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创新理念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理念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理念的意义

第1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文化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明与和谐成为新世纪以来各行各业面临的共同话题之一,同时是提升医院竞争力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的重要因素。其中,无论经营理念创新还是财务管理创新,无论医疗服务水平创新还是医院服务环境的创新,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和文化理念的支撑。财务管理创新有利于医院经营理念的创新。医院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与同行业的竞争从医疗技术竞争、药品价格竞争转到战略经营上来,依靠财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实行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决策性战略经营。而这一过程中,无论从医院整体形象到医疗技术水平,财务管理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文化性质,又有经济成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医院之间的竞争在硬件质量竞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化环境、运营策略等诸多方面的软环境因素。而围绕这一文化发展内涵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医院连同自己的医疗技术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有较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作为独特标识,与别家医院区别开。这个能够和别人区别开的标识离不开财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投入,因为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医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格规范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使他们自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围绕医院运营管理创新工作,需要做好包括财务管理的一系列创新工作。医院的财务管理创新理念需要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没有固定的成功的模式照搬,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环境和医院自身发展状况,通过创新性财务管理理念提高医院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实力。财务管理创新要为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文化环境打造量身定做的财务制度,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变化。现代医院要摒弃传统的运营理念,以创新统领一切,及时调整医院的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流程,注入信息化时代的新理念,改革医院固有的落后管理意识,把先进的财务管理创新理念与现代化的医院文化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二、医院财务管理创新要融入文化意识

任何一家医院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力量和国家的支持,处于竞争环境中的现代医院必须有前进的文化理念作支撑,才能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文明和谐的医疗服务环境。有竞争优势的医院,必然有独特的个性化服务优势,融入文化意识的财务管理制度比单纯的靠制度约束人具有持久的力量和效果。一家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单位,其文化环境也是极具特色的,鲜明地区别于其它芸芸众生,必然有一种融合着浓郁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在为医院各部门设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集中体现这种民族文化精神,为医院的发展赢得文化意识的支持,为医院整体形象的展示赢得市场的青睐。现代医院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新意识,使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能够为医院自身发展形成一种开拓奋进的推动力。一个发展的、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新型医疗服务单位,必然有一种凝聚着先进民族文化的团结拼搏精神。财务管理创新属于经济和文化的范畴,使医院的财务管理既具有驱动力,又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文化特色。现代医院文化的鲜明特色是具有民族文化精神,一切民族的优秀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先进文化,都有利于促进医院发展。在为医院各科室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为了提高管理创新价值和医院综合效益,首先要在这家医院具有的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的内容上下功夫,努力寻找那些最能够代表医院发展的文化优势,把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环境的民族文化特色,融入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形成文化促进和制度约束的现代高效财务管理体系。在医院长期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把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个性化风格,通过成功的管理创新设计,有效融入文化管理和财务管理实践中,成为促进医院发展的核心凝聚力,成为号召全体医护工作人员与医院共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使严谨苛刻的财务管理成为助推医院发展的精神文化动力。

三、以财务管理创新为切入点营造新型服务环境

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新型文化环境尤为重要,以财务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建设具有先进文化理念的医院文化氛围,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服务意识,通过财务管理创新,调动全体医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具有时代特色的活跃的文化理念促进医院发展。财务管理创新要拓宽思路,改变过去那些呆板的管理模式,一切以服务患者为中心,提供新鲜的、活泼的和多样化的创新管理方案,以此为基础,营造具有活力的、现代化的医院文化服务环境,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医院的温馨。财务创新管理工作应该积极主动与医院的文化宣传工作结合,并且时刻相互渗透,让文化宣传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让财务管理工作融合到医院各部门的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并且成为医院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财务管理创新工作与医护工作人员的文化情结融合起来,对那些为医院发展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工作者,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并且给以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让财务管理创新和医院文化环境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体推进医院文化发展的中心力量。尽管现代医院的文化环境建设体现在多方面,但必须以财务管理创新为切入点,才能持久地服务于医院的中心工作目标,使医院文化环境独具特色,让老百姓感觉到现代医院不仅具有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更能感觉到现代医院的文明程度。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更好地为医院的整体形象服务,避免形成财务管理创新和医院文化环境建设互不相关的局面,避免形成两条腿走路各搞一套,坚持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2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一、树立“创新是教育的核心目标”的理念,坚持以创新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所谓“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教育的中心目标和教育目标的主要部分,是指教育目标中最重要的、支持其他目标存在的那一部分。因此,教育核心目标的重要性和支持性,决定了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着教育核心目标去运行,一切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核心目标。反过来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必须明确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把教育的核心目标作为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旗帜。

创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落实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教育的核心目标决定着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理应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创新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这一创新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在教育中地位的提升,对提高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引领中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向,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向更高层发展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一是从教育方向上,在中小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的核心目标和任务,防止中小学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偏离正确的目标,对于强化“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为中心”去设计课程“三维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利于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力这一核心目标去开发课程,自觉转变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

因此,中小学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一定要树立“创新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的意识,树立“为学生创新力而教育”“为创新思维而教”的理念,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力这个核心进行教育教学。

二、树立“人人有创新潜能”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创新力是正常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它具有可开发和可塑造的特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人都有为寻求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从事创造的倾向,因而,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人间,是人的一种潜能。”[2]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2]

中小学生的“创新”与成人的“创新”意义不同。中小学生的创新,一方面是相对社会来讲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创新;而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相对他们自己来讲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创新,也就是说超越他们自己的、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就是创新。这是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一种潜能,也是每一个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创造是精英专利”的观念,树立“人人有创新潜能”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改变那种偏重少数学生的倾向。

树立“人人有创新潜能”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目标的中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理念和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就要在“人人具有创新潜能”“人人是创造之人”理念的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深入开发与实施,让每一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树立“课程处处皆创新”的理念,坚持课程二度开发的原则

在中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认为有的课程内容适宜开展创新教育,适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而有的课程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不适合进行创新教育。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不全面的。陶行知先生讲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把这句话应用到课程上,可以这样说:“课程处处皆创新。”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蕴含着创新教育资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活动。这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在创新教育理念、意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有意识、自觉地去开发课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目标对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就要在“课程处处皆创新”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课程二度开发的原则,对课程中的创新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开发,既要在内容上去深入挖掘课程潜在的培养学生创新力的资源,如挖掘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求变思维、求新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又要对课程教学过程深入开发,如教师“启发、引导、总结、提升”新型教育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新”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单一思维模式向创新型“求异、求变、求新、求优”综合思维模式的转变,激励创新的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的形成,以及民主、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的形成等。

四、树立“创新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体现”的理念,坚持整体素质培养的原则

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教育有两种片面认识:一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小创意等;二是认为创新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主要是进行创造技法的教学。以上这些都属于创新力培养的内容,但是不全面,只是学生创新力培养的一部分。这种把创新教育“狭窄化”的认识,不利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所谓创新力,是指人们首创、组合创新和再次发现的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一种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创建“创造力投资理论”的创造学家斯坦伯格认为,“创造力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它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2]。

在中小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就要树立“创新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的理念,坚持整体素质培养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知识教育方面,除知识掌握的量,更重要的是知识获取的方法、过程,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运用;在智力培养方面,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正常发展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发散、求异、求变、求新的创新思维方式;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一般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在动机培养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探究、热爱创新等方面的动机,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在个性品质培养方面,除了勤奋、好学、认真、扎实、诚实等良好品质外,如兴趣、好奇、质疑、批判精神、持之以恒等这些创新的态度意识、精神品质,是创新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五、树立“创新是有层次的”理念,坚持培养基础素质的原则

生活中处处需要创新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方法、新点子、新思路去解决。所以说,人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创新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创新是有层次的。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的内涵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在这里,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新东西”的简单缩写,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前所未有的发现。前所未有的发现,即独创。这是创新的最高层次,是“无中生有”。

(2)重新组合的知识。重新组合的知识,即“综合”。就是把原来的几种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新的知识。这是“有中生有”。

(3)再次发现的知识。再次发现的知识,即“再创”。这是人类个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重新发现。这种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再创,学校教育中表现为中小学生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3]

可见,创新是有层次的,“独创”是最高层次的创新,“创新组合”“再次发现”是一般层次的创新,但它是高层次创新的基础。知识的“再次发现”“组合”“活用”是学生创新力培养的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目标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基础素质为主,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独创”能力的培养也是创新教育的内容,但不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重点。

六、树立“课程是创新力培养的载体”的理念,坚持与课程一致性的原则

有不少教师对“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目标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深入开发与实施”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在现行课程的基础上,再开发一门创新教育的课程?这样是不是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课业负担,打乱了现行的课程教学计划?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现行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目标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深入开发与实施,不是在现行中小学课程的基础上另开发一门创新课程,而是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力”这个核心目标对现行中小学课程进行二度开发,挖掘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中小学课程是学生创新力培养的基本材料,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目标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深入开发与实施,应与现行的教学计划同步、吻合,即中小学课程原教学计划和课时保持不变。就是在中小学课程执行现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确立创新力培养目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创新教育资源,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对现有的教学材料进行适当调整、重新组合,在确保完成课程原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创造力的培养要渗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而不是脱离现行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创新力培养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相辅相成的,课程是创新力培养的载体,创新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创新力培养要根据各类课程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机地渗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二者是浑然一体的,不是分离的“两张皮”,更不是强加于课程的“贴膏药”“贴金纸”式的附加物。

七、树立“创新力可以培养”的理念,坚持创设创新教育环境的原则

我们说创新力是可以培养的,这里所说的“培养”与传统的“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是指创设适宜学生创新力生成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创新力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创新力不是天生不变的,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它是可以发展培养的,但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也可以被扼杀。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培养人的创新力,又可以扼杀人的创新力。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指出:“创造力是无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心理学家E.P.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4]

因此,只有创设适宜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适宜学生创新力培养的教育环境:一是形成鼓励创新,提倡思想自由、民主与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创设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和谐的教育环境;三是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体系;四是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力这一核心目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五是建立开放、多元、激励的评价机制。

八、树立“知识不等于创新力”的理念,坚持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

知识不等于创新力。研究发现,知识量与创新力发展不完全是正相关关系,“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知识和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5]。因此,要发挥知识对创新力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在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更要强调的是知识获取的方法、过程,以及对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创新运用。“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以灌输式的方式传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量扩大了,而创新力却被扼杀了。

在中小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要注意处理好知识学习与创新力培养的关系。但是,不能单纯为获得知识而教“死”知识,而应围绕创新力培养这个核心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知识的探究、发现、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和求变、求异、求新、求优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在其中了。一是坚持让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中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教育原则,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二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一思维模式向综合思维模式转变,由固化思维向活化思维转变,由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三是坚持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原则,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学过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景焕.创造教育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管理者;理念;创新

医疗行业的内外环境时刻都在改变,这也迫使医院管理者不断创新思维和实践。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医院管理者理念创新的必要性,进而阐释了促使创新理念产生的主要渠道。笔者认为,树立医院理念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在医院管理实践中采用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制度护航、保持嗅觉敏锐并持续改进等法则,才能将理念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最终为医院带来效益,这才是创新的真正价值所在。

1 医院管理者理念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医院管理者肩负着医院发展重任,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引领各级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团队发展。要履行好这项职责,领导者必须打破原地踏步的现状,积极投身理念创新,否则,迟早会面临组织机构倒退甚至衰亡的危险。

医疗行业的内外环境时刻都在改变,这也迫使医院管理者要不断创新思维和实践,使各项工作跟上时代的节拍,社会的变化,观念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也明确提出"坚持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注重以新思路、新视角观察问题,继承中有创新,坚持中有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说明了创新,是时代赋予医疗卫生管理者的责任。

2 理念创新源泉

理念创新除了需要管理者具备开放精神,能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和冒险,还需要营造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再抓住各种外在因素寻找启迪,才能通往理念创新的高地。促使创新理念产生的主要渠道阐述。

2.1学习培训 医务人员是知识型员工,相应地,医院也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不断更新知识是医院保证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医院管理者为自身和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既能提高个人素质和医院软实力,也使得医院每逢推广新理念时,能得到院内更广泛的认同,降低改革阻力。主要运用三种方式获取现代科学理念:①医院高管先后至北京大学医学部接受MBA教育,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理论;②"走出去"。由医院领导带队去国内其他大医院"取经",学习和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另外,还分期分批派送若干中层管理者不间断进行现代高级管理课程培训;③"请进来"。医院还邀请管理专家来院讲课,重点培训中层管理干部,借此提升管理质量。

2.2广开言路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广开言路既是一种监督机制,也是一种连接上下从而共同推动自身前进的手段。为了激励员工建言成为常态和主动参与管理,医院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员工除了提出问题,更强调解决问题。品管圈活动是广开言路的扩张和延伸,这将在医院建设和创新道路上发挥强大作用。

综上所述,医院利用好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就能充分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促使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攀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3 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以人为本,古已有之。就当下而言,以人为本是我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来分享,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在医院践行的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具体如下。

3.1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为中心"强调诊断与治疗应了解患者的生活与社会环境,以及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医患沟通。其内容涵盖了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了思维方式、服务观念、就医流程、医疗技能等多方面。

3.2体验式医疗 体验式医疗的核心是"换位思考",即换位到患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患者整个疾病诊治过程,根据患者的感受做出调整和改善,方便患者就诊;同时,体验式医疗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即患者及关系人(家属或朋友等)参与医疗。

结合以上两种内涵的"体验式医疗"思想,本院首先按妇幼保健院"三大中心"理念即孕产妇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妇女保健中心,重新调整门诊科室、医技科室、药房、收费室等各科室位置,方便患者就诊;同时根据各区域患者特点,对医院部分环境进行了装修改造,使就诊环境更温馨、舒适;产科开辟特需病区,满足不同孕妇的住院需求;孕产妇保健中心建立并拓宽孕妇学校课程及内容,向孕妇及家属传播医学知识及医学精神;康复科建立的医患微信群,新生儿科建立的将住院患儿定期拍照传送给其父母的暖心服务,宣传科主导的市民体验活动等服务,更是架起了医院与患者沟通的桥梁。这些"舒心体验",映射出医院不断创新的能力。

3.3员工第一 本院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将服务员工作为医院品牌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提倡"让患者满意,首先要让职工满意"的工作原则,征集并推进了"十大暖心意愿":譬如提高工作餐质量,给职工提供饭卡,医院定额补助,让每个职工在加班时伙食能有保障;并组织员工进行踏青、爬山等活动,缓解医务人员身心压力。

医院坚持以人为本,兼顾患者、员工利益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了工作的每个环节,切实做到服务患者、服务员工。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舒适、方便和受尊重,也让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激情,实现个人价值,为医院发展做出贡献。

4 将创新理念具体实践遵循的法则

4.1管理者要身体力行 在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管理者占有重要地位,表率作用是强大执行力的主要来源,如果管理者言行不一,组织的价值观不可能被员工普遍认可。更可能的情形是,员工表面认同,而实际各行其道。应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实干氛围。

4.2制度护航 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也能激励人的行为,而且,激励性的制度往往更能长久地塑造人的行为模式。譬如医院建立创新员工奖励机制后,1年来各种工作创新50余项,再度表明,理念创新只有与制度建设结合,才能真正改变员工的行为模式,实现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

4.3促进全员认可 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只有大多数员工都认同医院的价值观,把医院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去做,才能形成医院各项职能持续改进的动力,医院才可能不断发展。而统一思想的前提,是有一个符合医院实际的正确理念。譬如本院的行政日查房制度就是建立了一个管理部门与基层员工的个体化交流平台,既有助于管理理念的顺畅传达,也能及时反馈员工的问题和意见,在工作督导中,及时纠偏,逐步改变员工的观念,使其行为和医院理念更紧密结合。

4.4指向解决问题 医院的发展是不断发展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理念创新既要坚持与时俱进,又不能脱离实际。医院管理层只有深入到临床一线,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理念创新也应该以解决医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而不能为创新理念而创新理念。

4.5保持嗅觉敏锐并持续改进 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背景同样如此,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充斥其间,医院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遇到了许多新课题,这就需要医院管理者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对周围世界的变化保持敏锐的嗅觉。

参考文献:

[1]林.医院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南方医学教育,2009,02:37-38.

[2]陈佩.现代医院管理伦理的实践与探索[J].医院院长论坛,2012,02:26-29.

[3]李金现.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和发展模式的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2,05:102.

[4]谭天林.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9,03:38-39.

第4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客观条件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职责。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不再适用,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传统的班级教学正向小班教学、合作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向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为此我们要有科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成一项长期工作,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知识数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现代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必须要做到:(1)能有目的地学习;(2)能有选择地学习;(3)能够独立地学习;(4)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我们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除了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我们还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要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从而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

三、创造条件,利用校内外活动平台,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作重点是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学校应该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并使课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如一线的科技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或校处活动中心的平台,开展一系列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弥补学校科技教育的不足,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发展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四、以兴趣为起点,用问题触动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要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探索知识,使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石,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促使学生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海绵式”思维向“淘金式”思维过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敢于创新。”“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就是实践,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开设的新型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良好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有很好的帮助。而语数英等传统学科的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份活动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喜悦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来做。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真正将教育现代化的精神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冒培培.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10(8).

[2]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5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在体育课和课余体育中,最让教师赏心悦目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各种身体练习中,不管他们是独自的、相互的,还是借助各种体育器材,只要他们能够运动起来,通过不断运动积累对运动的认识和经验,从而对运动产生情感和兴趣,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心态、意志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建构运动情趣的理念,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不断运动中提高自我的身心素质。这种以建构运动情趣的体育教学,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创新。

情趣体育是根据体育心理学原理,顺应了学生的运动需要,把学生吸引到身体练习中,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身心素质,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更好地开发了学生的运动潜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基层体育工作者,顺应时代的潮流,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和探索,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经验。“学习是发展的基础,创新的本钱。”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一样:“运动是身心发展的基础,益智的本钱。”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认真观察,面对众多的学生,他们对运动项目都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虽然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性――可塑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去塑造和培养。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顺应学生的运动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需要直接影响学生运动情趣的产生。学生的运动需要是千姿百态的,往往会与你的教学主题相违背。此时,教师应及时根据运动项目的纵横联系,改变一下身体练习的形式,投其所好,把学生吸引到运动中来,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当学生在运动情绪高涨时,教师不妨通过语言或身体语言,从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体育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产生运动的情趣。例如,在身体练习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结合学习的内容创编一些学生喜爱的游戏。在学生的练习中表现好的要给予奖励,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去,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

二、以社会和校园的体育文化为载体,调动学生的运动情趣

在现代体育的结构中,体育可以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三方面。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较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对体育的认识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氛围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有很多学生对体育的情结都来自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熏陶。有的因为观看NBA 、CBA和身边的篮球比赛而喜欢上篮球运动,有的观看英超、意甲、甲A和身边的足球赛而喜欢上足球运动。

所有的这些体育氛围和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两手抓的思想。以体育的发展动向来建构我们的校园体育文化,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运动的机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运动的机会和舞台,就会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就会对学生的运动感情与兴趣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激发学生运动情趣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运动特长,有的体育教师还不止一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情趣,首先,体育教师可以从自身的运动特长出发,把自己的运动专项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创编一些适合学生喜欢的游戏或运动形式。例如,我是排球专项。我把排球与跑、跳、投等项目结合起来,创编一些新的运动形式:追排球跑、跳排球、投掷排球。还可以用在技巧上,如前滚翻抱球滚动来练习团身的动作。教师这种抓住教学目标和运动项目纵横联系的多变运动形式,不仅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身体练习中,而且能够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从学生的心理活动上去培养学生的运动情趣。学生对老师的认识是从教师的言行举止方面获得的。教师可以把自己的专项运动特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展示出来,主动让学生去了解和欣赏自己,让学生去感知教师、认识教师、认可教师。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欣赏自己,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为学生能更好地投人到体育练习中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高出浅入,淡化难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情趣

有了前面的三个学习过程,为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不断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顺利地敲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做好了铺垫。构建了优良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第6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一、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是法国社会文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译者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译者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反映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最后他总结道:“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1·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文学翻译之所以具有创造性是因为它使作品产生了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新的文学交流的可能,翻译不仅使作品永存,而且使作品获得了“第二生命”。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取向、个人审美心理、文学气质、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给译作打上了“再创造”的烙印。茅盾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用最合适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这种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文学翻译的再创造绝不是主观生造、乱造、硬造,而是在忠于原文的“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基础上的创造。傅雷先生认为:“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总之,翻译既要求译者的创造才能,又须遵循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既要吃透原作的语言文字,又要把握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所呈现的形象;既不能逐字死译,也不可随意乱译,而要求忠实性和创造性统一。

2·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翻译的叛逆指对原作的误解与歪曲,甚至背弃。在翻译中,一部作品被置于另一语言中,词语与意义的参照关系有所不同,机械的变易势必成为真正的叛逆行为,语言表达的形式在翻译中进行简单复制的这一负面后果为我们在语言转换层面的“叛逆”行为提供了合理理由。我国学者谢天振认为:“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和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翻译的跨语言和跨文化性质,造成翻译中的信息变异或“变形”,所谓“翻译就是创造”、“翻译就是背叛”正是这样的道理。林纾翻译了一百八十多部西方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许多人认为林纾的翻译算不上真正的翻译,因为他总是对原文进行任意的增补、删节。但林纾的这些“创造性叛逆”活动正是受到他的翻译观(翻译只是一种将西方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文化、风俗等展现出来的工具)的影响。如其译《黑奴吁天录》第十章结尾乔治送别汤姆的对话处理:

汤姆曰:“小主人切勿以一奴之故,致家法阻梗,于理非福。”/乔治曰:“吾自有道,亦不致取怒于二亲。”/汤姆曰:“且吾尚有两雏,此后仰属小主人恩履矣。”/乔治曰:“谨佩良箴,至尔二儿,吾定不以常人目之。”

译文中添加了“家法”、“道”、“二亲”等词,且增补了后两句对话,给人临别托孤的凝重和人情味。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模式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解读

解构主义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它的主旨是“解构”传统的语言逻各斯———形而上的绝对规律性:意义、观念、理性,以新的“文字学”对语言文字的结构和意义加以彻底相对论的阐释。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出以下见解: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原文的生命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由原文所决定的。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甚至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

就传统的翻译观把文本看作是脱离社会语境的自在之物,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只存在唯一解释。解构主义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翻译理念,使我们得以怀着开放的心态、用多元的标准去对待译者、对待译作。根据解构主义的文字论,作品的意义完全在于“白纸黑字”之间的无限的指涉和延宕,它揭示了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从而使不同的读者可以读出无穷多的意义,这就极大地倡导了阅读中人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和开创性。正如法国解构主义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福科说的那样,读者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受到所处历史时期的制约,因此,原文便总是在不断地改写和重建,因而纯粹意义上的原文并不存在,原文的地位也不应高于译文。解构主义翻译学派的研究者开始把翻译研究的视线转向文本以外的因素,从而形成了多元、多向度的翻译研究局面。不懂中文的庞德在译《落叶哀蝉曲》前是读过翟里斯的英译文的,但他仍执意对其进行“改写”,成为“我们时代中国诗歌的发明者”。刘象愚对庞德的译诗精辟地评论道:“庞德始终是在以一个力求创新的诗人的身份来做翻译的……事实上,他并不是在翻译,而是在创作,在按照他自己的审美原则创制新声。他的策略是要尽量避免落入韦利等人的窠臼,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诗意上的忠实与否,重要的是必须在意象的奇绝上、韵律的新颖上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在许多时刻,庞德是刻意在扭曲原意,在发明创造。”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将译者的这种“发明创造”称之为“创造性叛逆”。因此我们试从创造性叛逆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翻译中这些“编译”、“节译”和“误译”的现象,就会发现以前所谓的“忠实”的标准是有问题的。正如我国学者谢天振教授所说,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译者采取有意误译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就是“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不用正确手段进行翻译,从而造成有意误译”。辜正坤也就此提出了一个“标准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译作本身,这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然而又是必要的标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与原作的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抽象标准,它统摄一个多元具体标准群。

解构主义者同样从自身的研究理论出发,明确了翻译本身所具有的再创性。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可以称得上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早在1923年他即已指出:译作与原作均为如器皿般的“纯语言”掉下来的,不能再重组的碎片。这无疑意味着译作享有跟原作一样的地位。本雅明另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就是把译作喻为原作的“后来的生命”(afterlife)。“译作是自原作衍生而来的———但更多地是来自于原作后来的生命,而不是原作现有的生命。翻译总是晚于原作,因而译作标志着它们生命的延续……这种不断的更新使原作青春长驻。”德里达也认为,翻译的使命就是通过使语言延伸(“延异”和“撒播”)来保证语言“活下去”、“活得更好”,活得超出原作者之外。语言的生命也就在于如此破坏性的翻译活动,它是整个语言存在、语言世界的生命延续。活动、破坏、差异即是存在和意义之所在!这正是解构主义的真谛。

第7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in the aspects of designing human resources programs,strengthening market driven economic interests,building a people-oriented corporate culture to promot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evel in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s challeng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mmercial banks personnel management concept innovative approaches.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事管理;创新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personnel management;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014-01

1传统人事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入世后,这些矛盾与问题将会更加集中地显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事管理上的非理性,对员工开发的相对不足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来看,因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内部人事管理上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的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在人事管理的方式、手段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特别是传统人事管理的核心在于一个“管”字,管理员工的选拔、管理其日常工作,员工在管理者的监督下工作。

1.2 绩效考评模糊,偏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国内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达到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进行绩效考评的目的。但是,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的现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3 薪酬分配上的工效未能完全挂钩现行的工资制度是国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工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目前这种工资总量控制的管理办法与国内商业银行企业化经营原则相矛盾,且现行核定的总量与实际相对脱节,较难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1.4 人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相对比较僵硬,侧重于计划配置而忽视了市场配置的机能。由于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各层次、各岗位人员的调配不合理,既出现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又存在人力资源开发挖掘不够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问题。

2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

2.1 重新对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定位,强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强调人力的资源性及其与组织战略目标的紧密关联性,注重建立一个整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和运用系统,以协助组织改善竞争能力,达成经营战略目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帮助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的教育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它不仅注重近期和当前问题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及动态发展,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整体性和主动性。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对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银行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必须参与甚至有时主导银行发展战略,将人力资源管理同银行发展战略目标相联系,围绕银行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同时,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银行赢得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以一种战略经营伙伴的身份与银行的业务部门共同确保银行经营目标的达成,构建适应未来竞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2 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构建学习型银行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人事管理将员工的教育培训当做一种福利和消费投资。现代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改变这一观念。人的能力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对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培训是一种积累性投资。银行必须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要比投资物质资本更注重投资人力资本。同时,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直接确定其对人力资本的质量和要求,进而明确地对职工进行在职培养和教育,使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针对性强,并能使投资很快见效,用培训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迅速补偿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

2.3 建立适应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员工业绩评价系统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员工业绩评价系统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走向客观和理性的突破口,也是进行薪酬分配,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内容。员工业绩评价系统是在收集、分析、评价员工在其工作岗位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方面的信息量化的基础上,实现员工工作业绩客观、科学、公正地考评,从而公平决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职位变动和奖惩。

2.4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规避人才流失的风险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薪酬制度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吸引、留住、激励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对于银行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全球性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通过改革原有的薪酬制度,突出薪酬的激励功能,将员工薪酬与其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紧密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实行差别化的薪酬制度,克服平均主义。同时使收入分配向核心类员工倾斜,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工资水平,对于关键岗位和紧缺人才逐步给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对于经营机构负责人的薪酬应在严格考核基础上,可以试行年薪制。根据年度岗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其年薪工资。

第8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育;独生子女;独立人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71-02

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普遍显示出非常被动,很多方面,家长和学校在人为地制定着他们的成长轨迹。

大多数孩子逐渐被训练成只会被动地接受各种安排,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更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也使他们形成依赖心理,难以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独立的现代人格,特别是国家大量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更重视对人才创新独立性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并不完全在于使人学会了多少专业知识,掌握了多少技术,更重要的是在于学会认识自我,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使人才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生存并发展。据调查,很多公司在聘用人的时候,除了专业方面的考量,在人才素质上会更倾向于寻找具有正确的思考能力的人。

教育是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不同方式的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这是学生以后具备独立人格在思维层面的首要条件。

要想具备正确的思考能力,其实是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决策能力。一是能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有良好的是非评判,并具备起码的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具备在工作上面临各种问题的判断与解决能力;三是能对有效信息的归纳和处理,在当今信息泛滥的信息化时期,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缺乏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不会正确地筛选所需,反而会无所适从,会陷入所谓的“选择恐惧症”,从而影响人的正确判断,并降低工作效率。

二、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将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在进入社会后,必定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人际关系,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协调相处,才能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学校,特别是大学,是培养独立人格的良好外在环境,集体宿舍、生活自理、各种校园社团、多门科目的学习、不同教师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各种分散或集中的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只要学生积极努力地去适应和融入,在校园这样一个小社会中,待人接物、与人良好的沟通技巧都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应该踊跃参与社团活动,锻炼社交和组织能力,学会独立生活,扩展兴趣爱好,通过结识不同背景的人而逐渐成熟,并最终树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能力及与人和谐相处的方式,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做好铺垫。

三、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并举

个体在正式成为一个社会成员之前,不论是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和得到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家庭和社会共同付出的,这些付出是为了培养人才成长的必要成本。但当个体完成各级教育,毕业进入社会后,还要有应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实用知识和生产技能,这样,他们才能在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基础上,为社会创造财富。

现代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在广义上‘实用’可以作为教育的目的,智力培养的本身即目的。”

从实用的方面来说,作为进入社会行业的踏脚石,每个人必须要有所专长,掌握必要的谋生知识或技能。确保从学生以后成为社会人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的知识、思想、能力贡献给社会,成为一个活得有尊严的公民。

四、培养自我开拓终身自学的习惯

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其最基本目的就是对知识的探索与传播。学生学习期间首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的传授,在接受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无生命的物体,不会完全被动地接受所有的教育,会因人而异。同样的教育,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必须因人施教,主要是调动学生自我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使他们以后能应对各种问题而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从思维训练方面来看,教育并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是传授技能。教育是一种思维习惯或思想状态,教育是在培养一种能够面对陌生事物并探究其内容的习惯。

要多引导学生,学会善用学校教育的资源。学生除了基本的必修课外,应该找机会从事一些实践项目,多找机会做研究、参加工程竞赛、寒暑假做野外考察或者从事更深入的学术活动等。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研究,会使他们自觉地把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他们追求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五、总结

现代教育,是培养学生从个体走向社会的桥梁,同时也是在为学生铺就走向社会的道路。学校的学习阶段是个体由儿童到青春期一直到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多年的学习生活给了学生安全的环境来建立他们自己的独立人格。让他们学习独立生存、独立思考,为以后走上社会的生存发展,打下基础。

当然,从漫长的人生来看,现代各级学校教育只是人生中的某一个阶段,一个人走上社会能否完全自立、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其他责任,除了本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成员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徐辉,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1.

[2]约翰·罗斯金.芝麻与百合[M].翟洪霞,余艳,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第9篇:创新理念的意义范文

一、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创新意识

1.具有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教育观。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增长经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2.鼓励创新性学习。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不盲从,不惟上,不惟书,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3.尊重学生个性。要积极引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4.重视实践。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践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离开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创新教育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判性的追根到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能在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构建适合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1.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育以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具有个性的个体提供广阔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激活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内动力,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动力源。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才将世界装扮得如此美丽。”有的学生个性沉着冷静且善于思考,有的学生个性好动且热情开朗,有的自尊心特别强等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培养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心理生理上被给定了的,并且必然会以精神的方式把自己表现出来,因而对个性的任何严厉的压抑便都是一种人为的扭曲。大量的事实表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将来在事业上会很有发展前途;而缺乏个性的学生,尽管从小循规蹈矩、成绩优秀,甚至表现出“早慧”,但是一旦走上社会,可能业绩平平。古今中外,大凡事业有成的人物,在他们的创业史、成功史上都留下了独特个性的印记。

2.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且也是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创造性。作为教师,尤其要转变“师长”的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不拘泥于教科书或教师的标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让学生多一份激情、多一份自信,让学生自由地驰骋于创造思维的天地。

其次,激励学生探索的积极情趣。要切实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师生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和谐共振、形成共鸣,教师就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学生只有具有了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大脑皮层中有关学习的神经中枢才能处于兴奋状态,并能通过高效率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来完成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标新立异,在师生质疑、释疑、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得到激发、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