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市场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络营销;运市场;销手段;路运输
中图分类号:U492.4+3文献标识码:A
1 铁路运输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战略意义
1.1 铁路客运面临的市场竞争
根据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提供的数字,2005年上半年,铁路发送客运量同比下降1.13%;公路客流上升了9.7%;民航客流上升了9.61%。铁路运输业不可能固守“铁老大”的位置了。
1.2 网络营销的可行性
1.2.1 网络应用的普及是未来营销的发展趋势。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结果,截至2002年1月我国上网的计算机数达到1254万台,上网用户人数达到3370万,并呈加速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上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将来的营销工作需要大量和准确的调研数字,利用网络进行调研活动,只需在企业站点上发放电子问卷,节省了大量的印刷、访问员劳务、统计录入等费用,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不受区域和时间限制,调查可以在网络通达的任何地区全天候进行,这样使客运市场调查的数据既能有时间上的连续积累,便于分析、预测,又有空间上的广泛分布,能够系统地把握客运市场所需的全部资料。通过网络进行的信息传递是即时的,网络的互动作用可以使消费者的反馈信息直接到达企业的决策者。
1.2.2 铁路客运市场需要网络营销。目前中国铁路具有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铁路客运营销不仅要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性较大的东部地区进行,而且同样也要重视发展中的西部市场。这就决定了客运市场营销在地域上的广延性;同样,在时间性上,运输市场需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经济增长越来越大。网络营销具有的跨时空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客运市场营销的这一需求。铁路客运市场具有整体性。旅客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往往把铁路运输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而不是某个铁路局、车站的服务如何。同一个旅客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需求。旅客的这种需求特点要求各个铁路运输企业之间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应该互相配合,否则便会进入恶性竞争状态,牺牲整体利益。利用网络营销,各运输企业之间及时沟通,互通有无,有效调配资源,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运输产品的不可储存性而造成的损失。网络营销给营销者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是运用信息科技来创新和重组营销的过程。
1.3 铁路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与作用
1.3.1 扩大铁路影响。网络营销不仅能给铁路带来直接的销售增长,而且还能给铁路带来或多或少的直接或是潜在的效益。如通过网络信息的,提高铁路的知名度,利用运输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满足旅客或货主对运输在途信息服务的需要,强化铁路与旅客和货主的关系,提高铁路的吸引力。
1.3.2 提高客票发售与货运商务交易的效率。网上交易克服了传统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交流与商务交易时间,“无纸化”的电子商务有利于铁路降低经营成本,建立高效的业务流程,争取更大的利润。
1.3.3 提高铁路竞争能力。通过网络上有效信息的与服务范围扩大、营销手段更新,有利于铁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运输市场中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
1.3.4 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在市场运作的模式下,市场信息是铁路运输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电子化、数字化的网络营销方式,建立用户意见或建议信箱,可使铁路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为运输方案的调整和发展规划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2 铁路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
2.1 信息调研
铁路客运产品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细致周密的调研基础上。影响铁路客运市场营销的因素很多,都应该广泛收集和研究。影响铁路客运市场的因素有:市场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市场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者出行目的、购买行为和心理;竞争企业和竞争产品,对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进行分析。
2.2 信息服务
2.2.1 铁路客运的网络营销策略就是要服务于旅客出行计划的制定,因此要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包括介绍各个时期铁路客运的新产品、车站、列车的有关信息等。旅客出行通常有以下需求:一是希望得到清晰、全面的列车信息咨询;二是旅客希望得到车站中转、换乘列车信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换乘信息等;三是车站周边的旅馆、酒店、商场、旅游景点、商务中心等信息;四是获取重大新闻、焦点事件及重要球赛结果的及时播报等;五是还要考虑外国旅客的要求,提供相关服务的英文信息等。
2.2.2 铁路已经建有比较强大的铁路内部信息系统与网络。已建设好的或正在建设的有铁路通信网、铁路调度指挥管理系统、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编组站现车管理信息系统、货票信息与处理计算机网络系统、集装箱追踪信息系统、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等运输生产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接口处理,这些管理信息都能为网络营销信息服务。
2.3 客运的实现方式
对铁路客运部门来说,旅客购买运输服务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网上订票、网上行包发送、网上支付等手段。
2.3.1 建立网上预订票系统。利用网上订票方式来方便顾客,使其足不出户就能订到车票,在方便的时候到自动售票机或联网售票点取票;同时也为异地售票、中转车票预订、往返车票预订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3.2 建立网上行包发送系统。可以使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随时随地查询自己行包的位置、状态以及运送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自己行包运输的计划;并提供行包运输价格、计价方式、里程计算等规则,凸显铁路运输的优势,供货主比选、参考,与其他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并及时宣传铁路的优势及优惠政策。
2.3.3 建立网上的货币支付方式。可以是直接传递信用卡、银行账号等信息,也可以间接(即通过第三方)传递付款信息,或者把信用卡、银行账号转化为电子货币,直接付款。网上支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银行机制的健全,这种支付手段必将成为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手段。
2.4 网络营销的主要形式
2.4.1 目前中国铁路已有多家单位上网,建立了各自独立的网站,提供网页静态信息服务,如单位简介、列车查询、铁路服务项目简介等。
2.4.2 对于整个铁路系统而言,要建立网上营销系统,应该进行整体的规划。按现有的管理体制,可将其划分为铁道部、铁路局及车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突出其信息服务的内容,在各层次之间共享数据。
3 铁路运输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网络营销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不仅需要铁路客运经营者,而且需要旅客观念上的认同。从目前我国铁路客运市场现状来看,铁路客运能力尚处于一种短缺状态。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而其短期效益并不能立即显现出来。
第二,网络法律目前尚不完善,网络道德尚未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运输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障碍。
第三,安全问题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否拥有完善的安全体系,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顺利发展。需要企业配合政府构建网络营销安全运作的综合保障体系,以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国立.运输市场变迁与中国铁路市场化改革[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34-146.
【关键词】 虚拟运营商 发展前景 管制模式 成功因素
随着工信部虚拟运营商转售业务名单的正式公布和苏宁互联、爱施德虚拟运营业务品牌“苏宁互联”、“U.友”的正式,中国电信行业进入了虚拟运营商时代。
虚拟运营商是伴随着电信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为满足用户对于电信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与细化,而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电信运营模式。在第三、第四代移动通信(3G、4G)环境中,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出现将改变2G时代运营商势单力薄的态势,虚拟运营商的出现,改变了电信运营的以往模式,3G、4G业务的快速开展将为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维持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状态,会将重点集中于核心网建设、开发、运行与维护,对于大量的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以及细分市场业务必然无暇顾及,从而必须把此类业务转包给更专业、更灵活、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运作,在此背景下,虚拟运营商就应运而生。
一、关于移动通信业中的“虚拟运营”
移动通信是电信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管制必将发生深远变化。新型通信方式微博、微信、QQ等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与更新着移动通信的疆界划分。现在,多数国家已经放松了电信市场准入管制,尽可能增加电信业务领域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信行业的创新和产业链的快速形成,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MVNO本身并不拥有或控制任何无线网络设施,而是向网络运营商 (MNO)购买网络接入容量,3G的出现,提出了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MVNO)的概念,移动虚拟运营实质上是介于移动网络运营与传统意义上转售之间的一种新型移动通信经营模式,定位于尽力克服后两者结构性缺陷。
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与移动网络运营商(MNO)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避免了大规模的资本沉淀,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规模也因此而大大降低,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基础设施投资要低得多,无须投资昂贵的无线电设施(如基站系统等)。
(2)在正常情况下,虚拟网络运营商的边际成本(Net Margins)要低于移动网络运营商,投资回报率有可能超过网络运营商。可见,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主要成本来自网络容量租赁费用,而后者又同最终用户的数量密切相关。
(3)因为需要向网络运营商支付高额的网络容量租赁费用,所以,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变动成本要比网络运营商高得多,在运作的初期必须尽快大规模发展用户。
(4)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无须支付无线电设施的维护费用,降低了固定成本在整个营运中的份额,完全可以轻装上阵。
纵观全球,目前虚拟网络运营商的主战场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和新加坡等通信业发达国家,最为成功的是英国Virgin Mobile(Virgin集团与英国移动网络运营商One2One的合资企业),它正在将虚拟网络运营模式拓展至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挪威、法国、以色列及瑞典等国家,按照用户数量计算,Virgin Mobile已经成为英国第五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用户总量已达到140万名,
二、关于虚拟网络运营商的管制问题
1、监管机构的监管情况
电信监管机构的职责在于消除市场自我调节的缺陷,提高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质量与产品多样化。各国监管机构在3G许可证发放时大多对3G运营商未来向MVNO开放3G网络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较为细致的管制规则。
瑞典电信管制机构(PTS)1999年颁布了一项规则,要求移动网络运营商必须向其他电信服务商开放网络接入业务;法国电信监管机构(ART)态度较为积极,它认为MVNO会促进市场竞争、有益于消费者、降低零售价格、鼓励创新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2、管制的重要性
(1)管制非常重要,在多数情况下,网络运营商可能并不情愿主动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因此,管制规则的存在,就决定了MVNO能否获得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接入服务。
(2)管制不当(过分放松管制与管制过严),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管制过严情况下,网络运营商进行网络开发与投资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再比如,若给予MVNO过多的权利,使得MVNO能够获得多家移动网络运营商接入服务,且允许MVNO自由转换网络运营商,就可能会使得某些网络运营商在通话高峰时出现网络拥塞现象,影响网络正常安全运行,而另一些网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网络容量闲置现象,尤其在有关移动网络运营商根据MVNO的需求进行了网络扩容,但是MVNO却转而寻求其他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接入服务或设施服务。
(3)MVNO与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商业合作合同对MVNO的利润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监管机构对合同基本价款与条款的规制,在处于弱势的MVNO看来,就显得非常必要。
(4)MNVO接入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只能通过两种方法,或者依靠电信监管机构的干预,或者完全依赖于同网络运营商的商务谈判。
三、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市场进入障碍
移动通信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且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亦很高,无论是资本“吞吐量”,还是对企业管理水准的“高标准”要求,都非一般企业所能及。
1、市场进入障碍
MVNO面临的市场进入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缺少监管机构明确的政策支持。发达国家的电信监管机构多数都对MVNO持鼓励态度,但是,基本上没有强制性的支持规定。
(2)来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支持很少,部分运营商抗拒甚至对MVNO持敌视态度。
(3)移动通信市场容量日渐饱和。
(4)高额市场营销与用户获得(Customer Acquisition)成本。
(5)移动通信领域竞争加剧,投资回报率在下降,影响利润的不确定因素一直在增加。
2、虚拟网络运营商面临的问题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主要面临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成为MVNO的优势是什么。
(2)MNVO的零售价格,是否应当受到管制。
(3)“基于成本”(cost plus)或“基于零售折扣”(retail minus)的资费标准,是否是维持低成本的最佳途径。
(4)MVNO对技术发展存在何种影响。
(5)移动通信网络所承载的通信流量,将如何变化。
四、虚拟网络运营商在中国发展前景展望
全球MVNO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是荷兰,占比达到13.5%。而欧洲和美国成熟运营环境的客户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在7%左右的水平。据工信部数据,预计2014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将超过1.2万亿元,以全球市场虚拟运营商5%的平均市场占率来计算,未来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市场空间至少有600亿元人民币规模。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在中国应当具有良好发展预期,原因如下:
(1)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迅速,投资于移动通信产业可以获得理想回报。
(2)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移动通信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中国目前移动网络运营商只有三家,若能够建立合理的MVNO管制制度,就必将对中国移动通信业产生促进作用。
(3)移动网络运营商需要在移动通信网络接入系统与传输系统投入巨额资金,规模经济要求程度极高,而MVNO仅需部分移动网络的核心层设施,市场进入“门槛”显然要比网络运营商低得多。
(4)目前中国已经发放4G移动通信牌照,任何希望未来经营移动通信网络的企业,都可以将MVNO作为一种理想的过渡方案予以考虑。
(5)在移动通信网络直接开放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MVNO,能够带来先进管理经验、高超市场拓展与营销技能、优异的新业务开发乃至细微而深化的客户服务等。
五、虚拟运营商的成功关键因素
MVNO的成功有以下三大关键要素:
第一、进驻企业拥有一定资源优势。回顾全球虚拟运营商市场演化历程,成功经营虚拟运营的企业通常具备以下资源优势:
1、良好的销售渠道:国际MVNO市场中,家乐福、沃尔玛、Tesco等零售商都有成功的先例,例如:Tesco Mobile在英国和爱尔兰,家乐福在欧洲和台湾,沃尔玛在美国。分析其成功要素,这些零售商自身拥有良好的渠道,在拓展客户时能使营销和服务成本降到最低。
2、强大的品牌优势:一些虚拟运营商本身具有极强的品牌力量,在他们的目标人群中号召力极强,例如维珍集团和迪士尼集团。这些品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目标人群中用较低的成本吸引用户,用旗下其他产品进行捆绑销售和品牌特有的营销手段,可以增加用户的忠诚度。
3、内容资源优势:拥有较多内容资源的虚拟运营商,可以通过捆绑移动业务和内容进行销售,比如Universal和ESPN。Universal Music Mobile France是Universal在法国的MVNO,它将Universal丰富的音乐资源以免费下载的方式提供给MVNO用户,通过内容服务凝聚用户,扩大市场份额。
第二、虚拟运营商需要明确的营销策略定位,将自己的服务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区分开来。
例如:
Virgin Mobile目标用户 年轻低端收入群体
TracFone目标用户 西班牙语人群
Vanco目标用户 跨国公司用户
Karma、NetZero目标用户 数据业务需求量大用户
Simyo目标用户 价格敏感低收入人群
实践证明,深层次挖掘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将电信业务和自身的业务高度融合,推出创新的产品业务包,避免和电信运营商的直接价格战争,才能够赢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三、在短时间吸引大量的初始用户进驻网络。如果未能在进入市场初期迅速拓展市场,后期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欧洲、北美虚拟运营商发展规律来看,移动虚拟运营的起步期一般在5年左右,一旦虚拟运营市场开放,虚拟运营商将大规模涌现,高峰期后行业内部开始优胜劣汰,少部分具有竞争优势的虚拟运营商留存下来。从这一点上来说,MVNO的发展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有类似之处,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赢家只有一个。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加入虚拟运营商的服务还面临着换号与转网的问题。在进入市场初期,如果未能给潜在用户足够的理由放弃已选择的运营商,并给足够补贴以弥补其转换成本,将很快丧失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
六、结束语:电信虚拟运营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市场
虚拟运营业务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在电信政策、内部运作等方面将会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在平衡远期目标和近期利益上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来规划整个发展策略,必须要有灵活的机制,以营销为龙头的企业体系构架,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营观念、创新能力、管理机制。虚拟运营商只有建立起一个管理架构使其既能利用现有资源,又有一定市场灵活度,真正做到“资源集中,业务开放”,才能取得快速的发展。电信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只有规模经营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 彭英,姚恒璐. 英国电信运营商的网站运营之道. 通信企业管理,2013,(6):66-68
[2] 王瑛. MVNO 在欧洲区域的发展及对国内运营商的启示. 电信科学,2009,S2:196-198
关键词:服务外包 创新 运营模式
前言
尽管铁通与移动融合之声经年累月不绝于耳,固网网络的运营之道仍然与移动网络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就网络外包来说,全球主要的电信运营商,早已将他们的2G、3G基础网络管理交给了设备供应商。作为端到端的电信产品解决方案提供者,设备供应商拥有从固网到移动、从业务软件到终端等所有产品及技术,这意味着设备供应商对运营商在网络中运用的各类技术都非常熟悉,能够进行有效的一站式管理。同时,设备供应商还能充分利用内部技术,在提供网络分包方案的同时,结合设备供应商的产品技术优势,为运营商提供网络TCO的优化方案,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但在移动运营业务之外,这样的公司还是寥寥可数。而与此同时,随着下一代光纤接入网的普及,固网业界已悄然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网络外包并由此延伸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网络运营现状
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信市场上,运营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首先是来自市场的:终端用户需求越来越丰富、变化也越来越快,运营商需要聚焦细分终端用户市场以发展新用户群及提高渗透率。同时需不断推进新产品及业务的开发和上市,以扩大ARPU(用户月均话费)来源并实现收入增长。由此带来的是竞争白热化、价格战加剧、ARPU不断降低、客户流失率不断上升。运营商需要进一步加强客户关怀、品牌提升、业务创新等聚焦于终端客户的销售及营销活动,想方设法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以实现客户保持(customer retention)及收入增长。
为满足用户持续增长的需求,网络需要不断优化和扩容。相伴而来的是网络的运营成本增长越来越快,而且在网络相关的TCO(总拥有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加剧运营商的成本及现金流动压力,运营商有迫切的降低网络OPEX(运营成本)及TCO的需求。
网络融合不断推进,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以管理。保持及不断提升网络质量为终端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运营商对网络管理最基本的诉求。同时运营商也希望能够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提高效率,来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最后是产品及技术的生命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快速的技术革新及演进给运营商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和增长点,成为运营商日益依赖的市场竞争利器。与此同时,也会给运营商带来了技术能力的巨大挑战,如何快速获取对新技术的掌握是运营商日益头痛的问题。
二、网络外包服务兴起及解决方案
今天,无论在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运维业务是可以创造价值的。面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主流运营商都倾向于选择网络外包策略来应对。比如:全球一些知名的跨国运营商,都在选择可信赖的网络外包伙伴,来共同应对这些日新月异的市场及网络变化。
网络外包是指运营商将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外包给有能力的相关设备供应商或有关公司,而自身聚焦于核心业务的运营模式。
伴随着网络外包,运营商原有的维护人员、资产和服务合同也可以随着项目一起转给新的服务提供商。
(一)网络外包服务解决方案(Outsourcing)
网络外包服务解决方案(Outsourcing)包括交接(Transition)阶段和转换运行(Operation&Transformation)两个阶段。
Transition阶段主要目的是将运维责任、相关人员、资产和第三方合同等从运营商转移到外包机构,通过管理,将由于责任主体变更而带来的对网络和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
Operation&Transformation阶段主要是外包机构按照预先设定的服务范围责任分工以及所承诺的服务标准来对运营商的网络实施维护和管理,包括NOC(网络运营中心)运维、现场维护、备件管理以及网络性能管理,还可以成功地对由多厂家构建的网络进行管理。
外包方案的服务内容和模块可以进行定制以适应不同区域、不同运营商的特殊要求。随着外包服务项目的推进,还将不断地寻求业务改良的机会点进行业务改良,通过对流程、IT工具、组织和人员的改良、交付模式的变更等不断提高效率和网络质量,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设计端到端的外包业务流程,以更有效地支撑外包业务的快速发展,作为外包机构,必须有一支专业队伍专注在管理服务领域,这些员工技能覆盖了从固网到无线、从核心网到接入网、从底层传输到业务软件应用等几乎所有的主流电信网络技术及主流厂商设备,有力地保证外包服务机构管理服务项目交付的成功。
此外,外包机构有必要从运营商接收运维人员来快速构建管理服务项目交付能力,从而有效地规避网络移交的风险。在人员接收领域,外包服务机构在组织及流程优化、人员技能培训、职业发展、企业文化融合、运维效率提升等多个关键领域积累经验,创建并推广最佳实践。
网络融合技术(FMC、TT/IC 、ALL?―IP)是今后运营商网络演进的方向和业务发展的基础。由此外包服务商要更理解和识别网络融合对网络运维的影响,(如:运维模式、维护流程、维护工具、技能需求等)从而能迅速地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建立相匹配的能力以适应这些网络运维的变化,为运营商的网络平滑演进保驾护航。
(二)面向端到端用户体验的网络外包方案演进:
外包服务商未来的网络外包方案的演进,将与运营商运营理念的发展同步。从网络问题驱动转而为终端用户使用质量驱动;从保证网络性能转而为保证业务性能,提升终端用户体验,为运营商创造更大的价值。
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越详细越好。接收一个网络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转移网络。其它服务提供商已经运维了一段时间,有很多历史问题和运维问题,而不单是技术问题;如果不清楚运维和网络的历史,是很难做好的。其次是经验积累,经过经验积累,作出详细计划,厘清合同责任矩阵,考虑清楚各个问题所在,准备好具体的Checklist(责任问题清单)。
与客户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凡是Transition(过渡)阶段做得好的项目,都是与客户密切合作达成的。
三、网络外包服务发展
在探寻国内外大部分移动运营商引入外包服务的动机时,我们发现在现有的技术成熟度下,运营商们相信由自己来进行网络管理,无助于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相反,引入外包服务,使运营商得以将资源和精力聚焦于市场拓展和创新服务,但经营光纤到X(FTTX)网络的运营商对他们的运作是否也持相同的观点呢?我们看到固网的外包业务在不断增长,但这些新增业务量通常来源于新兴市场或继承网络。
绝大多数宽带运营商与对手的竞争聚焦于价格、上网速度和服务质量等基础领域。而FTTX技术的成熟度,还不能让运营商可以将其完全外包。
利益是可以刺激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现在,FTTX技术正驱使一种全新的外包模式的出现。在一些大的运营公司仍然坚持掌控他们自有网络的同时,一些未来的市场竞争者决定不将网络运营作为其核心业务。他们投资光纤网络的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或其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其聚焦点是网络服务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而主动地去进行网络运营,是这些机构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
市场的空白很快就会被填补,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向上述网络基础设施拥有者提供服务了。一些网络经营者利用其特许经营模式,在本地和区域公用事业光纤到户网络上(FTTH)向消费着提供Altibox三通服务(语音、电视及户联网接入,也称“三网合一”工程将提供的服务)。
北欧的一些公用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向公众和行业组织提供批量的信息服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外包其网络。一些小规模的服务提供商将他们的网络外包给规模较大的友商来管理,由此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瑞典的一些政府机构和公用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这一宽广的渠道,在更大范围提供跨网络的内容服务,而不用自行投资建设和拥有这些网络。
这样的趋势仍会坚持演进。而想在这一服务批发市场上生存并得以发展,网络规模将不断扩容,而要实现网络资源的集约化,需要网络拥有者之间更深远的合作和整合。
目前,欧洲及其它多个地区的投资商在FTTX技术方面投入巨资,期望通过批量服务取得丰厚的回报。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服务提供商,将不得不出售或外包他们的网络。但即使是资金充足的企业,也不能无视网络外包带来得好处。
新进投资者已建设好他们自有的网络,而新运营商已经接手进行管理。理论上说,成熟的运营商也拥有同样的机会,因为大部分网络提供“开放式接入”。也就是说,向任何想要使用基础网络的第三方提供相同的条件。但大部分成熟运营商都因为技术或文化上的原因尚未进行这项工作。我们要考虑到,传统运营商习惯于使用单一网络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行网络运行,他们必须保护其投资,因为这些网络都是响应国家的主要电信公司的基础网络。
正因为如此,必将促使一些灵活的网络专业运营商的崛起,他们能够在区域范围内管理多个且很复杂的网络。一些传统运营商试图通过与这些新兴的公司合作,来进入这一市场。
分区域计,2012年上半年全球电信行业设备投资依旧呈现地区性差异,其中拉美、中东、亚太等新兴市场规模增长较快,4G网络商用部署在全球多个国家展开,而智能终端的需求持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上半年,中兴通讯紧密配合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技术选择及网络建设计划,积极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及差异化解决方案,中兴通讯国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08.85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营业收入的48.98%,同比增长26.37%。
国际市场,中兴通讯聚焦人口大国及全球主流运营商,巩固新兴市场份额,深化与全球主流运营商在不同产品上的合作并得到认可,在加强当前主流产品深入经营的同时,积极布局战略新热点,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17.57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营业收入的51.02%,同比增长6.20%。
按产品计,中兴通讯上半年运营商网络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12.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9%;终端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42.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05%;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1.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82%。
无线产品方面,中兴通讯已开始迎来4G收获期。中兴通讯抓住经济活跃度相对较高,以及4G建设需求旺盛的中国和日本、印度等亚太区域的4G建设加速布局。2012年7月,中兴通讯中标中国移动香港LTE网络建设,这是亚太第一个双模LTE网络,也是中国移动第一个正式商用的TD-LTE网络,该网络对即将启动的全球最大的TD-LTE市场中国大陆区域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2012年4月,中兴通讯助力印度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巴蒂电信(Bharti Airtel)在加尔各答正式商用南亚的第一个TD-LTE网络,这是继与2012年2月日本软银、2011年瑞典Hi3G合作成功部署TD-LTE商用网络后在海外市场的又一重大突破,巩固了公司在全球TD-LTE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中兴通讯已为19个国家的33个全球领先运营商建设TD-LTE实验局和商用网络,其中9个为商用网络。除了传统的运营商市场外,中兴通讯还着力开拓TD-LTE行业应用市场。在继承建的北京政务网商用后,中兴通讯再次获得天津政务网以及南方电网旗下遵义电力智能电网的TD-LTE项目。
有线产品方面,凭借优异的产品技术以及交付能力,同时受益于包括中国“宽带中国”在内的全球固网宽带网络的升级,中兴通讯光通信产品收入市场较快增长,在全球PON/DSL/固定宽带终端市场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并独家实现NG PON的规模发货。中兴通讯提供从交换机、路由器和波分OTN全系列100G产品,与2012年6月了面向各类网络应用的7种方案的400G/1T DWDM 原型样机,400G/1T光传输在欧洲领先综合运营商现网测试获得充分验证,100G已经获得多份商用合同。
在政企业务市场,上半年布局快速推进,销售规模增长超70%,推出数据中心系列新品以及“智慧矿山”、“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智慧系列方案,获得市场认可,目前在轨道交通行业已占据市场第一,能源、大企业形成飞速增长态势。在国际上,中兴通讯视频会议产品系列在欧美市场已与多家全球知名渠道商开展合作。
2012年上半年,中兴通讯终端产品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7.05%。根据IDC数据,中兴通讯居全球手机出货量第四位,智能手机闯进全球前五,智能手机占据整体终端收入60%,智能手机开始真正成为中兴手机基础战略性产品。智能产品向中高端转化,其中GRAND系列先后在中国、英国、土耳其、亚太国家和区域持续规模发货,LTE移动宽带产品在全球快速增长。中美欧日四大市场占据中兴智能终端发货量的70%以上,高端布局持续优化。
一、2004年全球3G全面发展
到2004年年中全球共颁发了121张3G牌照,最近俄罗斯也宣布将在2005年初发放4张3G牌照。从2001年日本移动运营商NTTDoCoMo建成第一个3G商用网开始,经过2年的网络建设和市场引入期,2003年下半年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商已将投资重点转向3G建设,其中98%的运营商采用WCDMA标准,此技术已经获得普遍认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2004年1月开始,每月都有3―5个新的3G网络开通。到2004年6月底全球共有36家3GWCDMA的商用运营商和15家预商用运营商。预计到2004年底全球会有50家3GWCDMA的商用运营商。一向谨慎的运营巨头Vodafone 5月初在德国、葡萄牙首推3G业务,揭开了其本年度大规模推出3G全球商用的序幕;T-mobile、Orange均计划年中大规模推出3G商用;分散化的美国市场今年也有大动作,2004年2月AT&T wireless宣布与Cingular合并,从而成为美国市场份额第一的移动运营商,全力开拓EDGE/WCDMA。加速的全球用户增长也是一个佐证,WCDMA已经拥有超过590万的用户。目前全球共有近10万个基站正在建设和已投入使用(相当于目前中国移动的网络规模),证实了技术和系统设备的成熟。Vodafone和Huchison高层均表示,3G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网络系统设备比2G在语音和数据方面都具有成本优势,作为一项长期项目投资,他们对投资回报有充分的信心。他们强调3G已不存在技术的稳定性和成熟度方面的风险,真正的问题和风险是如何提高3G网络建设速度和网络覆盖质量,这两个因素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竞争能力。
二、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但隐含危机
过去10年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移动市场之一,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移动用户总数为2.7亿户,年度新增用户6200万户。中国移动在网络规模和用户基数上都居世界第一。两个上市的移动运营商的利润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世界制造中心,全球1/3的手机由中国生产,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和出口总额逐年提高。但是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通信行业也隐含一些危机,如何实现整个行业的持续增长是通信行业从新兴产业向战略性产业过渡的关键。在运营业,需要引入新运营商来解决竞争不足的问题,因此管制政策应倾向于如何帮助新运营商更快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尽早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新运营商的引入将直接影响在位运营商的经营业绩,短期内不利于在位运营商“不仅做大,而且做强”的战略发展方向。在制造业领域,国内制造业2G起步较晚,市场地位较弱,如何正确利用3G的历史机遇,实现制造业的整体突破已成为思考的焦点。内容应用业作为新兴的快速发展产业,中国如何抓住其历史机遇,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目前的一个关键问题。下面将从运营商、制造业、内容应用业几方面来分析3G市场的延迟会进一步加大上述危机,不利于整个通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移动通信替代固定业务直接危及固网运营商的生存;3G的延迟将短期扭曲运营商的投资,长期使其移动业务发展空间狭小,赢利困难
目前中国已呈现明显的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替代的趋势,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不仅移动用户数已超过固定网用户,而且全国一半以上的本地语音话务量流向移动网络。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之间的异质竞争已经严重危及固定运营商的生存问题。即使有宽带业务和“小灵通”高速发展,中国电信2004年第一季度的业务收入和利润仍然双双负增长。因此,传统的固网运营商扩大经营范围,通过移动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空间是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003年中国新增用户6200万户,预计今年将有6500万新增用户,年底总用户数将达到3.3亿户,2005年底将接近4亿户。业界一般认为,当移动用户数达到6亿户时,中国的移动市场将逐渐趋于饱和。新运营商进入市场越晚,新用户市场规模越小,其获取用户的难度越大。假设新运营商2005年底取得3G执照,那么在2006年底它才能开通网络,届时潜在用户市场规模只有1.5亿户左右,比2005年底减少25%,比2004年底减少近50%,每晚一步进入市场,潜在用户总规模将减少6000万户左右。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更多新增用户来自普通百姓,其业务主要是话音,并且每月通信使用量比现有用户小,而每分钟的通话资费随着竞争的加剧不断降低,因此一般而言新用户的每月平均收入贡献(ARPU)将明显低于现网水平。这样新运营商越晚进入市场,不仅市场空间缩小,而且每用户的消费下降,其运营收入面临巨大挑战,赢利日趋困难。
新运营商的另一客户来源是从在位运营商转网而来的用户。转网用户的获取主要取决于运营商的网络和服务竞争力及其资费政策。中国移动基于目前优质的GSM网络和服务体系,可以迅速进行升级和演进,建设一流的3G网络。从2002年到2006年底,中国联通CDMA网络经过5年建设,网络质量也日趋完善,同样可以迅速向3G过渡,其网络竞争力大幅提高。如果新运营商2006年才能进入市场,网络和服务很难占优势,低资费政策将会成为主要手段。实际上运营商的财务状况将直接影响其资费政策。2005年是中国移动的折旧高峰,这意味着过了2005年,其GSM网络建设成本已大部分完成折旧,中国移动更有能力采取激进的资费政策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联通(香港)的C网运营2003年第三季度实现当季度收支平衡,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联通(香港)到2006年底可以实现全面赢利,那时联通也有能力采取有竞争力的资费。由此可见,如果新运营商2006年才能开通业务,他们将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从市场上争夺转网客户变得非常困难。据统计,由于各种套餐计划的推出,移动通信的话音资费每年下降约10%,2003年现网移动用户即使每月使用量不断上升,但其ARPU却一直下降。因此新运营商进入市场越晚,资费压力越大,转网用户的ARPU水平也逐年下降。
进一步推迟执照发放客观上阻碍了新运营商获取用户和拥有相对高的用户质量,减少了运营收入。另外在成本方面,新运营商在这样严酷的竞争环境下要生存,势必需要投入巨额市场费用,如广告宣传、手机补贴和资费捆绑等,致使运营成本剧增,利润和投资回报表现更差。根据模型测算,新运营商早进入市场1年,其回收期将缩短2年左右。如果新运营商能够在2004年底推出3G业务,大约8年收回全部投资,如果2004年底获得牌照,2005年底推出业务,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如果两个新运营商2005年下半年才能拿到3G牌照,2006年底进入市场,他们将很难成功运营,收回投资的时间将长达13年。在其他国家,管理部门通常对新运营商采取一些扶持的措施,帮助他们快速建立市场竞争力,形成真正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比如新运营商可以共享在位运营商的2G网络进行全国漫游,两个新运营商之间可以网络共享,这样可以弥补新运营商在网络上的弱势,有利于获取用户,模拟结果显示平均而言这些扶持政策可以帮助新运营商将投资回收期缩短近2年。即如果新运营商2004年底获得3G牌照,2005年底推出3G业务,并且可以与现在的GSM网络实现2G全国漫游,则需要8年左右实现全面赢利。这一时间仍比欧洲GSM运营商在竞争市场中平均6―7年收回投资的时间要长。
2、3G政策的不明朗导致中国通信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吸引力的下降
中国移动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网络和最多的用户,被广大投资者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其面临挑战之一是目前拥有的大量现金流和很低的负债率,尽管其现金加银行存款超过10亿美元,负债率只有19%,但一直没有明确的投资方向,这与投资者追求持续发展和高投资回报的目标不符,投资者质疑其未来发展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的保持,从而影响其长远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小灵通”引发的价格战大幅度降低平均话音资费,使得移动用户数和网络业务量迅速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移动不得不加大2G基础网络的建设。这种将巨大投资用于成熟业务而非高速发展的新业务的做法又再次受到投资者的指责。2003年中国移动“平淡无奇”的年报后,尽管业绩与市场预期一致,收入和利润仍保持较高水平,但许多券商都对其表示失望。花旗美邦表示,中国移动第四季度每用户平均收入及EBITDA较上一季度恶化,个别项目的潜在发展趋势令人担忧。3G政策的不明朗和不透明,使得中国移动虽拥有大量资金,却既不能投资3G,又不敢大量投资2G,投资方向不确定,很难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案。面临来自数据业务的巨大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中国移动目前开始考虑是否投资EDGE技术,业界普遍认为3G的延迟是这一投资动向的主要原因。投资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中国移动的市值,而且不明确的政策环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通信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更是对中国网通首发上市的成功形成不利环境。另外现在全球范围内3G蓬勃发展,中国进一步延迟3G,将落后于国际主流市场,使得中国运营商向海外发展的难度加大。
3、现在开放3G市场可以解决联通目前两网平衡发展的难题
中国另一移动运营商中国联通的发展也面临两难局面。从2002年开始,中国联通集中发展CDMA网络,没有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向GSM网络,造成其GSM网络质量迅速下降,客户流失严重,2003年离网率高达29%,用户ARPU下降到56元,甚至低于固定业务收入。但是GSM网一直是联通的“现金牛”,其收入也是CDMA网络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CDMA网的发展需要GSM网保持持续稳定的收入,目前G网发展的下滑直接影响联通的整体业绩。但是为了停止G网下滑的趋势,降低G网用户流失、增加相应收入就必须增加对G网的投资,这反过来又会导致C网投资的减少,C网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联通目前很难做到两网平衡发展,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政府现在开放3G市场,并容许新运营商租赁联通的G网实现全国漫游,联通既可从G网获得新收入,又不必增加额外G网建设成本,集中投资发展C网。从国家利益来看,新运营商在联通G网基础上进行3G网络的建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已有投资,保护和增加国有GSM网络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减少新运营商的建网成本,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缩短投资回报期,有利于中国通信市场整体健康发展。
4、3G的延迟不仅影响国内制造企业的海外发展,而且削弱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由于2G起步较晚,本地厂商在庞大的设备投资中获取的市场份额较小,据统计,国内企业在移动和联通的GSM网络中的份额只有5%左右。移动网络初期投资巨大,且具有很强的锁定性,即大规模布网完成后,替换现有厂家的设备在工程实施上难度较大,而且再次培训成本和其他替换成本极其昂贵,因此在其后的发展中运营商一般均维持现网结构进行扩容。由于2G网络可以平滑过渡到3G网络,而且2G和3G双模运营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存在,有调查报告表明,在位运营商在3G网络设备选择上仍偏向于现有的2G供货商,国内企业想实现在在位运营商中的市场份额的飞跃难度较大。因此相对而言,新运营商的全新3G网络部署是本地厂商一个空前的好机会,可以说,新运营商的成功是中国民族制造产业实现飞跃的基础。但是进一步推迟执照发放,在导致新运营商运营风险增加、赢利困难的同时,也将导致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本地厂家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遏制。
经验证明,从标准到商用产品需要2―3年的研发时间,而商用产品还需要2―3年的生产和运行来实现产业化。从2001年全球第一个3G网络的开通到现在,国际大厂商已经生产了近10万台基站,产品经历了实际商用网络的考验,商用产品逐渐成熟,生产工艺定型,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尽管国内厂商在3G研发上起步较早,近年信息产业部主持的3G测试也证明其产品功能和性能均达到国际水平,但国内企业在产业化方面已经明显落后,其产品仍停留在试验阶段,只在指定的几个城市运行几十台基站。中国3G的延迟只会进一步拉大国内厂商和国际的差距,最终只能以试商用的实验室产品与跨国公司的成熟商用产品进行竞争,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中国3G政策的不明朗还使得本身规模不及跨国公司1/10的本土企业进一步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三个标准,极大地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从国际市场上看,2004年是3G大规模发展的一年,到2006年3G的大规模部署将基本完成,设备厂商的市场格局也基本确定,新厂商很难取得突破。如果中国在2006年才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国内设备厂商没有机会在此之前完善其商用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并获得业界承认的实力证明,势必影响其向海外的扩展,失去国际大市场。
5、3G的延误可能动摇已确定的国际制造中心的地位,影响产业升级
10年GSM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资企业的生产仅占总产值的25%以下,95%以上的移动通信产品的出口来自于在华的跨国公司。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庞大的国内市场是跨国公司在华设厂的主要原因。WCDMA用户初期增长规模已超过同期GSM发展,随着WCDMA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各大跨国公司均开始进行3G生产的全球部署。进一步延迟3G将会对跨国公司在中国部署3G生产的决定产生负面影响,随着GSM全球市场的逐渐缩小,还将动摇中国现有的国际制造中心的地位。
目前,将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发展智力密集性产业、争取国际性研发中心的落户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渠道之一。中国在3G问题上的时间表越早排定,越有利于跨国公司将研发基地设在中国,尽早地进行技术转移和本地研发投资,从而促进中国实现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产业升级。
6、3G的延迟将遏制内容应用业的发展,对幼稚的新兴产业形成巨大冲击
有大样本的用户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中国用户愿意使用数据业务,并且能为此支付的额外费用高达现在ARPU的18%。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收入也从2002年的6%上升到2003年的11%左右。数据表明,不是中国用户没有数据业务的需求,而是运营商尚无能力将用户需求全部转化为用户消费。因此,如果说当前存在用户3G需求不成熟的风险,不如说存在运营商和内容商的业务提供能力不足的风险。单方面等待需求的成熟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3G提供了一个高速传输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由此可以带来内容和应用产业的高速发展。未来几年,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增长仅为1%―2%的水平,而内容和应用业的增长水平将高达21%。在中国,2003年无线增值业务总收入达到20亿美元,预计未来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00%。
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已经带来ISP/ICP的崛起,ISP/ICP的收入在2003年达到6.5亿美元。新浪2004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70%以上,增值业务收入超过其广告收入。中国的ISP/ICP依靠移动数据业务度过难关,并在国际资本市场融得巨资。3G市场的开放将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年还有更多的互联网服务商计划海外上市,总融资额近10亿美元,3G执照的明朗化有利于他们募集资金,首发成功。如果2006年后中国的3G网络才开始投入运营,则错过了在WTO的最后保护期内,培育中国软件业和ISP/ICP,使其快速成熟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机会。2006年底通信市场将全面开放,如果那时国内内容和应用业才刚刚起步,大批国外成熟的应用和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进入将对中国幼稚的内容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由此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网络中立性”是一种怎样的规则?它的设立到底是对是错?
来之不易的结果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大选期间就做出了“支持互联网中立性”的承诺。就任后,他将维护网络中立性作为其科技政策上的重要议题。但自从这一议题现身以来,就不断惹来非议且始终未见结果。
大半年过去了,拨开云雾,“网络中立性”规则终见天日。
今年10月23日,FCC宣布将在两天后就是否设立“网络中立性”规则做出投票表决。25日,人们终于等到了结果――设立“网络中立性”规则的议案获全票通过。
FCC表示,下一步行动是积极起草这一规则的细则,并计划在明年夏季投票决定是否实施这些细则。
这一新规则将禁止Verizon、AT&T等互联网运营商对其网络上运营的某些服务或者内容进行限制,力求做到互联网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运营商完全失去了对网络的监管权力。FCC主席朱利叶斯•杰纳楚斯基(Julius Genachowski)表示:“需要采取措施确保网络运营商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操作透明化。”
当然,这一议案的通过不可避免地引来了针锋相对的口水战。
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Vint Cerf)致函FCC,表示了对该规定的支持。瑟夫说:“世界需要一个公平的互联网环境以确保创新和网络规模增长。”同时,谷歌、Facebook等重要的互联网公司也对“网络中立性”规定表示极大的支持。
而美国移动运营商Verizon的CEO伊万•斯坦伯格(Ivan Seidenberg)无法再忍受谷歌等企业的行为,他站出来指责:“这些支持网络中立性的人士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为私利还是为大众
“网络中立性”新规禁止网络运营商对网络上的一些合法服务或应用进行不公平的限制,其中,最突出的限制应用就是VoIP和视频服务。
VoIP俗称网络电话,这可是电话运营商极为憎恶的应用。一旦VoIP得以普及,本来就不断走低的语音业务利润将会被进一步侵蚀。
不久前,谷歌的VoIP应用――Google Voice被苹果公司轰出了它的在线商店App Store。许多业内人士便分析此举是由AT&T在背后指使,意在维护自身的语音业务。
今年10月,AT&T最终宣布批准了iPhone在其3G网络上运行VoIP程序。这被看做是在双方独家销售合同即将到期而iPhone为AT&T带来巨大价值的背景下,AT&T的无奈之举。此前,苹果用户只允许在Wi-Fi网络中使用VoIP应用。可以看出,VoIP处境极其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运营商挡在网络之外。
此外,许多网络运营商都提供视频服务或投资视频服务公司。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限制其他视频服务网络速度等方式,促进自身视频业务的发展。
从这一角度来说,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在支持“网络中立性”新规的同时,也获得了保障自身业务发展的“免死金牌”。
伊万•斯坦伯格斥责支持网络中立性的人士顶着维护公平、公正的大帽子,私下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斥责者又有何更“正义”的理由呢?
斯坦伯格认为,如果网络运营商失去了对网络流量的控制,就会造成网络带宽被无用的应用占据而白白浪费。他以远程医疗应用举例道:“Verizon等公司需要能够对数据包进行优先排序,医疗健康数据应该优先于电子邮件或垃圾邮件发送,以确保能迅速通过网络传输。但如果FCC实施严格监管规定,运营商可能会被禁止对网络流量进行优先排序,那么这些医疗服务就不能得到保证。”
而其他一些主要宽带运营商也都反对网络中立性。他们认为,如果实施“网络中立性”新规,将会严重降低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减少运营商对网络的投资热情,从而扼杀创新。
斯坦伯格表示,新业务模式可能会导致网络运营商开始销售不同级别的服务。他说:“如果不能提供这种服务,FCC就等于断绝了网络运营商获得投资回报的能力。”
将步《1996年电信法》后尘?
“如果新规倾向于互联网行业的某一部分,那么其政策影响就会如同美国《1996年电信法》颁布之后的情况。”斯坦伯格将现实与历史相联系,使公众对“网络中立性”新规的正确性产生了质疑。
1996年,为了给电信市场(当时主要是固定电话市场)引入竞争,从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通话费用,《1996年电信法》应运而生。该部法案放开了对电信市场的限制,允许经营长话业务的公司与经营本地市话业务的公司、有线电视公司与电信公司能够互相进入对方的市场。
随后,本地电话、长途电话市场迎来了大规模的涌入者。据统计,1998年到2000年,仅国际电话服务经营许可证,FCC就颁发了700多份。
为了创造完全竞争的环境,《1996年电信法》仅制定了进入者的最低标准,而没有制定相应的细则对进入的电信公司的运营能力进行规定和考核,导致很多电信运营公司并不具备提供良好服务的能力。
劣质的服务质量使用户对新兴电信公司失去信心,转而投入传统电信公司的怀抱。大量类似事件的发生,削弱了新进入者的力量,无形中加强了传统电信公司的垄断力度。
固话行业是一个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业,新增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很低。这一经济特性促使强势的传统运营商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加剧了对弱小竞争对手的兼并与收购。
于是,原本是使市场开放的一项政策却造成了更加垄断的市场局面。美国哥伦比亚电信信息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被管制的电信产业各部门的市场集中度在1980年早期为高度集中――HHI(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3500;到1983年~1984年,AT&T分拆后总体集中度逐步下降;1996年被管制的电信产业的HHI处于历史最低点,一度低于1800,属于适度集中市场;而在1996年放松管制的电信法颁布之后,HHI再度升高,一度高于2000。
《1996年电信法》和“网络中立性”新规看似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是为了引入竞争,创造开放的市场环境。《1996年电信法》打破了政策壁垒,而“网络中立性”新规是通过立法来打破运营商建立的壁垒;《1996年电信法》的设立,让低质的运营商进入了固话市场,扰乱了竞争秩序,而在电信运营商看来,“网络中立性”新规一方面试图让一些无用的应用来霸占带宽,降低必要服务的传输速度,另一方面,剥夺了电信运营商的收益,使得他们对升级网络带宽、提高服务质量失去热情。
2015年,是中兴通讯M-ICT战略实施首年,2015年,亦是中兴通讯成立30周年的日子。这一年,中兴通讯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2.1亿元,同比增长21.8%,为实现“再造一个中兴”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开头。
2014年,中兴通讯提出要“再造一个中兴”,并了“M-ICT”战略。中兴清醒地认识到,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企业能够生存,能制胜,首先要深刻认识并适应环境的变化。移动互联、万物互联、大数据等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冲击社会及各行各业,这是目前所处的巨变的现实环境。
在这个现实环境中,IT、CT、Internet不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融合为一体。与此同时,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也更加平等互联,人与人的连接正在向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扩展。
中兴通讯认为,必须把CT视野扩展到M-ICT视野,从一个3500亿美元容量的市场扩展到一个3.5万亿美元的市场,由此,M-ICT战略诞生。
M-ICT战略,即聚焦“运营商、政企、消费者”三大主流市场,并围绕“新兴领域”布局。2015年,中兴通讯三大市场更加聚焦与清晰化,运营商网络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72.2亿元;政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消费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24.7亿元。
M-ICT战略形成的聚焦力和行动力延续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兴通讯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218.59亿元,同比增长4.09%;净利润9.50亿元,同比增长15.97%。
中兴通讯展望,“多连接、超宽带”将成为M-ICT万物移动互联时代新的标签。运营商网络方面,中兴将致力于提升管道的智能化程度及价值,支撑运营商从电信运营商向信息运营商转型;政企业务方面,将继续聚焦核心行业和重点市场,加强项目规范运作及成功项目快速复制,稳步提升行业地位;消费者业务方面,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持续提升内部管理效率,特别是人才竞争力,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推进M-ICT战略不断落实。
加速Pre5G/5G研发
Pre5G/5G作为中兴通讯M-ICT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得到中兴战略层面的重视。
中兴通讯无线总工朱伏生向记者表示,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已经投入2亿元用于Pre5G/5G的研发,2015年-2018年将累计投资20亿元用于5G的研发。
2014年2月,5G技术白皮书;5月,在4G Cloud Radio架构的基础上,率先了基于动态Mesh的全新5G接入网架构;6月,提出Pre5G概念。
中兴认为,5G愿景虽然美好,但无法解决今后几年的迫切问题。参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时间计划,5G的规模商用将在2020年以后,LTE网络难以满足今后5年内飞速发展的移动宽带互联网和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需求,Pre5G是解决运营商近几年燃眉之急的对症良药。
2015年3月,中兴通讯业界第一款可商用的Pre5G Massive MIMO基站产品,并进行了单载波频谱下超过400Mbps吞吐量的动态业务展示。
在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兴通讯凭借Pre5G Massive MIMO的卓越表现,荣获全球移动大奖“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Best Mobil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以及CTO 选择奖(Outstanding overall Mobile Technology-The CTO’s Choice 2016)。
全球移动大奖是目前被业界认可的最高荣誉,可以说是无线通信领域的“奥斯卡”。Pre5G Massive MIMO获奖,表明中兴通讯多年来对技术的坚守和突破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中兴通讯副总裁、TDD产品线总经理柏燕民向记者表示,从2015年年底起,我们已经开始在亚洲部分战略市场进行Pre5G Massive MIMO的商用试点,MM产品的前景在业界也是一致看好。目前,我们就Pre5G/5G已经与全球许多运营商进行了外场测试,并将迎来MM在全球更大范围的应用。MM的商用将大大加速Pre5G的产业链完善,并将进一步激活亚洲4G的产业发展。
2015年,中兴通讯在全球4G市场稳步发展,持续增长,在连续两年发货翻翻的基础上,2015年中兴通讯4G发货量同比增长超过25%,无线收入同比增长超30%,连续三年成为全球4G增速最快的厂商。中兴通讯在2015年财报中披露,运营商业务大幅增长得益于4G系统产品被国内外运营商广泛使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中兴通讯在电信和联通的FDD LTE网络招标中拿到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了FDD市场零的突破,对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燕民向记者表示,TD-LTE正处在并且未来一段时间都将处在繁荣时期,因为存在这一些重要驱动力,我们将其总结为“4个机会点”。第一,FDD运营商进入TDD市场成为双模运营商会是接下来几年的热门趋势,因为TDD频谱具有频带宽、上下行配比灵活、成本效益好的优势,对运营商的吸引力不小。截止到2015年年底,355家FDD运营商也拥有TDD频谱,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升高。
还有另外两个机会点分别是3.5G 和 WiMAX 转网, TD-LTE 目前看来是其最佳选择。在两到三年内,3.5G和WiMAX转网就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Pre5G,作为4G的突破和通向5G的桥梁, Pre5G激活了TD-LTE的生态圈。抓住这四个机会点,中兴通讯将进一步拓展4G市场的份额。
固网创新加大传统优势
在中兴通讯的M-ICT战略中,固网接入产品作为中兴通讯传统优势产品,继续发挥在产品和方案上的不断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全球市场布局。
如今,“宽带中国”迎来了“普及百兆、迈向千兆”的新时代,运营商更加需要选择合适可靠的接入网技术,以最优的性价比、快速高效地完成网络提速的目标。而在海外市场,不仅新兴市场4G网络的建设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亚洲、欧洲、非洲等优势区域市场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增长也为中兴固网接入产品提供更大市场空间。
包括MSAN、xPON两大类全系列产品,中兴通讯拥有综合一体化的接入解决方案,面向NGN兼容PSTN,并推出了全球领先的EPON/GPON/10G PON/NG PON2光接入系统。如今,中兴通讯固网产品在相关领域的专利超过1000多个。中兴通讯在Orange西班牙承建最大规模GPON网络,并在印尼Telkom独家承建全国GPON网络。根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OVUM最新的2015年第四季度固网产品全球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15年中兴通讯整体固网市场占有率增速第一,铜线市场占有率增速第一,固网整体市场规模稳居前二,EPON全球总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
作为全球最早研发并成熟商用光纤接入网系列产品的厂商之一,中兴通讯基于对xPON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定位,其ZXA10 xPON光接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无可争议的领先优势。与此同时,铜线接入技术方面MSAN产品规格齐全,一机多用,支持XG-PON1级别光铜合一。据了解,中兴通讯FTTdp@G.fast方案已在超过10家运营商进行了测试、商用实验局或商用。截至2015年Q4,中兴通讯全球MSAN产品(含DSL)超过2.5亿线,进入全球66个国家,93个运营商,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埃及、印度、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埃塞、阿尔及利亚、克罗地亚、俄罗斯、摩洛哥等。
作为固网产品领域全球领先的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固网宽带终端产品凭借良好的性能和完善的产品系列,一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不断获取全球主流运营商合同订单。中兴通讯长期致力于家庭网络领域的探索,拥有了核心的家庭网络解决方案以及全系列的家庭网络产品:中兴通讯自主研发的家庭网络中间件CSP具有可移植性、开放性和可裁剪性等业界领先的特点。
可以缩短30%以上的新品研发周期,从而帮助运营商快速进行产品定制;全系列家庭网络产品满足欧盟CoC和RoHS规范,绿色环保;Easyservice宽带服务系统为运营商提供宽带业务部署、分析、预警及诊断服务,降低运营商的OPEX,提升用户体验;xDSL/3G互备份上行家庭网关帮助全业务运营商在固网宽带建设前快速发展用户,固网宽带建设后备份链路确保质量。
截至2015年Q4,中兴通讯固网宽带终端产品已进入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量超2亿台,特别在欧洲主流运营商市场发货增长率同比超过100%,规模服务于中国及荷兰、西班牙、希腊、波兰、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帮助全球运营商面向未来信息洪流时代,构筑技术优势,提升竞争力。
SDN/NFV重构网络未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创新架构,SDN的出现,打破了网络领域多年来的沉寂,使得网络架构面临从未有的变局。当前运营商对于SDN/NFV有很高的期盼,同时全球众多运营商开启了包括vEPC、vIMS等各类vAPP的概念验证。国内运营商在SDN/NFV网络改造上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与产业链的合作也迅速渗入到现网。现阶段,运营商引入SDN的切入点基本上聚焦在现有网络的难点。
例如在数据中心方面,单一数据中心业务集中、规模扩张、多数据中心管理分散、跨数据中心业务部署难度大等问题都使得传统架构难以支撑。再比如在光网络方面,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对于光传送网的带宽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新型业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多边性等让业务的管理控制更加复杂。
面向网络转型需求,在总体架构上,中兴通讯基于SDN/NFV技术于2013年即推出了ElasticNet弹性网络架构及解决方案,采用编排管理层MICT-OS、业务层和转发层三层架构,引入了边缘DC、区域DC和中心DC的多级DC部署方式,以SDN/NFV为驱动,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未来网络目标架构。助力运营商解决网络痛点问题,实现运营转型。
在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实现运营转型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的场景应用的切入点有所不同。中兴通讯联合国内三大运营商完成了若干试点,覆盖了SDN/NFV的各大主要场景,包括数据中心、承载网、光传送网、核心网、网络编排等主要领域。针对各场景演进需求,中兴通讯则推出了覆盖以上各领域的Elastic全系列子方案。
在数据中心方面,中兴通讯Elastic VDC解决方案可以提供端到端的SDN化虚拟数据中心能力,支持海量租户、高效的动态迁移及资源共享。在承载领域,Elastic Cloud Bearer解决方案着眼于全局优化,简化运维,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支持网络业务随选。在无线核心网方面,Elastic Cloud Unicore方案通过将IMS/EPC等网元功能虚拟化,使网元容量、网络类型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部署,动态调整,提升了网络的弹性和敏捷性。为整合优化整网资源,Elastic Conductor(网络编排)方案则可提供SDN化网络、NFV化业务和传统网络的统一编排与管理,实现多层、跨异构系统的业务调度和资源编排。
除了覆盖各大场景的全系列解决方案,基础平台的构建是中兴通讯夯实技术能力的主要因素。据了解,目前中兴通讯已经构建了三个基础平台,包括APP开放开发平台、控制器平台以及统一硬件平台。这三个基础平台的完善成为中兴通讯在SDN/NFV领域能够加速的基础。
2016年国内运营商网络会构建端到端SDN/NFV试验网,一些典型的场景如VDC虚拟数据中心等将继续开展规模建设。在国内,中兴在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已经完成10余个现网试点并启动商用,这为中兴与运营商进一步加大SDN/NFV合作提供更良好的机遇。
【关键词】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模式
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要求国内用户到境外和境外用户到国内能够正常使用移动业务。移动通信业务自动跨境国际漫游的业务特征,反映了国际漫游业务模式的特殊性:既有国际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又有国际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我们这里具体分析和探讨一下移动通信国际漫游的业务模式。
一、国际漫游业务模式
为了便于说明,在这里将业务模式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业务运作方式或者运作模式,包括业务要素、业务功能以及业务形成的收益和支出。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角度看,国际漫游业务的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内用户到国外使用移动业务的漫出市场,另一种是境外用户到国内使用移动业务的漫入市场。因此,我们这里国际漫游业务模式主要是指漫出和漫入的业务运作及其带来的业务收益和支出。
(1)漫出业务模式
说明:出访国际漫游业务在网络上是由境内移动通信网络、国际通信网络(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连接)和境外移动通信网络共同提供。(境内)出访漫游用户与其归属(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签订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协议(合同)购买国际漫游业务产品和服务,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出访漫游用户收取通信费用作为收入。境内移动运营商需要向网络设备商、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购买境内、国际和境外的通信网络服务,这些构成国际漫游业务成本。其中,境内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用于境内本网移动通信业务,其网络成本几乎完全由境内业务承担。国际漫游业务所承担的境内网络成本与上述另外两项国际漫游业务成本相比很小。
(2)漫入业务模式
说明:来访国际漫游业务在网络上是由境内移动通信网络和国际通信网络(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连接)共同提供。境外移动通信移动通信运营商与(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签订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协议(合同)购买国际漫游业务产品和服务,为其用户提供出访国际漫游服务。境内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收取服务费用作为收入。境内移动运营商需要向网络设备商和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购买通信网络服务,这些构成国际漫游业务成本。
(3)整体业务模式
从境内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国际漫游收入来源于两部分:漫出业务收入和漫入业务收入。漫出业务收入是出访漫游用户带来的收入,漫入业务收入是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用户带来的运营商来访结算收入。境内移动运营商的国际漫游业务成本主要有漫出业务的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结算成本、国际业务服务提供商的国际网络及业务服务成本、境内通信网络成本。其中,随着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的发展,与境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结算成本成为国际漫游业务的主要成本,其他两项成本成为边际成本。
二、业务资费
国际漫游业务的资费也分成两大类:漫出资费和漫入资费。
漫入和漫出市场的资费构成是不同的。对于漫出市场,国内运营商的漫出业务收入来源于本网用户在国外漫游期间产生的话费,其成本由两部分构成:漫出地国外运营商向国内运营商收取的漫出网间结算成本,以及国内运营商为此用户正常通信产生的本网网络运行成本。对于漫入市场,国内运营商的国际漫游收入是指境外运营商支付的网间结算费用,成本为国内运营商网络运行的相关成本(详见如图4所示)。无论是漫入市场的资费还是漫出市场的资费,都直接和运营商之间的国际漫游网间结算标准紧密相关,它直接影响了运营商为其最终用户提供的国际漫游业务的资费高低,也影响到运营商的收入利润状况。
三、漫入资费模式分析
(1)结算捆绑模式
在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初期,国际漫游用户很少的时候采取的是结算捆绑模式,即由归属地运营商向漫游地运营商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补偿归属地运营商保证国际漫游移动业务运行所产生的成本。原邮电部在《关于数字移动电话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计费原则及资费标准的通知》中规定,“我国国际自动漫游出访用户的收费按被访国资费标准上浮15%后向用户收取”,该规定执行之日起成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国际漫游业务资费标准制定的主要指导原则和依据。这里“被访国资费标准”即为漫游地运营商网络的结算资费标准。这种在国际漫游业务结算成本基础上加收比例,向用户收取资费的方式,就是用户资费与结算资费(结算成本)相互捆绑的资费模式,即结算捆绑模式。
结算捆绑模式在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发展初期,可漫游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极为有限,同一漫游地可漫游运营商通常也就是一个,用户使用业务也容易计算费用,成本和利润情况透明,用户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业务量很小,若考虑其他高额的国际网络成本,运营商应处于亏损状态。从这种计费模式能够看出,移动通信运营商国际漫游出访业务成本很高但收益不高,但较长时期内为移动用户所接受和认可,对于移动通信国际漫游业务的迅速发展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2)统一资费模式
统一资费模式的计费方式采用统一计费单位和统一采用归属地运营商货币的方式,如国内移动通信用户出国漫游计费单位统一使用人民币单位,客户漫游到某一国家(地区)时,无论使用该国家(地区)的哪一个通信网络,都可以享受相同的漫游资费。
统一资费方式由于其与结算成本分离,不完全依赖于与境外运营商的漫游协议谈判,可以自行确定国际漫游资费价格,甚至还能够支持低于结算成本的资费方式。这种方式使运营商可以审时度势,采用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策略,更能适于竞争的市场环境。
采取统一资费模式,用户资费独立于结算资费,收入和利润均可进行相应的控制。如:当漫出流量大于漫入流量时,统一资费模式可在降低结算资费费率的同时,保持用户资费不变或小幅度下调,降低结算成本增加利润收益;当漫出流量小于漫入流量时,统一资费模式可采取保持结算资费不下降或小幅度调整以保证来访国际漫游业务收益稳定,同时降低用户出访漫游业务资费促进出访漫游业务发展,其中相对较高额的出访国际漫游业务成本,可由来访漫游业务收益进行弥补。因此,可以看出结算捆绑模式要求通过保持资费的稳定性来保证收入和利润的稳定性,而统一资费模式可根据漫入、漫出话务量差,分别对用户资费和结算资费进行相应的调整控制,即可实现保持国际漫游收入和利润增长空间。
四、国际漫游业务市场分析
国际漫游来访业务是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出售网络服务,供境外来访用户消费使用,国际漫游出访市场是境内国际漫游用户的集合。国际漫游出访业务是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购买网络服务向境内移动用户出售,境内移动用户购买此项业务用于境外消费使用。尽管国际漫游来访业务的最终使用者也是个人(移动用户)组成的消费群体,但对提供来访服务的境内运营商来讲,购买者是境外运营商,国际漫游来访市场是境外运营商的集合。(1)漫入市场境内移动运营商将其业务产品和资费价格以协议合同形式提供给境外运营商,境内运营商为卖方,境外运营商为买方。是境内与境外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双方之间采取的是业务批发的方式,业务资费价格作为双方结算的依据。漫入市场是国内运营商之间竞争国际运营商来访市场,国际运营商选择国内运营商进行业务合作。(2)漫出市场境内移动运营商将其业务产品和资费价格以协议合同形式提供给境内移动用户,境内移动运营商为卖方,用户为买方。这就是移动通信国际漫游的业务模式。境内运营商向境外运营商批发的业务,以零售方式卖给用户使用国内移动运营商竞争国内用户群体市场。
五、完善业务模式建议
按照漫入和漫出业务量的分布及相应大小关系,细分国际漫游市场区域,分区域不同制定不同的国际漫游业务发展策略,结合国际漫游业务分区制定其相对应相平衡的资费价格体系。根据细分市场情况,对于漫出大于漫入的市场,加大谈判力度,深化业务合作,用漫出橇动漫入争取扩大来访市场弥补出访成本,或争取降低出访成本。完善业务模式,对于来访漫游业务结合业务量情况与境外运营商采取业务批发方式保障业务收益、促进业务增长,对于出访漫游业务与境外运营商采取业务批量购买的模式降低业务成本,争取创新用户出访漫游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网络游戏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游戏运营商的服务器,以玩家计算机为终端客户,在线地进行娱乐的游戏形式,其既可以多人在线,也可以单人娱乐。通过网络玩家不仅可以参与到游戏中,还可以和其他玩家进行交流和组队参与游戏,所以该游戏吸引了不少玩家驻足参与,也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成为游戏市场中的主流游戏形式。国内网络游戏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打拼,如今网络游戏市场已渐成规模,产业链也较为完善,同时也成长起一批颇具市场经验的网络游戏运营商和网络游戏开发团队以及较固定的网络游戏用户。
回顾网络游戏的发展,网络游戏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其分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网络游戏还仅作为大学研究的实验项目,如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弗吉尼亚等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单一的服务器与终端的链接,运行机制也十分脆弱,较为成名的游戏为《太空大战》,而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网络游戏进入了新的发展期,网络游戏从研究室走出与市场接轨,游戏运营商开始介入进来,网络用户只要具备相当配置的电脑和调制解调器就能链接上网络游戏,参与娱乐,同时网络游戏开始普及且进入收费时期。从九十年代末到2006年,网络游戏进入全面的市场运营期,网络游戏形成了一系列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多人网络游戏渐为玩家所接受,而第四个时期就是2008年至今,网络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玩家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网络游戏渐成规模。
二、网络游戏出现的问题
国内网络游戏较国外要缓慢几年,但国内网络游戏研发和运营发展迅速,这几年国产网络游戏的产量突飞猛进,各个企业也加大了对网络游戏的支持力度,但在过快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尽管国内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突飞猛进,据新浪游戏网消息,2011年第四季度国内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02.9亿元,而整个网络游戏市场60%的份额被腾讯、网易和盛大三大公司所占有。其中美国Riot Game开发的《英雄联盟》,暴雪公司的《魔兽世界》《穿越火线》等国外游戏在国内市场占有决定性的主导。当然中国的国产老游戏《梦幻西游》《完美世界》成绩也不俗,但鲜有国产的新网络产品能够脱颖而出。
三、网络游戏的发展策略
网络游戏发展至今,无论从玩家对游戏的期望程度,还是市场的成熟程度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3G技术的发展,手持移动设备也即将作为新的网络游戏平台进入传统网络游戏的竞争行列,原来 固有的市场即将面临着新的整合,玩家也呈现分流的趋势,如何在这样新的历史时期,改变革新,顺应社会的发展是摆在每个网络游戏公司面前的核心课题。
(一)市场必然细分,在细分市场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位置
从易观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1年的中国客户端网游市场份额分析表中不难看出,市场的细分是网络游戏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历了十几年熏陶的中国玩家,对游戏有了更高的需求,不同类型的玩家对游戏有了差异性的标准,而游戏公司面对产品同质化、产品批量化的境况,细分市场,迎合个性化玩家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流。但在这细分市场中,企业如何定位,研发怎样的类型产品成为了游戏产品质量的保证,企业对自身的认识与定位也显得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国内中小型游戏研发公司,没有清晰的思路和定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会越来越艰难立足于游戏市场,最终被淘汰出局。
(二)重视网页游戏的技术更新和内容题材的创新
传统网络游戏的客户端,在网页游戏的冲击下,其繁琐的操作势必被网页游戏所替代。但目前市面上网页游戏产品,在玩家的口碑中并非如预料那样好。其原因在于:网页展示的视觉效果,没有客户端网游那样精彩,网页3D技术正成为不少研发公司攻克的热点课题,甚至有些公司已经具备该方面的3D技术,所以如何在网页游戏中展现3D完美技术,势必成为产品的技术趋势。除此外,网页游戏的内容缺乏新意也是困扰游戏公司的一大难题。不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匆忙上市粗劣游戏产品的短视行为,不仅没有为其获得好的市场收益,反而损坏了公司信誉,所以这种牺牲产品质量的市场方式势必阻碍公司的发展步伐。
(三)重视与手持移动设备的合作发展
当中国三大电信公司同时获得3G牌照之时,中国的手持移动设备网络平台的征战就悄然拉开帷幕,因手持设备的便携性和网络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持移动网络成为未来的主流上网方式仅是时间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网络游戏公司应该高瞻远瞩,网络游戏的跨平台性将面临检验,该如何设计出能适合多平台的网络游戏是游戏研发公司在设计研发新产品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提前做好相关的方案,为产品的持久性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成为了必备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