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生态经济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经济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经济价值

第1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本文主要从绿色生态混凝土的方向切入,介绍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简明的阐述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定义。在上绿色生态混凝土的作了不同角度的社会价值定位并例举相关案例。全文对绿色生态混凝土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阐述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社会应用,最后揭示了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绿色;生态;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混凝土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人工制备的建筑材料,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对混凝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2009年水泥用量达到16.5亿t,用其制备的混凝土产量超过30亿m3,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自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以来,“低碳”一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无论从选材方面,还是在生产、管理方面,仍处于高资源消耗、高排放的阶段,混凝土资源的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是需要迫切研究的重大课题。如果能在混凝土的产量日益增加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发展“绿色生态混凝土”,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发展色生态混凝土能够适应生物生长、对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的混凝土材料。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混凝土,走循环经济的这一途径,将生态资源和能源减化利用、绿色生产、循环使用等融为一体,在循环经济下构件绿色化、生态化的混凝土产业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将来人们的家园,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定义

1995 年,日本混凝土协会与生态混凝土研究委员会在环境协调性材料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混凝土(EcologicalConcrete)的概念,又称环保型混凝土、生态环境友好型混凝土(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crete)。生态混凝土是能够适应生物生长、对减轻地球环境负荷、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生态体系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混凝土材料。与生态混凝土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是绿色混凝土(GreenConcrete)。绿色混凝土是具有环境协调性和自适应特性的混凝土。其中,环境协调性是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和循环再利用率高;自适应特性是指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能够改善环境,具有感知、调节和修复等机敏特性。“生态”混凝土与“绿色”混凝土概念类似,但是“绿色”的涵义可理解为:节约资源、能源;不破坏环境,更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子孙后代,且能满足其需要。而“生态”更强调的是混凝土材料本身直接“有益”于生态环境。

所以,绿色生态混凝土可以定义为:这是一类特种混凝土,是通过材料研选、采用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具有特殊结构与表面特性的混凝土,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对环境的负荷小,能够主动改善环境;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高;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功能性。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

3.1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我们以很少的能源和资源去生产混凝土,并且循环使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实现 “生态化、绿色化”的概念,以此带来经济价值。并且绿色生态混凝土不仅能给推动矿产资源产业、建材生产产业和建筑产业的发展,还与燃料、电力及其他重要原料有着供应关系,以及煤炭、电力、冶金和化工等基础工业也相互关联。这样一来,在这个循环系统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支撑和协同的作用,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绿色生态混凝土可以用很少的成本去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不仅节省成本,还可以节约有限的资源。在混凝土行业里,会制造出很多“废品”,处理这些也需要花费相当一笔费用。综上所述可知,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2混凝土的社会效益

目前,混凝土的使用是世界上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它在建筑工程中、搭建桥梁、水利工程以及其他艺术性建筑的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会中,带来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混凝土从研制----生产----使用,已经经历了将近200的发展历史。预拌混凝土的使用在于搅拌,是混凝土生产行业从粗放型的生产到集约型的生产的转变,由此可以体现混凝土行业生产混凝土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这是混凝土行业依靠科技改变混凝土的生产方式,提高混凝土生产的效率,是混凝土行业工业化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绿色生态混凝土柳州竹鹅溪泵站工程的案例

我国有一案例,成功地在柳州竹鹅溪泵站工程中使用了绿色生态混凝土,就是柳州竹鹅溪泵站工程。

柳州竹鹅溪泵站主体由防洪堤、涵闸、泵房三部份组成。其中防洪堤为重力式混凝土结构,长300m,底宽最大为17143m,堤高最大为29m,基底垫层为500mm厚C13混凝土,堤身为C8 混凝土。涵闸三孔净尺寸宽×高为315m×710m,长89m,洞身为C18混凝土,基底垫层为C8混凝土。泵房长×宽为: 72m × 21m,高28m,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墩墙结构,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板垫层为C8,其他部位为C18混凝土。混凝土总量6万m3。由于采用绿色混凝土进行泵送施工,确保了工期,也实现了文明施工。共制作混凝土抗压试块:C8,121组;C13,19组;C18,135组,平均强度分别为1413MPa、18MPa、2411MPa,强度保证率都大于98%,强度离差系数都是0108,各项指标都达到混凝土质量评定优良标准。混凝土拌合评定,混凝土评定质量和外观质量也达到了优良标准。

由于绿色生态混凝土掺入大量的粉煤灰,使水泥用量明显降低,本项研究的绿色生态混凝土水泥用量与广西97水工定额纯混凝土泵送配合比水泥用量相比,水泥用量降低27 %~38 %。单方绿色生态混凝土水泥降低量分别为: C8, 103kg/ m3 ; C13, 73kg/ m3; C18,110kg/ m3。混凝土配合比单价因水泥及其他材料变化而比原定额混凝土配合比单价也明显降低。其中,C8降低额为12110元/ m3,降低率为12176 %;C13降低额为14186元/m3,降低率14186 %;C18降低额为13112元/ m3,降低率为12115%。可见经济效益颇为显著,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并且,由于采用绿色生态混凝土泵送施工,不仅确保了工期、质量和安全,而且实现了文明施工。竹鹅溪泵站工程被广西水电厅评为1998 年度“文明工地”,社会效益显著。

以上案例体现绿色生态混凝土的节能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工程应用表明,绿色混凝土可以节约27%~38%的水泥用量,但其更大的价值在于环境保护效益。绿色混凝土可以节省能源并且减少污染排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可以推动我国其他各行业的发展,并且还能缓解一些重要行业紧张的局面。

结论

本文较完整的分析了当前混凝土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绿色生态混凝土”这一概念。绿色生态水泥混凝土是今后水泥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样才能使水泥混凝土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绿色生态水泥混凝土材料和技术无疑是今后水泥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后的今天,让水泥混凝土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中伟.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

[2] 李庆刚.生态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7,(4):183-184.

[3] 王久立,艾红梅.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与循环经济发展[J].混凝土,2009,(1):6-11.

第2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劳动价值 生态价值 生态经济价值

    一、生态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

    将经济与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哲学思考,马克思做出了杰出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经济与价值的关系真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马克思的价值论贡献是伟大的,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论。当考察当下人类遇到的环境与经济关系问题时,我们发现仅仅以劳动价值论来说明现时代的自然资源、劳动、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当时的研究条件和应用条件,重点揭示了微观领域的劳动价值关系,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作出了近似于忽略不计的处理。随着经济学的深人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的拓展,经济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劳动范畴。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中引用威廉·配弟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这里承认了经济财富的全面价值来源在于人类劳动和土地等自然资源。遗憾的是马克思赋予了劳动以价值,却没有赋予土地等自然资源以价值,而仅仅是承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相容的关系。

    由于自然物的使用价值是无法计量和难以比较的,而经济学基本上沿着数学化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没有重视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因为其与人类劳动的区别,还因为其不容易量化和比较的特征。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既没有价值当然也不能以数量进行比较的财富来源,在经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被忽略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作为后来者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前人的理论创造,也不能无视现实的要求。立足于现实,从逻辑上说,生态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补充,二者共同构成经济价值理论体系。我们仅仅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谈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不合适的,因为劳动价值论的学术前提与生态价值论是不同的。比如说,以前人们说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该结论显然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是违背常识的。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现在看来,这些解释都将价值的含义作了狭隘的理解。相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把价值的常识理解当作价值的第一含义。"value :quality of bing useful。:desir- able:有用性,重要性,价值”。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价值既包括可以数学计量的劳动价值,也应该包括不能数学计量的,如使用价值。在使用价值概念中,汉语构词是偏正结构,暗示了“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理解。由于马克思明确划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就造成了学术界对自然物价值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谈到的价值不是“价值”,而是劳动价值,用劳动价值代替价值,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很多事情就说不通了。因为就概念来说,价值的宽泛含义显然不是劳动价值所能涵盖的。但是把马克思理解的价值表述为“劳动价值”,那么自然物的价值就容易理解了:自然物不是人类的劳动创造,没有劳动价值,但是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显然是具有价值的。既然自然物有价值,那么保护环境和节省利用自然资源就合情合理了。要不,说自然资源没有价值,那么就可以浪费自然资源了,这根本说不通。

    由于概念使用和理解上的问题,我们误解了马克思,马克思的价值是指劳动价值,不是一般所指的“价值”。从逻辑上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应该包括所有的价值形态,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宗教价值,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在劳动价值之外,就能够承认生态价值的存在了。生态价值的存在证明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从哲学角度来说,自然资源作为客体满足人类作为主体的各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价值是我们保护环境的价值前提。没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肯定,循环经济的保护环境初衷是不可思议的。

第3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由于环境问题的存在,促使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时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即进行环境效益分析。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作为一种非排他性的资源,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免费或廉价使用的,环境价值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量化手段,没有计入项目分析中。环境成本作为社会总资源的一种消耗、既是项目承担,又是社会承担,因此应该作为一种社会成本纳入企业绩效评价的范围。

我国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分为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三个部分。财务评价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分析需要国民经济为其付出的代价和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考察企业的经济合理性;环境评价则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所需的费用和应采取的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 在以上三种评价中,财务评价无法考察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损益;国民经济评价虽然要求考察自然资源的价值,但是缺少计算环境价值必要的手段,没有对环境影响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进行评价。企业的环境影响具有外部性,会对社会经济的其它部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应当是经济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无法计入企业的费用和效益中,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是难以保证的。

不少国际性机构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都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该报告讨论了环境业绩指标的定义和分类、环境变量标准化的必要性、生态效率的概念、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的方法。在该报告中,标准化的生态效率是该综合业绩评价的落脚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正式公告,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审核提供指南。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

二、主要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将企业各种环境数据综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控制和追踪环境绩效的改进,实施标杆管理和进行报告。对支持环境管理体系,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寻找成本节约的机会等也很有作用。按照不同的标准,环境绩效指标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指数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

其一,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94年后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国际标准,并于1999年11月完成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正式公告。ISO14031标准充分考虑到组织的地域、环境和技术条件等不同,它没有设立具体环境绩效指标,提供的是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根据该标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可分为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和组织内部的EPIs,后者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和操作绩效指标。

(1)环境状态指标。可以提供组织周边的环境状况,反映组织对当地、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状况的影响,如污水排放对生产地点附近水域的影响,废气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等。这项指标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在其环境因素中可能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有助于环境绩效评价的规划与实施。ECIs的设置通常是地方、区域、国家或国际性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科学研究团体的职责,而非一个单独组织的职责,这类指标通常在公共机构中采用,除非企业是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污染源,否则很少在个别企业中采用。

(2)管理绩效指标(MPIs)。可提供组织的管理当局为改善环境绩效所采取的决策与行动以及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的信息。该指标有助于评估组织的环境管理效能,它主要表现在环境守法、环境内部管理、外部沟通、安全卫生等方面。其中,环境守法指标可根据各国国情制定相应各子指标;环境内部管理包括环保投资比例、环境教育训练、所获环保奖项个数等;外部沟通包括相关投诉件数、为社会环保活动提供的资金等;安全卫生包括环境事故发生的次数、职业病件数等。

(3)操作绩效指标(OPIs)。即组织在操作层面上的环境绩效,是反映组织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包括企业运作的整个操作过程,从资源能源输入、经内部生产工序转移变化到最终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出。OPIs主要和以下项目有关:企业厂场设施的设计、运营和维护;与企业厂场设施有关的材料、能源、服务、废弃物、排放物;向企业的厂场设施提供的材料、能源和服务以及从厂场设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废弃物。

ISO14031指标体系为面临不同环境问题的企业提供了进行环境业绩评价的综合框架,并为指标的获取和加工计算提供了指南,有利于企业在此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已经或准备按ISO14000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而言,以ISO14031指标体系为框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比较可行。但是该指标体系较少考虑企业与外部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联系以及环境管理与企业可持续经营目标之间的联系,同时该指标体系不直接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其二,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生态效益评价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主要用于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供管理者制定目标,提出改善方案并作为内部管理之用,同时也是企业与其它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根据WBCSD的定义,生态效率的获得是通过提供竞争性定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类的需求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逐步将产品寿命周期中对生态的影响和对资源的利用,减少到至少与地球的预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在整个WBCSD指标架构下,生态效益指标的基本公式为:

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可表示成产能、产量、总营业额、获利率等等。环境影响可表示成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总耗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生态效益可用企业的资源生产力表示,诸如每单位耗水量(每单位耗能、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单位原料)的产量(营业额、获利率等)。生态效率指标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要求企业以较少的环境影响实现较大的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指标的类别及其计量内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分析

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在1990年由巴塞尔的研究员Schaltegger和Sturm最早提出。1992年生态效益概念被初步形成,生态效益被定义为反映一个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1996年,生态效益成为现代企业在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极力减少其生产与服务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或消除对人类生存环境冲击的一种重要经营理念。即生态效益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小化生态环境的影响。WBCSD指出,生态效益的达成需要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提供更具有价格竞争力、更具创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需求、提高生活品质;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天然资源的耗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生态效益理论发展至今,其概念在不断完善,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将生态效益理念理解为:生态效益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以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为基础,以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自然资源的消耗为前提,以满足人们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企业通过努力提供具有竞争力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为实现手段的经营管理方法。

赵东芳、徐园园(2010)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影响关系归纳为:对企业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刘德权等(2010)认为生态系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系统从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投入和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资源再生并改善资源利用状况,也是持续获取生态效益的必要条件。生态效益评价能够对生产经营等企业活动环节起指导作用,它可以使企业了解过去物质消耗状况,在此基础上调整以后的能源结构、材料利用等工作,有利于降低物质消耗、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环保意识等。在以上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理念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质量,他们与生态效益理念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第一,评价主体。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该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辅助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运作情况以及环境绩效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同时,该绩效评价体系的主体也可以是企业,企业在使用该评价体系时可以选择其中的微观指标进行评价,主要是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评价企业生态环境方面的绩效,以辅助决策。

第二,评价基础。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员工绩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基础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生态效益理念。它着重从环境、管理、操作三个方面出发,涉及到对于整个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经济发展的全方位评价,因此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四、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环境绩效评价的基本步骤为:确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指标筛选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参照我国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建立环境绩效指标分级标准;确定权重,一般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静态评价。

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制定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可以从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质量的四个方面来研究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第一,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经济发展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经济状况、利税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可以将原有的一些工业统计指标结合企业的特点,以四个指标加以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利润、利润占利税比率。

第二,资源消耗减量指标。企业消耗资源减量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生产中资源的投入量的变化,根据企业生产中资源消耗大的特点,设置三个指标加以描述: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第三,污染物减排指标。企业污染物减排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生产中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依据企业生产中主要产生的污染物,设置六个指标加以描述: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渣排放量、废气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废渣处理率。

第四,资源再利用指标。企业资源再利用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再利用、再回收量的变化,设置四个指标加以描述:“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率、废水再利用率、废气再利用率、废渣再利用率。

在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时,可以结合各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设置相应的指标参考值或目标值作为衡量标准,进一步做出分析和评价。

五、结论

本文在研究和总结并参考国内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研究适合于我国企业实际的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流程。提出了将环境因素包括资源消耗、污染减排、资源再利用、环保意识等纳入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模型,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较为缺乏。本文仅就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行业差异导致指标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今后将更多的指标进行量化,并且不断完善评议指标的内容,使环境绩效指标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K Fuse, Y Horikoshi, et al.Application of Eco-efficiency Factor to Mobile Phone and Scanner[C].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n on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Inverse Manufacturing, 2003, (5): 356-359.

[2]Y Barba-Gutiérrez & B Adenso-Díaz & SLozano. Eco-Efficiency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s: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2009, (4):439-447.

[3]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reporting―report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ject(A basis for the final printed report)[R].Eco-efficiency Metrics and Reporting.Geneva:WBCSD,2000.

[4]赵东芳、徐园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绩效关系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3期。

第4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能源价格;环保技术;碳排放;DSGE模型;环境质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25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7-0116-05

Energy Pri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Based on the DSGE Model Containing Carbon Emissions

WU Xiaoli

(School of Economics,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Abstract: By constructing DSGE model of dual systems and three depart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effect of exogenous impact such as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ecosystem.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energy price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for output and energy consumer products, and has the negative effect for energy consumption, investment, employ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for carbon emissions is stronger. (2)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for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 But this factor will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in a long time. (3)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ical level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for output, non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mploymen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green technology impacts sustainability is stronger for th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than other factors. (4) Energy price only has a shortterm influence on output, b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mprove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level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output and investment for a long time,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energy pri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arbon emissions; DSGE model; environment quality

1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同时,包括雾霾在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大量耗竭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实务界以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能源消费(包括居民能源消费和企业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作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也必将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

关于能源价格冲击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在研究初期,国外学者主要基于Kydland和Prescoot提出的RBC理论研究能源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如Rotemberg和Woodford构建多部门RBC模型,将能源作为生产原料引入生产函数,研究能源价格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等等[1,2]。之后,由于DSGE模型具有显性建模框架、微观与宏观分析的结合、长短期分析的有机整合等优点,使得该方法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并采用DSGE分析框架研究能源价格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Alina和Roland构建包含石油价格冲击的DSGE模型研究货币政策、生产技术和石油价格等因素对经常账户波动的影响,发现石油价格冲击具有较强的负效应[3];Radde基于DSGE框架探讨石油价格冲击的传导机制,发现石油价格冲击对通胀和产出波动能够产生内生的权衡机制[4];Kormilitsina考察能源价格冲击下宏^经济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等等[5]。

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且研究思路较为相似。如魏巍贤等通过构建三部门的DSGE模型,研究能源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结果显示各种冲击源中能源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度最大[6];然而,孙宁华和江学迪研究发现能源价格冲击的初始效应大于技术冲击,但技术冲击的持续性更强[7];王云清构建包含能源生产原料的DSGE模型,研究发现能源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会产生负效应等等[8]。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污染因素”引入DSGE模型对减排政策进行比较评估。如Fischer和Springborn采用DSGE分析框架比较了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税和碳排放配额3种政策的有效性,发现碳排放强度目标为最优政策[9];Dissou和Karnizova构建DSGE模型比较在技术冲击下碳排放税和碳排放配额两种政策的经济效果等等[10]。

国内的相关研究考虑到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与制度背景。如郑丽琳和朱启贵采用DSGE分析框架,分析了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冲击对最优污染排放量的影响[11];杨翱和刘纪显利用包含碳税的DSGE模型,模拟多种外生冲击对总产出和环境质量的影响[12];朱军利用DSGE模型,模拟比较了“许可证”制度、“庇古税”和协议规则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等等[13]。

可以发现,关于能源冲击的研究主要是将能源因素以生产原料的形式引入到DSGE框架中,分析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关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是比较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税和碳排放配额3种政策的有效性。然而,同时将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很少。鉴于此,本文在武晓利和晁江锋的研究基础上,同时考虑能源价格、碳排放及环保技术对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影响,进而寻找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绿色发展路径[14]。

2模型构建

本文DSGE模型包括3个部门和2个系统,3个部门分别是代表性家庭、厂商和政府,2个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代表性厂商利用雇佣劳动、租赁资本和能源类生产原料进行生产,代表性家庭每期均消费能源和非能源消费品,同时向厂商提供劳动和私人资本,以获得劳动报酬和资本租金,两部门均产生碳排放。政府部门的收入来自于厂商缴纳的产出税,且假设政府收入全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

21代表性厂商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厂商均是同质的,且具有相同的技术条件。代表性厂商通过租借私人资本和雇佣劳动,并利用石油原料进行生产。假设厂商生产函数的表达形式为:

Yt=(1-ω0-ω1Xt-ω2X2t)AtKtα1Ntα2(PtQt)α3(1)

其中,ω0,ω1,ω2分别表示二次耗损函数的系数;α1>0,α2>0,α3>0,且α1+α2+α3=1;Yt、Kt与Nt分别表示t期的产出、资本存量与劳动;At表示t期外生的技术水平,假定其服从AR(1)过程:

logAt+1=1-ρAlogA*+ρAlogAt+εAt+1,

εAt+1~N(0,σ2)(2)

其中,A*是稳态值,εAt+1+∞t=0是白噪声过程。

资本积累方程为:Kt+1=It+1-δKt。其中,δ表示资本的折旧率,It表示t期的投资。

22代表性家庭

假定经济系统中包含无数个同质的家庭,每个家庭偏好相同且能够生存无穷期,效用函数采用CRRA效用形式,则代表性家庭在每一期规划其能源与非能源消费、劳动供给和投资以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即:

maxTCt,Nt,St+1E0∑∞t=0βtTCt1-θ11-θ1-Nt1+θ21+θ2-lnXt(3)

其中,E0表示基于0期信息形成的条件期望算子;0

假设家庭每期均消费能源消费品Qt和非能源类消费品Ct,则第t期的总消费可表示为:TCt=CηtQ1-ηt。其中,η表示家庭消费在非能源和能源消费品之间的权衡值。

第t期家庭的预算约束为:Ct+St+1+PtQt=1+rtSt+WtNt+G1t。其中,Pt表示t期的能源类消费品的价格,假定其服从AR(1)过程:

logPt+1=1-ρPlogP*+ρPlogPt+εPt+1,

εPt+1~N(0,σ2)(4)

其中,P*表示稳态值,εPt+1+∞t=0是白噪声过程。

23政府

假定政府收入来自于每期向厂商征收的产出税,即Gt=τYt[14];由于碳排放的负外部性,故对家庭和厂商均会产生负效应。但对于家庭和厂商而言,由于碳排放的边际损失小于减排的边际收益,故其不会主动采取减排措施,此时政府必须承担治污费用,因此假设政府支出用于转移支付G1t和治污费用G2t两个部分。

24环境

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由于能源会以能源类消费品和能源类生产原料分别进入家庭的消费和厂商的生产中,所以家庭的消费行为和厂商的生产行为均会形成碳排放副产品。同时政府的治污投入也会影响碳排放量。假设在t期产生的碳排放量为:ΔXt=Qσ1tEPtGσ22t。其中,σ1,σ2分别表示碳排放产出弹性和治污产出弹性;EPt表示环保技术水平,假定其服从AR(1)过程:

logEPt+1=1-ρEPlogEP*+ρEPlogEPt+εEPt+1,εEPt+1~N(0,σ2)(5)

t期碳排放存量的积累方程为:Xt=(1-λ)Xt-1+ΔXt。其中,λ表示自然环境对于碳排放的正常分解率。

当市场达到出清状态时,St=Kt,Ct+It+Gt+PtQt=Yt。

3参数的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本文模型中的参数根据其特征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赋值。关于静态参数,结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和已有文献,采用校准的方法进行赋值;关于动态参数,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Bayes)估计方法进行估算。

31静态参数的校准

弹性系数α1、α2与α3。基于张军的估算方法,根据厂商的生产函数形式,估计出3个产出弹性的取值[15]。同时,参考孙宁华和江学迪,校准为α1=40%、α2=45%、α3=15%[7]。

相对风险规避系数θ1和θ2。关于消费的规避系数θ1,参考黄赜琳的实证结果,校准为θ1=085[16];关于劳动的规避系数θ2,胡永刚和郭新强基于效用函数估计出θ2的取值为2或3,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特征,校准为θ2=3[17]。关于权衡值η,参考孙宁华和江学迪,令η=07[7]。

资本折旧率δ与主观贴现因子β。国外文献对δ的取值均在01左右,而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参考黄勇峰等,校准为011[17]。采用1979~2014年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估计,β值校准为95%。

其他参数。参考郑丽琳和朱启贵,将二次耗损函数的系数校准为ω0=00015、ω1=-065×10-5、ω2=015×10-6,弹性系数σ1、σ2分别设定为02344和01077[11];同时基于Reilly的研究,把自然环境对于碳排放的正常分解率λ设为00083[19]。

32动态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以我国1979~2014年间实际GDP和能源消费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Bayes估计方法对动态参数进行估算。关于先验均值的选取,根据已有文献和冲击源的特征,设定生产技术冲击和能源价格冲击的一阶自回归系数的先验均值均为07,环保技术冲击的先验均值为08;对于随机扰动项,设定生产技术冲击随机扰动项的先验均值为01,能源价格冲击和环保技术冲击的先验均值均为05。关于先验分布的选取,参考Khan和Tsoukalas,设定一阶自回归参数均服从Beta分布,波动参数均服从逆伽玛(Inv. Gamma)分布[20]。

4模型动态模拟和效应分析

本节对理论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分别考察能源价格冲击、生产技术冲击和环保技术冲击对各变量的动态效应和传导机制;最后,研究基于能源价格调整与环保技术更新状况下的敏感性分析。

41能源价格冲击的动态效应和传导机制分析

由图2可见,给定1%单位正向的能源价格冲击,非能源类消费和产出在冲击发生的当期立即负向偏离初始状态,之后迅速反弹,并在第六期达到正向偏离的峰值,然后缓慢回归,大约均在第二十期附近回归到初始状态;能源消费在冲击发生的当期立即达到负向偏离的最大值,之后缓慢回归,大约在第十二期附近回归到初始状态;碳排放量在冲击发生当期立即负向偏离初始状态,之后持续偏离并在第十期作用达到负向偏离的低谷,之后持续偏离,但有微幅回弹;投资在冲击发生第二期达到负向偏离的最大值,之后缓慢回弹,并在第十期左右回到初始状态;就业在冲击发生的当期立即达到负向偏离的最大值,之后缓慢回弹,约在第十二期左右回到初始状态。

总之,面对正向的能源价格冲击,居民的非能源类消费和产出的反应在较长的时间内为正向,能源消费、投资和就业的反应在一段时间内为负向,而碳排放量的反应也为负向,并且持续性较强。产生这些效应的传导机制可概括为:(1)能源价格上升短期内提升了厂商的采购成本,产出规模必然下滑;但从中长期来看,能源价格上升会从生产端传导至销售端,刺激厂商改变已有生产模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产出规模在一段时期内会出现回升;(2)能源价格上升使得家庭财富缩水,短期内对非能源消费产生负效应;然而,由于比价效应,使得居民会相应减少能源类消费品的消费,增加对非能源消费品的购买;(3)能源价格上升短期内使得生产规模缩减,碳排放量下降;中L期内刺激厂商的生产方式向资源集约型转变,使得碳排放量下降;(4)能源价格上升增加厂商的采购成本,必将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和就业水平的下滑。

42生产技术冲击的动态效应和传导机制分析

由图3可见,给定1%单位正向的生产技术冲击,非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和产出均正向偏离初始状态,并在第四期达到偏离的峰值,之后缓慢回归,约在第二十五期左右均回归到初始状态;碳排放量逐步正向偏离初始状态,并在第十八期达到偏离的峰值,之后有微幅回归。投资和就业均在第二期达到正向偏离的峰值,之后逐步回归,约在第十期左右均回归到初始状态。

总之,面对正向的生产技术冲击,各变量的反应在较长的时间内均为正向的,且碳排放量的反应持续性较强;产生这些效应的传导机制可概括为:(1)生产技术改善必将促进企业产出规模的上升,进而促进投资的进一步扩大和就业水平的上升;(2)生产技术在刺激企业盈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居民财富也在同步增长,从而使得居民的能源与非能源消费出现上升;另外,技术改善刺激企业的投资规模,从而使得碳排放量持续上升,环境质量下降。

43环保技术冲击的动态效应和传导机制分析

由图4可见,给定1%单位正向的环保技术冲击,非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和产出均正向偏离初始状态,均在第二十期左右达到偏离的峰值,之后有微幅回归;碳排放量逐步负向偏离初始状态,并在第十五期达到偏离的低谷,之后有微幅回弹。投资和就业均在前2期微幅负向偏离,之后均正向偏离初始状态,约在第十期达到偏离的峰值,之后有微幅回归。

总之,面对正向的环保技术冲击,居民的非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产出、投资和就业的反应均为正向的,而碳排放量的反应为负向的,且各变量的响应持续性较强。产生这些效应的传导机制可概括为:(1)环保技术更新短期内对产出、投资和就业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体现在新旧设备的更换所产生的成本和时间以及新技术工人的引进和培训,导致短期内企业难以保持高负荷生产,从而使得企业盈利出现短期回落,居民就业发生波动;而中长期内环保技术更新促进企业规模扩大,带动投资以及就业的提升;(2)环保技术更新带动企业盈利水平上升,居民收入增加,能源与非能源消费量持续上升;同时环保技术改善也使得碳排放量显著下降。

44能源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图5给出了能源价格上下浮动15%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价格下降15%使得产出短期内快速上升,但一定时期后其回落速率也显著高于之前水平;价格上升15%时的情形与之相反。这体现出能源价格对产出刺激具有显著的短期性特征。价格变动对非能源与能源消费的影响较为相似,价格下降刺激能源消费增加,同时通过影响就业与收入间接提升非能源消费。价格波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非常显著,价格上升15%使得碳排放量快速回落,且长期均保持较低水平,这体现出合理调节能源价格能够有效削减碳排放。

45环保技术的敏感性分析

图6给出了环保技术上下浮动15%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技术提高15%使得产出、投资与就业均显著上升,且在长时间内保持上升趋势,这体现出技术改善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刺激投资规模与家庭就业;技术改善刺激能源与非能源消费快速上升,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技术更新使得企业在保持较低碳排放量的情况下扩大投资,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整体就业水平;技术改善显著降低企业的碳排放规模,且下降幅度持续扩大,这体现出技术更新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一环,有效提升环保技术水平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具有双系统特征的DSGE模型,研究能源价格、环保技术等外生变量对我国经济系统及环境系统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1)能源价格短期内对产出具有负效应,但中长期会刺激厂商的增长方式由资源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表现为正效应;同时能源价格上升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量,提高环境质量;由于比价效应存在,能源价格上升对非能源消费具有正效应,但对能源消费会产生负效应;同时能源价格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投资,影响就业。(2)生产技术提高对产出、非能源与能源消费、投资和就业具有正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碳排放,导致环境质量下降。(3)环保技术改善不仅对产出、非能源与能源消费、投资和就业具有正效应,而且有效减少碳排放,同时环保技术冲击对各变量的影响持续性较强。(4)能源价格因素对产出、投资及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短期性特征,而环保技术改善能够在显著降低碳排放规模的情况下长期提升产出与投资,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路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政府对能源价格的管制力度,遵循市场规律合理定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清洁型能源;第二,应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环保技术水平;第三,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企业污染排放规模。

参考文献:

[1]Kydland F E, Prescott E C.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82: 1345-1370.

[2]Rotemberg J J, Woodford M.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Energy Price Increases on Economic Activit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6, 28(4): 549-577.

[3]Alina B, Roland S. What Drives U.S. Current Account Fluctuation?[R]. ECB Working Paper, 2008.959.

[4]Radde S. Oil Price Shocks and Monetary Policy Revisited[J]. An Energy, 2008.

[5]Kormilitsina A. Oil Price Shocks and the Optimality of Monetary Policy[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11, 14(1): 199-223.

[6]魏巍贤, 高中元, 彭翔宇. 能源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 金融研究, 2012 (1): 51-64.

[7]孙宁华, 江学迪. 能源价格与中国宏观经济:动态模型与校准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12 (2): 20-32.

[8]王云清. 能源价格冲击与中国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数值分析及政策模拟[J]. 经济学动态, 2014 (2): 44-57.

[9]Fischer C, Springborn M. Emission Targets and the Real Business Cycle: Intensity Targets Versus Caps or Taxes[J].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1, 62(3): 352-366.

[10] Dissou Y, Karnizova L. Emissions Cap or Emission Tax? A Mutil-sector Business Cycle Analysis[J]. University of Ottawa, 2012.

[11]郑丽琳, 朱启贵. 技术冲击、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J]. 财经研究, 2012 (7).

[12]杨翱, 刘纪显, 吴兴弈. 基于DSGE模型的碳减排目标和碳排放政策效应研究[J]. 资源科学, 2014, 36(7): 1452-1461.

[13]朱军. 基于DSGE模型的“污染治理政策”比较与选择――针对不同公共政策的动态分析[J]. 财经研究, 2015, 41(2): 41-53.

[14]武晓利, 晁江锋.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M率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三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J]. 财经研究, 2014, 40(6): 4-15.

[15]张军, 章元.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 经济研究, 2003 (7): 35-43.

[16]黄赜琳. 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个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5 (6): 27-39.

[17]胡永刚, 郭新强.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J]. 经济研究, 2012 (9): 57-71.

[18]黄勇峰, 任若恩, 刘晓生. 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 经济学(季刊), 2002 (2): 377-396.

第5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经济 评价指标

一、引言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江西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问题,不少学者其进行了研究。杨励君等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环境与环境演变的关系[1];赵其国等人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注重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2];吕桦等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范围进行了研究[3];但是对于构建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却未见成文,本文以鄱阳湖为典型案例对生态经济区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的生态经济有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用于类似的生态经济区的评价。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对于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报道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还没有一套比较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本文认为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符合以下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应充分反映和体现生态经济的内涵,既要有个体指标,又要有群体指标;既要有绝对指标,又要有相对指标。

2.实用性原则 指标概念要准确,内涵和外延要清楚,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表述方法;所需数据易于采集,信息来源渠道真实可靠。

3.系统性原则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生态经济的各个方面。

4.层次性原则 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有利于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生态经济的建设进行调控,对资源环境进行优化配置。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把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有两个:资源输入指标、资源输出指标,其中资源输入可分2个二级指标:“硬资源”和“软资源”;资源输出可分为5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综合考虑主、客观赋权的优缺点,采用层次分析―熵值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避免层次分析法中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同时也克服了熵值法不能体现评价者对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的缺点,避免了确定的权重与实际重要程度相悖情况的发生。层次分析―熵值法计算权重的步骤:

(1) 计算指标值xij在指标j下的权重

(2) 计算指标j的熵值:式中K>0,Ej≥0 其中K=1/lnn,0≤Ej≤1

(3) 计算指标j的差异性系数gj。

对于给定的指标j,xij差异性越小,Ej越大;当xij全部相等时, Ej=Emax=1 , 此时指标j几乎无作用;当各待评价指标值相差越大时, Ej越小,该项指标对于待评价方案所起的作用越大,定义差异性系数向量为G = ( g1,g2,…,gn ),其中:gj=1- Ej,当gj越大时,指标越重要。

(4) 原始权重的调整。

用差异性系数gj对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bj进行调整, 得:aj=bj×gj

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熵值法调整后的权重值为:(j=1、2、3、…、n)

四、小结

本文建立了以鄱阳湖为典型的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并考虑了指标之间的正负相关性,能够对类似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做出比较合理的评价,可为评价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通过相关方法对生态经济区做生态经济效率分析,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区科学管理能力与资源利用率,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励君 刘铭富 刘良源: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1)

第6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 超声检查;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c)-0128-03

胎儿神经管畸形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严重的影响胎儿的健康成长,有效地降低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胎儿的出生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因此,临床中尽早的诊断对降低围生儿死亡和畸形儿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产前超声检查是临床中常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对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超声诊断该病的临床价值,具体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0 14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0~44岁,平均(29.4±1.5)岁。孕龄17~34周,平均(28.4±2.8)周。初产妇14 541例,经产妇5606例。

1.2 方法

1.2.1 仪器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GE Vivid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探头频率为2.0~8.0 MHz。

1.2.2 检查方法 首先,明确胎儿所在的位置,主要采取胎儿心脏的五组的基本切面进行扫查。主要检查的内容有:心脏位置和大小以及形态、纵横径比值、心室比值和心房比值以及主动脉与肺动脉比值等。然后,对产妇的腹部进行多切面的扫查。主要包括头颅和面部以及颈椎与内脏、四肢等,并对出现有可疑的部位进行反复的扫查,加强胎儿结构形态学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3]。

1.2.3 观察方法 本次研究的超声检查结果均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专业超声检查医师进行整个工作的开展,胎儿神经管畸形的诊断由2位高年资超声诊断医师进行判断[4]。

1.3 判断标准

将本次研究超声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5]。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通过对20 147例产妇进行超声的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共有35例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检出率为0.17%。产前超声检查有34例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符合率为97.1%;1例漏诊,漏诊率为2.9%。

2.2 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类型

通过超声检查的分析,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主要表现为无脑儿、脑积水、颅脑畸形和脑脊膜膨出以及脊柱裂,具体的数据分析见表1所示。

2.3 超声图像特征

2.3.1 无脑儿超声图像 通过超声图像显示,纵切、横切与斜切的扫查均检查不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环状颅骨同声,且双眼球突出呈现“蛙眼”。头部出现不规则的光团,颅底见有少量的不规则脑组织回声。同时,伴有脊柱裂和羊水过多的症状。

2.3.2 脑积水超声图像 通过超声图像显示,脑室系统出现扩张,而脑脊液呈现无回声,侧脑室呈现强回声。在伴有脑积水严重情况呈现时,脑组织受压,且变薄。同时,胎儿双顶径增大。

2.3.3 颅脑畸形超声图像 通过超声图像显示,颅骨强回声呈现环形消失,而脑组织浸泡在羊水之中。脑表面呈现不规则形状,且脑内的结构出现紊乱,脑组织呈现不均匀回声。同时,伴有其他畸形出现,且羊水过多。

2.3.4 脑脊膜膨出超声图像 通过超声图像显示,缺损处的颅骨强回声呈现环连续性的中断。脑膜膨出时,囊内的脑脊液呈现无回声的囊样改变。同时,位于额部的脑或者脑膜膨出,很容易发生漏诊。

2.3.5 脊柱裂超声图像 通过超声图像显示,主要表现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主。直接征象显示:①矢状切面时,皮肤呈现强回声线,深部的软组织与椎弓呈现强间声,且连续性的中断;②横切面时,两个椎弓骨化中心向后开放,呈现为典型“V”或者“U”形;③冠状切面时,两个椎弓骨化中心的距离增加。间接征象显示:①呈现香蕉征;②呈现柠檬征;③后颅窝池逐渐消失,且小脑紧贴在后颅窝和第四脑室出现不显示征;④脑室扩张;⑤羊水过多,且伴有其他畸形。

3 讨论

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是由于神经管胚胎发生时期的闭合不良而导致的,一般发生于胚胎的第3周到第4周末,严重的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会造成功能障碍或者畸形儿的发生[6-7]。因此,临床中加强围产期的监测和遗传疾病的咨询与指导以及产前的健康检查与诊断对降低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胎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临床中常常采取超声检查,能够清晰的观察胎儿的形状和内脏的结构。超声检查属于无创检查,且检查费用也相对较低,操作也比较简便,诊断准确率高[9]。

临床中采取超声检查过程中,需要有效的了解扫查的切面,从而提高诊断符合率。一般对于胎儿的颅脑主要进行侧脑室水平和五脑水平以及小脑横切面的扫描,并加强其他对应的切面进行扫查,且扫描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了解颅骨的完整性和侧脑室的宽度以及小脑的大小、形态以及小脑延髓池宽度等情况。而对于脊柱的扫描主要采取矢状切面和冠状切面以及横切面等,从而有效地观察脊柱和背部皮肤的连续性以及椎体排列情况[10]。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对于先天性神经管畸形采取超声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诊断效果,能够更加直接地观察胎儿颅内和脊柱以及心脏等结构的发育情况,且对于早期的无脑儿、脑积水、颅脑畸形和脑脊膜膨出以及脊柱裂均能够较好的诊断,降低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胎儿的出生和围生期胎儿的死亡情况发生。但是临床中超声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管畸形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相同[11]。本次的诊断显示,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的符合率97.1%,接近于100.0%。但是,依然出现1例漏诊,漏诊率为2.9%。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缺损的部位相对较小,而且室间隔缺损的分流速度也相对较慢,从而使得血流的显示受限。或者是由于胎儿的心率变化较快,且活动也相对较大,很容易导致观察不稳定的情况发生[12]。而且在国际的诊断中,采取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也不能够达到100.0%的可能。通过此次的研究总结,选取胎儿的四腔最为中心,左右室流出道以及三血管与心脏长轴作为主要观察的切面,从而提高诊断效果[13]。同时,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应有效地了解诊断的思路和分析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的声图像特征,进一步的提高临床诊断率[14]。

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明显的是依赖在设备和技术上,同时采取超声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中很容易受到孕妇的孕龄和胎动次数以及胎位和孕妇腹壁的厚度等情况影响。而且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5]:①图像的质量;②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是随着孕龄的时间增加而表现出来,而在早期的筛查中很难发现;③多数微小病变很容易受到超声分辨率的影响;④部分的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是在分娩出之后才能够进行诊断;⑤胎儿的自身因素而影响。尽管临床中应该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技术的成熟,且属于无创检查,从而使得其应用更加广泛。

综上所述,临床中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逐渐的应用临床诊断中,对于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能够较好地做出诊断,从而有效地降低围生儿死亡和畸形儿的发生。同时,临床中采取超声检查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管畸形进行分析,且声图像显示更加清晰,便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并尽早地制订措施。因此,超声对胎儿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能够较好的做出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慧芳,熊奕,吴瑛,等.胎儿心脏三血管气管平面在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2):120-126.

[2] 刘爱兰,田建英.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8):148.

[3] Sayasneh A,Preisler J,Smith A. Do pocket-sized ultrasound machin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as a tool to triage patient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2,40(2):145-150.

[4] 李辉,王岳平,韩冰,等.先天性心脏畸形的产前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2):80-83.

[5] Zhu RY,Gui YH,Li LC,et al. Fetal echocardiography in diagnosing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renatally:a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J]. Zhonghua Er Ke Za Zhi,2006,44(10):764-769.

[6] Cedergren M,Selbing A. Detection of fetal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by an 11-14-week ultrasound dating scan in an unselected Swedish population [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6,85(8):912-915.

[7] 庞喜瑞,李晓敏.超声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105-106.

[8] 袁志英,赵瑞,尚德品,等.超声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应用价值[J].新疆医学,2012,22(42):102-104.

[9] Qian M,Sun Y,Wu QQ,et al. Application of doppler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11-14 weeks of fetal cardiac function value [J]. China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2008,24(2):209-214.

[10] 晏冰,胡萍香.二维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2):67.

[11] Fu GC,Shen B,Ma GX. Prenat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etal cardiac malformations [J]. 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Medical Journal,2010,12(2):138-139.

[12] Wang FJ,Xu 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fetal heart disease clinical value [J].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2010,20(4):595-597.

[13] 慕秋霞.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2):1792-1793.

[14] Xu GB,Friedman JE,Zhang JH,et al. Ultrasound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fetal cardiac malformation mode of clinical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Chongqing Yi Ke Da Xue,2009,(5):619-622.

第7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摘要: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

>> 一种基于未确知测度方法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基于未确知测度评价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研究 虚拟研发团队成员间信任度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设计 未确知测度模型在黑河中游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熵权―AHP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在财政大额专项支出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熵权未确知模型在矿井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粗糙集与未确知模型的能源结构合理性测度 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组织发展架构分析 基于PSR模型的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创业企业知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采空区危险性评价刍议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上海水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探究民航机务维修安全管理水平及相关未确知测度的分析 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测度及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理论和实际应用 多Agent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未确知数学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企业信用评价的未确知―AHP方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及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基于生态环境的信息不确定性特点,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大小,确定样本所属的质量级别及样本间的优劣排序。以巢湖流域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未确知测度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上是可行的,结果是可信的。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巢湖流域中图分类号:X821,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4)02―0022―04

第8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价值链;生态价值链;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78-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沿袭着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为主要特征。例如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比发达国家高3~4倍;钢材消耗是美国的5.8倍,2000年,我国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而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目前矿产资源回收率只有30%,纸张仅为1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30%;从资源承载能力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2003年中国以消耗巨大的能源、资源代价换取只占世界4%的GDP份额(见表1)。中国在人均GDP为1000美元的条件下,却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0000美元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潘岳,2006)。2006年,中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资源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我国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因而,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实施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点的企业生态化战略。

实施企业生态化战略,无论是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内部循环,或是以卡伦堡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都是发达国家企业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情况下做出的成功探索。这些探索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间建立了具有竞争优势的生态价值链。本文试图从生态价值链的角度从企业的内部解析循环经济下的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

二、价值链、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

价值链概念,首先是由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Value Chain)。价值链是企业为其利益相关者(股东、经理、供应商、分销商、雇员、消费者等)创造价值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价值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的不同实际上是各种价值活动组合的方式不同。各种价值活动的组合方式的差异将决定企业的相对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即包括成本领先优势也包括差异化优势。波特构造出如下的企业价值链的图形:

波特认为,并不是价值链上所有的活动都能创造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识别和创造这些特定的价值活动以构成企业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这些战略环节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每个企业必须要识别和创造需要自己核心能力的战略环节。价值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C.K.Prahalad&Gary Hamel)也特别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他们(1990)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尤其是怎样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综合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核心能力具有可占用性程度比较低、可转让性或模仿性比较低以及持久性好的特点。核心能力主要是关乎各种技术和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和超平均的利润。企业如果想要分享价值链中的主要利润。则必须要掌握其中对于创造价值有重大贡献的关键流程与资源。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要掌握价值链中的重要核心能力,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以保障利润的实现。可以说建立基于核心能力的价值链是企业生态化战略努力的目标。波特、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等人都强调核心能力(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三、价值链的生态重组

生态价值链(Eco-industrial Value Chain),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对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关键环节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等为原则进行改造和重组。生态价值链是对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的重组和创新。其与波特构建的理想价值链的理论相比,新的生态价值更切合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需要。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流。所以企业家要根据市场情况,把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自己的战略决策中,通过对传统价值链的重组可以使公司的价值链具有核心能力。简言之,生态价值链是一种以生态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组织协调与整合的集成制度创新。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战略主要有总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等战略,通过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分解,可以看出企业实行生态价值链的真正优势。

1.采购环节对生态价值链的影响。采购环节的生态化就是实行企业绿色采购,它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决策,在采购行为中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优先采购具有良好环保性能或者采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或者服务,使企业更加注重从产品前端设计、原材料选择等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使企业从注重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减废,从而有效控制了废弃物回收,有利于企业实现清洁生产。通过减少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声誉,并最终提高企业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具体来讲就是,企业通过建立绿色采购认证管理体系,对采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绿色认证,推动和促进上游供应链产品或服务的绿色化,加入采购部门与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决定采购何种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包括建立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通过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

对生态系统有毒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等措施,控制材料和零部件的购买成本,降低末端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对生态价值链的影响。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中,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生产是关键因素。生态价值链强调通过企业的技术研发来减少生产原料的投入,并注重产品的回收利用。具体包括废物量的减少,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合理,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理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同时也包括末端治理技术。日本提倡物质的减量化,即通过知识等智力资本的投入替代物质的投入,并取得很好的成果。但是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技术有待国家和企业进一步的资金投入和经济激励。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进步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能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对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同样存在。生态价值链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融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应该依据产品的特性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周期进行环境设计。从原料输入到生产过程一直到最后产品的回收利用。

3.服务对生态价值链的影响。传统的价值链理论强调产品的售后服务,即产品的维修和保养,能够进行回收的产品范围有限,抛弃或填埋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仅仅停留在顾客对产品本身的满意而忽视顾客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够全面的。生态价值链理论下的服务除了真诚到永远的传统的售后服务以外,更加注重产品的回收与利用。使回收的产品重新进入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从而减少原料的投入节约成本。从更深层次来诠释服务的理念。同时能超出顾客的预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此外,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在回收过程中的成本可以得到补贴。企业在价值链的生态重组中,以得到额外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两种竞争优势。波特认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是不能同时实现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战略优势的。而生态价值链的重组却可以突破传统理论的制约。这种核心能力的培养的必将使企业获得强势的竞争力。笔者认为上述环节可以成为某些制造企业的战略环节。尽管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链的改造需要付出成本以及企业家为此而承担风险,但是价值链生态重组战略却是企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战略。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对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必要的,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载体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企业应对核心的人才进行技术培训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员工的循环经济的理念。图2为经过生态重组的价值链。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外部价值链理论来获得竞争优势。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企业通过价值链的生态重组来获得核心能力,进而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笔者将以广州本田的生态价值链的重组实例来分析企业的生态价值链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是我国大型的汽车生产企业,该公司积极贯彻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付诸行动在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服务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从1998年到2004年广州本田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1万辆到2003年的12万辆,再到2004年的24万辆,6年内生产规模翻了几十倍,而将污染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围。下面介绍本田公司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实行生态价值链重组获得优势的方法与经验。

1.生态价值链的原料采购、工艺改进和技术研发。广州本田公司对涂装车间的工艺设备进行改造,使得燃烧器的原料由柴油转变为使用液化石油气,燃料使用的单台车消耗费用下降了30%。在企业中大量消耗的水资源也得到很好的节约。水泵站在2004年上半年改造为变频恒压供水,水泵站的耗电和耗水量都在减少。焊接车间在改造后,增加了100多台焊接机器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节约了能源。2004年上半年与2003年相比,焊接车间的单台车用电下降了11%。可见企业在原料采购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对企业提高效益具有直接的作用。

2.生态价值链的产品设计。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企业的产品设计更要符合消费者的利益。与传统价值链的真诚服务到永远转变为关怀顾客到永远,更好的实现顾客的价值。广州本田从顾客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产品的回收问题而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广州本田新一代雅阁轿车实现了发动机与传动比最佳的匹配,使燃油消耗更低,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广州本田生产的Fit(飞度)轿车,其用于车内装饰的注塑成型零部件,基本使用了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整车材料可回收率达到90%以上。在ODYSSEY(奥德赛)生产的全过程中,材料的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活动始终积极地进行着,如在车体上广泛使用可再生利用的聚丙烯材料,并在各零部件上注明材料识别记号,以利回收。

3.生态价值链的废物回收利用。广州本田公司污水处理达标后并不是简单地排放,处理后的中水大约有50%用于厂区绿化、马路洒水、厂房喷淋等。公司将废气也尽可能地利用。公司涂装车间的中/上涂烘房、电泳烘房、密封胶烘房共用一台日本进口的2塔式蓄热型脱臭炉,车体烘干时产生的有机废气送到脱臭炉进行高温(800%)焚烧,既可以对热量循环利用,又减少了废气的排放。公司还把冲压车间产生的废钢板边角料按3个等级分类,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给有资质的回收商。据统计,公司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

4.生态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在循环经济的指导下,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教育和培训。核心能力是企业员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而更好的理解生产技能和工艺的能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包括所有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环保理念的教育,本田公司增强了自身的核心能力。笔者认为本田公司通过对自身公司战略环节进行价值链的生态重组来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公司生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图3为广州本田在生态价值链重组的理念下的生产经营图示。

第9篇:生态经济价值范文

关键词:AHP法;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38-05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核心部位,境内碳酸岩山地面积分布广,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属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境内的岩溶分布面积占38.7%。贵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2-6]。2012年,李刚等[7]对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给予密切关注,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为主,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甚少,尤其对贵州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进行研究,对于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质量及合理选取符合区域特点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和实践。因此,选取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且具生态地理意义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实际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重点考虑了研究区域内资源、环境各要素的特点,构建了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定量综合分析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而为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贵州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量化生态环境建设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量化,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使科学理论逐步灵活运用于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生态环境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的客观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状况不能凭空而论,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与监控标准体系。因而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任务、重要问题、重点环节,选准生态环境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就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与监控标准。

1.2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借鉴吸收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的精华,又结合贵州省实际创造性地设计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借鉴现有各种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础条件和着眼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既强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要注重提高生态承载力,确保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3.1 客观科学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态环境的特征,同时还要体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资料处理方式的科学性。

1.3.2 代表性与特色性相结合原则 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立足贵州的区域特色,充分挖掘贵州环境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有代表性地制定出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建设贯彻实施。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做到既有代表性,又突出贵州区域特色。

1.3.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量方法必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只有依据定性分析才有可能正确把握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度”,才能对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

1.3.4 动态监测性原则 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监测性,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

1.3.5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在实际调查评价中,指标数据易于通过统计资料整理、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或直接从有关部门获得。

1.3.6 导向性原则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种全局性、前瞻性、导向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对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综合反映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起到导向作用。

1.4 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

在遵循上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预选指标进行反复讨论,分析判断,最终选择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环境建设及生态平衡等4个方面,共32项指标,构成了贵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表1)。

1.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确定权重[8-9],相应的AHP法算法如下:

第一步建立评价对象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目标层为建设贵州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级评价指标4个,二级为评价指标32个,即考核指标[10-12]。

第三步为了使判断定量化,关键在于设法使任意两个方案对于某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得到定量描述(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元素为准则,将下一层受其支配的各元素按其对上一层准则的重要程度用数值表达)。重要性分值通常采用1~9标度法, 即1、3、5、7、9分别代表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一个指标比另一个略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绝对重要; 2、4、6、8 则代表介于上述各等级程度之间。根据这一标度法,对设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4个方面的比较和每个方面内部各个指标之间的比较,根据调查结果自上而下构造各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并计算。

第四步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就是求解单一准则下各元素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查所构判断矩阵及由其导出的权重向量的合理性。用方根法进行层次单排序的过程为: 先逐行计算判断矩阵的几何平均值, 再对其进行归一化后即为单一准则下某个指标的相对权重(W),为进行一致性检验,还需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一致性检验一般通过一致性比率指标(CR)进行, 计算公式为:CR=CI/RI式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andom Index),表2给出了1-9阶正互反矩阵计算5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第五步进行层次总排序, 即计算评价指标的合成权重。三级中某个具体指标等于该指标权重与二级指标权重的乘积。据此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对评价目标的合成权重(表2)。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在影响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中,万元GDP能耗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权重为11.6%),而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的影响最小(权重为0.8%),其余指标的影响居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9项指标中,万元GDP能耗指标的权重最大,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环境保护9项指标中,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率指标的权重最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环境建设9项指标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的权重最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生态平衡5项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指标的权重最大,水土流失率权重最小。在权重排序前12项主要指标中,有5项是关于贵州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6项是关于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1项是关于贵州省生态平衡的。因此,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权衡标准和制约“瓶颈”。

3 对策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结果,为促进贵州省生态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提高绿地率

在喀斯特的山峰丘陵进行植树造林,提高绿地率。绿地率的提高可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以大大改善,因植被具有可以涵养水源,提升地下水位,保持水土的功能。贵州省按照“西治”、“中保”、“东用”的林业建设布局,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统筹区域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西治”即对贵州省的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强化生态治理;“中保”即对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地区,突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东用”即在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北部自然林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林业产业原料基地。多年来,贵州省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石漠化治理等6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 大力发展循环、绿色、低碳经济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以“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按照“工业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生产产品无害化。特别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既利用了废物,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3.3 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

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抓好汽车清洁燃料的推广。积极支持发展车用清洁燃料,利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汽车燃料,积极推广双燃料汽车,改善和减轻随着车辆增加而带来的大气污染。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限制产品的过度包装,酒店、大厦、家庭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3.4 建立完善的废气、废水排污制度

贵州省工业及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常常滞留于城市上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工农业生产使贵州省水体污染问题突出,水环境质量变差。因此,要对贵州省的企业做好监查、监测工作,对于超出规定的企业,要立即停产改造;对标准内企业要制定排污偿还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3.5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环保产业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提高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进程,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减少污染。适应贵州省脆弱的生态环境,改造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产业,加快磷化工、煤化工等传统大型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贵州省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贵州省的生物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喀斯特地貌生态旅游业,推行生态旅游,以旅游业带动贵州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洁净、高品质的蔬菜、水果和花卉,严禁污灌。

3.6 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生活安逸和身体健康,是贵州省人民的义务和责任。要做好环保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使用;尽量使用集体供暖,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多余的废气污染;还要做好农村生态保护常识的宣传,禁烧秸杆、保护森林、草地,严禁乱垦乱伐滥挖,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共同营造贵州省良好的、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任志远.陕西省各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差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28(2):210-214.

[2] 王永瑜,王丽君.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动态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5):41-46.

[3] 夏 青,梁 钰,江进财.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97-100.

[4] 陈乃玲,聂 影.江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7-61.

[5] 陈彩霞,林建生. 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348-351.

[6] 李加林.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系统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21(2):263-268.

[7] 李 刚,杨巧艳.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59-1762.

[8] 邵 波,陈兴鹏.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AHP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19(4):29-32.

[9] 袁志明.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4):16-20.

[10] 梁文森.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J].经济学家,2009(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