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产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输产业报告

第1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一、回顾2013年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情况

20份 截至2013年10月31日,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份。

3次 连续三年报告的汽车企业占比为70%,部分企业已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信息披露机制。

11-30页 报告篇幅在11-30页的汽车企业报告占比最大,为50%。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受关注程度越高,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也越全面。

CASS-CSR1.0/2.0 40%的汽车企业依据多个标准进行报告编制,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CSR1.0/2.0)、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G3.1)及上交所指引为主要参考依据。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报告的企业中,70%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90%的汽车企业报告名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另外两份为《戴姆勒中国2012可持续发展报告》、《BMW中国企业社会贡献系列活动2012 年度报告》。

80% 80%的汽车企业了中文报告,20%的汽车企业了中英文报告。

二、对2013年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作出判断

我们依据得分的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层次。汽车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57.53分,整体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中,20%的报告质量已达优秀,具有较高的水准;55%的报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报告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汽车企业报告质量整体略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但报告可比性略低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汽车企业报告可比性、创新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升。

三、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凸显汽车企业以“人、车、社会和谐发展”为理念追求

在我国逐步进入汽车社会之时,汽车不仅承担了主要的客货交通运输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汽车文化也在形成之中。汽车企业已逐步认识到汽车行业的社会责任本质是实现人、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城市交通发展与企业自身的和谐发展。很多报告不仅在报告正文中提及追求“人、车、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在报告的主题设置、报告的设计方面也反映出这一理念。

发现二:实质性议题关注点的渐变――由产品的安全性能扩大到交通安全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同时我国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连续十年高居世界第一。交通事故对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逐渐成为汽车企业关注的议题。汽车企业均将“安全”作为重要的实质性议题进行披露,但依据各企业对“安全”议题的认识程度,我们发现披露的重点各有不同。

除了不断研发安全技术、提高基于产品本身的安全性能、为大众提供便捷安全的可移动产品外,汽车企业逐渐将“安全”理念扩大为“保护所有道路的使用者”。

发现三: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成为报告中产品议题的重要内容

汽车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便捷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全球40%的石油开采量被汽车所消耗,25%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汽车。我国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可采储量的10%。石油资源的有限及气候变化的压力,迫使汽车企业不断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储备支撑未来发展的领先优势,有75%的汽车企业在报告中披露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及技术的应用推广。

发现四:不断扩大对社会责任领域的认知

基于行业特性及公众对汽车尾气污染等关注程度的加深,汽车企业均较好地回应了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期望与要求。汽车企业在报告中均以较大篇幅披露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秉持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及环境管理体系和卓有成效的环保实践。这表明汽车企业在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方面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

但我们发现,汽车企业对环保的关注不止于此。众多汽车企业报告还披露了企业在引导公众开展生态保护、传播环保知识与理念和捐资保护自然遗产方面的实践,这表明汽车企业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真正向着“人、车、环境的和谐发展”理念前进。

发现五:本土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报告披露侧重点有所不同

众多跨国汽车企业普遍在报告中以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绩效为披露重点,注重责任理念的前瞻性;尤其注重披露对环境和社会公益方面的实践和绩效,但对在中国本土运营所产生的经济绩效、经济影响以及员工相关议题的披露还不足,本土化还略显薄弱。此外部分跨国汽车企业的中国区报告也有英文版,以方便外籍员工阅读和跨地区交流。

从报告呈现方面,跨国汽车企业更加重视报告的品牌传播价值。

从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本土汽车企业注重经济、社会、员工、环境等方面实践与绩效信息的全方位披露,但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方面的认识还略显不足。在报告设计呈现方面,除少数汽车企业外,均不够重视报告的可读性。

四、我们的建议

1.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达321家,从业人数超过107万。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的发展速度与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并未成正比增长,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较为粗放的现状。我们建议更多汽车企业能够尝试报告,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责任品牌的视角报告

社会责任报告是利益相关方全面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方式,作为日益为大众熟悉的汽车行业,如何树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社会责任报告是重要的一环。据相关调查显示,公众普遍对企业社会责任之于汽车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程度表示肯定。汽车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品牌建设,则能塑造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责任品牌也逐渐成为公众选择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2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GDP总额为29.69万亿元,同比增长7%,许多行业表现较为低迷,但民航业表现较为抢眼,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05.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5%;旅客运输量2.1亿人次,同比增长12.5%;货邮运输量299.1万吨,同比增长6.6%。民航业的增速不仅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在交通运输行业当中,也是一枝独秀,远远快于公路、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面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中国机场迎来了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机场业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客货业务均进入全球领跑方阵。然而中国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机场之间差异巨大,面对十三五发展,机场如何理解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又面临哪些关键战略议题?国际著名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与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合作,连续多年联合《中国机场行业报告》,持续跟踪和深度研究中国机场发展。在最新的2013―2014版《中国机场行业报告》稿中,罗兰贝格将中国机场业发展趋势概括为十大关键词,并对不同类别机场十三五战略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

中国机场业发展趋势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规模地位――民航大国。中国正跻身为全球民航大国,客运方面,入围全球前100名机场名次的中国机场由2008年的9个上升为2013年的13个,首都机场跃居全球第二,广州、浦东均跻身全球前二十;货运方面,香港机场和浦东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三,凸显了中国全球制造大国的地位持续巩固和强化,北京首都、台北、广州、深圳、成都和虹桥也都进入全球前50名。2015年中国机场的排名还在加速上升。

关键词二:机场盈亏――以小博大。中小机场亏损面仍然较大,然而机场亏损处于相对可承受、可控制水平,相比同期全行业约300亿元的利润,机场总亏损额约20亿元。作为国家“基本航空服务”和提升交通“通达性”的关键要素,中小机场的兴建提升了偏远地区交通的通达性,且服务民生和经济引擎的作用日益提升。

关键词三:三大枢纽――深度较力。在机场枢纽建设和基地航空枢纽打造的互相促进下,北上广三大枢纽已进入全面深度较力阶段。首先,航线网络方面,北上广三大枢纽逐步形成。其次,空地复合方面,空铁联运硬件设施和软性产品日益丰富,腹地的城市航站楼的布局也得到了日益完善。在机场规划方面,北京、广州和上海对2020年的客运量规划容量均有显著增长,分别是1.5亿、1.3亿―1.5亿与1.2亿,首都二机场已经奠基。

关键词四:腹地机场――廉航机遇。低成本航空在中国方兴未艾,大都市圈的腹地机场已经抢占先机,提前布局,包括春秋航空在内的9家廉航公司在国内的基地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沪宁杭和广深佛三个区域。随着中国出境游的强劲发展,国外廉价航空加速了布局中国的步伐,除了上述三大区域,二线城市也成为其重点布局市场。

关键词五:中小机场――双轮驱动。得益于国内市场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带动,中小机场利用率提升较快。原因一是中小机场所在城市人均收入增速快,中小机场所在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远高于一二梯队,且同一二梯队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二是在北上广三大枢纽机场发展的带动下,尤其是上海和广州在加速枢纽建设,对中小机场的覆盖广度和密度也明显提升。

关键词六:通航业务――箭在弦上。在近年一系列低空开放政策出台的背景下,2014年民航局又明确表态希望低空空域高度增加到3000米,并简化审批程序。低空开放政策有望进一步突破,通航业务或将成为机场业务的新增长点。在另一个重磅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航作业小时从2010年14万小时提高到2020年200万小时的目标,通航作为国家“基本航空服务”和提升交通“通达性”的另一项关键要素在十三五的表现值得期待。

关键词七:机场服务――数字智慧。如今,新的技术已经有望实现“门到门”流程的无缝衔接,随着这些应用功能的逐步实现,将大幅提升乘客的乘机体验,同时利用新技术进行商业模式拓展将成为大量中国机场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大多数机场在提升运营和优化服务的同时,也迫切希望挖掘巨额IT投资的商业价值,如以多种方式发展O2O业务。O2O合作模式有与其他机场合作、与终端社区店合作、与航空公司合作等,机场在旅行产业链中有望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通过新技术拓展商业模式。

关键词八:货运发展――西部崛起。西部国际航空货运依托产业转移的契机开始发力;而国内外快递也加速在中西部地区的航空枢纽布局。

关键词九:传统非航――稳步提升。中国机场在非航收入提升上产生了明显突破,结构不断优化,非航收入从2009年的37%增长至了2013年的45%。非航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二、三梯队机场,得益于商业面积增加以及管理机制专业和灵活提升。

关键词十:临空经济――群雄逐鹿。临空经济是十二五的热词,到2014年,我国规划临空经济区的城市增长到62个,临空经济区增长到63个。相对于如火如荼的临空经济区发展,我国大多数机场对自身的角色把握还在摸索阶段。国际上领先机场戴高乐、迪拜、法兰克福等已逐步向复合经营模式转型,以航空城开发带动机场产业发展。而我国大多数机场对自身在临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模糊不清,对航空与非航产业联动发展如何联动发展、如何带动机场产业转型缺乏规划,是十三五期间许多机场需要探讨的议题。

十三五机场业如何

布局与发展?

根据腹地市场规模和旅客中转水平的不同,国内民用机场可以大致划分为四大类别:国际枢纽机场、大型腹地机场、区域门户机场和中小本地机场。其中需要解释大型腹地机场的概念,这类机场远程干线和中转市场空间有限,主要辐射腹地本地出行,根据其区位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一是远离枢纽型:腹地市场规模居中,但远离枢纽对腹地的直接竞争;二是大都市圈型:腹地市场规模大,但紧邻大型枢纽。

在政策方向上,综合国际机场发展经验、中国机场趋势及政策演变,罗兰贝格认为,十三五机场业布局与定位将朝着“大型枢纽全面跨越、都市圈机场区分定位、大型机场创新提升、边远地区基本覆盖”的方向发展。对于各机场而言,基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相应识别目标客群和机场差异化定位,是把握机场战略方向的基础。

国际枢纽机场:面对全球航空业发展新环境,国际枢纽机场要实现新的跨越,需要在战略层面思考五大议题,分别是提升枢纽地位、货运发展定位、突破发展空间、商业模式拓展、管控机制优化。

大型腹地机场:相比枢纽机场相对清晰的方向,大型腹地机场的定位和前景则更为扑朔迷离,如何把握机遇和自身条件形成差异化道路是关键。主要战略议题包括主业差异发展、创新突破瓶颈、低空产业机遇、城镇化新引擎、管控机制优化。

第3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一、广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与现状

(一)广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同时它也正在引起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1.政策层面的扶持与推动。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拥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达5000家。据2015年4月8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有专家预测,2017年跨境电商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前景被业界看好。

2.特区试点作为起步。广东的跨境电子商务起于2013年11月海关总署批准在毗邻香港的深圳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试点。作为试点城市,深圳成为广东跨境电商的先行者,试点工作于2014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进出口双向试点资格,了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的地方标准,建立了全国首家跨境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系统,在前海保税港区正式启动试点运行并诞生全国首单海关9610监管代码下操作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税。

(二)广东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情况及特点

1.总体发展较快,广州深圳为主要城市。从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了解到,广东省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交易总额的七成,相关从业人员多达几百万人;从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了解到,从销售额上看,2014年广东的跨境电商企业中,深圳占了50%~60%,广州占了30%~40%,广东的其余城市仅占10%~20%,主要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还处在刚起步阶段。

深圳方面,跨境电子商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据深圳市经信委数据,2013年深圳进出口总额537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在此基础上,2013年深圳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7%,占深圳市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5%。2014年总体交易额达到170.4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27.3%,占深圳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5%。

从25家提供财务报表的样本企业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1-6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5.31亿元,户均6123.00万元,同比增长37.3%,期末从业人数3544人,户均142人,同比增长21.8%。

2.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处于创业或发展阶段。据调查问卷资料显示,29家样本企业中,9家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占31.1%,19家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占65.5%,只有2007年成立的深圳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到了“成熟阶段”,其他28家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开展基本是在2011年之后,因此尚处于创业或发展阶段。

3.保税区双向试点加快了广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步伐。中国最早的十五个保税区中广东占六个,占40%。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双向试点于2014年7月在深圳进行,试点首期为网购保税进口模式,跨境电商按照“保税跨境电子商务”这一新型海关贸易方式,相比传统的报关模式,保税区内效率更高,以速度促发展,加快了深圳跨境电商发展步伐。

4.跨境电商带动物流业同步发展。以深圳和惠州为例,深圳方面,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深圳市物流业增加值较2013年增长9.7%,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末期1500亿元的预期目标。2014年深圳港全年完成集装箱2403.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3%,继续位居全球前三;深圳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68.67亿元,同比增长33.3%,占全国业务收入的8.3%。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数据还显示,深圳现有物流公司超过1.48万家,供应链公司300多家,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供应链公司总部。

二、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广东跨境电子商务在“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下发展迅猛,然而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仍有不少问题限制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成本高,税负偏重

问卷调查显示,问及企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时候,29家样本企业中有22家表示“用工成本上升快”,占75.9%,成为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之首,“税收负担较重”排第三位。

用工成本上升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新合同法和国家社保相关政策的落实,增加了企业的薪酬负担;2.现在90后和80后逐步取代70后和60后成为务工主力,其对工作环境,休假制度以及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这必然使企业增加其用人成本;3.随着劳动力输出大省经济的发展,外来劳动力在广东工资优势差距缩小的情况下,更多地选择了留在家乡务工,广东的企业为了能够留住工人必须提高薪酬;另外,除了人工和原材料等成本增加外,现在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的中间环节增多也使得其成本增加。

税收负担方面,29家样本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的税收负担仍然很重。29家样本企业中,23家表示没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占79.3%,只有6家企业表示享受到相关税收优惠,占20.7%。

(二)企业资产轻,融资困难

问及企业2015年1-6月份流动资金情况,29家样本企业中,认为“一般”的有15家,占51.8%,认为“紧张”和“充足”的各7家,分别占24.1%;问及企业2015年1-6月份融资情况时,有13家表示没有参加融资,占44.8%,剩下有融资的16家企业中,没有一家表示“容易”的,其中有9家表示“困难”,7家表示“一般”。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是新兴的轻资产行业,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对于跨境电商行业中的平台企业而言,供应商为中小企业,供应商本身资金链脆弱、紧张,由此导致账期缩短,流动资金紧张,运营出现困难。

(三)市场欠规范,竞争激烈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许多配套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对市场的规范力度也不断加大。原因之一是市场不规范的状态导致了竞争激烈,样本企业反映“同行竞争激烈”的问题排在第二位,在29家样本企业中,有23家表示没有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或者是享受优惠政策的门槛高,要求较高,占比79.3%。

(四)税收细则不明,退税周期长

跨境电子商务分为进口跨境电商和出口跨境电商两大类,其中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又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的两种类型,运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创新的模式,暂未有配套的税收政策措施加以明确,企业报税时难以一一对应。另外,退税流程方面周期长的因素制约了企业发展,相对于传统外贸,跨境电商多数具有小批量、小品种、多批次的特点,待审退税单量会增加很多,因此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退税周期变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周转。

(五)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专业人员招聘难

问卷调查显示,2015年1-6月份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方面,29家样本企业中有12家表示比上期“增加”,占比41.4%,11家表示“持平”,占37.9%,6家表示“减少”,占20.7%,说明企业用工需求比较旺。然而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专业人才紧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从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综合要求方面看,学校培养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上找不到专业人才,而聘用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则需要培训一段时间才能上手,又无形中提高了企业成本。

三、促进广东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下,广东政企应上下同心做好“互联网+”这篇大文章,尽快推进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交易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电子商务质量,为发展新兴业态、打造新增长点、助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新引擎。

(一)建立“互联网+”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升级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

对广东电子商务发展做了顶层设计,确定了主要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分工,推动电子商务加速发展。下一阶段,相关部门应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顶层设计,着力打造全球性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的重要交易平台和分拨中心、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城市、亚太地区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的“升级版”。

1.“招大、引强、选优”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的“入住率”。一是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形成总部引领、集聚发展、比学赶超、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和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二是通过政府引导、专业招商等方式,以“招大、引强、选优”的机制,实行梯度培育,不断提升聚集区的企业“入住率”。

2.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1)总结广东在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的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等,(2)加快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与广东已有的保税区对接。建立广东外贸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鼓励集报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仓储物流体系。提升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服务。3.进一步优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1)加强组织保障。加强相关行业协会、联盟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加大跨境电子商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构建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紧落实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与奖励措施。

(二)“互联网+”企业,从源头上提高广东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互联网+”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企业应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深化电子商务的应用。重点推进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

提高大中型企业跨境电子商务水平,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普及跨境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一般对跨境电子商务基础投入少,整体预算不高,开发平台技能较低。为解决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投资、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积极借助“第三方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营销”企业和大型第三方平台。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营销企业,帮助传统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减少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软硬件投入,让企业在短期内产生效益。

(三)“互联网+”各行业协助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全面发展

第4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一、杭州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十二五”时期,杭州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2012年,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21亿元,分别增长2.5%、8.5%和10.1%。产业结构调整为3.3∶46.5∶50.2,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50%。从三种产业的结构比例来看,杭州已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占半壁江山。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即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向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衍生了许多新兴的服务密集型行业。

未来10年,杭州将处于全面实施创新兴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杭州先后了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要经过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人才总量达到260万人左右。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13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66万人。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掌握各种理论技术和技能的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杭州地区高职院校概况

(一)规模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8所,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8所,占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总数的72.7%;省级示范院校11所,占全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总数的50.0%。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11.9万人,占全省高职在校生总规模的38.5%;当年计划招生4.5万人,占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36.5%。杭州拥有全省绝大部分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

与全省相比,杭州地区高职院校规模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010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总数的35.5%,而当年杭州地区人口规模仅占全省的12.7%,当年全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1.8%。到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比例近4成;人口比例有所提升,为16.1%,而GDP的占比变化不大。在高职教育规模上,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在校生规模比例是其当地常住人口比例的2.5倍左右;占全省4成的高职教育规模和占全省两成的GDP相比,显示出杭州高职教育的规模优势。

(二)专业分布概况

2012年,杭州地区18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共设置专业205个,专业点数427个。专业结构丰富、设置门类齐全,但不同专业大类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规模差异。

从专业数设置来看,排在前面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制造、土建、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7个专业大类,所占比例依次为13.2%、10.2%、10.2%、9.8%、9.8%、9.3%和8.3%,所占比例之和为70.7%。从专业点数的分布来看,排在前6个的专业大类依次是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所占比例之和达72.6%。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点数分布较少,一般为1~2个,所占比例之和仅为1.4%。从整体上来看,杭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土建等专业大类,而材料与能源、公安、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等大类,专业布点数较少,各自所占比例不足0.5%。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19个专业大类对照三种产业进行划分归类:一产类专业包括农林牧渔类专业;二产类专业包括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类专业;三产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类专业。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结构与三产结构基本适应,但契合度不高

从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对比来看,结构大致吻合,在校生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比例也基本符合产业预期。2010~2012年,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总数增加17个,专业布点总数增加28个。与2010年相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三产类专业,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分别增加9.0%和7.0%。

3年中,有5个专业大类,无论是专业数还是专业点数,均未发生变化,分别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和公安大类。这些专业大类中的专业数和专业点数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来,变化相对较为明显的专业大类是制造、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艺术设计传媒大类3年来专业数增加40.0%,专业点数增加37.5%。这与杭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纵观3年,专业设置数呈下降趋势的专业大类有: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专业设置数呈增长态势的专业大类主要有:土建、制造、财经、医药卫生、旅游、艺术设计传媒等。

对2010年至2012年的杭州三产结构比例和专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专业结构设置比例基本呈现“三二一”的格局,即三产类所涉专业各项比例最高,2012年在校生规模占60.8%,当年计划招生数占61.0%;二产类所涉专业在校生规模占37.9%,当年计划招生数占37.8%;一产类所涉专业比例最小,在校生规模和当年计划招生数均占1.3%。近3年来,三产类专业各项规模稳步提升,二产类和一产类专业基本稳定,规模略有下降。从总体规模来看,专业设置的“三二一”结构与三产结构大体一致。从具体比例来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占据6成,超前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将导致第三产业人才培养数量过剩。与此同时,从数量上看,第二产业所需人才则较为不足。

(二)专业设置覆盖面较广,但尚不能充分满足支柱产业的需求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要求进行重点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围绕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主干和重点专业,再围绕主干专业设置与其相关联的专业,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专业群。

对杭州地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重点专业分布最多的专业大类是财经,共有14个重点专业;土建大类,有12个重点专业;制造大类,有10个重点专业。从重点专业所占比例来看,法律大类11个专业中,有7个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占63.6%,且都来源于同一所高职院校,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有其特殊性。水利大类共2个专业,其中,1个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故占比也较高,为50.0%。医药卫生大类,重点专业占比41.7%;有6个专业大类,没有重点专业分布。

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种类齐全,覆盖面广,但对照“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杭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大类,而专业大类中的重点专业建设并无明显优势。

(三)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重复度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均设有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导致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18所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及以上高职院校开设了上述5个专业。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特色,造成缺乏竞争力。

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对信息技术人才有很大需求,而且这个专业设置成本低,不少高职院校都跟风设置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由于人才培养过剩及结构不合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高职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两大计算机专业被亮“红牌”。分析显示,两专业遭遇“红牌”的原因,除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低、薪酬低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

(四)专业设置中低投入的较多,高投入的较少

杭州共18所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有5个专业属财经大类,3个专业属电子信息大类,各有1个专业属旅游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布点最多的前十个专业,布点数达86个,占布点总数的20.1%,在校生数占总规模的28.3%,主要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旅游等大类。这些专业往往具有投入成本低、专业口径大、社会关注多等特点,开设院校和招生人数普遍较多。对于那些投入硬件条件高、专业口径小的专业,因其办学成本高,即使社会有较高的需求量,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开设的学校也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从在校生分布来看,财经大类在校生数最多,占总规模的29.7%,电子信息大类、土建大类和制造大类在校生数分别占11.9%、11.8%和10.2%,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63.6%。材料与能源、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水利等专业大类在校生占比都不足0.5%,以上四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总数的1.2%。由此可见,各专业在校生规模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五)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足,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同步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与社会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杭州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面向二次产业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杭州重点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大部分属于二次产业。面对杭州区域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对应二次产业的专业设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未能跟上产业的发展。个别就业前景好、需求量大的专业,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设置。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需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政府需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局谋篇。建议政府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等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社会发展特点,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纳入本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中。根据杭州地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制定全局性、整体性且具有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划方案,统筹规划专业布点,促进专业结构合理均衡地发展。

加大对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的投入力度。政府应站在全局角度考虑区域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积极引导高校设置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新兴专业,淘汰落后专业;通过各类政策引导高职院校向政府确定的方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一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冷门专业和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型专业,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扶持其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鼓励相关院校开设这类专业,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等是杭州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但鲜 有高职院校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并加大对材料与能源类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把专业设置权限下放给学校。政府管理高校的重点,应该是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等方面;通过完善制度,让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动性。政府可通过规划、拨款、政策指导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建议政府切实把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中的专业设置权限放给学校,探索建立高校自主办学的有效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为学校与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行企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也才能够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建议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将校企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形式,形成政府推进、企业和院校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接,促进企业与院校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重视专业设置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为引领,依据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区域未来五年或十年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立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校五年或十年专业发展规划,系统开展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压缩或淘汰落后专业,巩固成熟专业,新增和发展新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培育和扶持紧缺专业,大力发展产业支撑型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发展与新能源、节能环保、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物联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积极谋划产业结构所需的人才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首先,通过对应用型紧缺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企业发展生产需求。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最后,以企业调研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所需要的能力,以能力培训定课程的思路,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配置,减少集中化程度低的专业设置,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合理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的服务对象,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的区位优势和所在行业的行业优势,以服务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专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在杭的18所高职院校,除3所是由省教育厅或地市政府举办以外,其他院校都由行业或企业举办,不少院校都有鲜明的行业渊源,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依托行业办学,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邀请企业高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构建富有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要积极探索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校企合作双赢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创新平台。经济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观,创新办学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从多方面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组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素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相关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等。在校企合作中,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保障其经济利益,从而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的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培养企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参 考 文 献

[1]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马树超,郭扬.高职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5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07

1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增长、调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聚集。但也应看到,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也逐步显现。2015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01.9%,信息产业产值增长51.0%。2015年以来,我省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增大投资空间,提高产业转移吸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全年我省产业集聚区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10.2%,已经成为拉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2015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远高于我省平均水平。从整体上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初具成效,产值稳步提高,增速加快,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一定突破,产业聚集效果显现。

2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首先,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带动增长作用。以生物医药为例,产业规模仅仅是广东省同业产值的7%,江苏省的8%。今年以来,受药品价格市场化影响,以低端药品为主的我省医药行业产值增幅和盈利增幅具有所下滑。其次,持续创新能力仍然较低,科技人才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报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人才,而我省相关创新企业在吸引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仍然面临困难。再次,审批流程繁复且不统一,市场机制不完善。一种新型药品要进入市场,要在各省逐次申请申报审批,耗时长,极大影响新产品上市的时效性,且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这对创新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医药用原料也需要行政审批和许可,导致资源无法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最后,融资渠道不畅。主要存在投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过少,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型企业的需要,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和制度安排。对于投资门槛和技术水平均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强调一个好的投融资政策环境的重要性。政府扶持基金的入驻需要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相配合,形成合力;此外,还需要完善的投融资中介,在构建企业征信和担保方面提供支持。

3前景与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落实质量优先的新常态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部分产业前期投入大、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链密集等特征非常突出,进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即使进入后,也很难与国外先进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此外,当前全国各省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情高涨,产业重构、产能过剩等现象已经凸显。以多晶硅为例,它作为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材料而备受市场青睐,利润较高,进入门槛也较低,使得部分企业不顾环境污染,高能运转,超额排放。如果不加以规划和引导,不仅错失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掘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的机遇,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衷背道而驰。因而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进一步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3.1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

在现有产业政策下,继续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综合利用各种财政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和合理布局。

(1)资金的投入上,继续创设多元化、多渠道的财政支持体系。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此外,还要根据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时灵活调整引导、投入方向,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健康发展。

(2)持续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融资。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以参股、融资担保、投资跟进、风险补偿等机制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3)持续推进市场推广。对于评估认可的科技成果,提供用地、贴息、税收、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支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3.2培育龙头标杆企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低水平的盲目扩张。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绝对竞争力往往是依靠地区内少数大型龙头企业支撑起来的。龙头企业产出大,原材料需求多、对交通运输的依赖较大,这就直接刺激龙头企业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龙头企业用于供应链建设,行业规范的确立以及市场体系完善方面的私人投资也可使其他成员企业节省本该用于该方面的投资并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是快速培育具有竞争力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

扶持龙头企业,关键在于为企业扫清资金、制度、环境的障碍,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公正的环境。产业的优化和企业做强做大,则仍在于市场驱动。

3.3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思维界限,加强制度和政策创新,通过体制、政策和市场的综合设计,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继续完善服务体系。

(1)构建人才引进平台。构建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明确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人才队伍建设思。

(2)加快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搭建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加强创新园区建设。

(3)强化产业标准化和认证体系等基础的完善。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在中原[J].中国风险投资,2011:57-61.

[2]刘向耘.金融政策力推高新技术产业[J].华东科技,2008,(8):13.

第6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作为承接珠三角、长三角PCB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江西省在交通区位、人才、劳动力、投资环境的优势,为PCB企业提供了较好的产业环境。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多个地区成为“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专业性产业园区的成立等系列动作,为江西省发展加工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近十年间,转移到江西的PCB企业多达数十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是否已成功落地生根并获得发展空间?SPCA借江西景旺开业之际,于2月中旬前往江西吉安、万安、遂川、赣州等地走访,希望能实地考察江西PCB产业发展现状,为业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产业转移进入稳健期

随着近年来产业转移的加速,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农业为主的经济型态向新型工业化之路转变,产业转移担当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我国正进入自东向西、从南到北的产业转移发展期。2005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产业转移规模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2008年以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转移点燃了江西革命老区的“崛起梦”,从原本的“漫天撒网”到后来的“按图索骥”,作为线路板行业的我们也因其勤勉、积极、务实的作风,原本陌生的赣州、吉安、九江、遂川等地名如今已变得耳熟能详。

江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努力完善产业配套,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凸显出综合竞争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五年过去,今天的江西省已旧貌换新颜。仅PCB产业来说,就已遍地开花:吉安红板HDI稳定运行,成为转移优秀案例;赣州深联已正常运转,即将上马二期扩充产能;信丰福昌发稳健发展;遂川志博信一期产能释放,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万安中信华工业园模式成功为中小企业提供内地发展的机会;吉水景旺年初已正式启动,预计今年为集团贡献产能与营收;信丰迅捷兴产业园正式开建;更多的企业也已陆续投产,如九江华祥、遂川通明、抚州联益……作为中部崛起的代表,江西省已经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道路上初获成效。

赣州:地理优势成就“前院后厂”

作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赣州市在这场产业转移大戏里几近狂热的“拉客”,源自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接福建、南邻广东、西连湖南,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共同的腹地,而且从地图来看,他就像是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后院,很多线路板企业之所以将赣州作为其重要选择,大概也有当年港资企业移师深圳的感觉吧,这种前院市场后院工厂的模式与当初的“前店后厂”模式何其相似!综合起来看,赣州市PCB项目已经到达十几家。并逐渐形成以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为链条的产业链。

赣州逸豪实业有限公司位于章贡区PCB产业园内,公司主要生产电子铜箔,产能约500吨/月,园区占地面积300计划总投资3.5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8.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及400万平米覆铜板。据逸豪实业张健君副总介绍,集团今后将逐渐向产业链垂直整合拓展,从上游的电子铜箔到覆铜箔基板CCL再到PCB,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位于逸豪实业对面的PCB工厂就是赣州深联。据赣州深联营运总监许永强介绍,赣州深联占地100亩,工厂已于2013年5月投产,主要生产多层板、HDI、软板等,目前产能约25000平米/月,一期达产产能为4万平米每月;二期预计增加钻机到100多台,计划产能7~8万平米/月。为了配合客户的需求,赣州深联还增加了SMT电子贴装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电子制造服务。许总表示,赣州深联2014年产值预计将突破5亿,为集团的营利贡献更上台阶。谈到产业发展,许总说,PCB产业呈现阶段性变化,最早90年代是缺硬件、缺人才,到现在内地产能迅速扩大,企业最缺的是市场。

对于企业的经营,深联的管理层同样有流动现象,其中普通工人的招聘比较顺利,很多本地工人春节返乡后都愿意留在赣州,同时赣州深联也积极引进外资的高管,力求为企业带来新的理念,许总表示:赣州深联中层管理及基层制造人才相当稳定,主管、组长、领班从开始到现在很少流失,较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而在环保投入上,深联延续了深圳的标准,投资3000万自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均可用来养鱼,展现绿色PCB制造的风采,消除了当地政府对PCB是污染行业的错误认识。据悉,深联整体营运状况较好,去年深圳工厂减员增效,从1400多人减少到1000人,但产能未见减少,2013整年深联产值增长20-30%。

同样位于章贡区产业园的还有近两年来纷纷进驻的线路板企业超跃科技、华严慧海等多家公司。其中超跃科技赣州项目正在基建,投资1.5亿元,占地100亩,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

吉安:红色圣地焕发新活力

吉安市在地理位置及交通上的情况基本就是赣州市的向北延续,由南向北的交通路线,无论是铁路、国道、水运、高速公路都在先经过赣州之后,顺势向北,穿过吉安。相比较赣州只多了1~2个小时。对于PCB产业来说,吉安市的招商力度也丝毫不让赣州。井冈山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同时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共和国的发源地。在交通方面,京九铁路直接穿过开发区;距井冈山机场仅26公里;高铁也将从赣州连到深圳。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6.5平方公里,现已完成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区内供水、供电、供热、网络、通讯、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完备。附近还有井冈山大学、中专和职校共54所。

目前,红板(江西)、满坤电子、景旺电子等PCB企业已经在此落户。红板(江西)有限公司主体工程正式动工于2007年,是香港上市公司森泰集团红板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在高新区购地600亩,分三期规划。目前项目为一期工程,投资约8亿港元,年产72万平方米高密度线路板;与红板相邻的满坤科技已于2010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96亩,专业从事电子线路板研发和生产,目前年产线路板约360万平方英尺,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工业、通信、网络等诸多行业。位于吉安市吉水县的景旺电子则是于2012年9月开建,短短一年多时间,现已建成投产(详见本期企业报道《江西工厂开业 景旺再迈发展新台阶》)。

据江西红板行政总经理文伟峰介绍,工厂于2005年选址吉安,2009年建成投产,目前产能达72万平方米高密度线路板,总计2000人左右,HDI产能约占7成。在物流方面,每天有广东和吉安对开货车,货运也较为畅通。不过企业所需的主要原物料配套还是在珠三角。目前工厂接单情况良好,二期项目已在规划,将视市场情况再行拓展。人员方面,尽管是本地员工,但员工流失率也在10%左右。文总解释说,本地经济开发区已经渐成气候,相对来说公司多人员少,找工作容易,此外在家乡的生活成本低,生活压力小,不像在外面一天没工作就得心慌着急。红板江西工厂的员工,初期也是从东莞转过来,但经过近几年的适应,目前几乎都在本地招聘培养,每年都会招大学生进来,为企业发展夯实基础。谈到环保排放,文总表示,江西红板目前的排放标准仍是表二,但东莞红板已经按照表三完成环保改造,因为环保是一种趋势,企业有责任做得更好。

万安:园区经济模式助力企业转移

革命老区万安,位于吉安与赣州的中间,区位优势便于与“长珠闽三角”地区企业配套,同时辐射中国南部的销售市场,最有条件接受东部的辐射和南部的转移,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承接基地。万安是江西省的供电大户,电力充足且稳定可靠。同时,水、电、劳动力成本低。

近年来,万安县强力推进发展实施工业“绿灯工程”,掀起了招商引资服务热潮。从2010年起,招商人员深入香港、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围绕电子电路板产业,不断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促使更多的电子电路板及相关企业转移。在其不懈努力下,先后有椿林焱电子、索雅纳电子、中信华电子工业城、金泰源电子电路板产业园等几十家电子企业入驻。

作为专业的线路板产业园区,万安县电子电路产业区采取招引一个支柱企业作为建设方,然后由这家企业再牵头招引上下游企业入园,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方案,所有入园生产企业统一排污、统一通过环评报告。通过这种独特的招商方式,园区引进了中信华电子工业城项目落户,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约280亩,废水处理量为24000吨/天,分三期建设,现已完成第二期建设,目前已建成34栋标准化厂栋,每一栋都是4000平方米,适合中小企业转移。据中信华PCB产业园的仲总介绍,除了中信华电子自用外,现已引进了16家企业入驻,园区约有1400多员工,年产80万平米双面多层线路板,年产值约20亿元人民币。业内关心的配套如钻孔、压合、沉金、喷锡等均有代工企业驻厂,尚余6栋标准化厂房已建成可以入驻,园区第三期也将根据二期企业入驻情况而启,预计全部建成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0万平方米。

据悉,中信华电子工业城一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环保设施和购买环保设备,目前稳定达标排放,甚至省监测站到这里检测下游的水质量时,检测到这里水的铜含量远远低于国家和地方的要求,超标完成了政府要求。深圳中信华电子和万安工业园签订为期50年的厂房租赁合约,园区启动之际,为了降低PCB入园的门槛,中信华集团承诺租金10元/平方米,10年不涨价,废水处理费用10元/吨,比较深圳30-40元/平方米、水处理费用18-23元/吨的成本,综合物流、劳动力等成本,对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中信华电子带领效应下原物料企业华绿油墨等已经入驻,园区内产业链成功集聚。虽然企业规模都较小,但抱团发展,也不失为转移内地的一种发展方向。

此外,万安另一个工业园区,即由广东金泰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万安电子电路板产业园也正在火热建设招商,与中信华电子工业城遥相呼应,项目占地2000亩,预计总投资100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超100亿元。园区目前已有多家线路板企业已入驻,正在进行基建工程。其中有江西合力泰科技投资兴建的FPC项目,项目位于工业园二期,占地面积71亩,投产后可年产60万平方米FPC,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以上;由珠海客商投资兴建的江西精毅电路,占地面积100亩,建成后年产多层高精密线路板120万平方米,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亿元;由深圳裕维电子总投资2亿元的线路板及相关制造项目,占地105亩,建成后年产60万平米线路板,PCB表面处理200万平方米,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将于今年竣工投产;由广东山美电子投资1.5亿元兴建的高精密多层板项目,占地30亩,新建厂房1.5万平米,建成后产值将达1亿元,安排就业300多人;江西永兴隆电子总投资1.2亿元兴建的多层线路板项目,占地33亩,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多层线路板30万平米以上,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2亿元;此外还有由香港客商投资兴建的多多电子(万安)多层线路板项目等都还在建设中。

遂川:政企合作共创政商双赢

吉安遂川也是PCB承接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继2008年年底由广州光速电子有限公司在遂川投资设立的遂川光速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后,江西遂川通明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志博信电子有限公司等PCB企业纷纷落户,其中每家企业均可实现年产12万平方米多层高密度线路板。

据遂川志博信电子谢凡荣副总介绍,工厂于2012年12月投产,目前产能20000平米每月,2月底将冲到35000平米以上。我们在现场看到,二期建设正热火朝天,一层已基本完成,谢总介绍说,二期将于今年6月封顶,正式投产后产能将增加4万平米。目前一期厂房面积为10000平米,钻孔车间约有30多台钻机,而为因应产能提升,钻机台数马上将增加到100台,包括机械、激光钻孔机等。江西志博信主要生产HDI,去年产值站上亿元梯队。

江西通明电路与志博信相邻,于2010年开建,2013年10月份投产,目前厂房面积为11000平米,员工150多人,主营中小批量多层板,年后产能将逐步提升,计划月产线路板35000平米。据通明电路姜鹏总经理介绍说,深圳与江西两地各有优势,目前通明深圳工厂将继续运营,待遂川工厂运转正常达产后将订单逐步转到江西。姜总表示,当地政府主管单位非常热情,对入驻企业扶持肯下气力,从工商、土地、厂房建设、甚至到厂区的绿化都非常关心。 不过,相比深圳,内地融资环境还有待完善,姜总说,有一次财务有个100万承兑汇票,在县城办不了,要到吉安市才能转帐;而对转移企业来说,姜总表示,遂川工厂初期建厂时均是自有资金,导致公司流动资金减少,不利快速进入状态进行产能提升,建议转移的企业应用好金融杠杆,厂房等固定资产建设要降低自有资金,以免影响生产。

转移中转型 企业发力新征程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此次江西之行较为短暂,还有很多地方尚未来得及走访,如九江、南昌、抚州、信丰等地,目前江西已经也已形成PCB产业新的势力范围,俨然变成珠三角的产业后花园。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江西各地区仍然还有拓展空间,各个工业园区也还在努力招商引资,对于在沿海地区施展不开的PCB企业,江西不妨作为可选择的地区之一。

综合各地现状来看,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产业转移趋势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主导角色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7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市人大常委会

XX书记指出“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为进一步发挥人大监督优势,助推营商环境建设,**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带队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先后听取了10个牵头部门情况汇报,召开了5场专题座谈会,发放了100余份企业调查问卷,对我市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问卷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共收回有效的企业调研问卷115份。通过统计,有62.61%的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37.39 %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没有改善或只有一些改善。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潜力方面。46.96%的企业报告增幅一般,增长没有超过5%。认为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中,76.52%认为是成本提高,73.04%认为是市场竞争激烈,47.83%认为是金融支持不够。企业当初在本地区投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55.56%是为利用本地资源,53.04%是为建立生产基地,38.26%是为降低生产成本,37.39%是为开拓市场,18.26是为寻求战略合作。23.48%是为享受优惠政策。58.26%的企业表示目前或将来没有对外部的投资项目。

企业对营商环境评价方面。在对营商环境包含的各要素中,参加调查企业最不满意的依次是:外向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水电气供应,交通运输,环保设施,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等。

企业的意见建议方面。56.52%认为要改进基础设施,46.96的认为要改进政策政务,33.04%认为要改进生活服务,30.43%认为要改进金融服务,25.22%的认为要改进人力资源,17.31%认为要改进公平竞争,13.91%认为要改进财税服务。在政府招商引资中应着重引进的企业方面,73.91%的认为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60%的认为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33.91%的认为要引进法律咨询服务企业,26.96%的认为要引进租赁、担保等金融服务企业。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营商环境明显好转。

(一)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四办”服务“优”先实现。积极推进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的“四办”服务,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实现“多门”变“一门”。二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1364个依申请事项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了唯一固化。设立8个综合受理窗口,对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三是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坚持“网办是原则,不网办是例外”,目前市直部门“最多跑一次”340个事项、“零跑动”1000个事项和乡镇村4383个事项均可通过省政务服务网进行办理,网上可办率达98%。四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推进各类业务专网与政务服务网对接连通,确保“应进必进”、“宜统尽统”。加快大数据运营中心建设步伐,目前数据建设已完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库框架搭建。加快电子身份应用。提高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度。

(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是实行企业开办“5210”标准。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社保登记5个事项合并为“一件事”一日办结。设立登记环节只要材料齐全、网络平台运行正常,0.5天可办结,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实现同步审批0.5天办结。二是实现不动产登记321标准。不动产一般登记控制在3个工作日以内,抵押登记控制在2个工作日以内,手续齐全的小微企业登记即来即办,对抵押注销、查封、更正、异议、换证等登记即时办结。三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拟定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工作指引,强调严格规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公开、清单动态调整等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搭建联合图审平台已完成,推进数字化图审工作机制。落实工程建设项目806040标准,运用工程建设项目“864”审批平台,重塑审批流程,促进跨部门、跨层级、全过程审批服务和监督管理协调统一、深度融合。

(三)“减负降压”成效明显。全市金融机构共争取专项再贷款向5家防疫重点企业发放优惠贷款4650万元。**农商银行、湖北银行、村镇银行等共向我市278家企业发放支农支小贷款利率4.55%,优惠贷款**亿元,完成率达到177.31%。**农商银行发放贷款利率5.5%,优惠贷款近1.5亿元。今年元—7月全市累计实现减税降费**万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万元、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减税降费**万元。

三、存在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但少数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此没有清醒认识,还存在不愿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中梗阻”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工作人员以有关规定为借口降低办事效率,想方设法寻求领导表态,怕担当,明哲保身,延长审批周期,“推绕拖”等办事难现象依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仍然难办。同一事项需企业来回跑多次,影响到审批事项正常办理及项目如期开工,造成群众满意度下降,政府形象受损。如新堤城区企业通威饲料反映厂区与外部连通道路因环湖绿道施工被损坏,厂房被偷拉偷倒的建筑垃圾包围,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反映一年半时间,各单位“踢皮球”,无人处理,企业有苦难言。

(二)基础配套建设不完善。部分园区、路段的水、电、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到位不及时、收费不合理、有时不能正常供应和使用的情况。例如:府场镇没有建设集镇农贸市场,临时菜场由当地企业无偿提供,由于选址和管理问题,又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中府河府场段长年淤塞不通,气味难闻。**镇做为我市的老工业乡镇,集镇破败萧条,是全市少数几个集镇道路未刷黑的乡镇。**地区外运道路危桥多,大型设备、产品运输困难。**经合区企业普遍反映园区部分道路无路灯,交通信号灯建而不用,交通事故频发。水压不足、经常停水。雨季排水不畅,积水严重。天然气与其他地区相比,入户费用高,使用价格贵。电力部门在电力容量充足的情况下,用电服务却跟不上,停电频繁,且常在工作日停电检修,影响企业生产计划,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各地企业还反映,水、电、气供应部门存在受理报装后久拖不办的现象。

(三)窗口服务还需改进。政务服务中心容量较小,部分服务窗口只有分散设置。三集中三到位未真正实现,一些已进驻单位还存在“明进暗不进”、“人进事不进”“两头办理”的现象。综合窗口受理、“一件事”联办、一次性告知执行不够到位。新滩经合区审批权限下放不够。已下放的审批权,又因基层设备、人员素质欠缺,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事项办事效率更低,企业反映重复跑路进城区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窗口服务人员专人不专,经常出现部门因创卫、文明劝导等中心工作从窗口抽人,窗口无人值守,使来窗口办事的企业和群众空跑白跑。

(四)信息壁垒仍然存在。虽然我市“一网通办”平台已经建立,但由于省级平台与市级平台对接不够,市级各部门之间大数据标准不统一,连通不到位、整合不彻底,在人员、法人信息等关键基础要素数据上仍然存在“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全标准、全归集、全贯通、全在线的共享,政务服务效率不够高,企业和群众反映办事网办率不高,获得感不强。例如办理不动产证时,普遍反映办证前期组织材料时间长,存在多头联系、多头缴费、重复测绘、多次提交材料。究其原因是机构改革后,土地测绘在自然资源部门,房产测绘仍在住建部门,未能实现“多测合一”。与不动产登记密切相关的人口户籍信息、企业营业执照信息、竣工验收备案信息、金融许可证信息、公证信息等相关部门都不愿意或无法提供共享,“不动产登记全城通办”、“水电气过户一体化”试点工作无法推进。

(五)惠企利民政策落实不彻底。我市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一是宣传不到位。例如联合图审因宣传和告知环节还未完善,很多施工企业仍然依照按惯例将施工图与消防、人防设计图纸分别设计,分时段、分机构审核,导致消防、人防设计审查备案环节受阻,影响施工许可审批时效。今年,市**在政务窗口设置了用水、用气申报窗口,但由于企业和群众对用水321、用气310服务的知晓率和认知度不高,政务服务网仍不能实现水、气一网通办。二是业务不熟练。“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推进迟缓。部分成员单位对监管平台的操作流程还不熟练,有的甚至不会运用。三是执行变了样。对企业检查简单粗暴,以罚代管。要么有意推荐指定中介机构参与问题整改,滋生权利寻租;要么发现问题不留整改时间,直接上网通报,影响企业信用。

(六)企业融资问题突出。今年元至8月,**市各项贷款168.16亿元,新增贷款增量、增速在**辖内6个县市垫底。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信心不足,存多贷少,今年元至8月,新增贷款额中,仅农商银行一家独大,占比达69.02%。今年上半年我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得分在全省县市区排名71位、**六个县市排名垫底,金融生态等级为C级。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与周边县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一方面,各银行反映今年尚有**笔**万元的已授信贷款企业未使用。另一方面,实力强的企业以不向银行贷款为荣,中小微企业却反映向银行借贷困难,只能向民间借贷,企业融资成本直线上升。普遍认为银行“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碳”的少。

(七)企业用工成本偏高。一是由于新滩经合区和曹市镇、府场镇园区配套生活设施不足,服务业不发达,消费娱乐设施少,医疗教育水平低。政府支持企业招聘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政策宣传不够,力度太小,吸引力不足,留不住外地人才。新滩经合区本可吸纳武汉地区人才,但由于高速费用昂贵,影响人员往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二是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本地工资福利待遇与沿海城市有差距、难以吸引劳务人员回流。三是企业之间互挖墙脚,用工秩序混乱,增加了用工成本。

(八)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引进新的项目上,对化解现有存量,壮大本土企业重视不够,支持不多。曹府石化装备制造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值、税收均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我市在该行业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在业内名气很大,年产值却难超百亿,名不副实。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品集中于中低端,造成同行相互压价、恶性竞争。除少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外,普遍没有核心专利技术,甚至没有固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方面企业开工不足,产品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岗位不固定,四处流动,造成用工短缺,成本增加。我市在该产业底蕴深厚,基础犹在,如政府不抢抓机遇,加强引导服务,盘活存量,抱团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就将错失良机。去年,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当地主持召开了专题推进会议,出台了会议纪要,但相关职能部门态度犹疑,推进缓慢。当地龙头骨干企业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他企业也是翘首以盼,普遍反映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四、对策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三个**”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学”促优,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通过以会代学,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全市领导干部对营商环境的概念认识。积极外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要从“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精简管理,支持企业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创新发展。

(二)以“建”促优,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从企业发展和群众需求出发,加强对园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一些园区企业普遍反应,显而易见的问题要限时解决。督促相关部门和供应企业,压缩办理时限,强化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公开力度,拓展服务方式,提升保障能力,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稳定、价格合理的服务。加快推进新滩第二通道、第二水厂建设,开通前往汉南等地公交线路。

(三)以“改”促优,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多功能”原则,加快推进“市民之家”建设。建好大数据运营中心,督促城管、卫健、人社、民政、公安等部门并入数据,实现统一调度。扎实推进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努力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强化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岗定责,培养年轻化、专业化的服务型人才。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市场化开展全程代办服务。经常组织企业人事、财务等专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将新滩经合区打造成审批权下放的示范点,能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选齐配强窗口服务人员,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

(四)以“联”促优,优化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落实好市级领导、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包保秘书责任,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家定期座谈机制,定期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了解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对企业所反映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企业能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五)以“帮”促优,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宣传好、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举措,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社保费降率、个人所得税改革等。二是化解企业融资困境。全面推进融资担保公司改制,逐步完善政府融资增信担保体系。重点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问题,坚决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隐性壁垒。三是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增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拓宽人才招聘渠道,着力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同时支持企业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引进智能机器人。

第8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1.1评价目的与依据

青岛生物谷评价目的在于总结“青岛生物谷”及其实施的经验和不足,为青岛生物谷发展提供参考建议。青岛生物谷评价的基本依据是:(1)“青岛生物谷计划”方案及实施现状;(2)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3)国际、国内生物科技园建设的经验。

1.2青岛生物谷定位

自身发展定位。从引进在孵企业、项目数量方面评价,2001年底基本达到预期计划目标;整体发展现状与预期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国际对比定位。国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也相对完整,已经或正在产生成熟的生物高技术企业,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

国内对比定位。国内长春、上海等地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生物医药科技园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其内部研发、孵化、生产、服务及管理体系趋于完整,其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孵化或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众多(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多家,上海张江高科技工业园84家),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高技术园区乃至本市的支柱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青岛生物谷计划实施时间短,其体系、功能都在建设和发育之中。国内北京、广州等地起步相对较晚,但其规划起点高,设计发展规模大,所依据的优势条件明显(北京依托众多国家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信息机构,加之其国际、国内信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充沛;广州具有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的优势),其发展不容忽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众多生物谷(或基因谷、药谷)的发展计划起步晚,但都有各自的资源(生物物种、医药原料、生态环境等)优势,其专业化医药产业发展具有相对强的竞争能力,应当引起重视。

高新区产业体系定位。生物医药产业是青岛高新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之一(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根据初步调查,本区拥有生物医药企业31家,资产及产值规模远小于电子类产业,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研发等联系也十分有限。

1.3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辩识

1.3.1国际环境

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共同体等为代表)生物工程及生物制药行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生产与营销等诸多方面都相对成熟,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化开发是21世纪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其核心技术得到国家、企业等大力扶植和资助。对青岛生物谷建设的有利影响表现为:(1)为青岛生物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对象;(2)应当成为青岛生物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生物医药产品更为容易地进入中国,国际企业通过直接投资也参与国内竞争,为青岛生物谷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国际技术成果和产品得到严格的产权保护,加入WTO意味着必须遵循国际技术贸易规范,获取先进技术将面临更大挑战。

1.3.2国内环境

加入WTO后促使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及政策法规改革,同时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国家对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以及对于海洋产业的重视,对于青岛发展以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为特色的生物谷十分有利;国内已经或正在建设几十个各类生物医药园区(或称基因谷、药谷、生物制药园、生物岛、生物城、生物带、生物谷),造成对国际、国内生物医药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激烈竞争,对于青岛生物谷建设造成不利的国内竞争环境。

1.3.3青岛市环境

优势因素(按重要程度大小排序):(1)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主办城市:有利于迅速提高青岛市国际形象与地位,为吸引高技术产业提供良机;(2)国家海洋科技(含海洋生物科技)基地;全国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高等人才培养基地,为生物谷技术、人才源头建设提供坚实基础;(3)国家级疗养、康复基地:为生物医药产品应用、临床试验提供基础;(4)优越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级人力居住和创业;(5)国家知名企业集群: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国内及国际知名企业,为其它企业发展带来示范效应和名牌延伸的优越条件;(5)区位优势:拥有海、陆、空交通运输优势;

不利因素:(1)青岛市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数量、知名度等都相对较小;(2)青岛市海洋科技产业化程度偏低;(3)生物医药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4)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小企业)不发育;(5)咨询、中介、金融等创新服务机构相对缺乏。

1.4青岛生物谷基本结构分析

1.4.1深层结构分析

生物谷建设的文化理念。主要生物谷计划提出的理念主要包括:“集聚人才、集中成果、集成技术、集结资金、集散信息”的创业平台;让学家由“科学人”变成“产业人”,再成为“自由人”;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创业留人;政府就是“服务”。提出创建的生物谷文化包括:挑战自我,创业报国;经营自我,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瞄准市场,走向国际;长远规划,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人才战略,资本运营。在理念上的概括中,注意强调要素的集聚和塑造以人为本的创业环境,而对企业、产品和人才的国际化竞争与交流等理念强调不足。对文化的概括则缺乏精炼性,难以进行宣传和贯彻。

生物谷制度建设。生物谷计划提出的制度建设内容包括:“遵循国际规范和通行惯例,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规律办事政府参与不参股,支持不包办,(宏观)协调不强制,(微观)服务不干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企业化科研机构高效率、大规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专业孵化器创业的文化氛围,靠创业留人的机制。”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于政府对生物谷计划实施的国际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强调不足;对于生物谷计划实施的企业化(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国际化、专业化运作模式强调不明显。

1.4.2组织结构分析

资源整合体系。(1)技术源头整合。建立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十分必要,但同国际、国内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生物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连接功能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生物谷现今同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机构的联系尚比较分散。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战略联盟或合作伙伴,使得技术源头的稳定性、竞争力不强。(2)人才源头整合。青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对于生物技术人才的高级人才培育尚显不足;对国际、国内生物、医药领域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吸引和联合培养野味内入正规渠道。(3)资金源头整合。生物谷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资金引进、利用与退出机制,而现在生物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建设相对欠缺;随着国家加入WTO后对国际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开放,青岛对于中小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有些资金源头缺乏对前景好的项目的有效、及时投入,职业化的相关咨询、中介服务机构比较缺乏。*

技术及企业孵化体系。(1)应强化对被孵化企业、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不仅包括物业、办公等服务,而更应该建立专业化服务分支机构,强调信息咨询、市场营销、人才流动、质量评价、资金运作等功能;(2)促使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建立学会及企业协会;(3)建立与国际、国内相关生物技术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生产体系。(1)生产基地发展空间有限,基地建设落后于孵化器的建设;(2)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中的生物、医药企业和中国知名医药企业)建立独立生产、研究开发机构(分支)比较缺乏;(3)生物医药企业的生产体系的建于本区发展有限空间形成一定矛盾。

管理与服务体系。现在尚处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为主的时期,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与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生物谷自身应企业化自主管理也处于初步阶段。服务体系的生物企业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运作方式应该企业化以及国际化程度也比较低。

1.5青岛生物谷运行机制分析

现阶段青岛生物谷的外部资源整合机制和外部市场开拓机制更多地具有自发的性质,对国际要素吸引和国际市场开拓、营销的良性机制尚待加强。生物谷内部运行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正处于建设之中,而建设初期的关键是如何激发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

1.6青岛生物谷发展判断

发展阶段。青岛生物谷处于发展的初期,其特征为:(1)具有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巨大潜力;(2)生物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处于聚集阶段;(3)生物谷孵化、服务机构正在完善,产业化基地初步确定;(4)生物技术企业、产品尚未正式产出,国际、国内影响尚不明显。

发展途径。青岛生物谷发展初期的途径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旨在培育其生存与发展能力,为其自主发展打下基础。

2、青岛“生物谷计划”简介

青岛“生物谷计划”是指:在国家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鼓励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背景下,依托青岛独特的海洋生物科技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城市区位优势,在青岛高新区政府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合建设“青岛海洋生物科技园”的基础上,与多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合作,借鉴世界生物科技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青岛东部山谷中进行专业规划,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跟进,实施技术与企业孵化并举,聚集大批生物与医药企业,建设青岛生物谷产业区。

青岛“生物谷计划”的基本宗旨是:以发展现代生物工程产业群为目的,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大力引进国际领先的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和成果,努力建设卓有成效的创新服务与创业孵化体系,争取在10年内初步形成我国生物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具体目标是:(1)2001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30家以上;(2)2003年,生物高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基本完善,入驻生物谷科研型企业超过10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争取1家以上企业股票上市;(3)2005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超过10家,争取有5家以上公司股票上市,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

青岛生物谷的主要开发方向有:基因与遗传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及天然药物开发、纳米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农业生物工程。

3、存在问题总结

3.1青岛生物谷发展环境问题

青岛生物谷的发展在国际和国内都不具有超前发展的优势,需要其走后发创新和超越式发展的道路;青岛市的诸多潜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如名牌企业的延伸与投入,疗养与医疗机构的纳入,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申奥城市的影响,会展经济的推动等。

3.2青岛生物谷深层结构问题

青岛生物谷文化与理念应如何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管理决策和具体经营中体现出来,是解决其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好政府管理、服务与生物谷自主运行的关系,是当前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3.3青岛生物谷组织结构问题

青岛海洋(生物)科技优势明显,而生物医药产业不发达,造成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企业孵化和生物医药生产等三个环节的不协调,可能会使孵化企业将来面临缺乏下游生产企业的问题。对技术、资金、人才的整合,尚处于相对自发的阶段,面临来自国际、国内对优势资源的激烈竞争,生物谷服务体系(生命科学研究院、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的资源整合机构需要进一步专业化和强化。对成熟企业、机构的整体(分支)引进不足,使孵化企业的产业化面临问题。

3.4青岛生物谷运行机制问题

现阶段青岛生物谷的外部资源整合、外部市场开拓、外部环境适应机制的建设需要提高到战略层次;青岛生物谷内部运行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也应通过组织建设来加强。

4、对策与建议

4.1青岛生物谷自身发展对策

建立协调生物谷计划整体运行的企业化组织机构,对各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与组合,使其具备相应功能,以保证生物谷计划的成功实施;健全各资源整合机构和团队,加紧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强化与技术源头的联系的分支机构;加紧建设风险投资机构和资金投入中介机构;建设专业化的青岛生物谷信息交流与交易平台,增加网站的专业化信息交流与技术、人才、产品交易内容;加强对被孵化企业的跟踪服务,强化相互间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建立相应专业协会与行业协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协助引进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与国际、国内知名生物科技园区及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4.2青岛高新区应采取的对策

继续大力支持“青岛生物谷计划”,在扶植方式上体现规范化管理的特征,按WTO国际通行规则要求改革政府管理生物谷的政策与具体方式;支持和协助筹建生物技术产业孵化与创新服务体系(孵化、中介、咨询、融资、物业等),促进其按企业化运作;积极支持和促进生物谷建设的国际化合作与竞争。

4.3对青岛市政府的几点建议

将“生物谷计划”当作青岛新世纪初期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战略,予以全方位支持,结合青岛优势企业和知名活动(会展、节庆)进行宣传和推介;积极协调与“生物计划”有关的地方及驻青单位企业、机构,使生物科技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结合申办奥运会成功,积极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生产与生活设施的投资建设,为“生物谷计划”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2001中国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38.

[2]LiuShuguang,ChenCai.ProgressofregionaleconomicgeographyinChina:acomparativestudy[J].The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1999,8(3):257-263.

第9篇:交通运输产业报告范文

一、加强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保障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生活稳定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原则,实现保护电力设施和电能与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相统一,保护电力设施和电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协调。

(二)总体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乡镇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电力企业参加的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建立健全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两级公安等部门和电力企业紧密合作的政企长效机制,依法有效打击和防范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建立和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建立健全以技防、物防、人防和其他有效防范保护措施组成的内部安全防范网络,普及和推广应用电力设施安全防范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提高整体防控水平。将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在全县构建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依法保护、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新格局。

二、负责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机构及部门的工作职责

(三)县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和《省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研究部署全县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加强督查与指导,协调解决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县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

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起草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编发工作简报以及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动态;加强与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协调,参与领导小组工作调研和督查;负责处理各类危害电力设施和盗窃电能案件;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五)相关部门职责。

⒈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条例》和电力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和电力行政执法工作,指导乡镇开展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加强部门间工作协调与沟通,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提出表彰奖励意见,负责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负责将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责任目标和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内容,进一步细化考核机制,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兑现奖惩。

⒊人民法院。负责对进入司法程序的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电能案件,及时进行审理;针对涉电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适用法律指导意见;根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申请,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⒋人民检察院。负责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电能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批捕和工作;监督公安机关涉电案件的立案工作,适时介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

⒌公安部门。负责依法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电能的违法犯罪行为;查处、打击销赃行为;健全警企联防工作长效机制,依法协调查处各类涉电案件,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电力建设、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⒍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将电力设施建设与改造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审批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土地利用项目用地时,应符合电力设施保护有关要求;对非法侵占电力设施保护区土地的行为,应依法查处。

⒎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将电力设施建设与改造纳入城乡规划,预留出电力设施保护区和输电线路通道。

⒏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在审批道路及配套附属设施(绿化、路灯等)建设项目时,应符合电力设施保护有关要求,征求电力设施产权单位意见;在审批跨越道路电力设施建设项目时,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配合协调处理已建或在建公路与电力设施相互妨碍的问题,协助对相关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

⒐水利部门。负责在报建水利工程及配套附属设施时,对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符合电力设施保护有关规定;在项目实施阶段,应当经电力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开工建设;协助电力设施和电力安全保护主管部门协调处理水利工程与电力设施相互妨碍的处理和危及电力设施安全隐患的整治工作。

⒑林业部门。负责将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林木种植纳入林业规划和林业行政执法及管理检查范围,指导监督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符合电力设施保护要求;对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林木清障工作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⒒工商部门。负责取缔无照经营,配合有关部门查处违法收购电力设施废旧器材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⒓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管理电力计量工作,规范和监督电力计量行为;将电力设施保护相关规定纳入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内容。

⒔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将电力设施安全工作纳入综合监督管理范围;对电力设施保护区内重大安全隐患进行督办。

⒕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负责政府及政府部门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承担协调部门之间在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中的争议和问题的有关工作;会同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工作;负责承办政府的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事项。

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城市规划区、乡镇规划区内,未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且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

⒗电力企业。负责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的运行和管理,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在县电力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经常性的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重大事项。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电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

三、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的范围与内容

(六)电力设施的保护范围。按照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保护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延伸距离:10千伏为5米;35至110千伏为10米;220千伏为15米;500千伏为20米;800千伏和1000千伏为30米;电力电缆线路为电缆线路地面标桩两侧各0.75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江河电缆一般不小于线路两侧各100米(中、小河流一般不小于各5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水域。

(七)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时,应当经电力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八)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距35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5米的区域和110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10米的区域内取土、开挖、打桩、钻探或者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

(九)在电力设施周围500米的区域内进行爆破作业的,应当依照国务院《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市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

(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兴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堆放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等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

(十一)公路、水利、电信、城市道路、桥梁、涵洞、管线等设施后于电力设施建设(包括改建、扩建)的,不得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确需迁移电力设施或者采取必要保护措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电力产权单位达成协议,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十二)根据城市绿化的要求,必须在已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种植树木的,园林部门在征得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种植低矮树种,并使树木生长高度和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符合安全要求。

(十三)遇自然灾害或者重大突发性紧急情况严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时,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电力设施所有人、管理人可以先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防止和减少电力事故危害,在24小时内告知有关利害关系人,并依法补办有关手续。

(十四)禁止在供电设施或者其他用户的用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绕越电能计量装置用电;使用未经检定的电能计量装置;伪造、开启法定或者经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电能计量装置封印用电;故意损坏电能计量装置用电;故意使电能计量装置失准或者失效用电;故意不计量或者少计量用电的其他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胁迫、指使、协助他人窃电或者向他人传授窃电方法,不得制造、销售窃电装置。

(十五)供电企业应当依法配备查电人员,对用电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用电检查人员对用电安全检查中发现的窃电行为,有权制止和保护现场;对现场的窃电装置及相关事实,可以录像、拍照,并立即向供电企业报告,由供电企业及时提请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

(十六)电力用户应自觉遵守供用电秩序,维护供用电安全。不得擅自超过合同约定的容量用电;擅自使用已经在供电企业办理暂停使用手续的电力设备,或者擅自启用已经被供电企业查封的电力设备;擅自迁移、更动或者擅自操作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电力负荷控制装置、供电设施以及约定由供电企业调度的用户受电设备;未经供电企业许可,擅自引入、供出电源或者将自备电源擅自并网。

四、加强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的主要措施

(十七)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窃电违法活动。开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及涉电违法活动专项整治工作,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废旧物资收购站(点)的检查、清理和整顿,对违法收购电力器材、设备的废旧物品站(点)要坚决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从源头上堵塞违法分子的销赃渠道。

(十八)建立办理窃电和破坏电力设施违法犯罪案件协作机制。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和电力行政管理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指导大案要案的查处,对进入司法程序的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电能的重大或疑难案件,依法进行指导、督办;研究适用法律问题,提出适用法律指导意见,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及时通报信息资料;加强对重大刑事案件查处情况的宣传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办案水平。

(十九)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力线路安全保护工作,着力解决好违章建房、植树、侵占电力线路廊道施工等影响电网安全的突出问题,对长期存在影响电力线路安全隐患的违章建房和树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予以清理。

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时,应当经电力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未经批准或未采取安全措施,在电力设施周围或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爆破或其他作业,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作业、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危害供电、用电安全或者扰乱供电、用电秩序的,情节严重或者拒绝改正的,可以中止供电,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提高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的自防能力。电力企业要不断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的人防、物防、技防和资金投入,增强电力设施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加强输电线路设备巡视、检查和维护,制订和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和造成人员伤亡,确保电力安全和可靠供应。对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用户业扩工程依法不予办理报装用电。

(二十一)建立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奖励制度。对在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奖励意见,报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