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科技专家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专家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专家管理办法

第1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请看来自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的访谈――

全面启动“13115”科技创新工程

2006年10月,陕西召开全省科技大会,确定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使科技大省成为科技强省”的主要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全省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主要方向。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介绍说,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必须紧紧扭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把立足点放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各方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基于此,省上提出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今年将全面启动。

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10个重点领域,组织 30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在重点行业和企业支持组建100个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形成全省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重点建设好50个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此,陕西将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力度,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以确保这一工程的稳步推进。

今年陕西省科技厅将提请省政府出台“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和《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改革和优化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形式;启动20家~30家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筹建工作,力争有10余家挂牌运行。

创新科技体制改革

两项改革推进科技体制创新一是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今年将提请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陕西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加快企业化转制步伐,稳步推进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二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反应快捷,强化监督,注重实效”原则,适时调整科技计划结构;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加强过程管理,逐步开展和完善绩效考评;继续引进省外专家参加重大项目评审,增加重大科技项目的财务和预算评审内容;完成科技项目信息库建设,逐步开展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及实施过程管理;进一步缩短项目申报审批周期。

完善三个创新高效机制 一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研发信息沟通机制等手段和措施,引导和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形成多层次的长效创新合作机制。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不同需求,建立分类指导、自主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增加奖励项数,提高奖金标准。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协调投资公司、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业界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将陕西列入全国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纳入证券代办系统试点,完善创业投资进入、运作和退出机制。

搭建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基础条件、中介服务等五大科技创新平台。

为此,2007年将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领域新建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验收5家~8家,为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创造条件;建设一批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支持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项目;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新建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力争达100个,建立星火110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新建200个星火科技110站点、50个星火学校、100个远程培训点,编印10套《农业实用技术问答系列丛书》,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传播、培训;推进6个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5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类专业型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评估和技术咨询、交易、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继续办好东西部经贸洽谈会和杨凌农高会等。

培育高科技产业集群

唐俊昌说,为了实现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目标,就要坚持以创新为灵魂,以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为核心,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今年,陕西仍将以高新区辐射作用为重点,加快西安、宝鸡、杨凌等国家级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支持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的科技平台建设,争取列入国家重大专项给予支持;推进咸阳、渭南高新区和铜川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大学和科研院所新建科技产业园区,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软件等优势产业,组织提高石油采收率、煤的深加工、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及产品开发、面向重点产业的应用软件、面向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和集成技术研究开发等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扶持和建设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农林科大、西电科大科技园等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使其成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与此同时,唐俊昌还介绍说,今年星火富民工程,将围绕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将支持小麦品种979列为黄淮麦区第七次更新换代主推品种;支持秦阳、粉红女士、蜜脆三个苹果品种成为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的替代品种;攻克果业、畜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取得20项重大科技成果。

重点实施粮食作物丰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与现代贮运技术、旱作农业与农田节水技术、农林生态安全技术、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陕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6项农业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

新建榆林沙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环西安特色果品科技示范园等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建5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关中优质小麦、渭北绿色苹果、陕北红枣等15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重点培育银桥乳品、海升果汁、八鱼油脂等20个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陕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特色产品的开发必须依赖特色技术的支撑。唐俊昌说,今年陕西将继续重点组织实施三大专项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开展大宗、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良种选育研究,申报地道中药材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以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中心为依托,研究陕西地道药材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完善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工程技术及其工艺的标准体系。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专项重点建设具有陕北区域特色、适应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煤、油、气、盐的开发,解决基地建设中的前瞻性、共性技术问题,促进煤化工产业链形成。

陕南突破发展专项重点支持机电、矿冶、中药、绿色产业及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促进陕南经济新增长。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唐俊昌说,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陕西的根本保障。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2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一、鉴定申请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市辖范围内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一完成单位向市科技局自愿申请。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已完成科技计划合同指标或自选科研任务;

2.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3.技术资料齐全,符合鉴定要求;

4.一年期内的科技查新报告。

违反国家和省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国家资源有破坏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项目不予鉴定。

二、鉴定受理

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鉴定的,由市科技局成果科受理审查,报主管领导审定。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五天内明确答复: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通知申请单位;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

科技计划外(自选)项目及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鉴定的,由市科技局先初审,后报省科技厅。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天内答复:同意上报的,经主管领导同意后,由申请单位报送省科技厅受理;不同意上报的,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

三、组织鉴定

受理部门同意鉴定的,应按照确定的鉴定形式组织鉴定。会议鉴定规定如下:

1、时间地点:时间由组织鉴定部门确定,地点由成果完成单位自定。

2、聘请专家:市科技局组织鉴定的项目,按照《市科技专家技术委员会专家使用管理办法》,由成果科提出所需专家申请、计划科和纪检监察室从市专家库中抽取,报局主管领导或纪检组长审核确定;省科技厅委托鉴定的项目,市科技局提出专家名单,报省科技厅确定。

专家咨询费应在鉴定意见形成后,由组织鉴定部门人员按500元/人天发给,经费由成果完成单位支付。

3、鉴定议程:一是成果单位以PPT电子文件形式进行技术研究汇报;二是现场考察或观看演示;三是专家质疑与完成人解答;四是成果单位人员回避,专家讨论鉴定意见、五是鉴定委员会主任宣读鉴定意见。

四、颁发证书

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市科技局组织鉴定的直接颁发鉴定证书,省科技厅委托鉴定的,市科技局审核签批上报,由省科技厅颁发鉴定证书。

第3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2007年科技工作三大战略任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5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的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特别是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机制等。

提升五方面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2007年科技工作亮点频闪

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许多新办法和新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实施16个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今年要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项重大专项。

据悉,为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将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还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为更好地解决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合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紧迫性问题,科技部将在确保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

据悉,这批重点科技专项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重点专项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筹建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技计划中仍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此外,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和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将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重点解决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业生态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同时,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要突出节能、降耗主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

同时,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

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据悉,今年将完善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

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

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2007年科技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据悉,今年在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继续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开展科技经费使用监督检查

全社会科技投入越来越多,科技经费监管力度也要相应加大。2007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

建立落实配套政策的联动协调机制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要加强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

为进一步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科技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家计划向地方和行业延伸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为抓手,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将承载更多“使命”。

为加强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的衔接,今后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将会同地方组织实施一批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将其列入省部会商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为加强行业科技工作,今后科技部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基本着眼点,通过科技规划和计划,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点。据悉,今年进一步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

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第4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1、超预算范围列支其他经费

首先,农业受不可控力影响较为明显,如:天气、温度、湿度、病虫害的防治情况等,这些大部分不能人为控制,由此造成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其次,农业科研人员缺乏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仅仅关注项目经费总额及最终完成情况,对于执行过程中哪部分需要多少经费,缺乏分部了解,项目开支的随意性较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有外单位、外省、市的其他科研单位参加,参加协作单位预算编制缺少必要的控制。

2、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

农业科研院所,在会计规范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如:缺失重要的附件清单,开据材料费、咨询费、劳务费等无具体明细清单;个别科研院所还会出现发票与附件不符的情况,如开据资料费发票,实际报销的为专利论文奖励等。

3、支付劳务费、分析测试费没有签订合同或协议

部分科研院所开据劳务费、分析测试费发票没有签到相关的合同协议。无法判断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测试化验加工费用如果是委托外单位完成的,必须签订合同或协议。

4、对协作单位缺乏必要的控制监督

农业科研项目多为跨单位、跨行业、跨省市,需要各单位合作完成,而主持单位多将协作经费直接拨入参加单位,对其如何开支缺乏必要控制,参加单位存在不能按项目预算执行的情况,经费开支的随意性较大,对于主持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审核其账务的配合程度较低。

5、农业科研单位自筹资金落实较为困难

农业科研单位多为全额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为财政拨款,而农业科研收益缓慢且科研存续时间较长,但为了申请科研项目往往在编报项目预算时加入自筹资金,而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来源又无法满足相关自筹资金的要求,就会出现虚报资金、夸大预算、科研项目之间、同一主持人在不同项目之间,重复相互利用自筹资金从而变相弥补配套资金不足。

6、超标准计提所管理费

部分单位以提取科研经费管理费为名,超标准计提。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新财教〔2009〕133号“第三章项目经费开支范围第十一条(十三)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燃料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严禁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的规定严禁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管理费应采取根据该项目管理费用实际发生额分摊方式,不应直接计提。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1、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控制相关支出,在课题执行期间如要变更,请按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新财教〔2009〕133号第二十条第二款“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人员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单位财务部门备案;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承担单位上级主管科技部门同意后报科技厅批准”的规定。

2、严格按规定、按用途及时使用资金,做到开支有预算、报账有依据,核算应规范,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领导管理、决策服务提供真实的依据。

3、将财务科研管理与项目科研管理有机结合。有计划的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特殊性、时令性、季节性必须将财务科研管理与项目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加强财务和课题组之间沟通、协作和配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对经费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农业科研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必要的财务相关知识,严格按照科研项目合理需求,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的编报预算,细化项目具体到每个会计科目,努力提高农业科研财务管理水平,并与本单位财务部分及时沟通,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的准确性。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前要给予合理的建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也要严把资金领用和使用关,对现金使用要进行必要的额度限制,严格合法票据使用,严肃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严处蓄意用假票、伪造票据报销的恶疾劣行,财务部门要尽职做好原始票据的鉴别和查验,杜绝违规票据进入核算流程。对于参加单位定期进行相关财务检查,加强对外单位项目资金控制,可以委派内部审计人员到外单位进行跟踪审计,杜绝由于距离较远缺乏必要控制。

强化项目主持单位和项目参加单位的职责,项目主持单位是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课题预算调整审批程序,财务验收申请,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及时按照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最后,项目主持单位还要对项目的执行力、结余资金等进行相应的控制。这不仅需要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高相关的财务水平,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预备必要的科研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4、完善自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自筹资金后续管理

第5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电力物资 班组管理 人员素质 应对措施

引言:在电力企业同业对标工作中,以电力物资专业创建标杆班组具有最具难度。下面就以我公司物资专业履约班组创建标杆班组的过程,谈一下电力物资专业创建标杆班组的难点与对策。

正文:

1.、难点分析

1.1基础管理不规范,专业资料记录滞后。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资业务流程已经发生改变,现有的规章制度已经出现与实际管理不相符情况,急需规整和修订。同时,由于专业管理的不到位,相关班组管理资料往往出现滞后情况,以致出现事后补填记录、编造记录等不良情况,以致严重影响专业班组的日常管理。

1.2惯性思维蒂固,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物资专业员工岗位流动情况较少,导致员工惯性思维较为明显,在廉洁自律、风险排查方面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基层无风险,以往没出问题,现在就不会出问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1.3人员年龄老化,新技能不能快速应用。

全省电力物资专业员工普遍年龄偏大,其中我公司物资专业员工平均年龄就已达50岁以上,其中40岁以下的员工仅有2人。老员工往往对新技能不能及时掌握和应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智能信息设备的应用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1.4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物资集约化的深入推进,上级物资部门业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日趋提升,现有基层物资专业队伍已明显感觉到工作的吃力。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仅从员工学历机构分析,以我公司为例,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总人数的10%,由于高学历人员偏少、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偏低,在管理创新方面往往出现意识不强的情况。

1.5廉政风险明显,缺乏道德文化氛围。

由于物资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涉及物资招投标、物资调配等工作环节均存在廉政风险,如何形成廉洁自律的道德文化氛围,让员工自觉遵守专业廉政纪律是做好班组文化建设的根本。

1.6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情况突出。

目前,全省物资专业队伍结构普遍出现人员结构不合理情况,即:50岁以上人员居多,40岁以下人员较少,50岁-40岁人数适中的情况。员工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已经十分明显,这种人员结构如不及时进行人才补充和培育,势必将导致出现人才梯队的缺失,从而严重影响专业的基础管理。

2.、应对措施

2.1健全制度抓基础

一是完善科学管控体系,实现班组管理标准化。从建章立制入手,明确岗位工作标准和职责范围,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细化服务标准流程。我们先后修订完善了《物资管理办法》、《物资到货验收管理办法》等十余项管理办法,初步建成物资集约化管理制度体系。二是优化工作流程,促进班组管理规范化。创新实施了“一图三卡”(一图指履约流程图,三卡指合同签订监督卡、产品质量监督卡、履约服务评价卡)的管理模式,确保整个履约过程透明规范。三是搭建管理平台,实现班组资料信息化。积极应用“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归集整理班组管理制度、班务资料记录、指标业务统计等文档资料,实现了资料微机管理、信息网上传送、监督考核透明、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2.2落实责任抓安全

在安全建设方面,制定班组安全目标,明确安全责任分工,签订员工安全承诺书,制定物资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防控措施,确保服务场所安全。

2.3实用实效抓技能

建立培训需求制度,针对班组成员不同需求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员工服务能力。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开展ERP、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培训,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集团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普调考,达到“以考促学”目的。二是开展“大讲台”活动,以“人人上讲台,个个当专家”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现场培训紧密结合,提高员工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全员参与抓创新

发动全车间各班组人员,共同开展合理化建议、QC及“五小”活动,立足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及服务革新,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成果”,其中班组撰写的《“三集五大”下的物流体系建设--“广洲工作法”》入选公司典型经验库并被推荐到集团公司参加评比,电力家政QC小组《缩短物资合同签订时间》成果获得公司高度评价,两项科技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2.5道德激励抓文化

创新“廉洁是根、服务是本”班组文化理念,提出班组“不让工作差错和失误在我手中发生,不让我的工作影响单位的荣誉和形象”的班组愿景,明确创争思路和目标,努力打造优秀创争团队,实现班组文化与服务的完美融合。首创的员工格言墙,根据每位员工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设立员工物资管理格言墙,帮助员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班组文化走廊,将物资供应工作中的方法、经验、创新成果、名言警句以展板的形式悬挂于走廊,时刻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读书角,将各类报刊、杂志、书籍汇集在一起设立读书角,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2.6阶梯培养抓队伍

重视对班组后备人才的培养,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巩固安全基础、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持续开展导师带徒、党员“一带二”等多项活动,建设班组人才梯队。结合员工实际和专业背景,把青年员工的技能培养和个人职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和常态性工作,努力为青年员工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充分发挥青年员工学习能力强、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优势,为青年员工的快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使青年员工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激发班组工作热情。

3、.效果检查

3.1班组基础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据统计,2012年我公司物资履约组共组织履约协调1万余宗,到工程现场服务三千多人次,履约协调通话日均50余次,及时完成枣庄“5205”、“村村强网”等工程的供货任务,确保了公司“两率”提高。

3.2物资质量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全面加强物资质量监督力度,组织抽检507次,关键点见证18次,对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全部进行跟踪、评估,并及时监督并督促供应商整改,确保了采购物资质量。

3.3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第6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制造业人才培训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第7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一、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突破

1、实施科技专项。重点在热带生物、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组织科技攻关,力求取得突破。

2、多渠道增加自主创新投入。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更大支持。组织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研发投入超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8000万元,省本级财政2500万元。加大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度,企业R&D投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超13亿元。争取落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更大支持。

3、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组织编制可研报告,争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扶持。推动中石化、武钢等一批大型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并争取有1家以上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建立国家热带作物种质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海南省大型科学仪器网络共享平台。指导国家级灵长类海南猕猴实验动物种源基地项目建设。整合资源,筹建海南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5、做强林科所、工科所,逐步向科学研究院发展。加强高等院校科技工作,发挥其基础、骨干作用。

6、加强科技园区的指导建设。完善政策,推动海口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建设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争取通过国家验收。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园区核心区科技成果示范及产业化基地。指导和推动中国三亚农业科学城建设。实施科技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7、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加强跟踪检查、统计分析和总结宣传,发挥科技项目的作用和效益。

8、组织开展“双大互动”,加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

9、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与东盟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组织参加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申办中国—东盟药用植物保护、研究和利用研讨会,筹备在海口举办的泰国食品技术展览,开展海南与东盟区域科技合作中专利战略研究,加强海南与东盟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接待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代表团。协助中国科学院举办第三届中日科技政策与战略高层论坛和世界光学大会。协助海南大学举办亚太力学国际会议。此外,组织实施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继续实施、跟踪管理中泰、中巴、中欧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对外科技培训,邀请中外科技外交官来琼开展科技交流。

10、加强国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具体落实我厅与广东省科技厅签订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等科技合作。

二、科技产业发展有新突破

11、实施火炬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加强指导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产品的认定和考核工作。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接待日工作。举办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发挥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会作用,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活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产品优惠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监测统计分析。开展创建节约型高新技术企业标兵活动。

12、实施星火计划,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争取20个以上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建立和完善冯家湾虾苗星火产业带、澄迈福山热带水果星火产业带、乐东-东方香蕉星火产业带和三亚-乐东热带兰花星火产业示范带等,构筑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带。

13、建设省南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基地,推动我省南药科技产业发展。

14、加大浆纸林高产、抗风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推动浆纸林科技产业发展。

15、加强对全省科技招商的统筹组织、动态分析和跟踪落实。做好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等科技招商工作。

16、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提高效益。

17、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大支持,力争超过1000万元。做好项目跟踪、检查。做好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组织落实。

18、实施省十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程项目。加强跟踪管理,指导示范点工作,编发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宣传。

19、做好省科技奖励工作。争取改革完善省科技奖励办法。

20、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推进农业科技服务“110”建设有新突破

21、落实全省农业科技服务“110”现场会精神。加快服务站点建设,扩大覆盖面。

22、加强已建站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争取全省建设100个标准服务站。

23、完善指挥管理、智能网络、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四大系统,扩大视频站点50个以上,实现指挥中心、服务站和专家服务团之间的联通。

24、开展土壤营养诊断与施肥工程,建立数据库,完善充实863智能农业专家系统。

25、加强服务站点的动态管理,做好信息及分析统计工作

26、建设琼海、儋州农业科技服务“110”区域指挥中心。

27、落实国债项目资金。积极推动市县政府将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28、争取企业加盟,筹建省农业科技服务“110”集团公司,逐步实现连锁经营。

四、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新突破

29、开展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推动市县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指导市县推动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

30、做好与澄迈、万宁、琼中等市县共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工作。

31、实施国家和省科技富民强县(市)行动计划。指导琼海、儋州开展国家科技进步试点市工作。

32、建设科技示范村。积极探讨和推动农业科技服务“110”与创建文明生态村有机结合,建设100个科技示范村,促进农村科技水平提高。

33、推进科技联结活动。总结推广陵水、保亭等县经验,抓好东方市大田乡联手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科技工作。

34、加大农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科技下乡,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20万人次。

35、加大对海南省农村十大科技致富能人宣传力度,促进农村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崇尚科技致富的社会氛围。

五、科普工作有新突破

36、办好第二届海南省科技活动月。

37、完善海南虚拟科技馆首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充分网站内容,完善网站版面,增强网站美感、趣味性。新建工业馆、交通馆、航天馆、信息馆、能源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海南虚拟科学馆展示中心,扩大影响面。

38、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服务“110”平台开展农村科普活动。

39、充分利用发挥国家和省科普基地的作用,加强指导管理,提高水平,使其逐步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

40、与新闻媒体加强沟通与合作,创办科普专栏(题),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41、办好《大科技》等科普刊物,扩大科普宣传阵地。

六、专利工作有新突破

42、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和宣传培训力度,力争全省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增长20%,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43、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举办大型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文艺会演等活动。举办培训班,指导企业、高校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建立全省专利信息采编队伍,加强省知识产权局网站建设和专利政务信息工作。办好中国知识产权报海南联通站。

44、做好专利行政执法。落实《关于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规范执法管理。在商品流通领域开展查处冒充和假冒专利执法行动,评选10家无假冒专利商品商场。

45、大力引进专利。完善省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筹建全国专利技术市场海口中心。筹备*年中国(海南)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和产品博览会。收集、编印、专利技术信息,举办专利技术推介会。

46、强化专利实施,提高专利产业化水平。组织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争取引进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专利技术项目。做好第三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和省*专利试点工作。

47、组织举办第二届海南省十大专利发明人评选活动和全国发明人峰会。

七、科技体制创新有新突破

48、制订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实施扶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发展科技专项。

49、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科技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或备案工作,做好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审查工作。做好民营科技机构的统计分析和调研工作。

50、协调推进省属科研院所改革。推动和指导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增强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1、继续开展科研体制创新奖评选活动。

八、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有新突破

52、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53、研究提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意见。并切实组织落实,主动做好全省科技大会的准备工作。

54、争取《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并通过审定。

55、制订实施《海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56、加大科技宣传。加强海南科技在线网站建设,发展壮大全省科技信息员队伍。在海南日报等新闻媒体组织专栏,宣传先进典型。办好《海南科技》,完成《海南省科技志》编制。

第8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2008年我处共有12项责任目标,目前已完成4项,其它8项正在完成中。

(一)已完成的4项工作 2、完成继续抓好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工作,新建安阳、长葛、平桥等3个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围绕林业生态省建设,按重点林业工程类别,突出抓了新县、西峡、桐柏、灵宝、济源、陕县等9个科技支撑示范县(市)建设,对我省2000年以来承担的6个科技支撑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项目验收报告。按照年度工作目标,督促18个省辖市、6个扩权县新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60多处。 4、开展了 “河南省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调研工作。4-5月,组织专家深入到林州、济源、新县、西峡等地对黄连木、油桐、文冠果等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经座谈讨论和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正在开展的8项工作 2、切实抓好林业标准化工作,新审定林业行业标准1 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2个。

3、认真组织实施好林业科技“3386”计划,重点抓了科研、推广、标准化、科普等工作。组织“948”项目中期评估1项,申请验收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 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948”项目3项,总投资150万元。

4、认真抓好林业科技综合管理与改革,切实加强了对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严把项目申报、立项、检查、验收关,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

5、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平安林业建设年度工作任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科技成果评定、资金分配、项目推荐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6、积极做好“河南林业信息网”科学技术处相关栏目内容的更新工作,达到每月至少更新2次以上。

7、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认真组织参加政治学习,制定了《科学技术处2008年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认真落实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注意抓好廉政建设工作落实。

8、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2、认真做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技术需求,狠抓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研的7项科技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2项科技成果。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新争取2008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组建一个“河南省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使厅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

3、围绕中心工作,狠抓科技支撑。一是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印发了林业生态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与村镇绿化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模式》、《河南省当前优先发展的优良树种(品种)》等,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引领和支撑作用。二是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选派两批科技专家组织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三是转发了国家林业《科技服务“林改”行动方案》,使科技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处里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二(本免费公文来自,转载请注明)是随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实施,科技支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林业科技投入较少,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够充分。

二、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根据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安排,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继续抓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重点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

(三)认真抓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点是组织实施好2008年度国家、省科技推广计划项目,组织申报2009年度各级、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计划。

(四)做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重点是抓好“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河南鄢陵基地项目”的验收工作。

第9篇:科技专家管理办法范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创建科技强市”、“企业服务年”、“科技帮扶促调”等活动,根据省科技厅《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浙科发政〔2009〕24号)和*市委提出的“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实践载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通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我市企业升级、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等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我局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七、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加大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