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实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校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我校的知名度,教学分层次,抓特色,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经验。并能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一定的经费,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中,添置了一大批业训器材。
2、学校每学期都有工作计划,具有轻重、主次之分,安排到人,分管到位,并切实实施。有效地组织了校第十届田径运动会,每月一次的小型体育活动开展的顺利而又正常。
3、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性,现有三位专职体育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上进性强,工作踏实务实,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发展,编写的教案清楚、完整,上课规范、认真,严格执行教育常规。
4、认真带好学校的三支训练队——田径队、柔道队和拳击队,训练刻苦,开拓进取,训练时间、质量保证。同时积极备战各级比赛,在本市及绍兴市的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5、三位体育教师积极撰写各类教学论文,两人两篇在本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教学方法改革:把原课程教材和特色课同步进行,同时,把斑级分成5}fi个学习小组,把一周的6节课分成3次进行.第一次上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圈绕实现目标提出4}5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自学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给学生当场打分,该分参与学期成绩评定.第二次上实践课,结合第一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各学习小组自已设计一节实践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上课,各小组交叉进行观摩.第三次上评讲课,在交叉看课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认真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打分,该分同样参与学期成绩评定.本教学改革方案分别在我系1999届.2000届毕业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系学生并在学校举行的19”届、200。届毕业生教学能力大奖赛上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注盆教学能力的培养
C1〕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力度.21世纪的中等体育教育要求高师生的教学能力趋向高质量、多元化,这势必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首先是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其次是实践形式多元化,根据学生教学能力内涵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形式,如针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增加“说课”环节,从而将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由原来的个体封闭式操作变为开放的、透明的、有较强的研究与指导性操作.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一状况,增加课后集体评课,让所有看课的学生各抒已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间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普遍较差及不了解中学体育实际等情况,我系与市内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长期保持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体育课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适量承担一些中学体育的辅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C2)增加指导性、渗透性及示范性.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素质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针对过去学生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个人指导的状况,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全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学生的备课、上课及相关事项,并定期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广大教师共同关心并切实参与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机制.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缓慢的过程.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理论教学与实践外,高师教育的诸环节、诸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高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知识竞赛,在社会调查中注重对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经常参加中学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
C3)注重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在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加强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等.对一些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普遍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从而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3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1)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学生站在大教育的角度上,调查研究中学体育现状,为以后进一步实施中学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C2)通过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技能,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了解教育信息,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较好地掌握教学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4建议
目前我校体育系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探讨之中.面向21世纪,培养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能力较强的体育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特色课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C1)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师、教材、学生、教法、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抓着解决间题的主要矛盾.
(2)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摘 要 本文根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特点,进行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课教学改革。通过论述我校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情况,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改革
一、前言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应根据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自然班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基本都是由中专学校转制升成高等职业学校的,各专业课程教学都在进行改革,争创精品课程。在这一特殊时期,依照《纲要》的精神,我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实施了适合我院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体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资源匮乏
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师生比例不合理、场地器材缺乏和陈旧,这些是制约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原因。
(二)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严重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多轮制”教学实习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冲击。各高等职业学校都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职业教育改革,由此学校在试行“多轮制”教学实习,体育课课时数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体育观念相对滞后
在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观念、阶段体育观念、体质教育观念还比较盛行。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而多数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
(四)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课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五)体育课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
现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在身体素质、掌握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受遗传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现行的评价方式是由基础理论、考勤情况等几项技术考核组成。统一项目、统一标准,从根本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体育课教学改革理论依据
1.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素质教育”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全体性、会面性,自主性。即要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主动的掌握体育知识。
(二)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设计方案
依照《纲要》的精神,遵循体育教学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校整体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的。贯彻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身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1.制定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课课程体系
(1)体育课的课程设置
体育课以普修课和选项课的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中第1学期为普修课,开设游泳(高职生)和田径(五年一贯制)两个项目,第2学期开始进行选项课。体育选项课的选项办法是:在前一个学期期末进行选项,给学生发“选项课程调查表”,从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拳击、跆拳道、田径、体操、体育保健等15个项目中选出学生爱好、兴趣较集中的8-9个项目确定为本学期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运动技术基础,按照自愿的原则,在所开选项课中任选一项,开学第一次课直接进入选项课。
(2)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制定统一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各单项教学内容: 为提高学生在健康保健、体育锻炼、各专项技能、体育欣赏等方面的认知能力。第一、二学期分别开设体育基础理论课程,每学期4学时,各选项课中所选专项理论的教学,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一般集中教学不超过2学时,其余随堂进行教学,不安排专门的集体考试。
(3)体育课成绩的评定
考试内容包括体育理论、专项技能、运动参与三部分:体育基础理论考试为笔试,考试由体育部统一组织,不占用上课时间,考试时间为第二学期末;专项理论考试随堂进行。根据各选项课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多项考试内容。在专项技能考试中,每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1-2个考试内容,由该选项课教师进行考核,对技术提高幅度较大的同学给与一定的加分。运动参与考核由各选项课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1)基础理论与时间的相互交融
形成以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等为主线,各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战术等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即结合各项目不同的运动方法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形成教学内容中体育理论知识的“趋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具体体现,又形成教学主体内容上的“存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2)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同学,选择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固定、呆板的组合,体现教师的特长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由“教授”型向“学习指导”型转化,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项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体育知识、技术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再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的系统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体育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从2011年至2013年六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实行教学改革前后的统计研究,结果:教学改革前的期末成绩及格率明显高于教学改革前,良好以上的人数明显增多;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无故请假、缺课人数明显减少,主动练习、主动提问的人数明显增加;自主锻炼意识增强,课外活动时间参加锻炼的人次明显增多。
五、结论
(一)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两年的具体实践,证明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开拓思路,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行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可行的。
(二)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体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季克异.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Z].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的讲话.200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新体艺.(2002)13号.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area of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to accomplish the high quality skilled expertise to the task of implementing the mission of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curre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and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hysical Health of Students downward trend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o make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改革 体质健康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hysical Health
基金项目:衢州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我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08026
作者简介:吴海良(1979-),男,浙江衢州,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一、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
2000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现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本文对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07级学生2007年-2009年三学年间的体质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三年的测试成绩的统计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学生的体质呈逐年缓慢下滑趋势,特别是在身高体重、台阶试验的成绩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肥胖率不断升高、心肺功能退缩,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学校把大部分的工作发展重心都放在了学生的就业实习上,对体育课程的考试能放则放,没有一定的要求限制,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
2、学生自从上了大学以后思想上有了巨大的转变,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混到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就成,大学生活是自己以往辛苦读书后的回报,是该放松休闲的时候了,这种思想下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了认可;
3、是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不重视体育课,认为体育课根本没有必要开展,还不如让他自己活动;
4、就是学校自身体育课程的设置已经不是很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生认为就算学了以后也没有什么用处。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体质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归根结底最主要的是当前我们的教学模式已不具备全面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的需要,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下滑表明我们需要建立新时期新环境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
二、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思路
1、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点,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学校在突出高职院校职业特点同时要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根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又有本质上的联系,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使学生思想上能够重视。
2、转变学生思想,确立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学生刚进入高校以后就要针对性的让学生对自身以后的发展做一个系统的计划,不能放任学生放松享乐情绪的滋生。学校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要处于良好状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学校、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
3、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意识
从整个学校体育大环境的发展可以看到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控制意识越来越淡薄,认为年轻有资本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学校以及体育工作者要争对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进行批评与纠正,让学生自身意识到这种态度是不对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体育习惯。
4、进行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职业特色职院体育教学大纲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须符合社会的需要,改革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素质、体能提高,能力、习惯培养,方法、技能掌握。
三、结论
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运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一代新人。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紧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让学生能够获得未来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实用的技能和保健知识,体现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的体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赵剑关于高职院校休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5.7.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教师 借教
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决农村教师(尤其体音美)紧缺问题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近几年社会各界竞相探讨新的思路,如河南灵宝、哈尔滨五常等地的巡教,湖南岳阳平江、山东淄博、广东肇庆的走教,下乡支教,城乡学校手拉手及联合的帮教、联教等,成为解决农村教师紧缺的有力措施[1][2]。笔者结合以上帮教、联教、走教、巡教等实践及我国其他地区的经验总结,依据农村体育教师缺口问题的“职业锚”理论分析,拟定出借教模式方案,以解决农村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短缺的原因
第一,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差。农村教师不论从交通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便,因此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任教。当前河南省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要么不开体育课,要么让其他科目的教师临时。@样既不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农村学校还存在生员紧缩现象,班内人数减少,套年级复式层次班增多,个别村庄1-6年级学生总数不足一个大班,学校无法配备体育专业教师,同时现在留守儿童很多,他们的安全监护更不到位,这就给农村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福利待遇城乡差距大。虽然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基本工资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金紧张,使得农村教师在福利待遇上相对城市教师要低,这就出现了在校教师外流,从而导致农村教师配备不齐。而城区学校福利待遇比较高,教学条件优越,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尤其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想尽一切方法进城,导致城区体育教师富余,城区行政单位及学校(三处服务人员)均有体育专业人才。此外,城区的一些家长比较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会送学生到辅导班学习,在城区到处可见体育培训辅导班,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获得额外的收入[3]。
二、借教的概念
当地县或市区教育局(教育主管部门)要借助城区充足、富余的教育资源及相对优越的福利待遇条件,将城区单位部分体育专业人才借调出来组成独立执行农村体育教学的机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办公室)及队伍,采取巡回走教形式,下乡村小学去跨校执行教学任务,以解决该科教师紧缺问题,这是一种调整城乡教育失衡的教学模式的雏形。
三、借教的目的及任务
借教人员下乡并按农村小学课程安排巡回授课(许多地区称其为巡教、走教、支教),协助乡村小学培育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借教教师的辐射作用,帮助农村小学其他科教师提高自身体育素养及其辅导学生体育的能力及技巧。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传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技巧及手段。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调控城乡教育失衡的局面,解决农村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四、借教的运行机制
从借教主管机构、队伍的组成及组织、教育教学形式到执行措施、福利待遇、工资、考核、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启动。保证下乡执教工作的良性运行,为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制定完善的运行机制。
1.组织形式
为了更好地指导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实施教师借教方案,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反复的实践,及时找出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组建机构:教育局(教育主管部门)从城区单位抽调体育专业人员,成立农村体育教学办公室及组建借教队伍,机构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两人、书记一人、副书记两人,办公室下设几个大队,各配大队长一人、副大队长两人,以乡镇为单位,设组长、副组长各一人,教师以村庄多少、学校多少进行分配。主任与教育局下设科室同一级别,直接对局委负责,由一副局长主管。除主任、书记二人之外,其他领导均由借教教师之中选拔任用。
(2)制定管理制度:由领导机构在前几年有关联教、帮教、走教的制度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有关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考评机制。
(3)课程设置:以中心村庄为主将邻村小学合并,若组成复式班级不足30人,学校将被撤销合并。尽量避免小学生长距离走读(学生所住村庄离学校以1公里为宜),排课以乡镇为单位由农体教组长与乡中心学校教务人员给全乡小学校统一排课,不足60人的班级,同一时间排课合班进行跨年级套班复式教学。
(4)教学形式:借教教师以乡中心学校为居住和办公积聚地,向周围的农村小学巡回流动教学,采用一专、一带、一自由的授课方式,即每小学一班有一节专业体育教师带的课、一节本校非专业本校体育教师带的课、一节自由活动课(由班主任组织监督)。保证做到教师到村,送课到校,授课到班。
2.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教育局专拨借教款项,做到专款专用。要想使教师借教方案得以实现,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这一活动方案的资金支持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借教款项,做到专款专用。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与农村的相关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尽力为借教教师创造便利的工作环境,解决借教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借教活动中去,推动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教育局以乡借教组为单位配备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供借教教师巡回教学使用;可以在镇子上建设临时的教育园区,并配备专车接送教师上下班,这样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同时也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创造了条件;城区行政单位体育专业人员必须被抽调,每人两年,可累计,教育单位每位教师至少被抽调借教一年(自愿多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不限时间),循环抽调;城区学校单位必须多接受体育专业教师,储备在二线处室为一线服务,以备体育教师借抽后不足时补缺;大学毕业生就业留城的,必须连续巡教两年才能回城;借教机构可与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协调借用实习生,以增强队伍,注入活力;原单位必须给被借调的教师配备篮、足、排球各一个,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各五副,报到时带齐以供教学使用;借教机构对在借教期间内该晋级及职称评定的人员单独核定;晋级、职称评定等有关指标单独有倾斜地分配到借教机构,由该机构单独分配;借教人员借教结束后经考核合格者,原单位必须及时安排上岗,否则降其法定代表人一级工资,甚至降职、调离及撤职。
3.福利和考核激励
相关管理部门要适当地增加借教教师的福利待遇,消除教师们在借教过程中的顾虑。此外,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借教活动中去,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和评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福利:借教人员的关系留在原单位,工资及一切福利待遇随原单位职工,按照原单位同科目教师均数的1.2倍领取;课时津贴由原单位以乡村授课实际课时×1.2计算并发放;借教人员每月由原单位补助路费100元、生活费200元、艰苦补贴100元,原单位无支付能力的由教育局负担,必须做到按月发放(费用补贴根据原单位实际效益制定,但不能低于上面数字);评定高一级职称必须提前借教一年;曾借教的人员在分房、评职时总积分排名前提五个名次。
(2)考核激励:借教教师考核按原单位10%、借教机构40%、巡教学校50%(教师20%、学生30%)共同考核评定;借教期内原单位必须给优秀考核,且积分是原单位教师的1.5倍,并记入原单位考核档案;凡是借教期间的借教人员由市县级政府给予优秀、先进称号,原单位必须随同本单位优秀、先进人员名单一起⑵渖媳ā
五、借教的特征
1.借用性
借教主要指借用城区人力物力(教育资源)完成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一项活动。其主要优势为投资少,收益多,无固定专职借教人员,整个队伍流动性较强,这样的结构模式不仅便于借教队伍知识及理念的更新,还能为农村学校增加新的活力,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
2.跨越性
所谓跨越性指借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须通过串村庄,跨学校、年级、班级及年龄层次的方式进行多村、多校、多年级、多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独立性,正是因为其为独立机构,所以才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和管理,才能使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使得巡回走动教学不流于形式。
3.专业性
借教方案的实施需要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核心。在农村小学,这样一支技术含量极高的队伍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4.高层次
即文化层次较高。这些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以外,还对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能够在走教的过程中利用其教学上的优势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此外,还能够辅导学生,并协助其他科目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5.合并教学
合并教学主要指的是将那些跨年级仍不足一个(60人)班的学校进行合并,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的一种教学行为。合班教学便于利用教育资源及加强合作交流;工资及福利待遇与城区工作人员均等,并有艰苦补贴,晋级职称评定或年度考核等其他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留在原单位的城区工作人员,解决教育资金倒挂现象,满足职业福利待遇平等心理;创造城区就业机会:借教给新大学体育毕业生提供了城区就业岗位。
六、借教方案的埃德加・施恩“职业锚”理论分析
“职业锚”理论是埃德加・施恩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毕业生一项纵向研究中形成的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及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并将其阐述为八种类型:管理能力型、技术能力型、自由自主型、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及创造型。其强调个体能力、动机和工作价值观的互动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认知、定位和强化。当个体面对职业的去留时会情不自禁地考虑,故此称之为“职业锚”,埃德加・施恩也称其为“职业系留点”[5]。农村专业体育教师缺口问题的原因系多方面的,但体育专业人才止于或退出农村体育教育教学角色及岗位肯定存在现实工作与职业系留点相左的因素。
借教既合理利用了城区富余的体育教育资源,完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又满足该专业人才的“职业锚”、从业观及职业福利待遇平等的心理:独立的机构给管理能力型体育专业人才一个展示自己的职能区;良好的都市生活及市、县直接领导给技术职能型、安全稳定型体育人才一个专业提高、晋升且获得优越的福利待遇、良好的生活条件的机会及事业成功的平台;城区的优越生活条件、农村教育松散的管理、跨村校巡回的自由性使自主自由型教师满足了自己冲破束缚而寻求自由的职业心理特点;良好的生活环境、独立的管理机构满足生活型教师家庭工作和个体发展的优化整合及平衡;给服务奉献型教师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及福利待遇;城区的优越生活待遇、农村工作环境的艰难险阻及农村体育教育的空白给挑战型、创造型教师提供了机遇,从而满足其挑战、冒险、战胜困难、创新的“职业锚”心理,还解决了他们的家庭后顾之忧,使其在此人生平台上超越自我、展示自我,进而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借教不但完成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任务,提供城区就业岗位,科学合理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调节城乡教育失衡,还全面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了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快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速度。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田刚.农村走教现象暗含危机[J].嘹望,2007(7).
[2] 鲁志枢,张世慎.联校走教是个好法子[N].湖北日报,2008-04-03.
[3] 吕忠堂.给农村教师一个平等的职业待遇[J].民主,2004(8).
体育专业 实习鉴定 新体系
作为师范类专业,体育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其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问题,发展学生正确的体育教育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教育价值。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来,我国高师实习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体育教育实习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不同的体育教育实习新模式,将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一个系统的、全方位培养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但因国家教育部门并未对教育实习内容、任务、方式出台统一办法,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成绩鉴定无法考证,没有规范化的考核标准,导致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各行其道,实习鉴定方法参差不齐,实习质量无法保障。对此如何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新体系,以保证本专业教育实习规范化、效能化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1.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
教育实习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基层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竞赛组织等能力,初步掌握体育工作的指导、组织与管理方法。从学校层面上,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和不足的一个标准。从教师层面上,学生的教育实习也是指导教师能力的一大展示。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是在学校和实习学校双重管理和指导下的岗位实践过程,实习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指导教师教学经验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问题。同时,实习期间的全程教学实践体系,使指导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贯穿大学生教育实习活动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00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只有24%的学生没有实习背景,57%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有教育实习背景,且实习内容与专业有关。多方实践证明:有专业实习背景的学生在就业时更占优势。通过实习,能够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寻找自身的问题,增进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从而缩短毕业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用期。就体育专业而言,其教育实习时间较长,从前期10天的校内实习前培训到中期40天的进驻各实习点教育实习至后期3天的实结。学生们通过实践其专业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思想观念能力、心态调整能力、适应生存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3.锻炼学生专业技能
实习,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人们的专业能力。就专业能力来讲,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可以找到所学理论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差距,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化教育实习的实践性地位,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尤为重要。许多参加过教育实习的学生感言,短短的40多天实习期比整个大学4年学到的东西还多,通过实习可以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查缺补漏,在返校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学习以更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二、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的弊端
1.实习鉴定内容空泛
实习鉴定应包括组织管理、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考核管理评价指标,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参与强调保障实习组织有序化,构建高效实习鉴定评价体系平台和支撑。实习学生强调整个实习过程的主体和重点,纳入考核范围中利于实习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指导教师是整个教育实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实习工作需师范学校带队教师和实习点指导老师的通力合作两方面完成,师范生进驻实习点后,指导教师的作用可见一斑。另外,实习单位和考核管理评价也是作为实现教育职能的支撑条件和保证。从我校体育专业实习鉴定内容可知,参与者是管理部门与指导教师,并未将被管理者列入考核的范围内,在鉴定时可能会存在由于对评价对象工作职能、工作绩效不熟悉,或是评价面趋于狭隘、个人主观性强的情况。
2.实习鉴定形式单一
实习鉴定标准必须遵循管理学、教育学理论和统计学的有关要求,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形成环环相扣、逻辑性强的评价体系,以达到实习鉴定的目的。所以,实习鉴定应具备科学性、指导性、有效性、全面性和操作性原则。就目前我校体育专业实习鉴定过程情况来看,形式过于单一,仅包括学生个人小结、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语、实习学校班主任意见、实习学校意见、学校指导教师意见和学校意见等6大内容。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在填写意见时,执行者未明确,是由指定人员填写抑或是评议小组共同拟定未提出详实操作办法,使实习鉴定变成走程序的一纸材料。再者,实习鉴定表上对等级考核没有详细的参考条件,对评分依据没有恒定的标准,导致实习鉴定结果虚化,未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三、体育专业教育实习鉴定新体系的构建
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学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因地制宜的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实习鉴定体系,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1.实习鉴定内容详细化
体育专业教育的实习应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第二课堂指导、带队实训等四大内容。
课堂教学是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首要任务,内容包括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与等教学环节,上课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按照体育课要求,课堂教学实习鉴定内容应有课程准备工作、课中教学工作,课后辅导三项。特别是高校的体育专业师范生,工作对象一般以中学为主,有的甚至是农村小学,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应围绕上内容制定。
班主任管理是教育实习的另一主要部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事情繁冗,处理事项包括组织管理班集体、调查研究学生情况、处理相关事宜,总的来说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的指路人。体育专业实习班主任工作与其他师范类专业基本相同。在进行实习鉴定时可以班主任工作计划、组织主题班会、组织班级常规活动、开展班级工作、班主任工作小结等作为考核支撑材料。
第二课堂指导与带队实训两个块面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开展,使得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他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要深入到第二课堂中,带动学生加强体能训练,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相对于高校,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因学习任务重、自由时间少、环境制约和器材限制等原因显得比较单调,而学生的体育锻炼愿望非常强烈,所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课堂以外的教辅与指导也是一项评价指标。
2.实习鉴定形式多样化
体育专业教育的实习鉴定应涵盖职能部门和参与人两大内容。具体来说,即是实习对象、实习学生、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师范学校六个参考面。
实习对象是被服务者,是接收者。从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来看,实习对象即是上体育课的学生和被管理的班级同学。实习教师(即我校实习学生)上课是否培养学生对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掌握,是否尊重学生的纵向发展,可以通过实习对象的评价来衡量。评价可涉及以下几点:教师是否举止文明、为人师表,有榜样示范作用;在评比活动中能否公平、公开、公正;学生需要帮助时是否热心为之解决;是否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善于交流沟通;是否能够经常与学生谈心;是否积极组织和参加班级的活动;是否经常下宿舍检查学生生活情况等。
实习学生是实施者、操作者。实习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建立在同级别、同层面上的认定。在体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增加了看课的部分,看与听是同时进行的。通过对教学课程的观摩,可以看对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对方在教学、管理上的评价,可以发扬优秀做法,吸取好的经验,同时检查自身问题,查缺补漏。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学生的兴奋点是否被拨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教案与教师上课内容是否相同;教师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否有感染力和应变力;教师是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
带队教师是连接师范学校和实习学校的纽带,是搭建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沟通的桥梁。带队教师负责与实习单位联系对接,商定实习事宜,组织学生前期的培训,在实习过程中入驻实习学校随队管理,保证学生的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教学指导和生活辅导。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完成实习任务至关重要,带队老师在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可从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目标入手,对实习学生的投入状况进行鉴定。如在见习中的个人态度,专业技能训练掌握程度,试教时的水平,常规基本功训练情况,在学生反复练习、反馈学习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评价,作为日后实习结束时综合考评的一个参数。
指导老师是由实习学校选派出的具有德才兼备、事业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作风好的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导者,他们有一定的教育实习指导经验,熟悉教育实习各项规定,掌握教育实习评分标准。在实习过程中,全程参与学生的备课、上课、讨论、训练、竞赛,对学生的评议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指导老师都应配有实习指导工作计划和批改教案、听课、评议课的记录。
实习学校和示范学校起着统筹的作用。学校的鉴定是基于上述各项鉴定之后做出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重要性的判断,从宏观的角度去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各学校均有多种有效的办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利,丁亚兰.高师体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4).
1实训工作开展之必要性:应用型人才之培养
体育专业虽具有学科理论知识之学习,但是其更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之培养,其不是纯理论之教学,应用性是其显著特征。在社会飞速发展,高度专业化之当今,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国家之需要,也是社会之需要,既是体育学科发展之要求,也是学生发展之要求,体育专业开展学生实训工作正是回应社会发展专业化之需求,开展实训工作非常必要,其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这一目的在于回应多方需求,具体来说:
(1)回应体育学科之要求。体育学科相比于横向同类其他学科而言更加强调应用性,以实践为最终归宿,这是体育学科之显著特征。体育专业学生实训工作是通过学生实习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之重要方式,开展实训工作正是为了回应体育学科之要求,否则体育学科就失去了专业特性,就是不完整之体育学科,其体育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另外,通过学生工作之开展,不仅可以是体育教学完整化,而且还可以在实训中,通过学生对于学科理论知识之应用,通过应用中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之方式,不断完善本专业体系,推动体育学科快速进步。
(2)回应国家和社会之要求。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也是一直在实施改革,去年,国家又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学生发展之核心素养概念,这一概念充分强调学生能力之发展,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也必然要适应国家之需求,回应国家之需要,开展体育专业学生实训工作。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发展由以往的大领域混合到现在的大领域细化,专业程度提高,不具备该专业或行业知识与技能就无法从事该行业,对于拥有专业技能学生之需求更加细化,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体育专业开展学生实训工作也是必然,是为了回应社会日益专业化之趋势。
(3)回应学生发展之要求。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中“育人”目标不断调整,由以往强调知识之学习,到现今强调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回应以往学生片面发展之状况,针对以往体育教学问题,尤为强调应用能力之提高。同时,另一方面,体育专业开展实训工作也是为了学生以后工作与职业发展,通过实训工作,使得学生提前感受工作后之状态,提前处理工作中之问题,在实训中不断试错,通过这一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掌握了基本工作技能,从而能够在步入社会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因此,开展大量实训工作也是为了回应学生发展之要求。
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大背景下,体育专业开展学生实训工作非常必要,它既是为了体育学科,也是为了国家与社会,更是为了学生。然而当前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发展之阻碍。
2实训工作开展之现状:无效率状态
由上述论述可知,体育专业开展实训工作很有必要,它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都大有裨益。但是,现在,就体育专业来说,其实训工作开展中却涌现出大量问题,最终使得培育应用型学生之目标没有实现,实训工作开展处于无效率状态,仅仅成为一种完成教学任务之方式,这一无效率状态具体表现为:
(1)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状态表现之一是实训工作开展形式化。这主要是指作为实训工作开展主体的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训工作开展对于学生之重要性,把实训工作看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式。在此思维导向下,其在实训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是不从学生出发来开展实训,而是从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开展实训,在挑选实训承接主体时,没有专业考核标准,而实际真正实训工作如若开展,符合一定专业标准是必然之要求。在实践中更多的是仅仅从完成任务角度,因此,实训工作定位的偏差,使得其在开展中发生异化,最终导致实训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未能实现。而这主要是由于开展主体实训的出发点定位错误所致。
(2)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表现之二是实训接受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主要是指由于实训开展主体——学校将实训仅仅看成任务,导致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实训也仅仅成了完成任务之方式,学生能力没有提升,学生也成为完成任务之一部分,在整个过程中,一切都由学校安排,学生只是负责参与。而学校在安排实训时,没有对学生进行意愿和需求调查,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这一被动状态必然会影响学生在实训中积极性之发挥,必然影响到实训效果。
(3)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表现之三是实训实施方式单一。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渠道由学校提供,实习单位由学校安排,常见实习单位主要是中小学校。在中小学校实习其实习方式是以中小学体育授课为主要形式。这是目前体育学生主要实习方式。这种实习方式虽然也可以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基本体育教学能力,但是,这并非学生能力之全部。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体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不仅需要锻炼体育授课能力,还有许多其他能力需要培养和发展,而单一化实习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全面发展要求,不利于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发展日益细化,对于个体各方面能力要求越来越细,并越来越多,综合性人才成为社会所急需。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专业以教学为主单一化实训方式所培养之人才,也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陷入困境。
(4)实训工作开展无效率表现之四是实训目标未能实现。体育专业实训中实训开展主体的形式化,实训接受主体的被动化,直接导致实训目的未能实现,影响体育专业综合式专业化学生之培育。在实训中,本该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过程,而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反,由于实训的形式化,使得实训中学生并没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条件,实训目标未能实现。而即使在实践中,有的实训目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但是,由于在开展实训时未能将学生想法吸纳进来,使得实训工作完全是实训开展主体之想法,这必然导致实训所实现之目标与学生之需求存在错位,其所实现的并非学生所需的,实训工作开展的效率低下。
因此,可见,当前在实训工作开展中,由于实训开展的形式化,被动化,导致实训目标未能实现,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效率低下。
3实训工作开展之路径:提高实训工作之有效性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开展实训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却面临着无效率状态,然而,社会,国家以及学生个体发展对于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又提出了要求,因此,探析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开展之路径势在必然,为此:
(1)调整实训工作出发点。根据前述论述可知,在实训工作开展中,实训工作开展主体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出发来具体开展实训,这一出发点,导致实训工作异化,将学生体育专业应用能力忽视,偏离了实质内容,实训工作开展流于形式。鉴于此,开展体育专业实训工作要求调整实训工作出发点,从学生出发来进行实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能力之培养,才能适应国家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之需求。
(2)吸纳学生实训需求,细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实训培养针对性。在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由于体育专业实训工作完全由实训工作开展主体安排,而作为实训具体参与主体的学生却被排除在实训工作开展之外,没有对学生想法与需求进行征集,导致实训中体育生处于被动,实训效果差,为此,要调整实训工作,在开展体育实训工作时,将学生之需求与想法纳入进来,并据此作出调整,从而使得实训工作能够具有针对性,而不是一刀切式实训,培养同质化应用人才,而是在开展中,在注重体育专业基本专业能力培养之同时,结合体育学生之特点,扬长避短,使得体育实训工作不仅可以达到培育应用型人才之需要,而且,可以达到发展学生个体之需要,是体育实训工作与学生需求相对接,提高实训工作有效性。
(3)变革实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实训工作。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当前,体育专业学生实训以体育教学为主要方式,这种实训方式只能培养学生单一教学能力,而学生其他方面能力没有得到开发。有鉴于此,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校在开展实训工作时,要拓展学生实习渠道,链接多样化外部实习单位,而不仅仅是中小学校,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实习需求以及多方面能力培养。
(4)实训工作与专业相对接。在形式化体育实训工作开展中,由于开展实训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因此,实训工作在开展中,为了真正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加强实训工作的专业化建设,要紧密与体育教育专业相结合,使得实训具有体育專业特色与内容。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王凌娟.关于社会体育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教师 班主任优势
一、中职学校学生与班级管理现状
1.学生起点低,学习认知差。现在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大部分学生一般学习起点不高,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欠缺。“三差”现象大量存在,即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独立能力差。
2.家长溺爱,心理素质差。现在社会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出现了一种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一些父母把独生子女视为心肝宝贝,袒护、宠爱,对其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不顾他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和性格缺点,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
3.班级管理难度大,学风差。学生从初中升入中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具有自我意识深度不够、自控能力差的特点。特别是初中时期学业上的挫折带来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对生活、学习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
1.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新时期对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思想基础。大多数体育教师关爱学生,对工作有着极高的热情,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2.形象鲜明,对学生的成长起榜样作用。体育教师具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的姿态、开朗的个性、幽默洒脱的风度及“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其良好的个人形象会成为学生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能以标准的运动技能为学生示范,而且学生愿意与教师一起参与体育活动,零距离地接触,使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谈、神态举止留下深刻印象。
3.中职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形成班级凝聚力。中职学校在教学上改变了过去以课本教学、基础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专业课和各种实践与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体育课堂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及运动竞赛的精彩魅力,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很多班主任都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这一阵地,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有利于进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利用规则,模拟社会道德法度,约束引导学生行为,培养遵纪守法习惯和适应社会能力。
4.利用课堂宽松环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个性能在体育锻炼、游戏和竞赛中得以充分展现,无论是勇敢、胆怯,还是争强好胜、软弱怕事等特点,都会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显露出来。体育教师很容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的思想动向,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寓教于行。这样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密切联系思想教育与教学实践,对于良好班风、良好学风、良好校风的形成都有着好的影响。
5.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全面均衡发展是体育教师对国家素质教育的理解,实践证明,由于班主任带的学科不同,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劲头和时间分配是不一样的,学生会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班主任所教的学科,其结果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影响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可以科学地要求学生各科均衡发展,不致产生偏科现象。
三、体育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克服急躁心理,做学生工作要耐心细致。体育教师性格外向,处理事情容易急躁,对于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待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兴趣不够稳定,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地去说服帮教。
2.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体育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本专业以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适应班主任工作的需要。
总之,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教师当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大胆创新举措。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制度要更科学,让更多有敬业精神的各学科教师参与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每一位追求进步的教师来说,也应主动积极地担当起班主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体育学院教材[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李林.班主任模式探讨[J].班主任之友.
将探究式学习有机地整合于体育教学中
在体育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必须以一定的体育活动为载体,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已学体育知识加以应用与深化,寻找有利而科学的结论。针对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的第一步。例如,在学习排球正面上手传球时提出:什么是击球部位和击球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触球部位与时机对传球技术的作用)?完整动作的完成有哪些因素所决定(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技术要点与各技术环节的相互关系)?怎样才能很好地将球传出(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课题,在体验中寻找、设计完成技术动作的有利途径)?
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究,培养体验活动过程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探究学习的实施,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围绕科学的主题,在体验中展开。因此,问题的形成与验证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新知识,并在不同的情况下利用知识点来合理而科学地解决问题。只有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最终解决以及结论的得出使学生体会到体育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有体验,在体验中有发现,在发现中有创新,在总结与评价中使每位学生都感到学有所获。例如,在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提出: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设计并体验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上最合理的投篮技术要点有哪些?有人防守与无人防守时怎样合理地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要素有哪些?对以上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篮球单元的学习中去思考、体验并设计出最适合于个体的技术要点和练习途径,并不断进行交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利用已学知识寻求新的知识点,设计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选项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的思考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生选项学习充分表明了学生对所选内容的喜爱与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需要在教学中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科学应用方法,寻求更适合于个体的健身途径,真正做到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