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小学生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教学策略

第1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策略;游戏;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下面,我谈谈在识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多认字、识好字,识字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做到“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识字、读书。

一、抓好课堂教学,教给认字、识字的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识字教学应充分体现教材编排的科学性,通过课堂识字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认字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我们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有利资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形状、特点;让学生将图形与字形对照比较,从形上了解相似处,认识象形字;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现代汉字的形状,将图画、古象形字、现代汉字三者综合对比,在了解象形字与现代字的演化过程中,认识相应的现代字;最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拼音知识和拼读方法拼读各字,熟记字音。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和认字的能力,并让学生从中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了解祖国的汉字文化,并从中学到观察汉字、比较联想、识记字形的学习象声字方法,为学生今后识记象声字奠定基础。

二、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在教学时,我演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会意字,形声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学。常言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习也是这样,尤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生字卡片,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可以抄写,可以剪贴,也可以插图、勾花边,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多样化的活动符合孩子喜欢动手的特点,避免了单纯抄写生字的枯燥和无聊,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生字是愉快的活动。可以想象,在动手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孩子必定不断地对自己的卡片进行设计、制作、装饰、修改。在这样一个反复审美的过程中,孩子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必定得到极大的提高。人手一套的生字卡便于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自己读,可以让同伴欣赏,也可以当小老师,拿卡片考小组的同学。可见,这小小的识字卡片真的为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培养插上了翅膀。

三、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互当老师,在交流中学习。交流识字一个人拥有一件快乐的事,把它告诉其他人,这样世上就有许多人拥有这件快乐的事,使快乐传播延续。识字也可以这样,你认识一个,我认识一个,两个人交流,两个人就都认识了两个字,更多的人交流认识的字更多。当一回小老师,把你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它的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当小弟、小妹的老师,体验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教与学中就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进取,多了一份责任。

四、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知识。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地重现于学生眼前。只要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处处有字认,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如:上街的时候,让学生看广告、招牌、商标等来识字,过年时家家贴对联,认一认、抄一抄、记一记,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能留心,处处能留神,识字与生活同步。

第2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19-01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对于作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素质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使小学生乐学英语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乐学之门的钥匙

我们知道,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如果教师用诚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温暖的语言,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自然能“亲其师,信其道”。相互尊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轻松愉快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交流。

二 利用歌诀,帮助学生巧记单词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设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积累。运用一些易上口的歌诀让学生诵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记忆环境。如,我们用这样的歌诀:来是come,去是go.见了朋友喊Hello.礼貌第一不能丢,谢谢要说thank you.在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我们更应该利用歌诀来进行教学:基变序,有规律,结尾加上th;一二三,特殊记,结尾字母t、d、d;八减t,九去e,f要把ve替,ty将y变为i,th前面有个e。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朗诵声中记住了单词,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 有趣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乐学情感、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乐学情感的:

1.教学形式多样化

如果教学形式单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引发学生乐学情绪。如我在日常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形象生动的内容和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我教学人体部位的单词时,把它编成“头head,head头;脸face,face脸;…”的英汉儿歌,再配合上“Touch your nose/face…”的游戏动作,加强了学生的有效记忆。此外,我还采用了宾果游戏、猜谜游戏、接龙竞赛法、串联单词编故事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激活大脑兴奋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媒体多元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感到学习有趣时,思维就处于积极状态。借助现代声光电教学媒体,能创设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情景,弓f发学生学习动机,促其思维发展。例如我在教学Les-son 16课Let's practise一项中的单词“coat、jacket、shirt、T-shirt”时,利用自制课件来突破难点。我先插入一个卡通人物,然后设置动画,卡通人物说:“I'm wearing a coat.”单词“coat”在旁边显示,按动鼠标,单词“coat”用红色闪烁,并重复发音。再设制动画百叶窗,那个卡通人物穿着“夹克”出现了,说:“I'm wearing a jacket now.”这样一来,学生特别渴望见到下一个穿着不同衣服的卡通人物,学习气氛高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以上几个单词。

四 积极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有“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达到“乐学”,必然要使他们有成功感。“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要使学生感到愉快,这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学业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习成功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回答问题好的学生说:“Very good”, “You're very clever”, “Great”,有时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如学生在课堂上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老师不能加以批评,特别是在学习上不是很好的学生更不能如此,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那些学生对学习更不感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他们在学习上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课上用浅显的语言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产生成就感,这样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五 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生乐学的天堂

第3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有助于学生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和语文素养。学好古诗,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才能彰显古诗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领悟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像,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这足以表明感情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告诉我们:通过感情朗读能充分发挥古诗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通过感情朗读,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古诗以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为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当代小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有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重字词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有些重视朗读教学的教师也往往为读而读:或忽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或忽略示范的引领和评价的促进;或太过于重形式,或太过于重技巧,甚至是没有理解基础的为“感情”而感情朗读。这样的朗读教学将导致学生对古诗理解不透彻,体验不到位,感悟不深刻。学生享受不到审美乐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古诗的学习兴趣。

一、扫清障碍,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正确、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小学生的朗读都要经历从不完全正确到正确、不太通顺到通顺、流利的过程。只有读得正确、流利,才能从读得比较平淡上升到读出感情。所以,朗读教学的初读阶段应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切实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对照注释初读全诗,读准字音,读明白题目的意思,读懂大致的文义;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出诗句的节奏,注意朗读时语调的变化;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集中扫清障碍,读通全诗。在初读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向教师质疑问难,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读的节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定要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正确,读流利。

二、创设情境,读悟结合,相得益彰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要朗读出古诗的感情,必须在理解诗意、领悟诗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语调。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达了极其深刻的内涵,小学生在理解上不易深入,特别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与古诗相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地去体验、感受诗的内在情感。

1、通过对话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教学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因而用得最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也是最考验教师文化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方式之一。要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的背景资料。我们把诗歌的写作背景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或者用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在他们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他用充满激情、磁性的语言创设了诗意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乡的情绪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乡愁,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过程中,他还通过对话和追问,让学生想象诗人“身在何方?”,“心在何处?”,让学生感受到了“身”“心”分离的痛苦,感悟到了“聒碎乡心”的凄惨。学生深深地沉浸于文本之中,与诗人同欢乐,共悲伤。

2、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能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内容,创设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如笔者在教学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采用了在陈小奇作词作曲、吴涤清演唱的《烟花三月》的“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的歌声中导入新课,教学之中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朗读的背景音乐,在乐曲声中学生感知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体会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结束时再以“你听,诗人至今还在黄鹤楼上吟唱着”引导学生回到《烟花三月》的歌声中,让学生久久沉浸在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和深深思念的浓情之中。动人的歌声、优美的乐曲、琅琅的书声,回响在教室里,回荡在学生耳边,余音绕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情趣。

3、通过图画创设情境。古诗描绘的情景或构造的意境大多具有画的色彩美、结构美和意境美等,有的古诗本身就是一幅画面优美、意境深邃的图画。用现代语言常常不能完全表现出其画面的优美、意境的深邃,甚至会削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能根据诗的内容用合适的动画、图片或学生亲自动手画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很难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峻洁清冷”的意境,难以深入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出示例如《华三川唐人诗意图》那样的写意画或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去体验,学生的感受就会更直观、更形象,就更能读出那种“感觉”和“味道”来。还可以利用动画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动态的美。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用动画展现瀑布飞流直下、诗人“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的情景来帮助学生感悟瀑布的壮美和作者恋恋不舍的内心世界。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诗句,自然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范读引领,评价促进,激发兴趣

古诗平仄交错,跌宕起伏,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紧扣诗人的离情别绪和学生合作朗读。师:“故人西辞--”,生接:“黄鹤楼”。师:“烟花三月--”,生答:“下扬州”…师生交换再读。由于教师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感情朗读,做到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在接读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者的读法。在一唱一和之中,古诗语言的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和韵味就呈现出来了。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对学生朗读中的字音、节奏、语调、情感控制等及时给予提醒或肯定。如是否“字正腔圆”、是否“有板有眼”、是否读出了“感觉”、读出了“味道”等等。积极的发展性评价不但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满足了学生朗读学习的成就感,将会促进学生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小学古诗感情朗读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坚持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情境创设,注重读悟结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感悟、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古诗感情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助于顺利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目标,从而使祖国优秀文化彰显魅力,传承千秋。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关 键 词】 数感;生活实际;估计体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郑毓信教授认为:为了说明数感,可以先看一些类似词语的用法,如“语感”“方向感”“美感”“质感”等。显然,这些词语都代表了一种相关的能力,但与能力相比,又都含有一种“直感”的涵义,特别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的事物或现象或属性或方面的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而后者通常又并非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仿佛已经成了主体的一种本能,一种直接的“感知”,从而在很多情况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根据以上描述,数感可以理解为对于数字(量)的敏感及鉴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经过几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下面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教学策略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因此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说的数,想想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在部分教学设施较落后的山区,很多小学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教室。传统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十分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学过后印象会特别深刻。

二、通过估计体验数感

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估数的过程。如在认识较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如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50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强化数感。以估计一摞本子有多少为例,可以组织下面的教学活动。

1. 由数到“空间”。第一步,出示两摞本子,先看看10本的一摞有多厚,用手摸摸,感受感受。第二步,看一看、比一比另一摞约有几个10本,估计出有几十本。第三步,再数一数、摸一摸、看一看,知道几十本大概有多厚。

2. 由“空间”到数。在由数到“空间”的基础上,学生对10本乃至几十本本子形成了表象,当再次看到一摞本子时,就能凭借表象说出一个比较接近准确数量的数。这样就由“空间”回到了数,对数的大小有了更深的体验。

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生会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牢固。

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新知。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生答:“1。”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再如:‘小小养殖场’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从而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于是,我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数的游戏活动:老师心中有一个数,谁知道是多少?生1:5,教师说:少得多。生2:99,教师说:多得多。生3:60,教师说:多一些。生4:55,教师说:少一些。生5:57,教师说:正确。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 “数感”“符号感”与其他──《课程标准》大家谈[J]. 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30―32.

第5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顾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公式、法则等抽象的知识,而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引领学生步入“爱学”“会学”“学好”的理想境界,这才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究动机

问题情境可以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数学实践活动中。譬如,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在导人环节笔者首先出示一个黑色的塑料袋,里面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硬纸片若干个。笔者让学生逐个地摸一摸,感受一下里面装的是什么;接着,出示一个装有圆形硬纸片的黑色塑料袋让学生再摸一摸,感受一下,并要求说出图形的特点及名称;然后发问:圆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区别?同桌自由地说一说,最后笔者加以总结:长方形等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在学生了解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后,笔者又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物体是圆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好多圆形的事物,答案丰富多彩。结合学生回答,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生活中、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圆,让学生观看、欣赏。当学生对圆的感知进一步丰富起来的时候,笔者抛出了如下问题:生活中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圆,在这些圆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圆的特点呢?学生异口同声:“想!”探究的欲望已被激起,笔者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并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这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奥秘。通过这样的设计,笔者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发现过程,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的观念。

二、贯彻自主探究理念,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到头脑中的,自主探索才是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小学数学课堂应切实贯彻自主探究理念,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在导入新课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尝试用生活中某种物品画一个圆,并说一说画圆的方法;然后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其中几种圆的方法。学生感到这些画圆的方法并不科学,那么究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接下来,笔者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笔者出示如下“导学单”:自学课本95页至96页例1、例2的内容,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自己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画圆的注意点;在自己所画的圆中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独立学习教材内容,按要求操作,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接下来选取代表面向全班汇报,台下同学可以予以矫正或作补充;最后进行检测反馈:多媒体出示“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反馈汇报。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宽裕时间去自主操作、观察、发现,以丰富学生经验,强化感性认识。开展自主学习要鼓励学生独立地去探究、感知、发现、总结,这样才能突出教师引导作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达成“学好”的目标。

三、贯彻合作学习理念,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思想得以碰撞,思维得以拓展,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合作学习要瞄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确定一个或几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譬如,为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特征,笔者先安排学生“自主先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导学单”:每个小组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把它剪下来,运用画、量、比、折等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以下问题: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同一圆里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多少条对称轴?对于圆,你还有什么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上台汇报展示讨论提纲上的内容,其余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讨论提纲上所要解决内容,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一学习板块,笔者贯彻了合作学习理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去探究,带着疑问去发现,从而锻炼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了合作探究的习惯。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和促进者,给予适时评价,调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充分发展。

第6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口语教学辅助手段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强调“说”的艺术,因此要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吸引力,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激发小学生们“听”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发音对学生们有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发音,练就发音标准、字正腔圆的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才可以在口语教学中更好地表达情感,使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学习新的教材和教法,才可以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上课注意力难以持久,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语言讲解,很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口语教学辅助手段,可以科学地运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二、营造适宜的口语教学情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塑造适宜的口语教学情景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学生语言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一言堂”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不但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还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在课堂的表现常常是沉默寡言,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学生更是缄默无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让学生敢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要想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差异,让学生言论自由,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为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应一改以往举手回答的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讲话的前提下自主发言,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自己或同学可再补充;没有想好的再想;有不同意思的当堂进行辩论,自由发表意见。这样,消除了学生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思路畅通,发言踊跃。

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出发,在语文口语课堂教学中根据口语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因人、因时、因地科学恰当地构建一些渗透着积极教育目的的充满和谐、生动活泼、蕴含智慧、充满学习情趣的人际交流情境、活动交流情境、生活交际情境等口语交际情境,从而使小学生在口语教学中如临其境,以激发小学生主动进行口语交际的欲望,让小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温馨的教学环境中乐于交流,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

第7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几加几,也不是要学生准确计算数学结果,而是在逐步过程中,向学生演示结果的形成过程,进而简化,寻求更加简便的求知模式。再加上,数学知识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的其实是一个思考和知识转化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师实践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遇到难题时,不能一味的钻牛角尖,而应该跳离原本的思维方向,换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到达新的思维高度。当然,这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高阶段和高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维模式,而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引导,教师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的目的在于易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明确学生特点,发展学生良好思维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一些让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且最大限度地达到智力、心理、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相结合地参与学习,毫无疑问,在数学教学中科学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兴趣。

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或探索时间,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积极进行学习体验,并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构建属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宜简单化处理,且应当允许学生在教学或在课外做题中出现各种问题或错误,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建构,形成良好的思维兴趣。

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思维探索情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过程可归纳为:①创设情境: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整理出那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知识点,并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密切交往的教学氛围。②建立假设:精心设计教案,适时引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③分析、酝酿、综合:分析材料,酝酿思路,提出新的想法。④验证、求得新知:采用其它方法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素材,充分发挥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并注重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创新教学手段,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小学生接收能力的、有助于小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小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知识的获得并非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次组织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层层深化也是层层转化的过程,需要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方便学生接收,也要在旧知识的层面进行深化和引导,这样做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新学生思维范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受。因此,在新知识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另外,由于数学书本知识包括定理、概念等都是静态的内容,多数学生都只能靠死记硬背,而这种结果会直接导致学生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脱离,其实,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也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加熟练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这样才不会让知识脱离生活。

五、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立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立新求异思维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小学是培养学生正确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大胆思维、力新就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空间,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条件开放题、解法开放题、结论开放题,让每一个都能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主动、积极、充分地表现自我,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①条件开放。条件开放是指所给的条件多余或不足,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选择条件或补足条件后再解答,有助于学生思维选择性的培养。②问题开放。问题开放是指给出足够的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里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再由小组成员共同选择出最理想解答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挑选或提出新授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③结论开放。结论开放是指一道完整的题,如果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答案不惟一,这样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④解法开放。解法开放是指一道题有多种解答方法,且结果相同,这类题型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与解决问题的实际之中,既是自主学习的升华,也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学习项目。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够掌握作文写作的内涵与真谛,写作只是简单的文字拼凑,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作文学习要从小学生抓起,教师要积极改变及创新其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作文写作能力呢?结合最近几年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二、加强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平时积累的训练, 况且"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三、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要具有广泛性。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不懂就问,要善于思考,还要勤做笔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段落,优美的抒情段落,精辟的哲理段落、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等都可以作为读书笔记。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此外,教师还要学生对自己所作的笔记定期进行巩固和整理,印在头脑中,用时方可随手拈来。

四、做好写作点评

第9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那么如何运用“前”作文的教学策略让小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呢?

一、创设情境,精心打造“前”作文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今学生并不缺乏生活,而是缺乏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观察生活,给学生演示采撷生活浪花的过程,显得特别重要。“前”作文课堂设计有各种有趣、富有创造意义的教学方案,生动地向小学生展示生活,帮助他们认识和摄取生活素材。

“前”作文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听与写的结合:通过听音乐感受各种响声,获取内心的真实情感,创编故事,把它写下来;画与写的结合:创作一幅画,在写作前引导孩子观察,把画面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读与写的结合:选取课文中可训练的点,或仿写,或续写,或缩写,或改写等;做与写的结合:“做”可以是一次小实验,可以是一次小制作,可以是一次生活的体验,把具体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玩与写的结合: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游戏,让学生在趣味的驱动下,轻轻松松地完成一次练笔;看与写的结合:走出课堂,调动各种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书写缤纷的生活。

二、改革作文评价,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成功的体验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根据成功教育理论,教师要开拓讲评的新渠道,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从而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和形式

(1)新的评价方法——当场写作当场评价。写作时教师要全班巡视,查看进度,并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写得快写得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对于写得慢写不出的同学进行鼓励或个别指导。

(2)新的评价形式——“作文批语”改为“心灵对话”。作文批语应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我把“作文批语”改成“心灵对话”,要求教师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学生的习作,以不同标准来评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努力发现每位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地说出自己的鼓励,并婉转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与“后”作文的批语方式所不同的是,这样的批语在当堂的巡视中进行,加大了师生一一对话的几率,给孩子更加正面、直接、及时的指导。

2.拓宽讲评的渠道,课堂共赏馨香

我们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辟以班级为单位的博客,把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作文博客,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别人作文中的一些长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原有的一些习作内容。

三、让书香浸润心田,使每一个孩子“丰厚”起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学生才能写出流畅的文章来。通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有效阅读、积累诵读,来解决学生习作时不会表达的困境。

1.有效阅读

每学期初,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摸清他们的阅读取向,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在更多的范围内推荐丰富的书目供学生选择,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更需及时推荐。教会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活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积累诵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录有助于记忆,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要求将摘录作为习惯性作业,中年级以段为主,每周摘录200字左右。“吸收是一种学习,释放也是一种学习。”因此,也要重视积累之后的背诵交流。凡是学生摘录的内容尽量会背或复述,强化规范学生的内部语言。久而久之,在课外的积累就能成为学生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说出许多新的好词好句,老师就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作为作文素材积累的一部分,也同样可以积累和摘抄下来。在学生写作文之前,一起来读一读,并且尽量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一用。这样的作文就更加有声有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