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

第1篇: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当前我市正处于抗灾救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重要时期。为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抗灾救灾工作各项决策切实落到实处,根据市四套班子会议精神和《关于严明纪律确保防汛抗洪工作顺利进行的紧急通知》要求,市纪委、市监察局决定对全市抗灾救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工作进行全面督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查内容

1、防汛抗洪责任制落实情况。防汛抗洪期间是否将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个人,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职责到位、工作到位,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

2、执行市委、市政府抗灾救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各项决策部署的情况。包括灾民安置、卫生防疫、恢复农业生产、抢修水毁设施、核灾报灾、维护稳定等情况。

3、救灾物资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物资和资金的接收和发放是否登记造册;发放过程是否公平、公开、公正;是否存在关亲顾友、截留、挪用、贪污等情况。

4、落实“四确保”、“五有”、“六到位”情况。“四确保”即确保不因工作不到位导致山塘水库垮坝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确保不因新的山体滑坡引发地质灾害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确保不因受洪水浸泡房屋倒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确保不因安全意识缺失在修复水毁工程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五有”即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六到位”即灾区清淤泥清垃圾到位,消杀防疫到位,因灾死亡畜禽深埋处理到位,饮用水净化消毒到位、洪水浸泡引发的患病灾民及时有效治疗到位,疫情监控和治疗到位。

5、各地开展防汛抗洪救灾督查情况。是否成立了督查机构,督查工作是否到位、措施是否落实,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督促整改并实施问责。

二、督查方法

督查工作以入户走访、实地查看、现场督查为主要方法,采取“查、听、看”等方式进行,即:查相关文件、会议纪录、值班安排表、物资发放表等原始资料;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抗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灾区一线,现场察看抗灾救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情况。督查的重点是以发现问题为主,以查找薄弱环节为主,以检查干部是否真下去、干实事,工作措施是否到位,督促工作是否落实为主。

三、组织领导及工作分工

成立抗灾救灾生产自救督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五个督查工作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四、几点要求

1、各督查组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遵守督查工作纪律,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对五项督查任务逐条逐项进行检查;要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按要求及时汇总督查情况,发现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要随时报告。市纪委监察局将随时召开督查情况汇报会,专题听取各督查组工作情况汇报。市纪委执法室要加强对督查工作的组织协调。

第2篇: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叙永县水务局

(2011年9月7日)

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2011年抗旱防汛工作向常委会作如下汇报:

一、旱情基本情况

(一)气象情况:今年1月至今,我县总降雨量455.9毫米,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少60%以上。特别是8月,我县遭受伏旱天气威胁,持续高温,全县25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旱,有19个乡镇受灾严重,特别是我县南面部分乡镇。

(二)农作物受灾情况: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45.57万亩、成灾面积31.3万亩、绝收面积14.43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91亿元,农业受灾人口33.1万人。

目前,伏旱已造成27.58万人和23.5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中,赤水、石坝、水潦、观兴、两河、摩尼、合乐、落卜、枧槽、麻城、后山等重灾乡镇共有8.44万场镇人口饮水受到严重影响。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抗旱工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防汛抗旱救灾工作领导组,牵头负责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督导。同时,明确了“县领导包片、县级部门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社、一般干部包户”的责任体系,形成团结协作、全民抗旱的工作合力,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

(二)突出重点,科学统筹抗旱救灾。

一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去冬今春以来,全县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了11处饮水工程,整治病险水库2座,新建和整治山坪塘98口、干(支)渠142.39公里,投入120余万元实施了全县3个供水提灌站的维修改造,完成机电提灌维修495台3890千瓦,保证机具完好率95%以上,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牲畜在旱灾严重时缺乏饮用水问题。

二是积极储备抗旱救灾物资。县财政已安排防汛抗旱救灾应急资金640.5万元,民政部门采购了13万斤大米等救灾物资随时准备调运分发到各受灾乡镇;县水务部门采购了10万余米水管,新购大型提水设备60余台(套)用于各乡镇抗旱应急,有效确保了抗旱救灾的物资供给。

三是依靠科技抗旱保生产。农口部门先后组织农业科技人员800余人次深入旱区研究、讨论、制定符合实际的抗旱方案,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和现场培训,完成了全县所有高炮、车载火箭发射装置的年检和炮手培训工作,确保一旦有天气条件情况下随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四是组织群众积极抗旱自救。协调消防部队为群众送水运水,重灾乡镇党员、团员、民兵组成义务送水队为群众送水上门,聘请有丰富找水经验的地质单位通过钻探寻找地下水源,引导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互帮互助,采取各种措施挖掘抗旱水源和寻找新水源。

(三)以人为本,确保旱区社会稳定。

一是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坚持把保证群众饮水安全放在抗旱救灾首位,对赤水、落卜、水潦、石坝等旱情严重的乡镇设置人畜用水集中供水点,由专人负责维持秩序和检验水质,确保社会稳定和饮水安全。

二是确保旱区基本生活。全面加强对旱情的监测和灾情的统计,随时掌握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及时解决灾民基本生活之需。

三是确保社会稳定。坚持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社会稳定,积极做好矛盾化解、民心安定等工作,大力抓好防火、防盗、防疫、防毒等安全工作,切实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重点调处水事纠纷,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了灾区社会大局稳定。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救灾资金2320.5万元,投入抗旱人力25.97万人次,提供提水设备3.14万台次,出动运水车辆4026辆次,抗旱用油58.15吨,水利工程提供抗旱用水570万立方米,共浇灌受旱作物14.15万亩,临时解决27.85万人和23.5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有效缓解了旱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南面乡镇场镇供水存在问题。截至目前,全县25个乡镇场镇供水存在问题的集中在南面乡镇,其中赤水、石坝、麻城、落卜、合乐五个场镇已经断水,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保障场镇群众饮水;营山、分水、枧槽、水潦、观兴五个场镇供水还可持续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也将面临断水;震东、后山、黄坭、两河、白腊五个场镇供水暂时没有问题。

二是水利项目政策和我县水利建设需求情况不一致。如:新农村项目实施地均在产业发展较好的北面乡镇,水利工程与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后,无法向旱情严重的南面乡镇倾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近期工作打算。

一是高度重视特大旱灾的的严峻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抗大旱、抗久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领导,奋力夺取抗旱救灾的最后胜利。

二是突出蓄水保水、人工增雨、引水、提水等措施,早谋划、早部署晚秋生产相关工作,以确保全县粮食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

三是加大抗旱期间宣传力度,坚决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四是抓牢抓实旱涝急转工作的安排部署,强化事先防范、物资准备、队伍建设,先期响应、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深入“挂、包、帮”村,对抗旱工作的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二)长期工作计划。

一是积极开展倒流河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2011年底完成立项所需的全部批文,明年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解决赤水河谷沿线赤水、水潦、石坝等乡镇近三分之二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问题。

二是加强同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汇报,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一批“五小水利工程”,用于叙永县南部山区无可靠水源地区群众的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发展小微型水利工程解决生产和人畜饮水水源问题。

第3篇: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现将我区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全区河湖长制工作情况

今年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第四年,也是我区从推行到深入,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的第四年。今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工作目标,在疫情大防控、全民大防汛的情况下,坚持巡河督查和整改问题,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做到了“五化”。

1、河湖管理实行了网格化。按照市河委会“六化”管理要求,我们适时调整,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河湖长组织机构,全区河湖全部落实了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和警长、保洁员,构建了“河长+警长、乡镇办事员+河湖保洁员”的“两长两员”管理体系。并且区河长办编制印发了《全区河湖管理网络图册》,对全区江、河、湖、库实行了网格化动态管理。

2、阵地建设实行了标准化。区、镇两级河长办进一步加强了阵地建设,在人员力量上落实了“一办两员”,在管理机制上健全了河长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工作考核办法、绩效评估办法等“六项”制度,钉挂了河湖管理网络图、水系分布图,建立了一河一档、一湖一档、一库一档,全面实行制度化管理、索图作战。

3、河长巡河逐步实行规范化。各级河长严格按照“巡河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问题—督促整改问题—验收销号问题”的巡河工作机制,克服年初疫情防控和汛期抗洪困难,坚持落实“三个一”巡河制度、APP打卡制度、区级河长“五有”巡河标准和镇、村级河长“七有”巡河标准,按期巡河,做到巡河次数不减少,巡河标准不降低,确保三级河长巡河常态化、制度化。1至8月份,16名区级河长共巡河128次,55名镇级河长巡河1320次,79名村级河长巡河2528次,通过三级河长巡河,发现河湖问题610起,河长办下发问题督办清单45份,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4、整改问题走向了纵深化。各单位把整改问题作为推进河长制的重点,积极整改中央、省、市交办问题和“洞庭清波”行动的问题。一是及时整改中央交办的问题。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的通知》的要求,全面开展了“清四乱”问题排查,对发现的15个“四乱”问题(其中乱占问题5个,乱堆问题6个,乱建问题4个),分别制定了整改方案,各责任单位正在按照整改目标、时间节点,抓紧推进,本月底将全面整改销号。二是及时整改省级河长交办问题。对省级河长陈飞巡河交办的防洪安全、渡口提质改造、绿色生态岸线建设、智能智慧岸线建设、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7个方面的问题,各单位部门对号入座,积极整改,于3月底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三是及时整改市级交办问题。在4月底前完成了市河委办【2020】20号文件交办的乱占、乱堆等7个暗访督查问题整改任务。完成了市河委会37号总河长令要求整改排渍口的任务。四是深入推进“洞庭清波”行动。我们按照市“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的要求,制定了37项任务清单,现已完成了14项任务整改,其中联合水利、公安、征拆、卫健等部门100余人开展了执法清查,清理欧美黑杨2200余亩。全面整改了4处黑臭水体。并且制定了***水环境问题整治方案,在12月底前将全面完成水环境整治任务。同时协同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区河长办联合区禁捕退捕办,把禁捕退捕工作巡查和问题整改纳入河长巡河及河湖问题整治的重要内容,组合出拳,同步整改,全力开展渔船拆解、渔网销毁等工作,尤其是7月中旬高水位时期,各防汛责任单位组织人员清理了“三无”船舶,查处了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

5、广泛宣传推进全民化。我们充分把握时间节点和重要地点,广泛开展河湖长制宣传。一是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了两次河长制宣传活动,出去宣传车2台,悬挂横幅140余条,张贴标语2000张,发放宣传册2000多份。二是更新省市区级河长公示牌75块,更新镇级河长公示牌101块。三是在防汛期间,每个防守棚上钉挂了《防汛文明公约》,把河道保洁工作作为巡堤查险的内容。四是区河长办在省、市级媒体发表文章、新闻报道40余篇。手机报、电视台先后报道河长巡河、区镇村三级河长公示等28次,营造了全民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湖长履职不够到位。有的河湖长仍然对河湖长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认为近几年实施河湖长制工作、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河湖问题已基本解决,存在侥幸心理、厌战情绪和畏难思想,放松了巡河标准和要求,对村级河长巡河督促力度不大,查找问题不彻底,巡河情况不清晰,记录不完整,有的河长一直还没有发现和提交任何问题。

(二)工作保障能力不够强。有的单位河长办仍然是多办合一,有的河长办人员身兼数职。并且河长办工作经费不足,工作开展被动滞后。

(三)信息报送不及时。有的单位巡河资料不齐,巡河图片不全,资料台帐不完整,信息报送不及时。有的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强,整改情况报送迟缓,河长办收集资料不齐等等。

(四)整治任务仍然较重。8月2、8月7日,市河委会分别印发了2020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和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了34项工作要点,指出了13项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取水工程核查登记问题整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治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内容。目前,我区有的任务已经完成,但还有***污水处理厂正在施工,四个片区管网还有2000米未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还未验收。95个取水工程核查登记问题还有***水厂两处整改没有完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还有60%未完成。并且“洞庭清波”专项行动37项整改任务,还有23项没有完成。这些任务都是要求在12月底完成,时间紧,任务大。

三、后段工作安排

尽管前期通过各单位、各部门共同努力,做了大量看得见、摸得着、成效好的工作,但后期按照市河委会印发的年度考核办法,我们还很多工作任务不能交帐,考核难以过关。我们一定要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加力发力,强硬举措,在坚持开展河长巡河工作的同时,扎实做好河湖长制基础工作,加速推进问题整改工作和“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确保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完成,考核过关,争先创优。

1、河长巡河要坚持不懈。要坚持落实网格化巡河管河模式。“河长+警长、乡镇办事员+河湖保洁员”要做到同步巡河,常规管河,既查问题,又要防止问题回潮反弹。要坚持“三个一”的巡河制度。做到巡河一人不缺,一次不少。坚持“五有”、“七有”标准。做到巡河动作规范,查找问题一丝不放过。

第4篇: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自从2009年7月以来,云南省全省范围内发生了50年一遇的重大旱情,省气象部门已经旱情红色预警,我县也属于重灾区。特别是入冬以来,全县范围内出现持续干旱、高温天气,给全县小春生产、人畜饮水等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目前高温干旱的天气仍在继续,程度仍在加深。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近段时间

以来,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抗旱救灾工作,2月3日,县委兰书记带领民政、农业、水务、林业、消防等部门到坡脚镇全面调研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并在坡脚镇召开现场专题会议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月4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水务、农业、气象等有关部门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李县长对抗旱救灾工作作出了九条重要指示,包括安排今天这次会议。我们今天召开这次抗旱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目的就是进一步分析当前全县旱情形势,准确判断当前旱情,全面动员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紧急行动起来,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全力以赴抓好当前抗旱救灾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准确掌握旱情影响

二、全县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灌面较小,抗旱难度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化程度低,难以满足抗旱需求。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抗旱救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防大灾的思想,全力以赴做好当前抗旱救灾工作,努力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落实。当前持续发展的旱情对农业生产、农村人畜饮水、城镇生活供水、森林防火、小春作物生产和即将开始的春耕春播用水产生了严重

影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保民生、保粮食安全、保人畜饮水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安排,必须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迅速行动起来,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领导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各挂钩点田间地头,深入抗旱第一线,及时了解情况,进行现场指挥,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帮助群众解决抗旱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确保夺取抗旱保春耕、保增收、保民生的全面胜利。

(二)突出重点,切实把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作为抗旱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兰书记、李县长在多次讲话中一再强调,一定要把人畜饮水放在第一位,由于干旱时间长,往年没停过水的地方都已经断水,这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威胁。在工作中要坚持“五先五后”配水原则,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河流、后水库,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水资源供配水基本原则,千方百计抓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调供,确保群众有水吃,决不允许出现大面积缺水而造成社会不稳定。

(三)强化责任,确保各项抗旱措施落实到位。一要抓好节约用水的宣传和落实。要把节约用水作为抗旱的根本措施来抓,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技术,努力增加节水灌溉面积,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同时,要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营造节约用水良好氛围。二要全力抗旱抢灾保成活。特别是要保证刚刚种植下去的8万亩、100万株核桃苗的成活,核桃是四大干果之王,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植,在市场上十分走俏,价格连年上升,且一直呈上升之势,被群众喻为“铁杆庄稼”、“木本油料”、“摇钱树”、“致富树”。从今年开始,县委政府将把核桃的管护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县政府办要督促县林业局尽快拿出考核方案。各乡镇要把保核桃成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好落实,要动员广大老百姓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采取马车拉水、人力挑水、机械提水等供水措施,送水上山,确保今年新植核桃苗的成活。三要积极做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要采取措施抓好已经种植小春作物的灌溉,想尽办法确保即将开始的大春作物的灌溉,加大“新一代旱地龙”抗旱剂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展耕作保墒,覆盖保墒等技术的应用,采取改种耐旱作物措施,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四要抢抓时机,适时实施人工增雨。要把人工增雨作为抗旱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气象部门要尽快拿出所需储备人工增雨弹的工作计划,会同财政、水务部门核算出人工增雨所需经费,确保配足配齐降雨弹,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五要千方百计做好春耕备耕及农资供应工作。各级各部门在强化抗旱保生产的同时,要提早安排部署春耕备耕各项工作。要稳定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引导不同区域挖掘资源潜力,通过水改旱等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千方百计做到应栽尽栽,努力扩大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高产优质粮食作物种植。要及早制定高产示范创建、间套种、地膜玉米等骨干技术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作物进行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建立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组织技术人员分区域按作物抓好培训。同时,农资部门要协调落实有关扶持优惠政策,组织好化肥、种子、农膜等农资供应;供销、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力度,严防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哄抬物价等坑农害农行为的发生;交通部门要做好春耕物资运输组织工作,保障“绿色通道”畅通。

(四)坚定信心,牢固树立抗大旱、持久抗旱的思想准备。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雨季将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与常年相比偏晚,春播期旱情突出,春夏干旱趋势明显。为此,县委政府成立了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要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及时成立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抓紧制定抗旱救灾工作预案,作好持久抗旱的准备,认真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及时安排布置,及时投入,主动应对,扎实抓好抗旱救灾措施的落实,牢牢把握抗旱救灾工作的主动权,牢固树立抗大旱、抗持久旱的思想准备。

(五)周密部署,有效防止因高温干旱引发的火灾、疫病等次生灾害发生。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天气必将导致火灾、农作物病虫害、人畜疾病的频繁发生。时值春节,人员流动、野外活动人数必将增多,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密切关注,加强监控,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做到家火野火一起防。各乡镇务必层层召开宣传会议,做到家喻户晓,防患未然。要加强人、畜传染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防控工作,要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各级各部门发现可疑疫情,必须通过疫情报告主渠道逐级上报县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群众损失,防止雪上加霜,灾上加灾。

(六)重视民生,高度关注并及时解决群众春荒、夏荒等突出问题。民政部门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加大对“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救济力度,切实解决好旱灾导致的群众春荒、夏荒问题、缺粮问题。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好因干旱引发的水事纠纷排查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七)反应敏锐,切实做好旱情监测上报工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及各乡镇要密切关注旱情发展态势,科学预测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向县委、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旱情和抗旱行动情况,要加强对抗旱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做到理性数据与感性材料相结合,归纳总结与例举相结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抗旱信息制度,及时、准确向上级报告旱情信息,反映灾害损失,争取上级的支持。

(八)抓紧研究,加强水利项目储备及在建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水务部门要加强调研,认真查找全县水利工程的薄弱环节,加强水利项目储备,抓紧对现有灌溉和供水设施的维修、配套和改造,在确保库塘安全的前提下,蓄、引、提并举,水毁修复、库塘清淤齐抓,充分挖掘“五小”水利工程蓄水潜力,千方百计开辟抗旱水源,提高抗旱能力。同时,要加强水利在建工程的管

理,确保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发挥效益。

(九)深入宣传,广泛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投入抗旱救灾工作。要加大抗旱救灾动员宣传,采取会战式、运动式的方法开展抗旱救灾工作。首先各新闻媒体要把握宣传口径,客观、准确反映旱情和党委政府抗旱救灾的信心与决心,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其次要以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抗旱救灾的场景、措施、成效等鼓劲式的宣传为主。再次是上报的旱情信息要客观、真实,绝不允许浮夸、歪曲事实,确保宣传内容客观公正,真正形成全社会抗旱的局面。

第5篇: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一、抓好整改落实,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1、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按照县委“活动办”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我局分别于7月15日上午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围绕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以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等方面情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诚布公地进行了自我批评、自我检查,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批评,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做到了见人见事见思想,为下一步全面整改、建章立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2、扎实开展第二环节“回头看”。按照县委“活动办”的工作要求,我局重点围绕学习教育、谈心谈话、查摆问题、对照检查、开展批评、民主评议等方面进行了自查,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落实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二环节“回头看”专题报告,为第三环节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3、研究部署第三环节工作。按照县委“活动办”的统一部署,我局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讨论第三环节各项工作,制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工作方案,把建章立制作为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狠抓落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4、及时制定“两方案一计划”。我局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梳理、再归类,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了“两方案一计划”。整改落实方案坚持从严从实、标本兼治,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建设计划坚持破旧与立新、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的原则,用机制规范管理,统筹推进制度建设。明确了4个专项整治,4个制度建设,提出了23条整改措施。

5、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梳理汇总了问题清单,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逐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制定了单个专项整治方案,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解决了“”突出问题;推进了4个制度建设,建立了长效机制,巩固整改实效;认真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困难;抓好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二、加强协调配合,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1、召开项目现场调度会。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在县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下,我局积极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在景区乡村部落·南山居项目现场召开了调度会。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土地、水利、交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下发了会议纪要,要求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及时为项目业主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做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我局及时向市旅游局上报了客家文化城、五等四个项目,纳入了市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积极做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工作,草拟了《客家文化城至一江两岸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文稿,并征求了相关部门、乡镇意见建议。

3、及时做好农家旅馆创评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根据市旅游局有关工作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星级农家旅馆创评工作。对全县农家旅馆进行摸底调查,指导农家旅馆完善相关硬件设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农家旅馆积极创评星级农家旅馆。

4、配合做好人大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旅游产业,根据县人大《关于开展助推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系列活动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积极配合做好了旅游产业调研工作,陪同县人大领导到宝莲山、、长洛西坳漂流农庄等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开展调研。针对调研情况起草了《县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认真分析了我县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三、强化沟通对接,推进旅游项目招商进程

1、邀请客商考察。三季度共接待陪同15批次客商到我县考察旅游等产业项目。

2、优化招商方案。为加快景区招商进程,我局对《景区旅游项目招商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再次征求了投资商的意见建议,根据双方协商的意见,对招商方案进行了完善优化。目前,准备上报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

3、制定框架协议。7—8月份与海之生实业有限公司召开了项目洽谈对接会,对项目投资事宜进一步沟通协调。草拟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目前,准备上报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

4、积极洽谈对接。为加快项目招商进程,我局多次与君悦集团洽谈对接项目规划编制及招商引资等相关事宜。目前,正在进一步跟踪对接。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知名度

1、参选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单位。经我局申报,由我省及广东省旅游部门共同评选,我县国家4A级景区客家文化城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单位”,作为省主要景区向广东市民推荐。此次入选,将进一步增进两地旅游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县旅游知名度,拓宽广东省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人气。

2、组织参加旅游宣传活动。积极参加了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广东旅游交易会和厦门海峡旅游博览会,以及省旅发委举办“风景独好”西安旅游特卖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活动现场积极向社会各界人士推荐我县旅游资源,发放《县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提升了我县旅游知名度。

3、完成县旅游风光片制作。为突出我县旅游资源的特色亮点,我局委托大小王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制作了一部15分钟的旅游风光片,进一步加大了我县旅游资源宣传力度。

五、着力为民解难,扎实推进三送工作

1、开展“七一”党员慰问活动。为庆祝“七一”建党节,我局在村召开了迎七一党员座谈会,听取了党员们对村“三送”工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局出资4000多元购买了不锈钢电水壶等慰问品,给全村党员送上了节日的问候。

2、抓好暑期安全防范工作。一是抓好暑期安全宣传工作。在村内醒目位置粘贴“告学生家长一封信”,悬挂防溺水宣传标语,下组入户宣传安全常识;二是安排值班巡查。每天安排“三送”干部和村组干部对村内沿江河堤、山塘、水库进行巡逻,及时劝回私自外出游泳的儿童;三是开放农家书屋。为全村少年儿童借书、看书提供服务平台,让全村孩子度过一个既有意义又有安全的暑假。

3、做好防汛减灾工作。为做好村防汛工作,“三送”干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时将雷雨、暴雨天气向村民预报,并提醒村民对房屋及屋后的山体,要多注意观察它的变化,积极做好灾前人员及财产的转移躲避和抗御灾害的预防。

第6篇: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截至6月1日,湖北、湖南等省依然还没有出现能够大幅度缓解旱灾的持续性大范围降雨。

据气象和农业部门调查分析,“冬春夏”三季连旱、降水比往年同期大大偏少,是导致本次多省遭致夏旱的最重要原因。

以江汉平原的重要粮食产区湖北省洪湖市为例:今年1月至5月28日8时,全市累计降雨量为206.2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少的年份,比2010年同期717.7毫米的降雨量少511.5毫米,比大旱之年的2000年同期479.4毫米的降雨量还要少273.2毫米。

因为降水稀少,“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不复存在。在洪湖围堤上,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触目皆是因湖水干涸出来的枯黄湖底。大量渔船搁浅,渔民以少量救济勉强度日。同样的景象,也在湖南洞庭湖区、江西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淡水湖区不同程度地出现。

在湖水及河水均补给不足的地区,农业生产的节奏已经被彻底打乱。作为秋粮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稻,在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洪湖、监利、仙桃等重要的产粮县市区内的种植已经被推迟甚至彻底取消。在受旱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已有农民将田地弃耕或者改种芝麻、黄豆等其他非粮作物。

对于少量继续种植水稻的农民来说,已经无法保证今年还能有余粮出售。

他们选择在延误了农时的情况下继续种植,是因为预期今年秋粮涨价,希望能够保证自己的口粮不必从市场中购买。

江汉平原河网密布,长江、汉江等诸多河流流经于此,湖北更是有着“千湖之省”的美誉。但调查显示,各地因多年多排涝、少抗旱所导致的应对经验、措施不足,在抗旱时因为缺乏协调产生的各自为政所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匀,以及农村基层水利设施的瘫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旱情后果的进一步恶化。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时的尴尬。

更让人担忧的是,旱情未除,隐忧又至:对于长江沿岸的防汛部门来说,目前最大的担心,已经转移到了今年是否会像去年夏天那样,下成“坨子雨”。这种降雨在时间和地域上非常集中,往往一夜之间就会造成严重内涝,损失极大。

减产之忧

湖北是重要的水稻产区,而影响水稻生产最大的天灾就是干旱。在湖北省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有关水稻种植的俗谚:“不种满月秧。”而在洪湖市万全镇,因为农业用水缺乏无法改种到大田中,在秧田里栽种的水稻秧苗,有的已经超过了四五十天。

万全镇是洪湖市(县级)辖区内人口及耕地规模最大的一个镇,农业人口7万余人,耕地面积12万亩左右。主要的灌溉河流为东荆河以及洪排河,前者是汉江的支流,后者的水源头为洪湖,自1974年人工开挖形成以来,从未断流过。

目前,这两条河流均已断流,与其相连的镇内河道也已经基本干涸。镇上为了抗旱,投入了近400万元购买设备和支付电费,用以从这两条河流河床较深的地方抽取存水。但这也仅仅只能够保证大约三分之一田地的基本用水情况,剩下约三分之二的土地,要么以刚刚打出来的地下水进行灌溉,要么彻底靠天吃饭,撂荒或者积极改种其他旱田作物。

对于并没有太多抗旱经验的湖北省来说,多年来灌溉用水基本都是以河水等活水作为基本来源。使用地下水,隐含着不少弊端。“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打井师傅都得从山东、河北等地请来,一时还找不到那么多的人,造成了打井不及时。”当地一位农民说。

以打一口直径为75毫米、深度为35米到50米的水井为例,成本达到3500元左右,这还没有算上用电或者柴油抽水灌溉的后续支出。由于该地政府财政困难,无力给予农民进行补贴,所以这些成本均由农民自己负担。

该地已经出水的地下水井数量已经达到了1500多口。经过当地测算,每口井不间断地抽水48小时,才能基本满足一亩水田的需水量。和几万亩等待灌溉的田地比较起来,指望地下水解决旱情,无异干杯水车薪。

此外,当地的农民通过观察还发现:用地下水灌溉的秧苗,在转移到大田之后,返青的速度明显慢于用河水等活水进行灌溉的秧苗。

不仅如此,因为地下水的大量抽取,该地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十多米深。继续下降的话,以往打得较浅的水井,将面临无法继续使用的窘境。

万全镇镇长易重兵表示,目前镇上对于农民自己打井抗旱,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灾情实在太过于严重,害怕农民们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后依然难以抵抗旱情造成巨大损失。对于养鱼的农民来说,由于进出之间差距较大,为了减少损失,有比较大的积极性进行打井。

因为灌溉用水供应的不及时,往年此时节水田里的中稻长势喜人的情景,今年已然无法出现。

在没有得到足够灌溉用水的大片田地,现在依然保持着小麦、油菜收购后的样子,尚且没有进行新一轮耕种的迹象。而因为今年初期的持续旱情,这些粮油作物的实际收获量,也已经出现了不小幅度的减产。

眼下田里仅有的绿色,大多是已经超过栽种时节的水稻秧苗。它们在秧田中已经开始分蘖,即便是在移植到大田中之后,也已经无法再继续分蘖。如果种植这种秧苗,将会对作为秋粮重点之一的中、晚稻的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据了解,因为旱情严重导致的各地农民出去打工,从而使土地撂荒的现象,已经在湖北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

从湖北省的种植结构来看,中稻种植的季节已经错过,即便是现在开始大量降水,也已经于事无补。而现在各地种植部门无奈之下的普遍态度是,鼓励农民将中稻改种晚稻,或者将水田彻底改种其他农作物。

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数据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双季晚稻面积、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3%、55.7%。它们的水稻产量如何,对于全国的秋粮收成影响非常巨大。

受持续性旱情的影响,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份的粮食产地,今年粮食产量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据基层农业人士介绍,根据水稻生长的规律,“秧好一半谷”。由于下田的秧苗抽穗季节是固定的,栽插和移栽时间每推后lO天,亩产粮食大概就要减少50公斤到100公斤。

按照湖北省粮食产量第一的大县监利一位农民的估算,以前亩产1300(市)斤的,今年恐怕只有800斤左右。万全镇的测算数字与之相差不远:以前每亩1400斤左右的产量,今年至少要减产600斤。

目前,有一些农民选择了不再等待雨水,而是将这些秧苗移植到大田里。无奈之下,有科技人员建议他们:“尽量

能种植得密集一点就密集一点吧。”

而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选择将秧苗播种下去的农民们,有的已经在秧田的周围铺上塑料薄膜。

他们之所以没有将田地撂荒,是“害怕今年粮食价格太高,要保证自己的口粮,到时不必去市场中购买。”陈庄村的一位村民说。

抢水与自保

在湖北,县镇一级基层政府的抗旱工作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积极找水,组织提水灌溉;指导农民在旱情严重时进行科学生产;安抚农民情绪,维稳、保平安。

以万全镇为例,因为河流地理分布原因,全镇能够用上镇政府从东荆河、排洪河积存的水洼中抽取来的水源,只有少数村子,大约4万亩农田。剩下的大多数农田,如果采地下水不及时或者因为成本高放弃采水,就根本没有苗情,或者苗情十分不理想。

在同一个乡镇的几十个村子中间,不同的田间苗情差别如此明显,已经招致了种种龃龉泛起。

据悉,数日之前,当地某镇镇政府招牌在深夜被部分不满的抢水群众砸烂。截至记者发稿,镇政府的牌子依然没有来得及重新赶制并挂上。

该镇镇长坦承,不少村子的村民认为地方在抗旱时没有把一碗水端平,不满情绪明显。此外,偷取抗旱设备、以流氓黑社会人员打头阵抢水等现象,都已经开始出现。

“维稳的压力比抗旱的压力还大。”这位镇长表示,仅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让全镇的所有地区都保证灌溉。

这种情形并非孤例。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5月28日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中也指出,因为旱情,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群众情绪不稳的情况:“部分村民因为取水问题互相争斗、攻击基层干部现象时有发生;洪湖渔民长时间被困,环境恶化,生活不便,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除了各地内部自身因用水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矛盾,各地为了保全各自的生产生活用水,彼此之间出现的种种杯葛,亦并不少见。

根据国家防总办、长江防总办的调度,作为汉江源头重要调蓄水库的丹江口水库从5月24日起开始加大泄流。数据显示,下泄流量由原来的每秒508立方米增至每秒650立方米。

为了增加下游的水流量,从5月27日23时30分开始,该水库又将供水量增加到了每秒钟800立方米,其中有30立方米的流量是为保证作为汉江支流的东荆河不断流所特地增加的。

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腹部,上从潜江市境内龙头拐接入汉江,下至武汉市汉南区境内联通长江,河流曲长170余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流河道,也是下游潜江、监利、仙桃、洪湖、武汉数百万亩农田的重要灌溉引水河道。

在上游放水整整三天之后,位于东荆河下游的洪湖市,依然没有等来任何补给而来的水源。截至5月底,东荆河下游已经断流十余天。

据洪湖市水利系统的一位人士称,下游之所以没水,是因为东荆河的上游截水截得太狠。“光仙桃一个市,为了存水,就在河上建了七道坝。沿河这么多的城市层层截留之下,下游怎么可能还用得上水?”这位人士称。

而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也认为,在旱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在协调水资源问题上,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作为东荆河下游城市洪湖的旱情。”他说。

为了自救,各地均开始纷纷采取各项措施。除人工增雨、挖井提取地下水,一项多地均采用的措施,就是不计成本地从长江、汉江中筑坝进行多级提水。此一情形,十数年来尚属首次。

以地处东荆河南岸的“隔北灌区”的湖北省汉水为例,由于东荆河断流无法取水,当地政府遂调配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从60多公里外的长江沿岸取水,提水注入主干渠之后,再用提灌设备一级一级地分到各个乡镇和村落。据介绍,仅从长江提水一项的成本,就高达每立方米1毛多钱。

对于习惯采用免费的河水进行灌溉的农民来说,这个价格已经堪称“奢侈”。

截至目前,各地在抗旱时为了取水所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没有具体的埋单人。而从惯例上看,除了各地预备的部分资金和临时调拨外,中央给予一定的抗旱救灾补助也应只是时间问题。

习涝不习旱

分析今夏严重旱灾,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极端的干旱天气,而让灾情加重的,则是面临灾情时一系列的准备不足。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中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以湖北省为例,全年降水总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现出了“短时间、小区域、高强度”的新趋势,其结果是洪涝与干旱交错出现频率加快,这一气候的新变化让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灾与干旱交互威胁。

而对于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应对排涝的南方各地来说,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似乎并没有做好应对水旱双重灾害的考验。“在应对这次旱情的时候,过去只注重排涝不注重抗旱传统思维的弊端,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说。

以武汉市为例,目前沿长江、汉江及7条支流上,单机75千瓦以上灌溉泵站有105座,但因长江水位低于泵站设计使用水位,目前有30多座无法正常抽水。不少地方不得不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等解决取水难题。在泵站建成后,这种不能取水的现象,在2000年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除此之外,因为人类大量围湖造田所造成的河流湖泊之间的自然调蓄能力下降,在此次旱情中,也时有被提及。

在洪湖丰收渠边设有渔场专卖鱼苗的易军,则对政府在抗旱时采取措施滞后持有保留意见。往年同期,到她家买鱼苗的客户能够排成长队,销售额能够达到几十万元,今年的客户则是寥寥无几,销售额只有几万元。

“如果政府早从长江中抽水半个月,整个洪湖的情况就不会像今天这么糟糕。”她说。

而同样也在近期才开始决定抽取河水进行灌溉的万全镇镇长易重兵则解释了作为农业县市财政困难的苦衷:抗旱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过早地抽调资金购买设备,万一下雨旱情缓解了,这些钱就算是“打了水漂了”。不仅如此,积存的河水一旦抽完,购置的抽水设备,一样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据了解,截至目前,作为预算外投资,万全镇所有的抗旱工程,都是由镇借钱或者是先暂时拖欠工程款来维持运转。镇上除了获得了上级政府的10万元贷款之外,并没有获得来自上级政府的任何资金资助,也没有在抗旱结束之后能够获得相应转移支付资金的迹象。

此次严重旱情,还暴露了以往农村水利设施陈旧、老化、不足等诸多问题。在许多旱灾严重的地区,其实离长江水并不遥远,水库堰塘里也有存水,但就是由于缺少提灌设施,河、塘内的水没办法抽灌。

其实,在当地人看来,眼下正是改造农田水利的好时机,因为干旱造成了河道见底,使挖掘机等工程设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作业,大致能够减少30%的成本。而这些地区的河道和沟渠如果能够进行深挖与拓宽,可以积蓄更多的水源,无论是防洪还是抗旱,都大有好处。但是因为缺少资金,这些工作目前都还无法大规模进行。

作为市一级的洪湖市,也面临着抗旱资金不足导致捉襟见肘的窘境。据悉,目前洪湖市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请的抗旱资金总数大约为4000万元。在上报材料当中,亦多处提到了资金短缺、地方实在无力解决等问题。

5月30日,《财经》记者在洪湖市区的荷花广场新堤老闸长江水取水处发现,该取水处设在长江堤内,通过建在河道内水坝上的13台水泵向河道内取水。

现场的一位负责人员表示,之所以不选择直接在长江沿岸筑坝抽水,就是因为要向江中投掷大量石块后才可能建坝筑堤,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采用目前的这种折中方法,筑坝的成本只有3000元左右,而且几台推土机作业,一个下午就可以将堤坝建好。

但是,如果长江水位继续下降,这个建在长江堤内的取水口,就会面临无水可取的窘境。

根据长江《水情日报》显示,5月29日,长江在宜昌、沙市、监利、洪湖新堤老闸外的水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数值分别是0.10米、0.16米、0.02米以及0.05米。

而对于和长江紧密连成一个水系的洪湖来说,干旱和长江水位过低,是导致其干涸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今年春旱发生后,由于周边抗旱需要,抢抽湖水,也加速了洪湖水位的下降。

目前,洪湖80多万的水产养殖面积中,有一半以上的鱼塘及圈养区处于低水位状态,40万亩鱼塘及圈养区已干涸,鱼、虾、蟹大量死亡。其中不乏洪湖的特有珍稀种类。

第7篇:乡镇防汛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1.1制定目的和依据

为了及时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建立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以及我市救灾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密切协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自救为主,救济为辅。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重点是严重、特别严重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辖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划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行动,密切配合。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困难,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开展自救互助和社会捐助,政府重点救济灾区无自救能力、自救能力弱和遭受重灾的群众。

1.3自然灾害及其类别

我市境内发生的灾害有洪涝、干旱、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霜冻、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以及森林自然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1.4适用的工作范围

①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报预警。②自然灾害将要发生或自然灾害突发时受威胁和受灾人员转移后的临时安置和管理。③灾害发生后对受灾人员衣、食、住、医等方面基本生活的救助。④灾后的生产恢复。⑤倒塌民房重建。⑥因灾毁坏的水利、交通工程和学校校舍、农村卫生院等公共设施的修复。⑦相关的其他工作。因自然灾害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需对转移安置群众进行基本生活救助的,由各级政府负责协调并安排专项经费,民政部门参照本预案施行救助。

2启动条件

2.1一次自然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预案:

(1)因灾死亡3人以上: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0人以上;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2000人以上;

(4)因灾倒塌房屋800间以上。

2.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3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市生产救灾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3.1.1组成

市人民政府设立生产救灾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全市的救灾应急工作。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救灾工作的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卫生局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指挥部成员为市委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直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审计局、市地税局、市广电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市电信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办、市物价局、供电公司、市红十字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和*市人武部、市武警中队的相关负责同志。

3.1.2主要职责

(1)组织、指挥、协调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

(2)研究决定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意见;

(3)贯彻落实省、滁州市对我市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指示;

(4)向滁州市政府报告我市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情况;

(5)承担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3.1.3各成员单位职责

(1)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对外(上)联络接待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

(2)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和协调生产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3)市直工委:负责组织和协调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派驻单位对口救灾支援工作。

(4)市民政局:统筹协调全市救灾工作;提出救灾资金、物资安排方案;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市级救灾专项资金,并对救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市政府提出自然灾害处置的工作建议和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做好灾情核查、评估和上报工作,指导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和因灾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指导协调救灾捐赠工作;承担市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5)市发展改革委:统筹考虑将减灾救灾及救灾应急储备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计划。负责灾毁工程恢复重建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向国家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的核报工作。必要时,协调公路等部门优先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尽快恢复因灾毁坏的公路等有关设施。

(6)市水利局:负责洪水预测、预报和旱情监测、预报,指导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河流、水库实施防汛调度,指导督促灾区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参与洪、旱灾情的查核、评估工作。

(7)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防疫防病工作;开展对受灾地区生活饮用水、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向灾区支持应急药品。

(8)市农委:负责组织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及时报告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情况,会同市民政部门查核、评估农业因灾损失情况;落实灾区补种、改种农作物所需的种子,组织农技人员赴灾区帮助指导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

(9)市财政局:负责编制市级财政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预算,筹集和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加强救灾资金的监督管理。

(1O)市*局:负责指导灾区治安防范,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11)市交通局:负责组织全市公路、水路部门,优先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以及受灾群众的安全疏散,组织交通系统开展救灾工作,尽快恢复因灾毁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

(12)市林业局:负责森林火灾、病虫害灾的监测、扑救、损失统计和防治工作。

(13)市商务局:牵头负责灾区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工作,具体承担肉类、食糖等重要商品的应急救灾储备管理和市场调控工作。

(14)市教育局:负责组织教育系统开展救灾工作,会同民政部门做好教育灾情的核实工作,及时帮助受灾学校恢复正常教学。

(15)市建设局:负责指导灾后群众住房和灾区校舍、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质量监理工作。

(16)市审计局:负责对各级、各部门安排的救灾资金、物资和接收的捐赠资金、物资进行审计监督。

(17)市监察局:负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在遵守和执行救灾工作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决定、命令中存在的问题。

(18)市粮食局:负责组织协调灾区的粮油供应,保证灾区口粮需要。

(l9)市气象局:负责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报服务;灾害发生后,及时收集、核实和统计气象信息资料,参与气象灾害评估,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0)市地震办:负责地震监测预报、震后震情跟踪监测和趋势判定,震灾调查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

(21)市统计局:负责协助查灾、核灾等工作。

(22)市地税局:负责监督执行救灾捐赠物资的税收减免政策。

(23)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灾区食品、药品的监督,依法组织开展对灾区重大事故的查处。

(24)市工商局:负责灾区物资供应的市场管理。

(25)市物价局:负责加强灾区价格管理,开展监督检查,打击违法行为,必要时提出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的意见,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保持市场价格稳定。

(26)市电信局:负责生产救灾的通讯保障工作。

(27)市广电局:负责组织生产救灾宣传工作和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

(28)市供电公司:负责生产救灾的供电保障工作。

(29)市红十字会:参与灾区救灾和伤病人员救助工作。

(30)市人武部、市武警中队: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因灾失踪人员的搜救和其他救灾工作。

3.2市生产救灾指挥部构成及职责

市生产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八个工作组。

市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为市生产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材料及各类文电的起草和发送,编印工作简报,承办会务,了解全市生产救灾工作情况,掌握工作进度,协调有关事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个工作组的职责分别为:

(1)安置及生活救济组:市民政局牵头,市直工委、市商务局、市*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粮食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制定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方案,下拨救灾款物,帮助灾区安排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指导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办理接收、分配救灾捐赠工作,保障救灾物资运输。

(2)查灾核灾组:市民政局牵头,市农委、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统计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灾情的查核、统计报表的编制和上报工作。

(3)卫生防疫组:市卫生局牵头,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做好灾区伤病群众的救治和食品、药品、饮用水以及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监督,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流行性疫病。

(4)生产自救组:市农委牵头,市水利局、市林业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灾区农作物的补种抢种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5)灾后恢复重建组:市发改委牵头,市民政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建设局、市广电局、市电信局、市供电公司为成员单位。负责制定灾区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及时恢复或新建水利工程、道路、学校、医院、电信、供电、广播电视、市政工程等公共设施。

(6)巡视组:市监察局牵头,市直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监局为成员单位。负责检查督促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审计救灾专项资金和救灾捐赠款物发放情况,检查监管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和建材的质量、价格,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查处救灾工作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7)宣传组: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广电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生产救灾宣传工作。

(8)对外联络接待组:由市委办、市政府办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工作,上级领导来我市检查指导抗灾救灾的接待安排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3.3专家组

市生产救灾指挥部设立专家组,由市民政局负责同志和长期从事救灾工作经验丰富人员,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机构高级研究人员组成。主要职责:监测、查核、评估灾情;分析、研判灾害趋势;对救灾应急工作提出建议、意见。

4预警预报

4.1预警预报

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根据灾害类别不同,市政府有专项应急预案的,按照相关预案的规定办理;无专项应急预案的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报告指挥部办公室。

4.2信息通报

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本预案规定的灾害预警预报的各部门,须将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向市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通报。

4.3信息处置

市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须对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进行分析评估,视灾情提出处置意见,并向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报告。

5应急响应

5.1I级响应

5.1.1启动条件

全市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市启动Ι级响应。

(1)因灾死亡10人以上;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3万人以上;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1万人以上;

(4)因灾倒塌房屋5000间以上。

5.1.2启动程序

市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市长提出启动I级响应的建议,由市长决定启动I级响应。

5.1.3应急响应

启动I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市政府向滁州市政府报告情况。

(2)市领导赴灾区察看、指导。

(3)市生产救灾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及时落实滁州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救灾应急方面的指示。

(4)市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合办公,及时收集、评估、汇总各地灾情信息,编写救灾工作动态,每日9时前向市领导、市有关部门和滁州市民政局报送综合情况。

(5)安置及生活救济组组织人员赴灾区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申请协调、调拨救灾款物,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加强对转移安置灾民的管理。

(6)查灾核灾组立即组织人员赴灾区核查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向办公室提供灾区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7)卫生防疫组组织医疗卫生防疫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保证灾区伤病群众及时得到医治,保证食品、药品、饮用水和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保证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

(8)生产自救组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赴灾区指导开展生产自救,改种补种农作物,发展畜、禽、渔等副业,组织引导劳务输出等。

(9)灾后恢复重建组组织人员指导受灾群众倒房重建和对水利、交通、学校、卫生院等毁坏设施修复重建项目进行调查、评估、立项、申报,争取灾后重建尽快实施。

(1O)巡视组组织人员赴灾区巡视指导,研究解决生产救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重大问题向指挥部报告。

(11)宣传组会同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并加强新闻舆论管理。

(12)对外联络接待组做好上级领导来我市检查抗灾救灾以及境外组织和人员来我市援助抗灾救灾、新闻采访的接待安排工作,制定接待方案,向有关领导报告并落实接待。

(13)按有关程序申请省政府支持。

5.1.4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提出建议,市长决定终止I级响应。

5.2Ⅱ级响应

5.2.1启动条件

全市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重大自然灾害,市启动II级响应。

(1)因灾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1万人以上2万人以下;

(4)因灾倒塌房屋2000间以上5000间以下。

5.2.2启动程序

市民政局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市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提出启动II级响应的建议,由市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决定启动II级响应。

5.2.3应急响应

启动II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召开指挥部会议,听取救灾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决定救灾应急工作重大事项,部署救灾工作任务。

(2)8小时内,派工作组赴灾区查核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根据情况,市领导赴灾区察看、指导。

(4)市民政局向滁州市民政局报告,请求派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5)根据灾区需求或市领导指示,市民政局会同财政局下拨救灾应急款物。

(6)市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掌握灾情发展变化和救灾工作情况,向市领导、市有关部门和滁州市民政局报送信息。

(7)督促受灾地区政府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好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及时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处所,抢救受伤群众,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受灾群众和安顿无家可归者;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确保受灾群众有食、有衣、有住、有病能医,防止疫病流行;加强灾民安置点治安管理,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维护灾区稳定;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

(8)根据情况,申请滁州市政府支持。

5.2.4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民政局提出建议,市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决定终止II级响应。

5.3Щ级响应

5.3.1启动条件

全市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较大自然灾害,市启动III级响应。

(1)因灾死亡3人以上5人以下;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5000万人以上1万人以下;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2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4)因灾倒塌房屋800间以上2000间以下。

5.3启动程序

市民政局分管救灾的负责同志接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向局长提出建议,由局长决定启动Щ级响应。

5.3.3应急响应

启动Щ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市民政局接到灾情信息后,2小时内向市政府、滁州市民政局报告,向有关部门通报;及时向受灾地区派工作组,查核灾情,慰问灾民,指导工作。

(2)根据需要,向重灾地区调拨救灾物资。

(3)坚持24小时值班和灾情零报告制度,保持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畅通。

(4)会商财政部门下拨部分应急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安排灾民基本生活。

(5)督促受灾地区政府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好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

5.3.4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市民政局分管救灾的负责同志提出建议,局长决定终止Щ级响应。

5.4新闻报道

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把握适度、内外有别的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抗灾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市生产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适时召开新闻会,灾情和救灾信息。内容涉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的,由市民政局负责审核;涉及水情汛情和旱情的,由市水利局负责审核;涉及震情的,由市地震办负责审核;涉及气象数据的,由市气象局负责审核;涉及疫情和卫生防疫情况的,由市卫生局负责审核;涉及其它方面内容的,根据部门职责分工,由相关部门负责审核。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6.1.1市财政部门每年将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增长、物价上涨、农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逐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标准。

6.1.2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市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

6.1.3必要时申请国家救灾资金支持。

6.2物资保障

市政府救灾部门负责管理省委托代储的救灾帐篷等救灾物资,并在灾前与有资质的供应商预先签订供货协议,保证受灾时群众的食品和必需的生活用品能够及时供应。

6.3通信和信息保障

加强全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救灾通讯网络运行正常,以及与省、滁州市救灾部门的微机通讯通畅。利用电子政务专网建立市民政、水利、地震、气象、农业等部门间的灾害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6.4装备保障

市政府根据需要给救灾应急部门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计算机软硬件、摄像机、照相机和GPS等设备和装备。

6.5队伍保障

加强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专家队伍,重点开展灾情会商、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充分发挥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能和骨干作用。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6.6社会捐助保障

完善民政部门救灾捐赠工作程序,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强各级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的作用,协助接收各界捐赠的救灾款物。建立救灾捐助表彰制度,创造救灾捐助良好的社会氛围。

6.7安置场所保障

市救灾应急部门对本市可能因自然灾害需转移安置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并对安置场所作出规划,可以采取投亲靠友、腾住公房等方式,安置人口较多时可以搭建临时简易棚,困难较大时向省、滁州市申请拨给救灾帐篷。

6.8宣传、培训和演习

6.8.1政府救灾部门利用媒体或通过其他方式宣传灾害知识、应急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6.8.2政府救灾部门每年组织一次救灾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定期向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提供救灾工作咨询。

6.8.3市生产救灾指挥部不定期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救灾应急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7灾后救助及恢复重建

7.1灾后生活救助

受自然灾害影响,冬令、春荒期间部分受灾群众出现口粮短缺等生活困难时,各级政府在全面核查灾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受灾群众生活安排方案,并组织实施。

7.1.1灾情调查及报告

政府救灾部门每年按规定调查报告因灾造成的冬令、春荒期间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并上报市政府、滁州市民政局。

7.1.2救助方案制定及实施

各级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冬令、春荒救助工作方案,逐级上报,并负责实施。灾情严重、本级政府救灾确有困难时,应及时申请上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经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令、春荒期间受灾群众吃饭、穿衣、盖被等基本生活困难。在救助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区别情况,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对有自救能力的,开展互助互济,通过发展生产和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增强自救和抗灾能力。对缺粮又缺钱的贫困受灾群众,及时给予政府救济。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群众,地方政府可决定开仓借粮,通过开展社会捐赠、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

7.2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

7.2.1工作原则

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由市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统筹指导。倒房重建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以工代赈、政策优惠、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自行借贷等多种途径筹集。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全适用。

7.2.2方案制定

灾情稳定后,灾害发生地乡镇(街道)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房台帐,为组织实施重建工作准备基础数据。市政府救灾部门根据全市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受灾群众倒房恢复重建的目标和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批准。市政府根据受灾情况,向滁州市政府申请建房补助资金,帮助灾区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因灾倒房。

7.2.3组织实施

受灾地区政府负责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配合、支持,要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确保因灾倒房群众有安全的过冬场所。

7.3因灾毁坏基础设施的修复

市发改委综合协调因灾毁坏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市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部门组织协调灾区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以及水利、交通、供给水等基础设施的修复、重建工作。