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传统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教学设计

第1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 对比 反思

专用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某种特定场合,针对某种特定事务,如贺信、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邀请书、申请书、聘书等。不同的书信有不同的用途,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现代通讯方式层出不穷,如电话、手机短信、微信等,但对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群来说,它们在交际往来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它是应用文写作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书信写作教学,学生机械地学习书信的一般写作,也许能掌握它的基本格式,但写作兴趣不浓,往往不愿意写,即使写了,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尽如人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结合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尝试,对此有了一些思考,下面以专用书信中的贺信为例,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进行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贺信教学内容分析

“专用书信”是我院“应用文写作”职业能力训练模块中的相关任务。该模块紧接经管类专业工作岗位,通过训练,有效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职场发展打下基础。贺信是专用书信中常见的一种。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贺信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了解贺信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二)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地写作贺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写作专用书信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开拓思维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有所规划。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为掌握贺信的写作。

2.难点为贺信写作技巧和格式的把握。

二、贺信传统教学组织模式

传统的贺信写作课常常按照书信常识介绍――贺信概念及种类――贺信格式与写法――讲解例文――学生写作这样的模式进行。

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讲授型教学,也称接受式教学,目前在高职写作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惯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教材、“粉笔+黑板”等工具辅助教学,即使有多媒体,也只是简单地展示知识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

三、贺信信息化教学组织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微信群组给学生学习任务单和相关微课视频。

(二)课堂学习。

1.导入

首先播放一小段视频歌曲:安雯的《月满西楼》,提问学生:歌词“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中的“锦书”是什么意思?由此引出“鸿雁传书”的典故,通过故事导入专用书信的写作。

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典故的讲解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书信的作用,更能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2.写作实施

(1)写作任务。2015年的写作课堂上,我的是我校一英语教师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案例,要求学生向老师祝贺,不少学生刚好是这位英语老师的学生,很有真实感;2016年,我选取的写作任务是我校三名大二学生在刚结束的2016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并获得高教社杯,要求学生向这三位学生祝贺,学生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着这个新闻报道,大喊佩服。这两个案例,我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且熟知的,所以在写作上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

(2)分析任务。学生看完网上的新闻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由关键词“获奖”、“祝贺”引出贺信这一文种。上述两个案例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教师,属于上级,后者是学生,属于平级,所以在分析任务时要引а生注意语气、用词及贺信内容的写法。

(3)小组完成任务。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写作,要求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结合课前自学,交出一份贺信,写完后上传至微信群中。

(4)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在微信群中查阅其他组的成果,指出优缺点。教师在点评中穿插讲解贺信的知识点,并结合《祝贺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中国足协祝贺广州恒大夺冠》两则新闻中的贺信内容,让学生总结贺信的构成部分。

(5)最后小组修改习作,教师一旁指导。

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对比分析

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学生的直接对话,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时地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自己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很大的魅力,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讲解生动形象,否则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时很难长时间地专注,加上高职学生的写作基础差,对应用文写作提不起兴趣,常常到最后玩手机、打瞌睡现象严重,真正成了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

在“贺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改变以往的写作教学模式,先给出任务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利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掌握贺信的一般结构,在思考、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比老师的灌输效果更好。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

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要求以“学生为主”,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在建构中完成知识的获得。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情境更生动形象。

在写作课上,学生常常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头疼,教材上一般的写作素材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没有写作欲望。信息化的手段集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在多媒体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既丰富教学资源,又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考核评价更科学。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注重终极评价,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写作知识,而将写作放在课后,对于学生是否掌握只能凭作业和最后的考试,至于学生的作业是抄袭还是原创很少了解。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内完成写作,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从而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更能客观地从学生的写作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反思

随着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这样才不会被轻易淘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及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要主动转变身份,由“主体”变“主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能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做好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树立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信息时代的各种技能。

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容易在学习上养成惰性,习惯被动地接受,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品质,主动反省、评价和监督自己的学习过程,使W习良性循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岩.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

[2]郭晓功,徐鲁宁.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差别对比[J].信息通信,2014(06).

[3]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第2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一)吉祥与长寿类。中国传统图案中,较多的是吉祥如意类。吉祥代表了美好的征兆,也象征着善良的事件,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祝福与希望。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通常会运用到一些花鸟、人物、走兽等形象化的、吉祥如意的图案造型,结合比喻、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展现出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图案有:“龙凤呈祥”,将龙、凤和祥云结合起来,是天下太平、美好的预兆;“喜上眉梢”,代表喜鹊枝头报喜,一对吉祥鸟的代表,寓意好事将近,喜形于色;“三阳开泰”,寓意去掉邪恶,好运吉祥。长寿多福类图案有“五福捧寿”、“三星高照”(福禄寿三星)、“鹤鹿同春”等。长寿类首饰设计图案中经常会采用寿桃、寿星等代表长寿的图案作为纹样来体现美好寓意,有时候也采用龟、鹤、松等来表现寓意,期望健康向上,长命福寿。

(二)家和与平和类。家和万事兴,家和也就寓意兴旺。一般代表夫妻和睦、家庭兴旺等寓意。在首饰设计中,一般会采用荷叶、鸳鸯、白头鸟等图案作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类图案的玉佩一般作为结婚礼物赠送,代表着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家和兴旺的图案有“百年好合”、“年年有余”、“白头富贵”等。这些都代表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年年生活富足。安宁和平一般是现代人对社会生活安定、和平的向往。一般会选取如意、宝瓶等图案设计在玉佩上,适用于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佩戴,以此寄托亲人、友人对他的平安祝福。代表这类寓意的图案有“竹报平安”、“富贵平安”(花瓶内插一枝牡丹花)等。

(三)事业与消灾类。代表着人们的事业发达类美好寓意的事物也比较多,一般是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的是选取桂圆、核桃、竹节、鲤鱼等事物作为代表图案,来象征人们对于仕途前景的美好向往。较为常见的寓意图案有“鲤鱼跃龙门”、“连中三元”、“状元及第”、“节节高升”等图案纹理等。消灾驱邪类的传统寓意是向往着人们的生活顺利、万事如意、和谐幸福、一切顺心。一般在首饰设计中选用佛、观音等图案作为寓意代表,以期望生活和谐、驱除灾难等。将传统的图案与现代的首饰设计元素相结合,可以创新设计理念,打造符合现代人们需要的吉祥愿望。

二、传统图案应用在首饰设计中的方法

(一)临摹与仿照。纵观现阶段的首饰设计,将古代纹样借鉴进入首饰设计中的做法有很多,将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首饰设计有机融合,进行二次结合设计,其中对纹样进行临摹与仿照是常见的二次结合设计方法。具体思路是,选择造型较为简洁的、具有丰富寓意的纹样,依据其本身含有的寓意,直接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当作首饰设计的主要造型元素,再充分赋予首饰结构性与功能性,使得其设计成一款独具匠心而又具有传统意义的首饰。

(二)简化设计。简化设计理念,就是选取复杂的优秀传统图案,进行造型提取和元素简洁化操作,实现传统提取,再根据平衡、对比与对称的现代化美学设计元素,实施结构再次组合和二次设计,有效设计出符合现阶段人们审美品位而又保留传统文化寓意的首饰作品。例如,将传统的凤凰双飞的图案简化设计,设计出“凤凰双飞”项链,简单的展翅设计与纹理设计,使得凤凰的造型栩栩如生,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快乐和谐。

(三)运用深层寓意。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第一,结合图案与图案载体造型。在现代的首饰设计中,往往大多只考虑图案设计本身,而没有结合图案的承载主体来进行分析。对此,可以将图案与图案的承载部分设计相融合,充分利用纹样与其载体本身,将这两者进行结合,设计理念综合考虑这两者,创新设计理念。例如,兰花戒指设计“自然”,将图案与造型这两者相结合,结合了兰花的纹样,也结合了兰花的自然形态特征,设计出造型新颖、形态生动的首饰作品。“门”吊坠设计中,将门的原有传统图案进行保留,这是外观的层面,其次,在造型设计方面,结合“门”的功能习惯,将平面的图案设计成立体化的“门”功能造型,有效打造出设计独特的主题吊坠。第二,结合历史背景的造型设计。一般的传统图案由于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也就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朝代的历史背景赋予了纹样特有的艺术风格与特色,是设计首饰的首选主题。现代首饰设计中,比较善于运用传统图案的艺术理念,将主题中的故事展现出来,表现出图案的象征含义、隐喻等。结合乡土特色、生态文化、古典气息等不同种类的特点,结合现代的生活理念,在设计首饰作品时做出内涵的诠释。例如,战国时期粗犷、狂野的首饰纹样,适用于男性首饰;唐朝的柔美风格纹样,适用于设计出东方和古典风格的女性首饰。

三、传统图案应用在首饰设计教学中的体现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沉淀,带给我们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在首饰设计教学中,选取首饰设计的主题,追溯其历史,还原历史高度,挖掘传统图案的含义,以此赋予首饰文化与历史内涵,从而使得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够传承与发展,回归到民族文化的历史画卷中。

(一)借鉴传统纹样。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优秀的历史文化却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关键。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借鉴传统纹样,要与时尚和民族特色这两者相结合,寻找现代设计元素中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契合点,将传统优秀元素应用到首饰设计中。传统纹样中有丰富的灵感来源,也给我们提供了简洁的造型、符号元素,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回纹样、万字纹样这些简洁的几何纹样直接或者间接地运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以此设计出具有时尚气息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首饰作品。例如,“回”字纹样中,它以点作为整个图形的中心,结合方形的不断向外环绕构成的图案,由此形成简洁而又韵味十足的图案。清代家具中的“回”字纹样设计,具有整齐划一的画面感效果,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装饰效果。“万”字纹样中,它比较类似于古代的符咒,象征着火与太阳,在梵语中也象征着“吉祥集合”。将其运用到现代首饰作品中,装饰性很强。

(二)借鉴吉祥图案。借鉴吉祥图案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首饰设计方法。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样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图案作品中,例如,上文提到的福禄寿、吉祥如意等,象征着人们生活福气、富贵、长寿,而又吉祥顺心。吉祥图案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它标志着我国上下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运用吉祥图案于首饰设计中,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志向,同时,也可以让我国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结合首饰的本土特色,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首饰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龙凤呈祥”首饰创新设计中,结合不同的应用场合与背景,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和主题寓意,借助龙凤恰当地衬托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三)借鉴传统建筑。借鉴古代建筑图案进行首饰设计,包括了建筑的颜色、造型等各方面。现阶段,建筑的造型变化很大,与古代传统建筑相比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而古代建筑的独特颜色、造型等,独具特色。红色的墙体,碧绿的瓦片,建筑体本身雕龙画凤,独具匠心,而现代建筑中缺乏这些美的元素。借鉴传统建筑,在首饰设计中将亭台楼阁、屋檐屋顶等传统元素应用于首饰设计中,以此使得首饰更加灵动,也扩宽了现代首饰设计的来源。

四、结语

第3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Google眼镜;传统教育;穿戴式设备;考试公平性;信息安全;

1.引言

高校传统教育中,穿戴式智能化产品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给师生带来很大的便利,利用电子信息传递的方式代替面对面交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节约师生交流时间和精力,促使大学的传统教育展现出更深的智慧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穿戴式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产品附带的功能所诱惑,出现教师教学被打断、学生课堂效率低,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的现象,师生之间只有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播,而无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或者说,学生因为这些因素的干扰无法“接收”完整的信息。Google眼镜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信息化产品,对大学的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福音,但,仍然不可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受其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甚至利用其考试作弊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Google公司新的Google Glass进行分析,提出Google眼镜盛行对中国传统大学教育产生的利弊,以及应对弊端对策及方案,以寻求Google眼镜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创新性的试图通过智能化穿戴式设备的普及以及其对大学传统教育的利弊分析,得到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既利又弊,使用需要一定约束条件的结论,提出针对利弊问题而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应试监督及信息安全性教育及密保工作的对策,进而给传统高校教育根据课程情况改革教育模式,正确使用穿戴式智能化产品的建议。

2.穿戴式设备概念

“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如下图)。本文针对教育的课题,选定谷歌眼镜为例进行分析。

Google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是由Google公司于2012年4月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Project Glass利用的是光学反射投影原理(HUD),即微型投影仪先是将光投到一块反射屏上,而后通过一块凸透镜折射到人体眼球,实现所谓的“一级放大”,在人眼前形成一个足够大的虚拟屏幕,可以显示简单的文本信息和各种数据。Project Glass实际上就是微型投影仪+摄像头+传感器+存储传输+操控设备的结合体。右眼的小镜片上包括一个微型投影仪和一个摄像头,投影仪用以显示数据,摄像头用来拍摄视频与图像,存储传输模块用于存储与输出数据,而操控设备可通过语音、触控和自动三种模式控制。显示效果如同 2.4 米外的 25 英寸高清屏幕。是一款增强现实型穿戴式智能眼镜。兼容性上,Google Glass 可同任一支持蓝牙功能的智能手机同步,被称为“鼻梁上的摄录放一体机”。

3.给传统教育带来的益处

对于大学的传统教育,Google眼镜的推行能带来以下好处:

一、智能性

就智能性对师生的益处而言,Google眼镜高于所有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类产品。首先,Google 眼镜解放了双手。如上图过程①中,佩戴者只需通过语音命令打开操作界面,便能查询到所需知识,替代普通阅读过程中用手翻书的过程。再者,Google眼镜非常有利于学生团队的知识研究与实践。以医学类为例,针对一个项目,传统教育要求参与者必须在一个实验室内工作,若其中一人外出,则可能出现其信息缺失导致团体科研失败的现象。这也是为了方便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而Google眼镜则能解决这一问题,佩戴者通过智能开启视频功能,不需要其他视频设备,就能向其他成员展示自己的情况,解决了空间的限制问题。对于信息管理工作,能做到及时、保真的信息传递,将参与者由一个空间释放出来,利于更有效的信息的搜寻、管理及利用。

二、直播性

大学的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初高中教师对课本的完全解读,所以对类似于黑板与粉笔的教学用具的需求减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师语言的讲解及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Google已经开始正式在其MyGlass商店中提供Livestream视频分享应用。安装该应用的Google眼镜佩戴者只需说,“OK,Google Glass开始直播吧。”即可把所见所闻免费分享给其他指定信息佩戴者。如上图过程②,教师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授课。Google眼镜此项特性能将教学屏幕“移动到眼前”,解决了中国大学教室因为学生多教室大而造成的部分学生无法看见教学屏幕上内容的现象,并且,“解放”了教师的位置,使老师不必固定在讲台上,方便老师走下讲台,更好的与学生交流。

三、便捷性

Google眼镜配备了音控输入设备,佩戴者可以方便的通过麦克风来启动google眼镜,通过不同的口令来启动不同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手指来触发相应的功能。佩戴者可以通过口令来启动视频或者照相,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使用侧面的触摸垫来选择菜单,非常便捷。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因为速记能力差,选择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拍下教学屏幕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以照片的方式达到“速记”的目的。但是很多老师对这个现象“苦不堪言”,一是学生们虽然是在拍屏幕,但是容易给老师造成“学生们在拍我”的感觉;二是照相机的声音可能会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而Google眼镜的便捷性,只需要学生们一个轻声的口令或者对触摸板的操控,便可以达到“速记”的目的,老师们也不会被学生们的手机影响课堂了。并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上传到Google Cloud的文件,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受单一课本内容限制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引入更多知识,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及丰富性,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4.给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Google眼镜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来说不是完全有利的。其可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以下问题不可忽视。

一、不便教师控制学生注意力

由于每个眼镜投射出的影像只有佩戴者本人能看到,也就是说,老师无法直观获知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情况。即使学生在下面看视频,只要装作在认真听讲的样子,老师也是很难察觉出来的,如上图②。这时Google眼镜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反而“诱惑”着学生逃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就像是目前存在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手机的发明及更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却成为了吸引部分学生逃避课堂内容的有力工具。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便无法做到与老师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考试公平性问题

在大学的传统教育中,对课程内容的考察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闭卷笔试。在一些开卷考试中,Google眼镜的存在可能会成为学生作弊的有利条件。所谓开卷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知识的理解,此过程中可翻阅书本,但仍然是要求一个学生个人在面对自己的试卷,不允许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Google眼镜的智能功能与直播功能则为学生在此类考试中作弊中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如上图③,没有认真学习过的同学只需要进入学霸们的视频组观看学霸答题的过程就好了,然后再copy一下,这样一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对课程内容的考核形式跟不上教学条件的发展,考核的结果便没有意义了。再引申到大学生的各种资格证考试,若使用Google眼镜,即使没有经过认真的学习,再考试的时候,只要找一下“外援”就好了,这样会混淆大学生的真实能力,毕业后会给就业市场带来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出现识人不清的现象。

三、信息安全性问题

大学的高等教育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来说,更侧重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科研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些科研类项目中,如上图过程④中,学生佩戴Google眼镜可能会在接听电话,查询资料等时不经意之间就泄露了项目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信息,造成信息安全性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一旦信息泄露被他人获知,就可能出现类似的科研项目,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地区的科研事业带来了可能出现的损失。

5.应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对策

Google眼镜如若利用得当,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所以Google眼镜是适应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针对其给高校传统教育带来的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考试公平性及信息安全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改革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老师固定在了讲台上,无论是黑板板书还是利用多媒体演讲的方式,导致教师与后排学生的交流少,教师无法直观获知后排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若教师能摆脱这一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与所有的学生做交流,则能有效控制学生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或者,改变教室桌椅布局,使得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或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课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成果(课题报告要求附注小组成员每个人的贡献度),这种情况下,纵使学生佩戴智能眼镜,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能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二、加强考试监督工作

可以说,Google眼镜的大部分功能是需要借助网络才能实现的,若使用屏蔽信号设备断开或者干扰学生所在区域的互联网,学生通过Google眼镜作弊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这是监督方式其一。其二,对一些资格证书类考试,不但要使用屏蔽器类设备屏蔽信号,应严禁考生佩戴Google眼镜进入考场,加强对考生所携带的考试工具的检查力度,最大力度上防止Google眼镜进入考场,造成不公平性问题。

三、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

针对信息安全性问题,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也要对Google眼镜的直播接入功能设定密保限制。所谓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则要在学生使用眼镜初期即大力宣传,培养学生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同时,对直播功能进行密保限制或独立空间限制,只有得到空间资格允许或密码认证的佩戴者才能接入直播者的网络观看直播内容,否则无法接入。

6.结论

本文通过对以Google眼镜为例的穿戴式设备的产品性能及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穿戴式设备影响大学传统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其对传统教育有益的一面及有害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过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不公平性问题与信息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加强考试监督工作并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及密保工作等相关建议。本文关于穿戴式设备对传统教育影响的结论,对如何在传统教育中引入并利用智能穿戴式设备,以提升教学质量,便捷师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凯鹏,张德珍,崔皓,Google眼镜产品及其专利布局分析,2014-01-16

第4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二、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三、结语

第5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自然界长期交往活动中所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各种事物的总和。其中传统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对现当代产品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我国当代产品设计却仅仅有意识地在浅层适当添加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并非有意让当代产品设计回归到中国的传统美学的本质审美思想。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能由浅到深、由外到内回归到质朴的传统美学上,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不断进行尝试的重要课题。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思想瑰宝,是我们应该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

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儒家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它的美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当代设计工作者加以批判研究和传承创新的。在此需要提及的就是孔子对于“美”与“善”的观点。《论语》中使用“美”这一概念可以作为美学问题来探讨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美”与“善”几乎同义,这时的美严格地说只能属于道德思想的范畴,但它与美学范畴的“美”也有一定的联系,因为“美”与“善”是密切相关的;第二,“美”与“善”是有区别的,这时的“美”显然是那些具有肉眼可识的外在特征的事物。此处“善”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道德范畴或者实用功利范畴,因此“美”这个概念严格地说,是被用来从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或从事物的具体形象上来反映和评价事物的品质的。[1]201 联系与评价当代的产品设计,应该也可以利用这一美学观点,即从产品的“内容形式”与“实用功能”两个层面去评价当代产品设计。而现代设计的“实用功能”其实就是美学中的“功能美”的主要审美对象。

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根源则是“天人合一”,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的理想状态,季羡林先生将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在当代产品设计中,大多数作品都渐渐顺应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尤其先秦诸子在“自然美”上的观点更是强调了天与人关系的和谐。显而易见,当代产品设计在传承这一理念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反思在已有产品设计中,是否有许多是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本初理念,从而破坏了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设计。“环保设计”这一观念应随着科技发展而深入设计者的观念中。与道家观点暗相契合的是韩非子的“美”与“饰”的观念,他认为“美”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是天然生成的东西。“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1]102 此观点承认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当代产品设计中更应该关注到“天然美”,而并不是一味在科技高速发展的都市文化大背景下,将其设计脱离生态美,甚至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质朴”的设计往往才是最打动人的。

徐恒醇在他的《设计美学》中把设计领域中不同形式的美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艺术美、生态美。中国当代产品设计体现了各式各样的“美”,其中形式美的体现最为突出。所谓形式美就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2] 这当然与我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文提及孔子的“美”与“善”的思想,其中“善”的含义与现代设计所提及的“功能”“实用”“目的”等概念是极为近似的,也就是美的其中一种形态“功能美”。所以当代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技术美是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一种美的形态。中国当代产品设计的一种主流审美形式还是“形式美”。形式美的特征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多样统一,它体现了形式结构的秩序化,也就是和谐的理念。许多产品在色彩搭配、外在造型、内部结构上都体现了形式美。例如,在中国的家居用品以及食品市场,家具的外在造型很新颖时尚,食品包装精美,形式美是这几种形态美中最为基础的。但这些范例中也包含着另外一些问题:中国的产品设计的美学追求还停留在产品的构成部分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更加深入到贴近人类生活与设计根本价值的深层部分。因为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设计远不只是美学问题,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美”的范畴是具有生命力的,当代设计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多方面展示“美”,丰富“美”的定义。

传统美学的“美”与“善”在当代设计美学中诠释的新概念即为“形式美”与“功能美”。生态美学下的绿色环保理念的发展,在许多产品设计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正迎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许多产品设计从选材、加工到包装的整个过程都是追求环保的。以当下较为热门的日本生活用品品牌“无印良品”为例。“无印良品”的设计,从外观上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素”的,装饰的程度极少,大多数产品都是从简设计,材质本身是环保材料。尽管没有华丽的外观,广大消费者给予“无印良品”的评价却依旧是“优质的”。从“功能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角度出发,“无印良品”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儒家美学思想体系中“美”这一概念的。日本美学的禅学观是“无印良品”设计的美学理论基础,恰巧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易传》有云:“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表明了“道”与“器”两者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的关系。[3]73 以中国的陶瓷器皿为例,陶瓷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早期的工艺美术品以一种实用器皿居多,它们大多没有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因此在当代市场仍旧受到许多收藏家的追捧,价值连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工艺在当代设计领域也得到创新与优化,但依旧继承传统,重视在纹饰、材质、工艺上的研究。传统美学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追求恬淡的自然风格。市场上的“仿明式家具”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对中国而言,明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古典园林、明式家具均为中国古典设计的代表而名震中外,明代的实学思想影响了当时设计的发展。明式家具对于当代家具设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造型、结构到装饰工艺,都体现出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自然、空灵、超逸、含蓄、内向的意蕴,散发出浓郁的文人趣味和书卷气息。[3]99 与市面上许多享誉国际的家具品牌相比,二者都有着追求简单的设计理念;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的家具常常使用轻巧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材质,外观以及色彩搭配的设计往往追求新鲜时尚,而仿明式家具则使用木材这样的自然材质,讲究工艺,往往是实用价值较强但审美上缺少实际创新。

而在设计样式的“复古风潮”这一问题上,市面许多产品添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态。《周易·系辞上》中写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图像比文字能够更直观地传递某种特定的信息。传统的艺术被融入当代产品设计中,典型的表现就是许多产品的外形包装都会添加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图形,其中有许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文化寓意的象征图形,例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忠孝节义、祥云等等,还有许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和印章艺术。古色古香的传统材料融入现代设计加工,最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产品,如藤条编织的摇椅,草帽作为服饰搭配,传统的木制品很好地被加工运用到高档家私里面。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厌烦塑料、化学纤维、铁制品,而转向自然的材料,如竹器、原木家具、棉布服装和棉麻制品以及陶瓷制品等等。这与生态美学的宗旨相吻合,生态美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生态美学本身就是包括审美主体在内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由此可见只有立足于“自然”的初衷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定向的具有生态美学的作品。

尽管我们能够列举许多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优秀范例,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内设计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国内设计存在“传统视觉文脉”与设计相叠加的美学庸俗化倾向。即现代设计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化的元素符号叠加到产品身上,并非把当代设计思想回归到中国本土设计美学的范畴中。在产品的包装上添加与主题相关的传统艺术符号图形是表层的、缺少深度的做法,这样只是单纯加强了形式上最外表的辨识度。传统美学思想中,强调“美”这个概念并不是片面地只从事物的外在形式去考察的,“美”这个概念具有进步的意义,可是现代设计工作者只着眼于“形式美”,对于“技术美”“功能美”以及“生态美”则鲜有提及。现代设计的有益倾向应是注意服从、适应和利用物体本身的功能结构来进行形式上的审美处理,重视物质材料本身、结构美,尽量避免作出不必要的雕饰、造作。[4]

其次,设计制造行业因缺乏对本土设计美学思想的深层研究挖掘,而不断抄袭国外优秀设计理念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前卫的设计理念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中国却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度。当代的产品设计的拿来主义并不一定能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因此把设计理念的重心放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上,不仅能引起国内消费者的共鸣,也更符合民族气质,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传统美学来源于传统文化土壤,中国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绝非只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画、符号,更多的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设计的本土化必须从最根源的思想着手。

另外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最终的价值尺度也是人。传统设计美学一个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由于现代化速度过快,最初国内许多工业产品外观和装潢的粗糙、低劣,产品功能上的合理性和安全问题,尤其是关于儿童用品和玩具的安全性一度成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研究人类的真正的需要,使设计从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短视中摆脱出来,从而恢复人的全面性和现实性,避免机械主义和功能主义对人体的肢解,力图全面反映人的本性和需要。这需要我们立足人文视角,要更加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在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由于技术不断更新,设计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这时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新”似乎就一定意味着进步,而“旧”或传统似乎一定意味着保守。[5] 实际上,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设计智慧,这不是几百年的工业文明能够轻易否定的。因此,如何汲取传统的智慧,实现技术、工业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未来设计中的重大主题。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产品设计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机遇同时又面临了许多挑战,这也是全世界设计领域所处的状况。工业化与工业设计的发展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工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传统价值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优秀人文传统及独特的美学思想,这种传统的美学精神不仅高度重视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并且提及“美”与“善”的观点与当代设计的审美范畴是一脉相承的。日本设计提出的感性工学技术正是迎合了这种类似的人文设计理念,中国当代的产品设计应该受到启发回归到传统美学上,从而调整今后产品设计的方向,创新科学技术,设计出更加人性化,集“形式”“功能”“技术”“艺术”与“生态”美为一体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施昌东. 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徐恒醇. 设计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6.

[3] 温庆武,周秀梅. 艺术采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考察[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泽厚. 略论艺术种类[M]// 美学论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94-395.

[5] 朱红文. 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14.

第6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统图案;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设计院校的办学方向定位于本科培养全面型人才,硕士培养专门型人才,使得本科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面更广泛,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全面地胜任工作。这是为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方面:

1.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而基础课的教学形式没有根据课时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

2.学生为了尽快实践也比较排斥基础课的学习,主动要求直接进入设计创作的阶段;

3.生源是学校办学的一大基础,因此学校为了广求生源也倾向于尽量迎合学生的需要而非引导性地安排课程。

这些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影响着设计教学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单一化。专业设计和基础课程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学的充分落实。现就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传统图案教学来谈谈看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神话已逐渐被世人所喜爱,在各个设计专业都开始注重介入传统文化的运用。其中对于传统装饰图案的教学,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每一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常常有学生说:“老师,我们不用了解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这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您应该主要告诉我们组织四方连续时怎样穿插好看,以后我们在包装设计中可以用做底纹。”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成为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为了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就要在教学形式上有所改变:

1、首先激发学生对传统图案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例如:可以利用暑假或安排采风课程,让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主题性实地学术考察。这样学习起来生动、真切而直接,更能了解传统图案在民间生活上的运用及其美学思想。开学后,在结合考察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作出考察报告。学生通过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掌握后,整理考察内容再做虚拟项目设计。这样通过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传统图案的教学目的定位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图案放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运,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解训练所不能代替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的理解。诚然,临摹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学生的心态和课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课时的大幅度压缩,使在有限的两三周时间里用临摹方法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妨放在工笔线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并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对传统图案想象再创造,鼓励学生结合自

第7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通信原理;数字通信;码元干扰;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何金灿(1979-),男,江苏靖江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示范性高职院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6-2012-HXKC-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8-02

近距离通信系统(譬如USB通信、RS232串口通信、LAN通信等)都采用数字基带方式传输,其传输的电缆间存在电容效应,会影响信道传输的频率特性,加之信道的噪声影响等,造成接收时误码的出现。本文重点分析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误码产生的原因,给出了系统在无加性噪声影响下无码间干扰的时域条件,并将之作为必要条件,推广到系统分析领域。

一、数字基带传输特性分析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主要由脉冲形成器(定时脉冲)、发送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同步提取电路和抽样判决电路等组成,最终形成期望的二进制码元序列。[1]下面重点分析接收滤波器输出信号的物理意义和抽样判决器的原理。

1.信号的数学表示及物理意义

为了便于分析,采用“黑盒”思想,将发送滤波器、信道和接收滤波器看作一个传输系统,其总的传输特性为H(ω),输入信号为,输出的响应为。

此时,有。

其中,表示每一个码元ak经过系统后对应的输出信号,称为基本波形。的波形则为所有码元对应的基本波形的合成。

2.抽样判决电路

接收信号需要经过抽样、判决两个过程才能再生出码元信号。根据传输码元的定时脉冲发生时刻jTb,同步对接收波形抽样,得到一个抽样值,并将之与判决门限v0比较,如果,则判为码元1;否则,判为码元0。

考虑传输系统存在延时t0,则在jTb+t0时刻对进行同步抽样,得到的抽样值为,其由三个部分组成:为抽样主值,它由当前码元对应的基本波形决定;为信道的加性噪声对抽样主值的干扰;表示其他码元对应的基本波形在当前时刻抽样叠加值,它的存在是由系统传输特性的“拖尾”现象产生的,对抽样主值形成干扰,称之为码元干扰(或码间串扰)。

叠加值的存在导致了码元对应基本波形的畸变,影响了抽样主值的大小,在判决时产生误码。以传输三个码元“110”为例分析,脉冲形成器生成三个强度为+1、+1、-1冲激信号。经过系统传输后,如图1所示,、和在码元a3的抽样时刻,抽样值分别为A3、B3和C3。点A3和B3的存在,对码元a3的主值C3形成叠加,导致实际抽样值A3+B3+C3>0,判决为“1”码,形成误判。

二、系统无码元干扰传输的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码元干扰和信道噪声是误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暂不考虑随机噪声的影响,要求在设计传输系统时,首先避免码间干扰的存在。

1.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时域条件

由于的存在,产生了码间干扰。在设计时,只要其等于0,就能实现无码间干扰。由于ak是随机变化的,不能通过各项叠加实现,唯一的途径就是从系统分析入手,让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满足:

(1)

其中,C表示常数,k=j表示对码元aj基本波形进行抽样,而k≠j表示邻近码元对应的基本波形在当前抽样时刻的干扰。在部分教材[1,2]中,将条件写成j=k或j≠k。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此时变量为k,而j表示当前某一抽样码元。

单位冲激响应满足式1的系统有很多,具有抽样函数性质的系统是最具典型代表的。如=Sa(Πt/Tb),在传输码元序列的时候,各码元的基本波形只在其当前抽样时刻有值,在其他抽样时刻归零,则整个过程就没有码元干扰。这就是Nyquist第一准则的表述。此时,是遵循1/t因子衰减的。系统的“拖尾”很长,衰减很慢,如果此时发生一定的延时,则会对很多码元的抽样值干扰,所以系统还要尾部衰减快。

2.系统频域分析

根据“信号与系统”的分析可知,系统的时域特性是抽样函数的形式,那么一定能得到其频域特性具有理想低通特性。[3]

很多文献[1,2,4]认为,无码元干扰时,系统的频域特性为:

(2)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出的系统传输特性为:

(3)

式中,B表示理想低通特性系统的截止频率,单位为Hz。通过ω=2Πf的变换,可得:

(3)

根据傅里叶变换,可计算出此时系统的时域特性为=2BSa(2ΠBt),其时域波形如图2。

通过分析可知道,其归零点为k/2B,其中k为不等于的整数。假定利用该系统来传输码元间隔为Tb的基带信号,则根据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要求h(kTb)=0(其中,k为非0整数)。

此时,必须存在Tb=k/2B,也即此时系统的带宽应该满足B=k/2Tb。可以推得此时系统最小带宽为Bmin=BN=1/2Tb。所有这些分析完成后,可以得出在部分教材中所定义的式2。

上述讨论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系统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中没有考虑“拖尾”特性;其二,上述无过渡频带特性的系统物理上不可实现。基于以上两点,在实际系统的设计分析时,应采用其等效特性来描述,且其可物理实现。典型的为具有滚降特性的系统。

3.奈氏区间及其等效特性

(1)奈氏区间的定义及其推广。上述分析可知,带宽为B的系统,无码间干扰传输码元速率为RB的基带信号时,系统的最小带宽BN=1/2Tb,即为奈奎斯特带宽。在实际系统分析时,将频域 [-1/2Tb,1/2Tb]定义为奈氏区间,角频率域的表示为[-Π/Tb,Π/Tb]。为了便于分析,可以将奈氏区间及其整数倍的形式都定义为推广形式的奈氏区间。

(2)无码间干扰传输等效特性。系统的频域传输特性为H(ω),首先确立其奈氏区间[-Π/Tb,Π/Tb],将ω按照2Π/Tb等间隔划分,将每个区间的特性曲线平移到奈氏区间,叠加后的总传输特性具有矩形频率特性,则认定该系统能无码间干扰的传输码元间隔为Tb的基带信号。

(3)滚降系统的典型分析。具有滚降特性的系统很多,常见的有直线滚降、三角形滚降、升余弦滚降等。所谓滚降,就是将理想低通特性系统由通带直接到阻带的特性,转换为通带到阻带之间存在一个具有“互补对称特性”的过渡频带,则其一定能满足无码间干扰的等效特性,在物理上是可实现的,而且能够解决“拖尾”过长问题。

三、典型例题分析

下面举一综合例题来对知识进行验证。假设为了传送码元速率RB=1000Baud的数字基带信号,分析下图3中a、b、c三个系统,哪一种传输特性最好,并说明其理由。

第一步,要实现无码间干扰传送码元速率RB =1000Baud的数字基带信号,则系统的最小奈奎斯特带宽为500HZ。从图中可以看出,a、c都是具有滚降系数为1的系统,带宽分别为2000Hz、1000Hz;b为带宽1000Hz、具有理想低通特性的系统。通过分析,上述三个系统均能实现无码间干扰的传输。第二步,判断各系统传输时的频带利用率。系统a的频带利用率最低,为0.5Baud/Hz;系统b和c频带利用率相等,都为1Baud/Hz。下面主要比较系统b和c。第三步,分析系统的“拖尾”特性。b为理想低通特性系统,c为具有滚降特性系统,根据前述分析可知,c系统的“拖尾”比b系统要短,衰减快。结论:系统传输特性从优到劣为c、b、a。

通过例题分析,可以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四、总结

全文围绕数字基带系统无码元干扰传输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系统误码产生的原因,给出了系统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时域和频域条件等。本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安排由易入难;弱化了理论推导过程,注重结论分析与物理意义描述;通过对教材中问题描述的不准确性,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两个概念,即抽样主值和奈氏区间。

笔者认为,对某一教学过程的研究,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虽然不可比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但非常具有现实的意义。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集中精力研究如何合理地协调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会生.现代通信系统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樊昌星.通信原理[M].第5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第8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中受西方设计元素的影响很正常,但是艺术设计要有自己的东西,就和文化一样,继承和吸收才是体现一个时代特征的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本文就将围绕在如何培养学生计创新的时代前提下,浅论怎样将中国传统美学与设计创新相结合。

1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中挖掘传统美

学与设计创新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从学科知识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社会?国家创新能力的获得是快速的知识共享与持续的新的组合应用的结果。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是“创新.与“新组合”的结合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一点的研究上可以以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结合。联想集团在02 60年IDEA中获两项金牌?在随后的社论中?评论家分析到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不一定是世界名牌设计?而是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设计。在设计心理上的迎合就成为了我们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点上分析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结合也有他的时代要求。其实?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对传统的继承是必然的?而我们该如何继承呢?新的观念与思维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造型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把握住“神”与“意”,最终会寻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形”象的。

2用文化去欣赏艺术

在整个艺术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着一个原理去分析不同国家地域的艺术美。这就是用这个国家地域的文化思想去理解分析其多种多样的艺术类型。马克思认识的美:(l)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2)从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3) 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给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3引发中国情韵的思考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设计的理解重点也有所不同,日本的设计对色彩、造型极为敏感,在设计观念上,有明显见出东方文化的意味。设计风格含蓄大方。欧洲诸国如芬兰、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设计风格则君然不同。其设计在观念上追求功能主义、理想主义、在新式上讲究简洁、明快,喜欢用几何图形等。

在产品造型中受西方的影响很正常,但是要有自己的东西,就和文化一样,继承和吸收才是体现一个时代特征的具有民族性的东西,现在中国的设计师只有向国外吸收,而没有自己作为东方文化特征的沉淀,但是只是元素的拼凑结果却是可笑的,所以从以前的经典形象中提炼一点造型特征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怎么消化,怎么和现在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中国是个欣赏抽象美的国家,但却不是机械感的那种抽象,现在有一些中国味的设计,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那只是一些元素的运用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有些日本的设计还是比较能够体现他们的文化,特别是一些器皿的形态和材质,但是他们的指导设计的哲学却是中国的老庄思想。欧洲自有他们的一套哲学体系,设计其实是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的,哲学思想影响价值观而价值观影响人的审美观,所以我觉得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审美观之所以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不同的哲学。”

4东方情韵创造现代设计

设计界的人士目前非常关注我国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设计,从会徽到吉祥物,都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设计师韩美林先生被称为福娃爸爸。韩美林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动物和人物为主,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工笔、印象等诸手法的东方、西方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被赋予的希望太大了,众口调一不容易,但怎样能让更多人满意,怎样通过具体的吉祥物向全世界人民展现抽象的“中华文化”?韩美林介绍说,此次吉祥物设计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数量上,如向公众透露的那样,此次北京奥运会选取五个吉样物,突破了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量。在佛教文化中,“五”代表圆满,而“五”也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更与奥运标志“五环’遥相呼应。韩美林先生还介绍,此次奥运吉祥物也突出了母爱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吉祥物的制作过程中也揉进了仰韶文化、大演口文化等多种古文化遗产。比如运用了彩陶制作的点、线、面组成画面。在创作时也打破了迪士尼平构的线条而采取了中国版画的线尽量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都收进来。在吉祥物的色彩运用上采取了五环标志的五个颜色来凸显与奥运的紧密连接。

第9篇:传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设计素描 传统素描 教学新思路

传统的素描教学方式是以美术教材为基础,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导致艺术教学和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只会参照景物进行写实素描,描绘出作品没有任何创意,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止步不前。针对此类情侣,必须创新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新策略。

一、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的区别分析

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引入设计思想和创新理念,是一种使用现代化设计需要的素描方式,两者兼具艺术性,但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各自的领域中有自己的优势,以下将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分析。

1.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传统的素描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的艺术性,更注重素描方式和描绘手段的教学,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设计素描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教学目标,格外注重空间规律教学,三维结构、立体思维等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形态塑造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2.素描对象的差异

传统的素描教学以静物为主,教学内容多为写生教学,在写实教学中,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东西大致的勾勒出来,主要是积累学生的见识见闻,进而提升学生的素描水平。设计素描的对象多为具有特点的造型或人物,除了外形,包括对对象的结构、功能和背景等方便,强调主动设计,提升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3.素描本质功能的差异

传统的素描主要是表现物体外貌,关注物体的实质变化。设计素描则以表现实体实际功能为主,关注物体的使用性,要求在设计中理清基本结构,探究构成的原理,保证素描教学不局限于表面,更强调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保证学生能将自身素描知识和现有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整合成一个新的设计,设计的作品必须具备自身特点,体现出创新设计。

4.观察点的差异

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都强调整体观察,但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设计素描强调的是立体观察效果,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视点观察一个位置,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多个视角,必要时可运用准确的测量器进行检测,掌握物体的整体构型特点。其次素描对构图要求较少,更注重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对虚实和疏密没有严格的要求。传统素描对作品的颜色、明暗、亮度要求较高,对线条的表现张力等有明确的要求。

二、设计素描的教学新思路

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的新型素描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设计教学的教学体制适应当前教育模式,笔者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扩展教学思路,以下将对教学新思路进行探究。

1.注重调整教学模块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进行模块教学是当前教学的重点,模块教学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的教学体制,不同的模块知识体现不同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模块,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见解,增强了学生的主动表达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让学生明确造型的重要性,在一副素描作品中,能否让观察者第一眼看出作品要表达内容是创作的重点,造型立意是作品的首要环节,确定造型的结构后,根据创造物体的各个要求,在立意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根据教学模块中的指导思想构造作品。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分阶段教学,在模块教学中要对各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进行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创新设计过程中,要将自己的创意和本模块体现的教学特色结合在一起,根据素描造型规律和设计的要求创造物体单色形象。

2.注重培养艺术个性化

设计素描作品最能体现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当前教学的重点。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能力,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引导学生发现身上的闪光点,除了整体观察物体之外,设计素描要注重多个角度进行立体观察,学生在探究中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找出抽象的规律,此类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对艺术的表达性,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三、结束语

设计素描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改变,设计素描更追求的是作品的标新立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针对传统素描存在的弊端,要求教育工作者将培养学生“眼”“脑”“心”“手”等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老师在素描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探索设计素描教学的新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不仅达到形式上的创新,同时更新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荪,钱昀“.重塑基础”――设计素描教学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