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科学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在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传统的医院行政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对提升医院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论出现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为对医院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对其目前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实践途径展开研究,为现代医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院 行政管理 科学化精细化
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立精益求精的行政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责任分工进行明确,对业务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医院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但现阶段医院的行政管理仍存在问题,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在各方面探索实践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一、目前医院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责任交叉重叠现象普遍
首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院虽然建立了岗位说明书,但其文字介绍较笼统,并未对各级职务、职责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通常以上级要求和工作经验等作为职责划分的依据。其次,部分医院虽然建立了职责相关规定,但其并未结合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使医院部门责任交叉重叠的现象较为普遍,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了难度。
(二)岗位工作流程不清晰
现阶段部分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以工作管理、公文等作为部门间协调的主要手段,而工作人员并未具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依据,在面对复杂或不熟悉的工作情况时,由于工作流程不清晰、信息传递不全面,工作效率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使医院的行政成本增加,不利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虽然近年来医院的新员工培训、内部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不能结合实际需要对人才储备、培养、招聘等进行完全的独立计划,使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另外,现阶段医院的人才开发机制存在缺陷,前期花费较大成本培养的人才,后期不一定可以有效应用,使人力资源培养开发的成本被浪费;除此之外,现阶段部分医院激励机制建设不足,使人才流失、人才道德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不利于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四)结构内部或结构间的协调机制缺失
首先,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在跨部门沟通时单纯注重对正式沟通的规范,而忽视对非正式沟通手段的利用;其次,上下级在沟通的过程中,上级主动沟通的意识较差,下级的协调事项难以受到重视,使沟通的积极性被打击,这不仅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加大了协调成本。
二、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实践探索
(一)对管理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首先,应对医院原有规章中对行政职责的规定进行整合,并结合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医院内部各部门对其行政职责产生全面、准确的认识,为科学化、精细化行政管理的落实创造整体氛围;其次,要对医院内部各部门的行政职责进行细化,使医院各岗位,对其行政职责产生全面认识,图1为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的岗位职责图,这对避免岗位职责较叉重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结合医院的发展,对新出现的行政职责或工作内容结合相关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分配,以此杜绝医院工作无责任部门负责的现象发生。
(二)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完善
首先,医院应对信息传输通道进行改革,以扁平原则为指导,将冗余的环节合理的删除,并在医院行政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内部及相互之间;医院各项业务部门、后勤部门内部和彼此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通道,使医院内部行政管理的相关决策、指令等得以快速、有效的传输,这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院不断加大相关的经济投入和管理水平,使信息设备的应用效率提升。其次,医院应有意识的对核心流程进行改造,在具体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岗位职能限制进行突破,使不同部门、岗位的工作人员以项目为连接纽带相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项目小组,使项目的开展有具体的领导和负责主体;需要应用平行作业的管理形式,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氛围;需要对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全面准确的了解并进行针对性的可行性分析,尽可能满足其实际需求;并对流程的具体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一直为稳定有效的状态运行;除此之外,需要对单个流程的具体时间进行明确的限制,这是保证流程高效实现的有效途径,在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为载体不断的优化。再次,需要针对行政管理对象建立全面有效的处理机制和回应机制,这对医院实时获取管理对象的需求信息,进而为流程优化提供逻辑支持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可调动医院内部员工参与工作流程优化的积极性,处理机制和相应机制的实现,需要医院建立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利用局域网,使医院的信息被整合应用。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格局进行落实
医院在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人才信息储备库,并结合工作人员的具体信息建立人才培养计划,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缩减人才培养成本,提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
(四)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合理控制是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在现阶段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在具体的运行成本方面,医院应在保证基本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对预算保障力度进行有意识的提升,而且对保障重点有意识的突出,这要求医院各部门在认识到医院运营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的建立正常运转的最低经费保障体系,加大财务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财务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成本预算的准确性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医院已经认识到行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对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结合医院目前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探索,这是我国医院服务理念提升的具体体现,应在不断优化的同时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江秀余.科学管理,推进医院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现代医院管理,2014.05.
[2] 潘达.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几点建议[J].赤子(上中旬),2015.10.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的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一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上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
还有一种的管理误区就是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
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有赖于完全准确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办公的自动化。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4、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5、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大势所趋。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成千上万的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章,这大大改变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政策进行管理,而使行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国于80年代末正式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和要求,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斌伟、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1,1:26-28
[2]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湖北大学学报[J]2001.2:15-18
[3]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长春市委党校学报[J]2000,62(0)62-66
[4]乔革宇、石英等+略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01,1:70-73
[5]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版
[6]知识经济+吴季松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
[7]管理模式+刘光起著[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9月
[8]新行政法学新论[M]江松年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关键词:高等院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07-02
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是为发展国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是各项工作的主要旋律,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2007年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本科教学评估检查工作,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方针在2003年时从16字改为20字,特别追加了“以评促管”,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和谐、有效运转的基础和保障。而其中,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最基层的落实者和执行者,所以,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
高校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是院系日常事务具体管理和办事的机构,主要从事各种教学辅助工作,一般包括院系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和学工办。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工作的类型和对象日益复杂和多样,它主要包括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党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等, 具有“繁、杂、忙、琐”等特点。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是行政上接受学院领导,业务上有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对内承担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外承担着接待、联系、沟通、协调工作。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把学校各个部门的各种力量合理地组合,使之协调统一,为院系教学、科研工作营造一个稳定和谐、有条不紊的环境,使各项工作运转自如。作为教学的辅助部门,其全部工作内容都是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
过去由于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受轻视以及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院系行政管理工作一直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忽视。随着近年来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资源日益丰富、高校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这些变化决定了院系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法。只有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管理,才能更大地发挥其职能、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管理工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要想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对工作者本身的要求是很高的。但目前由于传统观念不重视管理工作以及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高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观念对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轻视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院系行政管理工作在传统观念中往往被认为仅仅是打打电话、收发文件、录入成绩等机械性、简单性的工作。受这种外部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行政管理人员甚至自己对行政管理工作也持有同样的态度,这往往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对本身工作定位偏低,对工作价值缺乏自信,工作成就感较差,工作进取心不足。
2.院系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由于过去对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轻视,院系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同样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院系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偏低、职业技术能力也偏低,这会制约行政管理人员接受和学习现代的管理工作技能,从而导致院系行政管理工作总是停留在低效原始的状态,而没有办法向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科学化效率高的管理方式迈进。
3.院系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得不到关注
院系行政管理工作因其“繁、杂、忙、琐”等特点,很容易让行政管理人员产生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缺乏成就感的疲惫感觉,再加上很少能够得到业务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行政管理人员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很迷茫,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对策
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需要从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制定院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设施三个主要方面努力,遵循高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落实和执行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学会规划、组织和控制,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效益,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
1.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前提
院系行政管理工作每天要面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院师生,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量大,头绪繁多,没有很好的思想修养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就很难出色地完成工作。
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通过招聘高素质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以及为在岗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更多业务培训学习等方式逐步强化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其次,行政管理人员应正确定位,爱岗敬业,树立全局、协调、服务、管理、奉献意识。院系行政管理部门是单位的窗口,经常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兄弟院系、主管领导联系,与全院师生沟通,行政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在整个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等其他工作;同时,行政人员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作为学院工作运转的枢纽,要执行汇集、联络、协调等任务,每天上通下达,忙忙碌碌,经常无偿加班加点,有时处理问题稍有不慎还会遭到误解。只有在工作中认清自身的角色、找准位置,在工作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一定会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再次,行政管理人员应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多、专业多,工作中会用到行政学、公文写作、档案管理及专业情况等多方面知识,行政人员应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办事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等等。同时,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主动性工作和被动性工作、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性工作、经常性工作和突击性工作的关系,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在经常性、事务性的工作中,变被动地完成上级交付的工作为主动地思考问题、积累材料、安排工作顺序、制定工作流程、疏通各方面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等到处理时间紧、任务重、突击性工作时就会从容应对,不至于手忙脚乱。
2.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关键
要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离不开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行之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从全体师生的利益出发,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有了健全的规章,学院对人、财、物都有明确而科学的管理,开展工作和处理问题有章可循,误解和困难自然会减少。同时,学院还要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杂乱无章,因分工不明确而互相扯皮的现象,通过明确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开和高效。
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设施是保障
先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办公设备不断更新,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化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传统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电子屏等办公设备的逐步使用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例如日常的通知工作因为有了电子公告屏、校内OA办公网、电子邮箱等而变得更迅速;开展各项活动的影像资料因为有了摄像机、照相机的使用而得以保留;人事管理、成绩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因为有了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化而实现了资源共享。院系办公条件的更新完善、办公设备的精心维护,是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运行的物质保障。
总之,要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需要各级领导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支持和关心,需要广大师生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尊重和配合,需要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提高。实现院系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通过各方面支持、长期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益锋,胡钦太.高校要在改革中加强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0,(10).
[2]雷前龙.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探索[J].平原大学学报,2004,(1).
[3]陈德江.探索普通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视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2006,(8).
[4]魏瑶,金丽.浅论高校院系办公室的功能[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苗秀玲,强爽.谈高校行政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J].北方经贸,2000,(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新趋向,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重的几个环节。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实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和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新问题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非凡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新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向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功能。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非凡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功能。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的独特功能。更值得注重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向。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大。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一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假如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假如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上的启示是摘要: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和管理环节新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和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足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新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拟,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气勃勃,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熟悉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熟悉轻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
还有一种的管理误区就是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熟悉轻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预备了一些基本前提、预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
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有赖于完全准确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轻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办公的自动化。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和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4、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新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使新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5、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大势所趋。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成千上万的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章,这大大改变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政策进行管理,而使行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国于80年代末正式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和要求,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斌伟、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1,126-28
[2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湖北大学学报[J2001.215-18
[3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摘要: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向+长春市委党校学报[J2000,62(0)62-66
[4乔革宇、石英等+略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01,170-73
[5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版
关键词:信息网络技术;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32-02
一、档案概念的现代诠释
众所周知,档案具有知识性、信息性、文化性、教育性、政治性、社会性等属性,从档案的来源看,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值得指出的是,可以转化为“档案”的“文件”是广义上的,即所有由文字、图表、照片、声音和图像等形成的各种材料。档案与文件既具有同源性和阶段性的共性,也具有时效、功用和离合方面的个性。从文件到档案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批判与继承的过程。从二者所承载的信息来看,其形式与内容是具有相同关系的,但是在时效、价值和系统性方面,二者又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用哲学的语言来讲,档案是文件的不断“扬弃”。具体说来,第一是时效性批判,档案是业已整理完毕的文件;第二是价值性批判,档案是业已整理完毕的文件中具有历史保存价值的部分;第三是系统性批判,档案是将分散状态下的文件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或逻辑划分标准整理而成的信息单元或信息集合。
档案之所以能够成为档案,是因其具有历史的再现性。我们可以对档案概念下一个简洁的定义:档案是能够再现历史真实性、历史真实信息的原始文献。正是因为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所以档案也就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并且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般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高校通常都具有“小社会”的属性,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多少改变;同时,由于中国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中国高校都有党政两个大的管理部门。上述的属性就决定了中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的丰富性、种类的复杂性和载体的多样性。
1.档案内容的丰富性
中国高校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内容相对说来是比较广泛的,有党务管理、行政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实验室管理、实训基地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等。毫无疑问,在进行上述这些管理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大量的文件材料不断地长生出来并且有一部分具有能够再现历史真实性的原始文献被从中提炼出来而成为档案。在上述内容丰富的管理工作中必然会有各种反映各个职能部门的不同业务范围的档案材料,诸如工作计划、制度、请示、批复、报告以及各类会议活动的文件和记录等。同时,作为传承与创造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高校,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还会产生研究论文、论著、项目成果、研究手稿、研究者手迹等档案材料。
2.档案种类的复杂性
从高校档案的来源来看,作为中国高校档案的材料除了来自高校本身所有职能部门的反映高校整体工作诸多环节的实际情况之外,还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内外同类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文件和相关材料。这样的档案来源就决定了中国高校的档案管理种类的复杂性。大致有如下主要档案种类中的一级档案:反映党群管理工作的“党群档案”、反映行政管理工作的“行政档案”、反映教学活动的“教学档案”、反映设备仪器(购置、维护、改造)管理工作的“仪器设备档案”等。在上述一级档案之下,还有诸多档案的子类――依据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不同层级的档案:二级档案、三级档案等。
3.教学档案整理的周期性
教学过程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原始材料的产生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因此,教学档案整理归档应按学期进行,形成周期性的档案。
4.教学档案学科的专业性强
除了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共性外,高等院校的各系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按不同的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各种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的整理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特性。
5.档案载体的多样性
在承载档案信息的载体方面,传统的档案材料多数以纸质为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档案载体中纸质档案的主导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与网络化较为普及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环保的考虑和保存的长久性需要在高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处于率先的位置。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以胶片、磁带、磁盘、光盘为载体的档案载体与日俱增。档案信息内容的记录方式、表达方式与传送方式都与传统的方式有着质的区别。
三、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教学档案管理由各个教学院系独立完成,由于缺乏统一的应用系统协调管理,管理的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
第一,以纸质档案为中心,管理对象是纸质载体档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环节大多是手工进行。
第二,电子档案保存不统一,通常采用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缺乏系统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给电子档案查询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第三,电子档案保存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很多档案重复建档,利用率低,利用手段单一。
第四,电子档案查询利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时,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电子档案存储目录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数据丢失,严重时会造成灾难性的错误,导致数据完全破坏。
第五,教学档案管理独立于校园网进行,没有采用有效手段来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不但造成校园网资源浪费,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重复建设。
四、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中国高校已经得到普及, 并且已经成为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强有力的推手。信息网络技术与档案管理的密切结合在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实现了档案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快速检索与传递。
1.构筑信息网络技术基础平台
档案科学化管理的信息―网络技术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有关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档案信息网站的开发与应用。通过相关软件与硬件的开发与应用,构筑起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所需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与资源共享。
2.提升档案案卷本身的质量
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应考虑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高校档案案卷进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加工处理以提高档案本身的质量, 为进一步科学地保存档案、确保档案的利用时效、效率和效果,以及实现档案的价值、发挥档案的效能提供最可靠的前提保证。该项工作可以称之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来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存储系统的数据库,还是对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排列与组合后而形成的专题性的、高层次性的档案信息的分类组合。
档案管理体现着高校的管理水平、展示着高校的精神风貌。在档案的科学化管理中,档案的质量是处于第一重要位置的。档案要体现其最大价值, 必须抓好档案质量这一关键环节。目前,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可以比较好地实现了档案质量的最优化和科学化处理。其实,这一步骤非常便捷。首先, 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归档资料在风格、版式和纸张方面实现统一分门别类的统一。打印的档案案卷的字迹清晰、整齐,字体及其大小灵活多变以适应不同性质的文件处理,便于借阅和阅读。既充分展示了办公自动化的现代性, 又实现了办公的无纸化。
3.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必须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并确保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实施。档案管理领导机构与档案管理者应遵循现代管理机制的相关原则,对档案工作实行科学预测和规划、组织和领导、控制与监督、教育和激励,对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组织和调整,以有效调动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确保档案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
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的制定应符合《档案法》和《档案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工作之中去。在保证档案收集时效性、可靠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档案管理工作还应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貌和高校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档案管理中的“问责制”、档案工作者的聘任制、考评制和奖励制,确保高校档案工作队伍始终保持充分的活力。努力创造一个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档案工作管理科学化的水平。
4.提升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
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对于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与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息息相关。只有拥有一支专业过硬、信息化素养高的档案管理队伍,高校档案管理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以实现国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高校作为传承和创造科学技术文化的主要机构,高校档案管理者队伍的工作素质代表着国家整体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的水准,能够适应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与信息化素养培训,确保高校档案工作者充分适应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已经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确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情形之下,借助已经普及的信息网络技术作为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强有力推手,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将有利于高校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社会管理科学化;上城区;社会管理。
【作者简介】饶旭鹏,法学(社会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管理和乡村社会发展。刘海霞,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
创新社会管理不仅需要“理论自觉”,发展出适合于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管理理论,更需要“实践自觉”,实现地方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其科学化发展。近年来,杭州市上城区在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做法是社会管理“中国经验”的邮寄组成部分。本文以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管理实践为基础,探讨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科学化的“中国经验”。
一、社会管理科学化:上城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更新
社会管理是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转,由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方式是“管理”,但其目标取向则是“社会”,即推动社会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初,总书记提出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科学化”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取向。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自古即是杭州“珍异所聚”“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一直致力于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该区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向“网格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逐步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科学社会管理理念。上城区提出基于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创新六大理念。(1)科学谋划,协调发展。上城区把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结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作为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提出以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着力打造杭州的“首善之区”。(2)服务全局,统筹兼顾。上城区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内容,实行统筹兼顾,以民生为重、以发展为重,通过狠抓落实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特色项目,实现了当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以人为本,服务优先。上城区在社会管理实践中,把“管理”理解为“服务”。作为一种服务的社会管理,其核心是为民服务。上城区把辖区民众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作为检验社会管理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通过打造“5A”信息化社区、落实“居家养老工程”等,实现了社会管理与民众生活的无缝联接。(4)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上城区构建了“333+X”社区大服务架构,即明确三个主体(政府、社区、社会),三种体系(公共服务、自助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三类载体(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居民活动类载体、居民生活服务类载体)的作用,X是三个主体提供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通过“333+X”社区大服务架构的构建,构建了一种多方参与、共谋共治的社会管理体系。(5)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上城区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性五化六联动”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首创“小蜜蜂ONLINE”志愿网络平台、复兴“红色联盟”等适合于当地实际社会管理方式,以实现其科学化管理目标。(6)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上城区实行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协同作战,不断强化社区组织的作用和民众参与,使每件事情都“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从而突出社会管理的实效性特点。
二、“三性五化六联动”:新型社会管理的“上城模式”
社会管理科学化不仅需要理念更新,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协同共治的格局,而且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使社会管理创新落到实处。“三性五化六联动”是上城区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结果,形成了社会管理的“上城模式”。
关键词:行政管理 演变 科学化走向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因此,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关注,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目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单位)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 果。管理者注重对管理“柔性”因素的控制如管理风格、沟通、文化等。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具有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愈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容量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者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管理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而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具有共同的愿景,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甚至将其作为管理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可替代科学决策,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任务布置了,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措施等于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将管理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管理既要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使二者利益、愿望与目标等大体相一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组织的凝聚力。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最终目标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还要协调被管理者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达到1+1>2的系统功能效应。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一味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是需要监控、需要调研的,这都是管理的题中之义。制定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走向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创新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在行政管理科学化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依靠一定的制度、法律、方法及原则对企业进行智能性管理的统一。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务、管理、协调三大功能,作用于企业建设和发展,其意义十分深远。但是现实中,企业行政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创新对策来进行改善,这即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企业行政管理内容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总体来讲,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计划工作。就是对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加以确定,明确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要求必须具备计划性,只有做好对于工作的预测,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才有所依据,这亦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化,保证其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第二,组织工作。企业运作的基本结构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任务加以明确,将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第三,指挥工作。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具体的相应措施,对企业员工的合作分工关系进行确定,明确其在责、权、职层面上的结构体系,以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彼此的冲突,使行政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得到协调;第四,控制工作。即是对指挥工作各项措施进行控制、监督和调整,通过建立监督系统、奖励机制和奖惩条例来促使其规范地进行,从而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击作风”十分普遍
在企业行政管理的操作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完全凭借主观意愿进行管理的“游击作风”。企业中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明确的分工、逐级授权的工作程序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管理中完全凭借负责人或老板的意愿,缺乏科学的决策、研究及落实程序,这种运气主导下的管理形式,使得部门、机构、各级责任人形同虚设,严重影响着员工的势气和行政管理效率,导致了人、财、物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受计划经济思维贯性的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按部就班,繁文缛节,官样文章,文牍主义,笔墨官司,公文旅行,咬文嚼字,纸上谈兵,不讲实效,颐指气使,这样的管理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足、行政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三)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仍放在文书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当中,这一形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此外,企业为了同国家政府机关相匹配,亦会在其内部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关,而对这一机关的管理就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局限,研究范围集中于事务性活动。也正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着一些具体性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欠缺。
(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转贴于
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在实施管理时,难以结合部门实际,所的规定难以推行,受到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受到排斥之后,行政管理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情况的了解就更加欠缺,进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三、针对企业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创新对策
(一)选择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
“游击作风”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混乱。要改变现状,就应将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在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结构体系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设置上,从而使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岗位处于一种良性的运作状态。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各岗位和上下级间的工作不仅要细化,还要对职责和权力加以明确,以减少管理人员间的相互推诿。
(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为了消除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就要求结合企业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必须从企业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明确自身服务角色,切忌居功自傲的心态。此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管理职能,将一般性质的企业管理职能注入到企业行政管理实践工作当中。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当中,改善双方关系,促进部门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权利体系、技术体系和事务体系三方面内容。权利体系即行政架构,其建立时应涉及职能分解、人事相合。结构设计等多个概念;技术体系的建立以达到技术职称的作用,应包含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沟通与协调、控制与监督;事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同其他事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包含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会议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
(四)工作的开展应联系实际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时刻以服务企业经济利益为着手点,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地开展。同时,还应联系实际,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忠诚度和责任意识。此外,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容涉及业务考评、工作要点、服务要求等方面内容,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结论
更新行政管理观念是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当前,高等学校党政机构的设置还以工作对口、职能对应、与上级主管部门或是政府部门的机构相衔接为主,很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协调性、开放性、灵活性差等问题,影响管理的顺利实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所以,行政管理者要时刻牢记行政管理各部门之间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切忌“各扫门前雪”,并且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与运作机制。“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l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O世纪9O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2构建制度化规范化高校行政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制度化规范化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率运转之基本条件。在大力开展效能作风建设、建立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的同时,要坚持依法治校、以规理校,在建立健全高校各项管理制度上做努力,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为实现“管理出效益”的办学目标而奋斗。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第一,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高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校的竞争力。
第三,知识管理理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4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快专业化建设
优秀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需要提高管理队伍的各项素质。因为,行政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和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关系,而且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够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加快专业化建设。高校行政管理是特殊的专业管理领域,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刁一能有效的发挥校内人力、财力及物力应有的效能与作用。一所高校行政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行政管理者的素质优劣。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至少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独当一面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严格有序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保证。首先,改革现行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高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所以,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鼓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必须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校的运行规律,完善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最后,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高校应当借鉴与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高质量文化。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行政管理者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握好管理工作的艺术与方法,改善和调整各种关系,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要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负责联系协调与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服务就意味着奉献,行政人员要淡泊名利。既不能图名誉地位,也不谋金钱利益,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是做好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综合一协调是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贯穿在工作各个方面。在开展综合协调中,应秉承全局观念,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在管理工作中要多谋善断。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繁重,门类众多,各部门、各岗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人人起到独挡一面作用,才能做好高校行政管理的作,达到提高整个学校行政管理高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