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区规划范文

旅游区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区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区规划

第1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奉节天鹅湖旅游区位于奉节县城后山,距县城8km。规划区范围东起天鹅湖现有入口大门及采石场,西抵放马场,南面原则以1000米等高线为界,北面以900米等高线为界,东西最长为2900米,南北最宽为1300米,总用地面积188.81公顷,合计2832.19亩。

二、项目现状特点

天鹅湖旅游区的基地属典型的山地地形,山、林、水等自然环境也是旅游区最大的资源与优势,坡地自然地形使整个基地内几乎处处可观山看水、显山露水。规划范围内大部分为森林用地,主要水体有天鹅湖、大垭合水库及部分水塘沟渠,水质清澈,基本无污染。现状水体面积约为4.95公顷,其中大垭合水库水体面积约2.76公顷,天鹅湖水体面积约1.14公顷。综合分析,项目在生态资源方面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高山悬湖,景致独特,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天鹅湖位于海拔990米的后山山顶,内可亲湖,外可观江、城,既有幽静的内部环境,又有壮丽的外部景观视野,环境极佳。二是生态敏感性高,虽然现状植被丰富,覆盖率高,但受坡度、汇水面等方面的的影响,植被和水体的自我更新能力都比较差,存在极高的生态敏感性。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现状接待规模极小,中低档的宾馆,招待所,及小型农家乐及大中小会议室,仅可容纳500多人的住宿,一次性接待各种会议250多人。配套餐饮业主要以家常菜、露天烧烤为主,夏季平均每天接待1500人左右的餐饮。宗教寺庙有玉皇阁、聚仙宫、南天宫等。区内居民主要从事农、林业,主要农作物为红苕、洋芋、玉米,有少量的水稻,平均亩产580公斤左右,并有一定的养殖业,果树发展也有一定的基础。总体来看,规划区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受基础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山高差别大的影响,人口稀少,仍处温饱线以下。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基于对项目现状的分析,天鹅湖旅游区规划与其他生态旅游区一样,必须是在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前提下的开发。并且,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落后性,无论是保护性的目标,还是开发性的目标,都面临比其他项目更大的挑战。

三、保护性开发的规划设计策略实践

1.规划目标城郊型旅游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其生态的脆弱性,导致其介于以保护为主的风景区和以开发为主的旅游区两个标准体系之间。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下,进行适度开发是项目规划最大的挑战。通过分析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天鹅湖生态旅游区规划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减少植被破坏、确保水质稳定;自然的山林植被和天鹅湖这一高山悬湖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价值所在。维护良好的植被覆盖、确保湖水水质稳定,保护并优化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规划的首要目标。二是规划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互动的良好基础。作为城郊型旅游区一方面是城市旅游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城市休闲生活的延伸,在产品设计上,必须兼顾不同游客、不同时间的多样需求,有效增加客流,发展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当地的农民的种养殖业,形成产业互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据此,规划确定了项目的整体目标为:在维护现状生态网络平衡下,进行适度开发,打造以服务城市为主体,多样旅游方式并存的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自然体验、特色体验、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功能。

2.规划策略(1)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对于以保护周边生态为目的的城市近郊型旅游区,完全“封闭式”的保护模式不切实际,需要寻求人类与自然生物系统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基于近郊型旅游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尊重和保护现状自然生态网络的前提下,实现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是达到多方协调的途径。①严格控制环湖过滤带和汇水廊道。通过优化、改善水体边界,严格控制地表径流周边森林植被,将水渠、湖体边界软化在湖体来水处,同时通过水中浮岛、景观湿地等改善水体环境。②基于生态评价下选择旅游建设用地。结合对规划区内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在保证生态环境、旅游区景观及综合开发量的前提下选择生态敏感性低的区域作为旅游建设备选用地。③提倡低碳交通方式。在现状道路尽量保留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区道路系统的规划,科学管理进入旅游区机动车辆,禁止机动车进入公共旅游区域,正确引导游客使用环保游览的出行方式;在旅游区营造环保交通氛围,如规划沿湖的电瓶车游览系统、自行车租赁及旅游骑行线路等,尽可能减少机动车对天鹅湖旅游区的干扰。④采用生态化建设。采用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用地开发建设,开发用尽量采用组团布局方式,高度保持旅游区的原生态性,同时严格保护水体及岸线环境,采用先进环保建筑施工工艺降低建设时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改善旅游、度假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环保、节能、生态的旅游度假空间。(2)公共优先,聚落布局基于旅游区有别于城市开发区的建设模式,规划借助田园式的开发模式,将功能划分为开敞式的公共活动、集中式的公共接待服务和聚落式的私人产权房产三个类型,根据空间的景观环境、可达性和私密性进行科学布局。根据天鹅湖旅游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对景观资源的评价、活动项目的私密性要求,规划采用环状向外辐射的方式对整个旅游区进行布局,确保公共人群能享受到最优的景观资源。在旅游区核心区域利用环湖景观采用开敞式的布局方式优先打造公共活动区域;核心区采用组团布局手法,在适当位置聚落式的布局公共接待服务区和旅游度假区,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以私密性的活动项目为主。(3)多样活动,突出体验在不同游客的多方需求下,追求旅游活动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重点策划自然体验、特色体验、商务会议及休闲度假等多样主题活动,突出游客对各种活动的参与、体验主观性。a.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职务人群对旅游项目的需求程度,受不同社会特征的影响而有所侧重。本案作为城市近郊旅游度假区,应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b.满足不同时间的需求以倡导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为主导,设置一系列项目,突出旅游区体验性,满足游客春夏秋冬、白夜黑昼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旅游体验。(4)重视环境,提升品牌通过对天鹅湖旅游区内现状环境的整治、优化,重视生态环境,重视人文居住环境,从而提升旅游区的品牌价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在风貌控制上,主要通过对建筑的风格、布局、结构形式、材料及色彩等要素提出要求,以达到旅游区整体风貌协调、融合自然的效果。重点塑造中央环湖景观带等公共活动区域,通过草坪、花境、古树名木、湿地植物以及各种乡土树种等创造出一个自然、生态的优美软质旅游区环境,与园路、广场、各式休息平台、景观构筑物等小品一起形成天鹅湖优质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区品牌价值。旅游区外环非旅游建设用地以外区域则采取保留现状植被为主的方式,形成一个原生态的旅游度假环境。

四、结语

第2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Keywords: Jintang Lake; scenic;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重?c市璧山县政府于1997年12月批准建立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图1-1、2)。其定位为:“以环境保护、人文资源保护为前提;以金堂湖自然山水为主体;以旅游业开发为中心;以提高‘三个效益’为目标;达到多学科、长期有效地为社会综合利用和服务。”

1.现状概况

1.1 地理位置

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位于重庆市西郊40公里的璧山县正兴镇境内,西北距璧山县城约2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106°7′,北纬29°27′30″-29°28′之间。(图2)

1.2历史沿革:

金堂湖一带盛产金砂矿,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法国传教士垂涎于此,在挖矿同时建起了庞大的内路传教基地――天主教露德堂(图3―图7)。教堂风格为哥特式建筑,占地面积约为7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为2000余平方。现存教堂建筑为:圣堂、钟楼、鼓楼、神父楼、回廊、苦道、教堂花园等。可于天主教四个重要节日(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耶稣圣诞节)同时接纳朝拜、观光者2万余人次。

1958年8月,璧山县农机水利局对正兴镇西北佛灯桥的璧南河支流梅江河段开始进行勘测设计,经过近一年的“会战“突击建设,终于1959年6月建成了一座坝高21.5米,蓄水330万立方米的金堂湖水库。1961年因坝体出现沉陷裂缝,于1964年冬重新彻底整治,最终建成了现在这座坝高30.5米,蓄水125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约为19.6平方公里,最大泄流量为221立方米?M秒的土石混合大坝型人工水库。(图8)

1.3建设现状:

金堂湖现状水域“形如游龙,港曲湾多”,当地俗称“有三十六曲,七十二弯”。湖岸断崖众多,小岛、暗礁、浅滩、孤石、潜洞等密布水中,加之岸际修竹(图9)、果树、农舍(图10)等,为人们勾勒出一幅郊野“自然山水画卷”。

1989年2月20日,被璧山县政府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璧山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三湖”(注:金堂湖、青龙湖、白云湖)旅游形象品牌的口号,进一步构建区域旅游体系,对外展示品牌旅游形象。1995年组建了重庆市金堂湖旅游有限公司,对湖区展开了适度开发与建设,现已建成金堂湖宾馆、游船码头及其他配套设施。1996年8月,举办了第一届重庆市龙舟赛,吸引游客达10万人次,现已辟为重庆市体委水上运动基地。此外,位于金堂湖北岸的天主教露德堂,成为重庆市重要天主教活动场所之一。

2.轶趣拾遗

金堂湖地区自古就有颇多民间轶事、趣闻,这些均为风景区规划提供了诸多设计素材。经过整理可归纳为以下二类。

2.1史迹类:

金堂湖畔石坎村一带,现有五座保存较为完整的东汉画像石棺,在史学界具有极高的考古及观赏价值。在画像石棺中,四壁均刻有“神鸟画”、“伏羲女娲像”、“西王母画像”、“相欢图”、“宴客乐午图”以及“作坊图”等壁画。(图11―图12)每幅工笔栩栩如生,着真如初。

如“神鸟画”多为辟邪四灵之一的朱雀,以表对死者之护佑;“伏羲女娲像”则多为人首蛇身相缠像,以二神对后代之祈福;“西王母画像”则多为“驾龙骑虎”、“簇拥三足鸟”、“九尾狐”等瑞鸟神兽之神化福祉。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古璧山人崇尚“主神敬仰”的精神世界。

2.2传说类

2.2.1金罗盘

在金堂湖畔石坎村境内,传说民间有一块直径40厘米的纯天然“金罗盘”。它可“鉴物、测八字、侧屋基、测槽门、测期辰”;可“发达富贵万年春”;可“定年月、谈亲戚、开生根”等,此物于1840年被法国侵略者盗走。

2.2.2金马灯

在金堂湖佛灯桥一带,传说有一尊天然灯形纯金物,它“飞来飞去,光芒四射,普照大地”,此物于1840年被法国侵略者盗走。

2.2.3挖断山

湖畔小地名,海拔351.0米,与相邻红堡岚垭仅由一条宽约50米的颈状相连,故成半岛状。民间顺口溜:大山高来彩云间,山下有个梨花院。地主农民住一起,穷人富人不一般。地主穿绸又穿缎,农民耕田流血汗。有一年来腊月间,夜深人静风雪寒。忽然天上金光闪,窗外飞来一座山。任你锄来任你挖,挖断不久又长全。(图13)

2.2.4金竹湾

系天主教露德堂东侧一港湾。传说:在未建金堂湖之前,此地有一座古庙,坐北朝南,四周遍植“金竹”。人间凡善良者,则可取金竹享清福;凡恶人,则遭此金竹鞑靼致残。另外,金竹湾水中有一尊自然山石,形似“犀牛”,故传“犀牛望月石”。

2.2.5醉诗岩

系挖断山南麓断崖。传说:唐朝?圣李白落泊途径璧山时,受应山寺方丈邀约于此,饮酒赋诗,品茗邀月。“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眼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2.2.6佛灯桥

位于金堂湖西侧坝外。传说:当地百姓痛恨恶霸,以河作弓,以桥作剑,射死官吏一片片。

2.2.7响水洞

位于金堂湖王家坡小溪入湖处。系天然凹崖,形似洞穴,高度约为5米。有溪自上落下,轰响得名。传说:此洞是蜀汉恒侯张飞镇守璧山时,藏其祖器之处,故又名张飞洞。

2.2.8螺岛

系金堂湖中一座孤岛。传说:是汉代螺娘修身飞升之地。 “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

3.风景资源评价

3.1自然属性评价

3.1.1地质地貌

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地处川东弧形褶皱带边缘,中梁山脉云雾山支脉尾端,因受控于长江准地台的川中台拱,所以境内溪流迂回,河床自然延伸。风景区内最高点蛮子洞海拔为379.0米,最低点佛灯桥为301.2米,相对高差约为77.8米。地质基岩由须家河区组原砂岩组成,因受淋溶、浸蚀等,故表现为“单面山多,断崖多,独立山包多”的呈连续垄岗状或孤立分散状山丘,系典型丘陵地貌类型。

金堂湖中心地带因湖区中部寨子坡、挖断山、红堡岚垭、观音岩、棺山坡、瞿家岩等诸丘的自然契入,致使湖岸线曲折幽深,变化莫测,整体呈现为“河港多叉形”水系特征。

3.1.2土壤类型

景区内的土壤为地层系统三迭系上须家河组,呈棕黄色,由厚层石英、长石砂岩及薄层碳质页岩等混合组成。由于陡峭山岭而形成了冷沙黄泥土层。除了裸岩断层外,一般土层较为深厚肥沃。土层厚度在45-100米之间。土壤PH值为4.5-6.0,呈微酸性。

3.1.3气候特征

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年平均气温为15.6℃,夏季平均气温为32℃,极端最高温度为34.8℃;冬季平均气温≥6.2℃。年平均降雨量为107.45毫米,雨量充沛,终年多云雾,全年有雾日达100余天。

3.1.4动植物

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属于次生林相。植物群落以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杉木林,果林和竹林等。其中竹林品种多为楠竹、慈竹等。地被植物有蕨类、油茶、杜鹃、红继木、莎草、淡叶竹等。湖边稀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如桉树、香樟、黄葛树、冬青、青杠、千丈等。林分郁闭度为0.2-0.5。植被覆盖度约为0.6。据统计,整个风景区内现有植物共计165科340个品种。

风景区内现栖生有多种小动物群落,如野兔、黄鼠狼、野山羊、猫头鹰、蛇、乌鸦、秧鸡、斑鸠、野鸡、杜鹃、八哥、喜鹊、画眉、鹌鹑、山雀、燕子、百灵鸟、布谷等二十余种。

3.2景观特色评价

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港叉自然,崖美谐趣。特别是酷似游龙摆尾般的水域形态,宏观上构就了“夫境界之呈现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此外,岸际洞、窝、沟、壑、崖的千变万化,为游人频添了“山境林泉,通幅皆灵”意境般享受。

按照“山景、水景、林相、气候、文物古迹及其他诸多因子”的“综合因素评分法”计算,获得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景观特色评价总评分值为70分(表一)。评价系数分别为:山景0.286;水景0.214;植物景观0.143;气象及旅游季节0.157;文物古迹0.200。

4.风景区规划设计

4.1功能分区

按照《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规定及要求,结合现状条件、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园林空间序列艺术编排、竖向及地貌、水系以及植物布局等,将整个风景区有机地划分为十一个功能组团(景区)。即:金盘画卷、钟乐山水、黄葛琼城、金堂临华、巧怪崭岩、龙涧风回、天渊泉流、万寿蟠秀、曲诗情远、断峰云敛、世外凭临等(图14)。

4.1.1金盘画卷

位于景区西南隅主入口处,占地面积约为242.99亩。由金堂三进牌坊大门、多功能厅、鲜花大道、停车场、金马灯喷泉广场、金罗盘小品、东汉画像石棺、佛灯桥等景点组成。因列文序,渐展历史人文画卷,故名。

4.1.2钟乐山水

位于景区西南侧,占地面积约为353.39亩。由卧龙山庄、金堂湖管理处、重庆金堂湖旅游有限公司、水榭码头等景点组成。

4.1.3黄葛琼城

位于景区西端坝侧,占地面积约为599.25亩。因地处黄葛坡、黄葛堡,所以规划为一条以金堂湖水烹饪,富于地方特色小吃为名的“美食街”,故名。

4.1.4金堂临华

位于景区南侧中部,占地面积约为611.99亩。由南大门、沙口广场、露天剧场、商贸服务部、弧形长廊、方亭、沙滩浴场、仿古栈道、青少年科普馆、艺展画廊等组成。因规划以综合娱乐、科技等活动为主,故名。

4.1.5巧怪崭岩

位于南大门北侧,占地面积约为428.39亩。因景区内沿湖自然崖段“巧怪多致,崭岩寥嵯”,故名。特色石崖主要表现在:棺山坡、寨子坡、观音岩、瞿家岩、望月石等处。

4.1.6龙涧风回

即金堂湖水域,总面积约为509.98亩。因湖面港叉纵横,蜿蜒曲折,犹如蛟龙腾午,故名。该景区主要特色表现在:浅滩、暗礁、孤岛、雷打石、飞来石、宝石、深水洞、响水洞、金堂摩崖石刻、醉诗岩、溪流、吊桥、板桥、石拱桥等。

4.1.7天渊泉流

位于景区东端,占地面积约为254.99亩。由侧门、双飞亭、竹桥等景点组成。因小溪汇流,仿若天渊,故名。

4.1.8万寿蟠秀

位于景区东南端,占地面积约为550.79亩。由猎人小木屋、露营基地、帐篷区、烧烤广场、架空索道、茂密森林等景点组成。因地名万寿,景致叠峦蟠秀,故名。

4.1.9曲诗情远

位于景区北侧中部,占地面积约为164.99亩。由自然山林组成。因取意“境因径曲诗情远,山为稀画嶝开”,故名。

4.1.10断峰云敛

位于湖中半岛,占地面积约为141.75亩。由挖断山、晴虹桥、金堂阁及其附属建筑群组成。因隐喻“风转云头敛,烟消水面开。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唐?常飞月《河亭晴望》),故名(图15)。

4.1.11世外凭临

位于景区西北侧,占地面积约为873.91亩。由天主教露德堂、清真大寺、北门、停车场等景点组成。因追求“世外山静原野,凭临览胜湖光”,故名。

4.2绿化规划

金堂湖风景名胜旅游区,除保留原有森林植被、观赏树种外,可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配置。

4.2.1功能性植物配置

于保护区界周,按照由外而内“疏、松、较密、密”配置层次,设计杉、松、桉树混交防护林体系,功能上恢复并重建景区生态环境。

于湖畔30-100米的范围内,广植竹类、垂柳、杜鹃、满天星、棕竹、棕榈、桉树、构树、朴树、樟树、果树、钢秀竹、扁竹根以及草坪等,功能上即涵养水域,清新环境;又创造景区特色景观(图16)。

于主干道两侧按4米间距配置行道树―天竺桂、小叶榕等。

4.2.2观赏性植物配置

(1) “点状”植物配置

根据各景点特色景观需求,进行“点状”园林植物艺术配置。如卧龙山庄―桃、梅、海棠、紫薇等自然丛状配置;露天剧场、沙口广场―小叶榕、红叶李、毛叶丁香等自然丛状配置;金堂阁―金桔、岩豆、红枫、枫香等自然丛状配置。各坐憩点、承露台及观赏平台上的孤赏黄葛树配置。

(2)线状植物配置

除主干道行道树等距离列植外,风景区内各个支路、游步道、栈道等,均采用海桐、小叶榕、丝兰、花叶良姜、红叶李等自然丛植方式。鲜花大道采取模纹色块植物艺术配置方式。

(3)面状植物配置

在保留原农舍零星小果园外,其他如“黄葛琼城”则片植重庆市树―黄葛树,市花―山茶等。于露营基地、池塘四周采取配置水杉林方式。

第3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论文摘 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外围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 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 

第4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考虑到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的生活已渐渐与大自然相隔离,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越加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噪音,空气质量的下降,城市垃圾堆积如山的出现使得人们生活中的“绿洲”渐离人们远去。然而居住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安在了生态旅游区。

项目概况

海西国际城的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组合形成海西国际城商娱小镇。C地块用地面积为:52201平方米,主要以低层住宅为主。东距厦门市中心区30公里,南去漳州市中心区20公里,北往泉州市区100公里,距离福州市区300公里,距离广东潮汕地区200多公里,东距台湾金门岛45公里。

项目选址

3.1空前发展机遇,增加商品的价值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发展重点,被喻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区域,势必会成为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先锋地带。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交汇地带、厦漳泉城市圈的核心腹地,是厦漳泉未来城市拓展的重点板块,亦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厦成高速和厦门环城高速的建成通车,这一地位将日趋突出。

海西国际城位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内,是旅游区的核心项目之一,资源条件优越,同时紧邻现状交通干道和未来的环城高速,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有着快速发展的先天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的良好机遇,更能赢得人们的青睐,提高上面的价值。

3.2基地以丘陵为主,降低开发成本

整个海西国际城主要以低山丘陵区为主,基地以香蕉果园和山林为主。一期C地块用地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面紧邻中冶大道,西南面为小山丘,最高海拔54米,向东侧逐渐低缓,到达最东面最低处为30米。规划区内平坡地(i≤8%)约占规划区总用地的18%,缓坡地(8%i≤15%)约占17%,中坡地(15%i≤35%)约占32%,陡坡地(i>35%)约占33%。

户型设计

设计者们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充分结合了当地民情和周围地理环境。在相对有限的面积中应力求做到使用功能最合理化,为人们提供既经济合用,又灵活丰富的户型空间,住宅建筑设计,既设计建筑本身,从广泛意义上说,更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对人的行为生活构成的关注应作为设计出发点之一。

4.1单体设计

户型C1、C2作户数的主力,户型C1、C2面积在260平方米左右,采用五房两厅的布局策略。主要房间均有良好朝向;24平方米的庭院天井,别致安静而富有内涵。在设计中,为了使户型组合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两个组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来布局:户型C1、C2A组团采用了院落围合的方式,6-9套为一个单位,以欧式经典园林的布局方式组织内在空间,使用户的居住环境更加规整而具有私密性。组团B采用了经典的组合方式,采取3套一组的方式沿小区主干道展开,这样的组合使高效便捷的入户成为了可能,而宽敞的近15米的后院布局又能营造出一种别样的休闲情趣。

4.2功能配置

项目中住宅的客厅、家庭室、餐厅、书房、厨房、卫生间、工人房、洗衣间、储物间、双车位车库、主卧室、卧室等功能区域,根据空间的私密程度和活动的动静程度分区布置,流线不交叉干扰。客厅、家庭室、餐厅、主卧室等主要厅房尽可能布置在朝向良好、景观最有利的位置。景观和朝向尽量兼顾,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取舍。在空间上,居住者能充分地利用家里的每一寸空间,做到地尽其用,无浪费,无死角。

整体建筑风格采用传统西式,力求以经典的形态与马洋溪稀缺的景观特征和起伏有致的山地地貌特点相协调。建筑用材尽量采用自然材质。屋面材料采用油毡瓦或无釉筒瓦。墙体材料选用天然石材、无釉面砖、毛面涂料、进口木质扣板;外墙门窗框采用进口本色木质档料。室外铺砌地面根据不同部位采用天然石板、优质黏土砖、防腐木板、天然卵石等自然材料拼砌。

周围环境的布置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布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坚持高质量美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并要与四周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给人的感觉就是回到家,就像是在生态旅游区度假一样,心情放松,顺畅,删除工作中一天的压力。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本项目景观设计渗透在从整体规划到建筑细部的全部方面。整体上,本项目硬景观设计的要点是紧密结合规划区道路设计,将地形改造景观化。景观设计避免出现呆板无趣的高大坡坎,多做分级设置挡墙的手法,多用地方铺砌材料,尽可能减少硬化的范围。软景设计的要点是梳理水岸林带、组团间隔林带、区域典型孤栽的结构与品质、避免绿地系统的碎片化。在每一栋单体地块层面,景观设计注重对街道前院的系统设计,既尊重不同风格建筑对院落环境的要求,又适合在组团街道上行进得到的统一的感受;景观设计还注重对生活后院(侧院)与间隔林带之间的关系把握。既保留间隔林带的原生意向,有做整治和改善,以鼓励步行及后院的交流。

景观设计力图勾勒出特有的山林意境:晨曦第一缕金色的阳光撒向谷地、山冈,唤醒又一个惬意而温馨的日子;午后闲暇间推窗远眺如黛远山,迎面而来的是掠过林梢的清风,来自湖面的点点波光映入窗帘;傍晚时分,在湖畔拾阶而坐,静静感受辽阔天穹下的斗转星移,远方的休闲广场在一天的欢乐时光后渐渐落下帷幕。景观设计实质是在渲染一种生活的意境。

节能环保

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注建筑的空间大小、造型布局、审美外观等,其实,建筑作为人类最大的一种耗能活动,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本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到:

(1)本工程无严重噪声污染,卫生污染源,不会对环境产生重大有害影响,地下室尾气井通过排风井地面排放;

(2)建筑外表皮设计满足自然光与有效组织自然通风,改善室内自然进化条件;

(3)保温材料选用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以达到节能目的;

(4)所有设备安装均考虑小神和减震措施;

(5)办公室室内噪声控制在45分贝以下,办公室用房隔墙隔声音量大于45分贝;

(6)结构形式采用钢结构,发挥材料优势,减少材料用量,减少结构构件断面,增加了建筑空间利用率,符合建筑节约材料的原则。同时钢材为可再生材料,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7)垃圾处理:建筑内部的垃圾由清洁人员收集,统一处理至垃圾房暂存,然后由垃圾车进行外运。

第5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旅游度假区是指具有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满足游客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休闲需求的,相对完整的度假设施集聚区。国际上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出现在19世纪。近年来,随着大众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现代便捷交通的普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大众休闲度假日益发展。具有舒适性、康益性、安全性的环境地域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余理想的休憩场所。其中自然湖泊,以其优美的风景资源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舒适的小气候环境,成为资源环境较为突出的一类度假地。其相关的开发建设,因其显著的景观特质与资源特色,日益成为近年旅游区开发建设中的亮点。在此类度假区中,其滨湖景观集中建设区段往往是旅游公共活动的核心区域,是吸引外来游客开展观光游览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展现旅游区优美环境形象的重要地段。在湖泊型旅游区滨水景观建设中,因考虑到其水域面积、生态敏感度、自然与人文本底环境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与景观建设风格。但因旅游区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湖泊型旅游区的滨水地段仍然存在公共空间不足,绿地覆盖率低,生态安全性差、景观设计缺乏特色等问题。旅游区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更加科学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措施。

雪野旅游度假区环湖公园现状概况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雪野旅游度假区位于莱芜市市区北部20公里处,是山东省批准的2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之一。莱芜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区地处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交界处,地域文化中蕴含了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旅游度假区周边现存有齐长城等历史文化景点,乡土风情浓郁。旅游区开发自1993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区整体建设情况得到很大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航空运动、旅游度假、会议接待、特色餐饮、湖山垂钓为主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内容。项目所在的雪野湖位于旅游度假区中部,水域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环湖周边群山环绕,三面围合的低缓山丘与碧波荡漾的中央湖泊构成了大山大水交相辉映的山水格局。环湖公园总面积约455公顷,现状以自然的林地、草地和滩涂为主,公园内现状有游艇俱乐部、蓝湾沙滩浴场、文昌阁、水下餐厅等少量休闲游憩设施和项目。

国内外湖泊型旅游度假区滨水景观建设经验及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湖泊旅游度假区滨水景观建设的发展经验来看,日益重视湖区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挖掘整治。通过研究宁波东钱湖、日本芦之湖、德国博登湖、意大利米兰科摩湖等国内外著名度假区的滨水景观,总结成功的旅游度假区滨水景观建设开发经验及发展趋势主要有:注重滨水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原生植被、湿地、水系等自然元素的保护和维护;注重滨水公共空间打造,充分保障湖区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加强滨湖地带空间管控,建设亲近可达的滨水景观环境,强调滨水公共利益的保护与维护;注重旅游区文化特色与传承,地域历史传统与乡土文化的挖掘对于树立旅游区形象,提升旅游区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注重景观建设与度假区功能互补,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滨水项目及环境,丰富旅游区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内容。

雪野旅游度假区环湖公园景观规划

本规划借鉴国内外湖泊型旅游区滨水景观整治经验,结合雪野旅游区自身特点,将传统的滨水公园建设与旅游度假区具体的功能需求相结合,通过滨水生态保育,滨湖自然景观环境营造,旅游区历史文化特色挖掘等手段和措施,提出了适应多种需求的旅游区滨水建设理念与模式,构建了具体的规划目标、空间结构、项目设施与支撑系统。

3.1规划目标体现度假区景观综合功能要求

按照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深化落实旅游区对环湖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等要求。保护环湖公园景观生态核心品质,突出公园的自然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融合现代文明,结合滨湖休闲度假功能、满足大众游憩需求,打造生态之湖、魅力之湖、活力之湖、文化之湖。

3.2生态规划强调滨水自然要素保护与维护

旅游度假区的自然与景观环境是度假区存在的资源本底,其资源环境保护的好坏对于度假区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将保护和维持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放在各项规划措施的首位,各种景观建设与项目设置以有利于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在绿化建设中强调动植物、水系、驳岸等的保护和维护,加强滨水区乡土植物和原生植被群落的保护与运用,加强湿地和水库消落带自然植被的维护与生态提升,打造野趣盎然的公园总体景观形象。保护度假区水系环境,依据水体涨落数据,进行滨水项目布局与设置,维护度假区内水系的自然流向与汇水线安全。注重自然驳岸保护,对于需要加强水土保持的地段要求因地制宜地运用生态驳岸技术进行相关设计与施工。

3.3空间结构力求凸显湖区山水特色

在环湖公园公园总体空间结构设计上,规划在对场地现状景观特征保护提升的基础上,突出雪野湖自然山环水绕、港湾众多的特色,提出形成“一环、五湾、七片、多点”的空间架构。其中“一环”即依托环湖公园主园路所形成的景观游憩环。该环连接公园主要片区,是环湖观景游憩的主要路径,可开展风景观光、休闲运动等活动。“五湾”为依托雪野湖自然湖湾,形成五大主题湾区,重点开展休闲游憩与文化娱乐等活动。“七片”是指由多个自然山体与港湾围合所形成的七段相互联系又风格迥异的主题景观片区。

3.4 绿线划定注重公共空间管控与维护

充分保障湖区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加强滨湖地带空间管控,建设亲近可达的滨水景观环境,强调滨水公共利益的保护与维护。依据湖区水位线涨落与坡度高程情况,划定湖区周边100——200米宽度不等的绿带为环湖公园范围。通过滨水绿线的控制规划,保证滨水区开放空间的用地范围。规划要求拆除环湖公园范围内与公园绿地建设无关的已建设施和项目。对于其它规划中规划内容与环湖公园用地范围有冲突的,应对相关规划进行调整,保证环湖公园绿地的完整性。对于现状占用环湖公园用地作为项目附属绿地的,规划要求将相关用地退还环湖公园使用,充分保证绿地的公共属性。

3.5游憩项目建设体现与度假区功能互补

度假区滨水景观因其配合度假休闲的要求较高,在功能布局与项目设置上应充分适应度假区的功能与活动要求,提供富有吸引力的滨水项目及环境,丰富度假区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内容。结合周边旅游项目与资源环境,在环湖公园中提供包括风景游赏、文化体验、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户外游憩、生态科普等综合功能。具体项目主要包括赢牟文化风情园、左岸渔乡风情带、静修禅院、水上运动中心、通天河生态园等。其中赢牟文化风情园展现了雪野地域历史文脉与传统特色;左岸渔乡风情带突出了雪野传统渔乡风情;水上运动中心是湖区多样化的水上运动项目的集中服务区;通天河生态园项目则可结合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营造,自然生态群落保育,鱼类生境保护等进行科普性的展示和介绍。

3.6 特色风貌重在展现地域文化与乡土特色

雪野旅游度假区所在的地域历史传统文化深厚,因莱芜历史上地处牟国(鲁国附属国)和齐国嬴邑的范围,因此莱芜地域传统文化又称之为“嬴牟文化”。环湖公园整体景观形象突出度假区自然及人文特色。依托雪野湖山水景观本底,彰显地区“赢牟故里”的传统文化氛围,突显雪野旅游区浪漫的整体氛围,树立“浪漫雪野湖、赢牟水画廊”的总体景观主题形象。规划以雪野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为环湖公园文化景观序列的基本脉络,按照莱芜地区的历史进程,以环湖文化景点为串接,提出“嬴牟文化历史回顾”、“品味当下潮流生活”及“展望未来的高端体验”三大阶段为基本内容进行文化景点规划设计。通过不同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名人与文化成就、生态与人文体验等内容,打造充实的雪野文化之旅。

第6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景观要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B

根据中文摘要修改英文摘要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cotourism Attraction Planning :

A Case Study On The Design Scheme Of High Level-Star Tourist Hotel of Hani Terrace In Yuanyang

GUO Rui1, ZHOU Zhongwei 2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Kunming, 650106,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cotourism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how to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tourism has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Hani terraced tourist attraction in Yuanyang Yunna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ourist resources, this paper make an analy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the tourist attraction, and do the research for the Yunhai Terrace Hotel-a new high level-star Tourist hotel project that within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Hani terraced tourist attraction in Yuanya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research scheme design as well as the related tourism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element design;

1概况

1.1地理位置

元阳哈尼梯田景区酒店建设项目所在地为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景区内。云海梯田高星级休闲度假酒店位于多依树梯田度假旅游区,以多依树梯田为中心,面积为16.12平方公里,该区域有9000多亩的梯田风光。酒店规划占地面积约200亩,建筑平面与场地紧密结合,“层层跌落、浑然天成”顺应山势。

1.2交通条件

元阳县目前正在进行高等级公路有元阳——绿春、元阳——红河、元阳——河口(属于二级公路改建)。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环线(老虎嘴——多依树)道路已开工建设。

1.3气候

元阳县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年均日照1770.2小时,年平均气温16.4℃,全年相对湿度85%,典型差异较大、类型多样的立体气候。

2 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1)元阳哈尼梯田旅游资源在世界梯田中具有独特性、完整性和唯一性;

(2)稻作文化具有300年的悠久历史,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哈尼民族风情独特;

(3)拥有森林—水资源—梯田—村寨等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

(4)景观完整性高,具有良好的休闲度假可开发性资源;

2.2 劣势(weaknesses)

(1)缺乏有序的规章管理制度,村民私搭乱建、森林砍伐现象严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

(2)由于社会转型,劳动力外出务工,梯田放荒现象严重,社区村寨风貌破坏严重;

(3)元绿公路改造尚未完成,旅游专线尚未开通;

(4)旅游区与多个保护区重叠,旅游发展受限,季节性明显,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供需不平衡;

(5)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2.3 机会(opportunities)

(1)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战略导向有利于推动元阳梯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园内公路改线,元河公路、泛亚铁路东线的建设,使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为景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红河州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4)世博旅游集团与元阳县政府的合作,具有专业的旅游资源运营机制、管理经验;

2.4 威胁(threats)

(1)外来文化的侵扰导致哈尼建筑、民族文化风俗受到严重冲击。哈尼村寨、民俗逐步同化,消失;

(2)世界旅游发展态势变化迅速,旅游区旅游产品更新面临挑战;短期内实现旅游的快速增长面临内外压力;国内梯田旅游同质竞争较大;

(3)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梯田旅游发展、景区项目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4)打造5A级旅游区的目标与旅游区的发展发展现状还有一定的距离;

综上所述,根据SWOT分析,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资源优势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相对而言,旅游区的服务设施不配套、交通条件滞后和缺乏顺畅的利益机制,是本旅游区的弱项和主要问题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辅以较好的业态组合、非常规的促销手段,来提高旅游区效益,打造精品目标。

3酒店建筑设计理念

3.1 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思路上,提倡零距离接触哈尼族生活与生产环境,体验农耕稻作文化的多元化魅力,力求构建成为 “田园化、乡土化”的服务理念、打造“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的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的酒店服务模式。具体原则如下:

(1)突出特色原则:以“高起点、多功能、环保型、民族化”,“丰富稻作文化特色”,“荟萃哈尼民族地方文化的精华”,“演绎与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梯田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指导原则。

(2)整体协调原则:规划设计自然化、文脉化、生态化、人性化、可持续性。

(3)建设规范原则

(4)环境保护原则

(5)标志性原则

3.2设计定位

(1)主题定位

在打造元阳哈尼文化为主体特色的前提下, 以梯田风貌、村寨观光为主线,重点突出高档次、高品质的设计。

(2)市场定位

云海梯田高端休闲度假酒店针对社会精英群体、中上阶层的城市游客、设计师、摄影师、艺术家、探险者等客源。在娱乐、休闲、观光、商业等方面创造经济效益。

(3)风格定位

以“赏”为主线,结合哈尼建筑风格特色,融入现代元素,体现观赏、休闲、和吃、娱、住、行等于一体的高端度假酒店。

3.3总体布局

建筑与建筑之间采用山地聚落式的“品”字形建筑布局,局部采用乡野石砌道路连接。建筑入口处设置回形车道,主要观景面有外廊。酒店部分建筑之间拟采用风雨廊进行连接,建筑周边拟为石垒、矮墙形式围合酒店外部空间。

拟建两层退台式主体建筑,采用哈尼蘑菇房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突出哈尼文化特色;主体建筑景观墙面为块状和带状界面,选用淡黄色的主体色调;建筑主要观景面有外廊;建筑门窗主要以明朗式防紫外线玻璃为主,局部有一定哈尼民族图案;其他住宿建筑均以独栋式的哈尼村寨山地聚落形式。建筑底层架空,屋顶花园,横向长窗的现代主义手法 。

3.4建筑附属设施

哈尼文化广场、梯田叠水、民族图腾园、哈尼风情餐厅、露天SPA、梯田乡野游泳池、后勤服务用房。

3.5酒店观景建筑

(1)千米长廊

千米长廊用于观赏云海梯田景观胜景,采取亭廊相互结合的营造手法,每亭之间距离在百米内,亭内设有休息座椅,刻有当地名人诗词,书法、篆刻、民间故事等,以便游客休息之余欣赏,且可借助名人效应,推广元阳梯田的品牌效应(见图1)。

千米长廊根据梯田的地形曲脉关系可建成横向带状、竖向带状和横竖结合状等。其中横向带状形的千米长廊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①游人步行方便,易于引领和管理,施工方便造价低,安全性好;

②从观赏的角度看,视域范围广,角度变化大,易于观赏不同类型的的梯田景色;可以直接与公路相连接,可设置单向游览路线避免走回头路;

③考虑不同年龄的人群,可选折步行,也可选折走一小部分长廊后返回公路, 乘坐观光车或大巴到自己下榻的宾馆或到下一站景区,并在交通上带来经济利益。

图1千米长廊

(2)长街宴场地

意在对民族风情的一种体验,以吸引顾客。每逢佳节到来之际,各家各户提供自家特色的酒菜摆设于长廊内,以庆祝节日之乐。游客当然可以参与节日庆事。

(3)民俗文化村

文化村是旅游景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①建议农户居住建筑为哈尼族当地民居形式;

②农户为旅游接待户,日常着民族服饰;

③特别节日举行民俗表演活动,比如长街宴。

4酒店景观要素设计

4.1水体设计

(1)水体设计方案遵循当地现有的水源,充分保护与利用现有的沟渠系统,同时利用雨水回收系统蓄积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在酒店建设静态水池,动态跌水,活动的小水渠,将涓涓溪流纳入酒店的一部分,产生人们对自然的丝丝情怀。

(2)水体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哈尼民居的习俗,在建筑界边,村口设置水体景观。还应该与酒店废水回收系统(中水系统)打造外露式景观渠道,并利用周边临水植物营造生态的水系统。

(3)水体规划上设计应该结合一些小品景观,提升景观价值,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水池,渠穿越建筑的部分内部空间,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4.2光环境设计

(1)建筑外观照明设计酒店的光色彩使用暖调色系,黄色光源;外观照明布置形式采用分台、分层设计手法,由下至上渐暗式投射。

(2)建筑外道路灯具照明设计

道路附近灯具照明采用独柱单灯式、太阳能、节能、双功能灯为主。其中,街灯的高度在3.2--3.5米之间;LED转角标识提示灯,高度控制在 1—1.2米,布置于道路的十字路口的交汇处,便于住店旅客识别方向;庭园灯主要采用低亮度、节能型、冷质光源,布置于酒店庭园内,起辅助照明设计作用;园区主体景观带,光环境设计,采用植物照明灯具,对园内植物进行一对一的照明方式,灯具安装于单棵植物下方,自下朝上投射,色彩冷暖均有,丰富建筑外观的光环境层次。

4.3景观小品设计

艺术小品设计应是整体酒店文化的一个提升,其主要包括小品、雕塑、浮雕、壁画等。艺术小品应体现哈尼风俗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注意视觉的通俗化、符号感,如哈尼图腾中的白鹇鸟、牛、鱼等图案形式。注意叙事性、美学性的相互融合,选用当地石材或陶土,竹木等材料制作。

4.4观景台的设计

(1)酒店园内的观景台,以营造大量室内平台,创造更多的餐饮、休闲区域空间。

(2)酒店附近设计观景平台是为方便游客在户外欣赏梯田景观。观景平台设计主要以筑台式、悬空式、架空式为主要建筑形式。其平面形式为弧形带状,与梯田景观协调呼应(见图2)。

图2观景台概念设计

4.5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应该指示明确,色彩与图形均简洁易懂,园区危险地段应该设置相应的警示牌,在名贵树种上应该对树木的习性和学名进行科普的标注。

4.6地面铺装设计

地面铺装应该结合酒店铺设具有乡土味的形式,同时要考虑结合道路排水统一处理。铺装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木栈道;(2)休憩步道;(3)素土夯实地面;(4)素土与草坪相结合的铺装形式;(5)鹅卵石、散石铺砌的康体步道形式。

4.7游路配套植物设计

景区海拔高处适宜栽种松、柏、杉树等;中间观光位置适宜栽种黄色或者红色落叶乡土乔木;沟谷地带由于距村庄较近,适宜栽种异类植物、果树、松柏、杉树等。

酒店前方景观的植物配置主要以自然式为主,适宜低矮热带花草植物及藤类植物,有利于游人开阔观光视野、有利于建筑主立面的通达性、有利于酒店与景观之间的分区明确;

酒店侧面主要以自然式为主,适宜栽种竹类、热带及棕榈树等植物,有利于丰富景区的视觉效应;

酒店后侧植物配置主要以规整式为主,适宜栽种乔木、松杉等常青树木,可以起到屏障作用、隔音作用等。

4.8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应该结合景观与道路设计的相关规范设置,包括围栏、休息凳椅,应该结合当地材料设计,满足人性化设计的需求,注重其坚固耐用,同时规划生态环保型的垃圾桶。

4.9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目标:保证风景区内游览方便、对外交通的通畅便捷,最大限度的满足风景区规划主题和景观观赏视角;

(2)规划原则:区域内道路建设要尽可能少占用林地、梯田,对林地、梯田加以严格有效地控制;道路布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道路条件,全面联络各景区,尽可能的形成复合环形或网状道路系统,尽量避免游客走回头路。

(3)内部交通:主车道建设;次车道建设;游步道;索道。

5问题和建议

5.1存在问题

(1)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民族风俗世界闻名,但开发力度不够。

(2)项目所在地现有消费能力较弱,需要大量宣传活动、促销、非常规策划,吸引潜在客户前来置业投资;

(3)景区现有旅游资源配套设施匮乏。应以招标方式求得标志性、高品位、高水准的相关设计项目,吸引世界各国高端游客。

5.2建议

(1)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明显,意义重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本着“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社区群众参与”的原则,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以确保项目顺利、快速、高质量完工运营,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用;成立项目筹备协调领导组,积极协助办理项目的土地、水电、规划、建设、环保、交通、工商、税收等相关手续;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特事特办,使本项目尽快显现生机和活力。

(2)将“云海梯田高端休闲度假酒店” 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康体休闲、梯田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酒店。举行哈尼族梯田文化展示中心;成立国际梯田摄影论坛等。

参考文献:

[1] 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11,(11).

[2] 张莉.历史文化名镇静升的总体旅游规划设计[J].公共管理.2009,(7).

[3] .一个结合地域的设计——九寨沟国际大酒店[J].建筑学报.2006,(6).

[4] 徐永林.红河哈尼族梯田的经济学透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

[5] 周武忠.旅游景区规划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赵小远等在《洛阳市小型景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定义:大型景区指国家级和省级的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设施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多;小型景区规模小、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接待量低;中型景区介于二者之间。这一划分标准同样泛泛而谈,对于中小型景区定义存在模糊性。

综上所述,“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仍然不能明确。本文在吸收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前人对大小型风景区的面积划分,“中小型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面积在20km2以下的县市级旅游景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范围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更加形象的定义中小型旅游景区,摆脱单一的面积评定法的局限性,具体从其资源、开发属性、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界定其内涵。从资源方面看,“中小型旅游景区”内部资源相对单一,类型有限,且其中并不涉及国家规定要求保护的重点资源类型,如湿地、重要地质景观、重点森林片区等;从开发属性看,这类景区一般以个人投资为主,开发资金相对有限,对项目规划期限、可操作性要求较高;从景区内部环境来看,景区内一般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低、发展历史短或是新开发景区。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规划”即对未来事务发展的预测、谋划,卢云亭(1991)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未来状况的设想,或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吴必虎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的作用”。马勇、李玺(2006)提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综合学者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规划即对旅游系统进行的规划,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特色,对规划区土地、资源、景观、人力、资金等进行的优化配置。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即以中小型景区内旅游系统各组成部分为规划对象,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景观进行详细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有效因素,通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吸引游客,推动景区发展。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市场实践

在当前规划市场上,面对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分别编制三层次规划显得费时费力,规划成果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些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就中小型景区规划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编制一个“1+1的复合型”规划,即“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规+近期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形式,满足甲方一步到位的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这一规划编制体系在保证规划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是对当前规划编制的一种创新,但这一编制形式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主要依照于《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言外之意,一般而言,旅游区规划需要分三步:编制总规、控规、修规三项规划,而且相互之间是上下统属、前后递进的关系。小型景区可以不编总规,直接编制下一阶段规划,但没有总规的方向指导,控规和修规的可靠性便会受到质疑,若规划方向不恰当,控规和修规的编制将毫无意义。反观现实规划案例,复合型规划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三项规划中选取其中两项进行编制,另一项编制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规划内容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规划效果,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整合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编制形式,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的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推动《通则》要求完善,是符合当前规划市场实践与理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要求

从中小型景区特征来看,其规划面临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局面。简单在于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域内资源本底相对简单,决定了这类型景区规划是一个“小”规划,这就要求规划编制要“小”而“精”,以较少的组织配备完成规划编制,尽可能减少各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就在于这类型景区对规划成果要求较高,规划内容建设周期较短,规划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规划内容就要更多的侧重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按照原有通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五)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六)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型景区规划不仅要符合一般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对规划编制思想、基本原则、编制手段、技术人员等严格控制,同时要结合中小型景区特色进行规划编制,从规划内容、规划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其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

四、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结合《通则》规划要求与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编制创新形式,本文提出“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体系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三项规划内容拿过来合在一个规划中,也不是完全背离原有规划编制体系,否定原有规划另起炉灶,而是在综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立足更加实际的指导景区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对原有三项规划进行横、纵两方面整合。横向整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编制体系于一体,纵向对原有三项规划体系中的各自内容有所取舍,适度整合,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形成一项综合性规划,将三项规划内容集合于一项规划中。“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要求的刚性约束与规划内容的弹性需求,达到规划与设计、发展与建设的双向需求。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主体的一致性

在“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体系中,整个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定位、方向构思、规划布局到确定各地块技术控制指标以及具体项目景观设计,均由一家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这就避免了原有三项规划中由不同单位编制完成时造成的规划理念不一致、思路衔接问题等矛盾,能够很好的保证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对接,同时又能大量节省规划时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

(二)规划形式的整合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将原有规划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的资源调查、方向讨论在一个规划过程中完成;将各规划结果评审以中期专家论证的形式予以承接;将原有三项规划中各自的文本、图件、附件及说明书的规划成果统一整合于一项规划成果,在规划形式上实现三项规划的整合。

(三)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从内容上涵盖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精髓,汲取总规、控规、修规中主要内容,将一些重复、不具有可操作性、空洞化的规划要求省去,在包含总规的空间布局、控规建设控制的基础上,以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进行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实践操作性更强。

(四)规划成果的实用性

“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整合后,规划成果更加全面且准确,委托方能够迅速理清规划方向、规划主体与重点项目,短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实用价值更高。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的提出,对于整合当前市场上各类规划编制形式,形成一项对中小型景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编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三项规划编制集中于一体,大大避免了一个规划项目分属于不同编制单位时产生的项目理解、规划构思与项目认知方面的差异;“三规合一”综合性规划能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实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内容,保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规划编制。同时,“三规合一”旅游规划融合总规、控规、修规于一体,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一项规划中实现了方向引导、建设控制与重点项目设计的统一,规划形式更加简洁,规划成本更低,规划可操作性更高。这一新型编制体系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通则》相关标准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第8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一、创意产业的含义及特点

1.创意产业的一般性含义。创意产业最早产生于英国,其含义有二层意思,一层是以思想、文化、知识等智力密集型元素组成的观念价值为主要生产要素,来创作具有纯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设计、专利及知识化的无形产品等;另一层意思是,将上述无形生产要素(观念价值)以注入的方式将其与传统产业相融合来实现原有产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增值。

2.创意产业的特点。有两个特点:①高增值与广辐射[1]。创意产业的观念价值(思想、文化、知识等)将赋予商品一种激荡人心的、展示人们个性的理念和品味,以致人们愿意用比通常商品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创意产品。同时凝结在创意产品上的观念价值如果得到良好的市场运作,创意产品的观念价值就会向文化及潮流转变,当这种文化及潮流被消费者接受后,文化及潮流就演变为时尚,从而使创意产品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和提高。②高融合[2]。创意产业观念价值产品(如设计、专利、商标、美术、科研等)的易注入性,使得创意产业可以和已实现合理分工(形成合理分工,就意味着产业已经细化为众多的市场认可的价值点。这些价值点可以更好地为创意产业提供创作的土壤,从而避免了创意产业去主动寻找、创造土壤所产生的巨大前期投入费用)的传统产业、地产业、旅游业等)的任何部分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就使得传统产业提升了自身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又拓宽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创意产业要理解八个内容

第一,创意产业就是要强调人的主观创造性,包括文化、思想、生活阅历等观念价值在产品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作用以及观念价值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二,发展创意产业原因,就是要打破传统经济以“自然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为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经济越发展,对自然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越依赖,资源越稀缺,资源及其产业链上的产品价格越高、生态环境越糟糕的发展瓶颈,来构建以“观念价值”为驱动力的创意产业和实现以创意产业为推动力的经济新引擎。

第三,发展创意产业,就是走以“观念价值”为加工原料的实体产业的高端(设计、咨询、演艺、广告、教育、软件、动画等高智力、高附加值产业)路径和以“观念价值”(如文化、知识等)注入到传统产业、产品,使其价值倍增的低端路径。

第四,要深刻认识到创意产业大部分构成要素为脑力活力产品,而脑力活动产品的好坏又受到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否完善、有无对脑力活动灵感有所帮助的互动交流的场所与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引入渠道是否顺畅、文化的独特性是否持久及有无信息技术对脑力活动信息的支撑、传播等外在因素的制约。

第五,要对创意产业价值形成的四大步骤(内容创造-生产制作-媒体推动-传播)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要认识这四大步骤的关系,即首先要认识到内容创造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只有好的,能够激发人们内心世界的内容创意产品才有市场,其高附加值才能体现;其次是要认识生产制作是创意内容生成市场可接受产品的关键阶段,没有生产制作,创意内容永远停留在空想阶段;再次是要认识媒体推动是创意产品价值被市场发现的重要环节;最后是要认识到传播是构建创意产品稳定销售渠道的重要过程,好的销售渠道能够扩大创意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第六,要理解创意产业选址的路径。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就是要追逐能够承接历史记忆的、灿烂的多元文化与展示人们个性魅力的潮流文化,以从中吸引养分,来创作激励人心的创意产品,因此能够反映历史气息的旧厂房、旧仓库、民族村寨与能够汇集多元文化和潮流文化的休闲聚集区、老街都成为创意产业所追逐的场所。

第七,要对建立创意产业的选址成本有一个全盘的了解。从创意产业追逐的两大场所来看,反映历史气息的旧厂房、旧仓库、民族村寨地价较低,对于创意产业而言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而与此相反的集中多元文化和潮流文化的休闲聚集区、老街却因处于城区核心部分,在地价难以下降的情况下,创意产业要在这些地段形成规模,代价将是很大的。

第八,要吃透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观念价值创新模式,而不是技术创新模式。两种创新有联系,但更有区别。联系是指,观念价值创新或技术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车之双轮;区别是指,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工业技术创新,其创新的过程是以机器设备、配件、电子元件等物质为基础来实现物质产品的功能价值[3];而对于创意产业的观念价值创新而言,其价值创新主要是指人的脑力活动在思想、文化、知识等智力密集型元素的激发下所创造的无形服务功能,如品味的提高、美感的上升、设计方案的形成等。

三、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现今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大都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体系尚未形成规模,整个地区资源仍处于未开发或较少开发阶段,这就使得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得到了高效保存,并为民族地区构建以生态资源为主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创造了条件。当然,民族地区在构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过程中,必然也会受到发展产业生态化下的加工制造业、重化工产业的诱惑,因为这些产业见效快,且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为地方经济GDP带来较大贡献,但就构建和推进加工制造业、重化工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升级体系的难度而言,在民族地区工业化初期,尚未形成完整工业系统的现实情况下,要做到上述体系,不仅资金、设施、技术的投入大,而且环境污染监管难度也非常大,同时从价值链来说,加工制造、重化工均处于价值链(设计-加工-销售)的中端,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因此从这两方面来说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需要另找捷径。这个捷径就是以优势比较理论,突出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来发展生态型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旅游业。然而,在旅游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旅游消费更加偏重于个性化、自主化、休验化、休闲化旅游的现实情况下,旅游产业怎样找到与旅游消费个性转变相对接,且又能给旅游业带动巨大发展动力和利润,又不会与构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经济目标背道而驰的路径呢?这就得靠与旅游业消费结构变化特点相一致的高增值、广辐射、高融合,且能够充分展示人们个性魅力、激荡人心的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价值高达230亿美元,并以6%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如美国达14%、英国达12%。英国的创意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最大的出口产业。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创意产业也已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4]。同样在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无锡等[5]大城市创意产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重要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这些城市均以创意产业单独为题进行十一五规划。此外,广州、深圳、长沙、太原、西安、昆明、拉萨等城市也将创意产业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分,这些事实说明,创意产业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引领经济发展方向的,且能够为今后及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最亮丽的驱动力的,因此民族地区要省时度势,及早布局,以期在未来的创意产业发展中立足,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加工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不足,限制了创意产业对这两大产业高端和低端路径的选择。民族地区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经济欠开发地区,就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板块而言,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撑板块为旅游业、街区商业、初加工矿产资源、农业等,而以工业化为标志的加工制造业和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较为不足,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在于,加工制造业的不足就意味着以自然资源和土地为驱动力的经济动力不成气候,这为民族地区创意产业留下了“青山绿水、民族文化浓郁”的巨大创意空间。同时,在好处的背后,也应该看到信息化技术产业与加工制造业所带来的不足:第一,工业化规模不足,必然导致缺乏地区产业分工理念与服务外包操作经验的民族地区创意产业工业化高端工业设计的市场狭小,同时,对于创意产业的工业化低端,民族地区创意产业也失去了创意理念与加工制造业产品的结合所带来的可观的收益;第二,民族地区信息化技术产业的落后现实,也将对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信息技术高端产品(动漫产业、数字化产业、软件产业、影视产业等)形成极大的障碍。

2.民族地区创意产业人才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创意产业的构建。创意产业重点是要突出创新,且能够从平淡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事物与众不同的视觉美感、品味与文化,因此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是要有多年实际操作经验和有独到见解的高端人才。同时,由于创意产业涉及面比较广,包括设计、咨询、软件、动漫、影视、商标、美术、专利、演艺、教育、科研等“观念价值”为边界的领域,其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但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城市对经济与人才的吸引力魅力不足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只能有选择地进行,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民族地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基础不同,导致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暂时只能有选择的进行其中几项。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与否,是关系到创意产业构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创意产业得以生存的土壤,更是创意产业创意、观念、思想、理念等得以激发,知识得以互补,文化得以碰撞的源泉。但从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撑板块(旅游业、街区商业及初加工矿产资源、农业等),并结合创意产业的特点来看,在信息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发展较为不足,农业、初加工矿产资源等尚未形成有效产业分工(产业分工不足,创意产业难以向其渗透。如农业的合理产业分工应该是生产-包装-储运-销售,但民族地区远没有实现这些产业的合理分工)的前提下,民族地区只有商业街区及旅游业的民族村寨与景区和教育产业类基本具备形成了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基础条件(商业街区汇集了各种金融、地产、休闲、娱乐等多种创意产业所依赖的传统产业;民族村寨与景区则是集中反映了本地文化在建筑、劳作、生活、景区等方面的独特形式,这些形式为创意产业提供了灵感;教育产业则伴随着人的一生,其长期性为创意产业拓展了发展的空间),因此民族地区将优先发展这三大块创意产业。

4.创意产业人才对创意环境(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要求较高,这将对民族地区创意产业聚集区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意产业人才一般学识层次较高,对生活品味及所处环境的文化内容、交通系统、信息网络的要求是否能基本达到,此外对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否具有休闲、放松、交流、购物的场所,完备的金融、邮政系统都十分敏感,综合而言,创意产业人才对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否有承接历史文化足迹的环境、是否形成了创意产业人才文化交流的场所比较关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创意灵感的激发),而对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否一定要处于商业中心区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

5.民族地区缺乏创意产业产品专利、版权的保护经验,将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冲击。创意产业是脑力劳动创作的智力成果,也是创意人才辛勤劳作的结晶,这种结晶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媒体宣传、市场运作的推动之下,其生产、消费的价值得到了无限的放大,并为创意产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同时,创意结晶的网络化、媒体化、市场化也极易产生创意结晶被复制所导致的创意产业利益损失的情况发生。为此,加强创意产业产品专利、版权的保护,是创意产业不得不注意的问题。然而,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缺乏发展创意产业经验的民族地区而言,难度不小。

6.民族地区城区、景区及村寨民族文化氛围、地价的两重性,为营造民族地区以民族文化为特点的创意产业带来了挑战。民族地区景区及村寨拥有灿烂的、独特的和能够为创意产业提供强大驱动力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载体(景区及村寨)却存在离城较远、交通通达性较差、且对创意产业的商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营造仍然不够的问题;而与此对应的城区,城市商业街区虽然汇集了各种金融、地产、休闲、娱乐等多种创意产业所依赖的传统产业,但与景区及村寨相比却又存在着与创意产业密切联系的独特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不足,地价过高,现有老厂房、旧仓库相对大城市非常少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都对民族地区景区及村寨与城区构建有效的创意产业区聚集区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因此,如何在村寨与城区之间选择较为合理的位置构建创意产业聚集区,将是关系到创意产业在民族地区能否成功构建的重要大事。

7.创意产业强调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民族地区在面临多样化文化的同时,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有同质化的风险,这为创意产业的构建带来了难度。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访客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并为创意产业多样化文化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现在这种条件的基础正缓慢地随着“简洁明快、方便、实用”的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走进村寨、侵入民族地区的各个角落而削弱。五、创意产业对民族地区旅游规划的要求

原因有二:1.在“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中,已经对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不足与创意产业的选择方向作出了深入分析,即,民族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也没得走完工业化进程,更没有达到后工业时代的信息化技术产业过程阶段,但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与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较为完善的集金融、地产、休闲、娱乐等传统产业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及教育产业的长期性都为民族地区发展拥有自己特色的创意产业提供了道路,这个道路就是,民族地区创意产业要走三种模式———旅游业中的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模式、商业街区创意模式与教育产业创意模式。

2.在道路明确之后,就需要考虑三种模式是走单个个体单独发展的模式,还是走和其他产业相融合的模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肯定是后者,因为,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共生模式,产业只有在共生中,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这里主要考虑的共生模式是,三个创意产业模式是与什么产业共生、怎样共生的问题。从民族地区的特点来看,加工制造业等工业或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应排出与这两种产业共生的模式;其次是农业、初加工矿产资源等。民族地区农业及初加工矿产资源等大多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因此与农业及初加工矿产资源等产业结合的共生模式难度也不小;最后只剩下服务业和三种模式自己,从服务业来看,只有包含三种模式之一(旅游业中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模式)的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并占据了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且形成了自己较为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而其他商业街区、教育产业的经济规模仍比较弱小,暂时还不能以其为中心来构建相应的共生创意产业模式,所以三种模式的创意产业融合模式必然是以旅游业(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模式)为主,商业街区、教育产业为辅的融合模式,也就是说,商业街区、教育产业模式在构建自己特色的创意产业模式的同时,更要从旅游业民族村寨与景区的创意模式中吸引营养来推进自身创意产业发展。为此,合理设计旅游规划,认真思考创意产业对旅游业的影响,找到创意产业与旅游规划衔接点,将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创意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六、创意产业对民族地区旅游规划的要求

1.旅游规划的定义。这里采用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规划的两层含义。一是,旅游发展规划(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二是,旅游区规划(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6]。

2.创意产业对旅游规划的要求。透过旅游规划定义,结合民族地区发展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可得到创意产业对旅游规划的影响:

①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创意产业是以旅游业中的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模式为主,商业街区创意模式与教育产业创意模式为辅的创意产业模式,因此在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中,要明确制定旅游业中的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模式与商业街区创意模式和教育产业创意模式对接的路径措施是什么,并且要陈述说明一主(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模式为主)二辅(商业街区创意模式和教育产业创意模式为辅)如何融合。

②民族地区创意产业人才,尤其是符合一主二辅的创意产业人才稀少,这种稀少的状况需要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在建立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模式与商业街区创意模式和教育产业创意模式的过程中要给予说明如何做到创意产业人才的合理安排。同时,也要针对创意人才对创意聚集区的特殊要求,增加对旅游规划的设计。

③民族地区“一主两辅”创意产业聚集区怎样建立和营造,创意产业产品专利、版权的保护如何进行应在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中有所体现。

④文化决定消费,引领创意,因此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中也应就“一主两辅”创意产业聚集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维护、延伸及与其他文化交流方式的构建进行说明。

七、民族地区创意产业主导下的旅游规划构建

1.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及其匹配要素的建立。以交通通达性良好,基本作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或靠近旅游景区,初步或完全具备“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能够较易构建完善金融体系及信息网络体系的民族村寨片区(尽量避开民族村寨的核心区,以保持当地民族特色的纯净)或景区游憩商务区(RBD)为基础构建适合创意产业人才创作、生活、交流、休闲、购物、娱乐的场所。这些场所的构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以不破坏或少破坏当地原有环境、不影响当地景观、充分利用原有建筑、保持当地建筑原有风貌为原则,以还原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探寻当地历史文化足迹为目的,全面完善创意产业聚集区工作区、休闲区、娱乐区、交流区、购物区的合理布局,尽量做到布局、建筑、景观的视觉美感和民族特色,以保证创意产业聚集区与旅游景区、民族村寨融为一体;二是,要推进创意产业聚集区金融体系、网络体系、邮政系统、交通体系的完整化建设,以为创意产业聚集区提供完整的金融、网络、交通、邮政服务(金融、交通、邮政等相关建筑、设施也应与当地景区、村寨融为一体);三是,要以创意产业价值形成的四大步骤为指导,重点打造以内容创造-生产制作-媒体推动-传播为分工的,以本地民族文化、独特山水为创作灵感的,具有高度旅游价值的创意产业创作中心,来扩大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和实现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四是,要在创意产业创作中心中,构建民族特色劳作与生活体验系统、民族文化演艺系统、民族体育体验系统、民族文化教育体验系统、民族风光自助体验系统、民族学术研发中心、民族建筑研究中心等,以扩大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独特山水对创意产业人才、旅游消费者、创意产业投资者、购买者的感召力,来达到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提高创意产业价值的目的;五是,要合理规划创意产业聚集区与旅游景区或民族村寨的互动通道,以使旅游景区、民族村寨、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一个自然的整体,从而使创意产业聚集区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旅游景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2.商业街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及其匹配要素的建立。考虑到民族地区城市较小、工业化不足等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商业街区老厂房或旧仓库较少、较小不能成片、难以利用的现实情况及商业街区地价居高不下的事实,民族地区要想从商业街区上单独营造出一片创意产业聚集区来说,成本的代价是相当高昂的,因此,完全在商业街区构建完整的创意产业聚集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商业街区零售、百货、地产、餐饮、婚纱等服务性或实体性产业又确确实实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是那么的重要,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对创意产业的促进及其对旅游业的互补是不可限量的,为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这里对商业街区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考虑是,将其纳入到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之中,使其靠近地价较为低廉的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单独规划出商业街区创意产业聚集区作为商业街区创意产业的大本营(其建筑风格、布局采用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的保护性原则)。同时,为了增加商业街区创意产业大本营对商业街区零售、百货、地产、餐饮、婚纱等服务性或实体性产业文化潮流、消费文化元素的把握,民族地区在商业街区创意产业大本营建立之后,应尝试以“飞地”模式增加在商业街区建立商业街区创意产业大本营的飞地,以提升商业街区创意聚集区大本营高端或低端创意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对商业街区创意产业大本营飞地模式的思考是:借鉴互利共赢战略与商业街区房开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房开商为商业街区创意产业免费提供创意工作场所,而创意产业为房产开发商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回报进行交换在商业街区建立商业街区创意产业聚集飞地。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飞地模式的建立,相当于为旅游景区在城市商业区延伸了宣传的触角,从而间接地为旅游业带来大量的高质量商务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3.教育产业创意产业聚集区及其匹配要素的建立。当今社会“失业”、“升学”、“幼儿教育”是网络最热的教育产业三大词汇,因此民族地区教育创意产业可以从这三块入手。一是做大以“失业”为主题的教育创意产业(创意职业孵化教育)。大学生失业是一个经常性的话题,对于没有大型工厂、没有大型企业和企业数量相对少的民族地区来说这个话题备受关注,而与此同时,对于要发展创意产业的民族地区来说,创意人才大量的空缺职位又是非常急需的,这种急需性是与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生活环境较差的情况下难于引进外部创意人才是分不开的,为此,民族地区利用自己的“失业”人才来培养自己的创意产业人才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做大以“失业”为主题的教育创意产业的良好机遇,但从现有教育体系中尚无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机构,而正在规划中的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产业聚集区与商业街区创意聚集区先期又集聚了大量的创意人才资源,且营造了良好的创意产业环境氛围来看,发展以“失业”为主题的教育创意产业的重任与机遇必然落到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产业聚集区与商业街区创意产业大本营身上,这就使以“失业”为主题的教育创意产业进入旅游区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和商业街区创意产业大本营附近或其布局的情况必将成为现实,从而客观上要求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应加入以“失业”为主题的教育创意产业在两个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布局规划。二是发展“升学”与“幼儿”教育创意产业。“升学”、“幼儿”教育是最牵动父母、也是老百姓最愿意花钱投资的地方,故而创意产业投资于“升学”、“幼儿”教育两大主题是有利可图的。但考虑到“升学”、“幼儿”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部分,因此“升学”、“幼儿”创意产业聚集区应选在城区,操作方法上可选择与教育资源比较空闲的职业院校联办的模式进行。此外鉴于民族地区三大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二大部分均处于民族村寨与景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及其附近,和考虑到这两大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聚集效应,民族地区也可以借鉴商业街区创意产业的飞地模式,通过旅游规划在上述两大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升学”、“幼儿”教育创意产业夏令营或冬令营,以使“升学”、“幼儿”教育创意产业能分段地在创意聚集区获得创意灵感,促进“升学”、“幼儿”教育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高“升学”、“幼儿”教育创意产业父母流等高质量旅游客源向旅游区集中创造机遇。

4.三大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融合。可考虑采用三大创意产业主导企业入股的形式或以政府投资的模式,成立股份制公司来整合三大创意产业和实现三大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优势互补,以形成三大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客源的互动,从而全方位地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5.创意产业产权保护。要深刻认识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智力成果,而智力成果最容易被别人复制、仿制、模仿,因此创意产业要制定一套创意产品在创造过程中的保密制度以及在生产、推广过程中的专利、著作权、商标、设计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申请制度,以从产权上完成对自身的保护。同时,要加强与新闻版权局、商标管理局的沟通与协作,以加强对创意产业产品非法复制、仿制、模仿品的打击。

第9篇:旅游区规划范文

关键词:沟域经济;山区发展;旅游带动

沟域经济发展背景

山区问题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山区特殊的地理或者自然障碍,使之在经济上要与其他地区完全融为一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保证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山区的经济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山区生态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催生了北京以及许多城市山区遍地开花的民俗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区逐渐找到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点线面成片的区域形经济发展的路子。发展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沟域是指从区域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沟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实践,区域经济的所有理论成果将成为指导沟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依托特殊沟域,建设一批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进而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理论。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最终达到服务首都和致富农民的目标。

二、沟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北京沟域依托其自身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形成了三种十类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2.1.1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带动沟域内的农业、工业和物流等产业发展。

这类山区沟域内资源富集且品位高,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推进沟域内自然景观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提升景区档次。以现有的自然风光和相应景点为核心,对沟域内的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建成以旅游为龙头,其他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沟域经济带。

2.1.2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

都市型现代农业驱动型模式是以建设都市现代型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驱动高度关联的三次产业不断融合,建设农游结合的沟域经济。

这类山区沟域是以开发沟域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目标,应用标准化,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满足首都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深度进行开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和农业产品加工业,并通过产业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形态壮大沟域经济。

2.1.3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

生态修复与重建型模式是基于北京山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区功能定位,针对区域内大面积的废弃矿场,运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手段,积极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建设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产业基地,由此促进沟域经济转型和发展。

对于这类山区的废弃矿场,可以通过生物措施(植物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挖鱼鳞坑、修筑拦淤坝合谷坊等)和农艺措施(横坡等高耕作、立体种植等)进行治理,是沟域开发生态型替代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2.2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沟域:从特色的视角审视山区发展。

2.2.1成功特点:

(1)极化效应

由若干知名度高、新引力强的龙头产业点,形成超强客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沟域经济实现增长的关键就是通过扩散效应将整个沟域内经济连为一体的基本依托,积极培育沟域的支柱产业。

(2)点轴发展

生态道路或河流将每个产业点及周边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区域经济。

(3)三产协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动、互促、融合。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可以促进和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旅游业不仅对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2.2.2现状问题

(1)差异化较低

资源无明显差异,缺乏资源唯一性和垄断性。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沟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2)设施层次较低

项目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较为简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沟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沟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由于目前的山区旅游业形态自由,层次低,因此,很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市场对接不力

物质、非物质产品推广不足,与目标市场对接不畅。由于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城市居民的差异较大,双方在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目前沟域经济的发展与市场对接不顺畅。

(4)文化发展不足

文化营造停留在山区农村层次,缺少区域特质文化或新兴文化植入与培养。文化创意需要结合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挖掘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然而,目前的开发模式,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农村层次,甚至对于文化开发的关注非常的少。

2.3沟域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改进(从传统山区到第二代沟域经济的蜕变)

2.3.1传统山区农村

传统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素质较低。大部分生产只能满足当地的基本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只留下的少量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

2.3.2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生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同时,通过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和整合利用,发挥其周边优质景点的联动作用,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示范区。

2.3.3第二代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于第一代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对于沟域经济的资源、背景、模式的重新审视,挖掘其具有独特创意的物质文化特色,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沟域经济发展体系,通过农业发展协会等组织打造沟域经济品牌的实体平台,促进双方市场的对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宣传发展。形成兼具山居良好环境文化特质和城市生活便捷特征的空间环境,并通过与城市的联系形成具有城市功能区特质,具有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的沟域经济区域。

第二代沟域的主要内容为: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设施条件,如,卫生条件、信息条件、交通条件、餐饮条件、医疗条件等;体现山区或乡村特色的风貌环境,如、清新空气、山水景观、自然环境、健康食品、淳朴民风等。

2.3.4小结

从第一代沟域的“龙头景点+农家乐”到第二代沟域“城市功能区+城镇化”如何突破差异化较低、设施层次较低、文化发展不足,如何突破第一代沟域的瓶颈问题,如何让将第二代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怎么样与第一代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么样将更新的发展模式更好的融入到农村城镇规划中去,这些都是在新的沟域发展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北京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探索

3.1静之湖项目概况及现状

静之湖距离北京五环25km,距离昌平中心城区18km,距离小汤山镇8km,距离兴寿镇城关镇3km。兴寿镇镇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00亩,下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功能定位:“昌平新城产业拓展区――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和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静之湖度假村的市场以及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度假村周边配套不足等问题对度假村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度假村现状由村庄、桃峪口水库、桃峪口村庄以及桃峪口林地组成的。

村庄:对外依赖度高,村庄内部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社会就业形势变化或者自然条件变化,将会给桃峪口村带来极大的影响。

桃峪口水库:水库周边200米范围划定为二级水源保护区。

桃峪口林地:桃峪口村果林以苹果种植为主,但是果品产量及品质不高。为桃峪口村带来的附加价值较低。

3.2项目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3.2.1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静之湖的现有资源――温泉度假酒店,以及现有的旅游度假资源,根据上述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看,此区域发展沟域经济考虑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通过探讨北京市政府、昌平区政府、兴寿镇镇政府、地产开发商以及库区农民各方的利益,产生10种措施注入规划设计以及区域管理:

(1)用水安全问题(规模控制、生态技术)

(2)区域形象问题(提升区域形象、拉动区域经济)

(3)镇产业发展问题(农民安置、镇经济发展)

(4)投资回报问题(激活静之湖度假村、项目营销回报 )

(5)农民生计问题(乡土情结、就业岗位)。

3.2.2静之湖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元素分析

既然以旅游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应打造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以实体品牌承载沟域发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质的山区空间和具有山区特质的城市空间,实现沟域山区的就地城镇化,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产品、资源和活动。

产品――温泉,在北京,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村、酒店超过150家。

资源――文化,在静之湖周围有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以及银山塔林。

自然,十三陵水库、大杨山森林公园以及蟒山国家森林公园。

活动――?空缺――这也是静之湖旅游规划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动力,也是第二代沟域(――打造实体品牌效应)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静之湖面临的优劣势分析――优势:当地开发意愿、自然条件基础;劣势:核心竞争力缺失、区域开发的限制;机遇:周边产业发展、沟域发展背景;挑战:未知的市场、同质化竞争。

3.3静之湖沟域经济发展规划

3.3.1静之湖区域周边特征

静之湖周边的产业集群:静之湖周边有昌平高新技术开发旅游服务等产业、顺义现代制造业空港物流业和怀柔国际交往休闲娱乐生态旅游。

周围产业的特征,高新科技人才集聚,高新科技公司集聚。

面对这样的高端人群,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方式引导他们来静之湖度假村,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们流连忘返?并且从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成为静之湖度假村的潜在客户。

3.3.2昌平区旅游市场分析

2009年昌平区旅游业收入385865.9万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业、旅游商业、旅游区(点),住宿业和旅行社应该成为发展旅游业投资重点。

面对这样一个比例,怎么样发挥这比重最大的行业,并且让他们的存在别具一格?既能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享受,又不失最重要的特色呢?

静之湖――一个周边产业集群,景点林立的新兴沟域,怎么样才能利用好它周边的环境,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而又能脱颖而出?

3.3.3沟域经济发展的商机与规划相结合

――经营项目:拓展培训项目

由于静之湖周边产业集群,聚集的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公司,在那里面的都是高端人才以及精英群体,而这些群体往往有着同样的特征,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生活工作依赖网络,缺乏归属感以及渴望打造核心团队,所以他们更需要释放情绪、全身心的放松以及团队培训项目,包括户外拓展项目以及会议培训项目。

寻求战略合作――中国定向运动协会拓展与露营委员会(该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我国拓展业唯一合法行业组织)共同建立中国拓展培训标准训练基地。借助地处北京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承办行业会议和比赛与中国顶级户外培训机构、管理培训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综合培训实体。

――旅游项目:旅游中枢项目

由于现状静之湖现状周边除十三陵地区集中大量景点外,其余景点空间分布广泛;大部分景点内容单调,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水品较低;昌平旅游以景点游为主,游客入住率较低。打造核心旅游项目:

1、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住宿选择――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将住宿选择分为高端(静之湖温泉度假酒店)、中端(知名连锁(快捷)酒店)、低端(标准化农家院)以及体验住宿(DIY 野营区)。

2、与旅行社合作,增设区域旅游线路――通过新游线的设计,将原本单调的个体景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丰富近郊旅游内容和提高酒店住宿率。

3、提供区域便捷交通服务――便捷的汽车租赁服务以及开辟景区免费班车。

4、提供区域旅游信息与服务

四、总结

沟域经济对于山区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发展历经的三大阶段使得山区建设发展日渐成熟,而对于以旅游带动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说,增强山区本身的竞争力,加强山区的可达性以及吸引力是极其迫切的,通过对沟域本身和周围资源的分析,利用周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竞争力化为发展动力,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及有待挖掘的特色,打造全新的沟域山区名片。

参考文献:

张莉.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类型划分及发展对策[J]. 经济地理,2009,29 ( 6) : 899 ~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