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1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1我国环保产业的定义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利,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1.2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1.3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3.1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1.3.2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

1.3.3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

据资料表明,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

1.3.4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闩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

1.4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我国环保产业的主管缺位

我国环保产业没有主管、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协会对各地环保产业的指导缺乏行政上的监管,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新晨

1.4.2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问题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目前就国内的环保市场而言,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市场准入的条件没有限制,另一方面,环保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1.4.3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投资多元化趋势已初露端倪,但资金短缺仍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矛盾。

1.4.4环保产业仍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行业

第2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 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54-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面临着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应加强各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各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进行大力的支持和监督,发挥自主创新在节能环保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1我国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1节能环保企业规模小,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技能环保产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整体的产业规模不大,而且比较零散,大型产业很少,并且发展无序,专业化程度和协作团结能力整体较弱。节能环保产业的收入不高,尤其在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这两个领域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1.2节能环保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一些节能环保企业存在科研、设计方面硬性指标相对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力的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科研的投入过少等自身问题。

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在进行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时,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和措施,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3节能环保产业结构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在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上来看,一些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数量较少,有的主要是对节能设备和洁净产品的生产,民用节能产品的集中度较小,技术含量也偏低。

另外一些地区的高技术高度价值的技能环保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经济水平交底,充分表明了其地区的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企业实力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

1.4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在节能和环境工程的设计施工、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欠缺,社会化程度较低,很难达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其制定的需求标准。

另外环境咨询和检测服务机构改制进展过于缓慢,而且业务单一,很多业务领域几乎属于空白状态。

2通过自主创新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2.1制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

基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市场管理机制,充分贯彻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市场需求下、以企业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环境技术监管体制的建设和技能环保产业标准化进程,加强节能环保产业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形成机构布局合理、具有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转变,有效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强各地区重点产业的培养

根据国家和地方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重点,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对一些技能环保产业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安徽省,应重点培养节能环保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相关节能设备和检测仪表的制造业、环保材料与环境技术服务等领域。

2.3制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

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应从各地区的总体产业入手。首先应实现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迅速增长,提高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规模。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级、省级的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中心和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

另外要根据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并加强节能环保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提高节能环保企业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2.4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的结构布局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色,形成本地区特有的节能环保产业结构。加强对本地区大型企业和品牌运营企业的扶持,建立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的科研中心和服务中心,以城市为核心,逐渐发展周边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本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

2.5培育专业化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推动我国技能环保产业的重点,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培育专业化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先进的环保科研技术和管理机制,是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国各地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大型节能环保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强产业整合,形成国际性的节能环保专业化企业,主导国内市场,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我国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落实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有效措施和方案,并加强对本地区产业的统筹规划,各部门相互配合,团结合作,共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环保产业中加强技术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提升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推动作用,完善各地区政府的采购制度和市场管理机制,并打破国内企业发展的局限性,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出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符合现实环境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沈宏婷.江苏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0(09).

第3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the economy has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however most of it is consuming resources and destroying environment costs. Resources will be exhausted one day,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环保产业问题及对策 环保技术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产业发展道路,仍有很多困难。

一、面临的问题

1.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国环保企业存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多等问题,以小型化、分散化为主,尚未形成一批大的环保产业集团。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正当市场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如有些地方设置具有排他性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环保工程建设中回避招标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不规范竞争等。市场混乱的结果阻碍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积极性。

2.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产品技术含量有限,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直接导致环保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的原因就是高科技环保人才的缺乏, 加之资金的投入不足,并且技术研发力量主要集中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因而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如水处理主要为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

3.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一是产业发展重点不明确。作为环保主要构成的环保产品制造和环境服务,在产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二是产业发展不均匀。地域分布广,但大多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城市,制约了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三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四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

4.环保产业发展受到资金缺乏的制约,融资渠道有待拓宽。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高科技环保产业人才不足;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缺乏统一标准等等,都是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

二、给出的对策和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环境污染及环保产业发展的问题,他们提出过很多对策,有的对策效果很好。但是,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经验,而是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色,辩证的吸收外国经验,并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产业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可以给出如下对策: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运行机制应包括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 权威高效的执行机构, 以及完备的实施手段。第一, 明晰环保事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事权分配应该是: 政府承担组织实施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监督; 企业承担投资经营风险。所以应当制定措施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市场, 并制定相关的投资回报政策, 按照市场操作模式, 由投资者竞投建造, 筛选专业管理公司管理, 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第二, 改革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制定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颁布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并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2. 建立健全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促进环保产业链优化升级。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指产融结合,或者说是产权的整合。通过控股和参股,将处于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个统一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整合环保产业链也就是将环保咨询、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环保工程、环保服务、环保项目投资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产业集团中。在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一个企业技术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积累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以有效地利用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社会资源。 环保产业集团的形成又有利于整个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和完善,这个从微观运行到宏观规范的过程,可以逐步克服和解决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3.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充足的资金是一个产业得以顺利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对政府政策有极强依赖性的环保产业来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行动:(1)政府提供环保产业贷款贴息或补贴;(2)为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减税、免税,如营业税、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3)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环境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强势企业和企业集团,这方面有波兰等欧洲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4)制定灵活的环境融资政策,放宽融资主体限制,鼓励企业债券、项目融资(BOT、股票等),企业上市、信托投资、融资担保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强;(5)将强国际投资,制定鼓励外国资本参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别政策, 使其成为疏通我国环境投融资管道的可利用的方法。

4. 推进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在如今的时代,高新技术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就是环保产业,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环保产业的生命线。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看来, 技术创新就是激活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易于克服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负外部性, 易于适应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因此, 环保产业越来越成为技术驱动型的产业, 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是相当高的。

5.倡导公平竞争,给民营环保企业国民待遇。政府应取消国有环保企业超国民待遇,给予民营环保企业国民待遇。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国有环保企业与民营环保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各级政府及公共工程的环保产品采购,都应遵循公平、公开、效益的原则,在一定的环保水平上,寻求价格更低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多的资源会流入技术更高,效益更好的企业,先进企业会发展壮大,落后企业才有压力提高效益与技术水平。

6.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关注和扶持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同时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 产学研 ”结合,加速优秀环保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加快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二是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 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利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结束语

环保产业是一个大有潜力的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力、技术等等各种资源进入环保产业。认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并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环保产业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骆建华,马辉,张婧.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与创新[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02) .

[2] 滕静,李宝娟.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状况[J]. 中国环保产业, 2010,(03) .

[3] 李晓丽,冯百侠. 我国环保产业技术现状与技术战略的选择[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第4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环保产业集群的现状、障碍与战略路径引起业界高度关注。文章根据集群发展的四个维度,将处于发展初期的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较为成熟的宜兴环保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主导力度不强,集聚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软环境建设缺失已经成为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培育核心企业,鼓励创新,加强集群文化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战略路径

一、引言

在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期间,环保产业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地区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针对集群企业的合作与竞争、集聚绩效,以及集群选址与扶持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芬兰奥卢大学KariPoikela,EvaPongracz(2006)分析奥卢地区环保产业子行业———废物开发与利用集群的现状,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与竞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汪秋明(2011)通过集聚企业内部能力、集聚网络特征、产业环境等变量,解释环保产业集聚绩效,认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对环保产业集聚绩效的影响远大于吸收创新能力的影响。张宁(2014)从“集群化”视角,研究环保行业投资选址影响因素,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帮助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对具体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黄静晗(2005)分析福建龙岩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提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环保产业园区建议。王玺(2008)研究江苏宜兴环保产业集群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提出加快建设信息技术交流等平台,完善创新投入体系等建议。综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环保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集群发展分析,集群比较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本文分析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维度,开展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剖析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二、环保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维度

(一)关于环保产业集群根据迈克尔•波特(1998)的集群理论,环保产业集群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信息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众多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及其他相关机构,在邻近地域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进行分工和协作,所形成的空间集聚体。

(二)关于集群发展维度环保产业集群的形成,经历了由点到面过程。集群形成初期,生产关键产品,对其他企业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企业,作为集群内的关键节点,将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匹配,与集群企业和组织的密切合作,发挥其优势技术和市场能力的规模效应,进而吸引其他处于价值链上相近位置企业(跟随者),以及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购买方与供应商),推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拓展。在集群成长期,互补产品、类似产品生产企业或提供环保服务的企业,也被吸引到集群中来,由此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网络。同时,随着集群硬环境(如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软环境(如政策引导机制,文化氛围等)的建设和完善,集群发展生态环境逐步形成。由此,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涉及横向、纵向、网状、生态环境四个维度。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现状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均是环保部批准的国家级环保产业集群,但是其集群规划、发展模式以及集群成熟度不完全相同(见表1)。

(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相同之处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作为江苏省环保产业两大主要聚集地,都汇聚了环保产业优秀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在各自核心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两个集群具有四个共同之处。一是两者在形成初期均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动;二是两者的主要产品均属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环保服务类产品占比较小;三是两者的核心产品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四是两者均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特别注重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已经形成产学研合作路径。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不同之处1.集聚主导力度不同。由于环保产业具有半公益性质,各地环保产业集群的往往先由政府主导,推动集群的形成,再随着集群的发展逐步演变为市场主导(见图2)。相比而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力度较弱,而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已由政府推动演变成市场和政府双重主导。2.集聚程度和产品配套率不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地处亭湖区,集聚了86家环保领军企业和412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产品配套率不足70%,环保产业总收入达442亿元。宜兴环保产业集群聚集了15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高滕镇水处理设备的零部件配套高达98%。目前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3.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完善程度不同。环保产品种类较多,各门类之间关联性不强,难以规模化量产。在市政服务领域,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化产品;而在工业服务领域,产品需定制设计、生产和施工,产品难以标准化,并且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由此,环保企业之间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成为企业技术协作的主要路径。目前,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已与国内近50多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梯级研发中心,并在政府支持下建成环保产品检测平台,销售服务平台,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基地等四大支撑服务平台。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除与全国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外,还与国外公司成立了相关研发中心,例如江华集团与以色列耶达研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同时集群内成立了中德、中芬等8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4.软环境建设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如同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集群的发展同样存在“环境层次理论”(见图3)。当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硬环境不断完善后,将引发政策、政务等软环境,以及集群整体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与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在硬环境方面发展都较为完善,而前者在软环境方面发展较为领先。

四、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建议

(一)增强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针对环保产业的特殊性,政府主导对环保产业集群初期发展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对于中小型环保企业创办成立,厂址迁移具有明显帮助,然而,在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期,在保留半公益性的环保企业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尽量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

(二)培育核心企业,增强聚集和产品配套环保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能力直接影响集群发展模式、集群竞争与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进而影响着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由此集群必须与区外主体、全球网络互动,克服发展锁定。建议鼓励核心企业将自身区域特点和优势,与群内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区外互动,获取外部资源,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进行创造、捕捉附加价值,改变集群的组织方式和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集群产品的质量,进行产品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创新是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建议由政府部门引导构建行业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推动行业的技术和知识创新,如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环保领域的战略性、创新性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优化软环境,推动集群文化建设一方面开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政策的评估工作,调查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调整建议,引导集群管理、服务工作;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困惑和需求,为其提供便捷、可靠、全面的信息通道,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提供地方已经建立的各类机构信息,如企业管理与融资机构、市场开发机构、财税申报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源保护与利用机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工程技术文献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机构,整合地方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力量,提升管理效率,增强集群企业与地方组织的联系,较早地在地方“植根”,实现“产业孵化”。

参考文献:

[1]PoikelaK.Busi-nesspotentialfromwasteintheouluenvironmentalcluster[M].OuluUniversityPress,2006.

[2]汪秋明,等.环保产业集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8).

[3]张宁.环保产业集群的规划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4(03).

[4]黄静晗,谭文华.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第5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服务业;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2-0064-06

一、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逐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和各种法律法规体系。环保产业是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环保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特别的意义: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环保产业是促进产业生态化的一个基本方面。

(一)国外环保产业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环境产业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大跨国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施节能清洁生产,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力争形成自己的环保产业优势。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有力扶持。为体现环保的时代特征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积极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舆论导向、资金保障、内外政策协调,为大力发展本国的环保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保罗・R・伯特尼(2004)从以下角度:基与市场的政策工具、全球气候政策、危险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政策、固体废弃物政策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进行阐述,既反映了美国环境政策的现状,也体现了对现行政策分析方法的最新成果。

Grant Ferrier(1998)分析美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时认为,环保产业的外部动力因素主要有:(1)法律、法规的驱动;(2)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企业的支付能力;(3)基于市场的经济刺激手段。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和中期阶段,主要的动力因素是(1)和(2);在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产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因素是(3)和(2)。

日本人仲上健一教授(2002)认为: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必须实施有效的环境对策。因此实施彻底的环境管制,对企业实行同环境对策有关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充实环保设施是非常必要的。如同日本在解决产业公害问题上所经历过的一样,中国应通过开发、转移与环境和节省能源有关的环保技术,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这不仅可以为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为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间合作做出贡献。

(二)国内环保产业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的研究多数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方法。魏礼群(2006)针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呼吁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郑玉歆(2003)围绕如何把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决策的主题,就如何为决策提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徐嵩龄(2000)概述了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的特征及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等,提出:就国民经济对环境产业的影响而言,首先,环境产业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的负环境外部性的一种响应;其次,环境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需以整个经济系统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为条件的。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发展史表明,环境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的技术档次。

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各位学者都各有所长。张世秋、王仲成、安树民(2000)从一个产业得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四个重要条件:市场需求、制度安排、科技创新、知识积累,分析了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质。首先,从环保产业所具有的产业共性来看,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市场经济中环保产业的市场容量问题。其次,从环保产业所具有的个性来看,环保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特殊产业,由于市场和制度失灵现象的存在,导致其难于市场化,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质。李纪武(2002)提出由环境因素、政府作为、环保产业发展3个基本部分组成的环保产业发展的三维理论模型。阎兆万(2007)认为环保产业要以环境技术为基础,同时,环境技术又要通过环保产业来应用于产业环保化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创新。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根本上取决于环保产业市场的开发潜力。

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已认识到环境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看到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其经济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环保产业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发达国家对环保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市场完善,国内更多注重对环境政策的宏观探讨,建议加强对如何优化环保产业结构,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形成真正的社会需求方面多做探讨。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环境产品、洁净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门类基本齐全,总体上已具有相当经济规模,为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共同开展的2004年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境保护产业从业单位约1.2万个,从业人员近160万人,收入总额约4570亿元。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合理

根据有关调查,在2005,我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规模经济单位7954个,占环保

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8.4%;1500万-5000万元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1899个,占环保企事业总数的16.3%;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的大规模经济单位1770个,仅占环保企事业总数的15.3%。而且,在整个环保产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果具有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山东、广东、辽宁、湖南等省的年收入总额在100亿-200亿元之间,浙江、江苏两省年收入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2、环保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环保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求符合千差万别的消费者偏好,而且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虽然我国环保企业较多,但是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特别是环保产业多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环保工程承包、自然保护等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牛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使得环保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水平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3、环保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方面制约因素,环境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很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低下。此外,我国的信息咨询服务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我国环境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4、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弱

虽然不少环保企业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设计队伍,但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且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差距最为明显。其原因是,环保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环境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企业难以承受;环保市场监督不力,不正常竞争导致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挫伤了企业的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环境技术监督制度不健全,环境技术标准化和环境工程技术队伍还跟不上环境产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力量薄弱的直接结果是我国大部分机器设备和核心技术依赖国际进口,无法取得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在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贯彻,外国企业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我国本已未发展完善的环保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5、环保产业融资渠道狭窄、投资供给不足,投资主体依赖于政府,而各级政府财力又有限,企业投资规模明显偏低。按照国际经验,当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时,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才有所改善。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和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

6、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不健全

(1)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这16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2)虽然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政策体系,但不完备,缺乏环保产业政策的规划蓝图。重要的宏观管理政策,如环保产业政策、环保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环境服务的政策等,目前尚未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发展滞后,使整个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条在制度、政策方面就在欠缺,无法提供有效的保障。

(3)环保产业的经济政策仍较薄弱。如表1所示,我国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繁多,但实际奏效的政策并不多,而且相关的配套政策未适时建立,再加上环境经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及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断更新、完善。

(二)未来环保市场的规模预测

过去被视为公益事业的环境保护,今天已变成一座蕴藏着无限商机的富矿。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表明,环保产业已与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技术领域。另据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发达国家过去10年发展最快的有两个经济领域: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据统计,1992年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2500亿美元,2001年已增至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8%,远远超过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国外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环保产业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三倍,可达1.8万亿美元,环保已成举世瞩目的“前景产业”。

未来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未来20年经济发展将对于资源供给、城市环境、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有可能达到14.3-14.9亿人,其中城市人口将由2000年的4.5亿增加到8亿人左右,人口密度将由2000年的131人/km2增加到148-155人/km2。我国人均主要自然资源占有量将呈下降趋势:人均水资源将由2000年的2220m3/人下降到1965-1886m3/人,人均耕地资源将由2000年的1.12亩/人降到0.99-0.95亩/人。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到2020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将由2000年的221亿吨/年增加到500亿吨/年,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将由2000年的1.21亿吨/年增加至3.6亿吨/年;二氧化硫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2571万吨上升到3073万吨;氮氧化物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1880万吨上升到2668万吨,烟尘的产生量将由2000年的11883万吨上升到17691万吨。目前依然严峻的环境形势,意味着环保产业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2005年,环保产业的产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约5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950亿元,环境服务营销额约500亿元。

“十五”以后,我国的环保产业仍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攀升,到2010年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500亿元左右。

根据《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进行预测分析:

首先,水污染预测部分选取的是全国用水量的需求预测以及全国用水量的需求预测以及全国废水治理投资预测,如表2、表3所示。

其次,大气污染预测部分选用的是二氧化硫产生量的预测,如表4所示。

最后,固体废物预测部分选用的是固体的生产量预测,如表5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环保产业任重道远,它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拓展。

三、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及建议

环保产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具有不同的特点:公益性、被动需求性、政策引导性,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里所说的政府力量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环保产业发展。正确的经济政策能够对环保产业具有保障、调控、刺激的作用,针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实现有章可循,维护市场秩序。尽快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例如《环境产业法》等对环保设施的经营者应规定相应的资质条件;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同时,应明确环保设施经营者所能享有的优先待遇以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权。调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环保产业主体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团结合作,首先保障其法律依据,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让环保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要按市场需求,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改变“急需的产品短缺,不需的产品过剩”的现状。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杠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2、强化产权约束,建立责任制度,健全环境产权制度。我们目前环境产权立法尚不健全,而环境的稀缺性越来越大,供需严重失衡,急需相应的产权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环境产权主要有排污权和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我国虽然普遍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却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早日实现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排污许可证可转让。明确环保产业的产品质量责任、违约责任以及侵权责任,全方位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环保产品中的共用品具有社会效益,能直接减少重大环境损失,财政应为具有共用品性质的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产品提供所得税、增值税、进出口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开征环境保护税,根据“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费等公共品的收费标准;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发行环保财政债券等,支持财政投资及其他非财政投资。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税改革、征收环境税、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政府对环保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环保产品生产、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给予优惠;财政税务部门也将在财政投入、税收、扩大资金渠道方面给予优惠。

4、建立环保投资主体,投、融资方式及资金形式多元化和社会化体制,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政府应继续发挥作为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投、融资方式包括政府投资、政府贷款、商业银行贷款、BOT等多种模式,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更多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以吸引民间投资者,同时扩大引进国外资金的力度和领域,国外长期优惠贷款主要安排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并向西部地区倾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环保专项贷款,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国际间合作贷款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建立环保投融资政策体系。我国正在建立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市场化、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环保收费、税收、金融、财政、融资进出口等。将国家财政的环境投资转变成补、鼓励性投资,作为引导社会向环境投资的助推剂;对环境产业中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政府应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对于征收费用标准较低的地区,低于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的部分由政府实行补贴;可以考虑将项目周围的土地开发权或者其他相关项目交给项目投资者,以作补偿(如将城市供水和污水建设一体化等);当提高税费征收标准的政策与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承受能力产生矛盾时,可实行先征后返,由当地政府向弱势群体发放一定比例的税费补贴,以保证社会安定。

6、合理确定环保产业投资回报率,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首先,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实际,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其次,各级政府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条件和建设要求,保证建设项目建成后能正常运行,避免造成处理能力的不足或浪费,影响投资的经济效益和回收周期。再次,建设项目立项时,必须同时确定投资回收渠道和方法。

7、提高环保产业规模经济水平,促进其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应通过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引导我国环保企业的重组和联合,打破环保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资源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环保产业地区结构、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获得环保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同时,加快环保产业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强环保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6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燃气具产业 环保节能 策略 技术

1 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同时,能源的巨大浪费和消耗,使得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发展速度受损等重大问题[1]。实现各产业的环保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当前和未来生活质量保证的必然要求。燃气具作为以燃气为能源的生活工具,其运用的清洁能源对于我国环保问题的有效解决意义重大。通过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能源节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成为燃气具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 我国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现状和趋势

虽然我国燃气具产业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环保节能化发展水平仍较低,但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天然气能源时代,全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燃气具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保节能型燃气具的接受度将越来越高。我国燃气具现有技术水平下,其热效率仍较低,主要原因是热量交换环节中热损失过大[3]。为此,未来燃气具技术研发的主方向为实现传热方式的转变,使得传热结构得到有效变更,实现热交换技术效能的提高。在技术突破的推动下,我国燃气具产业在环保节能上将有巨大突破,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我国未来朝阳产业之一,为我国环保节能和经济效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3 我国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策略探析

3.1 加大对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支持力度

为实现我国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化发展,使得燃气具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除产业内部的不懈努力外,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并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实现燃气具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其环保节能效用的实现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壁垒,提高燃气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其次,政府应当为燃气具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税收和市场举措上予以帮助,使得其渡过难关,在技术和市场推广作用下,实现环保节能型燃气具产品市场实力的整体提升[4]。

3.2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淘汰技术和质量不合格产品

燃气具产业朝着环保节能方向发展,需要在科学严密的市场监管制度约束和规范下,才能确保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为真正谋求产业发展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针对燃气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并对市场进行定时检查,对于存在技术问题和质量不合格问题的产品进行淘汰和处理,并对生产企业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严格控制行业许可制度,严格把控审核关,对所有企业严格要求,保证企业的燃气具产品生产和销售均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3 燃气具产业应不断研发和应用环保节能新技术

加大对燃气具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实现环保节能新技术的有效运用。就目前我国燃气具环保节能新技术研发成果来看,主要突破在于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和冷凝式燃气采暖热水炉、全预混燃烧新技术以及燃气灶具内燃火技术、红外燃烧技术等[5]。这些技术不仅能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还能实现低污染和低排放,对于燃气具环保节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燃气具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现了燃气具控制系统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因此,应加大对其的应用推广,使得燃气具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切实提高,其环保和节能效用得以切实实现。

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和冷凝式燃气采暖热水炉的技术优势在于,其使用二次换热方式,通过潜热和显热换热器的使用,使得热量散发降到最小,热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全预混燃烧新技术通过将燃烧所需空气与燃气进行预先混合,使得燃气和空气比例均匀,避免空气量过大导致烟气量排放加大,实现了大负荷燃气具的高燃烧效率,灶具内燃火技术,技术优点在于其使得热量强制集中于燃烧室内,热量损失率降低,且热量更为集中,损失掉的燃烧热量能被有效回收;红外燃烧技术则使用红外燃烧方式,燃气热效率大大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降低,实现了燃气具的环保和高效节能的目标。

4 结语

燃气具产业向着环保节能方向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问题和生活质量问题。为此,应将环保节能作为燃气具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结合当前发展情况从多方面入手,从而实现环保节能目标。政府除加大对燃气具产业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的支持力度,还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实现环保节能新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应用,使得我国环保节能型燃气具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韩光洁,彭世尼.从技术层面看国内燃气灶具的发展[J].城市燃气,2014(02).

[3]黎虹,李光.一种燃气炉灶节能控制器[J].电子制作,2015(11).

[4]向熹.全预混燃烧技术在热水器中的节能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5(18).

第7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一、循环经济工作开展情况

1、根据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废弃资源调研工作,基本掌握了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力。

2、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开展了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技术引进和攻关,编制了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3、重点培育国大、富盛、鑫达公司等几个典型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目前,国大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的节能墙体材料已与台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今年该产品销售额预计为500万元;富盛公司为白桦林钢铁公司配套的3000吨/年废酸液处理再利用项目已完成施工,进入试运行阶段;鑫达公司的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也已成熟,正在筹建年产5万吨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二、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1、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

上半年,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及松北区自然状况,完成了环保科技产业园进行了重新选址,省政府将投入部分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及产业集群化、配套化的发展思路,完成园区的总体产业规划;园区整体开发及重点项目的招商工作有了初步成果,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哈尔滨三和环保科技产业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完成核名工作。

2、表面处理工业园

坚持“政府主导,民企经营,三级共建”的原则开发建设工业园。协同园区开发公司与规划局、土地局、发改委等委局共同踏查了8处拟选址并对拟选址从环保、规划、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为选址做好了准备。该项目已列入哈尔滨市城市近期规划及哈市2007年重点项目,目前基本完成项目的整体可研报告初稿。

3、再生纸生态工业园

以表面处理工业园为先导,组织企业成立了再生纸分会;协调市规划局将哈市造纸企业落图;联合环保、规划等方面专家到拟选址进行踏查,掌握详细数据,为选址做好准备。该项目已纳入市政府出台的《哈尔滨市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决定》中。

三、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工作

开发、引进、推广环保新技术、新产品6项,组织企业申报各类项目8项,并成功组织15个项目参加了第十八届哈洽会高新技术展。废酸液处理等3个项目获得省环保扶持资金。以工大环保股份、天硕建材、鑫达、城林、顶豪公司为首的我市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已经形成规模;重点推广医疗废水膜处理技术、环保燃料、降解制品、养殖业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等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四、产业集群建设情况

重点推进了环保新材料、环保能源等产业集群建设。

1.节能建材以顶豪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制造厂、沃德实业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开发生产以粉煤灰、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新型复合保温板,格宁公司引进了以阻燃纸为原料新型建材生产技术,近期进入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生产。

第8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目前,湖州涉及水(污水)处理设备及膜元件生产企业共有36家,主要分布在湖州经济开发区与吴兴区。湖州的水处理设备制造业企业,其优势为当前先进的反渗透膜技术在水处理设备中的应用及大型工业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及工程承包,可为电子、火力发电等工业的反渗透膜技术超纯水、纯水制备提供成套设备,并将膜技术集成应用到其他产业领域,生产医用注射用水制水设备、瓶装饮用水制水设备、膜法污水、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备、海水淡化设备、废水金属回收、生化药物膜技术分离等成套装备,成功开发了高性能EDI、纳米改性EDI、SEP超膜、微膜、纳膜元件组件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关键处理组件。

湖州水处理设备制造呈集约式发展态势,近年来已成立数家专门从事配套设备制作、水处理配件生产及膜器材贸易的企业,带动了不锈钢罐、容器设备制作、仪表及管阀件制造等相关配件制造和水处理药剂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的良好态势,为水处理工程配套协作,为增强湖州水处理行业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呈现出颇具特色的“湖州水处理板块”。在各地各行业的项目投标中,到处有湖州水处理公司出现并以其优势中标;浙江欧美环境工程公司、浙江四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美国、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不仅增加了湖州水处理行业的知名度,而且也为环保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湖州水处理设备制造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湖州大多数的水处理设备制造企业是在乡镇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湖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近年来重视和扶持水处理设备制造产业,但目前该产业总体上发展不太快,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不规范。从宏观管理角度上看,行业发展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纵观国内外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需要通过政府制定并有效实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来引导、推动其发展。环保产业是政策引导型产业,可以说,没有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就没有环保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湖州还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来负责水处理设备制造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还没有研究出台比较有力的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和财政等方面缺少优惠扶持政策,现有政策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对外产业招商和对内鼓励做大做优企业缺乏吸引力。由于缺乏引导和有力的措施保障,致使这一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长期游离于主导产业发展之外;一批较为成熟的技术研究成果,未能有效地得到转化;一批生产工艺先进、有市场的产品仍处于小批量生产中。

2.对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不强

环保产业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环保产业的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就可以完全包揽的,应建立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目前,湖州市有关部门在环保产业管理上,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关系不顺,相关部门只管开发审批、环保部门收拾污染烂摊子、囿于末端治理怪圈的被动局面。对污水排放的监管不严,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3.投融资体系有待健全完善

融资困难,是大多数中小企业面对的难题。正在研发的项目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资金短缺却制约了企业继续研发。目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发放,受到备案系统的控制,尽管湖州水处理设备制造企业投融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投资渠道仍显狭窄,融资方式仍较为简单,政府财政支持仍然十分有限。国际上,由于高技术企业产品的研制开发可带来超额利润,环保水处理设备已成为风险投资的热点。但从目前湖州情况看,企业投资主要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还未具备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等多种形式共存的投融资条件,获得风险投资和从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十分困难。

从企业微观看,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形成集群效应

从总体上看,湖州水处理设备或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已具有一定的生产配套能力,可基本满足目前一般产品配套生产的需要。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形成上下游之间的产业链,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带动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同时由于核心企业不强,内聚力薄弱,相互依存、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必要的价格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产品过多,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战、互相仿冒、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零配件企业集团化趋势较弱。

2.技术水平低,开发创新后劲不足

总体而言,湖州水处理设备或产品技术创新层次较低,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较少,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市场领域缺少有我国原创性的技术。不少技术研发还停留在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阶段,缺乏原创性开发。在装备(产品)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有”这一阶段,简单模仿的结果是以工程承包居多,水处理设备或产品的研发较少,尤其高效、高可靠性的精品少,不少关键技术和产品仍然依靠进口。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从而导致行业综合技术水平仍较低。

3.缺乏稳定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目前,湖州水处理设备制造企业与核心技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关系大致有以下3种:一是简单的劳动聘用制,这种制度使得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开发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较低。二是未来利润分享制,即项目的知识产权最终归核心技术人员所有,未来获得的利润由企业与核心技术人员按一定比例分配。三是企业买断项目的知识产权后,由核心技术人员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财力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吸纳人才比较困难,即使招收来的人才也因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科技人员紧缺的同时,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好的人才聘用机制,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企业的技术队伍素质整体下降。

三、发展湖州水处理设备制造产业的对策

湖州作为一个地级市能成为全国水处理制造业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板块”,绝非偶然。现在湖州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巨大市场需求机遇,只要能够在产业政策上加以积极支持和引导,同时扩大融资渠道和容量,加强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群,那么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内、国际膜法水处理设备重要的生产基地。并可以随着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实现行业的腾飞,以此可带动相关行业(如不锈钢设备制造、仪表及管阀件制造等)的发展,为湖州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首先,制订出台湖州水处理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从湖州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国家宏观政策,把握好湖州水处理设备制造产业发展方向,明确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等。规划要高起点,突出湖州特色,兼顾当前和长远;要把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水处理技术摆在突出位置;要体现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其次,完善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与土地等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政策激励。一方面,对于国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现有政策要认真贯彻,用足用活;另一方面,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湖州实际,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比如,对内资环保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政策;对水处理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环保企业生产和科研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环保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扩大出口,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鼓励政策;对外商投资并长期经营的生产型新技术环保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内资、外商投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等等。

2.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资金投入强度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速度,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应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资本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经费,又有有偿使用资金的多渠道、多形式投融资局面。金融部门应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先扶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对湖州鼓励发展的项目和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中标的企业,要予以重点支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鼓励以投资、参股、承包、托管等形式参与建设、投资与运营,鼓励个人股权分红所得资金再投资于水处理设备制造产业。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合资经营和参股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扩大产业融资渠道。在财政预算中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尽快建立担保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引进风险投资公司。

3.加快形成水处理产业链,积极打造产业集群

湖州经过几年的发展,从设计、科研、施工到设备、贸易,从净水、中水到污水处理,一条水处理产业链正在形成。今后,应进一步推动企业购并、联合、重组,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与效益并进的格局。扶优扶强,促进强强联合,实现资产有效配置,尽快培养几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产业升级。鼓励大型生产企业与中小型技术公司结成技术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建设互相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分工协作应该是多层次的,既有中小企业间的水平分工协作,又有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分工协作,且协作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既可以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分工协作,以销售为中心的分工协作,以原材料供给为中心的分工协作,也可以是以承包服务为中心的协作。要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通过“补链”工程,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积极拓展其他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和环保产业用材料、水处理药剂产业,形成产业链,有效推进水处理设备制造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

4.加大产业创新力度,营造产业特色优势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是产业升级的动力。目前已搭建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科技创新寻求了良好的技术依托,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联盟。要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的整体优势,实现生产与科研协同发展,促进企业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培育科研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个层面的新型科研开发机构,以此推进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建设。

5.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第9篇: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苗苗,肖洪钧,傅吉新.财政政策、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