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1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初等教育学的基本学科概念

厘清学科内的基本概念问题是学科建设发展的起点,因此,需要在某些基本概念问题上达成共识和统一,这样才能在矛盾和发展中推动学科的建设。

(一)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正在建设发展的二级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之一。但有关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明确一致的看法。同样作为二级学科并且发展逐渐成熟的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很明确地提出将高等教育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很多学者直接借鉴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也应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我们不禁会问,到底什么是小学教育?关于小学教育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针对小学教育的概念性问题,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第一,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第二,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类专业;第三,认为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当中与其他教育阶段平行但具有重要基础特性的阶段。由此看来,不同角度理解下的小学教育也存在着概念性的分歧。那么,如果初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将小学教育作为其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定位究竟是小学教育这个专业本身还是小学教育这个阶段过程?若以小学教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与之相关的专业发展性问题应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若以小学教育这个教育过程阶段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思考;抑或是这两者皆应有所研究。因此,想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首先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出明确一致的界定。

(二)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必须使用的关键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和历史起点具有一致性,是对认识角度、构成事物的基本矛盾、事物的细胞或细胞形态、构成事物的原始的基本关系等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那么,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构成其最基本的、本质的、一般的单位是什么?而这一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的最基础的概念。很明显,若将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并不适宜。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小学儿童作为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也秉持一致的看法。因为“立足学生,以儿童为本”是小学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小学教育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是以“小学儿童”为基点并围绕其展开。而这一点从教师、教学、学校等这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上都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核心理念,同时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立足点。从我国新颁布的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学生为本”的教师教学宗旨,而国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等所颁布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表示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标。因此,小学儿童无疑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单位。

(三)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逻辑体系、研究内容等密切相关。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科学理论,这里不仅强调其理论性,同时更需关注其科学性。科学理论性质的的体现不仅在学科本身,即发展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包括吸收相邻学科的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生理学等,除此之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也应纳入学科的发展之中。其次,初等教育学也应是一门应用理论。因为它还关注小学教育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问题中生成理论以指导实践。

(四)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

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首先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位置及它在学科体系中与其相关他学科的关系。初等教育学虽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最终发展的明确目标是成为与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相关学科所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同时,作为教育科学体系当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是其一级学科。因此,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明确与教育学的学科范畴的区别,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内容是促进其学科范畴日益明晰的重要条件。

二、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按照潘懋元教授的解释:“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其逻辑起点是小学儿童。小学儿童则是形成初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单位。因此,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要以小学儿童为起点,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探讨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同时,笔者认为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是围绕“小学儿童”展开研究,进行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而非“儿童”,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以“儿童”为逻辑起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儿童学,而我们所强调的“小学”儿童则不仅关注儿童,同时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角色身份及儿童参与成长活动的“场”。

三、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进行问题研究的思维模式和指导思想。研究者借助这样的视角来关注、思考、研究教育理论或教育活动。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视角,但同时也要在发展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就需要初等教育学的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打开思维、大胆创新,通过学科交叉或迁移,生成新适合于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

例如,现在有些学者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生命哲学的方法论等新兴的研究角度来研究小学教育进而发展初等教育学,相信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使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高度。其实,不管是教育学还是初等教育学,它都是一门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复杂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都要求其方法论的研究要多元化、动态化。因为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所需要的指导方法论也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强调初等教育学的方法论是固定的,但却需要研究者创造出一些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范式,这些范式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初等教育学方法论系统化的基础。

四、“元初等教育学”研究

元研究是学科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元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则是对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本身问题的研究,而非小学教育当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对于初等教育学来说,作为一门正在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其尚未建立和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笔者认为,尽管初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朦胧的状态,我们仍可以借用“元研究”的思路,采用倒置的研究方式推动学科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站在“元初等教育学”的高度来思考初等教育学的理论陈述、理论体系、发展机制、学科构建、进步方法等,以理论的构想来推动实证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以正向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但若我们能够站在另一个更高一层的方法论层面上来指导研究,这无疑会使我们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五、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问题,归根到底是建设支撑初等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实证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下面这些问题: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立后需要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来研究,研究又是为了什么,所研究的这些成果能否支撑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等等。这些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建设的价值、学科建设的动力、学科建设的核心,以及推动学科建设的“问题”和“人”即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的建设都是发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关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明确是促进初等教育学这个学科日益丰富、日益成熟的前提。

第2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 能力素质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学术层次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的专业水准,同时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研究该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构成的基本原则,确定其能力素质标准,是专业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各专业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开放、合作、灵活多变的适应性,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由过去中师重外显的技能培养提升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这三者的内在关系是: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内容。能力是驾驭知识、运用知识服务现实的力量体现。素质是由知识和能力升华内化而形成的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底蕴和境界的深层属性,代表了人才质量要素的更高层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践性、创造性、应用性的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处于同一教育过程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近十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把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于以培养小学一线的教师为主,强调职业导向和职业技能,强调实践应用,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通用性。这样就有人怀疑其专业水准,因为人们往往以教育学专业或者某学科类专业的标准来衡量它,认为这一专业不仅在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上达不到教育学的要求,也谈不上学科水平。但近年来我们的学生在求职竟聘中的高取胜率、入职从教后表现出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能,表明跳出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小学教育的专业业特点和对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改变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专业为蓝本来设计和评判小学教育专业的做法,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评判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一、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是指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面向小学,既重视1994年3月 国家教委师范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高师各专业通用的四项基本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还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特点构建美术应用能力、音乐应用能力、舞蹈应用能力的训练与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进入小学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实用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基础性原则 就是针对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教育教学,注重实际能力,强化基础训练,以适应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时代性原则 是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要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符合。如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通用的一种手段,信息应用能力应成为基本能力之一。根据“说课”已成为小学教学研究的常用方式和小学招聘人才时的主要考核手段,我们在课程教学能力大项中增加了“说课”这一分项。

4、科学性原则 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讲究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又考虑个性特长、突出重点。从整体说,要考虑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个体说,在合格的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各有所长。故此,设置的考核项目分必考项目和特长项目,必考项目是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考试且获得合格成绩,特长项目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习情况任意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考核。

二、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质和人才特征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立什么样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应怎样的培养规格?应采取怎样的模式进行培养等等问题,不仅是我们开办这个专业之初尚没有完全思考成熟的问题,就算是在全国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小学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从百年中师到本科培养,跨度大、时间短,从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至今也不过12年的时间。而要办好这个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在于“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 “定性在教育”决定了我们是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定格在本科”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沿用中师培养模式。“定向在小学” 决定了我们也不能照搬高校历来培养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广泛进行理论探讨、借鉴南京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率先开办这一专业的学校的实践经验、并深入小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内容、过程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确定了我们培养的必须是“富有‘三心’、全面发展、学有所专、技能过硬” 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转贴于

“三心”是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有童心他才能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才能读懂儿童,才能以成人的智慧引领儿童成长。有爱心,才能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责任心才会使他在小学教育这一神圣而又平凡清苦的岗位上,站在人生的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完整的人”。

“全面发展”是指知识结构完整,自然科学素质 、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整体水平较高。

“学有所专”是区别于中师人才的重要方面,要求在语言文学、数学、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如果说全面发展是“广积粮”的话,那学有所专就是“深挖洞”。二者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呈“T”型,“—”表示知识的广度, “︱”表示知识的深度,同时知识间应该有交叉点和结合部。

“技能过硬”体现在具体操作上,表现在会做事上。是需要通过严格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够熟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语言技能、演示技能等等。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具体内容

围绕这四大特点我们已建立一套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素质体系,具体包括:

一个核心:以专业情感培养为核心,培养“富有‘三心’”的人。

两种水平:本科层次的学识水平和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表现出它是定格在本科层次,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识水平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达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标准,表现出它是定向于小学、定性在教育的。

六项公共能力:是指各类从业人员通用的、基础的能力,包括观察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两项专业基础能力:保障学生顺利就业,适应小学教师岗位最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学科课程教学、班队管理两个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项专业发展能力: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入职就业后的,为工作更上一台阶、成为骨干教师、学者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管理工作者而需要的潜在的发展后劲,包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六能六会”实用基本技能: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作为学生能力素质中外显的、可以考核测量的组成要素。“能说”是指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和日常简单的英语、掌握说课的技巧,能用说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教学研究;“会听”是指懂得倾听是交流沟通基础,能从倾听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并进行决策。“能写”是指能用三笔字规范书写常用汉字,并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会画”是指具有美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画简笔画、出黑板报等。“能弹会唱”是指具有音乐应用能力(,包括歌曲演唱、视唱、儿童歌曲弹唱等。“能编会演”是指具有舞蹈应用能力,包括舞蹈基本技能、儿童舞蹈编排等。“能想会做”是指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能把自己想法转变成现实可见的物质形态,包括能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具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能问会导”是指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育教学中编拟有针对性的问题,会能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银城,刘尚辉,江国杰.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培养模式 [J],孝感学院学报,2007,(7):69-73

[2]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9):49-53

[3]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74-75

第3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中师特色 小学教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师范教育体系逐步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与此相适应,小学教育专业也从原来的中师、专科层次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成现在的本科学历的高层次培养模式,这种变化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从正式纳入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到现在,已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和以往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相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成立的十多年间,培养了一批批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科研能力都较高的小学教师,推动了小学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但作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我们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往更好方向发展。

一、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精神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光荣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1]简言之,就是教师要热爱教育,真正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去耕耘,而不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赚钱的工具。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就要有奉献精神。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的这种专业精神在一点点地消失。多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看重的是其稳定性,希望将来有个稳定的职业;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被调剂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身对小学教育就不是很了解,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对小学教育专业存有抵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想以小学教师为踏板,寻求其他更好的工作。真正喜欢小学教育、发自内心想成为小学教师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非常淡薄,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其专业精神可想而知。

2.专业技能欠缺。

(1)基本技能欠缺,尤其是“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技能欠缺。“三字一话”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师阶段的教育对“三字一话”非常重视。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中,“三字一话”的重视程度却大大降低了,尤其是“三字”技能,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在课下训练。因为无人监督又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多学生的“三字”训练处于一种懒散状态,又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三字”技能根本不过关。一位小学校长在评价当前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时曾这样说:“现在的学生(指小学教育毕业的本科生)普遍技能不过关,黑板上写字并不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那种,教师的字不好,学生能学好吗?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那么强。不如以前的中师生。”

(2)艺术技能欠缺。在当前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一般要承担多种职业任务,包括多个科目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小学教育活动的丰富性特点及相应的活动指导任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指导能力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素养和特长,多才多艺。以往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受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他们基本技能过硬外,还因为他们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能行,属于“全能型教师”。而现在学习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多数是高中毕业生,严格的高中应试教育使他们不仅青春的活泼与激情遭到了相当程度的压抑,而且错过了发展艺术兴趣、特长,培养艺术才能的关键时期。加之高师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又缺乏艺术类科目的开设和专业教师的指导,导致小学教育毕业生艺术技能不高,影响其教学的进行和发展。

3.教育教学技巧不足。

“小学生认知、情感的具体性特征要求学习环境要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及师生关系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教学的这一形象性和趣味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有全面、高超的教学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2]。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如何教”可能比“教什么”更重要。但是,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着理论课过多,实用性课程,尤其是与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实用性强的课程偏少的状况,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经验较少,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空有一肚子理论,却不知如何发挥。

二、中师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曾经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虽然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中师教育多年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如一专多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却不应就此消失。针对以上提到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中要继承和发展中师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让中师特色和当前小学教育培养有机结合,促使小学教育培养出更高学历、更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促进小学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

法国师范教育早期重要立法者之一基佐在给小学教师的信里写道:“即使有最完善的法案,最英明的指令,最好的教科书,而负责去实施的人没有饱满的热情,对自己的使命不是满腔热忱,对事业不付出激情和信仰……那么一切都是枉然的。”[3]因此,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使其热爱小学教育,为他们主动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当前小学教育的认识,让其认识到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小学教师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在对本专业相关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个职业,尤其在小学教育工作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小学教师还以较低的社会身份存在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只有具备这一前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小学和小学教师接触的机会,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在与优秀的小学教师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看到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责任感,学习他们乐业、敬业和为专业奉献的精神,以便为自己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

首先,高等师范学校应该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来,设置专门的课程,由专业老师专门进行教学,同时增加专门的考核机构,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测试中心,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作为一项制度长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师范生在从教之前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加大艺术类课程的分量,实施艺术教育四年不断线,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从最基本的技能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唱、画、舞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情景剧、书画展等,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3.改变传统教学,强化教育实践。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减少纯理论课的开设,增加实用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和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特点研制和开发校本课程。其次,改变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活动探究、专题研讨等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再次,邀请小学特级教师来学校上示范课,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的机会,学习其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和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最后,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加强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师特色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小学教师,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第4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构建完善、系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及学科专业技能等10项。

一、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面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虽然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体迅速发展、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不在于要传授多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奠定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其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必须全面,即既要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技能、艺体活动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教师智力技能,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研发、教育反思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专门要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觉已逐渐完善,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等随受教育的影响逐渐提升;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发展到抽象记忆能力增长;小学生己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这些独有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观察及了解儿童的技能、善于与儿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技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艺体活动技能等。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小学生逐渐学习到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其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如果小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同伴的肯定,将会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善于协调及组织管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技能,还要具备着眼于小学生的成长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能、初步心理咨询技能等。正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门要求。

(二)社会发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1.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而月_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文精神的构建一与审视、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小学生个性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等,这些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近年来在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留守儿童、社会不利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城市独生子女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教育反思、教育研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等教师智力技能,以满足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现实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希望藉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其中尤以小学教师为甚。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只要有一定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小学教师。其实,这种误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小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小学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增强小学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为小学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迫切要求。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重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而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重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等。这些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课程研发、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等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

小学教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认识到该体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而,要加强自身各种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听说技能

这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是小学教师形成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听的技能主要指善于倾听小学生说话,引导其说话要逐渐增强逻辑性、条理性、突出主要观点的听力思维技能。说的技能主要包括:会讲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用词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语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说话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注意结合语境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

(二)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

“写一手好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职业威信的树立,这主要包括常用规范汉字掌握水平、“三笔字”书写水平、常用文体(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各类信函等)写作和简笔画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工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导人、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创设情境、板书、结束等方面;第三,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并认真批改;第四,教学结果的考核技能,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考核目的编制不同难度、区分度的试题以及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以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个体教育技能,主要表现在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初步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第只,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组织家访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等;第五,教育实践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五)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这是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小学儿童处于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对小学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全脑功能的开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技能、鉴赏技能等,鼓励儿童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技能。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主要包括:PPT,Flash等软件的使用及制作、音像采辑、信息搜索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多媒体综合运用等技能。

(七)课程研发技能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教师体现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课外活动深化为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往感以及各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另外,还要求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实施、评价和总结的技能。

(八)教育反思技能

良好的教育反思技能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的反思,具体指: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群体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改革的反思等。

(九)教育研究技能

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纷纷设立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教育科研。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十)学科专业技能

第5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多数师范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从事教学工作的各种技能,知识和技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于知识的需要程度,不在本文论述之列,此不赘述。关于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不同国家有不同概括。但其中的表达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等是共同的,也是基本的。澳大利亚学者的技巧分类和我国教育专家的技能分类能充分说明问题。

 

澳大利亚学者把教师应具备的技巧分为七大类:“(1)动力技巧;(2)讲授及交流技巧;(3)提问技巧;(4)小组个人辅导技巧;(5)培养学生思考技巧;(6)评估技巧;(7)课堂管理与纪律”。

 

我国专家则将教学技能分为五个方面:“(1)教学设计技能;(2)应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虽然中外专家的分类条目和名称有一定的出入,但表达、设计、组织、评价等技能均涵盖其中,这说明这些技能为基本技能,各国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从国内教师专业特点角度看,这些技能可以具体表现为:(1)普通话;(2)书写(写字和写文章);(3)教学设计;(4)班主任工作;(5)说课评价等。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也随之增高。毕业生单靠知识学问而立足于基础教育已经不太可能,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学校对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培训要不断加强,否则就不能适应国家现阶段的基础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规定“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里,国家教育政策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资格、教师能力、教师业务素质给予了强化似的规定,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有能力、有水平地完成教育任务,而要想完成好这个任务,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技能。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能力,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学生担负起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传承的重任。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而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是该项任务完成的关键。

 

师范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的主体来源,在学生阶段就应该加强其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教师的基础,也是完成传承历史文化任务的关键,在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是学生时期(师范教育阶段),就力争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这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传承传统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教师基本技能是一个重要的考核观测点。2013年出台的沈阳市“和平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有一条评价标准“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生动,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美观,说普通话。”这里,把教师的技能作为一项考核内容来评价,不是偶然,而是大势所趋。该标准虽然只是“和平”一个行政区的,但足可以代表整个沈阳市。

 

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师范专业,依然存在传统基本技能训练缺失的现象。拥有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在这两个专业中,传统的技能教育、训练搞的还比较好,如南京晓庄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是由三级师范而晋升为一级师范的,要更好一些,而其他专业的师范生,和由师专升为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传统的技能教育就差很多,他们更注重理论,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管理人才,考研究生和进行理论研究无疑是高水平的,但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可能就差一些。甚至个别的学校只有条文,只有制度,而缺少施行。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本科组每年都要召开两次以上的年会,讨论和制定小学教育本科层次的发展策略,同时展示各校的技能水平,进行评比。但其他的专业,很难见到全国性的发展策略会议,讨论技能训练方面更是凤毛麟角。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师范教育阶段,培训师范生的技能至关重要。而用什么模式来加强师范生的技能培训,怎样更好地实现“提高师范生技能水平”的目标,则是各个高校自己的特色,需要总结,以便推广。

 

2 模式的构建

 

什么是模式?字典中的解释“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一个设计较好的模式是这个领域某一事项完善成熟的标志,意味着可以推广使用。本文是教育定性建模的一种,是通过实施形成了自己的训练模式,再总结归纳,形成一个可借鉴的材料,供大家参考使用。本文“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模式构建”,来源于辽宁省教改项目,该项目立足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本学院现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六个师范类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一个非师范专业。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指六个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而在这六个师范类专业中,也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历史传承,构建不同的训练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施行。其中0.5是指每天早晨半小时的技能训练,从早晨7:30至8:00,我们称之为早检。早捡内容包括普通话、写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国学、儿童歌曲五个方面,每天进行一项。而6指的是教学计划中开设的6门技能课程,包括口语、写字(毛笔字)、音乐、钢琴、简笔画、教法。这种模式是全体学生技能训练的计划,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些训练不能满足其要求,他们需要更多的训练机会和展现自己特长的平台,因此,我们成立了各种特长活动小组如儿童文学创作、书法、故事城堡等,目的就是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表现,发挥特长,从而带动一般。但这是一个非常态的内容,只是针对有兴趣、有需求的部分学生,所以并未归结到训练的模式当中。

 

2.2 模式二:0.5+6+X

 

该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施行。其中0.5+6部分与学前教育专业训练内容完全相同。小学教育专业在0.5+6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验师范生基本技能的缺失,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强化。小学教育专业2015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在第七学期,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教师技能的重要性。“X”的内容是第八学期开设“书法、美术、舞蹈、声乐、英语、科学实验、科技辅导、儿童文学与创作、儿童心理研究与咨询、课件的开发与应用”10门技能训练选修课程,每名学生在10门课程中必须任选1-3门自己感兴趣、有基础或感觉需要加强的能力课程,加以强化训练,借此增强基本技能。此项内容不占学分,相当于课外特长活动小组,是学生需求的补充。

 

2.3 模式三:0.5+3

 

该模式主要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四个专业施行。这四个专业从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早捡制度,完成0.5+3中的0.5内容,即每天7:30-8:00技能训练,时间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同步,但他们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训练的内容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四个专业在2015级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把早捡列入到课程设置的集中实践环节中。与计划中开设的3门师范生基本技能课程——口语、写字和教法构成0.5+3的模式。目前,这六个专业,三个模式正在实践中运行,互相借鉴,互相促动,使师范学院的学生技能训练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体系。探索新的、适合师范类学生特色的技能训练模式并加以实施一直是学院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2005年以来,我们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坚持实行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为此先后出台了《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实施方案》《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前5分钟安排规定》等多个方案与实施计划,并坚持实践,经过了多年的打造,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模式已基本定型。

第6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集中实习;现状调查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师范生成长、完成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1,2]。为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明确提出要“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制订教育实习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工作规范,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监督、实习后有考核评价。建立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3]因此,了解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基本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策略,意义深远。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工具

为增强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能力,教育学院对本院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分散实习模式改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并于2015年10月12日至11月6日完成了2012级小学教育班到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中心学校为期1个月的教育集中实习。为了解2012级小学教育班教育集中实习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班的全体同学及其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种,学生问卷共26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实习的态度、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实习效果等方面,教师问卷共9题,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实习生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各种技能运用的情况、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等方面。

二、2012级小学教育班教育集中实习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实习生实习基本情况。

2012级小学教育班共有学生55人,男生7人,女生48人。隆阳区金鸡乡中心学校地处隆阳区东北角的历史文化名乡、省革命老区――金鸡乡,下属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育德小学、东方小学等八所小学,考虑到实习生人员分配及实习过程中的交通便利等问题,2012级小学教育班实习地点分别为金鸡中心小学、育德小学和下沙河小学,在各实习点实习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1人,12人和12人。实习的实习内容包括教育见习,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科目的教学、班主任工作、作业批改、校园文化建设、课后辅导学生等。据统计,实习期间,有7.3%的实习生听课总课时数为15节至20节,有92.7%的实习生听课总课时数超过了20节;有7.3%的实习生上课总课时数为10至15节,有14.5%的实习生上课总课时数为15至20节,78.2%的上课总课时数超过了20节。

2.实习生对待实习的态度。

83.6%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16.4%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说明实习生都认为实习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很重要。因此,在实习期间,仅有18.2%的同学因为生病、参加会计考试等原因请假,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按时参加实习。

3.实习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

58.2%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对实习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之处进行认真指导、讲解,32.7%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对对突出问题做指导,仅有9.1%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只做一般指导。在实习生授课过程中,90.9%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积极有效帮助实习生完成教学任务,仅有9.1%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没有指导或指导的效果不佳。这些都说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是很重视的,对学生的指导比较认真、效果良好。

4.实习生在教学、管理中技能的发挥及存在的困难。

在“普通话、板书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管理技能、提问和强化的技能和研究教材的技能”中,绝大数实习生都比较能熟练运用这些技能,但实习生在课堂组织管理技能、提问和强化的技能和研究教材的技能中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大部分实习生认为自己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能、组织活动的技能、组织培养班集体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的能力发挥得还不错。92.7%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过程中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学专业术语不够准确;课堂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课堂纪律控制力度不足,对一些突况处理不完美;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时间掌握不好,重难点拿捏不准,板书技能不足等。

5.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及实习成效。

全班55名同学都认为教育集中实习对其自身教育教学技能有所提高,96.4%的实习生对此次实习活动感到满意。对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有45.5%的实习生能按时、较好的完成,52.7%的同学基本能完成,仅有1.8%的同学感到有时候完成不了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大部分实习生能完成相应任务,把教育集中实习做好。

6.实习高校实训课程设置、实习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在“你对所就读的学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有何看法?”一题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少,实践训练不够;理论性强,脱离实际”,同学们都喜欢以“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和专题讨论”的形式来上教育类课程,并且认为大学期间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小学教学现状,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在实习管理方面,学生实习的地点有三个,可带队教师往往只集中在金鸡中心小学,很少到育德小学和下沙河小学看望实习生,因此学生希望带队教师数量可适当增多,每个实习点都有带队教师。其次,实习生们还比较关注实习经费的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实习补助。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实习指导教师基本情况。

2012级小学教育班的55名同学的实习指导教师是来自于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和育德小学的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共49人,^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在11节以上,有30.6%的教师周课时量达到了21节以上,教学任务比较重。除了上课外,实习指导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中队活动、学校财务、寄宿生管理、教研等工作,业务比较繁忙。

2.实习生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各种技能运用的情况。

在“普通话、板书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管理技能”中,绝大数实习指导教师都认为实习生能较好运用这些技能,但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提问和强化的技能方面,实习生还需要加强训练才行。在班主任工作所需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能、个别教育的技能、组织活动的技能、培养班集体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的各项能力中,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认为实习生基本掌握了上述能力,但能达到熟练程度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实习期间,您觉得实习生最常面临的困难是什么?”这题中,42.2%的实习指导教师认为是“学科教学法知识方面的欠缺”,26.5%的实习指导教师认为是“教师基本功方面的欠缺”,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在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法的训练方面还需加强。为此,实习指导教师建议高校应该加强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多让学生听课,多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实习指导教师也希望高等院校能派一些专家到小学进行公开示范课展示,开展先进教育理念方面的讲座,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等。

三、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育集中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实习点的指导教师反映最多的就是实习生在粉笔字板书、汉语拼音、笔画笔顺的书写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部分实习生自己也承认,在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上存在问题,一些汉字由于书写习惯,笔画笔顺存在错误。在学科教学方面,学生普遍感到吃力的是由于对教材不熟悉、对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不了解、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不熟悉等原因,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与预期设计存在很大出入,从而使课堂陷入僵局,教学效果不佳。在管理班级时畏畏缩缩,组织班级活动时不敢放开手脚,对实习指导班主任的依赖性比较大。

(二)教育集中实习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实习效果有限。

通过1个月的集中实习,教育学院发现在教育实习管理方面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和实习经费的使用方面。由于教育学院师资力量有限,教育学院每天只派一位教师带队,要求其负责了解到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和育德小学三个实习点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然而,大部分带队教师主要集中到金鸡中心小学,选择学校单一。学院要求带队教师随班听课,必要时可以为实习生提供一些指导。然而,部分带队教师由于对基础教育不熟悉,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对实习生的指导能力也十分有限。另外,由于教育学院第一次进行教育集中实习,学校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教育实习经费使用及管理办法等文件条例,因此,这次集中实习活动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经费的提前预借,对实习工作的经费使用存在一些问题。

四、提高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集中实习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做好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是教学的基本技能,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这些技能。虽然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有相关的课程,如“三笔字”、“教师口语训练”、“书写规范练习”、“美术”等,但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为完成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训练的时间有限。“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行”,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今后想走向三尺讲台,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增强自身教学基本功。教育学院也可以组织一些“三笔字比赛”、“板报设计”、“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针对实习生普通话不标准、汉字书写存在笔画笔顺错误等问题,在学生实习之前,可以组织班级同学提前了解小学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的教材,要求实习生会读课本的文字内容,会写生字表里要求的汉字,为实习做好坚实的基础准备。

(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学院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开展“经典作品诵读”、“教学简笔画”、“少儿舞蹈”、“三笔字”、“经典儿歌大家唱”等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保山学院周边的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小学进行参观、观摩课堂,义务支教、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小学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登台授课、管理班级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知识内化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感知小学教育现状,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提供机会,从而增强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实习指导能力。

(三)完善教育集中实习管理机制,提高教育集中实习实效性。

为保障教育集中实习的顺利实施,在开展实习活动之前,教育学院会撰写工作方案,并进行多次讨论后最终定稿。通过这次的集中实习发现,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改进:在实习之前应该成立实习工作小组,明确组员的分工,特别是应该有专人负责实习经费的管理,提前到学校计财处预支经费,保障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在安排实习生的带队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性、责任心、工作能力等因素,明确带队教师工作职责,必要时可以对带队教师尤其是青年带队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工作的培训,提高其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集中实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明建利,陈新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4, 30 (3):105一108.

第7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一、以“三性”为基础———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特色

专业特色的构建首先应以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条件等实际而实施。目前,尽管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模式有很多种,各校的培养目标也有不少差异,但最终目的为了培养熟知儿童生命特性,具备一定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小学教师是一致的。基于此,该专业特色在共同具有师范性的前提下,必须彰显以下“三性”:

(一)儿童性

所谓儿童性是指该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等方面以科学的儿童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促进儿童健康幸福的发展,培养具有童心童爱童趣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及专家的特征综合。这是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小学教师工作对象是6~12岁的儿童,为此,小学教育专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中的重要内容。教育观是受制于儿童观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念,如果没有自觉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它便会自发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儿童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从西方现代儿童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儿童教育或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儿童观的现代化;同时,儿童教育或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半应当是儿童观的变革。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所遭遇的困难来看,儿童观的现代化是我国儿童教育理论发展或基础教育变革的瓶颈。要想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小学教师,首要是培养现代儿童观。改变我国传统文化中以成人为本位的,蔑视儿童文化现象,树立“儿童是人类之父”的儿童本位观,做到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其次,学生了解儿童生命发展的科学知识,掌握其基本规律的需要。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其生命发展是有规律的。就目前人类科学已掌握的知识有:儿童学、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化、儿童卫生学等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在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儿童教育中,促使儿童健康幸福的成长。也是唤醒学生的儿童精神的需要。一是认识儿童精神的特征。充分认识儿童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拥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整体混沌性、潜意识化、诗性的逻辑和游戏性,构筑起童年特有的成长旅程和文化世界。照应于儿童独特的精神与文化世界,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一种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一种童性化和充满诗意的教育。儿童教育之培育精神的一切价值实现首先便有赖于儿童教育自身与儿童精神、童年文化的相互契合和融会。[1]因此,儿童教育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使命只能是呵护儿童心灵、善待儿童天性。二是在理性支持下坚持儿童精神,如热爱生命、充满希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发展力;活泼快乐,充满好奇、梦想等;纯真无忌,用客观存在的一切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本来认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使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有了极大变化。在教育教学中彰现儿童性(或童性、天性),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也是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基础。

(二)综合性

综合性源于综合课程,是指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这里指该专业在确保学生拥有某一学科专长、能够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前提下,将文科与理科等多种学科综合设置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知识,掌握其他多门学科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实现一专多能。综合性特征来自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特点,无论哪个学科的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自觉地将问题专门化,或者分割成不同的专门领域来提出和解决问题,那是成人才有的事。”[2]40-45而在儿童的眼中,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论面对哪门学科的老师,他们都会提出跨越学科的“十万个为什么”,应对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在总体上要达到‘面面俱到’,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关于人自身的知识,都应有广泛的涉及,同时要求在知识体系内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达到对主客观世界有一个总的把握。”[2]40-45因此,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行综合培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要务。该专业的综合性也是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提倡打破学科界限、跨领域综合学习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举措是:一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二是在各门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旨在沟通学科内外联系,拓展学科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科的坚壁已被打破,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有三种,文理分开型、学科方向型、综合型,无论哪种模式,学生在主修语文、数学或英语等专业知识外,均要选修音乐、舞蹈或美术等课程,以提高其审美修养、丰富各门学科教学手段。这样设置课程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专业的综合性。

(三)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是指该专业以培养学生从教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基本取向,就是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也应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这一特点是由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是师范性集中体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为其终身发展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而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对象性活动与交往性活动。教师所从事的这些活动都是具体的和行动性的工作,因而教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专业。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更具有高实践性。在小学教育以及小学生的成长中,小学教师的作用,即“向师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方面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教师是实践工作者,但他们不是一个经验性的实践者,而是一个专业性实践者。也就是说,教师所从事的实践不是简单照搬和模仿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的做法,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学术性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性,需要接受专门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和训练。[3]“如果把教师知识比作冰山,实践性知识就是冰山水下的部分。它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4]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该专业突出的优势,是构成其专业特色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实践

以“三性”为基础,突出特色应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追求的目标。无论是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都要致力于“三性”的培育,凝聚合力。下面以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谈谈我们以“三性”为基础的专业特色建设的做法。

(一)重新确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与高师培养中学教师的各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同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专业,但是由于小学教育本身具有儿童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要求小学师资必须具有童性与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的形势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以学科划分为标准的单一学科专业的设计,跳出了高师单一学科专业培养的传统框架,强调要架构多种学科知识体系,加强基础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有机融合,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突出学科教育的儿童性、综合性,强调较强的教师教育理念及实践能力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专业指向并非某一学科,而是某一职业的综合性要求,即小学教育专业明显的综合性及儿童性是其专业定位的特色。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的特殊性或特色,这与中学教师的培养指向某一学科的学科性有明显的不同。依据上述专业定位,我们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熟知儿童生命发展特性,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新型小学教育工作者。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实施效果看,这个定位与目标确定是合理的。

(二)构建科学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建立了以儿童生命力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取向。为了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三性”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变过去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为以儿童生命力发展为取向的课程观。即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珍视生命、关爱儿童、具有儿童性的教师;知晓儿童生命发展的知识与规律,具有开发儿童智慧品质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导师、生活的管理者与学习的朋友。培养现代小学所需要的真正小学教师。为此,在课程结构中,我们加大以儿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模块的比例,增设了儿童学概论、儿童心理咨询、儿童文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家庭教育学等以培养学生以观察儿童生活、学习及解决儿童问题的教育科研锻炼等的新课程。

2.实行双轨并行的课程结构。要旗帜鲜明地将小学教育专业当做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色专业来加以建设,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内容,并建立以小学教育职业的整体要求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评判标准。改变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类专业为摹本来设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做法。把“养童性、重综合、一专多能”作为专业建设的宗旨和课程设置的根本性原则,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课程教学和以儿童学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双轨并行的课程模式。保证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

3.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确定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科学建构正式课程体系,又要特别重视开发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发挥隐性课程对于直接铸造影响学生终身的人品和专业情意、能力的无与伦比的潜在的教育作用,构建养成教育模式,努力开发创建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的潜在课程。

(三)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彰现“实践性”的特色,我们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特别注重通过教育实践课程,有效整合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目标管理模式,并将之纳入课程体系中。

1.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把过去教学计划中的24学分增加到32学分,将学年论文放在第7学期,并定为1个学分;保持了《师范技能训练》1个学分;采取“早接触、不断线、长流水”的在校四年每一个学期君要进行见实习方式;制订了《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出台了专业技能阶段性达标要求,严格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

2.分化实训环节。实践教学的内容更细化,教师责任更具体:我们将实训分为专业课训练、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师范技能训练等多种类型的实训环节,专业课实训落实在专业课教师,如课程与教学论实训就有本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实施;师范技能训练由师范技能教研室负责。

3.采取双导师全程参与实训模式:双导师,是指为一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其中,一个导师来自校内,负责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称为“校内导师”或“学术导师”;另一个导师来自校外(小学),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以促使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可称为“校外导师”或“实践导师”;全程参与是指小学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到毕业实习前四年,分阶段不间断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鉴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迫切需要既有学科学术背景,又有基础教育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大胆创新,合理建设“理论学术型”和“技术实践型”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学科学术水平与专业实践水平,建立大学与小学的密切合作关系、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几年来,我们小学教育学教研室的教师改变过去封闭自守的学术方式,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每学年,由于实践教学学分及教学班级的增加,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几乎都要承担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工作。同时,从2009年起,我们还分别同鸿都小学、城北中心小学等教师一起举行了“给小学教研注入活水”的活动,把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与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研究并指导基础教育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提高有效反思并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养小学教师的自觉性。二是通过每月举办的“学术沙龙”营造教师思考研究小学教育的氛围,提高学术水平。

2.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师队伍结构的配置上,突破只注重学历和职称的现状,大胆选聘人才。在现有教师队伍结构中,除小学教育专业专职教师之外,一方面,我们聘请其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如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莫雷、扈中平、卢晓中等为客座教授,以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教师做专业“实践导师”,承担某些共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第8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维度领域

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专 业 知识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

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专 业 能力

(九)教育教学设计

36.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3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8.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3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0.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41.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3.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44.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5.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6.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47.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48.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49.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0.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

第9篇: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

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首先从儿童抓起。小学要给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正在影响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从教育的本质、功能、机制去认真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学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并及时进行总结。换句话说,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学生应该自主、愉快地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其兴趣与活力的学习环境。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和意识的创新。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个性健全发展的引导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接轨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的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制度是保障,技术是手段,创新教本和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的创新,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创新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其标准是不同的。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标志的原创性成果。实际上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因为历时性和个人价值观多元性的影响,很难做到最大的客观公正与统一,总之,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引导的自发创新就是教育创新的根本,创新的目的要依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创新结构,从基础教育出发,寓研于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客体,以探索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乐于探求、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追根寻源的习惯,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的办法求得解决。要从根本上克服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保证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健康的进行,使之更好的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依法治教,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改革的基本方针,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向创新教育的改变,着眼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进一步培养大批跨世纪优秀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小学教师修养概论[M].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郭福昌.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衍喜.现代教育改革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