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驻村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村官,角色,乡村治理
一、现状概述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在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涌现出了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但从当前各地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村官在职业发展和工作适应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参与相处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发展受阻、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二、参与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不断发展中的制度,除了就业压力,政策性资源是吸引广大村官参与其中的主要因素,但是当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政策集中在在岗三年的保障制度,而对于村官三年之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开始关心“以后怎么办?”,“考不上公务员怎么办?”这样关乎自身前途的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地区差异,政策变动性比较大。所以,在政策不明朗、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存在后顾之忧。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因而他们很难沉下心投身基层。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意向表中,有64%的选择是报考公务员,而在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后去向表中却只有19%的人可以进入到公务员系统中,也还有10%的人尚未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并没有被解除,尚不完善的保障制度使得村官制度的持续性受到质疑,在自身的发展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会下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备考公务员或者跑关系上,客观上减少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能。
(二)借调身份。相关调研表明,借调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政府“截留”大学生村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截留”是乡镇领导的安排,被动的截留;有的“截留”是因为基层政府人员不充足,大学生村官学习能力强,留在基层政府、又不用支付额外的工资。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基层政府是有利的。但这却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会导致大学生村官越来越不“接地气”,远离乡土,脱离群众,根本无法实现参与乡村治理的目标。
(三)游离乡村“圈子”之外。中国的乡村社会有浓厚的家族乡土情结,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离中心越远者,关系也就越疏远,这种圈子的核心是“人情”、“面子”和“关系”。大学生村官是外在的力量嵌入于乡村社会中,在村民看来就是“圈外人”。与土生土长的乡村干部相比,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疏远,而自身存在的“上山下乡”短期锻炼的观念和村民眼中“非官、非农民”的圈外人身份,使他们更难嵌入乡村社会关系中。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层面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可能性则较低。
三、参与治理难题破解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身份如何,具有哪些明确的权利,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工作的开展及大学生村官价值的发挥。大学生村官是从城市的高校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方式产生的,他们既不是具有本村户口的村民,又没有在《村委会组织法》中有着明确的说明,那么在日后的村委会选举以及其他的村委领导工作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非常模糊,并没有在村民心目中获得权威的认可,这样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想真正激励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就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提供法律依据,从而增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信任感,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扫除了相应的政策障碍,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对村庄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管。由于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村庄的工作年限是三年,但是部分村官并非愿意扎根农村亦或者前途担忧等原因,在三年合同期满后,很多大学生村官义会选择回到城市。以这种过度心态对待村官这项工作,就会出现走马观花、工作不积极的现象,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监管机制。做到从村官选拔筛选偏向有意愿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高质量高水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监督和考核,通过日常考核,在县、乡、村三级组织结构的联合下、严格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汇报,共同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建立选拔制度,对考核优秀的,可推荐提拔。
(三)理顺村官村民关系。大学生村官要利用好身边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需要大学生村官善于解读政策,善于利用资源,主动的融入到“圈子”中去,虽然没有先天的本地人优势,但是同时也没有利益矛盾,因此融入群众非难事。这种嵌入是双向的、互动的。乡村社会行动者同样要适应大学生村官,嵌入大学生村官所代表的现代化社会关系,村民、村干部等同样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只有发挥不同主体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第一、如何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成为一名适应农村工作的“村官”,成为我到村任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到基层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居高临下,摆架子。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下基层驻农村,当地的干部群众就是老师,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投入工作。
第二、深入实际,走进农村,向群众征求意见,听取反映,了解村情民意,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坚定基础。县委组织部也为我们到农村工作创造很多的便利条件。比如:为我们及时了解村情名义设计了专门的调查表,以方便我们到农村摸底,了解农村的收入以及创业情况。
第三、积极响应创业富民的号召。本人从到县乡村任职以来已有近半年的时间。半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有过深入的思考,也有一点小的成效。现在和乡的另一位09省派大学生村官李伟在开办“村官村”蔬菜连锁店,主要在的各个小区门口开蔬菜连锁店,解决他们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两个分店在营业,分别是美好家园1分店和阳光花苑2分店。同时,城北一个分店也会在近期开业。尤其是从创业富民推进会在召开以来,更是坚定了我创业富民的信心和决心。
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基层工作经验缺少,工作新局面有待打开。
年工作计划:
年我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延续年初到村任职的态度和热情,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宣传。要做到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指示,坚决贯彻执行,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村两委保持高度一致,并要经常总结和反复思考,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把理论知识和农村实际相结合。
根据县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能力提升计划”的安排,____年x月我有幸作为第____批轮训村官,在组织部基层办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班学习。基层办工作忙而有节奏,快而有节拍。我主要负责并参与了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和报到、解聘及工资表的收集整理、____4年凤县村干部待遇审批、县委党的____教育实践活动第三茬次驻村指导协调工作,并协助组织组对县直机关党建工作进行半年检查。暮然回首,感触良多,体会颇深。现将跟班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是勤于学习,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学无止境,来到组织部更是如此。在组织部跟班学习的三个月时间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全程参与了凤县____4年村干部待遇审批工作,凤县辖100个行政村,现有在岗村干部1000余人,审批工作艰巨而复杂,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敢有丝毫马虎。接手此项工作后,我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但身为组工干部,为了完成好一项工作,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不论工作有多忙,我从未听见过一句抱怨,听到的只是同事们在一起讨论怎样将工作做的更好和工作顺利完成之后喜悦的笑声。在部里,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对待工作积极主动的态度,使我倍受鼓舞。看到这些,我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就要克服一切困难无条件的去完成。于是,在遇到困难时就和徐涛在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两个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积极向赵主任和吴哥请教,努力学习与此项工作有关的所有文件与书籍,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及领导的大力支持、同事间的相互配合,工作中始终坚持主动而为,最终顺利的完成了全县1000余村干部的待遇审批工作。
二是严肃认真,努力把简单的工作做完美。组织部事情无小事, 其自身工作的严肃性和特殊性,决定万事要严肃认真,简单的事情不能草率做。期间,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例如:有一次,在给赵玺起草完解聘文件后,我认真审核,认为已经很完美了,但是拿给赵主任签字的时候,赵主任又给我找到了几处错误,我顿时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感觉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但是与领导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通过这件事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不能报侥幸心理,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把简单的工作做完美,把复杂的工作做到更加完美。
三是持之以恒,努力把平凡的事情做出色。伟大出自平凡。一个人只有立足于平凡的岗位,才能做出伟大的业绩。今年9月中旬,我有幸被抽调到凤县第三茬次____教育实践活动驻村指导工作组,按照规定,工作组必须驻村并全程参与指导村(社区)开展____教育实践活动。刚接手此项工作时,我总感觉村一级搞____就是走过程,简单按程序一弄就完了,在驻村工作期间,我也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当我看到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为了顺利召开组织生活会和党员评议大会,所有人都兢兢业业,善始善终。我顿时感觉很惭愧,虽然这项工作对我来说很平凡,但是对村干部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事物永远都是相对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立足平凡的岗位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三个月的跟班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时间是有限的,但我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对我今后工作生活上的帮助却是无限的。每一名组工干部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时刻感染着我,是我工作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会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将自己在这三个月的培训中的所得所获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扎根基层,完善自我。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沂堂镇西部,距镇驻地2公里,是全镇人口较多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村庄之一。本村人口2500多人,是一个人口大村,其中,党员50多人,耕地面积2500余亩,是一个农业大村,农作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豆和大蒜为主。村规模较大,村民富裕,村容整洁,民风朴实。
二、经济状况
1.农业种植:
村是一个种植业比较发达的村庄,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了种植农业作物的传统,村民勤劳朴实,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近年来,农产品以花生、玉米、小麦为主。今年全村的花生种植面积约有1000余亩,亩产600多斤,按照往年的盈利标准,每亩每年可盈利近2000元。
2.外出务工:
村有相当部分的人,在本镇、罗庄、兰山等地务工,大大缓解了附近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并且本村在外务工人员技术好、素质高,是企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外出务工人员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每人每年可带回工资10000多元,是家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3.个体经济:
村是村村通工程实施的先进村,有着良好的道路交通优势。村民利用道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在沿路两旁发展餐饮、服务、副食等经济,为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氛围,同时使得农民收入有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进一步提高了本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村拥有良好的矿产资源优势,村民敢想敢干,开设多家石厂。个体经济成为村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现有的问题
1、计划生育
由于村是一个人口大村,计划生育管理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村民思想意识差,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生男生女的认识比较片面,种种原因导致计划生育工作处于一个困难的局面。再难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去克服、去开展,对于计划生育工作,我认为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让他们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村民自觉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和政策;
其次,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和纵容,对于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按照要求和规定给予奖励和扶助,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效率,要善于捕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人的性格和脾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做到因人而宜、因事而宜,提高工作效率。
计划生育工作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按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2、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既然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们就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好。尽管村委对远程教育做了大量宣传工作,配备了专门的远程教育播放员,并定期播放远程教育节目。通过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一是村民过于繁忙,没有空闲时间观看和了解;二是村民文化水平低,没有自发的学习意识;三是远程教育工作人员没有抓住农民的学习需要。搞好远程教育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当好农民群众的信息传播员,农业技术的指导员,群众放心的服务员;重视并做好宣传工作,农民认识不足,就是我们宣传不充分、不到位,只有宣传到位,才能很好的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张贴或广播远程教育播放内容,让农民对远程教育了然于胸,只有做好计划和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调研总结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思想指导,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建设生态家园为载体,积极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全村农业上档次,群众生产生活日新月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的发展归功于村委的正确两到,一套好的农村发展思路,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我以后工作开展的重点:
一、深入基层调研、制定措施,营造加强基层团建工作的良好环境
上蔡县面积1529平方公里,人口139万,辖24个乡镇、459个行政村(居委会),由于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及合村并组、村两委换届选举,导致部分乡村两级团组织不健全,两新组织、社区、外出务工青年中团组织建设工作滞后。全县459个村(居委会)中仅有130个拥有团组织,团建率28%,全县配备团委书记的村只有22个,企业、外出务工青年、两新组织、青年自组织的团建工作更是滞后。对此现状,县委组织部和共青团上蔡县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党建带团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意见》,强化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力争使全县村(社区)团建率达到85%,并对此项工作进行督导和奖惩,为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拓宽思路,分段推进,推动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团县委制定、下发了《农村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通知》,动员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有为青年、青年复员退伍军人、知识青年积极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干部加强村组织建设,县委组织部、团县委联合下发《关于大学生村干部任团支部书记的工作意见》,对于村团支部瘫痪、团支部书记缺职的,由大学生村干部任团支部书记;原团支部书记年龄偏大的,组织团支部进行换届改选;原团支部班子健全的,由大学生村干部分管共青团工作。2008年10月15日,上蔡团县委对117名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了培训;2008年10月25日,各乡镇、村以及县直单位、学校和两新组织团组织负责人60多人参加了团县委召开的全县团建座谈会;2008年11月5日,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召开会议,对全县“党建带团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建立了团干QQ群和“飞信团”。
三、创新方式,灵活设置,加强在两新组织和外出务工青年中团的组织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蔡两新组织如雨后春笋,数量增长很快,成为团员青年集中的地方;同时,上蔡县外出务工青年也日益增多,且比较集中。团县委按照“建团先行,实现对接,双得管理”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灵活设置,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团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团员青年纳入到团的组织中。现在上蔡县已在上蔡县留守儿童之家、红太阳集团等两新组织中建立团组织10个,正在筹建共青团上蔡县驻粤工委和深圳河南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团委。
今年以来,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及全市、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按照《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各项引才计划和工程,紧紧围绕全镇“南园北城、统筹发展”总体思路,深入实施人才强镇、人才兴村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服务工作,全镇各项人才工作得到了较大突破,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成各项人才工作。全镇上下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服务人才作为服务发展、转变方式的重点工作。先后召开三次党委会专题部署落实上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研究全镇人才工作发展规划,专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组织科长为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配备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了人才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工作骨干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格局。研究制定了全镇人才工作年度计划和工作目标,明确了年度工作重点,确定了人才工作活动项目。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台账,将人才工作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确保足额及时拨付。
二、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通过齐鲁先锋网干部在线学习课堂、邀请驻镇高校教授和举办理论中心组学习班等方式,在加强政治理论、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等方面下功夫。截至目前,党政人才先后网上在线学习每人超过60课时,全镇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班8次,有效的提高了党政人才推动科学发展。二是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按照“提高能力、按需培训、整体带动”的原则,加大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科目指南》和培训大纲,围绕科学发展,在经济形势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使用技术和农村财务审计等重点领域,针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三是举办村“两委”干部培训班。为提高新当选村居“两委”主职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结合工作实际,该镇于上半年对村“两委”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期间,省委党校、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等部门的专家和领导就新时期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稳定、做好村物公开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讲解,有效的提高了农村“两委”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村居“两委”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多措并举,优化环境,强化人才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群众宣传优势,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板报、人才专栏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在全镇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落实各项政策待遇,发挥“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作用。认真落实“三支一扶”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相关待遇,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工作、生活上给予重点照顾,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确保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三是主动与驻镇高校对接,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充分掌握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和发展规划后,主动靠前工作,积极为毕业高校学生和招聘企业搭桥牵线,先后组织企业招聘洽谈会3次,为全镇吸引高校毕业生30余人,有效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
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一是深入基层,摸清农业技术人才现状。镇人才办公室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分赴5个办事处深入调查全镇农业技术人才情况,建立了农业技术人才信息库,记录现有才人信息和紧缺人才信息,做到及时充实完善,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建立农业技术人才交流研讨平台,通过与区农办、农业局、蔬菜局和镇农委专业技术人员的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技术能力。镇政府组织优秀村干部和农村中青年技术人才“走出去”,到农业产业发展快、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乡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提高本镇农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大力度,健全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网络。积极发挥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农委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班的作用,先后举办了三期核桃和鲜桃专业技术培训班。引导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进一步开拓农业技术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四是强化激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建立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各类活动场所,为广大农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每年年底镇政府拨出专门经费,对为镇域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奖励。
1、建好班子。我始终把建好班子带好队伍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努力使全镇上下团结一心、共谋发展。一是抓学习,建制度,提素质,强队伍。坚持领导班子学习制度,通过集体学习、自学和交流学习,使班子成员领会党的方针和政策,工作中有章可循。坚持在工作中锻炼干部,寻事干压担子,不断提升班子成员自身素质。我始终认为,用一件一件的工作和业绩凝聚起来的班子是团结一心,战无不胜的,也是良性的、成长的、长久的。二是建好村级班子。为了做好这次村“两委”换届,11月初,镇党委举办了镇村党建研讨会。根据会议精神,镇党委决定千人以上的村设立副主任,并对新当选的支部书记采取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间能按时完成“三会”(村委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监委会)的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土地确权、便民服务室建设这四项冬农工作,经镇党委检查验收后,进行任命。在这次换届中,镇党委主张村主要干部分工为:村支部书记负责全盘,主抓党建;村主任主抓产业发展和财务工作;村副主任主抓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我镇村“两委”换届除____村外,其它21个村已结束。其中支部书记连任的有18名,女支书3名;新当选的村主任7名,新增副主任14名,下一步我们将进行业务培训。
2、把好方向。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清才能方向明。一是在探索____发展过程中镇党委制定出____工作“三三战略”(即:用红提富镇、招商兴镇、和谐稳镇统一镇村干部思想;用领导制度、考核制度、稳定制度凝聚干群力量;用园区、林区、社区发展展示工作实绩)。“三三战略”的推出,为镇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使镇村干部工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形成了自觉行动。这里边自己亲自起草的《关于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通知》,明确了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力,即大事审查权、人事分工权、财务监督权。二是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就村干部履职和作风方面,镇党委制定了“一会两评议”制度,即每年7月由镇党委组织召开村级干部民主生活会,通过自我总结、自我检查、大家帮教、查缺补短的方式,达到班子的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年11月,镇党委分别组织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述职,汇报工作,说明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接受参会人员询问,由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党委根据评议结果,把那些年富力强、有理想、有干劲的优秀两委委员确定为村级正职后备干部;对连续两年评议不称职的两委委员终止职务。
3、抓好落实。一是制定了详细的《党建目标责任书》,并
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二是下派“第一书记”。结合软弱涣散村整顿活动,我和镇长李继明担任全镇最差的来家庄、东姚村第一书记,结合村情,第一书记和包联部门制方案、定措施、找方法、立项目,完成了来家庄、东姚、坡南、秦庄四个村的整顿提升工作,特别是在这次换届中,四个村都健全了班子,选出了党委放心、群众拥护的领路人。三是落实齐抓共管机制,履行“一岗双责”,形成工作合力。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相统一,两手抓,两手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端正党风政风的有效手段,重点对城乡低保、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进行摸排整理。截止目前,我镇共办结案件2起,涉及3人,严重警告处分3人,警示训戒1人。四是针对全镇范围内26个支部106名外出流动党员和4名退居二线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补课”工作,镇党委决定用1个月时间对没有正常参加或没有按要求完成活动内容的外出务工返乡党员开展集中补课活动,确保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全覆盖。五是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培养。通过学习制度、工作制度、日常生活制度、五天工作法制度,对大学生村官“六个一”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锤炼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良好品质。
4、做好自身。工作上以镇带村,以大产业大项目大招商带
动全镇经济大发展;作风上以上率下,以正作风实作风硬作风带动全镇干部好作风,这是镇党委政府向全镇党员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一是自己带头坚持每周星期日主持召开领导班子工作例会,班子成员回顾总结上周工作情况,研究部署本周的主要工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机关领导同志坚持驻镇制度,坚持每天早会学习制度,坚持签到制度,坚持中心工作落实一天,业务工作推动一天,走访群众服务一天,上级部门联络一天,素质提高学习一天的“五天工作法”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和机关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为全镇党员干部做好示范。二是自己始终以一个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勤政务实,能够经常深入村组办实事,解难题。坚持用党性原则,用社会公德,用县委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作风。三是抓纪律转作风。严格要求机关领导干部的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县委“三条铁律”等。我镇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是党员和干部活动形式单一,活动经费不足。二是干部队伍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与加快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党员党性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村流动党员难以对口管理。
就我个人而言,一是存在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等问题,没有将加强理论学习上升到是提高一个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必修课的高度来认识,加之平时忙于工作事务,认为掌握一些主要精神就行了,还有总认为自己在乡镇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存在吃“老本”现象。二是对经济工作精力投入较多,对农村党员管理投入较少。对新常态下的党员管理工作还缺乏思考。
一是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带头落实镇村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好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党委抓、书记抓”的责任,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亲自抓、带好头,加强党建工作。在党委领导班子内部明确党建工作分工,党委书记负总责亲自抓,组织委员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结合分工抓好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党建工作。落实村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镇党委定期召开镇村党建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书记抓党建,一级抓一级”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是推进党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村干部述职评议、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按照合法性、群众性、民主性、实效性的原则,健全完善并认真落实各项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落实好“一会两评议”制度,努力培养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村级干部。
基本做法
直接帮扶主要以有驻村工作队的村为基础,借助小额信贷的手段发展适度规模的小产业。全县162个贫困村中先行安排93支驻村工作队进行驻村帮扶,剩余的69个村安排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扶贫办主任、科技特派员进行驻村联系。今年的第一批财政扶贫资金优先保证93个有工作队的村,同时,把全年12500人的减贫任务按照点上村(即93个有工作队的村)任务到村、面上村任务到乡镇的方案下达到各乡镇,点上村原则上就用安排的财扶资金贴息,进行小额信贷贷款,通过组建合作社或者委托大户带动帮扶,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片”尽可能地集中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的小产业园。如团结镇下瓦水村就以这种模式,组建了花垣县下瓦水顺发综合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的35户贫困户建起500亩以瓜蒌、罗汉果为主的药材产业小园区。
股份合作帮扶、委托帮扶主要以成型的、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撬动金融资本,进入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的大产业。股份合作帮扶和委托帮扶除了对项目所在地的贫困户实施帮扶外,还要对面上村的贫困户实行带动。如果说股份帮扶是以股份的比例按照企业有关规定来分享红利和承担亏损,那么委托帮扶就是按照协议来分享利益和履行责任,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股份帮扶紧密而不确定,委托帮扶确定而又有限。股份合作帮扶以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说明。2014年4月,十八洞村委会和苗汉子野生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分别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自愿合作开发猕猴桃的书面申请,由排碧乡政府、县委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县扶贫办、县委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逐级审批,随后由双方共同签订股东出资协议书,明确由苗汉子合作社、十八洞村合作社、十八洞村村委会三方共同组建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苗汉子合作社出资306万元占股51%,十八洞村合作社出资222.15万元占股37%,十八洞村委会出资71.85万元占股12%,其中苗汉子合作社的306万元由企业自筹,十八洞村合作社的222.15万元(542个贫困人口按3000元/人,397个非贫困人口按1500元/人)和十八洞村村委会71.85万元共计294万元由财政扶贫资金安排。公司给三个股东出具股金证,十八洞村合作社给入社村民发社员股金证。与此同时,公司先后8次外出考察调研,选择国内一流的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作为技术依托,成都阳光味道为营销合作伙伴,确定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最新品种金梅黄心猕猴桃为主打品种。在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道二乡流转了1165亩土地,已于2014年12月底种植了“米良一号”砧木63000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已完成金梅等品种接穗100亩,剩余的接穗于2015年12月底全部完成,到今年5月底已完成搭架300亩,7月底完成全部搭架。园区按照有机水果的标准、农旅一体要求进行建设,由于建设标准高、投资较大,第一年的总投入达每亩1.6万元,一千亩总投资1600万元,除企业自筹600万元,已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1000万元贷款中的510万元由苗汉子自行解决抵押问题,十八洞村的490万元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担保问题。
今年花垣复制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产业建设模式,在县农业园区流转土地2300亩,带动排碧乡、道二乡、龙潭镇的9427个贫困人口组建新的股份公司。
今年的股份合作帮扶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两点新内容,一是差异化帮扶,即在9427个贫困人口中计划对丧失劳动能力的450人提高帮扶标准,由原来的2000元/人提高到3000元/人,其余的贫困人口仍按2000元/人的帮扶标准;二是把流转土地的村民组建土地合作社作为原始股东入股,以一年的土地租金为股本入股。
委托帮扶核心环节是,县扶贫办要和企业签订委托帮扶协议书,协议书要明确委托事项、委托方和受托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附上帮扶贫困户的名册,并盖上企业的印章加以确认。这其中最关键是在协议书上要明确受托方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后对贫困户的帮扶责任。花垣县在委托帮扶责任方面提出两种选择:一是一次性帮扶,即某年某月按约定的金额进行分红(金额不低于2000元/人);二是连续多次性帮扶,即从某年某月开始按约定的金额进行分红(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连续帮扶年份不低于5年)。
为确保精准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考虑到放大扶贫效应,撬动金融资本,配合金融风险的防范,花垣在融资银行设立了三方(扶贫办、企业、银行)联控账户。按照要求,重点产业项目资金中的75%按2000元/人量化到人来计算帮扶人数,25%由龙头企业自主安排项目用于产业建设,可存控账户用于风险防范。
几点体会
搭建一个平台。当今是一个产能全面过剩的时代,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要想建成一个成型的而又有相当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园,对于贫困县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花垣农业产业园区是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辖5个乡镇27个村,占地68.5平方公里,二级公路直通园区,园区内有一个占地975公顷、蓄水10000多万方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现有18家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业合作社入园,累计投入园区建设的各项资金达5.28亿元。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为花垣县的产业扶贫搭建了可靠的平台,也为全县贫困农民的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
用活两支队伍。长期以来,扶贫项目普遍存在太散、太小、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扶贫项目有“三最”:一是教育扶贫(中小学扶贫助学、大学生救助)最受欢迎;二是金融扶贫最具挑战;三是产业扶贫最有难度。为此,湖南省扶贫办要求各个县市相应成立了产业办、金融办等机构。“招兵买马”、增人增编,这些举措不可否认,不容置疑,但现阶段全省扶贫系统(特别是县扶贫办)压力山大、责任重大,很难调到合适的人进来。既然调不进来,倒不如把现有的两股“存量”盘活,一股是各乡(镇)的扶贫办,一股是新一轮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当然驻村工作队要纳入扶贫办的业务管理系统),不光要把这两支队伍纳入系统业务管理,还要尽可能“用活”他们。
调动“三方”积极性。这“三方”包括乡(镇)政府、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三方”的积极性缺一不可。一是调动乡(镇)政府积极性。乡(镇)政府积极性的调动和减贫任务挂钩,要想精准脱贫必须先精准帮扶。二是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首先要断掉他们的一个念头:“就是不直接给你发钱”,有能力、有条件的可以自己搞,没能力、没条件就走股份帮扶和委托帮扶的路子。三是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的积极性。要坚持两条:要想得到支持就必须履行帮扶责任,履行了帮扶义务就能得到支持。
几点思考
选准项目是前提。产业选得准不准是相对的,有的产业人家能做好,你就做不好,有的产业人家不能做,也许你这里就可以做,这就需要认真论证,用心研究。特别是要找准有自己独特优势的项目。
选好“龙头”是根本。现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数量不少,同时还以较高速度在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5户,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325个;有种植100亩以上、养殖1000头(只)以上的大户762家。但有一点要注意,目前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现象,一定要把“龙头”选好,既要选企业,更要选人。
一、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北京地区从第一批扩招生进入就业市场以来,应届高校毕业生2003 年为10.4 万人,2004 年为12.4万人,2005 年14.9 万人,2006 年17.5 万人,2007 年将达到20.3 万人,逐年递增16% 以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而由经济发展规模所决定的需求总量不能相应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以下特点:
1.就业难度大。从2001 年至2006 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以年递增2 ~ 3 万人的态势增长。同期,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或缓慢增长态势。特别是作为长期以来吸纳大学毕业生主要渠道的政府机关、公检法、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幅度精简,不能像以往那样吸收大量的毕业生,使得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一些岗位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的抢占和挤压,加之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的增加趋势以及外地高校学生到京寻求发展机会,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06年所做的专项调查资料显示,在全体被调查的北京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感觉就业容易和比较容易的人员比例为零,感觉就业困难和比较困难的比重高达75.7%。
2.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从就业地区选择来看,由于北京信息量大,发展空间广阔,自然成为首都高校毕业生的首选。2006 年北京社科院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生首选工作地点集中在北京市,占到全部被调查者的3 / 4 还多,选择去上海工作的仅有6.1%,选择去广州、深圳的合计占到6.1%,其余的散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城市。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北京生源的大学生几乎不愿意去任何其他地方。
在就业单位选择上,毕业生明显更愿意去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单位,对风险较大的自我创业和去企业工作表现冷淡。调查显示,科研、学校、医院和新闻等事业单位非常受青睐,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再次是大型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选择去私营企业和自己创业的比例都要小得多,加起来不到4%。
3.就业薪资期望偏高。收入水平是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据2006 年太和顾问的调查资料显示,18.9% 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是1000 ~ 2000元,32.4% 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2000 ~ 3000元,21.6% 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3000 ~ 4000 元,16.2% 期望月薪4000 ~ 5000 元,4.1% 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5000-6000 元,6.8% 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6000 元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81% 的受调查者期望月薪在2000 元以上。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06 年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的月工资综合指导价位,最高档5727 元,中间档1872 元,最低档1145 元。明显看出大部分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月均工资不足2000 元。
非就业选择呈上升趋势。在就业压力下,许多学生作了非就业选择,据《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6 年)统计,面对“毕业后的意向”选择,62.1% 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参加工作”;10.8% 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21.6% 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2.1% 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4.1% 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暂时不考虑”。
二、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的原因
除大学扩招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外,引发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人单位方面的三大原因
一是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学历再高也只是纸上谈兵。”招聘会上,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们公司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更看重销售额。完成不了销售任务,学历再高,也会被淘汰。就大学生自身来看,其理论知识要远远高于实践操作能力,而工作中要求则是二者兼得,这一点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他们往往接触不到实际工作环境。
二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有性别要求。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显示,男生就业率为83%,女生就业率为79.5%,相差3.5 个百分点。在对职场招聘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近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影响。
三是中小企业不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在北京就业市场上,中小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不愿意聘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
高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市场需求脱节。某些高校由于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学生学了大量与专业不相干的课程;就目前我国大学开设的课程来讲,其知识体系相对于社会发展速度已经显得落后,造成了大学生知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时代。有些学校没有站在市场需求和学生前途上考虑问题,而是从本校资源和老师的利益上考虑问题。
其次是高校扩招后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规模扩招之后,北京地区1999 ~ 2006 年高考录取率一直保持在70% 左右。入学分数的降低,录取率的提高,高等学府门槛的降低,结果是北京地区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这也使得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二是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在几年连续扩招形势下,许多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基本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学生宿舍、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是教师水平发挥有限。目前首都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在提高之中的,但教师投入科研的力量指数不高。即便原来有经验的大学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完全成了一台讲课的机器,没有时间去搞科研。四是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抓得不紧。由于规模急剧扩大,原本办学就很艰难的高校则更显得捉襟见肘,能保证学生上课有老师就已不易,更无法顾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自身的原因
就业观念――期望值过高。从大学生观念来说,北京高校毕业生普遍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怕吃苦,讲待遇的功利性择业取向明显。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具体表现就是就业区域选择过于集中。一份针对北京生源毕业生和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您毕业后期望选择的就业区域”调查结果统计,92% 的北京生源毕业生选择北京,62.4% 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选择北京,其中,北京生源毕业生在就业区域的选择意向方面,85.3% 选择城八区,7% 选择远郊区县。
就业心理――有一定偏差。影响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焦虑心理。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过去那种“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大学毕业生直接面对风云变化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以及种种信息的刺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恐惧感。
二是依靠心理。一直处在父母保护之下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愿放弃传统的就业道路,通过拉关系依靠老师家长为自己找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北京大学生中选择靠社会关系择业的占54%,选择学校和老师的占16%。
三是盲从心理。目前毕业生对招聘单位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信息。各用人单位为了种种目的,在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总避免不了有虚假的内容,毕业生对信息真假难以分辨,结果是免不了上当受骗,损失钱财,丧失了择业的良机。另外一种情况是只要一听说有单位要人,不考虑自身情况,一哄而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自身素质――有一定差距。从大学生自身素质来讲,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参加社会工作、社会活动的锻炼,部分大学生踏入社会后,给人的印象是书生气十足,一味套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就业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评价为68.4 分,语言表达能力为62.4 分,写作和科研能力均为55.4 分。从中可见大学生就业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较差。此外,沟通能力差,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择业技能都成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
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其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延缓择业期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积极,形成“北漂一族”。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国家出台政策延长了大学生择业期,但是客观上造成了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积极、“有业不就”的局面。毕业生把户口和档案放在自己的母校,一些隐性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户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大部分单位在机构压缩和人员精简的双重压力下,虽然需要大学毕业生,也不敢进人,人员编制问题成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的瓶颈。用人单位体制上的滞后导致了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录用毕业生。
鼓励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作用有限。政府尽管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但由于政策倾斜力度没有具体措施保障,虽然西部地区的人才缺口很大,西部仍然没能对北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三、缓解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政府方面:长远战略与政策制定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及农村就业。政府要将大学生就业纳入首都经济和社会均衡、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并结合北京的“十一五”规划,在明确的战略规划意识指导下不断制定完善推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和具体措施,要与实施首都创新战略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建立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长效机制,政府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如分配给入驻学生集体所有权益的相应分额;对到农村工作的学生实施助学贷款政府代偿制度等。并制定和实施京郊非公经济单位接收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从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以政策为导向,积极鼓励大学生到京郊企业施展才华。
目前,北京市计划用3年时间共聘用8000 名大学生村官,确保实现“村村有大学生”,力争实现每村有两名大学生。2006 年共选聘毕业生2016 人,其中硕士生77 人、本科生1313 人,以及部分大专毕业生。在待遇方面,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月薪2000 元左右,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北京高校毕业生,工作后经考核合格的,可解决北京户口。经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在录用为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时,可享受相应的待遇并享有一定的优先权。2006 年是北京市全面开展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工作的第一年,首次招聘的2016 名高校毕业生,顺利进入京郊11 个区县的1853 个行政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事实证明,吸引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是缓解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出台关于创业的优惠政策。国家正在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这一政策的出台带动了毕业生的创业热潮,2004 届北京地区本科毕业生中有35 人申请了自主创业,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起到了带动作用。
3.引导市属市管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定位。政府应引导各市属市管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条件和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客观分析市场环境以及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地确立学校发展的定位和层次,在本层次上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政府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及时引导专业结构调整,合理进行专业布点,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
4.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毕业生质量。在毕业生就业市场要素中,毕业生质量至关重要。提高毕业生质量,是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坚实基础。政府应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分层分类评估,用市场竞争机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协调、监督、评估、提供信息服务等。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姻”,建设就业高效通道。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环节。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动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鼓励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作为实习基地),政府可以对申请经常性实习基地的单位(如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实习生)给予政策性优惠,如减免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其性质相当于政府给予的学生实习经费补
贴。
6.广泛宣传,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准确自我定位。高等教育决不是高人一等的教育。面对着新时期的就业局面,诸多大学生还未能充分认识到就业环境的转变,高考生及家长对高考与就业的认识还存在过高期望。在大学期间,甚至在高中期间,学生就应及早转变就业观。政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在广大师生中宣传当前的教育与就业形势,开展针对学生及家长的升学与择业观教育。
高校方面:几大必行措施
1.调整不合理的专业、课程,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建立科学教学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规章制度。
2.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知识、能力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学生开设一些诸如沟通技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就业趋势和环境,转变过分看重地域的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做好人生规划。定位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忌好高骛远。
3.加强高校就业辅导和介绍中心建设,这不仅仅是一个机构设置,或者是表面文章,而是要花大力气,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配备一流的专业人员、得力的人手,要面向社会和企业,推广和介绍大学生。
4.下大力气开放在大学内的实习机会。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大雇主,本身就应该把学校很大一部分的工作转化为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工作机会。后勤和辅助工作可以先向大学生开放,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机会。
5.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响应号召,面向基层就业。
企业方面:从长计议,用好人才
1.用人单位应改变旧有的人才观,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2.用人单位应创造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规范自身的用工行为,保证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
3.加强同高校的全方位合作,为高校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有条件拟接收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可提供实习岗位,接受应届毕业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更好地考察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同时也让毕业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与高校合作,或者委托各区县人才中心,建立人才实习基地。
高校生方面: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能力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