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学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模式为理论+实验。理论课在教室里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方式,以逐个知识点的讲授为主;实验课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手一机练习。该模式的优势是节省教师资源、对实验设备的数量要求低。缺点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教师为中心、束缚学生的思维,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我中心在期末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21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3个问题是关于听课效果与时间的关系。将每次理论课的100分钟(2个学时)大致分为3段,将听课效果分为三种状态:状态一表示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够当堂理解、吸收、感觉不累;状态二表示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但是课后必须及时抽时间复习才可以真正做到消化吸收,感觉累;状态三表示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对于老师讲的新知识很难理解,感觉头晕脑胀。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前30分钟对新知识的理解、吸收、记忆效果比较好,如图1所示;之后40%学生的理解、吸收效果开始降低,如图2所示;最后30分钟里约30%的学生处于单纯抄录、死记硬背的状态,理解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明显降低,如图3所示。
调查结果和授课教师的观察基本一致:在理论课的开始阶段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引起充分的注意;而最后阶段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实验时还是总出问题。
原因很简单: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相对比较枯燥,传统教学模式中又采用了知识点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造成了学生越听思维越迟钝的现象。另外,实际教学中难免会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理论课和实验课不同步――理论课讲完后将近一周才能做相应的实验,这就更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将理论和实验融合在一起,全部在实验室进行。我们连续两年从一年级新生的28个班中抽取6个班级作为教学改革试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实证(即某个实际问题,又名案例)的描述引入情景,引出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将学生带入思考环境中,从而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新的知识点。通过新知识点基本功能的讲述,实现该案例的基本功能,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完善这个案例,从而引出新知识点的全部功能或各种用法,使得学生在主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而不是听老师讲解干巴巴的知识点。
在实验室环境下,我们边讲边练,通过实际动手编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下面以第四章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首先提出一个实例――软件中的身份验证,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如何知道该用户输入的帐号是否正确,无论正确与否都给出相应的提示)。如何给用户提示,就是新知识点Msgbox。接下来讲述Msgbox过程的最基本语法(只有一个提示参数),然后让学生完成该功能(判断对错并给出对应的提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这个程序(用户输入错误时应当有所选择,是继续输入还是取消,如果选择了继续输入怎么办,如果选择了取消又怎么办),从而引出Msgbox的函数形式,以及按钮和图标参数,接下来让学生完成上述全部功能。
在上面的实例中,虽然用到了IF…Then的单分支和双分支结构,但是并没有专门去讲解,只需要拿来用即可。这样我们就把Msgbox和简单的IF语句介绍完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只需要补充一下IF语句的注意事项(例如单行和多行书写格式等),就可以利用商场打折或学生成绩分档等实例进行多分支的案例教学了。
期末,对采用“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的197名同学进行同样的调查,结果如图4、图5、图6所示。通过统计发现学生对“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模式两者间的差异感觉是很明显的,详见表2。尽管每次课的时间长度为4个学时,是传统理论课的二倍,但是感觉非常吃力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
期末考试中,采用同一试卷的情况下,结果采用“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的班级比普通班级平均分高出5.6分。而且教师普遍反映采用“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和普通教学法学生相比,编程的思路明显清晰。需要说明的是,这六个班级是正常排课时被安排为两个班合班上课的班级,而非特殊挑选的班级,因此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可以代表普通学生的水平。而且授课教师同时采用传统模式和新模式对不同班级施教,因此也不存在教师水平的差异性。
总之,“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将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以讲述知识点为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注入式知识教育”,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思考,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为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式素质教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采用“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模式的一点经验和总结,由于实施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希望更多的专家和同仁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 2004,5:62-63.
[关键词] 网络虚拟环境; 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76-02
医学诊断是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实现基础性理论知识到临床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但受目前医学院校可用于诊断教学的资源限制,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些院校甚至把这部分内容推到了临床教学。诸多因素促使医学教育工作者寻找更为适宜的教学途径,以保证教学质量。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基于互联网络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网络化虚拟诊断教学环境进行医学诊断教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开展人机对话,发展互动式教学,成为解决目前医学临床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帮助医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提高诊断技能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剖析了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形式,并提出了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国内基于网络的医学虚拟诊断环境的教学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概述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源于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是集Web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简单说就是实验室教学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是虚拟实验室的进一步应用,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医学诊断的虚拟环境,学生通过网络终端进入虚拟环境,可以展开各种虚拟化的医学诊断实验,摆脱真实实验室的束缚,通过网络平台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提高临床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主要途径。
网络医学诊断虚拟环境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虚拟化应用系统,硬件方面主要指搭建网络平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交换机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虚拟病人病例数据库子系统、服务器端病例数据库数据控制逻辑子系统、虚拟客户程序及界面子系统、教学控制及诊断评估子系统和用户管理子系统。病人病例数据库子系统是网络虚拟环境医学诊断的数据基础,病人病例数据通过服务器端病例数据库数据控制逻辑子系统将病人的症状、阳性体征、检查化验结果映像到用户端虚拟环境的虚拟病人,学生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对特定的虚拟病人展开诊断,服务器端通过教学控制及诊断评估子系统完成相应虚拟教学计划安排和过程实施,并通过考核对学生的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过程进行评估和智能化总结。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采用虚拟化技术摆脱真实诊断实验室的束缚,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丰富了诊断教学的内容。传统的医学诊断以诊断实验平台为依托,受硬件资源限制,其实现的诊断内容少、可实践的病例简单,只能完成病人的简单的血压、听诊等简单内科检查。采用虚拟技术则可以虚拟各种诊疗设备和检查,并以病例库为依托,可以自由扩充诊疗内容。(2)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不需要硬件诊疗设备的投入,降低投入成本。诊断的虚拟化不需要消耗真实的材料和器材,降低运行成本。(3)网络平台学生自由接入,基于强大的服务器引擎可以提供足够容量的同时在线诊断实验需求,降低其资源需求。(4)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避免了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学生人身安全和仪器设备的安全潜在威胁。(5)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实验内容可以按照学生自身需求定制,学习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主安排。(6)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作为诊断教学的辅助或主要教学形式,将诊断的环境和过程仿真,并融合了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提供了较好的亲临其境的体验性、交换性和趣味性。(7)以病人的病例库为网络虚拟诊断的数据基础,通过病例库的扩充和更新可以实现较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虚拟化医学诊断的环境和过程,受虚拟技术和3D技术等的制约,以及控制逻辑和医学设备的难以实现性影响,不能实现全场景、全过程、全设备的虚拟。(2)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可以开发和利用带有传感功能的传感设备,使实验者产生类似真实的触觉、视觉、听觉等信息,但目前相应传感设备的研发还只是在起步阶段难以实现应用,这也是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不可能代替真实诊疗的原因。(3)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但网络的不限时、不限空间、不限内容等,其学习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学习效果难以控制,如何实现教学考核也是重要问题。
二 网络虚拟环境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
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医学教育投入的重点。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对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医学诊断教学的有效补充。如何开展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改革,作者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1 找准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的定位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其目标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医学诊断教学的虚拟化,其初衷是解决传统医学诊断教学在资源方面的限制,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是取代,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应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和职能,片面夸大或过度依赖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都是错误的。
2 合理制定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内容
传统医学诊断教学立足于基础,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则可以摆脱真实世界束缚,但不是无限制、无规律地随意制定教学内容。在摆正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定位的基础上,要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生自身需要合理地组织病例库,科学规划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减少传统医学诊断教学中的重复内容;注重诊断内容的网络化虚拟的可实现性,避免不可实现内容;依据诊断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难度过大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负面情绪。
3 多角度综合利用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既是一个诊断的虚拟化网络环境,也是一个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在教学中要实现其多角度综合利用,如可以作为传统诊断教学的实验前体验场所,使学生能提前预习诊断实验目标、内容,预知实验过程,并产生实验预期;可以作为文字性诊断内容的验证性场所;也可以作为多媒体教学中心的演示化教学案例等等。
4 注重网络环境下的虚拟诊断教学监管和考核
基于网络环境的以自我为主的教育教学形式,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学监管和考核。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是一种依赖于学生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松散型教学模式,学生登陆平台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都难以控制,如何实现监管和考核成为主要问题。现代化的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系统大多集成了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记录用户登陆时间、时长,并可追逐其访问内容而实现一定的监管,通过例如相应的在线考核实现简单的考核。但其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性较差,如何实现其监管和考核应受到重视,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制定内容的课下学习与课上考核相结合的形式。
5 实现与其它教学形式的融合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基于大型网络课程的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微课程等。每种理念或模式都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都有其各自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来设计和组织,在相应设计中如何实现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与教师采用教学形式的融合,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可在教学中录制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的微课程等。
6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创新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创新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实现由传统的医学诊断到广义诊断教学的创新。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作为医学专业化课程的基础课立足于诊断基础,真正的临床技能则需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基于基础诊断进一步学习,导致传统诊断教学枯燥。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内容的易于扩展的优势进行创新,构建广义诊断教学,使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既包含基础诊断也包括医院真实的临床诊断的虚拟情境和虚拟全过程。其次实现课程与时俱进的创新。诊断是一个经验积累和知识沉淀的过程,在过程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同样需引入吸纳新鲜事物为我所用,实现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h,邹文远,李胜. 在信息化诊断模式下对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2).
[2]张伟,张雁容. 对医学院校构建虚拟实验室的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19).
对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建设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于设计行业的重视也在不断的加强,我国近几年的环境艺术教育专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不仅在教育的方式上进行改善,还在相关的教学设计上吸取新鲜的形式进行创新。虽然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但是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在完善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不仅涉及到学生与教师,还有校方的相关建设以及制度方面。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散发性思维
关于我国的环境设计艺术的教学,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教学科目。也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渐渐的受到重视。并且自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兴起之后,渐渐的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并且人们对于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越来越多,并且很多的专家学者对于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散发性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以及探讨。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都是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一定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展还是课程的纵向发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性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否认,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1)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伸,这样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样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一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对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性教学不仅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对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恼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慢的引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大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能单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行设计。
三、结束语
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形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淡化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及传统的考试答案对于学生的禁锢,鼓励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及设计。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束缚。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发散性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威+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87-188.
[2]王莉莉+发散性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8):90-90.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信息化整合模式比较表
一、模式类型及程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接受”为主的接受式认知模式,也称赫尔巴特教学模式,后在我国盛行为“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的确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模式类型单一,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五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四种数字化学习模式,此外还有多媒体演示型、网络专题研习型,这些多样化、偏重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传统语文教学都是震撼冲击。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环境观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这显然是一种静态的教学环境论。现代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环境物质教学环境是“硬环境”,它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心理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内部各种人的心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无形的“软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心理基础。它由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教与学的形式等因素构成。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以后,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化教学设备成为教学信息的第三载体,各种特定功能的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使用。如语音室、音乐室、计算机房、视听室、多媒体教室等,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功能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使现代物质教学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现代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此外,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类的物质环境,还包括教学教学信息、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等要素。它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展开,教学环境中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发生变化。
三、教学媒体及作用的转变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中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媒体基本上是“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其中视听媒体还是缺少互动功能的单向传输,而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也只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用的辅助工具。在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学媒体正逐渐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多媒体+网络”转变。教学媒体的功能不再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而是多样化;不仅作为教师讲解和演示用的辅助工具,更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交流工具、成果工具。总而言之,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增进学习效果,扩充学习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互动、协作,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非传统教学媒体所能企及。正如Salomon描述的那样:“计算机只是一连串反应的导火线,是制作面包的发酵粉。”
四、教学方式及过程的转变
教学方式指各种教学方法的配合方式,甚至不仅包括教师进行教学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及整个教学组织的方式。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教学方式在重视教时更把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方法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教学过程也按部就班,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师生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活动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五、师生角色及关系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知识传递的权威,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学生在封闭的状态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师生、生生缺乏双向信息和多向信息的交流。在语文教学信息化整合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研究者;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角色则从机械接受知识的封闭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能动建构知识、操作认知工具、积极寻求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开放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他们将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发现、探索和钻研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角色的变化必然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六、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简单、内容浅显、层次较低等诸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有以下特点:①评价客体(对象)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于对教师所传授知识接受的数量有多少,掌握程度的深浅等为标准。新模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习者,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而对教师评价的出发点则从教改变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及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等,显而易见,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习者制定的。②评价主客体的多元化:传统教学评价主客体单一,忽视评价主客体的多源、多向的价值。新模式评价对象除了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与教学媒体,如多媒体使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等进行评价。同时新评价将教师、学生、家长等纳入评价主体的行列,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③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新模式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有时还可让学生的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等。④评价重过程和综合性:评价重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着重综合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融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程与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探索更新、更丰富的教学模式,这将是21世纪我国语文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创新的有力“生长点”。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空间结构图.转引自杨小徽.中小学教学模式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教育学卷:135.
[2]韩艳梅,倪文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3]康霖.现代教学环境构成要素与功能探析.
[4]王志刚.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
简单的说:“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就是利用网络进行地理教学。”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理教学组织形式,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网络的特性和资源,创造一种有意义的地理教与学环境。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扩大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自主空间。
二、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1.兴趣性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还能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这些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促进思维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交互性
网络教学实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学生通过聊天室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心得;学生和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交互,在互教互学中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主动参与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不能大胆发言,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网络教学的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平台。
4.全局性
传统地理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建立在网络环境教学上,则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5.灵活性和实用用性
学生通过网络课件依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测试题。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
三、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模式
1.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学习――网上协作――课题小结”五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图一)所示。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它保留了“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学习了知识和培养了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网上协作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网络教学结构
(1)自主式学习,又叫“浏览式学习”。对于想泛泛了解网络资源库中的个别地理内容,或者只是作为课后的一种延伸,可选用此法学习。
(2)程序式学习,是指学生按照老师预先设定的步骤和内容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合于基础知识较少,不能自主地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策略的学生。
(3)转化式学习,是指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在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每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构建,而教师是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否定传统教育手段
当我们在采用网络环境地理教学的时候,也许有了新的效果,意想不到的收获,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那么就断然和全部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常言说:“教无定法”,网络环境教学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的某些手段也是网络教学不可小觑的,比如:地理的挂图、地理模型、录像机、影碟机等这些操作简单实用是计算机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地理的教学也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段来互补,争取把课堂的效果达到最佳。
3.片面追求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我们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但也并不是片面追求学生的自主作用,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想的“放羊式”教学,这样既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达不到课堂预期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仍在不断改进探索当中,它的教学前景无可估量。怎样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发挥其优势,不断探索新方法来弥补不足,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突破,仍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煜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地理教学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2]李伯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初探.
关键词:慕课环境工程反思探索
慕课是一种开放性的在线课程,开放性、规模性,以及在线学习是慕课的主要特点。自“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提出,众多的慕课平台也相继出现,尤其是以优达学城、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的Coursera,以及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联合创建的Edx为主的在线平台,快速地震撼了整个教育界,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以环境工程理论的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加强对慕课环境下环境工程理论教学的有效探究。[1]
一、環境工程理论教学的现状
环境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在环境工程理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然以社会需求为核心,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特色,以社会环境为核心,加大综合性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以国家政策为核心,组建本土特色的专业人才队伍。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落实,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以宽专业、厚基础为标准拓展了人才的培养路径。[2]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核心。但是,在理论教学活动中,因教学资源、设备,以及场地的局限性,导致很多地区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课本中各种反应器的运行、污水处理工艺等,教师只能通过理论阐述去开展课程,导致学生在缺少教学实践的情况下,无法真正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慕课凭借互联网渠道,将名校开发的慕课课程提供给学生使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缺陷。首先,资源丰富是慕课教学的最大优势,学生能在慕课平台寻找满足自身要求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从基础慢慢学起。其次,高校教学联盟成为慕课最明显的标志,高校间打破了资源屏障,共享资源让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为学生营造了系统性的学习环境。[3]
慕课平台采取大数据分析与记录模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而且融入了社交理念,通过各类社交手段,冲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性,无形中组建了学习氛围浓郁的学习组织,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多元化、多主体互动模式的发展。同时,虚拟慕课学习社区充分地发挥出论坛的功效,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实现交流与沟通。因此,慕课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在慕课环境下,环境工程理论教学的思考
1.慕课教学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慕课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师要革新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学角色。首先,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收集,紧跟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强化信息化教学的处理能力,通过对资源的二次处理,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其次,立足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对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慕课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在环境工程理论教学中,慕课的有效应用
在环境工程理论的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人数较多,因材施教便成了一种理想模式,教学模式主要以板书、PPT为主。再加上教学内容繁多,且课时量较少的缘故,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学生在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抽象的理论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慕课教学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启发式,情景式教学为主要形式,包含了大量的图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简单地介绍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再充分结合慕课在线课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采取理论结合视频实践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感受,实现学生对工程现场的运行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掌握。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积极发挥慕课资源的教学优势,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健全知识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加入教学活动中,加强慕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检测,并对反馈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拓展教学内容,将慕课教学模式充分地融入传统课堂,实现课堂的合理创新,让慕课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促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校校园网的建设逐渐成功并广泛使用,使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并且信息资源处于开放状态。传统方法下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有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网络环境中大量的教育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样的网络教学突出强化了学生的主导性、教学交互和针对性等各项优势;网络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传统课堂突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导致学生出现依赖心理,缺乏积极进取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面对大量的资源,须根据教学目标主动寻求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网络环境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体地位,学生被迫地学习,没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而一个不太称职的教师可能会影响一群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这种不利影响有时候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现象。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对课程的讲解必须配合学生相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采用网络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网上有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图像和文字及他们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针见血的见解,让学生可以在学完一节课后去参考这些网上资料,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可见,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关系,师生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
四、网络环境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加速了虚拟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学生通进计算机或网络可重复地观看和操作模拟实验,得到感性认识。网络教学使传统教学法一些不能实现的教学方式得以实现,同时又能重复操作,反复练习,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另外网络化的环境下,信息量丰富,学生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因此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时,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学生往往会被网上的其他信息所吸引,容易迷失方向,出现迷航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
五、网络环境对课程教学的影响
中技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和协作性。计算机网络的通讯和共享功能,为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流、讨论环境和条件;互联网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较优越的环境。而网络环境中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可见,网络环境对课堂教学会产生较积极的影响。
六、网络课堂中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 增强现实;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87—05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源自虚拟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分支。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融合到真实世界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因此称之为增强现实技术[1]。增强现实技术综合了图像识别、空间定位、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处理等学科,将数字信息和三维虚拟模型精确地叠加显示到真实场景,创新性地实现了人机交互。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能力的提高,增强现实快速进入到大众视野,并在会展、营销、设计、出版、娱乐等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十大技术之一[2]。
一、引言
增强现实是近年来国外众多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之一。除了应用于数据模型的可视化和虚拟训练等领域之外,由于它能使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进行真实的互动输出,在医疗研究与解剖训练、精密仪器制造与维修、军用飞机导航、工程设计和远程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比虚拟现实技术更加明显的优势[3]。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也逐步展开。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儿早期教育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利用头戴式设备完成了一个增强现实的数学教学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眼镜在真实的空间中看到三维数学模型,并完成简单操作[4];2007 年Dunser与Horneker 以寓言故事作为学习内容并添加3D角色、声音及互动道具来观察5-7岁儿童如何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互动与合作学习[5];2011 年El Sayed等人设计了一款增强现实学习卡片[6]。国内教育技术领域一般集中在增强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方面,如李婷等的《基于“视联网”增强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7]和徐媛的《增强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8],多为宏观的描述性介绍,没有涉及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增强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教学媒体进行融合,以创设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满足对复杂抽象实验内容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互动协作的学习条件,便于学习者进行实时交互交流和深度沉浸,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增强现实的教育应用及
教学环境设计类型
(一)增强现实的教育应用现状
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哈佛大学的Dede等人[9]研究了基于AR 的课程学习模式,设计并开发了一个AR移动课程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ZhiYingZhou等人[10]开发了wIzQubes 娱教系统,采用AR 技术给儿童讲故事,其非线性的交互控制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日本的Kikuo Asai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1]。我国的浙江大学开发了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科技馆中的“基因剪刀”项目,对提高儿童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具有显著的效果。但从当前的状况可知,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多是单一的项目,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没有上升到综合系统的层面。
(二)增强现实教学环境设计的类型
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环境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两大类:针对传统课程教学环境的设计和针对实验课程教学环境的设计。马莉和沈克[12]构建的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外语教学环境是针对传统课程的教学环境设计;而沈克[13]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环境设计方面所做的研究,则是对相关实验课程的设计。在传统课程教学环境设计中,主要强调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提升学习者对复杂学习内容的认知水平,以及通过真实环境再现的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环境的不足。例如,增强现实外语教学环境对单词理解的认知水平和真实场景下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实验课程教学环境设计中,更加侧重于对复杂抽象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传统课程还是实验课程,基于增强现实的教学环境其设计核心是利用虚实结合、三维呈现以及实时交互的特点,弥补传统教学环境的不足。其主要技术特征则是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进行由虚拟信息到真实呈现的过程,主要包括:虚拟信息的识别、虚拟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虚实场景的呈现三个部分。但从目前来看,增强现实教学环境设计较多利用技术本身在单一层面的运用,而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实施。
三、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
(一)增强现实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 增强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
增强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摄像装置摄取使用者提供的识别卡片,捕捉卡片提供的信息、卡片的位置和活动情况,对捕捉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把摄取的真实图像信息和卡片识别信息经过技术处理后生成的虚拟3D图像一并通过显示设备呈现出来,通过使用者对卡片的触碰等,控制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最终呈现出现实场景和虚拟影像的实时互动叠加(如图1所示)。
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依赖于包括图像识别、空间定位、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像在内的各类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其中,图像识别技术识别使用者提供的各类真实信息,供计算机进一步处理;空间定位技术能够准确捕捉并识别卡片转动或移动的信息,为在投影平面中的映射位置添加虚拟信息提供依据;虚拟现实技术为建立一种同时包括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两种要素的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计算机图像技术则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正是有了多种相关技术的融合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才能将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物体、虚拟场景或相关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情境当中,将用户所感知的当前现实情境进行“增强”与“扩张”,按照用户的要求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内容实时叠加到视频流,将三维虚拟物体放进用户的环境中。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系统模型更具灵活性和真实感。用户通过增强现实置身于虚实难辨的情境中,自身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仍存在,这种交互方式增加了用户的沉浸感。
2. 增强现实技术的主要特点
增强现实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现实和虚拟的自然融合。将显示器扩展到真实环境,使计算机窗口与图标叠映于现实对象;让三维物体在用户的全景视野中根据当前任务或需要交互地改变其形状和外观;对于现实目标通过叠加虚拟景象产生类似于X光透视的增强效果。第二,虚拟图像以三维形式呈现。通过对识别卡片信息的技术处理,利用计算机产生三维空间图像,用户对虚拟图像的可操作程度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和自然,为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第三,现实和虚拟的实时交互。使交互从精确的位置扩展到整个环境,从简单的人机屏幕交流发展到将自身融合于周围环境中。交互性不再局限于具体明确的位置,而是扩展到整个环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真实活动调整计算机产生的增强信息。
(二)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架构
1. 传统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不足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有多媒体教学环境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能满足微格教学的需要。为了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往往需要被实况录制下来。传统的多媒体录制设备,只能单纯地录制视频和音频,无法多维度地录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第二,不能实现优质精品视频课程的制作与传播。对于优秀教师的讲课实例,通常都需要拍摄成精品课程以进行评比或资源共享,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到多种多媒体设备,传统的拍摄手段已经无法完美地诠释课堂教学的精华。第三,不能满足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广泛利用。受教学场地的限制,现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只能满足少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如何更经济、更有效地扩大受众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效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四,不能实现学习者对复杂抽象实验内容的学习要求。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不能实现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真正交互,较为复杂抽象的理化生实验教学内容难以被学习者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而基于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2. 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
针对传统多媒体教学环境在示范性、共享性和演示性等方面的缺陷,基于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通过配合使用电子白板和自动视音频录制设备,解决教学示范性问题;通过以云存储资源服务器为中心的网络通讯技术,解决教学资源共享性问题;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解决教学演示问题。解决示范性和共享性问题的工作模块包括:① 使用电子白板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完成基本的教学活动;② 利用自动捕捉设备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录制;③ 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实时广播,与远程学习者互动交流;④ 对录制的教学活动进行编辑、加工,制作成精品视频课程,并通过互联网实时。
解决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示范性、共享性和演示性问题,不是单一技术设备的叠加运用,而是根据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加以综合设计与运用。例如,有些教学内容强调对学习者感知能力的培养,重视示范和演示;有些教学内容则强调学习者的互动交流和共享。
3. 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
使用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首先要进行前端需求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即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过程的基本流程。分析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材料(识别卡片)。根据所确定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偏重示范演示或偏重协同操作的识别卡片。识别卡片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后续信息的采集、处理、呈现以及互动等教学过程的展开。同时,依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设备,支持教学活动的实施。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识别卡片和多媒体设备,随后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传统课程的教学实施偏重示范演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实施则偏重互动操作,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识别卡片实施不同的操作,以呈现不同的效果。对教学效果的测评,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教学内容方面主要考核识别卡片的选择和功能是否得当、有效;教学过程方面主要考核在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通过考核,可以丰富教学材料,完善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整个教学环境的利用效果。图2显示了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具体使用流程。
教学演示问题是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的核心,需要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来实现。具体的流程包括: ① 视频设备采集识别卡片上的信息,通过增强现实软件系统地处理信息,将真实的图像和生成的三维物体图像呈现在显示设备上;② 教师讲解的同时,配合变换识别卡片的角度和触碰卡片上的标记,显示设备上就会呈现出三维物体的不同角度,可以与三维物体进行互动;③ 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整个增强现实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学习活动录制下来并进行编辑制作、网络直播互动和后期点评。增强现实教学环境的主体如图3所示。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教师手中识别卡片的信息,通过增强现实软件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后,将多媒体教室中的现实环境和教师的真实影像信息与经过处理后生成的虚拟三维图像一并呈现在多媒体显示设备上,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加以对识别卡片的触碰等控制行为,在显示设备上产生虚实结合的三维效果,最终呈现真实场景和虚拟影像的实时互动叠加,为学习者呈现实时、互动、虚实结合的立体教学环境。也可以将整个教学活动的资料进行多媒体编辑,利用互联网设置为教学云资源,以实现点播或直播的功能。远程学习者也可以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远程学习者与教学现场及其他远程学习者之间的三方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共享多媒体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
四、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
环境的应用和意义
(一)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应用
基于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最大程度地提供了对复杂抽象甚至涉及危险的实验内容的教学支持。比如,物理实验中涉及很多宏观的、抽象的实验教学内容,生物实验中则涉及很多微观层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实验中更是涉及不少危险的教学实验内容。增强现实技术具有现实和虚拟自然融合、虚拟信息三维动态呈现以及现实和虚拟实时交互的特点,恰好弥补了现有多媒体技术的不足,将复杂抽象的实验内容通过技术处理,制作成相应的识别卡片(如图4所示)。在进行这些实验内容教学时,可以利用相应的识别卡片,通过使用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学习者呈现更加贴切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者与抽象学习内容的真实交互,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在笔者所处的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得到了初步展示和使用,主要应用涉及基础物理和电子电路实验两个课程。本文结合设计的应用框架对两门课程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学生普遍感觉新颖、生动、有吸引力,直观教学效果良好,更深层次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通过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实验,笔者认为,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环境支持的侧重点也不同。针对传统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解决示范性和演示性问题。例如,在基础天体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对天体温度、密度、光度、化学成分的分析以及天体间彼此运动现象规律的分析,乃至黑洞相关知识的讲解,与较为直观的化学、生物知识不同,此类教学内容呈现虚拟、抽象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说教为主,缺乏示范演示,即使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很难实现较好的呈现效果。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恰能发挥其优势,弥补教学不足。针对实验类的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演示性和操作性问题。例如,在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涉及电路设计、电子仪器的操作以及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等,不但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学习者的相互配合,还涉及部分危险的实验项目和其他难以开展的实验课程。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不但消除了操作的危险性,节约了设备资源,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
目前,基于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初露锋芒,正在迅速发展。笔者认为,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是在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加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配合,发挥增强现实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弥补教学过程中示范性、共享性和演示性的不足,是辅助教学活动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意义
第一,创设了新型情境教学环境。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要求创设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与个体的交互环境,学习要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如果创设的学习环境脱离现实世界,情境教学就毫无意义,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情境学习认为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用,要求知识在真实的环境下呈现[14]。也就是说,情境教学环境注重知识构造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注重强调学习者在现实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效果,因此,情境教学环境的关键在于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而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条件,它能够快速定制复杂、逼真的情境,较少受物理条件、经济条件等的束缚,能够通过叠加扩增内容的方式适时提供支撑,是辅助开展情境学习的理想工具[15]。
第二,解决了复杂抽象实验教学的困境。在理化生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具昂贵且易老化、实验本身具有危险性等问题成为实验教学的最大限制,而单一的多媒体课件,则有体验感不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将虚拟现实发展到实景体验的增强现实技术,为复杂抽象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新途径,使复杂抽象的理化生实验内容不再是课件上的简单图片,而是可以实时互动的三维模型。增强现实为揭示一个模糊的现象、演示一个复杂的规律、解释一个抽象的科学原理提供可能。另外,抽象数学问题的可视化模拟等也具备与增强现实技术有机融合的条件。
第三,提供了互动协作的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互动协作的条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对教学过程进行辅助支持,对教学资源进行后期处理,不但为现场学习者提供互动协作的机会,也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了实时互动的可能。增强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物体储存在计算机中,呈现于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具有虚实融合、信息三维动态呈现以及现实和虚拟实时交互的特性,使学习者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便于学习者进行实时交互交流和深度沉浸,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增强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行论述,针对当前多媒体教学环境存在的诸如不能满足微格教学的需要、不能实现优质精品视频课程的制作与传播、不能满足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广泛利用,以及不能实现学习者对复杂抽象实验内容的学习要求等问题,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构造了基于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应用。该环境具有教学内容虚实结合与三维呈现、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真实交互以及学习资源实时共享的特点。增强现实多媒体教学环境创设了新型的情境教学情景,解决了对复杂抽象实验内容的教学困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互动协作的学习条件,有效地强化了学习者的实时交互。由于教学环境的搭建刚刚起步,多媒体设备和识别卡片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支持新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也不完善,因此,基于增强现实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理论和实践,都有待进一步充实。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增强现实技术[EB/OL]. [2012-9-7]. http://baike.baidu. com/view/104668.htm#4.
[2] 程志,金义富. 智能手机增强现实系统的架构及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34-138.
[3] 钱鹤庆. 应用 Kinect 与手势识别的增强现实教育辅助系统[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4] Hannes Kaufmann, Collaborative Augmented Reality in Education, Position paper for keynotespeech at Imagina 2003 conference, Feb. 3rd, 2003.
[5] Dnser A. Hornecker, 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 Interacting with an Augmented Story Book[A]. K. Hui, et al.Proceeding of Edutainment[C]. Berlin Springer-Verlag,2007:305-315
[6] El Sayed, N.A.M., Zayed, H.H., Sharawy, M.I. ARSC:Augmented Reality Student Card[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6(4):1045-1061
[7] 李婷,朱琨,李子运. 基于“视联网”增强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145-147.
[8] 徐媛. 增强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7, (10):68-70.
[9] Chris Dede,Matt Dunleavy,Rebecca Mitchell.Affordancesand Limitations of Immersive Participatory AugmentedReality Simul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9,(2):13-18.
[10] ZhiYing Z.,Cheok, A. D.,Tedjokusumo, J.,etc. wIzQubesTM-A Novel Tangible Interface for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in Mixed Realit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rtual Reality,2008,7(4):9-15.
[11] Kikuo Asai,Hideaki Kobayashi.Tomotsugu Kondo:Augmented Instructions-A Fus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and Printed Learning Materials[C].ICALT,2005:213-215.
[12] 马莉,沈克. 增强现实外语教学环境及其多模态话语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7):49-53.
[13] 沈克. 基于数据手套的增强现实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环境研究[J]. 科技信息,2011,(12):49-5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交互式学习中学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73-02
远程教育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很好地把传统的教学活动和新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新型的教学方法中,因为计算机多媒体的引入,更加突出了它远程教学的交互性,最重要的是,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一、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教学主体认识的误区
传统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通常是学生的“主宰者”,其任务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进行全盘的计划和安排,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接受这种计划和安排,以得到教师的“塑造”。长此以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英语兴趣慢慢被磨灭,创造性也不可能充分得以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尽科学
受“专才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英语教学内容偏向于读写知识和繁冗难懂的英语语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的“专才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学生知识面窄、专、深,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低;英语人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观念上存在偏差
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使英语教学偏离了英语学习的本质。传统观念认为学好英语的表现就是看得懂英语文字资料即可,并不过多地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应具备的交际特征。而新世纪英语人才的标准是能在各种实际操作中灵活地应用英语,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与他人自如地进行英语交流。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交互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的要求: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该教学方法的关键要求。
(二)层次性原则
网络环境是教学方法实现的一种方法,该原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交互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这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这也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三)环境优化原则
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实现的前提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环境下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交互性原则
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具体地讲: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通过人机交互,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电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互,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其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习”向“我能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五)合作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法实现的关键: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电脑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网络环境下交互模式教学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既扩大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网络上面的信息量足可以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疑难问题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网络环境下交互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能游刃有余熟练驾驭课堂教学,交互式的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大,教学过程中有宽松的环境,可操作难度大,因此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展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习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利用网络环境交互式学习,采取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考试等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