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兰亭集序范文

兰亭集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兰亭集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兰亭集序范文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它的重心并非在叙述这次集会本身,而在借题发挥,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见解。这就使得它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味。

哲学意味一:人生短暂,乐后兴怀。

在作者看来“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一转眼的工夫,一辈子就过去了。《庄子・知北游》也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忽然而已。”在人生苦短这一点上,王羲之和庄子的观点显然是一致的。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王羲之又作了进一步的生发,他认为人生的短暂,影响到人们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有的“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有的“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尤其是人们在遇到自己快乐的事情时,总是心满意足,然而一旦这种快乐过后,又徒生感慨。可见,王羲之不但看到了人性中不同的一面,更体察到人性中相同的一面,也是他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哲学意味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是一个崇尚老庄哲学的时代。士大夫们大多有“天道无为”的思想倾向。庄子曾经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这样看来,死与生还有什么区别,有为与无为还有什么必要呢?

应该说,老庄的这种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对王羲之也是有影响的。因此他认为,死生既然是人生中一件无法改变的大事,就应该全凭造化,顺其自然,这就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意味三:死生不同,及时行乐。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王羲之看来,死和生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长寿和短命也不能同等看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对兰亭集会的众多士人们来说,虽然集会的初衷是“修禊事也”,但从全文来看,它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这从他们流殇曲水、饮酒作诗又“畅叙幽情”的“信可乐中”足以看出。不奇怪啊,曹操不是也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吗?

第2篇:兰亭集序范文

关键词:玄学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混乱,人们在受到空前压抑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寻找一种精神的慰藉。汉一代建立起来的儒家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正统儒家学说已不再成为人们精神的惟一依附。“经学衰微,社会动荡黑暗。人们普遍感到忧惧绝望,一种人事难测的凄怆感,迫使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诠释人生,来缓解心灵的压力。”①老庄道教玄学堂而皇之地进入到人的思想领域,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玄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它启迪人们用精神超越的方式去面对现实的苦难,在理想的精神国度里自由翱翔。士人们目睹战乱,感叹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命运难卜、祸福无常,同时也生发出对生命的珍惜,对自由的追求。他们普遍怀疑功名利禄,追求符合人性、返归自然的生活。他们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强调生活的情趣,注重满足个体生理和心理的现实需要;他们远离庙堂,游山玩水,以清谈为乐,喜聚会酬唱,钟情于炼丹饮酒。

永嘉之乱后,晋王朝衣冠南渡,北方大族纷纷过江,魏晋玄风也随之南移。西晋玄学家玄同彼我、儒道为一,看起来是消灭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儒道两家人格理论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在西晋玄学中仅仅是理论上的。我们看西晋士人的人格形象,依然充满了仕宦与隐逸、崇礼与悖教、狂放与慎独、躁动与虚静等各个层面的冲突与矛盾,即便是郭象这样的玄学领军人物的形象也被描述为“为人薄行,有隽才”(《世说新语・文学》)。玄风发展到东晋,任自然、重情性还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任自然、重情性已经不是西晋士人那种为所欲为、不受约束的放诞,而是任自然而有节。如当时著名士人王受到的赞誉就是“性至通,而自然有节”。(《世说新语・赏誉》)东晋士人生活在相对安定和平静的社会之中,柳细花柔的南方山水,儒玄合流、玄佛融通的文化氛围,君主与士族共理国事的政治格局,为玄学人格的完成,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社会文化背景。偏安江左的东晋士人,在玄学人格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努力调和着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他们追求一种宁静的精神天地,其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潇洒高逸。不论是在位,还是又仕又隐,还是纯粹的隐士,都以潇洒高逸为最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他们还追求风度上的优雅从容。人生爱好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满足,士族的士人从崇尚自然任心而,转向既崇尚自然,又讲究自然而有节,在庄子思想中加进了儒、佛思想之后,感情的满足和感情的节制,便统一在一起了。东晋中期以后,山水怡情成为士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晋士人已经把山水游乐作为他们的生活点缀,而东晋士人却把这种点缀变成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此时,游览山水成为一种名士风流的标志,与清谈、服药、书画同属一种表现出脱俗的、独有的文化素养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乐于山水,对于山水的美的欣赏,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把强烈的生命意识移植于山山水水之中。王羲之即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晋书・王羲之传》)长大后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同上)这一转变就使他在清谈中取得地位,更于名士中别立风格,令人爱慕敬重。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王羲之从小就具有名士气质,其族叔王敦曾赞誉羲之“汝是我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世说新语・赏誉》)阮主簿即阮裕,曾任王敦主簿,在东晋名士中富有威望。王羲之也很钦佩阮裕,他称赞阮裕:“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晋书・王羲之传》)这既是对阮裕的推崇,也表明了他自己对名利的淡薄。《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这说明王羲之信道教之养生,向往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羲之热爱大自然景物,情深而真率,因其沉醉于佳丽山水之中,因而更加留恋生活,其这一情怀在《兰亭集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许询、支道林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开篇便言“会稽山阴”的山水之美,说会稽山阴之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就体现了他的山水审美与怡情,于暮春江南的明山秀水中得到宁静的心境,以便暂时忘掉世俗的纷争。在山水的美中松弛精神,得到愉悦,甚至与自然泯一。王羲之对于山水之美,有一种明快而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他眼中的山水,充满情思韵味,充满生机,有无穷的自然趣味。他轻轻写来,毫无人间痕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加上明净的天空,轻轻的春风,把暮春三月会稽山水的神韵全点染出来了。使人想起他的名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晋诗》卷十三)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诗人,看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动繁复,又那么和谐统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故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人融入忘怀物我的无差别境界之中,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审美的。“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已不再是对“理”的空泛感悟,简直就是对大自然生命律动的切实感受了。《兰亭集序》又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自然界之广大、品类之丰盛,能令观赏者应接不暇,游目骋怀,享受无穷乐趣,然而时光易逝,时不再来,羲之又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在这里,羲之从山水的审美通向了生命的体认,宇宙万物是那样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而人生却是那样匆匆而过。他在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人生短暂,行乐亦短暂,俯仰之间便成陈迹,何况人寿长短,终有一死。此乃老庄人生态度,羲之从庄子那里承续了生存悲剧感。然而羲之由此却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恰恰体现了羲之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诸宗,这也是当时玄风的特色。士人们在生活情趣上崇尚老庄的任自然、重情性,而内心深处却对人生有着深深的眷恋。

《兰亭集序》不仅在文字内容上,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体现了玄学精神。《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羲之与众名士在天朗气清之日雅会于兰亭,在人与自然混同的境界之中提笔挥毫,书法技巧得到了超水平的发挥。这篇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体楷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行行得气,字字有神。章法参差多变而又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充满盎然生机,毫无着意经营的痕迹。在用笔上,藏露、刚柔、方圆、轻重、浓淡,一任自然,线条韵律优美,节奏明快。结体上或近楷或近行,体态自然,重复之字随文立体,绝不雷同,极尽变化之妙,又非刻意为之,自然天成。综观全篇,每一字每一行皆随意写出,顺其自然而又不显放诞,这就体现当时任自然而有节的玄学精神。文章中所体现的老庄思想与书法的空灵率意风格结合在一起,相互生发,将东晋文人所特有的超脱、旷达的精神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于万物之理。”王羲之置身于会稽的秀山丽水之间,感受到了庄子所说的天地之“大美”,所以腕底也就自然宣泄出“原天地之美而达于万物之理”的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孔繁.魏晋玄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罗中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康中乾.魏晋玄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傅爱国,蒋耀辉.书法篆刻[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5]张志和.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3篇:兰亭集序范文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选录了东晋思想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课文不仅言词艰深,而且思想主题深奥。单靠课下注释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解读,更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简单应付,敷衍了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况且,思想主题正是《兰亭集序》的精髓之所在,必须帮助学生解读。因此,我选择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忽视课文第一、二段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所蕴涵的现世思想,因此,针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在这两段文字中,能够让作者感觉到“信可乐也”的快乐元素有哪些?学生快速讨论后给出了以下答案:让作者感觉“可乐”的元素有(1)美好的时节“暮春之初”;(2)高朋满座“群贤毕至”;(3)景色优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4)雅致的娱乐活动“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我当即追问:生活中当你遭遇这些元素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们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并积极踊跃地回答:情不自禁、感受快乐、享受快乐、陶醉、尽情等等。最后我作小结:作者所写是真实直观的乐事,所感是凡世的快乐,是真性情的流露,不矫揉造作,不虚诞空谈,所以说,作者追求现世的快乐。学生们一致认同。

针对第三、四自然段作者集中的议论,我分层设置了三个问题:(1)第三段中作者综观人生百态,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怎样看待生死)(2)第四段中,作者追怀古圣先贤,流露出怎样的价值观?(应该怎样活着)(3)你认为应该怎样概括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甚至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认为,第三段中作者统观人生百态,看到人生虽然取舍不一,道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生命的得与失、满足与缺憾、衰老与死亡、情易事迁,都会引发无限的感慨。这是超越生死界限,对人生、对生命的参悟。同时作者认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流露出对人生的些许无奈和失落。所以,在段尾处作者痛慨生死之重大。第四段中,作者似乎在“昔人”那里找到了归属感,得到了慰藉。他否认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思想,认为它们虚诞空幻;认识到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们共有的情感;要效仿“昔人”,为后人留下兴怀之致。对课文思想主题的归纳,学生们各有不同,有的认为是重视生死,活在当下;有的认为是否认空谈,重视现实;有的认为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务实作为。……褒贬之中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只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之一,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交流,为学生阅读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法具备很多优势,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非常值得借鉴和尝试。

(作者单位:河南省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4篇:兰亭集序范文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欢聚,他们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大家约定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三觞。在这次雅集中,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兰亭集》。众人共推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趁着酒兴,一气呵成《兰亭集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世事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序文共28行,324字,字有重复者,书写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为“书圣”,兰亭也因王羲之独享书坛盛名。

传说王羲之此后曾几次重书《兰亭集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集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历经270多年,传至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无后,去世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将此视为珍宝,藏在寺内屋顶的横梁上,从不示人。唐太宗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并广集其墨迹。为得到《兰亭集序》,他依房玄龄计,派监察御史萧翼假扮书生,到云门寺从辨才手中骗得。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李世民得《兰亭集序》墨迹,奉为至宝,对着原本,早晚观摩,爱不释手。还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诸葛贞等人照本钩摹临写,分赐予皇太子、诸王及近臣。民间也广为临摹,当时以“唐人五大摹本”最出名。其中的“定武本”是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是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唐人五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定武本和黄绢本现藏博物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的无双之作,自李世民之后,其真迹一直下落不明。

在兰亭寻访书圣胜迹

1600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现兰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嘉庆三年(公元1718年)两次重修,此后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

进入兰亭景区,穿过一条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当年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故事。池畔的“鹅池碑亭”,为清同治年间所建。碑上有“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人称“父子碑”。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小兰亭。“兰亭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兰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虽为一四角形小亭,但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兰亭碑在“”时期被砸成4块,上世纪80年代初修复。现碑上“兰”字缺尾,“亭”字缺头。这块残碑,如今已被人摸得光滑发亮。

小兰亭东侧的“流觞亭”,是兰亭的中心。据传说,这里就是当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之处。流觞亭内陈列着“兰亭修禊图”、“曲水流觞图”及1600多年前的流觞用具复制品。流觞亭前柳树成荫,修竹茂密,平地上一条不起眼的“之”字形弯弯曲曲小水沟,有水从沟里缓缓流过,显现出王羲之所描绘的“曲水流觞”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第5篇:兰亭集序范文

关键词:书法文化;绍兴;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0日

绍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拥有4000多年文化沉淀和2000多年建城史,史称“华夏风流”、“天上仙都”、“国之东门”等。绍兴因其拥有的独特人文旅游资源,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走在绍兴的每一步,仿佛都能说出一段故事,一些历史,千年的历史沉淀让绍兴以“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形成了自身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它独有的光芒。

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公众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业已从纯粹的观光游转变为集休闲、修学、商务旅游等多层次消费为一体的产业。现在的旅游者往往在追求更深层次的活动,独树一帜的旅游开发迫在眉睫,将书法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符合这一趋势。

绍兴被称为书法之乡,书法文化在绍兴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绍兴书法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成为吸引现代旅游者的独特因素。绍兴于书法是故乡,是书法圣地,绍兴的书法文化旅游的开发就应当先于人前,不落人后。

一、绍兴书法渊源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下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言的舞,无图的画,无言的乐”。书法自殷商时期萌芽就一直伴随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成长,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一)绍兴书法历史。书法对于绍兴来说,就像是绍兴历史的血脉纹络,书法的兴盛荣辱,昌盛颓废,风格变化,都在绍兴的书法历史上记载显赫。绍兴关于书法的记载已有千年,关于书法的传承千年不衰,关于书法的种类自成流派,关于书法的文人层出不穷,关于书法的故事数不胜数,绍兴书法文化优势显越。

秦汉年间,会稽(今绍兴)文人辈出,著述如林,成为文献名邦。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东晋年间,王羲之携好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葺,集各自诗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兰亭集序》,被天下人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成之后,自东晋至晚唐朝的四百年间,对其行草书法极度推崇,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摹刻也相当的多,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绍兴至此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元明清时期,书法在绍兴进一步发展,在楷书、篆刻等方面精品辈出,人才众多。民国至今,绍兴的书法圣地地位屹立不倒。现代中青年书法家传承书法文化精神,形成了“二王”行书和徐渭行草等众多流派。自1985年始,已成功举办27届中国书法节,吸引了众多书法名家、各界精英的光临青睐。世界上尤其是对东南亚的日本、韩国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日本、韩国很多知名书法家都会汇聚在此,“寻根”书法。整个绍兴市的书法艺术氛围浓厚,书法才人辈出,精品众多。仅绍兴县就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5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40人。书坛有云:“中国书法看绍兴”。

(二)绍兴的书法名人。绍兴书法界,代代有才人。绍兴书法名人众多,云集会稽,形成优越的文化氛围。

两晋之前,书法家不多,但成就较高,以嵇康、吴贺邵、吴朱育3人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丁潭、孔侃与孔愉以及王氏家族为代表。王氏家族书法数代相传,成就惊人。王羲之书法最为著名,笔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世人称其行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爠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巅峰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氏家族书法家人才辈出,除“二王”外,还有隋末唐初智永禅师及其侄子惠欣,智永的徒弟智果和辩才等。

唐宋有以徐师道及其子徐峤之、孙徐浩、“二徐”杨维桢等为代表的12人。

明清有杨珂、徐渭、倪元璐、祁豸佳等书法大家17人。徐渭,明代,绍兴人。徐渭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佯狂之人,一生潦倒狂放。他崇尚王羲之的书品,行草最佳,独创将隶书的笔法溶于行书之中,书法貌似“狂放不羁,实则暗含秩序”。

民国以后,绍兴众多书家承前启后,硕果丰富。魏馘、冯仲摩、周树人、顾燮光、陈半丁、周庸村、沈定庵等为代表的22人。

(三)绍兴书法轶事。绍兴关于书法故事数不胜数,如“智永练字,退笔成冢”、“以书换鹅”、“海门关”、“十八口大缸”等,徐文长的“题画改诗”等。如,兰亭相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同谢安等42为好友相聚于绍兴兰亭参与修禊事宜,众人饮酒赋诗,集各自诗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序,写下千古绝唱的《兰亭集序》。此序为28行,324字,文采、书法都是王羲之生平的巅峰之作,其中“之”字就有20多种写法。此书被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后人争相模仿的佳作。

与绍兴书法有关的成语:曲水流觞、惠风和畅、茂林修竹(取自《兰亭集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临池学书、唐临晋帖、一字千金、勤能补拙等。

二、书法与旅游的契合

书法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是一个从外在修养的提升到内在气质的提炼的过程。从准备、练习、作品落成到品鉴作品,充实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修身养性,是集休息、养生、运动于一体的活动,符合现代旅游的休闲、保健、养生等众多需求。

“养身”,洗毛笔调墨砚,通过这些动作的完成来达到肢体的休息放松,全身血液循环,经脉活络。这是从“修身”外在身体的放松,达到休息生活的状态。

“养性”,预想字体的结构、书写的笔顺,要求书写者集中精神,凝结思绪,潜心思索,忌草率、粗心。凝神聚思的过程是形象思维运动的过程,也就是右脑的运转,左右脑同时锻炼,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起来,增强协调性。

“养生”,书法讲究姿正心静,凝气,臂有力,下笔成书,精神气贯注于笔尖,笔随心运。心中禅定,身体舞笔。书写过程中,指、腕、臂和腰部的肌肉、关节有节奏的运动,我们的大脑皮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有调节肢体和气血的作用,同时加强新陈代谢,很多书法家长寿,与练习书法不无关系。

“养心”,在书成落笔后,从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同时美好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书法的内容和作品形态风格都值得研究,观赏者可从中得到书法鉴赏品位的提升,陶冶情操,达到养心的功效。

三、绍兴书法旅游现状和问题

(一)绍兴书法旅游现状。绍兴书法旅游的目标群体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外游客市场为少数;国内游客中以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为主,长三角地区以外的游客较少;国外市场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其中日本、韩国的游客居多。

绍兴作为书法之乡,历史悠久。唐朝李白有云:“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酒笔会稽山。”绍兴城市旅游的其中一张名片就是“书法之乡”,来绍兴旅游的游客都会在此寻访书法朝圣地——兰亭。兰亭因《兰亭集序》名胜天下,绍兴书法旅游游客集散地就主要在这里,尤其在每年三月举办的兰亭书法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光临。可以说,绍兴对书法旅游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开发了相关的产品,如兰亭书法节、兰亭书法博物馆等。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也开发了《兰亭集序》的小型仿刻品,《兰亭集》的小册子等,作为推荐品推介给游客。

(二)绍兴书法旅游存在的问题

1、市场狭窄。以绍兴书法旅游为目的的旅游只占少数,一般只是将书法旅游纳入绍兴游的日程当中,书法旅游主要集中在绍兴兰亭风景区。绍兴的旅游客源主要是来自国内游客,国内游客中以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居多,国外的游客主要是来自周边国家,其中日本、韩国的游客将近占一半。在日本发生大地震后,日本的客流量骤减,国外的游客就少之又少了。

2、受众群小。书法旅游是比较高层次的旅游消费,书法旅游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文化素质修养比较高的人群中。我国自20世纪以来,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但纯粹的以书法文化为目的的旅游还是比较少的。来绍兴以书法旅游为目的的国外游客,也是集中在书法修养、文化内涵比较高的游客中,受众面比较小。将书法普及,推进书法旅游的进行,将是迫切之需。

3、结构单一。绍兴书法文化相当丰富,但是开发与书法旅游相关的产品结构单一。绍兴书法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绍兴兰亭风景区,大多数游客只是进行观光性质的旅游。客流量激增主要集中在兰亭书法节开展时间段,与书法相关的产品寥寥无几。绍兴被称为书法之乡,除王羲之外还有其他的书法大家,仅仅是一个风景区是不能体现整个绍兴书法文化的。

四、绍兴书法旅游的开发

(一)扩大书法文化接受群。绍兴的书法历史由来已久,作为“文化之邦,翰墨之乡”,政府可以作为推进书法发展的龙头人物,可以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程,编纂相关书法丛书,在全市普及书法知识,做足书法文化的群众基础。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做书法巡回展览,推广书法基础知识,介绍绍兴的文化。

(二)做好书法文化的宣传。绍兴旅游的宣传中,已有关于黄酒为专题的相关报道,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书法的专题、宣传片还是比较少的,也可以由政府牵头,吸引民间投资,创办绍兴书法杂志,加大和完善与书法旅游相关的推广和介绍工作。同时,做好目标市场调查工作,对市场分级,把宣传推广工作逐步推进。

(三)塑造书法文化社区。书法的历史悠久,书法旅游的建设,是为了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可以构建一个书法文化社区。社区中打造以书法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绍兴的书法名人都融入其中。社区内打造短期书法培训班,可以让游客了解和参与书法入门活动;书法名家的作品展览;构建绍兴名人书法长廊,介绍书法名人;书法文化历史博物馆等,让游客感受并参与到书法文化中。书法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表面层次的欣赏观光,更要从挖掘书法文化的内涵来引导书法旅游的文化潮流。

(四)开发书法旅游产品和活动。围绕书法创作和作品制作相关衍生品,发展与书法有关的创意产业。书法是高雅的,在发展相关产业时,就不能以利益为先,重艺术,品文化。设计名人名作书签,画牌、室内装饰等相关的工艺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生活,将时尚融入创意中。

开展以书法为主题的活动,以现有的“兰亭书法艺术节”为基础,开展与书法有关的书法主题活动。比如,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展、书法工艺品展,不定期地组织知名书法家和爱好者来绍兴采风、创作、书艺设计等,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书法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系列相关的创作活动。

五、结语

开发绍兴书法旅游,能够提升一直以“鲁迅故里”为旅游名片的绍兴更多层次的旅游内涵,把书法作为绍兴新的重点对外宣传的窗口,是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能够促进绍兴市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扩大绍兴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实现绍兴经济、文化、社会的共荣。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建祥.人文旅游看绍兴[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3.1.

第6篇:兰亭集序范文

我就是一个会逼学生的老师。学生找我学画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买最好的工具,因为我发现当他花了一大笔令他心疼的钱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然后,他们愈画愈好了,得到我的夸奖后,就盼下次还能受到赞美,于是加倍努力。除了我逼,他们也自己逼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许多在美展入选和得奖的学生,都是这样在“内外交通”的情况下成功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逼自己?为了让学生每个礼拜都能见到老师的新作品,为了以身作则,我不得不画,从而有了更多的成绩。“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通”吗?

写文章也是如此。不信,你去问问,哪个成功的作家没有被逼?他被两种人逼,被报社、出版社的人逼,也被他自己逼。读者逼主编,主编逼作家,作家逼自己,逼得想睡也不能睡,不想写也得写。多少惊人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如果你问金庸:“你这些武侠巨著是怎么写成的啊,”他很可能答:“报社连载逼出来的。”你再问:“如果没有报社逼。你写得出来吗?”他很可能答:“写得出,但写不了这么多。”

你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一群文人在兰亭“流觞水”,那是一条弯弯的水流。大家沿着水边坐下,从上游送下一盏盏盛着酒的小杯子,流到谁前面,谁就得饮酒作诗。你说,那不是一种逼吗?《兰亭集序》就是在这种“逼”之下诞生的。想想《兰亭集序》是多么有名的文学作品,那书法作品又被后代多么推崇。

让我作一个“文字新解”吧——“逼”,是长了脚的一口田。“一口田”旁边有神的保佑,是“福”。“一口田”上面加个屋顶,表示有房有田,是“富”。上班的人,星期一早上不想去。还得去,因为生活逼;念书的学生,每天放学不想做功课,还得做,因为师长逼;一个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菜,因为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时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

第7篇:兰亭集序范文

一、微课用于知识的讲解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每篇课文我选择一个重要知识点,制作微课,供学生课后观看。

目前制作这类型微课有《小狗包弟》的关键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标题,《荷塘月色》的通感,《氓》的兴中含比,《采薇》的重章叠句,《孔雀东南飞》的偏义复词,《短歌行》的用典等。这些微课配合教学,实现目标,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尤其是给中低层次学生重新学习的机会,弥补课堂学习不足,拾取学习的自信心。

二、微课用于知识的解惑

个别课文出现疑难问题,在课堂无法具体展开,可以用微课答疑解惑。

例如《荷塘月色》的结尾“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为什么“惦着江南”,我特意制作微课,阐明“家事拖累”“忆往怀旧”“政治苦闷”的原因。满足高层次学生解决疑点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深入理解课文。

三、微课用于可以用在知识规律、学习方法的总结

有些课文的结构相似,用微课讲清典型结构,有助以后的教学。

例如《小狗包弟》的结尾“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第一次出现,我制作一节微课,讲解关键句的概念、作用和位置。在后面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都有关键句统帅全文,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掌握抓关键句的阅读方法。

四、微课用于名句的赏析

有些课文出现精彩语句,需要深入鉴赏,这时可以借助微课。

例如《故都的秋》的结尾有南国之秋和北国的秋比较的句子,这个句子是全文感情的聚集,我在微课里,先解释句子的意思,再分析使用的比喻、比较修辞方法,最后说明妙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千古名句,我在微课里,先描绘描写的景物,分析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再讲解情与景的反差,领会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微课让学生知道鉴赏语句的方法,提高语言品味能力,感受母语表达的精妙。

五、微课用于课前预习

在微课预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收看,自行预习。

例如用微课布置《归园田居(其一)》预习:诵读初中学过陶渊明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回忆陶渊明生平,感受陶渊明诗文的特点。《离骚》《孔雀东南飞》《兰亭集序》读准字音;结合课文注释和《同步练习册》,了解课文内容。我把微课预习提前制作好放在班级电脑,供学生在课余播放、下载。相比传统的布置预习方式,微课创设情景,提示学生;提问具体,问题明确;以音画呈现,学生感觉教师仿佛在身边,无形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预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六、微课用于讲解练习讲解

教师让学生课前课后收看展示答案的微课,课上讲解重点知识、解答问题。

例如在完成《孔雀东南飞》教学内容后,我编写《文言知识总结》的练习,由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在课堂上我详细讲解练习里的重点知识,如“相”“见”的指代用法、“公姥”“作息”等偏义复词的概念和翻译、“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文的翻译。其余的练习答案,由学生自行收看微课来解决。在微课里,我注意对答案进行引申、归纳,如《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我提醒学生前面学过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在解释“谢”,提示学生在《鸿门宴》学过“谢”的几种意义,把两篇课文“谢”的意义收集归类,掌握“谢”基本意义;在解释“得”,要求学生用《荆轲刺秦王》学过“得”的意义来解释。在讲解“槌床便大怒”“自名秦罗敷”的“槌”“名”活用动词,要求学生用《鸿门宴》总结的名词活用动词规律来判断、翻译。微课讲授练习容量大,程度深,内容细;可以兼顾不同学生,做到分层教学;态度亲切,易于让学生接受。同时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学,讲解重点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由于不同以往直接展示,学生想对照答案,知道正误,积极收看微课,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在完成《兰亭集序》教学内容后,我制作《文言知识总结》练习微课,由学生课后观看。课堂上,要求学生针对微课展示的练习答案,提出问题,我当场解答。比如有学生问道为什么“《兰亭集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我展示《兰亭集序》书法的图片,简单说明王羲之“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有的学生不太了解序言的作用,我分析《孔雀东南飞》的序言交代主要内容,《兰亭集序》说明写作目的,让学生知道序言的写作两个内容,顺带要求学生读书时先看序言。有学生不知道“或取诸怀抱”的“诸”合音字是什么意思,我解释是“之于”两个字的读音的快读拼合,还列举“何不”为“盍”,“ 而已”为“耳”,“不用”为“甭”等常见合音字。有学生问道判断句如何认定,我结合练习三个例子,说明从语法和标志判断;还有学生不知道状语后置,我分析句子成分,对比常式句和变式句,说明倒装的现象。微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教师由授业转为解惑,教师易于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8篇:兰亭集序范文

1、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主要作品《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2、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3、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兰亭集序范文

1、明白:

例句为《兰亭集序》:“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比喻:

例句为《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3、表达:

例句为《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