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制度

第1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和谐统一,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

[关键词]语言 训练 积累 统一

前几天,我听到这样一堂课。一位老师在执教《可贵的沉默》一课中,草草结束课文教学后就开始了说教:先是"实话实说",爸爸妈妈打过你,训过你吗?请同学们实话实说。接下来是"留言箱",展示出学生父母给孩子的留言。然后是"设计生日礼物",教师出示她的孩子送给她的生日卡片。最后让学生在卡片上写一写想对父母说的话。当听完这位老师的课后,我掐表一算,上述的这部分教学环节足足用了十分钟。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空谈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自然课、美术课……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选准情感切入口,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他给予的。"

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直接谈话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到 葡萄架下去看一看。(出示葡萄架)在绿油油的叶子丛中挂满了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葡萄上还沾满了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葡萄,有的小动物说它是酸的。有的小动物却认为它是甜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秘密就藏在今天要学的课文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探索求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到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此时我出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选准情感的切入口,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明做得不好,小刺猬却说小獾能干,做得好。我觉得小刺猬不应该称赞小獾,你们同意吗?"学生都激动地喊:"不同意!"有几个同学还跃跃欲试,想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时候我并没有急于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告诉他们再仔细的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服老师。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细细地品读每一句话,想方设法地从文章的语句中找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原因。选准了教学的切入口,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涟漪。使学生在对"认真"、"一个比一个好"的品读中,感悟到了小刺猬善于发现小獾的优点,体会到称赞给小獾带来的快乐。 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2.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追求语文教学的实与活。

《守株待兔》一课,教材语言浅显,而寓意揭示则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如果放手泛泛地让学生自己感悟,会似水上浮萍,学生就故事情节谈内容,超越不了现有的认知水平。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学生就会"得意忘言",仅仅流淌于一个个故事情节中,而忽略了具体的语境。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的体验融于一体,既不割裂作品的情感线,也重视语言的学习。因而,本堂课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实上,我下了一番功夫。

2.1 落实"窜"的理解

学生对"窜"这个动作缺乏形象的感知,光凭口头的解释达不到理解词语的效果。而"窜"字又是体会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的偶然性的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我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随后我指导学生抓住"忽然""窜""撞"这几个词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接着让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为后文理解种田人"不劳而获"、"心存侥幸"奠定了基础。

2.2 关于"整天"一词的理解

我在读句子时(种田人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故意漏掉"整天"一词,请学生关注到了"整天"一词存在的重要性,并练说自己的想象:"早上,当别人( )时,种田人在等;中午,当别人( )时,种田人还在等;晚上,当别人( )时,种田人仍然在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沿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想象,来进一步理解'整天'一词"这一条教学流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来理解感悟语言,积累运用语言,为进一步理解寓意铺石引路。

3.在丰富语言的积累中 ,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把机械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行为,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守株待兔》一课的试教中,我把目光定格在"故事的复述"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儿有一段《守株待兔》的动画片,只可惜它没有声音,你能给它配配音吗?请你用上黑板里的一些词。试教中,我发现孩子在动画和文字的提示下,能把故事复述出来,但对于孩子来说,在仅有的几分钟里,收获的仅仅只是口头上的表达,效率不高。语文课时有限,但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真正动起来,保证每个40分钟有效率,有质量,我们语文老师该怎么做?

我最终决定把欣赏文言文《守株待兔》放在课堂里,则更考虑到要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欲望与热情。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背诵有限的几首古诗以外,接触古文的机会并不多。而课本中的《守株待兔》一文又恰巧改编自《韩非子》,如此将《韩非子》中的原文和课本的白话文进行对照,引领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精彩、语言的经典,领略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功力,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魅力,向学生开启了又一扇阅读的大门。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言则是第一位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抓住了人文。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谁又能够把语言和精神掰得开?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对语言的实践,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指导;策略思考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生所阅读的内容大都是故事。让学生学习英语,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清楚意思,知道故事的基本意思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能够在学生阅读故事内容上进行相关的指导,让去读有所益,更主要的是能够学会阅读。

一、以良好的开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对英语文本的阅读是否能够高效,从一定程度上讲与学生对文本有无兴趣有关。但学生没有去读,或者就没有去意义性的读,又怎可能有其兴趣?但所好的是小学英语教材文本都是以故事形式去呈现的。故事文本相比较其他文本来说,是更加能使学生有兴趣去尝试阅读的文章。但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兴趣去阅读,即让学生能够未见其文却就是比较迫切地想读其文。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较为浓厚的兴趣,那学生也就会比较理想而又认真地读起来。所以课堂指导的开始就是要让课堂有吸引力,对于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使用其中的人物图片,或者使用音乐或者使用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这样学生就能尽快融入课堂,尽快走进文本,在课堂上进行着比较畅快而又到位的阅读。

二、以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语言学科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行阅读,就是让学生能蚋形蛭谋荆感悟人物,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感染。但作为比较初步涉猎英语这门第二语言学习的小学生而言,对于英语单词、句式和语法知识都还相当贫乏的小学生而言,光去简单的读,还是不能获取效果的。从平时学生阅读的实践看,光思考良好的开头,不去进行相关的过程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还是要大打折扣的,特别是那些具有阅读困难的学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控制时,必须注意着故事的引入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都让学生去做一些猜一猜的思维想象机会,即给出文本中的几个人物,让他们去猜猜这些人物之间都有什么的关系,猜一猜人物与人物之间都有什么样的人物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具体而又准确地猜出这些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画面、图片和文字,这样学生便可大致了解故事。也可以给出几个关键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猜测,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入故事的学习是能侧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

三、以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应当说,在进行着上述的前置性铺垫活动后,学生通过阅读已经得到一些比较理想的发展,但还没有能够达成完全有效甚至就是高效的目的。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之后,是否学生就比较完全地读懂着文本?还不就是完全。所以,在让学生进行着具体的阅读感悟时,我们别疏忽着这样的问题,即用问题的设置给学生提供着一个个大胆想象和猜测的机会。例如在让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设置了下面的问题:1.Why does the king like the new clothes?(为什么这个皇帝总是喜欢新衣服)2.Why does the people laughes at the king?(为什么成立的人们都在笑国王的新衣?)学生们读着故事,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想象,顿时引发出学生许许多多的猜测,如为什么皇帝有了新衣还有人笑它?也许会……也许会……学生们会围绕这些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当一个个学生畅所欲言出自己的见解时,当大家都围绕着别人的见解进行着相关的争辩时,当学生再在自己争辩的基础上进行着文本的阅读时,教学的课堂不仅仅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读故事的欲望,更起到促进课堂阅读感悟高效的具体而又巨大的作用。

四、以故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阅读英语教材文本,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对文本应当已经产生比较大致的了解,甚至就是比较深入和深刻的感悟。但不竟然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达成,也不竟然就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即已完成。对于语言课程的教学,对于故事性很强的英语文本的教学,我们所需要去做的应当还比较多,也应当还比较踏踏实实地去做。如在带领学生完成整篇故事的阅读之后,别忘了帮助学生进行故事的整合。从平时的教学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的内容还比较广泛,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促使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整合着这样的内容和方法。

1.整合故事内容:和学生一起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填空或者对故事更改的介绍。

2.整合阅读方法:和学生一起总结在刚才的阅读中使用了什么方法完成了阅读练习。可以是猜测法,定位法等等。

3.整合阅读正确率:对学生的完成题目的正确率进行统计,从统计中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好与差,知道哪些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提高课堂阅读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故事的学习,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业已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普遍地实施起来,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和教学,应当完全等同于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作为英语教师,需要看到英语教学的美丽前景,但也需要看到其挑战的因素,其挑战如同攀登科学高峰,需要人们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语文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通过学而得到的收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几年来我致力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弘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是首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保持积极、饱满、活跃、清晰的阅读情绪阅读文本,对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材资源的整合,删繁就简,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和相互作用。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高了,阅读目的性明确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二、指导朗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 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二、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诵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因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读、读。叶老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

三、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

文章的重点词语段落是最能表达文章内容或中心的词语段落就是重点词语。如写人的人物动作、语言传神语言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也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在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讲四年级下册语文《希望戒指》时,让学生抓住描写农夫、农夫妻子和商人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重点句子,进行研读,进行有感情的读,读出了农夫的自信,读出了农夫妻子的犹豫不决,读出了珠宝商的贪婪。学生知道了幸福的真谛是靠勤劳和付出得到的。只有在读中,才能深刻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只有抓住重点的句子和段落研读才能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第4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语文教育改革之路已走过了50多个春秋,其间经历过风风雨雨,在跨进21世纪的门槛后,素质教育的提出,又使它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提出,是语文教改的一次质的飞跃,正如于漪在谈及素质教育时所讲的,“它(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个时髦口号,好像流行歌曲、时髦服饰那样,流行一阵过时了,又换一个口号。”“……教育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悉心的培养,使青少年获得有益的良性发展,成长、成人、成才……”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落实素质教育,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的确,目睹现行教育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笔者汗颜不已,站了几年讲台,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一节课仅是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就因为一堂课只是徘徊于背景及作者简介、正音释词、划分结构、明晰写作特点之间,学生则“静坐”录音。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即使兢兢业业几十年,也只不过是为这个世界付出了最基本的劳动。素质教育的提出、全面推进,把身陷囹圄的教师及时带出了误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意义巨大,影响深远,不仅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涩、干枯的平铺直叙,机械、空洞的思维训练,只会造就出一台台任人摆布的机器,而灵机一动者(甚至标新立异者),便能带动整个语文教育世界。更何况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式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基于此,本文仅就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初步探索,以与同行们商榷。

二、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利用好主阵地:课堂。同样是在课堂内,还要将讲读课与自读课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对于讲读课,在时间的分配上,要做到在“三精”(讲要抓住课文的精要,讲出课文的精华,并讲得精彩——北京市特级教师时雁行)的前提下,尽量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多练。一般来说,学生的时间每节应占1/3以上,至少应有15分钟的时间(一节课按45分钟记)供学生读、练,教师仅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等加以提示,再辅之以释疑、答难即可。而对于自读课,学生阅读理解的时间应占一节课的2/3以上,教师应致力于一个“导”字,蜻蜓点水式的点评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就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看,从讲读到自读实际上是一种知识迁移的认知过程。假设讲读课是“举一”的话,那么,自读课则是“反三”。自读课既是为讲读课服务的,又是讲读课的重要补充和升华。在分清主次、明晰谁是教学主体的情况下,课堂阅读教学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需要补充的是,如果学生在课内遇到的篇目不合自己的阅读胃口,阅读心理消极的话,教师可采用精彩的导入、挂图、多媒体等手段调整学生心绪,改变学生消极阅读的心态。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教师在课堂内的系统讲授,但由于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支配还是涉猎宽泛方面皆受制约,故课堂阅读教学只能起到示范引导作用。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还离不了让学生在课后充“电”,即课外的大量阅读。林语堂先生在对大学国文教育颇有微词时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可以摒弃教师的导读,读完古典四大名著就可以了。虽然他所说的“读”与时下所谈的“读”程度迥异,但从中说明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著名作家王蒙指出:“……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否能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加强阅读的份量,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规定初中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八十万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需要“两手抓”,既要读文学史,又要读文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随遇而讲古代、近代、现当代文学史、文化、文学常识。譬如,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可穿插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讲《故宫博物院》时,可穿插讲些中国古代的亭台轩榭等建筑风格、布局,欧洲建筑的“哥特式”等;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由金翠莲向鲁提辖唱喏、道万福生发开去,讲一些古代的礼节常识,亦可由鲁提辖自称“洒家”、金翠莲自称“奴家”引入,讲些古代的称谓知识,以免有些学生将古代所谓的“犬子”理解成“狗的儿子”而授人以柄,贻笑大方;讲“通感”时,除了介绍“通感”的定义外,还可以告诉学生这一修辞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其《通感》一文收在《七缀集》及《钱钟书散文》等书中,“通感”最有名的例子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讲具体作品时,穿插相关的文学史等知识必然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总之,只要教者有心,文学史或者文化常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当然,开设一些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失为授业解惑的好方法。文学史的讲授可在初中三年践行,大致把握这样一个体系即可: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六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鉴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讲授时不必过细或面面俱到,以点带面或择其精要来讲,也是大有裨益的。有了文学史、古文化常识做基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选读一些有代表性、经典性的作品。阅读的作品在循时段(文学史体系)、循序而进的情况下,涉猎面宜广博不宜狭窄,古今中外都应在选择之列。大致说来,《诗经》、《楚辞》、《论语》、《老子》、《孟子》、《左传》、《战国策》、《史记》、《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唐宋家散文选》、《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儒林外史》和四大名著当在首选之列。其他如鲁迅、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钱钟书、冰心、余秋雨、路遥、贾平凹等人的作品亦不可忘却。中外文化宝库典藏丰富,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增加了“课外阅读推荐数目”,尽可将其作为指南来指导学生。

第5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45-01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老师们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的主体实践。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借助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把握规律,明确阅读的常规目标,对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大有帮助。中年级任课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每篇课文均要在低年级“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读通课文,能独立回答课后问题”的基础上,能借助字典联系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要内容;注意读通课文,读出课文感情。在现行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则是以“导读”、“预习”、“思考、练习”的形式来渗透各篇课文的阅读要求的,因此,我就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前要认真领会“导读”、“预习”、“思考、练习”里面的意思并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明确课文学习目标的目的。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就会少走许多的弯路了。

二、引导感悟,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准确的感悟要重视气氛渲染这一准备程序,感悟的引导有一定技巧。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在情绪上入“境”。要恰当设计开启学生产生思绪的“问题”,要设计一个或几个什么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与感悟就能引导学生感悟出全篇文章的内容。

其次,加强诵读。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感悟应有所拓展。作为语文教师,心中要始终有大语文观念。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写文章的种种方法,触类旁通,最终能形成全面而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实现学习目标

“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不仅提示了相应的阅读目标,而且还暗示了实施目标的具体内容。因此,如果学生已基本明确目标后,我就会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寻求“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与教学目标的最短路程,达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接着,我就根据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课文,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正确地读(轻声读)。二是要学生流利地读。三是要梳理性地读。四是理解性的读。五是质疑性的读。六是有感情地读。在学生通过以上的读以后,我一般是引导学生按照“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课文――简述内容――划分段落――回答问题――质疑问难”的顺序汇报自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再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紧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点化;通过讨论,梳理和引申等,把握好知识,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四、让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疑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疑点,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是不会简单放过的,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讨论,同学解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的话,我就会想方设法围绕问题,给同学们适当的启发和分析,予以点化,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题,虽然是花了点时间,但我还认为是值得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五、强化课外阅读, 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强化课外阅读,来促进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要强化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首先,教师要做到有地放矢,学以致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好的读书方法: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

第6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随着英语重要性的逐渐被广大家长、学生所认识和接受,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学生手中的英语读物和音像资料除了课本之外也正在逐渐增多,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和紧张,对这些读物没有引起必要的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自主、合理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和耐心,据我发现,这些课外的学习材料大多并没有被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其实,在英语学习中,通过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和语文学习一样,能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取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旧知识在新的语境中不断复现,新语言现象的频频出现,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能让学生起到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的作用。如果开展的较好,必能加快学生英语学习的速度,提升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中高考中,阅读的失分力一向是较高的,而学生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正是用这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的。因此,如何让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相结合与配套,共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毕业时要达到二级目标要求——即除了能认读、理解教材上所示的单词、短语和对话、短文外,还应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正确朗读故事或短文,并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仅靠教材所提供的语片和材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即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又是对教材学习的一种检测和提升,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直接的方式。

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检测和反馈。

一 开展手抄报比赛

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

一起来评判。如在教学5A Halloween 时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万圣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

二 开展讲故事、作讲演、演短剧等活动

阅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并加深英语阅读的兴趣,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为他们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除了everyday English之外,还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或作一段演讲,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观看久已成了摆设的英语碟片。久之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如在教了At a birthday party 之后,让他们为即将生日的学生去自己排一次Party,开一次party, 则兴致会更高,也是对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 让学生自画英语漫画作品

集知识味性于一体的漫画书小学生最喜欢看,因为漫画滑稽、夸张、幽默,对话简明、扼要,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其大意。英语漫画也是一些学生英语杂志的重要内容。教师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漫画作品,即是对那些阅读材料的再利用,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Three little pigs 的故事许多杂志上都有,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个结尾并配上一两句话,一方面学生必须阅读弄懂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用英语进行思考,同时还让绘画技巧得到了一次展示。

四 背诵和改编rhyme ,chant 等和唱一些英语歌曲

rhyme ,chant, songs 等是牛津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另外提供一些给学生背诵和演唱,并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编这些小诗和歌谣,这既是对阅读材料的巩固,也是英语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

五 鼓励学生互相交换英语课外书和视听材料

第7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79-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在自身感悟的基础上完成才会有好的效果。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工作,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对字词句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实现对全篇课文思想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阅读可以促进课文教学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是以培养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主,同时要提高孩子们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思想情操,有效促进人文情怀的培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可以强化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阅读属于语言信息接受的过程,写作属于语言信息输出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思考中激发阅读兴趣,掌握有效阅读方法;争取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读写结合能力。强化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有效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或指导在阅读中偏离阅读目标的任何行为,坚决抵制不良阅读习惯对小学生思想意识的渗透,教师要完成正确指导学生读写方法的重要任务。

二、主导与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吃透教学目标,掌握本册语文的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教学当中的各种问题,理顺教学思路和巧妙应对课堂生成资源,指导学生拓展研究范围,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当中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去研究新的课文,重视实践理论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要求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模式应该是课前略读课文、准备有关学习资料、课堂主动研究掌握、课后拓展知识等,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理解掌握课堂内容和目标,有利于以后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借助对比阅读,培养自主阅读意识

对比法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对比中理解文本大意,进而在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夜莺的歌声》与《小英雄雨来》进行对比学习,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描写的对象类似,都是抗战时期,小英雄们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不同点就是两人的事件和行为不同。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给学生一个好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会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信息的提取和掌握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阅读习惯的初步养成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引导,指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不定时的把教室变成阅览室,给学生提供一些感兴趣的读物,让全班同学坐在一起专心的读书,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对阅读不会感到厌烦。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的作出指引,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动手则不动口,让学生养成口、脑、手并用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时间进行阅读。学生在增长知识、享受乐趣中天天坚持阅读,不知不觉中阅读习惯就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多给予学生正确地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现在的小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来说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拘泥于现有模式,应该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 胡开皎.试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2] 郭倩沁.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

第8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语文素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也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

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地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三、有效进行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要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得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也就有了兴趣。

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第9篇:小学教育教学制度范文

了解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情况,得出督导体育课教学的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督导;体育教学质量

教学督导是由高等学校领导授权的学校内部对教学工作的督导,它通过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评价和指导,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督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院校的中心工作。要推进院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不仅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重要之一。高校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对体育课教学的督导显然必不可少。但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存在着差异。怎样来督导体育课呢?体育教学是一个教育过程,它不但与一般学科有共同的规律性,具备一般教学过程的普遍特点,而且有它的独特的特征和明显差异。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督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体育教学的方法、特点来对体育教学进行督导。体育教学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一、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体育教学过程是通过认识活动来掌握有关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学生达到增进健康,发展体能的目的。学生直接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进行运动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学生通过对各种身体姿势的练习,从而开展思维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在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在身体方面的差异大且明显。因此,体育教学应特别注意学生在身体方面的差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运动负荷。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体力和智力活动的相结合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时需要具有一定的体能水平,这从外观上看好像仅仅是一种体力活动。实际上,学生的身体活动过程是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的外显。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力活动与智力、情感、意志活动紧密结合,融于一体,形成身体思维,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各器官系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了有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所以,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能否正确地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效果,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这点正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促进身体发展,增进健康的生物学依据,即只有使机体适应一定生理心理负荷的刺激过程,不断地经过适度的超量负荷锻炼,才能有效地发展身体。

(四)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形式上看,这个动态的过程主要由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所构成,随着情况的变化,体育教学过程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管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可能是由教师决定的,但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程序的选择则是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数量、发生的环境、师生的知识背景等为转移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要根据所传授的内容或主要教材来变换教学方式,如有时用练习法,有时用竞赛法,有时提问让学生回答等。此外,过程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地调整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具有复杂性

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水平是直接联系的,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水平又客观地存在着个别的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男女学生性别上的差异,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区别对待,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多处在不断变化、多种形式的运动中,加之教学易受气候和周围环境的干扰,因而教学中的组织管理工作相当复杂,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使组织形式、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具有较多的应变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教学组织工作与措施是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督导、评估体育课教学的方法

我们已经了解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因此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情况,得出怎样督导、评估体育课教学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制定科学的、适合体育教学的评估标准

怎样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估呢?现在有很多评估一般学科的评估标准,但是,就是缺乏对体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因此,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科学地制定体育教学评估的标准。主要的包括:

1、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准备:任务具体明确,切合实际,教材重点突出,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合理,场地器材分布合理;

教学方法:示范动作准确,站位适合,讲解简明扼要,术语准确,口令响亮清楚,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措施有效,循序渐进,照顾全面,区别对待,反馈及时;

教学组织: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安全措施落实,结构严密,灵活多样,能控制全局,调动队伍合理。

辅导帮助:保护、帮助得法,纠正错误及时,辅导方法合理有效,应变能力强,对学生耐心细致。

思想教育:能结合课的内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充分,注意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正确果断处理问题。

教态仪表:着装整齐、清洁、端正、严肃、和蔼可亲,以身作则,力求对学生起到陶冶作用。

2、教材的掌握程度。新授教材:完成动作35%―45%;

复习教材:完成动作55%―65%。

3、学生课堂表现。

学习态度: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遵守纪,听从指挥;

意志情绪:具有进取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精神饱满,欢快活跃,喜爱锻炼;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间互相协作。

4、各项生理指标要求。平均心率:120次―160次/分;

强度指数:1.4―18;

生理曲线:符合学生生理活动规律(脉搏逐步上升,脉搏逐步下降,课后5―10分钟基本恢复正常);

练习密度:25%―35%(不超过40%)。

5、教学有创新。

(二)预防体育课的伤害事故

体育课教学整个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外堂课。学生直接从事各种身体练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育课比其它课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的身体素质差与好、练习的运动负荷大小、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选择、课堂的组织措施等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督导组应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督促体育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措施,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课前检查运动场地以及运动器材等,彻底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体育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服务意识

督导组应监督学校建立现代教育观念,由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教学管理者应增强服务意识,为体育教师服务,为广大的学生服务,体育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应把学生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与服务。因此,体育教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天职,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完成好体育教学工作。

(四)为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

督导组应该和体育同行专家一起协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实践中采取在体育同行中开展“体育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活动结束后,集中讨论和评价每个体育教师的优点与长处,把每个人的优点与长处总结归纳形成系统,作为今后体育教师学习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被听课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体育教学水平充分地地展现在体育同行们面前,才能实现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五)倾听学生评价意见

学生是学校教育和服务对象,体育课是大学生比较喜爱的科目,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务管理部门要注意及时采集教学信息,倾听学生对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督导组要协调好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三方互为作用的教学质量监督制约机制。

(六)以评促教,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以评促教,重在提高。在保证达到体育教学评估目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尊重体育教师并保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评估成绩告知教师本人,要把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本人,和体育教师共同探讨持续改进的有效方案,能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发挥体育同行专家作用,确保督导组的权威性

督导组成员一般是由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知识,上能监督学校领导的教学管理,下能指导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受教育情况的教师组成。虽然他们都是德高望重、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但是,专家只是一两个专业的专家,而不是体育专业的专家。因此,要发挥体育同行专家的作用,安排教学督导组开展督导活动时,督导组中最好有一位体育学科的专家或同行,这样就能发挥体育同行专家作用,确保督导组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宋烈侠.开展教学评估,促进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