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戏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初中数学而言,例习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概念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中的例习题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对培养学生智力、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例习题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注重反思,不能只简单地给出解题过程,而是要关注它的分析过程和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反思之一: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理解与掌握。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毕业后没有机会去用的话,不到一年就忘掉了;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时刻发生作用,终生受益。因此,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人才的培养及人的一生影响非常重要。初中数学有许多常用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与化归、猜想与验证、类比、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换元、整体、数形结合等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加以充分重视,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其方法及应用。
例1.解方程:
在这个方程中,如直接去分母,会得到一个次数高于二次的整式方程,不易求解;但由于互为倒数,故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通过“换元”的方式就可以巧妙地把这道题解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按常规方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求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代数式之间互为倒数的关系,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题。这样,学生既弄清了“换元”的意义、方法,又通过实例体会“换元”的作用,突出“换元”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学生理解、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效。
反思之二: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及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例习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仅仅只注重结果,把解题过程和盘托出,而应该注重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分析及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通常可以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数学思维的发生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等几方面去进行。
例2.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量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多售出2件,当降价多少元时,商场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
此问题涉及到三个量,即利润、降价、销售量,商场每天获得的利润受价格、销售量的影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降价,利润随降价幅度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联想到建立函数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面对实际问题,有时学生不知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就应该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路径展示给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概括及应用过程进行揭示和阐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达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巧设“空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让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体会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思考、探索、表达的机会,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保证学生思维的顺利进行。
反思之三: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变式训练,提高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在例习题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对题目进行不同的求解、延伸、演变、拓展,适时地创造悬念,通过变式练习, 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开拓思路,提高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条件或结论适当改换或互换
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理解了例习题目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把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链接起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3.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变式练习一:将此例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方形”,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变式练:如果改成“正多边形”,圆环的面积是多少?观察你所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条件或结论开放
例4.如图,可以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圆形工件的直径,说明测量的理由。
这样的习题,我们可以把它改换为: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设计几种测量圆形工件直径的方法。此题改换成开放题后,学生就能通过做题,使其思维积极地发散,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直线 圆 位置关系 合作 主动 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九年级下册《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在这一章中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为后面学习切线、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证明、计算等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轻松、自然、融洽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或与他人合作去学习数学.用观察、猜测和归纳的方法获取知识,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一个舞台,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现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板书课题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看课本P127到P129,练习前面的内容并思考:(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6分钟后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
点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自学.为使学生学得紧张,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片断(二):完成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一的设计构想:主要检测学生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一.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有困难的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片断(三):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的设计构想:围绕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设计的.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让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说出依据或方法,若说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点评:这是一个从自学实践到感知内化的过程,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得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回答出错,其他学生帮纠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片断(四):小试牛刀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则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r=2cm;(2)r=2.4cm;(3)r=3cm.
设计构想: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道题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检测方式:三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大家都做完后,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找出板演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到黑板上纠错.
教师点拨:横向分布点评.先评第一步:要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应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本题已知圆的半径,由此要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应过点C作AB的垂线.再评第二步:运用相似法或面积法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后评第三步:位置关系判断正确与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关键词: 化学学习目标设计 新手型教师 反思 对策
优质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前提,课时化学学习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新手型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思想的影响,在入职初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和设计上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也制约了新手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自身在学习目标设计上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对策。
一、课时学习目标设计反思
1.学习目标认知误区。
(1)学习目标无用。在入职初期,笔者以传统教学理念为指导,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是剧场,讲台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是观众。至于教师怎么完成一节课是教师的主观行为,是以教科书内容为基本载体的直感发挥,不需要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
(2)学习目标是形式。在常规化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会进行常规检查,迫于形势要求,笔者在教学设计时照抄优秀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直接代替学习目标。照抄来的学习目标形式上是按照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的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但是对笔者实际的教学过程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
(3)学习目标是知识点的罗列。受教师为本的思想束缚,笔者曾一度认为所谓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师规定学习内容,上课前教师通过对教科书上的内容稍作分析,找出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呈现顺序依次讲解,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的知识点,就实现了学习目标。
(4)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化学课程目标代替学习目标。在《分子》的教学中,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直接拿来用。这样的目标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对学生学习没有指导意义。
2.学习目标设计误区.
(1)过分注重知识体系。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评价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笔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尤其面对中考。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过分关注教科书中具体知识内容的落实。
(2)忽视隐性目标,强调显性目标。学生的发展不但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锻炼,而且包括过程的体会、方法的学习、情感的培养、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前者是可以观察的具体行为变化,后者是不可测量的心理变化。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后者,强调前者。
3.学习目标陈述误区。
(1)行为主体颠倒。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在做学习目标陈述时,使用“让学生知道溶解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等语句。这样描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错误的,而应该清楚地描述出目标达成的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陈述应该具体。笔者倾向选择“了解”、“解释”、“理解”等模糊、笼统的行为动词,这样的行为动词是无从检测评价的。
(3)行为条件范围不明确。行为条件主要说明学生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境中获得学习体验。笔者使用这样的陈述语句“会查找出常见元素的符号”,这种描述没有明确的范围和条件。应该指出“会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二、课时学习目标设计的对策
1.建立对学习目标正确认知。
学习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是对“学生学什么”的具体化阐述,是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评价依据。
课时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三维目标形式,根据马杰提出的ABCD行为目标陈述法进行陈述。
2.建立对学习目标设计的正确认知观。
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进行如下的教学认知活动。
(1)研读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主要是研读课程内容标准部分。内容标准太抽象、不直观,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应该将内容标准进一步细化,表达成学生显而易见的,通俗易懂的学习目标。
(2)进行教科书分析。首先,进行教科书内容的具体化分析,先研读教科书内容,在教科书中逐一找到教材内容的具体化,即找要点内容,具体化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要记住的,在教科书中通常以例子、实验,以及“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三种形式体现。
其次,进行教科书内容的进一步分析,从内容的知识性质和内容的回归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化学知识有四种不同类型,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在内容的知识性质分析时,最主要确定知识类型,进而确定学生学习方式的产生方式,为行为动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内容的回归性分析就是回归到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这个基本主题上。
(3)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分析是建立在对教科书内容的第二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依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原理。教师通过第二轮教科书分析、课后习题分析,以及练习册习题分析,确定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当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可以设计出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4)学习目标设计。
①基本学习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以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指导依据,精心设计行为动词。
②发展性学习目标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的。
③进一步的发展性目标是对课程标准的挖掘,是基于理解科学本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服装结构 教学特点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9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中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服装结构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自身的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切实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水平。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从整体上来看,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进行服装结构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注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的开发。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约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无法跟上当今服装产业发展节奏和专业教学发展趋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程教学中所设计的服装版型,往往只停留在课程教学阶段,局限在课堂教学环境之内,而没有真正的走入服装生产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验证,导致中职服装结构教学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与服装市场之间的割裂和脱节,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空间想象力和结构能力较低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学习问题和学习特点,习惯性的以教师为中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和安排,在学生和课程教学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之内,影响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那么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对自身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M一步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改进策略思考
1.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制图能力,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将服装设计制图和服装剪裁、缝制等相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服装设计实践技能。在传统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会在理论讲解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但是教师的这种课程教学往往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停留在图纸阶段,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和知识,能够绘制出图纸,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这种课程理念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与“练,“练”与“做”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系武断的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出现严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影响了学生服装设计独立制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将服装结构制图课和服装缝制工艺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密切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学习所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服装专业的独立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参与水平和服装结构设计能力。
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主体性教学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积极的和教师行进配合,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边讲边练的模式,并且以教师的教学情绪带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课程教学氛围之中,参与到教师的课程讲解和演示中来,和教师相互配合,跟随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体型和服装设计、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身的学习见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和纠正,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弥补,切实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骨质疏松症的营养治疗与膳食”是药品营销专业技能主干课,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营养与膳食指导》一书中第十章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从《用药》一书里学习了骨质疏松症用药的理论知识。熟悉了教学平台的使用,但对用药和平时饮食的相互配合治疗并不了解。教学内容计划2个学时(90分钟)完成。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用营养治疗的方法去解决骨质疏松症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知晓症状;第二阶段:探究病因;第三阶段:寻找方案;第四阶段:提高素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岗位需求,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哪些膳食因素与骨质疏松有关系,掌握骨质疏松的营养与预防的方法。
(2)技能目标:能对骨质疏松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将用药治疗与膳食营养治疗相结合,使服务更贴心,从而提高从业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骨质疏松症的营养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教学难点为能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
四、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以“问题情景创设”为教学主线,并结合自主研发的动画小游戏、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将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准备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具备收集处理信息,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通过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收集骨质疏松症营养治疗与预防的方法,上传至教学平台。实现了从会探知,从会索知。
(二)课上阶段
1.知晓症状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将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学生直观体验,教师顺势提出问题,这些症状的发病原因是什么?视频的运用激发了他们探究新知的渴望。
2.探究病因
学生在平台上自由讨论,自主探究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和危害,及时查看讨论结果,促进认知目标生成,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那么在工作中怎么知道顾客是否有骨质疏松症?教学平台上的骨质疏松症的测试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校园平台上全校师生交流群中任选几位在线教师进行测评,从结果中可知骨质疏松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怎么进行营养治疗呢?
3.寻求专家
教师在平台上介绍了一位专家,学生感知方案,重构认知,从专家那里学生找到了骨质疏松症与我们膳食的关系,由此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分组讨论找到营养治疗与预防方法上传至教学平台,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观点,师生参与微信平台点赞,选出最佳方法,从而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中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与预防的方法。通过上述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来帮助患者减轻病症,学生课前提供的骨质疏松症的营养治疗方法制成的营养手册实用而丰富。学生可结合营养手册在教学平台资源库中进行深入学习。这时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的方法,可以对教学平台师生交流群中做过测试的老师进行膳食指导。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师可根据服务态度、方法技巧、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4.互动游戏
学生要掌握哪些食物是补钙的,平台中的食物拍拍看小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也可通过迷宫小游戏,掌握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是经常晒太阳,最佳时间是30分钟,位置是室外。
5.提高素质
课堂最后学生跟随视频中的老师学习骨质疏松健康操,只有在吃药的同时,掌握健康饮食方法,辅助体育锻炼,才能真正意义上治疗骨质疏松症。
(三)课后阶段
课后拓展的内容是全班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膳食营养宣讲作品,参加每年10月药店举办的1020骨质疏松的营养膳食节活动,本活动旨在使更多的人关注骨质疏松症。关注疾病,关爱老人。
六、教学效果及反馈
(一)教学效果
本课通过观看视频知症状、软件测试探病情、寻求专家找方案,制作手册寻对策,互动游戏记方法,完成作品拓能力,体操锻炼提素质多种数字化资源,使学生在观看中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症,从他助中积极寻找方案,从体验中学会膳食指导,层层递进,有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21-02
作者简介:康爱红(1970―),女,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南通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努力跨越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的学科特性与学生的发展水平,通过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双边规律,尤其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以及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发展需求,有效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与提高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的主体,就如何真正实现授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提出如下看法:
一、学会预习方法,打好课前准备之“渔”
所谓“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它是合理有效的“抢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以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征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如预习材料以文章为主,知识连续性体现在字、词、语法的运用上;同时,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注释、标记、工具书、网络资源等信息加工方式初读、细读课文,尝试归纳、理解课文中心,并主动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社戏》的预习引导中,笔者根据课文的体裁(记叙文)、课文知识背景(作者鲁迅、社戏是祭祀土地神所演的戏等)、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任务: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利用词典识记陌生的字、词;利用信息检索工具了解什么是社戏,鲁迅写社戏的背景。这项预习任务的完成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课文前的两大问题:字词不识与阅读不畅,背景不熟悉与感悟不精确。接着让学生整理文章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尾,因为课文是记叙文,要学好、理解好课文,便要熟悉掌握课文的写作要素。最后,让学生标记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自己在课文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预习的任务是让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它的出发点是促进课堂学习,所以教师在课文预习引导中只要让学生课堂学习时心中有数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过分花哨和严苛的预习任务,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二、引导课堂自学,打好课堂学习之“渔”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养分、获取学习技能的主阵地。听课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环节与关键步骤,它不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艺术,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教学引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假设与推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重点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项课堂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课堂自学的热情与能力,为随后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自学引导:笔者首先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将多个同类问题概括成一个,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学生自主概括之后,笔者和学生共同敲定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争取将问题在组内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也是这堂课自学引导的重点:这篇课文是王安忆写自己外甥的回忆文章,描法细腻有趣,是记叙文写作优秀的范例。笔者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写作结构,思考课文三个小标题的作用,学习王安忆的表现手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所以,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应该根据课堂资源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意识地挖掘课堂的潜在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培养对策,并且坚持灵活运用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真正获得学习技巧,成为课堂学习与实践的主人。
三、懂得总结反思,打好课后固基之“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复的自省与概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能力,尤其要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语文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对自己学习中的情况进行反思与归因,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的短板,充分发挥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通过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回顾历程,感受颇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现总结如下:
1: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年前的两次活动中,列席的贾局长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给我们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讲,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变的是教育理念,要改变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纳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想,而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一个教师缺新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呢?通过“春风语文”活动,我了解了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坚定了“人本”“文本”观念。
2: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在三中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孙晓霞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板块教学模式,袁永波老师让我们认识到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苗青及宋怀明老师让我领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魅力。这些课堂观摩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也使我的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尽管课改已经进行了有些年头,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展示课更新看我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春风语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武春华主任又开展了“区域性公开课”的活动,我按要求作了个人展示。这次亲历让我感受到新教学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时也打开了我校语文教研的新局面。现在,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课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师公开的教案设计,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简约、实用,其教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课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谭记》一课。及录像《狼》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随机解决问题,表面看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整节课来看,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认识到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不顾学情,一味地按教案去执行,效果估计不会多么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目标、过程和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效的课堂应是:在课堂上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当前学习气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课堂。
4: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通过参加春风语文活动,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经常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教法,还要反思别人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才能有更快的发展。
一、离不开精心备课――前提
这是一次推门听课,当我们走进一位初一语文教师的课堂时,发现这位教师正拿着教参低头“念课”,而下面的学生东倒西歪,窃窃私语,很少有专心听讲。看到我们进来时,该教师急忙放下手中的教参,试着亦步亦趋地脱稿讲解,显然由于“内功不深”,课前没能精心备课,脱稿讲解显得疙疙瘩瘩,断断续续。为了将课堂进行到底,这位教师不得不拉下面子,重操教参,照本宣科。半堂课时间不到,教学内容“一扫而光”,剩余时间只能让学生自己看书,消磨时间。这样的课堂能有多少有效性可谈?
这绝非偶然现象,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成绩总是一塌糊涂,大红灯笼高高挂,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些教师不求上进,没能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对教材半生不熟,一知半解。上课时离不开教材半步,每次进教室,总要捧着厚厚的一大叠教辅用书、教案,照本宣科。由于对教材不熟悉,还时常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挂黑板”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他们更不敢放手发动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还没有充分准备,如果让学生自由发问,肯定要洋相百出。如此教学焉能不误人子弟?须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如果教师课前不备课,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低头“念课”的状态,即使有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或者分心的现象,教师也难以察觉,从而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事实上,凡是有过旅游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到一个景点,导游都能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牢牢吸引住。他们凭什么能如此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靠的是自己对每一个景点的了如指掌,对每一个景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烂熟于心,并做到倒背如流,才会如此出神入化,甚至对游客的提问能对答如流。我们从来不会看到一个导游会拿着“脚本”,照着资料向游客介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要的是精心备好课。没有精心备课,好课无从谈起?没有精心备课,有效课堂终成泡影。须知备好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离不开精彩讲解――关键
这是一堂“有效课堂”汇报课,一位教师上的课题是《枣核》。在这堂课上,该教师主要从文章的结构讲到主题再到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尽管这堂课没有什么知识点错误,要讲的问题也都讲到了。但整堂上教师上课软绵绵的,平铺直叙,泛泛而谈,没有节奏,没有起伏,没有激情,更没有,学生懵懵懂懂,恹恹欲睡,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课堂气氛死板沉闷,没有一丝活气,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感到味同嚼蜡,如此教学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吗?试想,如果教师讲解不精彩,能吸引学生去专心听讲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种。教师精彩的讲解,“煽情”的语调,定能将激情传播给学生,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使“星星之火,燎原一片”,学生自然会情不自禁地跟教师一起体会教学的意境、思想和情感。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那神采飞扬、幽默诙谐的教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学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情未了”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以自己特有的真挚、热烈、坦荡的情怀,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师生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其乐融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激荡。教师精彩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定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像磁针般牢牢地吸附在磁铁上,继而在解决问题中萌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实现真正意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如此精彩的课堂,要想让学生分心,要想让学生说不爱也难。
三、离不开精巧设计――基础
这是我们在“有效课堂”主题研究节中听到的两堂设计截然不同的课,两位教师所上的课题都是初一语文课《社戏》。其中A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首先何学生一起梳理了情节,然后分析从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月夜行船”这一个片断,接下去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归纳文章的主题。课堂设计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虽然没有错误,但没有可圈可点的亮点。
而B教师却抓住了“但在我却是乐土”这句话,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的?” 。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进行共同探究思考:因为“我“在那里可以得到很多优待,从中看出那里的人是如何的?因为在那里“我”不用读书,从中看出作者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最后一段――“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水到渠成的出来了。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师生围绕“乐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设计滴水不漏,天衣无缝,让人拍手叫绝。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建。如果教师缺乏敏锐的眼光,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设计、巧妙布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那么很难保证一堂课能让学生和听课教师眼睛一亮,为之振奋。教师只有具有很高的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并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构建出好课,才能将学生的思维牢牢牵住,动手、动脑、动嘴,多管齐下。当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包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处理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精心设计过渡、精心设计媒体的使用等等。
四、离不开精准反思――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