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冬天的段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主要题型及解题要点
扩展语句可分为三种题型——组词成句型、句子扩展型、段落填充型,而这三种类型往往也对应于命题者要求我们达到的三种效果——使情景再现、使句意丰富、使话题拓展。
(一)组词成句型——相互对照,看清重点;发挥想象,连词成句——效果重在使情景再现。
这类题一般只提供一个或三五个词语,要求将这些词语或短语组成一个意思连贯完整的句子或段落,组词成句型又可分为两种,即“单词型”和“多词型”。
(二)句子扩展型——确定中心,确定方向,效果重在使句意更加丰富。
这种类型的扩展,一般原句只有主谓宾几个主干成分,对这样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扩展的效果就是要通过增加修饰成分,或通过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起来。为了使语句更加具体丰富,答题时就要添加枝叶。
使语句丰满基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加修饰,变简单概括为具体生动
例:请依据一定的情境,展开想象,把原句扩展成一句不少于20字的话。
姑娘摘葡萄。
【答案】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轻巧地摘下了一串玲珑剔透的葡萄。
2、加情境,变单一情节为连贯情节
例:高三毕业在即,班上要举办一场毕业晚会请从下面的歌曲名称中任选一个加以阐发,来发表你的毕业感言,80 字左右。
①《敢问路在何方》 ②《 阳光总在风雨后》③《永远的朋友》④《光阴的故事》
答案 [示例] 悲观的人埋怨风向,乐观的人期待风向改变,现实的人则调帆此刻我想到一支歌——《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能接受同学们,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意与你分担所有。
(三)段落填充型——看清位置,前后总结,中间过程。效果重在对话题的拓展。
对这种段落填充型的扩展语句,审题是要注意三点:
1、读懂原文的意思,理清原文的结构,从而明白文章前后的关系。
2、看清需要填充的内容在段落的哪个部分,所在位置不同,发挥想象的方向,话题拓展的方向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对开头结尾的填充,一般重在对话题的因果进行填充;在段落的中间,重在对话题发展的过程进行拓展。
3、根据前面的分析,发挥想象,对话题进行合理的拓展。这种类型的扩展语句在形式上实际上介于仿写句式与扩展语句之间,所以做题时要综合考虑。
例: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树叶(感激地)说:“。”(排比)阳光(谦逊地)说:“。”(比喻)
解题指导:答这道题要显示文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感情基调,树叶与阳光进行的是一次亲切、甜美的交谈,愉悦、感激、谦和是谈话的情感基调。二是要选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情态。三是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树叶: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
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
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二、“扩展语句”解题指南
1.添枝加叶法
在只有句子主干的情况下,添加附加成份(定语、状语和补语)句子的主干只是单纯的陈述和支配关系,而句子的附加成份能起到修饰、限制和补充的作用,要使句子扩展开,变得生动具体,就要发挥附加成份的作用。
【例题】扩展下面语句,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答案】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纷凋凌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解析】从题目要求来看,应抓的扩展点是梅花“怎样地”开放了为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可以添加状语加以修饰限制,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样的梅花怎样地开放了。
2.联想想象法
即利用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想象,搜寻自己记忆中的情境,把它描绘出来。
【例题】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河水”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字。
情景一:夏天 大雨过后 河水
情景二:冬天 中午阳光下 河水
【答案】①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河水变得不安宁了,它们咆哮着,用它巨大的力量,卷起河岸上被雨水毁坏的漂浮物,肆无忌惮地向下游冲去。②在那寒冷的冬天,中午的阳光显得格外温暖在阳光的照耀下,河水显得更加清澈、更加温顺。
3.增加意蕴法
即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不同句式及大量使用富有色彩的形容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例题1】根据下面的思路,合理展开叙述,组成80字左右的语段。
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
【答案】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溜冰,一样使人逸兴横飞,意趣盎然。
【解析】此题的扩展关键是要对夏天的冬天分别进行叙述和描写,写出各自的情趣,而描写和叙述的有无意蕴,便是此题扩展优劣的关键。
三、“扩展语句”注意事项
①认真审题,确定扩展主题,不了解扩展主题,容易导致非主体内容喧宾夺主,偏离扩展主题及要求。
②增加描写内容,强化细节性特征。描写可以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具体、真切,从形象上丰富原文内容 。细节描写可以使内容得到更细致的描绘,有助于增强内容的真实性。
③突出情节和气氛的展现,展现具体的环境,描写具体的符合情景的范围,可以很好的增强内容的表现力。
关键词:写话能力;仿写训练;有效教学
一、课堂仿写现状透视
(一)仿写训练过易
首先,内容选择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对于课文仿写还停留在对于“有……有……还有……”这样的基本句式训练,而段落、谋篇布局等的训练则无从下手。年复一年,训练机械、重复,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
其次,训练要求过低。在具体的训练操作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无能造成训练效果不明显。孩子们经过一次次训练,只能达到说出“菜园里有花菜,有豆角,还有茄子”这样的层次。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反问“菜园里有怎样的花菜?怎样的豆角?怎样的茄子?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那孩子们的答案便会丰富多彩起来,从颜色上说“菜园里有雪白的花菜,有绿色的豆角,还有紫色的茄子。”从形状上说,“菜园里有圆圆的花菜,有弯弯的豆角,还有紫色的茄子”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的训练。
(二)仿写训练过深
训练内容选择过深、过偏。教师自身功底深厚,在文本解读时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发现课文中有多处的语言训练点可以抓,迫不及待地想全盘交给孩子,让孩子进行仿写。不顾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段特点,学生模仿起来相当吃力,反而失去了仿写的兴趣。其实对有些文本表达特点,不如先想一想这是不是孩子最需要学的呢?学了能不能掌握?如果不能则等一等,到中高段再掌握。否则,得不偿失。
(三)不切实际拔高要求
有些教师希望孩子在仿写过程中,能一蹴而就,面面俱到,达到与作者一样的水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要在修辞、句式、段落等方面都达到预想的效果,从而对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这不仅严重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打击了他们的学习仿写兴趣。
二、课堂仿写的途径和方法
(一)仿句式,扎根本
1.典型句式训练
先认识,后仿写,有了这些句式,孩子们写话会更有条理,会更具体、完整。再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内容创写新句。“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这样有条理地介绍,比如,姿态各异的树、各式各样的瓜果等,你能用上方位的词语和比喻句来写一个句子吗?”于是孩子们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写:“瞧!这边的西瓜像个胖胖的娃娃,那边的葡萄像一颗颗紫色的水晶,最右边的茄子像一个个高高挂起的灯笼。”有的写:“瞧!这边的柳树像一位柔美的舞者,那边的桃树像一位害羞的姑娘,站在中间的杨树就像一位挺拔的战士。”
2.修辞方法训练
语言是文章的基石,美妙的语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能滋润语言,使文章显得细腻、生动。比如,比喻句的运用能使生硬的事物变得活泼、形象,是孩子必须学会的一种修辞方法,课文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式。
(二)仿结构,生枝叶
1.总分结构式段落仿写
总分结构是指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构成的段。在我们低段教材中,不乏具有这种段落形式的文章。总分段落,总结句可以放在段落最前面,还可以放在最后面,回去自己再把它们换个位置试试。通过这样的仿写训练,孩子就初步掌握了总分结构的构段方法,提高了写话能力。
2.连续结构式段落仿写
这是指段落里的几个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在低段的课文中经常出现。比较显性的比如按“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先后顺序构段,或者按比较隐形却非常妙的时间先后顺序描述。
(三)仿细节,绽芳华
1.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
学生不善于捕捉细节,写话中也鲜少见到这些细节描写。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此处对小男孩动作这一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写出了小男孩对小鱼的在乎,对生命的珍视。通过让学生表演,体会动作。同时利用并改编课后练习题“他看到受伤的小鸟,于是……他看到流浪的小猫,于是……”要求学生想象用上几个连续性动词,体会对动物的爱。通过训练,孩子明白了,细节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为文章的发展埋下伏笔。低段课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比如,二年级上册《看雪》第九段“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天上、地上、树上”这种有次序的环境描写方式,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画面感强。于是我出示雪景图“孩子们,瞧!这三个景物介绍有什么特点?对呀,仔细看图片,还有哪里也一片雪白,你能这样写写吗?那如果下雨了呢?你想想会有怎样的景象?如果刮风了呢?你能按这样的顺序介绍这些情况下景物的情况吗?”这样由扶到放的训练方式,让孩子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按一定顺序介绍环境。
当然,在进行有效的仿写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精选课文范例。所选仿写训练点要特点突出,有可模仿价值,不可为了仿写而仿写。(2)由仿到写,循序渐进。不可因为急于求成而谴责孩子,应多多鼓励孩子。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步,是兴趣培养的基石,能体悟文本内在表达的神韵,注意方式方法,从句式、片段、细节处入手进行仿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孩子会爱上写话,在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为中高段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效的课堂仿写能让孩子笔头生花,妙语连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备学法;学习方法;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板书
一、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段落结构,表现手法十分相似。备这类课时,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教材的特点,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教师只教一段,其他部分引导学生自学,如《与朱元思书》一课,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一段写山,哪一段写水,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水”的特色(清、急),作者是怎样把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比喻、借代)。
通过讨论,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总结学习方法,并用此方法去阅读“水”的特点的那段课文,并把《小石潭记》拿来作为对比阅读的材料,这样不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如《鱼我所欲也》,亦可用此种方法教学,只教几句不同的句式和不同词语,其余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法自己去翻译,自己去学习。
教学法的应用,并非单一的应用,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利用,对某篇文章或某一段落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就可以采用,如《背影》《白杨礼赞》可采用“提前教学法”或“拦腰教学法”,让学生直接了解本文事件的中心,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等。而朱自清的《春》中绘春部分则可采用诵读法、品味分析法、演示法(多媒体演示)等方法相互应用,这样学生就懂得了时间关系,事件前因与后果的关系,了解课文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的抒情线索,学生也因此掌握了这类课文应该学习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揭示学习规律,点播学习方法
在备课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向学生揭示学习规律,指点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规律去学习知识,应用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教学《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可采用“理解内容,分析关系,理解表达方式”的学法。理解各层次的内容:一层(第1自然段):通过对比写济南冬天的“温晴”。接着用启发式谈话问:“通过什么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晴’(山水)?哪些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二层(2~4自然段):通过分析感悟,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此段描写阳光下的山,冰雪覆盖下的山及城外的远山,由此概括这段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山。再问如何描写水?为何写水藻的绿?为何写不忍“冻上”?
最后采用“归并法”让学生归纳文章第二层的内容(济南冬天的水),最终得出最后一句是总结全文的话,“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篇末点题、深化题意、升华情感。让学生掌握这种学法(规律指导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学其他段落或其他类似的课文。
三、精心设计板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在课堂教学中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用灯、板、演的形式向学生运输学习方法的一种重要载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教材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文章或作者的思路概括起来。一幅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板书,既能够以明晰的图像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引导学生循路而学,有利于学生学习逻辑关系、提高思维训练、激化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朱自清的《春》,课文采用右边的板书。
这样以明晰的线索、简单的线条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四、巩固练习,形成规律,提升学习方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巩固旧知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例如,教学议论文时要让学生明白,每遇到议论文就必须了解关于议论文应掌握的内容:论点(位置在文章的题目、文章的开头、文章的结尾、文章的过渡句、自行归纳),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以及论证方法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说明文的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时,教师可以用实例的形式做练习,之后形成答题方法,如,《苏州园林》中课后作业第三题的第一小题:“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中的“绝”字,能否删掉,可用公式:回答能否+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带词解释句子+去词解释句子+说明文的作用(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这样就能让学生把学习与应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分段式,一种常见的构段方式,出现于很多写景状物及议论类等文章。这类段落在三年级所有类型的段落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整篇文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绝顶览山――全面统理教学内容
在整个三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通过对教材编写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共有10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花钟》《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和下册的《荷花》《珍珠泉》《太阳》)。
这些课文基本都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三年级所有课文中占15.6%,因而总分段落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实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懂这一类段落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整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循序渐进――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开始,整个三年级,陆续出现了十余篇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笔者将这些课文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呈现阶梯式上升:
第一阶段――认识阶段
教学目标:认识总分段落,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教学目标:能基于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分述内容,给段落加一句合适的总起句;或者根据提供的总起句,写出分述的内容。
第三阶段――仿写阶段
教学目标:能围绕总起句或者一个意思,写一段总分段式的段落。
当然,三个阶段分别包含哪些课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能刻板地划分。
三、无痕润色――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定位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总分段落每个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总分段落,提升阅读能力。
(一)第一阶段――导学相辅,认识总分段落
学生第一次接触总分段落,对于这种段落的构段方式并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认识总起句,了解该种段落的结构。
如教学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总分段落的课文《秋天的雨》时,我就采用了导学相辅的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认识总分段落。)
师: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告诉我秋天的雨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觉得秋天的雨很清凉,很温柔。
生2:我觉得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像一把钥匙。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下面的2-4自然段老师想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作者的心目中,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儿的?
(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的?
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瞧,这个自然段也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这就是总起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你发现了吗?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后面两个自然段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1: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句话来写的。
生2: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这句话写的。
师:课文1―4自然段都是围绕每段话的第一句来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段落。
经过教师的引导,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学生认识了总起句,了解了总分段落的基本结构――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为接下来读懂总分段落打下了基础,抓住总起句就能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第二阶段――补写内容,感受总分段落
学分段落不仅是为了读懂一段话,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因此在学生认识总分段落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并能根据提供的内容给该段落加上总起句或者分述内容,为最终的自主写段做铺垫。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加上一句总起句,组成一个总分段落。
(朗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鱼的4个分句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鱼的颜色、样子和动态来描写的;接着出示这4种鱼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4种鱼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的,老师查了资料,西沙群岛的海里有400多种鱼呢!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几种。
(出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些鱼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鱼,把它写美了。
(学生选择一种鱼,自主写一句话。)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请4位描写不同鱼的同学上台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学生,将这位学生的句子在投影仪下出示,4位同学交流完后,投影仪下出示完整的4句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把这4句话连起来就能组成一段话了。如果能给这段话加上一句总起句,就更完整了。你能给它加个总起句吗?
生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师:你直接运用了课文中的总起句,聪明!
生2: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得数不清。
生3: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
当然,对于该段的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感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给学生一句总起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句总起句,写一写西沙群岛的海里还会有什么样的鱼――补充分述的内容。这样,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充相应的总起句或者分述,学生对总分段落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样的补写,也为接下来的自主写段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依托文本,仿写总分段落
由于总分段落结构关系明确,段落主题也更加鲜明,因此运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述能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三年级总分段落教学的第三阶段,就应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进行仿写。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2―5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师:香港不仅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呢!
(出示香港集装箱繁多、运输繁忙以及维多利亚港口的图片。)
师:请你结合以上图片的内容,以“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为总起句,写一段总分结构的段落。
(生自由写话后进行交流。)
生1: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从国外来的轮船数不胜数,停靠在码头,像是在聚会。码头上的集装箱不计其数,一辆辆货车一刻不停地运输,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像一条长龙。
生2: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口,水面辽阔,有70多个巨轮泊位,60多个码头,运输和通讯设备齐全。港口停泊着数不胜数的巨轮,岸上还有不计其数的集装箱。因此,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
……
这样依托文本,学习文本的段落结构形式,仿写总分段落,不仅更深入地感受了香港的魅力,还学会了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写在文本空白处,加深教材感悟
很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会留有空白,在艺术创作上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好的机会,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挖掘出课文言已止而意未尽之处,从而创设情境,找准训练点,进行课堂练笔的话,对学生学习课文是很有利的。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和阿炳那坎坷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可课文对此描述得十分简略,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并感受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的艰辛,在学生的感悟十分肤浅时,笔者设置了相关情境,出示文字并让学生想象写话: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坐在街头卖艺……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也得出去卖艺……
一天,阿炳生病了,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他还是不得不出去卖艺……”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品德性格。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读更丰富、更深入,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
《推敲》一课中,贾岛无意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可是,宽容大度的韩愈却并没有计较贾岛的过失,反而询问了事情的经过。贾岛于是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述给了韩愈听。课文中对于贾岛和韩愈的对话并未进行描述,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两人之间对话的情景,并写下来,一方面是对前半篇课文内容的复述,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写在情节延伸处,表达人生的精彩
延伸情节,续写精彩。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如《爱之链》一课演绎了“乔伊”“老妇人”“女店主”三个陌生人之间传递爱的故事。教学中,抓住细致刻画人物衣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的语句,感受爱的不同形式,体验爱的丰富内涵,凝练成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练笔支点:
师:乔伊把爱传递给老夫人,那么老妇人也将这爱传递给别人了吗?请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师: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老妇人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帮助女店主呢?
生:她怕女店主不接受。
师:读了这张字条,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泪水?
生:感动的泪。 生:希望的泪。
师:是什么使女店主觉得一切都会好的?
师:正是陌生人之间的爱让女店主充满了希望。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想象如果女店主生活中也遇到这样需要帮助的人,她会怎样做呢?生说。
师配乐述说:就这样,环环相扣,形成了爱之链。爱就是接力棒,现在请拿出笔以这样的的开头,展开想象,写一写。
出示:1.老妇人告别乔伊……2.乔依醒来……(选择其一)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关爱,编织起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三、写在典型段落处,吸纳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景物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提取线索性词语,理清脉络框架。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提取体现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关系的线索性词语,从而获得对全文的一个整体印象。这些词语可能是一些关联词,诸如“因此”“所以”“那么”“而且”“另一方面”,等等;也可能是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诸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等;也可能是一些表示时间段的词,诸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童年”“青年”“壮年”“暮年”“过去”“而今”“将来”,等等。恰恰是这类词语,把词语、句子、段落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抓住了这些词语,梳理文章的脉络就轻而易举了。
例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第7题:“作者认为,舞蹈的美‘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这是因为__________。”而原文《我看舞蹈的美》中刚好有这么一句话:“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其中“因此”这个关联词就已经明示答案了。
又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第15题:“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而原文《夕照透入书房》中刚好有这些提示语:“首先是”“跟着是”“然后”。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答案自然就有了。
二、找出表情达意的句子,领会行文意图。
记叙文的记叙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抒感或表达思想。除了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之外,许多记叙文采取的方法是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感和表达思想。这些句子便成为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阅读记叙文时,务必紧紧抓住这些关键语句。
例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15题:“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原文《泪与笑》中有这样一些直接表明作者态度的关键句:“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笑里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哭泣之后我们有形容不出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等等。
针对这个命题趋势,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 学会整体感知选文内容,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提取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果是写人叙事类的记叙文,我们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方面来感知。
(一) 浏览文章,理清故事情节。
情节是指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有互相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它往往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恰当的情节,人物性格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抓住了情节,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做题之前,要先浏览文章内容,迅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中考题目设置中也经常会出现此类题目: 2012年哈尔滨卷《母亲的心》第15题: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1—9段的主要情节:“我想吃螃蟹—(1) —(2) —母亲捞起螃蟹—(3) 。文章正是以螃蟹为线索,通过“我”想吃螃蟹、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这一系列的情节构成文章的内容,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二) 细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是要借作品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这思想、情感往往就是作品的主题。只有把握住主要人物的性格,才可能会触摸到作品的主题,体悟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近年来中考语文卷中除继续保留了探究作品主人公是谁这方面的题目外,更多的题目是对主人公进行分析评价,如2012年河北卷《儿时的恶作剧》中第21题:从选文内容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012年河南卷《桥在水上》中的第11题:文中的那个中年妇女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 精读文章,揣摩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题材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进行准确答题。所以各地中考题中也有许多关于环境描写的题目。2012年黄冈卷《青花瓷瓶》第32题: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请问: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2012年福州卷《点燃一个冬天》第18题: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以上三点是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写人叙事类作品的审题答题要求的,如果是非写人叙事类作品,也要首先做到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做到准确概括文章要点。比如2012年南昌卷《槭树下的家》第15题:“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同样体现了记叙文阅读的整体感知的要求,所以在做记叙文时一定要做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迅速提取出文章的关键信息,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仔细读懂题目内涵,关注题目自身要求。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基本思路,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生还须读懂每道题的意思。只有弄清了题目内涵,关注到题目自身的要求,才能有的放矢正确答题。
1. 仔细审题,提炼出题目中的考点。
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有:分清文章要素、线索、顺序,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能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由此可见,中考记叙文阅读涵盖面大,考点多,考生要善于从题目中提炼考点,并能结合知识储备准确答题。如:2012年沈阳卷《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的第18题:请简要答出选文第15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这一道题中就涉及到两个考点:(1)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 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2. 认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中考试题一般比较严谨,不容易出现语意含糊或超出考点范围的题目。考生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再联系文章内容正确答题。请看2012年武汉卷《美丽的邂逅》的第15题:读第6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4分)做这道题前就该要注意到题目这样几个关键词:(1) 要说出的是作者“掩卷沉思”的情感。(2) “哪些情感”肯定不止一点,至少要答出两点;(3) 不仅要答出哪些情感,还要一一说出情感产生的原因,这个要求一定要注意到,只有把这几点考虑全面了,这道题才能算回答到位。
3. 留心分值,注意题目中的提示语。
一、抓住文中关键句段,把握文章层次
文章的结构都是有条理安排的,段落之间是有联系的,关键段落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如在文章开头的句子往往有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处的句子有总结全文作用;文章的中间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让学生抓住这样的句子阅读,也就帮助学生掌握了全文的写作结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抓住关键的段落,使其理解课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1)统领文章叙写内容的段落。如萧乾的《吆喝》第四段:“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这段尽管简单,但是对下文的叙写有着统领作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让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内容和作用都有所领会。
(2)统领文章感情的段落。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第37段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总体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最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两句话对全文感情基调有总括的作用,以此为线对文中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四件事情和“爱国青年”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对比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阅读时学生读懂了这样的段落,明白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再去品读就会明白了作者叙写材料安排意图。
(3)衔接文章前后内容的段落。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通过这段话,鲁迅自然地将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转到私塾生活叙写中去。
(4)首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的句子。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开头的震撼,文末的振奋,体现了作者所经历的感情变化。
二、抓住文中关键句子,领会文章的主旨
文章或言情、或明理、或状物、或记趣,字里行间都有作者思想的印记。在阅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结合全文深入分析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1)点明作者思想感悟的句子
有时候作者会用一句经典的句子总结全文中心,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用花和人的遭遇总括了上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又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可谓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在阅读时让学生针对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读懂了这句话,对全文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
文章中有的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阅读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描写胡杨树的句子: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罗布泊环境恶化的痛惜和无奈,激起了我们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阅读教学时后要让学生多读读,读出句子里的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情,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欣赏作者语言艺术
(1)欣赏含有丰富表现力词语的句子。文章中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比词语本身还要丰富的含义,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其中“添改”包含添加改正的意思,体现出藤野先生工作中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2)欣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些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把雪后的小山美景描画如美人,给人丰富的想象。
(3)欣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句子。作者为了使文章感染读者,会使用一些艺术手法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感觉,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文章中常见的有:对比、象征、联想和想象、铺垫等。
①对比。如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中,“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这里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行道树与原始森林中的树木,与人类的生活对比,在对比中让读者体会到行道树的神圣。
②象征。如郭沫若的《雷电颂》中,“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句中的小岛象征的就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中的一方净土。
③联想和想象。如朱自清的《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个句子就是作者由春花到秋实的联想,更突出作者笔下春天富有的生机。
④铺垫。如杨绛的《老王》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在这句话里我们看出了作者与老王很熟悉的关系,为进一步叙写老王做了铺垫。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没有兴趣,缺乏主动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给学生灌输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还想通过这种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以来,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要更多的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师起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作用,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例如,我在上《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文章中对孔乙己的结局始终未做出交代,只是从他最后一次来买酒推断“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可是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呢?为什么死呢?是怎么死呢?根据文章留下的这些疑问,我让学生开展续写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展开活动,构思、草拟思路、成篇。在这次续写中,学生的思路很活跃,富有创造力,有的认为是冻死的,因为到了初冬天气特别冷;有的认为是摔断腿后,饿死的;有的认为被狗咬死的,等等。而且说得是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又很有创造性,效果很好。
二、质疑激趣——引发文本探究
在电视剧中,往往会在故事情节转让时刻,卖个关子,插播一段广告,或是往往在情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进行分集,留下悬念,以吸引观众产生强烈的要知道结果的欲望,让你锁定频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卖关子设置悬疑,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课文《背影》,文章第一段写到“: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给学生设置以下悬疑:朱自清先生在文中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的印象呢?我先进行提问:一般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着重描写的是哪些部位?同学们回答:面部表情是描写的最多的部位,因为面部表情最丰富,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会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然而,这篇文章,作者却突破常规,在人物刻画是针对老父的背影,使用了浓重的笔墨来描写,那是为何呢?我让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探究,然后展开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为了给读者刻画一位饱经风霜、半生潦倒、老境颓唐的父亲形象。虽然家境惨淡、奔走谋事,却又放心不下儿子,送儿子上北京念书,为儿子买桔子的父亲,对儿子的父爱真情流露。描写背影,也是在刻画一个对儿子依依惜别的老父亲的形象。这种刻画,虽然没有面部表情的描写,但却胜过面部表情的刻画,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在“背影”中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悬疑的设置中,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媒体激趣——拓展阅读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语音、图片、文字、动画等等多种技术,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使有了多样化的选择,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获得教材所不能提供的大量的感性认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课前我请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整理在预习中收集的相关材料,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并把有的学生获取的材料加之以动画的形式使之丰富化,与同学分享。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要求阅读全文,整理字词句,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推荐几位同学给大家简述整个故事脉络,并由同桌点评。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将整个故事进行情节归纳,整理出基本的矛盾冲突,师生进行适时地补充。话剧表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作为评委小组。接着,我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