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监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泛在环境;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44-03
Construction Strategy Research on Teacher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in Ubiquitous Environment//LIU Qian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ubiquitous environment, positioning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personalization and sharing,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architecture model and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awar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The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acher training; ubiquitous environment; sharing platform
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是当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职教师教育培训表征的是以教师为本的终身教育,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接受的和专业有关的学习培训,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不仅仅着眼于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还应关注整个教师生涯的终身教育。因此需要以教师为中心,在培训前充分掌握参训教师需求,从而使培训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
1 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及设计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泛在学习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学习化社会和开放式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下,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平台成为首要之举[1]。传统的一次性面对面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存在培训周期短、成本高、时效性差等不足之处,知识共享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由一次性的培训学习过程变革为专业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3]。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如教学培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由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可以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开展。
泛在环境即“泛在知识环境”,也是“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以构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空间都能通信的“泛在网络”[4-6]。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电脑的日益普及,泛在环境下的教学知识共享平台是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广泛存在的数字环境,是学校存储知识、查阅知识、共享知识的重要工具,学习者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知识服务、开展交流和进行学习。因此,建设泛在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本校教学资源共享,还将促进学校之间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个性化、共享性是泛在环境下资源共享平台架构设计的理念,为学习者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是个性化的服务平台。
1)个性化。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学习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学习者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层出不穷,服务推荐是在学习者没有提出明确显性需求或需求模糊的情境下,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历史行为、偏好模式和当前情境来预测学习者可能感兴趣的服务知识,主动地向学习者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2)共享性。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是开放的,可以供各学校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知识创新只有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共享才能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会在用户中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实现从“资源网络”向“知识网络”的转变,形成一种交互式知识网络结构[7]。泛在环境下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实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形成共享平台的网络系统。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应制定开放统一且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接轨的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平台可按各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学科分工,向体系内所有用户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
2 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知识共享平台的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析
泛在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泛在性和情境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为实现泛在学习按需、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研究用户在泛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需求特点,是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信息资源需求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内容需求、服务方式的需求和信息系统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信息内容的需求。
信息内容需求分析 信息资源内容建设是师生信息需求的基础,需要关注学习者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有指引性和引导性地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分析学习者类别,针对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培训、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供相应资源服务,如学历教育、校本教研等。每个参训教师可以根据工作与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教学互动模块,如项目讨论会、案例教学等,体现课程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
信息服务方式的需求 信息服务的展现方式是用户信息内容需求的体现方式。泛在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满足学习者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源的信息推送方式。通过创建开放性、参与式、协作性的学习型组织,培植团队的学习意识。共同研讨的学术模式对于知识共享和创新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信息系统需求 信息系统应具有可靠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和易用性,即用户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知识共享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个性化特征的一站式检索界面。系统应建立用户使用体验的反馈机制,同时信息反馈可以帮助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 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架构和功能分析
平台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用户访问层、信息服务功能层、数据源层。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1)门户访问层包括各种用户访问界面,如公共信息平台入口、博客、讨论组等。
2)数据源层包含各种统一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案例库、学习素材库等,包含教案、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多种丰富的文献资源。利用共享平台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检索,比如教案用的模板文档、学术会议的演讲文稿或视频、教学课件等。
3)信息服务功能层。
①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者可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文献资源。
②学术交流服务:提供团队交流与协作工具,为研究组等动态的各种组织提供便利的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方便而充分地共享知识、讨论问题、协同学习。
③个人信息管理:要实现个人知识的良好组织管理与便利分享,还要支持团队知识的有序组织与协同创新,从个人知识管理与分享来看,帮助个人将拥有的各种资料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分享和创新。
④个性化推荐服务:泛在环境下的个性化情境感知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及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界面、信息内容和功能的服务方式。个性化信息服务使用户从被动地接受服务转向积极参与服务,学习者可个性化定制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学习方式。
Schilit等人在1994年第一次提出情境感知的概念情景(context),也称情境、上下文。情境是指一组由周围环境状态如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状况等所构成的集合[8-9]。用户所处的具体环境和状态不同,所面临的任务不同,其信息需求也将会发生改变。通过自动感知用户的情境(如人物、地点、时间和任务等)发现用户信息需求,向学习者提供适合当前情形的相关信息或服务就是情境感知(context-aware)服务。Froehiich等人研究设计Myexperienee,利用手机本身的传感器和采集手机自身的相关信息来得到用户当时的使用环境,从而有效支持研究人员的用户研究工作[10]。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系统感知的情境,根据个性化推荐规则,将更新后的应用程序呈现给用户。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方式如下。
1)建立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门户信息导航,按照学科、主题来揭示各类学术资源。推荐学习者特定学科相关的培训资源。
2)一次性的培训教育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环境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关注教师兴趣时序的演变趋势,根据教师个人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分析学习的动态行为、学习习惯和趋势,推荐当前阶段相适应的培训资源,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模式。
3)泛在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感知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情境,即学习者当前使用的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些情境信息向学习者推荐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如共享平台根据用户当前所使用的设备,相应自动转化为移动设备能够播放的学习资源格式。另一方面,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信息行为操作,提供个性化内容和界面。如根据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及偏好,建议参加哪些报告等;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假设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应该做什么工作,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流程如图2所示。
4 未来的研究方向
目前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的许多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可能的研究方向如下。
1)泛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共享将变得更为便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显性知识的共享,而隐性知识大多存在于人们难以言明的体会经验之中。知识共享平台如何感知来自用户的有价值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有形的显性知识,从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将是泛在环境下共享平台信息服务所要面临的难题。
2)与传统的网络化学习不同,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在不同情境下会有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群建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中小学教师既成为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又成为资源平台的建设者,将新知识不断地回馈到资源共享平台内,通过知识的分享、整合推动知识的创新。
3)网络培训方式应和传统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相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4)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应建立及时的用户评价反馈体系,通过教师对学习资源使用的评价和反馈,可及时调整平台的建设方向,对教师的学习成效应进行跟踪评估。
5 结论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提出个性化和共享性的建设理念。基于对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对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模型架构提出建设策略,并针对情境感知分析资源共享平台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文峻,吕卫锋.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3(20):9-10,44.
[2]欧阳剑.马来西亚泛在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9-112.
[3]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研究,2010(3):3-8.
[4]陈雅,李文文,郑建明.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构建[J].情报科学,2011,29(11):
1605-1620.
[5]杨灵芝.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2(3):347-351.
[6]王娜.泛在环境下基于用户协作的信息组织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4):97-101.
[7]王娜.泛在环境下交互式知识网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J].实践研究,2010,33(9):57-60.
[8]Davis H C, Carr L, Hey J M N, et al. Bootstrapping a Culture of Sharing to Facilitat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2010,3(2):96-109.
[9]Hemandez-Leo D, Romeo L. LdShake: Learning design solutions sharing and Co-edition[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监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V21 文献标识码:A
1 浅谈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够重视,投入经费不足
由于环境监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在经费投入方面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监测工作的开展。一是硬件经费不足,设施设备落后。很多基层的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种类待遇、数量少、老化严重,无法适应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二是监测经费少,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基层监测站具有十分繁重的监测任务,既要对辖区内所产生的各类污染进行监督及监测,还要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科研。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监测经费的不足,就成了制约监测工作开展的瓶颈。三是为弥补经费,不得不进行服务性的监测。由于经费不足,为了确保正常运转,很多基层监测机构只好通过开展服务性监测来弥补经费的不足,从而维持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1.2 职能移位,监测质量较低
环境监测站主要是对地方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真实公正的监测,有效地控制地方污染,并将真实的监测结果向地方政府反馈。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一是由于地方财政安排的经费少,从而使监测站不得不通过进行服务性监测来确保运转,这就使得监测站的职能发生了移位,就会导致对本职工作落实难以到位。二是受地方政府管理,导致监测结果失真。在进行监测时,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因此,其监测运作及管理都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质,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导致所得到的监测结果失真。譬如在进行“减排”监测时,就常常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监测数据的失真与监测工作的职能相去甚远,也与国家开展监测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1.3 技术落后,影响监测效果
一是从很多基层监测站来看,监测技术与现代环境情况的变化不相适应。一般只能进行几项常规监测,也只能分析主要的指标,无法进行全方面的监测与分析。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控制手段单一。二是只注重指标监测与控制,而轻视非指标方面的监测,对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很多监测站难以开展现场监测。
1.4 素质不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待遇不高,任务繁重,因此,基层环境监测站的队伍不稳定,一是没有良好的人才引入激励机制,无法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留不住优秀人才。缺乏提高监测人员的激励机制,很多在职的监测员感觉到没有发展,因此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实效性较差,不少人都想方设法地改行、跳槽。三是专业素质不高,没有形成激励性的培训机制。由于专业底子差,加上缺乏长效性的培训机制,专业素质难以提升,尤其是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导致工作效果差、效率低,难以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
1.5 管理不力,监测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缺乏全程控制意识。由于缺乏全程控制意识,质量意识淡薄,室内质控方式单一,方法陈旧,在现场监测中质量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精确性不高。二是现场监测能力差。由于现场监测比实验室内要复杂得多,具有很多的差异性,多变性和不可预料性,因此,往往难以监测出高质量的数据结果。
2 提高环境监测水平的有效对策
2.1 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政府财政应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应该根据监测项目所需的费用足额下拨专项经费,以确保监测工作的运行。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进行环境保护评价、验收、监测,由企业按规定交纳一定的费用。三是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切实转变监测工作职能,改变当前收取服务费而开展监测工作的局面,促使基层监测站将更多的经历放在本职工作上,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2.2 改变运作模式,确保监测站工作的自主性
一是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职责,充分尊重监测站的工作权利,不能够对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这样才能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性,也才能够使监测站为广大的企业提供真实、公平的监测服务。二是监测站自身应该改变运作方式,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提供工作效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当发现重大监测情况,或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应该积极主动地给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以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2.3 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
一是“管理出效益“同样适合环境监测行业,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先要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然后将体系进行科学的分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制度管人“的原则,并采取行之有效地质量管理措施来保障各种管理制度的实行。二是加强现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各种影响因素较多,对现场监测的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主要有:布点准确,采样规范、分析测试科学、数据处理规范、综合评价公正。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
针对监测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制定人才引进、队伍结构优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一是提高待遇,提升地位,增强职业感召力。切实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及其他福利待遇等,让这一工作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二是广纳贤才,充实队伍。政府应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用高待遇吸引人才。三是强化队伍优化。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将工资待遇与工作绩效进行挂钩,以此充分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培训,构建激励性培训机制。确保培训经费、人员、场所到位,将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突击培训相结合,工作与培训相结合,并构建具有激励和约束性质的机制体系便于考核培训效果,将考核结果纳入考核考评和职称晋级,以增强其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加大经费投入,改变运作模式,确保监测站工作的自主性,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从而达到提升环境监测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监测的需要,给人们提高更清秀的山川,更蓝的天空,更清澈的河水,为创建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建议
一、 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就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目标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大气等相关因素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污染程度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
(一) 根据环境质量状况的标准及时反馈目前环境质量状况,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二) 根据污染状况和污染类型,由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切断污染源,解决污染问题。
(三)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总结环境污染的相关规律,对于预防污染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四)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制订环境保护措施,合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自然资源。
二、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不足
由于生存环境和全球气候的不断化,各国都开始注意和加强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有所进展,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近年,环境保护更是加大了放射源管理、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有机废气治理、总量削减及控制等工作力度,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任务更重,同时对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反应速度及现场应急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 设备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环境取样和调查工作,还要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工作。在分析工作过程中,仪器设备的配备是关键。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目前所用的监测设备普遍存在落后、老化及不足的现象,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出现精确性的问题甚至无法开展相关工作。
(二) 人才匮乏
环境监测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不断补充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而我国目前环境监测部门中人员普遍呈老化趋势,缺乏内部竞争力,使得尖端人才极度缺乏。
(三) 经费不足
监测经费的不足也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经费的多少直接反应国家对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环境监测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空气、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还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跨区域的监测工作也时有发生,然而资金短缺问题让很多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经费的不足,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多数地市缺乏应急监测所需的配套设备及监测车,使自动监测能力和流动监测能力大大降低。
三、 环境监测的问题原因
(一) 环境监测的认识存在一定不足
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我国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压力。然而,人们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力度及技术监督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监测主管部门尚未对环境监测数据予以太多的重视,使得环境监测数据无法发挥自身作用,监测工作也日渐边缘化。
(二) 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对监测经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导致对监测经费投入不足,致使环境监测系统的能力建设与时展不相适应,更别说与国际接轨,部分地区的监测系统由于的经费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基本满足,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监测任务的开展。事业经费的保障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监测频率、监测范围还是监测技术及监测速度都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和限制。
(三)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度和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上层环境监测部门对下层监测部门更多的是业务指导关系,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和监督能力,无法从“条”的层面直接统筹、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地方监测部门容易受行政命令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 环境监测的相关发展建议
(一)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监督能力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缺乏对环境监测站的约束力和监督力度,因此,必须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促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环境保护系统,应该实行垂直管制制度,由地方政府的监管改为由上级环境监测部门直接对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和统一管理,有利于技术的考评及执行力的监督,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加强人员能力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对我国环保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抓好人才引进和人员能力培养工作。对于从业人员,应该加强业务水平及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全员的工作能力及整体素质。同时,要采取相应的职能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能力,督促从业人员对先进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应该加强环境监测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工作,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议,对业务技能优秀和工作积极的环境监测站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对先进高效的业务技能进行推广,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问题,这一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需要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予以支持,可将环境监测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经费等费用纳入财政部门年度经费预算,改善经费匮乏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王金辉.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现状与思考[J]. 工程与建设, 2010,(04).
[关键词] 基层环境监测 问题 建议
基层县(包括设市的区)级环境监测站是从事环境监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县级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上级环境监测站的指导,属全国环境监测三级站。基层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如环保“三同时”、污染源监管、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发放等等,这些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环境监测。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对环境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层环境监测人员偏少
长期以来,受事业单位编制限定影响,监测人员编制数难以得到及时调整充实,有的地方环保部门由于人手不够,就抽调监测人员到其它科室工作,而监测任务日益繁重,监测量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人员严重不足,与《全国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1.2基层环境监测的技术和仪器设备远远无法满足环境监测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基层县级站的监测技术薄弱、单一,主要监测仪器缺乏且老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在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维修、更新、增量、试剂购买,人员进行技术学习、业务培训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的监测人员好几年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技术学习或业务培训。
1.3基层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偏少,制约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由于基层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政没有专门为监测部门提供经费预算支持,基层环境监测站在人员管理、监测工作实施、车辆使用及人员补贴、监测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保障,导致不少基层地区连环境监测的日常经费都出现困难,存在“有的设备没钱买,有的设备用不起”的尴尬局面。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方基层领导仍然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对环境监测工作重视不够。
2.2环境监测机构和管理制度落后于现实要求
环境监测包括外场监测和内场分析、编写材料等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工作量大,但环境监测站属于公益事业单位,监测人员工资属于绩效工资。在现实中,基层监测人员的绩效工资偏低,又没有相应的监测补贴。有的监测管理制度不合时宜,未及时修订或废止,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2.3基层环境监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虽然中央政府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但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环境保护二者的博弈中,仍倾向于发展经济,对环境保护(尤其是环境监测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大多数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仪器小而不全,只配备了小型的仪器,大型的或综合的仪器却买不起或用不起。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费不能用于环境监测建设,环境监测建设资金仅靠上级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地方财政在预算安排时有专门用于环境监测的预算资金。
3 几点建议
3.1创新环境监测体制
国家环保部门要抓紧出台新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监测机构的性质与职责,基层环保部门应履行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强化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要拓展监测技术监管。上级环保部门应强化对下级基层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职能,开展巡视性、监督性、稽查性的监测工作,全面掌握本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基层环境监测情况;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质量检查、考核,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活动,严格实施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等。
3.2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环境变化的迅速,监测工作难度的提高等都对监测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监测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改革监测机构管理体制和人员体制,定期组织业务技术或监测方法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竞争意识,提高环境监测团队的能力和水平。
3.3加大基层环境监测的基础建设
省级政府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督促地方政府加大环境监测投入,在资金投入、仪器配置等方面向基层县级地区倾斜,促进基层环境监测能力的提高;在科研能力方面,要牢固确立“科研先导,技术立站”的方针,通过设立监测科研专项基金,制定监测科研激励政策,引进先进监测技术等措施,促使监测人员安心监测和积极投身科研活动。
参考文献:
[1] 黄庆添.县级监测站监测质量管理的思考[J].海峡环境,2009,6(2):22-24.
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环境监测数据收集,环境监测报告编制以及监测化验人员的培训等职责。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提出:“要提升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技术监督、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根据上述任务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县级监测站的工作日趋规范,监测能力和监测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监测站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环境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不完善
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措施,只有对监测工作进行全程序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精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大多数县级监测站虽然通过了计量认证,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进行操作,监测质量不高。还有的监测站质控措施的表格和记录做得很好,实际的质控工作却不完整。
2.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所限,一些县级站的水质监测仍局限于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几个监测项目,而COD和氨氮仅仅反映了水质综合性指标的一部分。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环境污染要素逐渐细化,人们迫切要求知道水和空气中到底含有哪些污染物质,哪些污染物质超标。一般县级站由于监测能力所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特别是对重金属、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严重不足,生物、土壤和农村环境监测方面更是空白。
3.监测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工作能力较弱
县级监测人员虽然已达到或超过标准化建设定编人数,但大多数监测人员学历较低,相关专业学历人员偏少,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不足,尤其缺乏既精通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评价技术、又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监测人员长期从事单一的工作,缺乏工作激情和创新,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得不到保证。
4.监测人员分工不明确、不平衡
由于县级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较少,一些职位和任务都是交叉执行。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化验员又是内审员,或是质控员、仪器管理人员。一人做好一项工作容易,要做好几项工作就有些困难,往往顾此失彼,容易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有的人员则工作量很少,甚至没有工作任务。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严重影响了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和设备的基础上,发挥每个监测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特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是县级监测站在发展中要深刻考虑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
监测人员不仅要精通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标准,更要熟知环保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环境监测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认识到不按照国家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监测活动,拒报、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是违法行为,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工作,提高监测能力
定期组织人员到上一级监测站和兄弟站考察学习,学习操作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质控人员的业务培训,从监测方案设计、现场采样、分样、保存、运输,到实验室分析、数据审核、报告编制等环节,质控工作要贯穿全程,确保监测质量;组织监测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技术。还应增加对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增加监测项目,积极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开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污染源控制监测;增加应急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演练,建设环境污染预警体系。
3.完善监测站内部管理机制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培训;问题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1)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定义
环境监测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实时或定期采样、分析测量,以发现异常的因素,确定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以及实时变化,供相关部门参考针对环境污染采取措施。环境监测的对象包含三大方面,分别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污染成分监测,就方法而言,环境监测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态监测和生物监测。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对于环境监测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和实施的所有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监督、质量改进、质量控制,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
(2)环境监测的类别
按照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分类,环境监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研究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和监视性监测,它们的主要主要内容为:
1.研究性监测,也叫科研性监测,是为了研究特定科学课题所进行的环境检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国家和民众对于环境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为了保护环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很多科研院所都开设了环境研究机构,很多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其中。研究性检测主要是为了通过环境监测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污染机理、污染物变化规律,研究地区环境受污染程度等,为国家进行环保管理、行业进行环保整治、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提供参考,并研发新技术应用到环境保护中来,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应急监测,是指面对突况时对某一地区的环境情况进行快速的抽样检测,得出一定的结论,供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特定性的环境质量检测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纠纷仲裁监测、污染事故监测和咨询服务检测。仲裁纠纷检测是指当某些群体之间因环境质量问题产生纠纷之时,应相关机构的要求,环境监测部门针对相关区域就特定检测目标项目进行检测,并向申请方及其他相关方公布检测结果,以利于纠纷的解决。污染事故检测情况比较常见,多因为新闻的报道被广大人民所知,是针对特定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的环境监测,比如说今年三月份,武汉部分地区自来水出现异味,很多居民担心自来水质量问题,不敢饮用,武汉相关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立即针对此种情况,调动专业力量立即对出现异常地区的自来水取水口进行环境监测。咨询服务检测,是指环境监测部门应某些个人或社会团体的要求,对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比如说某企业欲在某地开设造纸厂,该企业就必须请环境监测机构就本地的环境质量情况、环境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直到确定不会对该地造成极大地环境污染时才确定开设该厂。
3.监视性监测,又称为常规监测,是指针对某一地区长期的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是关系国家民生的大事,需要各级政府和民众长期关注,也需要环境监测部分定时对环境进行长时间的检测,得出分析数据,得出长期结论,指导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之前,环境监测任务一直是由环保局下辖的环境监测站实施,在此之后,一些民营机构实验室成立,并开展业务。近几年来,全球各国家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也在不断发展,我国各级监测站经过加大工作量、加强环境监测力度,严格环境检测流程,为我国环境工作提供了很多数据参考,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然而,尽管如此,现价段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监控仍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等。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人力资源建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弥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不足,我们首先就要在人力资源建设上采取措施。环境监测是要依靠专业人员去进行的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所以环境检测人员各项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我国环境检测工作的进行。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资源,在任何生产力要素中都是最具有活力和弹性的部分。人力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实施、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管理、人事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模块。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工作的规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性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建设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忽视。环境监测人员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监控及采样等工种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工作质量,经常对技术负责人员进行培训,能够加强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成果。
(1)对环境监测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情况非常严重,伴随着科技进步的副作用,环境污染的检测也变得越来越难。环境检测是一门必须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的学问,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对环境检测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更新,以随时掌握新的环境污染情况,还要有专业技能培训,以掌握最新的环境检测技能,保证环境检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2)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
我国当前的环境检测工作主要由一些科研机构来承担,政府管理的干预太小,一些不法机构通过不正当手段影响环境检测结果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说收买参与环境检测的工作人员伪造数据、错报数据等,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结论的真实合理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保证环境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3)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在任何生产力要素中都是最具有活力和弹性的部分,在环境监测部门也是如此。相关部门需要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与其他机构加强交流,建设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环境检测的人事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袁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5
[2]谢松青.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几大因素及相应对策[J].广西轻工业,2007.7
[3]袁海勤.关于建立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思考[J].环境科技,2011.24
关键词: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探讨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任务将会更加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的经费投入。环境监测作为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和分析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的成熟和进步。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对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数据进行检测和反映的过程,环境监测能够通过测定环境质量的代表值,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和污染情况。环境监测的对象重要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对水环境、大气、生物、土壤、物理污染等的监测。其中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是工作主体。环境监测工作的原则主要有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代表原则,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必须严格遵循这几项原则。
环境监测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环境质量的下降。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将环境保护问题考虑在内,我国的环境监测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环境监测之所以相当重要就是因为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都是以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的,环境监测的水平高低会对环境监测未来发展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2 我国环境监测中的注意事项
环境恶化会不同程度的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环境监测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国外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发展得相对成熟,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还不成熟。
2.1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方面
首先,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站都存在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在岗人员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当一些专项大型任务被布置下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更加捉襟见肘,在岗人员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非常重。其次,在很多监测站中,监测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技术知识老化,引进专业人才的速度慢等问题。再次,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实验室分析向快速应急分析和自动连续分析转移;第二,由单一的采样点式分析向空中遥感监测和采样面分析转移;第三,由手工数据分析向连续在线自动分析与手工分析相结合转移;第四,监测信息要由浓度信息向总量与浓度信息、环境安全与生态风险信息相结合转移。这些工作对监测人员的技术和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机制在人员激励方面做的还不够,导致监测部门缺乏工作动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扩充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环境监测部门要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积极招聘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尝试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通过劳务人员的引进、对内返聘等形式,将部门内的人力资源盘活。其次,对在岗的监测人员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人力资源要想增值保值,培训是重要手段之一。现在,环境监测人员数量增长相对较慢,因而,必须加强对现有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力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培训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提高实验室分析的技术、应急监测技术、现场采样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努力加强监测人员的实际环境监测能力。再次,对监测人员的待遇要合理的提高。吸引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薪酬激励。环境监测部门也要对其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薪酬进行适当的提高,以保障监测人员专心执行监测任务和从事技术科研工作。管理部门要将绩效管理列为部门的一项任务,对一些艰苦、劳累的项目要加大分值的比重,这种分值要与年终评选和奖金挂钩,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
2.2 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
环境监测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已有的监测仪器老化,无法满足新的工作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监测仪器也进步的相当快,因而,一些地方的仪器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情况会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环境监测仪器的配置不足。环境监测部门的经费由财政负责,获得经费的渠道单一,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环境监测的仪器配置不足。因此,环境监测在这一方面的注意事项就是要加大财政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同时,拓宽环境监测的融资渠道,让社会各方面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
2.3 对环境监测成果综合利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成果在综合利用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不足。许多环境监测数据一般就是报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不超标或者超标的原因等等,到底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误差还是真正的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问题,都没有进行有效说明。其次,环境监测报告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不够。环境监测报告需要深入对各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而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监测报告还要结合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再次,环境监测成果需要提高其可读性。现在,人们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但是,环境监测报告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表述方式一般是数字和文字,因而,普通民众对报告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报考需要提高其可读性。要想对环境监测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首先,环境监测报告对各方面的数据都要充分的利用,并进一步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因果关联。还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为依据,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对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其次,环境监测报告的表达方式要更加通俗易懂,一些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要尽量避免使用,让普通民众能够对环境监测报告更好的进行理解。
2.4 其他环境监测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环境监测站执行,环境监测站对环境监测任务要进行有序的调度,分清不同任务的缓急和主次,尽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环境监测站对监测任务的部署要科学,在进行任务分配时,要充分考虑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环境监测站还要规范环境监测任务的实施过程,确保其按照规定和标准执行监测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凡秀,赵鹏,张思宝.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J].山东化工.2012,(07).
[2]马晓晓,方土,王中伟,张春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S2).
[3]刘大鹏.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1,(07).
[4]刘坚,李维.项目管理理念在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4).
关键词:县级环境监测;管理;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72
县级环境监测指的是县级的检测站等环保部门利用特定的环境检测设备和手段,对区域内的环境变化状况进行实时长效的检测监督,以及时发现突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同时,也为其他环保工作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呈现出该地区的总体环境状态。县级环境监测对于地区内的环境污染管理、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经济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负责实地环境调查、日常的环境质量监督,环保设施及污染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
1 环境监测工作概况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依照上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标准,对该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监测管理并及时处理突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收集并记录环境监测所得数据,撰写环境质量报告。
2 环境监测工作目标
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群众在使用各种资源及能源生活生产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的结果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一是科学的监测标准,这主要由国家环保部门制定;二是通过监测数据确定污染发生的确切地点,并对污染进行分析,给环保部门的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在长期的监测工作中收集记录环境数据,以此反映一个地区完整的环境状况动态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系统的、充足的研究资料。此外,监测所得的数据还可以作为我国完善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提供数据参考。可见,无论是在环境污染的处理,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关环境法律的制定上,环境监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做好县级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意义
做好县级环境监测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等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监测工作大都依照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因而能够保证监测地区的环境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环保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实时的监测,基层环境保护部门能够及时发现突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迅速组织人员、设计方案作出应对,保障环境安全,编制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这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能够倒逼环保部门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或是监测人员自身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监测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此外,县级环保部门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是时展的一大趋势,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相契合,必能带动基层人员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工作,促使其主动学习并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保障人们生活生产的环境。
4 县级监测工作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
当前,县级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监测人员对监测质量的不重视。不仅相关环境部门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认同度不高,监测人员也大都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以致其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不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中,使得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无法有序推进。
4.2 监测管理工作关系不畅
县级监测站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环境监测部门,各项工作都直接受到上级环保部门的指挥与协调。除此之外,其他同一级别的有关环保工作的部门也对其起着监督作用。而如何处理与上级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尤其是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分歧矛盾,是摆在县级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面前的一个问题。
4.3 监测技术能力不足
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保障。然而,我国无论是在环境监测技术还是监测设备上都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尤其对于资金相对缺乏、资源少的县级监测站来说,现有的监测手段都是以较为落后的人工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为主,只有空气质量的监测实现了自动化。而且,在对污染进行实验室分析时,分析人员往往不重视监测质量,对监测过程的管理也是有名无实,使得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研究价值都大大降低。
4.4 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欠佳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大部分由从事监测或分析等的技术人员兼任。而他们的本职工作都是主攻技术,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虽然在环境监测的工作经历上有一定优势,但管理思维比不上专业人员,无法很好地胜任管理工作。此外,对于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也不足,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人员选拔、培训和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5 做好县级环境监管理的对策
5.1 明确管理岗位中的职责
在当前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由于专业人员不足,这使得监测管理工作不被重视,管理效率也不高。要做的便是组建出一支专业的监测管理队伍,并将管理责任明确到人,明确到位,提高工作效率;要健全相关的监督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其认真完成各项管理任务,为环境保护事业带来积极影响。
5.2 改变县级监测站运转模式,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县级环境管理监测的模式都是采用监测站监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环境变化的要求。县级环境监测部门的形式已经足够成熟,可以逐步取代监测站的模式,相对独立地展开各项监测以及数据记录工作,为环境保护的其他工作提供充足准确的数据支持。
5.3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若要改善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应对监测部门内部进行强力的监管,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由于环境监测大都在室外进行,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若是为了避免环境的影响而选择在室内监测,则会大大降低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在进行监测前,监测人员应做好充分的考察研究准备,选定最合适的检测点。同时,对于收集而来的数据,监测人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操作规范结合专业知识科学分析,保证监测的准确性。
5.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员综合业务素质
环境监测的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管理。参与监测过程的每一个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其工作质量、业务水平、表现以及工作态度等,都对监测结果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当前的监测人员队伍的建设,对其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更新其工作理念及监测技术,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5.5 健全管理人员督查与奖惩制度
加强对县级监测管理队伍的建设,除了对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外,还需建立健全对管理人员的督查以及奖惩制度,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督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行相应的奖惩。对于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或有贡献的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于态度懒散、工作懈怠的人员给予警告或一定的惩罚,借此来督促人员尽心尽力投入工作,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积极紧张的工作氛围,提高监测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晓飞.试论县级环境监测站的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
[2] 栾辉,张译之,张芳,王淑梅,邹诚诚.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水平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几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管理工作贯穿从布点到报告报出的整个过程。质量管理要求监测工作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的要求,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技术上的规范化管理。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
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环境监测机构大多通过了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初步建立了对环境监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部分监测机构仍停留在完成监测业务工作的层面上,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甚至将体系的运行视为障碍,既浪费了人、财、物,又失去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机会。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仅仅满足于文字记录和文件的归档,缺乏对日常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只是为应付外部评审和监督检查,体系运行演变为少数质量管理人员的文案工作,全员参与也成了一句空话。
3.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工作一直面临工作量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的现状,监测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监测工作,业务范围与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导致QA/QC工作边缘化。由于以往质量管理的局限性,一般比较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而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历来是薄弱环节。
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严谨、周密、科学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环境监测的每一个环节,确保环境监测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精密性、代表性和公正性,是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工作的依据与准则。首先,提高工作人员质量管理的意识,这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对管理意识的提高,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切实的把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日程中,有助于工作人员规范环境监测的各个工作环节,同时有利于管理人员经常性或定期地采用质量监督、管理评审以及内部审核来评估质量管理体系。其次,鼓励全员参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监测环节如监测设计、布点、采样等都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提高全体人员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运行。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依照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全程序的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使环境监测工作有序规范的运行,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2.加强日常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是科学环境监测分析工作的有效措施。首先要确保室外采样的质量。采样质量保证理论涉及最小取样量、最小取样数和可允许的最长保存时间等方面的研究。为保证采样的质量,要求采样人员熟练掌握采样规范,严格按规范采样,尽可能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其次认真做好实验室内质控工作,对每批样品运用平行样、加标回收率、标准物质对比分析等进行质量控制,认真审核质控数据,质控人员要严把数据质量关,对不合格的数据应要求分析人员查找原因,并返工重做,使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最后对监测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审核,监测数据的处理、统计均采用标准方法或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方法,对上报数据和向社会出具的监测报告均进行三级审核,技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发人签发,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资金投入,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