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藏品管理与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

第1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6]庄文静.博物馆藏品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中国文物信息网,2004-8-13.

第2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除了藏品本身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了藏品的许多数字资源信息,如藏品的影像、文档、视频等。为了实现科学、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物藏品,这些数字资源也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管理。本文将故宫博物院影像数字资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例,阐述博物馆数字资源系统的开发思路和经验。

作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数字资源系统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文物影像数字资源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文物影像数字资源子系统主要是将拍摄文物后形成的传统胶片,扫描后将其存储为文物藏品的影像资源系统。

如果依照这样的信息处理方式,那么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的影像,就要在古建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大量影像信息。小型博物馆或藏品门类单一的博物馆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把数字资源系统作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将藏品的各种数字资源如文档、影像、视频等存放在一起统一管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博物馆不需要太多对于系统构建方面的投入,并且系统结构简单,脉络清晰。但对于藏品数量众多、分类丰富的大型博物馆,该种方式便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独立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数字资源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重新确立故宫博物院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这个框架的确定,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方向,也明确了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避免了各个信息子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的弊病;减少了相同类型资源采集、加工和存储系统的重复建设,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该框架确立了将数字资源系统作为基础系统,支持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和古建管理信息系统等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来解决故宫博物院各类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003年按照已经提出的影像资源加工和利用系统原则,开发单位经过需求分析首先完成了影像数字资源系统中的加工部分。该系统是由多个流程组成的工作流系统。改变了以往一次录入不经审核的工作方式,首先加入了审核流程,提高了对影像资源加工的质量管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录入分为一般属性和影像属性两部分,因此,在影像拍摄或扫描前一般人员可以录入项目、文物等一般属性,在拍摄或扫描完成后再录入关于影像本身的属性。审核也由于影像质量和属性的审核人员不同而划分为两个流程。影像资源加工设计成一个规范的流程,即整个影像的加工流程分成不同人员参与的四个环节:属性录入、影像录入、电子影像审核和终审。影像大致分为文物影像、古建影像、业务活动影像和其它影像等几大类。文物影像的一般属性包含项目名称、文物号、文物名称、文物类别、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古建影像的属性包含项目名称、影像名称、相关古建名称、相关局部信息、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业务活动影像的属性包含项目名称、影像名称、拍摄内容、拍摄时间、摄影者等。在属性录入环节录入这些一般信息,到了影像录入流程录入关于影像的数字化设备、数据量、扫描人员、制作人员等信息。电子影像审核员则根据拍摄规范要求回退或删除不完善的影像,终审员审核所有信息后提交完成整个加工流程。

数字资源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延伸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闻名的大型博物馆,绝不能仅满足现有影像数字资源系统所取得的成绩。为此,通过系统升级和改造,重点解决了大量制约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的问题,如上传录入等问题。原有系统采用的以共享方式上传录入,这种方式既不安全又容易出现错误。解决方法是升级现有的影像数字资源系统,取消共享方式,所有上传和下载均通过服务器后台操作来实现,同时为应对临时需要读取大影像这种情况,采用了首先检索出所需影像,然后使用系统工具下载到中间服务器的指定目录的方式,这种方式系统会同时自动记录某一个影像何人何时下载过。这样创新处理,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便于系统管理。

通过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整合了各种系统工具,简化了录入内容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易用性。在系统工具方面,将各种系统工具整合在一个页面,以方便操作员工作。原有系统中使用的工具种类较多,包括三种清理工具、三种替换工具、三种上传工具,还有新建精修、利用抽点、转储转存等几类。升级后的系统将各个工具显示在同一个界面中,按照各操作员的权限仅显示其可以操作的工具。这样的处理,既便于不同人员操作,也利于系统管理。

在功能继承方面,系统首次实现了属性录入流程和影像录入流程共享属性继承功能,这就使得录入人员在录入某一类影像时,可以自动继承录入相同内容的属性,如项目名称、摄影者、数字化方式、数字化设备等,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率,有效地减少了数据的人为错误。

未来应用展望

信息技术、图像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博物馆学、管理学等学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提升现有的系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

首先,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快构建三维精细影像,对立体文物进行标注管理,进一步提高文物的展示和研究水平。

其次,需要建立统一的跨架构跨库的检索平台,开发智能型全文检索技术,重点解决跨地区、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检索难题。

第三,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整合各种新媒体来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影像系统,成为数字资源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3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1)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2)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3)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

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第4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并且逐渐被各个行业广泛地发展利用。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的认识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网络化建设,充分地发挥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实现数字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当前博物馆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 网络建设 网络规划 服务器应用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同时掀起了一场异常猛烈的数字化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发展应用,数字化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当前博物馆在发展建造过程中的重要发展趋势和目标,计算机互联网的各类应用程序和技术,将成为这场数字化革命中的重要指导,因此在博物馆中一个有效的网络化建设就变得至关重要。

1 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博物馆在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或者是科学研讨的过程中,运用宽带、专业性的局域网、互联网技术等来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发展水平,能够将博物馆的信息保存和运用引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将博物馆的发展带领走向一个新的网络发展时代,通过数字化应用,能够促进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改进工作方式,增进博物馆与社会、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且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实现现代化管理,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智能管理系统、通信服务等将博物馆信息和管理对象进行量化处理,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管理得当的管理行为,那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博物馆管理层也可以利用所获取的实际信息来进行管理开展,依据所获取的资料服务访问量、参观量、人流量、商品管理的数字化决策等进行数字化管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整个博物馆的运行效率,能够获取准确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可以提高高层领导的决策正确性,加深对存在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从而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

在这样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高效的管理运行水平来提高整个馆内人员的素质,通过网络将各地的馆内工作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形成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激发自身的服务意识,更好地取得工作成效,全面提高各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素质,比如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文件信息进行资源共享,甚至可以进行资源讨论,从而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资源共享。

2 网络规划

2.1 网络操作系统

不同的博物馆在进行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不同,那么就必须要依据自身的网络应用环境来选择适合馆内发展的网络操作系统,通常情况下,局域网内的工作站最好是使用用户接口比较好,这样方便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适应馆内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毕竟馆内工作人员不全是计算机专业人员,那么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也不是特别高,这样可以做到结合自身馆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网络操作系统,通过选择适合的服务器,进一步选择适合的网络操作系统,当前主要就是Serever端的Linux网络操作系统为主要的博物馆内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操作系统有很高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拓展性等,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地的服务器市场。

2.2 服务器应用

在对河南的一个博物馆的网络建设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博物馆当前已经存在的服务器应用范围主要有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管理器等,那么这些服务器的有效应用,可以增加国际各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缩短博物馆获取信息资源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FTP服务器可以节省馆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归类处理各种资料软件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WEB服务器的利用,也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加全面的了解博物馆的网络建设和发展状况,有利于外界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出更加宝贵的意见,更好地推动博物馆的发展。

博物馆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包含非常重要的两个基本数据库,就是图书管理数据库和藏品管理数据库,博物馆馆内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资料都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操作管理,那么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实现就可以实现对博物馆的文物及其资源进行科学化、智能化、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可以通过一些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图片信息、语音信息、视频信息等来进行博物馆资源的存储,使得藏品的查询工作变得非常轻松简单,而且在查找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查找效率,节省查找的时间,这样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查找喜欢的藏品进行观赏,甚至提出宝贵的意见,开阔了文物研究爱好者的视野。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可以建立虚拟的图书馆,从而实现实地和网络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简单易操作、方便的服务信息和藏品信息,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

2.3 网络规划过程中的安全策略

在网络规划的安全性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网络安全负责人,对于安全策略的实施人员一定要进行责任划分;对于网络上的服务器设置和应用必须要做到高效安全配置,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防火、防盗等;网络规划过程中要做好数据资源信息的备份,一旦出错可以及时地进行数据重建,避免造成数据丢失,影响整个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

3 结束语

网络建设能够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在博物馆的网络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网络建设和博物馆的实际资源信息及其情况相结合,做好和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开展相结合,充分地发挥网络在博物馆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满足博物馆工作人员需求,将网络建设不断深入到博物馆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伟.博物馆中的网络建设[J].中原文物,2002(02):82-84.

[2]付小红.浅谈图书馆网络建设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网络化建设与管理,2007(01):180-182.

[3]朱晓冬,周明全,耿国华,李康.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05):522-526.

第5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中外博物馆;发展;区别

一、发达国家博物馆管理和发展趋势

(一)博物馆机构设置和管理运作模式

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博物馆管理通常采用董事会制度,其中著名的有位于应该的格拉斯哥博物馆、位于法国的卢浮宫与凡尔赛宫以及苏格兰的大英博物馆等。

1.人员结构

一般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都较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就以位于苏格兰的国家博物馆为例,该馆的工作人员当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了50%以上,其中更是有7%和1.5%的员工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除此之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在管理层高达90%,这些人员的专业覆盖面非常广。

2.经费来源

这些优秀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除了国家拨款还有从各种基金会、自筹等途径。美国的国家级博物馆――史密森博物馆,70%的经费是靠国会批准后,政府进行拨款。而其他非国家级博物馆,包括一些私立博物馆的经费则是大多依靠其他渠道得到,虽然公立和私立博物馆筹款方式有所不同,不过还是有共同点的:(1)设立博物馆基金会,依靠投资得到的回报来支撑博物馆日常的运作。(2)举办专题展览得到赞助。

3.藏品管理与保护

关于藏品管理和保护就以苏格兰的大英博物馆为例,该馆拥有将近百万件藏品,归属于地质、生物和考古部门,各个部门再根据物品的属性进行归类入库,并配备一名库长和部分员工。库长在藏品管理上掌握着较大的权力,对藏品的各类操作负直接责任,这些操作包括征集、归档、展示、研究、处理等。

4.教育与宣传

博物馆的职能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的教育作用。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通常都非常重视教育与宣传。常见的有强化同新闻媒体的联系,委托一些独立机构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意向抽样调查,分析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展览主题。

(二)发达国家博物馆发展趋势

1.总体上,博物馆数量在持续上升,不过国立博物馆相对增加缓慢,预计将来,增幅最快的将是公立和私立博物馆。

2.博物馆愈发贴近生活,更加多样化。发达国家博物馆往往能够从细节处对人们起到教育的效果,促进全民的科学素质。。

3.数字化博物馆逐渐兴起。所谓数字化博物馆指的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藏品的收集、研究、展览和教育功能。

二、国内博物馆建设状况与进展

(一)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

1.数量变化

博物馆出现在中国只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百年发展中一路坎坷,发展非常缓慢,据统计,到1949,全国上下一共只有21所博物馆,并且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自从改革开放后的最近20年,我国的博物馆才逐渐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一共有2000多所博物馆,并且种类越来越丰富,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2.藏品数量

我国博物馆的藏品通常以文物和标本为主,其中也包括了诸多较为贵重的模型和复制品。作为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可以向人们传达丰富的信息。根据统计结果来看,现在我国各类博物馆共有约15万件藏品,我国拥有12万件藏品以上的博物馆有以下几家:四川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河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很多省市级别的博物馆的馆藏数量通常都在10万件以上。

3.办展频次和接待人次

我国的博物馆每年大约举办5600多个展览,接待的观众约为1亿2千万人次,还包括了600万人次以上的外宾。

4.博物馆的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下达的职责分工文件指示,我国的文物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承管,主要负责对博物馆管理法规的制定和规划。

(二)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1.管理方面

(1)加快博物馆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从全国范围或地区研究博物馆事业发展理论,从宏观上对博物馆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细分博物馆的内部功能,调整人员编制,优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2)建立起全国性的现代博物馆管理系统。(3)强化博物馆管理法制建设。

2.博物馆体系发展方面

(1)我国博物馆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很多大型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2)出现了更多新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专业特色鲜明,显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如体育博物馆、农业博物馆、邮电博物馆等。(3)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诸如博物馆,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在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4)一些小规模的私人博物馆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博物馆通常是结合当地的特色,为了各种目的和需要建立起来的小型专题博物馆。

3.我国博物馆发展趋势

由于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因此,博物馆要想发展业务就必须进行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

三、结论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仍旧和国外博物馆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博物馆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国外优秀的博物馆建设经验来帮助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雁.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1.

第6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一、加强文物法律法规学习,培养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普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思潮纷纷涌来,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受到了未曾料想的的冲击。再有近年来对文物垂涎的犯罪分子蠢蠢欲动,致使馆藏文物的失窃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比如震惊世人的“河北承德外八庙自盗案”和“江西景德镇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自盗案”,都是其中具有典型警示的案件。因此,国内的博物馆在自身建立健全博物馆藏品的安保制度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监管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应具备或要加强如下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加强培养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爱业职业精神,培养他们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思想,把藏品保管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二是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充分认识馆藏文物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要养成虚心好学的态度,努力钻研业务的精神,勤于职守情操,恪尽职守的品格,培养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好国家的珍贵文物。三是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要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做到洁身自律,不利用职权私藏藏文物,拒绝参与倒卖文非法活动,不利用职务之便,占用、私吞、转租、转让文物给其他人。四是要严格保守博物馆藏品机密,禁止不经请示就公开文物藏品的重要信息和文物资料,要随时提高警惕,保持和公安机关的密切联系,发现文物被盗、被抢或丢失,要及时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全力保护文物的安全。五是在藏品保管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防止文物遭到损毁或失窃,如发现文物损毁或数量减少的情况,要及时和上级部门汇报,防止事态扩大。六是藏品保管人员要注重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保证文物的数据材料真实性,可靠性,核实检查文物时严禁虚报谎报。

二、加强博物馆藏品保管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技能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博物馆文物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博物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才资源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业务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积极开拓进取,与时展步伐同步,及时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管理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了藏品保管工作效率,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国家文物局为了搞好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这项规定要求藏品保管人员要具有自身过硬的本领,具有文物鉴定、修复和保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信息进行采集和收录,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实现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输、电脑化管控。这样就会实现博物馆资源共享。因此,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肩负重大使命,肩负时代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拓展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博物馆藏品安保工作的新局面。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新形势、新观念、新要求,新方法,博物馆工作人员要面对现实,要学会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时刻注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同时,要探索藏品安全管理新办法,改变以往文物藏品管理中的不良习气,要学会处理在藏品安全管理和保管过程中所不断出现的问题。开创造性地做好博物馆藏品安全保管工作,把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刘贤强 单位:宜昌博物馆

第7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 普查 博物馆 藏品保管工作

前言:藏品作为博物馆以及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将藏品保管工作做好,才能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为了提升藏品保管水平,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对我国的文化、历史怀有敬畏之心。2012年,我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藏品保管工作,由此可见,只有开展高效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才能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供良好保障。

一、做好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分析

博物馆的藏品保护不仅作为一项工作内容,还是对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存质量变化进行充分研究的科学,还可以利用其避免自然力对藏品造成破坏。博物馆中的藏品作为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必须对其进行安全保管。应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并一丝不苟地充分落实,才能避免文物出现损失,从而将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工作高质完成。

(一)采用安全防范措施,提升藏品出入库规范管理水平

对于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来说,其中包含藏品的接收、筛选、登记、编号、入库、管理等,每一项工作都具备极为严格的要求与相应规范。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相关的工作流程,才能更好地开展藏品保护工作。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藏品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其受到灾害的影响,避免可能出现的文物损伤问题。在进行藏品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损坏,因此管理人员心中要做到准确估测,之后进行合理安排[1],做好重组的准备。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例如进行藏品出入库搬运时,理论上来说,应由管理人员亲自进行。但对于展览来说,藏品的出入库数量极为巨大,管理人员无法搬运大量的文物,也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进行藏品的搬运之前,管理人员应提醒搬运人员各方面的注意事项,还应对藏品的包装进行强调。

其次,应从思想方面提升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对较为重要的藏品进行出入库搬运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肩负重大的责任,应对藏品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对各种错误行为及时纠正。对于体积较大不能进行临时性包装的藏品来说,应将其作为管理重点。还应对搬运工人进行临时性的责任分工说明,确保责任明确、合理分工,还应将搬运过程中的各方面细节进行强调。在取放文物的过程中,应遵循轻拿轻放的处理原则,还会涉及到相应的处理办法及要求。为了更好地说明搬运细节,本文将以陶瓷器类藏品作为例子,将取放、提用中应注意的细节与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第一,在进行文物提携的过程中,应保持双手捧持状态。对于体积较大的瓷瓶、瓷罐等物品取放时,由于其体型过大,主要呈现由下而上的两段拼接状态,还具备较大的重量。在取放过程中,不能仅用一只手将物件脖子进行提取,另一只手应该拖住藏品的底部,避免分量过重造成两节分离。还有部分的瓷瓶、瓷罐有双耳装饰,在取放过程中不能只提取双耳[2],避免出现损坏与折断。

第二,由于部分瓷器的大盘、大碗的重量较大,在将其移动时,应利用双手进行捧托,或用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将边缘扣住,另一只手的手掌将底部托住。禁止用单手拿碗、盘的一边,避免断裂现象的发生。在对大件的陶瓷器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轻轻扶倒,将藏品的底部靠地进行旋转,将一只手深入至藏品内部,另一只手托住底部。对于小件的藏品来说,可以利用纸张将其包住,避免散落问题的出现。

第三,对于薄胎类型的器皿来说,由于其胎质较薄、质量较轻,因此在取放时应更加小心,应利用双手捧托的方式,禁止使用问帧S绕涫嵌杂诋J件藏品来说,其具备底足小、长度高的特点,应避免风将其吹倒而造成损坏。

第四,对于带有底座、盖子的瓷器藏品来说,在取放过程中,搬运人员不能将盖与座一同端起,应将二者分开进行单拿单放,避免移动时出现脱落打碎的现象。在进行大型藏品展览的过程中,会有多人进行鉴别与鉴赏,应将人流分开,一个一个进行鉴赏,待一人欣赏完毕之后,下一个人继续欣赏。避免两人将瓷器进行手把手的传递而一时失手将其打破。另外,在进行文物出入库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安保方面的问题。因此管理人员应将文物性能以及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充分掌握,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二)构建博物馆藏品档案,重视建档后的补充与完善工作

藏品档案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为人们展示藏品信息,也作为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对地藏品进行了解,还可以提升残品的使用效率。如果藏品出现丢失,还可以进行侦查[3]、追踪,避免国家的财产受到损失。在藏品正式入库之前,应对其名称、时代、用途等方面进行严格记录,不能遗漏任何相关资料。尤其在进行文物征集的过程中,还应填写相应的文物征集表。

在征集过程中记录的相关资料只是作为藏品的初期管理档案,可以依靠这些相关数据对藏品展开相应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物的研究力度与利用效率都在日渐增加,对藏品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藏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应对藏品的各种变化、研究成果等各方面相关信息及时记录,类似于人事档案。

201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调查,藏品管理人员应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对藏品进行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登记,还应采用新型管理技术对藏品进行拍照存档。还可构建互联网平台,让藏品信息被更多人知晓,从而加强藏品的管理水平与效率。

二、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实施规范管理

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作为一项技术型较强的工作,由于藏品自身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且藏品保管工作也可以作为研究工作中的一种。因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对藏品保管工作的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应对其进行全面培养。

首先应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由于保管工作属于幕后工作中的一种。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要稳扎稳打地开展相应的保管工作,应遵循相应的规范以及相关规定,才能将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在工作过程中。

其次,应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管理人员除了应遵循规范开展管理工作之外,还应掌握更多的相关技能,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使自身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例如博物馆可以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或为其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其接触到更多、更新、更高效的藏品管理技能,从而大幅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藏品保管工作的水平。

结语: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较高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心血与耐心。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只有利用更加新颖的藏品管理、保护手段,才能提升藏品保管工作的水平,从而将博物馆的价值充分实现,促进我国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艳艳.从可移动文物普查看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J].才智,2016,28:245.

第8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实体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融合

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2.084

作者:李双江

1智慧博物馆――实体博物馆与虚拟博物馆的融合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定义不难看出,博物馆承担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这些功能是通过借助于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也就是藏品来实现的。实体博物馆通常有固定的场所,即静止的地理位置,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受展厅面积的限制,博物馆展览策划人员通常只能选取部分藏品按照一定的逻辑、主题将藏品展示出来,供人们欣赏,其余大部分藏品都是藏于库中的,很难与大众见面。实体博物馆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固有的局限性,就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展览时间的局限性,任何展览都有一定的期限,过了这一期限,改陈撤展之后展览就不存在了,任何展览都不可能长期存在;二是展览场所的固定性,观众必须亲自到现场参观,这样客观上就排除了一部分人,减少了受众群体;再有,实体博物馆基本陈列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在展出时间内展品通常是不变的,对于重复参观者意义不大。

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虚拟博物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博物馆陈列、藏品等搬到网上展览,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的地域界限被消除了。一方面把展览保存了下来,即便是实体展览不存在了,网上的虚拟展览依然存在,可以随时参观,即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参观者只需在电脑前即可访问虚拟博物馆,而不用千里迢迢实地参观。另外,虚拟博物馆的空间优越性还体现在虚拟展览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拓展,能够展出比实体展览更多的藏品,内容能够得到极大扩充,而受空间的影响较小。这是虚拟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的补充,然而,虚拟博物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虚拟博物馆毕竟不如实体博物馆真实,这也是虚拟博物馆的一种局限,虽然可以通过虚拟漫游、增强现实等技术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尽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虚拟博物馆依然不能取代实体博物馆,这一点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通过对比发现,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出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既然如此,就有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优势,打造更加完美的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提出和发展可以说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将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促进,让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联系起来,尤其是让观众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当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在博物馆一方,博物馆首先提供服务,然后观众参与其中,二者再不断交互,修正博物馆功能和服务,达到和谐的统一。纵观历史,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实体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阶段,并且正朝着智慧博物馆的趋势发展,事实上每一个新阶段的出现都是博物馆功能不断扩大的过程,是服务方式转变的过程。传统的博物馆服务是相对被动的,博物馆提供相对单一的服务,人们只能实地参观,被动接受;虚拟博物馆实现了网上远程访问浏览浏览,拓展了时空边界,可随时随地根据需求参观;智慧博物馆则让博物馆的参与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让博物馆动起来,成为活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建立更透彻的物件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传递博物馆物质元素之间的状态变化,并促发系统适应性的改变;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消灭信息孤岛,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体系,在数据基础和协同模式的支持下,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①2智慧博物馆的基本构成系统

首先应当明确,智慧博物馆是什么。智慧博物馆是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运用多种传感技术,经过智慧博物馆云计算平台的整合、分析,形成的基于传感数据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博物馆资产管理、观众服务模式。②所谓智慧博物馆,就不能是静止不变的,而应当是在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的,这种动态调整的基础在于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具体来说,包括博物馆的藏品,展示的展品,博物馆人(藏品征集人员、研究人员,展览策划人员)以及观众等。通过信息的传递,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其中藏品和展品是物的因素,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基础,将部分藏品组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出来,便是具体的展览陈列。藏品本身是静止的,我们看不出其背后的故事,而展览陈列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艺术设计建成的,是有故事性的,其目的在于使人受到教育,便于参观者理解,一个好的展览陈列需要策划人员的精心策划,需要研究人员在内容方面的指导,更需要观众参与其中,毕竟展览陈列是要服务观众的。

观众和博物馆人员是博物馆要素中人的因素,没有参观者,博物馆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博物馆人的管理,博物馆也不会良好地运行下去。人的因素对博物馆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集体的智慧用于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是以上各个要素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沟通反馈,相互作用。一个智慧的系统应该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③一个智慧博物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智能化:

2.1藏品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博物馆都离不开藏品,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物的因素,藏品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对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最基础的。智能化的前提离不开数据和信息,因此,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首先要搭建藏品信息采集平台,首先将藏品数字化,进行综合信息采集。该平台是智慧博物馆的基础,通过对藏品数字化,将真实的藏品转化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数字信息,便于信息的处理。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声音、图片、活动影像、藏品二维三维形状扫描等,如此一来获得第一手的数字化信息。

目前应用广泛的技术手段是藏品二维照片拍摄和三维立体扫描,即建立起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控制的高像素藏品照片拍摄系统和藏品3D信息扫描系统。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一方面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手的研究资料,进一步研究藏品,找寻藏品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藏品的保管提供信息,有利于实现藏品的智能化保管;藏品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还会对展览策划人员起到帮助。

以上是藏品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对实体博物馆研究、藏品保护和展览策划的积极作用。同时,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以后,可以对基本信息进行深度加工,获得可在网络平台展示的各种完整素材。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Photoshop、Flash、Authorware、Director、三维全景、虚拟漫游、Maya、3dsMax、WebMax、Java3D、Unity3D、VRML、3D自动成像系统等专业软件对二维三维数字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出展厅360度全景漫游藏品3D模型、博物馆网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建设虚拟博物馆所需要的内容。

2.2智慧讲解和手机导览系统

博物馆的陈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逻辑设计出来的,对于参观者而言,在没参观之前一般是不清楚这种设计思路的,一般也对展览及藏品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客观上需要外力的帮助。手机导览可以为观众提供藏品及展览的信息,可以向观众提供参观路线等信息,当观众走到某一展品前的时候,手机导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观众需要进行智慧讲解;同时,通过手机导览服务平台可以记录观众的行为,包括观众的参观路线、对展品感兴趣的程度、对相关藏品的检索情况,这些信息提供给博物馆的管理者,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修正导览内容,改进展览陈设,让博物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如此一来,观众和博物馆之间有一个直接的互动过程,信息直接交互,博物馆人也不必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来征集博物馆改进的意见,直接根据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博物馆的服务也能够不断升级提高。

2.3现场和网上虚拟展厅

实体展厅展出的内容有限,虚拟展厅可以在藏品数量、藏品介绍、背景知识、相关内容方面对实体展览进行扩充。因此,实体博物馆的展厅现场可以通过虚拟展厅来丰富展陈内容,增强观众的互动性。一般来讲,虚拟展厅的制作可以是实体展厅的再现,即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把实体展厅再现出来搬到网上,解决不能实地参观的问题。然而,这种虚拟展厅对于现场参观者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种虚拟展厅就是在内容上要超越实体展厅,不仅可以包括实体展览,并且还要有所扩充。同时,这种虚拟展厅也不应满足于展览和藏品本身的展示,而是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虚拟展厅,让虚拟展厅涵盖内容更丰富。

实体展厅现场需要这种超越展览内容的虚拟展厅,可以制作触摸屏版的虚拟展厅放在现场,这种虚拟展厅不仅展示了陈列和藏品,还有超过藏品和陈列以外的内容,包括关于藏品的文字内容介绍、视频、动画等等,并且还应提供数据库查询等功能,这样一来,博物馆的受众人群才能更广,不仅适合普通人参观,也适合专业人员研究,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强。

2.4相关配套服务系统

博物馆的功能在于为人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在不断扩大的,不仅限于只有到了博物馆才能接受博物馆的服务,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不光针对已经来到博物馆的(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4页)观众,还要针对没来博物馆的观众,要使之想来、使之愿来。也就是说,博物馆要主动“营销”自己,把自己推出去,通过各种便利的服务去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可以帮助观众解决一些后顾之忧的问题,例如,对于外地的观众,可以提供博物馆的乘车路线,使之能够顺利地来参观,提供周边住宿餐饮服务情况,以及周边娱乐设施,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有其他的活动内容。为参观者提供多套选择方案,以适合不同人群选择,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观众。3智慧博物馆建设注意的问题

3.1海量信息的存储与挖掘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是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在运行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同时,这些数据也是博物馆各个参与这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指导博物馆的改进。

3.2新媒体技术在智慧博物馆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这些,智慧博物馆应当跟上时代的潮流,主动将各种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自身。有了这些技术,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范围会成倍扩大,增强互动性,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兴起及其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宣传推广作用是巨大的,某一信息经过转发之后,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点击,这无疑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3.3移动终端对博物馆的访问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必须注重移动终端在访问博物馆方面的巨大潜力。目前,观众对虚拟博物馆的访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通过pc机等相对固定的设备,这类设备一般都在固定的场所,不利于移动,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使用;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移动终端来访问,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实地参观博物馆,没有时间坐在电脑前访问浏览博物馆,但是,当今的网络技术已经如此发达,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相当普及,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上网,随时可以利用手机访问博物馆,这种访问的时空局限性很小,访问也非常灵活。因此,制作博物馆手机网站、APP等是智慧博物馆构建的重要内容,能够极大地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宣传范围。

第9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虽然对于什么是数字博物馆,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但从世界各国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实践来看,数字博物馆建设就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由一个个阶段性建设目标走向总体目标的不断累积递进的建设工程。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一个单靠博物馆自身无法完成的工程,是一个必须借助社会力量,以项目的方式通过投资方(甲方)与承建方(乙方)共同协作完成的工程。

随着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内容、复杂性的不断增加,随着项目投资,承包商与相关人员的不断增加,项目管理的内容与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做好项目的建设规划?如何估算项目成本并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有效地控制项目的进程?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如何控制项目风险?如何实施项目相关人员的有效管理?凡此种种,都是作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甲方不可回避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数字博物馆建设就少走弯路,顺利进行,领导满意、用户满意、承包商也满意。因此,作为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甲方代表,博物馆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项目管理,用先进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指导项目管理实践,以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正确发挥项目管理中的甲方作用,保证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数字博物馆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项目的定义

项目(project)是为提供某项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所进行的临时的一次性努力。确切地说就是用有限的资源(人、财、物)、有限的时间为特定客户(投资、确定需求并拥有项目成果的组织或个人)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

(二)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

(三)数字博物馆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数字博物馆,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且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指数字博物馆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等相关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与博物馆内部信息网(局域网),将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数字化协作方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在现实与网络虚拟环境中都得到充分实现。

(四)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特点

从系统功能上看,数字博物馆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办公应用平台建设(藏品管理系统、展览管理系统、研究管理系统、OA系统以及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等)与信息平台建设(内部门户网站、国际互联网的官方网站)。数字博物馆项目既有通用信息系统项目的共性,又有博物馆的专业特性,如虚拟展示技术的实现、高精度图像采集、存储与应用管理等。

二、数字博物馆项目甲方管理的内容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国内各大博物馆相继成立了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数字博物馆相关项目的规划、实施与使用的全周期管理。博物馆是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中的甲方,博物馆中的信息化主管部门是甲方利益保护者。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数字博物馆各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是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阶段:

(一)意向提出阶段

通常情况下,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意向提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建设的需求,并提出建设信息化系统的期望;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数字博物馆建设总体目标与业务工作现状提出项目建设意向。

意向提出阶段是项目启动的开始。一个项目的启动必须经过意向提出,但不是每一个意向都能够进入开发、实施。

在意向提出阶段,项目管理的重点应是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可行性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的可实现性(技术可实现性、环境可实现性)

3、投入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4、与已建或在建项目的关系与影响

意向提出后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数字博物馆项目建设初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经过充分可行性分析的建设意向才是好的意向。

(二)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是数字博物馆项目管理中甲方管理的重点,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关系系统建设的成功与失败。什么是需求?对于一个项目来说,需求应包括两个方面:项目(自身)需求、产品需求。项目需求是指项目包含的工作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满足什么业务需求,交付什么成果的总和;产品需求是交付成果的特征,即产品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总和。为保证需求分析的质量,避免需求的频繁变更,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业务部门细化需求。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定或邀请外协单位)完整、清晰、详细的需求分析报告(方案)。

了解项目需求的过程是项目管理与用户的沟通过程,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沟通内容是否充分,用户需求是否充分表达,项目管理者是否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等等,都是影响项目需求调研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数字博物馆项目甲方管理的代表,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长,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一个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方案)应包括:当前业务流程分析、未来业务流程分析、当前业务与未来业务的差异分析,信息系统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运行环境需求、安全需求),各项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以及需求的优先次序等。

需求分析报告(方案)形成以 后,需要得到使用者和业务主管的认可。

这个需求分析阶段基本是由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组织应用需求部门进行的前期需求分析。当然,信息主管部门也可要求开发公司或软件专家参与需求分析。完成的需求分析报告(方案)将会以需求书的方式出现在项目招标文件中。

(三)承包商选择阶段

1、自选承包商或邀标

根据《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在确定采用自选或邀标确定供应商的办法以后,选择供应商就成为甲方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极为费时费力的工作。供应商能否选好,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选择供应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技术领先原则,潜在承包商可提供的产品应是采用当下最先进的技术,产品符合各项国际、国内标准;二、综合评价原则,在制定供应商选择评估标准时要本着综合评估的原则,要从商务、技术、价格、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

此阶段甲方项目管理工作应包括:一、选择潜在供应商。通过市场调查、业内用户咨询、专家咨询等方式划定潜在承包商范围。二、接受潜在承包商项目解决方案。三、制定承包商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解决方案评估(对产品功能、性能、体系架构、规模、核心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产品化程度、用户友好性、市场评价、费用等进行综合评估)、软件产品运行环境评估、项目实施评估(包括实施方法、实施费用、实施周期、相似案例等)、培训与售后服务评估(包括培训方式、费用、售后服务方式、响应时间等)、商务评估(企业规模、业绩等)。四、完成潜在承包其他相关调查。如公司实地考察、研发团队调查、用户满意度调查(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公司对本项目重视程度考察等。对于通用程度较高的产品开发,或技术较成熟的产品,接受承包商解决方案同时可提出产品试用或根据需求的演示性搭建,以得到对产品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

2、公开招标

对于选择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建商的项目,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需求书的撰写上,对于投资大、功能复杂,系统集成、应用集成要求高的综合应用开发项目,甲方应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主持或帮助完成需求书的编写。

选择承包商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商务谈判。在一定的策略指导下,通过与承包商反复谈判,确定最优价格与服务条款,最大化地维护甲方利益。商务谈判可以在立项报告审批阶段继续进行,但签订合同必须在立项报告审批之后方可进行。

(四)启动阶段

合同签订后,项目进入了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启动阶段。做好项目启动管理是甲方细化需求分析,有效控制项目风险、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该阶段工作应包括:

1、确定项目干系人(利害关系者)。项目不同的干系人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关注的目标和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例如,领导可能关注时间进度,用户更关注系统是否好用,能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明确项目干系人,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与希望,是项目管理者必须掌握的要素。干系人需求与期望得到满足,积极性得以调动,项目才能成功。

2、成立项目组

成立甲方项目组,确定相应职位人员,明确各自职责,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并终获成功的一项重要工作。

甲方项目负责人应是技术素质与管理素质兼备人员,项目组成员应由信息、主管部门技术(系统实施)人员、业务需求人员组成。业务需求人员负责组织业务需求细化、确认,组织编写业务管理规定、系统使用培训等。系统实施人员负责系统架构、性能确认,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以及安装调试协调等。

3、细化需求

在项目进入实施之前,甲方项目组应与承建商一道,共同完成项目需求的细化工作,在得到应用需求部门(甚至是上级领导)确认后,形成新的需求报告。

功能需求明确后,系统架构也就能够确定了。系统运行环境等非功能性需求也在这个阶段确定,并由此确定其他产品的采购计划。

4、确定项目计划

在细化需求的基础上,甲方应对所需开发项目的最终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明确目标与需求的基础上,双方制定完整的项目计划。制定合理的时间表,明确工作划分,确定责任人,以及项目里程碑(关键点)。

制定项目计划的同时,甲方要制定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如:项目例会制度、通报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沟通流程,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等。

签订合同需要在本阶段进行。

(五)开发实施阶段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甲方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项目计划监督乙方项目开发进程,严把阶段验收、上线验收、竣工验收三关,将项目实施风险降至最低。

阶段验收:甲方信息管理部门要在现状分析调研、系统设计完成、产品测试等关键阶段进行阶段验收。

上线(测试)验收:系统测试完成时,甲方信息主管部门要组织上线(测试)信息管理部门、产品使用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及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竣工验收:完成上线验收、文档汇编后才可进行竣工验收。

(六)使用维护阶段

数字博物馆系统竣工验收后进入使用维护阶段。各博物馆应根据本单位情况决定维护方式:本单位自主维护或委托专业公司维护。此阶段甲方管理的任务是根据运行、维护的目标与原则规范运维流程、制定运维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按照各项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向项目建设单位反馈系统问题与用户意见,为系统升级做好充分准备。

三、数字博物馆建设对甲方管理人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都是由博物馆中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来承担。甲方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人的素质对项目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合格的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广博的知识储备

第一,数字博物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资源管理技术等技术有基本的了解;第二,数字博物馆建设是围绕博物馆各相关业务展开的信息化工程,因此,对博物馆业务知识、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了解是数字博物馆甲方管理者必备的知识储备;第三,甲方管理是构成项目管理的一个方面,应遵循项目管理规律,应执行现代管理标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因此对现代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了解,也应是数字博物馆项目甲方管理人员必备素质。只有做到以上三个基本了解,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甲方管理才能得心应手,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丰富的管理经验

项目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是在多个成功或失败的项目管理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作为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就可以使项目建设,特别是前期建设少走弯路,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使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使项目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良好的沟通能力

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人员既是甲方用户需求的调研员,又是甲方与乙方工作的协调员。需求调研过程就是与用户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得好,需求调研就全面、细致,需求分析的依据就准确可靠,系统设计就少走弯路,项目成果就能较好的满足用户要求。

甲方与乙方是一个项目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两个不同利益体为了一个建设目标走到一起。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让项目投资风险减至最低,让甲方利益得到保护,是数字博物馆项目中甲方管理的重要职责。因此,为了高质量履行甲方职责,甲方管理人员不能仅仅依靠合同这个防控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乙方管理人员与实施人员的沟通,将监控落实于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在项目进程中控制风险。与甲方单位内部沟通相比,甲方与乙方之间的沟通更需要方法与技巧。

因此,对于数字博物馆项目管理的甲方人员来说,掌握甲方用户需求、营造良好的甲乙方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必不可少。

(四)旺盛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