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第1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1.网络经济的理论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小结

第2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虚拟空间;企业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网络教育等在互联网上的突显,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将网络与经济结缘并迅速发展,形成一种壮观的国际经济现象,把人类带入到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和主导性得到了网络经济的激发,使实体企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因为虚拟空间市场与传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企业面临新型的标准竞争,迫切需要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等方面做出改变,从而适应现代网络经济市场。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理论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现代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网络经济的理论概况

1.网络经济的理论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小结

网络经济时代,把企业带到了新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市场的优势可以令企业站稳脚跟。企业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实际,及时、主动地适应社会网络经济环境,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网络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丛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第3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第4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闻 数据 符号学 语用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新闻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专业类的财经媒体,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而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报道宏观经济,还是具体企业,都需要借助大量产值、增速等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因为数字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物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数据可以作为辅材料,解答或证明新闻中存在的问题,解释概念或说明事物特征,帮助受众更好的理解新闻内容;另一方面是将数字作为主体,对其进行详细的阐释,帮助受众理解经济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专业的财经媒体是一种“窄播”形式,直接表现数字,势必影响传播效果,所以需要记者恰到好处的运用数据,深入浅出的分析经济现象,讲清经济道理。

一、数字意义的符号学阐释

数字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除了计数功能外,还肩负着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重担,所以说数字体系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具有符号传播的特性,其和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连,数字的背后具有文化的支撑,因为“每个数字都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单个符号,其他数词是在单个符号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符合符号……,数词具有其他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形和义之间的任意性,复合符号在行与义之间有理可依据,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非一一对应性及符合复合符号的社会性等。”①所以,数字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符码,从本质上说,是人们用数字来理解其他领域中的观念,在数字领域中,表现为数字的本体特征,而在认知领域,则表现为纷繁复杂的文化内涵。

符号学鼻祖索绪尔将符号分为所指和能指,两者之间关系的结合便产生了符号的意义,是一种二元论。而皮尔斯和索绪尔不同的是,他将符号现象分为符号、对象、解释项,解释项的存在是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皮尔斯认为“没有解释项,符号的意义便无从理解”。皮尔斯的理论重视解释者的作用,不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强调社会、文化对于符号解释的重要影响。所以他的观点比索绪尔的理论更合理,解释力更强。在皮尔斯的基础上,美国的哲学家、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涉及三方面的关系:即形式意义、存在意义和实用意义,将该论断应用于语言符号系统研究中,便得出了语言符号的三种意义: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这当然也包括数字符号的意义。数字的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某一实体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内容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它往往与字面意义重合”,数字的指称意义在经济、金融、投资或统计报告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表达的是确切的数量和比例,特点就是精确严明、客观准确。数字的语用意义是三种意义中较难把握和表现的,它体现的是数字符号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的经济报道在运用数字方面恰恰忽略了这一层面的意义,经常干巴巴的罗列经济数字,没能展示这些冗杂数字背后的深层内涵及对于受众的影响。本质上来说,经济新闻使用数字是为了表达意义,是以数字为手段来达到表达观点的目的,所以如何使用数字,才能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则是传播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经济新闻中数据语用意义的缺失

数字的语用意义是三方面中最难把握和表现的。符号学中对于语用意义的定义为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细分为数字传播者与数字的关系和受众与数字间的关系。由于传者和受众处于不同的立场,代表不同的观点,所以对于同一组经济数据会有不同的解读,在经济新闻中数据不再仅仅作为资讯的本质性和事实性,更重要的是其服务性和市场的需求性。而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往往忽视了受众在经济数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站在受众的立场分析、阐释经济数据,结果造成了文中数据泛滥,枯燥无味,影响了新闻整体的传播效果。经济新闻中数据语用意义的缺失主要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1、数据传播失真

忽视数字符号的语用意义结果可能会造成数据传播的失真,这里的失真不是经济数据和现实的不符,而是表达和理解的错位。比如受众对于一些经济数据,如PPI、CPI、GDP、PMI的理解会和媒体运用数据想要表达的观点不一致,引起不同程度的质疑,例如“各省的GDP的加总数高出全国GDP数万亿元人民币,各省的GDP增速几乎都高于全国GDP增速好几个百分点。”在这里,文本的意义失去了终结性和一次性,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就好像对于同一经济数据,官员认为是科学的,民谣的阐释则是:张家有财一千万,邻居九个穷光蛋,一平均个个都是杨百万。②

针对数据传播失真的现象,要想加以解决,首先需要确定立足点,经济新闻在对经济数据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把“新闻话题处理成公共语言,把对数据的观点编入公众习语,”这样更易于受众接受这些声明和观点。当新闻中对于经济数据的解读不是站在受众立场,而是以一种宣传的姿态来表达,很多经济数据往往就被赋予固有的意义,报道透露出意识形态编码形成的表象。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数据的阐释过程中,媒体将更多的话语权交给了所谓的权利部门,但是数据最大的影响是对广大的普通民众,民众对于数据解释的缺失,是造成传播失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新闻的采访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机会留给普通受众,以此来消解数据失真给受众带来的排斥感。

2、数据表现方式缺乏新意

经济新闻中,数字的语用是重头戏,很多新闻都是出自统计数据,但是如何传播那些枯燥冗杂的数字信息却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数字的语用意义不但需要传播者站在受众的立场思考问题,同时也需要运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及方式进行表达。经济新闻中和数据相伴的就是专业术语,对一般受众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具有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消化理解数据信息,深入浅出,进行形象化表达。例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曾在“节约用水宣传周”报道中说:“我国的水资源拥有量只占世界人口平均数的1/4,我国600多座城市,就有300座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打个比方,如果世界人均每天一桶水的话,那么我国南方人均只有一壶水,华北地区人均只有一杯水。”主持人用一连串的数字加比喻,揭示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形象、易记,让人警醒。在具体的应用中,我们是通过对比来表现数字,还是通过折算把数字形象化,亦或其他的表现方式,这应视情况而定,运用得好,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数字的语用意义也就得到了最大的呈现。

综上所述,经济数据的背后具有文化的内涵,是符号意义的传播过程。数字符号的语用意义是“受众本位主义”的一种体现。在新闻中,能否站在受众的立场和角度解读经济数据,是做好新闻的关键。数字运用的科学、合理,传播效果就会比较理想,否则就会造成传播失实或失真等现象。既不能很好的表达作者的观点,也影响受众的理解,造成传播障碍。■

参考文献

①刘晓雪:《汉语言中数字的符号意义及翻译探讨》,《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

②郭栋、吴兰兰:《数据失真传播模式中的创新分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第5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文章明确了地名、城市地名及地名规划等基本概念,对城市地名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同时通过对城市地名演变的规律和趋势的分析,总结出城市地名的演变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视角下城市地名规划的思路及方法,旨在为现代城市地名规划提供新思维,为城市地名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城市地名发展演化地名规划

中图分类号:P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ce nam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ity cultur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urban places of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e modern city to speed up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the important basic [1]. City planning of urban planning place nam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and more and more be at all levels in our country city administration of attention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city planning and regulate the place name activities, norm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the serialization of city place name has become a city planning series results the main basi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place names.

The article made clear the place name, city place names and places such as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to the city place names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to read about.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city by place of the rules and trend of evolu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places with steady change, change in the regularity of the firm.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the city planning place names thought and the methods, for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to provide a new thinking place name, city place nam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to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Keywords: Urban Placename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oponymic Planning

地名是人们为了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具有信息载体、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2]。我国早期由于地名数量不多,地名取词上较多出现单字和双字,且地名命名并无太大的规律性。现代地名由“专名+通名”构成,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主要用以揭示地名所承载和表达的意义。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用以表达和描述地理实体的类型及特征,是地名中表示其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行政管理的区划。

城市地名是一个包括地理实体名等在内的一个庞大体系,其变化往往是对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社会政治等变迁最直接、最具体的记录,其发展演变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通常表现为对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社会风俗、名人佚事的记录和反映。

1、城市地名与城市发展协同发展

纵观城市发展史, 城市地名的变动除受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外, 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是影响其变更的重要客观条件,是城市地名发展的原动力。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城、开发区、城市新区等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空前增长,新建筑、新道路、新住区等城市组成要素的大量涌现,为了增强这类地物的可识别性,必然要求大量新地名的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地名在数量、类别、内涵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3]。

2、城市地名呈现变动与稳定的演变规律

地名和其他语词口口相传、世代相因,在使用中逐渐取得习惯性和稳定性。地理区域本来没有名称,名称是人们主观赋予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人的认识也不断地变化,因此,地名在稳定性的大背景下又有变动性,而变动性中又有其稳定的元素,地名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矛盾和统一构成了它的发展历史。

城市地名是人类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和交往而对其所在城市的地理实体赋予的名称,具有指位功能、社会功能、文化显示功能和思想传播功能[4],地名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决定了地名需要保持其稳定性。从地名的发展历史看,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地名也在不断的发展演进。尽管如此,任何时期的地名都不可能全部更改,每个时期地名的演变只能是多数继承、部分更改、少量新增。地名在发展演进的变动性背景下有其稳定性的一面。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它也在发展变化和新陈代谢。就大多数地名来说,一旦产生就能为人们使用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命名理据、文化因素及管理制度因素等的影响,地名又表现出稳定中的变动性规律。

随着交通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地图的出现使城市更为广泛的被外界所了解和应用,也给城市地名梳理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化导航仪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城市地名,特别是城市道路名称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标准化、典雅化、内涵丰富化、数字化[5]。

3、地名规划

在民政部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中,将城市地名规划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基础上,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规范,对城市新生地名作出的科学规划” [6]。

城市地名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各类人文地理实体名称的统筹设计[7]。事实证明城市地名规划有利于加强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的地名管理,减少地名命名、更名的片面性、盲目性、局限性,克服地名重名、同音、文化含量不高等弊病,提高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对城市规划和全方位强化城市地名管理等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地名规划的雏形,不难发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对地名的统一、超前考虑和命名的影子。唐长安城以南北向的朱雀门大街为中轴线,棋盘状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形成形式上东西对称“畦分棋布”的城市街坊面貌。城中城门、街道、里坊、殿、阁、亭、馆等都有名称,且采词含义明确、用字对称且工整,与其功能、位置较为吻合,并且相邻的街道、城门、建筑等名称采词用字在含义上相互呼应。

3.1.1.古代的地名规划

资料来源:《地名规划原理》(2003)

3.1.2.近代地名规划

作为当时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于1930年进行了地名规划,编制了一张详细的城市道路名称规划图《首都干路定名图》,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地名规划图。规划命名了68条城市干线道路名称,并对路名系列化命名方案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部分路名以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命名,如黑龙江路、福建路、湖南路、湖北路、云南路、江苏路、广东路等等。方案于1930年10月交由城市建设部门具体实施。干路定名图上规划的68条道路名称,至今沿用的有42个。

3.1.3.现代地名规划

建国后,随着城市范围大规模、高速度扩张,城镇地名数量猛增,新旧地名更替活跃,我国少量城市进行了地名规划编制的尝试与探索,其基本特点是由不自觉转变为自觉编制,规划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更为迫切。规划一方面按照地名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对以往零散、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差的城市地名问题进行了诊断和梳理,对城市建设中产生的新地名进行了适度超前规划;另一方面加强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以解决城市规划与地名规划、建设与命名、命名与管理三个相脱节的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对地名和文化、地名和语言、地名和历史、地名和地理等理论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但缺乏从多个视角对城市地名规划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创作思路采用问题导向原则,提出“释疑―摸底―明道―求解”的技术路线。

4、结语

本文以中国城市地名现状特征为基础,通过对不同视角下的城市地名规划的探讨,总结出如下几点结论:

1、城市地名演进与城市发展具有协同共进的内在关系

城市地名演进与城市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中求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地名发展的原动力,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地名的数量与日俱增、类别不断增加、内涵日益丰富。同时,城市地名对城市文化起到传承作用,是城市个性彰显的载体,通过对城市地名系统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 能够把握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感受历史的凝炼与厚重。

2、城市地名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其稳定性是相对的

1)城市地名在发展演变进程中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规律性。城市地名的基本功能决定城市地名具有稳定性的一面,城市地名同时又是时代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其变动性的一面。

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适应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城市地名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标准化、典雅化、内涵丰富化、数字化的趋势。

3、“专名+通名”的取词理据是现代城市地名构成的基本特点,城市专名采词来源也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扩展

“专名定位,通名定类”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新地名的主要构词特点,不仅通名划分越来越细,专名采词来源也越来越广。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地名的采词具有如下的特点:1)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类地名;2)记录历史事件和纪念历史人物类地名;3)反映古代经济、行业类地名;4)以古代官署衙门及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5)表达思想意图及美好愿望类地名;6)反映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类地名;7)以行政区名称命名;8)以名山江河命名;9)以花卉树木名称命名;10)以序数词、方位词或者某一主题进行的序列命名。

4、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实践工作中上应保持思维的多视角性[8]

1)从文化视角来看,保持城市地名的文化性是现代城市地名规划的内在要求。在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实践时,应以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为立足点,以尽量保持地名稳定性为原则,以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个性为目标。

2)从政治视角来看,现代地名规划应该凸显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不同时代的城市地名往往带有某一特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当前从政治视角考虑城市地名规划时,应以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作为时代主题,以反映经济建设、强国富民、繁荣昌盛等表达歌颂及美好愿望的词语为内容,来体现现代城市地名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3)从经济视角来看,当前的城市地名规划,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昌盛作为规划的主题之一。通过分析城市地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城市地名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布局情况,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地名的采词范围。

4)从制度化视角来看,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应优先考虑地名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现代城市地名规划是以地名相关的法规、规范和实施细则为方针政策和指引,以解决地名的标准化问题为目标,来构建规范化、系统性与层次化的地名规划方案,要有利于实现地名系统的系列化和地名管理的规范化。

5)从全球化视角来看,现代城市地名规划应紧紧围绕国际大分工的发展环境,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全球化对地名规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地名采词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全球化特点的地名。从全球化视角出发的地名规划有助于地名采词的多样化、丰富化,增添城市地名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王际桐.地名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2]李全茂.浅谈地名的功能[J].中国地名,2006(9).

[3]尹广.地名要体现城市品位[N].广州日报,2003-01-03.

[4]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2).

[5]浦善新.数字地名──地名信息系统的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0.

[6]范今朝,黄吉燕. 城市地名规划及命名规则[J].城市问题,2005(1).

[7]褚亚平.城市规划发展不能忽略地名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4(6).

第6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视觉图像的产生与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趋势,它符合数字社会的传播需求,它使图像更加迅速、简洁的方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传统的词语文化主要是语词和概念,与视觉文化表现的观念、态度、感情方面不同,它主要是以认识性、象征性、理解性的内容诉诸人们的认知、想象和思考。传统的词语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能够用它表达非常抽象的思想观念,这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沉淀的结果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文字语言的体系非常复杂,种类繁多,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掌握与应用,它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存在着空间差异与时代差异等。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增大,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用传统的词语文化来传承科学知识与人类文明,仅靠文字、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客观进步的需要,这必然要求另一种文化传播形式来弥补文字语言传播的不足。而视觉图像传播可以将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图文并茂、声形并茂,最直接、最普遍、最简单、最有效地、最快捷地呈现各种直观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收集、储存、检索、查询、传播能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从而保证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及增值功能。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时,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其它方式仅占6%。由此可见,人类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借助现代传播媒体的发展,视觉图像传播的这些特点必然会在数字化媒体平台上带来新的突破,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孕生出更多有潜力的新价值,也为视觉图像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视觉图像与新经济时代的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现代设计强调设计结合实践,强调设计的实用。所以,现代设计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取代了自我表现的艺术观,迅速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今天,现代设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广泛领域,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数码、多媒体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艺术、学科领域呈现出日渐萎缩的状况,与此相关的理论和观念也愈显陈旧。与此现象相反。现代设计却在这些新兴的技术革命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设计,数码图形技术及多媒体、数码技术等在现代设计领域的介入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却是现代设计在互联网络、动画游戏、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制图的劳动效率。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表达的视觉领域,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进程,它还必然介入到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而恰恰是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介入,使现代设计掌握了数字图像等新的视觉语言,并因此迅速进入到互联网、动画影视、多媒体数码等新兴领域。

在现代设计体系中,这些基本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质。它要求“为大众设计”,体现时代精神。要求设计贴近生活,满足社会需戛强调设计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设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处在开放、吸收和不断丰富的动态中。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和空间,始终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

三、视觉图像传播与消费社会的视觉需求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图像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视觉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之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人类的视觉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从原始时代的自然形态图像。到工业社会的人造形态图像,再到后现代社会的数字图像。显然,人们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图像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自然形态的图像,更加注重复杂性、冲击力和思维联想等方面的表现。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好满足了这种变化的需要。产生这一视觉需求应该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来看,走向多元化的视觉文化有一个不断趋于完善和丰富的发展过程从主观上来看。作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的视觉需求和欲望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视觉图像是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系统化。传统的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语言――口耳相传,或文字符号――即印刷载体来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即使出现了广播与电视以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是传播形式的改变,其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今天当我们使用数字技术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传播媒介的变化,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接触媒介与使用媒介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其次,是传播形式的变化,它不仅体现在现代信息传播更为实时,同时也体现在动态、交互和虚拟现实等方面。例如,以多媒体形象出现的网络融合了一切传播技术,将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尽数纳入了自己的世界。在这一虚拟世界里。现实、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以数字化形式得到了保存。这不仅意味着占有现实,更意味着对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地位的象征性占有。

麦克卢汉对于媒体阐释的精辟并不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而在于他把媒介看作社会交往的技术媒介。按照他的观点说,要用那些现代化的手段,有效地转化和形成新的时空关系,重新建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他的现代技术论不再是一种批判性的异化理论,技术已经被他看作是人类躯体和神经的有机扩展。

第7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创意经济;文化创意;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创意经济已经随之而悄然发展起来,并成为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创意经济经过几年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支柱型的经济发展体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明确创意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对新时期我国如何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更好的促进创意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增强竞争实力。

一、创意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1.内涵

所谓创意经济,其内涵在当前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部分学者认为,创意经济其实就是指的创意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业态;还有部分学者将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来对待,认为和产业形态不是一个概念。本文认为,创意经济是创意劳动者通过创造性的思维作为核心动力,通过知识产权交易来体现市值,以创意产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是高度创造性和高科技与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的经济形态,通过产业融合可以推动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是由创意企业、创意劳动者及创意产品交易市场及政府等参与的经济系统。在产业分布方面,英国的音乐产业、演艺产业、艺术品销售产业;而法国则主导法律产业;美国则以电影产品、动漫产品为主;日本有电影动漫产业、展览业、音乐及喜剧产业、报纸杂志出版产业、旅游观光业、体育与健身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而韩国则以影视产业为主如《大长今》等。

2.创意经济的特征

(1)核心要素及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性思维

在创意经济中其存在及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推动的结果。通过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劳动者的创新思维,转化为具有创新性的创意、想法、思想、计划和作品等,这些创新性思维所带来的成果,通过市场运作及生产转化,最终形成有着较高经济和社价值的产品或商业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创意到价值的创造过程的转化。创新是创意经济的根本及核心。需要注意的是,创意需要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需要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及文化性,并能够被大众所认可,否则就称不上是一种文化创意,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经济及社会价值。

(2)创意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产权

创意经济的产生动力是劳动者的创新性思维及其产生的成果,其中为了更好的保护原创者的劳动成果,需要重视其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才能更好的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只有有效保护及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创新性劳动者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创意创作的创作中,更好的开发新的作品及科研成果。因此,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创意产业是创意经济的重要体现

创意经济要体现出社会和经济价值还需要创意产业来体现。创意产业一种以创意为核心的、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产业新的发展形态,创意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核心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以创新为发展源泉的产业。只有创意产业得到繁荣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发展,推动创意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以智力劳动为核心的创意经济发展模式。从当前全国的创意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势头较好,在一些地区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其发展速度较快,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地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创意经济在地区发展方面存在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且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发展模式有同质化发展倾向等。从当前整体情况来说,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程度较高,而内陆城市发展较为缓慢,沿海发达城市已经形成当地发展的创意经济发展模式,在规模方面初具规模,产生了一定的集聚化效应,其经济推动能力不断显现,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动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内陆地区在创意经济发展方面步履较缓,存在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等状况,即使有一定的发展但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国还需要面对中西部等地区创意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问题。

三、经济转型下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1.不但完善和健全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

要想更好的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企业、市场、消费等三个方面构建统一系统的政策体系,提高政府在建设中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8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影视教育;特点;问题;对策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大量运作,使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数字化时代的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相继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化时代电影的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的特点

1.较强的综合性。

由于电影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因而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只不过,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是电影不断从文学题材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电影在成长初期,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而且将戏剧性动作改造成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从文学中继承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纪实性。电影更是过多地吸收了小说的叙述、心理描写、结构布局等诸多手法。此外,电影还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中吸取了视觉的直接感染力,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和感染力。二是现代科学技术有力促进了电影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语言的创新以及电影美学观念的改变都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电影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是突飞猛进。

2.浓郁的商业化色彩。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大规模利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包装自己的同时,开始追求市场利润,把生存作为第一要义,一味地迎合百姓要求,赢得利润的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电影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

3.掀起一股新的接受美学观念。

数字技术的普及改变了100多年来人们看电影的方式,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个人化、私密化。数字电视技术使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电影,可以从网络在线或下载观看电影,也可以观看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制作的DVD影碟。在此基础上,电影接受美学也在发生着改变。目前中国电影的观众以青年人居多,他们又是多种网络和数字媒介的使用主体。可以说,数字化造成了电影受众的分流和小众化。

二、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存在的问题

1.庸俗化与琐碎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众文化要求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开始步入多元化、平民化的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数字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电影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开始融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平凡生命的价值,着重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将娱乐作为第一追求。在表现上,越来越趋向于琐碎化,丢弃宏阔的整体感,偏向表现细枝末节,主要表现普通人卿卿我我的个性悲欢离合,满足于人望的展示,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2.艺术形式的模式化与主题的平淡化。

数字化技术虽然给电影带来了巨大变革,但技术的革新并不能解决积存的旧问题。新媒体下的电影在制作、发行和放映方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越来越多的视觉奇观轰炸、极其乏味的老套叙事已开始使观众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观众在领略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的同时,看到的仍旧是传统的叙述方式、主题化的表面单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泛泛、艺术风格的含混矛盾等等。可以说,如果模式化不破除,中国电影很难赢得更多国内观众,又谈何走向世界!

三、数字化条件下充分发挥电影教育功能的对策

1.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上要注重作品的教育性内涵。

电影创作人员在创作剧本时,应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主要创作指南;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要以深刻的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给予启发,赢得观众的好评。另一方面,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说,人们在电影审美中所要满足的教育要求,应该说是人们对价值的一种需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之一。人们看电影,除了欣赏娱乐,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启发、认识,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为此,电影创作人员应重视电影的教育性内涵,当然不能完全依靠理性的说教,应该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情感的自觉介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强化思想性原则,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性是电影教育的原则,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电影内容到电影形式,从电影指南到观影活动,都要突出思想性,要坚持思想导向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将影视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对电影教育的研究,对电影创作的不良倾向要进行批评和纠正。

3.加强电影教育体系建设,为提高电影教育作用提供保障。

第9篇: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作者:(日)大前研一著

王伟译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是大前研一第一本谈论创新及创业的书,却是他第一本专门讨论创业的书,书中内容来自他九年来在创业者商学院的授课讲义。一般创业的著作比较偏重创业过程及创业后的管理,大前研一的重点则着重在创意的思考。看大前研一的书或文章经常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点子、这么奇特的想法,在本书中,我们将得到答案――因为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

《最能赚钱的九个人》

作者:吕叔春编著

编辑推荐:富豪们首先是人,而不是神,他们的聚财手段多样,但都独具智慧,勇于开拓,能在商场竞争中开辟新的聚财之路。

经商对他们而言,只是数字,是道具,而不是金钱本身,因为他们手中的钱足够花几辈子,他们现存的努力也只是想在数字上赢得胜利。

在他们的财富背后,隐藏着一种更为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让他们成名或赚钱的秘密,让他们失败后又重新崛起的教训,与竞争对手巧妙周旋的制胜法宝,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独特的气魄,正是靠着这些,他们才登上了让人艳羡的财富顶峰。

《中国公司:下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如何改变美国和世界》

作者:(美)费晓闻著韩伟等译

编辑推荐:一个一度曾被贫穷和旧的思想体制搞得步履维艰的大国如何变成了有着超强活力的全球资本中心?中国三倍于美国的发展速度意味着什么?中国消耗了分别占世界总量40%的水泥和25%的钢材又意味着什么?3亿农民离开他们的土地迁到城市,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几乎全球所有的最大的公司都在中国有大规模的运作?企业迁入中国,对留在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人又意味着什么?

同时,是什么造就了不断壮大的中国企业具有如此危险的竞争力?一旦中国有能力以一半的成本生产和制造目前只有美国和欧洲才能生产和制造的几乎所有的一切,诸如计算机、汽车、大型喷气式飞机等等。又将会发生什么?这些发展又如何触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并且直接进入所有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以上问题,《中国公司》一书提供了所有的答案。美国新闻记者泰德・费晓闻(Ted C.Fishman)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关中国宏观发展方向的生动画卷。费晓闻首先描述了众多低消耗的中国厂家爆发式的生产能力和13亿消费者日益膨胀的胃口,两者皆系外国资本史无前列地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内部强劲的技术进步所致。费晓闻穿行于纷乱繁忙的中国各地,足迹遍布中国的工厂、集市、街道、商店、乡镇和城市。在那里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们正在谱写着中国式自由经济的生动故事。在采访了大量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工人、经理以及高层决策者的基础上。费晓闻告诉人们中国将会怎样迫使所有的人深刻反省自我,不管你是消费者、工人、公民,还是为人父母。该书及时的报导和精辟的分析将深刻改变读者如何去思考美国的前途。

《换个策略 换个局面》

作者:李明智著

编辑推荐:本书帮你破译了一个又一个在人生与商业游戏中获胜的密码。我十分希望你能立即好好读读这本书!精读每一页,认真思考每一个词,体会每一句话,深入寻找每一个策略的思想珍宝。想真正拥有更多财富与成就的你,想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你,就从本书开始吧!本书是李明智老师献给你的珍贵礼物。

《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

作者:吴甘霖著

编辑推荐:禅宗管理学的三大核心价值:

1.将工作中的任何烦恼都变成修行的道场;

2.管好心灵就能管好一切,开发一流管理者的心智;

3.直指人心,打造高绩效团队。

不错过此书的三大理由:

1.是禅宗管理学的奠基之作;

2.是一位有18年禅修经验者的倾情力作;

3.作者有关课程在北大、清华高级总裁班深受欢迎,实现了禅宗智慧和现代管理的理想结合。

本书最适合三种人阅读:

1.想在工作中享受人生的管理者;

2.想拥有轻松自如境界的管理者;

3.想获得最大超越的管理者。

《农业循环经济概论》

作者:任正晓著

编辑推荐:《农业循环经济概论》在写法上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论与分论相呼应的方法,共分为理论概述与实践路径两大部分、十三个篇章: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理论概述部分。系统阐述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特征、评价原则与发展方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深入论述了循环经济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初步探索了农业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特征及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分析研究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十三章)为农业循环经济实务部分,具体阐述了循环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薪酬体系设计实务手册》

作者:孙宗虎 宗立娟 编著

编辑推荐:本书从企业的薪酬设计出发,按照不同级别和不同人员的岗位特点细述了企业应该如何设计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薪酬体系,是一本关于薪酬体系设计的实务工具书。

本书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工资制度设计,奖金、津贴设计,员工福利设计,加班、休假、驻外期间员工薪酬体系设计,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体系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薪酬体系设计,一线员工薪酬体系设计以及新进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等。

《风险投资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