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运营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期刊 市场化 经营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充分发挥自身社会职能,为提高国民科技素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面向市场,苦练内功,努力开拓,加强市场化经营,不断壮大实力,才能保证科技期刊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有关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5100种,占全部期刊的一半左右,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门类比较齐全、涵盖各个学科、基本满足科技人员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①。但是,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不高、市场化运营不够,资源散、精品少、互动弱、影响小,发展滞后。
1、市场主体地位未确立,与行业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科技期刊大多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办,许多科技期刊仍然运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期刊有63.3%的编辑部为非独立法人机构。另外,科技期刊的经营意识不强,对主管部门拨款的依赖程度较大,市场化程度不高。
2、闭门办杂志,不与市场交流
一些科技期刊满足于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交付印刷发行。没有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读者的关注点发生的变化;没有认识到市场对科技期刊提出的新要求,造成办刊之路越走越窄。从长远看,科技期刊应该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从选稿标准到栏目设计,从版面安排到广告经营,处处考虑市场需求,体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办刊理念。
3、或倚重发行或收取“版面费”,质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仍有一些科技期刊固守靠发行支撑期刊生存、发展的做法,这在现实中将会行不通。科技期刊的读者面较窄,读者群相对固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媒对科技类栏目的重视,现有的读者将被进一步分流。因此,固守重发行轻经营的老路,已经不现实。而借助行政手段搞摊派也与国家的政策背道而驰,不是长久之计。
靠收取版面费保持杂志运转也不是长久之策。一些科技期刊为了生存,求得眼前的利益,纷纷推出论文合刊、特刊,出现了期刊越做越厚,越出越频,而读者越来越少的趋势。这种依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令人怀疑。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期刊的消亡。
二、苦练内功,满足市场之需
科技期刊要想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和发展,必须紧紧把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适时调整办刊思路,努力打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因此,提高期刊质量,潜心研究市场(读者),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做好的两件基本事情。
1、研究市场,有针对性办刊
相对于电视和大众期刊,科技期刊的显性读者群较小,属于“小众”。科技期刊的读者有三个层次,一是专业阅读,主要是科学、技术圈内人士;二是业余阅读,主要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其它行业人员;三是科普阅读,主要是普通大众②。其中,专业阅读人士应该是期刊“最核心的读者群”,业余阅读和科普阅读人员是“重要的读者群”,科技期刊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两个读者群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规划栏目,编排稿件,满足他们的需求。还应该认识到期刊不是“发射器”,读者也不仅仅是“受众”③,科技期刊的读者更有自己的眼界、思想。期刊应设立互动平台,让读者表达思想、观点,为读者服务。
2、打造一流品质,做强品牌,提高美誉度
科技期刊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要具有不易被模仿、内生的、独特的核心能力。这种独特能力,决定了它的竞争力。科技期刊要紧紧抓住读者的需求,设计出既满足“最核心读者群”需要的“高精”栏目,又受“重要读者群”喜爱的普及性栏目,体现出自身风格和特色;要结合栏目的风格,认真组织稿件,稿件的内容应包括读者关注的行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运用独特的角度,展现出报道的高度和发掘的深度,让读者感受到期刊工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力量,体会期刊的务实求真精神④。科技期刊也要增加信息量,让读者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做好期刊内容的同时,加强期刊的装帧、设计迎合读者求新、求变、求美的心理。
三、努力开拓,培育市场,开展多种经营
传媒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科技期刊面临着生存压力。在这种形势下,科技期刊在做精做强期刊品牌的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发挥优势,开展产业化经营,谋求更大发展。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期刊人才和智力优势,让那些会经营、懂管理、擅协调的人才展现个人的能力,调动其积极性,搞活期刊内部的用人机制⑤。
1、建立产业联盟,扩大广告客源
我国科技行业成立了许多“协会”、“学会”或“理事会”等群众性社团组织,在各个行业中也有数量可观的经济实体。行业经济实体要获得发展,内部要有智力支持,外部要有市场信息,还需要向社会推销、展示自己。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经济实体间人才、智力和设备等软硬件建设趋同,而敏锐掌握市场信息、让市场了解自己,则成为抓住商机的关键⑥。科技期刊可以在掌握信息、宣传展示企业等方面为经济实体提供帮助。
《新安全东方消防》杂志是一份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消防科普期刊。它以上海市消防协会为依托,以期刊为平台,联合上百家消防企业,成立了上海市消防产业联盟。这些消防企业借助杂志刊登广告等形式,扩大了市场。这样,企业得到了市场,杂志获得了广告收入,协会指导力、凝聚力增强,社会得到了优良的消防服务,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关键词:厂用电 容量 运行方式
0 前言
随着国家对火力发电厂排放标准要求的提高,各电厂脱硫系统工程芬芬实施。某发电厂1号机组脱硝改造项目于大修时实施,涉及到引风机电机等部分电气负荷需要变更和增加。1号机组实施的磨煤机动态分离器改造也需要对磨煤机电机进行增容。经设计院对一期机组厂用电源容量进行校核后认为,一期1、2号机组目前不满足技改增容的要求,需要对厂用电源系统进行改。
1 厂用和所加负荷容量统计
脱硝改造计算初步结果:脱硝系统负荷容量约200KW;引风机增容由2900KW至3400KW,每台炉增加负荷1000KW。
磨煤机改造计算初步结果:磨煤机改造容量由355KW增至450KW,若改3台磨,每台炉增加负荷285KW;磨煤机改造后,一次风机容量需要相应增大,由目前900KW增至1500KW,每台炉增加负荷1200KW。
根据设计院厂用电容量核算结果,在上述改造完成后高厂变A/B分支及总容量均严重超载,对设备安全运行造成较大隐患。
2 原系统运行方式
某发电厂一期厂用6KV系统工作电源由1、2号高厂变提供,备用电源由1号高备变提供。6KV工作段设置为每台机2段,6KV公用段设置为两台机2段。机组正常运行时,机组厂用负荷由高厂变带,并由其中一台机组通过6KV联络开关串带公用段,高备变正常方式为热备用。
3 厂用电优化方案
方案一:目前一期厂用系统运行方式为起备变热备用,由1号或2号机组工作段串带公用段。若将起备变低压分支增加一个并联共箱母线至6KV公用段,增加6KV公用段侧进线开关及起备变保护装置,由起备变直接带公用负荷,则可以减少高厂变正常运行时的负荷率。根据负荷计算,在去掉公用负荷,脱硝、磨煤机改造后高厂变A分支最大负荷为22.29MVA,B分支最大负荷为19.34MVA,高厂变高压侧总负荷容量为35.75MVA,满足变压器额定运行要求。
因601、602段改接至01启备变带。01启备变A分支至601段开关命名为6013开关、01启备变B分支至602段开关命名为6023开关。6013开关与2号机6210开关之间,6023开关与2号机6220开关之间通过新增加两个快切装置实现切换。正常运行方式如下:601、602段正常由01启备变供电,01启备变跳闸或检修期间通过快切(新增加的快切装置)切至2号机带,2号机至601、602段分支故障时或有检修工作时通过快切(原厂用电快切装置)切至1号机带。601、602段由1号机带切至01启备变运行时,先通过快切(厂用电原快切装置)由1号机带切至2号机带,然后再通过快切(新增加快切)由2号机带切至01启备变带。
具体优劣及费用分析
通过对厂用电源容量计算分析,还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案可以参考:
方案二:《DL 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13.3.7条规定:高压厂用变的容量宜按高压电动机计算负荷与低压厂用电的计算负荷之和选择。如公用负荷正常由第一台高备变供电,则应考虑该高备变检修时,由第一台高厂变接带全部公用负荷,也可由第一台和第二台高厂变各接带50%公用负荷。根据负荷计算初步结果,我公司高厂变带公用负荷后A、B分支均严重超载,因此在考虑今后发展情况下,在方案1的基础上将一台高厂变更换为50MVA的变压器,布置位置不变,二次保护无需修改,从而解决了方案1中高备变时高厂变过负荷问题,满足厂用负荷需要。高备变不动。对于通达公司用负荷,可以在#1、2机组6KV系统B段上各接一个3150KVA变压器。
方案三:《DL 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13.3.11条规定:高压备用变的容量不应小于最大一台高厂变的容量;当高备变带公用负荷时,其容量还应满足作为最大一台高厂变备用的要求。更换一台容量50MVA有载调压变,额定电压220KV启备变。
方案四:根据负荷计算初步结果建议,每台机组增加1台10MVA变压器,并布置于主厂房A 列外,与现有的高厂变一字布置。将脱硫电源改接到该变压器带,同时修改二次发电机-变压器保护接线,高厂变容量完全满足增加脱硝需求。
综合上述方案讨论,从技术、经济、可靠性等方面考虑,后三种设计方案不在优势,推荐方案一。
关键词:动画;影视;场景;色彩
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的运用,是从事动画场景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在动画场景设计实践中应把握对象最本质的色调,理性地筛选刻画对象的色彩关系,使动画场景设计去伪存真,去杂存精,使动画场景设计作品得到质的升华。
人类对色彩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渗透了诸多对色彩感受和解读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用白色悼念亡者,用红色乞求避邪,用黄色象征权贵,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对色彩的这些感受和运用,既有社会文化因素,也是由其本能所决定的,是生理机能的客观反应。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场景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设计色彩提炼的意义所在。尽管有些人对色彩感觉不太敏锐,但在动画场景设计作业中,同样能画出较为丰富的色彩来,全凭主观色彩意识的分析和判断,将动画场景设计对象的色彩关系跃然纸上。
一 主观色彩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作用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倘若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法,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属性,将会发现色彩具有变幻莫测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色彩的客观属性、变成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当主观色彩在你的思维中逐步升级,动画场景设计将不属于肉眼观察的客观物体。而是设计师经营的色彩王国。不然,设计师就成了摄影机和照像机。因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许多设计师同画一个景物时色彩的感觉绝然不同。设计师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观意识。进而又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景观予以调整改造,这是存在决定意识又由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意识的形成,应通过观察训练和写生训练进行培养。从生理上讲,人眼的视网膜吸收可见光,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产生了物体的光色反映。在户外,有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主观色彩意识就会大放异彩,它运用创作人在大脑中掌握的色彩常识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重构画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将景物色彩进行重组和甄选,促成写生画面的尽善尽美。对色调及光源和暗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主题突出,画面整体而有生气,形成画面的视觉趣味中心,达到传递美感享受的艺术效果。学习者自我训练敏锐的辨析复杂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处理方法调整色彩的能力训练,以达到主观意识的养成。崇山峻岭、白浪与沙滩,江河湖海、绿树青草、田园风光、都市民风、作为动画场景设计艺术,无论是写生或是创作,它与摄影最大的区别,画家的眼睛独具一种比照相机镜头更丰富的艺术功能,这就必然地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意念因素。
总之,在各种光照环境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及景物,体验解读光照和色彩神奇的变幻规律,形成动画场景设计色彩表现的主观色彩意识。要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形与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样搬上画面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取舍。
在整个训练中应注意并克服色彩纯度太低所造成的灰画面,和过纯而造成的色彩过生,颜色跳跃,面画太花等弊端。要求对客观对象完全理解和正确判断,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大胆实践。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共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它能使我们在完成每一幅动画场景设计时得心应手、酣畅淋漓,有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表现出动画场景的空间、质感,使欣赏者的视线停留在优美的画面上,感受空气的流动。
二 色彩运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局部色彩与整体色彩关系的对立
一部音乐作品要有它的节奏和主旋律,一幅美术作品在色彩上要有色彩基调,这些旋律与基调是表达作品的主题,体现作者创造意念的重要因素。这种叫作旋律和基调的东西,赋予作者创造意念的重要因素。同样,一部电影作品,也要有它的色彩基调(现在,中外一些电影导演喜欢拍摄黑白影片,黑白,也是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也是电影色彩语言的组成部分。)纵观中外优秀影片,对色彩基调的整体把握,是一部影片风格与类型,时代感与品格形成的基本前提。影片色调的整体关系,一是指它的统一,使一部影片有协调统一的色彩基调。二是讲它的对比,在对比中形成影片的色彩基调。三是电影色彩的整体运动,在运动中构成既对比又统一的整体色彩关系。中国电影色彩整体与局部关系的问题,还表现在创作镜头画面色彩的变化对某一个场景空间色彩,某一个镜头画面色彩的关心,而忽视了场景和场景之间、道具服装同场景之间、画面和画面之间的整体色彩运动关系。没有通过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场景空间的疏于密、画面运动的实与虚等变化所形成的统一与对比,达到影片整体的色彩关系。中国电影的问题当然是多方面的,色彩实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我们应从电影色彩的各个方面诸如空间环境色彩的语言的角度处理这些具体的色彩问题。使这些局部构成电影色彩的整体关系,而不是孤立、琐碎的某一种什么东西。
人物造型色彩与空间环境色彩关系的孤立:人物与环境是电影造型的最基本内容,是构成故事影片的基本单元。因此,人物造型的色彩与环境色彩的关系,在人物一出现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而空间环境色彩的关系上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因为我们的编导们太注重情节、故事的是否合理,而往往忽视银幕色彩所形成的视觉、空间构成关系的有机理性。没有通过人物服装、化妆色彩与空间环境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关系,明确地表现出在他所构建的银幕空间关系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微妙关系。
色彩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无缘;色彩是体现人的内心情感、心理、情绪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在显现,反过来,现实世界的色彩对人的内心情感、心理和情绪也有着潜在、微妙的影像。当代中国电影则过多地停留在表现事件、故事、表演、时间的报告文学式表层线索上,而较少地去表现人、精神、空间的情感的时侯,不知道现实色彩(光色、形色)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过于激动的肢体语言来强化气氛,是事倍而功半的。只用运用好主观色彩才能使我们所做的场景设计发挥得更好,更精。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运行;利率水平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7-0041-05 中图分类号:F820.3 文献标识码:A
以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标志,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目前,除存贷款利率外,绝大部分利率已经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处在最后的攻坚阶段。从政策制定角度看,下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评估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因素。由于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变动具有内生不确定性,利率风险将长期存在,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关注更多的是利率放开后对金融运行的阶段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运行的变化情况,探讨我国放开存贷款利率对金融运行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大都对利率实施管制,利率管制虽然保护了中小金融机构,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也引发了效率低下、金融脱媒等问题。因此,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美国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以放松大额可转让存单(cD)为突破口的。在取消利率管制前,美国先后已放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以上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1980年3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该法案,设立了“存款机构自由化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健全性,在1980~1986年间,按照先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后储蓄存款的顺序,逐步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同时,1980年法案也取消了美国各州政府对住宅抵押贷款的限制。
(二)日本
日本利率市场化首先从货币市场开始。1978年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其后又放开了银行间票据利率,1979年批准商业银行发行了利率不受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存款利率方面,进一步降低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标准,并引入了与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联动型的存单。在贷款利率方面,由以前在日本银行规定利率基础上加一个小幅利差,改为在筹集资金的基础利率之上加1%,基础利率是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拆借资金4种资金利率的加权平均。因后两种资金利率已经放开,贷款利率已部分实现了市场化。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利率窗口指导,1993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1994年完成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三)韩国
韩国利率改革经历了从放开到重新管制又再放开的过程。从1981年开始,韩国中央银行不再限制商业票据的贴现率,并用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代替贷款利率上限,允许银行根据借款者的信用等级收取不同的利率。在存款利率方面,准许银行在规定的利率最高限内,根据期限确定存款利率。1988年放开大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长期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工具利率和信托账户利率。但由于1989年韩国出现经济恶化的情况,中央银行又恢复窗口指导,对存贷款利率实行再管制。1991年韩国重新宣布实行新的利率自由化四阶段计划,基本遵循了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逐步扩大市场化利率的比重,1997年又放松了对活期存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四)中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1980年颁布了《银行利率调整要点》,放松了对银行利率的直接管制,在“中央银行”规定的最高利率下,商业银行可自由制定各种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不受管制。放款利率则由银行公会议定最高和最低幅度,报“中央银行”核定后,各银行可自主采取差别利率。1984年台湾地区“中央银行”又要求银行建立依据本身资金成本为基础的放款利率制度,在资金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借款人的情况上下浮动。1986年简化了存款种类,将原有12种大额中长期定期存款简化为4种,各银行在规定的最高利率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期限和种类的存款利率。1989年又取消了各种存款的最高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各种放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其幅度,报“中央银行”核定施行的规定,实现了利率完全自由化。
相比上述国家和地区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拉美国家的利率改革则比较激进。阿根廷在1971年就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第一个率先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次改革又被中止,到1975年重新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取消了储蓄存款利率以外的其他利率限制,1976年9月又放宽了储蓄存款利率的限制,1977年6月则取消了所有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利率的全面自由化,整个进程只有两年。智利从1974年5月开始放松利率管制,1974年1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的管制,次年4月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进程期限只有一年。拉美其他国家的利率改革进程同样也很短。但是事后情况表明,这些激进式改革是不成功的,又不得不恢复一些管制措施。
二、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运行的变化情况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由于受当时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改革步骤和配套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上述国家和地区金融运行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存贷款利率普遍经历了从上升到回落的过程
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因此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取消管制初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利率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根据一项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率水平影响的研究表明,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20个国家中,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仅有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18个国家中,有17个国家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出现下降。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美国在放松管制初期利率上升幅度较大,1978年存贷款名义利率分别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峰,同期存贷款实际利率也从1978年的0.6%和1.46%,上升到1981年的5.61%和
8.57%,以后开始回落并趋于稳定。韩国在第二阶段利率改革期间,存款名义利率由1993年初的8.5%上升到1996年末的9.81%,实际利率则由3.8%上升到4.91%;贷款名义利率则由8.5%上升到11.1%,实际利率则由3.8%上升到6.2%。我国台湾地区岛内银行存贷款加权平均名义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6%和9.18%上升到1990年末的7.22%和10.5%,但实际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9%和9.21%下降到1990年末的3.12%和6.4%。在实行激进改革的拉美国家,利率上升幅度则很大,波动幅度剧烈,出现了利率“超调”现象,如智利从1976~1982年,存款实际平均利率达到32%,阿根廷1981年存款实际平均利率达到52.57%,但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两国实际存款利率又大幅下降。相比之下,日本则是例外,在利率改革期间,利率变化幅度不大。
(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存贷利差缩小
放松利率管制后,虽然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即使初期会出现短暂存贷利差扩大的现象,总体上看利差仍呈现缩小趋势。美国1980~1985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1986~1990年则为1.63%,减少了54个基点。日本平均存贷利差由1984年的3.15%收缩到1994年的2.33%,减少了82个基点。台湾岛内银行存贷款加权平均利差在80年代初曾经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但80年代后期则减少到不足3个百分点。韩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二阶段初期,存贷款利差虽有扩大,随后又逐步收缩,但由于利差不大,收缩幅度较小,1997年存贷款利差为1.06个百分点,比1996年收窄21个基点。但在拉美国家,放松利率管制后,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实际存贷利差则出现扩大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机构处于寡头垄断地位。
(三)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
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取消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日益激烈,由于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收益减小。同时,放开利率后,其风险也进一步显现,导致不良资产增加,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在放开利率后,吸收存款成本增加,而大量长期贷款存量不能消化吸收存款成本,出现巨大财务危机,大批储贷协会破产倒闭。1980年代有1000多家总资产超过5千亿美元的储贷机构倒闭,美国政府花费1500多亿美元才化解了储贷危机。我国台湾地区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的一段时期,信用合作机构贷款利率低于商业银行1个百分点左右,也出现了经营较为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此外,利率市场化导致贷款利率迅速上扬,过高的利率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只有高风险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银行贷款质量下降,企业破产数量增加,贷款拖欠数量增加,如智利金融机构贷款拖欠占比从1974年不足2%上升到1980年的9%以上。
(四)信用总量出现不同程度扩张
在放松利率管制后,由于利率水平的上扬,利差缩小,刺激了银行的贷款投放,信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因此利率市场化过程信用总量的增速都高于其前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速。日本1984~1990年M2平均增速为9.7%,比1984~1994年M2平均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台湾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和垫款余额(loan
and
advance)从1985年17453.27亿新台币上升到1990年46452,32亿新台币,平均增速为21.6%,比1980~1990年的17%平均增速高出4.6个百分点。韩国1990~1996年M2平均增速为19.8%,比1990~2000年M2平均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即使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高于整个1980年代,美国1980~1986年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为9.35%和9.32%,比1980~1990年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高出1.05和1.89个百分点。
(五)部分国家和地区资产价格上涨较快
利率市场化扩张了信用总量,从金融体系产生的过多流动性也进入了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日本和台湾地区较为明显。1984年日本日经225指数为11542.6点,1989年则达到38915历史高点,同时,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刺激日本房地产市场膨胀,为1990年代的“住专危机”埋下了隐患。台湾地TWSE加权指数1985年末仅为835.12点,1989年则突破万点,达到10602点。美国和韩国股指相对较为平缓。纽约交易所综合指数从1980年的823.27点上升到1990年1908.45点,韩国KOSPI指数从1990年696.1点上升到1994年的1074.4点后逐步下滑。
(六)汇率大都出现不同程度上升
利率市场化带来利率上扬,境外资本流入增加,除美国外,上述国家和地区本币汇率在这一时期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汇率升值幅度减缓,甚至出现了贬值情况。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汇率升值幅度较大,1984~1990年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87.3%,1985~1990年台湾新台币对美元升值46.8%。韩国在第一次利率改革时期,汇率出现升值,1984~1989年韩元对美元升值21.7%,但第二次利率改革,汇率总体上出现贬值趋势。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外资流入过多,汇率出现高估的情况。1979~1982年上半年,智利外资流入两年内翻了两番,比索大约升值25%,过分脱离经济面的汇率高估局面最终不能维持,汇率大幅贬值,外资大量流出,引发了1980年代以智利为代表的拉美债务危机。
从上述各国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运行出现的情况看特点各异,既和利率市场化的措施、步骤有关,也受到当时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汇率制度、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上述各国和地区金融运行出现的不同情况也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对利率水平上升、利差缩小、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难度加大等方面发挥了主导影响,而在其他方面影响则弱于前者。尽管如此,上述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运行出现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对我国下一步利率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
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后一些国家和地区金融运行出现的阶段性变化情况,根据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及采取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认为,如果实施以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限制为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运行不会产生非常剧烈的影响,但利率总体水平、存贷利差、中小
金融机构经营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等方面的问题应加强关注。
(一)利率水平可能会出现小幅波动
目前我国已经放开了绝大部分利率,对存款实行上限管理、贷款下限管理的规定也已经实施了近五年的时间,贷款利率放开上限并没有引起贷款利率大幅上升。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对利率水平的影响主要考虑存款利率会不会上升以及由此带动贷款利率水平上升。由于目前我国银行都处于存差局面,为吸收存款而提高利率的动因减小。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已处在一个有相对充分竞争的状态,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建立较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成本约束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逐步趋于理性,目前已有一些银行为改善负债结构,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控制利率较高的长期存款,个别外资银行还对存款利率采取了下浮措施。因此,取消存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杠杆竞争,不太可能会带来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但也不能排除一些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银行,为吸引资金而提高利率,可能会引起利率水平小幅上升和波动,但这不足以引起利率水平大幅上升。
(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可能缩小
在目前由中央银行确定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情况下,为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存贷款利差维持了较高的水平。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后,商业银行运用利率工具开展竞争势必成为常态,但随着竞争的激烈,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可能会缩小,这主要是受到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从资金来源和运用两方面的挤压。一方面,面对可能向金融市场分流的资金来源,存款利率刚性较大,很难向下调整,成本会上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又使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削弱了银行贷款议价能力,尽管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对于大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而大企业贷款占银行贷款的绝大部分,因此,贷款利率的总体水平上升幅度有限,存贷款利差可能会收窄。为弥补利差减少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可能会扩大贷款投放,以量补价,这在近年来也有所体现。
(三)可能会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带来一定短期困难
近年来,通过改制重组以及发起设立等多种方式,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满足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存贷款利差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较弱,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存贷款利率管制实际上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保护,避免与大的金融机构开展直接的价格竞争。放开利率管制后,中小金融机构既要面对其他金融机构激烈的竞争,还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后产生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逆向选择等风险,可能会产生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
(四)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挑战
一是新的调控工具尚不成熟。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调控工具,在利率体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他市场利率作用还比较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调节市场流动性以及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如果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必须要确立相应的市场基准利率,并形成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控模式。但我国目前尚未确立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市场基准利率,相应地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率引导调节模式也处于初级阶段。二是汇率升值压力。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一直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在放开基准利率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控制本外币利差来控制境外资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升值压力。利率完全放开后,如果本币利率上升导致本外币利差过大,境外资本流入增加,则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对信用总量的调节。在目前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直接控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和社会信用规模还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利率市场化后,在存贷利差缩小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以量补价的形式增加贷款投放,再加上境外资金流入的冲击,会带来社会信用总量的扩张,也会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
四、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化解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应继续夯实利率市场化基础,完善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运行波动。
(一)加快实现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
目前存贷款利率作为重要的调控工具,虽受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本身弹性不够,但基本能适应数量型调控模式。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不再直接控制存贷款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客观上要求向价格型调控模式转变。通过将利率设定为中介目标,将市场基准利率设为操作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利率向目标利率收敛,实现调控意图。
(二)加强市场基准利率建设
逐步弱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简化存贷款基准利率档次,扩大中长期及大额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为实现从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二元基准利率管理体系向完全一元市场基准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进一步理顺市场利率体系结构,目前同业市场拆借利率、央票利率和Shibor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担市场基准利率作用,应进一步扩大Shibor影响,在制定宏观政策时,更多地以Shibor为参考,提高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鼓励金融机构扩大Shibor的运用范围,提倡以Shibor为基准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培育公认的市场收益率曲线。
(三)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既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支点,又是商业银行进行自主定价的重要基础,银行信贷产品、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都是以货币市场的交易价格作为利率定价的参照依据。大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和基准利率培育过程中都以货币市场作为重要突破口和推动力。应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市场交易主体,扩大货币市场交易规模,发展多种金融产品,增加交易主体,进一步完善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的约束力,在加强风险控制的条件下,放宽交易主体从事交易的品种限制,增强市场流动性。
’(四)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定价能力
金融机构应完善利率定价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资金定价系统,完善包括分产品、分部门、分客户完整业务数据系统,合理测算各种产品和成本、风险和收益,制定合理的利差水平,使资产负债总量规模、期限结构、风险分布和利率变化方向一致,实现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的最佳组合。
(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受利率风险影响较小,收入较为稳定,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新来源。国外发达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涉及担保、理财、融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益平均在40%左右。我国银行主要中间业务目前多限于结算与一般性业务。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强现代科技运用,依托地缘和区域优势,构建网络,加强金融机构间相互协作,发挥协同效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弥补因利差缩小而减少的收益。
组织协调公司各部门执行、实现公司的运营目标。策划推进公司的业务运营战略、流程与计划。
传媒运营总监的工作内容:
修订及执行公司战略规划及与日常营运作相关的制度体系、业务流程;
策划推进及组织协调公司重大运营计划、进行市场发展跟踪和策略调整;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并优化完善;
制定公司运营标准并监督实施;
推动并确保营业指标的顺利完成;制定公司运营指标、年度发展计划。
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制定运营中心各部门的战略发展和业务计划。建设和发展优秀的运营队伍;
完成总经理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
职位描述:
进行市场调查和反馈,1公司经营战略指导下。组织汽车传媒公司的整体定位、风格设计、业务方向的综合策划,确立公司定位与发展方向;
撰写市场分析与评述,2组织目标市场、竞争态势、客户需求等的调查。创意新的赢利模式,策划广告业务的运营、业务拓展和产品销售的综合推广措施,推动传媒公司商业模式的形成和相关广告的设计、优化;
确定相应栏目及方针,3根据公司定位及运营项目策划。依此从信息源中筛选信息内容,进行内容的具体规划,并制定具体运营项目的工作计划,组织运营项目的实施;
发展与培养合作伙伴,4与其他广告传媒运营商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协调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资源,开展运营项目的推广工作,提高有效访问量,保证汽车广告运营项目的顺利执行与业务目标的达成;
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与内容,5根据业绩、市场反馈等对汽车广告运营项目进行监督、控制和绩效评估。保证项目运营目标的持续达成;
合理设置部门组织结构和岗位,6根据公司经营方针和部门业务需要。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员工能力,对员工绩效进行管理,提升部门工作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
任职资格:
1能独立进行大型传媒广告业务的整体开发及市场推广;
从事过传媒公司的整体运营工作;2有丰富的市场策划、营销推广、广告媒体工作经验。
[HT5”H]关键词: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计划控制;信息共享;协同
[HT5”H]中图分类号:TE6263文献标识码: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Establishment and Contro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DONG Peng ZHU Wei-hong Jian-ping LIU Yan-xiang
(1Planning Dept of Carlisle (eizhou) Rubber anufacturing Co, Ltd, eizhou 51759,China;2Guanghua School of 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China; 3School of Busines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 China; Consulting Dep, Ted Enterprise 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Dongyang 322100, Chin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and control, points out many problems on the control of delivery dat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so on, puts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the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 model based on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hrough uniform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es, the market changes are responded rapidly; through the synchronization of production, the flexibility and agility of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system are improv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s of process, and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chain
Key words:supply chain; production operation plan; plan control; information sharing; synergy
0引言
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企业内外部的竞争已从下游的客户间竞争,扩展到上游资源的供给链竞争。同时,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变性的特点,而客户对产品的交货期、种类、批量、质量、成本、个性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模型偏重于对内部生产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与实行,较少考虑外部供应链的系统性和缩短外部关联企业的响应周期,已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2]。在此背景下,企业亟需用一种快捷有效的满足客户需求的生产运营模式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由此应运而生。据统计,实施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企业,可使库存减少50%,准时交货率提高0%,库存周转率提高2倍,缺货事件下降90%[3]。
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企业生产运营计划和管控系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大幅度压缩了内部交易时间成本,在供应链系统柔性和敏捷性生产的支持下,明显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在供应链协同环境下,企业生产管理必须跳出以单个企业的“物料需求为计划中心”的局限,转而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模式[]。为此,本文研究在统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的前提下,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对上下游相关联企业进行协调、控制、合作和优化,构建战略利益同盟,共享产、供、销、存、需等信息,制订协同生产运营计划;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主计划信息平台模型的构建,对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与规划,实现了持续柔性的生产机制。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涵义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贯穿核心企业链,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以合理的成本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外包商、物流配送商、分销商、零售商,让合格的产品按时输送到终端用户,并进行业务协同和合作控制,形成一个准时有序且相互紧密关联的、信息高效传递的动态网络系统[5]。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供应链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是基于对系统整体流程的优化与资源的充分利用、计划与控制,形成可调控链条,从而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达到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向正确的内外部客户交付正确产品的事前系统计划[6]。有效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包含企业所有计划和决策业务的范畴,其涉及的生产经营内容包括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集成、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订单处理、原材料采购、产能调配、生产运营计划、生产制造、物流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渠道优化、客户服务、运行效能评价及人力资源的利用等环节。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涉及不同的时间跨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成员,在不同的计划模块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定位,而各计划模块又被水平和垂直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7]。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作为一种链式网状结构,计划制订时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所有成员企业的共同利益。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运作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各部门及各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的程度与快速调整的能力。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效能,甚至导致供应链的中断,使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在新的管理环境下,要求转变生产运营计划制订的思维方式,既要注重微观生产环境,更要兼顾宏观供应链的运营。[JP2]核心企业制订生产运营计划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与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商过程,要求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共享,通过透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既可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可实现终端客户、分销、过程生产、资源支持等环节的协调。不断提升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以成本赢效益,以机会赢成本。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目标是总成本、总库存、总周期最小化,生产速度最大化,客户服务及物流质量的最优化,通过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使客户更满意,甚至超越客户期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P]
2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计划的稳定性
(1)市场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导致计划与实际间的差异,主要需考虑两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及市场外部环境出现突变,如供应商的意外变故而导致的缺货、供货质量不合格等情况;二是来自于系统内部资源的约束,如系统能力不平衡、接单无规则、设备故障、产能限制、提前期变化、人员配置不足及其流动变化大等,都会导致计划方案无法执行。
(2)市场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会受价格变化、促销策略、新产品的出现等因素的影响。在没有实现供应链同步与协作的条件下,企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企业对市场真实需求缺乏准确判断,这会给计划增添复杂性;企业常遇到“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需求链崩溃问题,即:市场需求不确定计划精度低牛鞭效应供应链库存断裂或积压新产品进入市场延迟导致预期利润下降资金积压而无力投资研发产品或开拓市场企业决策困惑[8]。其二,内部各部门各自独立,缺乏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协作理念。
(3)供应链系统不确定性。在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客户需求、资源供应、生产组织、物流和销售等,都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传统计划排产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为导向,未形成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的计划理念,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因此造成企业的采购提前期普遍较长。采购的时间越长,供应链外部环境发生不确定性事件几率就越高,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如客户需求、资源供应、仓储、物流和销售等发生变化,势必给供应链战术层面(中层或底层计划)上的计划制订与管理带来较多问题。
22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协同生产理念薄弱,致使计划变动大
(1)协同理念薄弱造成供应链各方的不同步。供应链相关联企业,无论是制造商还是原料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都无法从整体上获取供应链系统信息,而只是被动地掌握局部信息。通常情况下,上游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下游企业则根据需求匹配自己的生产能力,以自己最优产量为最佳生产运营计划,但相关联企业的最大生产能力叠加并不等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大产能。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由于缺乏协调导致相互冲突,无法发挥各企业的生产优势,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交货期延迟、服务水平下降、竞争力减弱等问题,直接影响产业利益和声誉。
(2)生产运营计划的制订缺乏敏捷性和集中性。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生紧急状况需调整前工序生产运营计划,而前工序不稳定的生产运营计划又进一步导致生产紊乱与质量低下,致使前工序难以做到均衡生产,进而造成后工序时有停工待料的现象。又因客户订单需求变化,或内部突发性事件,或供应商延误供货等因素,原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有效执行,面临调整的范围和内容较多,造成生产缺少连续性和混乱,加之生产运营计划未能及时反应客户订单变化需求,多生产或少生产的现象时常发生。
(3)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体系不健全。生产运营计划往往需要多部门分段完成,因此要保证计划的合理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预测相对准确;二是管理部门、层次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协作要紧密。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都是以职能部门形式存在,缺乏一体化规划,导致生产的步调不一致、作业流程的不规范。最终,企业多半采取召开产销协调会的办法去协调,但由于利益不同协调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会上升到人员和部门之间的矛盾。
()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只注重自身绩效,以及市场的“零和”博弈。不能诚信合作,各自只想利用或从对方那里获取最大利益,这种做法显然和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最终表现为资产周转率低、库存大、资金占用大、经营战略偏移等。
23企业未对下游客户订单进行有效评估,导致计划失真
营销部门为争取销售额有时也未结合企业现有实际生产能力,就直接向客户承诺订单交货期,往往未经企业的内部评审,导致新订单承诺交货期少于正常生产所需周期。为了满足新订单的交货期,导致正常生产节拍被打乱,使原已制订的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正常执行。另外,对客户的需求预测与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营销部与客户的沟通不够,致使预测失误而产生库存积压或者丢失订单。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多数情况下制造企业方在订单交货期与价格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位置,很多客户不太接受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过多“讨价还价”,尤其是订单的交货期方面。
2生产运营计划缺少系统控制
(1)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批量不固定、波动幅度大,往往凭经验和不完整的数据分析去组织生产,以经验和不充分的数据分析指导下的生产计划带有一定盲目性。当客户需求或生产发生变化时,车间往往主观地进行制造顺序的安排,存在轻重缓急的订单无法得到合理的安排,关键的瓶颈设备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生产计划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2)生产运营计划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企业在编制生产运营计划时,缺乏对市场需求、产品预期的库存、生产能力、现有资源和原辅材料供应能力等方面的通盘考虑,然而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中而不能完全共享,造成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之间供需脱节的现象,致使生产效率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生产得失,从而引发企业间的冲突。加之,市场部经常出现插单,导致出现不急的任务先已完成,紧急的临时任务还未进行的情况,影响订单的按时交付。
25信息系统缺乏一体化
计划部门、生产部门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不顺畅,经常造成信息滞后甚至偏差,无法使生产、销售、库存三者形成合理的协作关系,常导致额外运输和库存成本,而且会增加内外部供应链的矛盾。计划员在制订各类生产运营计划过程中,不能实时了解与计划相关的信息,关键性的生产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导致制订生产运营计划所需时间较长。另外,生产进度监控是由人工进行统计汇报,工作量大、信息反馈滞后、动态更新不及时,无法及时追踪当前的状态,致使计划调整困难,很难对生产进度实现有效管控,极大地影响了生产交付周期。
26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不准确导致库存高
[JP2]由于“供”与“需”的协同计划机制的缺失,相关实时库存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会导致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偏高。因企业为了避免缺货,通常还会增加库存量,导致需求放大而造成库存积压。在缺乏生产协同的情况下,各环节之间库存分布不合理,往往出现总库存很高但频繁断货的情况,从而导致库存周转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降低。[JP]
27绩效评价存在缺陷
对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绩效评价,有些企业只简单采用单一指标,如库存周转率作为评价指标,没有考虑用户反应时间与服务水平,常常忽视一些其他服务指标,如订货周转时间、平均回头订货次数、平均延迟时间、提前及延迟交货时间等;有的企业采用订货满意率为评价指标,但它不能评价订货的延迟水平。此外,由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造成绩效指标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实际效能。
3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的模型构建
科学编制基于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是企业管理体制变革、计划控制系统优化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配合以组织架构重组和跨企业流程再造。要实现预期的既定目标,就需要构建一个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运营计划系统总模型,使其从单向内需模式转换为内、外需兼顾的双向模式,通过项目进度管控方式,完善企业协调沟通机制,力求满足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的模型如图1所示。
31实现供应链信息集成
(1)集成化思想贯穿于企业内、外部的供应链中,通过供应链全程的信息集成管理,将内外供应链在功能、流程上进行整合,最终达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最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主体是基于各自利益的合作关系、由多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分散企业共同组成,因此制定生产运营计划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诉求,还要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利益。
(2)信息集成贯穿于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编制过程的始终,是计划编制的关键和基础。生产运营计划编制的集成性,体现在上下游的纵向信息和核心企业与外协企业间的横向信息两方面,供应链相关联企业间共享什么信息、如何共享成为信息集成建设的关键点。在供应链环境下,需要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全面系统信息集成设计,既要考虑单个企业的内部情况,又要考虑供应链的系统性。这项工作需通过规范信任机制,来约束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行为,明确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标准和范式,使其形成高效畅通的信息集成系统。
32提高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柔性
(1)编制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一项十分繁杂的作业,需要在“链阶点阶链”的层级结构中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反复调整,并综合多方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能顺利实施。在宏观层面,要保证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在微观层面,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子生产运营计划来支撑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运行。另外,编制的计划应保持一定柔性,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订单、运营等状态发生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主生产运营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以及生产作业计划的制订,通过对关联企业生产活动的统一指挥、协调与控制,实现面向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的执行。而且对供应商和分销商要进行能力与成本分析,将成本管理从传统的单一企业核算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相关成员中,并实施全程管控,这充分体现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科学性与整体性。
33提高生产运营计划的同步性
(1)外包外协和自制加工生产,是企业的两条生产运营计划的思路。客户订单经由销售部门传递给生产运营计划部门后,企业应当根据需求与订货的情况,并结合市场预测,以及企业生产能力和成本测算等因素,决策是否需要外包以及如何外包,以确保供应链供给的连续性。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可分为两组模块:一是核心企业主控的生产运营计划主模块,二是关联企业生产运营计划子模块。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信息,制订合理的生产主计划;非核心企业应根据核心企业的生产主计划制订自身的生产主计划与车间作业计划。
(2)将主计划及其完成日期信息即时传送至公共信息平台,让供应链透明有效运行。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协调下,在主计划运营节奏的约束中,在供应链系统运营基础上,确定出各阶层生产周期的范围和允许偏差,使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进度和节拍。同时,制订出各阶层总体计划框架,明确过程关键线路,并把焦点集中在关键资源上,优先制订关键资源的运作计划,并以此为实施标准,运用同步制造的理念,协调同阶相关联企业的交货期,以确保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的匹配。
(2)对订单的前期评审是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计划部门主持下,与订单生产涉及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评审,明确其品质要求、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交货期等。针对订单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节点,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同时,生产计划人员全程监控,及时反馈过程异常,快速解决主要问题,确保保质保量和按时交付。完善的订单评审,能够使生产、仓储、搬运、运输、包装和分销等环节,趋近“零时间成本”对接,使得生产运营计划准确度和协调度得到提高,以速度和质量为优势,为企业赢取更高的市场满意度。
(3)核心企业要对自身和上下游企业的供需能力,进行全面的系统评估。计划人员组织相关部门主管,对短、中和长期的销售和供应计划,作实时的预测、调整和系统的安排。其中,企业短期和中长期的几项指标,如对需求预测、生产供应、采购调整、实际订单、新品上市期、库存等指标的评估、分析和再确定工作,这是重要评估内容。同时,供应链物流部门对几项关键指标,包括零售终端销售状况、渠道销售流转速度、供应链库存周转周期、生产供应快速响应程度、促销及价格调整后需求变化等,也需要定期监测、预警和调整。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一旦变量中的任何一项产生变异,与之相关的部门,必须在计划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做出迅速响应、分析,并调整生产计划。
实施提前期优化策略
(1)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不仅需要具有快速响应的敏捷性,还要求具有自我补偿能力的柔性,以降低缺货成本。因此,基于预订单思想,实施提前期的优化策略,是实现“质量管理/可靠性”(QCR,Quality Control/Reliability)、有效客户反应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管理的重要条件[12]。关联企业在订单正式下达前,执行在“负提前期”内的资源调配等准备工作,将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订单事后流程控制,变为正式下单之前的准备流程控制,将供应链的节点串行运作,优化为并行运作,缩短多阶响应周期,减少供求环节响应时间。通过缩短提前期,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从而提高交货期的准时性。
(2)实施提前期策略,有利于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核心企业提前一定时间,在将生产计划的预订单传递到上下游企业后,相关联企业就可以提前进行物料需求分析、技术评审、采购申购、资源调度、通用件生产、前置工序加工等基础准备工作。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反馈,预先了解上游企业的供给状态。一旦正式订单下达,就可“零等待”进入生产,从而将供求环节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加快了物资流转,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
(3)供应链的采购和分销订单以“电子看板”或电子信息形式,共享传递。关联企业可以据此对自己的生产运营计划进行调整,提前消除协调障碍,使供应链运作通畅。
5打通瓶颈环节,提高供应链效率
企业生产运营计划除了受到自身能力的约束之外,还会受到供应链配套厂商和分销商等诸多外在要素的约束,因此,识别过程瓶颈并打通,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方面。具体如下:
(1)通常应考虑的约束要素主要有:①各关联企业工序瓶颈。首先,把零部件加工计划的工序按照无限排产倒排法,通过生产负荷率分析找出瓶颈点,即最高的为瓶颈设备。其次,生产依据瓶颈点的工序,把生产网络分为瓶颈要素网络和非瓶颈要素网络。瓶颈要素网络由瓶颈作业及其下游作业(包括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构成,其余为非瓶颈要素网络。第三,用“有限能力排产法”安排瓶颈点加工工序的生产作业进度计划,再以瓶颈工序为基准,把瓶颈工序之前、之间和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同时,动态制订每个作业的运输批量、加工批量,保证物流平衡,使在制品库存合理,以及瓶颈工序利用率最大。②寻找出瓶颈后并平衡产能。能力平衡是企业进行外包决策和零部件(原材料)外购决策的重要依据。核心企业以及上游企业的产能状况,反映了供应链的生产负荷,是制定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依据。但是,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本企业和上游企业的能力投入状态,存在实时变化的可能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相关联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柔性组合,可以对供应链的生产负荷实时调整,以满足市场的变化需求。当然,生产能力是有限能力,生产能力的柔性也是有限度的,要力求掌握生产能力最佳点。此外,当环境变化时,各相关联企业及时修改生产运营计划,贯彻滚动编制生产运营计划的思想,使生产运营计划发挥最大效用。也可以选择突破瓶颈点的方式,通过对超出负荷工序的改善或者外包支持,甚至调动全员进行攻关,优化瓶颈点工序,从而提高瓶颈工序的负荷,以保证生产的流畅。
(2)对供应链效率按照执行和计划两个层面进行分解。供应链效率包含多维指标,如客户订单的准时交货率、到货的准确率、仓库提货的准确率、货物的破损率、运输装卸的速率等。供应链效率一旦按照执行和计划两个层面被分解后,管理者就会发现,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因素,很多时候并非单独来自于某一层面。由于在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技术、时间、资源等,尤其是客户需求的不确定变动,这些因素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很大。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必须加强协商,打通瓶颈,提高供应链效率。
6优化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
计划由预测与决策两个环节构成,是企业对需求的预测以及对生产流程的决策,而控制则是对生产流程的测量与评价。优化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是保证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工作内容。具体如下:
(1)提升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的敏捷与柔性。一般而言,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是诸多子计划基于信息共享平台,围绕主计划开展生产经营协调的过程。核心企业通过对内外信息动态掌握,可以依据市场动态,对子计划供给能力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解决生产运营计划中供需波动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2)计划与现实之间偏差的控制方法。供应链核心企业作为协同计划的组织协调者,要定期对实际销量和计划数量的差异比率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衡量。通过对计划执行的定期评估,及时纠正偏差,并确定下一次计划应注意的问题。供应链计划的运营,需要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及时、准确,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才更有效、更具可行性,也因此要求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内外的信息处理流程。
(3)以生产进度信息核对、校正各流程的同步性。生产进度信息,是企业检查生产运营计划执行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滚动制订生产运营计划过程中,用于修正原有计划和制订新计划的重要依据。通过检查物料的投入和产出数量以及相应的时间和过程配套性,及时纠偏,动态控制和优化流程,保证产品能准时出货。
()加强信息的实时反馈,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协调控制工作流程。为了保证生产的同步性和实时响应,主计划与子计划之间应当建立紧密的信息跟踪反馈和控制流程,使供应链的生产与供求关系同步进行。首先,通过信息的实时反馈,企业实现对订单的全面跟踪监控与协调检查;其次,通过对子计划流程细分的再分析,与主计划比较,及时发现生产问题并予以纠正,提前消除可能发生的隐患,使整个计划流程的执行,处于有效地可控状态。
7动态控制生产库存的存量与流量
影响库存流量和存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库存决策机制,二是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效率,三是物流管理运作绩效。其中库存决策机制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如何进行库存管理才最有效?这就是库存决策机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企业能够与客户以及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设计开发上互相合作,特别是“物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可以有效地缩短供货提前期,并且相互之间的需求信息也将更为确定,从而减小因放大订货和增加安全库存量而造成的“牛鞭效应”。具体来说:
(1)在一种网络式的供应链模式下,通过建立多级、多点、多方管理库存的策略,建立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库存管理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
(2)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体现在,通过整体协作,各关联企业能够同步实时获取终端市场信息,使整个供应链与市场变化同步,使供应链各节点上的库存量相应减少,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库存资金的占用,从而达到节省库存成本,提高资本使用率的目的。
8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绩效考核
(1)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设置必须符合“生产交付”的核心目标,以生产运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体,采购与物流、人力资源、质量、技术等为辅助支撑,组建一支以“生产交付”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团队,将人员定岗在生产各环节上,及时解决生产环节的设备和产品技术问题。
(2)建立员工晋升与淘汰管理制度,同时设立人员素质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高效薪酬绩效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激励手段。
(3)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管理绩效,是提升供应链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识别企业长处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不断调整,才能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激励企业的活力。各部门及岗位的考核要与企业总绩效挂钩。在考核指标上,充分体现岗位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偏离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5未来发展趋势及结论
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发展是以所有相关配套企业为基础,以组建完整的供应链为系统,形成产业合作战略同盟,从而使各企业同步共享客户信息,形成协调一致的生产运营计划和灵活的应变机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智能化、全球化将是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然选择。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的管控,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快速地植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实践当中,是信息时代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经之路。统一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将给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建设智慧型供应链协同计划信息平台,是今后关注的热点。另外,虚拟供应链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它是基于全球化的信息技术而建立的动态供应链,它使各企业因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而感到平等和安全,故而能使供应链条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面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也必须处在一个与之匹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采用PDC(又叫戴明环)、ISO/TS1699:2002五大工具、六西格玛、新旧QC七大手法、质量屋等多种工具进行审视,查找生产运营计划缺陷所在并持续改进,从而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13]。
(2)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实施策略呈现多样化。
企业如何选择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的策略或策略组合,是实施供应链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如外部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环境、不同阶段的同一种产品、同一个阶段的不同种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保质期等,所选择的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策略不同,不能单纯地比较每一种策略的优或劣,而应当根据企业与环境现状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评价。
总之,要实现供应链生产运营管控系统的优化,其前提条件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践层面,都需要做进一步地探索,使之匹配适应;与此同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来实施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都要从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组织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实施变革。运用有效的管理思维模式与实操工具,将分散型、经验型、手工型管理改变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数字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反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率,达到信息实时协同化,真正提高现有生产管理水平,优化生产运营计划管理体系。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将更加注重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向全球化、虚拟化、战略协同化、一体集成化、高端化、敏捷化和绿色化方面发展。当然,本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非对称信息情况,希望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相关理论和有效操作方法的更进一步改善使其落到实处。虽然集中式计划与分布式计划相比而言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完全对称在实践层面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今后的研究将更多考虑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相关理论的探索和有效方法的创新,不仅仅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单一的操作方法,更多地会从企业的实际问题来深度思考新的有效模式。
[HTH]参考文献:
[1] [ZK(#]
李建祥,唐立新钢铁供应链生产计划与调度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10,17(1):123-126
[2] 周威,金以慧基于增广Lagrangian算法的供应链生产计划协调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10):132-1327
[3]Guoquan Zhang,Jennifer Shang,Wenli Li 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Planning of Supply Chain Under Price and Demand Uncertain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 77(3):590-603
[]董鹏,张东明制造业内部物流所处的困境及优化管理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36(5):67-73
[5]Li-Chih Wang,Sian-Kun Lin ulti-gent Based gile anufact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 68(2):115-117
[6]葛健,李燕风不确定环境下跨国供应链生产计划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8):1120-1127
[7]Bilge Bilgen pplication of Fuzzy athematical Programming pproach to the Production l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Problem[J] Expert Systems with pplications, 20 33(6):338-3398
[8]周金宏,汪定伟分布式多工厂、多分销商的供应链生产计划模型[J]信息与控制,20130(2):171-17
[9]方晗炜,肖人彬双源渠道闭环供应链生产计划的一种干扰恢复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85(9):1303-1310
[10]梁玲徐,伟佳需求不确定下闭环供应链生产计划优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5():5-9
[11]周荣辅,王涛供应链生产计划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59(01):270-273
产品运营总监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策能力、谈判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11、根据公司战略,负责规划纸黄金产品年度经营计划,拟定并实施营销方针和销售策略;
2、负责产品线上线下运营管理,产品上架、营销推广、流量转化等系统工作
3、负责制定产品专题、热点活动的营销策划案,并推动执行;
4、协同其他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协调处理产品运营相关事务。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21.负责项目品牌建设和营销策划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2.完成活动策划、执行方案的撰写,执行方案的顺利达成;
3.寻找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合作,进行商务洽谈等;
4.总结分析各种推广活动的数据资料,做出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
5、设置销售目标、销售模式、销售战略、销售预算和奖励计划;
6、准确掌握市场趋势、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和客户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31、负责市场洞察和用户研究,并结合品牌用户画像,进行“指北生活”(APP/小程序)产品设计规划与运营,其中包含积分、酒店、餐饮等模块的整体用户体验;
2、规划管理平台运营资源,通过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商品运营等方式,确保用户持续增长、有效留存,提升用户活跃和粘度,促进用户付费;
3、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分析,挖掘“指北生活”商品机会,打造爆款活动,驱动BU对产品、商品进行改造或定制,优化商品结构;
4、对产品数据进行跟踪与研究,分析运营效果,并优化运营策略。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41.制定产品需求计划:结合公司战略进行公司品牌和产品整体规划、构建产品体系,进行原材料发掘,市场趋势和产品可行性分析及设计(需要具体案例);
2.制定产品业务规范:整理完善产品业务流程及相关内容;
3.跟进产品销售、客户反馈,进行产品销售数据分析,研究了解行业竞品发展动态及客户需求及行业市场前景;
4.提出营销策略产品迭代和新产品开发的建议,协助推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部门工作管理安排和沟通协调。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51、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分析用户需求、行为,引导和维护核心用户,提升用户留存;
2、面向应用市场用户进行需求调研,理解用户对应用和服务的需求,引导用户在应用市场完成应用的下载和使用;
3、根据App运营目标,制定APP运营策略并执行,提升用户活跃度;
4、组织产品公测、内测,收集数据与问题,
对运营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挖掘,并整理和总结产品运营策略,提升运营质量。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61、负责社交平台的新增、激活、留存、转化工作,制定平台整体运营规划,包括新媒体运营、品牌运营、社群运营、用户运营等;
2、通过数据挖掘制定用户运营策略并推进执行,对核心社交功能模块进行日常维护和数据监控,定期分析运营效果,跟踪用户行为,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数、活跃度、转化率等;
3、分析线上及线下推广渠道,市场环境,竞争品牌,政策风险及其他风险要素,制定出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品牌定位;
4、负责社交平台的活动策划、线上和线下推广,策划、组织推广活动,并进行分析和效果评估,观察并复盘活动数据,优化活动策略,不断提升社交平台用户量和活跃度;
5、负责对产品平台的所有运营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运营策略,实现运营目标;
6、负责公司运营团队的管理,带领部门员工按时按质完成项目运营任务,
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对流量、用户数及转化率负责;
7、根据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制定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策略,明确相应运营方案、计划,并监管上述策略及方案的执行。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7A.全面负责公司产品的运营工作,并组织团队进行实施;
B.确定产品运营战略规划、产品定位、盈利模式以及运营指标等;
C.编制和完善运营相关制度、业务流程、内部管理体系等;
D.与推广、营销等部门合作,通过线下节假日等活动策划、商家运营、产品运营等方式提升产品活跃用户量、产品市场影响力及用户粘度;
E.构建用户精准营销体系,对运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提升运营效能,挖掘新的商机和运营模式,推动业务增长;
F.分析线上及线下推广渠道、市场环境、竞争品牌、政策风险及其他风险要素,制定出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品牌定位;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慧娴女士与联想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共同启动联想2008奥运战略仪式
联想的全国合作伙伴大会今年破例在“五一”前夕举行,为的就是赶上奥运火炬公布的时间点,借势向其全国渠道和新闻媒体联想奥运战略。可以预见的是,今明两年内,奥运将成为联想一系列市场活动的主旋律,即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两大战略。
三重身份,十项计划
在此次会期间,“奥运历史上唯一的三重赞助”为联想高管们一再津津乐道。这三重身份包括国际奥委会TOP赞助伙伴、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球伙伴和奥运会火炬设计单位。
TOP赞助商的身份早已为我们所熟知,联想成为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球伙伴也在情理之中。联想负责全球奥运营销的副总裁李岚介绍,根据规则,火炬接力的全球伙伴必须从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中选出,连本地合作伙伴都没有参选资格。联想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场”赞助商,自然也会全力争取。倒是“祥云”火炬设计出自联想设计团队之手这一消息公布之初,还是着实有些出人意料。
联想大中华区总裁陈绍鹏透露,最初连联想高层都不知晓下属参与奥运火炬设计一事,一直到“祥云”方案4进1的最后关头,领导层方才“喜出望外”。姑且不论此说是否属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祥云”方案的最终胜出,不仅再次为联想增光添彩,也为联想带来许多额外的利益,从奥运战略所的内容来看,细心者就能够体会到这步棋的精妙之处。
联想奥运战略以“一起奥运、一起联想”为主题,分为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两大战略,针对奥运筹备的不同阶段和受众,一共拟定了十项计划。
其中,科技奥运战略包括为奥组委交付硬件设备的技术设备计划、为信息系统提供服务的IT运营服务计划、为各国代表团成员和新闻媒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奥运网吧计划、为比赛期间各国新闻媒体设置电脑维修中心的多品牌电脑维修计划,以及将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设的数字奥运体验馆计划。
人文奥运战略包括在全球范围展开的奥运火炬推广计划、结合奥运主题的公益传播计划、针对体育明星的全球冠军计划、旨在接待前来观看奥运的全球大客户的全球贵宾接待计划,以及客户关怀计划。
火炬成了全球营销的关键点?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联想奥运战略的真实目标指向。
从目标受众群体来看,十项计划中的前两项直接为奥组委提供服务,并非赞助权益事项,属于纯投入性质的“义务”,或许只有宣传上的价值;有两项计划(奥运网吧计划和多品牌电脑维修中心)主要是为国际性的新闻媒体提供服务,可以理解为联想对国际媒体关系的维护;三项计划(数字奥运体验馆、火炬推广计划和公益传播计划)面向普通公众,一项计划(全球冠军计划)面向体育明星,两项计划(全球贵宾接待计划和千万客户关怀计划)属于回馈客户。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十项计划中具有真正意义上商业营销价值的只有面向普通公众的三项计划。但是,如果进一步从地域上来分析,数字奥运体验馆只能面向主办城市的公众,以奥运联想千县行、奥运百城巡礼和奥运科技快车为构成的奥运主题公益传播计划,分别覆盖5-6级县镇、4-5级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唯有奥运火炬推广计划能够把营销推广的触角伸到全球――尽管只能覆盖到火炬传递沿途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分析到这里,也许明眼人已经发现问题所在:虽然联想奥运战略对中国市场的举措已经比较充分,但是针对全球消费市场的覆盖举措乏善可陈!当然,这里并不是指国内市场不重要,而是对于联想而言,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才是最亟待提升的地方。回溯奥运营销的初衷,不难印证这一点,李岚曾多次讲过,联想奥运营销正是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打响Lenovo品牌。
事实上,对于全球市场的奥运营销,联想并不是真的就乏善可陈,李岚告诉记者,到了2008年8月,也就是奥运赛事进行期间,联想将在这段时间集中推广火力,包括全球的品牌广告和电视转播等广告计划。但是在此之前,“各个国家对于奥运的热度不一样”,李岚暗示,此时并非是在那些地域进行大力推广的最佳时机。
也就是说,虽然联想一直试图借奥运之机在全球市场大展拳脚,但却苦于缺乏合适的时机――这从联想奥运战略十项计划中关于全球市场的空缺中可以得到印证,直到联想找到了火炬这个契合点。当联想成为火炬全球伙伴之后,即可以享受到火炬推广的权益,而火炬传递路线不仅遍布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更是途经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这也意味着,不必等到奥运会开幕,联想就可以借助火炬传递所带给当地的奥运热情进行自己的奥运推广和营销,也就大大拓展了奥运营销的实现路径。
到了这里,也许我们就不难理解联想对于赞助奥运火炬传递的志在必得。记者甚至可以大胆猜测联想亲自出马设计奥运火炬的良苦用心:如果联想同时兼具了TOP赞助商和火炬设计单位两种身份的话,那么争取它的第三个身份――火炬传递全球伙伴就更加胜券在握。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不管当初的主观动机是如何,联想的确走了步好棋!
“两分”投入,四种产出
“我们的投入不会超过总营收的2%”,在会后短短数十分钟的媒体问答环节,已经有不下四家媒体先后问到联想赞助奥运的投入费用情况,陈绍鹏只得一遍又一遍地如上作答。
陈绍鹏进一步解释,联想赞助奥运的资金将分为两类,一类是取得TOP赞助资格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笔资金属于联想公司的额外支出,将分摊到该阶段内每一个财政年度分别计入成本;另一类是围绕奥运的营销推广费用,“联想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数字是透明可见的,每年的市场推广费用都不会超过当年总营收的两个百分点;由于这两年联想的推广将以奥运为首要重点,所以奥运营销的费用将成为市场推广经费的主要部分,但是同样不会超过2%这个数字”。
李岚反复确认,“目前所做的营销规划,都是按照正常的投入水平”,但是她也透露,“公司高层正在和董事会探讨追加投入的问题”,并表示这个问题后面将会“逐步落实”。
关于联想奥运营销的投入产出,外界一直争议不断,此次会上陈绍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他介绍,联想对于奥运营销的回报已经建立了一个评估模型,大致有四方面的指标:
首先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联想的监测体系的数据显示,赞助奥运三年来,联想的品牌知名度(无提示的品牌第一提及率)从62%提高到68%,美誉度从53%提高到62%。
第二个指标是对当期销售的拉动。陈绍鹏介绍:“2004年末的时候,我们的市场份额是32.7%;2006年12月时,我们的份额是36.7%,剔除并购IBM PC业务带来的增长之外,这几年净增4%的市场份额。”
第三个指标是品牌资产。陈绍鹏透露,第三方机构对联想品牌的估值从2004年的307亿元人民币提升到2006年的607亿元。
《财经》记者 明叔亮
4月初的一个周末,山东省东营市一个小镇,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走进中国移动营业厅,要求将手机换成广告海报上打出的TD-SCDMA(下称TD)。营业员的答复是:目前3G业务还没有在这里推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推出。
已经一年了,中移动“G3”的广告出现在电视、地铁以及路边广告牌上,比它的两个竞争对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几乎整整早了一年。在广州、北京等大城市,TD手机也已推出赠送手机和话费的“试商用”促销计划。但是,要将业务推广到小城镇,显然并不像打出广告这么容易。
现在,在3G正式发牌一个季度之后,中国电信运营商在3G市场的较量终于要真正开始了。4月3日,中国电信在北京市场上正式放号,并推出了3G上网卡的业务。至今,中国电信已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全面启动3G业务。
4月28日,中国联通将推出自己全新的全业务品牌“沃-WO”,囊括了中国联通的固网、移动、宽带等所有业务,但主打的还是由WCDMA网络所承载的3G业务。按照计划,中国联通的3G业务将在5月17日前,在55个重点城市推出。届时,3G大战的“胜负”第一回合将见分晓。
时间表一再提前
国外的运营商们还没能从耗资巨大的3G中获得充分回报,但中国被压抑数年的3G热情一朝释放,三家运营商均计划以最快的速度完成3G网络建设。
2008年4月,中国移动集团率先将TD在北京、上海等奥运城市投入商用,并计划2009年年底完成238个城市的网络覆盖,到2011年底覆盖全国所有城市。至今,中国移动宣布已拥有50万TD用户,未来三年计划发展3000万3G用户。
中国电信则是在3G上押下赌注最大的一家,其管理层不厌其烦地在多个场合透露其既定计划:2009年5月,中国电信就将在全部省会城市开通3G业务,两个月之后覆盖全国340个城市。中国电信希望2009年新增3000万移动用户,未来两年使自己的用户达到1亿。
看似最后一家来到市场的中国联通则准备全国统一步调,一鸣惊人。“以5月17日为限,倒推一个月是网络测试阶段,再倒推一个月是网络建设时间,真正留给厂商从设备中标到供货的时间不足一个月。”一位参与此次中国联通前期网络建设的设备商人士透露。
实际的时间表可能会比运营商高层的口头表达更快,中国联通原计划5月17日在全国55个城市推出3G业务,但由于中国电信在市场上表现激进,中国联通也加快了进程。
“肯定不止55个城市,竞争压力一经传导到地方公司就会体现在市场上,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建网速度和业务推出的时间表被一再提前。”上述设备商人士表示。
没有秘密武器
4月10日,中国移动在广东正式推出了内置TD无线上网功能的“上网本”,这些个头不大的笔记本属于中国移动2009年3G市场“三加一”战略当中的一项。
中国移动市场部负责3G业务的侯广吉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移动所确定的“三加一”战略当中,包括了上网本、上网卡以及家庭信息机。
目前来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所确定的3G业务重点也是上网卡和上网本,这是两项最能直接体现3G业务网络速率优势的业务。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的高层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CDMA此前在上网卡业务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3G业务启动前期,这仍将是中国电信着重发展的业务。2009年,北京电信计划获得的100万新增用户,其中30%要仰仗上网卡。
在欧美市场得到证明的“捆绑”策略,正在被中国电信移植到中国市场。中国电信将其宽带、固话和手机产品捆绑在一起销售给消费者,提供总体的套餐优惠。这一措施在南方市场已经取得不错的表现,直接导致其今年一季度移动用户大幅增长。
在中国移动率先将上网本推向市场之后,中国电信的上网本也已推出,而4月28日,中国联通也将推出其上网本业务。根据易观国际分析师的预计,2009年,这一市场将会有140万台的规模,而2010年将达到270万台。
中国联通计划在4月28日推出自己的新品牌“沃”的同时,也正式其WCDMA战略。中国联通与终端厂商的合作计划已经开始,这被认为是联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环节。
罗兰贝格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丁杰分析认为,3G时代的竞争将直接体现在手机终端的竞争上,吸引客户、推广业务均有赖于此,而中国联通无疑在这一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WCDMA终端在消费市场上是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制式,包括苹果公司的iPhone均支持这一制式的手机。一位瑞银的IT分析师估计,目前国内WCDMA水货手机的数量接近4000万部,这些用户将是中国联通潜在的客户。中国联通近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与苹果公司的谈判,希望借iPhone之力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吸引力,不过谈判目前仍未到终点。
面对对手的竞争,中国移动也并非无还手之力。虽然3G还未推出,但中国移动目前真正在小城镇推广的是一种被称为“无线座机”的业务;其作用类似于固定电话,但也兼具了发短信等手机拥有的功能。中国移动希望借此抵抗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移动电话市场施予的冲击,为自己保住更多的客户。
3G业务本身并没有为运营商提供太多的秘密武器,竞争的关键,还在于三家运营商的传统优势和效率。华友世纪董事长王秦岱透露,为了将更多的增值业务合作伙伴留在手中,中国移动已经出台政策,如果这些合作方能为消费者提供好的3G增值服务,中国移动将增加其在2G增值业务中的分成比例。
谁赢3G
对中国移动来说,运营商重组和3G发牌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正在逐渐显现。
2009年一季度,中国移动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941)净利润增长仅为5.2%,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该指标增幅曾一度接近40%。由于TD用户规模预期低于分析师此前的预期,以及市场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3月31日,瑞银将中国移动评级由“买入”下调至“持有”。
瑞银分析师王进在其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国移动资产折旧的压力正在逐渐加大。2005年到2008年,由于有节制的资产折旧政策,中国移动的利润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收入的增速。但是,2009年一季度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瑞银预计,中国移动2009年、2010年两年的资产折旧为784亿元和857亿元,相应地会拖累其每股盈利至5.76元和5.57元。
对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来说,今年一季度在新增用户数方面表现优异,分别取得493万和480万的增长,均创下新的增长记录。
中国电信是目前市场表现最具“侵略性”的运营商,而中国电信的市场前景也为资本市场看好。2009年1月以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728)股价增幅一直跑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762)前面。
但是,新增用户的增长势头,目前仍不能完全改变两家公司的市场地位,3G竞争才刚刚开始。王进称:“在新增用户市场份额方面,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可能成为赢家。但是,仅仅用户市场份额的扩大无法使它们的估值持续提高。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需要改善它们的用户结构,惟其如此,增加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才有意义。”
对于中国联通来说,能否充分发挥其终端方面的优势仍是一个未知数。虽然拥有最为市场看好的WCDMA牌照,但分析人士也普遍认为,此前中国联通表现出来的执行力也是三家当中最弱的一家。
对于广受市场追捧的中国电信来说,CDMA产业链方面的劣势是中国电信的一大挑战。到目前为止,中国电信的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仍旧是三张网络当中最弱小的一家,而CDMA终端的数量和成本仍旧无法与中国联通手中的WCDMA相比。
在这场赛跑中,最大的受益者也许并非运营商而是设备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年初的该部工作会议上曾透露,从2009年到2010年,运营商在3G方面的资本开支将达到2800亿元。3月3日,他在一次讲话中又进一步预测,2009年到2011年的3G网络资本开支可能会达到4000亿元。
对于设备企业,大规模网络建设的到来意味着通信市场的商机重启。一家在TD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内设备公司负责竞标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次运营商开启的设备采购潮,可能是继前几年的小灵通、ADSL和中国移动GSM扩容之后最大的商机,其规模是前几次机会无法比拟的。
但业内分析人士不断提醒,此次运营商资本投资狂潮已多少有“非理性”的因素。“在整体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政治目标下,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数额在地方已成为一种攀比。”中国移动一位高层在调研之后表示,“真正的3G业务在几年之内都会是非常小众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