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培训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劳动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劳动教育培训

第1篇:小学劳动教育培训范文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因各种原因而不在儿童身边,导致儿童只能跟父母中的一方或者是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的统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督和教育,他们往往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够,因此会采取一些叛逆行为来引起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加上由于年纪小对事情的本质和是非对错缺乏深刻认识,成长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喜欢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群体中不良习惯的互相传染等,这些都加剧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想尽办法摆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监管和教育。在外界不良因素和自身叛逆心理的双重作用下,这些叛逆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纠正,就会使他们的思想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的产生,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长辈的不尊重、责任感不强、说谎、冷漠缺乏同情心。

(一)对长辈的不尊重。

表现为喜欢与长辈争执,逃避劳动,不懂得体会父母及其他长辈对自己的艰辛养育,缺乏感恩之心。尤其是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辈时,监护人因为知识的匮乏加上年老力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不是很到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没有时间来教导自己的小孩如何尊重和孝敬长辈,加上一些监护人对这些留守儿童过于溺爱,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没有及时纠正而是任其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就会助长他们欺老欺弱的心理。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就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抗衡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减弱。

(二)责任感不强。

主要是指家庭责任。经济的贫困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留守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长年在外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很早就背负起家庭的责任。但是一些留守儿童因长辈溺爱和父母基于对孩子的亏欠心理也不想自己的子女在家受太多的苦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变得放纵而不是承担起在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说谎。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相对落后,留守儿童受群体间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感染,在为了逃避责罚和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时学会了说谎,而且当说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且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时,他们就会更加相信谎言的作用。比如为了能够有钱上网会骗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说要交资料费,为了不用干家务活骗家人说要写作业,为了出去玩骗老师说家里有事等。说谎就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对自己不负责的一个好的借口,也成为其道德意识淡薄的一个表现。

(四)冷漠缺乏同情心。

包括对弱小的同情,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关心。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形成了欺老欺弱的心理,容易养成欺负弱小的习惯。同时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背景都基本相同, 对于他人的一些困难,在经过与自己对比后感到自己的情况也差不多,就会感得很平常而无动于衷,久之就会变得麻木而缺乏同情心。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性格会比较孤僻,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在自己面临困境而一时无法解决时就有可能会抱怨父母和监护人,而不是体谅他们。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变得冷漠而没有同情心,最后成为他们道德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经济的原因,很多年轻的家长在小孩出生不久就把小孩交给老人照顾而长年在多打工。因此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都是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留守儿童长年见不到父母,而监护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年龄偏大,对孩子的管教常常失控。即使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是跟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但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父母双方共同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受经济以及观念落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监护人都没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给予正确、足够的重视。在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没有能够引起重视,认为这种行为对于小孩的危害性不是很大,还有的可能是因为父母长年在外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总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助长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加剧了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

(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

学校教育在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除了在家里,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渡过。但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没有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的不到位;二是老师素质能力低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要求学校不得不承担一部分可能属于家庭的责任。如小学住宿问题,在很多农村小学是不提供住宿的,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那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学校应该承担起提供住宿的责任。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学校管理不到位,管理不科学合理,有可能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会利用管理中的漏洞从而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加剧,可能会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导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问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低下,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没有能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不负责。这些都会造成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问题进一步加剧。

(三)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政府对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地方政府不但要从财政上给予支持,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种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山高皇帝远,上级监督不到位,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有机可乘,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对学校的教育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问题。针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如果政府重视不够,不及时管理教育,就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为失足青少年,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影响地方的稳定。更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政府把用于教育的经费挪作它用,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的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的侵害很大,小孩好奇的心理,让他们很渴望也很容易去模仿。社会的不良影响一方面来而于他们所在的群体,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平时所看到的社会不良现象,还有一方面则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及监护人的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在群体生活中很容易染上群体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聚众闹事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和学校监管的不到位,有可能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经常跟他们混在一起,因此容易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特别是一些进入初中的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一般上都是在乡镇上,他们开始摆脱了家长的约束,加上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容易使他们成为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家长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也很大,虽然说家长长年在外与留守儿童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每到过年大多数家长都要回来过年,因此也会把一些在外面的不良风气带回来。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每到过年大家从外面打工回来都喜欢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或者是赌博。这些不良风气都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措施

(一)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或者是其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祖辈更是如此。面对他们的孩子出现道德意识淡薄问题时,多数的家长都是把小孩打骂一顿就完事了,没有深入分析小孩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用打骂来教育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教育方法。一些常年在外的家长认为离家太远有心无力,有的干脆放任自流,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化、亲密度较低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导致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导致留守儿童越轨和犯罪现象严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家长和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教育小孩的方法和技巧,改善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因势利导地教育好孩子,减少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的问题出现。

(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对于防止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在校的管理,减少学生外出的次数,在外出日要及时检查晚归的情况,对于晚归的同学要查明原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清是非曲直。在学校教育中增设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的课程,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学生,特别是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而不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加强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加强父母、孩子、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于一些长期以来缺乏父母关心的留守儿童而言,老师的关爱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感到温暖,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障碍。

(三)政府对民族教育的重视。

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的投资,积极关心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应实施积极的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和帮助。建立“家长制”,由当地学校、教师、政府工作人员或社会人士自愿担任1-2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假日将他们带到家里,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还要帮助学校开展好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水平。加强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减少犯罪。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从某种方面来说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法,分不清是非对错而造成的。

(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劳动教育。

劳动在儿童的成长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够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苦。通过要求留守儿童劳动,并及时地对其进行教育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并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吃苦耐劳,懂得承担责任。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大多数的小孩都因为其父母不再从事农业而脱离了农事劳动,只帮家里做一些轻松的活。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受到监护人的宠爱,连日常的自理都是由监护人一手操劳,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了享受,从而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他们思想道德水平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劳动教育。

四、小结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家庭、学校、政府还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梁子兰.广西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以广西天等县民族小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2]贾娅玲.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青海省海东地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7,(6).

[3]卢国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民族教育,2011,(1).

[4]高慧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9,(4).

[5]姚霖.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第2篇:小学劳动教育培训范文

明建平,天津市第六十一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教育博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先后任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中学化学组组长、年级主任、团委书记,荣获德州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0年调入山东德州跃华学校担任总校副校长兼中学部校长,荣获德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9年调入天津市东丽中学任副校长,2010年参加天津市干部公开选拔,调入和平区工作。

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化,专业化程度是职业成熟度的重要表现。医师、律师、会计师、教师等以资格准入制度为标志,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熟度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转型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教育转型,中学管理目前正处于由经验管理向专业管理靠拢的转型期,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以提高学校办学自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变革必然要求中学校长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中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校长职位的特殊性。

校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它不是行政官员,但有很多行政管理职能,在目前的中国尤为突出;它不是企业家,却要有企业家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它不是教学一线教师,具体的学科教学未必超越自己所管理的教师,但必须是一名教育问题专家。校长职位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有行政权力却很难应用于教师群体的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企业产品。所以,作为校长,不能把自己当做行政领导,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权威,同时,他还应该是一个管理专家。

2.中学校长的特殊性。

中学校长面对的教育对象与小学校长和大学校长有很大不同。中学生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其成熟度、自省力、独立性远远超过小学生。中学校长与大学校长又有很大不同,从管理的学校规模来看,中学比大学小很多,管理层次较少,行政关系简单,办学自较小;从学校职责来看,中学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教学任务为主,科研为教学服务;从学校服务对象来看,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未成熟期,家长关注度高,社会关注度高。因此,中学校长对学校管理参与更具体,校长本身的专业水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直接。

3.目前的中学管理主要是经验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乃至现在,基础教育学校往往“教而优则仕”,校长往往产生于优秀教师。中学管理更多凭借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依靠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好恶办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学校管理缺少理论指导,校长缺少系统的教育管理培训,可以说,校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化就是按规律办事,教育有教育规律,管理有管理规律,尽管学校管理有它的特殊性,不应该也不能复制企业管理制度,但目前的学校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相比,在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差距较大。在员工培训、干部培养、制度建设、分层授权、团队管理、文化引领、激发潜能、质量评价、过程管理等方面随意性较大。

4.由经验走向专业是时代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挑战。

时代对中学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迅猛发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校和教师面临更多的新问题。目前教育界关注较多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实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更紧迫,因为校长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

二、校长职能的变化轨迹

1.校长职能的独立。

校长是在学校组织教育、教学、行政等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职能的增加对学校管理提出了职能分化的要求,管理工作也从教学工作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职能。学校中“组织与管理”“教学监督”“学校与社区关系”作用的突出,使得校长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从教师职业中独立出来。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组织规模的扩大与职能的增强意味着必须有专门的管理。

2.校长走向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初级阶段,我国提出校长职业化大约在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校长职业化的几个基本要点:(1)非普通化,使校长成为一种有社会地位的职业;(2)非行政化,使校长独立为专门的社会职业;(3)非教师化,使校长从教师职业中分化出来;(4)非计划化,提高校长职业的市场流动性和市场价值;(5)非平庸化,提高校长的职业素质;(6)非无序化,建立规范的校长管理制度。

3.校长走向专业化。

教育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因此,校长作为教育引领者,必须更加专业化才能行使职权。校长职业只有走入专业化进程,才能顺应社会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大趋势,才能提升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学校长专业化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校长专业化需要从岗位性质、岗位内涵、知识基础、标准构建、制度保障、胜任模型、培训制度等层面进行整体研究。

三、中学校长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校长必须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必须接受相应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有明确的专业自主性,有规范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中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与教师和学生关系紧密,其个人对教育的影响力远大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校长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有效地领导、有效地教育、有效地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校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完成国家的培养目标。以校长的核心目标为统领,具体可以划分为六大领域:规划学校发展,协调公共关系,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教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化标准》对校长提出六项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亦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专业化是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教育家是在他人或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较系统、新颖、先进的教育思想或理论,对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国较大区域内或全国教育界有较大和较长影响的人物。教育家型的校长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四、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考

素质教育对中学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学校长应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教育观念、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等素质。自己作为中学校长,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等教育观念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想到现实、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学养、成熟的教育思想、高效的组织能力、精湛的专业能力、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整体的规划能力是校长专业化所必备的素质。

1.正确的价值观。

校长的核心价值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起着决定作用,是传递发展理念的教育者。如果校长热衷于仕途,追逐政绩,则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校长专注于学校发展而不是自己的升迁,则校长必然潜心教育,必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必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然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爱。正确认识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的长效价值,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严格的行事作风。在瞄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增加学习的选择性。

2.健全的人格特征。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代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人格的象征、学术的象征。校长发挥作用并非因为拥有的权力,而是因为人格魅力。校长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关心师生的生活就是关心他们的工作,关注教师需求和成就动机,关注学生需求。要让教师感觉工作安定、关系和谐、制度稳定、得到肯定、能力提升,生活得体面。要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善于团结各种性格、各种思想的人,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学校管理要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没有坚持的精神很难做到高水平。专业化的校长要做事专注,认准的事一做到底。

3.深厚的文化学养。

校长是学校的文化底色,校长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琴棋书画也要略知一二,还要吸取西方优秀文化之精华;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对科学、哲学、社会学、宗教等广泛涉猎。校长要有敏锐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开放的胸襟看教育,小学校大社会,小课堂大教育。能够选择性地继承传统,能够敏锐地接受新事物。保持批判性思维,对问题能多角度地思考:从学校管理角度思考学生问题,从教育整体角度思考学校问题,从社会环境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等等。关心各个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对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吸收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4.成熟的教育思想。

校长要思考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执著于自己的教育理想。校长是共享远景的开发者,目标的守望者。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北京大学的办学方向,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可见,校长要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对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学习问题有独到见解。中学管理具有特殊性,从学习角度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从教学角度看,课堂是属于教师的。可以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独立王国,无论校长在会议上讲了多少要求,课堂教学并非校长去执行。因此,校长必须充分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以人为本,“管理”重在“理”而不在“管”。教学管理要宏观控制,课堂放开,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科教学专家作用。

5.高效的组织能力。

校长要成为团队建设的高手,善于平衡“领导与管理”“指导与支持”“执行与辅助”三者的关系。校长是任务的执行者、环境的适应者、教育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加速组织成员成长的促进者和引领组织成员发展的领导者。校长既要能够宏观掌控,又要通过“合理授权,善于授权,分层管理”,把任务层层分解,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善于发挥下属优势,让部下成为教学专家和管理专家。善于激发是管理专家的特点之一,所以校长要善于激发教师潜能,可适当引入现代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将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评价标准化、管理过程化、执行流程化、职能模块化、思考系统化。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因此,校长还要善于决策,保证学校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校长要善于整合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名流的作用,开放教育视野;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家校互助,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过程,获得最大支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与社区建立良好关系,使家庭教育指导系列化、课程化、经常化;运用教育理论,结合教育案例,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6.精湛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