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第1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一、强力推进投资和项目建设

坚持把上项目、增投入作为促发展的关键举措,以项目质量的提高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抓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精心组织筛选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资金支持;逐级建立中央投资申报安排与项目实施情况特别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相挂钩的机制,落实建设条件,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抓重点项目实施,今年省重点项目安排1300项,年度计划投资2500亿元以上。确定的原则是“三个倾斜”,即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项目倾斜,向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中的标志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向重点产业聚集区内的项目倾斜。抓民间投资启动,制定并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具体措施,鼓励其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二、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把改善民生作为带动消费的有效途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加收入使居民“有钱花”,研究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实施意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培育热点使居民“愿花钱”,努力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给,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保健康复、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消费,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和运营养老服务机构。改善环境使居民“能花钱”。支持一批城市中心商圈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搞好大型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三、下大力调整重点产业结构

认真落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指导意见,促进产业上水平、增后劲。在发展方向上推进“三化”:优势产业高端化,对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新兴产业规模化,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生物三大产业,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力争形成若干个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传统产业品牌化,加大对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在推进手段上突出产品和技术两个关键环节。尽快提出开展“对标行动”和品牌建设“示范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出台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转变方式上促进集约聚集发展。落实支持重点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临港产业加速聚集,培育壮大一批基地和园区。

四、力促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坚持把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增效益,加快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新改建一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支持农业产业化“111行动计划”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支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进10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增加农民现金收入惠民生,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涉农补贴规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实施临时收储等政策,通过鼓励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空间,执行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增加农民投工投劳收入。

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按照“拒绝理由、确保完成”的要求,毫不松懈地抓重点、盯目标,深入实施“双三十”行动,抓好“双百企业”节能工程,督促累计进度滞后的设区市强化措施,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把关口、上工程,认真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评估制度和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100个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建机制、强约束,公布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企业节能成效与信用等级评定、信贷资金支持联动机制。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行省级以下项目统一受理、并联办理、限期办结的审批模式,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围绕正确处理做强龙头企业和催生市场主体的关系,鼓励大型企业整合省内资源和产能;继续把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计划,帮助骨干民营企业搞好生产要素供需衔接。围绕正确处理体制改革和民生改善的关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调落实5项改革举措。围绕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下力量开展产业招商,境外瞄准重点国家、地区和世界500强,境内深度对接京津两市和大企业、大集团,争取引进一批新的合资合作项目。

与此同时,按照“科学、管用”的要求,力求编制一个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河北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十二五”规划。

第2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技师学院 工学结合 订单式培养

校企合作是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加深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已得到职业类院校的普遍认同。自1958年建校以来,笔者学院始终坚持走贴近企业市场办学,突出技能特色的教育之路,这使学院与企业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学院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的永恒主题。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技师学院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所以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校企合作为学院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教学条件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不仅弥补了学院教学的不足,更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技师学院进行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进学生就业,因此必须持续深入地推进校企合作。

二、笔者学院校企合作的基本做法

1.建立校企协作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不仅是为了打破招生和就业安置的瓶颈。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转型,随着企业与学院关系的不断深化,校企协作委员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市内外已有百余家企业加入委员会。校企合作的客观需要,催生了校企协作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又助推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2.校企合作,企业助推学校教育

(1)企业需求指导专业发展。在校企协作委员会的指导和统筹下,各个系部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高技能技术人员等为委员会成员。聘请重点企业的负责人、高技能技术人员等作为技能理论结合的课程改革专家,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邀请大中小型企业专家及高技能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共同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大纲、计划,并共同开发教材和学材,共同建设一体化大师学习工作站;在与各行业、企业合作时,了解各行业、企业对不同工种员工的创新能力要求和技能综合要求,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积极参与在招专业建设,谋划将招专业建设,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方案教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校企共评学生素质,提高职业素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来构建学生评价体系,在学业、思想考核基础上融入了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通过定期召开校企座谈会,学生就业管理部门定期反馈企业岗位要求等形式,将企业的具体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从培养适用人才为企业服务的角度细化学生行为规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邀请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评。学院也会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以此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招生就业指导处和各系合作,各系再安排各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适应岗位情况及实习能力等进行综合回访调查。

(3)实施“双百工程”,校企互设师资培训基地。近几年来,学院在各学年及暑假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理论专业教师和实习专业教师去相关单位进行前沿技术的学习,到工人中间进行一线实践,学习企业管理的过程,丰富教师的头脑,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从2015年开始,学院组织实施了“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的“双百工程”,逐步建立起以学院为中心向企业辐射的办学网络,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各专业教师的实习操作水平;并充分借用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技能水平等得到充分提高。

3.三种形式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1)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及时了解企业用工信息,以解决企业用工之需为目标,学院与各用人单位签订符合各单位情况的订单协议书,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及职工所应具备的个人技术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实施订单培养的班级采取冠名制管理,很多专业课程由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讲授,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专业实习内容也在企业的相关场地进行教授。整个培养过程按照企业要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实现无缝对接。先后与10余家企业合作定向委培班,形成了系系有订单的良好局面,生源需求达1200余人。

(2)工学结合,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学生适应企业,学院就近选择市内多家具备一定技术力量的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成为学生了解企业、学院,以及企业加强学生培养的前沿阵地,也使学生能够快速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根据学生专业、工种和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学院每学期安排在校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工学结合实习,校企双方派专人进行技术指导,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也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工资,还为企业降低了一部分生产成本、完成了一些生产任务。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目前,学院已与市内外近百家企业形成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并在多家企业挂牌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3)积极推行后置订单。“后置订单” 是一种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它能很好地解决以往“订单教育”存在的矛盾。“后置订单”即对入校以后学生开展的订单(原则上为一半学制后),可根据企业需要增设课程;可开设企业文化课,使企业文化进课堂,成为企业冠名班,并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领导任课,从而使学生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能贴近企业实际。

4.校企合作,助力企业发展

(1)智力支持,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学院利用教学设备和师资开展在职职工培训,送教上门,助力企业职工技能层次的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技师。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学院先后与多家公司签订协议,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培养技师,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选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并结合生产承担部分技能实训任务。

(3)产教结合,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与创新。学院发挥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优势,研究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目前已为企业完成多项技术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丰富合作内涵,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

十多年来,笔者学院与企业紧密配合,互相扶持,共同发展,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今后,校企双方既要巩固过去,又要开拓未来。

1.入企办学,引厂入校,实现校企共融

目前,“入企办学”工作成效比较显著。“引厂入校”也已在部分系部专业开展。但如何进一步发挥学院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入校,特别是引入企业生产车间,引入企业生产流水线,真正实现校企共融,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2.组建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

在校企共融的基础上,依托校办产业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吸纳企业资本、资金和设备,盘活职教资源,形成集教育、生产于一体的办学实体,并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校企多元合作,进而组建起学校、职教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是校企合作进程中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新路和努力方向。

第3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长寿城市发展;功能区;战略契机

一、长寿作为城市发展新区蕴含的战略契机

直辖以来,长寿先后有过三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1997年的重庆直辖,这是全市人民都有的机遇;第二次是2002年的长寿撤县设区,长寿确立的“三地一中心”(工业高地、现代农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区域物流商贸中心)发展战略,使其从一个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的转型;第三次是2010年11月成立的国家级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使长寿有了加快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项目上的优势和机遇。

而2013年9月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把长寿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这对长寿来说,有三大契机:一是战略定位的契机。长寿被列入城市发展新区中的5个大城市之一,这为实现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的“双百”大城市的愿景提供了战略定位基础;二是区位优势凸显的契机。功能区划分后,长寿成为城市发展新区与两江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交汇点,再加上发达的交通,长寿正在变为“铁、公、水、管、空”为一体的渝东北重要交通和物流枢纽,具有承西启东的战略地位,区位优势将会是城市发展新区所属14个区县中最好的;三是重化工产业集聚的契机。全市规划在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培育的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中,长寿经开区主导的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钢铁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都在其中。全市重点打造的长寿――涪陵化工产业集群、长寿――南川――綦江――万盛金属材料集群中的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里,就有综合化工、钢铁、新能源3个在长寿。这三大契机,使得长寿作为城市发展新区中的一员,优势特别突出。

二、长寿城市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长寿是重庆东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区面积1423.62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城区规划面积为65平方公里。到2013年底,长寿区户籍人口为90.67万人,常住人口80.2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46.86万人,城镇化率为58.37%。在城市发展新区的12个区县中位列第5位。近年来,长寿区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区”和“三地一中心”战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374亿元,比2012年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65.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2%,形成以经开区为龙头的化工、钢铁、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全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上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全区中心城区面积扩张到52.83平方公里,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留下了遗憾。如最近5年,长寿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93个百分点,但年均城镇常住人口增加约1.94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较快,但户籍城镇化率较低,且由于城镇常住人口低于户籍人口,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如何吸引农村居民在本地城镇就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是我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交通拥挤、市容市貌欠佳、产业结构不优,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住房、就业及商贸、餐饮等城市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长寿虽然已经形成国家级经开发区、 凤城--桃花―北城为组团的中心城区、长寿湖为主的城市副中心的三大城市功能区。但由于用地指标紧张,可供开发的土地有限,建成区土地利用率较低,城市整体功能没有充分整合,未能彰显城市品质。一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不完整。城区的交通连接不畅,桃花大道在上下班高峰期成为“堵道”,市民在城市区域的活动交往不便捷。二是城市功能定位不清。城市规划对各城市区域虽有定位,但在城市建设中对规划的功能定位变动大,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城市功能混乱。如晏家街道本属于工业区,但仍有大量安置房和商品房布局在工业区四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工业用地紧张和城市杂乱的局面。三是城市基础设施欠帐多。城市的给水、污水系统都不健全,现有水厂供水规模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城市中长期发展的需要,且第二水源仍未解决,水质问题备受关注。排水系统没有贯通城区,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城市安全存在一定的隐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产融合不协调

长寿以传统工业强县的底子作为重庆都市圈“退二进三”环保搬迁工业项目的主要承接地,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确立了以化工、钢铁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实现第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工业的迅猛发展相比,长寿区的农业生产还是维持地方性的传统发展模式,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长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工业相比,无论在产值还是在产业模式上的差距都已严重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是造成城镇建设用地短缺和城乡社会割裂的主要诱因。一是工业结构相对单一,面临发展困难。单一的结构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影响大,节能环保责任的压力增大,企业自身在经济调整期的管理、防控能力的不足,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等因素给我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长寿区第三产业既不发达也不系统。2012年全区二三产业比重在2:1,服务业占全区GDP的30%,比全市低7%,我区的服务业被周边区县抛在后面。到目前为止,长寿没有高品质的现代商圈和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第三产业的发展几乎止步不前,本土的中高端消费普遍转移到主城。

(三)城市文化内涵不足

长寿本应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巴寡妇清、长寿湖、花眼偶闻的典故、“长寿”二字、“三道拐三洞沟”、“”寿文化“等等给城市文化带来了众多的元素。但是,长寿的文化缺乏有效的提炼和宣传推广。一是城市缺乏文化品牌,缺乏文化氛围。没有响亮的文化名片,没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没有代表性的城市地标,没有一家像样的文化企业,没有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二是教育资源亟待提速提档,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学生向主城流失严重,没有一所建成的全日制大学,“女童摔婴”事件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陷。

(四)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长寿快速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给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带来压力。一是城区确实存在生活设施分布不均,停车难、购物不便、上学不便、就业不便、社区就医不便。市政设施建设不配套,管理水平不高,容易出现管理的“空挡”和“死角”,影响整体管理的效果。二是老城区设施老化,设备陈旧,投入不足,路灯、管网、绿化、井盖等市政设施损坏后得不到及时维修;新城区管理缺位,人员偏少,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城市管理不精细。三是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分散。当前,我区还没有完全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平台,未能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综合运用和数据共享,及时有效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增强。

三、狠抓功能区战略契机,探索长寿城市发展路径

城市的发展是涵盖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的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综合部署。作为城市发展新区,长寿一定要抓住战略契机,秉承“产城融合化、功能配套化、管理精细化、品质优良化”的城市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寿宜游的“双百”大城市。

(一)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

一是依托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长寿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发展是长寿发起“总体战”的首要任务。长寿经开区是城市发展新区中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国家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在这个园区里,重点打造的是重化工基地,要大力发展支柱型、战略型产业,坚持工业经济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高能耗向低能耗、高污染向低污染、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全面升级。充分发挥经开区的平台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激励科技创新。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用发展工业的方式来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也是长寿大园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年,我区继现代种植园区、沙田柚种植园区、畜牧养殖园区启动建设后,又规划启动了现代粮油种植园区和三峡移民生态农业园区。目前,我区有5个农业园区,五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总面积,已占到长寿农业开发区域的一半以上。对此,我区要积极培养现代农技人才,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开拓培育农产品市场,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商贸物流发展。加快修订完善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开展中央商务区策划,推进城中城二期、新恒阳二期等项目建设,规划整合沿江港口岸线、物流码头和仓储基地,打造沿江物流产业园。加快建设葛兰、双龙镇级商业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产业,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构建城乡商贸物流体系和市场网络。同时,做好旅游服务的提档提质,增加就业岗位。聚商选资要有一定的选择性、针对性,选择优质企业,弥补产业结构。

(二)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至2025年,全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89.5平方公里,为“四宜双百”大城市提供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部署。二是坚持 “四规叠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深化和完善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对“一心两片(“一心”即菩提山、牛心山为城区的城市绿心;“两片”即承担城市综合职能的中心城区和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经开区)的空间结构体系和“1+4+9”(即1个中心城区;4个重点镇和9个一般小城镇)的城镇体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三是以完善功能和改善环境为重点,推进老城区综合整治,尽快解决凤城老城区到桃花新城之间的区域通拥堵问题和渝长高速下道问题,打造智能化交通系统项目。四是有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道路、交通、电力、给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快实施桃花溪综合治理、打造展示区公园、桃花溪滨水公园,提升桃花公园都市休闲功能。五是围绕服务园区发展,推进晏家片区、江南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河街、关口棚户区改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推进新市和八颗片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三)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城市

一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休闲圣地。政府要建设更多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城市休闲广场等,积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二是加强城市防灾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三是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北城中学建设,建成黄桷湾小学,完成渡舟中心校扩建,全力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积极引进重庆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四是深入推进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启动区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北城医院建设,加快中医院扩建步伐,完成精神病医院迁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五是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各级政府要大胆探索功能区管理模式,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尝试智慧城市建设,力争实现精确、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

第4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2005年,我市实施《荆门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速度和效益、总量和质量、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2005年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工作目标

2005年,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主要工作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2.7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和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到1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4年的5.2吨标准煤降至5.1吨标准煤以下;重点行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4年的90%提高到91%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5.1万吨以下,比上年下降0.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95.5%提高到96%以上;重点行业废水重复利用率由2004年的84%提高到85%以上。

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

(一)化工业。完成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清洁燃料改造工程的100万吨柴油加氢改造,加快实施600万吨原油扩能改造工程,完成年输油能力70万吨的钟荆原油管线建设。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争取年内启动35万吨烯烃转化工程。磷化工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大力开发磷酸一铵、磷酸二铵、NPK复合肥等主导产品,建设洋丰10万吨合成氨工程,积极推进大峪口配套合成氨工程,力争高浓度复合肥产能达到185万吨以上,所占比重超过30%。依托中国化建公司,开展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

(二)建材业。加快永兴公司2500吨/日熟料、钟厦公司2000吨/日熟料等大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推进磷石膏、粉煤灰等废渣资源化,发展节能环保型建材产品,支持泰山公司纸面石膏板二期工程实施。在建设高强石膏粉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石膏粉精深加工。

(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日月油脂10万吨精炼油后续工程和中粮祥瑞油脂20万吨/年菜籽加工项目建设,推进中粮祥瑞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新美香金银花茶叶及绿原酸提取和广源食品饼干、康辉休闲食品、奶制品等项目建设。通过对京山国宝桥米、沙洋洪森米业等企业技术改造,开发精米新产品,扩大无公害大米产量。

(四)纺织业。加快钟祥庆喜维新10万锭环锭纺、京山伟嘉精梳气流纺等项目建设。支持SMS非织造布生产线整理改造,力争尽快达产,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五)电力生产业。加快国电荆门长源发电公司2×600MW燃煤机组工程建设步伐,争取年内基本完成主厂房建设。抓紧落实北山抽水蓄能电站新的投资业主,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推进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做好钟祥华山观风力发电项目扩大加密观测工作。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一)新医药。支持百科药业完成布洛芬扩产改造,力争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年。加快托拉塞米、巴柳氮纳、加替沙星等一批化学合成新药的市场开拓步伐。加快人白细胞介素11衍生物、喜树碱等一批治疗重大疾病药品开发与项目建设。

(二)电子信息。支持表面贴装晶体锁相环、片式元器件封带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光电子信息专项项目建设和达产,加快聚合物电路保护元件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新材料。重点开发和扩产银基氧化锡和铜铬25电触头、纳米碳酸钙、超细金属粉体、无铅焊料、高性能陶瓷纤维、油田化学品等新材料产品。

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

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注重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开发。继续用好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不断延伸资源梯级使用链条。加快泰山公司磷石膏制纸面石膏板项目的投产达产以及嘉信公司粉煤灰超细纤维造纸、脱硫氧化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荆门电厂脱硫改造等项目的建设。适时启动石化总厂第三台CFB锅炉改造项目以及硫石膏制石膏板项目,积极寻求磷石膏生产水泥外加剂等技术和项目,开展秸杆发电、木质聚合板材等项目的技术和前期准备。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就地深加工转化,严格控制高品位矿石外输。2005年,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力争达到14亿元以上,万元GDP能耗较上年降低3%。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贯彻《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在中石化荆门分公司、京山轻机、葛洲坝水泥厂、荆门电厂等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对百科药业、楚星化工、秦江化工、秦江水泥、钟厦水泥重点超标排放企业进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做好节能宣传、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节能监测执法。推行工业节水新技术,提高废水资源化率和再生水利用效率。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磷矿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通知》,抓紧编制《全市磷矿资源管理规划》和《全市磷化工业发展规划》,控制开采总量,规范开采行为,强化运销管理,合理配置磷矿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整合涉磷企业,年内关停年设计开采能力3万吨以下的采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或联合推进矿肥结合、矿化结合、采选结合;通过选矿,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加大深加工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荆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要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落实有关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项目建设,突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及环保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钟祥莫愁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沙洋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轻纺和农产品加工,推进产业集聚。京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机电一体化,培育相关产业集群。抓紧荆襄工业园的申报工作,以大峪口矿肥改造工程投产和王集矿业重组改造为契机,抓好荆襄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托荆门石化,策划建设荆门石化工业园,促进荆门石化工业由一企支撑向企业集群、由单一油品炼制向化工系列产品开发方向发展。

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荆门南城区建设步伐,推进中心城区向南延伸。积极引导乡村企业向重点城镇集中,城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以高新区拓展、县(市、区)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小区开发为依托,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

七、积极培育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

大力培植优势企业,争取200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8家,总数发展到45家,其中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销售收入过110亿元,湖北洋丰集团过20亿元,京山轻机过12亿元,百科药业、金龙泉集团、葛洲坝水泥厂等企业过5亿元,新增大峪口化工、京兰水泥、中粮祥瑞油脂、金龙非织造布、泰山建材等亿元企业。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十一五”质量振兴方案和名牌产品三年滚动计划,在争取湖北金龙泉啤酒保住国家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力争洋丰牌磷肥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认证,京山华贝、京兰水泥、鄂中化工等6家企业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认证。培育和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争取湖北宝源木业、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日月油脂等企业产品成为国家免检产品。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重点对洋丰集团、日月油脂等企业按上市要求进行规范,促其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

八、搞好经济运行调节

抓好煤电运组织调度。多方寻求市外煤炭资源,抓好市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外流。做好迎峰度夏错峰避峰预案,科学、合理、有效用电。积极争取铁路部门支持,协助企业争取更多运输计划。充分发挥水路运输作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缓解运输紧张矛盾。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抓好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积极推进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省“双百”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我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改善和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环境。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一视同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转轨。抓好宏图飞机制造厂破产重组工作,服务在荆中、省企业主辅分离改革,推进东光集团有限公司、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权转让与合资,深化荆襄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脱困,进一步解决企业改制中资产变现、职工安置、债务化解、证照办理等遗留问题。

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利用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金龙泉、百科药业等企业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持新美香、格林美、航特机械、日月油脂、龙源石膏等企业创建省级技术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中小企业技改专项、科技三项经费,建立和完善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中介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5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一、1-3季度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特大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贯彻落实温总理“三个两手抓”的指示精神,科学统筹,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势头,主要体现为六个持续增长: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1-3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比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比增%;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比增%;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比增%。二是规模以上工业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亿元,比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增加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增长%。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增%。其中,城镇投资完成亿元,比增%;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比增%。特别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在国产实业项目投资拉动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增%。四是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实现万美元,占市任务%,比增%。五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地方级财政收入亿元,增长%,财政收入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六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增%;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比增%。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县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今年来,我县克服持续强降雨、特大洪灾、燃油供应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扬等不利因素影响,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招商引资和相关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项目工作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①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我县充分利用“6·18”、“9·8”等重大招商活动,大力宣传xx,推介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月份新签约项目95个,是去年同期的1.28倍,总投资49.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88倍(其中生产性项目81个,总投资43.6亿元);新开工项目74个,总投资23.1亿元,完成投资4.9亿元。②“双百”项目成效明显。新签约“双百”项目80项,总投资48.94亿元(其中生产性项目68项,投资43.22亿元)。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金业复烤扩建、富源150万吨旋窑水泥、兴鑫和国产实业旋窑水泥二期等11个项目。

新开工项目64项,总投资22.73亿元,完成投资4.36亿元(其中生产性项目51项,投资17.06亿元);新竣工项目44项,总投资8.85亿元,完成投资5.51亿元,其中生产性项目37项,投资7.92亿元。③“三个一百”项目进展顺利。今年我县有71个项目被列为市“三个一百”项目,其中重点项目4个。新增长点项目27个,完成新增产值7.2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04.7%。重点投资项目31个,完成投资8.7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0.2%。重大储备项目13个,总投资57.03亿元。④标准厂房建设和工业用地征用报批稳步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方面,1-3季度完成标准厂房建设19.85万平方米,在建11.3万平方米,近期拟建15万平方米。至今,累计完成标准厂房建设22.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征用报批方面,已经省批准共29个项目用地,总面积1433.06亩,其中工业项目用地5个批次24个项目,面积1213.9亩。已完成四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共10个项目用地的土地预审工作,面积2064.5亩,其中城郊工业集中区3个项目面积774.27亩已上报省厅待批。

二是扎实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我县把“一园四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资金上优先安排,人力上优先调配,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目前,“一园四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莲花工业园区,已入园28个项目,投产16个项目,今年累计实现产值1.1亿元。当前,正在实施规划测试工作,规划面积将达到1万亩。1-3季度完成征地130亩,平整工业用地110亩,正在报批500亩。园区内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加大,拟再新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力争元旦前完成。城郊工业集中区。已批准用地353亩,待批765亩,完成征地805亩。正在实施6栋共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目前已有福广制药“克艾特”胶囊生产线、环保生物农药生产线,正太纺织、思彤服装、海天服装、集立鞋业、西华家具等企业落户。坎市工业集中区。已完成870亩土地报批和580亩工业用地的“三通一平”工作,完成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另有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已引进楠洋实业、胜捷家饰、金业电子、鑫胜佳电子、盛丰机械等20多个项目。抚市工业集中区。已完成400亩土地报批工作,签约了投资5000万元的洁净煤加工和投资1800万元的博士鞋业等项目。金丰工业集中区。已完成519亩土地报批手续,完成征地480亩,首期500亩工业用地的“三通一平”工作正在实施,目前已有宝源达等2家电子 项目签约落户。

三是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溪合线、陈高线二期路面工程已通过省、市质量监督验收,共完成建安投资2460万元;高虎桥、湖雷十二驳桥及接线工程和抚市抚溪沿河大道已开工建设,共需投入1243万元;省道309线xx到岐岭路段10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33亿元,将于春节前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建设不断推进,1-9月份,共完成农村路网建设38.1公里,直接投入资金1990万元。公路水毁修复工作进展顺利,桥梁、涵洞、塌方等工程已全部修复,全县主要公路干线恢复正常通车,共投入资金4256万元。电源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县电力公司股份制改革,7月25日福建省xx供电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完成了莲花变和抚市变增容工作;城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湖山35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完成选址、征地工作、现已进行三通一平工作;另外,110千伏岐岭变和220千伏先锋变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已下达580万元,目前该项目即将启动。

四是突出抓好规模以上工业。我县把规模以上工业作为抓工业生产的首要环节,切实加强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煤电油运方面,进一步做好煤炭、电力、运输和成品油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通过科学调度,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的需求。资金方面,督促企业用好、用活金融政策,进一步推进政银企会商工作,切实帮助解决企业资金缺口。8月中旬召开了银企洽谈会,6家商业银行(信用联社)分别与10家规模企业签订14份银企合作协议,签约金额3.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资金1.91亿元。加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担保力度,1-3季度共为企业办理贷款担保31笔5632万元,在保余额6963万元。劳动力方面,针对企业“招工难”的情况,我县专门制定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并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回归工程”,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到县内务工。今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5期6917人,为企业推荐了4000多名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力。由于措施有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总体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增%。

[netpage]五是着力实施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我县把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作为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规模规范有序发展的首要工作,认真部署,狠抓落实。已完成《xx县“十一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xx县煤炭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编制工作,对要求需关闭的5家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六证”齐全的煤矿,正在做政策宣传解释和煤农思想工作,年底可以如期关闭。加大打击无证非法采矿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今年来,共巡查无证矿山833个,立案查处159件,炸封硐口37个。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对煤矿非法生产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煤矿非法生产失职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下发了《关于责令洪山乡和峰市镇花岗岩开采矿山停产整顿的通知》,要求花岗岩矿山全部停产整顿,直至符合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才可以重新开工。安全生产方面,1-9月份全县事故起数288起,死亡61人,受伤321人,直接经济损失52.27万元,四项指数同比三升一平,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六是全力做好重建家园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县高度重视,成立了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健全县领导和县直部门挂乡镇、乡镇领导挂村、包村干部挂点、党员干部挂重灾户的挂钩责任制,选派82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一定政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员干部组成灾后重建驻村工作队,在重建家园中,除坚决兑现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每户5000元等10项优惠政策外,结合实际,我县另外出台了7项优惠补助政策。目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到9月30日,全县已下拨重建补助资金1956.3万元,2280户重建户已全部建好一层或搬迁入住。

七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确定了44个村为试点村,其中坎市新罗、洽溪和湖坑洪坑、六联4个村为重点示范村。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从今年起,我县每年将大约拨出1500万元资金,重点实施旧村改造和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到目前为止,全县完成了4个重点示范村的村庄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项目建设主管部门所承担的方案细化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其余试点村正积极进行项目申报并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

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六千”水利工程和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进展顺利,至目前为止我县修复水毁工程总数3195处,完成投资2703万元,恢复灌溉面积13.2万亩,恢复人饮困难11.5万人。积极做好农业生产工作,1-3季度,预计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12.12亿元,比增7.8%。新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已组织上报全市农产品加工和种养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7家,上报新一轮省级龙头企业3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我县被正式确定为全省新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一,已制定了具体试点实施方案(草案),11月份起正式实施。农村换届选举顺利进行,到目前为止,全县261个村委会已完成了249个村的换届工作,其余的村也将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

虽然我县前三季度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虽然1-3季度财政增收幅度较大,但是今年投入抗灾救灾资金较多,同时,随着公务员增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财政需要配套的资金不断增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弱。1-3季度莲花工业园区仅新签约入园合同项目8个,总投资4.4亿元,分别占全县新签约项目和投资总额数的8.4%、8.8%;新开工项目6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分别仅占全县新开工项目数和已完成投资数的8.1%、6.1%;实现产值1.1亿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8%。园区的聚集、幅射、带动能力还相当弱。三是外贸出口出现下滑势头。1-3季度,我县外贸出口仅为782.8万美元,完成市任务的44%,比降7%。表明我县出口企业数量偏少,受市场环境影响大,也说明我县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四是生产要素制约仍然突出。资金方面,受中央宏观调控的影响,银行贷款总体偏紧,全县主要工业企业缺口资金超过2亿元,一些项目无法如期实施;劳动力方面,除了缺少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之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缺口较大,仅电子、纺织、竹木藤加工三个行业就缺口2750人;电力方面,下半年我省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79分,增加了工业企业用电成本;成品油方面,今年来国家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汽油每吨共上调750元,柴油每吨共上调650元,导致汽油、柴油运输货车每吨公里增加成本0.026和0.024元,对我县运输、建材等行业影响较大。

二、第四季度工作安排

第四季度是工业生产销售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黄金季节,我县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科学统筹,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努力拼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持续完善规划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规划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为了适应新一轮大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县正在编制和完善四个规划:一是xx县县域发展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二是对xx县县城总规进行修编。三是修编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四是着手规划设计客家文化城。客家文化城占地约1.5平方公里,集客家文化、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于一体,从而形成我县“参观客家土楼、沐浴客家文化、龙湖休闲度假”旅游新格局。

[netpage]2、持续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跟踪在手项目。其一,力促在谈项目升格为合同项目。对xx华厦民族风情园、福广制药“克艾特胶囊”生产线、环保型生物农药生产线、兴鑫水泥二期、车载液晶电视、装载车配件、手机充电器生产、二甲醚等在谈重点项目,做到紧盯死守,持续攻关,力促尽快升格为合同项目,并早日落户。其二,力促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国产实业水泥二期、富源水泥、宝源达电子等已签约但未开工的21个项目,进行主动回访,派专人抓服务,抓落实,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其三,力促在建项目尽快竣工。对去年开工的西华家具等一批重点项目,继续加强协调,促其加快建设进度;对上半年新开工的楠洋实业、银龙食品、双湖实业密封变压器生产、不锈钢用品加工、海宜玻璃饰品、三星高级包装用品加工等项目,要求挂钩人员及时帮助业主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其早日建成投产。其四,力促竣工项目尽快投产。对已竣工的龙发特种玻璃、胜捷饰品、力工机械等项目,督促它们加快完善工装设备,抓紧调试,尽快转入正常生产。同时,对已签约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对无法如期履行合同的项目,及时中止和解除合同,收回工业用地。

二是狠抓招商引资。重点组织好“11.18”第三届投资龙岩项目洽谈会工作,力争再签约一批符合我县“6+3”产业的项目。同时,加强同各地支乡协会、同乡会、联谊会和我县聘请的投资顾问的沟通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xx、推介项目的力度。

三是及早谋划明年重点项目。紧紧围绕“6+3”产业,认真挖掘项目、筛选项目,突出抓好重点、重大项目,抓好有带动性,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继续做好省道309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漳永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大与省市的沟通,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列入省市建设盘子,力争在重点项目的数量、总投资额和年度投资额三个方面比今年增长50%以上。

3、持续推进载体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首先,抓好交通重点项目投资进度。抓紧永岐公路开工建设进度,力争第四季度完成投资万元;加快抚市抚溪沿河北路、高虎桥、湖雷十二驳桥和全县农村路网等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今年要完成农村路网建设100公里。稳步推进省道309线xx城关至接官亭和湖雷至合溪剩余10公里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确保明年实现动工。其次,加强电源电网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关110千伏、湖山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度,扎实推进坎市先锋220千伏、岐岭110千伏输变电项目的勘察设计和招投标等工作,争取早日实施。第三,推进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水利水毁设施修复,推进水利“六千”工程,对汀江防洪三期工程、灌洋灌区节水工程、60公里标准化渠道等项目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如期推进工程进度。

二是加快一园四区建设步伐。把“一园四区”的规划建设作为第四季度工作重点。莲花工业园区,第四季度拟完成征地1000亩,报批用地500亩,平整土地200-300亩。继续完善环园路、排污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各项生活附属设施。加大入园项目的招商力度,确保实现全年开发项目10个,完成招商引资额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万元,全年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的目标。四个工业集中区,全面完成规划工作,尽快完善“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确保项目的落地需求。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工业用地报批征用步伐,确保完成十个工业项目的土地报批任务,面积2065亩。通过努力,力争全年开发项目10个,新开工项目10个,完成招商引资额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全年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同时,严格把关入园项目,对入园企业在土地容积率、产业关联度、投资强度、产量等方面严格执行标准,真正把好项目、大项目、有优势的项目引入园区和工业集中区。

三是确保完成标准厂房建设任务。加快在建和拟建标准厂房的建设步伐,对城郊工业集中区正通创业园在建的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进行重点跟踪,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对湖雷5万平方米和莲花工业园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加大前期工作,力促10月份动工。对目前全县在建的标准厂房强化督查,确保“11.18”前全面实现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任务,力争年底前实现30万平方米。

四是继续优化投资软环境。继续完善在用地、用水、用电、用工和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企业加快落地步伐。积极做好行政服务中心筹建各项工作,力争11月6日正式挂牌运作,真正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的服务方式,做到规范审批,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4、持续抓好三次产业,壮大经济总量

一是抓好工业经济。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综合协调调度各种生产要素,积极破解金融、用工难题,提高工业增长速度。其一,促规模以上工业达标增产。对闽富铁合金、宏洋竹木、永鑫金属铸件等36家增速低于10%的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逐个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其加快发展;对正太纺织、双湖实业、鹏星工艺品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实行重点挂钩,挖掘潜力,增加产能,确保实现预期增长目标,争取纳入新增规模企业统计范畴,力争今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全县全年达到100家以上。其二,促新增长点项目增产超产。对新增产值有望达300万元以上的40个新增长点项目,加强协调服务,力争全年实现产值5.8亿元,新增产值3.2亿元。其三,促新投产工业项目达产达标。对新投产的国产实业一期生产线、力工机械、成龙机械等44个“双百”项目,继续定人、定责、定进度,确保实现预期生产目标。

[netpage]其四,促矿业经济安全增效。严格按照上级有关煤矿关闭整顿和生产能力复核工作要求,持续高压打击无证非法采矿行为,加大力度完成今年5家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煤矿的关闭工作,做好明年25家年生产能力3万吨以下煤矿关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编制资源整合方案,并报省政府立项审批;加快剩余14处联合改造、技术改造矿井施工进度,确保年底竣工投产;牢牢抓住销售旺季,积极做好煤炭安全生产和销售工作,实现有证矿年产原煤超300万吨的目标。同时,继续做好洪山乡、峰市镇辖区内24家持证花岗岩开采矿山停产整顿工作,加快花岗岩矿区重新规划设计和资源整合进度,力促花岗岩矿业做强做大。其五,促出口企业大幅创汇。重点协调永侨藤器、宏洋竹木等6家外贸出口企业,解决生产、出口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推进正太纺织、西华家俱、胜捷家饰等3家外资出口企业投产达标,确保全年实现3000万美元出口目标。

二是抓好农业生产。其一,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水利水毁修复工程,统畴安排农综开发、“六千”水利和烟基工程,保证主干渠道和高优农业示范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争完成2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确保春耕生产用水。其二,加强农产品加工销售。抓住水果、蔬菜市场价格看好,生猪市场价格上涨等有利因素,把扩大冬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好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作为促进农民灾后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力争完成冬种16.5万亩,重点扶持好日子食品、天鹏红柿、园东食品、养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棉花滩库区服务有限公司等一批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6.5亿元,比增3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34%,比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挖掘永侨藤器、紫金木业、宏洋竹木等65家竹木藤加工企业潜力,使之成为我县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落实跨区域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确保生猪、美蕉、瓜菜、红柿及其加工品等大宗农产品外销顺畅。其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做好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县内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农民工社会保障等工作,力争实现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实现转移劳动力11.4万人,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目标。其四,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44个试点村村庄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年底前完成试点村村容整治任务80%以上,力求各试点村工作在今年内取得初步成效。

三是抓好旅游产业。以土楼申报“世遗”为契机,在做好申报“世遗”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积极谋划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其一,加强对己签约旅游项目跟踪服务力度。重点促进北京慧点土楼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和龙湖狩猎场项目早日建成营运,力促投资15亿美元的xx华夏民族风情园项目早日开始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动工建设。其二,加快旅游配套项目建设。重点是加快客家文化城的规划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县旅游内涵。其三,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区域协作。充分利用厦漳泉龙岩金门五地市无障碍旅游优势,强化与武夷山、泰宁等地的联系,力争将土楼列入省内知名品牌旅游线路。

5、持续强化财税征管,确保收支平衡

一是重抓主导财源。强化对煤炭、水泥、电力、商业等税收主要增长点和对增值税、烟叶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主要税种的收入目标管理,加强财、税、库、行协调,确保实现全年5.5亿元的目标。

二是突出税源培育。加快“两权”市场培育,增加经营性出让收入。继续加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力度,争取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一批投资额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税收额较多的企业,为我县今后税收的快速增长奠定基础。

三是规范运作体制。大力推进电子票据化改革,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改革,严抓行政事业性收费、资源准运证票据和营运矿产品车辆管理,健全非税收入征管机制。继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严格执行公用经费限额管理、工资总额包干管理、预算外收支管理、财务报销管理和监督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政预算执行和管理到位。

第6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全县上下要以贯彻落实《规划》和加快建设向莆铁路、高速公路为契机,开阔视野,致力发展,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宜居利居乐居的城市,构建驰名全国的山水温泉生态旅游县。围绕这一总体定位,确定的发展目标是:

经济跨越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较好进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到2015年,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县(市)中游水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实现比年翻番;旅游、创意、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协调。

社会祥和文明。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基本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合计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以上;城乡文明素质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73%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5%以上;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到2020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接近经济较发达县(市),基本建成以旅游、水电、纺织、创意、文化、健康、体验、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化保障措施

(一)优化空间布局。立足资源优化配置,以向莆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和省道线改造为依托,大力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构筑“一圈、一线、一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圈,即县域中心圈。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主城区、南城区为核心,包括太原和清凉组团,重点发展旅游、酒店、商贸、文化、金融、信息、物流等都市低碳绿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品位,建成全县经济、政治、文化、旅游集散中心。

一线,即大樟溪沿线。以大樟溪干流能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带开发为依托,重点发展水电、山水温泉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等。

一带,即中高山地区特色产业带。重点发展建筑业、高优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交通、能源、信息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继续推动向铁路、高速公路、兴化湾至三明尤溪(段)高速公路建设,谋划与清、等周边县市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新建省道线林洞村(清界)至渔溪段、清凉柴头桥至下林段公路,谋划建设清凉太平口至刘岐大桥环城公路;全面完成省道线公路改造,推进县、乡公路提级改造、县际断头路和自然村公路建设;加快汽车南站、南城区物流园区、梧桐和长庆物流节点建设;加强拆渡建桥和危桥改造;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2、构建绿色能源保障体系。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统筹推进地热资源和大樟溪水资源开发利用。做好大樟溪梯级电站开发和供水规划,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督促在建的界竹口电站尽快建成投产,谋划推进龙湘、新店、岩前、莒口电站建设。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二五”中期前动工建设。加大落后产能电站实施技改力度,提升电站自动化水平。加强城乡输变电线路建设,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大力推进城区电网缆化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天然气供应系统建设;实施农村沼气工程。

3、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应用水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城市网络;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推广与应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快建设面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偏远乡村的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普及率;深入开展信息等级保护,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现防灾减灾的协同防御与联动处置。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防与应急救援体系、自然灾害综合防范抗御工程体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自然灾害灾后恢复与重建体系。加强防洪排涝、水利除险保安、蓄水引水、气象减灾、防震减灾、地质减灾、农业减灾、林业减灾、渔业减灾和灾害紧急避险场所等建设。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李果、青梅、食用菌、绿色蔬菜、油茶、茶叶、林竹、特色禽畜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力争2015年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以上。加快发展大棚果蔬等设施农业,加强农业“五新”推广和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托旅游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发展花卉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申报注册和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引进台湾资金、技术、良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承接台湾农业项目,着力打造台湾优质水果基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牢固树立生态经济意识,敢于突破产业边界,以()创意产业园、海峡()影视基地、台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健康产业,要依托温泉与生态优势,加快发展集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体验产业,要融合旅游业、农业等要素,大力发展以休闲农耕、亲水运动、攀岩、露营等为内容的体验经济;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产业,借鉴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经验,积极融入武术、古代名士名贤、民俗民风等特色元素,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创意产业,要择优引进工业研发、建筑设计、网游、动漫、影视制作等创意项目,推动其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要着力引进航空材料、军工材料、医疗器械、保健用品、清洁环保产品等高附加值产业,并加以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要引进现代纺织服装大企业、大集团,对接服装时尚创意设计模式,发展纺纱、织造、高档服装及面料等业态,促进纺织服装企业高端化,力争到2015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竹草编工艺品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积极承接对台产业项目,努力引进先进制造业等项目,谋划发展总部经济。

3、做大做强建筑业。继续推行回归企业扶持、鼓励政策,吸收境外企业入驻,鼓励建筑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和要素集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壮大企业实力,拓展建筑业务领域和市场,推动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资质晋级。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安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建筑业税收达2亿元以上。

4、打造山水温泉旅游胜地。突出山水、温泉、文化元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建设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以大樟溪旅游产业带建设为龙头,促进旅游要素均衡快速发展,推进旅游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酒店、度假、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产业集群。加强旅游产品宣传与推介,广泛拓展省内外客源市场,依托“海峡旅游”品牌,大力推动对台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提升旅游整体效益,打造旅游经济强县,切实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5、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制定实施服务业、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发展物业服务、商贸餐饮、健身娱乐等消费业,推动一批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和新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保险、咨询、评估、等生产业。积极承接台湾服务业转移,着力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

(四)统筹城乡发展。抓住省、市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逐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大县城建设力度。落实修编后的《县城市总体规划》,拉开城市建设新框架,形成“一城”、“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利居乐居城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重点区块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突出城市重要节点、重点景观、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风格设计,彰显山水生态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建成山水温泉旅游城市核心区。以火车站站前广场、站前大道、南北江滨路等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南城区开发建设;以城区滨水景观工程、景观整治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带动主城区改造提升和西城区开发。有序推进太原和清凉组团开发,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力争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园林县城、文明县城。

2、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抓好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和修编,科学布局建设空间,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城镇体系。加快葛岭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用活用好试点政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宜居乐业的风情小镇。加快推进中心集镇建设,发挥中心集镇在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文明向乡镇延伸覆盖,全面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实现差异发展。

3、大力建设新农村。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发挥“双百工程”带动作用,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支持农民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大农村民生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广播电视、邮政通讯、电网改造升级、商贸流通设施等建设,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管理,到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1、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抓好城乡幼儿园、实验小学搬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积极谋划发展高等教育。卫生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成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实施县中医院搬迁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达标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并完善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长效机制。

2、大力推动发展文体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县文体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特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积极做好对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交流和樟坂乡贤第等对台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支持文艺创作,打造文化精品。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3、着力促进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各类保险覆盖面,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养老、新农合和新农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妇女儿童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机制,推行依法处理事项“路线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落实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安生生产监管体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大幅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水平。

6、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以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突破口,坚持引人和引智相结合,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科学选才用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化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到2012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80%以上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80%以上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标准。

1、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把新上项目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严格监管重点能耗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节能政策,推广节能技术,确保完成年度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2、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加快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进程。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建设好大樟溪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区、风景名胜景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四绿”工程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实施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能力。

(七)深化改革开放。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拓展开放领域,增创改革开改新优势,到2015年改革开放水平实现大幅提升。

1、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探索推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聘任制度,拓宽现有融资平台业务领域,做大做强城司和国有资产营运公司,谋划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政策,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BT、BOT等融资模式;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资产,提升资产运作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信贷、林权制度、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管理等各项改革。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创造创新能力。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着力引进境内外生产要素、服务体系和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出口结构,增强农产品、纺织服装、工艺品等地产商品出口,提高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市场多元化,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出口份额。

(八)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坚持强投入、高速度、上水平、保质量,在实施好向莆铁路(段)、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提速建设道路交通、市政项目,特别是抽水蓄能电站、汤埕温泉旅游综合体、创意产业园、万科地产、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设,要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征地、拆迁进度,加快项目建设,形成更多节点工作量,加快促进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加快策划生成一批推动跨越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企业互动平台,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创新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切实确保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到2015年,重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生产性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实现大幅提升。

三、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动落实

从加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明确领导责任。各乡镇、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作为实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县直部门要主动对接,细化方案,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并将其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7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以及市政府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全面部署*年工作。

一、*工作回顾

*是我局的“质量安全年”,也是推进“建设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之都”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建设厅的有力指导下,我局按照建设“和谐*效益*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安全为主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建柱造都”和工程顺利推进,十件大事和129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建筑业、燃气业、建设科技、建筑节能和预拌混凝土等5个“*”发展规划已实施,我局的职能作用和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明显好转,节能减排工作继续领先全国,建筑市场竞争逐步趋于理性,建筑业总产值稳步提升,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年建筑业总产值776.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6%(增加值174.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3%);建筑施工面积6578.4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413.6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50.66万平方米;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17.76万元。

(一)狠抓工程质量安全,打造平安精品工程。

*,我局按照“质量安全年”实施方案的要求,重拳出击,严抓严管,狠抓狠管,工程质量安全处于严控状态。2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3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16项工程获省优良样板工程,10项工程获金牛奖,42项工程获市优质工程奖,25项工程通过了省安全与文明施工“双优”样板工地检查,63项工程获得了市安全与文明施工“双优”样板工程称号。

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增强。一是组织开展全市季度结构工程检查和其它专项质量检查活动,实施商品住宅建筑逐套检验制度,开展住宅质量通病整治工作。全市结构工程合格率达到100%,政府工程竣工验收一次通过率达到100%,质量投诉下降14%。二是加强检测工作,检测中心全年完成建筑材料检验11.4万组,基桩检测2.3万根,工程结构检测258项,工程质量鉴定(含司法鉴定)205项,完成监督抽检6384样次,同比增长近一倍,并对全市26家检测机构进行了专项检查。三是与各区建设局、市安监站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对重点工程、地下工程、低价中标工程,以及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实施重点监督。全年共发生伤亡事故11宗,死亡14人,事故宗数下降35.2%,人数下降22.2%,控制在省建设厅和市安委会下达的指标之内。四是开展全市范围的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大检查,共检查建筑工地799项,发出14份停工通知书,64份整改通知书。五是加大处罚力度,公布施工安全检查结果排序,按照《*市建筑市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处理规定》,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给予停止承接工程的处罚。在碧水龙庭二期工程“11•3”事故中,对涉嫌犯罪的5名嫌疑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房屋鉴定管理办法》送审稿,探索建立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并推进了项目、企业、行业三个层次的建筑安全评价体系建设。3项工程被评为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市建设工程应急预案》等三个应急预案,并开展了应急演练。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建设工程质量论坛,得到了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决定今后将论坛固定在*举办。深入学习岭澳核电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并向全市建设行业大力推广。召开全市振兴建设工程质量暨优质工程表彰大会,制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指导意见》,讲了提高质量水平的40条创新意见。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开展轨道交通5号线BT建设模式调研,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开展政府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探索代建制、BOT等多种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继续探索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讲了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等建设性意见;开展大运会场馆和BRT项目建设调研,所提意义和建议被市政府采纳。积极参与轨道交通初步设计审查等前期工作,充分发挥了建设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优势。

顺利开展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市政府成立了地铁5号线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并将管理办公室设在我局。5号办成立以来,开展了5号线发包方式研究,积极主导了BT模式建设合同的谈判进程,参与了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制定了《5号线建设管理办法》,基本完成了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的承发包与合同谈判工作。积极探索设计施工一体化,起草了《关于我市轨道交通工程实施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改革的试点方案》。

(三)深入开展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全力推进绿色建筑项目示范。

加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组织在建项目建筑节能大检查,共检查民用建筑在建项目429项,并在媒体公布检查结果,对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较好的45个项目进行了表扬,对较差的93个项目进行了批评;开展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全年抽查40项工程,其中39项被责令整改;对241个项目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初步建立*市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监管体系;组织全市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被抽查的153栋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达标率为88%。在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检查中,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全力抓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试点。组织落实32个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达430万平方米,投资额130亿元,其中国家级示范有11个,涉及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我市和北京市、天津市一起被建设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示范城市,并完成了1139栋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统计,开展30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并进行了公示。中央电视台、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对我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积极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推广预拌砂浆工作。组织制定《*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管理规定》。积极开展塘朗山填埋场、深惠路、地铁3号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目前塘朗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已投入建设,今年春节前将可投入使用。逐步在全市建设工程中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并按规定使用预拌砂浆,启动了8个示范项目,初步建立推广预拌砂浆的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

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组团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绿色建筑大会,并获大会优秀组织奖。组织赴新加坡考察绿色建筑发展情况,撰写的《新加坡绿色建筑考察报告》受到了市领导的表扬。举办中法、中德建筑节能研讨会。建设部与联合国开发署、美国能源基金会以及荷兰等国家和组织在*实施的三个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此外,通过举办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现场会等形式,提高了广大从业人员和市民建筑节能环保意识。

(四)加强建设科技教育工作,推进建设领域自主创新。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加快重大关键问题标准的编制,指导企业标准的制定,加强企业QC小组和新“工法”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组织编制和修订《建筑基桩检测规程》等13个涉及建筑节能、节水、节材和保障工程质量的地方技术规范,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市需要的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加强科研和“四新”技术推广。筹备成立建设科技委员会。完成《*市建设科技促进办法》的起草。《*市建筑节能产品目录》。组织申报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9项、广东省建设厅成果推广项目1项,办理科技成果出深推广转化24项,*全市建设科技立项及成果推广转化指南项目31项,组织申报建设部“双百”工程4项。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市建设系统“金建工程”建设和立项申报工作,研究探索数字化工地建设,开展燃气数字化管理,目前已通过项目建议书的评审,即将批准立项。

推行“平安卡”试点工作。《关于加强建筑工人安全教育推行“平安卡”管理制度的通知》,并在宝安区和大型政府工程中开展“平安卡”试点工作。全年完成劳务工安全培训7万多人次,录入劳务工安全教育信息7万条,发放平安卡2万多张。

(五)深化招标投标改革,完善有形建筑市场阳光创优机制。

遏制恶性低价竞争和围标串标。完成市政府67号文的修订,并加快制定各项配套措施,编制资格后审程序及规则、商务标清标相关规则,修订监理招标文件文本和监理合同示范文本,调整监理招标投标办法,制定重大项目招标投标政策。改进评标方法,全年进场交易项目中标价与标底价相比平均下浮16.53%,较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逐步接近合理造价范围。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中标项目数量前10名的企业占26%、前30名占51%、前50名占64%。严肃查处*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等典型招标投标违规案件,保障了建筑市场的公平与正义。

进一步优化评标专家结构和评标规则。引进91位香港专家进入我市评标专家库,建立了资深专家库和应急专家库。编制针对不同工程的招标投标技术指导规则,规范专家评标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评标质量。

不断拓展交易中心服务功能。交易中心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地质灾害整治、环境评估等多类特殊工程主动进场交易;工程交易范围逐步从政府工程拓展到社会工程,从本市扩展到其它区域。全年共完成施工招标项目1205项,中标价339.57亿元,非强制进场交易项目359项,中标价总计43.3亿元,其中非强制进场交易项目数和中标价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强化工程造价管理。组织起草《*市建设工料测量条例》,出台《关于建筑材料价格波动时调整工程造价的意见》,修编《*市人工费计价标准》。近300条绿色建筑相关产品材料价格信息,对全市106家造价咨询企业成果文件进行抽查。全年完成审计工程项目61项,造价金额25亿元,核减工程造价0.54亿元,核减率为2.17%。

(六)规范建筑行业管理,努力促进行业和谐

进一步加强建筑队伍管理。了*度政府工程监理和第二批施工企业预选承包商名录,共有477家施工企业、75家监理企业入选。发展劳务分包,将实施劳务分包的工程范围扩大到所有政府投资工程,市属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到45家,是全省劳务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实行企业IC卡管理,对全市500多家外驻企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

努力建设和谐行业。继续开展清理拖欠工程款及建筑工人工资工作,共受理拖欠工程款案件297宗,清还工程款6.74亿元,受理欠薪案件683宗,清还建筑工人工资500多万元,涉及6300多人。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起草《*市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办法》。完成44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协调处理各类来信来访,参加两期“民心桥”节目,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此外,召开了全市建设统计工作会议,制定建筑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管理办法,行业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和加强。

(七)加强燃气行业监管,全力保障燃气安全。

强化燃气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市燃气条例》和*市燃气行业发展规划,实施《*市燃气管道及设施安全保护办法》,强化燃气管道及设施的安全保护力度。开展燃气安全检查,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的企业依法处罚,对燃气用户的入户检查率达到90%以上,杜绝了重特大燃气安全事故。广泛开展安全用气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近200万份,投入宣传经费120万元,用户燃气火灾爆炸事故和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同比分别下降32%和45%。

加快天然气转换进程。全年完成46万户居民用户天然气转换任务,比原计划提高了25%。目前,全市已有58万户市民用上了天然气,占全市管道气用户的72.5%。预计*年上半年将全面完成天然气转换工作。

(八)完善建设法规体系,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

加快立法进程。出台《*市建筑市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处理规定》,制定5个《*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配套规定和6个《*市燃气条例》配套文件。起草修订法规、规范性文件36项。开展行政法规规章清理,基本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的清理,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5项,取消9项,作一般管理事务5项。

加强行政执法。实施《*市建设局行政执法规程(试行)》,促进依法行政。全年共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58份,对5家企业暂停在本市承接工程。共记录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2245条,并先后两次在全市各大媒体,对受到红色和黄色警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公示,共有28家企业和13名个人受到红色警示,其中25家企业和10名个人被停止在本市承接工程或执业三个月。组织应对5宗诉讼案,除2宗仍在审理外,其余3件案件均判决我局胜诉。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建设局的层级监督,同时加强了对光明新区、市地铁公司等委托执法单位的监督指导。

(九)加强党风和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深入推进“特区干部好作风”建设,干部作风、政风进一步改观。交流、提拔46名处级、科级干部,全局精神面貌、工作状态焕然一新。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职工按规定全部实行了聘用制。继续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通过了市治贿办的检查评估。建立局内部情况通报会和办文质效统计、约谈、通报制度。初步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全市16个试点单位政府绩效评估中,我局排名位居前列;在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绩效测评中,我局业务办理中心成绩保持全市先进水平,并在重大投资项目绩效测评中连续17个月全市排名第一,获得了市行政服务大厅*度“先进窗口单位”称号。工会工作获得*度“工会先进单位”和“*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通过了计划生育兼职单位的达标考核。建设行业各协会强化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8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总结工作,这次全县农村工作会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形势,安排布置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布置,就过去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一个简要回顾,对抓好今年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三农”工作的效果和问题。

也是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年是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面实施“冲刺全省十强县,实现第二次跨越”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的一年。一年来,面对春涝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面对农业生产利息不时攀升的严峻挑战,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良好成效,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突出效果主要表示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实现新跨越。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0.13亿斤。两年纯增10亿斤,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贡献了十六分之一的份额,跨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提前实现了县委确定的3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宏伟目标,率先完成了县委“双十双百亿发展战略”所确定的农业战线工作任务。同时,更值得一提的粮食生产为我县的县级财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去年国家对我县的产粮大县奖励就达855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亿元。

十五”时期的2倍。先后完成了倭肯河大型灌区的联合干渠渠首、学兴干渠渠首、三合干渠渠首三大渠首工程;完成了安兴等4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打水源抗旱井1268眼,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0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实施了祥顺生态农业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1.8万亩;组建超千万元农机合作社11个,大中型农机具发展到1114台(套)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累计造林1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森林经营工作全国领先,承办了国家、省、市三级森林经营现场会;建设水稻智能化育苗中心1个,水稻育苗大棚达到8200栋,大棚育苗率达81%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村产业结构不时优化。畜牧业比重逐渐攀升。具体表示为:种植结构上,突出了高产作物品种的比重,促进了粮食生产,同时加大了经济作物的推广力度,农民增收明显;农业结构上,突出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樱桃谷肉鸭和肉牛养殖,走出了向畜牧强县挺进的坚实步伐;产业结构上,突出培育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省、市龙头企业不时增加,强县富民的目标已初步呈现。

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速度最快,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变化最大的时期。全县第一批、第二批省市县级试点、示范村(镇、场)共27个,累计投入资金6.75亿元。试点村镇累计硬化道路163.68公里,70.85万平方米,配套修建路边沟118.48公里。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栽植绿化树木20.55万株,装置铁艺栅栏和水泥围墙27.1公里。试点村基本实现了绿树成荫,花草掩映,环境改善,村容整洁。27个试点村镇基本都确定了自己的立村产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达标,农村社会保证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了新农村“二十字”目标,特别是省级重点示范村哈蜚村,该村产业突出生产发展,成为全县的标杆,同时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新农村办公室的肯定和认可,经验在全省现场会上交流。

五是农村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130元。城乡人均纯收入比例由原来的2:1下降为1.7:1实施了国家级农村饮水平安示范县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省、全市均处于领先地位,省市农村饮水平安现场会在县召开并推广我县经验。实施泥草房改造工程,三年共改造泥草房10134户57.44万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明显提高。通村公路、客运班车通村率、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95%以上。改造农家店369个,配送率达72%扶贫开发实现整村推进24个贫困村,争取扶贫开发资金2650万元,8100人实现脱贫。

六是农村改革切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市场化,资源资本化明显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98个,带动农户9000多户。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探索出了适合我县实际的新路子,全县所有乡镇都推行了三资”委托服务制。

但是也清醒地看到影响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依然存在一是农业基础单薄。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虽然去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在现有基数高、基础弱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较快增长的压力不时加大;二是经营方式落后。县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3亩,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大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事实上,县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增产增效主要靠水、土地和农资的消耗,农业小生产和销售大市场,经营小规模和国际大竞争矛盾日渐突出;三是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农产品加工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民就业空间狭窄,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靠卖粮收入;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五是改革亟待深化;目前全县触及改革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遇到问题还比较多,农民反响比较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依然存在一定水平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六是投入缺乏,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担保抵押难,贷款额度小、利率高、期限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慢、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定要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认识当前形势,面对效果和问题。把当前的困难、潜在风险估计足,把有利条件利用好,克服松懈自满、麻痹乐观思想,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紧紧抓住“三农”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也是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年。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新战略体系的有效实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农村民生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量达到33亿斤,同比增长9.5%农业总产值实现41.4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500元,同比增长15%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围绕上述目标。

一)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我将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1继续优化种植结构。深入实施“扩米、减豆、增稻”战略措施。今年计划种植面积为325万亩。大豆由去年的85万亩减少到60万亩,水稻由去年的60万亩增加到66万亩,以此保证今年的粮食总产稳定在33亿斤以上,确保全国产粮大县名次前移。

2全面实施百万亩水田建设工程。立足我县水土资源条件。深入挖掘地下水,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扩大优质粳稻面积的机遇,力争3-5年时间全县新增水田45万亩,实现百万亩水田大县目标。今年通过老灌区配套挖潜、打井配电、旱改水、完善五小水利工程等措施,确保新增水田6万亩。另外,今年要全面启动牡丹江提水灌区一期工程,重点建设五家子等提水灌站和田间配套工程,为2012年发展水田面积奠定基础。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一是全力推进“良种化”工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四是全面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提高育苗规范和水平,争取在去年兴建一处智能化催芽浸种室的基础上,再建一处智能化育苗中心,同时建设育秧大棚1500栋,54万平方米,促进工厂化育秧进程。五是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倾力打造演武基旱田和哈蜚水田两个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六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鼓励和扶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今年要选择1-2个条件较好的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站试点。

二)重点做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不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核心。

1突出抓好特色种植。抓好经济作物种植,今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万寿菊种植。要按照小,大产业”思路,把万寿菊种植变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全县除迎兰乡外其余8个乡镇要坚决完成3万亩种植任务。二是有机谷子种植。江湾镇要重点打造有机小米品牌,扶持发展好土城子和苏格有机谷子种植。三是红菇娘种植。团山子乡、江湾镇要重点打造红菇娘专业村,扶持发展好我县这一传统特色品牌,使品牌变名牌,面积不时扩大,品质不时提高。四是蔬菜种植。依兰镇、团山子乡要重点打造近郊蔬菜种植基地,扶持发展好五国城、向阳和南东兴蔬菜种植专业村。同时林业局也要充分利用对青山、珠山林场和烟筒山林场的土地和地理条件,突出发展林场的蔬菜基地,力争建设成全县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区。五是绿色和有机水稻种植。迎兰乡、道台桥镇、三道岗镇和团山子乡要重点发展有机绿色水稻基地,力争打造1-2个全国知名的依兰稻米品牌,全力扩大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

2加快壮大畜牧业和水产业。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县是畜牧小县,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偏低,所以我要充分利用市政府出台的发展畜牧业扶持政策,加快向畜牧强县转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之路,今年要全力以赴抓好樱桃谷肉鸭生产,全力完成和扩建20个小区300栋鸭舍的建设任务,力争在5月底前300栋鸭棚全部投放鸭苗。同时重点发展猪、肉牛、绒山羊等几个传统产业,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10个,创建畜禽规范化示范场2个。另外,要继续抓好水产养殖,加大维修改造鱼池力度,突出发展冷水鱼,不时提高名特优养殖比重。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落实县委“三源”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我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产品向产区集中的政策机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重点抓好水稻、樱桃谷肉鸭、红菇娘、万寿菊等几个重点产业。整合扶持宏信米业、天晶米业,打造出引领我县的水稻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扶持金佰佳工贸公司,力促樱桃谷肉鸭屠宰加工厂满负荷生产;保证万寿菊种植面积,确保哈尔滨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寿菊深加工项目全面开工生产;扶持红菇娘饮料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促其成为我县的名牌和标志性品牌。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最关键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今年,着重在五个方面抓推进。

1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省(市)农村工作会议,水利工作会议均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市)水利发展及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月6号市水务局检查调研组将来我县专题检查我县中央1号文件落实情况及“十二五”县水利项目规划情况。这些举措彰显了国家、省、市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兴水利的坚强决心。对此,要乘势而上,科学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和项目建设规划,切实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为农业丰收提供可靠保证。今年重点抓好10项工作:一是巴兰河灌区迎兰渠首及田间配套工程。二是全面启动牡丹江大型提水灌溉工程及田间配套工程。三是倭肯河大型灌区三合渠首配套工程。四是巴兰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五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所确定的永发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六是全国饮水平安示范县工程收尾工程及老井改造工程。七是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八是新立等4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九是全面完成巴兰河丹青中型水库的审批工作,力争列入计划。十是完成长江屯水电站、福兴抽水灌区及江河堤防体系工程前期工作。

2推进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全力争取更多补贴资金。实施全县推进战略,下大力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今年要努力做好新增10个以上千万元装备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争取工作,努力争取省市对我县的大型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械装备政策,使农机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要积极配合农垦做好江北农机工业园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协调省市农机部门力争将江北农机工业园区生产的主要机具列入省补贴目录。

3推进高标准良田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以方田化、平整化和渠系硬化为重点的水田土地整理工程。今年重点抓好巴兰河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及哈蜚灌区渠系配套为主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

4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及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今年重点抓好祥顺万亩生态农业治理示范区工程;继续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高标准绿化村屯25个,实现辖区内国、省干道全面绿化,依照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重点推进乡镇所在地绿化工作,力争达到生态示范乡镇标准;积极实施农业生态循环工程,大力开展节水、节肥、节药、节资源的节约型农业,推进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今年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处,同时全面启动使用愚公乡新宏村大型沼气站,完善其管理使用机制,完成哈蜚村秸秆固化站建设并投入使用。

5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依托市预警基地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适时加密,力争做到全覆盖,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

四)进一步保证和改善农村民生

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全部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就全县而言,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各项保证措施,切实推进农村民生的保证和改善。今年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点上抓亮点。面上抓整治”思路,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第一、二批省市级试点村要全面达标升级,全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原有建设效果,使之成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是今年启动第三批新农村试点。县里依照“一乡(镇)一村(屯)思路,确定迎兰乡中原村、道台桥镇道台桥村和团山子乡远大村为我县市、县级村庄资源整合示范样板村。特别是迎兰乡中原村作为市级示范村,要全面规划和建设好朝鲜民俗聚集区,力争成为省市样板。总之,要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和亮点,示范引领新农村建设登台阶上水平。三是依照省新农村建设政策,今年省里不再确定试点村,由各县、各乡镇开展建设,省确定星级建设规范,达到哪级规范给哪级标准的奖励。因此,今年各乡镇要自行确定一个新农村建设镇级示范村,该村可以是原试点村,也可以重新确定,各乡镇要集中力量抓好示范村建设,会后,各乡镇将自己确定的示范村上报县新农村办公室,全县将以市、县、镇三级示范村参与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星级评定。四是全力改造农村泥草房。今年要撤除改造农村泥草房3500户23万平方米,确定迎兰乡中原村、团山子乡远大村和道台桥联民村三个村为我县泥草房村资源整合示范村,努力提高和改善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五是各乡镇未列入到试点示范的村(即非试点村)依照县今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开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均享受县级以奖代补政策,但今年非试点村建设要严格履行申报审批顺序,未经审批同意建设的项目,县政府不予补贴。六是泥草房改造补贴只有三个示范村享受,去年确定的13个试点村场不再享受泥草房改造奖励政策,其他村也不享受补贴政策。

2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各乡镇要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要高水平,前瞻性地科学修编城镇规划和区域控详规划,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城镇。二是要实施农民进城镇工程。依照市委、市政府的百万农民进城镇工程”要求和县委王书记指示,依兰镇要抓紧启动向阳村、五国城村“村变社区进城镇”工作。其他乡镇也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城镇工作,待县委、县政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后,要强力推进加快小城镇人流、物流的聚集。三是要全面启动乡镇所在地环境整治和绿化达标工作。依照县委全会要求,现在要立即动手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确保今春能够完成绿化、净化、美化的目标。四是要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镇所在地的道路、排水、亮化等基础设施水平,想千方设百计,跑部进省市争取资金和项目,全力推进小城镇的硬环境建设。达连河镇作为全县首个小城镇建设和管理试点镇,要按照县委66次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充分掌握好县委赋予的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综合执法管理等方面的局部县级管理权限,加快建设小城镇,探索和总结好小城镇管理方法,为全县推进城镇化趟出路子。

充分利用好市《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3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加大培训力度。由季节性转移向终年转移转变,今年要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75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9亿元。同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农民返乡守业和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

完成第五批13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4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个,产业化项目5个,确保投入资金在700万元以上。

五)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要不时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要理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今年要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的85%以上。加快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资本化进程。要巩固和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适时启动集体林权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林权流转,信贷抵押,投资融资等政策措施,推动林业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的目的

2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营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党的农村政策基石,要毫不动摇的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坚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解决当前农民收入滞缓,破解农村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殊途同归,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肯定要求,没有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难以建成现代化大农业。因此,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以村委会为流转平台,整体向外招商的哈蜚模式。二是以现代大型农机合作社为流转平台,建立集中耕作区的久兴模式。三是以村级组织成员牵头,以自愿组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集中农民承包土地统一经营的合作社模式。四是以农村能人牵头组建的家庭农场为流转平台,反租倒包经营其他农民承包土地的农庄模式,等等。各乡镇都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形式,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现代大农业的目的

3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结合村庄资源整合。加快建立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和平台。今年要按国家统一要求和部署,全面完成乡镇的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机构改革任务。深入实施“三资”委托管理,三月底前要达到规范。

六)紧好当前。

1切实抓好备春耕生产工作。要做好春耕生产计划和备春耕的宣传、发动、协调等工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打假护农保春耕。

2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尽管去年我县被授予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先进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保证全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第9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一、20****年总体经济运行情况。两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幅均在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幅30%以上,利润、利税增幅在35%以上,其中莱芜利润增幅达1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在18%以上。

二、20****年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安排。淄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增长18%,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莱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力争20%,技改投资增长30%,万元GDP能耗下降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

三、20****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淄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0亿元,增长18%,实现利润26亿元,下降2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增长17%。莱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3亿元,增长18%,实现利润、利税分别增长48.1%和4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亿元,增长19%。

(二)一季度及上半年预测。淄博:预计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0亿元,增长16%,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利税、利润分别下降20%、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利税、利润仍为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莱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0亿元,增长18%,实现利润、利税分别增长48%和4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18.5%。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8亿元,增长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亿元,增长18.2%。

(三)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宏观环境趋紧,发展速度有可能放缓。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由“一防”变“两防”,调控政策由“双稳健”变为“一稳一紧”,调控手段由信贷、土地“两道门槛”变为信贷、土地、节能减排“三道门槛”,新上项目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原材料、燃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企业组织生产的难度加大,利润下降。齐鲁石化前两个月销售输入下降9%,利润减少17.7亿元。淄博市因受煤炭价格上涨、运费增加,预计一季度影响效益12亿元;燃气价格上涨影响用气企业效益4000万元。莱芜市因铁矿石涨价,莱钢、泰钢、九羊三家钢铁企业增加采购成本将增加5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因发电企业度电成本上升0.09元,1—2月份莱芜电厂亏损1036万元,莱城电厂利税下降24,6%。三是资金供应紧张,资金使用成本上升。莱芜市有重点项目的31家企业资金需求97.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63亿元,全市全年贷款计划增量仅为40亿元,市外10亿元,缺口13亿元。莱钢、泰钢、九羊三家钢铁企业因利率上调增加利息支出2亿多元。淄博市对百项重点工业项目调查统计,41个项目有资金缺口,缺口额59.3亿元,占项目计划投资额的21.4%;已建成投产的26个重点项目大部分反映流动资金不足,缺口5亿元。部分企业由于建设资金断链,或延长工期,或被迫停工,或投产后不能达产达效。经对部分重点企业调查,大部分自筹资金不足40%。四是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人力成本增加,影响出口企业效益,致使一些出口企业转向国内销售,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兰雁集团反映,前两个月订货减少,效益下降。五是钢铁价格上涨突出,对下游企业影响严重。目前钢材价格因品种不同,价格上涨在350元—700元/吨不等,2月份莱钢的综合售价已达4880元/吨,环比提高139元/吨,预计新财年矿石价格到位后还将上升,必将增加钢铁使用企业如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的经营难度,引起成本推动型的机械产品价格上升。

四、企业投资情况。20****年,淄博、莱芜两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646.83亿元和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和25.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分别为276亿元和70亿元,增长27%和33.5%。

20****年技改投资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淄博、莱芜两市计划增幅分别为21.4%和30%。1—2月份,两市分别完成技改投资48亿元和24亿元,增长18.7%和27.2%。预计一季度两市可分别完成67亿元和29亿元,增长19.7%和39%。上半年两市均可保持20%以上的技改投资增幅。

淄博市20****年结转续建项目30个,一季度新开工25个,投资额191亿元。****年下半年和****年上半年投产项目50个,可新增销售收入203亿元。莱芜市****年结转项目6个,一季度新开工过亿元项目20个,上半年可投产的过亿元项目5个。

五、市场供应与流通情况。前两个月两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变化表现不一,但变化幅度不大,总体表现比较平稳。淄博市大米由1月份的3.29元/公斤降为3.15元/公斤,面粉由1月份的2.67元/公斤升为2.77元/公斤,食用油由1月份的15.2元/公斤上涨为16.3元/公斤,猪肉由1月份的29元/公斤上涨为29.54元/公斤,鸡蛋价格由1月份的7.15元/公斤降为6.35元/公斤,蔬菜价格有涨有跌,总体趋降。预计后市除食用油价格有可能继续上涨外,其他生活日用品将稳中有降。

由地方储备的粮食、食用油、肉类、面粉,淄博市已经落实,莱芜市正在积极落实。

六、主要出口产品、企业和市场情况。因工业结构不同,两市主要出口产品、企业各不相同。淄博市按出口量排序,纺织品是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其次是石油化工、机电、轻工、服装。鲁泰、东岳化工、新华制药三家企业年出口过亿美元,5000万美元以上的有7家。主要市场分布为:亚洲13.1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量的46%;欧洲6.79亿美元,占22.7%;北美洲6.16亿美元,占20.5%。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对欧盟出口5.58亿美元,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美国(5.55亿美元)、韩国(3.05亿美元)、东南亚(2.96亿美元)、中近东(2.11亿美元)、日本(2.06亿美元),这六大国家和地区占全市出口的71.1%。预计一季度工业外贸出口可完成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以上,上半年可完成17亿美元,增长20%以上。

莱芜市前两个月工业品出口0.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机电产品0.02亿美元,增长115.1%。预计一季度,工业品出口完成3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机电产品出口0.04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上半年,工业品出口可完成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机电产品出口0.1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出口退税政策下调、人民币升值,使企业出口成本上升。淄博市测算****年因此而减少出口效益34.7亿元。莱芜市主要出口企业泰丰纺织集团今年销售收入增长1.1%,而利税同比下降5.1%,利润同比下降11.5%;银河纺织集团收入增长1%,而利税同比下降5%,利润同比仅增长1%。纺织品是主要出口产品,主要市场是欧盟,各种各样的技术壁垒既增加了出口难度,也提高了企业成本。

七、重点企业情况。前两个月重点企业运行多数比较平稳,化工、有色如齐鲁石化、山铝企业因受原料、燃料涨价影响,效益大幅下降。莱钢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30.2%和46.3%。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淄博市预计一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交税金均可保持25%左右的增长幅度。

主导行业运行比较平稳。从淄博来看,化工行业两头见涨,产品基本无库存;建材行业总体形势好于去年,企业开工率较往年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建陶是2000年以来最好的年份,高、中、低档产品销售火爆。纺织行业总体上销售形势较好,开工率同比提高30%。机械行业形势平稳,产品销路较好,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冶金金属行业市场需求大,产量增长快,两头见涨,行业整体规模效益良好。造纸产销平稳,未见大起大落。

八、贯彻落实鲁发[20****]24、25号文情况。两市对贯彻落实鲁发[20****]24、25号文极为重视。淄博市委市政府于20****年1月18日益淄发[20****]2号文件发出《关于贯彻落实路发[20****]24、25号文件推进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的意见》,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争取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

鲁发[20****]24号、25号文件下发后,莱芜市委、市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莱芜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

九、做好上半年经贸工作的主要措施。两市围绕20****年工作目标,都制定了具体的工作保证措施。

淄博市:

(一)抓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引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制定实施重点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意见,明确全市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转移淘汰的产业、产品、技术和生产装备目录,引导优势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项目、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倾斜,尽快形成全市的区域产业特色和产业规模。二是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组织编制企业技术改造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意见。力争用五年的时间,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全市传统工业中的重大和关键装备普遍改造一遍,使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能耗和污染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使石油化工、轻工、建材、陶瓷、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走上优而特、附加值高的发展道路。集中培育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产业、医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产业,出台加快发展的意见,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产业特色。三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结合优势企业资产重组,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结合招商引资,对属于国家限制和淘汰类企业、濒于倒闭破产的困难企业、规模小且产品档次低的企业,一些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厂房等,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重点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纺织、建材、冶金、机电等优势领域,围绕大企业原料性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好产业链前延后伸的文章,千方百计扩大增量。四是加快产业转移,淘汰落后产能。成立淘汰落后产品生产能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品生产能力的意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设立淘汰落后专项基金。采取上大压小、补贴、赎买等多种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度。拟淘汰年产20万吨以下立窑水泥生产线,熟料生产能力250万吨。继续开展“土小”企业综合整治活动,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淘汰全市落后变压器。抓住全国性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鼓励企业积极承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鼓励企业到有资源优势的地区投资建厂。

(二)抓节能降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健全节能考核监督机制。建立淄博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每半年通报一次情况。与有关部门、区县、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抓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奖惩。二是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等十大节能工程,继续推广30项节能技术和产品、30项节能示范项目、30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项目“三个节能30项”工程,力争有15个左右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支持项目。三是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定期调度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区县及重点用能企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调整148户省级重点用能企业名单,新公布一批年耗能5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分类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能耗定额,进一步完善节能指标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出台《淄博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行业和示范园区建设,深入开展争创循环经济示范区县活动。在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制定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选择部分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五是调控“两高”行业发展。继续对27户企业实行差别电价的基础上,对列入淘汰计划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严格执行超标准能耗加价管理办法,对超标准能耗企业实行加价政策。六是加大节能执法和宣传力度。对重点用能单位,违反《节能法》及《省节能条例》的单位,从事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的机构,加大监察力度。结合新《节能法》的颁布实施,按照《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具体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在全市营造全民节能的良好氛围。

(三)抓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新材料、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年内争取更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部分企业技术中心进入省“百强”技术中心行列。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年内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和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以上,国家技术中心必须达到5%以上。二是抓好重点创新项目。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比较优势产业,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荐高水平和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项目,争取国家、省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争取开发重大技术创新项目100项,实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技术创新项目200项,开发新产品1000项,在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三是提升产学研联合层次。发挥“产学研展洽会”、“新材料论坛”等平台作用,利用我市在陶瓷新材料、氟硅材料、水泵、色织布等行业的产业优势,联合当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促进企业与国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的合作,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去创办各类科研机构,鼓励企业引进专利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科研成果,成为科研单位中试基地,努力实现国内国际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的共享。四是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打造“淄博造”自主品牌,在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光电一体化、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高效节能等技术领域,创立了一批高科技名牌产品。发挥名牌带动作用,利用名牌辐射,拉长产业链,提高名牌产品配套能力。组织企业参加“哈洽会”、“食博会”等产品展销活动,搞好名牌产品的宣传推介,有力提升“淄博造”品牌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由名牌产品向名牌企业过渡。

(四)抓“双百工程”,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夺星创优争百强”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评选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自主品牌、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在评选中的比重,把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快的企业纳入评价范围,建立和完善百强企业服务档案,落实促进百强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将我市的优势资源和发展要素向市级骨干企业倾斜,全力培植能代表淄博品牌和形象的大企业集团,力争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百项重点工业项目。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培育新的增长极,精心策划一批能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集中力量,全力扶持。重点抓好华电淄博热电和华能白杨河电厂两个2×30万千瓦热电、博汇30万吨己二酸和35万吨高档卡纸、东岳10万吨有机硅、科勒卫生洁具、金晶低辐射镀膜节能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以贴息或奖励的形式,对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充分利用工业经济协调工作小组配合联系办公室和部门联系会议这个平台,定期召开调度会,制定扶持百项重点项目的配套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争取项目建设用地和融资的主动权。

(五)抓大集团建设,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深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组织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活动,重点推行ERP等信息技术、推广6S现场管理。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规范非上市公司运作,加快危困企业资产重组步伐,推进重点企业集团主辅业分离。二是搞好与驻地大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摸清大企业的投资意向,为大企业投资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在土地政策、项目建设、上市融资等政策上向大企业倾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省属大企业来我市实施资产重组或建立生产基地,确保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坚定不移的抓好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与发挥产业优势、技术进步、盘活存量结合起来,开展特色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真正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跨地区参股、控股,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四是高度重视抓好企业上市。充实上市后备资源库,力争5家企业实现上市,15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推动有条件的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

(六)抓经济运行,保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提高经济运行监测水平。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网络,加强超前预警预测机制,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制度,继续抓好百强企业、高耗能企业、亏损企业和百项重点项目四个重点调度。二是千方百计缓解要素制约。定期调度和分析煤炭、原油、天然气、棉花、钢铁、运输、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供求情况,加强水泥、汽车、机械、造纸等重点产品市场价格完善监测制度,密切与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三是加强电力监管工作。认真做好电力供需预测分析,加强煤电运综合协调,落实用电管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力行政执法,切实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制定我市中长期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扶持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出加快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五是确保民爆行业安全生产。建立民爆行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继续开展民爆企业“超员、超量、超时、超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危险品专用生产设备的监管。六是继续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好食品药品、旧机动车、成品油、农资、建材等重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进一步净化媒体市场,继续开展“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建设活动,共同打造“诚信淄博”的品牌。

莱芜市:

(一)以大项目建设为根本,着力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强化钢铁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强力推进莱钢宽厚板、泰钢优特钢、九羊炼轧钢、金丰实业30万吨异型H型钢等技改项目建设,加快莱钢重型H型钢论证工作,保持钢铁行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力争莱钢、泰钢、九羊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同时,认真抓好金长城集团、煤机公司、泰达车库、昊宇车辆等机械及汽车生产企业的产能扩张,力争钢铁深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二是非钢产业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扩张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加快泰丰和银河高档面料、5000吨特种纤维、泰山纸业特种纸、慧通轮胎异地改造、固德化工煤焦油加工等非钢项目建设,壮大非钢产业发展实力。三是改扩电力项目对工业经济的支撑。积极抓好莱芜电厂2×33万千瓦机组建设和莱城电厂100万千瓦机组前期工作,进一步扩大我市的电力装机容量。四是其他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步伐,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50户。通过以上措施,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8户,过10亿元的企业2户,过100亿元的企业1户,过200亿元的企业1户,过600亿元的企业1户。

(二)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服务和支持好莱钢冶金“三干”技术示范项目、泰钢精炼35kv母线SVC功率因数补偿改造等53个重点节能项目,实现结构性节能。二是严格落实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1条10万吨和2条16万吨水泥立窑生产线,淘汰钢铁落后产能35万吨。三是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工作体系。紧紧围绕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工作目标任务,积极构建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奖惩“三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全市节能降耗横到边、纵到底的无缝隙监控网络。

(三)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保障,着力改善百姓消费环境,力促消费需求扩大。一是加快市场网点建设,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馨百大厦、莱芜银座城市广场、泰山盛世嘉园、加州城、十八乐配送中心、南方商城和金茂大厦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保证如期竣工开业。改造完善鲁中姜蒜市场、官寺市场群体、鲁中(温州)小商品批发城等大型专业市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特色商贸街、名牌产品街和装饰材料街的规划建设,打造我市流通业亮点工程。二是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供给。继续坚持生活必需品日报告制度,增加监测企业数量,扩大监测范围。密切关注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力求准确分析、判断、预测市场走势,及时市场行情,防止恶意炒作和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同时,完善保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市场稳定。三是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标准农家店覆盖全市70%以上的行政村,改善农村购物环境。四是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扩大即期消费。

(四)以企业管理为总抓手,建章立制,力促企业整体素质提高。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引导企业夯实管理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管理创新。一是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引导和鼓励企业全面加强财务、成本、质量、信用等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营模式由单一化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二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和帮助企业潜心研究市场走势,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资金流动,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及预警预测体系,及时掌握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动态,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四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规模扩张,使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五)以上拓下延和苦练内功为重点,积极应对铁矿石涨价,力促钢铁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苦练内功,降本增效。二是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步伐。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短线产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优、特、精”产品,重点发展宽厚板、大型H型钢、冷轧薄板和专用特种钢品种,提高企业在成本转嫁中的主动权。三是通过参股、控股、买断矿山等方式,打造优势资源供应链,在加紧自有矿山和国内矿山开发的同时,积极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尽可能锁定和控制矿山资源,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