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环保产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保产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保产业现状

第1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目前,农村垃圾处理面临诸多困难。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kg,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现在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以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就地消纳和能源利用应该是农村垃圾最有前景的处理模式。首先从农户开始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将其中可利用的有机物,结合秸秆、禽畜粪便等送入户型厌氧发酵池,产沼气作为户用能源。其它部分通过“户集,村收、镇运输”的模式,进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因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管网系统,随意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造成附近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根据农村现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应满足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宜就近单独处理,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单的要求。人工湿地、稳定塘、生态沟渠净化系统、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相比于其它工艺,更加符合以上要求。尤其是生态沟渠净化系统,将沟渠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构建多种植物和吸附材料的污染物立体拦截净化体系,然后将生态沟渠与农田系统结合,实现生活污水的田间灌溉。因此,因地制宜,经济生态的产业模式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方向。2010年,环保部在多个省份开展了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重点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在该领域应该会衍生新的产业。

2农田环境控制技术与设施

农田环境包括农田水、土、养分、作物等生态环境。涉及的相关技术与产业包括: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与设施、精准施肥及缓施肥的技术与产品、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与设施、农田养分的监测与截留控制技术与设施、农产品重金属检测。围绕农田环境物质、能量调整与物质循环所产生的技术产业就属于农田环境控制产业。目前,湖南省在以上几方面尚未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前景和潜力巨大。节水灌溉技术与设施: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的70%左右,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城市和工业用水日益增加,农业用水量相对减少。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在发达国家,每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的粮食生产能力有2kg,而在我国湖南省地区只有0.85kg,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湖南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节水,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种植结构等因素,科学的确定节水灌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2000年以来,株洲市先后在攸县的莲塘坳、菜花坪和醴陵的浦口、泗汾等7个乡镇发展节水农业,到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965万元,使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面积达到4700hm2,年节水1400万m3,相当于新建近20个小II型水库,同时还使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了1047万kg,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精准施肥:精准施肥及缓施肥技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物质循环中养分的输入和输出,防止农作物品质变化及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精准农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且已具规模。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慢慢地关注与研究,并在实践上有一些应用,如遥感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遥感大国,在农业监测,作物估产,资源规划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化肥施用量比较多的省,化肥投入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相当低,造成养分投入比例失调,环境污染严重等弊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和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精准施肥将是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湖南种植业呼唤精准施肥,湖南农业呼唤精准施肥。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与设施: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目前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乐观,尤其是湖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如近两年报导的湖南娄底双峰县铬污染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湖南武冈血铅超标事件、湖南嘉禾县血铅超标事件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特点,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因此,治理和恢复难度大。传统修复技术主要是挖掘填埋,但其成本高、占地大。目前运用比较广的修复技术是原位化学固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对土壤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原位的化学与生物修复结合农艺措施的综合技术将是今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3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相关产业

主要包括有机肥、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可降解农膜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开发及其相关产业。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由于有机肥存在“三低三大”的问题(有效养分低、劳动效率低、无害化程度低,体积大、劳动强度大、污染大),而有机肥料的减少,又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三大问题:一是种田成本增加,增产不增收;二是化肥的增产效益下降;三是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因此我省施用有机肥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由增多——减少——增多几次转变。微生物肥料在我国生产和应用已有几十年历史,也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过程。目前国内不断有新的企业投入生产,有新的产品出现。国外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和产品也开始拥入中国市场,湖南农业也不输在起跑线上,先后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微生物肥料公司,并组建了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我国微生物肥料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质量不高,缺乏新型高效产品,作用机理不够明了等。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从发展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出发,从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生产成本出发,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广阔,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生物农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资料介绍,全球每年被病虫害夺去的谷物占收成的20~30%,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亿美元。我省不仅是我国首个生物农药基地的创建地点,而且也是全国最大生物农药基地的创建地点。湖南省拥有生物农药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力量,成立了生产生物农药的湖南惠农生物有限公司、农杰生物制剂公司、新长山公司、海燕农资等多家企业。我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决定了生物农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生物农药的应用与推广将会在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降解农膜:我国是世界上农膜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目前我国地膜年产量达60万t左右,累积推广面积达5000万hm2,是其它所有国家总和的1.6倍。我省年均应用就达1215万亩,是国内应用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国内已进入中试或批量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VA等十几种降解塑料,出现了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联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降解塑料生产企业,但遗憾的是,国内实现规模化降解农膜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湖南省内更加稀少。主要原因:一是降解农膜企业普遍不景气,二是真正被认可的全降解塑料还很鲜见,因而就出现了农民热盼、企业冷淡的局面。面对日益绿色化的国际市场,农膜生产企业必须瞄准市场,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更多的适应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4农业环保信息化相关产业

第2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环境教育;环保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16-02

坐落在长三角洲上的嘉兴,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嘉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期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坐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嘉兴,在这场环境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如何充分发挥环保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嘉兴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形式主要有: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业、环保技术服务业以及环境友好产品业。从嘉兴市的产业构成看,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仍然比例过低,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巨大。“十二五”以来,嘉兴市的环保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嘉兴市市环保相关从业单位共有150家,人数8 000余人,收入总额130.7亿元,固定资产104.2亿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企业51家,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有35家,环境服务业44家,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企业102家,占比68%。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及环境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39%、11.05%、33.76%和4.8%。

二、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缺乏

就“铁哥们”环保主题公园而言,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环保艺术作品进行租赁、出售获得的费用,另一部分是嘉兴“铁哥们”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以及开设环保教育班的第二课堂学费的收入。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市场化的环保文化产业融资主体发育缓慢,融资能力较弱。

(二)环保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嘉兴市的环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环保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由于缺乏市场的运作和推广,因而没有实现环保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环保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嘉兴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三)政府支持力度缺乏

以目前嘉兴市环保产业发展最好的“铁哥们”为例,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而最主要的手段便是实施减免入驻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就嘉兴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上看,总体上有利于文化创新企业的发展,但还是缺少对环保文化型企业具体的政策支持。

三、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化结构,畅通融资渠道

编制嘉兴市地区环保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南,建立环保文化产业共同基金,鼓励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环保文化金融产品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优势,塑造环保文化产业链结构,确定环保文化特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产业集聚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群,以及深化与台湾、及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完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进行的创新机制,保持区域环保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力求环保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从而吸纳外商入驻。加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优先发展一批环保文化产业主导企业,以其前瞻效应、联动效应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加快环保文化产业纵向经济联合体、横向经济联合体或企业集团的建设步伐,降低边际规模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鼓励创新,引进专业人才

一方面,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一批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环保文化创意人才来嘉兴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确定科研项目,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依托长三角研究院形成环保研发基地,探索建立高层次的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建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协调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共同开发和利用人才,着力推动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同城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政策,拓宽发展空间

制定满足环保要求、符合环保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及技术政策,定期产业导向目录。以环保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为重点,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协会信息平台进行成果会展、技术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对认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纳入推广目录,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第一,强调环保文化产品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并为广大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潜在的消费市场;第二,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环保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大大提高文化项目孵化和市场化率,并且提高对环保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战略路径

一、引言

在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期间,环保产业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地区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针对集群企业的合作与竞争、集聚绩效,以及集群选址与扶持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芬兰奥卢大学Kari Poikela,Eva Pongracz(2006)分析奥卢地区环保产业子行业――废物开发与利用集群的现状,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与竞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汪秋明(2011)通过集聚企业内部能力、集聚网络特征、产业环境等变量,解释环保产业集聚绩效,认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对环保产业集聚绩效的影响远大于吸收创新能力的影响。张宁(2014)从“集群化”视角,研究环保行业投资选址影响因素,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帮助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对具体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黄静晗(2005)分析福建龙岩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提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环保产业园区建议。王玺(2008)研究江苏宜兴环保产业集群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提出加快建设信息技术交流等平台,完善创新投入体系等建议。

综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环保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集群发展分析,集群比较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本文分析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维度,开展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剖析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二、环保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维度

(一)关于环保产业集群

根据迈克尔・波特(1998)的集群理论,环保产业集群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信息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众多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及其他相关机构,在邻近地域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进行分工和协作,所形成的空间集聚体。

(二)关于集群发展维度

环保产业集群的形成,经历了由点到面过程。集群形成初期,生产关键产品,对其他企业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企业,作为集群内的关键节点,将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匹配,与集群企业和组织的密切合作,发挥其优势技术和市场能力的规模效应,进而吸引其他处于价值链上相近位置企业(跟随者),以及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购买方与供应商),推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拓展。在集群成长期,互补产品、类似产品生产企业或提供环保服务的企业,也被吸引到集群中来,由此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网络。同时,随着集群硬环境(如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软环境(如政策引导机制,文化氛围等)的建设和完善,集群发展生态环境逐步形成。由此,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涉及横向、纵向、网状、生态环境四个维度(见图1)。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现状

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均是环保部批准的国家级环保产业集群,但是其集群规划、发展模式以及集群成熟度不完全相同(见表1)。

(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相同之处

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作为江苏省环保产业两大主要聚集地,都汇聚了环保产业优秀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在各自核心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两个集群具有四个共同之处。一是两者在形成初期均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动;二是两者的主要产品均属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环保服务类产品占比较小;三是两者的核心产品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四是两者均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特别注重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已经形成产学研合作路径。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不同之处

1. 集聚主导力度不同。由于环保产业具有半公益性质,各地环保产业集群的往往先由政府主导,推动集群的形成,再随着集群的发展逐步演变为市场主导(见图2)。相比而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力度较弱,而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已由政府推动演变成市场和政府双重主导。

2. 集聚程度和产品配套率不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地处亭湖区,集聚了86家环保领军企业和412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产品配套率不足70%,环保产业总收入达442亿元。宜兴环保产业集群聚集了15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高滕镇水处理设备的零部件配套高达98%。目前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3. 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完善程度不同。环保产品种类较多,各门类之间关联性不强,难以规模化量产。在市政服务领域,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化产品;而在工业服务领域,产品需定制设计、生产和施工,产品难以标准化,并且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由此,环保企业之间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成为企业技术协作的主要路径。目前,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已与国内近50多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梯级研发中心,并在政府支持下建成环保产品检测平台,销售服务平台,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基地等四大支撑服务平台。

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除与全国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外,还与国外公司成立了相关研发中心,例如江华集团与以色列耶达研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同时集群内成立了中德、中芬等8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4. 软环境建设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如同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集群的发展同样存在“环境层次理论”(见图3)。当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硬环境不断完善后,将引发政策、政务等软环境,以及集群整体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与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在硬环境方面发展都较为完善,而前者在软环境方面发展较为领先。

四、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建议

(一)增强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针对环保产业的特殊性,政府主导对环保产业集群初期发展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对于中小型环保企业创办成立,厂址迁移具有明显帮助,然而,在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期,在保留半公益性的环保企业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尽量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

(二)培育核心企业,增强聚集和产品配套

环保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能力直接影响集群发展模式、集群竞争与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进而影响着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由此集群必须与区外主体、全球网络互动,克服发展锁定。建议鼓励核心企业将自身区域特点和优势,与群内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区外互动,获取外部资源,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进行创造、捕捉附加价值,改变集群的组织方式和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集群产品的质量,进行产品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创新是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建议由政府部门引导构建行业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推动行业的技术和知识创新,如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环保领域的战略性、创新性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优化软环境,推动集群文化建设

一方面开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政策的评估工作,调查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调整建议,引导集群管理、服务工作;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困惑和需求,为其提供便捷、可靠、全面的信息通道,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提供地方已经建立的各类机构信息,如企业管理与融资机构、市场开发机构、财税申报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源保护与利用机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工程技术文献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机构,整合地方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力量,提升管理效率,增强集群企业与地方组织的联系,较早地在地方“植根”,实现“产业孵化”。

参考文献:

[1]Poikela K.Busi-ness potential from waste in the oulu environmental cluster[M].Oulu University Press,2006.

[2]汪秋明,等.环保产业集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8).

[3]张宁.环保产业集群的规划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4(03).

[4]黄静晗,谭文华.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5]王玺,等.宜兴市环保产业的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8 (07).

第4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产业 发展现状 产学研模式

我国在经历了依赖高能耗产业来提升经济高速发展却造成自然环境遭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惨痛教训之后,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升温。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明确支持;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时代背景下,环保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曾一度十分严重,于是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环保产业伴随着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在不断壮大,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各种有利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下,环保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已基本上涵盖了从环境污染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环保产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产业支撑,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相对于世界环保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正处于成长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也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其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涵盖了环保设备的生产和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绿色产品生产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产业收入总值近10 000亿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约14 000亿元,约占GDP的1.5%,比“十五”期间提高了0.2个百分点[1]。环保产业中已拥有一批骨干企业,他们是产业中的中坚力量,在电厂烟气脱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业污水治理、除尘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方面带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仍较低,仅为1.5%,同发达国家5%的比例相比差距还较大。同时,我国的环保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大多数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以致出现了一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有待开发,而另一面则是中国的环保企业尚未成气候,发展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

2环保企业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环保企业数量众多,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

根据有关调查,截至2005年,全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 500万元的小规模经济单位有7 954家,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68.4%;1 500万~

5 000万元的中型规模经济单位1 899家,占总数的16.3%;固定资产大于5 000万元的大规模经济单位1 770家,仅占总数的15.3%[2]。这种环保企事业单位总体上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与环保产业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是不相称的,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挣扎于生存的边缘,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果不注重技术创新,也将很难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环保企业数量众多而个体弱小,也说明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还未充分发挥,竞争中还存在着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干扰[3]。

2.2技术开发能力弱,外部竞争压力大

虽然有些环保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中心,也组建了研发队伍,但绝大多数的中小型环保企业科研能力还很薄弱,要么产出的产品是技术含量不高,要么主要依赖于进口技术和设备,并没有自己的原创技术储备和技术专利。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虽然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对于良莠不齐的环保企业而言,研发实力弱的企业考虑到投资效益的问题根本不可能真正进行原始的技术创新。由于环保技术开发投资大、风险大,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也就缺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动力;加之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劣质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使优质技术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而言,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的直接后果也必然是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在加入WTO后,环保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越发加大加快之时,外国企业有大举进军我国市场、争夺国内市场份额之势,使我国尚未发展完善的环保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3环保科研

与生产实际脱节

目前国内大多数环保企业自身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部分的环保科学研究工作还是主要由专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承担。由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在对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成果价值的判断和应用前景的预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很多先进适用如节能技术的投资风险较高,经济效益在短期内难有显著表现。许多中小企业囿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也就缺乏转化这些技术的积极性,导致这种主体模式所产生出的科研成果在实际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埋头研究出的成果少人问津而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则是有明确市场需求的技术产品,环保企业却无研发和创新能力生产出来。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4],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我国环保企业尚未成为环保技术创新的主体,无力进行技术储备和革新的客观现实。各方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的效率都不高;宏观科技管理政策、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与现行发展形势不太适应;优秀人才及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要实现环保产业中的产、学、研结合还任重而道远。

3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的定位,对发展环保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对环境污染控制的指标和要求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资金投入约为14 00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64%。“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5],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达

8 800亿~10 000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

6 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 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 000亿元[6]。目前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力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各项经济政策也为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机遇。在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的环保产业中,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整个产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角逐环保市场的重要砝码,而在此进程中更要加强对产业亟需解决和突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领域开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攻关,逐步引导环保产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对自有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不断产出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通过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加快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逐步淘汰落后的、低产值、低产能的技术和产品。

3.1鼓励和引导环保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

环保产业的出路在于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和市场规范化。环保产业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决定了环保企业更需要加强与拥有高科技基础研究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也即产学研合作。但结合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环保企业生存的空间而言,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更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应成为该模式的核心,成为合作中技术创新的主体,摒弃以前的由科研院所或高校单独搞研发,企业直接应用成果的模式,彻底改变单纯依赖买入技术生存的局面,真正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我研发能力的提高。共建的研发中心既可设在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内,也可以设在企业,但更提倡在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以带动和提升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共建的研发中心应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并采取公司化的运作方式,方能适应市场的选择与发展。

3.2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

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煤脱硫脱硝等共投资了约6 000亿元,而这些设施的运行费用也需要6 0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7]。严峻的环保形势同时也意味着环保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而作为实施环保产业的最终策动力和执行主体的环保企业要想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站稳自己的位置,则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对大型及中小型环保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对于大型环保企业而言,通过上市、兼并、联合以及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培育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组建环保企业集团,使之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环保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选择好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3.3发挥名牌产品的优势,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

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企业争创名牌的意识,借助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注重对引进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高校或科研院所与环保企业都应走出自身固有的活动区域,注重更为紧密交流和实质性的项目开发合作,环保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研发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实际运作过程中各方都应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智力成果,并注重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方法的交流,以获得更多的技术与市场。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品牌战略意识的培养,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对产品和技术的宣传,创造名牌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和无形价值。

3.4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搭建经济协作平台,协调行业发展步调

行业协会是政企联系的纽带,应构筑平台,让行业协会成为行业创新的牵头者。环保产业主管部门应与环保产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合作,组成产学研联合的力量,统筹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分领域、分行业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由行业协会组织,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龙头企业的基础力量,以市场化的方式组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共同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力促科研成果顺利对接、转化;同时,行业协会也是行业发展的协调者,应组织会员企业共同研究、商讨发展大计,协调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得行业内企业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李黎,李华友.我国“十二五”环保产业的展望与发展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1(4):38-41.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服务业发展报告[DB/OL]. 北京,2006.7.

[3] 王世汶.中国环境产业“黄金十年”的挑战与机遇[J].环境保护,2011(8):14-16.

[4] 乔寿锁.论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保产业,2008(3):22-24.

[5] 赵刚.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11(7):14-17.

第5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通过资料收集、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对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及环保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环保人才需求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环境工程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结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环保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应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

关键词:

环保产业;人才需求;秦皇岛市

环保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活动、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1]。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环保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此背景下,环保人才的需求应该更为迫切,但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被网络评为就业最差的十大专业之一[3-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以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环保系统的“最高学府”和培养环保人才的“黄埔军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学院未来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了解与环保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其对于制定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环保人才未来的需求状况,弄清目前环境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与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访谈结果,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为学院制定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1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及环保人才现状

1.1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1990年开始迅速发展,在秦皇岛市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类型已涵盖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四大类,主要以环保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其中,环保产品是指用于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药剂和材料、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秦皇岛市环保产品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前两方面;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对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的加工处理,利用废弃物生产各种产品;环境保护服务是指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主要包括环境技术与产品研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环境咨询、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秦皇岛市的环境服务业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洁净产品是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及使用后的回收与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1997—2011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秦皇岛市的环保产业在1997—2011年发展迅速。产业产值从1997年的3.30亿元增长至1999年的3.73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6.28%;从1999年的3.73亿元增长至2004年的7.20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14.07%;从2004年的7.20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24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10.23%,由于2011年的产值是部分产值,所以此期间的产值增长速度较慢。2004年,秦皇岛市GDP为443.56亿元,其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62%。同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80%。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保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2环保人才现状2010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7105人,其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42人、465人。具体从业人员职称所占比例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3.41%、6.54%。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2.10%、5.10%[6]。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技术优势明显,环保人才技术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环保产业获得认可的技术及相关职称评定人员数量依然较低,总体人才结构层次偏低。

2秦皇岛市环保人才需求分析

2.1从业单位性质分析对2013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进行调研,共有35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事业单位3个、国有企业1个、集体企业1个、中外合资企业2个、私营企业28个。具体从业单位所占比例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大多为私营企业,占从业单位总数的80.0%,且以中小型环保企业居多。这与河北省的基本情况类似。河北省环保产业中企业单位占93%~95%,事业单位占5%~7%,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不到10%[7]。郝英君[8]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环保专业毕业生就业更青睐国营企业,占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其次考虑的是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最后才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但由表1可知,国营企业仅占从业单位的2.86%,事业单位仅占从业单位的8.57%,这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存在矛盾,也是环保人才的需求迫切但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这需要各高校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2人才数量需求预测2004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数量从1997年的21个发展到55个,从业人员为5812人[9-10]。到2010年从业单位数量为61个,从业人员为7105人。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5812人增长到2010年的7105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40%。同期全国环保产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0.4%[6],可见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仍然不足,环保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2.3人才类型需求预测2015年6~7月份各大招聘网站中,秦皇岛市对环保人才的招聘信息共有222个职位,其对环保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工作经验需求和职位方向需求状况如图3所示。学历层次需求方面,222个职位中对环保人才的学历需求以本科、大专学历为主,分别为83个、79个,占全部职位的37.4%、35.6%;硕士学历需求仅为2个,占全部职位的比例不足1.0%;不限学历的职位有58个,占全部职位的26.1%,多为环保销售类职位。这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对环保人才的学历需求以本科、高职为主,本科略占优势,所以环保专业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专接本”等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作经验需求方面,222个职位中明确表示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有26个,占全部职位的11.7%;需要1年以下工作经验的职位有26个,占全部职位的11.7%;需要1~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职位有52个,占全部职位的23.4%;需要3~5年工作经验的职位有49个,占全部职位的22.1%;需要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位有22个,占全部职位的9.90%;不限学历的职位有47个,占全部职位的21.2%。这说明秦皇岛市需求环保人才的职位大多需要工作经验,有149个,占全部职位的67.1%。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位方向需求方面,环保人才招聘较多的职位方向有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环保销售、环境影响评价等。其中,环境工程技术人才指的是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控制技术,具备环境工程基本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操作、环保项目施工与管理及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22个职位中需要环境工程技术方向的职位最多,有76个,占全部职位的34.2%;其次是环保销售和环境监测,分别为37个、35个,占全部职位的16.7%、15.8%;环境影响评价等方向需求较少。这是因为在环保产业的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四大领域中,秦皇岛市的环保产业主要以环保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为环境保护服务,年均增长速度为17.3%,远高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的年增长速度[6]。近几年秦皇岛市环境保护服务发展较快,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会带给环保专业学生更多的职业方向选择。

3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保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

3.1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环保人才的单位包括: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目前,需求高职毕业生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是在环境治理、监测、管理或技术服务的第一线工作[11]。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中私营企业居多,而且多为中小型企业。所以,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学院环保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时时关注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考核上,学院环保专业学生的课程考核应与本市企业要求的相应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学院环保专业的专职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密切关注本市企业技术动态,灵活运用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把最新的知识、最实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应该依托本市企业,通过外培内引等多种途径建立一支具备“双师”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2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今后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是一线的环保技术人才。通过与秦皇岛市环保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得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希望毕业生不但要掌握环保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但目前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环保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现场的生产设备和员工培训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缩短书本知识与具体生产的差距,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04-05).

[2]丛丽娜.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4):67-69.

[3]耿世刚.我国环保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1):1-3,22.

[4]顾玲,崔迎,娄绍霞.高职环保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727-5729,5732.

[5]劳期团.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1(1):56-57.

[6]吴舜泽,逯元堂,赵云皓,等.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J].中国环保产业,2014(8):4-17.

[7]刘建秋,兰国谦,郭利键,等.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131-133.

[8]郝英君.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14届毕业生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6):84-88.

[9]张敬宇.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1999(2):43-44.

[10]刘铁树.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环境保护,2006(1):38-40.

第6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产业生存模式

一、我国的环保产业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价格低、缺乏名牌、市场竞争无序化、基本上在国内竞争。我国现在环保企事业单位近万家,全国环保产业年产值约300亿元。企业中大部分为乡镇企业,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的技术型小公司。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些自发发展起来的民办企业,也有少量由国家投资的环保企业或由国有企业转型的环保企业。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挣扎的边缘,不少企业在3~5年之内已经消亡,还有不少企业(不少于50%)在3~5年之后也将消亡。环保产业在艰难中前进。

与国内环保企业的尴尬境地相反的是:国际环保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5000亿美元/年以上),国外环保公司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如入无人之境,各级政府大谈环保与环保产业;全国绝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市政污水94%没有得到治理,城市垃圾98%没有得到处置,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8个在中国,已经投入资金治理的工业污染源60%以上未得到应有的效果。

二、问题的根源

一方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等待着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环保企业不成气候,发展艰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是:

1.我国经济实力有限,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现在各级政府公布的投入实际到位的远远没有那么多;

2.我国工业经济形势较差,企业无力也无心投资环保,即使投资也是严重的不到位,治污目的是应付,而不是真正想要保护环境;

3.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觉悟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环保总是排在较后的位置;

4.民众环保意识模糊,长期生活在较差的环境中,已经麻木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有了环境意识,但要求不高;

5.行政干予,地方保护,行业保护严重扰乱了市场,是环保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6.环保执法不严,官位、人情、关系大于法律,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不能按环保法律执法,导致污染得不到治理,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

7.国外环保企业利用资金优势长驱直入,与国内企业进行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严重抑制国内环保企业的发展;

8.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引导机制,环保产业自生自灭,盲目发展,起得快,消失得也快。

9.没有走出国门,都在窝里斗,由于不能参加巨大而有形的国际市场竞争,而专注于无形而有限的国内市场竞争,使竞争在越来越低的水平上进行,拚关系,拚价格,最终只能出豆腐渣工程。10.市政环境工程的投、融资体制,运行管理体制严重不合理,不但造成有限财政投资的巨大浪费(不少于40%),而且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此等等,这样的环境何以能培育出好的企业,做出好的工程,有效地保护环境。最终的结果是,政府天天喊环保,环境好不起来,天天发展环保产业,产业成不了气候。

三、环保产业的出路

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了呢?有!但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改变环保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模式。环保产业的出路是: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规范化。真正有规模、有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在即使很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也能杀出一条血路。中国的环保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发展自已。改变生存环境难度很大,改变生存模式相对容易。

四、发展环保产业与扩大国内需求

简单地看发展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关系不大,但如果能转变观念,改变环境工程的投资,建设与运行模式,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国内需求,迅速改善我国环境质量,还可以使环保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

就我国的市政环保工程而言,传统的模式是: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运行。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决我国现有的市政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需要5000~6000亿元的建设投资,每年还需要700~800亿元的运转费用,现在的模式,政府现在没有这个财力,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这个财力。

但是如果改变一种模式,情况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市政污水与垃圾而言,如果由国家出台征收排水、垃圾排放费法规,将所有污水厂与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权委托给具有相应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筹资建设与运行,企业通过收费收回投资。通过这种模式,将我国城市污水与垃圾的治理率可以从目前的实际不足6%和2%,在5年内分别达到50%和30%水平。同时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全国各级政府约200亿元的支出,新增约500亿元的工程需求,新增GDP700~900亿元,为全国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环保产业也能得到真正发展。

那么新的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十分肯定,因为:

1.我国环保市场十分巨大,只是个启动问题。

2.治理技术成熟,无论是废水还是垃圾我国均有很成熟的技术。

3.资金来源丰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寻求良好的投资项目。国内银行苦于陷入不良债务,不敢放贷。外资十分积极支持环保投入。如改变现有运行模式,这些资金将会十分主动地予以支持。我们已经与很多金融部门作过探讨,态度均十分积极。

4.项目回报稳定可靠。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排污费无论对居民个人,还是企业均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目前掌握在居民手中的70000~80000亿元资金,每年若挤出300~400亿元是不很困难的,关键是政府及人们的观念转变。一旦政府出台一些适当政策并积极倡导,增加排污费完全可行。如在原自来水收费的基础上增0.5~0.6元/吨的排污收费,民意调查的结果是居民100%可以接受。收费保证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费用及回收即有保证。

观念和模式的改变,可以给环保产业带来革命,中国的环境问题也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五、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环保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很差,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国的企业缺乏国际竞争意识。我国的环保产业因为规模和实力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对进入国际市场连想都不敢想。其实单就技术软件而言,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绝不象大多数其他工业行业一样,有些技术我国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如工业废水领域,发达国家都是企业预处理后市政集中处理,而我们国家是工业废水单独处理,达标排放。因为有这样的市场,我们在工业废水治理技术领域肯定不比国外差。与国外较量我们胜多负少。但我们国内很多工业企业,崇洋,经常舍近求远,花高价请外国公司来做。新晨

通过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我国的环保产业肯定可以比较快的进入国际市场。

六、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档次

我国的环保产品经常是按斤论价,这当然荒唐。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的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就环保而言,真正迫切需要高科技的国家应该是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为只有高技术才能解决常规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高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这些是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发展中国工业化水平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大,而治理资金缺乏,发达国家则相反。所以在我国发展环保产业,应该首先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过去国内科研院所的模式不行。企业应该成为环保科研的主体,国家不但要给予鼓励,同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这样我国的环保产业技术的发展真正可以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7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污染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90-02

1引言

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全球性气候变化表现最为明显,酷热、极寒、飓风、冰川消融、海水上升等诸多看似人力不可抗的极端天气,事实上都和人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尤其在城市区域,工业经济的增长和人们“非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使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发展低碳经济的构思

2.1明确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力求经济增长和环保产业能够取得协调发展,这为我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地环保局应改变以监测为主的被动局面,积极和政府部门联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环保工作的重点,以市场为需求对环保产业进行筛选,综合考虑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环保基本要求,加大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和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力度,从而有效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环保产业向高精尖发展,也使得环保工作由被动监测、治理走向积极引导、主动预防的有利地位。比如沿海、新疆地区可以倡导风能产业发展,而内陆阳光充足地区可以大力提倡发展太阳能,以取代煤炭、柴草等污染较重的资源。

2.2规范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我国环保产业真正发展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因而环保产业市场并不成熟甚至呈现出混乱状态,这已经成为影响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尽快推出针对环保产业市场通用的专门规则、技术规范、产业标准、职业资格等详细条文,以逐步推进环保产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环保部门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贯彻落实监督管理职能,和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查出环保产业市场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另外,应提高对环境设施建设市场的重视度,将其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涉及到重点专业技术内容,如噪声振动控制、城镇污水治理等应制定专门的法规,确保环境市场能够规范运行。

2.3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能力

现阶段,环保理念的逐步普及使得环保部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环保部门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事前监测、主动预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也没有利用其和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间的密切关系,来推动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为了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环保部门应和其他部门组织联合起来,共同推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强对环保设施建设的监督力度,也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还可以利用其在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以及当地企业的枢纽地位,成立一个由上述三方代表组成的机构,不仅能够使环保产业信息更好的上传下达,也有利于多方机制的互相监督,减少漏洞的出现;应对环保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规范化制定,并实施重大设备专项攻关计划,以利用引导、组织和协调功能,为计划实施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技术创新也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环保部门应该联合企业骨干,利用政策资源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制定和落实环保产业的创新计划;环保部门具有指导和卸掉地区环境问题的权利,因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一个中长期规划,确保环保产业能够按照这个规划逐步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当前我国情况应将产业结构调整放入到规划中,逐步淘汰出高污染企业。

2.4加大环境的监督力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滥用一些污染性较强的设备、材料,不仅危害了本企业员工的健康,也对周边环境或人群造成严重危害。因而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遏制这一不正之风。

首先在企业投入运行前,除了对企业产品的污染性进行考察外,还应对生产企业对土地、水、周边人群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考察。其次,在企业生产中,应定期到企业检查,防止出现使用和运行前不同的设备、材料或流程。同时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给予企业产品技术的相关指导,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转变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来获得盈利,对于生产中涉及到的土地、水、空气等都应做重点监测。发现异常时应做进一步核实确认,加大惩罚力度。最后,对于检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做好横向和纵向比价,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细微变化。

3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监督、引导、组织功能,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和企业,共同遏制危害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环保产业、环保理念的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丽杰,何伟.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J].北方环境,2011(9).

第8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 政府 动态性 职能 机制

节能环保产业是以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再生产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有利于协调生态和经济发展平衡关系的环保技术将被大量需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空间。可以预见,环保产业将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杠杆和增长点。政府如何根据产业发展的具体特征确定自身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和作用的动态性特征

政府行为的目的,是使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市场机制推动下逐步产生内在力,通过市场竞争来谋求自身利益。政府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是随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成熟度不断地变化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一般经历萌芽、快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作用强度会发生相对的变化,政府职能定位和作用侧重也会发生动态性变化。

初始萌芽阶段(30-50年):小企业起步和蓬勃发展。这一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以规划、投资、组织协调职能为主,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占50%以上。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进行制度创新和安排,直接投资节能环保企业,初步建设环保产业发展所需的软硬环境和机制,鼓励创业投资;以直接财政手段为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是以政府培育引导为主导,完善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这一时期,政府的制度规范和直接行动至关重要。

快速发展阶段(10-20年):企业集群和大企业产生发展。这一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以扶植、鼓励为主;资金投入以民间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低于一半。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更加完善的产业引导政策;完善法律保障系统;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引导大型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的日渐成熟,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强渐弱,职能发挥的重要逐步由制度建设、扶持组织、直接投入向完善机制、公共服务转变,形成适当的具有明确目标和工作措施的计划和市场。

成熟阶段(不定,更高层次的产业出现):企业集群汇集,市场完善。政府职能以引导、服务、监督为主。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完善各种机制、制度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社会文化和信用体系建设、间接的法律监管和公共服务。在这一时期,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主要是通过金融和咨询、指导、目标和自愿协议等手段寻求影响企业行为的方法。

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1、产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我国节能环保企业虽然多,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更重要的是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科研、设计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尚未形成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骨干企业队伍。

2、地区分布不均衡,产品结构不合理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长江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西南、西北所占比重较小。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企业注重企业有形产品的开发、生产,节能环保产品较多还停留在自产自销阶段,缺少中介流通环节和专门咨询公司。

3、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国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标准不统一,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体系不完备等原因,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地方保护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初始萌芽阶段的后期,这也是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的阶段。能否早日实现向快速发展阶段转化,还取决于政府职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现阶段政府职能重点

1、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

在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发展环保产业,政府的最主要的职责义务在于提供制度规则和弥补市场失效,政府的权利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进行监督。

一是科学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在制订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时,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把环保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即战略性产业加以培育,根据“筱原两基准”,确定发展重点,分步骤多梯次推进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规划,理顺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鼓励环保企业进入环保设施运营业和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业,扩大环保技术服务队伍,培育和完善环保技术服务市场。逐步形成产品生产、技术服务、资本三个市场协调发展、完整统一的节能环保市场体系。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我国环境立法虽多,但实用性差。突出表现为现行《环境保护法》1989年公布实施至今而从未修订,对环境监管体制的界定已呈明显缺陷;对严重污染行为的处罚过轻,导致“违法成本低”等。《环境保护法》应修订成纲领性的环境友好政策法,并使之成为国家的基本法律。把建立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和干部环境绩效考核制度放入核心位置,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从源头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两大问题。

三是制定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主要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优化政策。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环保技术与产品,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引导大企业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进行资产重组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在进入环保领域时充分考虑自己的基础和优势,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特点选择合适的产品,通过建立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提高环保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形成长效规范的市场化机制

当前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带动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资金渠道的形成。

一是明晰事权,进行环保价格机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环境事权分配应是:政府承担组织实施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监督;企业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包括环境风险),个人和居民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可以契约方式实行部分政府权转移,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继续深化并加快排污收费、资源定价的改革,特别是能源价格和水价,使其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及环境的外部性,增强价格及税费对需求的响应。与此相适应,建立环境相关的财政预算系统,完善环境投入产出与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用以实现环境目标的财务手段。

二是开展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市场化的环境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进行市场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严格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美国等先进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供借鉴。我国可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并由此制定相应的交易法规,规制市场运行。

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支出力度。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及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工作,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对企业的环境投资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或对环保新产品的开发实施财政补贴,重点是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的方式促进我国大型坏保设备的生产和研发。另一方面,完善税收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迫使企业负担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恰当地反映“污染者负担”、“受益者付费”的环境补偿原则。继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无形资产抵扣、扩大减免环保税收范围等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促使环境保护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形成规模。

四是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工业化国家在建立了可供选择的资金渠道后,政府投资已减少到30%左右的水平,而我国目前政府投入仍在60%左右。为此,一是设立多种形式的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也可尝试利用专项国债发行环保彩票筹集环保投资,利用社会资本实现环保技术产业化。二是制定灵活的环保融资政策,鼓励融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企业债券、项目融资(BOT、股票等)、企业上市、信托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还可创建股份制的环保银行,实施优惠措施支持环保企业发展。三是制定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政策,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接轨,利用国际资金实现环保融资。

另外,要尽快建立完善环保产业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监督机制。

3、拓展公共服务覆盖空间

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环保产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一是建立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为环保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状况,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以适应环保产业市场的需要。二是建立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提供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发展技术信息交易的中介机构,促进国外技术进入我国市场,引导我国的成熟技术走向世界市场。三是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加强国内环保产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的同时,加强环保产业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环保高科技成果转化。

(注:本文作者刘新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刘清、施放: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07(8).

[2] 傅京燕:政府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进环保产业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1(4).

[3] 曾贤刚: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与产业组织政策[J].当代财经,2004(4).

[4] 陈天翔:走出误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1(5).

[5] 李纪武:美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及对武汉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6] 赵鹏高:我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

[7] 韩永奇:节能环保产业:实质“推进”在当前[J].中国经济信息,2007(6).

第9篇:环保产业现状范文

8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意见》的出台对于环保产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对位于白云区正在建设中的贵州省环保生态产业园而言,更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前瞻:意义重大

在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节能环保产业就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将加速增长。《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贵州要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建设“东方瑞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目前,全省在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领域处于全国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环保生态产业的发展还是一块“短板”。因此,加快发展环保生态产业,规划建设一个集聚资源再生利用、节能环保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研发和服务等产业的环保生态产业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现状:扎实推进

贵州省环保生态产业园是由省环保厅,贵阳市高新区、白云区共同开发建设,贵州省环保产业协会积极参与,以环保技术研发、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服务、配送、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体的多功能园区。产业园位于白云区西部,南接环城高速公路,西邻百花山脉、北接靛山、东至九龙坡,规划面积39.37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娃哈哈、威顿晶磷、塑力线缆、鲁阳节能、中泉电气、永青仪电、华恒机械、燕京啤酒、拜特药业、大众橡胶等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在园区聚集,同时还有贵师大和贵州商专两所高校入驻。2012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3.61亿元;今年1~6月,园区已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0.95亿元。

贵阳市高新区、白云区和省环保厅签订了《贵州省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由省环保厅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园区建设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规划及水、电、路、气、通讯等分项规划正在编制中,其中产业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控制性详细规划也进入审批环节。完成了景宏工业园和新材料工业园内企业存量和基本信息调查。同时,启动了园区内五条主干道的建设,完成了麦架河截污及景观整治方案。

在项目建设及储备方面,园区目前已累计储备项目57个, 在洽谈的项目有27个,其中的废弃电器电子拆解、报废汽车拆解、塑料资源利用、废玻璃利用、废钢破碎等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园区目前已与银行达成土储贷款协议40亿元,投入资金1.05亿元,完成房屋征收308栋622户,征地2700余亩。白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使园区进入国家环保产业园、省级“5个100工程”行列,对园区目前所处的有条件建设区的土地性质进行调整。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和环司,围绕四大产业派出招商小分队进行积极招商。

目标:西部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