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伤索赔范文

工伤索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伤索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工伤索赔范文

根据《劳动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雇用童工的赔偿:根据《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十条规定,童工患病或者受伤的,用人单位应当负责送到医疗机构治疗,并负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和生活费用。童工伤残或者死亡的,用人单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或者由民政部门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用人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由有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用人单位还应当一次性地对伤残的童工、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赔偿,赔偿金额按照国家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计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工伤索赔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工科院校;培养计划;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09年校教改课题《面向实战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研究》;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教改课题《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RP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8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1983年对外经贸大学开办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据高等教育司统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约有500多所,约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于人才供应方高等院校来说,只关注于培养规模的扩大,而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却没有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导致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这种尴尬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教育上,也关系到我国的大学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之际,2011年底教育部启动了“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具体内容包括三项: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该计划已在全国120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及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开展,其中创业项目的完成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充分运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

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个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对2012级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以达到充分运用工科院校优势,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困扰。目前,多数高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管理人才上,但是定位为通才型还是专才型,还有层次高低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一些企业高管人员做了访谈,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专才,像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一样有所专长,而不是各个岗位都能去但不精的通才;有的高管认为: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因为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很强的各职能协调的能力;有的认为:国内MBA教育已越来越普遍,EMBA教育也越来越盛行,他们才是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定位为培养基层的管理人才比较合适。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困扰,因为不同的定位必然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

(二)专业设置背景导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和图书档案学类等五个一级学科。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导致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特色不明显。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但彰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比较空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知识面广而不精的现象,这也是国内该学科共有的困惑。南京工业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三个本科专业都是由原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分出来的,专业更加细化,那么如何使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鲜明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工商管理作为应用学科,要能够做到顶天立地,要有理论指导,更要接触企业,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管理工作,因此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环节很重要,实践环节一般由课程设计、实验课和实习组成,但由于前几年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多,专业实习很难安排到具体的企业中去,即使安排到企业里,现在的企业各项事务处理工作非常复杂,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鉴于此,有的学校由学生自己解决,采取放羊式,实习效果难以保障。南京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有2个,一个是三年级上学期为期3周的认识实习,以前是联系企业高管到学校做讲座、带领学生到几个企业参观,感性认识企业管理活动;另一个是四年级下学期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具体在一个企业里深入实践。因为学生人数多,集中找相应的企业比较困难,近期的实了安排讲座,基本上以分散实习(学生自己找单位)为主了,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的结合不紧密。

三、解决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大背景下,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经营的环境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国的经济管理范式也应逐渐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我国企业急需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了解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具有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而MBA和EMBA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在职人员,资源有一定局限性,鉴于我国的国情,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培养必不可少。至于通才和专才的问题,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的所谓“通才”正是其“专才”的表现,是任何其他的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复合型或者说综合性人才是当今企业管理急需的人才。至于高级人才和基层人才之争意义并不大,从基层做起不代表成为不了高级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企业管理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项改革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专业特色是否突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将产业背景融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领会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创新与创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具体改革内容:

1、突出专业特色,精选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参照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指委组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的工商管理专业13门核心课程: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创业管理、公司理财、项目管理,只做了一些小的调整,个别的课程名称有所区别,但核心内容均包括。

2、为了凸显工商管理的专业特色,在专业必修课上设置了现代企业组织设计、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管理沟通、质量管理与认证、技术经济学、社会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专业课程的设计做了充分的调研,比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以前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但是这门课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重要,试想,一个企业管理者,他可以不自己做报表,但会看报表,从报表的数据中可分析出企业的运营状况的能力必须具备,因此把它调整为必修课程。

3、结合工科院校特色,增加有行业背景的选修课,与工科专业合作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①南京工业大学是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而成,有大化工和大建筑的行业背景。工商管理的学生最终大部分是做企业管理,企业都是在某一个具体的行业里,因此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非常重要,我们设置了很多工科的选修课,必须修得6个学分才符合要求,这也是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之一。②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三个很好的平台:一是省科技厅下设的江苏省科技协会;二是2010年申请成功的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三是紫金呼叫中心,是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由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牵头组织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共同发起成立的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建成涵盖各类领域的专家数据库和覆盖众多行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数据库。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设了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最大限度地做到跟企业的需求、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接轨。③与化工学院合作,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设置化工企业管理专业方向,对化工学院三四年级选择化工企业管理的学生进行培养,为大化工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实践性环节是提高在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针对以前实践环节的薄弱,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提高实习环节的质量。一方面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训课程,如《ERP沙盘推演》、《产业链全景仿真模拟沙盘实训》,在学校的支持下,购置了相应的软件,建立新的沙盘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物理沙盘和软件在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经营的状况,增加对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举行的ERP沙盘竞赛,增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验课程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好的培养模式要靠好的师资队伍来实现,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成为教改的重要一环。鼓励教师针对新的培养计划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也积极派出专业教师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开阔教师的视野,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知识,跟国内同行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第3篇:工伤索赔范文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与理念不断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化。但是,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1.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2.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3.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

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

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是:

(一)把普高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各个不同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考虑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从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筛选出一揽子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篮”。然后按工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功能要求,补充和整合“课程篮”并设置和强化相应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周,除第八学期18周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3周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既能比较系统地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整合“课程篮”时,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特别是与学生考研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根据定位于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则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给予简化或合并,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

(二)实施学科交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二汽集团的一位高管在一次全国性管理类学术会议上,呼吁“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时,将根据社会和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把相关学科专业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职能关系密切的课程与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以弥补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重“软”能力,轻“硬”能力的不足。如: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宽的专业,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是必要的。

(三)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选课和任选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功能为依据,建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素质培养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1.分析本教学模块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应具备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3.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教学子模块和能力培养子模块,其中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4.根据应符合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构建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过程模式;5.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主要教学文件。

第4篇:工伤索赔范文

发包方与包工头形成了建房承揽合同关系,包工头与雇佣的工人则为雇佣关系。假如工人因脚手架松动而摔下,如其并不存在过错,则包工头作为雇主应对工人在建房过程中遭受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方来承建。如果存在发包人在明知包工头无任何资质的情况下而选用其为承建人,其在承建人的选用上存在过错。则摔伤工人可要求发包人与承包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工伤索赔范文

关键词:FIDIC合同条件;承包商;施工索赔

1FIDIC合同条件下索赔的重要性

(1)索赔是承包商减少风险损失的有效途径

为了避免由于风险造成亏损,同时争取盈利,承包商应善于识别风险,采用防范、规避、转嫁等手段预防风险造成的损失。承包商应利用FIDIC合同条件,通过工程索赔的途径将损失尽可能多地从业主方补偿回来。工程索赔是承包商减少风险损失、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果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索赔意识,对造成索赔的事件反应迟钝,那么他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应该得到的利益。

(2)索赔是承包商维护其合同权益的重要手段

就合同权益而言,承包商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收益,尽早地将损失从业主方得到补偿。但由于国际工程市场的买方市场性质,在争取经济利益上,承包商总是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承包商别无它法,只有提高灵活运用FIDIC合同条件的能力,通过工程索赔来减少经济上的损失,维护其合同权益。工程索赔实际上是承包商维护其合同权益的最基本的管理行为。

(3)索赔是承包商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

一个对工程索赔缺乏敏感力的承包商,肯定对施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缺乏管理能力。既能优化内部施工管理以降低施工成本,又善于运用工程索赔的手段减少损失的承包商,才能使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发展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成功且合理地进行工程索赔的承包商,一定是综合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承包商。

2FIDIC合同条件下施工索赔的分类

在FIDIC合同条件下,索赔按施工索赔的目的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1)工期索赔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未能预见的干扰事件使施工不能顺利进行,使预定的施工计划受到干扰,结果造成工期延长。FIDIC合同条件中,误期损害赔偿费是用以补偿业主由于工程项目较晚投入运行而受的经济损失,按日计算赔偿金,可以累计达到合同额的10%。

(2)费用索赔

在FIDIC条款中,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哪些由业主承担,哪些由承包商承担,都有比较明确和合理的划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施工费用超过了投标报价书中该项工作所预算的费用;而这项费用超支的责任不在承包商方面,也不属于承包商的风险范围的前提下,乙方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向甲方索取他应该的得的合同以外的费用,即承包商向业主要求补偿不应该由承包商自己承担的经济损失或额外开支,也就是取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3索赔的原因

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索赔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如下所列:

(1)工程内容的变更

承包商只负责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工程内容,当业主或工程师要求承包商完成合同约定以外的任务时,比如加新的工作、改换建筑材料、暂停或加速施工等变更引起新的施工费用,或需要延长工期等时,承包商有权利要求签订补充协议并提出索赔要求。

(2)不可遇见的障碍

当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或遇到在开工前不可预见的障碍,给施工带来了难度和费用的增加,如基础工程中土方开挖及施工中碰到的换土陷坑、下水渗漏造成的泥坑等。承包商有权提出索赔要求。

(3)业主应承担的风险

承包尚在施工中,遇到事先无法进行预测何防范的;来自社会及自然界的风险时,如影响施工进度和费用的支出,承包商有权利提出索赔。

(4)业主违约

业主违约常常表现为业主或其委托人未能按合同规定为承包商提供由其提供的、使承包商得以施工的必要条件,或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付款。比如业主未能按规定的时间向承包商提供场地使用权;工程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发出有关图纸、指令或批复;工程师拖延颁发各种证书;业主提供材料等的延误或不符合合同标准;工程师的不给予决定和苛刻检查等。业主违约时,承包商有权利提出索赔。

(5)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政策及法律、法令变化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国家或地区政策、法律、法令的变化,通常是指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某些政策和法律、法令的变化,比如税收提高,货币贬值,限制进口,劳动力或原材料价格变化、运输费用的调整等,都有可能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加。承包商有权向业主提出索赔以补偿自己的损失。

(6)其他承包商的干扰

其他承包商干扰,通常是指其他承包商未能按时、按程序进行并完成某项工作;各承包商之间配合协调不好等而给本承包商的工作带来的干扰。大中型工程项目,往往会有几个承包商在现场施工,由于各承包商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工程师作为业主委托人有责任组织协调好各承包场商之间的工作,否则,将会给整个工程和各承包商的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引起承包商索赔。比如,某承包商不能按期完成其部分工作,其他承包商的相应工作也会因此延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延误的承包商就有权向业主提出索赔。在其他方面,如呈递使用、现场交通,各承包商之间也都有可能发生互相干扰的问题。

(7)合同文件的缺陷

按FIDIC合同条件,合同文件缺陷常常表现为合同文件规定中的缺陷,也包括技术规范和图纸中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有权作出解释,但如果承包商执行工程师的解释后引起成本增加或工期延长,则承包商可以为此提出索赔工程师应给予证明,业主应给予补偿。一般情况下,业主作为合同起草人,他要对合同中的缺陷负责,除非其中非常明显的含糊或其他缺陷,根据法律可以推定承包商有义务在投标前发现并及时向业主指出。

(8)工程师的指令

工程师的指令通常表现为工程师指令承包商加速施工、进行某项工作、更换某些材料、采取某种措施或停工等。工程师是受业主委托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其在工程中的作用是监督所有工作都按合同规定进行、督促承包商和业主完全合理地履行合同、保证合同顺利实施。为了保证工程达到既定目标,工程师可以各种必要的现场指令。相应地,因这种指令(包括指令错误)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和(或)工期延误,承包商可以索赔。

(9)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通常表现为因与工程有关的其他的问题而引起的对本工程的不利影响。比如,银行付款延误,邮路延误,港口压港等。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的索赔往往比较难以处理。比如业主在规定时间内依规定方式向银行寄出了要求向承包商支付款项的付款申请,但由于邮路的延误,银行迟迟没有收到该付款申请,因而造成承包商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收到工程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承包商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收到款项,所以,在承包商往往会向业主索赔。

4FIDIC合同条件下索赔的计算方法

索赔通常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相应的,索赔的计算也应分为两类:即工期索赔的计算和费用索赔计算。建设工程技术复杂,规模大,工期长,多种原因引起的延误常常交织在一起,在计算一个或多个延误引起的工期索赔时,主要通过网络分析法计算索赔值。

5结束语

索赔管理在我国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时期,我国工程建设界对索赔还仅仅处于摸索阶段,经验还不多,尤其是在与国外合作施工时,还需要有国外的专家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第6篇:工伤索赔范文

关键词:fidic合同条件;承包商;施工索赔

1 fidic合同条件下索赔的重要性

(1)索赔是承包商减少风险损失的有效途径

为了避免由于风险造成亏损,同时争取盈利,承包商应善于识别风险,采用防范、规避、转嫁等手段预防风险造成的损失。承包商应利用fidic合同条件,通过工程索赔的途径将损失尽可能多地从业主方补偿回来。工程索赔是承包商减少风险损失、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果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索赔意识,对造成索赔的事件反应迟钝,那么他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应该得到的利益。

(2)索赔是承包商维护其合同权益的重要手段

就合同权益而言,承包商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收益,尽早地将损失从业主方得到补偿。但由于国际工程市场的买方市场性质,在争取经济利益上,承包商总是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承包商别无它法,只有提高灵活运用fidic 合同条件的能力,通过工程索赔来减少经济上的损失,维护其合同权益。工程索赔实际上是承包商维护其合同权益的最基本的管理行为。

(3)索赔是承包商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

一个对工程索赔缺乏敏感力的承包商,肯定对施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缺乏管理能力。既能优化内部施工管理以降低施工成本,又善于运用工程索赔的手段减少损失的承包商,才能使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发展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成功且合理地进行工程索赔的承包商,一定是综合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承包商。

2 fidic合同条件下施工索赔的分类

在fidic合同条件下,索赔按施工索赔的目的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1)工期索赔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未能预见的干扰事件使施工不能顺利进行,使预定的施工计划受到干扰,结果造成工期延长。fidic合同条件中,误期损害赔偿费是用以补偿业主由于工程项目较晚投入运行而受的经济损失,按日计算赔偿金,可以累计达到合同额的10%。

(2)费用索赔

在fidic条款中,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哪些由业主承担,哪些由承包商承担,都有比较明确和合理的划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施工费用超过了投标报价书中该项工作所预算的费用;而这项费用超支的责任不在承包商方面,也不属于承包商的风险范围的前提下,乙方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向甲方索取他应该的得的合同以外的费用,即承包商向业主要求补偿不应该由承包商自己承担的经济损失或额外开支,也就是取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3 索赔的原因

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索赔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如下所列:

(1)工程内容的变更

承包商只负责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工程内容,当业主或工程师要求承包商完成合同约定以外的任务时,比如加新的工作、改换建筑材料、暂停或加速施工等变更引起新的施工费用,或需要延长工期等时,承包商有权利要求签订补充协议并提出索赔要求。

(2)不可遇见的障碍

当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或遇到在开工前不可预见的障碍,给施工带来了难度和费用的增加,如基础工程中土方开挖及施工中碰到的换土陷坑、下水渗漏造成的泥坑等。承包商有权提出索赔要求。

(3)业主应承担的风险

承包尚在施工中,遇到事先无法进行预测何防范的;来自社会及自然界的风险时,如影响施工进度和费用的支出,承包商有权利提出索赔。

(4)业主违约

业主违约常常表现为业主或其委托人未能按合同规定为承包商提供由其提供的、使承包商得以施工的必要条件,或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付款。比如业主未能按规定的时间向承包商提供场地使用权;工程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发出有关图纸、指令或批复;工程师拖延颁发各种证书;业主提供材料等的延误或不符合合同标准;工程师的不给予决定和苛刻检查等。业主违约时,承包商有权利提出索赔。

(5)工程所在国家或地区政策及法律、法令变化

国家或地区政策、法律、法令的变化,通常是指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某些政策和法律、法令的变化,比如税收提高,货币贬值,限制进口,劳动力或原材料价格变化、运输费用的调整等,都有可能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加。承包商有权向业主提出索赔以补偿自己的损失。

(6)其他承包商的干扰

其他承包商干扰,通常是指其他承包商未能按时、按程序进行并完成某项工作;各承包商之间配合协调不好等而给本承包商的工作带来的干扰。大中型工程项目,往往会有几个承包商在现场施工,由于各承包商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工程师作为业主委托人有责任组织协调好各承包场商之间的工作,否则,将会给整个工程和各承包商的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引起承包商索赔。比如,某承包商不能按期完成其部分工作,其他承包商的相应工作也会因此延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延误的承包商就有权向业主提出索赔。在其他方面,如呈递使用、现场交通,各承包商之间也都有可能发生互相干扰的问题。

(7)合同文件的缺陷

按fidic合同条件,合同文件缺陷常常表现为合同文件规定中的缺陷,也包括技术规范和图纸中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有权作出解释,但如果承包商执行工程师的解释后引起成本增加或工期延长,则承包商可以为此提出索赔工程师应给予证明,业主应给予补偿。一般情况下,业主作为合同起草人,他要对合同中的缺陷负责,除非其中非常明显的含糊或其他缺陷,根据法律可以推定承包商有义务在投标前发现并及时向业主指出。

(8)工程师的指令

工程师的指令通常表现为工程师指令承包商加速施工、进行某项工作、更换某些材料、采取某种措施或停工等。工程师是受业主委托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其在工程中的作用是监督所有工作都按合同规定进行、督促承包商和业主完全合理地履行合同、保证合同顺利实施。为了保证工程达到既定目标,工程师可以各种必要的现场指令。相应地,因这种指令(包括指令错误)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和(或)工期延误,承包商可以索赔。

(9)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通常表现为因与工程有关的其他的问题而引起的对本工程的不利影响。比如,银行付款延误,邮路延误,港口压港等。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的索赔往往比较难以处理。比如业主在规定时间内依规定方式向银行寄出了要求向承包商支付款项的付款申请,但由于邮路的延误,银行迟迟没有收到该付款申请,因而造成承包商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收到工程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承包商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收到款项,所以,在承包商往往会向业主索赔。

4 fidic合同条件下索赔的计算方法

索赔通常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相应的,索赔的计算也应分为两类:即工期索赔的计算和费用索赔计算。建设工程技术复杂,规模大,工期长,多种原因引起的延误常常交织在一起,在计算一个或多个延误引起的工期索赔时,主要通过网络分析法计算索赔值。

5 结束语

索赔管理在我国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时期,我国工程建设界对索赔还仅仅处于摸索阶段,经验还不多,尤其是在与国外合作施工时,还需要有国外的专家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第7篇:工伤索赔范文

关键词:连锁企业;共同配送; 模式;优势

一、电商环境下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

1.连锁企业物流特征

连锁经营企业是指在由一总部的统一管理下各家连锁门店统一商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经营同类商品以实现规模效应的一种商业经营组织形式。连锁经营通常有集中化管理和标准化运作的特征,物流活动作为保证其连锁经营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特征。

(1)对物流周转率有较高要求。连锁企业由于连锁分店众多,因此物流供货频率高且对于物流配送时间有较高要求,部分连锁分店需要一天内多次配送货物。此外由于连锁企业经营的商品进货价格往往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价格波动会导致相应商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对供货需求产生影响。因此针对连锁企业的物流必须对供需变化有非常快的响应,保证较高的物流周转率。

(2)对货物拆零有要求。由于连锁企业是统一供货,因此在分店供货的上一级一定是从大区派送下来的大包装货物,如要进行分店配送必须对大包装货物进行拆零、分拣之后再各个门店进行配送。这一环节由于工作量繁杂往往成为连锁物流配送的瓶颈环节。

(3)对退换货、转运等问题需要物流保障。连锁企业的分门店大多直接和消费者接触,因此往往会遇到消费者对商品退换货的要求,同时不同门店销售状况不同,有些门店销售状况不佳便需要将货物转运至对该商品需求量更大的门店以保证连锁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这些都需要物流有更快的反应同时与整条供应链开展合作。

2.电子商务对连锁企业的影响

如今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其对连锁企业在连锁经营领域的影响也日益展现,主要对以下几方面有较大影响:

(1)营销理念。和传统连锁经营的理念不同,电商环境下的连锁营销需要突出速度第一、百分百信用、高质量服务这三点才可以保证企业可以更好的运作。

(2)经营方式。由单一走向联合。电商的兴起使传统的经营方 式发生了改变,将由单一走向联合,制造商可以利用电商直接面对消费者,省去了中间商的分销环节,从而大大节省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

(3)市场范围。与传统连锁门店仅仅面向周围地域消费者不同,电商的发展推动了市场范围的扩张,商家和消费者将利用电商这个平台将市场扩展至无地域界限。

(4)竞争基础。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最需要重视的环节。电商为连锁经营提供了管理平台,在网上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从而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最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利润。因此企业需要重视电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以增强其竞争基础。

3.电商环境下连锁企业物流存在问题

(1)统一配送效率低下。按理说连锁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时应进行统一配送以提高物流效率,但目前仍有部分连锁企业依然单店单购未能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此外有些企业虽然自建配送中心,但考虑到自身管理水平不够且供应商往往实行利益保护政策等问题依然以门店直供的方式进行经营。这种分店采购配送的方式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十分不利,因为连锁企业的目标是利用其连锁效应实现规模化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单店单购相对于和供应商谈判而言便失去了议价的优势因此不能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物流成本,同时单店配送使物流配送频率大大提高直接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最后,单店单配不仅增加了门店的物流成本还造成了企业配送中心业务的不饱和、人员设备闲置、资源浪费。

(2)配送中心建设条件落后。目前绝大部分连锁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中心自建时仅面向其本企业的物流业务而未涉足面向社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这样的物流业务定位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时更多考虑其成本因素从而资金投入较少,因此导致配送中心成为简单的转运仓库,规模小,设施落后,各种装卸操作依靠人力,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这样的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电商环境下连锁企业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其电子信息化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电商环境下客户的消费需求。

(3)物流建设标准化水平低。如上文所述,目前绝大部分连锁企业的自建配送中心仅仅充当了简易转运仓库的功能,现场管理混乱,既没有将产品按需分类分区,也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很少有连锁企业对其自建配送中心配备先进的条形码技术,自动分拣技术等满足电商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技术。且仓库内的配送装箱较混乱常常隐含质量安全风险,出库后的配送效率低,出错率高。

(4)库存周期长、退货率居高不下。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连锁企业并未将门店业务纳入总部管理系统进行系统规范化管理而是实行粗放型管理,对门店管理人员也缺乏系统专业的管理技能培训,这便容易造成门店的盲目订货现象。尤其在节日促销时往往由于预估销售量不准确造成货物的囤积从而使退货率高进而加大物流负担。同时,门店管理的不完善也会造成门店库存盘点的效率低下因而导致库存周期加长成本增加。

(5)专业管理水平不足。电商环境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更加需要大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物流管理,而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因此整个物流行业都存在这样一个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现状,连锁企业的物流管理当然也不会例外。大量从业人员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人员,他们往往都是在边工作便摸索学习的状态。专业人才的缺乏毋庸置疑的造成了物流效率低,质量无保障的问题现状。

二、电商环境下连锁企业的共同配送

1.共同配送概念

共同配送的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学者汤浅和夫曾对共同配送有如下定义:为提高车辆车载利用率,将单个公司较少的配送量与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公司集中起来,在单个公司配送合理化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公司达到联盟整体配送的进一步合理化的物流形式为共同配送。而后我国对共同配送下发了如下定义:“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目标便是整合物流资源,加大企业间合作,提高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率,从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共同配送的范围很广,包括物流配送环节的合作,物流资源的整合,物流设备的合作化利用和物流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等多维度多方面内容。针对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特征以及当前存在的物流问题,共同配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物流策略。

2.连锁企业间实现共同配送的模式

目前我国的连锁企业为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经济效益已在逐渐进行物流资源的整合, 将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融入到实际物流配送业务中, 实施覆盖各个连锁网点的共同配送。采纳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我国连锁企业可以尝试发展以下三种共同配送模式。

(1)由一家连锁企业为主导,横向纵向同时进行整合下的共同配送。该模式采用中心辐射的方式。由一家具有实力的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作为共同配送的中心,向其它连锁门店进行辐射为其提供商品货物的横向共同配送。同时,该连锁企业还可与上游供应商合作,在配送的过程中进行针对供应商的沿途收货实现纵向的共同配送。这种共同配送模式非常适合大型连锁企业,可以使各个连锁店铺多频度小批量的供应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也可以协调各个连锁店之间的关系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使物流资源的配置最优化,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多方连锁企业整合下的共同配送。该模式采用多点平衡的方式。由多家连锁企业或多家制造商共同投资建设配送中心实现不同企业间的共同配送。该模式更适合集中于某同一区域的多家连锁企业,由于这些连锁企业的门店距离相对较近,一旦其企业间达成共识形成物流联盟开展共同配送,便可以在满足各自物流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物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例如交通运输资源、信息资源、物流仓储资源、人力资源等等。同时企业间实行共同配送不仅提高了物流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还可以帮助各个企业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企业竞争力。

(3)物流企业整合下的共同配送。该模式依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具有较大规模的配送中心, 完善的配送网络、经验丰富的专业管理配送团队、先进的技术设备, 连锁企业也可以考虑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其企业的所有物流业务外包给实力强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共同配送。该模式适合门店分布比较分散的中小型连锁企业或者是一些刚刚进入市场的连锁企业,这些企业本身由于实力不够雄厚,如果自建物流将大大制约其自身的企业发展,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其物流配送业务可节约其成本帮助其腾出更多资本和精力专注于自身的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规避由于物流因素带来的商业风险,提高其企业效益。

三、连锁企业进行共同配送的优势

1.降低物流成本

实现共同配送毋庸置疑的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连锁企业实现共同配送后可共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可对运输设备、车辆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用统一的一次性运输代替各门店的零散物流,使物流规模化,减少零散物流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物流成本。

2.降低货物库存量

连锁企业进行共同配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货物库存量。各个地区的各连锁店进行统一配送后建立起统一的总配送中心,如果没有新订单,各个连锁店便会将信息上传至总配送中心提醒其不要继续订货,如果各个连锁店有缺货现象同样也上报至总配送中心催促其尽快补货,这样总配送中心可以及时的调整库存只保证一定的库存量即可,而各个连锁店便无需自建很大的仓库进行库存,对于整个连锁企业而言大大降低了货物库存量降低了仓储成本。

3.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

进行统一配送后,由于整个物流网络进行统一规划布置统一配送,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的配送时间、配送地点、配送货物量的准确性,降低了由于各个连锁店自营配送管理松散所造成的时间拖延,配送任务出错等问题,大大减少了物流成本的无谓消耗,提高了连锁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此外无论是上文所述的哪一种共同配送都需要各个环节多方位的物流合作,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物流网络的构建,共同配送的顺利实现要求物流信息高度的时效性以及物流配送队伍的快速反馈。这便促使企业加快物流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以满足其要求。

4.提高连锁门店的营业额

如上文所述,实现共同配送可大大减少企业的库存量,对于单个连锁门店而言,其便可以充分利用其自有的较小存储空间多存储一些畅销商品实现空间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其经营利润。

5.减少环境污染

如若连锁企业不实施共同配送的方案,由于不同连锁门店的顾客群购买力不同,各个门店的物流配送需求便不同,这便会造成部分门店物流运力的紧张和部分门店物流运力的闲散,进而使物流运输车整体负载率降低。如若实行共同配送便可以减少物流运输车,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电商环境下连锁企业如何应用共同配送达到提升自身企业效益同时推进物流业发展的目的,总结了电商环境下连锁企业实现共同配送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虽然目前连锁企业的共同配送发展过程受企业自身保护主义等多种因素制约,但共同配送发展前景广阔,一旦实现将大大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钱莹.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分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0卷第2期,92-95.

[2]刘杰.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第8篇:工伤索赔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22-02

当前毕业生求职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日益显现。该矛盾反映了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很难与企业职位需求匹配的矛盾,该矛盾突出地体现在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所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和实践能力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以经管类为特色的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的重点。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例如,金国峰和董富华认为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要求,改进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项益才认为经管类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唐新平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实现从专业型到复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被动知识传授到主动知识创新、从封闭型到开放型育人观念三方面的转变;李蓓蓓认为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强化实践教学四方面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从校企合作视角出发,对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如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希望能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也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之中,以下主要介绍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

1.专题讲座。这种方式是邀请企业管理者进课堂,讲述企业运作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该方式操作较简单,但有明显的缺点:第一,时间限制多。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讲座时间多被控制在两三小时之内,受邀的管理者很难真正把完整的工作流程介绍给学生,讲解多停留在他们对工作的感性认识上,而这些感性认识又是大同小异,对学生在知识的把握和管理实践的理解上帮助不大。第二,流于形式。受邀的管理者本身工作忙,无暇进行充分的准备,其所谓管理经验大都没有明显的参考价值。第三,缺乏针对性。管理者的讲座较宽泛,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关于企业运作的内容,但是宽泛的介绍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都有所接触。

2.实地参观。为了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等环节或者部门的工作流程有基本的了解,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该模式也有易操作优点,但其缺点也较明显:首先,时间限制。实地参观也受限于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是对企业工作的流程有一个感性了解,很难接触到具体内容。另外,学习的深度不够。虽然实地参观可以与企业实际工作近距离的接触,但是,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操作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实地参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局限性,在实践学习的深度上也不够。

3.实习项目。目前很多院校愿意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实习项目,期望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第一,管理困难。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从很大程度上讲学生要脱离学校的管理范围,受限于各种条件,院校老师很难对学生做到全面管理,对学生在校外实习中遇到生活、安全等问题难以控制。第二,成本高。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学校不但要支付企业一定的管理费用,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上也要投入人力、物力。鉴于此,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院校就很难组织校外企业实习,即使勉强进行一些实习,效果也不明显。第三,企业态度问题。在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中,大多数企业能较好地完成自己在项目中负责的内容,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但也有部分企业仅利用实习的学生做一些杂物工作,将实习停留在了表面。

4.校企合作校内项目。目前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将其在运营及管理中的问题打包给一些院校,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和研究人员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兼顾学生、企业、教师三者的利益平衡。但是,深入了解后发现,该模式还是有很多缺陷:第一,适用范围有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为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会慎重考虑,且对参与项目的校方人员也有要求。所以,能参与有实际意义的校企合作校内项目的院校将集中在重点院校,参与学生也多集中在研究生层次。第二,参与程度低。在项目中企业都会有具体的质量和时间要求,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负责教师会把主要的工作分给项目组的其他教师,学生只负责一些整理、排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涉及企业关键问题的项目,学生参与层面就更加初级。在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受限,校企合作的校内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的帮助也不大。结合以上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可知,无论如何强调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都要注意到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或项目中才能有更多地体会,才能明确地了解自己与企业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虚拟企业”模式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参与双方利益的冲突导致在合作中很难实现双赢。学者们经过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虚拟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虚拟企业”是学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相关行业和企业资料,争取一些必要的资金,在学校建立一套虚拟的企业及外部行业系统。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中。“虚拟企业”运作的具体流程具体如下:

第一,以现实企业为原型,构建校内“虚拟企业”。首先要充分获取现实企业和行业的数据资料,基于这些资料构建虚拟企业。该系统将模拟原型企业的专业岗位、业务流程,在仿真实践中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教学活动围绕“虚拟企业”的运作,构建课程体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原型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二,将教学讨论延伸到企业。首先,将校内模拟业务与企业实际运营作对比,发现模拟经营中的问题,敦促学生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在模拟经营中可发现原型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此展开讨论,并对原型企业管理上的改进建议与企业管理者讨论。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又可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发现自身问题并获得改进的方法。

第三,虚拟成果向现实成果的转化。由企业管理者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虚拟董事会或虚拟评价机构,对虚拟企业的运作做出评价和指导,根据学生在虚拟企业运营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企业可在虚拟企业中选拔人才,表现好的同学可加入到教师科研团队,通过社会调研、企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可以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把“创业构思”转变为“创业行动”。

第四,定期评价,并不断改进和更新。虚拟企业的运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实际的操作或学生就业等实践活动中会发现其中的不足和未涉及到的内容。因此,应当鼓励参与过虚拟企业项目的学生对虚拟企业的建设和完备提供建议。通过反馈,使虚拟企业日益完备,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工商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与建议

校企合作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仅有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一,改进课程时间安排,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部分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课程安排分散,学生难以获得足够连续的时间去参与活动和项目。

第二,增加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在最初就业时的入门能力。现有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多是以管理者的视角设定的,缺乏学生工作入门能力的培养,故在课程体系中要增加基础课程的安排,培养学生工作入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聘用有管理经验的教师。院校应该跳出传统的教师聘用制度,积极吸引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教学队伍,为学生创造向实践管理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第四,采取多种有效方式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参与。吸引企业单位的参与需要做好在校企合作中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利益的分配。

第五,建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沟通的平台。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只能提供就业信息,无法将职位的具体要求传递给学生,故应设立负责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平台。在沟通平台的建设中,让企业充分地参与进来,在获取就业信息的同时,鼓励企业提供岗位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合理择业。

正确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和企业从根本上走出“就业难”和“招聘难”的困境。因此,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运行方案,结合企业需求,紧扣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拉动教学,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课程安排和教师聘用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项益才.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C].中国重庆,2012.

第9篇:工伤索赔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索赔方法;索赔策略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1索赔的含义

索赔是指在合同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当事人因非自身因素或非自身应承担责任事件、合同相对方没有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施工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受到损失,根据合同约定、法律规定及惯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的行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定义的索赔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是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事件造成了费用增加和(或)工期延误等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或)工期顺延的索赔要求。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中,索赔指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发、承包双方在履行承发包合同时,对于非自己过错的责任事件并造成损失时,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或)工期顺延要求的行为。合同索赔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履行的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并因此造成了合同向对方发生损失的,另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就遭受的损失要求赔偿。

合同索赔是双向的。承包商可以根据合同向发包人提出索赔费用和(或)工期索赔要求,发包人也可以根据合同向承包商提出费用和(或)延长缺陷通知期的索赔。合同索赔是合同和法律赋予受损失者的权利,是合同当事人维护自身合同权益、弥补已发生的损失、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工具。合同索赔是一种正当的合情合理的合同管理行为,它是合同当事人之间一项正常的而且广泛存在的合同管理事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依据工程事实所做出的合情合理的行为。合同索赔管理工作的有效 展对合同双方的目标实现都是有利的,有助于促进合同各方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效率,最终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2索赔的特征

从索赔的定义可以看出索赔有以下两个特征:

(1)索赔的基础为双方存在合同关系,合同一方因非自身原因或者根据合同约定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原因或者因另一方没有履行或未能完整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并实际发生了相关的经济损失或权利受到损害,就可以向责任方提出索赔。如发包人未按合同规定及时向承包人提供施工场地,这就造成承包商经济上的损失,也侵犯了承包商的工期权利,承包商可以就此向发包人提出费用及工期索赔。当然,有些索赔只能提出费用或工期索赔,如后继法律引起的费用增加、恶劣气候条件影响、不可抗力事件等。

(2)索赔的事项是合同双方尚未达成一致,也就是说索赔是一种单方行为。一方提出的合同索赔在对方未确认的情况下,对合同向对方不能形成约束力(当然不是指合同约定的处理期限的约束)。索赔要求能否最终实现,必须经过合同双方确认后才能确定。

3索赔方法及策略分析

3.1根据市场情况确定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而确定索赔目标

建筑发承包市场的竞争情况直接决定承包商经营战略的确定,承包商应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区域经营目标来决定项目的经营策略,项目的索赔目标应在企业总体经营策略的框架内确定。索赔目标是承包商对索赔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期望值,需要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及工程实际实施的状况来合理确定;并认真分析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存在的风险及在处理索赔要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如果预计工程竣工结算金额不会超出发包人的审批概算金额,承包商合理的索赔报告都会得到合理的满足。发包人的承包商在提出索赔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工程的施工管理,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及进度能满足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发包人及监理工程师对承包商施工管理工作的满意,有利于对索赔事项的合理处理。如果承包商在施工管理工作中造成进度滞后、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其索赔要求将很难获得发包人的认可,甚至有可能引起发包人的反感并因此向承包商提出反索赔;同时,承包商的索赔要求应按施工承包合同要求的时间和程序及时上报,否则发包人将以此为由而拒绝补偿。

3.2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

在索赔谈判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态度强硬,坚持自己的索赔要求或者软弱地放弃索赔要求,而应采取刚柔相济的立场比较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即既要坚持原则,讲道理,摆事实;又要有灵活性,作适当让步,才能应付谈判中的复局面。

在谈判中,要讲究策略,具有灵活性,要准备好让步,力求使索赔的处理双方都满意。承包商索赔谈判要讲究技巧,谈判人员应熟知施工合同的具体合同条件,熟悉与合同有关的所有法律法规,非常清楚索赔时间的发生、发展和对工程工期的具体影响和给承包商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一定的索赔谈判经验,善于与对手博弃,在索赔谈判中能灵活地做出让步,使索赔工作取得满意的结果。

让步要讲究策略,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让步、什么时候让步、让多少、怎样让等等都需要精心的考虑。在谈判中要根据双方共同关心的利益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让步。让步时机如果不恰当,就不能达到让步的效果,容易使对方感觉到很轻易就可以促使承包商做出让步,从而提出更大的让步要求,使得承包商的让步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让步应在双方争执激烈,合同索赔谈判出现僵局时做出,使得谈判有回旋的余地,并且要让对方觉得这个让步是很艰难做出的;同时,让步应是相瓦的、对等的,承包商在做出让步时要考虑让步的幅度,考虑对方可能做出让步的地方,以确定是否做出让步及让多少。否则,承包商一味的让步将失去索赔的意义,无法平衡双方的利益,甚至会让对方认为索赔的计算值比较随意而影响索赔目标的实现。

让步应在对方感兴趣或者利益所在之处,如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加快发包人比较关心的部分工程施工进度,自费帮发包人施工部分附属工程项目或者主动放弃部分金额较小的索赔项目,根据需要甚至可以在索赔值上直接减少一定的金额以取得发包人的好感,进而比较容易认可承包商的索赔要求,这样使得双方都感到各有所得,也容易维持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在索赔谈判中要注意让步的艺术性,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索赔达到预期的效果。

3.3合理利用各种关系,力争以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商需与各方面的人和单位发生关系,如发包人、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供应商、其他承包人、发包人的上级主管单位、政府机关、当地村民等等。承包商需对各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充分利用这些关系,争取取得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营造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气氛,以对发包人施工影响,利于合同索赔的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合同双方的争端得不到解决,或双方分歧较大,通过各自的上级中.管单位(部门)进行协调,常常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监理工程师作为发包人的项目管理人员,索赔事项的首先处理人员,对承包商的索赔处理起着关键的作用。承包商应该努力保持与监理工程师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他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有利于承包商的索赔得到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金海峰.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投标决策风险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