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教学设计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的内涵

第1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一、微课的内涵

1. 微课是如何产生的

在国外,微课程( 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与现今中小学的微课契合度更高。

在国内,微课的最早的雏形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片段)。2011年,针对传统40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参与面小、评审难度大、应用率低下的现状,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届全市中小学优秀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征集活动,要求教师只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拍摄录制课例(同时要求提供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反思等支持学习资源),参赛的作品同步在网上供广大师生家长随时点播、交流和评论。活动的效果出乎意料,广大教师对这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的微型课例好评如潮。此后,佛山市连续组织了三届微课作品大赛,并率先开展了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微课与班级教学的整合、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领了全国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2. 微课的概念是什么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3. 微课的资源构成有哪些

微课(程)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馈)。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呈现方式“营造”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4. 微课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来概括。见表1。

二、微课的设计方法

1. 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

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类型。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教师)。没有教师先进教学设计理念支持的微课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视频式课件”,仍然只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是:相当多的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学到微课的“外表”而没有掌握其“精华”。如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从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视频”(只是视频时间短但内容发散、主题不聚焦)、“微型讲座”(以教师大头像为主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灌输式传递式讲座),或者是“浓缩课”(把一节40分钟的传统课压缩至10分钟内的微课,内容和环节一个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学和互动时间)。此外,许多教师把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至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强调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师生的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够,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

2. 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制作理念,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下面以著名童话故事《灰姑娘》为例,谈谈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微课制作)。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中国和美国教师对该童话故事的讲解存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国教师应该如何借鉴美国教师的教学智慧呢?

第二,教学内容的微处理。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而要对其进行微处理。根据微课时长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在内容分割上,把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教学过程。分别是:

第一步,揭题设问,激趣导入。

第二步,切入主题,逐步推进。介绍美国教师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即用五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见表2);继而展开微课的重点,逐个介绍五个问题以及五个引导,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向学习者提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

第三步教学回顾,引起学习者反思。通过再次设问“这样讲故事,老师又在关注什么”,牵引学习者回顾五个问题与五次引导。

笔者简要设计了该微课的录制脚本,如表3所示。

(2) 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的表现形式,其优劣性直接决定了微课的质量。目前微课视频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以及混合式微课。笔者认为,该微课更倾向于视听演示,择优选用了软件合成式,即“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组合。用屏幕录制软件可以完整地录制PPT课件的内容,在做好音频调试、屏幕设置、灯光设计、环境调适等准备工作后,正确操作该软件,就可一键搞定。在此基础上,对部分细节,如间隔太长、时间太短、字幕标题等问题,可以在该软件中编辑修改,最后合成输出教学视频。

(3)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源于设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业为客户提供Web及Web-based产品情绪情感体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在国内,顾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研究,他们认为,“对于微型移动学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内容、媒体的设计之外,还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可用性进行设计”。

微课作为在线教学视频,也需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体验。尤其是现今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颇为丰富,要提高微课的应用程度,必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高可用性设计的意识。一是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笔者先是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提问“您一定给孩子讲过故事吧”,继而引出一个童话故事――“从前有个女孩……后来她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构建一个童话故事的情境,引人入胜,为下文讲解作铺垫。二是注重PPT的排版,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如注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字体和字号搭配、颜色搭配以及字行、段距错落有致等PPT制作的原则与要求。笔者先是选用表现力较强的孩童个体和群体两种类别的图片,值得说明的是,图片的排版率在50%-90%之间,不宜过于花哨;继而,充分利用PPT的动作效果,对所添加的图片设置不同的动作,增强动态感,在字幕的文字方面主要采用微软雅黑和宋体的字体搭配;最后,重视PPT颜色的协调搭配。三是注重教师的讲解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结合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讲解节奏,语速流利,尽量避免口头禅的出现等。

三、结语

第2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疆内职班; 汉语教学; 学习风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59-002

近年来,“以人为本”、“将课堂教学中心还给学生”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师的关注,然而围绕这些理念的教学探索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了解和探讨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学习差异之间的联系而展开。因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施教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为学习风格作为构成学习者因素的重要环节与学习者的生理、认知、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对其的研究属于个体差异的范畴。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是195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赛伦首次提出来的。学习风格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个别化要素,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1]。对于学习风格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我国谭顶良先生在其著作《学习风格论》中给出的“学习风格”的定义为: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总体来说:任何个体在感知、组织和记忆信息时都有自己偏爱的方式,这些方式是随着学习者在信息获得过程中自发地逐渐地形成的。学习风格的偏好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行为。下面将通过对学习风格的分析,为汉语教学提供相应的策略。

1.视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和相应策略

视觉偏爱型学习者的特征指学习者依赖于视觉,并能通过视觉方式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通过用眼阅读书籍、板书上的内容等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这类学生一般善于快速阅读,但也对接受口头信息相对困难,容易错过教师口授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画图表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当地通过反复抄写、圈点勾画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强化听记、复述等训练。

2.听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及相应策略

听觉偏爱型学习者的特征是指学习者偏爱听、说活动。如大声朗读、讨论、辩论、配合音乐或声音效果发言等。比起视觉,他们倾向于通过听觉渠道获取信息。比如在他们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声朗读或一边读一边蠕动嘴唇;或者一边听歌一边做作业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可鼓励学生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多出声的背诵需要记忆的东西。

3.动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及相应策略

动觉偏爱型的人喜爱操作性强的活动,通过动手和体验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在静坐听讲的状态下容易走神和厌倦,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的效果欠佳。老师应给此类学生创造更多体检学习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角色扮演、实习实验等,以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需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注意记录信息、倾听他人发言。

4.合作偏爱型的人是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

在学习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努力程度往往被周围的人鼓励或别的暗示(比如奖惩条件)所决定;他们喜欢交往,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注重人情味,乐意在集体环境中学习,在集体中较为顺从,更愿意和他人一起学习或配合他人的观点。教师在尽量为其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侧重小组学习形式的同时,也应刺激其展示个性和独立思维的欲望。

5.独立偏爱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不受或很少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惯于单独学习,个人研究、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在相互交往中,他们不易被个人感情所左右,也不受群体压力的影响。教师应该多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也鼓励其尝试接受与他人良性互动。

6.冲动偏爱型学生往往根据部分信息或粗略思考就急于做出反应,对题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不全、不深,往往以直觉式的、顿悟式的方式在脑中冒出一个答案,缺乏严密的推理和论证过程,因此难以对答案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虽然学习速度较快,但学习不够扎实并容易出错,在完成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任务时,成绩较好。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播和启发,同时,教师还要让他们以反思型学生为榜样,不断地练习冷静思考。

7.沉思偏爱型学生面临某一学习情境并出现许多相似答案,但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时,他们不急于作答,而是对问题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深入思考后才给出答案。他们喜欢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他们反应速度较慢,但准确率较高。教师也应适当鼓励其直觉和灵感捕捉和表达,强化果断发言、不畏错误的行动力培养。

8.整体偏爱型学生倾向于把问题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全面地看问题,在同一时间内,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依据对主题综合的、广泛的浏览,在大范围中寻找与其他材料的联系。

9.分析偏爱型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范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片段来学习,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

整体策略和分析策略单纯使用时都有其缺陷。如整体性学习在寻找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时,由于不能合适地运用证据而表现出盲目无序的现象;分析性学习则由于不能有效地运用类比和寻找问题间的联系而变得缺乏远见。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哪种策略更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或任务,灵活选择适合的学习风格。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制定学习策略

当今的课堂,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偏爱的学习风格。并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进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在理论上,教师应做到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实践中,为不同的学生营造多种类型的活动,如:听说练习,读写练习,体验学习型活动等等。

以下是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内职班一次汉语会话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较清楚地体现基于学生学习风格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特点:

授课设计教师:阚丁丁、左晓丽

授课教师:左晓丽

教学内容: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初级汉语教程》第一册第四课《他住在哪》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13日下午五、六节课。

教学对象:微机(疆)1401班全体学生。2014年2月开始时,作者已对全校内职班学生进行了学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输入维度中,听觉型汉语学习风格的百分比最高,其次是动觉型,最后是视觉型。在加工方式维度中,学生的学习风格总体属于整体型。信息输出维度中,冲动型的学习风格高于沉思型。信息加工氛围维度中,合作型的学习风格多于独立型。[3]2014年10月该新生班(共24人)入校后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结果与以上基本一致。

设计理念:让各种学习风格偏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展现自己的优势风格。

教学目标:(1)掌握和恰当运用关键词汇、短语。(2)初步了解学校行政楼各主要办公室的位置和工作人员,(3)培养仔细倾听大胆表达的口语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印好需要学生填写的行政楼空白平面图表。事前联系好各办公室值班人员。

课堂活动环节安排: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风格特点,制定符合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叶顺丽,吴飒.国内学习风格述评[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8):31-35

[2]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滕佳烨,黄慧.内地新疆中职班汉语学习风格情况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8)10-14

第3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一、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

把握、理解文本内容应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设计都应关注这一点,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并且注重落实。

应站在全文的制高点上引领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对文本的构思、内容及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形成整体印象。

二、教学设计应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显著特色、阅读迁移的典范性、编者的编排意图。

《生命与和平相爱》的显著特色:以小见大。要对这一文本的教学价值予以关注和落实。如未作深入探究,学生对这一手法感知不深,写作中就难以迁移、运用。可要求学生画出表现戴维优秀才能形成根源的语句,细细品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小”“大”及怎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落到实处。

文本的另一教学价值: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归纳的能力。这是单元目标,编者的编排意图:重视“长文”在浏览这一阅读技能上的训练价值。因此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应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三词――关键词、关联词、高频词,三句――中心句、点题句、过渡句,捕捉信息、筛选、分析、归纳,抓住本文的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以达到整体感知文本,扣住文题,初步理解文本内涵的实效。

文本中的瑕疵也应是教学资源,可在这一方面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细读这篇文章,笔者发现此文有些瑕疵。

如:“时代的愈加浮躁使有些青年已不再拥有这郑重的心境”“时代的愈加浮躁”应为“愈加浮躁的时代”。可以删去“的心境”。

“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句中“文化”包括“知识”,应改为“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传统文化”。

“当我到达戴维的家乡――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当我访问他的家庭时”句中(两个)“当我”重复,可删去后一个“当我”。

“你知道,人类只有两个民族至今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这就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句中前面说“两个民族”后面用的是“犹太人”“中国人”,前后不一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文本中的瑕疵,并加以修正,可以达成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思辨能力。

三、教学设计应紧扣文题挖掘文本的内涵

《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课文,给文题添加一个词――让,“让生命与和平相爱”,这一祈使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由此可探寻到文本的内涵:一方面,是作者从对犹太民族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入手,介绍了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熏陶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他们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愿望。更深层次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可以说这也是全人类的愿望。人类所有生命追求和平,和平与人类相亲相爱,人间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四、教学设计应于细节处细细研读文本内涵

阅读教学应以“言语活动”为核心。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将语言的赏析落实到能力训练上,确立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应引导学生在细节处细细品读语言,理解文本内涵,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引导学生紧扣第11段的第1个长句,抓住关键词细细品读,从字里行间领悟犹太民族的民族精神――热爱生命,祈祷和平,也正是这一精神滋养了戴维。这一活动为探究“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之间的逻辑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都蕴含着定量认识要求,强调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及其变化,从而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化学定量观,学会从定量的视角思考、审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不仅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需要。

不过,从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学生并未达成应有的化学定量认识水平,忽视从定量?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内涵与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对化学定量观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足,将化学定量要求当作事实性知识或化学基本技能来教学,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生搬硬套化学计算格式。为此,有必要探索促进学生定量认识水平发展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超越事实性、技能性的化学定量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定量观。

1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1.1 定量观的内涵

涉及定量观内涵界定的文献很少,而且学者们提出不同的表述。如韩丹丹、靳莹指出,物质及其变化是以定量形式存在和发生的,表达化学物质量的各物理量存在定量关系,事物的量变若超出一定范围将可能引发质变[1]。杨雨花认为物质以一定“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定量关系进行,量变质变遵循一定的规律,化学实验应定量控制,化学有专属的定量方法[2]。不难发现,学者们是立足于化学学科特点与学科体系来阐述定量观的内涵。这些论述对初中学生化学定量观的培育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因其概括程度高而缺失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初中化学课程要求进一步界定,以利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

立足于定量观是方法类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3]及初中阶段化学课程要求,本文将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化学定量观的内涵概括为:(1)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一定“量”的关系。即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混合物的组成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一定“量”的关系进行;(2)物质及其变化的定量关系有其定量思想方法。具体包括科学计量思想、“宏-微-符”表征思想、整体个体关系思想、量变质变思想、模型认知方法、实验的定量控制与定量研究方法等。

1.2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反思概括提炼而成的[4]。化学定量观建构也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即要经历知识、思想方法、观念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认识,提出基于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

该模型主要分为三阶段:阶段一包括问题情境和发现问题环节,旨在激活定量认知。教学设计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包含有价值的化学定量问题,并能驱动学生展开强烈的、基于定量分析的学习活动;阶段二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三个环节,促进学生建构并内化定量认知。该教学阶段强调通过“问题连续体”,促进学生开展持续的定量分析,建构起与问题情境密切相关的化学定量表征、发展化学定量认识,建立起处理化学问题的定量认识方式;阶段三则发展定量认知,即将建立起来的化学定量认识思维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发展完善定量认识并形成较为稳固的化学认识方式,从而建立起化学定量观。

这一教学设计模型将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并通过定量问题解决来建构定量知识、发展定量认知;注重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迁移应用等过程,把知识的学习由记忆转变为发现,经过知识的打开、内化与外显的过程,从而解构反映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等的化学符号、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定量内涵,帮助学生厘清定量的成因、建构定量认识物质世界的思路方法。由于教学过程强调从知识理解中提炼形成定量观的内涵和在定量观统领下的知识迁移应用,强调将知识、知识生成的途径与方法和化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很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定量观建构。

2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实践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教学设计模型指导的教学设计,其操作流程如图2。其中,后两个步骤是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运用,即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接着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发现问题。其次设计“问题连续体”,要求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并及时提炼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再次组织学生探讨表征方法,形成定量表征。然后引导学生提炼形成定量观念。最后设计针对性的定量问题,引导学生对定量认识进行反思评价深化。

下面结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来加以分析。

2.1 本课蕴含的定量观认识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能根据化学式对物质组成进行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的学习要求。教材编著者重点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帮助学生认识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教学处理时,重点应帮助学生从宏观物质、元素、微观分子、原子四者联系的思维角度厘清内容链接(如图3),解构化合物的定比定律,使学生从知识与思维层面深入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内容系统的逻辑关系,及其定量观的相关内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关链接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线索,本课教学需要学生达成化学定量方面的如下认知:(1)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其蕴含着“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2)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与符号之间蕴含着“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3)纯净物与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固定“量”的关系,蕴含着“整体个体关系”和“科学计量”定量思想。

2.2 促进学生定量认知的教学设计

根据前述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结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建立起对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关系的认识,建立起相应的定量研究化学事物的思想方法,本课教学过程及期望达成的定量认知如图4所示。

2.2.1 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家发现并已证明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遵守定比定律(它的组成元素的质量都有一定比例关系),那么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比例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创设史实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并产生探究“纯净物与各元素之间‘量’的关系”的兴趣。

2.2.2 展开定量观察

过渡:教师出示一杯36g的水。

问题1:通过观察、思考,从这杯质量为36g的H2O中,你能说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定量视角,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有价值的定量问题,并能较清晰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2.2.3 进行定量分析

问题2:从微观角度来看,水是由一定数目的水分子集聚而成的。请思考:①1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质量分数用百分数表示)②2个水分子、10个水分子、1万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③这杯水中水分子的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进行定量分析,引导学生从符号到微观、从个体到整体、个体与个体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微观定量组成,形成“整体个体关系”、“科学计量”、“宏-微-符”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

问题3:从宏微联系角度来看,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质量等于该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水由氢、氧元素组成,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组成物质的某元素的质量在物质总质量中所占的百分含量称为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微-符”联系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宏观定量组成,形成“宏-微-符”定量思想。

2.2.4 形成定量表征,提炼定量思想

问题4: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固定质量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元素质量比,一种是元素质量分数,如何用计算公式来表征?学习“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运用了哪些定量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形成纯净物中元素?M成的定量表征方法,并提炼形成相关的定量观念。

2.2.5 实践定量观念

问题5: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36g水中含有多少克氢,多少克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实践定量观念,初步反思评价相关定量观的内涵,了解学生的定量认知情况。

问题6:教材第86页“活动与探究”:①尿素[CO(NH3)2]中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②现有100g尿素,氮元素质量是多少?③测得某一尿素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5%,该尿素样品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设计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定量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评价定量认识,了解定量表示物质组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问题7:在H2O和H2O2两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氢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宏-微-符”转化的定量问题,突破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建构的难点。

3 总结与反思

第5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一、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著名学者乌美娜教授给教学设计下过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分别提出过很多诸如“方法说”、“技术说”等观点,众说纷纭。从总体上讲,大家更多的是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来界定教学设计这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符合我们今天课改要求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综上所述,并且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教学设计的论述,我将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定义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而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 “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 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

三、解决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它所面对的不只是课本和学科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世界。因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实质上是把学生带入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去成长,其内容的取向不宜过窄。

第三,在教学设计中应坚决保留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在学科内部本身还是跨学科的学习,无论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无论采取哪些方式,落脚点都应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一下资源的利用:

1、 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2、 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 自然、社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风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第6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认知能力教学目标执教能力基本途径一、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理论

国际上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研究成果影响教育理论界长达半个世纪,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研究成就之一。

20世纪末,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安德森、豪思斯坦和马扎诺。其中,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分二个维度。一是知识维度;二是认知过程维度。

知识维度包括:

认知过程维度包括:

把知识维度作为纵向维,把认知过程维度作为横向维,由此可以形成二维矩阵网格。

安德森对其分类中涉及的概念,都有明确的规定性。如对“应用”及其中的“执行”诠释如下:

应用是指运用不同的程序去完成操练和解决问题。执行学习者面对一个熟悉的任务,实际去完成某一程序。

十分明显,在“应用”中,关注的是程序性知识,而不是概念性知识。这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实例及分析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开端的。教师教育教学设计的思想也集中地反应和体现教学目标上。下面关于教学目标陈述,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教学设计活动中的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学目标设计。

21个具体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动词数量和比率分别为:

掌握××,理解××,了解××,使我们最多见的教学目标呈现形式。最多在掌握、理解、了解的前面加上一些限制,如熟练掌握。这种表述方式在理论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施上的可测性、可考性是很弱的。在教学目标设计实例中出现的培养、熟悉、学会、完成、提高、激发都在可测性、可考性上显得过于薄弱,不利于客观评价。与之相比,安德森的认知过程维度下设19个认知过程具体要素则更加明了和透彻。

教学目标即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学的方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是教师综合执教能力的表现和反映,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教学设计上有一句经典的话:“我想带领学生到哪里去?”很明显,目标分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这对课程教学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途径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核心内容,提升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能力,对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提高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

1.修严谨治学态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经常面对,设计和表述一个教学目标也许并不十分困难,但是想要设计和表述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教学目标来说,也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修得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本清源,归回目标设计和表述的本来意义。采用“动词+名词”的教学目标表述是正确的,除了要清楚“动词”说明的是认知过程(安德森认为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还要清楚“名词”是“动词”指向的具体学科知识及类型(安德森认为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还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原本意义和内涵,更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匹配。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

2.修基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高于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理论的修行是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的根基。从教学目标设计来说,教师应该掌握、借鉴和运用国内外教育目标分类研究的成果,使教学目标设计更科学、更合理。现代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研究,不但清楚地阐明了教育目标的类别,还阐明了一定教育目标下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匹配,这为教师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7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教学设计,指的是科学地运用系统的方法研究和探讨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等,设计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步骤与方法,并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考核。教育动画的教学设计与一般意义的教学设计有所差异:教育动画必须与动画规律相吻合,并成为动画创作的一部分。教学设计包括下列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探讨、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与学习活动设计等。①学习目标分析。分析与确立教学目标,是教育动画设计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教学动画中的学习内容筛选、画面呈现方式等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展开。教学动画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具体分析在动画中展现哪些知识和技能,选择怎样的动画形式。②学习者特征分析。幼儿在其初始的认知阶段中,主要凭借直觉来感知和认识事物。幼儿认知事物,主要源于对事物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情境的生动再现。动画形象的设计普遍具有秩序化、条理化的形状特征,易于儿童感知识别,便于幼儿形成概念。利用教育动画进行幼儿英语教学,能够立体地展示学习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理解与记忆学习内容。③学习策略设计。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动画片语境幼儿英语教学,可以结合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认事物、讲故事、做游戏、听音乐”等,形象、生动、动态化的学习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④学习情境设计。语言学习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一种交互过程。学习情境的一端连接着知识,另一端连接着生活。⑤学习活动设计。儿童的知识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活动,所以每设计一个活动,都要尽量贴近儿童的生活。如此,儿童的学习兴趣会贯穿整个学习活动中,儿童会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建构知识。如下图所示,《规范幼儿英语》设计了本集介绍、动画时间、内容回顾、音乐殿堂以及认识字母五大版块。

2.动画创作

日本动画专家冰川认为,在表达细腻纯真的感情时,动画是最佳的表达方式。动画中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利用教育动画对孩子进行语言教学,发挥视听觉双通道输入语言刺激的优势,对孩子提供语言信息及诸如音乐、图画等大量的非语言信息和诸如声调、动作等辅助语言信息,可以促进孩子对语言的认知和记忆。动画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设计阶段与创作阶段。设计阶段包括:创作文学剧本与分镜头剧本、确定角色、确定场景、确定道具、选定色彩及确定色彩搭配方案;创作阶段主要包括:原画设计、动画设计、声效处理、声画合成,经过反复的细节修订最后作品。

3.教学设计与动画创作融合

为实现“娱教平衡”,需将教学设计与动画设计作为一个系统,以系统观理论指导教育动画的整个设计过程与整个制作过程。教学设计需要将动画与“教育教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动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并将教学设计贯穿于教育动画创作的整个流程中,实现教学设计与动画创作相融合的目的。教学设计与动画创作的融合关键在于剧本情节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情境设计、策略设计的有机融合。(1)学习情境与剧本故事情节融合①创设生活情境教育动画中学习情境是通过故事情节最终实现的。故事情节的创作目的是为幼儿英语学习者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创作方法是向儿童展示一个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比如精彩的动画世界。这个动画世界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依据的,它吸引儿童对之进行探索和模仿,引导儿童将学习内容逐步同化为语言习惯。②创设问题情境教育动画经常被批评为“说教而非娱教”。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有效地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们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认知状态,继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③创设多维学习情境,注重文化内涵创设多维学习情境,就是创设与孩子们学习的某项知识内容相关联的丰富多彩的、具有一定差异性的生活情境,促使孩子们多维思考问题或者多向度思考问题。多维学习情境因为与孩子们的生活原生态非常接近,所以,非常容易引发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幼儿英语教育动画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动画创作者应高度提炼和再创作人类文化艺术,深化教育动画的文化思想内涵,创设多维学习情境。如此,则既有利于“娱教”,更易于幼儿对所学语言的深入理解。(2)学习活动与剧本故事情节融合儿童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故事情节中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可以使他们在动耳、动手、动口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分镜头脚本中通过设计故事情节结构、场景、形象、色彩、道具、表情、动作、音效、节奏和蒙太奇等元素,将学习活动设计与故事情节相融合。图儿童英语教育动画模块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3)学习策略与剧本故事情节融合故事情节中提供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并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认知学徒制(cognitionapprenticeship)以及抛锚式的教学策略———示范、教导、提供支架并逐渐撤除、阐明、反省和探究,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

4.结语

第8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活动理论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27-01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社会新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可取之处在于强调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不再单纯的依靠教师讲授而被动接受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有必要了解活动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活动理论的内涵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等人的关于人的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他们认为活动是主体运用工具和符号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其结构系统如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活动系统是由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和三个次要成分(工具、分工和规则)组成的。次要成分又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

1.主体。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即为学习者,是教学设计的具体执行者。活动理论中对主体的分析也就是学习者分析,应调查学习者已具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技能等特征 。

2.客体。客体是主体想通过一定的活动受到影响改变的东西。教学活动中的客体即教学目标,或学习目的。

3.共同体。在教学系统中,共同体是指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学习者自身,还包括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

4.工具。在教学系统中工具可以理解为教学环境,包含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具体工具与抽象工具。工具将活动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5.规则。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制约、约定。活动主体如果不遵守团体的规则就被排除在团体之外。

6.劳动分工。在将活动客体转换为某种结果的过程中,需要界定团体中不同成员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这就是劳动分工。

二、活动理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系统是由一个个学习活动序列组成的,是一个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共同活动的序列。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注重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共同发展,学习者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还能提高学习者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社会交际的能力。基于活动理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步骤。

1.教学问题分析

这里说的教学问题不是学生犯的错误,而是教学系统的问题。教学问题是教学系统运转不良的微观表现,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不满意的状态。对教学问题的分析通常包括:鉴别教学问题的症状与引发条件;对教学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约束条件。对教学问题的分析,主要依靠通过建立对学习活动的观察框架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观察。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也称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指了解对教学和学习有影响的有关学生的各方面信息的过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理论性与技术性并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从而进行干预,通过在教学设计中改变这些因素而提高学习效率。

3.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者学习的知识都是通过活动进行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确定学习目标应该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着力促进学习者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学习目标的确定最终要参考教学问题分析,而不能盲目地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这需要确定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学习准备),并以此为标尺在学习内容中选择欠当的内容作为学习目标,这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

4.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可或缺。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学习内容分析既可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帮助教学设计的决策。传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对信息技术教材知识点的分析,而活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工作,活动任务的设计依赖于对领域知识的整体分析。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分析可以使用信息加工分析法和层级分析法,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内容的序列化,找出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定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而确定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学习活动设计。

5.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指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集合。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由以下一些元素组成: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步骤、组织方式、交互方式等。其中,活动任务是所有其他活动元素的主导,其他元素都为活动任务服务。

6.学习环境与知识传递设计

学习环境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活动而是用的各种学习工具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收集、选择和整合。知识传递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知识传递的顺序和组织方式、知识传递的媒体选择方式和知识的传递策略三个方面。

7.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开发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开发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教学媒体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作用;二是媒体技术实现这种作用的可能性与成本。选择和开发的教学媒体要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目标,更应该与学习活动中的其他要素的要求相吻合。

8.教学设计的评价

与教学评价不同,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对教学设计结果----教学方案的评价。教学设计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设计的评价参照可以是教学系统的理想模型,也可以是教学系统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活动情境中的主动探索,自我建构,通过与教师、其他同学及环境的交互,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活动理论为指导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将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由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向师生、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模式转换。

第9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 系统论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李生贵(1970- ),男,壮族,广西天等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高师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C2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12-02

课堂教学是基于价值取向的目的,是由诸多要素参与的承载多个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复杂的社会育人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是优化实现教学目标之保障。笔者试运用系统理论探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即分析课堂教学要素,统筹规划教学行动,评价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全面育人,规范专业与职业发展。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系统观对于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课堂教学设计有较强的分析性与平衡性。系统是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结合起来的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聚集合性、整合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和反馈性于一体。集合性指系统组成要素;整合性则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之和;相关性是要素间关联与互动;目的性为系统特定目标指向;适应性指系统与环境关联与互动;反馈性即系统自我调节、平衡和维持。系统论,为教学设计、制订计划、分析教学、解决问题提供系统工具以及设计系统方法。

教育教学是人类涉及目的性的社会性育人实践,其实质是社会育人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优化之保障。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预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观念性操作构成要素,明确主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行为。设计具有超前性、预测性、差距性、不定性、创造性、想象性等特点,体现其自身的基本内涵。超前性是活动的安排或策划;预测性是解决问题的构想;差距性指设计方案与落实存在差距;不定性指设计多样化和动态过程;创造性和想象性即设计包含设计者的创造成分与主观想象成分。教学设计属于特殊设计,突出系统法。教学设计系统观强调理论融合性、过程分析性、问题解决选择性、工具性、具体性、效果参照性。英语教学设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可见于外语技能教学所遵循的多重原则,即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系统设计,既要遵循教学系统设计普遍性,又要顾及个体发展需要、专业基础和职业标准,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整体功能最大优化。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系统设计的内容

完整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三环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每个教学设计的终点是一个新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设计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一)教学分析环节

即教学设计起点,从学方面构建教学设计理据。教学分析步骤为:确定分析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终结报告。教学分析内容为:一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需要,指学习者的当前水平和教学要求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是了解学生问题及其原因,解决“为何教”与教学针对性等问题。分析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整体来把握这一层次学生存在的学习基础偏低、英语知识系统性差、英语技能水平低、学习动机偏弱、学习策略单一、学习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偏差等普遍问题,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二是学习内容分析,它是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学习内容分析旨在确认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成分间的关系,确保内容的效度。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教材、编制教学大纲以及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教学内容,反映学生学习内容结构,同时反映教学互动。基于学科、未来职业和个体需要,学习内容应该把握英语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基础性,重点为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技能与研究技能获得。三是学习结果分析,即学习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分析,即适应未来职业标准的要求。加涅将学习结果划分为四类: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和动作技能态度。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重点在于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掌握,前者涉及教学技能操作,后者属于学习过程管理范畴。四是学习者分析,分析内容涵盖学习者的基本特点、学习风格和学习准备状况,体现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学习者分析重点在于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和学习态度分析等。学习起点能力分析旨在分析原有的学习者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基础英语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是确定教学起点、内容和效率的依据。学习态度分析旨在理解学习者对本专业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学习态度分析往往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全程均有必要融入学生的外语审美和情感体验成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激活内在动机和磨炼毅力。教学分析体现现代教学的学习者中心理念以及依据学习规律设计教学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环节

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活动终极结果。目标设计应该考虑学科、学习者和社会等因素。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立足于培养基础英语的外语教师,即学生最终获得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外语教育教学技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即基础阶段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日常口语交际技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包括:英汉语言对比技能、英汉文化对比技能、基础阶段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基础阶段教学实践与反思技能、外语教学基本技能等。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支持根本目标的实现,构建教学合力,形成专业教学特色。从职业实践考虑,要注重人才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全面培养。

2.教学策略设计。它指与教学理念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艺术预设。教学策略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等要素,构建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英语教学法是设计的重点,单一教法侧重阐释外语交际技能的某一因素,为教学法可选性和复合性之源。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整合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浸式等外语技能教学法,以此来突破先前中学既得的英语口语技能水平。教学顺序主要有加涅的简单到复杂的排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活动安排可借鉴加涅信息加工模式的“九大教学事件”,即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学习回忆、呈现材料、学习指导、诱导行为、提供反馈、评定行为、记忆迁移。班级课堂教学可以发挥合作学习、口语交际等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教学个性化、情境化、教学研讨法等有助于训练学生创新学习和未来职业实践探究意识。总之,教学策略设计最能集中体现教师教育专业行动能力、特色和教学双主体的能动性。

3.教学媒体设计。即教学媒体选用。汉语语境下的英语教学,英语语境往往空缺,使得媒体是创造教学情境的必要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媒体种类与功能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设计成为现实。教学过程因此可能与某种媒体产生联系,媒体选用受情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设计主要应该考虑学习的经验和信息反馈、教师媒体运用与开发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媒体的选用应着眼于帮助学生交际技能的提高与思维训练的开展,调动认知和情感的积极因素,拓展教学时空,沟通课堂内外,优化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即教学流程的安排。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主要属于技能示范和技能练习类型课,实效功能性强,此为3P教学模式普遍得以青睐的原因,其操作过程反映技能行为习惯获得的一般特点,教学步骤功能区分度高:展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和应用(production),既符合教学过程优化基本标准即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又符合教学过程设计基本的原则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媒体优化、遵循心理等,还可以兼容个性化教学过程。

(三)教学设计评价环节

即教学设计试用环节,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即通过教学成果推广前的小范围试用,来确定设计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等,以便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的一般过程为:制订评价方案――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评价资料――整理和分析评价资料――报告评价结果。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设计评价包括:评价目标即评价教学设计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及可完善性。评价指标指评价是否对高职高专英语学习需要的学习现状、差距、原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对策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与习性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可行性、可测量性;教学策略设计是否反映英语外语教育技能和口语技能获得实际;教学媒体设计是否促进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学情境构建,调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教学过程设计是否使体现教学分析和展示教学设计效果;形成性练习题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评价练习设计水平与数量,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与质量等。评价标准可以选用定性标准或定量标准,选用观察、征答表和观察表,收集和评价学习成就信息与教学过程信息,制作信息分析表,最后完成报告评价结果。

系统观是对多要素参与的教学设计持全面分析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环节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关注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互动关系,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师生合作,促进教学相长;重视媒体选用,保障教学信息有效传播;设计评价保障教学整体功能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系统观教学设计整合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开放性良好,为教师职业性思考与策划提供系统方法,有助于高职高专职前教育英语教师建立英语教学过程全面联系的观点,规范职业行为,避免教学认识片面化、操作简单化、缺乏综合观。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李诚忠.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王辉.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5]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