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体育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方法

第1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方法

1高职体育教育与体验式教学概述

1.1高职体育教育

体育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强化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能,还能掌握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点。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天性等状况,调整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让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去体验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体验式教学不只是看重教学成果,尤其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增强自主体验感受,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表现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并非把教学过程当作一项非完成不可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理解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教师的经验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精神。教师在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时候要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包括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去自主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其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验式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新型学习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要能够在体验教学中创设相应的话题来强化师生交流。

1.3体验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跟单一的灌输式和听从式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其心理压力,满足这个年龄阶段热爱运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其次,体验式教学能够巩固体育教学的地位。在传统高职教育中,由于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所以体育教学的地位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凸显,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特别情愿的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导致难以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价值。而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体验、主动参与,来感悟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教学注意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巩固了体育教学的权威性地位。

2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2.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前提

体育作为高职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科目,能够在教学中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体验式互动,首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经常跟学生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体育锻炼状况,询问他们对体育知识学习的看法,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心中装着学生,每个学生无论其身体素质如何,体育成绩好坏,在教师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要善于鼓励学生,做到公平与公正,强化学生跟教师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为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注重跟学生之间开展真诚对话的交往,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理解的表达,因为教学对象本身就存在差异,对体育训练知识的理解也不同,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走进学生群体中,激发学生的对话意识,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2.2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体验式教学开展的根基

要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教师实时转变自身的角色。一方面,教师身份角色的变化,从体育知识的传递者变成教学的引导者,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过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援。也就是说,教师是体验式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帮助者。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理论,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转变课堂教学顺序的关注点,有效的体验式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先关注学,再关注教”,我们这里所说的“学”,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认知结构以及身体素质等。在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状况了然于胸,备好课。著名的教育学家丁炜曾经说过五个“知”来教老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包括已知、未知、想知、怎么知、能知,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学生没有掌握什么?学生最想学习的是什么?(这是教学重点)学生怎么学习没掌握的东西?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要结合这些要求来转变教学设计的切入点,确定课堂的主要知识点,找准体验式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2.3有效训练的互动是体验式教学的依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提出教育教学是针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在高职阶段,体育课程要把重点放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也就是说,学生是体验式学习的主体,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身要完成什么样的训练任务,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不管是球类训练,还是基础性的热身运动,都不要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都可以设立相应的活动模式,开展有效的训练互动,引导学生积累体育学习方法与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感悟学习过程。一堂生动、高效的体育课,制定的目标不能太高,要明确教学的侧重点。比如,运用情境教学来进行互动训练,教学情境创设应用到体育课堂中,是对传统静态教学的改变,属于动态化教学。语文教师通过为学生教学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中,让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像在给学生讲解“太极拳”的时候,可以选择选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太极拳的宣传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学习这个体育项目的欲望。接着给学生演示太极拳中的“仿生”的招式,让学生猜测一下教师模仿的是什么动物的动作,让学生进入到体验式的情境中,具备体验意识,主动进入学习状况。

第2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一、根据幼儿期生理、心理的特点来安排教学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所以应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如让幼儿进行一些基本动作、身体姿势及体操和体育游戏等内容的体育活动。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要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注重幼儿体育兴趣的培养

 

1、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讲究启发兴趣的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并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乐趣的运动环境,使之能完成教师安排的种种练习,从而达到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给他们适当的表演机会,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体育兴趣的动力。第三,在体育教育中,老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当好“导演”,珍惜幼儿乐于活动的美好情感,热情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尽可能以“孩子头”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2、满足幼儿体育需求心理,克服体育兴趣的易变性特点。幼儿年龄阶段,绝大多数幼儿参加体育活动,首先是由于好奇心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好玩,他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体育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对练习内容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并且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只以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新异刺激、浓烈地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景为最大满足,常常热切地期望这一时刻的到来。根据幼儿这一特殊的体育需求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3、利用具有生活情趣的体育活动,积极诱导幼儿的体育兴趣。一方面要注意从小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诱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其体育兴趣的正常发展。教师不仅要发挥本身的主导作用,而且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善于引导他们的体育兴趣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加强形象化教学培养幼儿体育兴趣。由于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培养幼儿体育的兴趣,对体育内容要加强形象化的讲述,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体育兴趣的发展。包括场地器材布置、体育设施条件、教师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平等等。

 

三、幼儿体育教育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1、可控性体育训练法:即或在家或老师的指导、控制下进行幼儿活动能力的训练,如指导做幼儿体操、韵律操牵手上下楼梯等,训练幼儿活动能力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2、游戏法:即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在幼儿期,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体育活动,更何况游戏此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提高孩子参与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游戏则尤为重要,如:数字游戏、抓鱼儿、抱球抢摊等。

 

3、体育比赛法:在体育比赛当中,让幼儿去实践运用合理的方法定成比赛,或教授其比赛的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练习、比赛,此种方法即可丰富体育知识又可开发智力,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估计作用。

 

4、情境教育法:在教师或家长有意识的设置体育环境,如多媒体、挂图录像等,让孩子认识体育知识同时在到识字、学语说话的功能。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课程当中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因为幼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骨髂及软组织易受到损伤,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因此,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及实施中要把安全放到首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安全是幼儿体育教学的首要问题。依我所见,在设计课程时,不要安排难度过大、疼痛感较强的练习,甚至可以去掉,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原则上不要搞技巧性训练,要在有地板的室内或有沙土的平地上或有草坪的地方进行锻炼,以降低地面对幼儿机体的反作用力,如果在水泥地上或柏油路面上进行锻炼时,一定要求孩子穿软底鞋,以减轻硬度高的地面的反震力对孩子肢体和肌肉群的损伤。

 

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体育兴趣,为幼儿今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3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 教学 运动技术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3、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

2、对抗与竞赛训练法。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第4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激励教育; 方法功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7-001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淮安市王营中学2个教学班的92名学生作样本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网络信息检索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激励的方法和激励的功效

1.激励方法

激励教育方法是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导下,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程度,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励教育方法是教师充分利用情感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学习动机的确立、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寓于体育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教学方法。

1.1语言激励法是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法

1.1.1提问式激励法是利用提问激励。例如,“看哪个同学回答得更好?”“你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吗?”

1.1.2点名式激励法。熟记每一个同学的姓名,能让他们感到老师很在意他们。例如,在铅球课上,说:“XXX同学,你推一次让大家看看。”

1.1.3目标激励法。明确目标进行激励,在短跑课时,说:“XXX你能超过XXX”,在跳高课时,说:“XXX,这个高度你能过去。”

1.1.4纠错激励法。虽然是纠正错误动作,但仍要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参与兴趣。说:“虽然这次他没完成,但大家看,他很努力很认真。”

1.2行为激励法是利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激励

1.2.1示范式激励法。老师优美准确的示范,能激励学生跃跃欲试,挑技术动作好的学生示范能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的作用。示范激励法很直观,能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动作表象。

1.2.2鼓掌式激励。挑出学生练习中比较努力的同学或完成动作较好的同学给予鼓掌,配以喝彩,效果更佳。

1.2.3神态表情激励法。利用手势、微笑、竖大拇指、点头或赞许的眼神,对学生进行激励,起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作用。

1.2.4保护与帮助激励法。在保护和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动作,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树立自信心。

1.3情景激励法是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情景

1.3.1成果激励法。利用板报、专栏、广播、展示、照片等对取得的良好成绩,鼓励自己也鼓励别人。

1.3.2降低标准激励法。针对身体条件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适当降低标准进行评价考核,让学生尝试成功。

1.3.3环境设置激励法。让技术动作掌握好的和一个掌握不太好的同学分在一起进行帮带。如篮球比赛时,让四个主力队员和一个替补同时上场比赛。

1.3.4和谐人际关系激励法。让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分在一起,减少心理压力,轻松完成练习,掌握技术。

1.3.5自由分组激励法。在不违犯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由度,如拔河比赛中,通过商议解决人数搭配站位顺序、力量分配等事宜。

1.3.6音乐激励法。利用节奏明快、坚强有力的音乐,振奋学生精神,提高兴奋性。

1.3.7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相互影响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思想言行,甚至衣着爱好都相互模仿,所以对青少年的教育用榜样的激励是很重要的。

2.激励的功效

2.1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培养良好学习动机、进取动机的功效。积极的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取得成就的最初条件,在人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功能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由无趣到有趣,发展到乐趣,最后上升为志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稳定、最根本的因素,它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取动机是一个人不满足已达到的水平和成绩,而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和更大的成绩努力时所产生的,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动机,能产生持久的、主动的行为动机。激励能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断加温,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最大的热情,以保证教学任务能高质量完成。

2.2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勇于进取的良好个性的心理品质的功效。通过激励,让学生明白参与比收获更重要。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懊丧,但这不是竞争的全部意义之所在,重要的是竞争过程中将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激烈的竞争能激励学生那种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心和胜不娇、败不馁的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教学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一些小的进步,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扬,进行激励,选择适当的机会让大家做示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品尝努力后得到的成果,寻找出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增强自信心。

2.3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集体的作风,增强团结协作意识的功效。在参与中通过竞技提高自尊心、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

2.4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和文明行为的功效。竞赛中的规则是针对双方的,只有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发挥技战术水平,用实力战胜对手,才是真正的胜者,培养学生心胸坦荡,懂得并做到公平竞争。

2.5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功效。当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启发、激励,使之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要求,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三、结论

1.在对待体育课问题上,学生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体育课上因势利导实施激励,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事实证明,学生在取得好成绩或成功时,内心非常愉快甚至表现出得意忘形,每当老师及时给予激励和赞美后,这时的学生不再是为你努力,而是在为自己把事情做好而努力。

第5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自主意识进行激发,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课堂融入性明显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我国新课程标准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保证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与现阶段学生自身实际接受能力更加贴合。

一、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整体来看,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况依然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归根结底,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时候没有做到严格把控,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不具备体育专业资格。

(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这与高职院校学习氛围较差有直接关系,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容易出现意志消沉的现象。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的时候并没有尽职尽责,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活动,没有任何创新因素,这也使得学生感觉体育课程学习较为枯燥,很难融入课堂学习中。

二、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原本僵化、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所转变,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凸显。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使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更加明确,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负面情绪有所消除,从而更加主动融入体育课程学习中,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化、平等化。

(二)提升了体育教育水平

当体验式教学方式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之后,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体育知识的实践性得到凸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更高。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来进一步规范学生动作组合能力以及动作细节掌控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情境构建

对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获得更加真实的体育课程认知体验,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不断完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与现阶段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情感表达能力较为贴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出理想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亚洲杯以及世界杯等大型足球赛事,让学生对足球运动员的动作特点进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的足球学习意识得到激发。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足球赛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主要是讲解球员的动作以及足球竞技比赛过程中的种种战术布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球赛的代入感,教学氛围也更加活跃,有助于多角度对学生足球运动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二)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想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注意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三维教学目标设定成为很多体育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式,要保证目标设定的一致性以及协调性。高职体育教师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其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目标制订阶段、课堂教学结构设计阶段以及教学方案实施阶段。通过对以上几个阶段的贯彻落实,可以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知识目标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体育课程学习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田径运动动作要领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短跑以及长跑、接力跑等竞技运动的要领进行掌握,使学生理解每种田径运动的动作要领存在较大差别。短跑强调学生的爆发力;长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力;而接力赛不仅需要学生在爆发力以及耐力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还需要注意对各赛段的参与人员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接力赛的成绩更加理想。

(三)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观念进行扭转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深入了解。很多时候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已经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一定转变,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教师应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新的认知,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观念的扭转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观念的扭转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有一定耐心,不断完善以及优化体育教育理念。

(四)注重突出职业导向

教师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职业导向进行突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发掘。体育属于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自身肩上的重要责任,应该积极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的体育人才,进一步突出职业导向,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迈向社会之后的社会竞争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作为着力点,使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对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小肌肉群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肌肉灵活程度以及敏捷性。可以尝试设定乒乓球以及羽毛球等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小臂肌肉群的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求更加符合;而对于数控、汽车制造以及应用化工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注意对其下肢协调性进行锻炼以及提升,可以为学生设定铅球、标枪以及引体向上等体育项目,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体态、腰腿力量的训练。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积极创新,积极认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建多种课堂情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将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结合,为学生合理设定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得到针对性提升,要注意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宽阔。

参考文献:

[1]周斌.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湖北农机化,2020,11(6):141-142.

[2]闫茹冰.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35):34-36.

[3]沈惠红.基于信息化下的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4(22):153-154.

[4]杨筱竹.试析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8):126,138.

[5]齐斯筠.高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9.

[6]朱行行.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体育时空,2018,26(22):147.

[7]林蔚文.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才智,2017,28(20):42.

第6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一、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四、表率示范法

第7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 笔者从阐释“创新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及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两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

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发展源于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学思想不断地变化与更新,这种变化与更新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整体向前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等综合方面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要在体育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爱,不安于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  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1)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大学体育电子软件、多媒体教案、电子课件的研制和使用,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努力寻求教学新方法。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健身场、走向大自然,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前体育课的课改方向,并结合实际来学习和训练。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院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1.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1)按照市场规律设计专业。这是校方应该做的,落后的、陈旧的、无效的专业及时撤并,新兴的、复合的、动态的新专业尽快地建立起来。逐步地使专业结构设计科学化、合理化、市场化,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不同需要。

(2)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高职属于重实践轻研究的院校,就业方向主要是经济实体,专业实践能力差,就是手里握有不少的证书也无济于事。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实就是实践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校期间,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放在首位。

(3)扬长避短。什么是体育教育的长处?是精神,是坚韧不拔的竞技体育精神。竞技优胜取得的过程,造就了受教育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坚韧性格。短板也是显而易见,专业独立单一,知识和能力不具有通用性,择业空间狭小。院校要在课程的设置上把短板补齐,除了专业要精以外,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掌握更多的求职资本和就业技能。

2.体育教育衔接就业的对策解决体育教育和就业衔接这一问题,需要开放和科学的态度,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来布局。

一是,发挥教育部门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盘考虑院校、企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有的放矢的进行全方位的课改。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力求做到政府宏观调控,紧盯经济运行对人才需要;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合理,知识结构面宽适用,就业趋向清晰明确;用人单位乐于接受,学生、家长基本满意。

二是,改变专业设置,充实体育教学内容。把历史延袭的不适合当前教学内容的进行修订,把新兴的体育项目和体育产业课程收编进来。打破陈旧的、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把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和实现多数毕业生的圆满就业结合起来,适应社会行业的现实需要,适应时代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院校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开辟新的专业领域,比如,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专业,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率。

三是,持续不断的就业指导,把工作做到前面。大学生从校门走入职场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业指导也应该是,纵向的接连不断,横向的全方位。院校要有一个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的规划,按照不同年级的知识掌握程度分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初期阶段:指导刚刚踏入校门的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初浅的认识,制定一个初步的规划;中期阶段,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有选择地进行就业能力辅导;后期阶段,规划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获取所需的职业资格和专长,接受就业指导和服务。三个阶段,短期目标和长期方向相结合,逐步深入,融汇贯通,无缝链接,形成完整务实的就业指导体系。

四是,提高毕业生的自我择业能力。全面提高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除体育专业以外的其他技能,毕业时基本具备自我择业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从学习吸收到能力生成,院校负有主要责任,而最终就业的主体还是学生。培养自我择业能力,就是体育教育和就业的最好衔接。

二、结论

第9篇:体育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导入方法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在成长期渴望独立,但心理依旧不成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事物的能力较强,这对他们心理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种不成熟导致他们产生许多生活中的困惑,这一时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及其状态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三国时期,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营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他指出善于养生的人,要善于养心。《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和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应该包括:①智力正常,具有清楚的感知,稳定的注意,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能力,能够灵活地思维和表达语言;②对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③能够协调地控制情绪,经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境,善于发现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④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⑤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⑥良好的人际关系;⑦完整和谐的个性;⑧正确的自我意识及自我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内部感觉的平衡状态。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心理健康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通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对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并不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心理健康的人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是指个体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适当水平的能力。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通过适

当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提高人的心理调节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多以技术为主,其组织形式多样,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多在室外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充着当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同时还充当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和整个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师生关系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首先,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尊重的,所以师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其次,学生都不甘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希望得到足够的表现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任何一种教学,其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范围。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此,如何对教材进行筛选,有的放矢地培养就成了教学内容顺利进行的要素。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其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田径课较为枯燥,练起来比较辛苦,并且毫无乐趣。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选编时,应尽量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编写与安排,在优化教法的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勇敢、执着、坚强的精神。球类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其顺利展开的关键是整体的配合。在球类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并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配合的双边动态平衡。无论少了哪一方的参与,体育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但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些无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往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时,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掌握动作要领,感觉体育课生硬、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积极主动学习,对体育教学的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术练习,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特殊的比赛情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往往能振奋人心,比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最后的决胜阶段,这不仅是观众欢呼呐喊的最后时刻,也是考验运动员心理的最后时刻。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局势,领先的一方如何保住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样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受身心的考验,从而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了解运用体育运动改善情绪的方

法,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中所产生的良好心理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从事体育活动要求参与者必须综合地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可以使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有所提高,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半球,因为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由左侧支配的,而从事体育活动又能刺激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促进智能发展。运用恰当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导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个性与心理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体育与科学,2003,(1).

[2]赵绛波,丁大伟.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南中医,2003,(12).

[3]余贞凯,杨文斌.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读与写杂志,2007,(11).

[4]谢如畅.浅析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6).

[5]李大为,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