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演讲稿的要点及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语文 应用能力 竞赛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语文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工作绩效,重要性不言而喻。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现在,中职院校语文科目作为基础性文化学科,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却依然沿袭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上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应用, 语文教学与就业需求不对接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深化和推进应用能力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2010年1月10日,由广东省职教学会语文与文秘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在广东省旅游学校举行,这次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是广东省首届,也是全国首次,全省共117所中职学校、30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这次竞赛是广东省中职语文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大赛明确了语文应用能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向,提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挂钩,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首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1.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设置的四项考察项目是:①工具书及其他工具手段的应用能力;②记录、整理、书写能力;③语文要点概括、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④应用写作能力和常用写作能力。从出题原则和出题形式来看,竞赛紧紧围绕应用性组织题目,明确以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向,突出测量学生生活、工作中的语文应用能力,对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语文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2.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实践的对接
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体现了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新要求,重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合运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结合参赛要求和参赛经验,及时完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制定出具有发展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社会职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技能要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职业规范,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
3.促进教师由单一的专业素质向“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素质转变
竞赛为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让一批担任教练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竞赛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应应用能力教学的需要,必须树立应用能力教学观念,努力塑造成 “双师型”人才,参与企业专业基层锻炼,实现向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优化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竞赛为中职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自我测试、检验的平台,带动教学、评价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1.优化教学设置,对接社会需求
高质量的中职教学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就业需求的紧密联系。根据应用能力竞赛项目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系统化重构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1)在调整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加大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利用学校资源,将语文教学与演讲与口才、文秘实务、文书档案、公文写作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互动,如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公共关系老师合作,学生在公共关系课上学完演讲的内容和礼仪要求后,结合公共关系课的演讲题目,趁热打铁,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对演讲就有了整体的认识,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学生写完演讲稿后,与“公共关系”课的老师联合组织一次小型学生演讲比赛,由公共关系老师从形式上评判学生演讲的水平,由应用写作老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质量,使学生在演讲中既掌握了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又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加深学生理解度。
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内容和规范实施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当作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技能得到提高。大力推进案例式教学,广泛搜集语文应用实践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竞赛是以社会生活、工作中涉及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的,竞赛的题型覆盖了几乎所有语文运用能力类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教师授课时在深度和宽度要求上适当补充部分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意识地把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的考察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融合,加强语文应用技能的教学实训,促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1)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竞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项目,可采用分阶段的方式组织强化训练。如在实训中重点设计了“听说速记”、“语文工具运用”、“信息资料整理、归纳”和“应用文写作”四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若干个阶段训练子模块,同时对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应用能力要求,即学生能运用网络、查字典等工具检索语文资料,具备一定的记录、整理、书写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筛选、归纳整理能力和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
(2)突出专业训练。衡量学生就业和发展水平,实用是重要标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训中应将的考察项目与学科专业相融合,侧重不同专业的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如将应用文写作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在基础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学写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密切相关的常用应用文,如一般书信、启事、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在应用写作专业模块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命令、决定、通知、通报、请示、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行政文书并掌握它们的格式、行文规则等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解说词、导游词等;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购销合同等,实现语文与专业相关人文素养的培养。
(3)强化实践性项目训练。要提高应用能力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了解所教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件,并以此为向导,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循序渐进,精心设计若干个语文实训项目。如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模拟招聘、活动策划、营销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多方位地参与语文学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项目化职业语文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中职语文的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学方向。应构建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应用能力教学 。
(1)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加大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比重。首先,教师要把考核目标细分,除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写作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现场限时写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其次,考核内容不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应使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可以把语文课内外实训活动纳入学习成绩评价,从而考察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比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编写墙报,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其锻炼综合能力。
(2)引入运用能力竞赛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根据中职语文应用能力竞赛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建立长效的模拟竞赛模式。通过定期组织仿真度高的专项性“模拟应用能力竞赛”,使之常态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职场气氛,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技能,又能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对应用能力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3)建立学生应用能力竞赛测试档案,对学生测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覆盖每一位学生的竞赛测试档案,收集学生每次测试情况,掌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对照了解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师能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专业技能辅导,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以应用能力教学为“纲”,为专业建设与学生发展服务,从而充分体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二、重要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揣摩阅卷心态,理顺文章结构
由于高考阅卷的特殊性——阅卷量很大、时间紧迫,每篇作文阅卷老师只花1分钟来评定,并常常使用三横一竖(数)的“丰”字阅卷法:
1. 第一横是指第一眼,即先看首段第一句(或前两句)是否点题;
2. 第二横是指看第二段第一句(或前两句)是否与第一段有联系、并围绕主题展开,是否有连接词;
3. 第三横是指看最后一句(或段)是否呼应主题;
4. 一竖(数)则是指看行数以及笔迹卷面。高考作文答题纸设定为11~12行,正好写满或相差两行都没有问题。
依靠这种阅卷法,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水平就有了大概印象,然后再快速阅读一遍,确定作文档次。阅卷老师打分遵循的原则是语言第一位(语言高级),内容第二位(要点齐全),结构第三位(文章分段)。
由此可知,阅卷老师最看重的是语言,同学们要通过积累单词、长句等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制造“亮点”。同时,为应对阅卷老师的快速阅卷,同学们的作文也必须符合“丰”字标准。
审体裁定时态,拟题纲打草稿
1. 审体裁,定时态
应用文如书信、发言稿、演讲稿,根据需要可交叉使用三种时态:(1)描述现在的情况,用现在时(注意:现在完成时要用上);(2)回顾过去的事,用过去时;(3)展望未来,用将来时。
申请表、留言条、招聘启事根据所写内容时间选用现在时或将来时;通知、海报用将来时;新闻报道整体应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相结合,根据具体时间和内容而定;图画类记叙文用过去时;说明文、议论文均用现在时。
2. 围绕主题,拟定提纲
在给出要点的作文中,根据逻辑需要,可调整所给要点的顺序,设想几个承上启下的连接词。列要点时要注意,应用文体中 “合适的结束语”和图表题前面的导语信息不能丢掉。
3. 打好草稿,别着急誊抄
拟定提纲后,建议同学们先打草稿。这样便于整理思路,也便于及时解决临时发现的问题,同时能确保卷面工整。
打完草稿后别急着誊抄,应先认真检查核对,彻底定稿后再抄。誊抄时放慢速度,确保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掌握原则,增加文章亮点
1. 温暖原则——词汇丰富
表达要生动具体、准确多样,并有细节支撑。具体做法是:单一的名词用形容词修饰,单一的形容词、动词、过去分词用副词修饰,单一的介词短语中可加入适当的形容词和副词,如:
After supper, the man went to his bedroom . (一般表达)
After a rich meal, the fat man slowly made his way to his bedroom. (高级表达,生动形象)
还需注意:避免重复使用同一语法结构和词汇,如表达“参观(某地)”可分别使用go to, visit, show sb.around, take a tour of等。
2. 短语优先原则
使用习语(短语、成语),会使语言有文采,如果关键时刻思维“短路”,还能用短语凑字数。如:
After supper, I usually walked. (一般表达)
After supper, I used to take a walk. (高级表达)
3. 句式丰富原则
排比句、对偶句、不定式或短语,可令文章增色,例如:
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are to make our school more beautiful,to make the air cleaner and fresher,and to turn our school into a better place for us to live and study in.
4. 开篇新颖原则
(1)用状语开头
The girls felt tired but happy. They rode bikes to the school. (一般表达)
Tired but happy, the girls rode bikes to the school. (高级表达)
(2)以不定式短语开头
He came to Beijing to visit his uncle. (一般表达)
To visit his uncle, he came to Beijing. (高级表达)
5. 简洁原则
运用分词结构和独立主格使句子简洁,更有文采。例如:
Because he was curious, he kept on asking his teacher questions.
第一步,去掉连词Because;第二步,看前后两句话的主语,前后主语一致,去掉主语,改用分词,若前后主语不一致,保留主语,改成独立主格;第三步,改分词,was变成分词being。句子最后成为:Being curious, he kept on asking his teacher questions.
6. 翻译技巧原则
实用翻译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地道。
(1)补译法。汉语省略现象较多,英文写作时需要补全。如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的中文表达为“节约水电”。而英文表达则是:
First, we’d better turn off lights if possible and spend less time watching TV or surfing the Internet. Saving water also matters much.(增译主语、代词、连词和暗含词语,并运用了意译)
(2)合并法。汉语短句较多,英语长句较多,尤其是书面语。所以要根据需要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译成长句。例如:姓名,王珊;性别,女;年龄,16岁;学校,石家庄阳光中学。
I’m Wang Shan, a girl of sixteen, studying in Shijiazhuang Sunshine Middle School. (合译,句式丰富)
(3)正译法和反译法。正译,是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译成英语。反译则是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译成英语。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如:只要我们拥有自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As long as we have self-confidence, everything is possible. (正译)
As long as we have self-confidence, nothing is impossible. (反译)
7. 走出“高级词汇、语法结构”误区
“高级词汇”指那些符合英、美国家表达习惯的单词和词组,如报名(sign your name),外教(native-speaker),发表演讲(deliver their speeches),担当(work as),饮用水(fresh water)等。注意“高级词汇”不是生僻词、长单词或一些“大词”。使用“高级词汇、语法结构”一要简洁准确,通俗易懂,不是越多越好。
8. 四个小技巧
(1)利用发试卷的时间浏览试卷,特别要将书面表达比较仔细地看一下,此时如果个别关键词突然有了灵感,要赶紧写下来,避免在写作时因时间紧想不起来。
(2)遇到思维“短路”可以从试卷的其他地方借用现成的句子。
【关键词】政治课堂;说的训练;提高能力;素质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言犹未尽的课题。教无定法,教有多法。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必须把“说”引向政治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关键词:说 素质教育 中学政治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虽然也有学生感到“说”挺重要,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怕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怕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到“能说会道”到“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本文简述几种方法: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是一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
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两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为了夺取高分,许多学生演讲前会在家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辩论活动
关键词:政治教学 训练方法 形式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言犹未尽的课题。教无定法,教有多法。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我经30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把“说”引向政治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可以为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由两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八股式”的阵式。
一、预留专门时间,开展微型演讲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学到了思想品德知识,却难以正确表达出来,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答案,缺乏表达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采取开展微型演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活动放在思想品德早读课时间进行,按照学号轮回,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可以根据要求自行拟定题目,编写提纲或撰写演讲稿。
演讲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内容复习型。主要针对上一节课思想品德教学的理论观点阐述,重点围绕概念的理解、关系的阐述开展,实际上就是安排一名学生系统地将上一节课教学的重点系统地表述出来,这样做的作用是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巩固旧知。二是学习体会型。主要围绕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开展延伸,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课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向其他学科开展延伸,运用鲜活的事例丰富学习内容,能开拓学生视野,促使学生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三是方法介绍型。主要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习方法,可以针对整个学科,也可以就某一部分内容来展开,供大家学习借鉴,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经验交流、优势互补的效果。
开展这样的演讲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拓展延伸,并能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产生兴趣,沟通思想,交流情感。
二、课前精心准备,开展新闻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而且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要能够养成关心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促进自身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我在每节课开始之前都安排三分钟进行新闻活动,人员也是按照学号轮回。
新闻活动内容主要有三块:一是最近国际上发生的大事。安排一名学生简要介绍国际经济走向、局部战争、突发事件,以及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国际事件,等等,帮助学生弥补信息上的闭塞。二是近期国内重要新闻。主要介绍国内最近发生的重大时事要闻,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内容为主。三是与将要教学内容有关的现实事例。事先安排一名学生针对新授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网络、报刊、杂志上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既作为向全班新闻的内容,又作为教学素材的补充,供师生开展双边教学活动探究使用。
这样的活动坚持下来非常有意义,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还可以为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手、脑、口并用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三、结合校课程,开展乡情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与开放性,当前普遍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提供有效补充,进一步将思想品德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培养思想品德情感。我在每双周开设的思想品德活动课程中,结合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所得。
开展乡情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家乡自然环境题材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后通过远足、查阅地方志资料、向有经验老人询问等方式,对家乡的地质地貌形成初步认识,并对自然优势、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家乡人文历史题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考察采访活动,具体了解名人生平事迹,了解家乡走出去的名人作出的业绩和在祖国、在家乡的影响,感受家乡群众对名人的崇敬之情。三是家乡重大纪念题材内容。重点搜集有关重要时期的典型事件,如期间、期间发生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等。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做,所有资料由学生自行寻找或撰写,资料内容全部来自于学生周围熟悉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真实感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逐步升华为爱国情感,付诸未来报国之行。
四、理论结合实际,开展观点辩论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运用辩论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充分揭示问题争论的关键,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教学中组织辩论赛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确定辩题,搜集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中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师生共同讨论设计辩论题目,教师对双方进行指导,主要对辩题开展认真的研究,分析双方辩论重点,并思考如何反驳。根据双方确定的辩论要点,认真查找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写出辩论稿及训练辩论技巧。二是组织比赛。教师可以担任辩论赛主席,也可以选择一名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这项工作,辩论赛主席要能够对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活动还要推选一批评委,评委主要由班级学生代表担任。三是总结评价。比赛结束要及时开展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予以肯定。可以采取教师先点评,学生后自评的方式开展。教师在点评时要一步到位,切中要害,指出学生在比赛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一、激励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方式中,鼓励和表扬的效果最好。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鼓励为主: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有成就感。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灵活性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变化过程,会有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以控制课堂,随着情况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式。
三、针对性
加强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保障。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使他们都能为自己找到闪光点。
四、发展性
课堂教学评价应具备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每一步发展,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综合素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优劣、好坏、对错的简单判断,而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其根本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_注重发展。另一方面,还应关注教师的行为,看他是如何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探究、发现知识,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此外,教、学、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发生,评价不是对教学过程的终结,而是下一段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五、及时(即时)性
在现今强调全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的同时,我们发现,将对学生当场作出的即时评价贯穿其间,效果也很显著。在学完相关的历史知识后,及时地组织评价,并及时地将结果进行反馈,速度一定要快,要及时。快速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多元性
1 主客体多元化:主、客体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形成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等构建的评价系统,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尤其是对教师教学态度、水平及方法技巧和效果进行客观地他评、自评,为下一节课有效地改进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2 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的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就不同,而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要对应不同的评价方式,由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直接言语表扬与无声激励相融合,以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3 内容多元化:全面性。首先,必须打破内容浅显的弊端,既要包含本节课学习内容前的预备知识,还应包含了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题,也包含下一节课需要继续学习的要点,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其次,必须突破层次较低的缺陷,学生是人,而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因此,评价的既要包含认知领域的内容,更应包含所期望的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热情以及继续探索的欲望等,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如历史责任感、人文素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4 指标多元化: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过分强调标准统一和答案唯一性,以自已预设的答案为问题的唯一答案。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人们的思维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对历史的认识出现了多元化,如历史教学对、的评价都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应强化“学生参照”意识,就是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尊重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应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表现不求最好与完美,只要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给予具有个体性特征的灵活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
5 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