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精神病健康指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健康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健康指导

第1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一、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二)、领导小组分工

赵同志: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

曾同志: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杨同志等: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全镇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三台县民康医院)和县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卫生院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县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第2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关键词:精神病 妊娠 心理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41-01

孕妇在孕育新的生命时,不仅牵动的是整个家庭,还与祖国未来也有着紧密的关系。精神病稳定期患者怀孕不仅给患者带来困扰,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里压力,并且还要担心着分娩期的安全,减药或者停药对病情是否存在加重或者反复,还有就是药物对胎儿有无影响,生产的时候孕妇的紧张和恐惧是否导致病情严重不能配合分娩,还有就是产后的哺乳问题等等。由于家属陪同下患者的及早入院以及母爱的特殊性使得她们仍然能够接受护理心理综合干预,而有效的护理心理综合干预是稳定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情绪的重要举措对妊娠良好结局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近年来我们对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实施了护理心理综合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17例,所有的精神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一诊断标准》。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4.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至本科学历不等;住院时间最短11 d,最长61 d,平均26.7 d。

1.2 方法

评定工具为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1],分别于患者入院后2 d内和患者出院前2 d对所有患者进行焦虑情况的评估。修改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表内容包括:担心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担心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担心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入眠困难,紧张恐惧,希望得到帮助。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到“5”(极严重)分为5级,2级以上均为阳性[1]。判断标准:以SAS总分≥50为存在焦虑症状。

2 护理心理综合干预

2.1 营造家庭式的住院环境

患者入院时,访谈护士应热情接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住院制度、主管医师和护士,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积极创建舒适、宁静、清洁、温馨的住院环境;加强护患沟通,以朋友式的方式进行交谈,特别注重微笑服务;充分利用检查治疗、心理疏导等机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并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注意措辞避免损伤患者的自尊心从而引起患者情绪的波动。随着传统精神科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的转变,开放管理应运而生,即对无明显冲动行为的患者可在家庭式病房居住并进行治疗及护理。为了患者的安全,要求家属陪伴,并在家属的陪伴下,与综合医院一样,可以向医生请假适当出入病房、医院,增加其自主性[2]。消除患者对住院的种种顾虑,以达到安慰患者的心理的目的。同时,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患者,特别是患者的丈夫更要从生活情感上呵护和安慰患者,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减轻心理压力,面对妊娠身心放松。

2.2 做好疾病及妊娠的健康宣教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利用各种健康教育的方法向患者和家属做好疾病及妊娠的健康宣教。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与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启发与健康指导,对学历低的患者主要采用通俗语言,而对学历较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专业术语。患者担心服用抗精神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是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护士要给与耐心的指导和讲解妊娠、分娩知识;对于怀孕期服药的患者,要婉转的向患者交代清楚,使其有思想准备:(1)病情尚未完全稳定,服用较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对胎儿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应推迟妊娠;(2)妊娠头3个月最好避免使用任何抗精神病药,妊娠后期也应为精神科急诊时才考虑用药;(3)对孕期服药者,药物剂量应减少到控制病情的最低限量,且尽量选用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如维思通和舒思治疗;(4)停药妊娠,应于病情稳定,巩固长时间后未见波动才能进行[3]。妊娠期随时监测胎儿情况,征求专家意见,最后决定是否终止妊娠,要尽到告知职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必要时护士向家属讲解,取得理解与配合,力争使患者在治疗、妊娠、分娩及产后康复过程中达到最佳状态。

2.3 加强饮食起居护理

指导均衡膳食,力争种类齐全、广谱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水果蔬菜并用,在保证主食的前提下摄取各种营养素,如:糖能为人体和胎儿提供能量,每日摄入量不应低于150~200 g;蛋白质是孕妇及胎儿细胞更是脑组织发育的主要原料,每日摄入约80~90 g;孕中期最易得缺铁性贫血而鸡蛋内有丰富的铁质;补充充足水分,增加体液,防止便秘和皮肤干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减少食盐的摄取,避免吃刺激性食物。生活起居上,要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周期,早睡早起,一定量的运动和合理的休息;不穿高跟鞋,衣着以柔软、舒适、保暖为主;忌饮浓茶、咖啡,禁烟酒;并教会患者一些有效的放松应对技巧舒缓焦虑情绪,如:音乐疗法、深呼吸运动、散步等。

3 结语

由于精神病患者病情特殊,且易反复,加上患者合并妊娠期,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护理心理综合干预。一项研究表明[4],患有精神分裂症妇女在妊娠期接受产前保健较正常孕妇少,同样是精神病孕妇,未得到足够产前保健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增高。发病期孕妇的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稳定期孕妇,由此表明,稳定的精神病病情对妊娠良好结局起着重要作用,而有效的护理心理综合干预则是稳定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情绪的重要举措。作为护士应耐心做好解释,尽到告知责任,讲述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论治疗的结果如何,均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者身心放松,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医护人员应尽职尽责,让精神病稳定期合并妊娠的准妈妈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使宝宝健康顺利的来到人间,母子平安。

参考文献

[1] 韦秀芳.护理干预对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90-2892.

[2] 李美银,罗玉玲,陈锦成.护理干预对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8-10.

第3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三病区,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 目的 对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关键词 ] 医院家庭一体化;重性精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79-03

[作者简介] 韩琴(1984-),女,浙江绍兴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临床医学界已经有多年的实际应用历史,且正在不断的趋于成熟,具有其特有的一套科学管理套路和模式,而在我国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还仍然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视[1-3]。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实施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8年,平均病史(4.6±1.2)年;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9.9±1.3)岁;观察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6年,平均病史(4.5±1.1)年;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9.8±1.4)岁。

1.2方法

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常规巡视病房,防止发生不良事件;②统一模式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属了解疾病;③统一配备饮食;④根据医嘱常规用药。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具体步骤包括:①首先对防治护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对该院的医生、护士、防保人员、患者家属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治护理方式进行规范化的掌握对;患者个案管理制度培训;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的防范与管理培训;指导患者对相关康复方法进行全面掌握;并向其说明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帮助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管理档案,实施管理登记与管理病案制度。②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建立由精神疾病专科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三部分组成的专业性防治护理小组,小组能够深入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患者及其家庭做详细的精神病防治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该争取各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的积极配合,对辖区内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一一做好相关的登记处理,建立完整的档案,利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所应用的表卡对精神病患者家庭进行随访与记录,对患者病情发展状况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彻底掌握治疗情况,控制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的劳动能力和可能肇事的能力,详细记录后做以总结,总结之后将结果录入相关社区防治档案之中,在医院建立监管数据库。每月选择2d时间,下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档案进行筛查,如果出现肇事倾向程度严重的患者,则应该实施积极随访与上门康复指导干预,同时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则可由监护人申请,在监护小组的批准情况下,尽量争取减免治疗费用,同时小组需要进一步筛选出需要做应急处理的患者,将需要住院接受治疗,但家庭经济条件却无法承受的患者,应该在家属或监护人申请后,经小组批准后,为其争取一定的住院补助,费用的筹资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资金中,拿取一部分,个人或者集体负担部分,慈善机构赞助一部分,保证每个患者每个月有充足的治疗费用,如果发现有急性肇事患者,则必须要求其住院接受治疗,并对其实施常规性的护理,在出院回家之后,再跟踪实施必要的家庭护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模式。③家庭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庭进行接触,对所管辖区域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其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主动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保证二者能够相互配合,对患者实施开放性护理与管理,具体措施为:联合患者的家属,实施指导性用药,并进行家庭式康复干预护理,做好各项健康宣教工作,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训练并养成娱乐及相关技能,对可能出现肇事行为的患者应该做好提前的防范工作,并告知其家属进行积极的配合,如果病情出现相应的变化,应及时进行真实的反馈,护理人员再反馈到技术指导中心或医院,争取护理小组的帮助[4-6]。

1.3观察指标

选择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精神疾病治疗效果、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精神疾病干预方案实施结束后,通过该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展开问卷调查,对抽样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解,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健康宣教情况、生活饮食护理情况、仪表仪态等,问卷采用不记名打分的形式,满分设定为100分,且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3个等级。得分没有达到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超过60分没有达到80分为基本满意,得分超过80分为满意[7]。

1.5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仍然没有好准,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仍然存在明显异常,需要专人看护;有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已有极大改善;显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8]。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并实施χ2检验。

2结果

2.1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7.6%,对照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81.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精神疾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对照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67.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干预后(28.95±4.53)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44.28±5.40)d;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22.36±3.18)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37.82±3.17)d。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精神状态复常时间)=14.7588,t2(护理服务总时间)=15.1273,P<0.05]。

2.4不良事件

对照组在干预期间有9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0.9%;观察组在干预期间有1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3%。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5)。

3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干预,对于使患者病情改善率和服药依从率提高,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之后,患者与护理干预前相比,其监护率、病情改善率、社会活动参与率等都能够有显著的改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临床上的一些重性精神病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服药,病情处于急性期或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接受进一步的系统治疗,这使得患者及其家庭不得不承受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高昂的治疗费用而导致患者家庭贫困或最终放弃治疗的案例,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正由于该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在各方面带来的负担都相对较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重性精神病患者无法保证持续接受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存在明显的间断性和不完整性,使系统治疗的规律和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病情会反复发作,且表现无常,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神志会出现伤人、杀人等恶性的肇事后果,不仅仅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更给其家属带来更大痛苦。通过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及时建立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有效管理机制,通过系统全面的筛查,将一些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记录到数据库中,并定期进行随访,实施必要的科学指导,提供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病情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可在最大程度上为其争取到免费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机会,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9]。

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精神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该组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7.6%,明显高于仅接受常规精神病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67.4%和81.4%,上述两项数据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这能够充分说明,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必要性,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努力改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与更新治疗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可以充分保证广大精神病患者用药和治疗的连续性,使多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增加患者及其家庭对疾病的了解,认识疾病情况,利于其进一步配合治疗,使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病情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疾病进一步发展的概率和复发率降低,该项疾病护理服务模式值得在临床上重点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张雪静,骆焕荣.“解锁工程”精神病病人的社区防治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4(15):102-103.

[2]张雪静,李伟丽,刘惠卿,等.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18(11):114-115.

[3]郭红利,崔奎友,陶玉芬,等.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17):431-432.

[4]陈素卿,蚁丽芬.定期心理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应:2年随访[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4(15):523-524.

[5]刘向明,刘翠美,王栋.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l,19(10):1155-1156.

[6]杜召云,张丽,陈景清,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前后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0(11):138-139.

[7]房茂胜,李乐华,赵靖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1年随访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4(19):854-855.

[8]陶敏,李娇,董凤云,等.认知行为一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5(18):2194-2195.

[9]沈丽珍,丁皎,孔丽华,等.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82-1483.

第4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b)-014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psychotic relatives and provide optimiz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nursing service for psychotic relative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152 relatives of psychopath i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who were given the normal nursing; while 160 relatives of psychopath from Octo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group, who we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normal nursing. The self-evaluating table of SCL-90 was us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SCL-90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SCL-90 score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horror, paranoid and other psychosis in research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relatives, but also return their social functions, and provide better home nursing service for the psychopath, it is helpfull for patients' recover.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disease; Effect

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多反复迁延,患者家庭作为精神病社会关怀的主力军之一,长期背负着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并且由于社会的歧视与偏见,患者家属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漠的对待,一些家属因长期郁积的压抑无法得到及时疏导,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1]。据调查显示,家庭支持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就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因此,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极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用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干预的案例较少[3]。故笔者设计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家属152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104例;年龄40~71岁,平均(63.2±2.6)岁;大学学历16例,中学学历72例,小学学历64例;选取我院精神科2013年10月~2014年9月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精神病患者家属160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研究组,其中男60例,女100例;年龄44~72岁,平均(64.5±3.1)岁;大学学历24例,中学学历64例,小学学历72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疾病,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本次研究每位患者均只测试一位家属。纳入标准:排除滥用精神药物者;无任何精神疾病;无重大脑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家属在年龄、文化层次、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服务方案。主要涉及相关精神性疾病的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预后转归、治疗注意事宜及照护措施,另外,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家属进行情绪放松。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为期15周的干预,每周至少2次,每次30 min。

1.2.1 认知干预 护理人员向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有关精神病的病因、注意事项、常见类型等基础知识,帮助其构建有关精神病的知识体系;引导患者关注自身精神状况,了解精神药物的不良作用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应采取的措施。通过讲解成功案例使其了解社会支持对病情的作用,培养其的社交能力。

1.2.2 心理教育 患者的病态行为、对患者前途的担忧、社会的漠视、巨大的经济压力等原因均使研究组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极易因此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如恐慌、心悸、抑郁等。护理人员应充分体谅患者家属的心境,进行“换位思考”,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鼓励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若发现患者心理状况不乐观,应联系我院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治疗。

1.2.3 团队支持 组织患者家属开展一些团队活动,如羽毛球友谊赛、书法练习、广场舞学习等。由于患者家属们经历同样的痛楚,存在共同语言与谈话基础,护理人员在组织活动时,可鼓励患者家属间多进行交流,帮助其建立信任的关系,做到彼此接纳并认同,可以相互吐露心声、宣泄不良情绪。

1.2.4 冥想训练 护理人员应选择安静的地方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冥想训练。告知家属盘腿而坐,挺直脊背,用鼻子深呼吸,直至感觉肺部充满空气,腹部及胸腔均扩张,再用嘴缓缓吐气,在将要呼尽空气时收紧腹肌,排空腹部内的所有空气。指导家属默记呼气与吸气的次数,使其能专注于呼吸,从而在吸气与吐气之间进入冥想状态,心境得以处于平静状态。

1.3 观察项目

两组家属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5天末均接受症状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广为认可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该量表共90个条目,9个项目,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自觉该项症状有问题,但无影响或影响极小;3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4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试有很大影响;5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影响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干预前各项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心理健康指心理活动及心理状态均正常,据调查显示,精神病患者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由于患者家属长期身负监护精神病患者的重任,需要随时应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行为,投入大量的财力与物力[4-5]。而患者家属自身对该病的认识存在偏颇之处,加之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评价的影响,使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缺乏不良情绪的表达通道与周围人的关爱,所以难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6-7]。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为患者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支持性环境,鼓励患者吐露心声,借此改善患者心理状况[8]。精神病患者需要注意精神上的护理常识,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经过医院的正规治疗后,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加上一些社会因素,反而出现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9-10]。精神病的护理,需要从心理与行为等方面做起[11-12],和患者交流一定要注意方式,避免患者受到过大的刺激[13]。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恢复期,这个时期患者和正常人的行为表现相似,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觉以护理好患者。

精神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他们既要承受自身疾病痛苦,还要饱受社会压力和精神创伤,因此需要家属及亲朋好友给予恰当的心理支持和关怀,态度诚恳,耐心倾听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正确解答[14-15]。帮助患者分析其长处和优点,使其勇敢面对困难,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斗志。精神病患者心理状态较为复杂,难以琢磨,家属应心平气和地对患者进行循循善诱的护理[16-18]。①对发病期间行为异常难以释怀,心理上有羞耻感者,应态度温和、语言诚恳地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态行为并给予安慰,以解除思想顾虑及羞耻心理。②因个人生活受挫而忧心忡忡、消极悲观者,则应诱导其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学会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能力。③心理状态较稳定、无心理顾虑者,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宣教精神疾病方面保健知识,自己制订预防小措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第5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一、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与慢性病防治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优化政策支持环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和精细化防治管理,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全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在8%、1.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在3.5‰以上。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区政府指定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二)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率≥95%;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30%,Ⅱ型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30%。

(三)建立完善的区、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5月1日至5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6月1日至6月30日)

1、区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区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召开全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7月1日至12月)

1、建立区“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各乡镇、街道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2、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3、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区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全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从基本上缓解“看病难”。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公安分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区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享受医疗救助政策。

区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着重研究逐步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努力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机会。

区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区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区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区卫生局要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第6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家庭管理;家属负担;适应

[作者简介] 王 芳(1983—),女,南昌市精神病院医师,研究方向为精神卫生政策;唐维英(1962—),女,南昌市精神病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精神卫生政策。(江西南昌 33003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压力增大,我国精神病患病率逐渐升高,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 万。现存精神病专科医院及专业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病人得到及时救助的需求,同时精神病院的治疗环境不同于正常的社区家庭环境,如果康复期病人长期住在精神病院治疗,既不利于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也不利于病人回归社会。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且复发率高,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其家它不仅有利于病人回归社会,在精神科医生和社区康复指导者的指导下,重视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给予照顾和治疗即精神病患者家庭管理不失为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方法,且可大量节约卫生资源。另一方面家庭承担主要照顾责任的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经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

二、精神病患者家庭管理的内容

鉴于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精神病治疗社区支持模式创新思想,在重视专业精神卫生康复部门作用的基础上,精神病患者家庭管理的内容概括如下。

(一)生活照料与督促患者服药依从性

生活照料是家庭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任务是监督、协助病人自理日常生活,满足各项生活需求,包括卫生、饮食、睡眠等。有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比较容易复发,而且每复发一次,病情都会加重。为了预防复发,病人家属应当了解一些精神疾病复发的征兆,以便对病人给予及时治疗。且精神疾病康复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维持服药,有的甚至需要终生服药,家庭成员应当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督促病人服药,保证患者每次都将药物全部服下,同时还需注意服药后的副作用,有明显异常时应同医生联系。

(二)心理疏导和支持

当精神病患者一些症状消失,自制力恢复时,他们对其发病期间种种表现产生内疚、自卑、自责,对自己的升学、就业、婚姻等问题亦有各种想法,内心矛盾冲突频繁发生,再加上家庭及同事之间的冲突,使病人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也难免引起旧病复发。

作为家庭成员,首先要引导病人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明白患精神疾病并不是一种耻辱,只要做到遵从医嘱,坚持服药,保证情绪稳定,也能和其他疾病一样得到控制。其次,对病人要多给予爱护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悲观情绪,多解释、疏导,帮助其从内心冲突中解脱出来,家庭和社会应给予充分的支持。

(三)鼓励病人积极参加社会技能训练

精神疾患可导致患者社会角色功能发生障碍,如果患者长期难于完成其社会角色或完成社会角色功能受损,该患者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残疾康复的重点在于医疗、教育、心理干预、社会技能训练及改善环境等各项措施并举,从而减轻患者残疾的程度、恢复或部分恢复其社会角色功能,重返社会并最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目前,社会技能训练正在日益受到各国精神卫生工作者普遍关注。作为家属要鼓励、支持病人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活动,参加社区医疗站、日托培训中心等功能恢复训练,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合理的体育运动和家务,在有机会的情况下,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三、精神病患者家属照料负担分析

精神病患者家属出于家庭责任关心、呵护患者的同时,由于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自身也承受着心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压力。

(一)患者家属心理压力大

由于精神病患者家属缺乏对精神病的认识和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害怕患者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甚至否认精神病,且急于了解疾病的性质、有无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疾病治疗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时又担心药物能否损害患者的健康,害怕药物成瘾等,因此急需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其次,由于部分精神病患者出院时存有残留症状或巩固治疗阶段病情复发而再次出现精神症状,如攻击、言语兴奋幻觉、妄想、情感淡漠、行为退缩等,使家庭成员在与其朝夕相处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障碍。多数研究结果发现精神病患者家属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伴有躯体不适、人际关系敏感等心身不健康状态,不仅影响家属自身的正常生活,也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治疗。

(二)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差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Angermeyer等研究发现,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错误认识和歧视,人们不愿与精神病患者及家庭有过多的联系,又因照顾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照顾患者以及连带病耻感,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下降,与人流减少,得到的社会支持也随之减少。

(三)患者家属经济负担重

多数精神病患者工作(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工作能力,无法获得收入,加之他们需长期服药治疗或疾病复发再治疗,以及病人的破坏对家庭用具和设施的损坏,均需经济投入,致使家庭成员难以承受其经济负担。

四、精神病患者家属负担消减的干预策略讨论

第7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关键词] 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重性精神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154-03

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和发展的阻力,所以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迫在眉睫,刻不容缓[1]。探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效果,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现对该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采取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主要的内容包括:对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监护及家庭护理,现将具体的疗效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科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8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5岁,他们的文化程度是:文盲40例、小学44例、初中36例、高中56例、中专47例、大学33例。其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54例、精神分裂症63例、情感双相障碍66例、偏执性精神障碍2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2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6例。精神病患者病程1到28年,被关锁时间在6个月~25年。所有患者的诊断都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在该院精神病科对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256例采取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主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监护及家庭护理,最后比较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1.2.1 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对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该研究当中分别对患者的护士、医生、社区民警、防保人员进行重要的培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规范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各人的备案管理制度的培训;防范和综合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对病人的照顾者(家人)宣讲康复的主要方法,同时要提高照料者本身的生活质量的指导培训;对精神病患者的个人档案要妥善保管,还有具体的病案管理。

1.2.2 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 家庭当中家人是精神病患者的直接接触者和照料人,所以家庭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止护理十分重要,医院家庭一体化它的组成是由精神病医院专科的医生、精神病患者的护士、药剂科人员和家庭的成员组成的,院方人员将会到街道居委会还有各乡镇大众中进行精神病防止和护理工作的宣讲,普及知识,并协助乡镇的卫生院、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与护理,以及对正常的健康人做宣讲工作[3],主要要告知对重性的精神病患者要进行登记处理,对他们要建立个人的档案,并且运用电子技术表卡对患者进行平时的随访登记[4]。院方与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再加上先进的医疗设备有益于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药物的反应、患者的劳动能力、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的肇事肇祸情况,对此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得到的结果录入到患者的个人病情康复记录的档案中,在家属的帮助下建立精神病患者的监管性数据库[5]。医生护理人员在每月1~2 d内到社区的康复站在登记的患者当中筛选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对他们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康复性指导[6]。在随访过程中筛选出家庭生活困难的患者,再由家庭成员申请,通过院方批准后,患者可以免费接受院方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需要应急处理的病人,如果家庭情况困苦有很大的经济压力,也可以向院方申请,情况属实得到批准后,院方可以对精神病患者提供一定的补助费用,尽力解决患者的一些问题。对于肇事肇祸的病人按照院里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医治及护理,等到出院后再按医生嘱咐的家庭护理进行。

1.2.3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庭护理方面我们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要做好患者的服药护理;二是要帮助精神病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7]。在服药护理方面,一定要经常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情状态还有患者出现的的不良反应,这样就可以及时与患者的治疗医生联系;精神病患者要按照一生的治疗方法按量按时地给患者服用药物,并且不能让患者自取服用,家属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治疗性药物;家人需要看管患者要在饭后35 min左右服用药物,而安眠性药物的正确服用时间为患者临睡前,在给药时家庭人员要注意患者是否真的服下药物,如果要必要可以对患者进行检查,查看患者的腮下和舌下是不是还有治疗药物;如果在服药的时间患者在熟睡,这时把服药的时间向后推迟1 h左右,叫醒病人后不可以叫病人立即服用药物;一旦病人出现拒绝服用药物的情况时,家人要耐心地劝导说服他们,和他们进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和患者的医生进行联系获得帮助;在患者的服药期间家属要定期带患者去医院做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等等的检查,以防出现其他问题[8]。

在患者的心理护理方面,家人的讲话要平和、缓慢,内容最好简洁,家人如果向患者提问题或者叫他去做几件事情,切记每次只说一件事,多了他便不知所措;对待患者说话要亲近专注,即使他的表现松散,也不能够忽视他;家人对他的关心和挚爱一定要用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聊聊对以前的回忆,或者制造一个欢快娱乐的气氛;对患者在生活中的进步,要给予鼓励,这样可以重新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一定不能对他们责备和抱怨;患者会表现出来脱离现实的想法,家人不可说服他,更不要讽刺和嘲笑他,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最终于事无补;对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还要适当的提供机会来表现,让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与患者一同制定生活日程表,精神性疾病的特点是长期、慢性,所以患者的家属一定要适应过程中的角色,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

1.3 评价指标[9]

通过开展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后,比较评价护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其中包括肇事肇祸率、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通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进行χ2检验来比较计数资料。

2 结果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前后防治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较防治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的实施和开展,大大地减轻了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给儿女和家庭带来的精神上与身体上的负担[10],能够有效缓解了护理难、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经过护理人员的努力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成为一个相互支持与信赖的伙伴关系[11],护理工作让病人的满意,得到了病人的支持,明显的改善护患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也使医务人员在社会上树立了担当社会责任的仁爱形象。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为医院培育和建立了一个稳贾蕊固、健康、和谐的就医群体,同时让医院在社会上形象明显得到了提升。而且让广大的医护人员在病人顺利康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就感,体会到自身职业的责任和职业价值所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的对精神病病人的影响是深入的。研究认为,对精神病病人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

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后患者的肇事肇祸率较防治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刘惠卿.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护理对社区解锁精神病病人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6):74.

[2] 舒大林.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8):1016.

[3] 韩舒,温肇霞,陆连芳.应用Delphi法构建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3,28(23):115-116.

[4] 吴茜,毛雅芬,施雁.对构建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8):102-103.

[5] 李卡,黄明君,郭晶.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合作管理模式在造口护理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1):98-100.

[6] 张彦青.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 216-217.

[7] 王可.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探视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4-225.

[8] 袁福红,刘书莲,张少军.对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4, 24(2中旬刊):169-170.

[9] 赵慧丽,张延赤.“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1上旬刊):158-159.

[10] 林振东,胡季明,任春生.“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40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161-162.

[11] 鲁国芬.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182-183.

第8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重症精神病 家属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80-01

重症精神病人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使其伤失了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包括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各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此类病人伤失自制力、自知力,其一切需要家属或者监护人打理,使重症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有效的治疗护理,促进尽快康复,我们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住院属于重症精神病类诊断治疗15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8岁至65岁,均不伴其它严重的躯体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15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77例,采用一般常规宣教的为对照组,在常规的宣教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的为实验组。

2 健康教育

2.1 心理指导

家属的心理状态一般都处在严重的焦虑中,对患者的目前的状态难以接受,对精神病的恐惧,对治疗期间医药费用的未知等等。在此期间护士要采用开放式的询问,对家属的心理和行为表示理解,应用共情、解释、心理疏导等技术来处理家属的情绪反应、疑问等[1]。消除家属的恐惧及对患者住院的疑虑。引导家属接受现实及理性的处理由此引发的问题。

2.2 精神疾病知识的宣教

在重症精神病人的家属中结合精神病的特点进行安全的宣教,因疾病的特点:严重性、失控性、冲动性、复发性等特点。安全的管理从日常的锐器的管理、精神科药品的管理、自我防护、危险先兆的辨别等等进行,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处理。举例宣教约束保护在重症精神病房的应用的选择性及必要性,消除家属人认为每个人都是被五花大绑的绑在床上。让家属最大程度的了解重症精神病、客观的对待,对病人给予最大的支持及理解,对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2.3 精神病科药物知识的宣教

现阶段精神科各种药物因引进许多进口药物,它们在副作用上较酚噻嗪等传统药物要小,作用较理想,但是静脉点滴用药一般还在采用酚噻嗪类药物,它们副作用分布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精神、消化系统等,以神经系统最严重,以心血管、精神、消化系统最常见。家属对精神科用药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会流涎、四肢震颤、意识模糊等,因而对精神药物都很排斥和恐惧,觉得会把人吃傻,过于消极的心态来看待药物副反应。护士应根据每个家属对药物的不同理解进行宣教,家属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要,特别是出院的患者,因为精神病的用药少者三四年,多者一辈子,药物关乎患者的疾病的治疗与稳定,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药物的知识宣教还包括药物的管理,因为药物的毒性作用强,过量的服用会导致中毒至死亡,一般情况下精神科药物都有及家属保存。

3 结果

2组病人在对其家属执行和不执行健康教育后见表1。

表1 2组病人在对其家属执行和不执行健康教育后比较

表1示:2组病人经x2检验,均P

4 讨论

4.1 实施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从入院开始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对其家属健康教育,促进护理工作的完整性。给患者家属提供全面、连贯的健康教育,完善的进行及落实,促进了信息的交流、满足了患者家属的需求。使患者家属理性的对待精神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信心,调动了患者家属积极性,更使家属学会了有关精神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等知识[4]。

4.2 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

在重症精神病房中,许多的医疗投诉、纠纷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因为面对病人的特殊性、和病人难以有效的沟通,和家属一直停留在简单的告知上,家属常常是带着满腹的疑虑送患者住院、治疗,对整个诊疗过程不了解,常常在患者病情出现波动后难以接受,常常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激化医患矛盾、阻碍诊疗的进程。进行健康教育为医护和家属之间见了一座沟通的桥,密切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大幅上升。

参考文献

[1]钟友彬著. 现代心理咨询,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桑志荣,后风茹.现代电抽搐治疗及护理.精神科护理学1994.9:95-96.

第9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关键词】产褥期精神病;临床分析;预后

产褥期精神病又名产后精神障碍[1],系指孕妇在产褥期因各种精神因素而产生各种精神障碍,一般在产后数日或数周内出现的精神症状。病程较短,预后良好。将我院1992~2006年收治住院的产褥期精神障碍56例,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产褥期精神障碍患者,初产妇20例,经产妇36例,年龄20~35岁,平均25.6岁,文化水平:大专文化以上者2例,高中及中专19例,初中33例,小学以下2例;职业:农民29例,工人20例,干部4例,其他3例;病前性格:内向型38例,外向型12例,中间型6例。接生地点:县市级医院38例,乡镇卫生院16例,农村卫生室及家庭2例。产次:初产20例,第二产24例,第三产12例。分娩情况:顺产31例,剖腹产16例,使用产钳4例,会阴切开3例,产后大出血2例。家族史:患者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者12例。

1.2 发病因素

1.2.1 生物学因素 产后重要的内分泌变化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产后雌激素及孕激素迅速下降,于产后1周达到非孕期水平。性腺内分泌改变:产后胎盘和脑垂体急剧退缩, 绒毛膜激素迅速减少引起孕酮等分泌障碍及其比例失调。如,产后皮质醇、雌激素和孕酮含量的迅速下降,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甲状腺机能减退等,在此基础上容易产生各种精神疾病。

1.2.2 社会心理因素 婆媳不和12例,对婴儿性别不满意10例,经济困难5例,婴儿死亡2例。担心小孩无人照料,婴儿健康状况差2例,丈夫不关心1例。有不良处世表现,情绪控制能力差,对分娩的心理准备不足及分娩知识掌握差。婴儿异常,婴儿性别非所愿等均造成心理压力。分娩本身是一种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分娩会削弱产妇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抵御能力。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来自丈夫和长辈的帮助,是产褥期精神病的危险因素。

1.2.3 传统习惯 我国的传统习惯“坐月子”,即分娩后在家中休养1个月,这1个月内不允许看书、看报、看电视,不允许出门,甚至不允许下床,这样减少了产妇与人交流的机会。

2 临床症状

产褥期精神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症状复杂,不易区分疾病类型。本组患者按临床表现分类如下:

2.1 抑郁状态 共21例(37.5%)其特点是发病早,多在产后第4天至2周起病,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伤感、焦虑,对婴儿健康过分担忧,担心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成为傻子,睡眠障碍,不愿与外界接触。病情加重时可出现抑郁、自卑、自责、自罪,怕伤害婴儿,转而杀害婴

儿后自杀。

2.2 精神分裂症状态 共12例,21.43%。起病多在产后2~3周,临床症状有自语、自笑,存在片断的关系妄想、嫉妒妄想、大喊大叫、行为孤僻、伤人损物、情感平淡、意志活动减退等。

2.3 癔症样发作 共9例,16.07%。痉挛发作、情感爆发、朦胧状态、躯体多处不适感。

2.4 躁狂状态 共7例,12.5%。产后1~2周发病,表现睡眠减少、不感疲乏,兴奋话多,易激惹,情感高涨,昼夜忙碌不停,精力充沛,注意力增强,自我评价过高。

2.5 感染性精神病 共5例,8.64%。临床症状有高热、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障碍、错觉、焦虑、紧张、自言自语、行为紊乱、高热时体温可达39℃~40℃,化验血常规:WBC:(1.5~2.0)×109/L。N:0.75~0.85。L:0.4~0.6。

2.6 脑器质性综合征 2例,3.57%。表现混乱、注意涣散、注意缺陷、甚至谵妄状态。犹豫不决,定向不良,心境多变,兴奋不安,失眠。

3 治疗及疗效

3.1 药物治疗

3.1.1 抑郁状态 阿米替林75~150 mg、氟西汀20 mg、帕罗西汀20 mg。

3.1.2 精神分裂症状态 氯丙嗪150-350 mg、氯氮平100~350 mg、喹硫平100~300 mg、氟哌啶醇10~20 mg。

3.1.3 躁狂状态 氯丙嗪150~350 mg、氯氮平100~300 mg、碳酸锂100~300 mg。

3.1.4 癔症样发作 地西泮5.0 mg、氯丙嗪100~300 mg、舒必利100~400 mg。

3.1.5 感染性精神病 抗生素、氯丙嗪150~350 mg。

3.1.6 脑器质性综合征:氯丙嗪200~350 mg。

3.2 心理治疗 本组患者全部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个别心理了解,婚姻治疗和抚养孩子教育,出院后提供社区的社会服务可促进患者回家后的适应。根据患者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求全、固执、认真、保守、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和内倾性等个性特点,及家庭、社会状况适时进行个案心理治疗,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价值意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丈夫和长辈的帮助、支持,对患者非常重要。

3.3 疗效 住院10~20 d 4例(7.14%),住院20~30 d 17例(30.36%),住院30~40 d 18例(32.1%),住院40~50 d 15例(26.7%),住院50~60 d 2例(3.57%),痊愈22例,显著进步26例,进步8例。

4 讨论

本病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其发生率0.1‰~1‰,约占住院女性精神病患者的1.1%~1.2%。遗传因素产后精神病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为20%~47%。本组患者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者12例(21.4%)与报道资料相符[2]。

妇女从妊娠到分娩是经历一次非常强烈的身体和情感体验,也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加上女性脆弱敏感的个性特征,妇女妊娠尤其是分娩后角色的改变,易引起产妇产后出现产褥期精神病。产褥期精神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婴儿生长发育与行为发展均可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者影响婚姻关系、家庭与社会。本文通过分析资料证明,经过治疗产褥期精神病一般预后良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产妇对婴儿的健康及日后孩子的成长要求越来越高。加之高龄产妇逐年增多,剖腹产增多。且具有情绪不稳、内倾、对外界反应敏感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助长”人际应激源,使负性生活事件增多,同时这类人往往又不善于建立、利用和扩展社会支持,故实际体验和承受负性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应激又较一般人为大,易引发精神疾患[3]。

产褥期精神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它不仅与遗传、内分泌改变及感染等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生活事件等环境因素有关。多项研究表明:生活事件是促发产褥期精神病的重要诱因。在日本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孕妇分娩后回娘家养息3个月,受到良好的照顾,产后精神病的患病度明显低于其它国家,说明生活事件对产褥期精神病发病的影响[4]。本病与心理因素、感染、文化水平、社会环境、病前性格、内分泌、遗传因素均有关[5]。

目前,产褥期精神病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关于产后所产生的精神障碍是否为一个独立疾病单元,各专家学者有明显的分歧。大多都认为“产后精神病”除起病在产后,分娩仅为诱因外,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相应的精神病无异,因此不支持把它另列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但也有认为不能完全排除存在少见具有特色的产后精神病[2]。由于本资料样本少,未能肯定说明,待今后继续观察。

5 防治方法

产褥期精神病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危害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褥期精神病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密切关注产妇产后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以降低产褥期精神病的发生。

5.1 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重视孕妇的心理卫生咨询与指导,消除她们紧张、恐惧的消极情绪。

5.2 产时要保障分娩过程母婴安全与健康,减少其并发症及心理异常的发生。

5.3 重视产褥期保健。

5.4 精神异常的产妇,在孕期及产褥期最好由产科与精神科医师协同处理。

参考文献

1 杨德森.中国精神疾病论断标准与案例.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335-338.

2 沈渔.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5-476.

3 盛苏娜.产后抑郁症15例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6(6):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