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定性研究由于耗时大,一般不可能大规模开展。同时定性研究更依赖于设计师的主观分析,其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也十分依赖于设计师的自身素质。但设计师从用户行为的角度去作定性分析,对于启发设计思维,洞悉用户潜在需求,寻找设计机会点非常有帮助。如果定性调研是直接服务于产品设计,那么产品设计者本身参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将定性研究转化为设计力量的方式。设计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更有可能设计出能满足用户需求、超出用户期望、让用户感动的产品。
常用定性研究方法及开展方式
在产品设计的开发期、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各个阶段,定性研究有不同的重点和方法,比如开发期主要运用定性研究去洞察目标用户需求,满足需求的路径等,成长期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去收集用户反馈,进行数据发掘,增加产品新特性,保持用户群的增长。本文主要介绍从产品设计师的角度在产品的开发初期为了获取设计机会点进行创新概念设计常用的两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直接观察用户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操作行为等,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认知、行为规律的方法。在心理学中,观察是一种获得感性认识积极主动的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一般按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方式和时机;观察内容为被观察对象言行、表情、动作等。观察法直观、生动、更接近真实,不受被观察者的意愿、防备心理和回答能力影响的优点,而且它简便易行、灵活性强、可随时随地进行;缺点是被动地等待,通常只有行为和自然的物理过程被观察到,对于被观察者的动机、态度、想法和情感要做分析和推理,这对设计师的主观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在产品开发前期研究与设计中,无论是为了获得产品属性的相关数据,还是为了获得用户使用产品的实际情况、了解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拜访用户并观察用户怎样进行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之一。
2.访谈法
访谈法是设计人员通过和受访人的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对于产品调查来说,访谈是用于发现用户实际产品使用情况和实际评价产品态度的一种方法。通常是以采访者同用户一对一交谈的形式展开,按方式分为入户访谈、定点预约访谈、电话访谈。其中,面对面访谈一般设置一个主访人员,一个记录人员。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前者是按定向的标准程序进行,通常采用问卷或调查表;后者指没有定向的自由交谈。在一个完整的访谈过程中,这两种形式通常交叉进行。
无论哪种访谈形式,一般在进行访谈前都应明确想得到的信息,设计访问逻辑、框架,并且列出所有要访谈的问题清单,即访谈脚本,然后制定相关顺序,并且决定怎样记录用户的回答信息,准备相关的记录设备。访谈一定数量的用户之后,访谈脚本根据访问情况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以便得到更加详实的用户观点。
定性研究驱动概念创新的应用
企业在产品开发初级阶段,首先要明确谁是目标用户,产品将满足他们哪方面的需求,最终构思用户的需求如何被满足,规划具体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投入大量的定性研究工作对于开发突破性新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寻找问题、挖掘需求、形成概念的过程是整个产品开发的重要阶段。笔者在TCL研究院参与了针对孕妇这一群体的医疗产品开发项目,在项目开展初期,主要运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用户需求、挖掘设计概念。首先通过对医生及医疗产品卖场的走访,小组讨论制定了表1的访谈提纲,在访问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用户真实的使用状态、使用过程,通过访谈探索这一群体对医疗产品的态度、期望流露及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
在对2个孕妇访谈结束后,我们对访谈提纲进行了优化,接着对10个孕妇进行再访谈,随后各小组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分析整个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总结机会点,讨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的合作将从具体转为抽象,通过抽象思维确定设计主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运用头脑风暴去发展尽可能多的、具体的产品概念。在与多个孕妇访谈及观察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后,我们发现这一群体对于“辐射”一词非常敏感,她们担心现在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带来过多的辐射,过量电磁辐射会给胎儿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比如畸形、自然流产等后果。甚至有一位孕妇因为担心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卧室里只保留了电灯泡这个“唯一”的电器。面对这个问题,孕妇这一群体基本都有防范措施,被访的12位孕妇都备有防辐射服或防辐射背心,这存在一个矛盾:有防辐射服,同时又惧怕辐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它有没有起到防辐射的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呢?要是辐射量很大,它能抗得住不”?“洗过几次防辐射服,不知道它还能起到作用不”。
“我觉得最安全的就是别去有辐射的地方”。———(摘自访谈记录)通过这些访谈记录及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孕妇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得出一种合理的解释:辐射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又无处不在;防辐射服的防辐射效果也是无形的,它没有给用户(孕妇)一个清晰的反馈效果,所以导致了用户(孕妇)对于防辐射服的质疑与担心。
可以明确孕妇这个群体对于清晰“防辐射”的期望,得出一个机会点:用户(孕妇)需要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把辐射视觉化,同时能以某种显性的方式提醒孕妇离开辐射过量的环境,当然这个产品不能替代防辐射服,它更多的是帮助准妈妈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减少心理负担,给自己和宝宝营造安全、绿色的生长环境。这次定性研究驱动了一个新的产品概念设计———《保贝》,如图5、6,它是一个环状佩戴装置,由可降解的硅胶材料制作,柔软舒适。辐射探测端主要由面盖A、B,体温温差模块,辐射探测芯片,微型马达,储电纽扣电池五个部分组成。利用辐射探测芯片探测周围环境的辐射量,当辐射威胁到用户的身体健康时(如50CM的距离内有超过16mg的辐射存在),警示LED灯亮起,辐射探测端由绿色变成粉色,同时微型马达振动,从视觉和触觉两个维度去提醒用户离开辐射过量的环境。
如图3,利用情境故事版生动描绘了用户的行为,《保贝》的使用场景。这可以帮助整个开发团队更深入地沉浸到目标用户的世界中去,从中发掘用户的需要,更好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
自始至终,特别是产品开发初期识别产品机遇的模糊阶段,设计开发工作人员坚持运用定性研究的各种方法保持与用户的紧密联系,这是一个反复推敲、不断吸取用户和其他相关人员意见的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定性研究为产品的概念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素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也是一种容易被人理解的传达,利于开发团队的共识与合作。《保贝》得到2010光宝创新奖的认可也验证了定性研究对于探索用户潜在需求、开放思维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科技创新 内涵 发展
在我国,“创新”一词古已有之,“创新”亦作“剏新”。《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元典章·兵部三·铺马》:“有今后剏新归附的百姓有呵,有铺马里上来者,他每的拜见马匹沿路上依在先体例,与草料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代表的创新始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国内外学者对“关于后发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引进获取自主技术”的研究概括为“技术学习(technological learning)”。技术学习是指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期望通过成套技术的引进或通过市场换取技术的方式,在干中学过程中学到一流的核心技术,来达到技术创新或模拟创新的目的,促进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1)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尤其是成套技术引进。(2)深化技术引进:市场换技术和模拟创新。(3)对成熟技术的引进,投入成本低,研究力量小与学习成本高,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回报快,难于掌握核心技术。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在技术力量及R&D资金不足,资源有限条件下,在较短的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为积累技术能力、提高R&D水平,形成后发优势[1]。我国开始了技术引进和模仿(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个封闭了几十年的经济体,依靠开放部分市场换来了发达国家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但在一定意义上,换来了税收和就业,还换来了GDP。《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提出“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的开放部分国内市场”,由此开始了“市场换技术”,边学习边模仿。十年间,外商确实带来了许多我们没有的设备和一些我们没有的技术。而这些设备和技术在国外来说都已经过时了。一旦设计关键技术,便无一例外地保守秘密。要用只能付出昂贵的知识产权费,或购买国外的现成半成品或制成品,致使我国技术创新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始终处在产业链下游。
90年代末,为了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学者借用国际成熟的集成创新概念开展了集成创新的研究。我国的集成创新侧重从管理、企业角度考虑,是几个要素的整合,是一种类的集成。国内学者许庆瑞和陈劲将集成创新看作是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六要素有机整体。然而尽管我国学者注意到了集成创新要素的协同性和复杂性,但只是强调将创新活动变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实现这种协同性的集成创新。如宋刚等指出了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尽管我国的集成创新和发达国家的集成创新还有差距,但是毕竟也跟着国际先进理念在进行创新理念的学习和追赶。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2006年我国提出了“自主创新”理论。“自主创新”理论是以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和模仿、集成创新理论延伸和发展,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是前提、创新是要害、知识产权是关键和创新能力是核心[2]。
对于自主创新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3]。一是定位于科技方面,与自主知识产权相联系,认为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二是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内生性出发,认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三是新市场的率先开拓。三是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自主创新,创造是科技行为,而创新是经济行为,涉及到技术发明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内部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一系列的过程,所以自主创新不等同于技术创新,它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周光召认为,“自主创新虽然主要指科技,但也不仅仅是科技,包括管理、制度、品牌等方面。”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阶段,其特征既包含又超越以往的创新特征,尤其重要的是强调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所属性。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1)涵盖面广,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强调自主知识产权;(3)创新的整体性,包括科技、经济、管理、制度等方面。
通过以上的表述,将我国创新历程的演变总结概括为表1。
结语
尽管“创新”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还是诞生在改革开放年代,始于技术学习和模仿。创新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内涵逐渐演变。在发展中国家,创新内涵的发展经历了“学习-模仿-自主创新”的三个阶段。以中国为例,创新的发展路线经历了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集成创新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这个发展过程是随着对知识产权制度认识的深入而开展的。知识产权应用领域从同行业发展到跨行业,后又随着地域的变化扩展到了国家之间,更有甚者,伴随着技术革命的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层域高层化、集约化。在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一味认为通过开放部分市场可以换来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市场换技术”策略实施十年间发现涉及到国外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由于这些技术背后是其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命脉。基于此开始了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先后开展了集成创新(尽管这个词仍是学习国外概念)和自主创新,后来证明我国的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部分。国内集成创新概念的提出,第一是出于学习的目的,第二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第三是为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而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则是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韩为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D].武汉理工大学,2003.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Clark(1985)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Smith,1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
在现代汉语语境里,与守旧相对应的创新无疑是个“好词儿”。这一词汇不但意思好,而且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加上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提倡,言必称创新已经蔚然而成时尚。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包含创新二字的口号,譬如观念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创新概念呈现出被滥用的倾向。
创新概念的庸俗化、口号化、政治化和大众化,容易让人流于字面的表层意思,而忽略其本质含义。溯本清源,创新是个经济学概念,是由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大约一个世纪之前提出并发展起来的。而由他所创立的创新理论是目前甚为流行的创新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基础。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采取的新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一种新工艺、打开一个新市场、开辟一个新的原料供应源、实施一个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然而,在中国的科技领域,大多数科技工作者,乃至科技政策的决策者,对创新的理解,却往往集中于首次科学发现和首次技术发明上。在他们看来,“创新”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和发明以前没有过的东西,要“创”,还要“新”。只有在世界上首次做出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才能称得上是创新。从字面上理解,科学家的理解自然是对的。不过,在经济学家看来,科学家们所描述的“创新”,即所谓技术发明(invention)和科学发现(discovery),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innovation)。只有一项发明(invention)被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化,才能称之为创新。比如,在美国每年受理的专利申请中,90%以上都因为种种原因不会在商业上获得应用,那么,这些专利所代表的,也就只是技术发明,而不是技术创新。此外,即使没有新技术或是新工艺,企业家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和改变组织形式,也能实现创新。换句话说,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创新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作为科技政策出发点的创新
那么,面对经济学家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我们更需要哪一个?或者说,中国的科技政策,应当着眼于科学家的创新,还是经济学家的创新?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一般意义上了解一下创新的价值。经济增长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长期话题,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很早就为经济学家所关注。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马尔萨斯等,都把技术发明和创新看做是对扩大市场最有活力的贡献。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理论,如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新增长理论和演化经济学,也强调通过对产品和工艺的引进、传播、吸收和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技术创新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19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obert Solow)通过一系列开创性工作,通过定量分析证明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索洛利用美国1909~1949年的投入与产出数据发现,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到20%。他认为,余下的部分(80%以上)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实际上,这部分代表了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利用效率,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分工、生产创新等。
索洛模型的一个缺点,是把技术进步看做外生变量,即假设技术流动是没有成本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导致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Paul Romer)认为,新增长理论不同于新古典学派之处,在于它摒弃了完全竞争和技术外生的假设,而主张知识是内生的,知识扩展会带来回报递增。因此,知识积累是长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着力点是把技术内生化,新知识的增长被看做资本和人力投入的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可以导致积极的外部效应,从而带来回报递增。
对技术创新问题研究最为深入的,莫过于熊彼特开创的学派。该学派认为,对经济增长的解释需要经济因素,也需要非经济因素,尤其应当关注制度因素以及各国在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上的区别。比如,演化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技术系统演进的结果。除了经济因素外,历史、制度和社会因素也十分重要。与新古典经济学把技术创新过程视为“黑盒子”而仅仅关心其输入和输出结果相比,演化经济学关注技术创新的缘起、发生、过程与结果。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描述创新的重大意义的时候,其中的创新,是经济学家的创新,而不是科学家的创新。举例说明:汽车发明是在德国,但汽车行业最重大的创新,一个是20世纪初叶福特的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另一个是后来日本丰田的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系统。尽管美国人和日本人不是汽车技术的发明者,但他们在经济学家看来,则做出了不折不扣的创新。同样,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都是在美国诞生,但是应用这些技术并在全世界发了大财的,是日本人。在经济学家看来,日本人通过改进技术工艺,成就了更大意义的创新。
因此,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话,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出来,在经济学家眼里,这就不是创新,哪怕这个发明在科学上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同样,一个在科学上没有多大意义的新方法与新组织形式,只要通过应用,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就是不折不扣的创新。
那么,回到开始的问题,即:从政府决策者的角度来讲,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推进科学家的创新还是经济学家的创新?答案是明显的。从政府角度和公众利益角度,自然是经济学家的创新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带来就业、税收、更好的产品和更高的生活水平。这丝毫没有贬低科学研究的意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视科学研究的价值。然而,创新的来源有多种,科学研究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国家一方面应该继续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完全押宝在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上。
关键词:古浪;节水农业;水资源;滴灌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55-03
虽然我国地域辽阔,但资源相对很匮乏,尤其是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被联合国评为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传统灌溉是农业浇灌的主要方式,这也就导致农业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因此,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完善滴灌技术在农业灌溉中的运用,是当务之急。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总人口为39.65万人,人口密度为78人/km2,人均年收入2 129元/人。该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102 km,南北宽88 km,总面积5 103 km2,区域内古浪河、大靖河属内陆河石羊河水系,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天然降水。由于古浪县的支柱产业为农业,而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量巨大。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特别是运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发展当地农业,成为该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1 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概念与特征
1.1 节水农业创新概念
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是指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如新产品、新设计、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我们可以将节水农业创新分成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介绍,一般将“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称为狭义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本文所说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实质是农业节水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发展和农业应用的全过程,即节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在现实中为生产力提高的全过程[1]。
1.2 节水农业创新的特征
1.2.1 制约性 许多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取决于农业生物学特征。具体主要反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时间上看,由于农业产出的产品—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季节性,这也就决定了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具有季节性。从空间看,各个地方的农产品不同,这也就形成了节水农业技术的地域性。
1.2.2 高风险性 一些节水农业技术的创新受到自然条件变化以及植物和动物生命本身生物规律的影响,从而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存在风险大、周期长以及机会成本高的特点。
1.2.3 协作性 节水农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在终端应用节水技术,创新的技术合作一般都会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成功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节水技术的投入,大学、研究机构、农民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具体研发过程中需要各相关部门和组织通力协作、互相沟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2]。
2 古浪县节水农业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古浪县推广实行了小畦灌溉,取消了大田漫灌。石羊河综合治理以来,新修渠道,渠系水利用率已达到了80 %。实行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低耗水作物,发展设施农业,封井压田,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古浪县通过引进外来优秀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尤其在灌溉方面,更是走在其他县的前面,现阶段正在推广滴灌技术,以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但是,由于古浪县为全国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推广滴灌技术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2.1 水资源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供需矛盾突出
古浪县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对灌溉的依赖性特别强,因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灌溉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粮食短缺、满足人畜饮水、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方法。在古浪县已初步解决粮食问题的今天,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压力不但没有减少,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收入的日益提升,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经济价值高的特种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会有所发展,高蛋白高营养粮食品种、蔬菜瓜果、肉蛋奶等需求量在增加,这些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求有足够的灌溉面积,而且对灌溉保证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2 水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
虽然古浪县水资源非常短缺,但是在整个古浪县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率还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农业运用方面,更为明显。一方面是农业用水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增长,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削减明显不足的灌溉用水,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扩大灌溉面积难以保障,而且现有灌溉面积也难保稳定;另一方面是农业水资源的浪费,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粗放式灌溉,田间水利用率得不到提高,以及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等方面。
2.3 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影响区域整体发展
在一个区域内,上游和下游同属于一个区域,一个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点在古浪县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整个区域的总水量基本上是一定的,因此,不论是工业用水、居民用水还是农业用水,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此消彼长来形容,在任何一方面用水量增大的前提下,另外一方面的用水量也就随之减少。在古浪县,整体用水的统筹规划还是比较欠缺,这也就造成了整个县区域用水不平衡,影响了农业用水的整体平衡。
3 古浪县节水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国际合作创新
0 引言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我国科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是最富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是关系到民营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民营科技型企业想要持续快速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要提高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问题之一是企业要选择合适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及战略。
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源)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莱州市银海工业园,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农药及农药中间体与农药制剂的中型民营股份制化工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生产的生产溴系列农药中间体及溴化物以毒性低、残留低、药效高等特性,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药中间体生产厂家。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从山东科源公司近几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入手,总结分析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工作,找出科源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此文,对那些正在发展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有所帮助,提供有益借鉴。
1 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进展
尽管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但其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广,且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后来,索洛(S. C. Solow)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之后的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兰斯戴维斯、弗里曼(C. Freeme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 of U.S.A)、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又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理解和认识几乎都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来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狭义的“创新”概念,它更侧重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研发,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在国内,企业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在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国内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认识的不断加深,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倍受关注,对如何提升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些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专题研究。
在对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学者们对传统的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以及合作创新战略,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如,杨晓西等人[1]认为,建立“官产学研”联合机制,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之一;季健霞[2]认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外生”科技资源和资本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现有技术创新能力;仲伟俊[3]认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走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之路;张琳[4]提出了适合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五种模式: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企业间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设立临时研发项目组创新模式、委托外包的集成创新模式。
此外,还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发展新模式。如,仲伟俊等提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5];梁琳娜的以产业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6];彭纪生分析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7];任宗强提出以技术管理[8]、创新网络[9]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李艳等提出了通过技术竞争情报和组织学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式[10];许景婷通过提升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1]。
基于上述学者研究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积累—发展—创新”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12]。对现阶段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来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进或开发新技术(包含新工艺和新产品),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而在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尚很薄弱的大背景下,企业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现状,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技术创新之路。
一、技术创新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环节多、过程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总体说来,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举不胜举,在这里我们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划分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发现、决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发现、决策阶段是创新概念产生的阶段,是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开始,技术创新概念的产生将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因此,发现、决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技术信息因素和市场信息因素。
2、立项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有科研设计单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立项阶段是具有中国式管理的一个特点。立项阶段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责划分对新设想进行考虑,并组织跨部门的专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然后由决策层组织研究,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实现的可能性确立技术开发项目。因此,影响项目立项的因素主要是基于良好的经济前景、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以及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
3、研究开发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由众多部门和人员参加,有实质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的一个动态过程。开发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调整计划,消除开发过程中企业内部阻碍开发的不利因素。因此,影响研究开发的因素主要是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等因素。
4、中间实验阶段
由于中间实验阶段对技术设备、实验保障条件等硬件和软件的要求很高,投资规模和风险比较大,但是由于国家投入有限,造成了科研设计单位实验验证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的困难。因此,影响中间实验阶段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投入以及科技人员的实验能力。
5、实现应用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科研设计单位来说,实现应用阶段实际上是工程化阶段。在实现应用阶段只有水平相当、能力匹配、有机衔接,才能形成总体有效的创新能力和新的生产能力。因此,影响实现应用阶段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团队作业的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现场服务能力。
二、技术创新过程对组织管理的要求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特征,我们认为技术创新组织管理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技术创新组织管理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积累经验。分工的缺点是:不利于协调整合,分工越细,协调与整合越难。技术创新的专业性和阶段性要求分工,而不确定性和综合性又要求协调和整合。如何处理分工与协作的矛盾是技术创新组织管理面对的挑战。
2、技术创新组织管理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集权有利于集中调配资源,而集中调配资源,尤其是关键资源,对创新的成功是很重要的;集权也有利于协调和整合。集权的缺点是灵活性差,也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设计时,要权衡集权与分权的利弊,做好恰当的安排。
3、技术创新组织管理要处理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正式组织是指组织结构内稳定的组织形式,如处、部(室)、科等,它不因某项创新任务而改变;非正式组织是指为某项任务的完成而成立的组织,一旦任务完成,组织即行解散。正式组织具有职能明确、组织稳定、有利于专业分工和经验积累等优点,但往往缺乏综合和灵活性。非正式组织则具有任务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便于综合与协调等优点;其缺点是带有临时性,不利于经验积累,组织和管理难度大。在做技术创新的组织设计时,要根据需要,利用好常规组织,建立必要的非常规组织,并为非常规组织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机制。
三、目前组织管理中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顶层研发策划部门和有效的顶层运作管理机制
当前,科研设计单位普遍采用传统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强化职能管控,缺乏一个部门,对已有的重点业务方向和专业结构、已有科技队伍和知识构成,承担有效的集中统一管理的责任。这种做法的影响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技术发展缺乏顶层策划,各专业各自为政,技术研发组织松散,全靠自觉性,研发投入随意性大缺乏合力;第二,各专业技术研发缺乏协调机制,很难将各所成果集成起来,形成演示系统,也很难将新技术转移到新一代重大装备中;第三,顶层研发缺乏与各专业的互动,技术规划与各专业技术发展脱节,没有起到指导各专业技术发展的目的,研发目标不明,结果没有,各专业对研发工作投入也失去了动力。
2、科研设计单位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明
目前科研设计单位由于受制于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顶层研发能力薄弱等原因,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基于有明确背景的型号的产品研发工作,对研发工作的组织是临时性的,任务完成就解散,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的色彩,研发工作也是完成任务型的,论证工作是在给别人打临时工,导致我们研发能力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积累,新的研发总是被人牵这走,技术牵引能力难以发挥,被动的适应需求变化,技术创新投入主体地位并不明确。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组织建设不完备,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取得市场商业价值。我们的研发往往以型号课题为终止,甚至预研课题就终止了,形象的说就是把种子当粮食吃了了事,研发成果的应用非常有限,市场化的概念十分狭隘,科研设计单位研发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不仅是对国家和单位研发投入的巨大浪费,更是制约我们做大做强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传统科层组织结构设计存在的障碍
科研设计单位以科层制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组织结构在工业时代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传统的组织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它有利于提高各环节自身的效率,并有利于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积累。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技术创新新特征的出现,传统科层组织对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协作和配合、对创意的产生、对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大关注,甚至有阻碍作用,这种组织结构设计已越来越不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
传统的组织结构过多地强调分工、专业化、集中化、等级链的原则,致使企业形成一种层次过多、机构臃肿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原以为细分的专业划分能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各专业承担任务日益繁多并且复杂,专业科逐渐演变成集中研发、设计、服务、营销等众多职能于一身的“小而全”的专业作坊。各专业科要关注本专业技术发展,开展多型号产品研制设计、配建,组织新项目开发、预研争取经费,一个科就那么多人,力量被分散,造成设计、研发、人才培养哪一项都能做,但哪一项都做不强。
另外,传统的科层组织是在稳定的环境中诞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稳定的静态环境不复存在,原来的规则也不再适用。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规的,科层组织并不能提供解决这些非程序化问题的创造力,反而可能限制、扼杀创新,使组织恢复稳态。
四、科研设计单位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的建议
1、建立技术创新和管理的专门机构
技术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技术开发体系的核心和载体应该是技术中心。技术中心是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专门研发机构,主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术中心的建设是进行技术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
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开发体系与机构是科研事业单位从事重大关键技术和新一代的研究开发活动,为长期发展战略服务,进行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和形成新增长点的重要依托。技术中心应有较完备的研究开发条件,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技术力量。其项目一般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综合性。技术中心不同于原有分散的专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和技术管理机构,它是一个与有关管理机构相协调的综合性组织。
2、重新审视和改造技术创新管理流程
(1)通过规范团队模式整合技术创新流程。通过建立规范的团队创新管理制度,使技术创新团队成员的管理摆脱原有科层管理的束缚,并在专门的技术创新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将创意产生、评价立项、研究开发、商业分析及推广纳入一个系统中。
团队式管理采用目标管理方式,创新目标明确且统一,即使各团队成员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也能在明确和统一的目标指引下形成合力,并且能相互沟通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
(2)增设创意产生的环节。许多科研设计单位技术创新管理流程中并没有比较明显的产生创意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再造流程时增设了创意产生环节,通过制度化来规范创意产生环节,将其纳入正式组织的管理流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员工和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性去感知问题、收集和积累信息和知识、集中思考和研究、促进新方案的产生。
(3)始终以流程和市场为中心。流程再造关注的是市场的价值,关注的是整个创新流程的价值,不再将创新过程人为地隔离开。新流程应该是从市场回到市场,才能真正达到技术创新的本质目的。
3、重视营销能力建设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一体化
(1)建立长远和有效的营销体系。营销管理体系是个跨部门的经营管理概念,要想建立长远和有效的营销体系,科研设计单位需要对自身的组织结构作出调整。从目前的情况看,科研设计单位往往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从长远看就需要设立一个这样的部门。需要有一个市场营销部来专门开拓前方市场,做好总体的市场渠道规划,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有利于维护单位整体形象,让客户感到我们内部管理的完善。
(2)加强营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的复合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增强营销管理队伍整体实力的主要方式。另外,应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从事市场营销和开拓的工作,为其提供足够吸引力的薪酬以及自上而下的认同感。
(3)树立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科研设计单位的政策和行为须以客户的利益和要求为导向进行调整,并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固守着若干年来传承下来的那个领域,打着多年的牌子做生意,在等着客户上门来,这不是产业发展的想法,更谈不上市场营销。当务之急是走出去,了解市场,尽快作出调整迎合市场。
五、结语
技术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则是科研设计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取胜的关键所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一些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为我们打开思想的束缚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文希望通过文献的学习研究与梳理,并结合工作实际总结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力求有所改变和创新。由于技术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和广泛性以及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的多样性,本文的研究仍然是肤浅的,某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路金芳: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活力,2006(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tween Shandong Province and other parts through measuring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representative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paper will use the DEA (Data Packet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various parts, we will find inadequac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DEA analysis, the score of Shandong is just above the western region lower than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eastern, central general level, and it needs the relative measure to resolve them.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测度;DEA;山东省;企业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measurement;DEA;Shandong province;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60-02
0引言
近几年,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已经成为热门,官员、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科技创新有望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大中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在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技术创新资源的集中者。
1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概述
1.1 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概念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指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产品创新)或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工艺创新),那么该创新就完成了。从该定义可以看出,OECD把技术创新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1]。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可以归类为产品创新能力的测度和工艺创新的测度。由于测度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所以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则是应用的定量或定性等不同的方法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主体不同,采用的创新指标也不同,涉及的数据更是有很大差距,因此,对于不同的创新对象,选择合理的指标体系是非常关键的,这会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准确性。
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方法
1.2.1 测度方法的比较现在用来测度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四种,四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具体如表1所述。在选择各种方法是,应该根据其选择模型的数据的多少,对主观依赖性的强弱等来选择一种合适的模型,以便在进行测量时能够提高准确度与数据分析的可靠性。
1.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及指标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或组织)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并运用研究与发展、营销和工程化能力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技术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创造能力、商业化能力、系统的整合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工程化能力的配合、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资金的筹措和运用能力、关键人才的凝聚能力)。
2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关内容与上述方法的分析,本文将运用DEA模型来测度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与其他各个地方的比较,来发现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1 指标的选取设有八个DMU,每个DMU都有五种投入和两种产出,X表示5×8投入矩阵,Y表示2×8产出矩阵,以投入权系数v=(v1,v2,…v7)T及产出权系数u=(u1,u2)T为变量,求某个DMU(x0,y0)的效率θ。其中八个决策单位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辽宁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及江苏省;五种投入指标:①当年的专利维护费用;②企业内部自主研发费用;③委托外部单位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费用;④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支出费用;⑤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费用。两种产出指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具体数据如表2。
2.2 建立模型每个决策单元DMU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应用CCR―DEA模型,首先,对DMU1写出线性规划模型:如下式所示,依次写出DMU2、DMU3、DMU4、DMU5、DMU6、DMU7、DMU8的模型,计算并分析结果。
(P) maxh=30900μ+30175μ607545ω+3215621ω+132.3ω+1424.8ω+153.5ω+1900.8ω+321.5ω-30900μ-30175μ016096ω+1024280ω+25.8ω+278ω+31ω+900.4ω+92ω-30900μ-30175μ09492ω+711148ω+76.8ω+185.5ω+27.9ω+449.4ω+56.5ω-30900μ-30175μ03301ω+263603ω+4ω+90.6ω+7.9ω +160.9ω+28.3ω-30900μ-30175μ013570ω+307174ω+18.3ω+162ω+13.1ω +244.4ω+25.2ω-30990μ-30175μ0 7159ω+524322ω+49.3ω+198.2ω+19.1ω +271.4ω+44.9ω-30990μ-30175μ09767ω+698197ω+16ω+267.9ω+16.9ω +290.1ω+52.2ω-30900μ-30175μ013282ω+511085ω+16.5ω+284.2ω+24.1ω +367.3ω+70.4ω-30900μ-30175μ0607545ω+3215621ω+132.3ω+1424.8ω+153.5ω+1900.8ω+321.5ω=1ω,ω,ω,ω,ω,ω,ω0,μ,μ,μ,μ,μ0
2.3 数据分析用DEA软件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如结果所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五个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各项指标形成一个数据包络面,与五者相比较,山东省在技术创新的投入方面,当年的专利维护费用需要增加31亿元、企业内部自主研发费用方面需要增加36.1亿元、委托外部单位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费用需要增加6亿元、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支出费用方面需要增加27亿元、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费用需要增加19.7亿元。在产出方面,与西部地区和江苏省两个地方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在投入方面,三者相差不大,但是在产出方面,三者的差距很大,可以看出山东省仍处于一个重投入而轻产出的水平。在企业全部创新费用中,我省用于企业专利维护费用仅次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一比重高于浙江广东、江苏和辽宁平均水平,说明我省的技术创新专利维护意识较强;而企业内部自主研发费用仅仅高于西部、辽宁和浙江,说明我省的大多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强;其它三项指标数值都不大。一般来说,企业创新费用中用于内部研发活动支出和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比重的相对高低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说明我省的技术创新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6]。
3总结
由于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过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以,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评价,尽早发现问题,减少风险,不论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还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与经验积累,都是相当重要的[7]。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可以检测企业近期以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能够及时反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缺陷与先进的方面,以便即使采用措施来弥补或重视,从而使各个创新主体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 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关系研究[J].1999,(1).
[2] 林聃,何林.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的选择研究[J].企业研究,2008,(1):231-232.
[3]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150-166.
[4]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241-267.
[5] /tjsj/qtsj/2006cx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数据.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往往是人们易于混淆的两个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这两种概念区分之后,沿用至今。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新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使企业得到发展和实现收益增加的过程。换而言之,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发明成果的技术实现和商品实现为基本特征的“技术经济”过程。创造发明,是人类对尚未知晓而又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停探索过程,成功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大致包括: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定义、新原理的证明、新理论的形成、新工艺的流程和新设备的发明,通常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创造发明的经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有些发明是出自客观需要,有些则是出自偶然的机会。同时,两者在行为目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创造发明是技术创新根源所在,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新的创造发明转化为社会商品或实用技术时,才能称之为创新。技术创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的成果应服从企业的战略需要。技术创新是否是有效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知识储备、与外界的技术交流、投资力度和市场环境,其中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
2充分理解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
2.1观念创新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是前提条件。超前的观念意识才能孕育出新技术,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因此,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家才能的具体体现。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等资源,需要领导者参与决策管理及进行组织。因此,这就是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要有积极的创新观念。
2.2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是占领市场和实现企业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充分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所需具备的条件;三是要充分了解市场特点及竞争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2.3.3企业管理创新起着技术创新的保障作用。管理决策者的任务是解决技术创新的步骤、目的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而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则是管理决策者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管理决策者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为核心,建立有效机制:一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二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三是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只有在完善的机制作用下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3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任何企业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均会对创新行为进行可行性、风险性及是否能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增长进行预测和评估。只有成功率较大、收益较高、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才能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离不开经济利益、企业家才能、企业文化、市场竞争及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3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已处在深水区域,每前进一步都举步维艰。如何使我国经济既快又好的转型和发展,国有企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骨干企业,排名在50位之前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虽在战略规划、技术储备、人才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相关企业相比总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依然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观念的滞后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落后致使创新效率低;三是创新激励制度及高级技工的缺乏导致创新基础薄弱。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已刻不容缓[4]。企业改革再次处于攻坚阶段及关键期。工业发展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力度才能加快技术创新的前进步伐,加快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得以增强。由于我国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片面追求企业规模,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环境较为落后等因素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失,致使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无法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再大的企业也因此居于从属地位。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决策要点
4.1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相适应
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需要和应付竞争情况。技术创新只有在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企业要完全掌握主动权,实现其战略目的,技术创新需要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的战略对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这种支撑的源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
4.2创造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环境
由于我国的现阶段国情所决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正是技术创新环境相对落后,致使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创新能力的不足。人力资源亦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有好的技术创新。良好的环境应包含经济、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只有环境改善了,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大幅提高。
4.3加大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研究投入
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形成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技术特点及优势。基础研究的成果在市场需求不明的情况下不必急于把新技术投入产品市场,可以做为技术储备,在必要时投放市场,以保证企业的领先地位。
4.4加强基础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
不是所有创新的技术都能转化为市场所需商品,实验室技术理论的成熟并不能代表市场技术的成熟。技术孵化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有限,更为缺失的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试验室技术一旦成熟就急于投放到市场,就会出现边生产边改进,使企业陷于被动地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脱节,从基础研究出的成果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专注于新技术的孵化,使新技术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
4.5企业应加强统筹和归一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