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权激励的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股权激励; 股票期权; 激励效果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062-04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模型建立
西方发达国家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与实施较早,相对比较成熟,股权激励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在我国,股权激励机制尚处在起步阶段,股权激励实施的模式不多,主要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限制性股票三种形式。然而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经济时期因素主要分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三种因素。自身条件因素主要分为公司发展前景、股权激励方案、内部管理三种因素。现阶段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研究呈现为两个对立的观点:一是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解决问题,促进公司发展存在影响(积极或消极影响);二是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改善问题促进长远发展没有影响(无影响或弱影响)。但随着我国学者对股权激励机制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证券市场实践成果的不断证明,我们更倾向于前者观点,即股权激励机制对于解决上市公司问题,促进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存在影响。本文也将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对公司发展有影响为研究的观点基础,阐述影响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效果的因素。笔者认为,可将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定义为“横”与“纵”两个大的方面,如同坐标轴,共同制约着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下面将分别选取两大类影响因素下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并以两大类影响因素为基础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横轴为经济时期,从左至右代表经济时期由劣到优;纵轴为公司自身条件,由下至上代表公司自身条件由劣到优。二者在轴内的交点便为对股权激励的影响效果,弧线两边无限接近于轴,弧线以上为影响效果的积极区,弧线以下则为消极区。积极区点到弧线的垂直距离越长则表示积极的影响效果越强,消极区点离轴心越近则表示越消极。弧线上无限接近轴的点则是某一种影响因素极强时可能导致的个别的积极影响,如:一个公司处在一个特别好的经济时期,可能使它的内部条件呈现很差的情况下依然能在实施股权激励效果后获得积极的影响;或者说个别公司其自身条件极好可能导致其在一个较差的经济时期依然能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获得积极的影响。
笔者假设,其股权激励效果的模型为一个简单的若干事件优劣性的集合,令“横轴”即经济时期为X,则X=X1+X2+X3…+Xn(令X1代表法律环境,X2代表经济环境,X3代表政治环境……)也就是经济时期的优劣为经济时期这个大因素下各小因素优劣性的综合,因为各因素为事件是不可用数值直接表示的。因此,X也就是经济时期的因素,坐标轴中也就是表示成优劣的强弱性,在坐标轴中是垂直于Y轴的横线上的点。同理,“纵轴”即自身条件Y=Y1+Y2+Y3…+Yn(令Y1代表发展前景,Y2代表股权激励方案,Y3代表内部管理……)是自身条件下各因素优劣性的综合,在坐标轴中是垂直于X轴直线上的点。股权激励效果则是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垂直于Y轴的直线的交点,即坐标中可能显示在积极区,也可能显示在消极区,如图2所示。
二、伊利和万科实施股权激励效果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横”与“纵”两大因素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伊利与万科为实例,试图分析验证“横”与“纵”两大因素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一)伊利与万科实施股权激励的基本情况
伊利作为全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头企业,自2006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其具体的激励方案为:将5 000万份股票期权授予激励对象,所授股票期权自授权日起8年内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一股伊利股票的权利。授予的股票期权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为5 000万股,占股票期权激励股票总额51 646.98万股的9.681%。获授的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13.33元,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获授的每股股票期权可以13.33元的价格购买一股伊利股份股票,初定激励对象为29名公司高层骨干。
万科作为我国房产行业的领头企业之一,共实施过三次股权激励:第一次,1993年到2001年,全员持股,三年后交钱拿股票可以上市交易;第二次,2006年到2008年,在满足收益率高于12%的前提下,且净利润率15%为最低要求,从净利润的增长部分中提取激励基金,委托信托公司买入万科A股,如果满足相关条件,经过一年储备期,一年等待期后,第三年可交到激励对象手上,激励对象每年最多可以卖出25%;第三次,2010年,股权激励对象11 000万份,占授予时公司股权总额的1.0004%,激励人数838人,授予的股票期权的有效期为5年,股票期权于授权日开始,等待期为一年,第一、第二和第三行权期分别有40%、30%、30%的期权,在满足激励业绩条件的前提下可行使权利,行权价格为8.89元。
(二)“横”的因素对伊利与万科分别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
1.“横”的因素对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2006年之前,由于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没有相应的政策以及有利的法律提供保障,这一“横”的经济时期的影响,使得伊利在我国的试运行时期没有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而2006年之后,我国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其他相应的法律政策仍处在不断的完善中。因此,法律环境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伊利在2006年国家提供了相应的股权激励的法律保护后,伊利的股权激励仍然收到的是劣的效果,直至2009年直接宣告失败。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后的2006―2009年相关财务数据如表1。
据图3分析,伊利自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的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不难看出其管理费用的暴涨直接导致了伊利净利润的下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伊利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自2007年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该准则规定企业应将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入到资产相关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金中的其他资本公积,而这一会计处理,导致伊利即使在营业收入业绩上涨的情况下,股权激励仍然出现了劣的效果。这种效果充分表明,“横”的因素――法律政策的变化足以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2.“横”的因素对万科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万科是我国最早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之一,早在1993年,万科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就因为证监会对股票不认可而告停,这一结果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相关法律政策的限制,而不得不以失败告终。2006年,万科在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时,由于我国刚刚颁布了关于实施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使得万科在较好的内部条件下获得股权激励的成功。但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动荡,呈现下滑的趋势,这使得股权激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终股权激励实施为劣的效果,公司业绩受损,这一效果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受到了“横”的因素――经济环境的影响。2010年,万科实施了第三次股权激励机制,在内外部环境都较好的情况下股权激励收到了优的效果,并且延续到现在。
(三)“纵”的因素对伊利与万科分别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
1.“纵”的因素对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虽然从前面“横”的因素分析得知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失败是受到了法律环境――会计政策的变更的影响,但其“纵”的因素也就是自身条件的影响,也成为其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失败的内在原因:一是股权激励机制方案设计时,行权价格不合理。伊利的行权价格选择了股改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除权除息后是13.31元,而最早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时点是股改实施后的第31个交易日,由此确定的最低行权价为19.92元,直接导致了最终3.305亿元的差额记入了当期损益。这个差额与前面所述的股权激励账务处理变化一并使得管理费用暴涨,导致伊利股权激励的失败。二是伊利股权激励实施方案出现漏洞,导致后期激励效果不足。伊利股权激励方案规定受益对象首次行使的股权不得超过25%,而剩余股权可以在第二年,分次或一次全部行权,这种漏洞导致了伊利高管将原本八年的激励方案,在两年的时间就获得到了,使得后期激励效果不足,从而造成了激励效果的劣。三是伊利自身管理也存在问题。受“三鹿”事件影响,中国奶制品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伊利也因该事件受到牵连,同时也暴露出其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股权激励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剧,加剧股权激励失败。
2.“纵”的因素对万科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这里,以万科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为例,从万科2006―2008年利润总额这一单项数据来看其股权激励的效果。万科2006年利润总额为3 434 494 660.18元,2007年利润总额为7 641 605 685.33元,2008年利润总额为6 322 285 626.03元,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条件设计过高,单从利润总额这项数据来看,万科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以来,2007年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其业绩也达到了行权要求,却因万科行权价格过高,股价没有达到行权要求,导致股权激励的股权在2008年没有得到行使,也就是说管理者在付出了辛苦努力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业绩与股价过高的双重门槛直接使得万科2008年的股权激励失效,使得2008年业绩出现较2007年严重下滑的态势。到了2010年,鉴于前两次的失败,万科第三次实施股权激励时,针对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上作出了合理设计,加上较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这次股权激励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延续到现在。
三、结论和建议
(一)伊利与万科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证结果总结
1.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受“横”和“纵”的主要因素汇总
X1(多变的法律环境)=劣,X2(稳定的经济环境)=优+,X3(良好的政治环境)=优+
X(经济时期)=X1+X2+X3=优-
Y1(不断下滑的净利润)=劣,Y2(不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劣,Y3(不当的管理)=劣
Y(自身条件)=Y1+Y2+Y3=劣
综合实证结果:伊利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效果为较劣。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下的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如图4所示。
2.万科实施股权激励受“横”和“纵”的主要因素汇总
由于万科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是由于经济时期的因素直接导致失败,即为劣。第三次至今实施且为优。因此,只在此列出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证结果:
X1(良好的法律环境)=优,X2(动荡的市场)=劣,X3(良好的政治环境)=优
X(经济时期)=X1+X2+X3=优-
Y1(上涨的业绩)=优,Y2(过高的行权价格)=劣+,Y3(良好的管理)=优
Y(自身条件)=Y1+Y2+Y3=劣
综合实证结果:万科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效果为较劣。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下的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如图5所示。
(二)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建议
通过建立假设模型,通过“横”与“纵”,即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两大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又以我国上市公司伊利与万科为例将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在此仅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从内、外两方面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1.健全上市公司管理体制,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者业绩的评判标准主要局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上,而这很容易造成高管为了牟取私利,利用职务和技术之便操控财务指标。笔者建议公司应针对股权激励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制之外,还应设定其他非财务业绩考核指标,例如考核被激励对象的执业能力、思想品德、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创新能力等,为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创立强有力软环境。这种良性的激励环境能够促使公司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使员工对公司良好的业绩前景充满信心,从而为公司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2.科学、合理地设计股权激励方案,确保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明显
设计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一是确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时限。股权激励的时限,设计得应该稍长,这样防止管理者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不应设计得过长,否则会使得管理者放弃接受股权激励,从而影响股权激励的最终效果。二是确立股权激励的对象应该适中。股权激励应该在公司的管理者中实施,而对象不应该是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确立的对象太多会分散股权激励的效果。但也不能只针对某几个高管进行股权激励,这样会降低公司中间阶层的工作效率。三是采取几个股权激励方式并行的实施方案,股权激励的方式很多,如业绩股票、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等,但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所以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股权激励方式进行组合实施。
3.健全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阶段,我国股权激励机制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法律还不够完善,不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我国虽然于2006年颁布了一些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效果也非常明显,但要真正使股权激励机制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和发展,现行法律仍显得极为不够。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应针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主体、有效期、行权价等予以规范。二是加强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建设,规范资本市场的运行,以促进资本市场效率,提高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三是政府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着重培养一批高级职业经理,为股权激励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总之,应通过减少股权激励机制实施的不确定性外部因素影响,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白洁.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交互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3(10):53-55.
(一)理论
1.产权理论。产权是指对既定财产享有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在产权理论下,投资者是被投资单位的股东,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权选择管理者、派出代表参与被投资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要求分配利润、参与“三会”表决,并有权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而被投资单位则享有法人财产权,可以独立自主支配股东投入到被投资单位的资产,但收益归股东所有。
2.委托理论。委托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又称信息经济学。委托理论通常用来解释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委托人(股东)和人(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防止人背离集团的目标,集团需要借助一系列内部和外部措施、制度等方法来对人进行监督和激励,使其尽可能按股东的意志来行动。
3.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公司治理没有统一的解释,但总体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投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4.企业财务理论。企业财务理论认为,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财务不再局限于单一财务部门,而是在治理结构安排下的财务分层管理。具体来说,包括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各自都有其明确的责任、财权和利益。财务分层管理旨在解决企业内部、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即以管理制度方式来规范或监督财务行为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投资者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者管理制度。
(二)意义
现代企业集团的快速扩张,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企业集团对外投资的股权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股权管理进行研究是规范被投资单位股东行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可确保股权管理的活动正常开展和有序进行,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的综合管理水平;便于解决股权管理中存在的非程序化和人为干扰因素,规范股权管理行为,促进股权管理制度与办法的完善,使股权管理行为能够“有制可依”;有利于及发现股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使股权管理保持顺畅、使股权安全、完整,维护出资人利益,使股权所有者利益不受损失;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进一步化解民族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的需要。
二、股权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股权管理与被投资单位公司治理结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密不可分。企业集团所属被投资单位的股权结构不同决定了被投资单位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被投资单位公司治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集团采取何种对策去进行股权管理。
(一)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现状
1.学习借鉴东亚公司实行的监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完善三会制度,即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改进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广意义上还要建立诸如投资决策委员会、薪酬管理委员会、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等委员会,为三会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普遍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2.学习借鉴西方公司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已经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另外一些大型中央企业特别引进了集团外部董事。
3.推广实行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股权期权、股票期权、职工或管理层持股。我国公司实行了一定的股权激励机制,大多集中于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中。
(二)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2004年,美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出台后,我国于2008年6月出台了自己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构建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内部控制模式,设立了“企业为主、政府监督、中介机构审计”的内部控制机制,并强调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意在实现目标控制的过程。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阐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许多公司内部控制发展仍然滞后,主要是风险意识不强、认识具有片面性、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公司股权管理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集团股权管理理论性总结较少,从股权管理的研究意义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来考虑,股权管理必须跳出以前的思维定势,走股权管理创新之路。把股权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与资本运营的整体进行思考,加强立体的全方位监控是股权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股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集团的前期投资和后续的股权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绝不能顾此失彼。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因经济环境复杂或者投资监管中存在某些漏洞,一些企业集团存在以外延式发展为主,重前期投资、轻后续股权管理,或者重对外扩张、轻风险防范的管理误区;一些企业集团虽然重视股权管理,但是缺乏成熟完善的股权管理机制。因为股权管理的弱化,最终导致企业出现危机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澳柯玛集团危机事件,2006年4月1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事件的原因是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金额高达19亿元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房地产、电器、海洋生物等,频频发生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造成了巨大损失,导致该危机事件发生。
四、股权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集团对被投资单位的管理主要有三种管控模式,财务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操作管理型,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财务管理型和操作管理型是分权和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理型则处于中间状态,各有优缺点,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应当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
(二)股权投资阶段建议
1.制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强投资项目管理,要使投资决策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
2.严格按照投资管理流程处理各项事宜。股权投资包括项目立项、初步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核准、实施等阶段。每一步应当规范程序,以严控投资风险。
3.在投资过程中要关注人的因素。股权投资和管理属于前后连续性的业务,股权投资人员和股权管理人员应作为一个整体,在目标一致的原则下,互通有无。
(三)股权事中管理建议
1.督促被投资单位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制度及相关议事规则。
2.试行专业董事和专职监事制度,设立董(监)事管理办公室,加强董(监)事业务管理,对重点被投资单位应推荐专业董事和专职监事参与管理。
3.对重点被投资单位委派关键岗位人员,如经营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应尽可能委派人员参与日常经营活动。
4.确立重大事项以及重大事项业务处理流程,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材料的审核责任部门和人员。
5.加强股权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集团股权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和外部检查需要。
6.实行政策风险应对措施。首先要对股权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政策风险应及时、准确的进行观察和研究,充分掌握政策风险防范的主动权;其次要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做好对被投资单位的管理,提出有利于股权管理的最佳方案。
7.实行战略风险应对措施。一是企业集团控股公司应符合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二是关注企业集团参股公司的控股方战略变化,建立战略发生转变时的股权适时退出机制。
8.实行市场风险应对措施。关注上市的被投资单位股票价格及相关影响因素,关注被投资单位产品价格及相关影响因素,运用波特五力法分析各方面力量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
9.实行关联交易风险应对措施。防范控股股东转移经济利益行为是股权管理的重点,即使被投资单位股东协议和公司章程中对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但也应高度关注其发生的可能性。
10.与国外接轨,真正保护小股东权益,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予以明确,在公司法中添加保护小股东权益条款,在制度上约定好股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股权事后管理建议
1.建立后评价制度。在项目完工投产或股权投资完成后一定时间内,必须编制《项目总结报告》和对股权项目进行后评价。总结报告和后评价成果(经验、教训和政策建议)作为企业集团编制规划和投资决策的参考和依据,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2.正确处置股权。股权管理人员定期对股权项目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就股权处置提出意见和建议,从根本上体现企业集团战略意图和资本运营目的。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对全国40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82.05%的私募愿意公开发行产品;15.%39的私募不确定,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2.56%的私募表示不愿意开展公募业务。
图:对私募基金是否愿意公开发行产品的调查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私募排排网之前的调查还显示,68%的私募认为私募基金应该被纳入基金法监管范围,32%的私募对私募基金是否应该被纳入基金法监管范围持不同观点。
李振宁:意在打破公募垄断
基金法的修改主要是确立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监管私募和监管一般投资者是一样的,但和公募的监管形式是不一样的。公募保护中小投资者,而私募的客户是有风险承受能力、相对富裕的人群和机构,所以不是靠证监会的监管来保护投资者利益,主要靠投资者自身的判断。
所以为什么私募采取备案的形式?备案某种意义上就是达到一定规模的私募基金,就是大型机构会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证监会更多的是从监管市场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不是由于私募基金需要特别的监管。
此次,基金法修改的主要是私募合法地位的问题,而不是监管的问题。
如果私募从事公募业务,监管就比较严。而私募发行的对象是合格投资者,一个是私下募集,一个是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对风险的判断、对理财机构的判断都比较清晰,承受风险能力较强,所以监管比较松。所以私募和公募的监管是有区别的。
同样的私募管理公司,既可以发行私募,也可以发行公募,但公募部分的监管会比较严格,而私募就不需要更多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只需对本身的投资者公布,而公募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披露,两者是有区别的。
私募达到条件可发行公募的意思,是私募公司也可以从事公募业务,但管理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要区别对待,两者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私募有业绩报酬,而公募只收取固定管理费,监管的标准也会不一样。
基金法修改的实际意义,在于打破公募基金在发行资格上的垄断,不仅金融机构,一般投资管理人也可以发行公募,成为公募的股东。目前公募的注册资金要3个亿,股东基本上都是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以后也会改变,核心在于放松公募的准入条件。而放松准入条件后,也可以对公募进行有效的股权激励,如果公募发行还是垄断的,股权激励就不会被市场认可。
余定恒:私募未来会分化
《基金法》修改主要是给了私募基金国民待遇,备案和受监管是一件好事。之前是向银监会备案,现在可能向证监会备案,对我们而言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在性质上却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也表明了私募有合法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备案制是海外的主流模式,如果采取基金备案制,不但可以提高效率,也同时减少各个部门的工作量,两全其美。一旦新基金实行备案制,新产品发行的节奏肯定会加快。私募公司之间的分化也将更加严重,可能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情况。
几种组织形态各有优缺点,在私募得到法律认可后,几种形态都会有发展。如果信托依然不能在中登公司开户的话,有限合伙制会有长足的发展。如果中登公司放开信托开户,信托模式还是会占主流,因为它的成本最低。
《基金法》修法允许私募符合条件可公开募集基金,如果达到条件,我们会发行公募。因为私募未来一定会出现分化的过程,在分化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品牌、规模、渠道和人才来分化,当你具有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够吸引高端人才。为了引进高端人才,必须把规模做大,发行公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私募立法对私募的发展当然是一件好事,能够规范行业的发展,扩大行业的规模。首先,一旦合法地位获得确认,其整体规模会迎来爆发式的发展。其次,个别私募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也会取得重大突破,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不排除诞生一两个不逊色于公募的私募公司。另外,私募基金行业数量众多,私募行业会出现分化,鱼龙混杂的局面有望改变,优胜劣汰的自然秩序表现更突出。
张可兴:未来私募主流形式会是合伙制
基金法修改后,严格按备案制的模式运行后,管理人要发行产品需要到证监会提交基本的信息,这就是备案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及香港地区对于私募基金的监管,都采用的是备案的形式。
我认为草案规定了私募基金的三种组织形式为契约型、公司型和合伙型,表示市场存在的所有私募基金的都有望获得合伙地位。2009年,信托账号暂停开户,一直到现在没有开放,而到去年初,合伙制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才可以开户,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是管理层对私募基金其他组织形式的一种鼓励和培育,尤其是合伙制私募。
我们认为合伙制私募基金一旦获得法律认可,契约型也就是目前的信托型作为目前私募基金的主流模式,地位可能会受到冲击。随着基金法修改的进程,我认为未来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在税收方面有望得到相同待遇,这样合伙制私募基金才会得到大力的发展。未来合伙制会成为私募基金的主流形式。
《基金法》修订草案中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公开募集基金的细则,我还不是很清楚,当是我认为目前私募与公募的竞争处于劣势的地位,公募可以发行一些私募产品,管理层或者是出于公平的考虑才出台这些规定。但是,即使私募管理人未来被允许发行公募产品,客户群的定位也会不一样,1000元可以购买公募,未来私募公开发行产品,购买的门槛或者会比较高。
邵德楷:公募和私募都存在制度缺陷
私募基金以备案的形式进行监管,对于私募而言肯定是好事,基金管理人更灵活,私募的发展会更加迅速。公司更灵活、经营更有特色,可以分散未来整个资本市场的风险,增加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关键词】 公司绩效 财务效益法 市场价值法 经济利润法
公司绩效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认为,公司绩效包括以下关键性内涵:公司绩效是对公司经营效果的反映;公司绩效体现了公司的整体经营能力,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等多个方面。而如何对公司绩效进行评估,这涉及到评价者自身的价值取向,从总体来看,目前对公司绩效的评估主要有三种方法,即财务效益法、市场价值法和经济利润法。
一、财务效益法
财务效益法就是选择一种或多种财务指标对公司绩效进行衡量或评价。美国杜邦公司的皮埃尔·杜邦和唐纳森·布朗于1919年创造并使用的杜邦分析体系,就是建立在财务效益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财务指标通常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是: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总资产十期初总资产)×l/2)×100%。总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集中体现了资产运用效率和资金利用效果之间的关系,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在企业资产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利用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十期初净资产)×l/2)×100%。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此外,净资产收益率是从所有者角度来考察企业盈利水平高低的,而总资产收益率则分别从所有者和债权人两方来共同考察整个企业盈利水平。在相同的总资产利润率水平下,由于企业采用不同的资本结构形式,即不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例,会造成不同的净资产利润率。
3、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营业利润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反映了在不考虑非营业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
4、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率的计算公式是: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如果销售毛利率很低,表明企业没有足够多的毛利额,补偿期间费用后的盈利水平就不会高;也可能无法弥补期间费用,出现亏损局面。另外,销售毛利是企业在扣除期间费用,所得税费用前的盈利额。分析毛利率额指标能剔除不同所得税率,以及不同期间费用耗费水平所带来的不可比因素影响。
5、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是: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6、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比率的计算公式是: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该项指标反映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7、流动比率。流动比率的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100%。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它表示企业流动资产中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是一个相对数,排除了公司规模不同的影响,更适合公司间以及本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
8、速动比率。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是: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流动负债总额×100%。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而流动资产中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则不应计入。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更加直观可信。
9、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是: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10、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是: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100%。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反映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它说明一定期间内公司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偿债能力强。
11、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是: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100%。它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它是销货成本被平均存货所除而得到的比率。一般来讲,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因此,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财务效益法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对公司绩效进行定量评估,在数据真实的前提下,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主要缺陷在于计算财务指标时所用的数据多为历史数据,难以准确反映公司的现时价值或未来增值潜力。
二、市场价值法
所谓市场价值法是指采用市场价值指标对公司绩效进行衡量或评价,如股票的市场价格等。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股票的市场价格用来反映市场对于公司经营的预期,通常被认为是能够较好地体现股东价值。在国内外文献中备受推崇的市场价值指标是托宾Q值(Tobin’Q)。托宾Q值是美国经济学家Tobin于1969年在其经典论文《货币理论中的一般均衡方法》中提出的,其原意是指资本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价值)的比率。如果该比率大于1,表明企业创造的价值大于投入资产的成本,企业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该比率大于1,也表明投资者愿意支付高于资产重置成本的价格来购买企业。因此,托宾Q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常常被用来衡量公司绩效。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公司的市场价值受其他因素影响很大,市场价值法难以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进行有效评估。
三、经济利润法
经济利润法是指运用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指标衡量或评价公司绩效的方法。该指标由美国思腾思特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用于衡量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EVA不仅对债务资本计算成本,而且对权益资本也计算机会成本。资本费用是EVA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条件下,大多数公司都在盈利。但是,许多公司实际上是在损害股东财富,因为所得利润是小于全部资本成本的。EVA纠正了这个错误,并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本时,必须为资本付费,就像付工资一样。考虑到包括净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EVA显示了一个企业在每个报表时期创造或损害了的财富价值量。换句话说,EVA 是股东定义的利润。假设股东希望得到10%的投资回报率,他们认为只有当他们所分享的税后营运利润超出10%的资本金的时候,他们才是在“赚钱”。在此之前的任何事情,都只是为达到企业风险投资的可接受报酬的最低量而努力。当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大于零时,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或财富。而当该差额等于零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投资收益。因此,VEA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利润。
综上所述,财务效益法虽然难以十分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现时价值或未来增值潜力,但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市场价值法尽管能够较好地体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公司的市场价值受其他因素影响很大;经济利润法对权益资本也计算机会成本,显示了一个企业在每个报表时期创造或损害了的财富价值量,但仅仅用税后营业净利润考查公司绩效,结果过于片面。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客观情况对以上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考虑,选用其中一种对公司绩效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2] 张纯、段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8(6).
关键词:金融风险;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控制策略
一、金融经济波动对于企业财务体制的影响
涵盖全社会范围内的国家金融经济体系像是一片寂静的湖面,在没有风的影响下虽然平静但也会产生无规律不可料定的波动,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作用下的经济波动在面对金融体系健全的企业时候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造成破坏,其具体影响的表现在影响公司企业的体制结构的变动和股份变动。在正常的公司经营的过程中;公司作为一种利益形态化的经济组织有着自身的规范和要求,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公司主要是以自身盈利为主要基础的,根据持续客观性的盈利来打造自身的市场价值,根据可控风险状态下公司项目未来前景的预计,公司的成立和正常化的经营都以未来的市场前景为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运转,依据公司可执行力度的大小进行公司内部的持续性经营。根据市场前景的预测及未来公司项目风险的评估股东和投资公司进一步扩大投资额度和范围,合理化的注资来扩大公司的规模,公司联合创始人根据公司可预计估值的多少和投资额度的大小进行股权的合理化分配,降低自身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最大化的确保公司正常的融资和上市,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公司实力。同时在公司进行融资和上市的过程中,公司的资金实力不断地扩大,在保持现有盈利前景的状态下通过稀释股权来获得资金回报,间接的提升公司的实力,但是在股权转移和股权稀释的状态下,公司创始人或者是原有公司股份的持有者为了保证公司活力的增加和公司管理体系的合理布局需要在股本稀释的前提下将大量的公司原有股本转移到公司员工的名下,除了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热情之外主要是降低原有持股人的持股比例,稀释公司的股权,扩大公司的规模,争取最大化的资金回报。虽然这是在公司发展道路上的一种经济决策,但是在面对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的市值大幅缩水,企业的经济负担加大,正常的经济盈利受到严重的限制,引起公司内部的恐慌,导致公司的精神凝聚力下降,大幅度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
二、经济风险下经济投资对于公司股本管理的影响
在不可预料经济金融风暴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的前提下,小范围金融风险的预兆都造成公司业务市场的缩水,不仅影响着公司企业组织的收入和利润,同时影响着公司的常态化股份管理,不恰当处理措施的运用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股本市场导致公司股份的大量抛售,造成公司市值的损失和公司资产的缩水。公司的资本结构主要是由投资公司、原有投资股东和公司联合创始人三位一体资本结构构成的,在此类型的资本结构的过程中视实际投资额度的大小进行定量化的利益所得分配,但是设计到公司外来并购和公司上市的影响,作为公司股本的原持有者势必需要对公司的股本进行完全性的活力释放和股权稀释,根据公司现有规模和估值的定量大小,决定每个股本原持有者拿出多少股本进行常态化的股本上市发行。根据公司上市前后的规模大小,在股本稀释的状态下势必要对原有定量化的股本进行公司内部的定量发行,使公司内部的员工成为公司实际意义上的股东,增强公司的核心凝聚力,提高公司的创造力。公司是组织化的经营活动或者说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社会化活动群体,对于适用于股权效力的经济法独立性有着重要的区分,或者隐形条件下的公司利益的限定有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组织条件下公司的变革过程中积极责任划分还是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对于股本界定意义下的公司股权管理要根据公司内部的现行制度和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机制化管理体系的打造,在完全确定股本各方持有所占比例的前提下,确定各方对于股本的利益既得态度,根据所持有公司股本的大小,履行对公司的责任与义务,依据股本所占有的额度决定股东享有的应得权利,合理妥善的处理好公司股东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问题,建立常态化的股份管理机制,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只有依据经济运行的规律建立高效率的股份管理体制和财务预警机制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缩小金融风险带来的影响,最大化的保证公司现金流的稳定,促进公司秩序的正常化。
三、财务管理中强化财务监督的意义
随着资金管理技术不断的发展,内部会计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内部会计的资金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资金相性控制进行流动效益的对比,完成对资金效益的充分审核。内部会计对资金的监督可以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对资金使用的进程进行数据化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指导方向降低维护成本。内部会计可以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快速的响应,在恶劣的经济条件下也可以对资金运行进行多项化的控制,
(一)内部会计在财务监督中的职能和作用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内部会计主要负责对企业运行的资金进行管理和规划分析,对资金运行的状况要及时的掌握,时刻了解资金运行的状态,同时在企业信用体系的要求下,会计按照企业负责人的意志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调查,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与经济计划的制定。内部会计的资金规划管理是一个系统多元集成与控制的体系,需要对资金运行的细节做到精密、定点、准确的分析,找出资金系统出现的问题依据数据追踪技术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位,依据数据化背景网络的支持找出资金发生的线性痕迹,从而进行多元化的体系问题排除,根据资金运行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准问题发生的关键点进行资金规划和管理,对相关联的资金衔接的环节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资金监督与管理并行的目的。可以大大的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减少资金运作失误的发生,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
(二)内部会计进行监督的意义
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资金运作效率是技术竞争力的核心,资金有效管理是效益竞争力的标准。在资金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资金体系的优化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成本控制的范畴之中。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战略竞争力的核心。内部会计的管理以资金数字化驱动为背景,对企业设备的资产运作和绩效评估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记录数据的核心前提下,建立数字化管理的体系,将所有的成本项目分化瓦解到相应的部门环节和技术设备之中去,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速度。同时,内部会计还可以与其他应用模块进行优化搭配,形成垂直管理的资金数据库,提高资金的集成运用性,对企业资金进行协调化的搭配管理,形成独具项目个性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正确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
(三)当前我国内部会计监督的形式
当前我国的企业内部的会计的监督形式,都处在间接性的资金管理计划中,没有对资金形成垂直的管理模式,且内部会计在不同职能部门的干扰下,很难掌握资金运行的状况和资金使用的方向,不能对资金进行及时的管理,也不能对资金使用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内部会计的职能定位被严重的区划影响,在企业负责人的干预下,内部会计惟命是从,无法参与到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计划制定活动去,形成了理而不管的资金监督形式,严重限制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当前我国企业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内部会计的职能定位还不是足够的清晰,与财务管理和其他会计职能范围的区划不明,严重限制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我国企业的内部监督的形式还不是很完整,职能定位不明,作用范围划分不明,在企业的内部没有形成完整的资金监督体系,没有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及优化的人员搭配的模式,造成了诸多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形式的不完整
在当前的内部会计的资金管理中,许多企业的内部资金的管理模式很不完整,表现在资金效用的审核力度不强,缺乏完善的资金操作模式,在资金的合理的规划的时候缺乏完善的导向,搞不清楚资金的用途和具体的操作方式,对资金的运转流程缺乏完整的线性指导,导致资金的运转的效率低下,达不到最大化的资金的收益,降低了企业资金运转的效益收入。
(二)人员监督制度的不系统
在企业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内部会计人员监督制度的不完整也是导致监督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因素。内部会计在履行责任监督职能的时候,没有形成完善化的资金绩效监督的制度,导致人员在相关的资金的操作的过程中,没有既定可行的任务规范来依据,在相关的运营的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纰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不合理的监督规范制度的制定,也会导致人员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所以建立完善的人员监督制度势在必行。
(三)未形成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的内部资金的运营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资金的监督管理体系,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内部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对资金监督作用的准确定位。一个发展中的企业如果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健全的资金管理监督体系,会导致资金运作效率的低下,资金投资收益的大幅度缩水,造成资金管理的对冲性阻塞,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活力的增强。
五、如何构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资金管理监督体系,势在必行,这需要我们本着科学分析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和部署。
(一)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模式
在企业的资金系统结构管理方面,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以人员为责任主体进行逻辑链条的结构的经营模式链接,人员起着系统发展的直接性引导作用。在实际系统服务主体规范性分析,还需要对资金管理的职能进行从不同角度的细致划分。首先,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资金管理的客体包括搭配模式优化与组织管理,由模式搭配的各个方面协调配合产生的,当各类的组织或者机构参与到其中的时候,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优化管理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内部会计资金管理与监督机能的有效运行。对参与资金管理的各项控制元素进行有效管理是高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确保管理实现公正与公平价值取向的需要,也是确保管理实现效率与效益价值取向的需要。
(二)监督体系的构建步骤
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建立的本质意义在于为促进企业机能的正常运转,保持企业向前发展的活力,积极扩充企业的建设规模,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的运转,合理的对企业资金进行规划和指导。同时在推进监督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具体的改革措施为导向,积极推进资金管理体制优化,提升人员的组织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监督体系的全方位建立,是推动企业技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推进企业监督体系的改革要树立具体的思想指导目标,以新思想为指导,坚持资金管理体制的全面优化,合理搭配资源,狠抓资金运用方式的转变,培养人员资金精益化管理思想意识的培养,要以新技术新服务为管理基础,深化改革程度,建立全方面企业资金监督体系,出台合理的政策,优化资金的结构搭配,构建特色鲜明的内部会计资金运作监督体系。
(三)内部会计监督方式的创新
内部会计资金控制监督方式的创新是指协调化的管理思想和作风要贯彻到整个管理活动中。具有以下几个部分特征:高效化的管理操作方法:是系统中的每一个控制元素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的管理运营模式。每一个环节都是这种优化管理方式的一部分,从而让系统的运营基础更加正规化、创新化和高效化。整体管理运作要有一定的流程、细致化的分工合作。就可以大大减少整体运作的失误,提高整体管理的运作效率。管理的优化分析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整体资金的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四)财务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规划
对于现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的企业来说,建立符合于企业资金运营模式的会计资金管理体系对于提高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资金运作效率是企业发展与决策竞争力的核心,资金有效管理是效益竞争力的标准。在资金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资金体系的优化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成本控制的范畴之中。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战略竞争力的核心。会计的管理以资金数字化驱动为背景,对企业设备的资产运作和绩效评估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记录数据的核心前提下,建立数字化管理的体系,将所有的成本项目分化瓦解到相应的部门环节和技术设备之中去,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速度。同时,内部会计还可以与其他应用模块进行优化搭配,形成垂直管理的资金数据库,提高资金的集成运用性,对企业资金进行协调化的搭配管理,形成独具项目个性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正确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
(五)企业资金运营模式的建立
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立体化的资金运营模式是提高企业资金运转效率的重要的战略步骤,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资金运营模式的建立得益于会计内部资金使用的规划,在合理有效使用资金的前提下才能够对资金高效有序的运行,建立相应的育婴模式。资金项目的选择和价值定位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的发展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服务经营,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优化管理系统信息,形成自己特色风格。要规范自己能使用的健康发展,减少发展的阻力因素,推动体制的深化改革。要积极发展行业的创新业务,将新的手段技术与服务相结合。但是创新的此举,预示着未来发展的中心和活动行为需要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未知性,因此一个行业要创新产品,一直要做好全面的准备。要对各个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客观的预测分析,不可单纯靠人为,从长久发展着手权衡利弊,分析信息的优缺点对于信息来说得多还是失多。在一定的创新规划性指导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根据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匹配的资金运营模式,增强企业向前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六、结语
伴随企业内部会计资金管理体系的形成和企业内部会计资金监督机制的有效建立,企业在资金的运用方面会逐渐走向成熟,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的状体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金融风险防御能力的提高,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作者:何熙途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
[2]李静.增值税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
[3]汤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