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保产业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资料收集、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对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及环保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环保人才需求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环境工程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结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环保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应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
关键词:
环保产业;人才需求;秦皇岛市
环保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活动、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1]。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环保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此背景下,环保人才的需求应该更为迫切,但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被网络评为就业最差的十大专业之一[3-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以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环保系统的“最高学府”和培养环保人才的“黄埔军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学院未来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了解与环保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其对于制定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环保人才未来的需求状况,弄清目前环境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与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访谈结果,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为学院制定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1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及环保人才现状
1.1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1990年开始迅速发展,在秦皇岛市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类型已涵盖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四大类,主要以环保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其中,环保产品是指用于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药剂和材料、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秦皇岛市环保产品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前两方面;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对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的加工处理,利用废弃物生产各种产品;环境保护服务是指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主要包括环境技术与产品研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环境咨询、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秦皇岛市的环境服务业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洁净产品是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及使用后的回收与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1997—2011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秦皇岛市的环保产业在1997—2011年发展迅速。产业产值从1997年的3.30亿元增长至1999年的3.73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6.28%;从1999年的3.73亿元增长至2004年的7.20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14.07%;从2004年的7.20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24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10.23%,由于2011年的产值是部分产值,所以此期间的产值增长速度较慢。2004年,秦皇岛市GDP为443.56亿元,其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62%。同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80%。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保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2环保人才现状2010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7105人,其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42人、465人。具体从业人员职称所占比例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3.41%、6.54%。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2.10%、5.10%[6]。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技术优势明显,环保人才技术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环保产业获得认可的技术及相关职称评定人员数量依然较低,总体人才结构层次偏低。
2秦皇岛市环保人才需求分析
2.1从业单位性质分析对2013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进行调研,共有35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事业单位3个、国有企业1个、集体企业1个、中外合资企业2个、私营企业28个。具体从业单位所占比例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大多为私营企业,占从业单位总数的80.0%,且以中小型环保企业居多。这与河北省的基本情况类似。河北省环保产业中企业单位占93%~95%,事业单位占5%~7%,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不到10%[7]。郝英君[8]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环保专业毕业生就业更青睐国营企业,占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其次考虑的是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最后才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但由表1可知,国营企业仅占从业单位的2.86%,事业单位仅占从业单位的8.57%,这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存在矛盾,也是环保人才的需求迫切但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这需要各高校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2人才数量需求预测2004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数量从1997年的21个发展到55个,从业人员为5812人[9-10]。到2010年从业单位数量为61个,从业人员为7105人。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5812人增长到2010年的7105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40%。同期全国环保产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0.4%[6],可见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仍然不足,环保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2.3人才类型需求预测2015年6~7月份各大招聘网站中,秦皇岛市对环保人才的招聘信息共有222个职位,其对环保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工作经验需求和职位方向需求状况如图3所示。学历层次需求方面,222个职位中对环保人才的学历需求以本科、大专学历为主,分别为83个、79个,占全部职位的37.4%、35.6%;硕士学历需求仅为2个,占全部职位的比例不足1.0%;不限学历的职位有58个,占全部职位的26.1%,多为环保销售类职位。这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对环保人才的学历需求以本科、高职为主,本科略占优势,所以环保专业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专接本”等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作经验需求方面,222个职位中明确表示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有26个,占全部职位的11.7%;需要1年以下工作经验的职位有26个,占全部职位的11.7%;需要1~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职位有52个,占全部职位的23.4%;需要3~5年工作经验的职位有49个,占全部职位的22.1%;需要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位有22个,占全部职位的9.90%;不限学历的职位有47个,占全部职位的21.2%。这说明秦皇岛市需求环保人才的职位大多需要工作经验,有149个,占全部职位的67.1%。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位方向需求方面,环保人才招聘较多的职位方向有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环保销售、环境影响评价等。其中,环境工程技术人才指的是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控制技术,具备环境工程基本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操作、环保项目施工与管理及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22个职位中需要环境工程技术方向的职位最多,有76个,占全部职位的34.2%;其次是环保销售和环境监测,分别为37个、35个,占全部职位的16.7%、15.8%;环境影响评价等方向需求较少。这是因为在环保产业的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四大领域中,秦皇岛市的环保产业主要以环保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为环境保护服务,年均增长速度为17.3%,远高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的年增长速度[6]。近几年秦皇岛市环境保护服务发展较快,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会带给环保专业学生更多的职业方向选择。
3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保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
3.1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环保人才的单位包括: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目前,需求高职毕业生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是在环境治理、监测、管理或技术服务的第一线工作[11]。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中私营企业居多,而且多为中小型企业。所以,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学院环保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时时关注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考核上,学院环保专业学生的课程考核应与本市企业要求的相应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学院环保专业的专职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密切关注本市企业技术动态,灵活运用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把最新的知识、最实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应该依托本市企业,通过外培内引等多种途径建立一支具备“双师”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2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今后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是一线的环保技术人才。通过与秦皇岛市环保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得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希望毕业生不但要掌握环保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但目前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环保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现场的生产设备和员工培训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缩短书本知识与具体生产的差距,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04-05).
[2]丛丽娜.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4):67-69.
[3]耿世刚.我国环保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1):1-3,22.
[4]顾玲,崔迎,娄绍霞.高职环保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727-5729,5732.
[5]劳期团.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1(1):56-57.
[6]吴舜泽,逯元堂,赵云皓,等.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J].中国环保产业,2014(8):4-17.
[7]刘建秋,兰国谦,郭利键,等.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131-133.
[8]郝英君.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14届毕业生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6):84-88.
[9]张敬宇.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1999(2):43-44.
[10]刘铁树.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环境保护,2006(1):38-40.
关键词: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战略路径
一、引言
在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期间,环保产业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地区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针对集群企业的合作与竞争、集聚绩效,以及集群选址与扶持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芬兰奥卢大学Kari Poikela,Eva Pongracz(2006)分析奥卢地区环保产业子行业――废物开发与利用集群的现状,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与竞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汪秋明(2011)通过集聚企业内部能力、集聚网络特征、产业环境等变量,解释环保产业集聚绩效,认为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对环保产业集聚绩效的影响远大于吸收创新能力的影响。张宁(2014)从“集群化”视角,研究环保行业投资选址影响因素,认为集群化发展能帮助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对具体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黄静晗(2005)分析福建龙岩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提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环保产业园区建议。王玺(2008)研究江苏宜兴环保产业集群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提出加快建设信息技术交流等平台,完善创新投入体系等建议。
综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环保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集群发展分析,集群比较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本文分析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维度,开展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剖析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发展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二、环保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维度
(一)关于环保产业集群
根据迈克尔・波特(1998)的集群理论,环保产业集群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信息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众多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及其他相关机构,在邻近地域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进行分工和协作,所形成的空间集聚体。
(二)关于集群发展维度
环保产业集群的形成,经历了由点到面过程。集群形成初期,生产关键产品,对其他企业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企业,作为集群内的关键节点,将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匹配,与集群企业和组织的密切合作,发挥其优势技术和市场能力的规模效应,进而吸引其他处于价值链上相近位置企业(跟随者),以及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购买方与供应商),推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拓展。在集群成长期,互补产品、类似产品生产企业或提供环保服务的企业,也被吸引到集群中来,由此形成一种分工和协作网络。同时,随着集群硬环境(如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软环境(如政策引导机制,文化氛围等)的建设和完善,集群发展生态环境逐步形成。由此,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涉及横向、纵向、网状、生态环境四个维度(见图1)。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现状
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均是环保部批准的国家级环保产业集群,但是其集群规划、发展模式以及集群成熟度不完全相同(见表1)。
(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相同之处
盐城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作为江苏省环保产业两大主要聚集地,都汇聚了环保产业优秀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在各自核心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两个集群具有四个共同之处。一是两者在形成初期均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动;二是两者的主要产品均属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环保服务类产品占比较小;三是两者的核心产品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四是两者均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和自主创新,特别注重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已经形成产学研合作路径。
(三)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与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不同之处
1. 集聚主导力度不同。由于环保产业具有半公益性质,各地环保产业集群的往往先由政府主导,推动集群的形成,再随着集群的发展逐步演变为市场主导(见图2)。相比而言,盐城环保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力度较弱,而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已由政府推动演变成市场和政府双重主导。
2. 集聚程度和产品配套率不同。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地处亭湖区,集聚了86家环保领军企业和412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产品配套率不足70%,环保产业总收入达442亿元。宜兴环保产业集群聚集了15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高滕镇水处理设备的零部件配套高达98%。目前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3. 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完善程度不同。环保产品种类较多,各门类之间关联性不强,难以规模化量产。在市政服务领域,可以产生一定的规模化产品;而在工业服务领域,产品需定制设计、生产和施工,产品难以标准化,并且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由此,环保企业之间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成为企业技术协作的主要路径。目前,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已与国内近50多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梯级研发中心,并在政府支持下建成环保产品检测平台,销售服务平台,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基地等四大支撑服务平台。
宜兴环保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除与全国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外,还与国外公司成立了相关研发中心,例如江华集团与以色列耶达研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同时集群内成立了中德、中芬等8个清洁技术对接中心,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4. 软环境建设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如同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集群的发展同样存在“环境层次理论”(见图3)。当基础设施,辅助机构等硬环境不断完善后,将引发政策、政务等软环境,以及集群整体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与盐城环保产业集群在硬环境方面发展都较为完善,而前者在软环境方面发展较为领先。
四、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建议
(一)增强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针对环保产业的特殊性,政府主导对环保产业集群初期发展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对于中小型环保企业创办成立,厂址迁移具有明显帮助,然而,在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期,在保留半公益性的环保企业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尽量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
(二)培育核心企业,增强聚集和产品配套
环保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能力直接影响集群发展模式、集群竞争与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进而影响着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由此集群必须与区外主体、全球网络互动,克服发展锁定。建议鼓励核心企业将自身区域特点和优势,与群内产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区外互动,获取外部资源,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进行创造、捕捉附加价值,改变集群的组织方式和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集群产品的质量,进行产品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创新是环保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建议由政府部门引导构建行业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平台,有效地推动行业的技术和知识创新,如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环保领域的战略性、创新性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优化软环境,推动集群文化建设
一方面开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政策的评估工作,调查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调整建议,引导集群管理、服务工作;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人员的困惑和需求,为其提供便捷、可靠、全面的信息通道,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提供地方已经建立的各类机构信息,如企业管理与融资机构、市场开发机构、财税申报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源保护与利用机构、行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工程技术文献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机构,整合地方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力量,提升管理效率,增强集群企业与地方组织的联系,较早地在地方“植根”,实现“产业孵化”。
参考文献:
[1]Poikela K.Busi-ness potential from waste in the oulu environmental cluster[M].Oulu University Press,2006.
[2]汪秋明,等.环保产业集聚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8).
[3]张宁.环保产业集群的规划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4(03).
[4]黄静晗,谭文华.福建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5]王玺,等.宜兴市环保产业的技术模式与集群模式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8 (07).
1.哈尔滨市环保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够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哈市环保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没有专营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有75户是兼营环保企业。这些企业没能把主要人员、设备和资金用于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上,企业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缺乏规模效益。大多数小型的环保企业产品趋同、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设备简陋,有些还是“小作坊”生产方式,生产不稳定,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行业间沟通匮乏。整体环保设备、技术水平大概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
2.环保企业缺乏科技开发能力,多数产品高科技含量少,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环保产业已被我国纳入本世纪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哈市也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但是,哈市多数环保企业只是靠灵活的经营机制抢先占领了一些环保产品的经营阵地,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后备技术力量和设备,后续发展乏力。在哈市的环保产品中,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2%,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不到4%,80%以上的产品仅是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哈市“三大”开发研制的科研成果,由于观念、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产学研之间很难结合,致使一些环保科研成果长期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为38%,转化率仅为10%,造成许多环保企业长期处于因袭别人落后技术的生产状态。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标准化、系统化、成套化程度低。
3.融资渠道不畅,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营机制。哈市环保产业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资金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环保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匮乏,给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制造了“瓶颈”,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哈市环保产业总的投入仅占GNP的1.5%,而深圳市已超过3%;另一方面,缺乏一套环保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致使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到外地去开拓市场。
4.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管理措施薄弱。哈市的环保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散于各个行业,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现在的产业格局大体是靠自发形成的,致使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环保市场的效应和规模,尤其是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滞后,造成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如:虚假广告、高额回扣、压价竞争等行为盛行,以致把假冒伪劣的环保产品通过非正当竞争的手段进入环保市场,直接影响了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缺乏完整配套的环保产业政策,没有形成有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哈市的环保产业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特别是环境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渠道单一,实行的是单纯的行政手段,缺乏利益驱动。政府在信贷、税收、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一套有力的鼓励扶持政策,不仅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使一些有成形产品的企业易地南迁,寻求新的发展环境。尽管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落实起来不到位,在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上力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鼓励外资和本地资本向环保产业投资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影响了各种资本在哈市向环保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哈市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的速度,它既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环保产业虽然产业规模不大,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对环保产业需求的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哈市地处高寒地带,每年采暖期达180天,又是老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是以原煤为主,年耗煤量1000万吨左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60%,冬季居民取暖锅炉的防尘设施多数都达不到环保标准,所以,防治原煤散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及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任务就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哈市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布袋除尘器具技术及除尘设备,在防治大气污染领域有其技术上的优势;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松花江段污染严重的治理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市地域广阔,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耕地2008万亩、草原370万亩,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及绿色环保食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哈市在全国处于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在城市噪声的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建设建筑材料的提升等方面,对环保设施及材料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及政府对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已营造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市场,使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哈尔滨市环保产业的对策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要根据哈市环保产业特点及优势产品,确定鼓励发展的项目及配套政策,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及政策的基础上,明确把环保产业确定为哈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可能实现目标的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列入目标计划环保产业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制定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先安排流动资金、专项资金,采用低息、贴息贷款支持环保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企业。同时,建立环保产品、环保科技开发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对从事环保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的环保企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从一定程度来讲,环保产业市场是政府行为造就的一个市场,政府行为在该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形成宏观层面的调控。针对哈市目前环保产业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政府应明确哪些项目是优先发展的,哪些项目是属控制发展的。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从哈市目前状况看,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环保设备制造业,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监测仪器仪表等;二是环保技术服务,主要包括环保咨询业、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事故责任保险业、环保投资风险评估业等;三是环保资本和投资领域,即通过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
3.通过灵活多变的以低成本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的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在短时间内缩小技术差距,与此同时要随时注意调查、研究环保市场的科技创新动态,利用环保市场及技术进步呈多元化的趋势,引进国内外成熟技术,在现有资金、技术、人力的基础上,尽快将引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迅速占领环保市场,同时要注意吸收、开发符合哈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适用技术,保证引进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环保产业技术应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再引进—再创新之路,要在主要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平,积蓄后发优势,再找准突破口。在高新技术领域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利用现有准备工业的优势,把闲置的设备及技术运用起来,采用捷足先登战术,引进新技术装备重点环保企业,引进关键技术改造现有环保企业,利用技术引进加快落后技术的替代,其目的使环保产业步入良性循环之中,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环保产业 生存模式
一、我国的环保产业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价格低、缺乏名牌、市场竞争无序化、基本上在国内竞争。我国现在环保企事业单位近万家,全国环保产业年产值约300亿元。企业中大部分为乡镇企业,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的技术型小公司。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些自发发展起来的民办企业,也有少量由国家投资的环保企业或由国有企业转型的环保企业。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挣扎的边缘,不少企业在3~5年之内已经消亡,还有不少企业(不少于50%)在3~5年之后也将消亡。环保产业在艰难中前进。
与国内环保企业的尴尬境地相反的是:国际环保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5000亿美元/年以上),国外环保公司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如入无人之境,各级政府大谈环保与环保产业;全国绝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市政污水94%没有得到治理,城市垃圾98%没有得到处置,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8个在中国,已经投入资金治理的工业污染源60%以上未得到应有的效果。
二、问题的根源
一方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等待着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环保企业不成气候,发展艰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是:
1. 我国经济实力有限,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现在各级政府公布的投入实际到位的远远没有那么多;
2. 我国工业经济形势较差,企业无力也无心投资环保,即使投资也是严重的不到位,治污目的是应付,而不是真正想要保护环境;
3. 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觉悟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环保总是排在较后的位置;
4. 民众环保意识模糊,长期生活在较差的环境中,已经麻木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有了环境意识,但要求不高;
5. 行政干予,地方保护,行业保护严重扰乱了市场,是环保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6. 环保执法不严,官位、人情、关系大于法律,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不能按环保法律执法,导致污染得不到治理,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
7. 国外环保企业利用资金优势长驱直入,与国内企业进行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严重抑制国内环保企业的发展;
8. 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引导机制,环保产业自生自灭,盲目发展,起得快,消失得也快。
9. 没有走出国门,都在窝里斗,由于不能参加巨大而有形的国际市场竞争,而专注于无形而有限的国内市场竞争,使竞争在越来越低的水平上进行,拚关系,拚价格,最终只能出豆腐渣工程。10.市政环境工程的投、融资体制,运行管理体制严重不合理,不但造成有限财政投资的巨大浪费(不少于40%),而且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此等等,这样的环境何以能培育出好的企业,做出好的工程,有效地保护环境。最终的结果是,政府天天喊环保,环境好不起来,天天发展环保产业,产业成不了气候。
三、环保产业的出路
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了呢?有!但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改变环保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模式。环保产业的出路是: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规范化。真正有规模、有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在即使很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也能杀出一条血路。中国的环保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发展自已。改变生存环境难度很大,改变生存模式相对容易。
四、发展环保产业与扩大国内需求
简单地看发展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关系不大,但如果能转变观念,改变环境工程的投资,建设与运行模式,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国内需求,迅速改善我国环境质量,还可以使环保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
就我国的市政环保工程而言,传统的模式是: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运行。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决我国现有的市政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需要5000~6000亿元的建设投资,每年还需要700~800亿元的运转费用,现在的模式,政府现在没有这个财力,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这个财力。
但是如果改变一种模式,情况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市政污水与垃圾而言,如果由国家出台征收排水、垃圾排放费法规,将所有污水厂与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权委托给具有相应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筹资建设与运行,企业通过收费收回投资。通过这种模式,将我国城市污水与垃圾的治理率可以从目前的实际不足6%和2%,在5年内分别达到50%和30%水平。同时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全国各级政府约200亿元的支出,新增约500亿元的工程需求,新增GDP700~900亿元,为全国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环保产业也能得到真正发展。
那么新的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十分肯定,因为:
1. 我国环保市场十分巨大,只是个启动问题。
2. 治理技术成熟,无论是废水还是垃圾我国均有很成熟的技术。
3. 资金来源丰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寻求良好的投资项目。国内银行苦于陷入不良债务,不敢放贷。外资十分积极支持环保投入。如改变现有运行模式,这些资金将会十分主动地予以支持。我们已经与很多金融部门作过探讨,态度均十分积极。
4. 项目回报稳定可靠。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排污费无论对居民个人,还是企业均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目前掌握在居民手中的70000~80000亿元资金,每年若挤出300~400亿元是不很困难的,关键是政府及人们的观念转变。一旦政府出台一些适当政策并积极倡导,增加排污费完全可行。如在原自来水收费的基础上增0.5~0.6元/吨的排污收费,民意调查的结果是居民100%可以接受。收费保证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费用及回收即有保证。
观念和模式的改变,可以给环保产业带来革命,中国的环境问题也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转贴于
五、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环保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很差,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国的企业缺乏国际竞争意识。我国的环保产业因为规模和实力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对进入国际市场连想都不敢想。其实单就技术软件而言,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绝不象大多数其他工业行业一样,有些技术我国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如工业废水领域,发达国家都是企业预处理后市政集中处理,而我们国家是工业废水单独处理,达标排放。因为有这样的市场,我们在工业废水治理技术领域肯定不比国外差。与国外较量我们胜多负少。但我们国内很多工业企业,崇洋媚外,经常舍近求远,花高价请外国公司来做。
通过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我国的环保产业肯定可以比较快的进入国际市场。
六、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档次
我国的环保产品经常是按斤论价,这当然荒唐。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的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就环保而言,真正迫切需要高科技的国家应该是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为只有高技术才能解决常规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高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这些是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发展中国工业化水平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大,而治理资金缺乏,发达国家则相反。所以在我国发展环保产业,应该首先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过去国内科研院所的模式不行。企业应该成为环保科研的主体,国家不但要给予鼓励,同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这样我国的环保产业技术的发展真正可以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haz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caused by haze, deeply discuss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haze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can turn the crisis into the opportunity from the haze crisis and explore the new market opportunities.
【关键词】雾霾;环保产业;影响
【Keywords】 haz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mpact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94-02
1 引言
近年来,“雾霾”成了国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仅气象学者、医学界、经济学者,甚至普通百姓都在谈论雾霾。如何从谈雾霾色变这场全民危机中寻找市场机会,化“危”为“机”,为企业发展找准突破口,才是务实之举。
2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雾霾状况及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二氧化硫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氮氧化物和其他粉尘颗粒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全世界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有很多,但仅在我国就100多个,总体上中国大气环境的质量远远低于全世界的平均值[1]。
美国耶鲁大学的《2016年环境绩效指数报告》通过测度指标得分,对全球将环境问题视为高级优先领域的180个国家表现进行了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其中一项关键指标是空气质量。中国的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二,属空气污染的重灾区。
清洁空气创新联盟的《2016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估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空气质量、颗粒物的污染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北京、天津、河北南部、山东非临海地区及河南大范围地区,PM2.5超标情况仍然严重。
上述数据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我国,包括雾霾天气在内的空气污染状况形势不容乐观。
3 雾霾的成因与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3.1 雾霾的成因
造成目前我国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与机动车使用、环境立法与监督执法不到位等。
3.1.1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显然是造成当前雾霾频发的最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本身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这里面既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部门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重偏高,又有我国自身能源供给结构限制等因素。
我国煤炭、石油等的使用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由此造成以二氧化硫和粉尘为标志的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当然中国的能源结构正在持续改M,2015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64%,是历史最低值,但仍是能源消费的主导燃料。一般认为,煤炭燃烧尤其是小锅炉、家庭取暖、餐饮用煤等“散煤”,由于缺乏环保装置脱硫、脱硝、除尘,是造成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单一能源独大的能源结构之下,大量燃烧煤炭势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40-50年代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所以从能源结构上看,一定要改变目前以煤炭独大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各种清洁能源。
3.1.2 城市规划与机动车使用不合理
我国很多地区发展与规划不协调,许多大型重工业选址不合理,很多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接近城市的边缘,客观上给城市增加了雾霾的来源。此外,我国的城市道路与建筑规划也不尽合理,大城市人口密集,公共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出行中的比例偏低,大量私人机动车使城市交通通行效率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增加且难以消散。
3.1.3 环境立法与监督执法不到位
环境立法工作的相对滞后降低了环境污染成本,相当于鼓励了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意愿。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区GDP仍然鼓励污染严重企业投资。环境执法部门受执法能力不足和地方政府的压力,对环境违法问题执法监督不到位。[2]
3.2 雾霾与城市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可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雾霾的产生给城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总体上,城市环保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城市环保服务和城市环保设备。城市环保服务服务产业是提供环保相关的设计、研发、咨询、监测、评估等服务企业集合,提供的是环保服务这一无形产品,目前这类企业所服务的市场主要在企业和政府部门;城市环保设备产业则提供各种环境保护的硬件设备,其服务的市场不仅在其他企业和政府部分,个人和家庭消费者由于市场潜力巨大,逐渐成为市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以空气净化行业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由雾霾催生的新兴的产业。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空气净化器行业的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达到320万台和70亿元,同比增速均接近80%。调查还发现,空气净化器的高关注度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2014年,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空气净化器零售额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25%和27%。类似的由雾霾带来发展机会的城市环保产业的例子还有很多。
4 雾霾对环保产业的影响
雾霾天气对环保产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正面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
4.1 雾霾将促进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仅在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就约为1.2万亿元,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415亿元。可以预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未来环保环保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4.2 雾霾将促使我国城市环保产业技术革新,增强行业竞争
雾霾的出现催生了城市空气污染防治与空气洁净产品等的需求,包括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化改造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脱硫脱硝技术等与空气污染直接相关的环境技术研发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3]。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势必会加大技术投入。行业竞争加强的结果是企业以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为社会提供大气污染防治产品。
4.3 雾霾将倒逼城市产业结构改革和能源消费结构改革
雾霾的产生也必将倒逼一些城市进行产业结构改革,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现城市主导产业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雾霾也在倒逼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改革,煤炭直接和间接消费比重需要下降,清洁能源比重需要增加。
4.4 雾霾天气将促进城市环保相关立法
雾霾给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敲响了警钟,也形成了全社会动员起来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的共识。2015年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其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大气污染防治和其他环境相关的立法必然会越来越健全。
5 结论
雾霾的出现确实给保障公众健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是应该看到雾霾的出现也给全社会在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上给予了足够的警醒。换个视角,雾霾的出现给城市环保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艳勤.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市场研究,2015(6):6-9.
关键词:环保产业园; 规划布局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and new industr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ustry many industry, based on the working practice,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park planning methods to make some explor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park; layou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保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一、环保产业园区的特征和类型
1.园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紧密围绕当地的自然条件、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进行环保产业园区的设计和运行;
(2) 通过园区内各单元间的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3) 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政策手段以及新技术(如信息共享、节水、能源利用、再循环和再使用、环境监测和可持续交通技术)的采用,保证园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 通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企业、园区和整个社区的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进。
2. 园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 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例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园区;
(2) 具有区域特点的国家环保产业园区,例如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
此外,按照当前的建设状态和园区单元间联系程度的不同,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已具有较好生态工业雏形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建设重点是在完善已有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态工业网。
2) 尚未建成或尚不具有规模的园区。建设重点是以生态工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
3) 门类较多、企业数量大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如我国的大批国家和地方级的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重点是在这些园区中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4) 虚拟园区。其园区企业在地理上分散,但仍然组成一个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重点是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入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网络,建立企业间稳定、持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关系。
二、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2. 基本原则
园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2) 生态效率原则(3) 生命周期原则(4) 区域发展原则(5) 高科技、高效益原则(6) 软硬件并重原则
三、园区规划的步骤
园区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规划队伍建设:建立规划队伍,包括领导机构和技术机构。
2. 园区规划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园区范围,原则上不得占用新的土地作为工业用地。需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区域、污染的废弃地区。
3. 现状调研阶段:主要调查和分析园区以及周围区域内当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现有行业和企业状况,物流、水流和能流,废物产生和处置,现有生态工业雏形,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可能的废物利用渠道,可能形成的产业链等。
4. 规划目标确定:针对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提出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和易于考核。
5. 方案设计阶段,包括:
(1) 总体框架设计:根据现状分析结果,结合规划目标,进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集成分析,从而给出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包括主要的工业链、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
(2) 产业发展规划:主要行业的发展定位、产品规模、支持项目等。
(3) 入园项目筛选和入园项目指南:筛选和提出最初的入园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由于园区一般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因而需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定入园项目指南。
(4) 政策设计:制定相应的园区管理措施、鼓励政策。
(5) 支持系统设计:如企业孵化器、信息共享设施、废物交换系统、教育培训、研究和开发、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6. 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园区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四、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1. 对于各类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方法的共同特点是:
(1) 园区规划应建立在传统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园区规划和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传统的规划方法,如系统规划法、数学规划法、空间规划技术(如GIS工具)等均能在环保产业园区规划中发挥作用。
(2) 由于生态工业本身的特点,规划中应纳入清洁生产、生态效率、工业代谢、副产品交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联合培训计划、公众参与等思想和相应的方法。
2. 主要技术手段
(1)物质集成 (2)水系统集成 (3) 能源集成 (4)技术集成 (5)信息共享 (6)设施共享
五、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园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 经济发展指标 ;2. 生态工业特征指标;3.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4. 绿色管理指标。
电子商务――撑大财富新空间
尽管这几年网络经济遭遇寒流,但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并没有将电子商务送上不归之路,相反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明天更加充满信心。年初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发表的报告预测:"从国际贸易的观点来看,电子商务将成为跨国贸易的主要成分,预测到2003年,电子商务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25%。"电子商务的推行被认为是商业和贸易领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正在步入高速发展轨道。有数字为证:截止到今年7月底,中国拥有300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互联网服务市场总体规模为63亿人民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954.6亿人民币。
理性的分析也进一步佐证了以上的逻辑推理。随着发展电子商务在中国十五计划、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许多行业和部门正在以积极的姿态进军互联网,抢滩电子商务,诸如证券公司、金融结算机构、民航定票中心、信用卡发放已成功地实现了在线交易,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上网门坎和上网费用不断降低,一些鼠标加水泥的传统企业凭借自身在物流、配送、资金实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正在不断加快进军电子商务的步伐,一些行动敏捷的传统企业已经掘到了电子商务的第一桶金。中国石化、海尔、春兰、TCL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屡有新获的战果让不少的后来者也纷纷欲搭电子商务的快车。事实表明,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传统产业重新组合其行业供应链条和加强竞争力的一个有利手段。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推动和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的水平得到了迅速地提高。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电子商务的实际运用能力都已今非昔比。尽管如此,中国电子商务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仍不可同日而语。截至2001年底,世界电子商务鼻祖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2900多亿美元,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仅有8316亿元人民币。专家预测,到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总营业额将达1.6万亿美元,届时美国在全球电子商务营业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将由1999年的62%下降到48%,亚洲和欧洲将有较大增长。IDC电子商务市场模式调查分析报告认为,届时美国电子商务总营业额在全球所占份额将下降至38%。一些专家估计,到2004年,中国电子商务将有较大突破,年营业额将有可能达到500亿美元。从这个预测来看,中国暂时落后或许就是 一种前所未有的商业空间。
生物工程――架设财富新桥梁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下一个更富的人将在基因领域产生;美国《财富》周刊预言: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目前,全球已拥有年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品数10个,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均产值已超过6000亿美元。生物制药已成为生物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中最活跃、进展最快的领域,已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业成为必然。国际上生物技术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60%以上属医学领域,目前总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生物防治技术产品主要是医药生物产品。
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保持着与世界同样快的速度,产品在医药市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2000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年产值已经达到30亿美元,有关专家预计,未来的若干年内,中国生物制药业年均增长率将不会低于12%。现在国内已有200多个生物工程制药企业,中国生物业已经步入高速发展通道。
分析人士称,基因工程最迷人之处在于,一个基因很可能就会发展出一个产业来,在12万条基因中,只要有1万条有用,就会形成1万个产业。按照常规,人类基因是属于天然的,人们不能发明创造基因,只能发现利用基因,因此基因不能申请专利。但由于寻找基因的巨额投入与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除基因的序列可以全人类共享外,对一些新的基因功能的发现可以申请专利。显然,基因专利的多少决定着生物医药企业生存的大小,人类有限的基因资源正在做着一次性的分配,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行着一场圈地运动,获得基因效率最高和数量最多的企业,有望利用其基因专利来垄断未来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的市场。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基因技术离商业化已并非那么遥远。中国的研究者和投资者们尽可以为大型制药公司提供生物信息服务、转让基因专利权或者开发基因产业成为"下一个更富的人"。
文化经济――启动财富新快车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也就是1999年和2001年,中国以强大的实力将《财富》全球论坛两次搬到了自己的门前,但当那些世界文化娱乐业巨头驾着自己的私人飞机降落在我们面前时,国人不禁为之一振。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做文化娱乐的人也能这么富裕,原来文化产业竟是如此赚钱,世界500强企业中竟然也有索尼、沃尔特.迪斯尼、时代华纳等多家做着文化产业。这种文化的冲击波加速了我们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究竟有多大?以图书出版业为例,2001年全国出版业利润达58亿元。再以音像市场为例,目前中国居民家中拥有VCD放映机已达4000多万台、录像机3000多万台,专家估计,21世纪初中国音像市场的总容量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中国最著名的文化投资集团之一的诚成文化之所以主动与新华书店携手打造新华驿站,看中的大概就是这一巨大的市场蛋糕,希望依靠资本的力量,借助新华书店庞大销售网络,先人一步入场,尝到第一口鲜桃。
目前,在中国,以投资媒体为龙头,已掀起了一股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潮。中国新一代文化投资者和文化经营者已逐渐明白"文化"需要资本的支持,逐渐明白资本和文化结合的重要。在中国证监会近期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传播与文化产业纳入上市公司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中之前,一些重量级媒体已经拉开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架式。如广州日报集团、广东有线电视台、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电脑报等都纷纷酝酿进行股份制改造,准备通过直接上市或买壳上市挺进证券市场;传媒业成为上市公司投资新热点,一些从事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如上海强生看到了传播文化产业的前景,纷纷通过投资入股方式进入文化传媒领域,都把投资传媒业当成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希望通过资本与媒介的结合来分享行业的高收益;一些已经上市的媒体企业加快了向多层次、跨媒体、跨地区的方向发展。最早上市媒体之一湖南电广传媒集团旗下已囊括了影视、报纸、网络媒体,博瑞传播也开始从报纸发展到网络媒体和IT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中图、新华书店等出版集团及北影、西影集团也加快了进军资本市场的节奏,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补充新鲜血液后,在更大、更深层次上冲击文化产业。
但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1998年,美国第一大出口行业既不是飞机制造,也不是农业,而是电影、电视和音像出版业,出口总收入达600亿美元,其中,影视业占20%。目前,影视业的出口在美国仅次于航空航天,成为第二大产业;美国体育经济的收入已超过石油工业与证券交易的总和;日本也一样,日本的娱乐业已经超过了赫赫有名的汽车工业的产值;英国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也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以及建筑业。不过,如同我们前面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落后往往同时也就是意味着机会。所以北大文化发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国伟才发出这样的声音:"严格说来,中国还没有形成文化产业。所以,我们进来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的可能。
"环保产业――打开财富新通道
2008年在北京将举行奥运会,为此,在未来几年之内,北京市政府计划用20亿美元来改善环境质量,以确保2005年北京上空的空气质量能够达到清新标准。
作为一个大型城市,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急剧膨胀,北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仅以生活垃圾为例,有资料表明,目前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7390吨,且这个数字还处在不断攀升之中。据有关部门专家测算,北京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1.2亿元,还可形成10万人的产业队伍,帮助解决失业下岗问题,如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加工垃圾资源的产业利润和节省资源的效益,其经济效益起码能够再增加一倍。同为大型城市的上海也展开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攻势。近几年,上海每年的环境建设投入都达到当年GDP的3%,并且组建了4个现代化的环保产业基地。上海还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联合优势企业,组建了一系列以脱硫、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为目标的环保公司,已初步奠定了上海现代环保产业的基础,2001年,上海仅环保设备方面的产值即达53亿多元,专家估计,上海在环保设备方面的产值今后仍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环保产业已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估计,现如今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价值已经达到了4000亿美元,超过了软件、旅游等热门产业。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环保产业。在德国,环保早已成为一种赢利行业,德国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的人员已达到100多万,全德国近有1万家研制环保技术和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环保产业年营业额达800亿马克。德国环保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德国环保技术的出口已占全世界份额的18.7%,居世界第一。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是一套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约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为核心,包含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评价测算方法的有机整体。
(一)概念阐释
1.生态城市产业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提出了“生态”要求,产业既是生态城市的构成要素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生态城市产业系统是以城市为单位,从城市系统的自然、经济社会承载力出发,以实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为目标,形成的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的能量多级流动系统,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组成,具有运转持续性、转化高效性、系统平衡性特征。
2.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水平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多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有机综合整体,具有综合、整体、动态的特征。它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在生产、生活领域通过产业链、技术的优化创新以及产业管理的逐步加强,体现出的产业进化程度。其本质是产业在实现构建生态城市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发展能力。产业是包含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社会系统共同构成城市集合。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管理是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前两者反映产业自身,是评价的主体。产业管理是影响产业结构和组织的外部因素,内容复杂、难以量化,通常在定量评价中不予考虑。产业结构发展的评价,是研究产业与外界的联系,因而需要表征母系统(即生态城市)的功能和信息,进而需要满足自然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要求。产业组织发展的评价,是研究产业内部经济实体的发展水平,即研究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与依据
在选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过程中,除了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规范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遵循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统一、可获性和可比性相统一四项原则选取指标。并且,借鉴OECD环境效率测度的相关指标、我国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2008)、《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08)、《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2011)中的相关指标,在前文概念解析模型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设计及其权重确定
本文首先以“多而全”的初步指标设计思路,构建了包含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65项的初步指标体系。进而,从指标的可获性、差异性、独立性角度,应用极小极大离差法筛除、极大不相关法筛选指标。最终确立了包含25项三级指标的测度体系。
(三)评价标准体系设计
评价的结果往往反映相对水平,而得分的大小取决于参考系的选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标准体系作为衡量产业是否满足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杠杆,是评价过程中应用于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本文在多数学者“最优标准”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初、中、高三级评价标准,使得标准体系更具层次性。初级评价标准代表了起步要求,选取的是国家各项指标的现值平均值;中极评价标准代表了国内的领先水平,选取的是国家相关文件中已有标准的最高值,以及全国各省市的现值最优值;高级标准反映了世界的领先水平,选取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法国、德国、荷兰、新西兰、南非、芬兰13个国家各指标对应的均值。具体标准限于篇幅,此处省略。
二、实证分析
(一)测度对象及数据采集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包头市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需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根据包头市研究的现实需要,本文选取包头市作为评价体系的应用对象,用以了解包头市当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而为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规划做铺垫。本文的数据采集来源于经验数据和调查数据两部分。经验数据是指客观的统计数据,来源于《包头统计年鉴》(2005-2011)、《包头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1)和包头市统计局、环保局、科技局、农牧局等内部统计数据。
(二)测算结果
包头市自2005年以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国内平均水平标准下,包头市产业发展水平于2006年已达到102.59的分值,超越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分值增长至305.37分,是国内平均水平3倍以上,具有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优秀资格。与国内领先水平比较,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从2005年44.35分上涨至2011年的63.20分,达到及格水平,在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具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与世界领先水平比较,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水平依然保持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6.82分上涨至2011年的49.45分,增长幅度小于前两套标准化的得分,仅增长34.3%,离世界典型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总体上说,包头市早在“十一五”初期就超越了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区域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在“十一五”末期,即2010年达到了国内领先的及格水平。未来包头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首先应当实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向世界领先水平逐步靠近。
(三)结果分析
1.包头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资源消耗,经济效益不佳
包头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不均衡,产业部门与生产能力不协调,生产网络复杂度低,稳定性差。类比于生态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产业部门的数量涉及各产业的生产能力,是产业系统平衡程度的重要表征。包头市的Shannon-Weiner产业多样性指数仅为0.79,未达到产业均衡多样性指数的最低标准1。其次,包头市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2011年,包头市工业废气排放量达6402.84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1万吨。资源、环境受到威胁。另外,资源能源的消耗并未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国内、世界领先城市相比,包头市的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并不充分。2011年包头市的人均GDP为11.16万元,与国内领先水平17.5125万元、世界领先水平19.36766万元尚存在一定差距。包头市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包头的可持续发展。
2.包头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
包头市的产值与劳动力的偏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就业偏离度是反映就业与产值的不对称的重要指标。包头市的就业偏离度为0.52,高于我国领先水平的就业偏离度0.3和世界领先水平的0.1328。包头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尚未达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其次,包头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足,尤其缺乏高科技人才。2011年,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9%,是国内领先水平值的1/2,是世界领先水平1/7。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比例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及高层人才严重缺乏,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另外,包头的市场竞争能力处于劣势。2011年,包头市专利申请量仅有930项,授权量539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GDP的19.9641%,与国内领先水平49.68%和世界领先水平72.21%存在一定差距。包头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受到制约,产业结构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和影响力不强。
3.生态农业发展较缓,经济效益还待提高
包头市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地处西部偏远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3%左右。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包头市的农业依然存在“低、粗、散、弱”的传统农业特征,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矛盾。2005年至2011年,包头市生态农业的总体水平仅上涨10%左右,上涨势头不如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产业功能、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使得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不足。在国内领先标准化下,包头市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为67.76分。
4.生态工业固废污染突出,技术知识普及率低
包头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生态工业的建设既是产业组织生态化的重点又是难点。在国内领先标准化下,生态工业总水平得分4.57分,比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水平分别低3.64分、3.10分、2.64分。在世界领先标准化下,生态工业总水平则为1.02分,与其他三者相差6.93、6.25、3.99分。生态工业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生态组织建设。通过对比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效率发现,包头市的固废排放效率显著低于国内领先及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世界领先两套标准化下,包头市生态工业的固废排放效率均不满1分,与工业废水、废弃排放效率得分相距甚远。另外,通过对工业工作者的调查,有72%的人对生态工业基本不了解或者仅为一般了解。生态工业知识及技术的宣传力度弱,不利于企业自发性生态化发展。
5.生态服务业建设重视程度欠缺
2011年,包头市服务业产值占三产总产值的41.93%,三产从业人员占比57.12%,服务业整体产能较弱。2005年以来,包头市以加快节能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公共管理服务为重点,生态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稳步上升。但在生态旅游、生态物流、生态交通、生态住宅餐饮、生态教育文化方面建设力度不足。包头市居民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六大生态服务业建设方面中最不重要的项目。在物流方面,包头市建设初步启动,“小、散、乱、弱”缺陷明显,物流业的生态化发展尚未涉及,包头市大部分居民对生态物流尚无概念。生态交通、住宅餐饮在包头市刚刚起步,开展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但企事业单位的生态教育、生态宣传工作重视不足。
6.环保产业后续发展乏力
包头市环保产业虽已初步形成,但包头市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次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排名第三。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在2005年至2008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发展水平出现回落并且再未上涨,环保产业发展陷入瓶颈,建设形势堪忧。具体问题主要包括:配套产业政策不完善,针对包头市环保产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未出台、产业门类单一以及资源、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较弱。目前,包头市环保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水平较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水平与国内、世界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经验证明,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性能较好,评价结果符合包头城市的特点及现状。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普遍适用性、易操作性的特点。针对目前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推动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为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需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的转变。通过构建“煤—电—电解铝”、“电解铝—合金铝—铝合金制品”、“煤—电—钢铁及其深加工产品”等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速传统产业的高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利用能源。另外,在工业不断现代化、清洁化的同时,第三产业的兴起有助于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一方面,落实政府的目标责任制、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坚决淘汰产能、强化环保工程措施,迫使高耗能产业结构转变;另一方面,提供节能减排项目支持,运用财税、价格、金融等手段,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同时加强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合作交流,扶持服务业高速发展,引导、鼓励引进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二)以人才聚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
包头市首先需要打造稀土、冶金、装备制造等人才高地,利用人才集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其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强稀土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发挥包头的稀土优势,提高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产品的经济效益;深化高端制造技术,促进汽车、铁路用车、风光电设备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提升发酵、细胞工程等产业化进程;加快生产、加工机械的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废物循环利用。另外,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政府科技研发的投入同时,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效提升高新技术产能。
(三)加大设施建设,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突破现有农业“低、粗、散、弱”的传统缺陷。发展农业设施化。引进及改造农牧业现代装备,扩大设施种植业和养殖业范围,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业组织形式。农产品的流向通常包括加工和直销两种。为提升生态农业加工流向的经济效益,需构建产、加、销结合的组织链条;为提升生态农业直销流向的经济效益,需有效开发生产与市场的流通渠道。另外,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亟待加强。由于包头市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因而要加强耕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节药、节种、节能为重点,实现种植、养殖结合,沼气、有机肥等循环利用和发展。在生产过程内部消化废物,逐步推动农业的清洁化、生态化,增加产品的安全化和优质化。同时,发挥政府、协会、公众等多方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消费需求带动生产方式转变。
(四)减少固废排放,加强环保技术推广,加快生态工业建设
从产生源头和末端控制两方面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固废综合利用、保证固废贮存安全、加强固废处置能力。其次,加强环保技术引进和推广,构建重点行业循环经济链条。另外,通过生态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来说,在钢铁行业建设方面,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为示范,推行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利用的循环生态链条;在铝镁有色行业建设方面,逐步完善包铝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制新型复合材料,开发采选冶炼技术,利用废弃物循环工艺,改造传统有色生产流程,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的潜力,提高余热、余压、余气和冶炼渣、尾矿的综合利用水平;在装备制造业、电力建设方面,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改造技术减低火电煤耗推行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的生态建设;在建筑业方面,以建材生态化发展为核心,通过非金属新材料加工的循环深化、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消纳煤矸石及电石渣等工业废弃物水泥再造、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措施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发展生态建筑业。
(五)以生态物流建设为核心,促进生活服务生态转型,逐步构建生态服务业
发展生态服务业应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生活服务业为辅。重点建设生态物流,并通过生态教育文化提升包头市整体居民的生态意识。在生态物流建设方面,包头市应当推进标准化物流包装循环共用、鼓励技术低碳化改造,实现低碳仓储、运输以及流通加工。同时,以工业园区为骨架“就近筑园”、构建绿色环保的物流设施体系,实现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在居民生态意识建设方面,深化生态教育文化,落实中小学环境教育,拓宽成人环保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活服务业建设方面,充分运用包头市草原、黄河湿地、民俗、军工等特色,将生态保护理念纳入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另外,通过高新科技和规划设计推行清洁能源车辆、生态轨道运输等生态交通建设,利用自然景观设置和使用清洁能源建设生态住宅餐饮。
(六)依靠政府引导,科技带动,平衡环保产业领域发展
关键词:湖南省 环保市场 运行机制 调查 研究
1 现行环境保护投资融资体制调查分析
据统计,2001年,湖南省投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约21.8亿元(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约5.5亿元),主要由日本政府环保贷款和湖南省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组成,各占50%左右;投入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约6亿元(用于工业污水处理建设约2.1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约13000万元,环保补助资金约600万元,环保专项贷款约2200万元,国内银行贷款约30600万元,利用外资约46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约9000万元。从资金最终来源看,政府是最大的投资主体,投资行为带着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而不是按经济活动的方式进行运作,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对其环境保护的投资活动还起不到调控作用。其特征为:
——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不利于国内外的社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领域
这样一方面造成环境保护的资金不足,一些紧迫的环境问题难以解决,使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缓慢,与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另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资金闲置找不到投资方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也贷不出去,而一些重大的环境治理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实质上是用我们的环保市场为国外的技术和资本找到了出路,在付出高代价的同时,抑制了国内技术和资本的市场,使其找不到出路。
——投资成本高,使国家和企业都付出极高的代价
由于传统的环保投资体制是以政府为主要投资主体。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经济成本核算机制。因此,投资往往不计成本,不讲求经济效益,此外,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盲目投资,投资项目以事业单位的方式进行管理,再加之市场不规范、透明度不高导致的暗箱操作等。使人为的管理成本大大高于技术成本本身。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技术成本每吨水可达700—800块钱,而现在的实际成本却是l000—2000块钱。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投资体制中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体系。
——投资效果差,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
现行的环保投资不是建立在经济运作基础上的,因此,无论是工业污染防治设施,还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都存在建成后不正常运行的情况,除部分设施是因技术因素或设施不配套的原因造成不能正常运行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主要是企业通过不运行设施把污染治理的企业成本转嫁给社会。这样造成了环保投资的极大浪费,不能有效地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政府将在近几年内对排污收费和环保投入政策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目的是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环保投资体制和投资方式,实现环保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资金形式的多元化,促进环保资本与投资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环保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推进环境保护走上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基本内容将包括:
——融资形式的多元化
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发行环境保护彩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环保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保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改变目前政府作为环保主要投资主体的局面,为国内外的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政府等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加快环保技术的进步和环保事业发展的进程。
——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在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为各类环保投资主体创造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这样有利于环保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企业制度的现代化
在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环保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参与市场竞争才具有活力。否则,将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推进环保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加速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增强环保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从另一方面来看,只有环保企业改革陈旧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新的企业运作方式,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体制才能发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否则,即使建立了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也是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的。
基于以上现象,国家在今后将要对环保投资、融资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从以公开的有关信息表明,今后将要出台的相关政策改革措施包括:
——收费政策改革
收费政策是促进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发展的最主要政策之一。通过收费政策确立“排污者付费、治污者收费”的原则,调整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使治污者有利可图。制定收费政策时要注意理顺收费价格关系,改变目前收费中的价格扭曲现象,使价格能反映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本,使之真正发挥其作为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另外,要根据不同收费对象的承受能力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对象,收费价格应有所不同;从管理上还要对收费、收费的使用、污染治理服务的规范等进行严格的界定和管理,增强收费及使用的透明度,建立政府和公众监督机制。
——税收政策改革
税收政策是政府最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通过税种和税率的变化来促进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活动征收高税率的环境税,对从事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的企业实行低税率或零税率。这不但能促进公众投资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定税收政策要注意界定政策覆盖的企业范围及产业活动类别、正确贯彻落实完善税收政策的措施,还要注意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税种和税率,以及课税的对象。使税收政策真正能发挥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
——金融政策改革
金融机构本身就是调控社会资金流向和分布的服务机构,金融政策是引导融资机构资金进入环保投资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市场经济后,各金融机构成为商业性机构,政府无权像原来那样运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而是由各金融机构自己决定资金的流向,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因此,金融政策要体现经济诱导作用,通过国家贷款贴息,建立投向优惠机制。使金融机构的资金大量流入环保领域,促进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资渠道的形成。
——财政政策改革
财政政策主要是转变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机制。一是建立国家财政对环保投资的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机制,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将国家财政对环保的投资转变成补、鼓励性投资,成为引导社会向环保投资的助推剂。
——融资政策改革
国家从政策上应允许环境保护的融资活动。环境保护也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经济活动,可以像发行体育彩票、残疾人福利彩票一样允许发行环境保护的彩票;允许建立开放式的环境保护基金;优先让有实力的环保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允许建立环境保护投融资公司。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化融资渠道。制定融资政策要注意防止不规范操作,加强对环保社会融资活动及其融资机构的监管,防止其社会融资挪着他用或融资活动的不规范运作。
2 湖南省环境保护市场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市场化建设,绝大多数行业市场已完全开放,只有极少数的特殊行业和新兴行业例外,环境保护市场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环境保护市场完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从市场开放角度讲,不存在任何市场壁垒。由于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形成的时间比较短,相对其他传统行业来说,从市场运行和市场管理的角度看,环保产业市场发育很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环境保护项目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由于项目总数相对不多且规模普遍比较大,市场操作一般能按照国家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比较规范的操作,如采用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等,当然,个别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商等原因,在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也有可能掺进一些政府行为,但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的环保专业单位规模小,运作大项目的经验少,在项目的竞争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如湖南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几乎所有的项目的设备和土建承包商都不是专业的环保公司,真正的环保公司一般只能参与项目的前期工作和提供设计咨询服务,市场行为的规范实际上也提高了进入这些项目市场的门槛,本土环保企事业单位做大做强的路还相当长。
相对城建基础设施中的环保项目而言,工业污水处理项目规模大小不一,量多面广,各地的操作模式不尽相同。尽管省环保局要求全省各地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执行招投标制度,由于项目来源、性质千差万别,真正能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的只有极少数。这方面的市场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自然无序的自由竞争状态。主要表现在:
——企业和产品的资质管理执行难度大
根据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的要求,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提供设备的单位都要具备相应的资质,但是,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单位拥有相应的资质。设计和施工证书的主管部门为建设管理部门,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建设高峰期,过去很多从事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施工单位拥有不同级别的资质其中混进一些不具备实力的单位,造成了一些影响很坏的建筑事故。从2000年以来,建筑管理部门对设计、施工证书的发放管理极为严格,基本上处于停顿整顿状态。而环保市场过去对从业企业和产品的资质没有要求,全省只有6家环保企业拥有环保专项设计证书,现在再要争取这些证书则是难上加难。2002年初,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南省建设厅达成妥协,下文在全省接受环保专项设计证书申请,但到目前为止,有关具体要求和操作办法还无法达成一致。这样,全省环保市场的资质管理在客观上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绝大部分环保企业目前事实上还处于无证设计和无证施工状态,各地方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对拥有适合技术和产品的无证企业实际上也没有限制其在当地从事环保相关业务。
——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
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个别地方存在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对个别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不合理,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如有个城市在推行餐饮业油烟治理工作时,把产品被列入省环保局和省科技厅的环保重点技术推广计划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许多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技术合格产品都被拒之门外,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显而易见。不可否认,还有少数企业在争业务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采取回扣、贿赂和伪造虚假资质等行为欺骗管理部门和用户,不仅造成用户的损失,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这些也正是中国政府目前重点打击的对象。随着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
——价格、工资、利润率完全自由,缺乏市场信息交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