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企业经营宗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宗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营宗旨

第1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党的十六大提出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2号令)。作为国资监管与国企发展抓手的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制度,十年四易其稿,分别于2006年以17号令修改,2009年以22号令修改,2012年以30号令修改,表明国资监管部门对业绩考核工作的重视。笔者以业绩考核办法变迁为研究蓝本,分析其发展变化,力求得出一些经验性规律并展望未来。为进一步理清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制度变迁的轮廓及规律,笔者将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办法历次修订情况整理如表1所示。

二、国企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十年变迁分析

(一)考核原则及指标导向转移至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做强做优国有企业 由表1看出考核原则由资本收益最大化过渡到股东价值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螺旋上升、不断演进,与企业理财目标的发展一脉相承。正是考核导向的不断演进,考核办法由关注企业利润到实施价值管理,实施并不断完善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根据考核导向的变迁,中央企业十年业绩考核历程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9年)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但没有充分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本成本因素。第二阶段(2010年至今)考核导向转至企业价值管理,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并不断完善,鼓励企业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企业资产从低端及无效领域退出,转向高附加值领域。

任期考核指标由追求企业数量规模做大做强向发展质量做强做优转变。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刚成立时,提出做大做强中央企业,不仅要实现国内领先,还要支持更多企业进军世界500强。所以前三个考核任期(2004~2012年)除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外重点考核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促使央企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等不断做大企业规模,中央企业户数也由国资委成立时196户减少至目前的117户。2012年,54家国有企业进入全球财富500强,最高的排第五名。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但随着央企规模持续扩大和金融危机影响,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效益成为当务之急,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任期考核的重点由收入增长率指标转到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以追求有效益、有效率的经济增长,而不是盲目追求企业规模扩张。

(二)考核指标核定原则及计分规则更加精细化、多样化 年度考核指标目标值的核定原则由不低于前三年考核指标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调整为不低于基准值(基准值根据上年实际完成值和前三年实际完成值平均值的较低值确定)核定,若考核指标目标值高于基准值,则高的幅度越大同等情况加分越容易;若考核指标目标值低于基准值的,低的幅度越大同等情况加分越难。任期考核指标核定原则及计分规则与年度考核指标相同。考核指标目标值的多样性设置,有效避免了采用目标管理时,由于考核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重复博弈。被考核企业可以充分研究考核指标计分规则,然后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年度计划和财务预算主动勇挑重担,自我加压抬高申报目标值,避免采用目标管理核定考核指标时计分规则缺乏弹性,企业与国资委不断讨价还价,造成考核指标目标值核定困难,核定周期过长及核定缺乏透明度等问题。

(三)过渡到全员业绩考核和试点授权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业绩考核 为配合22号令的实施,2009年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全员业绩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自2010年起实施全员业绩考核,把考核责任层层传递、激励约束逐级链接,实现考核的全方位覆盖。2010年印发《中央企业全员业绩考核情况核查计分办法》,对全员考核机构、制度、结果应用、监督检查、范围、计分规则等提出要求,督促企业扎实做好全员业绩考核工作。201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副职业绩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全员业绩考核的薄弱环节即企业副职考核作出规定,要求对企业副职分管范围的整体绩效、个人工作目标的考核完成情况和定性评价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规定企业副职的绩效薪酬分配系数控制在0.6~0.9范围内。

随着央企董事会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业绩考核制度不断健全,部分企业外部董事人数已超过董事会全体成员半数,且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成员全部由外部董事担任。对于这类企业,要求自第三任期起可授权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经营业绩实施考核,但事前需沟通、事后要备案,确保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的调节和平衡。业绩考核主体由国资委过渡到董事会,是考核制度的一大进步,也展现了董事会建设的新成就。

(四)实施任期特别贡献奖,审慎试点企业中长期激励 2号令提出设立特别贡献奖,但未破题。直至第二个任期,明确提出“对业绩优秀及在自主创新、管理增效、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任期特别奖”,并制定了较详细的获奖条件和评定办法。2010年对第二任期(2007—2009年)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任期特别奖,授予35家企业“业绩优秀企业”称号,授予23家企业“科技创新特别奖”,授予12家企业“效益进步特别奖”,授予15家企业“管理进步特别奖”,授予6家企业“节能减排特别奖”。30号令将任期特别奖扩大至6项。中长期激励由于涉及股权问题较敏感,直至2006年才出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境外)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要求坚持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管理层利益一致的原则,审慎起步、循序渐进实施股权激励。但对非上市企业除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外,股权激励未有政策突破。

虽然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办法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如在业绩考核导向方面,亟待调整至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上,并试点考核企业社会效益和生态责任等指标;分类考核需进一步完善,个性化考核进展不快,不能有效结合行为科学实施自我激励;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注重与历史纵向比,缺乏对标考核管理,特别是缺乏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对标考核管理;需进一步解决好市场竞争类国企、公益类国企与完全市场化企业的薪酬及公务员工资的关系,解决好激励不足与激励过度等问题。

三、国企负责人业绩 考核制度展望

(一)推动业绩考核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向内部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转变 有观点认为,央企业绩考核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6年)以目标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资产经营效率为导向;第二阶段(2007~2009年)以战略管理为重点,以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和实施战略规划为导向;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以价值管理为重点,以资本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笔者认为该划分方法没有结合理财目标区分业绩考核发展阶段。按照企业理财的观点,公司经营目标依次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四个阶段。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均是业绩考核和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鉴于此笔者将央企十年业绩考核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2004~2009年均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展开考核;从2010年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并占较大权重后,考核导向变成企业价值最大化,促使企业实施价值管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随着更多国企实施整体上市和通过控股公司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法实施股权多元化,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网络的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导向将过渡至未来的第三阶段——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通过业绩考核不但要维护股东的利益,还要维护员工、供应商、债权人、顾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考核指标要增加涉及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导向的指标。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泛利益相关者的倾向,应分别不同企业目标定位及资本治理类型确定其合适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使内部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成为现实可行的业绩考核导向。

(二)加快深化授权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考核,尽快出台授权董事会考核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着力加强企业董事会建设,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秦永法 (2012)认为,从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第一个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指导性文件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开展规范董事会建设工作的探索已有8年的时间。截至2012年,已有50户、近半数中央企业开展了这项工作,一些中央企业和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国资委,也按照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的制度安排,在其所出资企业开展了建设董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的试点探索。正是由于央企董事会建设的持续推进,22号令规定从第三任期开始试点授权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笔者认为随着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重组不断深化,更多央企资产将实施整体上市或引入战略投资者,而地方国有企业将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和特色进行更深层次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国有控股公司层面将实现股权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目前由国资委主导的以加强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为核心,配合重大投资项目审核备案、完善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等为措施的国有资产基础监管法规体系已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资委包办经理层考核有越俎代庖之嫌,亟需采用市场化企业的考核规则来替代目前的考核方式。即按照企业推进董事会试点的路径,从体制创新、完善公司治理入手,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推进出资人职能和企业管理职能分离;随后,国资委将现行的考核、薪酬等职权逐步移交董事会,并由董事会对企业进行个性化的管控,实现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下一步,在加快培育董事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尽快深化授权董事会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总结提炼授权董事会考核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出台规范的国有企业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考核的指导意见,将代董事会行使的对高管层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职权交还企业。在此基础上,制定对董事会的考核规定,特别是对专职内部董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职工董事等分类考核和管理的有关规定,使董事会能够有效地按照股东意图履职,促使董事会治理和经理层管理两个层面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

(三)推动企业按照目标定位及资本治理类型实施分类考核和对标考核,促使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业绩考核是个世界性难题,难在用一种方法考核所有企业,兼顾了普遍性就忽视了特殊性,照顾了特殊性就失去了通用性。对所有企业采用一个办法考核看似公平其实缺乏科学,要承认企业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生命周期存在差异,应该“一企一策”区别对待。现行考核办法采取环比方式确定目标值,虽然降低了考核工作难度,但导致基础低的容易得高分、拿高薪。对于高速成长的企业有利,但对于成熟型企业缺乏公平,难以反映企业负责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影响了考核结果和年薪激励的公正性。用统一的考核方式对待所有企业,不仅结果不公平,而且起点不公平、过程也不客观。所以应加大对企业分类考核、“一企一策”考核的研究,区分提供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企业的不同,根据企业属性和目标定位差异,能分小类则不按大类考核,可进一步具体化为:市场竞争类、准市场竞争类国企和公益类、准公益类国企,每类企业性质和目标不同,考核导向也不同。市场竞争类国企遵循市场法则优胜劣汰,使用私法进行规范管理,既要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要兼顾社会效益,成为企业公民典范。准市场竞争类国企既从事政府公益性项目也参与市场竞争,具有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两种优势,主要从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但也承担很多政府任务,取得经济效益以弥补政府项目的亏损,如地方政府投资类企业。公益类企业以考核社会效益指标为基本导向,将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及行业指导的政策性工具,重在发挥其公益性导向,如环卫、军工、粮食储备、棉花储备等国企,该类企业属公企业(public enterprise),但目前仍受私法范畴的公司法约束,建议设立特殊法人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准公益类国企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其资产具有网络性和天然垄断性,企业目标定位侧重公益性,主要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如供水、供气、供热、供汽柴油、供电、交通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重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社会效益指标重在考核安全运行、服务质量、生态环保、对经济长远发展的延伸效率等指标。同时,根据企业资本治理类型不同,市场竞争类国企可区分财务治理型、人力资本治理型进行考核,以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特别针对人力资本初次谈判及再 谈判能力强弱设置有关指标,平衡好财务资本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要求。公益类国企区分为社会资本治理型、社会资本与财务资本双边治理型等企业类型开展研究,并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对于准竞争类、准公益类国企,则由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双边及多边治理来决定考核重点及考核指标。同时,由于通过纵向比较来确定考核指标目标值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在全国同行业的状况及水平,而对标考核与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自己跟自己比的问题,且对标考核已成为国际上跨国公司广泛使用的方法,因此,更深、更广层面引入对标考核管理将成为下一步加强业绩考核的重点。对于授权董事会考核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试点企业,国资委应该在董事会考核前预沟通时,指导企业根据中长期战略规划、年度计划和财务预算并结合财务诊断情况,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考核办法,真正做到考核量体裁衣,使业绩考核成为激励企业家发挥自我潜能的最好手段。

(四)区分市场竞争类和公益类国企,优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建立贴近市场化和参照准公务人员并行的分层次企业负责人薪酬体系 目前市场竞争类国企和公益类国企均采用相同的薪酬体系,在市场竞争类企业内部,对于财务资本治理型企业、人力资本治理型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相同;在公益类企业内部,对于提供纯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本治理型企业和提供准公共产品的财务资本与社会资本双边治理型企业的薪酬结构也大同小异。这导致市场竞争类的财务资本治理型企业负责人薪酬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不能有效与市场接轨;人力资本治理型企业不能将技术骨干和高管人员纳入内部利益相关者范畴,薪酬激励不能有效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不能有效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在国企内部出现了组织部门管理的高管人员与市场招聘的高管人员薪酬倒挂,中层也出现了企业内部提升人员与外聘人员同岗不同酬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另外,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公益类企业薪酬较高,特别是垄断企业薪酬仍一味与市场化企业薪酬攀比,造成了薪酬的虚高,由于现行由组织部门任命的企业负责人相对固化,且企业负责人职务一般只升不降,这种管理体制造成党政领导干部都愿意去国企担任高管,而职工工资与企业负责人薪酬挂钩,更加剧了公益类国企薪酬上涨的冲动,造成新的不公平。笔者认为,企业负责人薪酬体系首先应该区分市场竞争类(包括准市场竞争类)与公益类企业(包括准公益类)展开研究,而每类又要区分利益相关者治理类型的不同进行深入探讨。竞争类企业的薪酬导向是依据市场薪酬,而公益类企业负责人由于是行政任命,更多是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或产品市场未实现充分竞争,市场垄断性较强,其企业负责人薪酬应参照准公务人员,不能也不应该与市场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看齐。所以应进一步调整竞争类企业的年薪结构,降低基本年薪,根据企业绩效不同按照宽幅薪酬结构适当提高绩效年薪限额,同等绩效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薪酬不能差距过大,否则容易形成国企内部薪酬倒挂,导致高管人员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当然前提是竞争类国企高管实现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同时,随着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特别对人力资本治理型企业,由于人力资本谈判能力较强且资产专用性较高,必须解决好职业经理人股权虚位问题,进一步做好以股票期权为核心的中长期激励工作,使人力资本能够合理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对公益类企业要适当调整薪酬结构并降低绩效年薪数额,但年度薪酬总额应控制在同级别公务人员的5~8倍以内,具体根据企业规模、经营难度和完成任务好坏情况而定。同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除薪酬奖励外,还应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负责人工作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满足其较高层次的激励需求,达到企业负责人自我实现和赢得社会尊重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永法:《央企董事会试点的进展和需解决的问题》,《董事会》2012年第10期。

[2]《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2号令、17号令、22号令、30号令。

第2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关键词:财务综合指标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进行创新经营,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财务综合指标是财务部门对企业过去经营管理状况的评价,也是企业未来进行一些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很多企业通过财务综合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从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1 通过财务综合指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常都会在年初进行财务预算,制定一年的经营管理计划,这是企业这一年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依据,同时也是年终进行企业经营绩效分析的依据。在企业经营管理计划中,经营者应该加强对财务目标的制定与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行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这里,财务综合指标就可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综合指标,企业可以将计划中的财务目标与实际企业资金运营情况加以比较,得出企业盈利或者亏损的原因,进而加强管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同时,财务综合指标也可以有效地为企业进行财务预警,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2 通过财务综合指标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为了给企业的风险投资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企业的领导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企业的外部投资进行决策,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财务风险的状况。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分为短期与长期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偿债能力所应用的财务综合指标是不同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指企业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率三项,这三项指标在一定范围内数额越大,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是一旦超过限定的范围,那么企业的资金流动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长期偿债能力是财务综合指标对企业的资金结构与盈利能力进行评价,也就是说企业的资金结构合理,盈利能力强才能充分提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各种效益。

3 通过财务综合指标对企业守法情况的分析

企业盈利与发展,这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但是,企业一切为了盈利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应该是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这样才是合法有效的盈利。企业的财务综合指标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了哪些违规经营活动,被处罚金的数额,进行法律诉讼活动的财政支出等等情况,国家通过财务综合指标对企业的罚项支出比率与企业的总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可以有效地评价企业是否遵纪守法。当然,罚项支出比率越高,企业遵纪守法的状况越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有效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促进企业的守法经营,规范管理。

4 通过财务综合指标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

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站稳脚跟,持续获利,就必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衡量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与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都需要通过财务综合指标来进行。一般来说,通过财务综合指标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是企业资本与利润的增长率,这是衡量企业是否可以持续获利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企业资本与利润的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盲目地提高企业资本与利润的增长率,有可能降低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资本投资的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其次,企业得到发展必定是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只有有了自己的市场,企业才能得到持续的获利。同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有效保障。企业通过财务综合指标所显示的数据,评价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效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进而创新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也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的销售额与收入额之间的比率,有效地反映了企业产品在消费需求中的适应情况,只有适应消费需求,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快速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地经营与管理,通过财务综合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还要加强法制建设,优化资本结构,提高风险意识,保证企业资本流动的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丹.试论财务指标设计基本原理[J].财经科学,2010,(S1).

[2]司云聪.企业集团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财务控制与改进――相关财务指标分析[J].中国市场,2008,(01).

第3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有关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自2005年6月1日起,对公路经营企业收取的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入统一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第4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根据管理沙龙的活动安排,今天由我先发言,就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和几个概念的定义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

为什么我们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一方面,这是我们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基础并收到更好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说,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的认识、阐述仍然比较混乱。社会大背景告诉人们,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我想,我们公司是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因为我们公司有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热情、勇气和实力。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内容: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熟悉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是揭示一个概念归附的属和种差。列宁说,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中国电力出版社曾出版过《企业文化建设简要读本》一书,此书给企业文化下了个定义:“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基于我们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员工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会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又进而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久而久之,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理想,因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还有很多内容。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在一个文件中也给出了一个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也不够理想。企业管理理论只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设备是文化、制度也是文化;行为是文化、服饰也是文化;思想教育是文化,技术监督也是文化;人本是文化,钱本也是文化。魏晋时有篇很有趣的嘲讽散文《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假如一个企业只依靠钱来搞钱,能说就不是文化?它肯定是一种企业文化,当然,肯定不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广义的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所指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企业文化,狭义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创造或自然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且以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一组精神观念与其外化存在的总和。很明显,一个企业的狭义的企业文化不是该企业所创造或拥有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外,狭义的企业文化只是指全部财富中能体现具有特色的本企业精神观念的那部分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很多,有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宗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尚、企业仪式、企业形象、企业标识、企业制度、企业英雄人物等等。而文化都是有其内容、形态结构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四维、五常、八德、百行、比如易经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再比如唯物辩证法的存在、意识、三大规律,诸对范畴等等。从文化的形态结构上说,企业文化的诸多内容可分为三个大层次:最里面的一层是由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外面一层是制度行为层次,最外面的是物质文化层次。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三个层次全面推进的,而从其性质上讲,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衍生和外化。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抓好了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企业观念文化有三个内容特别重要,即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即企业文化的有些概念都是拟人化的,就是赋予企业以人格,把一个企业当作一个人来说。

(一)关于企业经营理念

在讨论经营理念时,有的同志可能会联想到中外哲学史中的关于理和理念的概念。我想,这类概念应该参考,但不能完全套用,因为各个历史时期,东、西方各位大师所说的理和理念的涵义是不尽相同的。

什么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关于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企业的各项活动正是在这种基本思想的支配下展开的。在企业的作为空间里,企业如何把好市场脉搏确定经营对象?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持续稳定地提升企业的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出资人、客户和员工的合理需要,还是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企业是不断自我加压、追求卓越,还是自然无为、安于现状?企业根据各自生存的具体条件,应该确定什么基本思路、采取什么基本方法来实现目标,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实际的经营理念是否科学是企业是否能获得正确发展的前提。而经营理念的正确来自于企业决策层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理论和经验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在企业文化理论中,还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基本概念是企业经营哲学。我们知道,所谓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除了哲学上的各种流派名称外,人们在对某一特定领域认识的层次冠以“哲学”称谓时,往往是指对这一特定领域的总的、基本的看法,企业经营哲学也是如此。企业经营哲学的基本内容不可能是一个企业关于自身经营的外部条件和自身要素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总的规律的学说。其实,它的内容就是关于在一定的经营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因而,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经营哲学在逻辑关系上应属同一概念。

另一个相关的基本概念是企业宗旨。所谓企业宗旨,就是企业存在、运作的根本目的。应该说,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我们如何表述企业宗旨,都必须了解它与企业经营理念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才有可能避免认识和表述的混乱。一个企业的宗旨应该是比较明了的,无须将其推演得玄奥复杂。

一个企业,无论是否有计划地展开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否承认或宣告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存在,他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你可以从企业的运作实践中看出他的经营理念的存在。在经营理念的宣传上,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也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不一致的。

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在社会上、媒体上看到不少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空洞的东西。这有两种可能:也许,你看到的有些企业的所谓经营理念确实是空心萝卜;也许,那些理念是实心的,有丰富内涵的,只是你自己还没到那个火候,没有理解抽象理念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大家研究企业文化理论,这里,我们可以强调一下:一些企业宣传的经营理念不一定就是这些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真实的经营理念是可以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社会上出现的有些时髦经营理念不一定是科学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经营理念一定是符合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

(二)关于企业价值观

一谈价值,有些同志就会想到商品的两重性。世界上第一次意识到商品的两种用途的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子,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他的这一概念到18世纪的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建立者亚当.斯密手中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此成为经济学中的固定范畴。企业价值观里的“价值”不是等价交换的尺度,它只是从效用的角度说的。

什么是企业价值观呢?所谓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客体是否具有能满足自身需要属性的系统的认定原则。再通俗地说,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尺度,能衡量和告诉人们什么东西是对我们企业有用的。就象画一个圆圈,企业价值观就是这条封闭的弧线,你知道了这条弧线,就知道弧线内的东西都是对我企业来说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在一个圆圈中,对企业有用的东西很多,其中包括核心价值客体,即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需要的客体。这种对核心价值客体的揭示加上对企业总的需求范围的说明,就构成了企业价值观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在了解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与企业价值观关系的前提下,企业要把价值观研究的重点放在准确揭示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上。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准确揭示可集中反映企业对自身运行整个链条的关键环节的识别和把握能力。这种对关键环节的正确识别和把握、这种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着力追求能高效地带动企业各项营运活动有序地开展,持续地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三)关于企业精神

什么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深植于员工个体意识,并在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从业行为中体现出的一种最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保持企业生存、发展活力的观念。

企业精神的确立应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生型,另一种是导入型。自生型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领导和普通员工共同努力、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企业员工主流群体的行为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格并焕发出激情,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形成企业精神。导入型是企业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先用简洁口号形式提出一种富有激情的观念,再有计划地向员工灌输并使他们接受这种观念,进而使观念在员工的工作行为中体现出来。:

导入型的企业精神带有很强的输入色彩,需要培育。导入型企业精神培育成功的前提有两条:一、提出的观念要正确和准确。即观念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能被员工所接受,能焕发出员工的工作激情,能外化为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行为;二、企业精神培育的条件要创造和组织好,使员工接受观念、焕发激情由可能变为现实。

第5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关键词]导论;企业经营;美学应用

一、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既是学科赖以确立的基本理由,也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性质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美学应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美学是研究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应用美学原理的科学,它把企业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正在迅速地被艺术化。但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经营审美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和经验管理的水准之上,而且经营者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经营美学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应运而生的企业经营美学理应承担下列两大学术使命:一是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审美规律;二是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运用美学原理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既然企业经营美学是应现代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之需而诞生的,那么,它一定会有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不会辜负时代生活和市场经济的重托,努力完成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

二、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交叉性;二是应用性。

先说交叉性。企业经营美学既不是单一的企业经营活动描述,也不是纯粹的美学原理阐释,它是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和与美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它讨论企业经营活动,是为了给美学找到应用的注脚。它讨论美学原理,则是为了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审美的理论指导,它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学科和美学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边缘性。

再说应用性。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担当起自己神圣而艰巨的学术使命,它没有理由束之高阁,也不应该是纯理论的玄学思辨,它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的全部现实过程,正确而及时地指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经营活动,以便更多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创造最大效益。

三、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围绕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思辨,企业经营美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内容:

(一)阐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

美学基本原理揭示了美的一般规律,它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履行自己的学术职能,指导企业经营实践,以自己的方式阐明美学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美的形态、形式美及其法则、审美心理与审美范畴等。如果离开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企业经营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和研究企业经营美学,也应该首先弄懂弄通与之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不懂得基本的美学原理,企业经营者就不能做到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从事经营活动。

(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

应该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与考察,是企业经营美学发生的第二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本质上属于美学学科,但它绝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美学,它是应用性很强的实用美学,它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一方面从企业经营实践中总结出审美规律来,另一方面又拿这些审美规律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这就决定了它除了要把自己的学科体系建立在美学原理之上外,还必须把理论体系建立在活生生的企业经营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探求,除了对美学原理的把握和阐述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经营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考察。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姑且从两方面入手对它进行宏观地分析和把握:

一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历时性分析与考察。企业经营活动虽然复杂多变,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动态性作出宏观的把握,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哪类企业,也无论是企业的哪类作业,其流程周期一般都可确定为四个相辅相成的步骤,这便是:市场与环境调研;计划与决策;执行与控制;评估与反馈。倘若我们能够理性地把握这四大步骤,我们就找到了总结企业经营活动审美规律的突破口,同时也就找到了为企业经营活动全程提供美学指导的出发点。

二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分析与考察。如果说前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历时性考察属于线性的动态分析的话,那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考察则属于非线性的静态分析。这种共时性的静态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管理的经营;(2)对产品的经营;(3)对服务的经营;(4)对销售的经营;(5)对公共关系的经营;(6)对企业形象的经营;(7)对企业文化的经营;(8)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企业在对以上八项重要职能的经营中,无时无处不关涉到美学原理,也无时无处不伴随着审美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要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当作一种审美活动来进行系统考察,总结这些职能活动中渗透的美学规律,进而使企业的这些职能活动变成更加自觉的经济审美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主体除了美学原理概述和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这两大总论之外,还有下面分论,即:企业管理与美;产品经营与美;经营服务与美;市场营销与美;公共关系与美;企业形象与美;企业文化与美;人力资源与美。

(三)企业管理与美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的管理学家们反复强调,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科学、规范、民主化的人本管理。毫无疑问,人本管理当然应该是尽善尽美的管理,不善不美的管理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企业经营美学将在分论部分,首先从美学的视角阐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

(四)产品经营与美

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应该既实用便利,又美观大方,还舒适环保,令消费者赏心悦目。本章将从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品牌的培育与创意以及产品的造型与包装等方面,探讨企业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应用美学原理。

(五)经营服务与美

企业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美观的优质产品之外,还应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有学者把服务与管理和产品相提并论,指出管理、产品、服务是当今企业生存的三大生命之柱,其中的任何一根坍塌,企业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因此,现代企业要充分重视服务,要像精心经营自己的管理和产品那样,精心地经营自己的服务。而真正优质的服务当然应该是美好的服务,其中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无一不渗透着美学原理。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企业的整个服务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化行为过程。

(六)市场营销与美

传统的营销方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市场营销并不等于推销,营销与推销有着质的不同。营销的实质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沟通交流,实行最亲密的接触,继而在这种亲密的接触当中,既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让消费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所以,营销的宗旨不仅不是功利地推销产品,而且恰恰是要使功利笨拙的推销成为多余。由此可见,传统的推销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了,只有真善美的新营销才能完成这一崭新的营销使命。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主张在营销过程中贯彻美学精神,使现代营销成为审美化的新营销。

(七)公共关系与美

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识之士纷纷指出,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优化自己的内部员工关系和外部社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于是,公共关系随即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职能。但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仅从经营职能上去理解企业的公共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把公共关系当成创建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认真地进行经营。否则,公共关系的纯洁性就会受到玷污。当下企业公共关系的庸俗化倾向就是最好的说明。

(八)企业形象与美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的整体印象,它包括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者们常用“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来界定企业形象,简称CI。它包括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即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独特的行为方式即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简称BI;独特的视觉系统即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对自身形象的经营管理,就是力争使这三个方面超凡脱俗,优秀独特,以便给社会公众鲜明的形象感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美学的力量,加强企业内在美的修炼,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外在美的修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步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公众的爱戴与追随。

(九)企业文化与美

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沃尔玛始终雄踞世界连锁零售行业榜首?为什么通用电器的旗帜百年不倒?为什么中国的海尔也能木秀于林?究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长期修炼的企业文化使然。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约,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生命之树长青,使企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企业这种因深厚的文化修养而具备的永久魅力,当然包括企业长期的审美修养在内。如:企业崇高远大的经营理想,矢志不渝的经营宗旨,造福人类的经营道德,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因此,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内在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十)企业人才与美

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而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则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企业竞争的方略千千万万,但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格外重要。企业经营美学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阐述企业员工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企业包括CEO在内的所有员工加强美学修养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

以上论及的十个方面,就是企业经营美学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十大理论课题。除此之外,又由于企业经营的直接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所以,企业经营美学在讨论以上这些理论课题之后,不能不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指导企业经营者更加完美地投消费者之所好。出于这样一种学术考虑,因此,本课题在最后还要论及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至此,开头一个导论,结尾一个附论,中间十个理论主题,总计十二个部分,共同构成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企业经营美学是对企业经营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提出和建立既以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为基础,又正是适应了当今时代企业经营审美化趋势的客观需要。因此,它的建立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远大的价值前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当今的时代背景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买方时代的来临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商品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明显地表现出相对过剩。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必然导致企业在市场上主导地位的丧失,代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也就是说,企业过去是市场的中心和主导,消费者围绕企业转,这样的时代叫“卖方时代”。当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市场的中心,买主才是市场的中心,企业开始像崇拜上帝那样崇拜消费者,追随消费者,围绕消费者转,这样的时代叫做“买方时代”。买方时代的来临,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因为谁追随消费者,谁就占有了市场,谁丧失消费者的宠爱,谁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样一条铁的法则,促使企业不得不努力优化自己的所有经营职能。于是,现代化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和审美化的企业经营方略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美学就必然地被提到企业经营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一切为了消费者既是市场本位的回归,也是企业经营美学远大的价值前景之所在。

二是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消费意识的成熟。买方市场的来临和商品的极大丰富,引起的另一个马太效应就是大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快捷,追求舒适和美好。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日趋成熟和自觉。他们不再像卖方时代那样,被企业任意地摆布和支配,他们有了更加自觉的消费观念和更加清醒的维权意识,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投诉。所以,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投消费者之所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而这又必然要求企业经营不仅要规范化,还要审美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进而赢得效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便应运而生。

第6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关键词:企业 经营成本 经济效益 管控

一、引言

有效的经营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成本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建设当中,成本的管理问题往往会被不少人误以为只是一项简单单纯的财务管理问题,这种思想大大的限制和降低了经营成本有效管理的思路和实施工作手段与方法。全面的提升企业在经营成本管理方面的管理水平,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让企业的发展能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且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等市场商业竞争上的基础条件之一。

二、 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的类型

经营成本的有效管理管理控制中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成本的控制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就是指在通过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后编制一个成本计划,提出相应可以减低成本的有效管理控制措施,实现达到降低成本的最终目标。对于经营成本有效管理控制的时间来分类的话,可以将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分为前馈管控,过程管控和反馈管控。

(一)前馈管控,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企业在设立经营目标或是设立盈利指标,又或是规划产品生产销售之前对于成本的管控,就是指在经营成本发生以前的成本控制,即对目标偏离的可能性进行预算分析,拟定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过程管控,又可称作事中管控或是同期管控,就是在成本管控的作用之下发生在受管控企业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施情况,这种管控方法的好处就是能与项目经营建设或是项目发展同时进行,一旦发现差错就能马上进行纠正进行实时管控,目的就是保证企业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发生成本预算偏差。

(三)反馈管控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经常运用的管控方式,就目前而言现实施的大部分成本管控工作都必须通过反馈管控来完成。反馈管控又称事后反馈,是指在根据管控的企业经营项目的盈利目标与受管控的投资项目建设实际运行结果来实施管控。

三、 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的具体措施

只有做好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才能确保企业能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拥有与时并进,全面稳定经营的资本。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的给出完善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实施方法:

(一)加强企业对于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经营成本管控观念。企业若想在这个在竞争激烈危机并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就必须将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置上。所以为了能让企业上下有此共识,企业一方面必须加强企业内领导层的经营成本管控管理意识,让他们多参加相关的经营成本管控管理工作知识培训,是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树立好正确的经营成本管控观念,加强企业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提高资金流动的价值。某纺织生产贸易公司,为了能强化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培训课程,首先让企业内生产线上的工人接受一定的职业培训,让他们粗劣的能分别不同纺织原料的特性,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也接受了严格的原料价格,以及生产用途和利益收入构成的经营成本管控课程。这一做法双重确保了生产线上,原料的肆意浪费,从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人,到企业管理层都树立一个正确的成本管理控制理念,让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能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还给予企业都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相关的经营成本管控制度,以及构建合理的经营成本管控模式。企业必须在科学的预算估测之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影响企业各种收支的因素进行分析,合理的给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控模式,统筹企业的各项资金安排,这对企业能充分实行经营成本管控制度以及落实好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普及的环境下,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制定有一套完整经营成本管控制度,这样才能在如今电子信息化的年代中,集合相关电子数据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给予最真实准确可靠的经营成本管控数据报表,让他们能清楚知道企业在经营成本管控工作中认识到企业资金收支的薄弱环节,然后针对相关问题及不足有针对性的给出改善的方法方案。

(三)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成本管控人员的职业技能。我们非常明白企业中的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是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财务管理之一。现如今的社会大部分企业都会实行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管理,这是实现经营成本管控工作智能化的前提。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的投入是第一步,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的对企业各种数据库和不同介质与格式的数据进行真实有效经营成本管控数据分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经营成本管控人员自身的素质修养直接关乎到企业经营成本管控水平的高低。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时期之下,理应做好企业经营成本管控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经营成本管控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在抓好经营成本如在企业经营成本管控的人员选拔方面,要严格的挑选年轻具有知识储备的专业人士,并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具有此类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能够较为精确的分析影院实际情况,在新时期结合相关电子技术经营好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管控企业经营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社会市场经济成分,故此可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促进了企业对经营成本的管控要求,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是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经营成本的管理,推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主要因素。

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残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了企业必须能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故此一个能在竞争激烈并且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的企业,是能确保不改变产出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管控经营成本的消耗,严格杜绝成本的浪费;是能在保证不缩减产品的必要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估值成本的消耗;是能在保持产出率在不断增长的前提之下,有效的控制经营成本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在降低经营成本的时候,必须是本着提高经济效益为其根本前提,任何以降低成本支出为目的而忽略经济效益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并不是意味着降低产品的品质,只有在提高产品质量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成本作为影响企业在众多同品质同功能的产品中能有效取得市场份额,保持企业有较高的获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在做好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工作才能在最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7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关键词:视觉系统;理念;vi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新加快,市场竞争也变的更加激烈。同时,各式的媒体,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及组织机构的日趋多样,使广大群众在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的时候无法分辨。企业此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统一的、集中的vi设计形象。因此vi设计对企业品牌的推广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1.vi视觉识别的概念

        vi视觉系统(visual identity 简称vi)。是指围绕企业理念、企业宗旨、文化个性,对企业经营行为与环境的各个传播环节进行设计,系统地塑造企业个性化的视觉形象。vi设计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vi策划和设计包含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营销活动、公共关系、广告策划、企业管理等视觉系统,要在企业统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保持高度一致,来实现各环节内容的和谐统一。企业的文化特征、经营内容、产品特点, 企业精神、推广手段等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理念,也就是企业的个性。而不同的企业的经营和推广的理念是各自不同的,也就是说在vi设计中对于企业的形象视觉要对应于企业的理念,反应企业的个性。如果拿企业理念比作以一个人的思想、气质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形象和外观就是企业的视觉表现,只有两者相互统一和谐才能给给大家留下一个更加完美和深刻的印象。在vi设计中只有视觉体现理念才可以最终达到促进销售,为品牌商标树立高知名度,增强企业创造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企业理念是vi视觉识别的核心

       企业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属于思想范畴,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经营方式、企业文化与精神、市场定位、管理原则、发展规划等,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

         理念识别是企业经营的精神主导,或称经营理念,它是企业向社会传达的,独有的和一贯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和文化精神。它的内容还包括企业对社会的使命、经营策略、方针等。企业理念大致可以分为宗旨、使命、目标、方针、原则(信条)和精神等。其中,按理念深度的层次来分,精神、原则、宗旨是比较高层次的理念,而方针、目标、使命是比较低层次的理念。  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对其外部来讲,是企业鲜明个性和精神力量的一种体现,它的意义不言自明;就是对企业内部,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企业界领导认为ci无非是为企业做个新标志,再弄些信纸,名片之类的就行了。他们不知道给企业换一张脸,一个商标,一套vi或许不是当务之急,可是如果企业的主管不能以企业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员工不能认同企业未来的目标,不能协调部门的沟通,那么这个企业的vi设计再前卫,再大胆,也不堪其用。

因为企业形象是理念定位与其视觉表现应该是相互统一的。试想一个没有意义的视觉符号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在策划中,调查研究是创造企业理念的第一步,。其实,所谓“企业形象”就是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有时候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有时候却背离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企业在实施ci战略之前,为了发现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自身形象进行客观的调查。调查不仅仅针对费者,也必须考虑到内部职工及相关企业人员。通过调查来了解自身的环境及条件职工文化素质,市场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不同要求,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对比,从而确立企业的形象定位,制订企业的经营策略,提出企业的理念。再通过企业的理念来确定企业的视觉形象,定位企业的个性特征从而将其反映在一系列的视觉标识中。通过视觉形象再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品牌效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传达给广大公众为公众所接受。 

       3.视觉反映理念的重要性

       vi是用恰当统一的视觉语言传达企业理念的形象工程,它增强了企业理念在传播过程中的沟通力和感染力,是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持久稳定发展的载体,成为企业的形象高度统一的体现,也是企业的视觉传播资源的充分利用,以达到最理想的品牌传播效果。同样,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企业精神的象征,是企业某种文化和理念的体现,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品牌不会长久。而企业的文化、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企业家的自身素质。一个企业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不仅仅代表优良的品质、丰富的文化内涵、时尚的设计、合理的价格和完善周到的服务,还应肩负起引导消费规范市场的责任,其强大的品牌生命力还在于其倡导的企业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并对企业员工不断地进行价值理念的整合教育,形成企业自身的文化。企业只有通过vi设计,对内可以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号,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感。vi设计,是企业树立品牌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它使企业的形象高度统一,使企业的视觉传播资源充分利用,达到最理想的品牌传播效果并使其成为名牌企业。就如靳埭强先生所指出的:“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

看到企业的标识就可以联想到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从而接受企业的服务理念也就会接受企业的产品。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一个符合企业理念的视觉形象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让企业更易于被公众所接受,那么对于设计师来说,了解企业的文化,经营方式,产品特性,服务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于创造出高品味、高素质、高效率的企业形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毕万.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案例评点ci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第8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一、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其实,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而次要的。由于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职工的操作和工作越来越单一、明晰和有形,确定性的工作表现为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这种细致的分工意味着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一系列准确、精密和具体的涵盖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程度,合理地分配组织激励资源。而相对来说,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及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量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配置。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等)。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诱导日益成为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

二、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再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种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激励,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职能(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职能。因此,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是指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目前,已经探索和归纳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9种特性,即权力性、知识性、成果无形性、效果的间接性、效益的滞后性、随机性、创新性、信息不对称性和二重性。企业经营者只有遵循其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才能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激励和约束问题的方法论。我们可以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出发,设计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与一般劳动和技术工作相比,管理工作的时效更强,其效益具有滞后性,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果与失误可能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示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当前管理决策的正确,也可能是以牺牲今后的长远效益为代价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年薪制、远期收入制、股票购买权、长期雇佣制、资产连带制、决策责任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又如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工作。凡是直接生产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即指挥别人的权和强迫别人服从的力。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机构和人员的职、权、责活动来进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责任轻重,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人们除了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力以外,还不同程度地对企业资产享有剩余索取权(包括股权、债权、红利、奖金、薪金),合理地拥有权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励因素。因此,又可以设计出团队生产、民主管理、参与式管理、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股份合作制、管理激励和产权激励的适度结合等多种方法方式。

三、从激励方法、方式的研究过渡到对经济机制的设计和研究

打开企业“黑箱”并加以抽象,企业作为有机联系的自组织系统主要包含和充斥两种主要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与物(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资金、运输工具等)和其他人相联系。一方面,在人与物形成的对立统一中,人与物之间主要存在着知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真正的生产力是作为死的劳动的物的因素和作为活的劳动的人的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而且生产力的大小即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发挥,因此,激励就必须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使人减少对物的知识的不对称,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人的组织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处于信息交汇中心,与企业外部管理层,如企业资产所有者或上级主管部门相比,企业经营者(即人)掌握的信息多或具有信息优势,而委托者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包括动机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从理论上讲,知识不对称是可以解决的,而动机不对称则难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又必然导致逆选择行为和败德行为。

第9篇:企业经营宗旨范文

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必须具有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机体,其经营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灵活的发展动力机制。发展是企业的本性,发展动力机制是企业生命体的核心机制。发展动力机制的作用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由于企业的趋利性,从而形成了企业内在的动力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构成对企业自我发展的外在压力,这是企业动力源的直接体现。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高质优价的新产品赢得市场;就必须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争强企业竞争实力;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灵活的经营决策机制。灵活的经营决策机制,能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信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适应性。决策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职能,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和发展,企业决策科学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目标应由追求利润转向追求顾客创造顾客,决策重点从管理决策转向战略决策转变,决策标准应由“最优”转向“满意”。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使决策具有科学性。三是灵活的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调节机制包括内部调节机制和外部调节机制两个方面。企业内部调节机制主要是根据自身需要,合理设置部门和配备人员,使之相互协调,以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生产能力,将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提高效率。企业外部调节机制主要是确立“以销定产”、“客户至上”的经营方针。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科研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公共关系。四是灵活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作用是从反面刺激企业高效、合理地执行自己的职能。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表现为企业长、短期行为的协调,既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又能兼顾企业的眼前利益。通过财务约束、利益约束等规范企业的行为。五是灵活的竞争机制。企业竞争机制是企业生命力的外在表现,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各方面机制和素质、能力的综合表现。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这是企业发展面对的外在压力。如果企业没有竞争性,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就必然要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竞争无处不在,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灵活的竞争战略和策略。企业的竞争机制表现为企业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开拓经营、改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六是灵活的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必须面对赢利和亏损、成功与失败以及破产的严峻考验。企业的风险机制,要求企业应具备风险的物质基础条件;要求企业职工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条件。企业要有自筹资金投入再生产的能力,用自有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承担风险。企业职工要确立风险观念,要具备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力。

二、经营管理科学

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成功的保证,是企业经受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的关键所在。一是确立经营观念。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树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导向企业行为的计划观念;应树立为市场和用户服务的市场观念;应树立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竞争观念;应树立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效益观念;应树立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观念;应树立高瞻远瞩,面向未来,胸怀全局的战略观念。二是转变经营职能。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的主要职能是以生产经营为主,而不再象计划经济体制那样过多的承担社会保障、生活服务以及其他社会职能,企业一心一意只抓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机制的运行过程,直接受到市场的支配,产品和资源能否实现正常的周转,耗费能否得到补偿,关键在市场。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紧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要把握市场信息不失时机地转化为生产经营决策。三是注重经营战略。企业要在把握环境变化和对自身各种能力与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制定企业发展的方针、目标、产品结构与方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市场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身努力,不断追求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制定出谋求企业扩张和发展的经营战略。四是创建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有新追求:企业要注重自身形象、增加第一印象、注重更新形象、形成统一印象。要讲究诚信经营,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经营作风、加强信益管理和维护信益、挽回信益等方面建立企业诚信经营。要充分利用公共关系,与顾客搞好关系、与经销商搞好关系、与新闻媒体搞好关系。要具有对人才的追求、对冒险的追求、对战略经营的追求精神。五是推行民主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要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行为动机的变化,使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解决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应培养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参与意识、增加参与的机会、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开展集体谈判制度、职工建议制度、自我管理制度等形式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要为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六是管理手段先进。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大量涌现,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应不断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从而提高管理能力、扩大管理范围、使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现代化。在企业信息搜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经营计划控制、市场营销业务、储运库管等方面实现微机自动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