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管理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管理培养方案

第1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7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转型进程也在加快,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类型院校培养方案的差异也凸显了出来。本文结合前人关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4]及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资料,通过典型学校该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规格、主干课程、课程体系等对比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对比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十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比较,发现不同大学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首先,所有大学基本上都倾向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十所大学都有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等主干课程的设置,但地矿类院校侧重于工科,如武汉大学侧重点在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侧重于土地整理与复垦等工程技术。农业类和综合类院校侧重管理,如中国农业大学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总而言之,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时都主要结合的是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经济管理,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

二、课程设置的对比

1.课程模块及学分比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几乎成为所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只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学时、学分的增删和开课时序的调整和课程模块的组合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课程模块学分设计比较均衡,注意全方位培养人才,各个模块所占比例都比较均匀(见图1)。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各大高校设置内容差别不大,都是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课程,只是所占学时、学分比例有差别,如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识教育模块占29%,比中国地质大学高7%。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各大高校差异较大,有的高校只注重数学课程的学习,有的高校既加数学课程,又加化学课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类课程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9%,数学类课程占56%,化学类课程占20%,其他占5%。在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模块上,除了传统的课程外,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类课程等现代类课程。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通识教育课模块上差别不大,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上凸显本校的学科背景,在专业基础课模块上基本相同,在专业特色课模块中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集中实践课模块差别较大。

2.主干课程的比较。该专业所依托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基础条件不同,在主干课程选择上差异很大。在主干课程数量上设置门数不一,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主干课程也就设置了7~8门,南京农业大学设置了15门。主干课程反应的主干学科性质不一,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主干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和工程技术;华中农业大学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公共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总结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等,但工科类院校侧重于整理、复垦、测绘、规划等,管理类院校侧重于房地产开发、不动产估价等应用方面。

3.实践环节的参比。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实践重点也不尽相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偏重于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专业实验和实习;中国农业大学实习内容包含测量、地质、土地调查评价、不动产估价、规划等有特色的系列实习,尤其加大了地籍管理方面的实习;武汉大学偏重于测量及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实习,强调课程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突出土地软件综合应用方面的实习;浙江大学侧重于城市管理和规划方面的实习。从实践环节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各大高校设置实践环节时都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立前的学科背景基础并结合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思路和实践中的启示

1.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体现的启示。名校在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时非常注重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而且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以办出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借助于非常强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培养目标中突出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借助地学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技术特色;浙江大学凭借综合实力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城市用地等级划分、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突出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应用能力。石河子大学在借鉴名校培养方案时,在下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更加注重分析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学资源、重点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中办出有地域特色的专业,而不是只停留在地学的狭小圈子里。

2.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的启示。名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在环节上又总是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考虑灵活安排。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专业课设置上“三分双需”,即在大学三年级在同一专业课程设置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和个人志向自主选择。学习能力非常强又致力于钻研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可以选择“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模块,加大专业课理论和实践学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仍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修读。石河子大学在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考研和就业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分流,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核心课程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设计的启示。石河子大学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该借鉴名校经验,从教务综合管理、实习内容整合和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实习上对各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整合,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综合应用实习,同时满足多门课程、多个专业对于实践的要求,解决实习经费分散花费高的难题。同时,把课程内实习与学期实地综合实习联系起来,增加综合实习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实践与当地国土部门的业务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深入综合实践基地,经历从调查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综合应用的环节,进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真正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邵战林,赵俊,肖锋.梯次推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44-146.

[2]王考,郝润梅,张惜伟.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90-92.

第2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现阶段工作的主要现状和实际的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下文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现今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对策进行研究,力求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准的提高以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加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传统的院校管理教育模式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矛盾。现今社会高速的发展,国家也在不断的开展各项建设。而随着经济的飞速进步,在社会当中的各个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一些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地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还需要很好的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可以忽视对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培养。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高尚人格的养成等方面,比较忽视,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没有相应的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还需要进行切实的改进。

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管理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之中,学校的竞争意识、学生之间的主体意识等,还比较模糊,对于政治信仰、政治理念等方面,不是很明确,并且学生在个人的理想追求当中,往往过于追求利益和个人的功利,这些都与社会的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养成,所以也就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一种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一点是现阶段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和优化,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地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很好地审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制定出详细的对策方案进行切实的改进与调整。

1.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养成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培养崇高的人格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实践教学当中,还需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进,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优化,加大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力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帮助学生对思想教育和整治理念进行探索,提升办学的水平。

2.明确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思路。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的目标和方向,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树立为基本的工作导向,并且以学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以及德育为先的教学基本原则,遵循素质教学的基本教学方针,大力的开展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基本的管理思路,针对学校的办学环境、教学的质量进行改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的氛围,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三、结束语

第3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1.人数多、师生比低。2002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至三倍还多。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虽然证明了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但是由此造成的如科研动力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教育管理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办学特色不明显,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学科数量。我国高校当前的现状是以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为主。因此多数高校不顾办学条件是否完备,盲目增设硕士点,片面地在学科布局上追求学科门类的数量。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校办学特色缺失,专业同化,更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大大下降。

3.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从零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不仅具有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民族高校研究生生源比普通高校要更加复杂。同一专业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教育水平。此外,一般民族高校的研究生贫富差距较普通高校要更大一些,其知识面与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由此可能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冲突和问题。因此,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一直处在一个边摸索边发展的状态中。

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1.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严把招生入学质量关。为符合新时代对研究生的高要求,坚持把好研究生招生入学质量关是第一要任。高校应当以“高层次、高质量、特色化、精英化”为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积极调整招生政策。为避免单纯以高分作为标准选拔研究生的现象,以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应该在统考课合格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导师的自。这就要求研究生招生更加重视和规范复试考试程序,让学生在导师面前有更多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让导师在选拔符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生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的对象获得全面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更加注重制定切实科学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需根据高校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在指导学生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完善课程学习方面多下功夫,使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互相促进,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在办学条件上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氛围浓厚的科研学习环境,从而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带动科研热情,培养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高校专业化的发展,改善盲目申报和增设硕士点、片面追求学科门类数量的现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在导师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空间,更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建立技术方法、进行实验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更是“和谐社会”理念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特殊化对待。从事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需要认真学习并深入领会“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精髓,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平,并把这项工作同我国大局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管理与服务并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要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民族高校研究生产生的矛盾多数是由于彼此间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的不了解或不理解所造成的。因此管理工作应当从深入了解民族政策和相关民族文化入手,就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管理者不仅要树立服务意识,多关心、帮助学生,还要多学习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和同学交流沟通,可以更妥善地解决同学与同学、同学与学校之间的各类问题。此外,管理者需要提高对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民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基本的便利和帮助,使他们更好的完成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多设立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鼓励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三、结语

第4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蝴蝶效应;大学生;教育管理

“蝴蝶效应”众所周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方式或内容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导致对学生培养结果的不同。教育管理工作中“蝴蝶效应”被分为良性作用和恶性作用两种,重视和发挥“蝴蝶效应”的良性作用,通过输送优质的教育管理内容和信息,加强受教育学生教育过程的正确引导,及时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与反馈,才能确保教育管理成功有效。

一、改善初始信息质量,为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

1.输入良好的信息,改善教育环境。改善教育管理的环境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传递优质信息,高校教育管理中应注重正能量传递与引导。

2.强化师德修养,提高教育者的水平。要使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并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发挥“蝴蝶效应”作用,不断促使学生的行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校风对学生的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加强校风建设,不断健全校园文化内容,完善学生人格,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4.从小事做起,全方位育人。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行为变化,利用各种机会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和缺点,增强自信。全校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传递给学生良好健康的教育信息。

二、强化过程引导和管理,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

1.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课堂是教师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技能,采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发挥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教育管理要在重视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健全个性的培育。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探索符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模式。教育管理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做好结果分析和反馈,及时修正教育方式

1.进行教育管理效果评价与分析。教育管理效果评价可分为学中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学中阶段性评价就是教育者在设定的一年、两年等阶段时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毕业评价就是在学生入学后一直到毕业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进行评价。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将学中阶段性评价和毕业评价结合起来,认真分析结果,对于不满意的结果,要尽快分析原因,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2.根据评价结果修订教育管理方案。积极进行学生素质的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并及时修订教育管理方案,将评价结果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不断调整教育方法,修正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培养的素质。

四、结语

“蝴蝶效应”广泛存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蝴蝶效应”的良性作用,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着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加强教职员工的师德修养,增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意识,正确引导,及时分析教育管理的结果,改正不足,发扬优点,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SY12;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基于CIS战略的地方高校形象建设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181阶段性研究成果)A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发展方向“后现代社会”,即20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在该社会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为基础,教育管理理论逐步开始探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后现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一、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视角基本概述

后现代主义属于哲学思潮范畴,同时,其是多样性领域的混合,包括哲学、生物学、语言学以及生物学等。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主张重新解释现实,提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得到教育管理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1.教育组织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现代主义所主张的统一性、普遍性以及整体性和二元论信仰,遭到后现代主义的反对,且提出事物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主张。对于教育管理组织而言,即不同组织存在不同特性,即使组织类型相同,其仍存在各自的特点。格林菲尔德提出,人并非生活在组织中,而是组织生活于个体中,以个体为载体。在组织过程中,人们做出决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此同时,在人的作用下,组织得以创造,并以社会性存在物的方式存在,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方式,致使组织理论难以得到统一化标准。

2.价值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管理学将教育管理领域的事实问题视为焦点,且十分重视管理技术的研究,围绕“事实怎样”开展质问,忽视对事实背后的问题探究。格林菲尔德,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其认为:现代教育管理学属于狭隘的科学观念,是将教育管理推入羊肠小道的罪魁祸首。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必须以广义科学概念为依据,正确看待教育管理科学,打破科学控制决策和组织的状态,摒弃科学是强有力控制的思想。简言之,教育管理在研究事实问题基础上,重点研究价值问题。

3.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普遍真理,且没有总的原则,每一组织均具有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管理研究过程中,以研究大范围组织为基础,深入微观世界,开展独立且细致的研究。在此背景下,定性的、质的研究方法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数据、问卷调查不再是研究的唯一凭据,研究者开始走向学校,在谈话访问过程中,体验学校生活并记录,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二、基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分析我国教育管理发展方向

1.基于教育组织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实施校本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校本管理作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正式出现。基于校本管理下,针对管理方面,学校被赋予更大权力,为做出最好的决策,应以接近教育实践为前提。在此背景下,校本管理主张依靠群众的智慧,提高决策有效性,合理采用分权制度,培养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校本管理是后现代主义“去中性化”和“权力下放”思想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即任何学校均具有特殊性,其学校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完全适用所有学校的管理理论并不存在。纵观我国教育管理,仍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并未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阻碍学校发展。在校本管理模式下,学校不再扮演政策被动执行者的身份,而是自主变化管理系统方式的决策者,转变外控管理为内控管理,培养学校自我更新能力,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方案。

2.科学融入“柔性管理”

关注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文因素。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以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因素方式为主导,充分发挥其影响力,达到预期管理目标。换言之,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利用说服、劝说以及解释等方法,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将人文情怀作为关注的重点,达到激发人内在动力的目的,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管理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管理关注的焦点,忽视对价值问题以及主观因素的探究。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发展中,应适当引入柔性管理模式,以组织文化性为基础,激发个体的价值与创造性,为个体自我实现创造机会,提升教育管理效率。

3.践行开放管理政策

原有学校以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为主,然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开放性是系统具有自动生成秩序能力的保障。教育管理受校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在因素间相互作用下,致使复杂的纵横交错网得以建立。教育管理并非一层不变,而是时刻存在变数的组织。因此,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正确认识非线性变化在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促使人们的创新精神不再受到限制,促进教育管理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影响下,更新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以开放式管理“代替”封闭式管理的管理理念。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不断努力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逐步朝着后现代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与西方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教育管理应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案,促进我国教育管理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禹露,魏斌.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19-121+145.

[2]张晓峰.教育管理研究:从现代走向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第6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教育教学管理 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3-01

新课程改革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实现整体性课程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学好本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开展当代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

执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使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工作过程中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所谓的练好“内功”主要是指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开展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具有特色校园文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领导要以自身的品德和模范行为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学校领导要挖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内涵,开发校园文化服务产品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分层举办知识型竞赛、演讲比赛和特长才艺比拼等。另外,领导应注意转变传统管理法,避免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于严肃和僵化,将管理和放松相结合,运用和谐管理法来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在开展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教师应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结合“寓管与教”理念,充分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价值,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控能力,遵纪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挖掘课本教材的时代信息和基础知识,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运用综合教育方法对学生予以正面教育和积极管理。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删繁就简,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形成自我控制管理方式和知识生成方式。

三、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校规校纪办事

初中教育管理者理应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激励作用。其次,初中教育管理者要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且要注意发挥工作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其中的导向作用是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应体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最佳方案;激励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目标制定工作和管理工作,用切实可行的目标来激励全体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控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目标和执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评价作用则要求初中教育管理目标应作为准确评价与衡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尺度。另一方面,初中教育管理者要注意全面优化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制定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理念、教育感念、课本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变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则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作用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兴.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

第7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从消费本身的需求出发,运用各种市场经营的策略,将带有服务的商品一起销售给消费者,同时要尽可能的满足其需求,进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高校的职能就是更好的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知识、文化以及科技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高校之间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赢得属于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实力转变观念,树立以营销的模式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新理念。

二、高等教育管理中引入营销理念的新趋势

1.营销的概念及营销的普遍应用性

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项职能,它可以总结出顾客的喜好与需要,以此为依据使企业设计、生产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同时也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企业收获更多的利益。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营销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营销理念已经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现在的营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指标,而是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环境。营销者综合考虑顾客的要求,应用于促进企业发展的方案。总之,现在的许多领域都采用营销的模式来经营自己的企业,营销已经具有了普遍性。

2.高等教育管理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出现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现象,我国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仅占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其余都是高职专科院校。如今,大学生毕业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热点,然而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导致毕业之后缺乏实践经验。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的硬件设施缺乏,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实践,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把学生视为顾客,没有将自己看成一个服务整体,而是保持从前那种教与学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必须换个眼光看待高校的发展,将营销的理念用于教学管理中,使学生有更好发展的同时院校的综合水平也有所提高。

三、营销与教育管理相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1. 特定教育目标的经营理念

营销的一个特点就是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制定不同的关注理念,高等教育的营销模式就是要对教育目标制定适合的经营理念。学校中不同专业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针对各个专业的特定教育目标制定特定的经营理念,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对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培养目标,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要求着重于计算机程序以及一些网页的设计。学校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有效的教育方案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育资源统筹的经营理念

高等教育是教育市场中服务的提供者,各种资源必须按照其本身的特点、属性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教育市场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中的佼佼者,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其中教师的素质与专业知识掌握能力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学习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学校的硬件设施,例如:实习基地的状况、实验室设备的装配,都是影响学生择校的因素。总之,一个学校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合理规划教育资源,从而为本校带来更多的学生。

3.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的经营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时,要多注意社会的需求,切记教育内容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发生。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有些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忽略了知识的运用,所以很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只知道书中的原理却不知如何运用。社会中缺乏的是实践性人才,不是只知理论不懂实践的人,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考虑社会需求导向,跟随社会的发展。

4.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不同的年代教育都有不同的组成部分,正如社会前进一样,教育也不断进步。终身学习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换句话说教育的发展要跟随社会的脚步,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更加适合当今的趋势。

四、高等教育管理运用中的营销对策探讨

1.从营销对象来审视大学的教育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回报越来越受期待,人们普遍认为对下一代高等教育的投入会得到更多的回报。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制定特定的营销方法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生源。首先学生作为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消费者,学校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制定适合的教育方法;其次家长作为主导学生的最终学校选择者,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费用,教育的方式应该考虑到家长的要求;最后政府与其他公众作为学校资金的提供者,学校应该按照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法规的教育方法。用营销的角度审视教育管理,就要先清楚营销对象,制定符合要求的营销模式。

2.从营销的组合要素看大学整体的运作

用营销的观念看大学的运作首先要进行定位,有很多高校对自身的定位一直有误差,导致发展的策略不适合本身;其次要对竞争者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优缺点;第三要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动态,设计符合市场现状的方案;第四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将学生按照特点分类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教育;最后制定市场策略,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挥自身优势。将营销的要素与教育相结合分析,制定更好的方案促进学校发展。

3.从营销所处经济环境来看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市场经济逐渐深化,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营销理念必须要不断更新,以适应世界大环境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一直也在变化,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高校的教育面向社会更面向世界,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教育只有在不断改革中发展才能跟随社会的脚步,与世界接轨,培养出更多符合现展需要的人才。将营销的模式运用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是高校面对激烈竞争的创新性管理方式,在这样多变的教育环境中,高校教育采用营销模式进行管理是符合现展的体现。

4.从营销过程看高校的人才培养

营销先要确定目标、了解顾客的需求、进行营销方案设计、企业设计相应产品、对外宣传吸引顾客。高校的教育也要采取这种过程,先确定生源目标,在了解学生对学校的要求,学校根据大众的要求作出相应对策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接轨,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也要与社会需要一致。营销的理念正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产品生产计划,这一点可以运用到高校招生中,学校应该运用营销的理念进行管理,在竞争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宣传扩大知名度,得到外界认可。

第8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双校园”培养模式 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留学生教育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它不但给留学生培养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传播本国文明和价值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适合本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是良性发展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华文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都依托学校的办学优势、资源优势、语言优势以及地缘优势,面向国际办学,以培养国际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学院都采用“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每级学生都采用“3+1”的培养形式,即学生一二年级和四年级在国内学习,三年级赴东南亚国家学习,学生毕业时取得国内高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目前,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对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手段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云南省高校学生这几年赴东南亚留学存在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双校园”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

1.学生在对象国的日常教育管理无法监控。国内大学和合作院校在人员配备上有所不同,国内大学有班主任,同时也有年级辅导员,而合作院校只有名义上的班主任。国内学生几乎每周都可以见到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但是据留学回来的学生讲,留学一年只见过班主任三面,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管理少之又少,致使国内高校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管理无法监控。

双校园”培养模式下,留学生人数只占对象国大学的一小部分,容易引起小团体,每天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由于对象国在校生在生活设施、学习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留学生有很大差异,致使他们与当地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较少。他们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和其他学生交流较少,这就无法使合作院校教师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使中国高校监控不到位。

2.对象国的教学质量无法监控。目前中外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差别较大,中外合作双方在教学计划衔接上需要投入精力。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虽然是由合作双方共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作双方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国内高校学院和合作院校共同制定的,但是中方对合作院校平时的教学内容、学时、教学进度等无法监控到位。

3.人才培养目标不科学、教学计划重复。国际化培养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是合作办学的目标。目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双校园”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本校的教育资源上,把合作办学项目当成是学生出国练习口语的桥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如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等地具体可行的方案或实施措施,导致学生教育管理不到位,难以达到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要求。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虽然教学计划是由国内高校和合作院校共同制定的,但是教学计划是合作院校的教师在合作院校使用的,由于教师都不是同一个,无法把握好学生已学习的相关知识,难免会出现重复的现象。

4.学生纪律观念不强。学生赴东南亚国家留学,逐渐接受国外学生突出的个性,在无意识中自身的个性也慢慢突突显,非常在意个人的自由和利益。由于目前的学生都是90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中,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不强,在对象国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时常以个人权利为由,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纪,违反相关规定。也有相当部分学生自认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轻视学校的各种奖励机制,致使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导向性作用逐渐减弱,学生的纪律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按时回国返校方面,学生表现出的纪律观念也需亟待提高。学生在对象国学习期满回国时,部分学生不能在国内大学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国返校,学生时不时以各种原因或者理由,迟迟不回国不返校,给学院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5.心理问题突出。由于双校园的特殊模式下,致使留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留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的强烈冲击,加剧了留学生的各方面压力。环境转化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身处国外情感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许多留学生无法适应各种变化带来的冲击,心理调试能力差,致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学习。

二、“双校园”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存在的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留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带来了特殊的教育和管理问题,这些都是“双校园”培养模式下学生教育和管理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困难,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要从几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和加强“双校园”培养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出国前培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出国前,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社会公德和环保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加强诚信教育和自信教育,努力使学生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提高执行纪律的自觉性,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自觉遵守对象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合作院校的校规校纪。

学习辅导。督促学生出国前认真学习本专业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基本技能。通过讲座、影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对象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经济制度等基本国情;使学生熟悉合作院校的历史和前沿、校园管理制度、学科特点、校园文化等校情,以及合作院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基本情况。同时加强中外礼仪教育,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社交能力。通过邀请回国的师兄师姐介绍合作院校的育人理念、教育方式、课余生活、学习情况、学习经验等,为全面适应合作院校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心理辅导。出国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针对有家庭变故、男女恋爱、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环境适应等问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提高自我调解疏导能力,并确立心理委员,使其多关注心理异常的学生。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高素质人才。”[1]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仅仅围绕这个宗旨,在课程设置、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在双校园的特殊背景下,教学计划的衔接基础是课程,而课程衔接实质是知识点的衔接。[2]合作双方不仅要注意对方开设课程的名称,更要注意组成课程教学大纲中各知识点。在完善教学计划时,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留学生的跟踪服务

联合中方和外方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合作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确保其达到当初制定的标准和学术要求;要求合作院校提供保证教育质量的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相关材料。要求合作院校定期提供学生成绩单,以及学生学习分析报告。同时,中方对留学回国的学生进行评估。国内高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要求学生代表或党员学生定期以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手段反馈学生座谈会、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合作院校教师上课情况等。

4.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虽然双校园模式下的教学计划是由双方共同制定的,但是学生就读在东南亚对象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对象国合作院校。所以在教育管理机制上,合作院校应当引入国内高校的相关规定,根据“双校园”的特殊环境进行适当的修订。将考勤、日常生表现、寝室卫生等内容制度化,严格要求留学生遵守规章制度,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依法加强监管,建立与国外教育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教育推进“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建设。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站上开通网上投诉举报窗口,以推进中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合作院校的监管。国内高校也应该加强与东南亚各国教育监管部门和评估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并建立相应的互动平台,相互监督合作院校的教学行为。

三、结束语

“双校园”培养模式的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双校园”培养模式的合作办学的水平,就要加强对其的实践研究,积极探索符合“双校园”培养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规律,构建符合云南省高校学生赴东南亚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合作办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项目来源] 201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助“东南亚南亚亟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教学科研二级项目《云南省高校赴东南亚南亚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cky14

[参考文献]

[1]王革,申纪云.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200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教育管理培养方案范文

高校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促进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表现出多功能、范围广和多岗位的特点。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同时还需要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寻找到经济、有效、准确、合理的管理方法,提升总体的管理效果。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质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院系的教学管理成效,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不断提升和优化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促进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提升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现代高校对于管理机构和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专业化素质高、现代管理技能强、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管理方法的专业教育管理队伍作为重要的支撑。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影响到了教学的具体情况,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主要是表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特征不够明显、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掌握的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等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到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考试安排、课时安排等方面,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设置工作,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人文关怀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方式和手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涵养。

3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较多的方面。随着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入,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的专业化和复杂化,这就对于管理干部的日常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同时能够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和各项办公软件,能拥有一定的专业心理知识,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将能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3.1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当中,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主要因为很多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相对于普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在职教师来说,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强,并且相应的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不够信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情况来说,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意识,没有掌握和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无法全面满足相关岗位的需求,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自我价值感。3.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不够高。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来说,具备高度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基本的素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现阶段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够熟练的使用电脑,很多办公软件的应用不够流畅;第二,管理人员对于学生们的态度较为冷漠,无法积极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第三,管理人员不熟悉具体的管理工作流程,容易在工作进行当中出现一些错误或失误,影响到具体工作效果;第四,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在日常的工作中有着消极怠工的现象,难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3.3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个人修养方面有待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是执行学校各项事务和工作的主要人员,将会针对学校的内外关系和上下关系,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会体现出高校自身的外在形象。大学生处在了人生较为成熟的阶段中,更加期望受到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存在着高高在上的情况,不能够及时为学生处理相应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到的是,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人性化,学生们的满意度较低。对此,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

4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高校在现代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工作,这需要有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参与,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态度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情况、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效果。在培养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4.1提升人才选拔过程的严格性。在开展人才选拔工作的过程中,高校人事部门需要保证该项工作的严格性,从招聘公告的、人员资格审查、人才笔试、面试以及体检等多方面环节进行全面控制,保证选拔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都是能够有效胜任高校管理工作的。通常情况下,在开展管理人员招聘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针对个人知识能力、教育经历和行政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保证这些方面都能够符合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需要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一定的测试,保证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和相应岗位保持良好一致性。再者,当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选拔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工作,针对各个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只有考核通过的人员,才能够正式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之中,为高校管理工作贡献力量。最后,高校还需要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制定,保证其能够真切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渐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准入门槛。4.2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进行不断完善。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是提升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由此,就需要有完善的培训机制作为支撑。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提升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行性。首先,高校需要积极开展职能部门培训工作,主要是从学校自身的部门需求出发,给不同岗位设置出不同的岗位培训方案,以学校培训为主,院系培训为辅[1]。其次,高校需要确立好自身的培训特色和原则,可以从国家、地方的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积极确立好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方案。通常情况下,高校可以从自身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出现的问题出发,积极联系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确立好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再者,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从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在设置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的时候,主要是需要针对专业课程、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和心理课程等方面进行安排的。高校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给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指导[2]。4.3设置完善合理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培养计划。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设立良好的综合培养计划,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管理人员综合培养计划之中,需要积极加强专业性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养计划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手段,比如说学生信息管理岗位工作,管理人员需要能熟练操作各项办公软件,积极使用办公软件针对学生们的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和输入,同时还能够及时更新学生的学籍情况等方面[3]。4.4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服务。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开展相应的学习工作,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侧重于自身不足和缺陷,加以有效的弥补。其次,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修养,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提升学生们的满意程度。比如说,高校教务处的管理人员是和学生们接触较多的,管理人员需要保持着良好的亲和力、细心和耐心,积极开展相应的工作,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这样能够促进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4]。4.5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动态监控工作。积极采用良好的考评制度,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细致的监察和管理,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情况,不断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考评制度之中,需要全面涵盖到管理人员的工作项目、目标和具体要求。积极采用良好的评分工作,可以由学生们进行评分,帮助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积极改进自身的工作情况。针对表现优秀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开展相应的奖励和表彰工作,促进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5]。

5结束语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不够高,以及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个人修养方面还有待提升方面。针对这些情况,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果。提升人才选拔过程的严格性,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设置完善合理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培养计划,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以及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动态监控工作,对于有效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李根珍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洁.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97-98.

[2]曹成刚,贺伟婕,向晋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及优化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3,(5):103-107.

[3]赵海峰,任小萌.后金融危机下优化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大学生就业的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4,(2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