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

第1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常设机构;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26-02

1常设机构原则

常设机构原则是国际税收协定中用以协调居住国和来源地国在跨国营业利润征税权的标准。在税收协定中,常设机构一般包括(1)固定交易地点,例如一个分支机构、办事处或者一个工厂。(2)在来源地的独立人的活动,只要该人惯常性地行使包括签订合同在内的各项权利。

2电子商务对常设机构原则的挑战

从常设机构的发展历史看,不论常设机构概念作任何发展,物的要素(固定营业场所)和人的要素(营业人)始终是常设机构的两个核心要素。而电子商务的出现给这两个核心要素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围绕这两个核心要素来分析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常设机构。

2.1物的要素的分析

(1)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企业开展营业活动的营业场所都有雇员的存在,雇员在营业场所中为企业处理各种营业事务,然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所有的商务活动都是由服务器或网址自动完成的,不必在来源国保留任何雇员,因此,某一外国企业在来源国拥有或使用的服务器或网址,难以构成一个营业场所。

(2)在线交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其动作媒介不是有形的营业场所,而是虚拟的数字化空间,除了在客户所在国拥有或租用服务器外,不再需要在客户所在国建立任何形式的有形存在。而网址和服务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很难认定服务器或网址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固定的”。

(3)服务器和网址的活动可否作为准备性或辅活动以外的营业活动也难以认定。服务器和网址可以自动完成各种功能,例如广告、收发订单、收款、储蓄和发送数字化资料以及这些功能的综合等。对于税务当局来说,在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很难追踪到服务器和网址实际交易的情况,因而服务器和网址的交易活动是否可以作为准备性或辅活动以外的营业活动也是模糊不定的。

2.2人的要素的分析――网络提供商是否构成营业人的问题

根据OECD税收协定范本和UN税收协定范本的规定,该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构成常设机构:①在缔约国另一方代表企业进行准备性或辅活动以外的活动,并且有权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并且经常行使这种权利(即缔约人);②虽然没有缔约权,但是经常在缔约国另一方保存货物或商品的库存,并且代表企业经常从该库存中交付货物或商品(及交付货物人)。

通常情况下,网络提供商在来源国建立服务器提供各种形式的网络服务,特别是进入国际互联网的访问服务。相对于销售商而言,网络提供商是按照自己的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其地位是完全独立的。有鉴于此,即使某一网络提供商向销售商提供维持网址的服务器,使得销售商得以在来源国开展销售活动,被视为一种活动,那么,该网络提供商也应当为处于独立地位人。根据营业人构成常设机构的理论,独立地位人只有在没有按照其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时,才可以构成被企业的常设机构,此类活动与其自身从事的

网络提供服务完全不同,显然非其行业惯例,而是超出其营业活动常规。

3解决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管辖困境的对策

正如有学者认为:“应该突破传统的以非居民在境内具有某种固定或者有形的物理存在,作

为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前提的观念,寻求更能在网络数字信息时代下反映经济交易联系和营业实质的来源地课税连接因素,而不宜试图在传统的那些固定、有形的物理存在的概念框架内摸索电子商务交易存在的标记。”

3.1虚拟性常设机构

虚拟性常设机构方案从常设机构本质涵义出发,更强调的是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下纳税人与来源地国是否构成了实质性的经济联系。随着商业流动性增强,技术进一步发展,常设机构原则的固定营业场所要求反而极大地限制来源国税收管辖权,这违背了“经济忠诚”原则,应对常设机构重新界定,并达到如下效果:(1)在经济忠诚和相当的基础上对全球电子商务进行征税;(2)在(1)的基础上,为了区分商业主流以及辅商业活动提供通用的标准,并使得新的来源征税标准为国际企业界以及各国(净输入国与净输出国)接受。

3.2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

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ArthurJ.cockfield在其发表的《数字生物圈中的税收政策设计:税法在Internet环境下如何变革》提出了一个“数字生物圈”模型,深刻分析了网络、计算机空间、传统税法规范和税法(基于网络的税法)在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了未来税法的改革方向――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economicpresencetest)确定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

ArthurJ.cockfield教授认为,制定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法规范,要充分考虑网络、计算机空间、传统税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未来税法或者税法变革的努力方向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立一个税收体系以便政府能够有效地获得稳定的税收收入并保证公共产品开支;(2)税法改革还要照顾到传统税法的稳定性要求,结合网络的特点,努力维护现行税制;(3)未来税法变革要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一方面不应对在线交易方式征收歧视性税收,另一方面有要强调对在线交易的有效征税,避免利用计算机空间避税的盛行;(4)此外,未来税法的改革应该促进税法的简单化,避免给纳税人带来过高的守法成本,维护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ArthurJ.cockfield教授提出了基于消费地经济存在标准来确定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该理论主张:不要试图通过认定计算机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的办法来解决Internet带来的税法困境,相反,要创建规则以确保电子商务的进口国基于一定的在线货物数量和服务的进口数量(如100万美元以上)有权对相应的纳税人征税。即按照实际的消费数量这一经济的标准来分配国际所得税收管辖权,以替代传统的常设机构这一实体存在标准来适应Internet环境。

3.3观点述评与对策建议

(1)常设机构的概念应予保留,但应赋予其新的实质内涵。

首先,在内涵方面,常设机构概念可以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常设机构概念在国际税法上的意义在于表明非居民的营业活动与来源地国存在着实质性的经济联系。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传统的以物理形式表现出来的实质性联系不再存在,但销售商的活动仍是在来源国进行,与来源国仍然存在着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其次,在形式方面,也有其适用性。常设机构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现行的作为协调居住国与来源国在跨国营业所得征税权益冲突的平衡器的常设机构概念,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是随着跨国经济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常设机构概念从其历史来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根据跨国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的发展而变化。例如,常设机构概念根据营业活动的形式,不再是仅仅由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场所、机构直接从事营业活动,通过东道国的机构、人员从事营业活动也十分普遍时,常设机构概念的范围也由原来以固定营业场所为核心要素与以人为核心要素构成常设机构并重的局面。网络技术带来的跨国经济活动形式的革命,正是推动常设机构概念发展的良好契机。

(2)降低常设机构的要求,取消常设机构概念中对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固定营业场所”的限制,而将“实质性联系”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

“固定营业场所”是一种适应于传统商务形式的概念,在电子商务中却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在电子交易中,一般情况下,网址是当事人订立合同、付款、完成交付的虚拟场所,其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作用相当于“固定营业场所”在传统交易中的作用。而对于网址存在于哪个服务器上,该服务器的地理位置或者其服务器的拥有者这些情况,买方是不会注意的,也不会影响交易的进行。而且网址在许多国家是可见的或者是可以访问的,效果就如同在这些国家分别设立了营业场所,其活动如果满足“从事营业活动”以及质、量上的要求,就可以构成在有关国家设立的常设机构。同时,鉴于电子商务缺乏登记要求的特点,网址转让频繁且无登记要求,因此认定常设机构,不要求外国销售商对其使用的网址存在所有、租赁或其他支配关系,只要其实际使用了该网址即可。

①质的要求:外国企业从事的应是“实质性”营业活动,而非准备性、辅的营业活动。一般而言,如果这些营业活动的目的与整个企业的总目的相同,则可以认定为“实质性”。关于“准备性”、“辅”活动的认定,可以参考OECD关于常设机构的注释第42.7段和注释第42.8段中的说明。

②量的要求:外国企业在来源国所从事的营业活动客观上应达到“连续的、系统的”标准。国际税收协定中应该对可能构成常设机构存在的非居民支配的网址在互联网上存续的时间,设定一个最低期限。规定网址活动的最低期限标准的意义,在于排除非居民短暂或临时性地通过网址实施某些营业活动在来源地国构成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因为这类短期的和临时性的营业活动并不足以构成非居民与来源地国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经济联系。另外,明确设定一个最低期限标准,有助于提高征税效益,便于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协定的工作中易于掌握认定和取得国际间的协调一致。其次是网址活动的系统性标准。非居民纳税人通过其网址与来源国境内的客户完成的交易额、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价值金额、或取得后者支付的价款数额,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在这方面国际税收协定应定出适当的量化标准,如在6个月或12个月内达到或超过一定金额,有权对相应的纳税人征税。但也要对相关事实及情况如交易的频率、数量、持续时间等要素,通盘考虑后加以确定,这需要国际间广泛的协商与协调。

参考文献

[1]廖益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及中国的对策[J].东南学术,2000,(3).

[2]李双元,王海浪著.电子商务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5.

[3]ArthurJ.Cockfield“TransformingtheInternetintoaTaxableForum:ACaseStudyinE-Commerce”Copyright(c)2001MinnesotaLawReviewMinnesotaLawReview.

[4]ArthurJ.Cockfield:DesigningTaxPolicyfortheDigitalBiosphere:HowtheInternetisChangingTaxLaws

[5]LueHinnekens,LookingforanAppropriateJurisdictionFrameworkforInternationalElectronicCommerceintheTwentyfirstCentury,Interax,Vol28,Issue6-7,1998,P199

第2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分析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随着这一要素投入的继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递减。

这一规律有以下一些特点:

它反映的是短期生产函数的特点。生产者由于在短期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在短期有一种或几种要素不变。递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不变要素的约束。这里的要素之间由于不可完全替代,导致一种要素连续投入时收益下降。

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不是完全递减,是从递增再到递减的一个过程。反映了资源组合的一个过程,当这一要素投入增加到这一特定值时,这时至少是这一资源与其它固定资源的最有效组合点。从而单个生产者在短期内有一个生产均衡点。相同产品众多生产者之间的市场份额是可预测的。生产者之间的市场和资源竞争在短期内比较稳定。

主要适用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特点,传统的经济学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非共享性出发而得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认为物质资源依赖型经济普遍服从这个规律,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尤其突出。

知识依赖型经济边际收益递增及原因分析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一文,提出了“边干边学”模式,并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实质上是内生于经济增长过程,使边际效益递增,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个模型被称为“阿罗-罗默”模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美国“新经济”现象时都提出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知识依赖型经济中。

边际收益递增是指: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随着知识与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越多,生产者的收益呈递增趋势明显。这一规律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生产要素简化成知识性投入和其它物质性投入。

知识经济中边际递增产生的原因:

生产要素的改变

知识依赖型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与技术的投入。而其它物质性要素已成为次要要素,物质性固定投入所占的比例很低。例如芯片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硅和电力,只占总成本的1%——2%。那么这些要素已不再构成约束,这时连续增加知识和技术要素,产出不会因为其它要素不变而受到约束,从而产出递增。

知识资源的积累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均是物质资源依赖型经济,物质资源具有明显的排它性特征:其使用价值在某一时刻只能被一个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时物质资源是稀缺的,使用时必须消耗它,随着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来越高。最终导致生产者收益的递减。知识性资源具有共享性,同一知识可以被多个人同时占有和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使用时还是一种积累和开发的过程,在重复使用过程中成本递减。从而会带来递增的收益。

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的学习效应

知识依赖型经济的主要投入要素是知识和技术,而技术的进步又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随着积累产出的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本降低。生产者往往由于开发一种产品而积累经验,这种经验可以用于生产或开发相关或相似的新产品。在原有的要素投入基础上,增加研发的投入,使收益递增。

知识依赖型经济的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边际收益递增

首先,这些产品有一重要特点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呈递增性质。这种特性被称之为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导致同类产品的市场扩大,从而使领先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递增。其次,产品深度的顾客适应性。知识产品通常在使用时,用户需要大量的前期培训才能掌握它的使用技巧,一旦用户选择了某种产品并在培训上花了大量的投入时,由于这种适应性,用户不会轻易地更换产品。未来的消费者受现在消费者的影响,强化了领先生产者的市场优势,边际收益递增。再次就是注意力与锁定现象在高科技产品中的大量存在。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与他的最先注意有关,一般消费者都会注意到同类产品的顶尖竞争者上,因而领先生产者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形成强的正反馈效应,这种效应为领先生产者赢得进一步的优势,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的生产者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锁定了顾客,从而使收益递增。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不是完全递减,而边际收益递增现象在知识依赖型生产中的出现也不排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是不同类型的生产这两者所产生的主导作用不同而已,收益的递增不是无限的递增,它将会受到市场的有限性的约束,同样也会出现递减,只是递减出现的时间推迟。

收益递增引起的竞争分析

知识依赖型经济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现象,所以竞争上较传统的物质依赖型生产有了新特点,从竞争的范围来看,物质资源的竞争地位下降,人力资源、顾客竞争和产品的技术标准是其竞争的主要内容。竞争的目标表现在技术开发的领先性,前期顾客和知识资源抢占。

技术标准的竞争

收益递增具有放大作用,这种正的反馈机制在市场的作用下,产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的技术兼容性成为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各国政府和企业把技术标准作为竞争手段,实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和专利法规来促进技术开发的领先性。含新技术标准的新产品开发在技术标准的竞争中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手段。

客户与服务的竞争

“忠诚顾客战略”是激烈的客户竞争中的营销战略:企业为激励顾客重复购买或是为了拉动顾客需求,对顾客采取购买达到一定数额给与折扣或附加服务。同时对顾客资源进行管理,根据积累购买数提供额外服务。忠诚顾客战略实际上实行的是竞争对策是通过额外服务与优惠待遇增加顾客的转移成本,从而锁定顾客。另外潜在顾客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人力资源和知识性资源的竞争

第3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第一,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以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使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并使消费者需求发生如下变化:

1、消费者需求趋于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使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获得普遍的提高,从而促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同时由于知识经济带来科技与知识的创新、从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个性化。因而,要求企业一改工业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的营销方式、转向实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2、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能够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全面、迅速地搜集与购买决策有关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借助电脑咨询软件迅速收集有关产品信息,并拟定与评估不同的购买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购买决策。

3、消费者的需求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即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如消费者从原来的对衣食住行最低的生理需求向文化教育、娱乐等精神需求转变。

4、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产品选择。知识经济促进因特网迅速发展,从而使国外市场冲破地区界限、行为界限和时间界限,购买者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搜寻及选择理想的卖者,销售商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从而使购买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国内外的卖者,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第二、对产品的影响:

一是知识经济使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产品的外延看,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农产品、工业品成为商品,知识、服务、信息及技术都成为商品,即与知识相关的无形产品成为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对象。从产品的内涵看,由于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要求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因而,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产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进行衡量。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囿于住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周期日益缩短,因而,要求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将新产品投入市场。

第三、对价格的影响: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Internet广泛运用,从而要求企业同用户面对面进行定价。

第四、对分销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传统分销方式,即主要通过中间商向最终用户销售产品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冲击。而网上交易却逐渐频繁起来,企业必须尽早适应这种变化。

第五、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对原来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即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约束,实行松散型的管理,不能不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我国企业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要迎接挑战,必须进行营销创新。这主要包括营销观念、营销制度及营销管理的创新。

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这缘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由此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这必然驱动企业经营哲学的不断更新。其次,要求企业从偏狭的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了经济全球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因而,企业必须树立全球营销观念,才能推进企业发展。

营销制度创新。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各种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和新来源;实行企业组织新形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组织创新,主要是从传统的等级制度转变为柔性的营销组织。从目前国际柔性组织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及全球化的组织。一是扁平化。指企业通过技术网络同广大员工发生直接联系,而且使企业同消费者、研究机构之间构筑一个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二是网络化。它是使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众传统的等级制度关系变成非正规的网络关系,从而提高员工的自信以及经营效益。三是智能化。这既要求职工不断提高个人知识和智慧以及不断的超越自我,又强调企业的系统思考和知识的整合力量,以不断再造企业的无限生机。四是虚拟化。是依靠信息技术而建立临时网络,是一种灵活机动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可以突破企业界限,在广阔范围内寻求各生产经营环节(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及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形式。企业一旦完成目标就自行解散。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节省费用。它要求管理者要具有很高的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及综合能力,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及组织行为充分考虑这一时代特点,研究企业营销如何同国际惯例接轨,如何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及适应全球的竞争战略。

第4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不仅要考虑当前,还应审时度势。这样,才能兴利除弊,防患于未然。作为企业,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是如此。“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以财务预算为核心,财务预算是驾驭企业最主要的缰绳”,这是企业管理者们在实践中早已取得的共识。因此,抓紧缰绳,确保驾驭目标方向准确,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短期,轻长期

有些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使各期编制的财务预算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调控目标短期化,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经济效益,轻资源深层次开发的粗放行为,把可持续发展当成短期成本来控制,强化的是一种短期行为,弱化的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家去争做“短跑冠军”,不愿做“长跑健将”。这种行为极大损害企业科学发展的方式,非但没有引起重视,反而一次次要求提高这种政策的执行力。恰恰相反,执行的越好,损失就越惨。

(二)重部门,轻整体

正如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一样,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也由财务单一型转变为多部门复合型。但也有部分非国有企业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实际参与程度较低,加上对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将组织经营的各单位、部门和相关阶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财务预算工作最后都被迫落在财会部门,财会部门关起门来画表格、定盘子。这种缺乏整体观念的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和前瞻性。

(三)重静态,轻动态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所有的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运行结束时将结果直接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静态预算指标则表现出盲目性、滞后性和缺乏弹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的有效基准。所以,企业应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加强动态管理。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实现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使管理人员始终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企业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四)重编制,轻控制

主要表现在:预算保证书上手印一摁,责任状上姓名一签,就基本万事大吉。以文代控,以包代管,用“形而上学”落实预算目标的单位不在少数。不分析生产变化、不考虑市场价格浮动、不对照前因后果,就是死抱预算方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些企业的业务招待费、会议费支出,表面上每年有预算,其实年年在上升、在超支。特别是当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预算已不能实现时,既无相应的应急预案,更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脱离实际的预算成为管理的“装饰品”。

(五)重客观,轻主观

部分企业在预算指标分配时,企业上下一片东奔西走,上下齐心找领导,发动大家做工作,讨价还价蔚然成风。年终考核时,更是四面出击,挖空心思找客观,努力寻问找挖潜。预算指标考核兑现时,本应以实绩应对考核,变成了以问题、客观“挖潜增效”。结果是“问题战胜了方案,客观战胜了主观”。文件硬、执行软成为预算考核的软肋。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以战略目标为指导,以完善制度为重点,强调财务预算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可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能够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同时完善制度是基础,民主管理是方向。一是要摒弃只顾眼前不讲长远、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的各种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如财务预算委员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负责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并确定企业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三是要强化民主管理,提高各单位、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动性,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让民主管理从口号变成实际行动。

(二)以完善“三个结合”为切入点,强调预算与执行的结合

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表明,财务预算从编制、执行到管理,不纯属是一种财务行为,更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可以包揽的。没有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没有相关部门、单位的配合,财务预算就成了空中阁楼,花拳秀腿。

1.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的结合。固定预算的特点是符合业务水平比较平衡的项目。弹性预算的特点是比较适用于变化较大的项目。通过财务与生产部门的结合,对固定费用或随业务量变动不大的折旧、管理费用等,采用固定预算编制,强调的是对一种水平法的控制。对于随业务量变化较大的材料、燃料等费用,采用弹性预算编制,强调的是对变动过程的控制。通过这样的分级预算编制,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模式,细化完善了预算的内容,丰富了管理的方式,做到了收支配比。

2.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的结合。增量预算的特点是考虑了历史成本,但却不注重现有的资源数量。零基预算的特点是不考虑历史成本,重视现有的资源数量。通过财务与企业管理部门的结合,对于自然灾害、社会援助等预算之外的费用,根据整体的预算盘子,及时进行调整和综合平衡,确保预算的约当进行,强调的是对突发成本的控制。对于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经营费用,则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上级给多少,就编制多少,上面给下多少,就花多少,与历史数据脱钩,强调的是对现有资源的配置。通过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使预算更贴近实际。

3.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的结合。定期预算的特点是以基期为出发点,缺少连续性。滚动预算的特点是以连续为特点,具有持续性。根据这个特性,在预算的编制中,把资金、成本、利润等当期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一切收入进入财务的笼子,一切支出纳入计划的盘子”中编制实施预算管理,做到控制当年、盯着明年、规划后年。强调基期发展的同时,又强调未来的发展,解决管理中重短期,轻长期的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纠偏粗放行为为挖潜点,强调精细管理与挖潜增效相结合

精细管理的诞生和实施,标志着以大规模投资拉动赢利增长的模式与科学的发展观不相适应。同时标志着,以精细管理为代表的挖潜增效模式,将成为企业深化预算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1.树立“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预算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定量管理。过多的定性管理和经验感觉,本身就是一种缺少科学依据的粗放管理的表现。以“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作为预算管理理念,首先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的环节中,通过目标细致分解、层层落实,确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各个部门的方向明确、责权利清晰。其次建立严密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对各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管理和考评。同时采取“理论先行、操作跟进、逐步完善、总结提高”的科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引导挖潜增效。

2.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精细纠粗每一个核心环节和控制点。“从财务的观点看经营,从经营的角度看财务;用“换位思考”来分析,用“倒算方法”来解决”。经过研究分析,“二八”现象同样适用于企业挖潜增效。也就是说,决定挖潜增效的少数事件即“二”,决定了挖潜增效的广度和深度,是大多数的“八”,反映的只是挖潜增效的一些个别现象,不决定本质。为此,我们积极开展要素分析,找出了关键要素,即影响经营发展的相关要素、重大投资中的关键要素和资金管理中的核心要素,简称“三要素”。所谓经营发展的相关要素,指产量、成本、效益。即产量的增减引发一系列的成本费用支出,导致效益发生变化。所谓重大投资中的关键要素,指企业每年的投资方案,即方案的优劣决定项目建成后的产出及挖潜增效的效能。所谓资金管理中的核心要素是安全与运作。“安全才能回家”不仅是安全行业的一句口号,也是资金管理的一条格言。引喻到财务上,就是“安全运作才有效益”。对“三要素”采取“一类一策”的办法,分别实现控制管理。对于经营发展的相关要素,采取产量与成本挂钩的办法,站在战略的高度实行持续经营的宏观管理。对于重大投资中的关键要素,从优化设计方案,到立项、实施、监督、考核等全过程进行管理,站在确保投入产出角度实施综合平衡的管理。对于资金管理中的核心要素,重点是完善细化每一个核心环节和控制点,逐一精细纠粗,达到“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细节控制,实现穿透管理”的目标。三类要素的控制,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战略管理靠制度、过程管理靠流程、流程管理靠细节”。根除“善小而不为”的思想作风和行为。

第5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涵盖了各种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疾病、计划免疫、卫生检验、学校卫生、食品卫生等各类公共卫生的档案信息。疾控中心档案是历经长期收集、积累、整理而逐渐形成的,是各类传染病逐步绝迹的历史见证,能够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随着社会经济朝着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加强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促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对预防已灭疫情再次爆发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提升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断增强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解决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易损坏、难查找的不良问题,从而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工作人员查找和使用档案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朝着开放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方向转变,大幅度地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毋庸置疑,疾控中心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对提升疾病预防工作的水平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疾病预防的逐步重视,增强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疾控中心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档案数字化装置和信息网络系统,涵盖了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器、交换机、信息安全系统、存储器和路由器等硬件和软件设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计算机网络。因此,疾控中心要不断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置,建立并不断完善先进的档案信息系统,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的各个部门,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水平,为疾病预防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帮助。

(二) 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涵盖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其建设的工作主要有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的数据库建设、电子档案和专门数据库的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关键要素。因此,疾控中心要不断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加快目录数据库的建立进程,确保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提升数字信息资料的采集和整合水平,为全面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

(三)提升档案人员职业素养。档案人员是推动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力量。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努力提升档案人员的职业素养已经逐步成为疾控中心推进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疾控中心要重视档案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工作,定期对其开展职业培训活动,努力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职业素养。与此同时,疾控中心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四)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疾控中心要深刻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不断增强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疾控中心要严格依据档案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充分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疾控中心的工作特点,建立并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并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特别要对电子文件的采集、整合、保存等工作,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这一方式的积极作用,努力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强化安全管理水平。疾控中心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利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安装保密性较高的系统软件,及时检测操作系统的软件的安全漏洞,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升级和安装补丁程序,确保疾控中心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疾控中心要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有效地将各种计算机病毒抵御在档案管理系统之外,提升档案管理系统的防护水平,避免未授权系统的入侵和电子文件的篡改,切实有效地保障疾控档案的安全性,从而为疾控中心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参考资料,提升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水平。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疾控中心要不断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档案人员职业素养,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不断强化安全管理的水平,这对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x,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疾控中心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水平,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明涛.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6(03).

[2]吴桂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32).

[3]李敏.浅谈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问题[J].才智.2014(12).

第6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一、网络经济赋予会计管理的新内容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网络化、数字化进一步加速并逐步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着新机遇与挑战,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分工协作中,财务管理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1 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

2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以实时监控财务状况,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3网络经济下的财务工作方式

互联网技术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财务管理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项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

4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软件

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

二、现代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创新分析

面对网络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企业应积极应对,进行财务管理变革与创新,利用网络助推企业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更新企业理财观念 本文由收集整理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转变,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变,因此,企业必须转变理财观念。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

2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积极开展财务人员网络技术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财务管理变革与创新。财务人员要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将网络与经济、财会有机地结合,有效应对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做好企业的运行状况评估和风险分析。

3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下,物流运作的格局将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向价值链的上下端延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4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予以反映,增强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可预见性。

5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网络的高度发达使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在空间、时间和效率的分散阻隔模式,使集中管理成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集中式财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集成生产经营业务与财务关系,以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以达到时间、质量、效率的最优化,降低企业能耗、物耗,增强应变处置能力,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以适应柔性生产、组织扁平化和产品个性化的市场要求。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它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业务管理融合进财务管理中,实行从源头管理,通过远程处理、在线管理,实行对财务的动态管理,真正实现财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实现对业务的全过程管理。

6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此外还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创新,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三、结语

第7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免费经济免费模式价值模型

一、免费商业模式发展的经济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中,不少学者对其作出了探讨。尽管各学者的观点存在差异,但被学者普遍认同的企业商业模式其核心要素就是企业资源与能力、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在企业商业模式中,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三者通过相互支持从而形成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布局。由于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成本的构成方式也不尽相同,免费产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强于非货币市场模式,如关注度和荣誉,非货币市场可以从免费这一模式中获得巨额回报。在互联网经济中,货币市场与非货币市场之间存在激烈的讨论,只考虑和讨论单一市场的衡量代价是远远不足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已经得到了密切的讨论,其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即“转型中升级,升级中转型”,提高效率成为了发展经济的必要前提。提高效率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的和生产要素的再利用,要素使用的革新和生产要素的全新搭配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很难掌控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在未来,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要素的升级决定了企业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升级也会对企业所在地区的商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何在不断发展的商业生态环境中选择生产要素、提高生产力,将对企业技能和核心资源起决定作用。

二、免费在传统商业模式要素的渗透

(一)第三方的免费主张

在此模型中,一共有企业、消费者、第三方三个对象。假设资本市场为模型中的第三方,消费者从公司获取免费服务,同时投资资本市场,间接地使工作和资本得以流通,另一方面公司提供了免费服务,从资本市场获取增长资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给予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股份,从而使自身资本得以增值,同时消费者为企业带来正面影响力和荣誉,也可以在投资市场进行投资,获得股票并享受股票升值的好处。从广义上讲,三者在交易中是等效的,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正是这种等效原则支配着自由经济周期的持续运作。如今,用户“免费”并不少见,很多企业将“免费”当做成一种盈利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开始接触免费模式,并体会到了其独有的吸引力。从互联网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免费是互联网服务企业商业模式所独有的特点,这个特征甚至已经融入了商业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中,这完全符合了互联网服务企业的特点和独特竞争环境。从代价方程(V=F/C)来看,要提高客户的“V”(代价),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增加“F”的产值,(为了应对所有代价资源体系所需要的产出量),第二种方法就是降低“C”的成本,(为了应对所有代价资源体系所需要的投入量)。自从“帕累托规矩”面世,并被世人所熟知,企业在工业经济这一条件下,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更加高效率的控制成本“C”(其中包括生产和利用成本),此外,企业也更加关注如何促进“F”的作用,使其可以有效解决20%的主顾办理业务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及时研发出更加出色和高端的产品。在这个时期,很多企业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达到研发出新技能和革新产品中(即使顾客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准)。

(二)企业的免费主张

摆脱掉“原子”禁锢,在“范围经济”中,“范畴经济”第一次真正战胜了实用的“二八定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无限获得充分的资源信息和知识,企业并不会因为丢失资源而使成本得到增长,在前期的研发中,数字产品往往会消耗巨大的成本,但伴随生产进程的推进,边际成本会迅速的逐渐减少并趋向于零,这一特点与传统经济条件中的产品边际成本递增规律有着很大的区别。

三、免费模式下的盈利模式

免费体验营销模式。该模型的特点是情感吸引力和自由体验,要实现免费体验,首先,要吸引顾客加入体验,抓住顾客的根本需求,消除顾客的疑虑和担忧,让顾客能够更好地参与产品体验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户购买产品和打开市场的可能性;其次,想要实现客户能够自由的参与体验,企业可以利用客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从而充分发现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缺点,并实现随时敏捷弥补缺点,提升产品性能,对消费者来说变得越来越必要;再次,解决公司的自由宣传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企业议决免费,从这种方式来看,这样的举措似乎并不划算。但是消费者被免费优惠的宣传手段吸引,从而自发地在消费人群中进行安利宣传,形成产品的良好口碑,企业从而获取长期利益,这就是免费体验营销模型的盈利模式。交错补贴模式。消费者想要获得免费或非常自制的A产品,他们必须支付B产品;此外,消费者必须为后续使用支付更多费用。这种推广模式称为交错补贴。这个模型是著名的吉列剃须刀推销员金吉烈对来世事务的紧张遗产:客户可以获得经过特别自制或者免费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协助消耗品、用品或服务的消费,企业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和收入。以多换少模式。有哪些改变是企业在改革浪潮中必须做出的呢?首先就是物资紧张时期的思想,需要改变传统的定价和出售模式。企业需要仔细检查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其划分为充裕和紧张两部分,并动态的根据变化改变分类。将两个部分的资源进行交换,通过多的来交换少的,以便他们可以在免费期间获取收益。DotCom这一公司已经开始通过使用免费产品来获得人们的“时间”、“体验”和“过细力”。其他行业也开始采用他们这种利用无限和免费资源交换有限和昂贵资源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出现是由于模式的扩展,以及其他所有行业的扩张。反向收费模式。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幸运地享受多种多样的免费服务。事实上,互联网使用了一种潜在的奖励模式——反向收费。豆瓣是一个Web2.0网站,豆瓣盈利的方法是鼓励用户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购物网站的帮助是豆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当用户决定在线连接豆瓣进入当当网和优秀的大型网上商城时,这一过程中获取的利润份额按照双方预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作者不直接从最终用户收费,而是决定收集最终用户集成到更高级别的费用,这称为逆向收费模式。在非网络环境中使用反向充电模型仍然很小,其实际范围的扩展值得逐步研究。

四、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应用

模型应用。产品模式——视频网站解决了外部材料工作和内部材料选择等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丰富的多层次视频内容系统。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核心产品是与竞争对手无法区分的公开资源,也就是低级免费产品;增值产品是具有多种权限的网站成员,即高价产品。推广模式——限制内部观看权限,生成产品成本链接,结合明星效应和外部口碑营销进行宣传;同时,自有平台的优势用于吸引用户对高质量和特殊资源的关注,并联合其他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平台对接。客户模式——将用户进行分层,并提供相对应的服务。为会员提供特权和高质量的特别资源,为普通用户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提供高质量资源,增强用户粘性,利用特别内容促进普通用户向会员转换,基于大数据的反馈分析用户需求,从而维护处理客户关系。收入模型——分析开辟成本、内容成本、版权成本和带宽成本等成本的规划;在不将广告模式纳入考虑范围的情况下衡量“免费加费”模式带来的增值收入。指标应用。用户范围(U):为了更好的扩大用户范围,企业往往会使用“免费”模式来为后续增值服务铺平道路,所以“用户范围”是免费模式实现代价创造与转化的前提,也是制定后续收入战略的核心指标。转化率/渗入渗出率(R):在全部使用企业相关产品的用户中,付费用户是创建价格的核心用户,考虑用户范围基础上的“转化率或渗入渗出率”,这可以用来更好的确定对企业收入有实际影响的付费用户数量。付费尺度(S):将流量转化成收入的桥梁就是付费尺度,是将潜在用户价格转变成现实支付成本的基础。差异模型免费模型具有不同的支付规模和策略,需要特定的分析和过量化。评估的标准是“最大化制造商利润的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分析了在收费产品中的互联网企业收益的收益策略模型,即总收入=付费产品数量×付费转换率×付费产品单价。在此理论模型支持根本上,U是免费用户范围,R是付费用户转换率,S是每个成员的平均收入(即ARPU值)。如果已知付费会员的占全体用户的具体比例和到期日期,可以根据会员支付示例的差异比例拆除付费用户,并且收入策略将以不同的支付规模和购买截止日期进行。

第8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大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一些对策。

1知识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1.1知识经济的内涵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1.2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约70%的产业与信息有关。1982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美元,1995年达6400亿美,而2000年则将超过18000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1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0.26,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1990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5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而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700亿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信息产业工程”等政策和措施,以刺激知识经济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学界认为知识已成为一种无形的“第一生产要素”具有了第一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能力,拥有知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要产业等等。

2.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具体表现从需求结构变化方面、科技发展方面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等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表现,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下,实施可持续发展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解决,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资源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教育和科研的经费增加。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仅培养了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资本,而且培养了大批在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实用性人才,从而缩短了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资本和劳动力等投入要素虽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在下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是能够引起投入要素不断提高效率的技术进步。(3)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的供需出现不平衡,导致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导致相关产业的调整。所有这些调整,都要求有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出现了对新技术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3大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

在我国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3.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投机资本无孔不人的今天,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日本之外的发达国家影响有限.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工业发展阶段,高科技成果为我国因地制宜地选择先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使高科技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

3.2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耗、低效为特征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和矛盾:资源浪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知识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可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甚少的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高科技的开发运用,利用我国的人才优势,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3.3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是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知识经济的发展最关键的是高科技的发展。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增加对科研的投人。1990年.美国在信息业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对其它产业领域的投资。1994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达到了1730.2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61%。据分析,美国经济增长中约有1/3是信息业发展带动的。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进步。

3.4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另一个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从本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构成人力资本的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主要的人力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而我国人力资本较为匾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学习、再学习,重视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

第9篇: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 就业变迁 影响

一 网络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使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信息与网络产业为主导产业、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资源的经济形态,是以计算机信息网路技术为基础、以各种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在中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发展,中国的网络成熟度以及网络普及程度都有极大的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最新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拥有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同时互联网的商务应用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在经济领域,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利用互联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带动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产业边界日益交融,新型商务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衍生了新的产业新的行业。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上的就业人数的增加。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不仅带来了繁荣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二 网络经济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1.互联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1993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经济创造了载体。与此同时,国际互联网的用户、覆盖面和影响范围高速增长,快速增长的用户群,使互联网成为商机无限、前景广阔的网上市场,吸引各国企业竞相上网,企业上网为网络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都在开发内部网络系统,企业内部网络对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信息收集与反馈等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工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迅速提高。互联网发展与运用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如工业咨询、软件服务、外包服务等工业服务业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在加快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推动减排治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战略性产业。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6.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正在从网上信息、采购、销售等基础性应用向上下游企业间网上设计、制造、计划管理等全方位协同方向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普遍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网络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新的行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就业选择。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与服务经济的结合、是个性化生产与经济一体化的统一。网络经济的这种特点使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更为纷繁多样,使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日渐扩大,劳动者不仅包括网络经济生产、实现过程中的决策者、工人和服务人员,还包括网上交换过程和后续服务中的劳动者。此外,也包括从事网络社会文化创造、知识传播、技术开发和管理的人员,比如网站管理人员、软件编写人员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就业数据显示: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3年的116.8万人增至2009年的近173.8万人,达到了年平均增长9万人。

在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信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整个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已经离不开信息以及传递与处理信息的通讯技术网络,由此导致了对编程人员、数据符号分析人员、电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大量需求。可见,网络技术拓展的就业空间,决不是原有就业职位的简单复制,其工作职位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保证网络经济相应部门的顺利运行。所以,随着网络技术对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发展中知识与信息含量的增大,对劳动者提出了较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从而导致了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职位的技术化变迁。

三 网络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变迁

1.网络生产力的产生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并呈现出日益综合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现代科技逐步融入人们的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及应用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为网络生产力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网络生产力的产生也得益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竞争的日益加剧。工业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就已经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速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从本质上要求必须有一种全新的整合生产力与之相适应,而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生产力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竞争日益具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资源可以在全球流动,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客观上成为网络生产力产生的又一推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升。网络生产力顺应了人类变革大工业生产力的需要,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网络生产力是相对于工业生产力(或机器生产力)而言的,它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作为其物质技术基础和标志,标志着人类依靠信息网络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能力。网络生产力是一种全球运行的生产力。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世界被紧密联结在了一起,跨国生产、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国际金融等实施的效率大为提高,世界真正结成了“地球村”。不仅如此,网络生产力还大大加快了各种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的速度,推动了全球的技术创新。借助计算机信息网络,新兴技术和创新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迅速在全球范围得以传播和运用。因此,网络生产力已经突破了工业生产力的地域界限,成长为一种真正全球运行的生产力。

2.网络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在网络经济时代,马克思所预言的“自动工厂”已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成为了现实。如今,置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指挥之下的机器体系已经取代体力工人从事着众多繁重、复杂、精细的工作,生产呈现出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而马克思所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精神生产力”的生产比物质生产力更为重要的科学论断在网络经济时代也得到了印证。信息、知识和智力已经取代传统工业生产中的土地、资本等物质要素成为生产的主导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将在网络产品的生产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对而言,物质资源的作用则要小的多。为此,在生产中,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和引进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从事网络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有些岗位还要求他们必须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赋和才华。以软件产品的研发为例,具备基本的软件编写知识和技能只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拥有不断提出新创意的能力则更为关键。创新的过程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信息技术职业”是指那些包括创造发明、操作控制及维修保养能促进电子商务和其他互联网或于网络活动有关的活动的职业。其中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计算机编程人员等属于信息技术的“核心”职业。创新的扩散使具有信息技术特长的技术人员需求增加,另外还带来了对于具有销售、市场及业务规划等方面知识的人员的需求的增加。随着更多的公司对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对于项目经理和会谈判并能产生经营成果的人员的需求也在增加。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的不断扩散,整个社会计算机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倾向于高学历和和一些专业技术性人才,而对于未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人员的需求将进一步下降产生一种挤出效应,与之相对应的,前者的薪金水平大大超过后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是一场带有技术歧视性质的革新,与信息技术创新相似的是电气化的创新都很偏向于对技术专业性劳动力的需求。

四 网络经济发展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网络经济并非只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它已经从各个层面对社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网络经济无疑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网络生产力在工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构成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核心要素。网络生产力拓展了劳动者的就业选择,促使劳动者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网络生产力使计算机信息网络成为新时期生产工具的主体,使劳动资料自动化、网络化;网络生产力进一步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使信息资源成为一种新颖的劳动对象。网络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深刻变革使生产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

对于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我国来说,网络经济正在变革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经济关系,使社会生产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虽然当前我国还在为实现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工业化而努力,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网络经济的影响也已经渗透了进来。网络经济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是新的挑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和政府来说,重视网络经济对生产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探寻应对的方针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经济的到来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基本形式从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加工和制造转变为信息和知识的创新。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劳动者从传统的以体力耗费为主转变为以智力耗费为主,也使劳动者知识和智力的发挥程度成为判别其劳动优劣的标准。这些新变化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日益呈现出知识化、智力化的趋向。

知识是网络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核心要素,创新则是企业竞争的灵魂。作为知识的运用主体和创新的实施主体,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比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民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高层次人才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依然不高,整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此,为迎接网络经济的到来,政府必须进一步健全人才的培育机制,加快培养企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精、尖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耀、张春法、曹宝明、姜德波、李群.网络经济学.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圣兵.网络经济与就业的二元化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顾纪瑞.美国网络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