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传统教育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教育学习

第1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育传播;传播模式;课堂教学

一、传统课堂传播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传播模式脱胎于大众传播学。在传播学中,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和反馈五大要素。以往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同化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将大众传播学的模式直接运用到教育传播中,传播者变为教师,受传者是学生,教师讲授内容即传播信息,而教具及其他教学条件则构成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模式生长于“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土壤里,带有较强的信息灌输色彩。与大众传播行为相比,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流动与控制,课堂上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不完全等价于知识的形成。

1.传统课堂传播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复杂性

Per Flensburg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详细分析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并给出了公式性表述:①数据流+格式=数据;②数据+结构=信息;③信息+元数据=内容;④内容+上下文或者语境=知识。从知识由内容和上下文或语境两部分组成,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得既需要向学习者呈现内容,亦需要学习者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语境的建构。大众传播行为的传播对象往往停留在“内容”的层面上,而教育的特殊性对教育传播的结果有明确要求,教育传播的目的并非学生获得传播内容而是在“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知识。

2.传统课堂传播模式不利于知识生成

从大众传播脱生而来的教育传播,潜意识地在传播模式上继承了大众传播的“单向化”。单向化的传播模式导致课堂上传播行为的单一化,即只有教师向学生的传播。在课堂传播环境中的所有个体被分为两方:一方是教师,另一方是学生。教师向所有学生传播信息和知识,学生与教师建立单一的反馈关系。首先,这种反馈的力度和频率是很难保证的;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了学生间的相对孤立;第三,单向化传播的课堂天然地将教师和学生划为两方,正体现了大众传播的一大缺点: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分离性。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传播模式

1.学习共同体

目前,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由稳定的学习者及指导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要素组成。学习共同体有以下特点:

(1)一些个体因为某个既定的学习目标或者某个共同的学习兴趣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团体或社区

(2)在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共同目标的学习中,成员间共享话语权,通过思考、探索、会话、协作来完成目标

这个团体的学习进度不是整齐划一的,单个成员对共同的学习任务都具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在共同任务之外成员又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点和学习方向。无论是共同探索的成果还是个别成员独立思考的成果都在团体内进行传播和共享。

(3)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对共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背景知识必然是不同的

在自发形成的共同体中,学习者有高、低级之分,层次较高的学习者自然获得较多的话语权;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共同体殊的助学者。无论在何种学习共同体内,话语权都不会被独享。

2.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传播模式

学习共同体理念坚持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等行为,话语权在成员间共享,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单向性传播,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对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客观上解决了传统课堂传播局限于信息传播的缺点,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生成,从而实现真正的知识传播。

(1)在该模式下,课堂中的传播行为不再单一

话语权从教师的掌控中独立出来在成员中传递,教师作为助学者维持其传递秩序。

(2)传播行为中的角色发生变化,传播者变为当时话语人,受传者变为其他共同体成员

教师和学生不再固定作为传播者和受传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和对课堂的归属感。同时,传播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而是发生在所有共同体成员之间。

(3)解放话语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高参与度和归属感的环境下,对话和思考的活动性增加,课堂中发生的不仅仅是浅层的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更易于知识在整个共同体内的产生和建构。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该模式仅是一种初级探索,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同时,本文仅从传播行为角度对课堂教学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构建,尚未较深入地涉及该传播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影响关系,其在传播行为前、中、后的状态变化以及传播效果的检测等等,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1.1将教师的讲授与自我学习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为基础,将教师的授课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讨论起到辅助作用。将自主学习与接受性的学习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在远程教育之中,虽然并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学生要自行的对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进行时间的规划,最后取得成果。

1.2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将知识加以应用。目前来说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转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长,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适应实际的工作情况。虽然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时间的部分,但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学习的部分。要注意到,远程教育的应用者主要都是在职者,他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比起传统教育方法的学习者来说更为迫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场地或者条件来为学生增长实践的经验,只能以一些毕业设计之类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施加能力来做出考验,这当然是远远不足够的。

2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2.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是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所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各项内容,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决定,而学生对学习次序和重点不能自行决定,只能靠教师的讲述,在学习姿态上属于被动的接受者。而远程教育对这个方面则是截然相反的,教师只是担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而学生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和自由。

2.2师生交流方式的差异

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同聚一堂,在教室中进行讲授,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的向教师提问并获得解答,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同时学生之间也能获得交流。而在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就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能进行当面的交流,学生也只能自行记下笔记。若要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就只能在课后通过电话或网上聊天的方法。这就是远程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总的来说,远程教育模式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决定上更加自由,但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性就大大降低了。要注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电脑所难以代替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教师针对问题给出的解答能够大大的增进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身的教学才华和课程设计方法,而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自认为学习条件(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远程教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惯于传统学习方法的学生也能够很快的对远程教学法得到适应,并不会出现难以适应或者学习效果大幅下降的情况。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明显的对于学习内容的交流程度较少,对于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难以得到交流和修正,但是获得的学习资料明显的更加丰富,可以在学习资料上获得更多的参考。

3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3.1可以考虑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进行预先培训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考虑到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正在工作的人员,首先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多半淡忘,对于学习也很有可能不太适应,在开设学习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学习或者工作人员的介绍或者培训,帮组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3.2采用虚拟技术,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的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重视,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假如缺少了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大幅降低,达不到远程教育的成果。因此,如果要提高远程教育的工作成果,就有必要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学习做出提升。对于远程学习来说,一般学生时间不多,学校也缺乏条件来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原因,就需要应用虚拟技术来建立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践学习条件。利用现代技术来对实际中可能面对情况来进行模拟,让学生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经验。通过采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获得以下优势:①由于是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除了软件费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支出,相比于实际利用设备来进行操作来说,在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②符合远程教育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和便利的特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模拟现实的学习,这样的便利性是传统教育远远无法做到的。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自由的定制实践学习的内容,充分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④虚拟实验环境对于很多工科和理科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模拟,既不存在实践中的危险性,同时也拓展了远程学习的范围。

3.3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交流

之前已经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作出修改,但是在远程教育之中这一点就无法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途径进行拓展,不断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比如说,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讨论群组和论坛,并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有建设性意见的时候与老师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成果与工作质量。

3.4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由于远程接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目的都各不相同,一些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则没什么知识基础,需要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来强化自身。学校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教学资源的设置上秉承丰富化和广泛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获得知识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而言,要提高实用性,不能是机械的对课本的复述,而是要与时俱进并结合技术应用的实际,从而更好的创造教育成果。

4结语

第3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优势弊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显示出来的特性越来越突出,强大的自动化特征和人工智能,丰富多彩的界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均使计算机成为重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简称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在他们之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的技术。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演讲、报告、教学、新闻等,以其突出的特点迅速普及开来,给现代教育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少学校开始更加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然而,多媒体并不是万金油,它的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现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弊端。

1.教育资本的投入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板书、图表及标本,能够利用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借助更多的器械才能够展现出其特点,一个标准的多媒体教室,需要配备的物件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仪、幕布、音响系统、控制系统等,投入相对较多,尤其是投影仪,它的价格昂贵,在不少教育资源缺乏的地方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的。

2.硬件系统的维护方面

传统的器械维护简单,耗材主要集中在粉笔,价格低,操作简单,图表和标本更是能够反复利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多媒体的硬件系统较多,价格昂贵,容易耗损,如果不能够合理使用,就是一笔较大的投入。例如:计算机同大多数电器一样,有使用年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部件都在老化,甚至是损坏,其大部分配件的使用年限仅仅只有几年,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像光驱、鼠标、键盘这些使用频繁的设备,这些后期的投入是不小的负担。另外,投影仪也是耗损大户。

3.教学准备方面

教案的准备是每一位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写在纸张上,工作量相对较大,且教案的修改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往往一处需要修改时,整个教案都需要重新书写。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后,教案的书写和维护更加轻松,可利用打印机进行教案的打印,从而使教案看起来更加整洁,容易辨认,计算机的储存技术也更有利于教案的修改,少量的改动不会影响到整个教案。

4.教学效果方面

传统教学方法传承千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板书还是图表,都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然而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形态教学方面,表现力不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动画、图像、视频、声音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解剖寄生虫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够借助标本和图表来展示,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

5.健康问题方面

传统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关于粉尘的问题,粉笔书写和擦黑板时都会漂浮大量的粉尘,严重污染教室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影响,虽然新的无尘粉笔有所改善,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如果改用电子黑板,虽然能够彻底避免粉尘问题,但要加大硬件投入和后期维护资本。多媒体虽然没有粉尘的污染,但是增加了很多新的问题,因为电器的使用带来了新的污染,如光污染、声音污染、辐射污染,这些都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不利。

6.媒体掌握方面

传统媒体使用简单,容易掌握,上手快;而新的多媒体技术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相当的电脑技术,而且要学会一些基本软件的使用,如常见的幻灯制作软件、文字排版软件等。这些专业软件虽然不断优化,尽可能让人更容易使用,但是毕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还需要系统化的学习,这对于年轻教师可能没什么大问题,但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高年资教师,则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不仅要学习电脑基本技术,而且要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这对于很多高年资的教师都是一个难题。

7.远程教学方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教育手段越来越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间的矛盾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而系统化的学习必然会耽误到正常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只能通过函授来解决,但函授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但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则能远程传递文本、图片、声音、录像等。目前社会上很多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大部分都是通过远程教学实现的,而这都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8.资源共享方面

传统教学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缺少交流,很多好的方法难以传递,且年资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很难传授给那些迫切需要成长的年轻教师。但随着通讯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网络的普及也在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方便了现代媒体教学的资源共享与交流,而且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学习和使用一些效果突出、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

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学虽然有很大的缺点,但是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多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依然存在问题,如何合理地分配使用,给教学带来更大更好的效果,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投入、维护和操作方面做得更好,也是多媒体技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尧斌,杨应迪.浅析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科技信息.2008,19:10.

第4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 微课;传统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产物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诞生,从而我们的教学也被带入到了“微时代”。

一、微课的发展史

微课最早诞生于2008年,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他主要将微课应用于本学院的《职业安全》课程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被后人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在我国,率先提出“微课”这一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

二、微课的优势与不足

1、微课的优势

(1)主体突出,目标明确

微课最突出的特征是“微”字,它主要是为了解决或突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个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而形成的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教学目标的设定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的指向性相对明确,教学主题相对突出。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某个知识点不理解、不清楚时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微课视频直接观看进而从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短小精悍,选择灵活

微课视频的学习时间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较短,一般控制在3~10分钟左右,这样对于学习者来说他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同时,由于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定学习步调、灵活选择相应的微课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2、微课的不足

(1)师生间情感交流困难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微课视频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只能通过事前录制的视频、课件等内容按部就班的播放,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实现心灵的交汇,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也同时被削弱了,这样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知识点链接不紧密

微课的主要特点是一个“微”字,因此其视频内容比较短小,教学目标比较单一,具有很好的灵活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不能涵盖学生所学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不紧密了,使得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而整体的感受。

三、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1、传统教学的优势

(1)教师为主,注重引导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集合讲解与板书于一体,对学生实施循序渐进的引导,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接受知识点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课堂教师通过对教学节奏的控制、教学情境的设置、案例引导等教学方式来灵活调整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学生的思维能够被很好的调动起来,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条理性强,便于记忆

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教师通过边讲、边写、边画,使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做到边听课,边记录、边理解,这样形成的记忆比较全面,记录的笔记也比较完整、系统、有条理,也为学习者今后的复习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料。

2、传统教学的不足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在课堂上通过听取教师的讲授而被动的接受知识,属于“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这种被动学习模式下,有些学生就养成了不爱动脑、不爱思考、不爱提问题,而形成了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老师讲什么,我听什么的坏习惯,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2)规定内容多,授课容量少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一般较多,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速度。并且传统教学中板书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书写板书时,遇到公式、表格、绘图时就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致使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有些问题讲不深、讲不透,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的融合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了解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就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预习:微课为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铺垫

微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将已经制作好的微课内容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课前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通信设备自主的访问学习平台进行课前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转换。

2、课堂学习:微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因此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穿一个个合理的、小小的微课,这样既可以丰富了呆板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调动,学习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取长补短,加以优化组合,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J].2011(17):32-34

第5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多媒体教学是指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个别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了大量、丰富、具体、生动、直观和形象的视频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学习,如利用人机对话来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等。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造性和人性化得到了加强,多媒体引入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过多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通过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多媒体教学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许多教师由于没有把握好教学环节与教学节奏,一味追求“多”“快”,快速地滚动播放屏幕上的内容,使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做笔记,更谈不上消化课堂内容。而且,这样的教学易引发学生学习疲劳、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达不到教学目的。并且,虽然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了,多媒体的声音代替了教师的话语,图像的显示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口头交流也减少了。本来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的英语课堂活跃的气氛消失了,多媒体的声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优越性无法被完全替代。其优势在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映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关系较融洽。拿高一新课标第一册第四单元来说,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以此教学为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思想,什么是或文化传统。在探讨生命起源的科学道理之前,让学生以听故事或讲故事的方式,交流有关宇宙的起源的种种传说,既有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点评不失时机,与学生进行了及时互动。

不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长时间板书,相对减少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师劳动量及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三、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教学高一新课标第一册第四单元Unit 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将 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和Comprehending四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以多媒体演示占主要地位;

第二,将Leaning about language和 Workbook中的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 Using Structures整合在一起上一节语法课,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第三,听力Using language中的 Listening与 Workbook中 Listening和Listening task三部分话题较为接近,其中Listening部分是介绍三位对地球引力的认识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伟人。在提高听力的同时,为下文的Reading部分作了铺垫。Workbook中 Listening是关于轰动一时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通过听力练习,让学生了解作为宇航员所需要哪些素质。而Listening task中的听力则是向学生展示space travel 的潜在价值。既然三部分都在谈论与Astronomy有关的内容,所以放在一起处理比较合适。而这时多媒体的介入必不可少,而且听力原文及答案可以在屏幕上直接给出,可谓省时省力;

第四,把Using Language 中的Speaking 和 Workbook 中的 Talking 和 Speaking task放在一起整合成一节口语训练课。这几部分涉及本单元的功能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需要的东西,怎样给别人以指示以及如何向别人问问题,当然,这个还要传统课堂教学与之互动唱主角;

第6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教育是一项人本工程,其根本目标在于塑造和培养四有新人。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末端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于大家的视野之中。

1、自立意识和能力弱化,坚忍品格衰退。自立意识是独立人格的确证,是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础。牢固的自立意识对人的一生将起到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期。调查显示,目前的城市小学和乡村小学,均已开设了劳动课,培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但是对于自己的衣物的清洗和是否帮家里做事时,却有很少人做过。事实是客观的,小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弱化的现象绝非个别,我们的大多数小学生在物质享受日益膨胀的今天,却放弃了坚强和忍耐。

2、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萎缩。合作意识是个体能够与周围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资审表,团队精神是个体为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证。竞争并不否认合作,恰恰相反,竞争首先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的合作。尤其是社会分工发展到极致的未来社会,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调查中注意到,小学生对合作的理解步入了狭隘的极端,对团队的认识更是浅显。被调查的小学生一致认为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成绩的竞争,“别人考多了,自己面子上没光,回家不好交代。”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和特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关系“很铁”,甘愿为他(她)们作出一些牺牲。据有的父母讲,在与父母因琐事产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任着自己的性子把责任归咎于父母一方,不讲道理,听不得规劝。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教学中此方面的漏洞。

3、爱心淡化,宽容意识淡薄。爱心不仅是情感中最纯真最善良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作为一个高级物种类群向心力的源泉,还是人类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的强大约束力量。而宽容是人性中重要的闪光点,宽容能唤起人们的潜意识,在关键的时候能矫正他们的人生之舵。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运用宽容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其达到和谐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着,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被尊重、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对成长期的孩子尤是这样。但这种人格修养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就的。从小学阶段注重对小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是根本性的举措。

二、对策建议

1、小学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在课程计划安排中有意识地增大历史文化课程的比重,做好铺垫。现实中就业压力和诸多媒体艺术的强烈冲击使小学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非常淡薄,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首先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正面的知识传授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传统文化授课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从“图说中国”和百家讲坛中发现启示,然后由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以便能被小学层次的对象在看似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普遍接受。

第7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关键词]听力 反传统 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距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差距很大,学生在学完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后,听力理解能力依然偏低。毕业后,很多学生难以用英语与外国合作方进行交流,听外台英语报道也十分吃力,不能有效满足工作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因此,在大学阶段,学生就应该努力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给学生讲授听力的方法,而更多的只是将大量的听力材料灌输给学生,大都采用一种固定的传统模式,即讲解单词和句子、提出问题、给出答案。学生觉得这种教学模式很乏味,进而对听力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便成了英语听力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探索一下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听力训练的方法以就教于同仁。

二、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师在听力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新的教学策略。Mendelsohn对策略教学法( Strategy- based Approach)定义为:“策略教学法是源于策略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目标为如何教学生去听。”(1995:134)这些策略包括判断语言背景、话语主题和意义等。教师教会学生掌握正常语流中的语音、语调以及在跟读练习中掌握关键词的技巧,并进一步将听说写相结合,促使所听材料转化为理解性输入与输出,这是非常重要的(孙燕平2001:33)。

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既要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基本的听力技能。语言基本功指的是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常用句型,包括口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方法,熟练掌握它们是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关键。

正确发音、标准语音语调均可激发学习情感,词汇系统的掌握是培养语言意识的基础和保障,扎实的语法功底及语言学理论可以引导和启发学习者逐步领略英语的语言美,并开始尝试着体验文化差异(黄波2010:116-119)。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强化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结合话语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语用推理,同时给学生提供背景介绍和文化知识,提高英语听力的综合能力。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主要听力困难,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以便帮助学生克服听力困难,提高教学效率。”(张正厚2010:33-37)

(一)语音

语音上的变化(连读、弱读、省音、失去爆破等)使在语流中的词发生变化,这会造成听力的困难。我国传统的“哑巴英语”教学使学生往往忽视了对语音的重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语音知识,这是十分必要的。语音包括正确辨音、熟悉音变现象、了解句子重音与语调等的表意作用。

(1) 正确辨音

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发音不准,因而很难正确辨音,造成了听力理解上的错误。因此,要提高听力,首先就必须学会正确辨音。有时两个句子只有一音之差,意思完全不一样,如:

Are you going to sell the boat? [sel]

你要将这只船卖掉吗?

Are you going to sail the boat? [seil]

你要开船吗?

(2) 音变现象

除了识别单个音素之外,学生还必须熟悉快速话语中的音变现象。快速话语中的语音变化是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应对英语的这些语音变化规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提高英语语音的辨别能力。英语话语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

连音(Liaison):前一个词与后一个词相连接而形成的读音叫连音或连读。关于语音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已有文献集中反映了连音是影响语流切分的问题之一(陆国君2007:117-121)。连音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音变现象。英语连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词以元音开头,辅音和元音连在一起读便形成连读,如:turn off连读后成了[ ];另一种是前一个以元音结尾,后一个也是以元音开头,两个元音连在一起读便形成了连读,如:do it连读后成了 [' du:(w) it] (在这里[w]起了连接作用)。

加音(Link-r或-re):加音指在连贯语流中为了发音方便而在音节间或词与词之间添加的语音。英语中的加音通常为/r/音,如:more and more加音后成了[ ]。

省音(Elision):省音指说话人为了发音方便而省去音节之间或词与词之间的语音。省音在快速话语中相当普遍,如:psychology省音后成了[ ]。

失去爆破(Loss of Plosive):当一个爆破音后面紧跟着另一个爆破音时,第一个爆破音不发生爆破,而是只做发音口形,稍作停顿后即可发出后面的爆破音,这第一个爆破音就叫做“失去爆破”。前一个爆破音虽不发出,但要停顿一会儿,所停顿的时间要和发此音时所需要的时间一样长,如:big gun失爆后成了 [ ]。

弱读(Weakening):句子中除了重要的词要用句子重音以外,其他词在语句里相对不太重要,因此往往弱读。这类词一般有前置词、连接词、助动词、人称代词等,如:I took some ink and some sheets of paper.[ ]

同化(Assimilation):在两个本不相似的音连接起来一并发出的时候,由于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这叫做同化,如:this year [ ]。

(3) 句子重音

句子重音指对句子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单词进行重读以强调其意义。单词越重要,读音就越重,而重要的单词往往是实词(Content Word),如:She 'knew what it 'meant.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同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重音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强调的单词不一样,其意义也不一样,如:

I heard Tom crying.

我听见汤姆在哭。

1)'I heard Tom crying.(强调是“我”而不是别人)

2)I 'heard Tom crying.(强调是“听到”而不是看到)

3)I heard 'Tom crying.(强调是“汤姆”而不是其他人)

4)I heard Tom 'crying.(强调在“哭”而不是在做其他事)

(4) 语调

听力理解和语调密不可分。Baar认为,比较文章结构来说,语调能为听者提供更为可靠的线索,能帮助他们重构文章的主题内容(Barr1990)。英语中可用不同的语调来区别句子的种类如陈述句、疑问句等,也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英语中常见的语调类型有:降调(Falling Intonation)、升调(Rising Intonation)、降升调(Fall-Rise Intonation)、升降调(Rise-Fall Intonation)、平调(Level Intonation)、升降升调(Rise-Fall-Rise Intonation)等。同一个句子,语调不同,含义就会出现差异,如:

What a beautiful day!

今天天气真好!

(二)词汇

词汇障碍主要是词汇量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视觉词汇与听觉词汇之间的差距。有很多单词学生看得懂但听不懂或是反应过慢,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听力。若话语中的大部分词汇都听不懂,理解话语当然就很困难。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听觉词汇,这是提高听力理解的根本。

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分类和构成有所了解,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常用的短语和习语。一般来说,听力材料中没有太多的生词,但有些词学生却觉得有点难理解,好像没学过。因此在做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熟悉词的发音;2)正确理解多义词的确切含义;3)培养猜测词语的能力;4)了解英美词汇的区别。

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中还应注意短语和习惯表达法,这将有助于正确理解话语。如:短语break off除了“折断”以外,还有“突然停止讲话”、“断绝”等意思;句子“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表示“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又如,“go Dutch”表示“各人自己付钱”、“各吃各”,而不是“去荷兰”。

(三)语法

语法障碍也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语法障碍是指听力理解过程中所需的时态、语态等语法知识不足,这也阻碍了学生听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如虚拟语气、时态、不定式、动名词等,这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听到的信息。如:

M: The city council has finally voted the funds to build a new high school.

W: It’s about time they did it. I don’t know what took them so long.

Q: What’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school?

A)It’s too expensive.

B) It isn’t needed.

C)It should be built.

D)A college would be better.

动词did在这里表示虚拟语气,意思是“他们早该这样做了。”正确答案应是C)。但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这一语法现象,把句子误解为“他们过去早已做了。”

(四)语用学

语用知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也至关重要。理解话语其实就是一个推理、寻找关联并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何自然1998:19)。语用推理是语用者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话语与语境的关联,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暗含的思维过程(谌莉文2005:68-70)。Grice在所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里指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人们根据这些原则,经过一定的推理,能够得到多于语义内容的会话含义(Grice1957:66)。

我们知道,句子本身的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在对话中说话人常常出于某种考虑不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用迂回的方式间接地作出回答。因此,听话人必须从中推断出说话人的真正含义,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使用语用知识,有助于听话人正确理解说话人表达的真情实感。语用含义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Context)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Aunt: How did Jimmy do his history examination?

伯母:吉米的历史考试怎么样?

Mother: Oh, not at all well. They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

母亲:唉,一点也不好。他们尽问些在这可怜的孩子出生前发生的事情。

母亲只需说一句“Oh, not at all well.”就够了,但她还加了后面一句多余的话。听话人可以从中推断出母亲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她认为孩子的历史考得不好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考官的问题,因为他们尽考些孩子还没出生时的事情。她还觉得孩子可怜。听话人还可从中体会到话语的幽默来。

三、结语

当前,有效地提高听力所面临的难度很大。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听力训练。他们在初学英语时,主要是学习书面用语,阅读能力较强,而英语听说能力却很差。所以,在大学阶段,学生就应该努力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而要提高听力,就必须进行大量地、不间断地实践与练习,养成“百听不烦”的耐性。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上好听力课,并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充分应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Barr, P. 1990. The role of discourse intonation in lecture comprehension. In M. Hewings (ed.). Papers in Discourse Intonation. Discourse Analysis Monographs16.Birmingham: ELR/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5-21.

[2]Grice, H. P. 1957. Meaning. Philosophical Review.

[3]Mendelsohn D. J. and Rubin(eds.). 1995. A Guide for the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San Diego: Doiminie Press,

[4]何自然.1998,《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出版社.

[5]黄波.2010,论英语意识的培养必须植根于文化,《外语学刊》第2期.

[]6陆国君、吴兴东,2007,语篇结构图式与语调范式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7]孙燕平、刘海量,200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模式——综合式教学法,《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2期.

[8]谌莉文,2005,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外语教学》第1期。

第8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一、当前中学阶段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必须承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中学教育当中,部分学校已经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立的课程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中学生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1.传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质量缺乏保障

现阶段,很多中学都已经开设了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不都是独立的课程,而是同其他学科参杂在一起进行。例如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和历史课程、传统文化和美术欣赏等。并且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是特别高,形式也比较单一。与此同时,部分专门设置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多由语文教师兼任,加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2.传统文化学习的环境有所欠缺

随着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受到越来越多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例如,很多中学生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兴趣大过了传统的中国食物,会弹钢琴的大大多于会拉二胡的,英语培训班的学生远远多于国学书画班的学生。

3.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知识停留在课堂的讲解上,没有为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学习到的传统文化无从施展。中学阶段,传统文化缺乏实践机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严重缺乏。

二、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

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有效的进行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

通常来讲,中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传统文化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另一种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参杂传统文化教学。尽管当前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但是还只是初步的尝试,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也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所以,在短期内要想收获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同其他课程学习相结合。而在其他学科当中,要属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语文学科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非常到位的指出了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2.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日常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中学教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注重日常积累,形成文化积淀

坡曾经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古代经典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在中学教材当中有许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并且绝大部分是以诗、词、曲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些诗歌、词曲内容简短、押韵,背诵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诵读积累,可以形成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

(2)开展家校合作,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

Υ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只从表面上进行认识和理解,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如今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绝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且孝心、爱心、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不足。所以,要突破这种瓶颈,开展家校合作,让学生所学的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3)开设文化大讲坛,并利用网络电子设备,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日常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各种电子设备用作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有利于将学习日常化。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文化大讲坛、讲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共享。又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一部有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者除了学生还有教师,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与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以山西省2011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调查结果为例,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教师当中,有将近98%的教师认为在中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有必要,但是却有40%左右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在这部分教师中,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不足,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容易因为缺少知识的积累出现差错。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游刃有余。

4.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贯穿实践内容,让学生真实体验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要想真正深入到学生心中,必须要增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节庆礼仪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学生通过观看一件件历史实物和史料,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可以有歌唱、舞蹈、小品、相声以及乐器表演等各种形式来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9篇:传统教育学习范文

论文摘 要: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由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教学模式也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不断丰富。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通过教学所用的时数、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者进行了比较,希望能找到最好的、对学生以及教师都有益的教学模式以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以引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上具体表现为以研究为本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这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变现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传授知识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求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始至终贯穿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实现科学教育教学。

(二)研究型教学的特征

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追打限度的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科、文化以及各方面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解、探究进而达到能类似研究的能力。

1.参与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由于研究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改变以往教师唱“独角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要让学生有“主角”意识。自觉地参加到教学以及小组的讨论中去,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待学科的科研态度。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提出,我们的教育应“把人放到人的环境中培养成现实的人”,而研究型教学是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同时,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又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和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的参与性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并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从而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让学生感到放松、融洽和愉快,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主动地思考探究,勇于问,敢于想,善于做。师生关系平等可以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感受对方的思维方式、角度,这样,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信息输入、输出与信息评价、反馈的流量与速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3.创造性与潜在性的统一。研究型教学与传统型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研究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它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师注重的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制、粘贴以及对学生机械的灌输,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知识的再发现、再整合:学生注重的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或是从书本中寻找现成的结果,而是经过思考、探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具有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过程,能够大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建构主义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智力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主体的活动。”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感知活动的内化使所学知识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仅仅起促进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本质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意识、态度和能力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以及情景性。

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在制定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淡化统一标准适用全体学生的观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二、传统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

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理论主张为代表的教育流派所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学内容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并组织为分科教材:教学按“明了”、“联系”、“系统”、“方法”的步骤进行,在相应阶段采用提示、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凯洛夫教学模式为传统教学模式获得新的形式。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它对知识传授目标的强调,对课程的结构严格划分,对“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法律性质”的论述。这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称之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系统知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知识教学的目标指导着教学的各环节,每一步骤都渗透着对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每一步都为知识传授这一目标而服务。老师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并且夸美纽斯为教学提出三项任务: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德行。但三者仍以教学知识为主。斯宾塞认为,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知识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他推崇的独立探索的发现法,也以知识教学为中心。赫尔巴特以官能心理学和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阶段教学方法。五段教学方法始终把“知识”放在首位。  2.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学生,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权威管理,这能使学生尊重教师并能乐意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由于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传统教学在方法上是灌输和强制的,是一种非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老师传授的“金科玉律”,不去考虑自己的想法、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常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

3.应试指标为考核的惟一尺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采用应试指标。导致学生只重视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缺乏创造和创新意识。实则是“背多分”看谁背得多、记忆好。谁就容易获得高分。一些人对有些知识不仅能顺背如流,而且能倒背如流,但都是对已有知识的机械掌握,无暇顾及创造和创新,因而也就没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这种把知识的接受多少以及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现在的从小学生起就兴起了“报班热”:他们认为分数决定一切,相应的出现“择校热”;不可否认,应试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很难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他提出的“三个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以形式阶段教学法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等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在教学论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以及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统觉论是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之一,他认为学生的思想是由相似的观念互相联系而形成的观念群构成的,每一个观念群,都是按照一种复杂关系的模式。把种种观念交织在一起,并且作为一个统一的力量,对思想的形成起着小不等的作用。学习是把新观念装到已有的观念群,并在心灵中建立更为丰富和有能动性关系的过程。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有提出了“相关”、“集中”两项原则。以及夸美纽斯提出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凯洛夫提出的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比较

上述从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我们应该针对体育的独特性,去区分二者的差异,希望能找到一个对体育教学更有帮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实践以及动手操作,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索活动,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及参与度的提高,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传统型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体育是一个动手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更多的喜欢实地的操作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传授那些“金科玉律”,所以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研究型教学“略胜一筹”。

(二)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育的独特性让学习体育的学生都有好动、创造性强特点。而研究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那些体育动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动作以及好的锻炼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无条件的服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回顾、思考、创新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新的动作和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操作所习得的动作。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最大限度的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无形中就锻炼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教师总是在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就低,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际的比较发现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更加符合创新性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在一种创设的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中,体会科学发现以及发明、创造的过程,并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全方位发展,特别是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以后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体育系统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两种模式的平衡和调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