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体育教育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的内涵

第1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

(2)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第2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一、关于体态语言的研究简述

人类运用体态语言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远古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用“手势”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后来,人们又用“察颜观色”来推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用“指手划脚”来传递某种用意。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却很少有人去研究体态语言。真正把体态语言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1970年美国著名行为学家朱丽叶斯・法斯特在发表《BODYLANGUAGE》(《体态语言》)一文。至此,过去那种认为只有演哑剧、教聋哑人、带婴儿等个别的工作才需要运用体态语言的看法,已经不再被人们认同。如今,体态语言在人际交往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尤其受到公共关系层、管理阶层、医疗服务、演讲辩论以及教育教学等行业和领域的重视与青睐。在美国的企业经理学校中,就专门设置了一门培养未来销售经理的特殊实习课,让学生列席新产品推销谈判或其它商务谈判,秘密模仿客户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以便在今后的商务活动中用接近对方的体态语言,赢得客户的亲近和信赖。国内关于体态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兴起。人们开始重视体态语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向中小学教师开设这方面的指导课程,举办各种培训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组织能力,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同时也引来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体态语言的关注与研究,其中不少学者依据体态语言学原理,探析了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运用方法。但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很少有人将体育教学与体态语言融二为一,进行内涵阐释与实际运用。事实上,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无时无处不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理应成为体育教师的一门职业语言。

二、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的内涵解读

1.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的概念与分类

体态语言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身体言语、人体示意语言表现出的某种信息,即通过手势、姿态和表情等来传递符号信息、显示行为意义、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言语活动。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术动作都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全身各个部位的姿势、姿态和动作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具有专门含义的技术动作图像,这些图像主要依靠教师通过运用体态语言来表述、示范和展现。因此,根据体态语言的定义,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可将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界定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某种姿势、形态或某种无声的动作来传达知识、技能及信息内涵,表达某种情感、情绪、态度、意念的行为。它与优美流畅的有声教学语言共同构成教师与学生开展符号、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根据体育教学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通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和专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前者与其它课程教学体态语言无异,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身体符号,如教学情态语言和外表语言等;后者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格,在使用时具有体育学科的性质和特征,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模范的姿态语言,如手势、示范、保护与帮助、纠正错误等。

2.专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的特征

(1)形象直观性

专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它能加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新动作会对学生产生新的刺激,致使大脑皮层各有关中枢兴奋强烈,内抑制过程未建立起来时,经常出现动作不协调,并伴有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只有在大脑皮层各有关中枢(尤其是运动中枢)的兴奋逐渐集中时,动作才会逐渐协调、准确。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形体动作,有时较难用语言做出准确、全面的表达,此时运用慢动作分解示范来强化动作技术的关键和细节,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确动作的结构、要领和方法。

(2)生动传神性

专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都是为了传达教学信息而进行的,一般可以用确切的语言符号予以界定和记录,信息传递生动、传神。如武术动作中的“腾空飞脚”,教师通过示范演练――“左腿向前、向上摆踢,右腿蹬地跃起,身体腾空,两臂由下向前、向上摆起,右手背迎击左手掌(相击),在空中右脚向前上方弹踢(右脚高度必须高于腰),脚面绷直,右手迎击右脚面;同时左腿屈膝,左腿收控至右腿侧,脚面绷直,脚尖朝下;完成后,右腿单腿着地后,左腿再落地,”就能够完整地传达“腾空飞脚”的概念,在学生大脑中形成鲜明的技术动作表象。

(3)辅助支持性

课堂教学信息是有系统性和严密逻辑性的信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依靠教学言语和准确、清晰的语言符号作为载体在师生间进行交流和传播。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让学生了解动作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而示范则是学生感知动作外部形象的基础,它是口头讲解语言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和强化,两者结合运用能够缩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过程。尤其是在动作新授阶段,如果仅用口头讲解会使某些技术动作变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借助动作示范或纠错来辅助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三、体育教学体态语言运用的原则与技巧

1.运用原则

(1)目标指向原则

运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时必须明确目标,做到每一个体育教学体态语言都是为传达教学信息服务。如初学教材,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应先做完整技术动作示范,再根据教学要求讲解示范,对关键技术动作要重复示范,示范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观察示范的方向、部位和时间,使学生尽快地明白如何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观察教师的示范,达到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的目的。例如:在“单杆后摆下”这个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应重点突出示范后摆、制动、推杠等动作要领,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示范时后摆制动、推离器械的动作,这有利于学生直观效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2)准确规范原则

准确规范是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的“生命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客体。给学生输送规范、标准的技术动作信息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所作出的姿势、动作必须准确、规范而优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如果教师的体育教学体态语言不规范,不符合项目技术动作的特点,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例如:在跳箱练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提臀前倒或脚磕碰器械,教师在保护帮助时应扶上臂助其保持平衡,避免膝、腰受伤害,严重前翻者会造成面部着地,出现伤害事故。

(3)整体协调原则

运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表情达意时,要与口头语言协力配合,相得益彰,同时体态动作、目光和表情本身也要协调一致,强调整体功能发挥的连贯性,给人以和谐自然的美感,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力量。例如:在学习侧手翻时,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感知了动作的外部结构――“侧手翻的动作就象一个大圆形平面板直线向前转动”。然后,通过讲解,提出手脚依次落地要成一条线,翻转时空中的动作要成一个平面,这样学生就能模仿教师的动作,并领会“地上一条线,空中一个面”。

(4)人文关怀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被所在群体认知、获得成就和赞许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高低、体育能力有强弱,教师要合理运用体育教学体态语言充分照顾和关怀学生的自尊心理和自信心理,促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力避言语批评对学生和课堂造成的难堪和干扰。如在教授难度动作时,可以点头或微笑,示意学生完成动作或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对学生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可采取摇头、摆手或保护与帮、纠错性等体态语言加以提醒与爱护。

2.运用技巧

(1)“巧”用首因效应

实验心理学认为,当与人接触进行认识的时候,人们往往习惯于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等外在因素,而对之后的细节则不太注意,这种现象就是心理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第一印象),即使它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今后双方交往的过程和深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进入课堂时的第一印象也符合心理首因效应规律。学生往往是从教师的整体形象开始认知的,即首先关注他的身高、胖瘦、体形以及走路的姿势,然后是留意他的服装、发式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再观察看他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首因效应,借助合理体育教学体态语言充分展示自己应有的才华和风度,尤其是在第一次动作示范时,要力求精准、完美,以获取良好的首因效应,为往后教学奠定基础。

(2)“活”用姿态语言

体育教师的姿态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手势、示范、保护和帮助、纠正错误等。手势在体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效,它不仅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强调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而且可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与说服力,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篮球原地运球教学中,为避免学生低头运球的错误动作,可采用“竖指头”教法,即学生根据竖起的指头数,一边运球一边口喊指头数。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教师往往要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把教学内容变成直观的形象,学生才能建立动作表象,并随之进行模仿、练习。因此,正确合理的示范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示范时(尤其是第一次示范),要力求动作正确、完美。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示范方位,使每一位学生均能清晰地观察,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关心是完全一致的。保护与帮助、纠正错误等姿态语言,是以师生之间实际的身体接触来表达的。当这种接触发生时,师生之间逐渐克服了个人尽力想维护其“自身空间”的自然倾向。教师利用手对学生进行的实际身体接触,所表达的是对其练习给予支持和保护,而学生所得到的是鼓励和安全感。身体接触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指引方法――身体指引。教师利用手可控制和暗示学生的身体,以此为他指示行动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领会动作要领,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3)“善”用情态语言

所谓情态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肌肉变化以及眉、眼、口、鼻的活动和形状变化所表达出来的信息。体育教师站在队伍前面,几乎在整堂课上,他的眼神都把他的情意、心理变化、学识、品德、情操和审美观点毫不掩饰地显露给了学生,而学生总是从教师多变的眼神中,见其丰富的思想内蕴,并展开广阔的联想。运用目光情态语言,眼神必须亲和友善,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需要,恰如其分地调整眼睛视角、视域和视线。如对注意力时间过短的学生,教师可每隔一段时间走近某个学生或用眼光与该生相互对视的时间长些,次数多些,就可在这些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较强的暗示作用,防止其开小差,专心致志地练习。如果课堂上出现了私语声,教师无需高声唤醒(请注意听!),而只要投过去一束目光,学生就能明白教师的意思而集中精力听讲。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眼神的重要作用外,整个面部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面部的嘴和眼睛肌肉的活动,更有传神、表情和达意之功能。如教师发自内心、亲切真实的微笑不仅能让学生产生亲切、和蔼、可信的感觉,有效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而且它还是一种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组织教学的有力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鼓励与信心。

(4)“准”用外表语言

第3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能力本位 体育专业 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m Building of Basic "Competency-based"

PENG Sen, LIU Yulan, LIU Fei

(Hu'nan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1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ocational skills sports talents, the ability to adhere to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of sports teaching reform.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sports, do a vocational specialty i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therefore, clear its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mpetency-based; sports professional; team building

1 “能力本位”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

1.1“能力本位观”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用与体现

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变,也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是否重视能力的培养也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而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因此,体育也要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职业技能及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所以,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团队的综合素质应是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此,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21世纪教师的基本理念。

1.2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能力要求

教学团队建设中,能力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团队协作能力。因为专业及其相关建设等都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要通过教师个体参与来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才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相关问题上,还要通过与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达成共识。因此,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也显得重要。二是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团队要在掌握有关体育行业的基本知识前提下,熟知当前体育行业职业岗位对人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技能训练的指导,也能够开发以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1.3 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素质要求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是高职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应具备:一是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师德形象,高尚的师德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做出榜样。二是行业职业素质。行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改变,通过充分了解体育行业对岗位工作的变化需求,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的原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以此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2 “能力本位”教学团队建设的特征

为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体现以“能力本位”的高职体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般来说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明确以“能力”为教学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是高职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针对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色。因此,在教学改革上要凸显开创性和探索性,针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整个教学团队集体绩效的重要标志。

2.2 合理的以“能力”分类分层的教学梯队

教学团队要有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既要有高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富含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应体现知识技能的互补,以此来构建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团队既要对任务的完成负有责任,又能充分体验集体智慧带来的优势,享受团队发展取得的成果。

2.3 具备以“能力”为特征的鲜明团队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已突出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等与实践课程、校内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前后衔接和整合都需要教学团队成员协同配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是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带头人统领团队成员目标明确,协调行动,有效管理。

2.4 凸显以“能力”为特征的有效团队管理

通过密切校企合作,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建设;培养和选拔团队带头人,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运行及考核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应是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作用不再是传统组织中的领导权和决策权的独享,而是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在信任基础上形成承诺。明确团队发展方向。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教学团队将依托合作单位和实习基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全面提高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

2.5 创新以“能力”显著的教学成果

教学效果的优劣是衡量教学创新团队的根本性指标,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及学生、专家、同行的认可度等方面衡量团队的教学效果。团队成员都应坚持教学一线工作,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质量。团队还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设计课题、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实现就业。

要实现发展学生的“能力”创新,就要充分发挥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优势,从注重创新实践操作、增强实践教学的探索性,来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践过程,挖掘实践教学中可利用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JB2012035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能力本位[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 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职业教育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2(2).

[3] 王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 林若波,林汉顺.基于能力本位的立体式教学体系的建模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

[5] 和震,吴万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分析[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10).

[6] 陈丽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4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宁夏;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教学效益

“十一五”是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战略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多形式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效果显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实力和服务水平,对宁夏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政府和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关心的热点问题。

宁夏高职院校现状

(一)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2002年7月24日,自治区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我区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自此拉开了宁夏高职院校组建的帷幕。调整工作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展顺利。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推进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宁政发[2005]48号),旨在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积极引导和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2006年1月15日至16日,宁夏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十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安排和部署“十一五”期间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6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2000万元,与中央补助经费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改善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更加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地也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摆上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宁夏共成立高职院校9所,基本上由中专学校合并而成。随着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在政策与投入上也在逐步加大力度,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二)教育资源的整合较为合理

2000年,我区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20所,其中普通中专25所,成人中专32所(含教师进修学校14所),技工学校33所,职业中学30所。经过整合,目前全区有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院校有宁夏师范学院、吴忠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共9所。其中,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由宁夏建筑工程学校、宁夏建筑职工中专学校、宁夏建筑技工学校合并组建;宁夏师范学院由固原卫生学校与固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组建;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由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经贸学校合并组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由宁夏财经学校、宁夏银行学校合并组建;宁夏司法警官学校正式升格为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此外,宁夏卫生学校、宁夏护士学校与宁夏医学院合并。上述调整初步改变了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布点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少、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比较合理的整合。

(三)学校规模明显扩大

办学场地增加宁夏师范学院现有占地面积905亩,预留建设用地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2.43万平方米(其中老校区7.45万平方米,新校区4.98万平方米);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将整体迁往宁夏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530亩,总投资近3亿元,目前新校区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本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路,东校区位于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占地面积140亩,建筑面积4.49万平方米;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银川大学城,校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占地面积7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新校区占地面积346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总投资1.65亿元,工程分两期完成;吴忠职业技术学院占地25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学院已制定了“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并已取得区、市有关部门批准,现已开始付诸实施,将扩大校区面积105亩,新增建筑面积7.57万平方米。总之,新建的高职学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长。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宁夏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465人,专职教师338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85人,博士1人,硕士32人,在读博士生3人,在读硕士生63人,外籍教师4人。有1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5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5人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称号;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有副教授56人,讲师90人,另有国家级考评员42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03人,副教授54人,讲师44人;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21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45人,有中级职称的70人;宁夏工业职业学院现有教职工219人,其中专职教师139名,有高级职称的38人,有中级职称的56人;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有教职工112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副教授18人,讲师31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0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毕业者1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1人,“双师型”教师(律师、会计师、法律服务工作者)36人;吴忠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290人,专任教师145人,外聘教师25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53人。由此可以看出,宁夏的高职院校自组建以来,各个学院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专业设置增加,实验实训投入加大宁夏师范学院有16个教学系(部、中心),36个专业,在校生5349人,有校级研究室(所)10个,专业实验室8个,多功能语言室5个,多媒体电子演播教室28个,教学用计算机600多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50万元;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机电化工系和基础部等四系一部,开设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旅游与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航空服务等20多个专业,设有数十个相应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建有专门的实训大楼;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拥有10个多功能电子教室、7个计算机房、3个语音室、4个模拟实验室和近20个校外实习基地,有两个电子化图书馆、两个电子阅览室、两个大礼堂、两个体育运动场、5个回汉餐厅;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各种专业22个;宁夏工业职业学院有电工、拖动、财务会计、家用电器等11个实验室,四个微机实验室,计算机300台。其中多媒体联网实验室兼具外语语音教学、电化教学及计算机上机实验等多种功能。总之,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普遍增加,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投入普遍加大。

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校园网,设有自己的网站,并积极改造升级自己的系统与设备,重视学校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部分院校还专门设立了网管中心,积极推进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四)发展目标得以明确

“十一五”期间,我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4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重点建设好30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含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0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5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0个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示范专业点;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保持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一半的规模,重点建设好5所职业技术学院;全区职业培训每年达到15万人次,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80%;“十一五”期间,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为社会输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4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3.5万人,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达到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达到50万人,使全区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建立与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未来的五年,宁夏将通过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四大工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构建与宁夏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自治区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这个目标,各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促发展的职业教育思路日益清晰。

具体而言,要紧紧围绕我区实施的“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轻纺、医药、建材等主导行业,培育发展羊绒、枸杞、机床、马铃薯、葡萄酒、金属镁、煤基碳材、生物制药、清真肉制品、稀有金属材料等十个特色产业,并据此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使上述产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缓解,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

制约宁夏高职院校教学效益的困难与问题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倾向比较突出;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

高等职业教育在质和量上都没有完成足够的积累与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内部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整合,分散办学,办学成本高,特色不鲜明,管理体制、办学机制、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估除了教育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外,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校自我评价体系以及中介机构的评价与认证,比如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真正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从根本上落实。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不清、定位不准、关系不明;课程开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耗时耗资巨大,仅靠学院自身进行课程开发是困难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打破以学科学术体系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缺乏新的有效的课程和教学理论的支持,体现不出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影响了对学生的实践性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新组建的高职院校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重复设置,一哄而上的现象严重,专业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缺乏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滞缓了专业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完善。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宁南山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等等。上述问题都制约着宁夏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以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为重点,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要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探索以公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要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要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确立其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

采取高职教育保障措施,设立高职教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新建的条件薄弱的高职院校政府要增加投入,确保新建院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的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适当提高,要将学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不得冲抵财政拨款,要设立高职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职业院校创办国家级师范专业、省级重点专业、新兴与紧缺专业以及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建设与师资培训。

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促进宁夏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宁夏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职教育资源稀缺,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更显匮乏。自2000年高职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地方政府以来,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但从产业结构及调整趋势来看,与主导行业和十个特色产业相关的高职专业设置比例还很小,规模有限。基于产业和行业的调整,应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布局,促进宁夏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契机,建立学校自我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与认证,提升高职院校的公信力与核心竞争力宁夏的高职院校正陆续开始迎接教育部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在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后,应及时引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价值,扩大影响力与公信力,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认证可以有效地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国际教育沟通,在开放的系统中,通过与外界信息与能量交流的自组织方式达到系统整体和有序运行,使宁夏的高职院校在先进理念与良好管理的平台上不断发展。

借鉴先进的高职课程开发平台,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体现高职学院办学特色引入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作为高职课程开发平台,可以有效地避免课程本身带来的系统性偏差,可以节省巨额课程开发费用与时间,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院自身在教学领域的优势,吸收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考核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办好宁夏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宁夏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宁夏高职院校布局调整后,如何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是摆在政府和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君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唐敏.市场直通车——ISO9000系列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8.

[5]宁夏教育厅.勇立改革潮头 迎接职教春风[N].宁夏日报,2006-01-24:(5).

[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解放后,我国建立起了以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本科院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前培养和以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为主要渠道的在职教师职后培训两个相互分离的体系。长期以来,职前教师教育受到重视,职前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系统的专门教育;职后教师教育却因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等原因,形成了以学历提升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培训模式。随着社会和教师教育的发展,传统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必须针对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师教育制度,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分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构建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与外界协调一致、运行有序的组织系统[1]。具体来讲,教师教育一体化内涵表现在:

1.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的一体化[2]。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看,教师的发展是终身持续不断的,教师教育必然经历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职前教育重在奠基,主要任务是养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为将来从教奠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特别是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入职教育重在适应,主要任务是如何使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适应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在职继续教育阶段重在提高,主要任务是让教师更新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跟上时展的步伐。

2.教师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机构、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教师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分属不同院校进行,封闭式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开放化。

3.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一体化。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前后兼顾、相互衔接,各阶段的课程既符合各成长阶段教师的特点和要求,又要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要考虑到根据各阶段的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4.教师教育一体化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教育一体化尤其重视教师职后的培训质量,把提高教师职后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特征归结如下:(1)整体性,即将教师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整体,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机构、课程安排、教育资源等,并使各方面得到合理优化,统筹安排。(2)阶段性,即教师在职前、入职和在职三阶段的发展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3)连续性和发展性,即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是相互衔接的、连贯的、不断促进教师发展的。(4)开放性,即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是开放的、多元的一体化,它以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为线,将师范类院校与非师范类院校,教育学院与师范类学院联接整合起来,共同参与教师全程教育,使教师教育体系得到延伸和拓展。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推进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要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要转变观念,形成新形势下科学的教师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教育的新观念,即职前和职后教育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整体,应统一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教师职后教育重要性不会比教师职前教育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高;改变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二元结构的观点,树立开放的教师教育观念,将新世纪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多层次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由定向型、封闭型的单一师范教育体制向非定向型、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制转变,通过改革现有教师教育机构,实现机构一体化。要实现机构一体化,首先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拓宽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渠道,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出质量更高的教师;其次要重组教师教育机构,将原来从事职后教育的教育学院与其他院校合并或通过转型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新改制而成的普通高校通过在学校内部设立职前教师教育机构和职后教师教育机构,转化为职前职后师教育机构;再次,师范院校也要积极探讨建立职后教育机构,统筹管理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充分利用教师职前教育的师资和设施资源[3]。

2.改革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最关键的就是课程的一体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课程体系的一体化,不是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叠,而是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需要,实现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相互衔接,探寻其结合部位,使之形成既显示教育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连续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4]。通识课程重视为未来教师打下比较广博的文化基础。学科专业课程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前沿成果,使学生既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又把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教育类课程重视养成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素养。

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重心应有所不同。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未来教师有着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具备从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为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为成熟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教师职前教育类课程比较单一的现状,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建构起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论、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在内的丰富的课程体系。职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改善态度。在学校教育教学这个实践平台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职后教育通识课程应重视基础文化知识的更新、加深和发展。学科专业课程应讲解学科新的发展态势和成果,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探讨。教育类课程应是职后教师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因为职前教育缺乏足够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职后教师能真正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亲身实践、感悟,能够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而深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且教育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加以解决。

3.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它规定了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取教师岗位的法定依据。教师资格认证应严把教师入职标准,为职前教育提供有效的质量验收的依据。

要继续改革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应对教师资格申请者在学历、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上应达到的学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资格证书有效时限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规定;应考虑到教师水平的差异与开放化教师教育体系的要求,严格划分资格证书的层次,细化教师资格的学科类别。就目前的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来看,主要应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出更为具体的标准。另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还应规定在职教师获得更高一级或者其他学科教师资格的要求及途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

为保证教师职后教育的有序开展,要把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建立定期的不同层次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加强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方式改革。教师继续教育要根据教师不同的任教年限分为不同的培训项目,将培训内容细化,做到培训更有针对性。在管理上,要把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资格证书的更换结合起来,在职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才能更换教师资格证书,取得继续任教的资格;要把教师继续教育与晋级、升职和加薪联系起来。

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将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将为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提供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 任少静.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学园,2009(3).

[2] 董吉贺.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几点建议.继续教育研究,2006(1).

第6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1.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本方法

自“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术语产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界定过其内涵。综合起来考察,这些方法大体可归纳为活动的方法、能力的方法、精神气质的方法和过程的方法四种。

(1)活动的方法。活动的方法就是从高等教育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指所有这些活动都实现了国际化。这些活动具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等人员的交流、课程内容的设置、科研合作等等。美国的阿勒姆(Arum,S.)和范德瓦特(Van de Water,J.)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来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的。他们首先对美国过去30年中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和定义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的三种主要因素,即课程的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等人员流动的国际化、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最后,他们总结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即“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2)能力的方法。能力的方法就是从培养和发展高等教育相关主体即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的角度来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在国际化过程中,上述所有人都掌握或获取了有效地生活和工作在多样化世界中的各种新技能、新知识和正确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新视角。

(3)精神气质的方法。精神气质的方法也叫文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观念、观点、态度方面的国际化,即要求人们树立全球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美国教授哈若瑞(Harari,M.)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的。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应当包括人员交流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与社区的各种合作计划、培训及广泛的管理服务,还应当包括“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

(4)过程的方法。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项基本职能。过程的方法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跨文化的、国际的、全球的观念融入到高等教育的上述全部职能之中的过程。如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诸项职能中的“过程”。其中,“国际的维度”就是指跨文化的、国际的、全球的观念。过程的方法是目前得到较广泛认可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一种方法。

上述四种不同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有交叉或补充的。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不同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2.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界定

中国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研究,尽管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研究者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是有共识的: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应该是全球范围;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方法、措施和途径;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活动是开展跨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人员的国际交流,等等。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以一系列的政策、活动和项目为载体,以培育和构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交往能力为主要目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将国际视野融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诸职能中去的一个过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体系

1.西方发达国家通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体系

(1)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育理念是高等学校的灵魂,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认为,本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背景,要从全球的视角而非仅从本国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规划和设计本国高等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这就要求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是开放的,具有面向世界的特点。积极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等,不断促进与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提高自身的国际学术地位;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事业,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是指高等学校在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把培养能够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做法有:一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使他们牢固树立以下观点,即国际化人才恰恰是具备本民族的人格和国格的人,而不是那些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的人;二是通过挫折教育磨练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国际化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三是通过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及活动能力;四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以适应信息网络化时代的要求;五是使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尤其要熟悉有关国际惯例。

(3)人员交流的国际化。人员交流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师的国际化和学生的国际化。其中,教师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捷径之一。为了提升教师国际化的水平,高等学校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出国访问教师的数量;另一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征聘教师和学者来校任教。学生的国际化实质上也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办法实现的。一是为在校学生创造海外学习、学术交流和实习的各种机会,从而实现在校学生的国际化;二是允许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到本国的高等学校来留学,确保高等学校学生的多样性,从而实现学生构成的国际化。

(4)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是指为国内学生设计内容上趋向国际化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课程的国际化主要通过所有的课程中都要体现国际化的内容来实现。具体说来,一是在思想政治课及文化基础课中开设有关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二是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及时补充国际上最先进的知识和成果;三是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本校讲学。

(5)科研合作的国际化。基于知识的无国界性,科研合作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因。目前,科研合作的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术联合会议(ICSU)、联合国大学等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合作研究;二是进行不同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研究;三是进行不同国家研究人员的交流;四是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五是开展学术信息交流,如资助研究成果的发表,推动高等学校通过国际互联网交流数据和研究成果等等。

(6)信息形式和物资形式的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信息形式和物资形式的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须以其传播或流通的速度足够快为前提。以“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联网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的加速,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而目前物资资源在国际范围内更加广泛快捷的流通,则使得物资资源也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物资资源的国际共享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有关组织的协调;二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员、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援助。

2.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因此,在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1)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核心评估指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核心评估指标有六个,即明确的任务表述、学术支持、组织结构、外部资助、院校对教师的投入、国际学生与学生课程项目计划。这六个指标是采用“拿来主义”直接从美国引入的,没作任何改动。

(2)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评估指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评估指标是参照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功能的历史演变过程得出的。迄今为止,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功能经历了对外援助期的政治功能、对外贸易期的经济功能、国际化时期的文化功能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与其相对应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分别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此类似,我们就可以细化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刺激因素和阻碍因素,即哪些因素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哪些因素则会阻碍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从而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评估指标。

(3)由核心评估指标和动力因素评估指标推导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实施战略的重点。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核心评估指标”,可以评估出中国各层次高等教育当前国际化发展的状况;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评估指标”,可以衡量出当前中国各层次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欠积极的?综合以上两项评估结果,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实施战略的重点。

综合上述三个层面的评估指标,就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坚,著.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9,12.

[2]胡亦武,著.中国大学国际化评价及其机制研究[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第7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 网络载体

在当今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它正在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着社会生活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生发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

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表现和发挥出来。网络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载体最初是化学领域的一个科技术语,随着科学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发展,这一概念便被引入到人文社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其特定的含义,“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②那么,一种事物或活动形式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达到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和要求的水准,即促使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因此,一种事物或者活动形式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判断的首要标准便是看其是否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任务等信息。

其次,必须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一种事物或者活动形式要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除了要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之外,还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操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无法将教育内容或信息融入其中,并传递给受教育者。

再次,必须能够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教育者单方面传递教育内容或教育信息的过程,也不是受教育者单方面接受教育内容或教育信息的过程,而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一种事物或者活动形式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必须能够成为联系教育双方的纽带或者桥梁,并且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

1.2 网络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载体

1.2.1 网络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资源和信息。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缩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几乎在网络空间中都有所体现。这就使得它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任务等信息。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于网络空间中,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就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2.2 网络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利用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具有虚拟性。但网络的虚拟性并非完全超脱于现实世界,而是借助于现代技术对现实生活进一步加工处理或者重构之后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融入网络空间,并传递给接受方,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启迪和感化,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1.2.3 网络能够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

在网络空间,没有工作、职务、社会地位、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政治观点以及的差别,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另外,网络的匿名性,可以让网络用户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所以网络空间中的人们非常容易产生互动。因此,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教育双方产生互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3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内涵

网络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载体中的一种。所谓网络载体,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更进一步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融入互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向人们传递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具体说来,它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物质基础是互联网这一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媒技术为依托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各种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融入网络,并使之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表现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同时促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互动,并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功能是向人们传递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必然要支配精神生产资料。然而统治阶级要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便是其中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网络载体,可以向人们传递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网络载体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社会、特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人们随意想出来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的。”③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发网络载体,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精神状态融入网络,其目的便是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和提倡的思想品德,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具有教育信息的海量性、教育双方的平等性、信息传递的瞬时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教育时空的无限性等特征。

2.1 教育信息的海量性

与传统的大众传媒载体相比,网络载体能够承载更多的教育信息。例如,报纸会受到版面的限制,广播又受到播出时段的限制,因而其所能容纳的信息都是有限的。然而网络载体则不会受到以上这些限制,能够容纳海量的教育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几乎囊括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虚拟社会。这也使得网络能够包含极其丰富的教育信息,而且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以复制,可以保存,也可以重复再现,因而更具吸引力。

2.2 教育双方的平等性

教育双方的平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由于身份、地位、财富等方面的不同而扮演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容易导致教育双方的不平等性。但是在网络空间中,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用户的身份甚至语言、行为都是虚拟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别、文化层次的高低、职务身份的不同以及财富的多寡。简言之,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平等。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网络互动和交流,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和各种信息。因此,“在网络中,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可以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④

2.3 信息传递的瞬时性

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传播媒介像网络那样能够使信息可以在瞬间到达世界各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可以将教育信息及时快捷地到网上并传递出去。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教育信息编辑好之后,只需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将信息提交到网络空间,然后发送出去,进而呈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2.4 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在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色彩、声音,还可以是动画、视频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载体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正是由于网络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才使得它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因而开发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形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2.5 覆盖范围的广泛性

一方面,网络载体所涵盖的信息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在网络中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和体现。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也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另一方面,从空间上看,网络几乎覆盖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使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情。 (下转第49页)(上接第20页)

第8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2-02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Jie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Xiu ling Road No.37,Nan Ning,Guangxi

(Code:530001,China Email:)

Abstract:Stick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Eighteenth Congress,say,“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issues of how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newing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党的十精神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随着未来5―10年适龄生源尤其是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源的不断下降,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这些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一、统一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目前,高职教育虽然已经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无论是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拓宽改革的思路,深挖内涵建设。必须认识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统一和更新教育观念问题,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观念的更新,就是求新求为,使机制和实践突破桎梏,带来新的发展。思想的统一和更新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本学院的自身条件、社会需求、教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并努力践行,引导学院科学发展。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大阻力。教师的思想不统一,观念不转变,就会掣肘高职教育改革。所以,必须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思路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具体的职业进行改革和拓展,实现工学结合,将工作实际带入学习过程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有新的教育观念、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人才。这里说的“双师型”人才是必须要有对本专业及行业实际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双证+双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了解本专业及行业的最新动态,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适应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同时,定期让专任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聘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继续加大“双师型”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这些手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办出特色。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这几年的改革,高职院校已经完成现代教学设备的更新,也尽量把企业搬入校园,但毕竟学校不是企业,有些环节是不能直观体现的。为了使这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更形象、更直观,就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更大范围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激励,使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及实施环节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重点考察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调研的深入,不断配合考察结果,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课程体系改革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体现本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2)课程设置突显专业技能的特点。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设计培养计划,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与职业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4.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改善学生评价制度是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三种考试方式:闭卷、开卷考试、课外论文。闭卷考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中,评卷的公正性、客观性较差。课外论文的考试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评分的主观性较大。

所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基础课多采用闭卷考试,但应增加试题的灵活度以重点考核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增加小论文的写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几分钟小考等,为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专业课考试中,应采取闭卷、课外论文、技能面试等综合形式,促使学生既巩固知识又训练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深挖内涵建设,与时俱进,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才能迎来高职教育发展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英新.高职教育改革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1,(7).

[2]王军伟.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职教精英论坛,2003,(12).

[3]钱光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15).

[4]吴亚平.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4,(27).

第9篇:体育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内涵;命题界定;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法类课程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小学课程教学专门探究的话题之一,其概念属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常作为策划、预设教师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则远不止这些,具有广泛的含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问探究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为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经验,文化通识、理论指导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结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文化素质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学要素、学情,对现代媒体资源、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设计语文教学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设计”一词,不但具有名词所包含的指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动词所涵盖的行为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语文教育发展而来的三级学科,其中心为“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或者是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另一个理论来源是从西方设计科学的发展而得来的,其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学”,或者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历时性的教育史,还要研究具有共时性视野的技术学,其主要的核心问题内容有:如何明细的界定语文教学设计的范畴;在鲜活的基层教学实践基础上如何将其规律性的精髓抽象出来;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辨析设计的现实语用、科学认知等等。另外还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方法,确立何种质量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标准,建立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对简单易行、通用的模型等问题。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明晰的命题界定。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概念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设计的解释有多种,如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种职业;根据相关要求预先制定某项工作的方案或图样;对某人进行陷害;设下某种计谋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被称为设计界。由于欧美国家关于设计界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所以设计的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以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主。所以从科技术语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工艺美术、建筑业、工商业等领域应用的较多。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设计也从传统的专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教学设计就是在其不断演变下出现的新概念。

在定义教学设计的时候,加涅曾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而从利于学习的角度安排程序、资源是教学系统的本质含义。所以提出最优的教学方法的学科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也称教学设计为教学科学,即教师按照正确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对教材、教学对象、总体结构、具体环节、整个程序等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将自己制定的策划进行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就是如此,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体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这些工作,预设好之后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课程内涵

为了对教学规划纲要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等作出了改革,同时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建设立项教育精品资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门小学教师教育,在这些小学教师教育课中有11门是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从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类专业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课程就包括小学教学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的示范性、基础性,还可以将语文教学设计看作是教师教育类的非中文专业课程。具体的说,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对应的课程教学,其内涵属于小学活动指导、学科教育的范围内[4]。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从课程教学、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系的构建、其内容的分析、其内涵的厘清、其意义的统筹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对其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2] 杨天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J]. 语文建设,2014,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