝辞,谈判时有条不紊的应对等.有时不可能拿着稿子去念.因此,即兴讲话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即兴讲话的技巧,遇事则脑门充血,无言以对,颠三倒四,哼哼唧唧.
(二)即兴讲话的特点
即兴而发,针对性强.
形式自然,灵活多变.
相互制约,听说并行.
情感激发,诱导联想.
语言精炼,达意为上.
(三)即兴讲话的主题
主题是即兴讲话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是整个表达的根本依据.讲话时每一层次、每一段落、每一句子、每一个词都反映着一个意思,这些意思都要统帅于主题之下.因此,即兴讲话要寻找触点,临场发挥,及时提炼新颖而典型的主题.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主题的方法:
1.临场发挥.着眼于临场某一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进行主观联想,立即闪现出一种思想,然后把它言表于外.
2.内心孕育.当开展调研或检查工作时,从别人讲话中得到启发,荫发一个新的观点,这时就成了孕育主题的素材.
3.问题凝练.问题是形成主题的摇篮.当你参加会议,大家都说了话,你自己正襟危坐,此时不说也不行,于是你就向自己提出了一串串问题,怎么办?说什么?怎么说?有价值的主题往往就形成于有价值的问题之中.
4.角度更新.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使之更加新颖,表达出众.如:以小草为题,有人说“小草默默无闻,造福人类”,有人却说“小草逆来顺受,软弱无能,不思反抗”.
(四)即兴讲话的布局
即兴讲话要注意结构的整体布局.整体布局主要有纵式、横式、总分式、递进式.整体布局是考虑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主体材料应放在何处,次要材料应放在哪里,需要讲几个部分,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是递进式还是并列式.
(五)即兴讲话的标准
即兴讲话是临场之作,不宜过长,切忌繁杂,防止罗嗦.即兴讲话应符合以下标准:
思维敏捷,反映迅速.
立意明确,内容集中.
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语势连贯,跌宕起伏.
用语规范,贴切易懂.
适切语境,话语得体.
生动优美,诙谐幽默.
把握时机,灵活善变.
(六)即兴讲话的思维
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外化和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表达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说话的过程就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考虑话该怎么讲,是一种思维活动,尤其是即兴讲话,是一个激烈的思维过程.它经过思想—句子—词汇—语音的快捷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是完整的,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训练一般有三种方法:如何提升你的即兴演讲能力
1.定向思维训练法.是按常规恒定思维的模式.这种思维可以培养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养成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习惯.
2.逆向思维训练法.是反过来想一想,变肯定为否定,变否定为肯定,变正面为反面,变反面为正面.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独立发表见解的特点.
关键词:元音;辅音;吐字的心理方法;吐字的技巧方法
一、歌唱嗓音的训练
对“吐字”的解释是:歌词中的字音要清楚、准确、完整、饱满;“念字”是:在语言念字的基础上的夸张,是由语言器官和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读字”是:将元音和辅音糅合成大的富于节奏感的音节群、单词群和短语的结合过程。总体来说吐字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唱一首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人要听清楚歌词。我认为声乐的最基本见解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则-呼吸的控制、发声自如和恰当的元音、辅音运用。
二、理论
(一)元音是声音的载体
麦克兰说:“音其实就是元音化的气息,”马格里斯也强调了元音的重要性说:“尽管呼吸十分重要,如果元音的发音不正确,歌手即使拥有最绝妙、最完美的呼吸技巧,还是不能唱歌。”各国各民族的声乐作品所使用的的语言不同,但中外艺术家以语言纯正为歌唱美学标准的审美观是一致的。各国各民族对元音的认识历来就非常讲究的。
(二)歌唱中的元音和辅音
维克多・亚力山大・菲尔兹不仅搜集了43位声乐大师的意见,而且还搜集了28位声乐大师的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歌唱与讲话,就教学法而言,“歌唱与讲话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有极其相似之处。再有歌唱与讲话都是一种以发音手段表达概念或交流思想的形式。另外,歌手的吐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日常讲话习惯的影响。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首先通过朗读和充分注意歌词含义,以此引出一首歌在交流和表现上的价值!”说话习惯的夸张性,豪放的热情性格,这些特点成为歌唱发声的许多有利因素。相比较而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比较复杂的语言之一,是由声、韵、调三个因素构成,而且在韵文形成的声乐作品中,对押韵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需拓宽汉语言的音乐表现力。
(三)辅音的重要性
查尔斯将辅音解释为“歌词的明显特点,正如元音是旋律的显著特点一样,歌词的象征意义来源于它们的使用。”《歌唱演员英语吐字手册》特别强调辅音“也许你们并不知道辅音有多么重要,它们将声音投射出来,增大它的音量,让它集中致远,唱出人的弱音和人的强音时,它们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辅音发不好是良好吐字的大敌,所有辅音的发音都要运用恰当的肌肉,千万不要影响旋律的流畅性,歌唱越富于戏剧性,辅音越重要。
三、发展良好吐字的心理方法
(一)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分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两大类,前者指没有预定目的想象,例如歌唱家对声音吐字的想象。随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的目的是已有的表象,创造想象的目的是在现实中尚不存在,音乐想象是人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形象基础上,通过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白毛女》中“刀杀我,斧砍我”一段的拖腔,悲愤激越的情绪应贯穿到最后一个字一个音。借助音乐想象人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得以遨游在神奇的音乐世界。
(二)采用朗诵的练习方法
我们要对朗诵与声乐中吐字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它对声乐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朗诵对声乐教学的影响极为特殊,作用不可低估,这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朗诵的基础训练,对打牢声乐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我们在声乐教学里必须强调的字正腔圆。第二,朗诵的专业训练,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声乐讲求气息,注重发声,因为它是声音的艺术。而朗诵,对发声、气息的运用同样有严格的要求。受过严格的朗诵专业训练的人员,再接受声乐训练就会很快进入“角色”,进步极快,是没有接受朗诵训练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换句话说,学过朗诵的人学声乐就是走了一条捷径。第三,学习朗诵,便于学生展开想像,获得感受。我们在学习或处理声乐作品时,必须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境界等,才能很好地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而通过朗诵创作,容易产生形象感,透过文字感受生活、感受作品,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在脑子里成为活生生的东西,形成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受,赋予作品二度艺术创作以“灵气”。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诵对声乐教学是有益处的,朗诵与声乐是相通的,将朗诵引入声乐教学是可行的,朗诵对声乐教学的作用是积极的。
四、发展良好吐字的技巧方法
(一)元音的演唱方法
声乐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发声基础训练时,如何寻找最适宜的元音作为练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让声乐教师颇费心思的问题。因为女声的i元音较为集中明亮,对于共鸣的形成较为容易,而男声的a元音较为放松,比较适合男声发声特点。通过教学实践和体验,我认为,在发声基础训练过程中,u元音的训练较之i和a元音有着它的独到之处。u元音能较好地解决呼吸与保持的问题,还能较好地解决打开喉咙与稳定喉头的问题。
(二)辅音的演唱技巧
辅音是气流通过声音通道时受到阻碍而产生的,辅音的作用是读清歌词,嘴唇必须非常活跃,辅音对气流起着阻碍的作用。当歌手感到气流中的元音就像一串串由辅音断裂点连接起来的长方形时,歌唱效果最好,发出清晰优美声音的最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放松。当你了解了语言,把握了歌词的情感,并充满感情的读出歌词时,歌曲里的辅音就会完全像讲话一样,自然变得异乎寻常的清楚。
(三)歌唱演员要具备语音知识
歌唱演员必须充分发挥声乐艺术的特点,运用声音和语言来表达人们的真实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唤起人们美好的理想。许多初学唱歌的人以为本民族的语言谁都会说,没什么需要特别练习的,主要是把声音练好。因为清晰的语言是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之一,离开语言,声乐也就没有意义了。
五、总结
通过考察歌唱吐字的理论,我们发现歌词的演唱与相关的一些领域是相互依存的。要研究说话和歌唱的特点,需要具备良好的嗓音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声学和心理学知识也助于了解声音的本质、在歌唱吐字中,语音研究对选择最佳的发声方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吐字就是研究书面或脑海里的语音符号。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王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生词处理,瞬时记忆;人物对话;被动听法与主动听法
一个未经(或很少经历)正规听力训练的学生一开始上听力课时总是无所适从,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由于缺乏一定的应对技巧,不少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一遇上某种困难,慌乱中往往错过一些机会,最终影响听的效果。听的过程中,时不待人,容不得听者在某个“钉子”上停留过长。不同的听者采取不同的对策会将“损失”减少到不同的程度。以下就听力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从听力技巧上作出分析并提出应对的方法。
1. 生词处理问题
对于一些生词,教师在学生听之前或后一般会给以讲解。即使这样,在听的过程中,程度不同的学生还会遇上一些不熟悉的词汇、短语。不少学生总是将注意力停留在此,仔细推敲、反复思考,其后的话语早就从耳边过去了。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较妥当的方式是把这一句听完,在下一句还未“出现”之前的瞬间,根据上下文意思迅速判断或猜测;或索性把它权作某一动作(如是动词的话)、某一名称(如是名词的话)等放下,暂不理会,这样不致于失去听后面话语机会。说不定在听下文时,前面那个“生词”突然明白了。或者那个词压根儿就不重要,根本不影响整体理解。
2. 瞬时记忆问题
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重要内容差不多都能听懂,但听完全部对话(或篇章)后,发现前面听到的在脑海中已经变得模糊了(尤其是具体的内容),待做选择练习时,觉得几个答案(比如数据方面)似乎都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听了后面忘了前面。针对这种情况,听者应该在听的过程中,作些要点记录,如论点、过程及相应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瞬时记忆在听力训练中虽很重要,但毕竟来得快,去得也快。听者对此不应该过分自信,还是作点笔记妥当。况且边听边记录本身也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对大脑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是大有帮助的。
3. 人物话语对号问题
听力教学不同于影像教学,影像教学中,对话中的人物在画面中是一清二楚的,一看就知道是谁在讲话,甚至人物关系通过画面都可以得到确认。听录音则不然,尤其是说话者为三个人以上(或同性别)的对话里,越听到后面越容易混淆是谁在对谁说话,尽管话语的内容不难听懂。对此,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循音辨人:即根据讲话人的音质、音色、音量、语速、节奏等来确定是谁在讲话。一般说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音质音色,而音量、语速、节奏有时还能体现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如长辈对晚辈讲话总是显得稳重悠缓。
2)循人辨人:即根据话语内容含义来判断说话人的身份,如师生对话中,向对方提出疑难问题的一般是学生。
3)记笔记:对于程度好点的听者可结合以上两种方式作点笔记,将张三、李四、王五的话语要点一一分列记下。
4. 被动听法与主动听法问题
外语听力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而在实际教学和中,不少学生有意或无意将其同说对立开来:说是主动的,说什么、怎么说是由说话者决定的;而听是被动的,因为人家说什么,我听什么。这种观点似乎不无道理,但若从听的过程来看,这种看法完全忽视了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由此引起的不同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有:
1)词语联想:听者针对对话或篇章标题中一些重要词汇,就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展开联想,如在“How Many Languages Do You Speak?)的标题中,不难看出Languages 是对话中的主题。听者一听到(或看到)这个标题后,就应针对“Languages”展开联想:Chinese、English、Japanese 等等。联想越多,与对话内容契合的可能性越大。
2)预测:听者可从标题上来预测下面将要听到的可能会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如在“The Trip Was Not Easy”的标题中,听者针对Not Easy 可能的预测是:交通方面的、气候方面的、游乐方面的、食宿方面的等等。拿交通方面来说可能有:订票、乘机、乘船、乘车、误点、车祸等等。
听者可根据所听到的内容预测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什么内容或什么观点等,甚至可以预测最终结果。(这里需要教师及时暂停放音,指导学生或独自预测或结对讨论或小组讨论)。
3)见缝插针:在熟知相关答题指导(Directions)形式或完成了上一个答题选择的情况下,听者应在录音正在播放答题指导期间,或每播放下一个问题之前,将相应的书面问题(如果有的话)及备选答案迅速浏览一下。这样做可以缩小范围,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更重要的相对延长了解题答题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效率。
作者简介:
陈久姝,女,副教授,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徐钟。听力技巧速成 [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3]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商务谈判 倾听
商务谈判是指从事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所进行的磋商活动。因为商务谈判是围绕经济利益来进行,因此参加谈判的商务人员都十分慎重,唯恐遗漏对方的表述。倾听在商务谈判中就是谈判者凭助听觉器官接受对方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在商务谈判中,倾听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倾听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
在商务谈判中专心致志倾听,就是要求谈判人员在听对方陈述时要聚精会神,同时,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要做到专心致志,就要避免出现心不在焉、“精神溜号”的现象发生。即使是双方已经很熟悉,也不能充耳不闻,万万不可将注意力分散,因为万一对方表述的内容为隐含意义时,没有专心致志就会造成没有领会到对方的意图或理解错误,会造成理解偏差。精力集中地听,是商务谈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心理学统计证明:一般人说话的速度为每分钟120~200字,而听话及思维的速度,大约要比说话的速度快4倍左右。因此,往往是说话者话还没有说完,听话者就大部分都能够理解了。这样一来,听者常常由于精力的富余而“开小差”。也许恰是在这个时候,对方讲话的内容与你理解的内容有偏差,或是对方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使你没有理解或理解错误,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必须注意时刻集中精力倾听对方的讲话,并用积极的态度去听,而不是消极地或是心不在焉地去听。只有专心致志的倾听,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在倾听时要注视讲话者,主动与讲话者进行目光交流,并做出相应的表情以鼓励讲话者。如微微一笑,或是赞同地点点头,或否定地摇摇头,也可不解地皱皱眉头等,这些动作配合,可帮助你精力集中并起到良好的收听效果。作为一名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养成有耐心地倾听对方讲话的习惯,这也是一个谈判人员个人修养良好的标志。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当你不太理解对方的发言、甚至难以接受时,千万不可心不在焉,或者表示出拒绝的态度,这样做会引起对方反感,对谈判继续进行可能非常不利。当听了对方讲述的有关内容时,不要急于判断其正误,因为这样会分散我们的精力而耽误倾听下文。虽然人的思维速度快于说话的速度,但是如果在对方还没有讲完的时候就去判断其正误,无疑会削弱己方听话的能力,从而影响倾听效果。因此,切记不要为了急于判断问题而耽误倾听。
2 要通过记录来做好倾听
在商务谈判中,人们当场记忆并将内容全部保持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应该在对方陈述时做好记录。做记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记录可以帮助自己回忆和记忆,而且也有助于在对方发言完毕之后,就某些问题向对方提出质询,同时,还可以帮助自己作充分的分析,理解对方讲话的确切含义与精神实质;另一方面,通过做记录,可以给对方留下重视其讲话的印象,同时会对对方产生一种鼓励作用。对于商务谈判这种信息量较大且较为重要的活动来讲,一定要做记录,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而很少动笔做记录,对谈判来讲是不利的。因为,在谈判过程中,人的思维在高速运转,大脑接受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加上谈判现场的气氛很紧张,对每个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所以只靠记忆是办不到的。实践证明,即使记忆力再好也只能记住大概内容,有的内容会忘得干干净净。因此,做记录是不可少的,而且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用以清除倾听障碍的好办法。
3 要对对方的陈述进行分析
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倾听效果,可以采取有鉴别的方法来倾听对方的发言。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总是边说边想,来不及整理,有时表达一个意思要绕着弯子讲许多内容,从表面上听,根本听不出什么是重点,因此,听话者就需要在用心倾听的基础上,鉴别传递过来的信息的真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抓住重点,收到良好的倾听效果。
4 要端正心态克服先入为主的做法
在商务谈判中,先入为主地倾听,往往会扭曲说话者的本意,忽视或拒绝与自己心愿不符的意见,这种做法对己非常不利。因为这种听话者不是从谈话者的立场出发来分析对方的
话,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框框来听取对方的谈话。其结果往往是使听到的信息变形地反映到自己的脑海中,导致自己接受的信息不准确、判断失误,从而造成行为选择上的失误,所以必须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听做法,将对方的意思听全、听透。商务谈判交往的双方缺一不可:既要有陈述者,又要有听话者,而且每个人都应轮流扮演听话者的角色。作为一个听话者,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如果你不明白对方说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就应该用各种方法使对方知道这一点。你可以向对方提出问题加以核实,或者积极地表达出你听到了什么。
5 要创造融洽的谈判气氛,使谈判双方能够顺利地交流
美国心理学界设计过一种类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个小房间隔着布帘子。很多心理有困难、有问题的朋友,都会在这里得到帮助,谈完后就离开。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布帘后面不是神父,竟是一台设计非常好的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会做出的回答也仅仅是“嗯,我了解”、“然后呢”。
然而,很多人的的确确藉借由跟这台计算机沟通一次次的得到过帮助,这算不算非常奇妙?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净化作用”。来这里寻求帮助的人们,他们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倾诉、倾诉、倾诉。心里有困扰、有心结,当倾吐后就会舒服很多、释然很多,好像洗涤过一样。其实这台计算机的神奇仅在于它“善于倾听”。在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倾听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参与沟通者最大的美德。
父母该掌握的沟通技巧
调整自己的身体语言
知道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学习倾听的技巧相当重要。父母倾听孩子讲话,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小朋友讲话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身体语言的表达常比我们嘴巴说的语言更真确。有些父母管教子女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小鬼给我听好…”这是非常不好的身体语言。父母应该在身体语言上给孩子以尊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公平的气氛下跟父母进行交谈。
重复孩子的话
重复孩子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最后结尾要用疑问句,问号结束。有个小朋友跑来跟妈妈告状:“妈妈!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实是哥哥刚刚欺侮我”很多人讲话自己是不自觉的,把他的话接收’过来,反射回去,让他听听自己的声音,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语言还不是那么好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不妨多用;刚开始一定不习惯,好像鹦鹉学舌一样,只要配合其他技巧,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转换孩子的语言
孩子跟妈妈说:“同学都不喜欢我。”妈妈回答:“哦!你是跟同学吵架,还是谁对你不好?”用你了解的意思去猜测并重述一遍,因为孩子在认知语言方面难免不是很真切。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曾经回家跟父母哭诉:“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朋友听了很紧张,跑到学校去跟班上同学说:“你们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难过。”结果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是班上做实验,由于意见不同,孩子心里受挫,回家后情绪化地说“全班同学都不理我了”。结果,小事一桩被妈妈这么搅和,真的全班同学都不理他了。
让孩子举例子
系统的提升口才的方法一、多看多看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多看一些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演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演讲者必须认真系统的看一些与演讲相关的书籍如:演讲学、演讲美学、修辞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交际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全面掌握演讲知识和规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后,再由理论到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演讲与口才水平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较快的提高。
目前,国内和国外的演讲理论、演讲实践和演讲技巧的书籍越来越多,数不胜数;演讲与口才的杂志和报刊也纷纷面世,而且深受欢迎。如邵守义老师主编的《演讲与口才》杂志,自1983年来创刊以来,越办越火红,发刊量早已突破一百万,被广大读者誉为说辩的良师,交际的指南,公关的益友,人才的摇篮。曾荣获全国优秀期刊奖,是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之一。
第二、多看别人演讲,多看一些名人的演讲录像,多看一些电视谈话节日和电视论辩赛。这样就能增强对演讲的感性认识,提高对演讲态势语言技巧运用的理解,并从中感悟出演讲的要蒂和精义。
看演讲,特别是看演讲高手风度潇洒,动作优雅,举止得体,表情丰富的演讲,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在古希腊时代,人们都以看名人演讲为荣。在国外,人们参加演讲活动都要穿上正规礼仪服装,衣冠整齐,怀着十分虔诚和崇拜的心情注视着演讲者,他们把看名人演讲,作为一种文化层次高、社会地位高的标志之一。
第三、多看的含义还表现在要求演讲者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变化,观察与演讲内容相关的事物。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表面,看本质,看点,看面,看深,看细,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对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切不可心不在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是要用眼睛做摄像机把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素材拍摄下来,经过大脑的分析,整理后在储存在脑海里或记录在本子上。
演讲活动是一种高级交际活动,也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演讲者往往身负严肃的政治使命或教化使命,经常面对着生疏的变换着的听众,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听众的心理特征和交际需求的演讲,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演讲者在台上演讲时,还要多看听众,多用眼睛和听众进行交流,观察听众的表情和反映,以便及时调整演讲思路和演讲内容。
系统的提升口才的方法二、多听演讲者要把话讲给别人听,要使自己的演讲动听,其前提之一,就是演讲者自己首先要多听。
一是多听别人演讲,多听别人说话,以提高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青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二是多听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节日主持人播音、讲话,提高自己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和音色、音质、音量的水准,以达到演讲语言流畅悦耳、优美动听的目的。
三是多听自己的讲话练习或录音(像)。正如罗马哲人塞涅卡说的那样:在向别人说些什么之前,首先要把它说给自己听听。初学演讲者在正式上台讲话之前,应该反复地练习讲几遍,可以对亲朋好友讲,可以找个偏僻无人的地方讲,也可以对着镜子或录音(像)机讲。每讲一遍,自己都要留心的听,仔细地找出语言上的毛病,或请内行人挑刺指出弱点和不足,并认真加以改正。如果每次演讲、发言之前都能坚持试讲、试听几遍,长此以往,其口语表达能力则会不断提高。
四是学会听话的艺术。要学会说话,首先就应该学会听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会听话的人既能很好地领会,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又能仔细地欣赏、揣摸别人说话的技巧,更能从别人的言谈中听出言下之意和弦 外之音,同时,还要做到察颜观色。
这种可见性,既使口译工作充满了乐趣,也给译员带来了许多挑战。站在大庭广众之中,于众目睽睽之下开口讲话,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姑且不论翻译的质量如何,译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讲话人。否则,即便翻译得再出色,也会因为拙劣的音质、节奏或吐词而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显而易见,对于一个成功的口译工作者来说,掌握扎实的演讲技巧是根本要务。
1. 熟悉讲话场所,增强演讲效果
为了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译员在到达工作地点后,一定要先熟悉工作环境。观察发言人所处的房间设施情况,屋顶的高低、窗帘的厚度、房间的面积等都会对音效造成影响。此外,发言人需要对多少观众讲话,是在讲台上发言还是流动讲话,这些问题译员都需要考虑。对于译员本人来说,是站在讲话人身边还是退到舞台一侧,有没有辅助工具(如麦克风),是有支架的麦克风、手持无线麦克风还是便携式无线麦克风,在工作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应该尽可能充分地掌握情况。特别要注意调试麦克风,以免出现音质有问题或电池电量不够的尴尬场面。
2. 综合运用演讲的几大要素
讲话人声音的产生伴随着一系列生理过程--首先是从肺部呼出气流,气流经过喉,振动声带而形成声音;再经过咽、嘴和鼻腔,声音被放大和修饰,最后通过舌、唇、齿和颚等部位形成特定的音。译员在翻译中应注意演讲几个要素的运用,即:音量(volume)、音调(pitch)、节奏(rate)、停顿(pauses)、发音(pronunciation)和吐词(enunciation)。
音量讲话人声音的大小和强弱程度。译员切勿大声喊叫,即使是发言人声音过大,也不可受到影响而提高音量。适中的音量即使自己的翻译容易被听众接受,也不会显得信心不足或喧宾夺主。在翻译过程中调节音量是必要的。译员从开始讲话就应注意观察听众表情,特别是最前排和最后排听众的表情。前排听众露出不快的表情或者后排听众露出不解的表情,都是音量不合适的信号。
音调声音的高低程度。一般来说,译员在翻译中最好采用中音,因为中音显得沉稳可信,并应注意通过音调的变化让听众感受到友好、温和、诚恳和热情。作为译员,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是不合适的,不温不火的音调可以显得自己更加客观。然而,这绝不意味着译员应自始至终使用一种音调,单调不变的音调会使听众感到沉闷,极大地破坏演讲效果。
节奏讲话人声音传递的速度快慢。通常,中文表达速度是每分钟150~180字,英文则是120~150词。虽然译员应该考虑所翻译的内容特点和讲话人所采用的速度而确定自己翻译传达的节奏,但在平均值上下浮动幅度过大,会造成听众接受信息的额外负担。因此,译员应采用中等速度,而且在重要信息点,如数字、专门用语、人名、头衔等和讲话人特别强调的关键词上应将速度适当放慢。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调整节奏也十分重要。
停顿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短暂休息。对于译员来说,适当停顿既能够自然大方地创造时间进行思考或修补翻译中的缺陷,又能够为信息表达带来更为出色的效果。马克·吐温在谈到演讲技巧时曾说过,“合适的词语也许有效,但没有任何词语比恰到好处的停顿更有效”。译员应该注意掌握停顿的时间,过长的停顿会让听众认为是译员翻不出来,从而影响他们对译员的信任;而过短的停顿又起不到什么作用。马克·吐温认为,“对一个听众的停顿要短;两个听众,停顿稍长一点;更多听众,停顿再长一点”。
发音讲话人所用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节拍是否正确。好的译员,首先应在中英双语口头表达上不存在任何障碍,发音起码应该符合所使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避免地方口音的影响。这是译员的基本素质之一,此处不再详述。
吐词讲话人能否清晰完整地说出词句。吐词清楚,对于有效传达信息至关重要。放慢讲话速度,是加强吐词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正式场合的发言不同于对话交谈,它往往要求讲话人将字词发得更加相对完整,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连读、弱读、吞音等则需要适当减少,更要避免在表达中加入带有个人习惯的不必要表达,如“嗯……”、“这个……”、“就是说……”、“well…”、“eh…”、“yes…”、“ok…”等。
3. 保持良好大方的仪态
除了言语表达以外,译员的身体语言同样十分重要。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穿着译员的穿着要大方得体,并根据工作的场合调整。在正式的谈判、会议、宴会等场合,译员需要着正装,但无需过于夸张;另外一些较为轻松的场合,如导游、参观、便饭等,可以着比较休闲一些的服装(buisness causual)。如果不肯定如何着装,一定要向组织者询问。重要的是,良好的着装绝不等同于昂贵新潮的品牌服饰,而应是整洁、大方、得体的衣着。
姿态站/坐姿要端正得体,身体不能频繁地大幅度摆动。站时双腿不能交叉,坐时不能翘腿或晃腿。工作时应保持高度投入的精神状态。
手势作为译员,过多使用手势会给人抢风头的感觉。在非正式的日常工作口译中,译员可以适当在交流中辅以手势;但在正式场合,译员一定要保持端正持重,切忌手舞足蹈。
眼神增加与听众的目光交流,可以加强沟通的效果。不过,译员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应注意不同文化对于目光接触的禁忌。例如:欧美、阿拉伯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习惯直视对方的眼睛,而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人交谈时则避免直接目光接触,特别是不同性别、不同身份层次的情况下。如果是正式场合的演讲,译员则应和不同方位的听众进行目光交流,而且目光在某一方位停留的时间应相对延长一些,否则会给人飘忽不定、缺乏自信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