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与“玩” 基本策略 原则要求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往往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帮手。带有“游戏”性质的体育运动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注重“教”与“玩”结合,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提升体育运动素养。经过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运动往往带有一些游戏性质特点,能很好地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联系在一起。诸如看到别人在玩呼啦圈,很多学生都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玩一玩。为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各种小学体育的运动项目都是带有“玩游戏”的性质,很能吸引学生。类似的体育运动还有很多,诸如玩跷跷板、踢毽子、丢沙包等。教师
不妨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又能在体育游戏中教学体育内容,最终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与锻炼身体的目的。
由于小学生身体处在发育阶段,很多体育运动不适合长时间锻炼。为此,从小学生的身体原因看,学生的身体运动负荷不能太长,长时间的运动不能保证运动效果,否则会影响其身体的健康发展。“教”与“玩”的结合能很好地让学生在体育运动锻炼中得到运动的乐趣,不会感觉体育运动的枯燥,让其感受到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松弛有度。例如,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打篮球时,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教师务必让其中断打球做一些其他游戏活动等。
素质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说“教”与“玩”的结合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身体,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素质。体育“教”与“玩”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其体育运动修养。因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而“玩”则能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玩”不是纯粹毫无目的的“玩”,“玩”是为了更好地“教”,体育教学中的“玩”都是与“教”息息相关的。“教”与“玩”都能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实效。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基本策略
小学体育“教”与“玩”的有机结合在具体教学中取得一些教学实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基本教学策略。
(一)适度的集分结合。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最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的规范技巧。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教师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可以主动地把学生以游戏形式教学。例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时教师就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训练,有的小组单腿站立,有的小组单腿跳跃,有的小组单腿接力等,这种“教”与“玩”的结合,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看到自己或者其他小组同学的体育训练都会哈哈大笑,自然会激发其主动尝试的欲望。
(二)间隙的课间穿插。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身体素质有限,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其讲授的体育理论、运动技巧、动作要领、规范等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教师适当都穿插一些课间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诸如在对一年级小学生教学广播操时,课堂中教师不妨播放一段轻松欢快的歌曲,让学生尝试着跟着音乐节拍跳跃,其他男生也可以一起加油助威。
(三)自由的命题发挥。小学体育运动训练中,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技术要领后,由教师统一制定游戏的命题,在游戏中提出相应的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设计体育某些游戏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例如学习《投掷》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学校资源自由设置投掷类的游戏,有学生想到用学校的废旧报纸揉成纸团,有的学生用鞋子、小石块进行游戏训练,但是对于鞋子、小石块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学生在这项投掷练习中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学着老师的标准去运动,在运用篮球进行投掷时,熟练地完成这项投掷任务。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教”与“玩”结合,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智慧。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创设游戏,当然游戏不是随意的,带有一定的要求,否则体育课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学生的体育素养无法提升。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需要遵行一定的原则要求。具体如下:
1.教学中心。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健康素质,提升学生运动素养。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玩游戏”要围绕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将“教”与“玩”巧妙地结合起来。
2.“玩”而不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教师引导学生在“玩”的时候注意控制课堂,不能造成乱哄哄的局面,预防一些安全隐患。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教”与“玩”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有效利用。作为新课程教育下的一线体育教师,教师的体育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还需要老师们仔细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朴明华.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快乐体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心理 障碍
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主要着重于对体育技术知识与锻炼方面的培养,很少有人意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在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体育教学质量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找心理变化的规律与成因,以便帮助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南区的2002级、2003级、2004级,共计320名男、女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通过采取不记名形式,让学生当场如实填写问卷。共320名学生,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
二、研究结果分析
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复杂,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疏导与排解,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自身性格因素,又有学习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体育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将对体育教育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以下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54.4%的学生没有理解体育课对自己未来的意义。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现在,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对文化课分外上心,而对体育课却十分轻视,认为是浪费学习时间。因此,很多学生都存在轻视体育课的心理,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致很低。
(2)59.8%学生厌学体育课。造成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第二,由于先天原因或后期原因,很多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不合格,有的体型过于肥胖,有的体力极差,在做一些技术难度稍高的动作时很难达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会越来越讨厌上体育课。
(3)85.2%学生对耐力跑心存恐惧。为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耐力跑是体育课上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的练习方式。但是,由于此种练习极度枯燥,且对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很不情愿,降低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另外,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没有机会参加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耐力跑是一项需要坚持和毅力的运动,学生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产生恐惧心理。
(4)66%学生过分担心考试。根据调查,过半学生对体育测试异常紧张,比如考试时动作不协调、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这些症状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发挥失常,导致体育成绩不合格。
(5)38.5%的学生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证明人们生存能力的象征。但是,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个个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养成了不少坏毛病,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一旦遇到不和自己心意的事情很容易发生摩擦。教师在教动作技能是,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以免发生人为的矛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长期发展下去,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6)41.5%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太差。体育设施是顺利开展体育课的基础,但是如今很多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体育设施的更新换代速度很慢,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质。体育锻炼是一项耗费耐力与体力的事情,因此要求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坚定信念,端正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念。
(2)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能够起到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快乐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互动式”学习,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重视心理卫生教育,科学安排教学任务。体育课教材应该更加人性化,毕竟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添加一些新内容,比如提高课堂上的趣味性和对抗性。另外,对于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应该重视起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对比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有问题及时排解。
(4)增进师生感情。学生在接受体育项目联系时容易紧张,部分原因还是因为师生间不够熟悉,存在一定的隔阂,教师应该都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同时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5)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定期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维修或更新,校园内的经营性体育场馆应该与公益相结合。
(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既然是人际交往,教师就要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缓解压力,克服训练时的心理障碍。
(7)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因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只有自己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作用,才有可能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总之,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卫生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逐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松梅.浅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世界,学术,2008,10.
2.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谈话法、心理暗示等方法,阐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利用体育实践类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身体健康 心理影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教育领域,并未形成一个有效、易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还有抑郁、孤独、恐惧、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至于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涉及甚少,导致缺乏积极健康的心理,学生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达不到身心两健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通过借鉴文献资料,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运用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以便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一)锻炼意志、加强意志品格的培养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能培养出一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变化、运动强度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畏惧、紧张等)。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锻炼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要经过反复的练习过程,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将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磨练以致逐渐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及要求队员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彼此之间依赖的程度高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武术项目对学生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感,面对挫折、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及自我效能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中长跑对于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培养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加战胜困难的决心。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是历练品行、磨练意志的有效途径。
(二)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调节心理平衡
现在的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过重的压力。家长报以过高的期望,升学、就业等竞争力的逐渐增大给多数学生心理、生理造成了极大负担。导致焦虑、孤独、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状态,假如这些不良情绪任其发展下去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出去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或进行远足,这样心境状态就会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跑步、散步或一次功率的自行车练习能使忧愁、恐惧、焦虑、抑郁和憎恨等不良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状态达到最高水平。50min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状态,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是改变心境状态的有效技巧,是保持良好心境状态的手段。这些研究支持了通过体育锻炼使得情绪转移,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
(三)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练习中每个学生都知道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主动的反复练习活动,才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最终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练习过程中技术、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具备了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同时不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优化,对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合作学练,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项目的特点要求,大多数体育项目要求在合作的条件下完成。全体队员对完成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意识,合作行为也被称为是有价值的一种行为。在合作的情形中,个人与他人一起合作时获得的社会效益体现出了合作的优越性,也就是说,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的效益,表现在增加交流、沟通、相互信任等方面。进行排球、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游戏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的通力配合,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合作的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项目是培养合作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中,在集体练习或分组练习时,同学间的协作学习、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提高,促使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协调。使个性更加活跃和开朗,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合作品质得到了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体育课堂上,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练习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要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认真思考,耐心回答。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时间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优于其他课堂教学。学生在进行练习、比赛、游戏等活动时,教师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学生中增加与学生共处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锻炼扮演好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增加学生接近教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地位 ,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地位相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成为朋友形成共同体,课堂成为乐园。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体育环境中锻炼,就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乐于参与体育活动,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养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优化体育教育环境
1.体育教学物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条件构成的整体。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影响,身心活动、认知活动的效率都有赖于适当的物理环境,场地设施、运动器材及场馆的温度、色彩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体育教学场所的色彩运用、空间、造型设计、通风等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影响。良好的体育教学场馆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体育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从内蒙古中、西部气候特点来看,户外体育教学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我们期盼将来体育教学都能够在合理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在创设体育教学物理环境时,丰富多彩的教学物质条件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积极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在良好的体育物理环境中积极学习,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不仅培养审美能力而且陶冶情操,达到身心两健的效果。
2.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既包括物质联系,又包括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定的体育教学环境――心理环境,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体育教学信息的沟通,思想交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程度和交流情感,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条件下,心里期待得到了满足,有成就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结果表明:暗示教学法是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理环境的关键途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为积极健康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形成提供了保证。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贯策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下,体育教学中以情感沟通为桥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健康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三、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
(一)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
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和谐性的体育课堂气氛条件下产生的,大脑皮层在兴奋状态下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体育学习情绪状态高涨,产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心理气氛学生表现出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是对体育课堂教学和人际关系态度的评价,传达出体育课教学状况的信号作用。体育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程度及心理动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善于观察课堂心理气氛的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应,以便在教学内容上、手段、教学评定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营造催人向上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这些都是在和谐的心理气氛下完成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的作用的条件是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二)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技巧的运用,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就会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状态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采用分组练习、比赛、提问、交流等教学形式,观察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变化,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任务要求、场地设施和学生表现出的体育能力等情况及时变换场地,恰当的进行示范、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手段活跃学生的情绪,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使某些枯燥的体育教学内容力求新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将创新式、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取代练习式、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可采取追逐跑、间歇跑、接力跑、运球跑等多种形式,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其学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心理状态,培育了学生积极健康的阳光心理,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自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的正面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于动态中,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生理、心理需求。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学生心理效益,更好的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年高等学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科研课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调节机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3NMJG080。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 张勇等.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3] 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1997.5.
关键词:说课;体育教育;实习教育
1.前言:
“体育说课”是在20世纪90年代其他学科“说课”活动进行的基础上移植、借鉴开展起来的一项教研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而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又是有限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就进一步加大。然而,不少学生对体育说课还比较陌生,致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应聘时遇到很大障碍,在说课技能实践中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说课能力,以上海体育学院09级体育教育专业12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参阅了有关“说课”文献资料10余篇,对文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2.2.2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体育学院09级体育教育专业126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92.8%。
2.2.3逻辑推理法: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相关理论,按演绎与归纳推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研。
3.结果与分析
3.1对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说课能力研究调查的结果
3.1.1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9级学生中,有96.5%的学生认为“说课”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能力,而认为作用一般和没作用的仅占3.5%。由此可以看出,09级体育教育学生,对“说课”作用的认识相当明确,而实际演练“说课”的情况却和学生对“说课”作用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其中问题所在有待进一步探讨。
3.1.2上海体育院体育教育专业09级学生首次进行“说课”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9级学生中,有24.7%的学生从未进行过“说课”,而有52.3%的学生首次接触“说课”是在教育实习阶段,只有23%的学生首次“说课”是在上有关课程的时候进行的。上海体育学院09级学生首次进行“说课”的现状不容乐观,从24.7%从未进行过“说课”的部分学生调查得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说课”的重要性,但在上有关课程的时候,虽然教师提供机会,却由于自身的惰性,从未进行过实际的演练,从而造成对“说课”的认识与实际演练上存在着脱节的情况;二是课程的时数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全体学生进行说课的演练。
3.1.3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9级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采用“说课”的调查。
据了解,体育教育专业09级学生,在体育教育实习期间,有41%的学生有进行过“说课”的演练,而未进行过“说课”演练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实习过程中,对“说课”的要求并没有和社会就业当今所要求的处于同一高度。
3.1.4上海体育学院09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授课不良状况的调查
09级学生,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学步骤运用不当,练习方法不合理,场地器材不合理,口令下达指挥错误,动作示范失误等方面出现的频率都在20%以下,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能及时纠正错误,教学内容丢失,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实施,调动队伍不合理,语言浪费过多等方面出现的频率都在20%以上,尤其是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实施和语言浪费过多所出现的频率超过了5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还是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学生急需提高“说课”能力,“说课’,不仅能提高教师说、教能力,还是教师对教材、教案理解程度的体现。
3.1.5上海体育学院09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常用“说课”内容平均涉及率调查
09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说课”内容涉及频率前五位分别为教材重难点81.9%、教学目标78.6%、教材特点75.2%、教学指导思想68.3%、教学内容设置66.6%。由此可以看出学院09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说课”重要内容的涉及频率不高,进一步反映出上海体院学生对“说课”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的学生“说课”经验少,对于说课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说课”的开展有所欠缺,在内容把握上有所欠缺,对主要内容的平均涉及率不高,而多方面原因主要是由于学院方面课程的安排上存在着限制和学生平时不重视。
4.2建议:
4.2.1建议学院在上有关“说课”的课程时要从学生的思想上入手,要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说课”的有关课程和对“说课”实际演练的锻炼,让学生认识到“说课”的重要性。尽量避免将“说课”的有关活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容易产生纯粹是为了应付作业的心理,出现不耐烦、不重视等情绪。
4.2.2在下实习点时,建议学院领导要让带队下实习点的老师确实抓好这一块,如果实习点的学校不举行“说课”,我们可以由带队教师来安排,把“说课”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对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考核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晓云.苏莲娜.体育教育专业“说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西部科技,第08卷第16期,2009
[2] 徐红琴.吴泽生:体育教育专业说课技能实践与指导,2013年1月
[3] 陈俊.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培养的研究,2010年1月
关键词:生态理论;耐久跑;情境;问题;分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44-2
“跑步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这是我上完“耐久跑”后向学生发出的总结和倡议,引自于古希腊奥林匹亚阿尔菲斯河岸岩壁上的一段体育格言。学生听了之后,异常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概:原来体育课也可以上到这个境界!听课教师也普遍认为,这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真正是一堂生态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课,教师理运用生态理念组织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态理论组织教学呢?下面,本文就以这节“耐久跑”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之。
一、创设美好情境,激发学生对“耐久跑”活动的兴趣认同
生态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本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必须保持“生态平衡”;课堂教学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信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将生态理念迁移到体育课堂教学领域,其实就是恢复体育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体育课堂不只为锻炼身体而教、而学,更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完善与提升。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耐久跑教学是有很大难度的,为激发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我尝试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篮球场作为耐久跑教学的场地。篮球之于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就像奶粉之于断掉母乳的婴儿,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喜欢玩篮球就得先学会耐久跑,这既是心理暗示,也是情境营造。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在篮球场进行耐力跑教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参与热情比较高,整个课堂紧凑、活泼、有序。既然学生不喜欢田径场,我们为什么还赖在上面不走呢?
生态课堂要求,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它要求以学生的合理需要作为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生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其次,它要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产生新的知识。最后,它要求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我认为,在篮球场上进行耐久跑教学完全符合生态的体育教学。
二、设计切实问题,激发学生对“耐久跑”活动的自我架构
促进师生的有效合作是教与学的永恒主题。没有教师的教,就不能称为体育教学;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机制和意义。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学生的未来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学生具体的发展方向,而应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真实的自主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由于高中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在课堂上更要注意教和学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探索、真实的框架下,进行自主创新的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真实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耐久跑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将学生分成两路纵队,然后带领学生围绕篮球场的边线作匀速跑步运动,与此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注意跑步的过程及自身的感受,最好能有心灵的记录,以便积累经验,或查找不足,争取下次耐久跑,有所进步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跑完5分钟后,教师要围绕耐久跑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忆、巩固、提升。之后,学生则形成四路横队集合,教师抛出问题:在跑步的过程中,你是几步一吸,几步一呼的。学生说出各自的答案,教师进行总结,亮出正常跑步步频和呼吸的方法。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原地做步频与呼吸的方法,体会正确的动作。通过交流学习,个体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在体育生态教学下,关键是教师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结合我的耐久跑教学的成功经验,我觉得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爱学,有一种好学上进的精神;二是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一切事情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从而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困难的磨砺下去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三、实施分组教学,真正提高“耐久跑”活动的教学实效
生态的体育课堂就是在体育课堂上充分尊重与敬畏学生的生命,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感悟、体验、合作与探究,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学会真正的分组教学。
在耐久跑教学中,科学的分组应是这样的两种形式:一是生生分组。教师推选一名学生在队伍前面带领学生跑步,要求同学们体会在途中跑的步频和呼吸的配合,教师全程指导,并不断通过语言提示法,让学生体会三步或两步一吸以及三步或两步一呼。跑完6分钟后,学生成散点式集合,教师组织学生测试自己1分钟的脉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每分钟心率,同时讲解心率和靶心率的知识,让学生算出自己的靶心率,从而达到科学有效的锻炼,同时介绍耐久跑过程中出现的“极点”和“二次呼吸”的处理方法。二是男女分组。男生带男生跑步,女生带女生跑步。这是由男、女生的运动水平差异所决定的,也是有效锻炼的科学依据。在同一片篮球场上进行练习,难免有两组相遇而出现混乱的现象。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场景:假设篮球场的各条线是城市的各条道路,两组学生是道路上的车队,在道路上行驶。在跑步时两路车队的行驶规则采用道路交通法,在行驶的过程中靠右走,主动避让,有序进行。事实证明,学生在交通规则的指引下,能愉快地完成耐久跑活动。这种将交通法规引进到耐久跑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体育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
需要提醒的是,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课堂气氛。领头学生可以带领大家喊出激励本组的口号,在两组相遇时相互击掌打招呼,表示友好。教师要巡回指导,提示学生途中跑时步频与呼吸的方法,出现“极点”后的处理方法,减轻学生耐久跑的心理障碍。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展到生态文明的阶段,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特别是引进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体育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我们应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能力和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理解教育;分材自学稿;自学互帮板;反思集
“讲得精彩不如学得精彩,读得热闹不如读有章法,学得全面不如透点带面,形式合作不如实质合作,写得量多不如思写结合。”这是全国养成教育课题组专家杨乃林教授对理解课堂的评价要点。这一评价要点恰恰又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理解课堂”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的同时使各自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体现的过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充分使用”以及“课后反思集的整理与归纳”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将课前预习做得有声有色
(一)教师先行学习,制作分材自学稿
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催化者、促进者、实践者、开发者。而教师要扮演好这些角色,首先就要做好一名学习者。比如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教材,制定学习重、难点;把握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等等。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把握新知,更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提前一周先行备课,制作分材自学稿。“分材自学稿”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在“分材自学稿”中,教师要把一节课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的,即内容、方法、过程都预设进去,也就是把一节课中教师的隐性操作显性化,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分材自学稿的制作有特定的模式、固定的板块。每份自学稿都分为“学习目标、旧知链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达标反馈、知者加速、网络构建、问题跟踪”部分。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予以说明。
1.学习目标
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制定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分别是:反复诵读全词,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重点);结合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难点)。像这样在分材自学稿的第一个环节就列出学习目标,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旧知链接
从题材上来说,这首词是一首送别类的诗词,所以旧知链接部分设置的题目是“试搜集之前学过的送别类诗词名篇佳句”。这样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要用到的重要旧知的回顾,又为本节课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3.自学检测
该环节是将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基础知识的细化,要求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能够独立完成的知识网络,是对本节内容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像对作者柳永的相关简介以及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全词内容等题目都可以在这一环节出现。
4.新知探究
这一部分,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了两个题目:(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品读鉴赏);(2)再读全词,思考品味词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合作探究)。题目的设计突出“大板块、自主学、打开思维”的特征。
5.达标反馈
该环节侧重对课内知识的考查,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为主。这样既能检测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能节约时间,方便快捷。
6.知者加速
这一环节是最能体现出分材自学稿特点的环节,也最能体现出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要求。相对前面设置的题目,这一环节较难。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好,课本内容的学习会让其觉得“吃不饱”。所以对这部分优等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就不强求做这类题目,即这一环节为选做题,学生可以视自己能力而定。
7.网络构建
此环节设置的内容主要是对新知识的主干进行建构。这首词设置的题目是“本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对本课的难点加以巩固。对于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以填空、列表等形式进行引导性总结。
8.问题跟踪
在问题跟踪环节,学生可以自己记录本节课涉及的重要内容,直接罗列在分材自学稿上,也可以将典型题目写在反思集上。它既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握得更加准确与牢固,又体现了学生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结合分材自学稿自主学习
分材自学稿既是教师编写的一种系统的学习资料,又记载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观是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的建构又不是学生天马行空想出来的,而是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而分材自学稿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要点信息,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借助其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建构。每次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教师将分材自学稿发到学生手中。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至少将旧知链接及自学检测部分没有疑问的题目做完。对于有疑问的要在课本或自学稿上做出标记。这样一方面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在课前进行扎实有效的预习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效果也就好得多!
对此,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1969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保持率”的实验。实验表明:同样是在学习两周后,仅靠教师讲课而接受的知识还能记忆5%;如果是靠自己一般阅读,还能记忆10%;而如果在学习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有声音、图片的辅助的话,还可以记住20%;如果自己对这一知识进行了演示实验,还可以记住30%……不管是实验数据,还是课堂教学实际,都明显地体现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优势。通过分材自学稿的引领,学生可以独立学习、合作互帮、师助探究,达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一开始分材自学稿只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后来就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这样一来,教师先行备课编制自学稿,学生结合自学稿自主学习,一份分材自学稿就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抓手。
二、自学互帮板的充分使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在学生结合分材自学稿进行了充分全面的预习后,环绕教室一周的围绕在黑色主黑板之下的挨近各学习小组的白色水笔书写板——自学互帮板,就成为展示他们预习成果的阵地!通过它,学生可以将预习的结果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位同学和教师的面前。对于展示的学生自身而言,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其自信心;对于其他同学,可以通过展示的内容找到彼此间的差距,并提出疑问,发现新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把握学情,从而更加顺利地推动课堂教学。自学互帮板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好帮手,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三、课后的反思整理与归纳,让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系统牢固
如果说课前的自主预习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那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展示加上教师的点拨就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不过,即使是这样,有些相对较难的内容还是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消化理解。这就涉及理解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反思。具体做法是:学生专门准备一个错题集,课后将课堂上那些遗留的问题以及考试中的漏洞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总结。这样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透彻、系统牢固。另外,对于专题复习中涉及的相关答题技巧、答题术语也都可以记录在反思集上,而且方便以后考试之前翻阅查看。可以说,每一本反思集都是学生自我纠错的载体,每一本反思集都汇聚了学生的辛勤付出,每一本反思集又都记录了学生的点滴进步。
高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理解教育”的过程中,从课前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到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展示,再到课后反思集的整理与归纳,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扎实有效。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与探索,理解教育的模式会更加完善,理解教育之花也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就学生被捆绑示众的现象,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惩戒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人格侮辱。这种简单粗暴的体罚只会增加学生内心的恐惧、愤怒、怨恨,用错误的方式去惩罚犯错的学生,这个学生不会心服口服,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教育专家眼中,比捆绑示众本身更令人担心的是,“同样的事情发生两次,学生都看见了,教师、校长却集体无视,到底是对学生冷漠,还是对这种行为已经见怪不怪?”
其实,正是因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教师理念中无形的共识,才导致对学生的一般惩戒既无集体决策,也无正当程序,只能任由当事老师个人把握尺度与实施,所以在这种事情发生之后,其他教师和校长往往选择了集体无视。与此同时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因为缺乏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限,导致部分教师为了避免纠纷,从而在面对学生错误时,不敢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甚至是不愿教育批评学生,从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曾经,教育体罚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经过《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立法禁止,以及这些年的宣传和师德建设,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与此同时,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恰恰是惩戒教育日益成了稀缺品,网上就有段子“忠告”老师:不知道学习的学生一定不要管,任其坠落就是了;不听话的学生一定不要惹,任其发展就是了;和老师作对的学生一定不要理,任其嚣张就是了;成绩上不去一定不要生气,有工资领就是了……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基本上是有共识的。但不同的是,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划清了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限,从而保证学生受到完整的教育而又不被体罚。比如,韩国的《教育处罚法》就准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日本法律规定对学生的惩戒必须通过监督机关;法国规定依法对学生的惩戒必须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任课老师组成的班级理事会决定;美国、瑞士对学生未尽学习的义务还可以提出诉讼。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汲取中医护理、西医护理、新兴边缘学科的护理研究之长,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结合中医基本理论与方法,实施保持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护理过程。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其发展的可行性及策略,主要从以下几面进行探讨。
1 中、西医护理学的特点
1.1 西医护理 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护理操作技术更为科学、规范、实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现代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虑人类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直接服务于整体的人。但西医护理,大多采用对症护理,即见效快,疗程短,但难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损伤;西医护理在康复、强身、健体等方面也应充实和发展。
1.2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方法。
1.2.1 中医护理的原则 (1)扶正邪: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视临症表现施护症候相同,护理方法一样,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强调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这些理论与方法正是整体护理要纳入的重要内容。
1.2.2 中医护理的特点 (1)整体观:中医理论以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对待人体和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将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尤其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表明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反应。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情绪变化都与健康有关。所以,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2)辨证施护: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实施护理原则与方法。总之,中医护理在饮食、运动、睡眠、心理护理等健康养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长期以来,大量的中医护理经验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之中,虽然也出版了许多中医护理书籍,但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如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进一步规范化,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1.3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其特点是:它从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观、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医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1];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中国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学习,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
2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模式,奠定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结合的基础 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理-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护理观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是将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及护理效果评价。
2.2 疾病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在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也相应地改变,癌症、艾滋病以及免疫遗传和代谢疾病,尽管西医诊断明确但防治无力,另一面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现代医学灾难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中医、中药、气功、针灸等中医养生学更为关注,对人的起居、饮食、服药、精神活动、康复锻炼等诸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护理,如饮食调护。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无论在理论和技术手段上尽管都有其优势,但护理对象是人,单纯中医护理和单纯西医护理不能满足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将中医护理的内涵和西医护理的理念、方法相融会贯通,以助于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
2.3 培养新型、实用型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动力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尤为重要。中西结合护理教育以研究中西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以培养出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型护理人才为重点,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不断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3 发展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充分重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摆脱旧护理模式及思维方法、发展中国护理学的必然趋势,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世界上唯我国有两种护理体系。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医护理学,又有比较发达的现代医学―西医学、西医护理学。尤其是新的护理医学模式为古老的中医学又一次新发展带来机遇。所以在挖掘、整理、发扬中医护理资源优势的同时,汲取现代护理医学的先进理念与技术,采两家之长,结合创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护理新理论,而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则是最佳途径。
3.2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中西医复合型护理人才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和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这是搞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临床的方法和重要意义作为教学重点讲解,给学员树立起牢固观念,为进一步学好本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护理人才的不同位需求,拓展服务空间,增加知识点。
3.3 编写中西医结合护理教材,形成新的护理理论 将中医护理理论、技术建立在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的认识基础上,使中西医护理理论融会贯通。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材,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在校学生及在职护理人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提高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员的素质。
3.4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中医护理理论、技术与现代护理相结合,做到“去粗取精,去异求同,循序渐进”。如学习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同西医观察病情的方法对比学习,吸取其共同之处,很容易记忆。
3.5 结合临床护理,加速中西结合护理教育发展
3.5.1 基本技术的中西医护理结合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不断吸收西医护理的长处,并加以不断改进,相互融会。如:无菌技术方面,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耐药菌株增多,中医科50%以上的患者需静脉给药,及其他各种换药或灌注治疗均需严格执行无菌持技术操作原则,从而弥补了中医方面较简单的消毒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感染、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确保治疗更加安全可靠。
3.5.2 基本护理的中西护理结合应用 世人历来认为凡病“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是调理、侍疾、护理。在中医古籍中载有饮食、起居、情志、劳逸、夜寐、药物等方面的调护理论与方法,例如:在饮食调护中有“食药同源”、“四气五味”等重要学说;讲明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弥补了西医饮食护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3.6 护理研究是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的动力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也应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护理人员应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容、方法、管理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逐步完善自身的科研体系,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向纵深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交汇程度的加深,两种护理的“神似”将会更清晰,将为护理事业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体会。
二、研究方法
1.做好学生心理调查,及时跟踪变化。要及时跟踪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灵活地、及时地调整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培养体育骨干、小组长,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小组长及体育骨干的助手作用,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使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开展互帮互学,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共同进步。
3.挖掘教材,做好完美衔接。面对教材,应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在“不露痕迹”中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达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机动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创建良好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团结合作、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良好氛围,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使教育教学落到实处,营造师生迫不及待上课、依依不舍下课的氛围,感到趣味无穷、兴趣盎然,以丰富有趣的课堂和各种文娱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
5.注意运用时机及因人而异。因为学生的心理世界具有内隐性,作为教学组织者要善于以知识结构为链条,联系实际创造一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各抒己见、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氛,针对不同的问题以诚相悦、以理服人,实现以人育人、以心育心、共同进步。
6.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在一个班级和小组学习中,与来自不同背景与价值观的同学相处,同学彼此间的回馈犹如一面镜子,通过个人、小组、老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和中介性评价的同时,更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评定,这样可以让同学更加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素养。
7.与各学科教师的联动效应。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它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协同工作。同时,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这也要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教育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更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增强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希望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承担、协同合作,发挥各学科的优势。
8.团体心理辅导在课后也应有延续。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次团体活动不一定就能达到目标和效果,要注意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充实活动内涵,赋予新内容、新形式,注意个人与小组的变化,指导他们有的放矢开展后续活动,以强化课堂效果,使团体辅导达到预期效果,有效促进学生身心俱健。
三、结果与分析
针对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及考试前后,要配合学校心育室工作,开展对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跟踪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对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辅导,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和提高心理素质,无形中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及形成师生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